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九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往生品第四之二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遊戲其中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四禪,從四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虛空處,從虛空處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盡定。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論﹞問曰:若凡夫人不能入滅盡定,云何菩薩從初禪起入滅盡定?答曰:阿毗曇鞞婆沙中小乘如是說,非佛三藏說。又是菩薩,聖人尚不及,何況當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雖被毒箭,猶憐愍怨賊!如是慈悲心,阿羅漢所無。畜生中猶尚如是,何況作人身,離欲入禪而不得滅盡定!
  問曰:若菩薩得滅盡定可爾,超越定法不能過二;若言從初禪起乃至入滅盡定,無有是法?答曰:餘人雖有定法,力少故,不能遠超;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深入禪定,心亦不著,故能遠超。譬如人中力士,踔不過三四丈,若天中力士,無復限數。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薩禪定力大,心無所著,故遠近隨意。
  問曰:若爾者,超越者是大,次第定不應為大?答曰:二俱為大。所以者何?從初禪起至二禪,更無餘心,一念得入,乃至滅盡定皆爾。超越者,從初禪起入第三禪,亦不令餘心雜,乃至滅盡定,逆順皆爾。有人言:超越定勝,所以者何?俱無餘心雜而能超越故。譬如槃馬,迴轉隨意。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為眾生故起八聖道分,以是八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論﹞問曰:何以不說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而但說得四念處?答曰:若說若不說,當知菩薩皆行六波羅蜜;於三十七品或行或不行。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說。
  問曰:自不得諸道果,云何能以化人?答曰:佛自說因緣:所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復次,唯不取證,餘者皆行。得菩薩道故,名為阿鞞跋致。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淨兜率天道,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論﹞釋曰:菩薩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願。是菩薩修業因緣,生兜率天上,入千菩薩會中,次第作佛。如是相,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修四禪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證四諦,當知是菩薩一生補處。」

  ﹝論﹞問曰:是一生補處菩薩,應生兜率天,云何說得四禪等?答曰:是菩薩生兜率天上,離欲得四禪等。
  復次,是補處菩薩,離欲來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隨補處法,生兜率天。未證四諦者,故留不證。若取證者,成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證。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釋曰:是菩薩雖種善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鈍根雜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種善根,故必得。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眾生,不說無益之事。

  ﹝論﹞釋曰:是菩薩先有惡口故,發菩薩心願言:我永離口四過,得是道。
  復次,此菩薩知是般若波羅蜜中諸法,無有定相,不可著、不可說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雖種種好語,非是佛法。譬如種種好藥,不能破病,不名為藥;趣得土泥等能瘥病者,是名為藥。以是故,恐其謬錯,故不說無益之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斷眾生三惡道。

  ﹝論﹞釋曰:是菩薩住六神通,到十方世界,遮上、中、下三種不善道。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以檀為首,安樂一切眾生:須飲食與飲食,衣服、臥具,纓絡、華香,房舍、燈燭,隨所須皆給與之。

  ﹝論﹞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能令眾生離苦;二者、能與樂。復有二種:一者、憐愍三惡道眾生;二者、憐愍人。是菩薩與眾生樂,憐愍人故,隨所須皆與之。﹝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變身如佛,為地獄中眾生說法,為畜生、餓鬼中眾生說法。

  ﹝論﹞問曰:是菩薩何以故變作佛身,似不尊重佛?答曰:有眾生見佛身得度者,或有見轉輪聖王等餘身得度者,以是故變身作佛。
  復次,世間稱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以佛身入地獄者,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是我所尊者師,云何可遮!
  問曰:若地獄中火燒,常有苦痛,心常散亂,不得受法,云何可化?答曰:是菩薩以不可思議神通力,破鑊滅火,禁制獄卒;放光照之,眾生心樂,乃為說法,聞則受持。
  問曰:若爾者,地獄眾生,有得道者不?答曰:雖不得道,種得道善根因緣。所以者何?以重罪故,不應得道。畜生道中當分別:或得者,或不得者。如阿那婆達多龍王、娑竭龍王等,得菩薩道。鬼神道中,如夜叉、密跡金剛、鬼子母等,有得見道,是大菩薩。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為眾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淨佛世界,聞諸佛說法;觀採十方淨妙佛國相,而以自起殊勝世界。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

  ﹝論﹞釋曰:是菩薩遍為六道說法,以佛身為十方眾生說法;若眾生聞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聞佛獨尊自在者說法,信受其語。是菩薩二事因緣故,供養諸佛:莊嚴世界,聞莊嚴世界法。到十方佛國,取清淨世界相,行業因緣,轉復殊勝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國中,皆一生補處菩薩。
  問曰:若先已說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今云何說他方世界菩薩,皆一生補處?答曰: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者,是三千世界常法,餘處不定。所謂第一清淨者,轉身成佛道故。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成就三十二相,諸根淨利。諸根淨利故,眾人愛敬;以愛敬故,漸以三乘法而度脫之。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身清淨、口清淨。」

  ﹝論﹞釋曰:是菩薩欲令眾生眼見其身得度,故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諸根淨利者,眼等諸根明利,出過餘人;信、慧根諸心數根等,利淨第一;見者歎其希有,我無此事!愛敬是菩薩,信受其語,世世具足道法,以三乘道入涅槃。是三十二相眼等諸根,皆從身、口業因緣清淨得,以是故,佛說菩薩應當淨身、口業。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得諸根淨;以是淨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論﹞釋曰:是菩薩常深淨行六波羅蜜,故得眼等諸根淨利,人皆愛敬;慧等諸心數法根,淨利無比,為度眾生故。世間常法,若得殊異,心則自高,輕諸餘人。作是念:汝無此事,我獨有此;以是因緣故,還失佛道。如經中說:菩薩輕餘菩薩,念念一劫,遠於佛道,經爾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終不墮惡道。」

  ﹝論﹞釋曰:是菩薩從初已來,怖畏惡道,所作功德,願不墜墮。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間,畏墮惡道故作願,菩薩作是念:若我墮三惡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又受三惡道苦惱時,以瞋惱故,結使增長,還起惡業,復受苦報;如是無窮,何時當得修行佛道?
  問曰:若持戒果報不墮惡道者,何以復說布施?答曰:持戒是不墮惡道根本,布施亦能不墮。
  復次,菩薩持戒,雖能不墮惡道中,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餘波羅蜜,各有其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捨十善行。」

  ﹝論﹞釋曰:佛說持戒故,不墮惡道,布施隨逐。今不知云何行尸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是故復說常行十善。
  復次,先菩薩持戒不牢固,布施隨助;今說但持戒牢固,不捨十善,不墮三惡道。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中,作轉輪聖王,安立眾生於十善道;亦以財物布施眾生。」

  ﹝論﹞釋曰:是檀、尸波羅蜜因緣故,作轉輪聖王。行尸羅波羅蜜故,能令眾生信受十善。行檀波羅蜜故,以財寶給施眾生,亦不可盡。
  問曰:一切菩薩,皆行是二波羅蜜,作轉輪聖王不?答曰:不必然也!何以故?如此品中,諸菩薩種種法入佛道;有菩薩聞轉輪聖王儀法,在此處能利益眾生,故作是願。或有菩薩種轉輪聖王因緣,雖不作願,亦得轉輪聖王報;自行二波羅蜜故,作轉輪聖王,亦教一切眾生行十善道,亦自行布施。聞者生疑,為一世作,為世世作?以是故:

  ﹝經﹞「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無量千萬世作轉輪聖王,值遇無量百千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論﹞釋曰:若菩薩知作轉輪聖王大益眾生者,便作轉輪聖王;若自知餘身益大,亦作餘身。
  復次,欲以世間法大供養佛故,作轉輪聖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照明。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

  ﹝論﹞釋曰:上菩薩行檀、尸波羅蜜,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讀誦、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如人闇道中然燈,亦能自益,亦能益人。終不離者,是因緣故,終不離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是菩薩清淨法施,不求名利供養恭敬,不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輕於餘人,亦不譏刺;但念十方諸佛慈心念眾生,我亦如是學佛道:說法無所依止,適無所著,但為眾生,令知諸法實相。如是清淨說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尊重者,上諸菩薩能如是者,於諸眾生皆為尊重。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者,能以清淨法施者,不應雜起身、口、意惡業。所以者何?若起身、口、意惡者,聞者或不信受。若意業不淨,智慧不明;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薩道。
  復次,不但此一菩薩,上來菩薩能行此法者,皆名尊重佛教。若菩薩欲行菩薩道,皆不應雜罪行,一切惡罪業,不令妄起。雜行者於行道則難,不能疾成佛道,罪業因緣壞諸福德故。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

  ﹝論﹞問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識身、口、意惡業?答曰:舍利弗於聲聞法中則知,菩薩事異故不知。如說若菩薩生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薩罪、非罪。
  復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薩取身、口、意相,是則為菩薩身、口、意罪。如是等因緣故,舍利弗問。

  ﹝經﹞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緣;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癡心。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能除身、口、意麤業。」

  ﹝論﹞釋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薩,不見是三業,是為無罪;若見是三業,是為罪。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為罪業;摩訶衍中,見有身、口、意所作,是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見,作者、見者,皆是虛誑故。麤人則麤罪,細人則細罪。如離欲界時,五欲、五蓋為惡罪,初禪攝善覺觀,為無罪;離初禪入二禪時,覺觀為罪,二禪所攝善喜,為無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入諸法實相中,一切諸觀、諸見、諸法,皆名為罪。小乘人畏三惡道故,以十不善業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與三解脫門相違者名為罪。以是事異,故名為大乘。若見有是三業,雖不起惡,亦不名牢固;不見是身、口、意是三業根本,是為牢固。是菩薩法空故,不見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慳貪相,犯戒相,瞋相,懈怠相,散亂相,愚癡相。因無故果亦無,如無樹則無蔭;若能如是觀者,則能除身、口、意麤業。
  問曰:先說罪業,今何以故言麤業?答曰:麤業、罪業無異,罪即是麤,不名為細。
  復次,聲聞人以身、口不善業名為麤,意不善業名為細;瞋恚、邪見等諸結使,名為麤罪,愛、慢等結使,名為細罪;三惡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名為麤;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名為細。但善覺名為微細,於摩訶衍中盡皆為麤,以是故此說麤罪。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除身、口、意麤業?」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麤業。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十善道,不生聲聞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麤業。」

  ﹝論﹞問曰:何等身、口、意細業,與相違者為麤?答曰:如向所說者是。
  復次,凡夫人業,於聲聞業為麤;聲聞業,於大乘為麤。
  復次,垢業為麤,非垢業為細;能生苦受因緣業為麤,不生苦受因緣業為細;有覺有觀業為麤,無覺無觀業為細。
  復次,見我乃至知者、見者為麤;若不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但見三業處,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為細。
  復次,有所見者名為麤,無所見者名為細。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薩不得身、口、意,是時則除三麤業。
  復次,初發意住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聲聞、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諸善根,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除身、口、意麤業罪,名為清淨。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淨佛道時,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除身、口、意麤業。」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佛道?」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羅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聲聞、辟支佛,不得菩薩,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佛道,所謂一切諸法不可得故。」

  ﹝論﹞釋曰:是菩薩依六波羅蜜總相淨佛道。
  問曰:舍利弗從佛聞除三惡、三麤,即是淨佛道,今何以更問?答曰:先說三業清淨相,今說一切法清淨相;先略說,今說別相;先但不得三業,今不得六波羅蜜,諸賢聖菩薩及佛,是名淨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羅蜜,是名法空;不得聲聞、乃至佛,是名眾生空。菩薩住是二空中,漸漸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諸法實相。是不可得空義,如先十八空中說。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不念有色、乃至識,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念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增益六波羅蜜,無能壞者。」

  ﹝論﹞釋曰:佛為舍利弗種種分別諸菩薩,次為說有菩薩發心時無有能壞者。舍利弗驚喜恭敬諸菩薩,是故問菩薩結使未斷,未於實法作證,何因緣故不可破壞?佛答:若菩薩不念有色,乃至不念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故,亦得眾生空。若是法空,觀空者亦空。住是無礙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能壞者。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以是智慧常不墮惡道,不生弊惡人中,不作貧窮人;所受身體,不為人、天、阿修羅所憎惡。」

  ﹝論﹞釋曰:此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得是一切法實相故,為諸佛深心愛念。是無量智慧福德因緣故,身、心具足,常受富樂,無諸不可。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智慧?」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用是智慧,成就見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聽法、見僧,亦見嚴淨佛土;菩薩摩訶薩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薩想;不作聲聞、辟支佛想;不作我想;不作佛國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行四念處,亦不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論﹞釋曰:是中佛說二種智慧:一者、分別破壞諸法而不取相;二者、不著心、不取相見十方諸佛聽法。
  問曰:云何行檀波羅蜜而不得檀?答曰:不得檀中若一若異,若實若空。是檀從和合因緣生,於是檀中令眾生得富樂,及勸助佛道;以是故,行檀亦不得檀。不得義,如上說;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名菩薩智慧,能具足一切法而不得諸法。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淨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肉眼淨?」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二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一閻浮提,有菩薩肉眼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薩肉眼見小千世界,有菩薩肉眼見中千世界,有菩薩肉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肉眼淨。」

  ﹝論﹞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淨五眼?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照明,垢故不見,若除垢則照明如本。菩薩行六波羅蜜,滅諸垢法,故眼得清淨。肉眼,業因緣故清淨;天眼,禪定及業因緣故清淨;餘三眼,修無量智慧福德因緣故清淨。最大菩薩,肉眼最勝,見三千大千世界。
  問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百億須彌山,諸山鐵圍、陵阜、樹木等,是事障礙,云何得遍見?若能得見,何用天眼?若不能見,此中云何說見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不以障礙故見,若無障礙,得見三千世界,如觀掌無異。
  復次,有人言: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從禪定力得;二者、先世行業果報得。業報生天眼,常在肉眼中,以是故三千世界所有之物,不能為礙;因天眼開障,肉眼得見,是故肉眼得名果報生天眼,常現在前,不待攝心。
  問曰:佛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見一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見多?答曰:若肉眼能過三千大千世界復有所見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學天眼。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劫初一時生,劫盡一時滅;世界之外,無央數由旬,皆是虛空;空中常有風,肉眼與風相違;以相違故,不能得過見異世界。或有菩薩住三千世界境上,計其道數,亦應見他方近世界。
  問曰:菩薩及佛,何以不集無量清淨福德,令肉眼遠有所見?答曰:是肉眼因緣,虛誑不淨,天眼因緣清淨;若無天眼,當修肉眼,彊令遠見。
  復次,如經中說極遠見三千世界;佛法不可思議,經法甚多,或能遠見,但此中不說。小遠見佛道菩薩,見二千中世界,不能種清淨業因緣故小。復不如者,見小千世界;復不如者,見四天下、一須彌山、一日月處;又見三天下,二天下,一天下;千由旬,乃至百由旬;是名最小肉眼淨。
  問曰:何以不說九十、八十等由旬以為小?答曰:轉輪聖王所見,過於餘人;又人先世然燈等因緣故,得堅固眼根,能遠有所見;雖遠,終不能見百由旬。以是故,菩薩小者見百由旬。
  問曰:日月在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人皆能見,何以不能見百由旬,見百由旬何足稱?答曰:日月雖遠,自有光明還照其形,人得見之,餘色不然。又日月遠故,雖見而顛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大而見小,顛倒非實,菩薩肉眼則不然!
  問曰:菩薩既得肉眼,能見何事?答曰:見可見色。色義,色眾中廣說。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淨?」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四天王天所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膩吒天所見。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天,無所不知、不見。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天眼淨。」

  ﹝論﹞釋曰: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果報得;二者、修禪得。果報得者,常與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獨用。諸人得果報天眼,見四天下欲界諸天,見下不見上;菩薩所得果報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禪定離欲,天眼所見,如先十力天眼明中說。菩薩用是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善惡好醜,及善惡業因緣,無所障礙。一切皆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膩吒天所見,又能過之;是諸天不能知菩薩天眼所見。何以故?是菩薩出三界,得法性生身,得菩薩十力故,如是等因緣,菩薩天眼淨。餘菩薩天眼論議,如讚菩薩五神通中說。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淨?」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慧眼淨。」

  ﹝論﹞釋曰:肉眼不能見障外事,又不能遠見,是故求天眼。天眼雖復能見,亦是虛誑,見一、異相,取男、女相,取樹、木等諸物相;見眾物和合虛誑法,以是故求慧眼;慧眼中無如是過。
  問曰:若爾者,何等是慧眼相?答曰:有人言:八聖道中正見,是慧眼相,能見五受眾實相,破諸顛倒故。有人言:能緣涅槃慧,名為慧眼;所緣不可破壞故,是智慧非虛妄。有人言:三解脫門相應慧,是名慧眼;何以故?是慧能開涅槃門故。有人言:智慧現前,能觀實際,了了深入,通達悉知,是名慧眼。有人言:能通達法性,直過無礙。有人言:定心知諸法相如,是名慧眼。有人言:法空是名慧眼。有人言:不可得空中,亦無法空,是名慧眼。有人言:十八空皆是慧眼。有人言:癡、慧非一、非異,世間法不異出世間,出世間法不異世間;世間法即是出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世間;所以者何?異不可得故。諸觀滅,諸心行轉還無所去,滅一切語言,世間法相如涅槃不異,能得是智慧,是名慧眼。
  復次,此中佛自說:慧眼菩薩,一切法中不念: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等,是名慧眼。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捨,以不戲論慧,行於中道,是名慧眼。得是慧眼,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諸法,無明諸法;總相、別相,各皆如法。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何以不說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答曰:慧眼有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辟支佛見諸法總相,所謂無常、苦、空等;佛以總相、別相慧觀諸法。聲聞、辟支佛雖有慧眼,有量有限。
  復次,聲聞、辟支佛慧眼,雖見諸法實相,因緣少故,慧眼亦少,不能遍照法性。譬如燈油炷雖淨,小故不能廣照。諸佛慧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明無不照。
  復次,若聲聞、辟支佛慧眼無法不知者,與一切智人有何等異?菩薩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
  問曰: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無法不知?答曰:慧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明等諸煩惱及習滅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說: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淨故捨。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慧眼,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
  問曰:佛現得果報肉眼,能見色,是事云何?答曰: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如聖自在神通中說,佛告阿難:所見好色中生厭惡心,眼見惡色生不惡厭心;或時見色不生汙穢不汙穢,但生捨心;如是則肉眼無所施用。
  復次,有人言:得聖道時,五情清淨異本。
  復次,諸法畢竟空,及諸法通達無礙,是二總為慧眼。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