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選佛譜

【選佛譜敘】
【選佛譜卷第一】
【選佛譜卷第二】
【選佛譜卷第三】
【選佛譜卷第四】
【選佛譜卷第五】
【選佛譜卷第六】
【紀事】


靈峰第四重定選佛圖略式。亦名十法界圖。前三刻幷三人六種圖俱不用。
 
是圖乃為引入佛法而述。故凡緇素隨喜者。莫作遊戲想。應生恭敬心。先當禮佛。然後選之。庶幾不負靈峰老人述圖之苦心也。
 

靈峰後學靈晟識


【選佛譜敘】

癸巳夏五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述於歙浦迴龍精舍

選佛之語。始於禪客點悟丹霞。而選佛圖傳聞創自捺麻僧也。學士解縉作升官圖。故捺麻僧作選佛圖。必應博諳教乘。深知禪律。未有不達法門中事。輙敢師心自創立者。惜其失傳。無從得見。萬歷 已未。余年二十一歲。曾於留都坊間。購得一升佛圖。絕無倫次。甚為可嗤。歲在癸亥。偶於武林蓮居。隨喜一選佛圖。乃幽溪無盡大師所作。具顯十法界升沈之致。足稱盡美。逮乙丑年。復於松陵獲覩一圖。雖統收三教。而理致不清。亦無足取。 已巳。幻寓靈谷。見諸法友耽嗜博奕。思易之以幽溪之圖。苦無覓處。有別以一圖相示者。云是捺麻作。而文理尤為不通。恐決非舊物。特愚妄者之托名耳。事不獲已。仿幽溪之意。自製一圖。兼增聖凡因行。及種性差別。以彰不一之機。設無根信位。及大權護法。以開圓轉之路。逆惡猛心。準觀經而許歸淨土。阿鼻極苦。依華嚴而徑登兜率。諸天有降德貶墜之苦。無色有窮空輪轉之殃。皆本教乘。非出臆見。又幽溪僅用佛骰一輪。故升沈迥隔。此圖每用四輪齊擲。故轉變無方。至辛未年。梓行吳地。流通已廣。次於古杭西山。別見二圖。亦未全美。故皆不傳。辛巳。幻寓漳南。每思吳門所刻。猶有未允當處。復改一圖。擲用六輪。方得一界還造十界。一擲備顯升沈。癸未春初。刻之檇李。然六輪一擲。六字紛陳。準折詳明。方堪行動。麤心浮氣之人。每以為苦。辛卯年冬。歸臥靈峰。深念此圖利益。能使人 卽遊戲間。頓知六道往還之疲苦。三乘出要之差別。誠為不可思議。而幽溪一圖。則失之簡。予向二圖。並失之繁。展轉反側。竟夕不寐。爰思但用二輪。以為擲行方便。旣易於行。仍多轉變。手書一圖。徧與緇素擲之。咸稱盡美盡善。復啟予曰。此圖一行。真足令人通達一切佛法。請更著譜以申明之。庶俾愚者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間道理。雖有智者亦不敢妄加增損於其間也。予韙其說。遂述為譜如左。


【選佛譜卷第一】


【輪相表法第一(占察云。此相能壞邪見疑網。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

  輪如占察輪相。而作六面。以那謨阿彌陀佛六字。順次右旋。刻於六面。置輪掌心。仰手旁擲。表從凡入聖。轉惡成善。十法界無不會歸究竟也。
  那謨。表惡 阿彌陀佛。表善
  那。表屬見煩惱。亦名分別惑。亦名見惑(邪見分別所起惑故)。亦名見所斷惑(見真諦道時。此惑頓斷故)。 謨。表屬愛煩惱。亦名俱生惑。亦名思惑(不由分別。任運起故)。亦名修所斷惑(微細難斷。須見道後。修無漏道。乃漸斷故)。
  阿。表施善。 彌。表戒善。 陀。表定善。 佛。表善慧(或阿彌陀。表有漏善。佛。表無漏善)。 又阿。表生滅門。 彌。表無生滅門。 陀。表次第門。 佛。表圓頓門。
  問。何意不用幺二三四五六。乃用那謨阿彌陀佛六字耶。答。幺二三四五六。不過世間數目。是無記法。不能生善滅惡。那謨阿彌陀佛六字。乃是萬德洪名。一聞佛名。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用此六字為輪相也。 問。那謨。此翻歸命。亦應是善。何得表惡。答。若但有善無惡。則應有升無降。若須並表善惡。儻不借用那謨二字表惡。豈可反用阿彌陀佛表惡耶。夫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無善惡之殊。豈有能歸所歸之別。旣於生滅門中。剋論返迷歸悟。則眾生為能歸。佛為所歸。所歸當體是善。則能歸當體奚不可表惡乎。 問。何故那表見。謨表愛。答。善則先小而後大。惡則先重而後輕。次第應爾。屬見煩惱過重。屬愛煩惱過輕。故順次表之。 問。何故阿彌陀佛四字。用表施戒禪慧。答。大小乘經。俱明此四。收一切行。罄無不盡。如六度中。忍仍屬戒。精進徧策。又十度後四。並是差別智攝故(後四度者。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 問。何故又表有漏無漏二善。答。布施。持戒。禪定。設無出世智慧。並名有漏。故惟智慧名無漏善。當知以慧導施戒禪。則施戒禪亦無漏矣。又問。亦有世間智慧。如分地息諍等。豈皆無漏。答。世間智慧。不達真諦無漏之理。但名福德。不名般若也。 問。何故又表生滅等四門。答。約出世慧。法爾有此四門。初是三乘鈍根。二是三乘利根。三是大乘鈍根。四是大乘利根。故順次表之也。

【位次升降第二】

凡十五門。第一發始因地門。第二法道流弊門。第三四種惡趣門。第四欲界人天門。第五色無色天門。第六生善滅惡門。第七增上戒學門。第八增上定學門。第九增上慧學門。第十藏教位次門。十一通教位次門。十二別教位次門。十三圓教位次門。十四淨土橫超門。十五圓極果位門。

【第一發始因地門(凡二十一位)】

  (那那)上品十惡  (那那。阿鼻獄。那謨。謨謨。皆無間獄)
  (那阿。謨阿。阿阿。皆有間獄。阿佛。世間福。彌佛。聽法。陀佛。取相懺。佛佛。下品下生。)
  譜曰。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言。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慳貪。九瞋恚。十邪見也。上品者。或所對境增上。或煩惱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所對境增上者。如弒父母師僧。盜三寶常住物。淫淨戒人及至親。欺誑君父師長等。煩惱心增上者。如極重瞋纏。猛利貪纏等。所作事增上者。如數數殺生。數數偷盜。乃至數數邪見。日積月累。曾不改悔等。以要言之。純從分別見惑所發惡業。名為上品十惡。故是地獄因也。 那那。則邪見增盛。撥無因果。故入十方阿鼻地獄。百千萬劫。難得出期。 那謨。則見思方盛。惡業必多。謨謨。則習染旣濃。亦多惡業。故皆入無間獄。壽一大劫。 那阿。謨阿。及阿阿。則雖有大惡。猶有世間微善。故於地獄之中。偶得涼風溫風等。暫時小樂。名為有間地獄。壽亦略減。 阿彌至謨佛皆不行者。邪見十惡之人。多不能修戒定慧故。 阿佛。則仗佛慈力。生其施善。然惑業方強。未能 卽階無漏。故僅轉為世福。 彌佛。則仗佛慈力。生其戒善。然惑業方強。未能得戒。故僅獲聞正法。現見世間極惡之人。偶來聽法。卽種善根。消滅重罪。誠證非一。不可具述也。 陀佛。則仗佛慈力。生其定善。故能頓離惡業。結立壇儀。六時行道。求佛滅罪。名取相懺。 佛佛。則仗佛慈力。生其慧善。故於臨命終時。雖復苦逼。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猶能依善友教。一心稱佛名號。 卽得下品下生。具如十六觀經所明。
  (那謨)中品十惡(那那。那謨。謨謨。皆下品畜。阿阿。阿彌。彌彌。皆中品畜。阿陀。彌陀。陀陀。皆上品畜。那佛。謨佛。皆畜脩羅。阿佛。聽法。彌佛。取相懺。陀佛。無生懺。佛佛。下品中生)
  譜曰。十惡。如前釋。言中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境中品者。奪人天命。盜人天物等。心中品者。煩惱不輕。亦不極猛利等。事中品者。或作再三等。以要言之。雜從見愛煩惱所發惡業。名為中品十惡。故是畜生因也。 那那等三。純惡無善。故為下品畜。如蠛蠓螻蟻等。 阿阿等三。薄有散善。故為中品畜。如烏鵲牛馬等。 阿陀等三。微有定善。故為上品畜。如麟鳳龍象獅鵬等。 那佛。謨佛。雖具惑業。仗佛力故。為畜脩羅。 阿佛。聽法者。已捨惡意故。 彌佛取相懺者。欲求淨戒故。 陀佛無生懺者。遵修定慧故。 佛佛下品中生者。准觀經說故。
  (謨謨)下品十惡(那那。那謨。謨謨。皆無財鬼。阿阿。阿彌。彌彌。皆少財鬼。阿陀。彌陀。陀陀。那佛。謨佛。皆有財鬼。阿佛。作法懺。彌佛。五戒。陀佛。八關戒齋。佛佛。下品上生)
  譜曰。境下品者。如殺鬼畜。盜鬼畜物等。心下品者。微小貪瞋等。事下品者。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以要言之。但從任運煩惱所起惡業。名為下品十惡。故是餓鬼因也。 那那等三。純惡。故為無財鬼。如鍼毛燄口等。 阿阿等三。有散善。故為少財鬼。如食唾啖糞等。 阿陀等五。或有定善。或仗佛力。故皆為有財鬼。如土榖神。山川神等。 阿佛作法懺者。惡未增上。可悔除故。 彌佛五戒者。改惡從善故。 陀佛八齋者。持心不散故。 佛佛下品上生者。准觀經說故。
  (那阿)見取(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畜脩羅。阿彌。鬼脩羅。彌彌。阿陀。皆十仙。彌陀。魔天。陀陀。無想天。那佛。大梵天。謨佛。空處天。阿佛。聲聞心。彌佛。支佛心。陀佛。體空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言見取者。謂於諸見之中。隨執一見。及所依蘊。執為此因最勝。能得清淨之果。一切鬬諍所依為業。以要言之。但除三塗劇苦。其餘脩羅人天等蘊。皆可為見執所取也。此中依於見惑而行施善。故名見取。問。那阿旣表見取。則三界內。皆有見取。何餘位中不行那阿。答。此是發始因地。隨擲所現。必皆起手。故那阿表見取。謨阿表慢心行施。那彌表戒取。謨彌表下品十善。那陀表邪定。謨陀表味禪。其餘位中。以阿彌陀善。與那謨惡。相為對治。二俱無力。所以並不行也。問。那佛謨佛亦可善惡相治。何以仍行。答。有漏惡劣。不能障無漏善令總不行。但令無漏力弱。不獲深妙益耳。 那那具上惡。故墮無間。問。何不入阿鼻耶。答。以本因中有微善故。 那謨中惡。故墮中畜。亦以微善。不墮下畜。 謨謨下惡。故墮少財。亦以微善。不墮無財。 阿阿多施福。以見卑劣。故為畜脩。 阿彌兼施戒。亦因見劣。故為鬼脩。 彌彌具足上善。阿陀捨欲入禪。但以見執。故為十仙。 彌陀戒定俱美。見取入故。僅入魔天。 陀陀深入四禪。見取力故。遂招無想天報。 那佛仗佛慈力。為初禪王。而我見我慢仍存。 謨佛亦仗佛力。得脫身縛。而空處愛著仍在。 阿佛已捨世間取著。由取習故。復取偏真。是為發聲聞心。 彌佛已持出世戒品。由取習故。樂獨善寂。是發辟支佛心。 陀佛定慧平等。能入大乘初門。修體空觀。 佛佛不動諸見而修道品。故成圓頓觀門。 此中約對待論。則阿佛後皆破見取。歸佛法正見也。約絕待論。則見取為法界。一切法趣見取。見取出生十法界也。問。見取旣為法界。何不出生別教法門。答。對待見取。藏通已破。絕待見取。非圓不知。所以不入別教。然大乘初門。已是菩薩界攝。則四聖具足矣。何必拘拘四教名相。
  (謨阿)慢心行施(那那。上品畜。那謨。畜脩羅。謨謨。有財鬼。阿阿。鬼脩羅。阿彌。人脩羅。彌彌。阿陀。皆天脩羅。彌陀。北洲。陀陀。他化天。那佛。鐵輪王。謨佛。四王天。阿佛。出世福。彌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譜曰。由我慢心而行施善。一往正是阿脩羅因。然升沈逐其行業。事非一槩。此中無地獄果者。縱起見執。不至純積上品惡故。 那那猶為上畜。那謨猶為畜脩。謨謨猶為有財鬼者。由施福故。 阿阿鬼脩。阿彌人脩。彌彌阿陀皆天脩者。正以此因得此果故。 彌陀北洲者。施兼戒定。能伏我所計著故。 陀陀他化天者。施兼禪定。所享果報必自在故。 那佛鐵輪王者。承佛神力。能御世故。 謨佛四王天者。承佛神力。能護四天下故。 阿佛等為出世福等者。由施福力。資助出世法故。
  (阿阿)世間福(那那。鬼脩羅。那謨。人脩羅。謨謨。天脩羅。阿阿。西洲。阿彌。東洲。彌彌。北洲。阿陀。南洲。彌陀。鐵輪。陀陀。大梵天。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統論施戒及禪。皆是世間福業。而戒定因果。品類實多。故今且以多行布施為世間福也。旣修福業。便障三惡道門。故那那等。僅墮阿脩羅類。阿阿西洲者。人中最劣故。阿彌東洲者。較西稍勝故。彌彌北洲者。福勝三洲故。阿陀南洲者。堪親近佛故。彌陀鐵輪者。統御南洲故。陀陀大梵天者。禪定之福。世間勝故。那佛聲聞心者。福資於慧。願出生死。由分別心。取偏空故。謨佛辟支心者。由染著空。闕大悲故。阿佛事度心者。依生滅門。能發四弘誓願故。彌佛體空觀者。四弘誓願。依無生門發故。陀佛次第觀者。能發無量四弘誓故。佛佛圓頓觀者。能發無作四弘誓故。
  (那彌)戒取(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上品畜。阿阿。畜脩羅。阿彌。有財鬼。彌彌。阿陀。皆鬼脩羅。彌陀。十仙。陀陀。無想天。那佛。大梵天。謨佛。空處天。阿佛。五停心。彌佛。乾慧地。陀佛。初信心。佛佛。圓五品)
  譜曰。言戒取者。謂於隨順諸見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此因最勝。能得清淨之果。無利勤苦所依為業。謂牛狗等戒。及投灰。拔髮。五熱灸身。斷絕飲食。乃至雖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輪王等。皆屬戒取所攝(彌故名戒。那故名取)。  那那仍造上惡。故墮無間。 那謨仍造中品。故墮中畜。 謨謨仍造下惡。以邪見牽。故為上畜。 阿阿多有施福。故為畜脩。 阿彌兼有施戒。成有財鬼。 彌彌阿陀稍勝。故為鬼脩。 彌陀戒定所資。得取十仙。 陀陀深取四禪。故成無想。 那佛承佛慈光。為初禪主。而我見仍熾。 謨佛藉佛法力。得脫色籠。而空愛猶存。 阿佛改邪歸正。創入五停。 彌佛初解 卽空。僅登乾慧。 陀佛仰信真如。階別初信。 佛佛頓悟圓理。五品觀成。 此中對待絕待二論。例前見取可知。
  (謨彌)下品十善(那那。那謨。謨謨。皆畜脩羅。阿阿。阿彌。皆鬼脩羅。彌彌。阿陀。皆人脩羅。彌陀。陀陀。皆天脩羅。那佛。意見參禪。謨佛。利名習教。阿佛。出世福業。彌佛。出世戒學。陀佛。出世定學。佛佛。出世慧學)
  譜曰。十善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以止惡故。卽名為善。復有十種行善。一救護生命。二給施資財。三遵修梵行。四說誠實言。五和合彼此。六善言安慰。七作利益語。八常懷捨心。九恆生慈愍。十正信因果也。言下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且約境者。普於下中上境能護三業。名上品善。唯於中上二境能護三業。名中品善。僅於上境能護三業。名下品善。次約心者。悠悠緩緩。或夾雜煩惱。名下品善。次約事者。偶爾為善。不廣大。不久積。名下品善。今彌雖善戒。雜以謨之屬愛煩惱。故是阿脩羅道因也。那那等三。煩惱重故。皆為畜脩。阿阿等二稍勝。故為鬼脩。彌彌阿陀又勝。故為人脩。彌陀等二更勝。故為天脩。凡行善人。知有佛字。必發出世間心。但那佛。則見習尚強。故為意見參禪。謨佛。則愛習仍重。故為利名習教。阿佛以下。自應如次修行施戒禪慧也。
  (阿彌)中品十善(那那。鬼脩羅。那謨。人脩羅。謨謨。天脩羅。阿阿。西洲。阿彌。東洲。彌彌。北洲。阿陀。南洲。彌陀。鐵輪王。陀陀。金輪王。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約境論中品。如前可知。約心者。善念湻熟。但未猛利。約事者。或數為小善。或偶為勝善。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那那等三。夾雜煩惱。故墮三種脩羅。阿阿等四。隨應生於四洲。彌陀又勝。故王南洲。陀陀最勝。故統四洲。純善之人。知有佛法。必入法門。但那佛則分別習強。故志取偏真。謨佛則恩愛為苦。故樂獨善寂。阿佛以下。自應如次發於四種大菩提心。
  (彌彌)上品十善(那那。十仙。那謨。魔天。謨謨。北洲。阿阿。四王天。阿彌。忉利天。彌彌。夜摩天。阿陀。兜率天。彌陀。化樂天。陀陀。他化自在天。那佛。煖位。謨佛。性地。阿佛。六不退心。彌佛。圓五品。陀佛。內院。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約境論上品。亦如前說。約心者。湻至猛利。約事者。廣大久遠。然而猶屬散善。故但為欲天因也。那那。則見網牢固。故成十仙。那謨。則煩惑紛陳。故為魔侶。謨謨。雖有愛染。不起見執。故生北洲。北洲雖不及天。死必生天。無退墮故。阿阿等六。如次生六欲天可知。大善之人。旣知佛理。必有所證。但那佛未伏法執。僅階煖位。謨佛未離法愛。僅登性地。阿佛初捨劣心。堪成別信。彌佛持佛妙戒。能遵五品。陀佛定慧均平。可超內院。佛佛則具諸戒行。圓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徑得上品上生矣。
  (那陀)邪定(那那。中品畜。那謨。少財鬼。謨謨。上品畜。那陀。謨陀。皆無想天。阿陀。空處。彌陀。識處。陀陀。無所有。那佛。非非想。謨佛。五停心。阿佛。六妙門。彌佛。十六特勝。陀佛。通明觀。佛佛。出世慧學)
  譜曰。以邪見心修習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種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斂念習坐。皆邪定之類也。那那等三。惑業旣重。縱有定力。還墮鬼畜類中。修邪定人。不肯勤修施戒散善。故阿阿等三種不行。那陀。謨陀。乃於定中妄起見愛。計為出要。故必生無想天。阿陀。則捨色入空。彌陀。則棄空緣識。陀陀。則離識緣無所有。那佛。見惑未除。雖甚利根。還生有頂( 卽非非想處天)。謨佛。愛習尚重。雖聞佛法。須習停心。阿佛等三。卽世間定。堪通出世間定。佛佛純慧。照了邪相。便可通達正相矣。
  (謨陀)味禪(那那。少財鬼。那謨。上品畜。謨謨。畜脩羅。那陀。十仙。謨陀。魔天。阿陀。梵眾天。彌陀。少光天。陀陀。少淨天。那佛。大梵天。謨佛。福生天。阿佛。六妙門。彌佛。十六特勝。陀佛。通明觀。佛佛。出世慧學)
  譜曰。大毗婆沙論。具明四禪之中。各有三種差別。若與出世智慧相應。名無漏初禪等。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名為淨初禪等。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名為味初禪等。今陀表禪定。謨表煩惱。此二相應。故名味禪也。那那等三。見思紛擾。退失禪味。故墮鬼畜脩羅。那陀雖不失禪。見取旣甚。必成十仙。謨陀亦不失禪。愛染方強。必為魔種。其餘散善。習禪不行。阿陀初捨欲界。故生梵眾。彌陀定善稍深。故生少光。陀陀禪力倍增。故生少淨。那佛則身見雖重。堪作請轉法輪之主。故為大梵。謨佛則愛味雖存。能入世間不動之地。故為福生。阿佛等四。例前可知。
  (阿陀)根本四禪(阿阿。梵輔天。阿彌。無量光天。彌彌。阿陀。皆無量淨天。那陀。謨陀。皆無想天。彌陀。福生天。陀陀。福愛天。那佛。總相念。謨佛。煖位。阿佛。無煩天。彌佛。八人地。陀佛。發心住。佛佛。圓十信)
  譜曰。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今先明四禪也。此四禪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間。故名根本四禪。一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麤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禪。 卽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徧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輭。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旣過。復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禪。言餘觸者。 卽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輭。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捨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三天中。是為初禪天因也。次二禪者。若於初禪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禪。從未到地。專心不止。於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名為根本二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三天中。是為二禪天因也。次三禪者。若於第二禪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禪。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捨。二念。三智。四樂。五一心)。名為根本三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三天中。是為三禪天因也。次四禪者。若於第三禪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禪。心無散動。得未到地。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捨。三念清淨。四一心。)名為根本四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為四禪天因也。 善修根本四禪。能伏見愛。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資以施福。故生梵輔。 阿彌施戒資禪。故生無量光天。 彌彌倍資禪力。故生無量淨天。 那陀謨陀。皆具定力。而墮愛見。故生無想。 阿陀與彌彌功等。亦生無量淨天。 彌陀禪善又勝。故感福生。 陀陀根本中最。故生福愛(廣果。須於第四定。兼修四無量心故)。 那佛知求出世。見惑未除。須修總相念觀。 謨佛雖已伏見。未全伏思。僅成煖位善根。 阿佛見生滅理。按位入無煩天。 彌佛觀法無生。無間具足八忍。 陀佛發中道解。見惑先除。故成初發心住。 佛佛觀於禪境 卽不思議。故階圓信十心。 問。旣云四禪各有淺深。得生各各三天。何故此中行法。前除梵眾少光少淨。後除大梵光音徧淨廣果。答。雖四禪中。各有三品九品淺深不同。今一往且以前擬味禪。後讓四無量心。便足略顯因果差別。若此中又細分之。則似太繁瑣矣。
  (彌陀)四無量心(阿阿。大梵天。阿彌。光音天。彌彌。阿陀。皆徧淨天。彌陀。陀陀。皆廣果天。那佛。初果。謨佛。三果。阿佛。初僧祇。彌佛。離欲地。陀佛。十灌頂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四無量心。亦名四等。謂慈悲喜捨也。有凡夫人。雖得四禪。以樂高勝。求作梵王。更修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二悲無量心。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三喜無量心。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四捨無量心。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命終得為四禪天王。 修四無量。亦伏見愛。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功德尚淺。為初禪主。 阿彌功德稍勝。為二禪主。 彌彌阿陀又勝。為三禪主。 彌陀等二最勝。為四禪主。 那佛資禪福力。便可見真。 謨佛資禪福力。便能離欲。 阿佛悟生滅四諦。便作菩提資糧。 彌佛了諸法無生。便成離欲梵行。 陀佛於次第門。超三界正習。成灌頂住。 佛佛悟圓頓理。同慈心具戒。上品上生。
  (陀陀)四無色定(阿阿。阿彌。皆空無邊處。彌彌。阿陀。皆識無邊處。彌陀。無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忍位。謨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正心住。佛佛。圓信)
  譜曰。四無色定者。一空處定。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過罪。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捨。卽色定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勤加精進。一心念空不捨。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亦名未到地相。於後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更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旣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是名證虛空定。證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終必生空無邊處。但有受想行識四陰。無色陰也。二識處定。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捨空處。一心繫緣現在心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注。不計旬月。一心緣識而無異念。空定 卽謝。識定未生。名中間定。卽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名未到地。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唯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隱。清淨寂靜。證此不失。命終必生識無邊處。亦有四陰也。三無所有處定。亦名不用處定。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 卽捨識處。繫心無所有處。於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法。寂然安隱。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無所分別。是名無所有處定。證此不失。命終必生無所有處。亦有四陰也。四非想非非想處定。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無所有處過罪。 卽捨無所有定。觀於非有非無。常念不捨。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進。證此不失。命終必生非非想處。仍有微細四陰也。 修此四定。亦伏煩惱。故那那等皆暫不行。 阿阿等二。功行尚淺。故擬空定。 彌彌阿陀。功行稍增。故擬識定。 彌陀更增功行。故擬無所有定。 陀陀功行已極。故擬非非想定。 那佛依定可觀四諦。故擬忍位。 謨佛無間便可發真。擬世第一。 阿佛依生滅門發真無漏。先已離下界染。故成三果。 彌佛依無生門悟卽空理。亦先離下界染。故成離欲。 陀佛於次第門已離欲染。故成六住。 佛佛於圓頓門長別三界。故成圓信。  問。四空定力。超過四無量心。入正法中。何反不及。答。慈悲喜捨。堪作菩提資糧。故勝。四空頑定。不能入俗利生。故劣也。
  (那佛)意見參禪(那那。破尸羅。那謨。毀正見。謨謨。棄多聞。那陀。無想天。謨陀。增上慢。彌陀。乾慧地。陀陀。性地。那佛。乾慧地。謨佛。性地。阿佛。八人地。彌佛。見地。陀佛。圓五品。佛佛。上品中生)
  譜曰。參禪本是出世慧學。專修般若。意在頓悟本心。不涉權漸。與圓頓觀無二無別。但因末世徒慕其名。不究其實。雜以意見。故用那佛表之。由其本是慧學。所以得則直超。由其雜以意見。所以失則永墜也。那那邪見取空。必破根本尸羅。那謨見思紛雜。必毀出世正見。謨謨耽愛寂寞。必至棄捨多聞。那陀取著癡禪。必成無想外道。謨陀染著定功。故為增上慢人。阿阿等施戒散善。禪士皆所不務。故俱不行。阿陀僅是生滅定門。未有深益。故亦不行。彌陀初入無生定門。故擬乾慧。陀陀定水能資理解。故擬性地。那佛以慧治見。亦擬乾慧。謨佛以慧治思。亦擬性地。阿佛創捨見思。擬八人地。彌佛正悟卽空。堪擬見地。陀佛定慧均平。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成圓五品。佛佛深解第一義諦。故准觀經必得上品中生也。問。何不悟入藏別二教。答。參禪是頓悟法。本接利根。若界外利根。則必入圓。若界內利根。則必入通。所以不入藏與別也。問。禪是教外別傳。如何悟入教中位次。答。不執指以為月。故名教外別傳耳。若所悟入。不與教合。便是魔外矣。
  (謨佛)利名習教(那那。破尸羅。那謨。破軌則。謨謨。增上慢。阿阿。鐵輪王。阿彌。銅輪王。彌彌。金輪王。阿陀。四王天。彌陀。忉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習學佛教。亦是出世慧學。所謂續佛慧命。代佛揚化。但因末世學人。每為利名所牽。故用謨佛表之。由其代佛揚化。故堪悟三乘四教。由其利名所牽。故多滯罪福兩塗也。那那妄說法空。則尸羅必破。那謨見思紛雜。故軌則多違。謨謨耽著名言。必懷增上我慢。阿阿等三。資以施戒。僅感人王。阿陀等三。稍事攝心。僅階天道。那佛以分別而志偏真。謨佛由樂寂而思獨善。阿佛等四。乃能如次發於四種大菩提心。
  (阿佛)出世福業(阿阿。五戒。阿彌。八戒。彌彌。十戒。阿陀。持比丘律。彌陀。持二部。陀陀。廣持。那佛。護法八部。謨佛。請法。阿佛。初果。彌佛。見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統論施戒忍進禪五波羅密。並名出世福德莊嚴。今戒定等後文方明。且以布施作福。求出生死。名出世福業也。由於三寶門中廣行施福。能使惑業不起。故那那等皆暫不行。由於布施而階戒品。故阿阿等。如次能持在家出家律儀。那佛護法。由未斷惡。故為八部雜形。謨佛請法。由未斷慢。故為梵王世主。阿佛等四。並以福德資無漏慧。如次證入四教真似位中。
  (彌佛)出世戒學(那那。在家五戒。那謨。八關齋戒。謨謨。沙彌十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彌。持二部律。彌彌。阿陀。皆廣持毗尼。彌陀。住毗尼而不動。陀陀。善能滅諍。那佛。謨佛。皆業清淨戒。阿佛。餘清淨戒。彌佛。覺清淨戒。陀佛。念清淨戒。佛佛。無上道戒)
  譜曰。在家二眾。出家五眾。小乘七眾。大乘七眾。並名出世戒學。於在家中。有終身五戒。名為近事男女。有一日一夜八關戒齋。名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若論鬼神。畜生。及惡律儀輩。不能受持終身五戒。僅能於六齋日。受持一日夜齋。種出世因。則八戒不如五戒。應列在先。彼旣不能專修出要。僅可攝入出世福中。未可名為出世戒學。故今以終身五戒為戒學之始。加以年三月六。受持八支。則功行稍進。增上居二。若能出家恆持十戒。則又勝之。所以居三。若能如法持比丘律。入大僧數。則更勝前。所以居四。若能兼諳比丘尼律。堪任教誡比丘尼眾。名為持二部律。則尤勝前。所以居五。若能廣持律藏。悉知制戒原由。深達開遮持犯。則倍勝前。所以居六。若得無漏妙戒。永斷破戒之罪。名為住毗尼而不動。則登聖位。所以居七。若能不愛不恚。不怖不癡。威德辯才。統理大眾。名為善能滅諍。則是修緣念處學無學人。所以居八。已上共攝小乘七眾。謂五戒。攝在家二眾(一優婆塞。二優婆夷。若夫一日一夜八戒。但是二眾所受。不名攝眾)。十戒。攝出家三小眾(一式叉摩那。二沙彌。三沙彌尼。式叉位雖居沙彌上。而是女流。故不列之)。持比丘律等五種律師。攝比丘比丘尼二眾(五種律師。 卽持比丘律為第一。乃至善能滅諍為第五也。然五種律師。唯比丘能為之耳)。是為聲聞戒學也(未發大菩提心。僅為出生死故。奉持佛戒。斷有漏法。名為聲聞戒學。彼不須學梵網地持等戒。而大乘比丘。必須兼學此律)。於戒學中。又遇佛字。必得大乘五支淨戒。那佛謨佛。猶有緣累。僅能護持根本性重。名為業清淨戒(此攝大乘五眾。謂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菩薩沙彌。菩薩沙彌尼。菩薩式叉摩那。以此五眾。雖發大菩提心。未得無量律儀戒故)。阿佛已捨雜務。名為餘清淨戒(此攝大乘二種僧寶。謂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並得無量律儀戒故)。彌佛戒力增上。能入深禪。名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陀佛因定發慧。永斷煩惱。名為念清淨戒(道共戒也)。佛佛頓具戒波羅密。名為無上道戒(大乘三戒大共戒也)。 問。出世福業。已不行那那等三。出世戒學向反行之。答。福業不行那那等者。例如四禪。四等。四空。皆是暫伏。故不行耳。今旣發心學出世戒。良由煩惱習強。未能頓捨家緣。故那那僅持五戒。那謨僅加八戒。謨謨雖已出家。猶未能行大比丘事。僅為小眾也。
  (陀佛)出世定學(那那。六妙門。那謨。十六特勝。謨謨。通明觀。阿阿。九想觀。阿彌。八念觀。彌彌。十想觀。阿陀。八背捨。彌陀。八勝處。陀陀。十一切。那佛。十想觀。謨佛。十一切。阿佛。九次第。彌佛。師子奮迅。陀佛。超越。佛佛。王三昧)
  譜曰。統論禪定。凡有四種。一者世間禪。謂四禪。四等。四空。如前所明。二者亦世間亦出世間禪。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利根依此發真斷惑。鈍根或亦隨禪受生。故以那那等三當之。謂其亦世間故。三者出世間禪。謂觀鍊熏修四種禪法。言觀禪者。復有二種。一壞法觀。謂九想。八念。十想。三種。故以阿阿等三當之。二不壞法觀。謂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種。故以阿陀等三當之。那佛還應修壞法觀。故同彌彌。謨佛還修不壞法觀。故同陀陀。言鍊禪者。 卽是九次第定。故以阿佛當之。言熏禪者。卽是師子奮迅三昧。故以彌佛當之。言修禪者。卽是超越三昧。故以陀佛當之。此上皆名出世禪也。四者非世間非出世間禪。乃是中道三昧。名為三昧中王。故以佛佛當之。
  (佛佛)出世慧學(那那。那謨。皆發聲聞心。謨謨。支佛心。阿阿。事度心。阿彌。體空觀。彌彌。阿陀。皆次第三觀。彌陀。陀陀。皆圓頓妙觀。那佛。願升內院。謨佛。求淨土。阿佛。圓信。彌佛。上品上生。陀佛。圓住。佛佛。圓地)
  譜曰。三乘諦緣度觀。一乘不共般若。皆名出世慧學。那那等二。見思重故。怖苦自度。故皆發聲聞心。謨謨見輕。樂獨善故。乏大悲心。故發辟支佛心。阿阿純善捨執。堪行四弘六度。阿彌根又稍利。堪入大乘初門。彌彌阿陀又勝。故能信果頭真如。彌陀第二最利。故能知三無差別。那佛則欲摧諸見。故願親補處慈尊。謨佛則欲渡愛河。故求生極樂世界。阿佛則先除麤垢。證圓十心。彌佛則具戒發心。登上上品。陀佛則定慧圓明。遂得佛知見開。佛佛則純是佛慧。所以頓超十地也。 第一發始因地門竟 。

選佛譜卷第一(終)


【選佛譜卷第二】


【第二法道流弊門(凡五位)】

  破尸羅(那那。阿鼻獄。那謨。無間獄。謨謨。中品畜。阿阿。少財鬼。阿彌。上品畜。彌彌。畜脩羅。阿陀。有財鬼。彌陀。鬼脩羅。陀陀。魔天。那佛。謨佛。皆聽法雜眾。阿佛。取相懺。彌佛。無生懺。陀佛。求淨土。佛佛。下品上生)
  譜曰。毀犯根本重戒。名破尸羅。謂於大小乘七眾戒品之中。隨受何品。受後不能專精護持。或犯邪婬。或偷重物。或斷人命。或妄言已證聖果。此則破壞出世道器。最難救也。那那。則破戒之後。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故墮阿鼻。那謨。則見思並強。更增惡業。故墮無間。謨謨。則癡愛覆心。不知改悔。故墮中畜。阿阿。則猶有施善。故為少財。阿彌。則施戒略存。故為上畜。彌彌。則猶護餘戒。故為畜脩。阿陀。則有施有定。故為有財。彌陀。則存戒兼定。故為鬼脩。陀陀。則禪定現前。故成魔侶。那佛。謨佛。則雖纏見愛。不背如來。故能聽法。阿佛。則永斷相續。以祈滅罪。為取相懺。彌佛。則觀罪性空。以求復戒。為無生懺。陀佛。則一心不亂以念佛。專求帶業往生。佛佛。則化佛應念以來迎。故得橫超樂土。
  破軌則(那那。有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畜脩羅。阿彌。彌彌。阿陀。皆作法懺。彌陀。陀陀。皆取相懺。那佛。謨佛。皆出世福。阿佛。無生懺。彌佛。下下生。陀佛。下中生。佛佛。下品上生)
   譜曰。毀犯小戒。及諸威儀。名破軌則。如五戒人飲酒。八關齋人非時受食。沙彌觀聽歌舞。香油塗身。比丘受殘宿食。墾土掘地。損傷草木。畜持金銀。及餘一切非威儀等。此皆違越佛制。有深罪也。那那等三。見思重故。不知悔除。乃墜三塗。阿阿雖有施善。亦未除愆。故為畜脩。阿彌等三。並知依律說悔。以求滅罪。為作法懺。彌陀等二。能於小罪懷懼。深思對治。為取相懺。那佛。謨佛。自知煩惱習強。所以勤修出世福業。阿佛。棄捨犯原。專求出要。為無生懺。彌佛等三。深知末世持律之難。一心念佛。勤求帶業往生。故隨功行淺深。橫超下輩三品。
  毀正見(那那。無間獄。那謨。下品畜。謨謨。無財鬼。阿阿。中品畜。阿彌。少財鬼。彌彌。畜脩羅。阿陀。有財鬼。彌陀。十仙。陀陀。魔天。那佛。謨佛。俱作法懺。阿佛。取相懺。彌佛。無生懺。陀佛。求淨土。佛佛。圓頓觀)
  譜曰。自恃頓超直入。不信如來所說修證法門。或妄言一切法空。或偏執一法獨勝。或斥持戒為小乘。或謗經教為權說。皆名毀正見也。那那等三。旣毀正見。又加惑業。故墜三塗劇苦。阿阿等四。雖有微善。未離邪見。難免鬼畜脩羅。彌陀。以僻見而修戒定。僅入仙曹。陀陀。以邪解而取神通。終成魔侶。那佛。謨佛。雖有見思。不敢背佛。故能依律作法以除惡見。阿佛。則盡捨邪執而求感應。為取相懺。彌佛。則觀罪性空而敦戒德。為無生懺。陀佛。則一心念佛以除疑。佛佛。則深觀邪見之實相也。
  棄多聞(那那。有間獄。那謨。下品畜。謨謨。中品畜。阿阿。上品畜。阿彌。畜脩羅。彌彌。阿陀。俱西洲。彌陀。北洲。陀陀。無想天。那佛。謨佛。俱聽法雜眾。阿佛。辟支佛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多聞能生實慧。所以菩薩常樂廣學多聞。但不可循聲流轉耳。痴人見有訶教勸離之說。便謂多聞一總無用。甘作無聞比丘。雖不破戒破見。而背明趨暗。亦已甚矣。旣棄多聞。便成癡昧。更加以見思惡業。安得不從墜落。故那那則墮有間。那謨則為下畜。謨謨則為中畜也。阿阿雖有施福。由癡暗故。仍為上畜。阿彌雖有施戒。以愚劣故。仍為畜脩。彌彌。阿陀。雖有福力。佛法緣疏。故為西洲。彌陀福雖又勝。法緣仍遠。故為北洲。陀陀深入四禪。故為無聞比丘。竟同無想外道。那佛。謨佛。雖具煩惱。猶不忘佛。故能聽法。阿佛。於生滅門。離文求證。故為辟支佛心。彌佛。於無生門。忘言會理。故為修體空觀。陀佛。則不著筌蹏。漸觀中道。佛佛。則少聞多解。頓企圓修也。
  增上慢(那那。有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畜脩羅。阿彌。有財鬼。彌彌。阿陀。皆鬼脩羅。彌陀。人脩羅。陀陀。天脩羅。那佛。大梵天。謨佛。出世戒。阿佛。煖位。彌佛。性地。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藥師本願經云。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文)甚矣。增上慢人。過患深重。與前四種同為法道之流弊也。言增上慢者。由於法門微有增上功行。隨起慢執。如參禪者。則小有省發。便謂證悟。如習教者。則薄解文義。便謂了徹。皆能自誤誤他。故那那等三。旣無寸善。必墮三塗。阿阿等六。雖有福善。由慢過重。不出鬼神脩羅趣中。那佛。仗佛慈光。為初禪主。仍懷大慢。謨佛。歸依大覺。未忘慢習。姑秉戒章。阿佛。始伏慢心。得登煖位。彌佛。觀慢無性。性水初沾。陀佛。則破慢而漸悟真如。佛佛。則卽慢而深觀實相也。 第二法道流弊門竟。

【第三四種惡趣門(凡十三位)】

  譜曰。依六道論。則三品十惡。招感地獄畜生餓鬼。名三惡趣。三品十善。招感天人脩羅。名三善趣。依毗婆沙。止明五趣。則脩羅攝入鬼神趣中。然脩羅雖有善因。多分雜以諂曲詐慢。故諸經論。每與三塗共名四惡趣也。
  阿鼻地獄(阿佛。下品畜。彌佛。無財鬼。陀佛。中品畜。佛佛。蒙光天子)
  譜曰。大佛頂經云。純情卽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文)按諸經論。此獄壽長。故阿阿乃至謨佛。悉皆不行。一者為顯墮此獄人。生前並無善根可恃。此中又無善事可修。二者亦顯一墮難出。劫數長遠故也。劇苦之中。見思無由起於現行。故那那等三。亦皆不行。阿佛等三。雖仗佛力。及性善力。得出劇苦。而餘殃尚厚。僅入鬼畜倫中。唯佛佛。則是往昔所熏佛乘種子。今日觸佛慈光。故得徑生兜率天上。具如華嚴經中隨好光明功德品所明。
  無間地獄(那佛。下品畜。謨佛。無財鬼。阿佛。少財鬼。彌佛。上品畜。陀佛。畜脩羅。佛佛。蒙光天子)
  譜曰。此亦純情墜入。壽盡亦大劫量。不起惑業。亦不能修諸善。故那那乃至陀陀。皆不行也。那佛等五。雖仗佛性威力。餘殃亦重。仍入餘三惡道。佛佛蒙光。准如上說。
  有間地獄(阿阿。下品畜。阿彌。無財鬼。彌彌。阿陀。皆中品畜。彌陀。少財鬼。陀陀。上品畜。那佛。畜脩羅。謨佛。有財鬼。阿佛。鬼脩羅。彌佛。南洲。佛陀。四天王。佛佛。聽法)
  譜曰。此卽九情一想所感果報。隨業多少。壽無定限者也。此中不起發業潤生二惑。故那那等不行。阿阿以下。隨其過去久遠善根大小。所招異熟不同。佛佛不蒙光者。非劇苦故。華嚴經中未曾說故。能聽法者。有間獄中。水陸法事。燄口法事。有力能召及故(地獄道竟)。
  下品畜生(阿阿。無財鬼。阿彌。中品畜。彌彌。阿陀。皆少財鬼。彌陀。上品畜。陀陀。畜脩羅。那佛。有財鬼。謨佛。鬼脩羅。阿佛。西洲。彌佛。東洲。陀佛。南瞻部洲。佛佛。聽法雜眾)
  譜曰。或身形微劣。或不覩光明。純苦無樂。名下品畜。見惑不行。縱有思惑。但能潤生。不能發業。所潤之生。亦必還在下品畜中。故那那等三。皆不行也。阿阿以下。隨宿善力而招異熟。佛佛能聽法者。如蜘蛛聽誦金剛經等。
  中品畜生(那那。那謨。皆下品畜。謨謨。無財鬼。阿阿。少財鬼。阿彌。上品畜。彌彌。畜脩羅。阿陀。畜脩羅。彌陀。有財鬼。陀陀。鬼脩羅。那佛。人脩羅。謨佛。西洲。阿佛。東洲。彌佛。南洲。陀佛。四王天。佛佛。聽法)
  譜曰。或飛或走。或水或陸。羽毛鱗甲。醜陋臭穢。或互吞噉。或供力役。名中品畜。亦不現起分別見惑。故不墮獄。而由見種及思惑力。能令所受果報益劣。故有降為下畜無財鬼者。餘皆例前可知。
  上品畜生(那那。無財鬼。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畜脩羅。阿彌。有財鬼。彌彌。阿陀。皆鬼脩羅。彌陀。人脩羅。陀陀。天脩羅。那佛。西洲。謨佛。東洲。阿佛。南洲。彌佛。四王天。陀佛。忉利天。佛佛。護法八部)
  譜曰。雖墮傍生。由福德力。或為龍王。象王。金翅鳥王。師子王等。名上品畜。故遇佛佛。便為護法八部也。餘同前釋(畜生道竟)。
  無財鬼(謨謨。下品畜。阿阿。中品畜。阿彌。少財鬼。彌彌。上品畜。阿陀。上品畜。彌陀。畜脩羅。陀陀。有財鬼。那佛。鬼脩羅。謨佛。人脩羅。阿佛。西洲。彌佛。東洲。陀佛。南洲。佛佛。聽法)
  譜曰。受形惡劣。純苦無樂。名無財鬼。不起見惑。故不行那。宿煩惱力。故謨謨降為下畜。阿阿等如前可解。佛佛聽法者。正是燄口法事所被機故。
  少財鬼(那那。那謨。皆無財鬼。謨謨。中品畜。阿阿。上品畜。阿彌。畜脩羅。彌彌。阿陀。俱有財鬼。彌陀。鬼脩羅。陀陀。人脩羅。那佛。天脩羅。謨佛。西洲。阿佛。東洲。彌佛。南洲。陀佛。四王天。佛佛。聽法)
  譜曰。形貌醜陋。飲食艱苦。樂少苦多。名少財鬼。亦不起分別惑。而由見種及現思力。得墮無財及中畜也。餘如前說。
  有財鬼(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鬼脩羅。阿彌。人脩羅。彌彌。阿陀。皆天脩羅。彌陀。西洲。陀陀。北洲。那佛。東洲。謨佛。南洲。阿佛。鐵輪王。彌佛。四王天。陀佛。忉利天。佛佛。護法八部)
  譜曰。雖受醜形。而多福報。名有財鬼。雖不起分別惑。而那那墮無間者。如違害鬼打舍利弗。及惡鬼神助惡國王滅壞三寶。皆入地獄也。那謨墮中品畜者。殺業旣重。應酬償故。若遇佛佛。力能護法。故為八部。餘亦如前(餓鬼道竟)。
  畜脩羅(那那。下品畜。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有財鬼。阿彌。鬼脩羅。彌彌。阿陀。皆人脩羅。彌陀。天脩羅。陀陀。西洲。那佛。東洲。謨佛。南洲。阿佛。四王天。彌佛。忉利天。陀佛。夜摩天。佛佛。聽法雜眾)
  譜曰。大佛頂經云。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溼氣有。畜生趣攝。(文)蓋亦苦多樂少者也。旣無大威德力。所以佛佛僅能聽法而已。
  鬼脩羅(那那。少財鬼。那謨。上品畜。謨謨。畜脩羅。阿阿。人脩羅。阿彌。天脩羅。彌彌。阿陀。皆西洲。彌陀。東洲。陀陀。北洲。那佛。南洲。謨佛。鐵輪王。阿佛。四王天。彌佛。忉利天。陀佛。兜率天。佛佛。護法八部)
  譜曰。大佛頂經云。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文)旣云乘通入空。則較鬼道又稍勝矣。故佛佛仍能護法。然亦苦樂相雜而已。
  人脩羅(那那。畜脩羅。那謨。有財鬼。謨謨。鬼脩羅。阿阿。天脩羅。阿彌。西洲。彌彌。阿陀。皆東洲。彌陀。北洲。陀陀。南洲。那佛。鐵輪王。謨佛。四王天。阿佛。忉利天。彌佛。夜摩天。陀佛。兜率天。佛佛。護法八部)
  譜曰。大佛頂經云。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脩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文)旣降德貶墜。則不唯不如天道。亦不如人道矣。准經論中。諸天皆慕得人道身。非降貶也。此與鬼脩。優劣殆相似耳。
  天脩羅(那那。有財鬼。那謨。鬼脩羅。謨謨。人脩羅。阿阿。西洲。阿彌。東洲。彌彌。阿陀。皆北洲。彌陀。南洲。陀陀。鐵輪王。那佛。四王天。謨佛。忉利天。阿佛。夜摩天。彌佛。兜率天。陀佛。大梵天。佛佛。護法八部)
  譜曰。大佛頂經云。有脩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爭權。此阿脩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文)雖云天趣所攝。旣喜鬬諍。必多諂嫉。但有天福而無天德。仍名非天。所以升降亦略同也。陀佛為大梵者。旣仗佛力。又得禪定。故命終後。滿其所希望之權耳。而大梵慢心極重。亦與天脩羅臭味略同。 第三四種惡趣門竟。

【第四欲界人天門(凡十八位)】

  譜曰。四洲。四輪。及與十仙。皆人道攝。四王。乃至他化。名六欲天。人。天。幷前脩羅。鬼。畜。皆有飲食男女睡眠三事。皆具色聲香味觸之五欲。故總名欲界也。就四洲中。若論福報。則北洲最勝。南洲最劣。若論見佛聞法。則南洲最勝。北洲最劣。今依見佛聞法以為次第。十仙雖離人世。不離人類。蒙光天子及內院。總在兜率天中。魔雖別有宮殿。不出欲網。還屬他化自在天攝。故此欲界人天。若約二十五有言之。祇是四洲六欲。共成十有而已。
  北俱盧洲(那佛。忉利天。謨佛。夜摩天。阿佛。兜率天。彌佛。化樂天。陀佛。他化天。佛佛。王三昧)
  譜曰。俱盧。亦云鬱單越。此翻勝處。亦翻高上。比餘三洲。地最高上。福最勝故。壽滿千歲。無有中夭。不執我所。不造十惡。命終必生天上。但以純樂無苦。不畏無常。佛法所不能化。故為八難之一。旣不造惡。亦不修善。故那那乃至陀陀。皆不行也。問。旣不修善。何得生天。答。准經論說。要有第二世定得生天業者。乃能生北洲耳。問。佛佛何得入王三昧。答。大乘二十五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今遇佛佛。 卽入熱燄三昧。爍破無我所之冰執。觀於八難實相。圓具一切諸三昧也。
  西牛貨洲(那那。上十惡。那謨。中十惡。謨謨。下十惡。阿阿。東洲。阿彌。南洲。彌彌。四王天。阿陀。忉利天。彌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樂天。謨佛。他化天。阿佛。出世福。彌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譜曰。梵語瞿耶尼。此翻牛貨。謂以牛為貨易故。壽五百歲。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見思煩惱。造三品惡。雖不見佛。而有阿羅漢往彼說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禪慧。
  東勝神洲(那那。上十惡。那謨。中十惡。謨謨。下十惡。阿阿。南洲。阿彌。四王天。彌彌。阿陀。皆忉利天。彌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樂天。謨佛。他化天。阿佛。出世福。彌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譜曰。梵語弗于逮。此翻為勝。勝南洲故。壽二百五十歲。亦有中夭。餘同西洲。
  南贍部洲(那那。上十惡。那謨。中十惡。謨謨。下十惡。那阿。畜脩羅。謨阿。鬼脩羅。阿阿。鐵輪王。那彌。人脩羅。謨彌。天脩羅。阿彌。四王天。彌彌。忉利天。那陀。十種仙。謨陀。魔羅天。阿陀。梵眾天。彌陀。少淨天。陀陀。空處天。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贍部。亦云閻浮提。此翻勝金。乃樹名也。此洲有此大樹。故以為名。壽無定限。劫初成時。壽無量歲。減劫極時。不滿十歲。增劫極時。八萬餘年。今時人壽不滿百年。仍多中夭。故論果報。不及東洲。何況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勝諸天。何況北洲。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也。此洲之人。根性猛利。易墜易升。故隨擲所現。無不行者。那那等三。如次起三品惡。那阿。則煩惱重於施福。故為畜脩。謨阿。則施福與煩惱雜。故為鬼脩。阿阿。則施福獨盛。故為鐵輪。那彌。則煩惱雜其戒善。故為人脩。謨彌。則戒善未勝煩惱。故為天脩。阿彌。則施福加以戒力。故為四王。彌彌。則十善可以化他。故為忉利。那陀。則邪見習坐。故為十仙。謨陀。則定資愛網。故為魔侶。阿陀。則捨欲得禪。故為梵眾。彌陀。則淨戒生定。故為少淨。陀陀。則深入定窟。故為空處。那佛。則雖求出世。分別偏真。故為發聲聞心。謨佛。則雖覺苦空。樂獨善寂。故發辟支佛心。阿佛。則捨離煩惱。自覺覺他。故發生滅四弘。名事度心。彌佛。則了諸法空。不捨一切。故發無生四弘。修體空觀。陀佛。則聞中道佛性。專志遵修。故發無量四弘。修次第觀。佛佛。則悟三無差別。深達實相。故發無作四弘。修圓頓觀也。
  鐵輪王(那那。畜脩羅。那謨。鬼脩羅。謨謨。南洲。阿阿。銅輪王。阿彌。銀輪王。彌彌。金輪王。阿陀。四王天。彌陀。忉利天。陀陀。夜摩天。那佛。兜率天。謨佛。化樂天。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統御南贍部洲。奮戈始定。名鐵輪王。十善化世。不起三品惡業。或見慢力強。則墮脩羅。或愛享福報。福力漸減。則為恆人耳。王事冗沓。罕能專修定慧。故不同恆人之轉變多塗。唯聞法發心。則與恆人同也。
  銅輪王(那那。鬼脩羅。那謨。南洲。謨謨。鐵輪王。阿阿。銀輪王。阿彌。金輪王。彌彌。四王天。阿陀。忉利天。彌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化樂天。謨佛。他化天。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統御南東二洲。震威乃服。名銅輪王。亦以十善化世。功勝鐵輪。餘准前知。
  銀輪王(那那。南洲。那謨。鐵輪王。謨謨。銅輪王。阿阿。金輪王。阿彌。四王天。彌彌。忉利天。阿陀。夜摩天。彌陀。兜率天。陀陀。化樂天。那佛。他化天。謨佛。辟支佛。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統御南東西三洲。遣使方降。名銀輪王。亦以十善化世。功勝銅輪也。
  金輪王(那那。鐵輪王。那謨。銅輪王。謨謨。銀輪王。阿阿。四王天。阿彌。忉利天。彌彌。夜摩天。阿陀。兜率天。彌陀。化樂天。陀陀。他化天。那佛。大梵天。謨佛。辟支佛。阿佛。初僧祇。彌佛。見地。陀佛。十住。佛佛。圓信。)
  譜曰。統御四大部洲。望風順化。名金輪王。具足七寶千子。能使天下皆行十善。功德最大。故尤勝銀輪也。謨佛成辟支果者。昔有聖王。暫時斂念。見花飛釧動。便證獨覺菩提。良由十善之力。能資出世慧故。阿佛。彌佛。並資勝善。深入法門。陀佛十住。佛佛圓信。則正所謂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也。
  十種仙(那那。有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鬼脩羅。阿彌。南洲。彌彌。四王天。那陀。謨陀。皆魔天。阿陀。梵眾天。彌陀。少光天。陀陀。少淨天。那佛。大梵天。謨佛。光音天。阿佛。煖位。彌佛。性地。陀佛。十願心。佛佛。圓五品。)
  譜曰。大佛頂經云。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文)大約此輩身見最重。縱令能捨虛名浮利。持戒攝心。不過欲固身形。貪圖長壽而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豈知四大本非我身。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豈知緣影決非我心。雖獲壽千萬歲。何異聖人一彈指頃。所以隨業升沈。毫忽不能違也。那那等三。則見思所牽。必墜三塗。阿阿。則施福所引。不離神鬼。阿彌。則施戒兼濟。僅復人身。彌彌。則戒力堅強。升居天上。那陀。謨陀。雖有定力。見愛旣重。必入魔天。阿陀。則離欲乍入初禪。彌陀。則漸進堪入二禪。陀陀。則更進能得三禪。那佛。謨佛。雖具煩惱。仗佛神力。得為初禪二禪天王。阿佛。則生滅門中。始獲道火前相。彌佛。則無生門內。似沾理性法流。陀佛。則仰信果頭真如。永伏我法二執。佛佛。則能知祕密之藏。可名觀行金仙(已上人道竟)。
  四王天(那那。有財鬼。那謨。人脩羅。謨謨。南洲。阿阿。忉利天。阿彌。夜摩天。彌彌。阿陀。皆兜率天。彌陀。化樂天。陀陀。他化天。那佛。梵眾天。謨佛。梵輔天。阿佛。五戒。彌佛。八關戒。陀佛。護法。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人間地四萬由旬(四十里為一由旬)。居須彌山腰。七金山頂。與日月齊。有四王天。卽東方持國天王。主亁闥婆眾。南方增長天王。主鳩槃茶眾。西方廣目天王。主龍眾。北方多聞天王。主夜叉眾。統御諸惡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護世四王。幷其眷屬。總名四王天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戒之力所感。身長七十五丈(約周尺算)。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數。則是九百萬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時五衰相現(一頭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甚大苦惱。 那那等三。見思所牽。還墮鬼趣脩羅人道。 阿阿等六。福善所感。漸昇忉利及空居天。 那佛。謨佛。雖有見思。以覺悟力。能超欲界。 天樂迷醉。難入法門。故阿佛僅持五戒。彌佛僅能加受八關。 陀佛。則竭力殫誠。護持正法。 佛佛。則上善具足。隨佛往生。
  忉利天(那那。人脩羅。那謨。南洲。謨謨。四王天。阿阿。夜摩天。阿彌。兜率天。彌彌。阿陀。皆化樂天。彌陀。他化天。陀陀。梵眾天。那佛。梵輔天。謨佛。大梵天。阿佛。五戒。彌佛。八戒。陀佛。八部。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人間地八萬由旬。居須彌山頂。名忉利天。梵語忉利。此翻三十三天。謂須彌頂上。四方各有八天並列而住。為三十二。幷中間帝釋天王。共為三十三也。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不盜兩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力所感。天身皆長百五十丈。唯帝釋身長三百丈。由其過去偏修恭敬業故。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數。則是三千六百萬年。中夭幷五衰相。並如前說。後諸天中。亦皆准知。 那那降德貶墜。故為人脩。 那謨見愛所牽。還生人道。 謨謨享福漸退。故為四王。
  夜摩天(那那。南洲。那謨。四王天。謨謨。忉利天。阿阿。兜率天。阿彌。化樂天。彌彌。阿陀。皆他化天。彌陀。梵眾天。陀陀。梵輔天。那佛。大梵天。謨佛。少光天。阿佛。五戒。彌佛。八戒。陀佛。八部。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忉利天八萬由旬(離人間地十六萬由旬矣)。於虛空中。有地如雲。朗然安住。為夜摩天。此翻時分。但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此是上品十善。兼學坐禪所感。或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長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二千歲。
  兜率天(那那。四王天。那謨。忉利天。謨謨。夜摩天。阿阿。化樂天。阿彌。他化天。彌彌。阿陀。皆梵眾天。彌陀。梵輔天。陀陀。大梵天。那佛。五戒。謨佛。八戒。阿佛。八部。彌佛。業清淨戒。陀佛。內院。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離人間三十二萬由旬矣)。於虛空中。有地如雲。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為兜率天。此翻知足。謂夜摩天極受欲界妙五欲樂。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細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長三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四千歲。 過失輕故。雖那那等。猶未卽墮人鬼諸趣。 近內院故。那佛卽秉五戒。謨佛卽加八關。阿佛卽能護法。彌佛卽登大乘戒品。 陀佛定慧力均。故能親覲補處大士。 佛佛橫超頓悟。故亦同得上品上生。
  蒙光天子(阿佛。贈一擲。彌佛。贈二擲。陀佛。法雲地。佛佛。圓十地)
  譜曰。按華嚴經。菩薩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咸生歡喜。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發音告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諸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阿鼻地獄命終。來生此天。乃至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天子聞已。 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密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淨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乃至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滅盡。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心。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化作華香等雲。各皆一萬。往詣菩薩所住宮殿。欲申瞻覲。聞其已從此歿。生於人間。遂欲下閻浮提承事供養。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菩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乃至為說諸業果報。無來去處。譬如幻惑。時諸天子聞是法已。得無生法忍。得十地故。 卽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蓮華。華上各有菩薩。放光現佛。於是廣化華香以為供養。眾生蒙香。皆證十地。彼諸眾生證十地者。亦復放光。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是故名為三重頓圓。 此中唯行佛乘善根。故那那乃至謨佛皆不行。 阿佛贈一者。表捨五欲。詣菩薩所故。 彌佛贈二者。表淨三業。悔除諸障故。 陀佛法雲地者。表兼別故。 佛佛圓十地者。表極頓故。
  彌勒內院(阿阿。不退住。阿彌。灌頂住。彌彌。阿陀。皆歡喜行。彌陀。真實行。陀陀。法界向。那佛。圓信。謨佛。歡喜地。阿佛。圓十住。彌佛。圓十行。陀佛。別等覺。佛佛。圓等覺。)
  譜曰。兜率天中。別有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名為內院。故大佛頂經云。乃至劫壞。三災不及也。菩薩修行十善。深習禪觀。發心親近補處大士。乃得上生。故那那等皆不復行。旣見大士。隨根利鈍。必入別圓法門。但阿阿創捨凡心。故為七住。阿彌功力稍進。故為十住。彌彌。阿陀。功行略同。故為初行。彌陀。功行更進。故為十行。陀陀。則有功用行已極。故為第十迴向。那佛。則已悟圓理。未破無明。故為圓信。謨佛。則已證中道。猶存細執。故為初地。阿佛。則證悟無生法忍。故為圓住。彌佛。則遵修諸佛妙戒。故為圓行。陀佛。則定慧平等。堪擬別教補處。佛佛。則純是妙慧。堪擬圓教補處也。
  化樂天(那那。忉利天。那謨。夜摩天。謨謨。兜率天。阿阿。他化天。阿彌。梵眾天。彌彌。阿陀。皆梵輔天。彌陀。大梵天。陀陀。少光天。那佛。無量光天。謨佛。光音天。阿佛。八關戒。彌佛。護法八部。陀佛。覺淨戒。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矣)。於虛空中。有地如雲。超越下地。能為變化。名化樂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長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八千歲。 陀佛覺清淨戒者。先已成就欲界中定。今更證得大乘定共戒故。
  他化自在天(那那。夜摩天。那謨。兜率天。謨謨。化樂天。阿阿。梵眾天。阿彌。梵輔天。彌彌。阿陀。皆大梵天。彌陀。少光天。陀陀。無量光。那佛。光音天。謨佛。少淨天。阿佛。八關戒。彌佛。護法八部。陀佛。覺清淨。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矣)於虛空中。有地如雲。徧超化無化境。名他化自在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長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一萬六千歲。
  魔羅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阿。畜脩羅。阿彌。鬼脩羅。彌彌。阿陀。皆人脩羅。彌陀。天脩羅。陀陀。十種仙。那佛。西洲。謨佛。東洲。阿佛。大梵天。彌佛。八戒。陀佛。護法。佛佛。圓頓觀。)
   譜曰。翻譯名義集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他化天攝。大佛頂經云。縱有禪定多智現前。若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又云。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是人則墮真無真執。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文)大約或行福德。或修禪定。或學智慧。但由不能專持梵行。深墮愛網。遂成魔侶也。旣戀塵勞。必與出世淨法為怨為障。故那那等三。必墮三塗。阿阿等五。雖有福善。亦墮脩羅。陀陀。雖藉定力。復得人身。而我愛習重。仍為十仙。那佛。謨佛。仗佛慈力。不墮四趣。僅能生彼西東兩洲。難得聞法。阿佛。則捨離欲染。所以轉身得為梵王。彌佛。則改過自新。所以現生受持八戒。陀佛。則專志護持佛法。從茲永離退緣。佛佛。則深觀魔如佛如。一如無二如也。 第四欲界人天門竟

選佛譜卷第二(終)


【選佛譜卷第三】


【第五色無色天門(凡二十三位)】

  譜曰。色界諸天。具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無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識四陰。雖分二界八地(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淨地。幷四空天。 卽為空處等四地。共名八地也)。然同屬天趣。同名定地。故合為一門也。約二十五有分別者。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聖人所寄居故。四空卽為四有。雖無色質。不可說其方隅處所。而心王心所。猶有所緣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定果法塵。非我計我。愛見未除。未出因果輪迴法故。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 卽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祗十一有。幷前欲界十有。及四惡趣。卽為四有。共成二十五有。當知有因卽集諦。有果卽苦諦也。
  梵眾天(那那。南洲。那謨。四王天。謨謨。忉利天。阿阿。梵輔天。阿彌。大梵天。彌彌。阿陀。皆少光天。彌陀。無量光。陀陀。光音天。那佛。少淨天。謨佛。無量淨。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別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超六欲天。遠離飲食婬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禪皆名梵天。皆清淨故。別而言之。初禪創離欲染。獨得梵名。大佛頂經云。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名梵眾天 。(文)蓋以欲界習定。創得初禪。禪力未深。故命終後生為梵民。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那那等三。見思所牽。故退生欲界。阿阿等六。福善漸勝。故漸階上天。那佛。謨佛。雖雜煩惱。而慧力較強。故亦從升進。阿佛。則見生滅理。便得不還。彌佛。則悟無生門。成離欲地。陀佛。則真諦先明。 准位應同五住。佛佛。則慈尊授手。剎那便悟佛乘。
  梵輔天(那那。南洲。那謨。四王。謨謨。忉利。阿阿。大梵。阿彌。少光。彌彌。阿陀。皆無量光。彌陀。光音。陀陀。少淨。那佛。無量淨。謨佛。徧淨。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大佛頂經云。欲習旣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文)蓋以在欲界中。旣得初禪。數數修習。禪力漸深。故命終已。得為梵臣。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退則與梵眾大同。進則較梵眾小勝。至於悟入法門。亦無異也。
  大梵天(那那。天脩羅。那謨。鐵輪王。謨謨。金輪王。阿阿。少光天。阿彌。無量光。彌彌。阿陀。皆光音天。彌陀。少淨天。陀陀。無量淨。那佛。請法梵王。謨佛。亦請法。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大佛頂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文)蓋以在欲界中。數習初禪。次復訶厭覺觀。捨棄初禪。入中間禪。已離覺染。未離觀染。名為無覺唯觀三昧。於中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無量心。故命終已。得為大梵。壽六十小劫。身由旬半。由其恆懷大慢。自謂我是一切眾生之父。故那那等。便墮脩羅及人王類。由其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請轉法輪。故那佛。謨佛。皆為請法梵王。餘如前說(初禪天竟)。
  少光天(那那。南洲。那謨。忉利。謨謨。梵眾。阿阿。無量光。阿彌。光音。彌彌。阿陀。皆少淨。彌陀。無量淨。陀陀。徧淨。那佛。福生。謨佛。福愛。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於無覺唯觀三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從二禪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三昧。)禪力未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佛頂經所謂澄心不動。寂湛生光也。火災不到。壽二大劫。身二由旬。 那那等二。見思所牽。還生欲界。謨謨染著禪味。退生初禪。餘如前。可例知。
  無量光天(那那。南洲。那謨。忉利。謨謨。梵輔。阿阿。光音。阿彌。少淨。彌彌。阿陀。皆無量淨。彌陀。徧淨。陀陀。福生。那佛。福愛。謨佛。廣果。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禪力。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琉璃者也。壽四大劫。身四由旬。餘如前說。
  光音天(那那。銀輪王。那謨。忉利天。謨謨。大梵天。阿阿。少淨天。阿彌。無量淨。彌彌。阿陀。皆徧淨。彌陀。福生。陀陀。福愛。那佛。謨佛。皆廣果。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者也。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問。那那何故作銀輪耶。答。在天旣為天王。退生人道。餘福亦應作人王也。問。那佛。謨佛。何故皆廣果耶。答。佛表覺慧。不應反生四空暗昧八難之處。此外無餘可進。故同在廣果耳。問。何故欲界人天。其退以漸。色界天退。直至下地。答。世間禪法。從來難進易退。故退初禪。必起欲界煩惱。若退二禪。必起或初禪或欲界煩惱。乃至若退四禪。必起下四地中隨一煩惱。所起煩惱。亦多增上。如石壓草。如冰夾魚。如蛇啟蟄。如水潰防。故也(二禪天竟)。
  少淨天(那那。忉利。那謨。梵眾。謨謨。少光。阿阿。無量淨。阿彌。徧淨。彌彌。阿陀。皆福生。彌陀。福愛。陀陀。廣果。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於二禪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三禪者。命終卽生此天。水災不到。壽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 那那。表起欲界惑染。猶有餘福。故生忉利。 那謨。表起初禪惑染。故生梵眾。 謨謨。表起二禪惑染。故生少光。 那佛。謨佛。未斷惑種。依於三禪而修出世行觀。故擬忍位。 陀佛。殘思將盡。故成六住。 餘並如前。
  無量淨天(那那。忉利。那謨。梵輔。謨謨。無量光。阿阿。徧淨。阿彌。福生。彌彌。阿陀。皆福愛。彌陀。廣果。陀陀。空處。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數修第三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徧淨天(那那。金輪。那謨。大梵。謨謨。光音。阿阿。福生。阿彌。福愛。彌彌。阿陀。皆廣果。彌陀。空處。陀陀。識處。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深入第三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那那為金輪者。亦以天王餘福。仍為人王。十善與樂也(三禪天竟)。
  福生天(那那。梵眾。那謨。少光。謨謨。少淨。阿阿。福愛。阿彌。彌彌。皆廣果天。那陀。無想。謨陀。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處。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別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但於三禪不味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禪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幷如雲之地亦所不須。故他經中亦名為無雲天也。三災俱不能到。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那那生梵眾者。退起初禪染故。問。何不起欲染耶。答。四禪力勝。其退亦當以漸故。 那謨生少光者。退起二禪染故。 謨謨生少淨者。退起三禪染故。 彌彌亦廣果者。未得上地定力。不能越色界故。 那陀生無想者。禪波羅密云。外道行人。雖得四禪。而見有心識之患。欲求涅槃無想寂滅。不知破色。直用邪智滅心。入無想定也。 謨陀生空處者。已得空定故。 那佛世第一者。見種未斷。依於四禪修出世慧。無間必發真故。 謨佛生無煩者。餘思未斷。得出世慧。於同分地。入不還聖位故。 阿佛四果者。依捨俱禪斷見思故。(第四禪已上。皆名捨俱 禪。而第四禪斷惑力勝)。 彌佛已辦地者。於無生門出三界故。 陀佛七住者。次第門中。見思先盡故。 佛佛方便淨土者。仗他佛力。不滯空寂故。
  福愛天(那那。梵輔天。那謨。無量光。謨謨。無量淨。阿阿。阿彌。彌彌。皆廣果。那陀。無想天。謨陀。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處。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別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數修第四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餘如上說。
  廣果天(那那。大梵天。那謨。光音天。謨謨。徧淨天。那陀。謨陀。皆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深入第四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那那大梵者。有福慧故。縱退四禪。起初禪染。還為梵王。統御世界也。那陀亦空處者。有福慧故。縱取深定。但當銷礙入空。不墮外道邪徑也。
  無想天(那那。阿鼻獄。那謨。下品畜。謨謨。無財鬼。那佛。畜脩羅。謨佛。十仙。阿佛。西洲。彌佛。東洲。陀佛。南洲。佛佛。王三昧。)
  譜曰。由於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麤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禪貪染。依第四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心滅為首。名無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終 卽生無想天中(亦在四禪眾同分地)。壽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初生半劫。猶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識不行。共經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時習定之相。不動不搖。無所分別。(或先是婆羅門。則如先婆羅門坐。或先是無聞比丘。則如先結加趺坐。)至後半劫。由種子力。想心復生。便從此沒。決墮欲界。 那那。則不知自實未證涅槃。妄謂羅漢身遭後有。以謗法故。墮阿鼻獄。 那謨。則見思並重。又無宿福。故為下畜。(修定之福。在無想天已享盡故。)闇鈍愚迷。 謨謨。則愛網牢密。又無片善。故為無財。(修定之善。在無想天亦酬畢故。)純苦無樂。 阿阿等施戒禪定。彼天總不能修。又彼壽長。故皆不行。 那佛。謨佛。雖仗佛免墮三塗。一則雜見而為下劣脩羅。一則貪命而為十仙邪趣。 阿佛。彌佛。陀佛。福慧相資。所以得生三洲善道。 佛佛。則入虛空三昧。以破無想之有。便能圓具一切諸三昧也。
  無煩天(阿阿。無熱天。阿彌。善見天。彌彌。阿陀。皆善現天。彌陀。陀陀。俱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此於第四禪捨念清淨眾同分中。復有此五不還天。乃三果聖人已斷下四地染未斷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無煩者。乃雜修禪下品所感。謂行人先入第四禪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為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於故業。故命終後得生此天。壽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進。永不退轉也。一遇佛字。便出塵界。成阿羅漢。阿佛。彌佛。則兼入熏禪修禪。增長功德。陀佛。則按位入圓。佛佛。則勝進入圓。並賴開顯之力。
  無熱天(阿阿。善見。阿彌。善現。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二無熱者。乃雜修禪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為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卽生此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餘如上說。
  善見天(阿阿。善現天。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俱四果。阿佛。師子奮迅。彌佛。超越。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三善見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餘亦如前。
  善現天(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彌佛。超越。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四善現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餘並如前。
  色究竟天(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四果。那佛。師子。謨佛。超越。阿佛。辟支佛地。彌佛。菩薩地。陀佛。圓信。佛佛。通教佛地。)
  譜曰。五色究竟天者。乃雜修禪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 阿阿等六皆四果者。邊際定力。稍加功行。便出塵界故也。那佛師子奮迅三昧。謨佛超越三昧者。增益勝定功德故。阿佛辟支佛地。彌佛菩薩地者。 卽便迴心入大乘故。佛佛通教佛地者。卽於此天示現世間最高大身。成等正覺。乃是界內利根所見之相。實是圓住已上所示現故(四禪天竟。已上色界十八天竟)。
  空無邊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餘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旣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為其處也。壽二萬大劫。 窮空不歸。迷漏無聞。故那那等墮三惡趣。 唯耽暗定。故阿阿等三不行。 定力漸深。故阿陀等三上進。 那佛。謨佛。雖仗佛力。不墮三塗。一則身見重故。還為十仙。一則起欲染故。仍生此地。 阿佛創達無漏。故同樂定那含。 彌佛忽悟卽空。故成衍門離欲。 陀佛。於次第門。准位應同六住。名為正心。 佛佛。觀空實相。能入三昧中王。名為無礙。
  識無邊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無所有處。彌陀。陀陀。皆非非想處。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卽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餘同前說。 其王三昧。名之為常。
  無所有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彌陀。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界。色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卽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壽六萬大劫。其王三昧。名之為樂。餘如前說。
  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卽生此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故阿陀等不行。 問。毗婆沙論。明有頂不發無漏。如何阿佛得證四果。答。若遇阿佛。表其無漏善根成熟。 卽退借無所有定發真。頓斷見惑及餘殘思。出三界也。 其王三昧。名之為我。
  鈍根阿那含(那佛。謨佛。俱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按經論中。三果聖人。斷下四地思盡。得第四禪。於中有二根性。一者樂慧。則修夾熏禪。生五淨居(卽無煩等五不還天)。二者樂定。則修四空定。生無色界。樂慧根利。 卽於色界速出生死。樂定根鈍。故於無色界遲出生死也。此卽四空界攝。無別處所。不同淨居。別為一有。然雖在無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仍受輪迴。是故須別明之。 那佛謨佛皆四果者。一遇佛字。便是金剛喻定。能斷有頂微細俱生惑也。問。那謨二字旣表見愛。若有見愛。何成四果。答。界內見惑。初果先已斷盡。界內愛染。四空之所存者無幾。今遇佛字。安得不斷。此那謨字。正表界外見愛。所謂無明別惑。由此無明。沈空滯寂。故為定性聲聞。設非無明所障。何不入摩訶衍。 阿佛。彌佛。順其樂定之習。故入熏修兩禪。增長出世功德。 陀佛定慧均平。故按位入圓。 佛佛純是佛慧。故勝進入圓。 第五色無色天門竟 。

【第六生善滅惡門(凡六位)】

  譜曰。聽法。護法。請法。令六道凡夫生出世善。作法取相無生三懺。令三障重罪皆得滅除。故為入佛法之初門。
  聽法雜眾(阿阿。南洲。阿彌。四王天。彌彌。阿陀。皆忉利天。彌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有間地獄。畜生。餓鬼。脩羅。惡人。並得承佛僧力。聽聞正法。生其世出世間善根。正聽法時。對治見思。令不現起。故那那等不行。若生世間有漏善根。卽感人天樂報。如阿阿至陀陀等。若生出世無漏善根。 卽解三乘四教。如那佛至佛佛等。
  護法八部(阿阿。初果。阿彌。見地。彌彌。薄地。阿陀。初住。彌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謨佛。皆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中生。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圓十住。)
   譜曰。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梵語提婆。此翻為天。雖通指三界諸天。而護法者。唯欲界六天為多。以其近在散地故也。梵語那伽。此翻為龍。畜生趣攝。梵語夜叉。此翻勇健。亦翻暴惡。鬼趣所攝。梵語乾闥婆。此翻香陰。亦翻尋香行。乃是天帝樂神。亦鬼趣攝。梵語阿脩羅。此翻無端正。亦翻非天。雖有四種。自為一趣。梵語迦樓羅。此翻金翅鳥。亦畜生趣所攝。梵語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翻疑神。新翻歌神。亦鬼趣攝。梵語摩睺羅伽。此翻大腹行。 大蟒神。亦畜生攝。)祇是天。阿脩羅。鬼。畜。四趣攝耳。以其並有業報神通福力。故若遇善知識。發淨信心。便能護持正法也。旣護正法。能伏見思現行。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則創悟生滅四諦。故成初果。阿彌。則創觀生卽無生。故成見地。彌彌。則重慮無生。故成薄地。阿陀。則次第門中。創見真諦。故為初住。彌陀。則純善定力。能別苦輪。故為七住。陀陀。則諸禪三昧。能達界內種種法門。故為十住。那佛。謨佛。則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故為圓五品位。阿佛。則麤垢任運先落。故為圓信。彌佛。陀佛。則以戒定功德。迴向如來大願海中。故生淨土。佛佛。則開佛知見。為佛之所護念。故成圓十住也。
  請法梵王(阿阿。三果。阿彌。離欲。彌彌。已辦地。阿陀。五住。彌陀。十住。陀陀。十行。那佛。謨佛。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上生。陀佛。圓十住。佛佛。實報淨土。)
  譜曰。欲界六天。未離散地。故五欲習強。而威神不遠。二禪以上。已離覺觀。故德位雖貴。而號令不行。唯初禪大梵天王。劫初成時。最先受生。餘諸天人並呼為父。故三界中其權獨重。雖以具大我慢。聖者不生其中。實則諸佛道成。彼必首為請主。旣已請轉法輪。 卽便能伏煩惱。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則創見四諦。先斷欲塵。故成三果。阿彌。則初悟卽空。久離欲染。成離欲地。彌彌。則重慮卽空。斷餘殘使。成已辦地。阿陀。則無量門中。還齊三果。故為五住。彌陀。則功行稍進。界內理明。故為十住。陀陀。則三昧門中。起諸幻化。故為十行。那佛。謨佛。則具縛凡夫。能知祕藏。故登五品。阿佛。則麤垢先落。能淨六根。故成圓信。彌佛。則慈心具戒。隨佛往生。陀佛。則定慧圓明。頓開佛眼。佛佛。則以修顯性。入無障礙法界也。
  作法懺(那那。上品惡。那謨。中品惡。謨謨。下品惡。阿阿。南洲。阿彌。鐵輪王。彌彌。阿陀。皆四王天。彌陀。忉利天。陀陀。夜摩天。那佛。兜率天。謨佛。取相懺。阿佛。無生懺。彌佛。業清淨戒。陀佛。餘清淨戒。佛佛。念清淨戒。)
  譜曰。大小七眾。犯諸輕戒。以殷淨心。不敢覆藏。向他清淨師友發露悔除。名作法懺。一往但能除滅小罪。不能除滅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煩惱習強。悔已復犯。遂成三品十惡。 阿阿。則罪滅福生。不失人道。 阿彌。則加以善力。堪作人王。 彌彌。阿陀。則十善稍增。能為護世。 彌陀。則十善倍勝。忉利可生。 陀陀。則資以定力。夜摩可往。 那佛。則欲覲補處。得上四天。 謨佛。則深覺過患。進修取相。 阿佛。則欲拔罪本。直觀無生。 彌佛。則懺力精純。初登大乘淨戒。 陀佛。則攝心妙懺。能淨無量律儀。 佛佛。則頓發無漏真明。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懺(阿阿。別相念。阿彌。總相念。彌彌。性地。阿陀。六心。彌陀。八心。陀陀。十心。那佛。願升內院。謨佛。求生淨土。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戒。陀佛。覺清淨戒。佛佛。無上道戒。)
  譜曰。七眾若犯根本大戒。依小乘律。不通懺悔。今依大乘教法。立壇結界。淨治三業。晝夜六時。勤修五悔。哀求諸佛菩薩。冥顯加被。祈復淨戒。故名為取相懺。能滅根本重罪。但未卽滅七逆罪耳。(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弒父。三弒母。四弒和尚。五弒阿闍黎。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弒三乘聖人。須更修無生懺。)旣結壇儀。不起惑業。故那那等不行。旣滅重罪。隨功行之淺深。漸登觀行。阿阿。則初修四種念處。阿彌。則念處慧力稍深。彌彌。則接彼相似空性法流。阿陀等三。則仰信中道。漸能伏見思惑。那佛等二。則或求親覲補處。或圖永侍慈尊。阿佛。則根本堅明。彌佛。則律儀成就。陀佛。則定共得發。佛佛。則圓滿戒度。
  無生懺(那那。聲聞心。那謨。聲聞心。謨謨。辟支心。阿阿。事度心。阿彌。性地。彌彌。八人地。阿陀。初發心住。彌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求生淨土。謨佛。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上生。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不論輕罪。重罪。十惡。七逆。先用作法取相而導其流。隨卽觀罪性空以塞其源。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名無生懺也。設無清淨師友可向作法。又無如意助緣可立壇儀。則應秉質直心。立決定志。先向十方三寶。悔除所犯。誓不更造。次於阿蘭若處。如理思惟。觀罪無生。此卽所謂寧可缺於前前。不可缺於後後。勤而行之。亦必滅罪證理也。然所觀無生。通乎四教。或因緣生滅。無實我法。故名無生。或因緣卽空。如幻如夢。故名無生。或因緣卽假。虛妄有生。而中道之體。雙非空有。故名無生。或因緣卽中。深達罪相卽是實相。不可思議。故名無生。今那那等三。見思垢重。智慧狹劣。故雖觀無生。仍趣偏徑。阿阿。則生滅門中。創發大願。成事度心。阿彌。則觀生無生。得相似解。故成性地。彌彌。則純觀無生。發真不遠。為八人地。阿陀。則次第門中。創見真諦。故為初住。彌陀。則十善已純。能出三界故為七住。陀陀。則三昧力勝。通諸法門。故為十住。那佛。則志在帶業橫超。故為求生淨土。謨佛。則具縛能知祕藏。故為圓五品位。阿佛。則麤垢已除。故登圓十信位。彌佛。則具戒見佛。故得上品上生。陀佛。則定慧相資。捨分段而獲意生。佛佛。則性修不二。開佛眼而登圓住。 第六生善滅惡門竟。

【第七增上戒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斯則名為三無漏學。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此戒從小階大。從淺階深。圓攝諸法。故名增上。小乘大乘各論七眾。已如前文廣明。
  在家五戒(那那。作法。那謨。南洲。謨謨。四王。阿阿。八戒。阿彌。十戒。彌彌。阿陀。皆持比丘律。彌陀。持二部。陀陀。廣持。那佛。五停心。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彌佛。餘清淨。陀佛。中品中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名為在家五戒。受三歸依。自稱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卽得此戒。若四分三分等。旣未全受。但可攝入出世福業。未可名戒學也。那那。則必有毀犯。故須作法懺除。那謨。則引業所牽。命終還生人道。謨謨。則異熟果盡。戒福得升初天。阿阿等六。隨力淺深。漸成增上。那佛。則五停以調見。謨佛。則乾慧以治思。阿佛。則成菩薩居士。故業清淨。彌佛。則為菩薩比丘。故餘清淨。陀佛。則准十六觀經而生淨土。佛佛。則悟戒之實相而淨六根。
  八關齋戒(那那。作法懺。那謨。四王天。謨謨。忉利天。阿阿。十戒。阿彌。持比丘。彌彌。阿陀。皆持二部律。彌陀。廣持毗尼。陀陀。住毗尼而不動。那佛。五停心。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陀佛。中中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持八支戒。一曰不殺。二曰不盜。三曰不婬。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六曰不著香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及往觀聽。七曰不坐高廣大床。八曰不非時食。(前七名戒。第八名齋)故名八關戒齋。若未受終身五戒。亦得受此。但未可名戒學。今約已受五戒。又於月六齋日加受此戒。故功行稍勝也。(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月六齋日。若遇月小。則以二十八日補之。又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名為年三長齋月。亦應受一月八戒。功德尤勝。亦卽攝在此位。)
  沙彌十戒(那那。四王天。那謨。忉利天。謨謨。五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彌。持二部。彌彌。阿陀。皆廣持毗尼。彌陀。住毗尼而不動。陀陀。善能滅諍。那佛。別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剃髮染衣。隨如來出家。依止和尚。奉持十戒。名為沙彌。(此翻息慈。又翻求寂。七歲以上。七十以下。方許為之。)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瑜伽論云。第六第七兩戒。出家人犯。其過則重。故分為二。在家人犯。其過略輕。故八戒中則合為一。)終身受持。故功行又勝也。那那等二。則前異熟盡。承戒力以生天。謨謨。則愛染偏強。退求寂以歸俗。餘可知。
  持比丘律(那那。忉利。那謨。夜摩。謨謨。八戒。阿阿。持二部律。阿彌。廣持。彌彌。阿陀。皆住毗尼而不動。彌陀。善滅諍。陀陀。十一切處。那佛。總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餘清淨戒。彌佛。覺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年滿二十以上。六十以下。六根具足。無諸遮難。登壇受具足戒。專精護持二百五十學處。達其開遮持犯。名為持比丘律。(比丘此翻除饉。又翻破惡。乞士。怖魔。又翻殺賊。應供。無生。二百五十戒法。分為五篇。已受者不可不學。未受者不許先知。是故此中不列)功行勝沙彌也。謨謨。亦是煩惱力強。不敢破戒。故捨具戒為優婆塞。兼持八戒。斯無過也。陀陀十一切處者。由增上戒學。成增上定學故。
  持二部律(那那。夜摩天。那謨。兜率天。謨謨。取相懺。阿阿。廣持毗尼。阿彌。住毗尼。彌彌。阿陀。皆善能滅諍。彌陀。十一切處。陀陀。九次第定。那佛。總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餘清淨戒。彌佛。覺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旣達比丘戒法。兼誦比丘尼律。知其開遮持犯。堪任教誡。故名持二部律。(尼戒五篇。亦不許未受者知。故此不列。)此人旣為眾所知識。未必肯捨具戒。設使煩惱力強。必須結壇禮懺以治惑也。
  廣持毗尼(那那。兜率天。那謨。化樂天。謨謨。取相懺。阿阿。住毗尼。阿彌。善滅諍。彌彌。善滅諍。阿陀。十一切處。彌陀。九次第定。陀陀。師子奮迅三昧。那佛。煖位。謨佛。性地。阿佛。覺清淨戒。彌佛。念清淨。陀佛。無上道。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毗尼全藏。文義浩博。盡能誦持。堪作人天師範。故倍勝也。然煩惱未除。仍須修取相懺。若遇佛佛。則是具諸戒行。隨佛往生。故為上上品矣。
  住毗尼而不動(阿阿。善滅諍。阿彌。十一切處。彌彌。阿陀。皆九次第定。彌陀。師子奮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二果。謨佛。薄地。阿佛。念清淨戒。彌佛。無上道戒。陀佛。二離垢地。佛佛。圓十住。)
  譜曰。得無漏戒。捨破戒垢。故名住毗尼而不動。永無退轉。那謨等皆不行也。那佛二果者。從見道階修道故。謨佛薄地者。煩惱薄故。阿佛念清淨戒者。開小成大故。彌佛無上道戒者。度戒彼岸故。陀佛二離垢地者。戒波羅密增上故。佛佛圓住者。住戒祕藏故。
  善能滅諍(阿阿。十一切處。阿彌。九次第定。彌彌。阿陀。皆師子奮迅三昧。彌陀。超越三昧。陀陀。七住。那佛。念清淨戒。謨佛。念清淨戒。阿佛。無上道戒。彌佛。二離垢地。陀佛。圓十住。佛佛。圓十行。)
  譜曰。自旣清淨。令他清淨。於諍事起。善能除滅。統理大眾。具足利他功德。聲聞持戒。此為最勝。故阿阿等。如次入於增上定學。陀陀。則所作已辦。同別七住。那佛等則開小成大。已如前說。陀佛。則定慧莊嚴。 卽住祕藏。佛佛。則不可思議。二利行圓也。
  業清淨戒(阿阿。餘清淨戒。阿彌。覺清淨戒。彌彌。阿陀。皆念清淨戒。彌陀。二住。陀陀。三住。那佛。謨佛。皆八部。阿佛。初歡喜行。彌佛。無上道戒。陀佛。初歡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菩薩優婆塞。及菩薩沙彌等。由菩提弘誓願力。護持性重。永不毀犯。名為具足根本業清淨戒。故那那等皆不復行。阿阿等四。以次漸進。彌陀等二。旣未到戒彼岸。但堪入內凡位。稍破見思而已。那佛。謨佛。覲佛護法而未斷惑。阿佛。始能出空入假。彌佛。便能滿足戒度。陀佛。則次第門中。創登無漏。佛佛。則蓮華國內。速悟無生。
  餘清淨戒(阿阿。覺清淨戒。阿彌。念清淨戒。彌彌。阿陀。皆二治地住。彌陀。三住。陀陀。四住。那佛。謨佛。皆請法。阿佛。二饒益行。彌佛。無上道戒。陀佛。二離垢地。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菩薩比丘。由弘誓力。性業遮業。悉皆善護。名為前後眷屬餘清淨戒。謂不犯重戒諸方便罪。名前眷屬清淨。不犯等流諸輕垢罪。名後眷屬清淨也。那佛謨佛請法者。持菩薩戒而未斷惑。轉身得為大梵天王。旣為梵王而遇佛出。則必請轉法輪也。陀佛二地者。戒極清淨故。餘可知。
  覺清淨戒(阿阿。念清淨。阿彌。二住。彌彌。阿陀。皆三住。彌陀。四住。陀陀。五住。那佛。二僧祇滿。謨佛。離欲地。阿佛。無上道。彌佛。初歡喜地。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圓十住。)
  譜曰。菩薩比丘。及菩薩諸天。捨離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而入初禪。乃至捨念清淨而入四禪。由禪定力。不復更起犯戒惡覺。名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此是大乘定共戒也。(由菩提心力。故與聲聞定共戒不同。)那佛二僧祇滿者。雖未斷惑。戒定諸度已將滿故。謨佛離欲地者。殘思雖在。不起欲界諸煩惱故。阿佛。彌佛例前可知。陀佛。則已得受記。佛佛。則分證法身也。
  念清淨戒(阿阿。二住。阿彌。三住。彌彌。阿陀。皆四住。彌陀。五住。陀陀。六住。那佛。三僧祇滿。謨佛。通菩薩地。阿佛。無上道戒。彌佛。二離垢地。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十住。)
  譜曰。仰信中道。體空觀成。不起生死涅槃二邊邪念。名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此是大乘道共戒也。此戒已屬初發心住。故阿阿等。位次漸增。那佛擬三僧祇滿者。六度雖已滿足。見種猶未斷故。(此順權說言之。)謨佛擬通菩薩地者。二乘並已超過。扶習猶潤生故。(亦順權說。)阿佛。彌佛。亦例可知。陀佛。則已超同居。佛佛。則分同佛果也。
  無上道戒(阿阿。發光地。阿彌。燄慧地。彌彌。阿陀。皆難勝地。彌陀。現前地。陀陀。遠行地。那佛。上品上生。謨佛。方便土。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別妙覺佛。佛佛。實報淨土。)
  譜曰。以無上菩提勝解。了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乃至定共道共戒等。一一皆從佛戒海中流出。一一皆歸佛戒海中。如種種水。同一溼性。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一一戒相。一一威儀。一一無非三聚淨戒。以其一一皆能滅一切惡。 卽名攝律儀戒。一一皆能生一切善。卽名攝善法戒。一一皆能度一切生。卽名攝眾生戒。如此普攝諸戒。迴向菩提。故名迴向滿足無上道戒也。據華嚴經。二地已得戒波羅密最為增上。今阿阿等六。善增長故。漸登上地。那佛。謨佛。能見佛故。生二淨土。阿佛。則住戒祕藏。彌佛。則妙行莊嚴。陀佛。則淨戒果成。為別妙覺。佛佛。則性修交徹。為實報淨也。 第七增上戒學門竟

選佛譜卷第三(終)


【選佛譜卷第四】


【第八增上定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學佛之人。若欲成就一切功德。若欲發生無漏智慧。必藉禪定之力。故次戒學。須明定學。禪定徧攝三乘一乘。若因若果諸法。罄無不盡。故名增上也。是中次第。前文已明。故不復出。
  六妙門禪(那那。兜率天。那謨。大梵天。謨謨。光音天。阿阿。十六特勝。阿彌。通明觀。彌彌。阿陀。皆九想觀。彌陀。八念觀。陀陀。十想觀。那佛。煖位。謨佛。頂位。阿佛。初果。彌佛。見地。陀佛。初住。佛佛。圓信。)
  譜曰。六妙門者。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也。妙名涅槃。此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一修數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也。二修隨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旣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麤。意不欲數。應捨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也。三修止者。心旣漸息。覺息長短徧身。入出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覺隨為麤。應當捨隨修止。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靜其心也。四修觀者。自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應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寂靜。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於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甚可厭惡。復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剎那不住。無可著處。復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如是觀時。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也。五修還者。如是觀時。覺息入出徧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眾苦逼迫。剎那變易。一切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得四念處。破四顛倒。爾時觀解旣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應當捨觀修還。旣知觀從心發。若隨析境。不會本源。 卽須返觀此心。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耶。為從非觀心生耶。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三法中。未有觀故。若從非觀心生。則非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 卽二心並。若是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卽空。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也。六修淨者。若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則不離境智縛。以心隨二邊故。爾時應須捨還。安心淨道。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名為修淨。亦不得能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作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倚。或得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一別總相念處。二煖。三頂。四忍。五世第一)或得苦法忍。乃至九無礙道等。三乘真無漏慧發也。 那那兜率等者。修而未成。隨善根力。及禪定力。生欲色天。以其亦世間故。 阿阿十六特勝等者。隨次第門漸增進故。 那佛謨佛煖頂位者。發相似無漏慧。未斷惑故。 阿佛初果者。生滅門中。創發真無漏慧故。 彌佛見地者。無生門中。創發真無漏慧故。 陀佛初發心住者。發大乘相似無漏慧故。 佛佛圓十信者。六妙門卽能具一切佛法故。
  十六特勝(那那。大梵天。那謨。光音天。謨謨。徧淨天。阿阿。通明觀。阿彌。九想觀。彌彌。阿陀。皆八念觀。彌陀。十想觀。陀陀。八背捨。那佛。頂位。謨佛。忍位。阿佛。二果。彌佛。薄地。陀佛。三住。佛佛。圓信。)
  譜曰。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來遣去。)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禪四空。而無對治觀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禪。能發無漏。故名特勝也。若以十六法橫對四念處。每念處有四法。共成十六。此易可知。今約豎對三界。以明修證之相。一知息入。二知息出者。對代數息也。行者調息 緜緜。一心依隨於息。息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息出時。知從臍出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隨不亂。爾時知息麤細之相。知風喘氣為麤。息相為細。麤卽調之令細。如守門人。知人出入。亦知好人惡人。知好則進。知惡則遮。復知輕重。滑澀。冷煖。久近。復知因入出息。則有一切眾苦煩惱。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知驚畏。若闇心數息。無有觀行。正修證時。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愛者。愛著此數息。見者。謂見我能數。慢者。謂我能數。以此慢他。)今隨息時。卽知此息無常。命依於息。以息為命。一息不還。卽便無命。知息無常。卽不生愛。知息非我。卽不生見。悟無常。卽不生慢。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不同數息。以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禪定。故名亦愛。覺悟無常。故名亦策。與定相應。名亦有漏。觀行不著。名亦無漏也。三知息長短者。對欲界定也。外凡證欲界定時。都不覺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時。 卽覺息中長短之相。覺悟無常。轉更分明。證欲界定。故名亦愛。觀行覺無常。故名亦策也。四知息徧身者。對未到地定也。凡外證未到地。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爾時實有身息。但以眼不開故。不覺不見。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亦泯然入定。 卽覺漸漸有身如雲影。覺出入息徧身毛孔。亦知息長短相等。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剎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旣空。則定無依。知空亦空。於空不著。亦愛亦策。如前說也。五除諸身行者。對初禪覺觀支也。言身行者。欲界身中。發得初禪。則色界四大造色。觸欲界身。欲界身。根生識。覺此色觸。二界色相依共住。故名為身。身卽覺支。從此身分生觀。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身行卽是觀支。言除者。因覺息徧身。發得初禪。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爾時卽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頭等六分。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卽是除欲界身也。又於欲界身中。求色界四大不可得。名除初禪身。所以者何。若言有色界造色者。為從外來。為從內出。為在中間住。如是觀時。畢竟不可得。但以顛倒憶想故。言受色界觸。諦觀不得。卽是除初禪身。身除故。身行卽滅也。六受喜者。對破初禪喜支也。根本禪中喜支。從隱沒有垢覺觀後生。旣無觀慧照了。多生煩惱。故不應受。今於淨禪覺觀支中生喜。以有觀行破析。達覺觀性空。則所生喜亦空。於喜不著。無諸過罪。故說受喜。如阿羅漢不著一切供養。故名應供也。七受樂者。對破初禪樂支也。根本禪無觀慧。樂中多染。故不應受。今知樂性空。不著。故無過罪。說受樂也。八受諸心行者。對破初禪一心支。若根本禪入一心時。心生染著。故不應受。今知此一心。虛誑不實。一心非心。 卽不取著。旣無過罪。卽是三昧正受。故說受諸心行也。九心作喜者。對二禪內淨喜也。根本二禪喜。從內淨發。以無智慧照了。多生受著。今觀此喜。卽知虛誑。不生受著。名喜覺分。從正觀心。生真法喜。故名心作喜也。十心作攝者。對二禪一心支也。二禪喜動。今返觀喜性。旣知空寂。畢竟定心不亂。不隨喜動也。十一。心作解脫者。對破三禪樂也。三禪有徧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愛縛。不得解脫。今以觀慧破析。知此樂從因緣生。空無自性。虛誑不實。觀樂不著。心得自在也。十二觀無常者。對破四禪不動也。三禪為樂所動。故四禪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多生常想。心生愛取。今觀此定生滅代謝。三相所遷。知是破壞不安之相也。十三觀出散者。對破空處也。出者。出離色界。散者。散三種色。又出離色界。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所縛。故名出散。凡夫得此。謂是真空安隱。心生取著。今觀虛空處定。知是四陰和合而有。無自性。不可取。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為虛空是出散。為心是出散。若心是出散者。過去心已謝。未來心未生。現在心不住。何能出耶。若空是出散者。無知之法。有何出散。旣不得空定。則心無受著也。十四觀離欲者。對識處也。一切愛著外境。皆名為欲。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若虛空為外境。識來領受此空。 卽以空為所欲。今識處定緣於內識。離外空欲。故名離欲。凡夫得此。無慧眼照了。謂言心與識法相應。真實安隱。卽生染著。今以觀慧破析。知三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故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誑不實也。十五觀滅者。對無所有處也。此定緣無為法塵。心與無為相應。對無為法塵。發少分識。凡夫謂為心滅。深生愛著。為其所縛。今觀此少識。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誑不實。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染著也。十六觀棄捨者。對非想非非想也。非非想。是兩捨之對治。從初禪來。但有偏捨。無有兩捨。今此定雙捨有無。又是捨中之極。故名棄捨。凡夫得此。謂為涅槃。無有觀慧覺了。不能捨離。今知此定。亦是四陰。二入。(意入。法入。)三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及十種細心所等。(觸。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和合所成。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不應計為涅槃。旣知空寂。 卽不受著也。行者爾時。深觀棄捨。旣便得悟三乘涅槃。然未必須皆具十六。或得三二特勝。卽便發悟。亦有利根。初隨息時。覺悟無常。卽發無漏。由其從初俱發根本定故。名亦有漏。於中觀慧破析不著。名亦無漏。一往勝六妙門也。
  通明觀(那那。光音天。那謨。徧淨天。謨謨。廣果天。阿阿。九想觀。阿彌。八念觀。彌彌。阿陀。皆十想觀。彌陀。八背捨。陀陀。八勝處。那佛。忍位。謨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圓信。)
  譜曰。通者。從初修習。卽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卽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淨。能開心眼。無諸闇蔽也。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禪。必發六通三明。故名通明。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卽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息想徧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卽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覺息入出徧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說觀息如相。次觀色如。旣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 卽應諦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實。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爾時無身色可得。心無分別。卽達色如。次觀心如。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動靜。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卽達心如。復次若觀息時。旣不得息。卽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卽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空。種種支林功德。而與根本諸禪。其相永殊。若二乘人。於一一禪中。皆能獲得不壞解脫。無礙解脫。三明六通。故名為通明觀。若大士住此一一禪時。卽得無礙大陀羅尼也。今亦一往約次第門。較逾十六特勝而已。(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竟)
  九想觀(阿阿。八念觀。阿彌。十想觀。彌彌。阿陀。皆八背捨。彌陀。八勝處。陀陀。十一切處。那佛。世第一。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按禪波羅密。出世間禪有二。一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緣理者。卽是四諦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名為慧行。(應是出世慧學所攝。)今明對治。乃是緣事起行。破諸煩惱。名為行行。復分為二。一壞法道。善修之者。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不壞法道。善修之者。成不壞法大阿羅漢。先明壞法觀。凡有三種。一者。行人心厭六欲。(一威儀欲。二言語欲。三形貌欲。四色欲。五細滑欲。六所著人相欲。)猶如怨賊。故修九想以為對治。二者。作九想時。雖破壞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種正念。恐怖卽除。三者。旣貪欲心薄。又無恐怖。欲斷三界結使。卽應進修十想。十想成就。便殺結賊。成阿羅漢。是人旣壞滅欲界身相。不能具足三界觀鍊熏修。三明八解。故名壞法觀也。初明九想者。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復以死想為初方便。此法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能破婬欲諸煩惱賊。然利根者。則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若鈍根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繫心修習。旣見相分明。心想成就。 卽發三昧。於後雖離死尸。隨想卽見。修此九想。必須增想重修。令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心卽與定相應。想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則能破六欲。除世貪愛。謂初死想。破威儀言語二欲。次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次血塗想。膿爛想。青瘀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燒想。多除細滑欲。九想通除雜欲。及所著人相欲。噉想。散想。骨想。偏除人相欲。殘噉離散白骨中。不見有人可著故。以是能破欲結。亦薄瞋癡。三毒薄。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以金剛三昧摧結使山。得三乘道。又若善修九想。 卽具十想。又九想卽是菩薩摩訶衍。又不淨觀中。卽能成就一切佛法也。那那等三不行者。修無漏觀。必捨欲纏故。餘皆例前可知。
  八念觀(阿阿。十想觀。阿彌。八背捨。彌彌。阿陀。皆八勝處。彌陀。十一切處。陀陀。九次第定。那佛。世第一位。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捨。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修此八念。皆能恐怖。亦能趣道。或次第修行入道。或一一念各得入道。乃至八念卽摩訶衍。具足一切佛法。例可知。
  十想觀(阿阿。八背捨。阿彌。八勝處。彌彌。阿陀。皆十一切處。彌陀。九次第定。陀陀。師子奮迅三昧。那佛。世第一位。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十想者。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也。一往約位者。壞法人於乾慧地。已具前九想。伏諸結使。今修無常等三想。皆是總相觀。為破六十二見諸顛倒法。入見道故。次食不淨等四想。為初果二果入修道中。以別相事觀。助成正觀。斷欲界煩惱。證三果故。後斷離盡三想。為三果人行阿羅漢向。修無學道。斷離色無色愛故。然此中趣道相卽有三種。一者漸入壞法道。如前所明。二者非漸次入。從初發心。卽具修十想。斷諸結使。得阿羅漢。三者隨分入道。於十想中。隨修一想。善得成就。卽能斷結。證阿羅漢。又大士行菩薩道時。心廣大故。欲為一切眾生習甘露法藥。雖知諸法畢竟空寂。而亦具足成就十想。於一一想中。次第入一切法門。旋轉無閡。為眾生說。當知十想卽是摩訶衍也。(壞法觀竟)
  八背捨觀(謨謨。鈍根阿那含。阿阿。八勝處。阿彌。十一切處。彌彌。阿陀。皆九次第定。彌陀。師子奮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八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按禪波羅密。不壞法道有六。分為四意。謂觀鍊熏修。一者背捨。及勝處。一切處。此三並屬觀禪。背捨是初行。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後行。悉為對治。破根本味禪中無明貪著。及淨法愛也。二者九次第定。 卽是鍊禪。三者師子奮迅三昧。卽是熏禪。四者超越三昧。卽是修禪。今言八背捨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行者欲修此無漏觀行。必須精持五篇諸戒。極令清淨。復當精勤勇猛。大誓莊嚴。心無退沒。然後端身正心。諦觀左足大拇指。想如大豆脹黑。觀此相成。 卽復想脹起如梨豆大。如是乃至見一拇指如雞卵大。次觀二指三四五指亦然。次觀腳心。腳踵。腳踝。〔足*專〕。膝。〔月*坒〕。臗。悉見腫脹。次觀右腳亦如是。復當靜心諦想大小便道。腰。脊。腹。背。胸。脅。悉見腫脹。復當靜心諦觀左胛。臂。肘。腕。掌。五指。悉見腫脹。乃至右胛亦如是。復當靜心諦觀頸。項。頭。頷。悉皆腫脹。舉身項直。如是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觀察。但見腫脹。心生厭惡。復當觀壞。膿爛。血汙。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腹旣拆破。見諸內藏及三十六物。臭爛不淨。心生厭惡。自觀己身。甚於死狗。觀外所愛男女之身。亦復如是。不可愛樂。修此觀時。若欲界煩惱未息。當久住此觀。令厭心純熟。若離貪愛。應進觀白骨。一心靜定。諦觀眉間。想皮肉裂開。見白骨如爪大。的的分明。次當想向上裂開皮肉。 卽見額骨。及髮際骨。復觀頂骨。亦見皮肉脫落。髑髏骨出。復當定心。從頭向下。想皮肉皆漸漸剝落至足。皮肉旣盡。但見骨人節節相拄。端坐不動。爾時諦觀此骨。從因緣生。依因指骨。以拄足骨。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乃至〔足*專〕骨。膝骨。〔月*坒〕骨。臗骨。腰骨。脊骨。肋骨。項骨。頷骨。牙齒。髑髏。依拄亦爾。復因項骨。以拄肩骨。乃至臂骨。腕骨。掌骨。指骨。如是展轉相依。有三百六十骨。一一諦觀。知大知小。知強知軟。共相依假。是中無主無我。何者是身。見出入息。但是風氣。亦復非身非我。觀受。觀心。乃至觀法。悉知虛誑。無主無我。作此觀已。 卽破我見。憍慢五欲。亦皆除滅。爾時復當定心。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諦觀。深鍊白骨。乃經百千徧許。筋脂旣盡。骨色如珂如貝。深觀不已。 卽見骨上白光煜耀。(此是欲界定相。)見是相已。卽當諦觀眉間。亦見白光焴焴。悉來趣心。行者不取光相。但定心眉間。恬然任運自住。(此是未到地相。)善根開發。卽於眉間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徧照十方。皆悉明淨。八色者。一地色。如黃白淨地。二水色。如淵中澄清水。三火色。如無煙薪清淨之火。四風色。如無塵清風。五青色。如金精山。六黃色。如薝蔔華。七赤色。如春朝霞。八白色。如珂雪。隨是色相。悉有光耀。雖復見色分明。而無形質可得。此色超勝。非世所有。是相發時。心定安隱。喜樂無量。(覺此八色昔所未見。 卽覺支。分別八色其相各異。非世所有。卽觀支。喜卽喜支。樂卽樂支。無顛倒想。三昧不動。卽一心支。)行者復當從頭至足。深鍊骨人。還復攝心諦觀於額。復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如是次第定心觀髮際。頂。兩耳孔。眉骨。眼骨。鼻。口。齒。頷骨。頸項骨。從上至下。三百六十諸骨諸節。悉見八色光明旋轉而行。行者攝心轉細。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骨人。悉見徧身放光。普照一切。悉皆明淨。(若是大士。咸於光中見諸佛像。若行人善根劣弱。乃至四禪。方得見諸佛像。)旣光明照耀。定心喜樂。倍上所得。是名證初背捨相。以內骨人未滅。故名內有色相。見外八種光明。及欲界不淨境。故名外觀色。行者見內外不淨色故。背棄欲界。心不喜樂。見八種淨色故。卽知根本初禪。無明暗蔽。虛誑不實。境界麤劣。便能捨而不著。故論言。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也。(欲界五塵。令貪著者沉沒三塗。名為不淨五欲。四禪。四空。及未到地欲界定等。雖生味著。皆名淨潔五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行者於初背捨後心。不受覺觀動亂。諦觀內身骨人。虛假不實。內外空疏。專取壞散磨滅之相。如是觀時。漸見骨人腐爛碎壞。猶如塵粉。散滅歸空。不見內色。是時但攝心入定。緣外光明。及與不淨。不受覺觀。於後內心。豁然明淨。三昧正受與大喜俱發。卽見八種光明從內淨出。照明十方。倍勝於上。旣證內法大喜光明。卽知根本二禪虛誑麤劣。厭背不著。故名背捨。亦名無漏第二禪也。三。淨背捨身作證。是三背捨。行者於二背捨後心觀外不淨。悉皆壞盡。散滅無餘。亦不受大喜勇動。但攝心諦觀八色光耀之相。取是相已。深入三昧。鍊此八色。極令明淨。住心緣中。卽泯然入定。定發之時。與樂俱生。見外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光色。各隨其想。昱晃明照。徧滿諸方。外徹清淨。外色照心。心卽明淨。樂漸增長。徧滿身中。舉體怡悅。旣證此法。背捨根本三禪。心不樂著。是名無漏第三禪相。乃至四禪淨色。亦此所攝。但以無徧身樂為異耳。四。虛空處背捨者。行人於欲界後。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已滅內身白骨之色。二背捨後。已卻外一切不淨色。唯有八種淨色。至第四禪。此八種色。皆依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捨色。色卽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卽入虛空無邊處。然凡夫入此定。名為無色。佛弟子入此定。深心一向不迴。是名背捨。云何名深心。善修奢摩他故。云何名一向不迴。善修毗婆舍那。空無相無願故。能捨根本著心。 卽不退沒輪轉生死故。五。識處背捨。六。不用處背捨。七。非想非非想處背捨。亦當如是分別。八。滅受想背捨者。佛弟子厭患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安著身中。故名身證。行者修此背捨。必須滅非非想陰入界及諸心所法。當知非非想中。雖無麤煩惱。而具足四陰。二入。三界。及十種細心所法。又有無色愛。無明。掉。慢。心不相應諸行。如是等苦集法和合因緣。則有非非想定。前於非非想背捨中。雖知是事。不著非非想處。而未滅諸心所法。今欲入滅受想背捨。必須不受非想。一心緣真。絕陰界入。則非非想陰界入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觸滅。乃至慧滅。愛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所法滅。一切非心所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非是世間法。先以能觀真之受想。滅非非想苦集之受想。復知能觀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滅。 卽捨能觀真之(定)受(慧)想。捨此緣真定(受)慧(想)二心。故名滅受想背捨。譬如以後聲止前聲。前聲旣息。後聲亦息。此定亦爾。能觀真之受想旣息。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故云身證受想滅。此定中六識不行。若欲出入。但聽本要期長短也。修此八背捨入道。有三種不同。一者。先用背捨破遮道法。後修勝處等五。方發無漏。二者。厭離生死。欲速解脫。 卽於此中發真無漏。證三乘道。三者。厭離心重。但證初背捨時。卽深觀四諦。發真證道。若菩薩心如虛空。無所取捨。以方便力。善修背捨。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度脫眾生。當知背捨卽是菩薩摩訶衍也。 謨謨鈍根那含者。思惑未盡。生四空天故。 那佛謨佛皆四果者。無漏定力。但遇佛字。必出生死。那謨以表法執。故為定性聲聞也。 阿佛已辦地者。法執旣輕。應速迴心故。 彌佛辟支佛地者。功行稍進。能侵習氣故。 陀佛八住者。 卽摩訶衍故。 佛佛王三昧者。開權顯實故。
  八勝處觀(謨謨。善現天。阿阿。十一切處。阿彌。九次第定。彌彌。阿陀。皆師子奮迅三昧。彌陀。超越三昧。陀陀。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九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行者自觀己身不淨。亦觀所愛人不淨。脹爛白骨。心甚厭惡。如初背捨中說。故名內有色相。由其觀道未增。觀多畏難攝故。所以外觀色少。言若好若醜者。善業果色名好。惡業果色名醜。或所觀種種不淨名醜。憶念妄生淨想名好。或能生婬欲色名好。能生瞋恚色名醜。勝知勝見者。觀心湻熟。於好色不貪愛。於醜色不瞋恚。但觀色是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如水沫不堅固。智慧深達假實之相。住是不淨觀中。婬欲瞋恚諸結使來。能不隨故。名為勝處。復次所觀自身他身三十六物不淨名醜。所觀白骨流光淨色名好。見不淨時。卽知虛假。心不畏沒。見淨色時。知從緣生。心不愛染。是名勝知勝見。復次於少緣中。隨意觀色。轉變自在。亦能善制觀心。故名勝處也。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行者觀心旣調。更於定中廣觀外色。所謂諦觀一死尸。乃至十百千萬。一國土。乃至十百千萬國土。一閻浮提。乃至一四天下等。皆見悉是死尸。若觀一膨脹時。悉是一切膨脹。乃至壞血膿爛青瘀剝落。亦復如是。旣廣見死尸不淨。心甚厭惡。次觀一死尸脫除皮肉。但見白骨。一切死尸。亦復如是。見諸白骨徧滿世界。此觀旣成。復當定心諦觀內身白骨。鍊使明淨。如珂如貝。次見外諸骨人。悉皆起立。行行相對。羅列舉手而來。行者於三昧中。 卽知此皆隨想而來。無有定實。心不驚怖。復當默念。訶此骨人。咄。汝諸骨人。從何而來。如是訶時。卽見骨人悉還躄地。如是或至多返。次應深觀內骨。卽見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骨人為光所照。悉亦明淨。此觀成時。於一切怨親中人及諸好醜。其心平等。無有愛恚。是名若好若醜勝知勝見。復有師言。若但觀一切人。見不淨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淨觀。是名多。大不淨觀者。為破一切處貪愛故。觀象馬牛羊飛禽走獸之屬。悉見為死尸膨脹。次觀飲食。皆如蟲如糞。衣服絹布。猶如爛皮。錢財金寶。如毒蛇蚖。穀米。如臭死蟲。宅舍田園國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藪。皆悉爛壞。臭處不淨。流溢滂沱。乃至見白骨狼籍。一切世間不淨如此。甚可厭患。於三昧中。隨觀卽見。迴轉自在。能破世間一切好醜愛憎貪憂煩惱。故名勝知勝見。此二勝處。位皆在初禪也。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觀行方法。不異於前。但以內無色相為異 。滅內色方法。如第二背捨中說。行者為欲界煩惱難破。故於第二禪中。重修此二勝處。除滅下地結使。令無遺餘。亦以重轉變觀道。令利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轉勝也。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行者不受三禪身證之樂。入第四禪時。念慧清淨。四色轉更光顯。如妙寶光明。勝於前色。故名勝處。復次於四禪中。用不動智慧。鍊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轉變自在。欲見卽見。欲滅卽滅。故名勝處。復次於三昧中見是勝色。結漏未斷。或生法愛。為斷法愛。諦觀此色。知從心起。譬如幻師。觀所幻色。則不生著。是時背捨轉名勝處也。修此亦有三種不同。例前可知。菩薩深修勝處。於勝處中。發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諸外道。度脫眾生。 卽是摩訶衍也。 謨謨善現天者。色定轉明。思惑未盡故。 陀陀亦四果者。無漏定力。亦能出苦故。
  十一切處觀(謨謨。色究竟天。阿阿。九次第定。阿彌。師子奮迅三昧。彌彌。阿陀。皆超越三昧。彌陀。四果。陀陀。辟支果。那佛。四果。謨佛。辟支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十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一。青一切處。二。黃一切處。三。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一切處。十。識一切處。是名十一切處。行者住第四禪中。已成就自在勝色。爾時應用念清淨心。捨七種色。直念青色。取少青光燄相。如草葉大。一心緣中。 卽與少青相應。觀心運此少青徧照十方。卽見光明。隨心普照一切世間。皆見青相徧滿。停住不動。如青世界。是名青一切處。餘七修相亦爾。行者旣成就八一切處。欲入空一切處。當入虛空背捨。但背捨緣狹。未名一切處。今更廣緣十方虛空。故名空一切處。欲入識一切處。亦當先入識處背捨。於識定中。廣觀此識。徧滿十方。皆見是識。故名識一切處。旣得一切處成。若欲修一切入。當以一切處為本。然後用善巧觀心。於青一切中。令黃白等皆入其中。不壞青之本相。而能於青色中。具見餘色。餘亦如是。是名十一切入。此中趣道之相。亦可例如前說。若菩薩修之。欲令神通普徧。成就普現色。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亦名一切處波羅密也。(不壞法觀竟)
  九次第定(謨謨。鈍根那含。阿阿。師子奮迅。阿彌。超越三昧。彌彌。阿陀。皆四果。彌陀。已辦地。陀陀。支佛地。那佛。已辦地。謨佛。支佛地。阿佛。十住。彌佛。圓十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十住。)
  譜曰。行者旣具足諸禪。今欲入九次第定。先當從淺至深。修鍊諸禪定觀之法。極令調柔利熟。然後總合定觀二法。一心齊入。善斷法愛。自識其心。從初調心入一禪。不令異念間雜。如是乃至滅受想定。所以者何。根本禪中。定多智少。故心不調柔。入禪有間。背捨等觀多定少。故心亦不調。入禪有間。如車二輪。一強一弱。則載不安穩。今旣定觀均等。定深智利。定深。故在緣不散。智利。故進入無閡。從一禪起入一禪時。心心相次。利疾無雜。非但次第調柔。心無間雜。亦復增益諸禪功德。轉深微妙。如鍊真金。光色更增。價直亦倍。故名鍊禪也。 謨謨鈍根那含者。未得漏盡故。 彌彌阿陀皆四果者。無漏功極故。 彌陀已辦地。陀陀支佛地者。妙定力深。不滯偏真故。那佛謨佛亦同者。別惑雖存。已覺 卽空故。 佛佛圓住者。證禪實相故。
  師子奮迅三昧(阿阿。超越三昧。阿彌。已辦地。彌彌。支佛地。阿陀。八住。彌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謨佛。十住。阿佛。十行。彌佛。圓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住。)
  譜曰。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亦能卻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者入此法門。亦復如是。上來諸禪所不能爾。住此法門。 卽能覆卻徧入一切諸禪。熏諸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三昧。種種功德。神智轉勝。故名熏禪。譬如牛皮熏熟。隨意作諸世物也。此唯利根聲聞。乃能修之。故不復墮定性果位。
  超越三昧(阿阿。已辦地。阿彌。支佛地。彌彌。菩薩地。阿陀。九住。彌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謨佛。初行。阿佛。十迴向。彌佛。圓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住。)
  譜曰。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三昧。逆順出入超越三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起。超入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定。滅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禪。第四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禪。第三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禪。第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經文所說。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種。一順入超。二逆入超。三順逆入超。四逆順入超。出亦如是。復有傍超。亦論四種。譬如師子。有四種趠。(敕教切)一者前擲四十里。譬順超相。二卻擲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擲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禪相。四左傍擲四十里。譬傍超入觀禪之相。復有具足超。不具足超。具足超越。 卽是菩薩。如上所說不具足超。卽是聲聞。不能自在遠超入故。但能從初禪。超入三禪。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黃師子。趠則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可譬菩薩也。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復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禪。出世禪中對治無漏竟。(緣理無漏屬慧學攝。)
  王三昧(阿阿。現前地。阿彌。遠行地。彌彌。阿陀。皆不動地。彌陀。善慧地。陀陀。法雲地。那佛。上品上生。謨佛。方便淨。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實報淨。佛佛。寂光淨。)
 譜曰。中道第一義諦相應種種三昧。名王三昧。良以中道統一切法。能攝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故名王三昧也。大佛頂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又云。我乘佛神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皆 卽指此全性起修圓頓三昧門也。若以圓解修前六妙。特勝。乃至超越三昧。一一皆得名王三昧。然圓教行人。從初便達因緣卽中。是故觀行相似位中。卽得名為修王三昧。若別教人。雖復仰信中道。猶謂迥出二邊。故十住入空。十行入假。不得名王三昧。乃至十向學修中觀。尚未能知中道具一切法。亦不得名為王三昧。直至登地。證道同圓。方得王三昧成也。此王三昧廣分別者。或百有八。或百二十。或復五百。或復八萬四千。乃至或復佛剎微塵數等。不可窮盡。且約別地圓住。分證此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 卽有二十五王三昧。所謂一者無垢三昧。破地獄有。二者不退三昧。破畜生有。三者心樂三昧。破餓鬼有。四者歡喜三昧。破脩羅有。五者日光三昧。破東洲有。六者如幻三昧。破南洲有。七者月光三昧。破西洲有。八者熱燄三昧。破北洲有。九者不動三昧。破四王天有。十者難伏三昧。破忉利有。十一者悅意三昧。破夜摩有。十二者青色三昧。破兜率有。十三者黃色三昧。破化樂有。十四者赤色三昧。破他化有。十五者白色三昧。破初禪有。十六者種種三昧。破大梵有。十七者雙色三昧。破二禪有。十八者雷音三昧。破三禪有。十九者注雨三昧。破四禪有。二十者虛空三昧。破無想有。二十一者照鏡三昧。破那含有。二十二者無礙三昧。破空處有。二十三者常三昧。破識處有。二十四者樂三昧。破無所有處有。二十五者我三昧。破非非想處有也。 五難勝地。禪波羅密最為增上。故阿阿等進階六地。乃至十地。 那佛同居上上者。表猶屬凡位故。 謨佛方便淨土者。表法愛未忘故。 阿佛圓十住位者。悟一切法不生故。 彌佛圓十行位者。具足無邊佛行故。 陀佛實報淨土者。功德智慧所莊嚴故。 佛佛寂光淨土者。性修融徹。無二體故。 第八增上定學門竟。

選佛譜卷第四(終)


【選佛譜卷第五】


【第九增上慧學門(凡八位)】

  譜曰。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故次定之後。應明慧學。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雖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無中道慧。故雖出生死。不達法源。然戒學定學兩門。如住毗尼而不動。善能滅諍。後三妙門。十六特勝。乃至超越三昧之中。已有出世正慧。念清淨戒。無上道戒。及王三昧。已有中道實慧。而今更分別者。須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一往是同。祇由緣理之慧。有偏有全。有漸有頓。致使同一戒定。收功永別也。又眾生根性。或由事以入理。或由理以得事。若由事入理者。名為行行。 卽於戒定之中。具足智慧。仍以戒學定學彰名。若由理得事者。名為慧行。卽於慧學之中。具修戒定。仍以慧學受稱也。
  發聲聞心(那那。那謨。謨謨。皆五停心。阿阿。別相念。阿彌。總相念。彌彌。阿陀。皆煖位。彌陀。頂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謨佛。初果。阿佛。二果。彌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中品上生。)
  譜曰。聞佛說法音聲。知生死苦。欲斷其因。慕寂滅樂。勤修其道。是名發聲聞心。生死苦者。地獄有燒煮殘害之苦。畜生有互相吞噉之苦。餓鬼有長劫飢虛之苦。修羅有戰諍損傷之苦。人道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苦。諸天有五衰相現。還墮惡趣之苦。無色有窮空不歸。便入輪轉之苦。略說三界二十五有。無非是苦。更無真實樂處也。生死因者。由見思惑所發善惡不動諸有漏業。皆是三界受生因也。寂滅樂者。三界惑業因盡。則三界果報亦亡。色心俱滅。大患永盡。真空湛寂。不受輪迴苦也。出苦道者。戒能永斷惡業。定能出離散善。慧能破除虛妄我執。永斷見思煩惱也。由知苦故。方肯斷集。由慕滅故。方肯修道。但求自度。不顧他人。故名為小乘也。 那那等三。見思重故。須修五停。阿阿則稍能伏惑。為別相念。阿彌則功行漸加。為總相念。彌彌。阿陀。則已得正勤。故為煖位。彌陀則修如意足。故為頂位。陀陀則五善根生。故為忍位。那佛則五力增長。雖是有漏。能通無漏。故為世第一位。謨佛則斷見存思。故為初果。阿佛則漸捨欲習。故為二果。彌佛則離欲純善。故為三果。陀佛則定慧具足。故為四果。佛佛則迴向大乘。蒙佛接引。故准十六觀經。當得中品上生也。
  發辟支佛心(阿佛。辟支果。彌佛。支佛地。陀佛。中品上生。佛佛。圓信。)
  譜曰。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獨覺。亦翻緣覺。出無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獨覺。觀十二因緣悟道。故名緣覺。然十二因緣。亦須佛說。秉說觀察。功行成熟。所以出無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聞。又以樂獨善寂。不起煩惱。稍勝聲聞人也。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是十二因緣生相。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此是十二因緣滅相。是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諦。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還是苦諦。因滅果滅。 卽是滅諦。觀因緣生滅之智。卽是道諦。而中乘根利。故能別相細觀。又小乘根鈍。故先觀苦諦。中乘稍利。故先觀集諦也。由其根利。不起煩惱。亦不立分證果。故阿佛。則頓悟緣起生滅。無我我所。成定性辟支。彌佛。則了達緣起無生。兼侵習氣。為迴心緣覺。陀佛。則知有他方淨土。同聲聞之發願往生。佛佛。則深觀十二緣生。信苦集之無非佛性也。
  事六度心(阿阿。阿彌。彌彌。皆初僧祇。阿陀。彌陀。陀陀。皆二僧祇。那佛。初僧祇。謨佛。二僧祇。阿佛。三僧祇。彌佛。菩薩地。陀佛。歡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此人具足大慈大悲種子。聞說四諦十二因緣。卽思我及眾生同在生死大苦海中。設何方便。普皆濟度。遂依四諦。發弘誓願。依苦諦發。則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諦發。則云煩惱無盡誓願斷。依道諦發。則云法門無量誓願學。依滅諦發。則云佛道無上誓願成。旣發菩提弘誓願已。勇猛修行六度。以填願海。一者布施。則捨身命財。無所顧戀。二者持戒。則性遮諸罪。皎如冰霜。三者忍辱。則打罵割截。心無恚恨。四者精進。則勤行眾善。不惜身命。五者禪定。則觀鍊熏修。起大神通。六者智慧。則正觀諸法。不起四倒。由是設經三大阿僧祇劫。終不疲倦。永無退轉。名為大道心成就眾生。亦名開士。亦名大士。亦名上士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能伏惑故。阿阿等三初僧祇滿者。施戒莊嚴故。阿陀等三二僧祇滿者。定善普集故。那佛亦初僧祇者。雖未斷見。能以菩提心承事諸佛故。謨佛亦二僧祇者。雖未離染。能以功德力親近如來故。阿佛三僧祇滿者。生滅門中。永伏諸惑。不離佛前故。彌佛通菩薩地者。悟無生忍。不捨因行。已近佛地故。陀佛初歡喜地者。從事入理。定慧圓明故。佛佛上品上生者。圓發三心。蒙佛接引故。
  體空觀(那那。那謨。謨謨。皆取相懺。阿阿。乾慧地。阿彌。性地。彌彌。八人地。阿陀。見地。彌陀。薄地。陀陀。離欲地。那佛。八人地。謨佛。見地。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菩薩地。佛佛。佛地。)
  譜曰。三界諸法。唯心所現。譬如夢境。當體全空。凡外不了。妄計我人。造有漏業。枉受輪迴。諸佛愍之。為說名色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令其觀察。了知無我我所。斷惑出苦。而愚法聲聞。又計名色乃至十八界等。旣是因緣所生。必有實法。妄生恐怖。不達本空。所以沈空滯寂。墮無為坑。若利根三乘。聞說因緣生法。 卽知旣非自生。亦非他生。又非共生。非無因生。但是妄想顛倒分別計著。謂之為生。其實當體卽是無生。非待滅而後空。譬如翳目。妄見空華。華本不生。更何所滅。三界色心因果諸法。亦復如是。同於空華。本無生滅。眾生迷之。便為苦集。十二因緣。流轉不絕。聖人悟之。便為道成。緣生無性。猶若虛空。旣能體達諸法本空。則不滯生死之有。亦不取涅槃之空。故為大乘初門。能通中道實相也。此觀亦被三乘根性。二乘依此。自出苦輪。生方便土。菩薩觀於無生四諦十二因緣。則發四弘誓願。雖知眾生不可得。而誓度如幻之眾生。雖知煩惱無體性。而誓斷如幻之煩惱。雖知法門猶虛空。而誓學如幻之法門。雖知佛道等空華。而誓成如幻之佛道。發此無生四弘誓已。勇猛修行六波羅密。一一了達三輪體空。如布施時。則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中不見有所施之物。以因緣 卽空。求其實體不可得故。唯其了達三輪體空。所以熾然行施。永無悋惜。永無計著也。其餘五度。例此可知。 那那等三。雖觀空理。煩惱習強。故須結壇修懺。阿阿等六。如次階於六位。那佛八人者。未斷見故。謨佛見地者。未斷思故。阿佛已辦者。正使盡故。彌佛支地者。能侵習故。陀佛菩薩者。道觀雙流故。佛佛佛地者。一念相應慧現前故。
  次第三觀(那那。那謨。謨謨。皆取相懺。阿阿。初信心。阿彌。二念心。彌彌。精進心。阿陀。四慧心。彌陀。五定心。陀陀。不退心。那佛。十願心。謨佛。初發心住。阿佛。七不退住。彌佛。初歡喜行。陀佛。初救護向。佛佛。初歡喜地。)
  譜曰。若人宿具大乘種子。聞說一切眾生。皆有正因佛性。不生不滅。本來常住。雖為客塵煩惱所覆。原無增減。亦無染淨。但凡夫著生死之有。二乘證涅槃之空。所以不契本源。墮在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中。則有無量苦集浩然。(二死為無量苦。三惑為無量集。)遂發弘誓。願度無邊眾生。願斷無量煩惱。旣欲徧度六凡三乘之苦。令斷見思無明之集。(三乘招感變易生死。但由無明。不由塵沙。塵沙無體。但障俗諦。不障真中故也。)必須具學界內界外一切法門。得成一切種智極果。方克有濟。由此不計佛剎微塵數劫。廣修六度十度無量功德智慧資糧。而二障力強。(煩惱障。謂見惑。思惑。所知障。謂塵沙無明。)未能圓伏圓斷。故先修析空觀。伏見思惑。以階十信。次修 卽空觀。斷見思惑。以階十住。次修入假觀。斷塵沙惑。以階十行十向。後於十向位中。用二觀為方便道。正修中觀。以階十地。證初地已。方知中道卽一切法。具一切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非性具。然依教道。仍存次第。故此名為界外鈍根。亦名獨菩薩法也。 那那等三須取相懺者。煩惱強故。阿阿等六階六心者。未得 卽空慧故。那佛十心者。雖有空慧。未斷見故。謨佛初住者。空慧斷見。未斷思故。阿佛七住者。三界正使盡故。彌佛初行者。具行眾善故。陀佛初向者。定慧均平。正觀中道故。佛佛初地者。證道同圓。分得法身故。
  圓頓妙觀(那那。那謨。謨謨。皆無生懺。阿阿。阿彌。彌彌。皆圓五品。阿陀。彌陀。陀陀。皆圓十信。那佛。上品下生。謨佛。上品中生。阿佛。圓十住。彌佛。圓十行。陀佛。圓十向。佛佛。圓十地。)
  譜曰。圓頓妙觀。亦名一心三觀。亦名摩訶止觀。亦名大乘止觀法門。若人宿植德本。智慧深利。聞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緣所生法。卽空假中。一切諸法。皆是佛法。苦卽法身。惑 卽般若。業卽解脫。但迷之則生死始。如水成冰。悟之則輪迴息。如冰還成水。迷悟雖殊。性真平等。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遂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發無作四弘誓願。稱性修行六度萬行。自度度他。同歸祕藏。隨其所觀諸境。了知當體 卽空假中。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性德法爾。不可思議。是名一心三觀。至圓至頓。最上大乘。卽寂而照。卽照而寂。故名妙也。圓解雖妙。若煩惱習強。先須觀罪性空以拔罪本。故那那等三皆無生懺。阿阿等三。能伏五住。故登五品。阿陀等三。能淨六根。故階十信。那佛。謨佛。已發無上道心。但以未離凡習。得覲如來。故生上下上中二品。阿佛捨異生性。住於佛住。彌佛持金剛戒。行於佛行。陀佛定慧圓明。迴向薩婆若海。佛佛純是佛慧。普入如來智地。
  願升內院(阿陀。彌陀。陀陀。皆兜率天。那佛。謨佛。皆內院。阿佛。內院行那佛。彌佛。內院行謨佛。陀佛。內院行阿佛。佛佛。內院行彌佛。)
  譜曰。欲界第四兜率天中。別有內院。乃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只今彌勒大士。現於其中說法。故已發大心之人。欲生彼處。親近承事。乃至將來人壽八萬歲時。隨從下生。預龍華會。助轉法輪。自利利他。滿菩提願也。旣願上生內院。必修上品十善。兼習禪觀。故那那乃至彌彌散善。皆不復行。然阿陀等三皆生兜率天者。福多慧少。如師子覺菩薩。雖生彼天。耽天樂故。猶未見大士也。那佛。謨佛。雖未斷惑。 卽已見佛。故皆內院。阿佛已下。福慧旣深。故見佛已。隨卽增進品位。
  求生淨土(阿阿。中品下生。阿彌。中品中生。彌彌。中品上生。那陀。下品下生。謨陀。下中生。阿陀。中品上生。彌陀。上品下生。陀陀。上中生。那佛。疑城。謨佛。下品上生。阿佛。上品上生。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實報淨土。佛佛。寂光淨土。)
  譜曰。言淨土者。謂西方十萬億土之外。有世界名為極樂。現有阿彌陀佛。說法教化。彼佛因中發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攝取眾生。今已得果。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念念接引有緣念佛眾生。生彼國土。恆受快樂。永不退轉。但令聞而生信。至誠發願者。則或觀彼土依正。或念彼佛功德。或念彼佛法身。或持彼佛名號。皆得往生。不論若男若女。若僧若俗。若老若少。若智若愚。若善若惡。乃至若人若天。若鬼若畜。但具信願行三。決得往生彼國。生彼國者。皆人天身。具金色相。蓮華化生。相好畢備。永無三塗八難之苦。必階一生補處之位。所以千經萬論。極力讚勸。如華嚴行願品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 卽得往生安樂剎。大乘入楞伽經偈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又云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乃至寶積。般若。楞嚴。法華。起信論等。無不指歸極樂。而大集賢護經。鼓音王經。十六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等。剋實指歸。終無二趣。又只此凡聖同居淨土。便能橫具上三淨土。故雖凡夫帶業。亦皆有分。而諸大菩薩。莫不同歸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故。阿彌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奉持戒品故。彌彌中品上生者。修行諸戒故。那陀下品下生者。具諸不善。至心稱名故。謨陀下品中生者。有諸惡業。聞說佛威德。心不疑故。阿陀中品上生者。善根迴向。同彌彌故。彌陀上品下生者。不謗大乘。發無上心故。陀陀上品中生者。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故。那佛疑城者。墮於疑悔。積集善根。雖希佛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謨佛下上品者。雖造惡法。得聞經名。能稱佛名故。阿佛上品上生者。捨離惑業。隨佛往生故。彌佛方便淨土者。六根清淨。離分段身故。陀佛實報淨土者。定慧莊嚴。色心無盡故。佛佛寂光淨土者。如智不二。寂照難思故。
  第九增上慧學門竟

【第十藏教位次門(凡十六位)】

  譜曰。藏教。謂經律論三藏教也。大小兩乘。俱有三藏。而大乘經律論。不同聲聞藏之條然各別。故今獨指詮偏真者名為三藏教也。問。何不名小乘教耶。答。雖則正為聲聞人說。於中亦明十二因緣。事六度等。具三乘法。不可偏名為小乘也。經名修多羅藏。如四阿含等。直詮戒定慧三學。律名毗柰耶藏。如四分。五分。根本。僧祇。十誦。善見。戒因緣。毗尼母等。正詮增上戒學。亦詮增上定學。論名阿毗曇藏。如大毗婆沙。及俱舍論等。亦詮增上定學。正詮增上慧學也。此教具有三乘位次。小乘十一。中乘唯一。大乘有四。發心不同。證果亦異。而同修析觀。同斷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楊葉止啼。化城暫息耳。
  五停心(那那。那謨。謨謨。皆作法懺。阿阿。別相念。阿彌。總相念。彌彌。阿陀。皆煖位。彌陀。頂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謨佛。初果。阿佛。二果。彌佛。見地。陀佛。初住。佛佛。中品上生。)
  譜曰。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用不淨觀。如九想八背捨等。二多瞋眾生。用慈悲觀。如四無量心等。三愚癡眾生。用因緣觀。謂觀十二緣生。能破撥無因果。及斷常等諸迷倒故。四著我眾生。用析界觀。謂觀此身唯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所成。實無我我所故。有云。多障眾生。用念佛觀。謂念牟尼十號功德。以除罪障。如八念中念佛觀等。五散亂眾生。用數息觀。如六妙門等。以要言之。於此五法之中。隨用一法止住心過。令得調停。然後堪修念處正觀。故名五停心觀也。 那那等三。煩惱旣強。必犯諸過。故須作法。阿阿等六。心旣漸調。故階賢位。那佛。則雖未斷見。已鄰發真。謨佛。則已得發真。猶存思惑。阿佛。則進階修道。彌佛。則轉入衍門。陀佛。則次第先見於空。佛佛。則迴入如來願海。
  別相念(那那。那謨。謨謨。皆五停心。阿阿。總相念。阿彌。煖位。彌彌。阿陀。皆頂位。彌陀。忍位。陀陀。那佛。皆世第一。謨佛。初果。阿佛。二果。彌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初僧祇。)
  譜曰。別相念者。一觀身不淨(色陰)。二觀受是苦(受陰)。三觀心無常(識陰)。四觀法無我(想行二陰)。一切眾生。於五陰中。橫起常樂我淨四倒。故先別相而觀破之。身則三十六物。穢惡充滿。受則一切所領。無非三苦。(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心則剎那生滅。但有名字。法則善惡無記。皆無主宰。皆不自在。以此四種念處。破除四倒。便可發真無漏也。 那那等三。煩惱未伏。故須再修助觀。阿阿等九。例前可知。彌佛三果。陀佛四果者。生滅門中。已修正觀。急求出苦。故不轉入通別二門。佛佛初僧祇滿者。於當教中。發大菩提心故。
  總相念(那那。那謨。皆五停心。謨謨。別相念。阿阿。煖位。阿彌。頂位。彌彌。阿陀。皆忍位。彌陀。陀陀。皆世第一。那佛。初果。謨佛。二果。阿佛。三果。彌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初僧祇。)
  譜曰。總相念者。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總於四境而修四觀。用破四倒。令無餘也。然那那等三。煩惱力強。仍須退修助觀。及與別相。那佛初果者。觀力稍深。故遇佛字。便得發真見道。陀佛辟支果者。定力稍勝。能侵習氣也。(小乘外凡位竟)
  煖位(那那。五停心。那謨。別相念。謨謨。總相念。阿阿。頂位。阿彌。忍位。彌彌。阿陀。皆世第一。彌陀。初果。陀陀。二果。那佛。初果。謨佛。二果。阿佛。三果。彌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圓信。)
  譜曰。善修四念處觀。起四正勤。精進勇猛。除惡生善。謂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離散動過。緣四諦境而生似解。譬如鑽木出火。火雖未發。煖相先現。故名煖位。此猶有退。故那那等仍行。彌陀證初果。陀陀證二果者。戒定力增。亦得斷麤惑故。那佛。謨佛。亦仍初二果者。當教位中。更無他勝進故。佛佛圓信者。開權顯實故。
  頂位(那那。別相念。那謨。總相念。謨謨。煖位。阿阿。忍位。阿彌。世第一。彌彌。阿陀。皆初果。彌陀。二果。陀陀。三果。那佛。初果。謨佛。二果。阿佛。三果。彌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圓信。)
  譜曰。善修四如意足。能令定慧均等。觀四諦境。轉更分明。如登山頂。矚了四方。故名頂位。言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謂希向慕樂禪定境界。而得禪定。二念如意足。謂專注不忘禪定境界。而得禪定。三進如意足。謂精進專求禪定境界。而得禪定。四慧如意足。亦名觀如意足。亦名思惟如意足。謂觀察思惟禪定境界。而得禪定。當知欲念進慧。是八定方便。所得禪定。名如意足。以其所願皆得。能發神足諸通故也。此位不得久住。非進 卽退。退卽名為頂墮。餘並如前可知。
  忍位(阿阿。世第一。阿彌。初果。彌彌。阿陀。皆二果。彌陀。三果。陀陀。無煩天。那佛。初果。謨佛。二果。阿佛。三果。彌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圓信。)
  譜曰。於如意足中。五種善法增進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永不退墮。故名忍位也。五善根者。一信根。信四諦理。能生一切無漏根力禪定解脫諸三昧等。然此信根。必依念處。若無信境。根何能生。二進根。信諸法故。倍策精進。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五慧根。念處之慧。為定所攝。以觀自照。不從他知也。那那等不行者。不起惡故。陀陀無煩者。不得佛字。不能以金剛慧斷微細惑。但能修夾熏禪。生五淨居天也。
  世第一位(阿阿。初果。阿彌。二果。彌彌。阿陀。皆三果。彌陀。無煩天。陀陀。無熱天。那佛。二果。謨佛。三果。阿佛。四果。彌佛。支佛果。陀佛。圓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修習五根。令更增長。能破惡障。無間必得發真無漏。於世間法。更無勝者。故名第一。言五力者。一信力。信四諦理。不為邪外諸疑所動。卽破疑障。二進力。觀四諦理。心無間雜。未證不休。 卽破怠障。三念力。持四諦觀。破邊邪想。不令煩惱之所破壞。破忘念障。四定力。能於諸禪互無妨礙。破除欲界一切諸散。五慧力。徧破一切邪外等慧。及破一切見愛等執也。那佛二果等者。功超忍位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本於穢土第一。今仗佛力。 卽於淨土為第一故。(小乘內凡位竟)
  初果須陀洹(阿阿。二果。阿彌。三果。彌彌。阿陀。皆無煩天。彌陀。無熱天。陀陀。善見天。那佛。三果。謨佛。四果。阿佛。支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圓信。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五力破障。能發無漏八忍八智。證見生空所顯真理。得七覺支。故名初果。梵語須陀洹。此翻預流。初預聖流故。亦翻入流。初入真諦法流故。亦翻逆流。已逆生死有流故。八忍八智者。觀於欲界苦諦所有無漏定慧。若在無間道中。名苦法忍。若在解脫道中。名苦法智。觀於色無色界苦諦。無間道中。名苦類忍。解脫道中。名苦類智。其餘三諦。例此可知。以此一十六心。頓斷三界分別所起煩惱種子。見一切法決定無我。亦無我所。 卽顯真諦寂滅之理。分得無漏七種覺支。亦名七菩提分。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若心浮動。以除覺除身口之麤。以捨覺捨於觀智。以定覺入禪。若心沈時。以精進擇喜起之。念通兩處也。旣見道已。安隱行於八正道中。重慮緣真。進斷思惑。 卽名修道。乃歷二果。三果。以階第四無學果位。言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無漏聖法。故名為正。通至涅槃。故名為道也。 阿佛成辟支果者。第七生時。值無佛世。能自斷餘惑故。彌佛成已辦地者。悟無生門。必能 卽迴心故。佛佛方便淨土者。仗如來力。不沈空滯寂故。
  二果斯陀含(阿阿。三果。阿彌。無煩天。彌彌。阿陀。皆無熱天。彌陀。善見天。陀陀。善現天。那佛。四果。謨佛。支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圓十信。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於修道中。重慮緣真。進斷欲界微細煩惱六品。止存三品。唯潤一生。名第二果。梵語斯陀含。此翻一來。謂一來人中受生。卽斷餘惑。成無學也。謨佛成支佛果者。正一來時。值無佛世。能自覺悟故。阿佛已辦等者。功德力深。雖證無為。不滯空寂故。
  三果阿那含(阿阿。無煩天。阿彌。無熱天。彌彌。阿陀。皆善見天。彌陀。善現天。陀陀。色究竟天。那佛。四果。謨佛。已辦地。阿佛。支佛地。彌佛。菩薩地。陀佛。圓十信。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斷盡欲界煩惱。名第三果。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卽於色無色界進斷餘惑。成無學也。謨佛已辦等者。旣不受欲界身。卽無成獨覺義。而功德力深。又不沈空滯寂。故得密入衍門也。
  四果阿羅漢(那佛。謨佛。皆師子奮迅三昧。阿佛。超越三昧。彌佛。圓十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十住。)
  譜曰。斷盡三界煩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無學道。名第四果。梵語阿羅漢。此翻殺賊。亦翻應供。亦翻無生。亦翻應真。亦翻至真。此是定性聲聞。沈空滯寂。故阿阿等皆不復行。那佛。謨佛。僅入熏禪。阿佛。僅入修禪。遠作出真入俗之階。彌佛。則開權顯實。成按位妙。陀佛。則仗佛慈光。得意生身。佛佛。亦開權顯實。成勝進妙也。(小乘聖位竟。已上小乘共十一位竟)
  中乘辟支佛果。(那佛。謨佛。皆超越三昧。阿佛。彌佛。皆圓十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十住。)
  譜曰。若於佛及善知識所。聞說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法門。身毛為豎。涕淚交流。卽發中乘善根。多作福。多供佛。多聞法。極少四生。極多百劫。卽證辟支佛果。以根利故。不立分果。以因深故。兼侵餘習。或出無佛世。自悟真理。而為世福田。或出有佛世。樂獨善寂。而罕與法會。又初果第七生時。二果一受生時。設不值佛。必證涅槃。雖是聲聞種性。亦得名獨覺也。此是定性辟支。故阿阿等亦皆不行。唯較四果似小勝耳。(中乘唯一位竟)
  大乘初阿僧祇滿(阿阿。阿彌。彌彌。皆二僧祇。阿陀。彌陀。陀陀。皆三僧祇。那佛。二僧祇。謨佛。三僧祇。阿佛。見地。彌佛。菩薩地。陀佛。十迴向。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菩薩從初發四弘誓以來。廣行六度利他妙行。積集功德智慧二種資糧。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常離女身。及四惡趣。歷無數劫。精勤勇猛。不念疲勞。名為初僧祇滿。若據教門權說。僅在四念處位。未得煖法。故阿阿等三。及與那佛。則入二祇。阿陀等三。及與謨佛。則入三祇。若據大論破斥。決非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故阿佛便登見地。彌佛登菩薩地。若據瑜伽。唯識。則資糧位滿。故陀佛應同十向。若聞阿彌陀佛大願莊嚴。則速證無生法忍。故佛佛上品上生也。
  二阿僧祇滿(阿阿。阿彌。彌彌。皆三僧祇。阿陀。彌陀。陀陀。皆見地。那佛。三僧祇。謨佛。見地。阿佛。菩薩地。彌佛。十迴向。陀佛。不動地。佛佛。圓十住)
  譜曰。從初祇後。更修福慧。供佛。利生。心無厭足。歷無數劫。得蒙諸佛現前授記。名為二僧祇滿。若據權說。僅在煖位。故阿阿等三。及與那佛。止入三祇。若據大乘。則倍勝初祇。故阿陀等三。及與謨佛。便登見地。阿佛。便是九菩薩地。彌佛。便同十向滿足。若據地論唯識論等。則入無功用道。故陀佛登不動地。若開權顯實。則能八相成道。故佛佛登圓住也。
  三阿僧祇滿(阿阿。初地。阿彌。二地。彌彌。三地。阿陀。四地。彌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六地。謨佛。七地。阿佛。八地。彌佛。九地。陀佛。圓十住。佛佛。藏佛果)
  譜曰。從得記後。更復上弘下化。廣集福慧。經無數劫。功行圓成。名為三僧祇滿。於權教中。更無可升進處。而藏教佛果。實皆滿分二種法身示現。決非三祇伏惑所成。故阿阿等九。僅可借階別地。唯陀佛。則定慧莊嚴。堪成圓住。若佛佛。則圓住願力。示成八相於凡居也。
  藏教佛果(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贈三。彌佛。通佛地。陀佛。別妙覺。佛佛。圓究竟妙覺。)
  譜曰。三祇行滿。示現從兜率天降神處胎。乃至出家修道。菩提樹下結加趺坐。頓發無漏三十四心。頓斷正使習氣俱盡。得一切智。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轉法輪。度脫一切。名為藏教佛果。此則或是圓極果位。大悲設化。或是別地圓住。乘願應機。為鈍根人。施此巧方便耳。旣示佛果。若仍升入菩薩位中。則破壞俗諦。亦無以顯三身一體之義。故阿阿乃至阿佛。皆可贈而不可行也。且此樹下生身。名為境本定身。是故三乘利根。 卽見其為如須彌山。菩薩大士。旣見其為剎塵相海。如來種性。卽見其為實相法身。今彌佛通佛地者。卽劣應而勝應也。陀佛別妙覺者。卽應化而實報也。佛佛圓妙覺者。 卽報化而法身也。(大乘四位竟) 第十藏教位次門竟

【十一通教位次門(凡十位)】

  譜曰。通前通後。名為通教。直明因緣生法。當體卽空。利根之人。旣見卽空。便見不空。不空乃是中道實相。則受別圓來接。故名通後。若鈍根人。但見於空。則觀慧雖巧。終歸灰斷。故名通前。又三乘之人。同皆體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無別部帙。但諸大乘經中。有明三乘共得道者。 卽是同稟此教。故有三乘共十地也。
  初乾慧地。(那那。那謨。謨謨。皆取相懺。阿阿。性地。阿彌。八人地。彌彌。阿陀。皆見地。彌陀。薄地。陀陀。離欲地。那佛。八人地。謨佛。見地。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菩薩扡。佛佛。圓十信。)
  譜曰。觀身受心法。悉皆如幻如夢。雖未得煖法相似理水。而智慧深利。故名乾慧。乃外凡觀行位也。那那等三。惑染旣強。須修五悔。阿阿等六。善法旣集。應階上地。那佛。猶未斷見。故居八人。謨佛。見斷思存。故登見地。阿佛。則三界惑盡。彌佛。則習亦稍侵。陀佛。則道觀雙流。佛佛。則開權顯實也。 問。前於體空觀中。則佛佛便登佛地。今於乾慧地中。乃佛佛僅成圓信。何耶。答。前表一念不生。 卽如如佛。乃不落階級義。今表從因至果。事非一蹴。乃化道儀軌義。然剋論通教佛相。未說斷迷中惑。亦祇與圓信齊耳。
  二性地(那那。那謨。謨謨。皆無生懺。阿阿。八人地。阿彌。見地。彌彌。阿陀。皆薄地。彌陀。離欲地。陀陀。已辦地。那佛。見地。謨佛。薄地。阿佛。支佛地。彌佛。菩薩地。陀佛。十住。佛佛。圓信。)
  譜曰。無生理觀。能發煖等四種善根。得相似無漏性水。故名性地。乃內凡似解位也。那那等三。煩惱未斷。須無生懺。以拔罪根。阿阿以去。勝前一籌。例則可解。陀佛別十住者。轉入次第門故。
  三八人地(阿阿。見地。阿彌。薄地。彌彌。阿陀。皆離欲地。彌陀。已辦地。陀陀。支佛地。那佛。薄地。謨佛。離欲地。阿佛。十迴向。彌佛。初歡喜地。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人者。忍也。見道共有一十六心。所謂八忍八智。今於無間三昧之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也。一切煩惱不復現前。故那那等三。俱永不行。阿佛十迴向者。按位接入別故。彌佛歡喜地者。勝進接入別故。陀佛圓信者。按位接入圓故。佛佛圓住者。勝進接入圓故。上根三地四地被接。此之謂也。
  四見地(阿阿。薄地。阿彌。離欲地。彌彌。阿陀。皆已辦地。彌陀。支佛地。陀陀。菩薩地。那佛。離欲地。謨佛。已辦地。阿佛。十迴向。彌佛。歡喜地。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八智具足見真空理。斷盡見惑種子。故名見地。
  五薄地(阿阿。離欲地。阿彌。已辦地。彌彌。阿陀。皆支佛地。彌陀。菩薩地。陀陀。灌頂住。那佛。已辦地。謨佛。支佛地。阿佛。十迴向。彌佛。歡喜地。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煩惱漸薄。故名薄地。陀陀十住者。已過九菩薩地故。阿佛十向等者。所謂中根五地六地被接也。
  六離欲地(阿阿。已辦地。阿彌。支佛地。彌彌。阿陀。皆菩薩地。彌陀。灌頂住。陀陀。初行。那佛。支佛地。謨佛。菩薩地。阿佛。十迴向。彌佛。歡喜地。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已盡欲界思惑。進斷上八地思。名離欲地也。
  七已辦地(阿阿。支佛地。阿彌。菩薩地。彌彌。阿陀。皆灌頂住。彌陀。初行。陀陀。二行。那佛。菩薩地。謨佛。灌頂住。阿佛。十迴向。彌佛。歡喜地。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已斷三界惑盡。成阿羅漢。故名已辦地也。聲聞則從此止而不前。菩薩則從此過而不住。阿佛亦十向等者。所謂下根七地八地被接也。
  八辟支佛地(阿阿。菩薩地。阿彌。灌頂住。彌彌。阿陀。皆初行。彌陀。二行。陀陀。三行。那佛。灌頂住。謨佛。初行。阿佛。十迴向。彌佛。歡喜地。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旣斷正使。又侵餘習。中乘根性。止此不前。故名辟支佛地。菩薩亦不取證也。
  九菩薩地(阿阿。十住。阿彌。初行。彌彌。阿陀。皆二行。彌陀。三行。陀陀。四行。那佛。初行。謨佛。二行。阿佛。歡喜地。彌佛。圓信。陀佛。圓住。佛佛。十佛地。)
  譜曰。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與二乘異。雖觀諸法空。而勤修化道。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故名菩薩地也。此地永超二乘境界。所以不復論接。但阿佛。則創捨法執。故登初地。彌佛。則善觀中道。故成圓信。陀佛。則定慧莊嚴。故階圓住。佛佛。則示成八相。故為佛地也。
  十佛地(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贈三。彌佛。贈四。陀佛。別妙覺。佛佛。圓究竟妙覺。)
  譜曰。菩薩為眾生故。誓願扶習潤生。若機緣已熟。卽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示成無上菩提。具足一切佛法。或見在菩提樹下。具相莊嚴。如須彌山王。處於大海。或見在色究竟天。現高大身。化身千百億。滿三千界。然亦並是法身所垂應化。非謂通教菩薩。但觀 卽空。能成此妙果也。餘如藏教佛果中說。 十一通教位次門竟。

選佛譜卷第五(終)


【選佛譜卷第六】


【十二別教位次門(凡五十二位)】

  譜曰。行人先信中道佛性。然後次第修行三觀以剋證之。此是獨菩薩法。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所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教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歷三諦。智則三智次第。斷則三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不相收。因則一因迥出。果則一果不融。)由修次第三觀。故有外凡十信。內凡三賢三十位。及以十地聖位差別。幷後等覺。妙覺。總成五十二位因果法門。從淺階深。不相融攝也。
  初信心(那那。那謨。謨謨。皆五停心。阿阿。二念心。阿彌。三精進心。彌彌。阿陀。皆四慧心。彌陀。五定心。陀陀。不退心。那佛。五定心。謨佛。六不退心。阿佛。發心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聞說因緣假名。無量四諦。及中道佛性。常住三寶之理。隨順不疑。名為信心。那那等三。煩惱障重。須修助道。故借用三藏五停心也。阿阿以下。如次升進。阿佛登初住者。於本教中。雖無頓超之義。亦有漸超義故。彌佛圓五品者。按位轉入故。陀佛圓十信者。開麤成妙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旣信大乘。又承佛力。必速悟無生法忍故。
  二念心(那那。那謨。皆五停心。謨謨。初信心。阿阿。三精進心。阿彌。四慧心。彌彌。阿陀。皆五定心。彌陀。不退心。陀陀。護法心。那佛。六不退心。謨佛。七心。阿佛。治地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旣信佛性。憶念不忘。發菩提心。披弘誓鎧。名為念心。
  三精進心(那那。五停心。那謨。初信心。謨謨。二念心。阿阿。四慧心。阿彌。五定心。彌彌。阿陀。皆六不退心。彌陀。護法心。陀陀。迴向心。那佛。七護法心。謨佛。八心。阿佛。修行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旣發大心。勤修止觀。名精進心。
  四慧心(那那。初信心。那謨。二念心。謨謨。精進心。阿阿。五定心。阿彌。不退心。彌彌。阿陀。皆七護法心。彌陀。迴向心。陀陀。九戒心。那佛。八迴向心。謨佛。九心。阿佛。生貴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旣修止觀。卽以止觀次第破惑。故名慧心。
  五定心(那那。二念心。那謨。三精進心。謨謨。四慧心。阿阿。六不退心。阿彌。護法心。彌彌。阿陀。皆八迴向心。彌陀。九戒心。陀陀。十願心。那佛。九戒心。謨佛。十願心。阿佛。五方便具足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雖以觀慧破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譬如金鎞。去膜護珠。故名定心。
  六不退心(那那。四慧心。謨謨。五定心。阿阿。七心。阿彌。八心。彌彌。阿陀。皆九心。彌陀。十心。陀陀。初住。那佛。十心。謨佛。初住。阿佛。六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於定心中。如次修行三十七品。令其調適。能伏煩惱。名不退心。然猶未證三種不退。但較前五心稍堅固耳。故那謨相雜。雖可不行。而那那純見。謨謨純愛。猶未能永伏也。
  七護法心(那那。五心。謨謨。六心。阿阿。八心。阿彌。九心。彌彌。阿陀。皆十心。彌陀。初住。陀陀。二住。那佛。初住。謨佛。二住。阿佛。七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善修助道。以事扶理。令觀慧法。保持不失。名護法心。
  八迴向心(那那。六心。謨謨。七心。阿阿。九心。阿彌。十心。彌彌。阿陀。皆初發心住。彌陀。二住。陀陀。三住。那佛。二住。謨佛。三住。阿佛。八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乍得輕安。不生增上慢心。明識次位。善能迴因向果。名迴向心。
  九戒心(那那。七心。謨謨。八心。阿阿。十心。阿彌。初發心住。彌彌。阿陀。皆二治地住。彌陀。三修行住。陀陀。生貴住。那佛。修行住。謨佛。四生貴住。阿佛。九住。彌佛。圓五品。陀佛。圓信。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能於強輭二魔。安忍不動。防非止過。護淨善根。名為戒心。
  十願心(那那。八心。謨謨。九心。阿阿。初住。阿彌。二住。彌彌。阿陀。皆三住。彌陀。四住。陀陀。五住。那佛。四住。謨佛。五住。阿佛。十住。彌佛。圓信。陀佛。上中生。佛佛。上上生。)
  譜曰。不著有漏似道法愛。則不隨禪受生。但觀可化眾生之處。隨願往生。故名願心。(外凡位竟)
  初發心住(那那。無生懺。阿阿。二住。阿彌。三住。彌彌。阿陀。皆四住。彌陀。五住。陀陀。六住。那佛。五住。謨佛。六住。阿佛。初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十住。)
  譜曰。菩薩於多劫中。修行信心。已得成就。能斷分別我見。及從分別所起惡煩惱業。創見真空寂滅之理。憫物昏迷。常懷濟度。名發心住。此卽內凡三十心中最初心也。此心旣發。便與須陀洹果。及見地齊。何故尚須無生懺耶。良由菩薩化物心重。自行則輕。不務斷結。從十信心。 卽便出假。旣出假後。遇大違緣。則分別心生。退菩提願。如舍利弗。往昔已曾得六住心。由婆羅門乞眼因緣。捨其大願。還趨小果。是故六住已前。煩惑未盡。猶得有退轉義。那那須修無生懺也。阿阿等八。按位漸進。如常可知。阿佛亦得漸超。故階初行。彌佛按位可接。故成圓信。陀佛歸方便淨。永離退緣。佛佛開麤顯妙。亦是勝進接也。(從淨土來者。不行那那。下五位准知。)
  二治地住(那那。無生懺。阿阿。三住。阿彌。四住。彌彌。阿陀。皆五住。彌陀。六住。陀陀。七住。那佛。六住。謨佛。七住。阿佛。二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常隨空心。淨諸法門。名治地住。准位應同斯陀含向。
  三修行住(那那。無生懺。阿阿。四住。阿彌。五住。彌彌。阿陀。皆六住。彌陀。七住。陀陀。八住。那佛。七住。謨佛。八住。阿佛。三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長養眾善。名修行住。准位應同斯陀含果。
  四生貴住(那那。無生懺。阿阿。五住。阿彌。六住。彌彌。阿陀。皆七住。彌陀。八住。陀陀。九住。那佛。八住。謨佛。九住。阿佛。四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生在佛家。種性清淨。名生貴住。准位應同阿那含向。
  五方便具足住(那那。無生懺。阿阿。六住。阿彌。七住。彌彌。阿陀。皆八住。彌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謨佛。十住。阿佛。五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多習無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准位應同阿那含果。
  六正心住(那那。無生懺。阿阿。七住。阿彌。八住。彌彌。阿陀。皆九住。彌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謨佛。初行。阿佛。六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成就第六般若法門。名正心住。准位應同阿羅漢向。
  七不退住(阿阿。八住。阿彌。九住。彌彌。阿陀。皆十住。彌陀。初行。陀陀。二行。那佛。初行。謨佛。二行。阿佛。七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名不退住。准位應同阿羅漢果。已辦地也。
  八童真住(阿阿。九住。阿彌。十住。彌彌。阿陀。皆初行。彌陀。二行。陀陀。三行。那佛。二行。謨佛。三行。阿佛。八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不以邪倒破菩提心。離諸過失。名童真住。准位應同辟支佛地。能侵習也。
  九法王子住(阿阿。十住。阿彌。初行。彌彌。阿陀。皆二行。彌陀。三行。陀陀。四行。那佛。三行。謨佛。四行。阿佛。九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佛為法王。今從佛法生解。當紹佛位。名法王子。應同通教菩薩地也。
  十灌頂住(阿阿。初行。阿彌。二行。彌彌。阿陀。皆三行。彌陀。四行。陀陀。五行。那佛。四行。謨佛。五行。阿佛。十行。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旣紹佛種。必受佛職。名灌頂住。界內塵沙惑盡。俗諦理明。堪作人天師導故。(初賢十住位竟)
  初歡喜行(阿阿。二行。阿彌。三行。彌彌。阿陀。皆四行。彌陀。五行。陀陀。六行。那佛。五行。謨佛。六行。阿佛。初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從空入假。徧學一切出世法門。盡行諸佛所有善行。故名十行。歡喜行者。卽是施波羅密增上。能生自他歡喜心故。 彌佛卽生方便淨者。不離佛故。陀佛圓住者。勝進接故。佛佛圓行者。開麤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饒益行(阿阿。三行。阿彌。四行。彌彌。阿陀。皆五行。彌陀。六行。陀陀。七行。那佛。六行。謨佛。七行。阿佛。二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饒益行者。戒波羅密增上。滅惡生善。攝化眾生。令其得法利故。
  三無瞋恨行(阿阿。四行。阿彌。五行。彌彌。阿陀。皆六行。彌陀。七行。陀陀。八行。那佛。七行。謨佛。八行。阿佛。三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無瞋恨行。亦名無違逆行。忍波羅密增上。不生嫌恚。常有謙恭故。
  四無盡行(阿阿。五行。阿彌。六行。彌彌。阿陀。皆七行。彌陀。八行。陀陀。九行。那佛。八行。謨佛。九行。阿佛。四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無盡行。亦名無屈撓行。精進波羅密增上。功德無盡。無能屈伏令阻撓故。
  五離癡亂行(阿阿。六行。阿彌。七行。彌彌。阿陀。皆八行。彌陀。九行。陀陀。十行。那佛。九行。謨佛。十行。阿佛。五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離癡亂者。禪波羅密增上。有慧故無癡。有定故無亂也。
  六善現行(阿阿。七行。阿彌。八行。彌彌。阿陀。皆九行。彌陀。十行。陀陀。初向。那佛。十行。謨佛。初向。阿佛。六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善現行者。般若波羅密增上。生生常在諸佛會中。於一切法皆明了故。
  七無著行(阿阿。八行。阿彌。九行。彌彌。阿陀。皆十行。彌陀。初向。陀陀。二向。那佛。初向。謨佛。二向。阿佛。七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無著行者。方便波羅密增上。於生死涅槃二邊。皆不著故。
  八尊重行(阿阿。九行。阿彌。十行。彌彌。阿陀。皆初向。彌陀。二向。陀陀。三向。那佛。二向。謨佛。三向。阿佛。八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尊重行。亦名難得行。願波羅密增上。所有善根。最為尊重。極難得故。
  九善法行(阿阿。十行。阿彌。初向。彌彌。阿陀。皆二向。彌陀。三向。陀陀。四向。那佛。三向。謨佛。四向。阿佛。九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善法行者。力波羅密增上。說法授人。成物軌則故也。
  十真實行(阿阿。初向。阿彌。二向。彌彌。阿陀。皆三向。彌陀。四向。陀陀。五向。那佛。四向。謨佛。五向。阿佛。十向。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行。)
  譜曰。真實行者。智波羅密增上。照一切法。非如非異。得悟真實性故。(中賢十行位竟)
  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阿阿。二向。阿彌。三向。彌彌。阿陀。皆四向。彌陀。五向。陀陀。六向。那佛。五向。謨佛。六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十住入空。十行入假。迴此二邊。以向中道。名為十迴向也。由不住空。故名救護眾生。由不住有。故名離眾生相。雙遣二邊。正觀中道。故常行六道。不受六道諸果報苦。雖不實受。示同有受。非諸凡夫外道及二乘人所能測也。 阿佛圓信者。得相似中觀故。亦是按位接故。 彌佛方便者。恆淨佛國土故。亦仍不離佛故。 陀佛圓住者。仍是勝進接故。 佛佛圓向者。亦開麤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不壞迴向(阿阿。三向。阿彌。四向。彌彌。阿陀。皆五向。彌陀。六向。陀陀。七向。那佛。六向。謨佛。七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空有二邊。並皆可壞。由修中觀。似解分明。故名不壞也。
  三等一切佛迴向(阿阿。四向。阿彌。五向。彌彌。阿陀。皆九向。彌陀。七向。陀陀。八向。那佛。七向。謨佛。八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三世佛法。一切時行。故名等一切佛也。
  四至一切處迴向(阿阿。五向。阿彌。六向。彌彌。阿陀。皆七向。彌陀。八向。陀陀。九向。那佛。八向。謨佛。九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以大願力。普入一切國土。供養一切諸佛。故名至一切處。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阿阿。六向。阿彌。七向。彌彌。阿陀。皆八向。彌陀。九向。陀陀。十向。那佛。九向。謨佛。十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以常住法。授與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也。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阿阿。七向。阿彌。八向。彌彌。阿陀。皆九向。彌陀。陀陀。那佛。謨佛。皆十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行一切善。普皆迴向眾生。同成佛道。更無二趣。故名隨順平等善根。 陀陀。謨佛。亦皆十向者。於教道中。未得出世正慧。更無可勝進故。下諸位中。准此應知。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阿阿。八向。阿彌。九向。彌彌。阿陀。彌陀。陀陀。那佛。謨佛。皆十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觀諸眾生所有善惡。一相無二。皆順實相。故名隨順等觀一切。
  八真如相迴向(阿阿。九向。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那佛。謨佛。皆十向。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不得二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無縛解脫迴向(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那佛。皆十向。謨佛。初地。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住。佛佛。圓向。)
  譜曰。照了三世諸法。非有非空。本無縛著。故名無縛解脫也。 謨佛初地者。於教道中。而入證道。雖有佛慧。仍帶權故。次位那佛。准此應知。
  十法界無量迴向(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方便淨土。那佛。初地。謨佛。二地。阿佛。方便淨土。彌佛。圓住。陀佛。圓行。佛佛。圓向。)
  譜曰。覺一切法中道無相。故名法界無量也。 阿阿等六。皆方便淨土者。緣修已極。功不唐捐。旣未發中道佛慧。必歸有餘國故。(上賢十向位竟。 已上內凡三十心竟 。)
  初歡喜地(阿陀。二地。彌陀。三地。陀陀。四地。那佛。三地。謨佛。四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出生一切佛法。荷負法界有情。名之為地。初歡喜地者。初破無明。證真中道。捨異生性。入同生性。故大樂歡喜也。分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入實報無障礙土。能於百佛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云證道同圓。今約教門。故阿阿等散善不行。唯阿陀等三。名為定善。及那佛。謨佛。可以漸增品位。若阿佛。則按位便同圓住。彌佛。陀佛。則勝進便成圓行圓向。至於佛佛。則開麤顯妙。 卽為圓地也。下皆准知。
  二離垢地(阿陀。三地。彌陀。四地。陀陀。五地。那佛。四地。謨佛。五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以正無相入眾生界。具淨尸羅。遠離起微細犯諸煩惱垢。名離垢地也。此地能於千佛世界示現作佛。自此以下。地地培勝。具如華嚴十地品說。
  三發光地(阿陀。四地。彌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五地。謨佛。六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明。名發光地也。
  四燄慧地(阿陀。五地。彌陀。六地。陀陀。七地。那佛。六地。謨佛。七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名燄慧地也。
  五難勝地(阿陀。六地。彌陀。七地。陀陀。八地。那佛。七地。謨佛。八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名難勝地也。
  六現前地(阿陀。七地。彌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謨佛。九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名現前地也。
  七遠行地(彌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謨佛。九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及出世間二乘道故。名遠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依教道中。八地真無生法忍最難階故。
  八不動地(彌陀。九地。陀陀。十地。那佛。九地。謨佛。十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也。
  九善慧地(彌陀。十地。陀陀。等覺。那佛。十地。謨佛。等覺。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徧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也。
  十法雲地(彌陀。陀陀。皆等覺。那佛。等覺。謨佛。圓住。阿佛。圓行。彌佛。圓向。陀佛。圓地。佛佛。圓等覺。)
  譜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蔭蔽一切。充滿法身。故名法雲地也。陀陀亦等覺者。於教道中無可進故。
  等覺菩薩(那佛。謨佛。皆圓行。阿佛。圓向。彌佛。圓地。陀佛。別妙覺佛。佛佛。圓究竟妙覺。)
  譜曰。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已名為佛。若望妙覺。猶名菩薩。故稱等覺也。於教道中。更無可進。故彌陀等亦皆不行。須遇佛字。方得開顯增進耳。陀佛成別佛者。應界外機。示圓滿報。徧坐塵剎道場故。佛佛成圓佛者。盡無明源。顯究竟覺。不異圓家十行故。
  別教妙覺佛位(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贈三。彌佛。贈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覺。)
  譜曰。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翛然無累。寂而常照。所證真如。名為法身。所轉四智相應心品。及無垢識所變無漏身土。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自受用報身。為地上菩薩。示坐蓮華臺藏世界。現有剎塵相好莊嚴。名勝應身。亦名他受用報身。但由平等性智之力。令其得見。不須別起成事化故。為地前菩薩。及利根三乘。示現色究竟天最高大身。名帶劣勝應身。亦名大化身。從成所作智所示現故。為鈍根三乘。及博地凡夫。示現菩提樹下父母所生之身。名劣應身。亦名千百億化身。為一切異生。示現種種雜趣殊形。名隨類化身。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現故。當知四十二品無明未盡。未得圓滿無上菩提。終不得名妙覺極果。但以別教被鈍根故。僅說無明止十二品。遂計斷十二品無明。便成妙覺。然此妙覺。必是圓妙覺位之所示現。故於此位。再得陀佛。便可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矣。況更得佛佛耶。 十二別教位次門竟 。

【十三圓教位次門(凡八位)】

  譜曰。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一切因緣所生法。無不卽空假中。三諦圓融。不可思議。是為圓妙。舉一卽三。言三卽一。三一相卽。無有缺減。是為圓滿。由有理具三千。方有事造三千。由觀事造三千。 卽顯理具三千。圓見事理一念具足。是為圓足。迷之不減。悟之不增。當下圓成。體非漸證。是為圓頓。故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皆是佛法。前三教人。乃至一切眾生。從來不出此理性中。但由日用不知。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一覺此理。則如演若歇狂。本頭如故。翳病旣盡。華處全空。故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以此圓解歷一切法。則一切法無不皆圓。治世語言。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況前三教。本是為實所施之權。豈不一一皆圓妙耶。古人所以簡偏圓者。正是簡情。原非簡法。若謂有法獨圓。則必更有不圓之法與之為對。旣有對待。便是不妙。不滿。不足。何能獨頓。故知末世談圓。有名無義久矣。問。旣云圓頓圓足。何容更立位次。答。若執定無位次。亦非圓足圓頓。以不具足因果修證法故。以不得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之妙體故。所以欲達圓宗。須明六 卽。謂始終迷悟。故言六。一性無殊。故言卽。不變隨緣。故言六。隨緣不變。故言卽。全性起逆順兩修。故言六。全逆順兩修皆在性。故言卽。知六而不知卽。必生退屈。知卽而不知六。必生上慢。又設不知 卽。則依何有六。設不知六。則卽何所卽。故六卽義。雙照性修事理聖凡迷悟因果。無不圓也。然理卽在迷。眾生本證。由聞名字。乃修圓頓妙觀。故須五品觀成。方階圓位。又以分證位長。略分為六。所謂住。行。向。地。及以等覺。金剛後心。至於妙覺極果。乃是諸教之所同歸。 卽位次而非位次。不應列入因位中矣。問。果位若不列入因位。則前三教佛果。何以各列因位後耶。答。前三佛位。各約當教。假名為果。若望圓位。則總屬因故也。
  圓五品位(那那。那謨。謨謨。皆無生懺。阿陀。彌陀。陀陀。皆圓十信。那佛。上品中生。謨佛。上品上生。阿佛。圓十住。彌佛。圓十行。陀佛。圓十向。佛佛。圓十地。)
  譜曰。言外凡五品觀行卽佛者。依法華經立。一隨喜品。謂隨順妙法。慶己慶他。二讀誦品。謂受持文義。以資理觀。如膏助火。愈益其明。三講說品。謂理觀轉勝。弘誓熏心。導利前人。化功歸己。四兼行六度。謂理觀旣熟。傍兼事行。能令少施功德與虛空等。持戒等亦復如是。五正行六度。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礙。轉勝於前。此五品位。分作三心。謂初二品。名為初心。任運能感同居淨土中品下生。第三。第四。名為中心。任運能感中品中生。第五一品。名為後心。任運能感中品上生。然非勝進之旨。故不列之。那那等三無生懺者。若在觀行之中。自能圓伏五住煩惱。或時出觀。未免現起煩惱。故須觀罪實相也。阿彌等三不行。唯行阿陀等三者。須藉定善。方可淨六根故。那佛上品中生者。已能善解義趣。又承化佛授手故。謨佛上品上生者。已能讀誦修行。又得佛光迎接故。阿佛圓住者。妙觀力強。徑入阿字門故。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者。圓人善超。一生能頓入故。
  圓十信位(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那佛。謨佛。皆方便。阿佛。圓十住。彌佛。圓十行。陀佛。圓十向。佛佛。圓十地。)
  譜曰。言內凡十信相似卽佛者。謂善修平等法界。卽成信心。善修慈悲誓願。卽成念心。善修圓妙止觀。成精進心。善破三惑。卽成慧心。善知通塞。卽成定心。善調圓妙道品。成不退心。善修助道。成護法心。善知次位。成迴向心。善修安忍。 卽成戒心。善修無著。卽成願心。此與別教十心。名雖是同。義則永異。別教用生滅觀。從假入空。僅伏見思煩惱。圓教用妙三觀。直觀法性。圓伏無明。發相似解。於初信心。任運先斷見惑。至七心時。三界思盡。與四果齊。八九十心。圓斷界內界外塵沙。雖斷見思塵沙皆盡。非本所期。不以為喜。何以故。本意唯欲斷無明入佛住故。譬如冶鐵。意在成器。麤垢先落。未遂本期。不生喜也。此十信位。亦分三心。從初至七。同別七住。皆名初心。任運能感同居淨土上品下生。八心。九心。擬同別教十住十行。名為中心。任運能感上品中生。第十願心。擬同別十迴向。名為後心。任運能感上品上生。然亦未名勝進。故不列之。阿阿等八。皆方便淨土者。十信滿心。若未發真。必歸界外有餘國故。阿佛等四。僅與五品同者。五品亦云 卽十信故。
  圓十住位(阿阿。阿彌。彌彌。皆圓十行。阿陀。彌陀。陀陀。皆圓十向。那佛。圓十行。謨佛。圓十向。阿佛。圓十地。彌佛。圓等覺。陀佛。金剛心。佛佛。究竟妙覺。)
  譜曰。言分證卽佛者。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聖位也。有謂頓悟卽佛。無復位次之殊。又謂頓悟初心。卽是究竟圓極。而有四十二位者。是化鈍根。方便立淺深之名。又有謂初頓悟至十住。 卽是十地。而說有十行。十迴向。十地者。是重說耳。智者大師判云。諸解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辨淺深。旣得論悟與不悟。何妨論於淺深。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般若。法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自炳然。大論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論諸次位。非徒臆說 。(文)今依此義。故於分證佛中。仍分住。行。向。地。等覺之殊也。問。旣分四十一位。何不廣列。如別教耶。答。為破行向地為重說。故須略明階次。為顯圓人善超。一念便能開示悟入。不同別教歷別艱辛。故不須廣列也。今先明十住者。初發心住。乃至十灌頂住。名不異別。義亦永殊。別教用無生觀。初住斷見。七住盡思。十住僅斷界內塵沙。今用圓妙一心三觀。直斷一品無明而入初住。 卽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與別教歡喜地齊。故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文)慧身。卽般若德。了因慧心開發也。妙法身。 卽法身德。正因理心開發也。應一切。卽解脫德。緣因善心開發也。如此三身三德發得本有。故名初發心住。次從二住以去。各斷一品無明。各增一分三德。乃至十住。便齊別教十法雲地。譬如月體雖無增減。而黑相漸減。則白光漸增也。
  圓十行位(阿阿。阿彌。彌彌。那佛。皆圓十向。阿陀。彌陀。陀陀。皆圓向贈一擲。謨佛。圓向贈一。阿佛。圓十地。彌佛。圓等覺。陀佛。金剛後心。佛佛。究竟妙覺。)
  譜曰。從十住後。更斷十品無明。成十行位。名亦與別教同。然初歡喜行。卽與別等覺齊。二饒益行。卽與別妙覺齊。三行已去。所有智斷。並非別教行人所知。以別教教道僅說十二品無明故。然亦應知別教圓滿報佛。決非局在圓教二行。必是圓妙覺佛之所示現。故須開迹顯本也。問。阿陀等四。何不徑登圓地。乃僅圓向贈一耶。答。地法尊勝。故須阿佛。乃能登之。如大佛頂經。於十迴向後心。更明四種妙圓加行。 卽此意也。
  圓十迴向位(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圓十地。彌佛。圓等覺。陀佛。金剛心。佛佛。究竟妙覺。)
  譜曰。名亦與別教同。但須十行之後。更破十品無明。乃成十迴向也。
  圓十地位(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圓等覺。彌佛。金剛心。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覺。)
  譜曰。十迴向後。更破一品無明。乃成十地。故名雖亦同別地。而智斷則永異矣。阿佛方階等覺者。自十地望之。已如佛故。
  圓等覺位(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金剛後心。彌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覺。)
  譜曰。十地後心。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於變易生死海中。唯餘一生。故名一生所繫菩薩。 阿佛金剛後心者。入重玄門。徧修普賢行願海故。
  金剛後心(阿阿。阿彌。彌彌。那佛。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謨佛。皆贈二。阿佛。彌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覺。)
  譜曰。等覺位中。更開出金剛後心者。大佛頂經云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智者大師淨名疏云。圓教始從初住。終至法雲。圓斷諸見。猶有習在。等覺入重玄門。千萬億劫重修凡事。見理分明。習氣微薄。直至最後金剛喻定。斷餘微習。方得究盡本來妙覺明體。而成無上道也。問。旣云入重玄門。千萬億劫重修凡事。何以阿佛 卽登究竟妙覺。答。大佛頂經又云。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十地。等覺。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由是觀之。則金剛後心。欲入妙覺。特一間耳。縱歷千萬億劫。何異彈指頃耶。 十三圓教位次門竟。

【十四淨土橫超門(凡十三位)】

   譜曰。佛土有四。一者凡聖同居土。若是五濁重者所感。則雜有四惡趣苦。名之為穢。如娑婆世界等。若復五濁輕者所感。則純是人天善侶。名之為淨。如西方極樂等。二者方便有餘土。若從析空拙度得生。則沈空滯寂。名之為穢。若從體空巧度得生。則見佛聞法。名之為淨。三者實報莊嚴土。若從次第三觀所感。則雖證道同圓。而無明習重。智慧稍鈍。名之為穢。若從一心三觀所感。則雖法界無別。而無明習輕。智慧猛利。名之為淨。四者常寂光土。若約別教。則僅斷十二品無明所顯。未盡法源。名之為穢。若約圓教。則是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所顯。究盡體性。名之為淨。然此四土。有豎有橫。若以自修行力。斷盡見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斷盡塵沙。兼破無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實報。斷盡無明。方出同居方便實報而入寂光。 卽名為豎。若仗阿彌陀佛願力。未斷見思。卽能出娑婆穢。生極樂淨。旣生極樂。卽於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不必捨身受身。然後證入。故名為橫也。約四教分別者。藏教析空觀成。出同居穢。入方便穢。不能生同居淨。況生方便淨耶。通教體空觀成。出同居穢。入方便淨。然不能於未斷惑前生同居淨。別教知有他方佛國。十信位中。若能發願往生。 卽生同居淨土。若不發願。仍不得生。十住。行。向。能生方便淨土。十地等覺。僅能生實報穢。教道妙覺。僅能證寂光穢。圓教五品觀位。若能發願。任運感同居淨土中三品生。若不發願。則未必生。圓十信位。若能發願。任運感同居土上三品生。 卽便橫證方便淨土。旣悟無生。亦卽橫證實報寂光二種淨土。若不發願。須至七信。方任運生方便淨土。唯初住以上。無論發願與否。任運分證實報寂光兩種淨耳。是故設依自修行力。則四教並名豎入。唯依阿彌陀佛願力。始可橫超也。問。十惡猛心。人天小善。苟能懺悔迴向發願。皆得往生極樂世界。何謂藏通二教不生西方。答。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字故。若得聞我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懺悔迴向發願往生。 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故。問。圓教法門。不縱不橫。何得亦名豎入。答。不縱不橫。乃約所詮理諦。幷稱理所修妙觀言耳。至如六卽辨位。分毫不濫。豈非豎義。故唯淨土方得名橫超也。問。藏通二教。旣不得生。何故彼土仍有證小果者。答。往生論中。曾辨此議。謂由臨終迴心發大乘願。方得生彼。旣生彼已。阿彌陀佛順其小習。為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令其 卽證小果。旋卽迴心入大乘法。不同此土定性聲聞。故曰二乘種不生也。思之。
  淨土疑城(那佛。謨佛。皆初住。阿佛。初行。彌佛。初向。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云。佛告彌勒。若有墮於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普徧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能出現。於五百歲。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不得供養奉事諸佛。不得問於菩薩法藏。遠離一切殊勝善根。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當知疑惑為大損害。(文)由此觀之。 卽是信他而不信自。未開圓解。但持佛名以種善根之所致也。然亦永離退緣。遠勝非非想處多矣。故一遇佛。卽得見佛聞法。證入別圓諸位也。
  下品下生(彌佛。初住。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准十六觀經。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故阿阿乃至阿佛皆不行也。蓮華開已。聞法歡喜。卽發菩提之心。故彌佛登發心住。陀佛登不退住。佛佛成圓十信。
  下品中生(那佛。初住。謨佛。二住。阿佛。十住。彌佛。十行。陀佛。十向。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經於六劫。蓮華乃敷。故阿阿等不行。聞說大乘甚深經典。應時卽發無上道心。故那佛登發心住。乃至陀佛登別十向。佛佛則橫超方便淨也。
  下品上生(阿陀。初住。彌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七住。謨佛。十住。阿佛。十行。彌佛。十向。陀佛。初地。佛佛。圓住。)
  譜曰。經七七日。蓮華乃敷。故阿阿等三不行。聞說甚深十二部經。信解發心。故阿陀初發心住。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故陀佛登歡喜地。若夫佛佛。則證道同圓。故開權顯實也。
  中品下生(彌彌。阿陀。皆見地。彌陀。薄地。陀陀。離欲地。那佛。薄地。謨佛。離欲地。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圓信。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經七日已。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彌彌卽登見地。以淨土旣無定性聲聞。必應呼見地為初果也。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故阿佛登已辦地。陀佛則按位成妙。佛佛則橫超方便矣。
  中品中生(彌彌。見地。阿陀。薄地。彌陀。離欲地。陀陀。已辦地。那佛。離欲地。謨佛。已辦地。阿佛。菩薩地。彌佛。圓信。陀佛。方便淨。佛佛。圓住。)
  譜曰。七日華敷。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故亦彌彌方登見地。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故陀陀。謨佛。皆登已辦。彌佛則按位妙。陀佛則橫超。佛佛則勝進妙也。
  中品上生(阿阿。已辦地。阿彌。支佛地。彌彌。阿陀。皆九住。彌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謨佛。初行。阿佛。圓信。彌佛。方便淨土。陀佛。圓十住位。佛佛。實報淨土。)
  譜曰。臨命終時。見佛作禮。未舉頭頃。卽得往生。蓮華尋開。聞歎四諦。卽得阿羅漢道。故阿阿登已辦地。從此增進。乃至佛佛。便得橫超實報淨也。
  上品下生(阿陀。初地。彌陀。二地。陀陀。三地。那佛。二地。謨佛。三地。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圓向。佛佛。圓地。)
  譜曰。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得見佛。於眾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後。乃了了見。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故阿阿等三不行。須阿陀乃入位也。從此增進。亦可例知。
  上品中生(彌彌。阿陀。皆圓信。彌陀。圓住。陀陀。圓行。那佛。圓住。謨佛。圓行。阿佛。圓向。彌佛。圓地。陀佛。圓等覺。佛佛。金剛後心。)
  譜曰。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經於七日。卽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故阿阿等二不行。而彌彌證圓信也。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故彌陀那佛皆圓住也。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故陀佛成圓等覺。佛佛金剛後心。
  上品上生(阿阿。圓住。阿彌。彌彌。阿陀。皆圓行。彌陀。陀陀。皆圓向。那佛。圓行。謨佛。圓向。阿佛。圓地。彌佛。圓等覺。陀佛。金剛後心。佛佛。寂光上上。)
  譜曰。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於諸佛前。次第受記。故阿阿卽證圓十住也。佛佛卽證寂光上上品者。至圓至頓。不思議故。(同居淨土位竟)
  方便有餘淨土(阿阿。圓住。阿彌。彌彌。阿陀。皆圓行。彌陀。陀陀。皆圓向。那佛。圓行。謨佛。圓向。阿佛。圓地。彌佛。實報淨土。陀佛。寂光淨土。佛佛。究竟妙覺。)
  譜曰。方便有餘土。乃是修方便道三乘所居。故大智度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一切聲聞緣覺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文)若統論生方便土。共有九人。一者藏教第四果。二者藏教辟支果。是人雖生滅度之想。自謂永入無餘涅槃。不知已受變易生死之身。但以沈空滯寂。如醉如癡。直俟三昧酒消。然後從禪定覺。是名方便穢土也。(智論用對同居。故亦名淨。此就方便分別。自有淨穢。)三者通教已辦聲聞。四者通教辟支佛地。五者通教七地菩薩智增上者。(若悲增上。則誓扶習氣。受三界身。不出三界故。)六者別教七住以上菩薩。七者十行菩薩。八者十迴向菩薩。九者圓教七信以上菩薩。三界惑盡。若非大悲增上誓力。必皆生在方便淨土之中。就此七人。亦得分為九品。故幽溪選佛圖中。乃與實報寂光皆詳列之。今謂淨土及圓教。並是頓超直入法門。故唯同居淨土。依憑十六觀經而列九品。上三淨土。皆但總列一名而已。況同居上品。已屬圓信所生。 卽與方便淨土無別。故今方便淨土所有升進。一往與彼上上品同。
  實報莊嚴淨土(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寂光淨土。彌佛。陀佛。佛佛。皆實報上上品。)
  譜曰。實報淨土。約修德所感稱實果報言之。謂色心無礙。身土難思。毛孔徧含剎海。十世不離剎那。此亦可分九品。初發心住。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覺。為上上品。今但除上上品入極果位。餘之八品。束為此位。表其至圓頓故。
  常寂光淨土(阿阿。阿彌。彌彌。皆贈一。阿陀。彌陀。陀陀。皆贈二。那佛。贈一。謨佛。贈二。阿佛。彌佛。陀佛。佛佛。皆寂光上上品。)
  譜曰。寂光淨土。約修德所顯真實法性言之。謂如智不二。依正圓融。真俗兩忘。自他不二。塵塵罔非法界。念念貫徹古今。常卽法身。寂卽解脫。光卽般若。三德秘藏。不縱不橫。具足常樂我淨。迥超四句百非。然亦可分九品。初發心住所證。為下下品。乃至究竟妙覺所證。為上上品。今亦但除上上一品入極果位。束餘八品。總為此位。表其至頓至圓故也。 十四淨土橫超門竟。

【十五圓極果位門】

 ┌圓教究竟妙覺位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佛┤
 └實報寂光上上品 身土不二 理智一如
  譜曰。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菩薩。此則通釋四教佛相。然藏通佛。僅於真諦而起三覺。別佛雖於中諦起三種覺。旣有次第。復未窮源。不得稱覺滿也。唯圓妙覺。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乃能徹證本源心地。故名圓滿菩提。而所謂究竟。止是證得眾生本具理體。未嘗增一絲毫。故曰歸無所得也。順修之極。舉凡眾生迷倒所起惑業苦三。應念化成般若解脫法身三德。 卽以三德為身。亦卽以三德為土。能依所依互融徧故。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是名上上實報淨土。非於性德之外。別有修德可成也。性德理顯。由於圓妙三止三觀。能破三惑而顯三諦。智外無理。理外無智。是名上上寂光淨土。非於修德之外。別有性德可證也。蓋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眾生之所共有。不生不滅。統攝無餘。故無一法而非性具。只此藏性不變隨緣。具造十界。故無一法而非修德。但理 卽位中。唯是逆修。名字位中。方為順修之始。妙覺極果。方是順修之終。理卽純逆。妙覺純順。中間四位。逆順相兼。一念乍迷。卽名為逆。一念覺悟。卽名為順。逆順雖殊。皆是全性所起。皆不在於性外。是知從無始劫。至盡未來。無論聖凡。總無一剎那頃。不起逆順二修。總無一剎那頃。離於性德之體。是故諸佛所證性修二德。全是眾生本有性修二德。如金佛。金蛇。金本無二。工巧亦無二也。嗟嗟。世容有不為佛不為蛇之頑金。而決無不為十法界之頑性。故須念念覺悟此理。以此覺他。則覺行不患不圓滿矣。直至覺行圓滿。亦豈有加於性修哉。

選佛譜卷第六(終)


【紀事】


  蕅益道人五十五歲。盡遣學侶。單丁行腳。至歙浦。是為五月初三。越十日無事。舉筆述譜。至二十五日。稿成。凡十三日。次於二十六日清出。至六月十一日完。凡十五日。願以此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同開妙解。深知法界事理性相。同發大願。速生西方極極樂世界。

 
  揚州藏經院念佛僧觀如募刻閱藏知津款內劃撥英洋一百二十八元刻此
  選佛譜全部連圈計字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九箇。幷印送五十部。伏願見聞隨喜。悉發道心。洞曉階差。誓登不退。往生淨域。直證菩提。
施資姓氏詳載閱藏知津卷尾
光緒十七年秋八月金陵刻經處識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