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四)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二卷A面

【“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

  佛告诉龙王,即沙竭罗龙王,说这个一切菩萨,只要有一个,把握住了一个法门,他就能够把堕落恶趣的这个门能够断除,能够切断,他绝不再颠倒,绝不再堕落。那么这哪一样东西呢?你看只要一样东西,你由此可以想见这个一样东西何等的重要!这也是前面为什么说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这里。一法是什么?

【“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就是照著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善法去观察、去思择,这个观察跟思择是大有道理,就是说如理思惟。记得这个次第,如理思惟之前还要什么?记住哦!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根据这个正确的道理去观察去思惟,然后那个时候脑筋里维持著这个正念,作这样的如是念,这个就是正念。你们还记得前面这个密护根门,正知而行,密护根门护得什么?第一个拿什么东西来护?正念!经常殷重的正念。正知而行呢?你还是晓得你作些什么,那还是拿那个正念。什么呢?如法相应的,现在这里也是如此,作这样的念,我现在二十四小时该怎么个过法?我们只要好好的去问一下,那个时候你自然而然的你会作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要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这一点,你就一天到晚好欢喜,因为你感觉很清楚,现在你下那个因就是那个善果。平常我们种田或者做生意,这一个不一定到年终的时候一定赚钱,但是看好的话,你就作得很欢喜;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诉我们这样去作法,这个结果是必定顺利,而且必定赚大钱,你把一块钱的本钱下下去一定赚他成千上万,所以这个时候你了解了这一点,一天到晚你时时刻刻观察对,我又下了这个因,又下了因,怎么会不快乐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乐,将来是更好!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现在我们能够这样照这个办法来观察我们的身心,相续就是我们的身心,这个里边心为主导,然后身口是随之而行,那个时候应该产生什么现象?他说:诸先觉,就是祖师,为什么这个地方说祖师?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观察观察,我们是一片大无明,观不出什么结果来。看看那些祖师修行的人,他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的榜样。说这个的因果时,那么你校对,把我们现在不管是若因若果,跟这个正法互相对比一下,结果呢?你发现全不符顺,既不相法符,也不顺。符是完全相应了;顺呢?至少跟著它这样的步步向上,的的确确我们全不符顺。符顺了什么?如果符了,我们就是佛,如果顺了我们就是菩萨!那至少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烦烦恼恼,因为如果你跟法相应了以后,你心里是非常欢喜,一点烦恼都没有,你的果报生生增上,哪会有现在这样不对啊?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为什么?跟正法不相应。看看我们现在的果就晓得我们的因;同样的,看看我们的因就晓得将来的必然的果,这因为我们这个不符顺,错了,所以得不到解脱。烦恼相是什么?心里是烦烦恼恼、苦苦恼恼,不晓得怎么办是好,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唯一的,碰见几个人大家聊聊天,来得高兴,张三长李四短,念书、拜佛没有劲,跑到街上去玩来得个起劲,明明晓得这样不对,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这里,这个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真正观察立刻就找得到。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我们这样的把这个业的道理,从因果上面去对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顺不顺?那个时候拿这个道理来校正我们、来检点我们的相续。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法不是说你懂了这个法去讲一个道理,不是讲给别人听,更不是拿这个法去衡量别人,我们拿这个衡量别人的话,往往说我就对,他就是不对,他就是不对,你们可以数著别人一百万样不对还数不完,自己呢?找不到。为什么?就是这个。真正的法是来自己校对我们、检点我们的相续,那你真正的修学这是必须要的,那时候你就看见既不符又不顺。如果你能够这样的了解,而至心了解,这个是智者。下面引经证,集法句,集法句那个是最基本的,换句话说共小乘的书,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这个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晓得了可以肯改。所以我现在看见太多的人,他动不动一大堆道理,总说别人不对,世间人本来如此,修学了佛法,那个时候这个佛法的标准在这里,万一不行的话,那赶快去找,总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后去做,那就对了,这是一种。反过来,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是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

  反过来,你拿法来自己校对的时候,你实际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犹如负尸,什么叫负尸?我们说你这个人行尸走肉,犹弃尸人,所以祖师常常说我们,你要修学佛法,皮下有血使得,什么叫皮下?这个死尸,你看看那个样子像一个人,但他死掉了没有用,如果你刺他,如果你割开他的话,他血没有的。我们如果说校对了法,而不能跟法相应的话,我们就是这样。实际上死尸还好,他至少不做坏事,我们现在校对了法你不相顺,自己还觉得对的话,还做坏事,所以这死尸都不如。所以我们常常说你这个人畜生都不如,的的确确我现在愈想愈对,这个真是我大善知识,我们的确畜生都不如,畜生还不会造这么多大坏事,畜生不会说我对、你错,这一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在这个地方他自己还妄希为法者,他对,他懂,他精,这个总是最差最差的,极最差的愚痴!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愚痴的人自以为智的话,对不起!这个人是极顶愚痴的人。所以最后祖师警告我们,

【“故其极下,亦莫思为于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万不要觉得我已经懂了,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过了,佛说得清清楚楚,说我讲的法如爪上土,我没有讲的法如大地土,现在我们随便看一点点就觉得懂了很多,那实在是可笑极了。乃至于证的果的很多圣者,他尚嫌自己还太多地方没懂,何况我们是个凡夫!下面祖师的语录再进一层,一层一层的说明。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

  那个大祖师他就用上面这一段经论上面的文拿来自己观察、检点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觉得,怎么呀?


“虚空与地中远隔,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

  他说我看看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晓得多远,两个海的彼岸也这么远,两个山中间哪一个都是远得不得了,而我现在跟法相应远比前面这个来得远。那些大祖师、这么了不起的大祖师,他检查的结果是如此,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所以检查了找不到的原因,这表示我们的愚痴到极点,假定我们不现在努力至诚恭敬忏悔,然后求的话,以后没办法了。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愚痴到这地方已经够啦,你再下去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所以唯一的现在的机会是赶快晓得我现在太差,赶快努力,心心念念记著我是个大愚痴人,然后呢一心恭敬这个三宝,说努力,不要拿著这个法老去看别人不是,要拿来检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脱了。所以最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告诉我们具六想是原则,那是我们信得过,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现在这里这个道理说得清楚了以后,你自然而然千真万确。如果说你把这个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时候,你产生了胜解了以后,那个时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时时刻刻在进步、在上升、在净化。

【“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

  上面这个话是说我们普通人跟法两者当中差得这么远,这个一定要认真的自己检点,你不检点你根本就看不出来,何况这个东西是那么空洞的、那么抽象的,如果你真正的去观察的话,你到那时候感觉得实在的不能再实在。但是如果你不经过如法的观察的话,你就觉得空空洞洞的,为什么?那就是我们现在心里的现行这种业,现在心里就这么模模糊糊的那些东西,你根本碰不上那个法,碰不上那个法的话,在你心里的感受上面跟那个法就这么空洞的,要晓得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就是我们的差,差就差在这里,所以处处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励的就是这个。而上面这个是什么?那位月菩萨从那个婆罗门前面得到的,他得到这么一个简单的偈供千两金,看看哦!所以我想到这里我就每每自己觉得深深的痛苦、忏悔,现在我看见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这个样,那个法不要你们一分钱,书还要买来送给你们,还要人家样样东西供给你们请你们去念,还要推三阻四,然后叫你们说那个前面没有听去听一听,自己找了个半天,这个也忙那个也忙,实在是跟法不相应。我前天看见那个谁呀?赖居士他脚烫伤了,我晓得这痛苦得不得了,他因为回家休养,跑得来,干什么?在那儿听,我听了真感动,你看这样!所以这个东西的的确确自然而然,你们只要好好的去努力,自然相应,你相应了自然而然会努力。现在年轻的那些朋友们,千万不要随便浪费掉了,等到那个时候你要的时候,供千两金不一定得到哦,那万两黄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么东西没有用,这是趁我们现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是唯一的机会。下面那个祖师,又有个祖师,

【“朵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如果我们拿正确的智慧去观察的话,如法去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不但这么远而且妙了,就像那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个线团,是愈滚愈远,愈滚愈远。为什么这样?这个就是他如法真正观察的结果,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观察得出来,我们现在如果观察一下我们的心里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想大家都会感觉得到的,我们以前说过很多,你自己很容易感觉得出来,现在的心里面是以前无始以来跟烦恼相应的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动,对不对?就是这个等流,所以那个等流不断的向前推动,那表示什么?跟法愈来愈远,他一直在烦恼上面走,所以我们心里就这么松松散散,就是这个情况。所以从很多地方我渐渐的、慢慢的感受得到,将来自然而然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会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我现在也渐渐的体会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应的时候,不管你看书也好,听录音带也好,听课也好,讲说也好,你一碰到,这个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贯注在里头,那个是你至少没有远,慢慢的在近了。反过来你一碰到那个地方你就直打瞌睡,心里面觉得怎么这个时候还老这么长,还不下课,就这个现象,在任何一个情况之下,任何状态之下,都是那种状态。当你自己看书的时候尽管看累了你就舍不得,那个时候勉强还并不是太远的时候,这个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然后去观察你的内心的话,你就了解了。现在我们一天到晚说忙著,希望要什么样持戒、要念佛,从那里做起?这个道理,这个地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这些!如果你不了解,尽管你在这个地方磕头、念佛,但是你心里面,对不起,不相应!这是为什么祖师一再告诉我们,如果你心里面散乱,如果你不相应的话,念佛是喊破喉咙也徒然,拜佛是头胪磕破也徒然,闭关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现在我们了解了,就是你拿这个东西来检查自己内心的相续,对、不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如是思已,”】

  像这样的了解、思惟观察了,那时有了标准了,原来我们心里是这个样,要求好必定要这样,要去掉恶必定要这样,那么那个时候你晓得了,从这个地方遮止起,从这个地方修行起。下面这个道理说了解以后,你要遮止恶行,怎么办呢?

【“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

  这个经上面佛就告诉我们:“大王,你不要杀生呀!为什么?一切众生无不爱命的,因此你如果也爱护你自己的话,你也不要杀。”下面他不强调那个杀,他就告诉我们什么?“意中永莫思杀生”,你意念当中永远不要这样想,意念当中没有的话,自然你的身、口就没有。所以从最细微的地方你防起的话,自然而然其他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现在我们相都是防行相,所以说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很难,骗不过的,骗自己骗不过的,骗因果更是绝无可能。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真正要骗自己倒不会,我们实在什么?我们被愚痴所骗,所以叫做颠倒,所以叫愚痴,所以它后面讲到无明的时候,它无明叫什么?那个才是我们的冤家。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杀是这样。其他呢?

【“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

  不但杀,其他的每样东西都是,就像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一切恶的罪行,乃至于最起码的意念,你也不要让它生起,亦莫现行,现行就是让它生起。因为凡夫位上面那个种子还在,你现行千万不要让它生起,要晓得,你现行生起了那个种子又继续增长了,业又增长了。如果说你这个现行不现起,请问,那个时候现起的什么?善业嘛!白业、净业嘛,所以只要这个遮止了,自然而然生起的就是白净之业。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要生天也做不到,如果你回向的话,你回向净土的话到那时候不到净土也不行,因为你的业就是这个,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明白。所以现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居然不要学这个的,我实在觉得,他有大善根,当然,可是他偏偏又不行,又不肯学这个要去念佛,怎么念?然后学教也是如此,持戒也是如此,学哪一个都是如此,这个基本教理不都在这个地方吗?这一个上面说的道理,应该怎么办?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

  它这个地方强调,这个才是我们要修的,应该习的。它为什么把它拆开来强调说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要应多修习,现在我们真正开始修行的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净息这个十恶业,净息当下本身什么?就是十善业、白业,假定你不修你就没有办法遮止,所以说,

【“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

  你假定没有这样的如理思惟、观察,然后去行持的话,你就没办法遮止这个恶行,没办法遮止恶行的时候一定感得恶果,这个恶果虽然你不希望的,对不起,你不希望也没有用,你非受不可,你还是要受这个苦,在任何情况之下你绝对不能逃脱。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流泪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

  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一切时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因地当中注意这个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假定你不如理去做,如理修行,修行本身是一件苦事,不过苦虽然苦,心里上却是快乐的。我们常常那个比喻,就像打胜仗一样,打仗总归是苦的,但是打胜了真快乐,不管做任何事情,做生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反过来呢?对不起,你眼前是觉得蛮安乐,说起话来说得好听,站在人家前面;做起事情来,偷偷摸摸站在人家后面;好吃的东西总想多吃一点,坏吃的东西就推给别人去了,眼前好像是少少安乐,但是对不起,果熟的时候这个虽然不是你希望的,对不起,这个要你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像这样的业趁早不要做。所以这个地方真妙极了,他不是叫你受苦,他处处地方还是叫你,你要快乐,对嘛!就是给你快乐,快乐是这样的你懂吗?所以佛法真正美,真正好的地方是在这个地方,它不是讲个空话,就这么眼前,就这么实在,正是我们人人所需求的,正是我们人人所希望的,这个是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

【“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

  等到你受果的时候,那个时候它是喜乐,这个喜乐无罪,为什么叫无罪喜乐呢?这个要注意哦!平常我们造了很多这个喜乐,三世怨,那三世怨的喜乐眼前得到了一点,最后又害了。眼前太多这种大富翁、大财阀,那个喜乐是有罪的,他有了钱以后,造罪,完了,最后又堕地狱。现在我们这个喜乐是无罪的,这个受果的时候能够感得这个,那这样的业我们要做,这一种业正是现在我们因地当中努力的。你了解了这个,那个持戒,你不会觉得叫你这个也不能做,叫你这个也不能做,你会高兴,这个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狱,那个地方防止了我不让我做畜生,那个地方防止了可以不堕饿鬼,你是愈想愈高兴,哪有说对这个戒觉得会厌恶的呢?这个是自然而然你会这样认真做,不管任何事情。平常我们说公事办、公事办,办了公事办私事就很难,到那个时候叫你办私事你实在也不想办,因为你晓得办了半天,身体养了胖胖的,到死的时候烧起来还得多花一点柴费,一点用场都没有,你自然而然一天到晚就忙这个,这个道理都在这里。所以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

  经上告诉我们,你现在是怕苦,对啊!问我怕不怕?当然怕,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大家都跟我有同感吧?苦的确怕,你不爱苦,如果你不爱苦,不想苦的话,那么眼前或者不眼前的,不管任何时候,那个时候不要造恶业。眼前是不要造,

【“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二卷B面

【“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

  如果说已经作了,或者将来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后不管你怎么逃,对不起,逃不掉的,那个苦你没办法逃。

【“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没有一个地方逃得掉,这个业,感这个道理就是这样。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

  眼前那些智慧不够的人,缺少的人,愚痴幼稚,我们在佛法上面的确是很幼稚,的确;但是总算我们已经进入佛法了,虽然幼稚慢慢的会长大的,这个还是我们要自己庆幸的。愚痴,那么这一种情况之下,怎么办呢?于自如怨敌,这个话就是眼前我们的状态。我们处处地方觉得为我,实际上呢是害我,旁人没办法害你,真正害我们的就是自己。什么?无明,无明显出来的行相什么?就是贪嗔痴,就是见烦恼就是思烦恼。讲起来聪明得很,世智聪辩,这个是见烦恼,然后呢习性很重,觉得要这个样,觉得要那个样,这个是思烦恼,这个都是自己害自己。所以我们眼前因为什么?愚痴,不认识这个,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为愚痴,因为这样,所以现在造种种的恶业,那个时候这个恶业造下了,一定将来感得恶果,这个果─辛楚,痛苦得不得了。所以假定造了什么样能够感得这种痛苦逼恼,这种业会感得这样的异熟苦报的,那千万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

  另外那个你作了以后将来感果的时候它不会苦恼,不会压逼,心理上面不苦恼,生理上面不会逼恼,而且欢喜的,关于这个,这一种异熟果的业,现在去造,对啦!好的。

【“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

  最后这一句话,我们现在都希望安乐,因为希望安乐,于是怎么办?掉举作恶业,这个掉举就是什么?跟贪相应的散乱之心。实际上掉举呢总说起来就是心
里面散散乱乱,特别的是跟贪相应的。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说嗔呢?就是说当你贪,贪不到了,被人家障碍住了,你就发脾气了,所以贪跟嗔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总之一句话,凡是你心散乱照著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造了这个恶业的异熟,对不起,虽然你现在是要安乐,到那个时候,领受的时候就痛苦无比,到那时候来不及啦。下面又告诉我们,一步一步的深入。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
众生,于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对我们眼前来说这个恶业虽然就是我们感得的这个恶果,尽管眼前种种不如意,但是再怎么它绝对不会这么厉害的,像刀割,对不对?这个很清楚很明白,你今天稍微这个地方不如意一点,像会刀割这么吗?不会。我们最多说今天这个地方饮食稍微不配点胃口,我们觉得受不了,一定要讲得样样如意自己的,实在是,我们再严重的恶业绝对不会像刀割一样,这个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就是不了解这个道理。然后呢这种小小的不能忍受,应该做的小小的努力不愿意去做,结果呢眼前造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恶业,将来他世现起的时候,对不起,那个时候又去作恶业,各受新异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个时候感得那个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我昨天下午出去,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板鸭店,一看,已经烧熟的一只烤鸭二百四十元,我一看心里边蹦蹦跳了半天,我说我现在随便造一点恶业,随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块钱,到那时候你还他。现在你二百四十块钱那里用不掉,那里省不下来,对不起,你那个时候如果造了恶业的话,然后欠了这么一点点,就被他烧成这个样,烤成这个样,然后被人家吃,划不来,实在划不来。然后有的时候我跑过去,跑到蚂蚁,一脚踩下去,一下几十个,我们造了一点恶业,到那个时候你随随便便任何情况之下,被人家一下这样的话,所以现在再怎么大的苦,不要说现在这个地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对不起,绝对不会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时你受苦的时候,那刀割是最好的,那是千真万确的,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思惟,因为这个绝对不是,前面说极不现事,他不是那么眼前很明白让你看得见的,我们眼前心理现行的是什么?都是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的修行把这个烦恼把它尽除、忏悔,那个时候才可以。所以我们现在要了解,这件事情像铁生锈一样,对不起,铁生锈不是外来的,它还是铁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后呢自己把那个铁烂掉了,就是我们这样。这个恶业不是别人给你的,别人没办法害你,还是我们自己造的,所以我们自己看看做了没有做,这个都是我们自己造的业所感得的,经上面处处地方这样告诉我们,好了,这个经上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康巴谓朴穷瓦云:”】

  那个祖师们他们怎么说。

【“‘善知识说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朴穷瓦亦云:‘实尔。’”】

  他们两个对说,说我们的老师善知识告诉我们这个业果是最重要最重要,眼前讲很多道理,说很多修习,实际上我们学太多这样东西,不管是小的参禅静坐,有很多人说我要学打坐,我要学什么,看见一个大上师我要去灌一个顶,大得不得了,对不起这个都不是贵重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业果,而且这个道理不但最重要而且很难修持。所以当年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称他为“业果喇嘛”,喇嘛是什么?最尊贵的称呼。换句话说这个了不起的大善知识专门讲这个东西,你看,像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人,印度当年这样的状态,全印度尊他为能仁第二,释迦再来,他告诉我们的什么?就是这个道理。结果呢?下面朴穹瓦也说,千真万确,一点都没有错,祖师告诉我们的。上面这一段话这个觉窝瓦那段公案,你们可以看看那个阿底峡尊者传,阿底峡尊者传,他后来到西藏以后,那个藏王请他,希望他能够把佛法的精华,把这个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给大家说一下。我们现在想起来最好是最高高的大法,其实他不是。告诉你什么?业感缘起,所以人家称他为业果喇嘛,他跑到哪里跟你讲这个。我们现在不妨认真想一想,当你真正对业感缘起因果报应,产生决定深刻的影响,你肯不肯做一点坏事?你肯不肯偷一点懒?但是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讲起来不容易。实际上业感缘起后面还有一个字─空,业感缘起这是世间的因果,然后呢了解空性这是更重要的一个特点,现在真正重要从这一个概念上面把握住这一点,所以说这个事情很重要。下面

【“又敦巴云:‘觉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

  觉瓦是平常我们称他菩萨,常常对人家就是比较尊重一点的称呼,一般说什么菩萨呀!你心里不要自己觉得宽大呀!换一个口气我们就了解,我们不要这么浮浮泛泛,自己觉得懂了就马马虎虎,就是我们心里面一定要非常认真,对这个事情要确定产生它正确的认识,而且深入的思惟观察到产生胜解,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就不会放逸。放逸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地方说的宽大,就是平常说不上什么,还觉得蛮好,就这个。要晓得这个缘起道理非常细微,我们尽管今天讲了,粗显的地方看得见,细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所以,

【“朴穷瓦云:”】

  朴穷瓦就是敦巴三个心子最重要的。

【“‘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看看这样一个大善知识,他修行了一辈子,他说我到老了我还什么?依附贤愚,贤愚什么?贤愚因缘经。换句话说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还看什么?看那个贤愚因缘经。贤愚因缘经就是平常我们经常举的很多例子,说某人因地当中种了一个什么因感得这个果,这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家好好的看看像这种书。经上面固然我们要看,乃至于现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无非都是说明了这个,那些大善知识修了一辈子到老了还要看,我们现在,我觉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萨,我们刚入佛门都不要看。这个当然,从好的地方说都是佛菩萨再来人,了不起;坏的地方来看的话,那表示我们现在的这个业太重,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自己检查了然后策励,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假定说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话,你去看了以后,你认真去看的话,你一定会产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于你自己感觉得惊心动魄就不会这么马马虎虎了。到那时候你任何时候觉得不可以。你如果那个时候觉得这不可以,你就觉得我实在太差,那时候你就开始走上修学佛法,所以他说愚的人自己晓得自己差,对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走的,看看那个祖师的榜样。

【“霞惹瓦云:‘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


  又有一个祖师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佛不会报怨,我们绝对不要说做了这个以后,以后佛报怨,佛不会的。我们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恶,都是什么?你做这样的业感这样的果。像我们常常还听见人家说一句很有趣的话,说这样做的话,那个护法或者是韦驮菩萨,或者是伽蓝圣众他会护持的。这个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有没有道理?这很难说,韦驮菩萨,伽蓝圣众决定是护法的,但是他护的是法,如果我们众生造的业不相应的话,那个没有用,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说这个法要都是他们护,他们真是像我们想像当中说都是他们护的话,现在请问会不会是末法?现在是末法。那么既然是末法,他们护的他们护在那里?这不是道理很简单很清楚吗?你们现在想想看对不对?我听见太多的人说这个护法会护的,你自己不努力,叫护法去护,这不是颠倒吗?你如法行就有你这样的业力来感得,那个时候你如法他才护你,他护的是法,他可没有护你非法,你要了解,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这个龙蛇混杂的状态当中,你如法、你忍,那个就是你如法,他会一直保护著你。你所以现在眼前感种种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业,等到这个业过完了以后,不但护法会护,佛菩萨会接引,到那个时候你不到极乐世界也到天上去,对了,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如法行持那个时候才会如法的护持你。不要我们自己不管,说那个护法,没有这样的事情,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是了解了这个业以后我们必定要认识的一个,说对了,现在了解了以后,那从此以后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后也要防止。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这个生命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从无量劫来那个时候积了不晓得多多少少,那怎么办?还有一个,尽管我现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时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还要犯,那怎么办呢?那个时候他有一个特别的办法,要忏悔。以前造的一定要忏除干净,然后以后万一不小心你也应该把它忏除干净,这样你就可以不感这个恶果。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

  那么第二进一步,特别的,现在我们要拿这个忏悔的道理,然后这个层次还是很清楚很明白,看见没有?所以我们平常,譬如说三皈依,皈依之前一定要先来个忏悔,为什么原因?先要把以前弄干净了,那么然后这个上面积累上去才可以。平常举一个例子常常说的,譬如说你要吃,做任何东西,事前你把它洗洗干净,不要说煮的时候洗洗干净,那煮好了你那个碗还得弄弄干净,否则的话你如果不干净的话,煮下来农药也在这上面,泥土也在这上面,吃下去,不把你毒死,就把你吃得不消化,那不行。所以它一定要忏悔以往的,以往的固然要忏悔,将来万一不行也要忏悔。下面看:

【“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应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努力,他是说这样努力法还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烦恼强的关系还要犯,如果我们不努力的话那这个地方就不谈了,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也应该摆在心里上面衡量一下。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所以现在凡是讲到这个地方,我们都有一个标准,记住。处处地方拿那个标准用来检查自己的身心相续,不要听懂了这个字,然后呢跑得去到处去乱盖。下面说检查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让它去,不要让它去,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诉我们的还出的方法,大悲大师就是佛。怎么还出呢?就是这个罪染当中能够还出来。那么这个还出分两部分。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这个我们造的罪有两种,一种叫遮罪,一种叫性罪。什么是遮罪?就是制这个戒,制了以后这个不可以做的、遮止的,现在呢你不小心又犯了,这个叫遮罪。还有一个呢?不管他制不制这个本身就是有罪的,是这样。所以这一点,那么在戒经上面特别告诉我们说身口两个主要的是遮,然后意这一点的话,那就是性,特别是起心动念,这个是声闻别解脱戒,粗的。其实等到我们到了中国以后,就是大众部所传,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所判,他们三家所判不一样的。一个是一切有部,一个呢成实宗,还有一个就是到了中国来的所谓我们根据法华涅盘开权显实以后判的。这个犯罪不犯罪,这个有部说那个身口才犯,起心动念不算。然后呢这个成实宗他就不是,不但是身口犯,起心动念,如果说你起心动念了以后你继续的再想你就犯了,所以虽然是小乘他宽严也不同。等到到了中国道宣律祖判的,你心里面一念一动那时已经犯了,将来这个道理等到我们学这个戒法、戒体的时候他会特别说明。其实我们表面上面看好像南传讲起来说只管身口,好像心里面不管,实际上真的吗?如果真的话,佛不会说自净其意,佛一定说身不要犯,口不要犯,好了好了你们修证这样就成功了,他没这样说。自净其意,而且如果你不自净其意的话,这个典型的公案在这个地方,然后你生了天后再堕落,非常清楚,佛的真正目的不在这个上头,这个是接引我们层次必然性。就是说刚开始自然,你只要身口不犯,遮止了,久而久之慢慢慢慢的你就心降伏了,心降伏了然后你能够深入,所以这不仅仅是说现在大众部传到我们,以及成实宗,其实真正的南传的他也是这个样。所以如果说诸位对于南传的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们清净道论你们一定要好好看一看,这是南传的非常精彩的一本论,它就讲得很清楚。你戒相尽管你持得很好,对不起,你心里面如果是不相应的话,跟佛法不相应,就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地方我顺便说一下。所以说分两部份,遮罪那我们犯了,那我们半月半月布萨的时候去把它忏悔,但是不是说嘴巴上面讲一讲,所以这个忏悔的时候也这个长老一定说你见到罪吗?我见到了,那你下一次不要犯,是。一定要在见到,你拿什么见?心眼去见,这很简单嘛!下次怎么不犯呢?注意它,才能不犯,所以它绝对不是单单从身口,只是说特别刚开始的时候绝不可能了解得透澈,从心里上面著力。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他一定在环境上面配合得很好,慢慢慢慢的让你走上路,这个世间一切法的法相,法尔如是,佛,当然也一定如此,这道理我们要了解,这个是属于堕罪,换句话说遮罪。然后呢

【“诸恶”】

  就是那个性罪其他的罪

【“还出者,应由四力。”】

  下面这个,所以真正我们忏悔的话这两样东西同时俱足,那么什么的罪都可以忏得干净。

【“开示四法经云:”】

  先引那个经上面证。

【“‘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

  佛告诉我们弥勒菩萨,说菩萨摩诃萨,不要说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的,他们有的时候还会,如果说他能
够照这四个办法去做的话,那么能够把已作增长的业都能够映覆,就遮止,都能够把这种业都能够净除。哪四个法呢?

【“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这四个,这四个下面每一个再说明它。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它前面说有了这四个办法,那么已作增长的也都能够遮止,这个已作增长是定受的,真正说定受的是最严重的业,是下一生要受,你能够忏悔,那个业都能够遮止的话,何况其他的呢?何况顺不定?当然更能够,换句话说
你只要能够忏悔,再重的它都能够忏悔干净。所以这个大乘的真正的殊胜的地方的确是、的确是。那现在下面就解释这四个。四个所谓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以及依止力,那么这四个每一个加一个力,就是你破坏现行有一种力量的,所以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

  就这一句话,这个破坏。怎么破坏法呢?对于你以前所作的,这个以前我们现在了解,从无始以来,既然时间是无始的话,这个作的恶业,不晓得多多少少,对这个,要多起追悔,就是懊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什么是不增长业?就是作已追悔的,悔所损恼亦对治所损,对不对?就是这个,所以它不但眼前不增长,而且能够把以前的还能够净除掉,这个地方就是破坏现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当中,那么要破坏它,靠什么?靠这个,对于不善业追悔,我怎么作这个?怎么作这样不理想的?这个话,注意哦!它有个很特别的地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三卷A面

  注意哦!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觉得什么?我怎么做得不对?你了解了这里,你就感觉到了,为什么前面告诉我们最忌下愚,你真正学法的人,你最愚痴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智慧的人,第一件事情就告诉我们,我怎么这么差,你觉得这么差,你才肯改,你现在觉得处处地方,觉得我对,我有道理,既然你有道理,你还要改吗?你就能破坏现行了吗?你一天到晚在这个现行当中,你这个道理就是见烦恼,然后你的习气就是你的思烦恼,这么粗猛的烦恼都没办法破,顺著它,还谈其它吗?这句话怎么样才能生起来?这个道理我们懂了,怎么样生起来呢?下面

【“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

  你要修这个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就前面说的道理,那一路上面都过来,所以说前面这个道理说过来了以后,有了这个基础现在修这个,那很容易。所以平常我们说,我忏悔、忏悔!你忏些什么?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说我念它个四句,你真的忏了吗?这个很简单。所谓忏悔的话,对你以前所做的觉得不对,你怎么晓得它不对?有一个对的东西摆在那里衡量,你一定是对跟不对衡量出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衡量出来对跟不对。现在你根本不晓得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不对,你说的忏悔,忏些什么?你能忏,这连它忏些什么都不知道,就能忏的干净了吗?就像我们说,你去拔拔草,什么是草不知道。所以人家说那个笑话,叫他去拔草,结果拔了半天,那个菜都拔掉了,草还在那里。为什么?菜长的高,那个草小小的在那里,他就拼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觉得他用功了用了半天,结果害了,糟了,菜要种的东西通通被他弄掉了,然后呢那个东西没有,这不是一个笑话哦!如果我们仔细检查一下,我们现在往往觉得,我现在好用功修行,看我又出了家,这个也放下,那个也放下,然后呢?那一些人怎么不供养我,跑的来不跟我磕头,又是个出家人。然后这一个人不对,人也不对,你做些什么?你做这个就是你把菜都拔掉了,然后呢这个草都在留在这个地方,这个我绝对不是说的笑话,你仔细检查、检查看。所以这是为什么我在这地方,我觉得自己一方面很不忍心,一方面看见在座的有几位同学好了,赞叹欢喜!我都是靠了他,他做了很多善业,我沾了光随喜功德。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同修,偶然有几位同修不理想,我心里直痛心,我总是不晓得怎么帮忙他,唯一的办法总希望多逼逼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大家条件不够的话,你们记住!有人来逼你,你应该感谢他,否则的话趁早回家去,那还少造一点罪恶,至少将来不会堕地狱里面受苦,这一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么下面呢?

【“修持之时,”】

  我们正修的时候怎么办呢?

【“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它有非常正确的教诫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胜金光明忏是有一本经,就是金光明经。金光明经一共有好几个翻译本,第一个是北凉昙无忏翻译的,根据这个翻译本,智者大师曾经著过疏。很多祖师们,那么还有金光明忏,这个主要的因为智者大师著了疏以后根据这个。而另外一个译本,那个是唐朝义净三藏译的金光明经十卷。如果你们真正看的话,你们应该看十卷那个,后来出的写的非常完整,那是真正好极、好极了,我这地方它有一个拷贝,实际上那个藏经里面也有,它那一地方能够尽除我们所有一切的业障。关于这个道理,现在我实在没精神,有精神的时候,我晚上要跟你们讲的。可是晚上,现在讲起来,因为我接了什么太多的东西,我只能这样说了,但愿你们把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种好好看两遍,然后呢看两遍,我告诉你们的书多看,看了以后,然后呢你到那时一看的话,你到那时心里面会马上产生正确的觉受,至少你会很认真的觉得,我怎么以前这么错。乃至于你会有自己感觉得,对以前的错误产生惊心动魄之感,对了!那个时你就对了,你就有机会把你以前的罪恶通通忏干净了。还有呢!它告诉我们的好处,这个好处是不得了的好处,你只要肯这样去做的话,的的确确的哪怕五无间罪,都可以忏得干干净净的。那么这是第一个是金光明忏。
  还有呢?三十五佛忏。三十五佛忏就是我们现在的早、晚课诵当中,那个八十八佛当中的后面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分成功两部份,一个是前面的五十三佛,一个是后面的三十五佛,它各有根据的。五十三佛出在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上面,然后三十五佛出在决定毗尼母经上头。这两个经里边,那么现在这个宗喀巴大师传的这个传承当中,这两个都有完整的方法,所以我现在不用那个八十八佛。本来这个八十八佛那个仪轨,还是密教的大师做的,你仔细一看的话,你就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发给你的这个仪轨,它有它的一个特别的一个意义,我顺便跟你们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当年他也是,修学都是这样,以他这样的老人家,这么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忏悔。那么忏悔干净了以后呢有净罪相,到那种种感应,他亲见那个三十五佛。结果见了三十五佛的时候,那三十五佛没头,奇怪!怎么没头?他就问,因为见到了,然后呢就告诉他,说你那个仪轨不完整,有一部份缺少,后来他去请教。然后呢那个本尊告诉他,现在还有什么地方你不够,补足了就对。所谓仪轨平常我们看起来,就像那个树叶边,实际上那个仪轨就是什么?树。拿我们普通一点话来讲的话,譬如那个汽车,汽车的,什么叫仪轨?这个轮胎是这样子的,那个车身这个样,门是这个样,请问如果那个汽车没有门、没有车身、没有轮胎,你能开得动吗?不能开,哪一部份少了就不行。所以它仪轨不完整,那个内容是有的,就像那汽车子是一样,它那个引擎是有的,那个驾驶的人坐在上面,可是对不起不能载东西,也不能载客,经过宗喀巴大师的这么一改革,那么这个就完整了。所以我所以采用这个法本的原因,其实这个内容,跟我们现在的早晚课诵上面所用的那个三十五佛内容大致相同,只有一点点,就是那个观行的方法。实际上观行的方法,主要的就是忏悔的最重要的地方。刚才说的,平常我们说忏悔、忏悔,那嘴巴上面讲,从哪里忏?不知道。结果弄了半天,像那个笑话当中一样,把菜拔掉了,草留在那里,现在你了解了这样子的内容去做的话,你做对了,草都拔掉了,菜留下来了,这是我顺便一提。那么以后呢我这个金光明忏那一部份,我不讲,只是它重要的地方,我还是会给大家提一下,那么主要的用的就是用那个三十五佛忏,现在你们已经每个人都有了,在没有讲到之前各位好好的把它看一下,以后我们每天功课当中,一样主要的就是学修这个法。这个是破坏现行,把现行破坏。
  在说下去之前,有一点我要跟大家说一下的。到现在为止,你们晓得不晓得什么是现行?大部份人大家都知道,容或还有一二个人不知道,那我要告诉你们,什么是“现行”?就是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就是现行,由于这个心理状态,你身心状态就是现行,就这么简单。你现在的现行是什么?我们在上课你一心一意在听这个东西,法相应的听的个来劲。法不相应的听的不晓得在那个地方怎么办是好,但是又无法可想,直望手表怎么还不下课?这就是你的现行,就是这样。那么现在我们懂得了这个佛法以后的话呢,晓得原来这个是什么。如果跟法不相应的话,那就是不符不顺。如果是符是什么?跟空相应了,见道以后。顺是什么?现在就是我们前面这种状态,顺于这个道相应的,一步一步觉得心心念念,觉得我这个错的要拿掉它,对的要上去;就是这个,所以说假定我们现在的心里,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前面说宽大,浮浮泛泛、马马虎虎,这个心里面就是堕落的根,真正修行就从这地方要破掉它,如果你这地方不破的话,没办法!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用功,请问?为什么?你觉得要想用功就提不起来,提不起来的状态是什么?就坐在这里蛮好嘛!坐在这里,然后呢有人跑的来聊聊天蛮高兴,就是这样。然后要上街去尤其起劲,这个什么?就是现在的现行,这么简单。一旦破掉了,什么呢?就是这心里面没有了,所以破现行就这么简单。但是呢这一个东西就这么实在,就这么实在,你真的破掉了,你就会很清楚的,到那时候你如果是拜佛的话,现在你们拜佛什么现象,我不敢说;但是以我、我的经验,以往的话去拜佛;是啊!出了家嘛!当然要去做这种事情,可是拜是在那拜,拜了半天是没味道,就这么所以叫追上下,就这个样。心里面看看大家都拜我不拜,我也不好意思,最好少拜几拜,然后呢一拜拜下去,拜了个半天,然后站起来,别人拜三拜,我只拜一拜,反正我总归在那儿拜了,就是这个现行,就是这样。你心里面不大相应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跟染污相应的。然后呢你在那儿唱念的时候的话呢,尽量的话那最好,那个唱起来很伤气,反正有别人念,我也不去管它了,就这种;处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现行,你了解了一下,什么样对了呢?就是你一碰到,你全部精神就贯注进去了,就这个样,那就是跟法相应了。或者你会感到欢喜;或者你自己不觉得欢喜,但是全部精神呢就觉得跟它相应,就这样。那么跟善法相应的心情,我们不大多,但是跟恶法相应的事情,说起来处处皆是。譬如今天有人打斋,这个打斋;不但打斋还有什么?照那些东西来的个配胃口,你事先,现在心里这个相应了,然后你吃的时候,越吃越起劲,那时你不觉得欢喜,但是心里面,全部精神贯注在里边。对不对?这个什么?恶法相应的现行,我们现在要破什么?就破这个、就破这个。所以这个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你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行相是什么,这样。如果是将来你真的一旦破了以后,你会感觉到内心当中立刻有不同的感受,这个下面一个个讲下去。所以如果这个没有的话,所谓的忏悔一点用场都没有,那我说的一点用场,就是眼前结果的用场,那个种子有的,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注意!这是一个种子,只是如此而已。那我们这里老和尚他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功效,你们有机会去问问他,那很肯定的他念佛的时候,一定到那时全部精神贯注在上头,尽管他不讲那个道理,现行一定破的。那个时候的现行是什么?一定跟法相应的,就这么清楚。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后要去修行的话,你会内心当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现在你这个一念是什么?如果你跟染污相应的,就是这样。然后呢?在这里告诉你要破,就是破这个,了解了吗?这个叫破现行、力,就是这种力量。什么力?心力,业力,就指这个,第一个。第二、第二什么?对治。对治当中分六:

【“依止甚深经者,”】

  那六样东西,一样一样东西说一下。

【“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第二个是对治力,什么叫对治呢?就是对症下药;治疗以前那个老毛病,这个力量。以前什么老毛病?就是无始以来的这个积习。换句话说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什么?那烦恼相应的现行当中,因为你有这样的现行,唯识上面所谓的种子,换句话说习气,这习气的力量很深很重,现在你要把那个习气,要把它拿掉,那么这个要靠第二个力量。但是这个第二个力量跟第一个有没有关系?绝对有关系,没有第一个绝不可能有第二个,为什么?因为你现在第一个都在现行当中,你还在增长,你对治什么?就是你破掉了现行了,眼前虽然破掉了,可是它无始以来,这个习气的力量还在,那个时候你一定要把它拿掉它,所以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对治。所以假定我们第一个力量没有的话,说忏悔什么东西都是开玩笑。那么现在你看,第一个依止甚深经典与读诵这些,所以祖师们都告诉我们,读经有没有用?有用!读经有两种:有一种你如理思惟观察了解经当中什么意义。还有一种祖师告诉我们你不要去分别,一心至诚恭敬的去念也有道理。现在这个地方懂了没有?说的很清楚就是这个,因为以前你的现行是什么?跟烦恼杂染相应的,现在你第一个把它现行破除,然后那个时候,或者你提起至诚恭敬的只要去念,那个时候,什么?你薰习进去的是清净之法,或者你是如理思惟观察,不管是你用哪一种方式对治。你懂得了这个,那就了解了祖师告诉你说,你不要去分别思惟,你只要一心恭敬念,对!然后说,如果说你要去念这个,你要如理思惟了解了,照它行持,对!两个绝不矛盾,但是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什么?你要破现行,假定你现在嘴巴上面叽里瓜啦唱的个有劲,脑筋里面胡思乱想,请问有没有用?你现在还在烦恼现行当中,它对治的是什么?就是产生的力量,现在你在烦恼现行当中,你产生了什么力量?烦恼力量!这个本来说治病是药,要对治那个细菌的,现在你吃进去了都是细菌,能治得好病吗?懂不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这一地方是讲得比较详细一点,你们了解了自然而然你们这么了解的话,不管你持戒、念佛、参禅、学教都有了,这第一个,就说我们读经。第二个呢?

【“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这是什么?大彻大悟了,对呀!就这样,而那个时候心里什么状态?不但现行破,现行破了以后,那个时候的心里什么?是跟闻、思、修三种状态相应的智慧,一定跟法相应,跟空性相应是什么程度呢?跟修慧相应的,那最高了。前面我们去念的时候当然你可能已经跟修慧相应,譬如说六祖大师的有一个学生,这个念法华经三千部的这个达法,他以前,法达还是达法我忘记掉了,然后他念了三千部,自己还觉得大我慢,跑的去拜六祖大师头不著地,六祖大师说这个大我慢,你磕头头不著地,你心里有什么?自己被这个祖师一说,他心里面觉得,祖师他有一点名堂,我一生念了三千部。那你何尝念经?你不是在转经,你被经转!然后给他讲了几句话,开悟了,大彻大悟!然后呢大彻大悟了以后,他说“那我以后不要念经了。”六祖大师怎么说?“以前你根本是被经转,现在你真正转经!现在你真正念经。”不是说他大彻大悟以后不要,就这样。所以前面这个单单诵,可能是闻思修三种,说空性相应是一定最后那一种,所以更高明。当然嘛!你能够把这个里边从根把它拔掉,那更高明的一种。第二个就对治,这个所谓根拔掉,那个种子习气还在哦!所以初地菩萨达到这个境界,他虽然种子习气还在,他已经不在生死当中流转,他是他的愿力在,他是愿力还要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是正对治,就是真正的破坏了它这个种子了。第三

【“依念诵者,”】

  这个下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得上的最好的办法。

【“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以这个方法照著仪轨去念,那个百字咒,在我们这个放焰口当中有一个百字咒,不晓得你们会不会?当年印度跟现在西藏这个很盛传,在我们中国这个焰口当中,就是那个。那么这个什么?不一定是这个,“等”其它的殊胜陀罗尼。譬如我们现在或者念准提咒、或者念大悲咒、或者念往生咒,乃至于譬如说灭罪真言,都是这些,那么下面引经。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

  妙不可言就像春天树林当中的火,那个火非常的猛烈,春天怎么状态?每年到了春天,所有的树木都枯掉了,我们当然这地方热带、亚热带那常绿的,他们那个地方,是那里?在西藏,那个夏天的山顶上面,冻的你要命。到了冬天的山顶上面,一样东西都没有了,所有的树叶掉的光光的,所有的草都枯掉了。在这种草枯的情况之下,碰见那个猛火一来的话,一下烧的光光的,烧的一样都没有。你不要说像西藏,我觉我们那地方,那上海一带,那是这个温带。到了春天,他们这个荒野当中,有一个办法,就是、譬如我们现在看见那个后面荒地,那不是长的荒草很多吗?他们点一把火,一把火一点
,要不了几分钟,那个风又大,一下通通烧的光光的。那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就是我们集那个罪,你只要如法的正对治,很快。所以经上面它有一个比喻,有人害怕,说我这个无始以来的罪过这么重,怎么办?佛就告诉你,我告诉你,假定是这个房子里边,黑暗一千年了,然后呢你点一盏灯的话,是不是点了要一千年,僈僈慢慢把它赶走?不是,什么时候亮?你一点就亮,对不对?对呀!尽管黑了一千年了,不要说一千年,一万年再长,你一盏灯一点,马上就亮。还有呢?你集那个草、那个木头,集在那里集一千年了,你要去烧,要不要烧一千年?也不要,那倒没有什么灯那么快,但是只要这个集的真正枯掉了,你一把火点上去,没几分钟通通烧光,那这个就是我们忏悔的力量。注意哦!太值得了、太值得了。所以你真正懂得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绝对会叫你不修行都做不到,你会了解,我只要花这么小小的气力,把以前这么大的恶,一下就弄干净掉了。反过来你贪小小一点点的便宜,将来受的苦是无量无边!可是这个里□边有一个问题哦!它虽然这个春天,这个忏罪的时候你不要努力,一下就可以把它杂草都烧光,还要什么条件?“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要靠一样东西,没有风不行,什么风?戒,所以告诉我们,你持戒没有的话,谈不到。所以这个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是戒,现在我们有太多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说现在这个时候,总觉得好像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倒是没有错,持起戒来是比较难,所以你大可不必受这个戒,既然你受了戒,这很简单嘛!这个不是别人逼著你,你自己愿意受。愿意受的话,你为什么还要说这个话?你要说这个话,就不要受,不很简单嘛!对吧?这个像契约一样,我订了契约,你可以不订嘛,没有人逼著你,既然你订了,那当然应该守那个戒。所以在我的感觉,我只是觉得我真愚痴,我怎么感这个末法呢?这第一个。第二个我真愚痴,我不了解这个制戒的真实原因,我只有牢牢守著,佛怎么说我就照这么做,那个时候就对了,戒风。然后呢?吹这个念诵的火,这个念诵的时候是大精进焰,这个念不是嘴巴里唱,心、现在的心跟它相应的,所以现在的心既然跟法相应了,一定破了不相应的现行,这个了解不了解?所以叫大精进。什么叫精进?精进的定义不是说你在那里拼命的出力,而是说善法相应的努力,这个才叫精进。如果说你在念在那磕头,我可以一口气坐两个钟头双盘,然后今天拜个伍佰拜,但是你心里面胡思乱想,对不起!懈怠,没有用。所以真正的精进的话,就是一定是这样,持戒持的很严,然后呢心里面把握住的这样的去做,第一个。第二个

【“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

  一段一段的譬喻。第二个就像这个太阳光然后呢照这个雪山一样。那个太阳光一照,那个雪就耐不住都溶掉了。现在呢什么东西来照?戒日。这个戒像日一样,为什么戒像日一样?为什么?我们要懂得它,我们所以要修学佛法,所以要忏悔业障的原因是什么?要去苦、要得乐,为什么有苦?你造了恶业,现在你懂得了,原来这样,那么你怎么办呢?要造善业,但是业因你了解吗?不了解。说我们到现在为止了解我们在愚痴、无明当中,对于这个业感缘起,只有佛才彻底了解,所以只有他制的戒法,才是完整的。所以你一心恭敬、一心照著去做的话,这个完全正见,这个正见是真正什么?无明的对治,就像光一样,点一点黑暗就去掉了;像热一样,一来寒就消掉了。懂吗?所以这个每一个地方有它特别的意义!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头上五年是不可离依止,不是单单依了五年就行了,如果说你依止了五年,开、遮、持、犯不行,那尽寿依止。为什么?因为唯有这个是光明的,既然你要学这光明的法的话,你离开了这个,请问你怎么办?你了解了没问题,你不了解一定要依止。所以这地方就要戒日,那个不但有日而且有光,光日同至,恶习通通尽。

【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闇罄无余,千年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三卷B面

【“千年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

  增长一千年,一下就消失掉。现在不是一千年喔!我们是无量劫来,我们就能够短短的,这个大便宜实在是没有。所以反过来说,这个比生意的这个,赚钱的那实在是在任何情况之下找不到,我是感觉得越想越高兴。那世间人这么辛辛苦苦赚一点点,我稍为努力点赚不晓得多多少少!诸位,要这样的去自庆自信!到那个时候的你会打这个硬仗,越打越起劲,打起仗来当然辛苦,但是这个战利品是不得了。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

  对了!然后你真正要净除它的时候,要到什么?要得净罪相,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你究竟积多少,你不知道。换句话欠人家多少债你不知道,我还了,还到了那个时候,人人说现在还清了。好!然后呢这个债据交还给你,问题解决了,就这样,那个时候你才不欠,那时你才真实。现在我们忏悔也是这样,在还没有忏干净之前,一直要努力。

【“相者准提陀罗尼说:”】

  那个净罪相,那个经上面告诉我们。

【“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就这个。什么是净罪相?你梦当中吐恶食、吐脏东西,就这样。我曾经有一个同修,他就修这个法,修了没多久,他就告诉我,梦当中吐大便,恭喜恭喜。你们有没有梦当中吐大便?大便怎么吐出来的?就这样。另外一个同修,他觉得喝牛奶,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你们只要真正去做,下面这个,而且这种人绝对不是历史上的人物,这种人都是眼前,你们如果都好好的去,将来你们会碰得见。这问题现在很简单!现在我们碰见了人家,一开口就张三长李四短。对不起,人就是这个样,这物以类聚,那自然专门谈那些人跟你在一起,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话,你一听这句话你就听不进,不愿意。古来祖师不是这样的,古来祖师一碰见大家就谈生死问题,你修行怎么样?你现在你只要去,现在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是有这种人。你只要真的用功,你到时一定碰的到,任何人你亲眼会碰见这种人的。所以下面好几种现象。我有不同的同学,有的人梦见这个,有的人经常在梦当中总归在飞,下面就这个样。有的人看见特别的宫殿,这个是什么?就是他的净罪相,然后完了以后,以后你经常会有这种好梦出现,然后这个好梦不是偶然一趟,偶然一趟不算的,还有这个梦来的时候,这个净相这我们今天简单的说一下。这个梦不是糊里糊涂的梦,糊里糊涂的梦不算,这个梦的时间、梦的境相,以及梦的内容,都有相关的,这个现在我们不必深谈。万一,如果说,不要说万一,如果说我们真正忏了以后,将来生起这个现象,我们不要执著,欢喜是欢喜的,这是个好现象,这个欢喜只鼓励我们继续的努力,不要说我现在好了停在那里,对不起,无始以来的积习,一个不小心,他又来了,趁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努力,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第二点念诵,这个有非常殊胜的功效。这个念诵当中再说一遍,有两样事情很重要,“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你一定要持戒,这第一个。然后呢?这个时候的持戒的话要什么?要三业并增,不单单是身口,因为你单单身口的话,对不起你那个现行都没破,没有用。我说这个没有用,注意哦!每次都讲到没有用,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不是说没有用升天,说没有用破除烦恼,净除烦恼这点,主要靠自净其意,然后呢?还要精进的力量,这是第三。第四

【“依形象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就这个。这个有很殊胜的功德,所以塑造这个佛像功德很大。但是有一个条件,获得信心,这个信心两个字很重要喔!我们大家觉得我们有信心,我不敢说你们有没有,不过我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你们不妨试试看。我房间供了一个佛相,供的非常好,扫的干干净净,跑过大殿你不去理他,对不起你这个信心是骗你自己的,你懂不懂这个意思?你这个时候什么?是我相在做祟,我的,所以我的房间弄的干干净净,这个大殿的;你既然是信佛的话,大殿更重要,你看见任何一样东西,那是这样。所以前面还记得不记得这个祖师那些公案?这个信心两个字我们要体会的到。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对佛是这样,然后你看见人,他只要这件衣服一披,不管他,他的内容什么样,这个僧宝,哪怕他造五逆十恶,那没关系,他造的事情,这个形象可是十方三世的清净幢相。那时候你有信心,对!不过这种净信心很高喔!我拿这个做为标准策励我们,我所以提这样的话,我们动不动就犯了这个我慢心,自己觉得对了,我现在所以要把那个真正的,不是故意提高,这真实的标准,让我们认识我们的条件,好让我们努力向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法”,什么是法?前面更说过了、你一提马上校对自己,我差的十万八千里,那个时候才算是有信心。不是我懂得一点法,然后拿照妖镜到处照别人,那时你完全错了,完全错了,你完全世智聪辩这个是获得信心,到那时候你造立形象,对!第四个。

【“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养供。”】

  第五个,那是供养,种种的微妙供养,这个前面我们讲归依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一点对我们修行是最容易最容易,乃至于随便任何情况之下,一口净水,注意哦,那个净字上一次讲过,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有任一样好东西,你那个时候去做。今天我扫一个地,不要说跑到大殿,我在这地方的扫,我扫厕所,为什么?这个地方是常住,十方常住,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如果你做到这地方的话,你就一点都不会偷懒了。你好努力去做,这个就是供养。所以说告诉我们佛的塔庙,这个佛塔庙是什么?就是佛藏形象之所,这个法身以及身身都藏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寺院,有这些地方供养种种微妙供养。那么这个微妙供养当中,大家还记得吧?这个意念最重要,对吧?大家还记得吧?如果你能够拿六种意乐去供养的话,那你小小的供养就产生很大的功德。所以前面这个都是最重要的基本,你前面不好好学的,后面这些东西就派不上用场,大家注意,了解吗?如果你前面学的很好的,到那时候马上现起功效来,哪有修不成功的道理。然后呢?我们说佛不在,他前面告诉我们清楚的、非常清楚嘛!眼前供养固然大,不眼前功德更大。现在是不眼前,所以不是因为佛不在,佛不在你真正的如法供养的功德更大!这个是供养。最后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最后一个就是名号,现在我们念佛就这个。然后呢?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念地藏菩萨就是这个,念唵嘛呢叭吽就是这个,唵嘛呢叭吽应该是念那个咒,前面那个咒,不管是哪一个,那一个大佛子!就这个,这个是六个。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其他还有,不过呢举其纲要,在这个里边如此,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现在关于这个四力对治当中,今天就把那个初、二两力,这个地方说清楚,大家清楚不清楚?那么最后再说一下,这个初力没有的话,后面这个根本没有,所以为了这样的话,你一定要了解说我现在的现行是什么?这个现行跟烦恼相应的,还是跟杂染相应的,你要认得这个,一定要得正知见,所以你到那个时候,你就了解了。为什么佛法不管是你讲什么,戒定慧任何一样东西,这个是真正中心、真正根本。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四五页,那么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四力净修的道理。如果把这四样东西,跟我们不管是沙弥、比丘,乃至于五戒的居士,这两个遮罪、性罪同时忏的话,那么一下这个罪就可以忏干净,再严重的罪、再严重的罪。已经讲了,第一个初力跟第二力。那么让我们温习一下,如果说第一个力量没有的话,下面的都是空话,实际上这四个力彼此间你真正说起来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车子一样,轮子、引擎,然后呢车身,然后呢下面的架子,讲的时候分开来,造的时候一个一个,等到你开的时候,这个东西,没有一样东西少,少掉一个轮子,这部车子就不行,引擎少掉也不行。那么现在呢我们把四个力,每一个力的特点在什么地方,以及我们跟这个力相应的时候,心里状态是如何,换句话这个行相,那么同时当你认得这个行相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什么条件呢?就是以前错误的行相是什么?这个行呢就是心里的行为,由于这个心行而产生的身口,所谓错的是哪一些,现在对的是什么?你了解了,然后把他净除,这个第一、第二晓得。第三呢?这要看倒数第二行,

【“第三力者,”】

  第三是什么?遮止罪恶的力量。

【“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

  这个就是遮止,遮止这个一切的罪恶,意思是说现在呢如法的静息,不再造以前种种不善了,那么上面说道理这个原则,下面呢引那个经上面来证成这件事情。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你由于这样能够遮止的话,所有一切不管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包括了所有的罪恶,通通都能够消除。摧就是摧毁、摧坏,所有自作教他是怎么作的呢?或者单单起的意业,或者由意业而起的身口,烦恼障、正法障,所有的一切的罪障,彻底都能解决。下面

【“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是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

  那么这个一点在律藏里边戒经里边再特别说明,遮止了这个东西一定还需要什么?诚意防治以后不要再犯。如果说没有这一点的话,那么你所有的忏悔,所有的遮止都是空话,既然你要遮止,遮止了后面还可以再犯吗?如果后面再犯了,你遮止了吗?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阿笈摩,阿笈摩就是通常我们说阿含,实际上最基本的教典当中,这也是戒经里面,密意问云,虽然我们忏悔的时候,的确有!你见罪吗?你后面晓得防护吗?他一定会说能,见,那很重要,你必定要见到你的罪过。见到罪过,换句话说,一定具足什么?一定具足正知见,你如法的了解这个错,这个对,然后呢?也了解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你晓得他的不好,也现行破坏,依照著对治,然后呢?千万自己策励自己不可以再造,这个叫做防护。所以假如说你这个心没有的话,你所有的忏悔忏些什么?所以这一点下面说

【“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

  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而所以能这样的话,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一定要还靠现在,所以你现在的现行能够破坏,眼前当下一念是叫破坏现行。以后破坏叫什么?防治嘛!同样的一件事情,只是时间上头的差别而已。这个概念大家弄的很清楚,必须要弄清楚。第四呢依止力,

【“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这个话非常简单的两句话,实际上这个整个佛法的内涵就在这两句话当中,整个佛法的内涵,完完全全在这个两句话当中。所以如果说你前面没有听,或者没有懂的话,赶快回过头去好好的来了解一下。如果说对于这皈依的概念根本不认识的话,那个所有修学佛法的话,那都只是一点善根而已,这个地方我们不妨重新再提一下。所谓依止,我们现在这里就是皈依,而归投依靠,那依靠本身呢就是平常我们的,我们身体所依靠的,坐在椅子上面,而椅子摆在地板上面,地板摆在大地上面,这是依靠著这个,我们心依靠什么?大家想想看我们一心依靠什么?我们想了半天,不晓得依靠什么?然后你眼睛看见了,跟著东西跑掉了,耳朵听见了,跟著东西跑掉了,结果你闭上眼睛,塞著耳朵脑筋里胡思乱想,缘著这个法尘而去了,这个就是我们所依靠的!这个叫做无明,所以叫做无明!然后呢一天到晚不跟著这个尘境而转。因为你这样,所以你身也跟著他头头直转,这个因就造了业,感得苦报,因为现在你感受到那个眼前苦报的痛苦,所以要想找脱苦之道,然后在这个里边透过我们如理、理智观察抉择,最后找到我们要想脱苦必须要找到什么样的对象呢?他一定要自己能解决,否则的话,他自己都不能解决,他能帮忙你吗?第一个。第二呢?他不但是已经脱了苦,而且了解怎么帮忙你,所以他自己能彻底圆满解决一切,而且懂得帮忙你,帮忙任何一个人解决任何问题。这两个条件不具足,你求他也没有用。还要呢?不但如此,他虽然有了这个条件,你求他,他说“对不起,今天我要渡一个假,今天我可没有空,今天我不想做。”你也没办法他,他还要一个大慈悲。然后呢?还要第四个条件,这个前面说的很清楚,我们这里再回忆一下。所以,这个是正式皈依的必然理由。既然你现在了解了,知道了苦,去忏悔,必然会产生了一个什么的结果?说这个痛苦是不得了,因为你感受到了痛苦,所以你进一步找到痛苦的原因,于是你从根拔起,所以在这种情况你要绝对不会再犯,那么犯的因在哪里?这个是这个因,以前依无明,现在你必定会一心皈投依靠。依靠什么?三宝,就这个。那么为什么要依靠三宝呢?晓得我们在无明当中。第一个我们是知见不正,一无所知,第二个我们一点力量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在这种状态当中,才要找到一个在知见上面彻底完整的正觉者。然后呢在行持上面,是彻底圆满的一切智智,正遍知者,然后他在心情上面是彻底圆满是大慈悲者。所有这些事情,他的愿力的事情究竟圆满的具有大威神力者─佛!那么因为这样的关系,你就是说世间的一切,六道当中找到这是我们唯一皈依之处,这普通的一般的皈依。然后你正式皈依了,进一步而去努力的时候发现,你要正皈依的这个三宝当中,正皈依的什么?法宝,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步一步有他的特质在,这是因位皈依。如果说你能够如此上去,到最后走到你完全如法相应的话,那个就是皈依所感的果。皈依所感的果是什么?你就是佛!就这样,你就是佛。那么虽然说佛法,佛法确实有他的三乘的差别,三乘的差别在哪里?菩提心,所以从皈依上面更深一层的,圆满的皈依的境,这个是什么?发了大菩提心。就这个,所以要具足这个。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现在我们再把他整个的统摄起来,概括的了解一下,说这个圣者就是佛陀,佛陀对于刚刚初修的人,初发业就是我们初修的人,他说了很多净除罪障的道理。譬如说天台,天台的忏悔有顺逆十法,我写在黑板上面,贤首也有,为什么讲顺逆十法?你为什么会造的?一个原因,先找到造业的原因,然后你忏悔的时候,也是从原因上面。由于这个原因,然后呢你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他同样的,所以平常天台在这个小止观上面也有,在这个净土十要上面说净土禅上面也有,那么这个是天台的。贤首也有,他各有所谓忏罪的顺逆十法,现在我们这里讲四法,尽管开合的内容是不同,可是他所要达到的究竟圆满的内涵确实一点无差。这个是把忏悔的这个每一个内容,跟他所指的特别的心里的行相,让我们认识,从理论上面,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实际上的
心理状态。所以我们不妨把昨天所说的,昨天特别强调说每一样东西的心里状态是什么?那时候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你回想这个的时候,一定要把前面那些东西,这个是必然的,告诉我们那我们以前说改自己的过,认识自己是什么条件,要依止六想,第一个说自己的病,当时是信得过说自己的病,究竟怎么个病法自己也糊里糊涂,现在渐渐了解了原来这种心里行相就是。现在已经有个初步的认识了,你要更深切的认识,那么后面共中士共上士,愈到后来你了解的愈清楚,那个时候你能够修持的方法。内容更深广,然后呢净除的罪障,更彻底、更圆满,积聚功德,亦复如是。这个因为今天晚上要讲,所以你们今天下午每个人仔细好好的看一遍。他那个忏法上面所讲的次序,跟现在书本上面,他有一点不太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原因?到那个时候我会详细的说明。总之你了解这个意趣,以及这个心里的行相,然后你认得了以后,你这样情况之下跑得去忏悔的话,那个力量大的不得了,而且非常快速,当下认识,当下见功效,这样的好法。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恶罪之理者。”】

  为什么忏悔能够净除种种的恶业呢?这个恶为什么能够清净呢?前面曾经说,这个业你造了以后总是百千劫所作亦不亡,因缘合会时,果报还自受。造了以后,不管多少时候他不亡的,他现在告诉我们说这个地方那个能够清净的,这不是一个矛盾了吗?这样,那么现在这地方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为我最近没精神,所以也没有来考你们,那这地方呢我来说明一下。如果说你们对这概念不清楚的话,那么最好把他弄清楚。说

【“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困,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

  这个状态怎么样这个
罪恶,这个恶业会清净呢?下面告诉我们,说本来你造了这个恶业以后,这个恶业会感到生到恶趣当中的,这个是受极大苦报的这个恶业的业因,现在经过了这样的如法如理的忏悔以后,他就变得很小轻微的一点点的困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四卷A面

  就变得很小,轻微的一点点的困苦,不再堕落到恶道,或者虽然堕落到恶道,但是你不会领受这个痛苦。我们晓得佛世有一个大公案,阿阇世王是摩伽陀国的频婆娑罗王的儿子,他第一个把他父亲杀掉,这个是五逆之罪,然后呢帮助提婆达多专门跟佛捣蛋这么一个人,最后临终的时候那个罪相现起,可怕极了。那么好的那个时候他有一个大臣耆婆,实际他就是他的弟弟,他是一个非常信佛的,耆婆是大医王,他就告诉佛,佛告诉他你现在就只有忏悔,所以他那个时候生起大恐布,然后呢去求佛忏悔,结果忏悔干净了,五逆之罪都忏悔干净哦!但是他忏悔,忏悔干净了,本来这个五逆之罪堕落这个无间地狱的话,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恐布,那无法想像的。结果他堕落了没有?堕落了,受苦了没有?没有,他这个堕落叫拍球地狱,像那个球一样蹬一下跳出来了,所以他才下去,已经起来了,阿鼻地狱什么样子他不知道。如果说你们能够这样的话,你们欢喜不欢喜?不要说叫你受他无量无边的长劫,叫你跑的去受一天,那我们没有一个人。我曾经看见很多这种古代的这个祖师们,语录上面有很多生前,那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特别的因缘到地狱里面去,偶然看见那个地狱里面一点样子,然后呢看见那个狱火烧的情况,那个火就喷出来烘上一下,这个痛苦啊!然后到了人间那个像烧焦一样,弄了几个月都弄不好。现在我们这个赖居士烫了一下,你们不妨试试看,如果你们不怕的话,最好弄那个开水,你选一个最小的地方,自己试试看,小指头摆在水里面烫它个十分钟,你试试看。我建议你们,不要说我不怕,这个话千万不要说,因为以前我就犯了这个大毛病,总觉的自己英雄好汉,我不在乎,乃至于说我要修学佛法,那下地狱去度众生,等到我后来受了一点小苦,觉得这个大口是万万不敢开,不要说这样。所以我常常说你只要内心真正能够反省观察一下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只有一条路─拚命忏悔,拚命修行。不要说你拿那个手指头摆在水里面,今天很简单吃饭了,分菜了,好的东西分给别人了,然后呢坏的东西摆在那里,你心里老是嘀咕,
嘀咕了半天都放不下,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道理嘛!所以在这一点上面大话容易说,骗别人容易,骗自己是一点都骗不了的,这是一种。或者呢?

【“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

  你现在现身当中,就是能够得到清净。

【“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像上面所说的经过了忏悔以后,你要到三恶道中受极长时候的大痛苦,现在呢很短的时候乃至于可以完全不受,这个凭什么?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

  修的时候,势猛不猛利。及修的时间相续是长还是短等门,所以故无定准。这个完全看你,你修的人力量的大小,然后你四个力量圆满不圆满,修的时候的心情是猛利不猛利,修的时间是长短,所以没有一定的。反过来说呢?一定的,你对治有多少力量,多少力量去净除掉多少恶业的力量,半斤就是对八两,一丝一毫都不差,就这样清楚,就这样明白。

【“诸契经中及毗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

  经上面所以说不亡的,是说你没有学对治。

【“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

  如果你如法的去净修的话,那么就算定受,通常定受的业是最重的业,记得前面吧?那个诸业在生死当中的次第怎么来的?随重随近,然后呢随串习,然后呢前四个次第对不对?重业是最先,所以你定受下一生要受的是最重的。如果没有重业的,那你是临终的时候,哪个业先现起就靠近它的。如果没有,就你的习惯多的,最后那是你最先造的。所以换句话说,顺定受这个业一定是重的,那现在这个重的都能够清净,何况是其它呢?那么这个是戒经上面的。然后呢?

【“八千颂大疏中云:”】

  八千颂就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疏,就是注解,它也说

【“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

  说凡是你修了这个对治,它那个地方叫近对治品,为什么不是正对治而讲近对治,它正对治是什么?一定要通达空性,把那个种子要彻底的把它损坏。现在前面所讲的近对治并没有把那个种子整个破坏,但是你能够这样的话,那个种子就不会感得现行,它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可损减法,它把那个种子的势力,把它减低了,把它损害了,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对治,而且这个对治,具有力量的,因为具有力量所以它以前造的力量你能够抵消,这种情况之下就毕竟尽如金秽等=,像那个金矿当中那个脏东西。就像我们洗衣服,你只要正确的找对了这个对象,油嘛!你用非肥皂,灰尘嘛!抖一抖,否则的话摆在水里漂一漂,你只要找对了这个,然后呢加够了力量,用足了水可以洗得干干净净。像乃至于正法障等,那个是障当中最严重最严重的,最严重的都可以净除掉,何况其它!由于这个道理,所以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所有的罪障都可以尽除。这个里边特别说妄执心,说我们为什么造罪呢?造罪的根本这地方特别说一下,妄执,邪妄的。所以现在在我们并没有真实了解说我、法二执的行相以及见思烦恼的行相,没有正确了解之前,法空性就空缘起,你没有正确了解之前,总之最重要的我们要记住,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哪怕你想对了,都是罪。因为我们现在想对了的时候说还是三界轮回当中,升天之法是有的,所以你因为这样关系,所以你一心一意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对的,所以一心一意只有归投依靠你,就是这样,这个是。不过呢?现在从这个地方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是正归依正归依的法,它更广泛,所以这地方我们要有一点认识,说妄执心这个概念。平常我们真正麻烦的,我们不晓得我们在妄执当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有道理,这个是一个最大麻烦的事情,而这一点还非要经过这样的说明忏悔,到那时候你才有机会认得它、净除它,否则的话没有用。所以前面一再说你如果不如理的思惟观察对治修行,纵然晓得一点法,你结果还是随著烦恼放逸而转,晓得了法,没有用场,到那时候恶业照样的来。现在我们太多都这种现象,尤其是观察、观察我自己,我就是这个毛病。讲起来我自己晓得讲的头头是道,我想你们也觉的吧!讲的很好,可是我自己问起来,我心里面
常常害怕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起心动念相应的时间不是没有,的确不多,这千真万确的。所以我自己经常很警惕。它有一个好处,平常我们一警惕有在那坐立不安,佛法这个很美,你一警惕,你就马上觉的欢喜无比,它有这样的好处,这个是这地方顺便一提。关于这个妄执心的事情,我们应该了解,你能够这样去作了,那么你就对!关于这种事情都可以通通净除干净。
  谈到这里有了一个问题了,前面已经问过你们,己经提过了,说现在我们晓得这个地方说正归依是归依法,既然正归依法,请问我们现在念佛,那你说这个是归依佛还是归依法?这跟你们讲过没有?有没有讲过?没有。问过,对不对?问过你们,你们想得出这个道理来吗?现在经上面又告诉我们是正皈依的正皈依法,既然正皈依法,为什么不叫我们念南无法,叫我们念南无佛,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叫我们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叫我们念菩萨,不叫我们念南无法?为什么?这个里边是有矛盾吗?你们说有没有矛盾?我们信得过,不会有矛盾的,但是道理你说得通吗?你倒说说看,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矛盾
在?不要说矛盾想他不通,那现在我告诉你,他皈依法的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到现在我们慢慢的了解,这个地方所谓皈依法,不是我们早晚课的时候自皈依法念它一遍。念它一遍是皈依法,你皈依了以后自然身口相应的行持,可是它的中心是什么?就是以前我们心里的行相是什么行相?依于无明,对不对?起心动念都在这个上头。现在晓得了,不对,不对,这个错了,现在我怎么办?要如理的依止正法,这个是皈依法的真正内涵,真正的定义,对不对?了解不了解?所以它前面告诉我们正皈依是法,为什?那一切功德的圆满,一切罪障的净除都是如法行持以后,分分断证而来,断恶,然后呢证德,恶断了,好了前面的罪过都没有了,德证了功德圆满了那就行了嘛!所以一个是断德圆满,一个是智德圆满,佛这个依于法,没错呀!那么现在呢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对不起,了解是了解了,法的真实的内涵还是一片糊涂。只有一件事情是晓得的,以前这种心里起心动念都在罪恶当中,那怎么办呢?那唯有依靠的,只有依靠著阿弥陀佛。所以当你正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心里状态是什么?你真正一心一意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南无什么?归投依靠嘛!以前我错了,现在我一心依靠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什么心?正依止法,对不对?清楚不清楚?每一个地方这个行相非常清楚,所以在这一点如果你们只想我现在年纪也大了,也不想学什么了,就念念阿弥陀佛,你也能的的确确如法的念到底,那你的确不去管他,你念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然会告诉你。如果你现在在这个世间年纪又轻,又穿了这身衣服又想弘法的时候,人家问你,对不起,你弄了半天自己也弄不清楚的话,那个时候,那就不大相应了,对不对?所以你每一个地方这个法相弄的非常清楚。然后呢因为弄清楚了你自己修持起来的时候一点不含糊,你了解的很清楚,这一念对!这一念错!不会说弄了半天自己还不晓得对不对,然后人家问起来你可以分析的清清楚楚。
  所以现在有的人曾经跟我这么说,现在这种佛法蛮流行;不是,现在佛法弘传的很好,有一类人你就不容易去说服他,什么?知识青年。我的观念恰恰相反,我跟你们说说过了,你真正能够说服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就怕他不跟你讲道理,他说我今天相信了,你跟他讲什么?他也不听,他说我已经相信了,你讲这个道理干什么?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他真的懂了没有?对不起,天晓得!如果他要肯跟你讲道理的时候,这个前面所有的道理这都是世间的量质,他不是我们佛法里面特别讲的哦!你要晓得这个才是佛法真正可贵的地方,所以这每一个地方他没有一点含糊的,这个概念大家弄清楚。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自然而然就像前面说的,别人大家也说信了他那个教不要信的别的,你现在佛教也是,信了你的佛不要信别的,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对不起,我这个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跟大家坐著讲道理,所以以我现在的了解,正因为我当年没出家的时候是学科学的,谈不到真正科学,至少碰到一点科学的边,学工程的、理工,所以等到我学了佛以后才发现,真正的科学只有在这个佛法当中。这个学科学家的科学的精神是精采的,绝对精采的,但是他采用的方法是认知的范围,那实在是,实在是也只能说他已经开始慢慢的进幼稚园。所以我以后常常有很多人跟我讲科学,我心里面直好笑,这些人真是,讲科学实在是不懂真的科学!要真的懂的科学的人,他一定会跑到这条路上去。所以不怕他不跟你讲道理,反过来就怕他不跟你讲道理,那你就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过当然还有一种人他跟你讲道理,讲了道理以后,到那时候他跟你混来,就是你有道理我就是不听你,那没办法,那是没办法,这是
我们随便一谈。下面还有一个问题。

【“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

  经上面说百劫造了绝对不亡的,要晓得这是没有修对治,如果修了对治一定不会的。

【“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

  他假定说经上面说造了一定不亡,那么你修习了以后他也存在的话,这样一来的话,很多经上面讲的道理就有违背了,这个经前面后面一定不违背的。所以前面所以说造了不亡,这是因为你没对治,对治了以后他就消失掉了,经上面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说。可是这个理论它并没有说的很清楚,现在这个道理我在这地方跟你们说明一下,你们就很容易很清楚明白了。如果是在座的诸位,尤其是学理工的,那个概念特别清楚,或者我们把中学的物理现象你随便一提的话你就很清楚。现在呢或者我们不要说物理现象,因为毕竟学力的人,比较少,世间一般大家的量质,我欠了你十块钱,他欠了我十块钱,结果呢?对我来说,我不欠不亏,我自己本身来说,我身上的这个负债来说,不欠不亏。尽管这样,可是对不起,我碰见他,他是我的债主。然后呢我碰见这个人我是他的债主,对不起,这个债还在,对不对?清楚不清楚,另外一种我欠了他十块钱,我还了他十块钱,结果呢我有没有债?没有。然后呢我碰见他的时候他是不
是我的债主?不再是了,清楚不清楚?懂不懂?有疑问的请提出来现在,一点没有疑问。然后呢我再进一步用“力”来告诉我们,然后我用一个力,比如说推我前面这东西,我如果推这东西,这东西就向那边推动,对不对?然后呢旁边如果有一个人要挡住这个推动的话,他也要推住,怎么办?要在这个反方向,反方向用同样的力来推,如果说他反方向推的话,他的力小,我还是推过去一点,但是呢并没有原来这么快了,也没有原来这么远。他假定力慢慢的加强加到跟我一样的话,对不起那个就不动了,如果他的力量超过我的话,他又反回来了,对不对?还有一种情况,我是这个力这样推,结果他也用一个力那样推,请问这个力跟我这个力有没有关系?了不相关,这个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物理上面就讲这个道理。所以物理上面如果你们懂得力学然后讲佛法的话美极了,为什么?这个物理上面尽管讲力是世间的说万有引力,样样有力,但是这个力的来源哪来的?它找不到,只晓得任何一样东西有它的力以前说,这个物质说有力,现在发现原来没有物质,本来就是一个力场,可是真正说起来根本就找不到物质,就是那个地方有一种能力存在,那么这个能力哪来的?找不到,佛法上面告诉我们妙极了,这个能力哪来的?业力!这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
  所以现在大家说科学,说了科学去反对佛法,这种人不信佛的当然,信了佛居然拿科学来反对佛法,那个人佛法在门外,真正的世间一切的量质,你懂得了佛法,任何一样东西解释的那彻底圆满,尤其是科学,医学不管是理工、医农任何一样东西,那今天我在这告诉你们。所以当你造业的时候,你什么依你的心去造,现在我们把这个刚才那个比喻马上用到事实上面。造的时候这个业是怎么个造法的?你看见这种东西欢喜它,你起个贪心,这样去,是不是这样?就是用你的心对这个东西,这样来。现在呢?它前面告诉我们怎么对治?你看见这东西起过患欲,以前是晓得什么?晓得它有种种的好处,你要执取它现在你确确相反,要晓得它有种种的过失患害,于是你排斥它,这俩个东西是行相相同,是力用相反,心里的状况完全是依著你的心里状况,还是这个欲,前面这个欲叫贪欲,现在的欲叫什么?善法欲。为什么贪欲?你无明,不知道,邪妄的分别。为什么善法欲?你正知见,它那个正跟邪之间像黑跟明一样,确确相反、完全相反。因为这个无明,无明故行,行是什么?力嘛!现在呢同样的,你因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产生一个力,那个力跟它相反,完全相反。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修对治的时候为什么要四力圆满?就是你造的时候就这样造的,现在你对治的时候也在哪一方面都顾虑到了,这个方式都顾虑到的,质都对了,下面的力那量也对了。你只要完全作对了,澈底消除一点不剩,清楚不清楚?正因为如此,所以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诸业纵百劫,它绝对不亡失的道理,业一定不会亡失的!以前你造的业是造这个业,所以它一定推著这边走,现在你造的业是这个业,它一定也推著这个走,所以那个在同样一件事情上头发生了什么效果?这二个业也都没有亡失,对不对?绝对不亡失的。所以这个力因为这样不亡失所以向那边走,这个力向那边也不亡失,所以向那边走,结果碰到最后那个不动,实际上动是不动?那个力呢?二个力都没有亡失,对不对?所以你真的了解了,那个佛经真美!它绝对不会有一点矛盾之处,所以有矛盾问题都在你自己,清楚不清楚?所以常常有人问有人怎么这样说,有人这么说,你到底怎么讲?那你告诉他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管你是用经说乃至世间的理则。说到这里,你们同样也说晓得了佛法真正可贵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世间的量质,说明这个最深刻的道理。其它的宗教他一定要说这个是神讲的;佛讲的,是,我们也说佛讲的,佛是什么?觉悟了世间的量质,所以他用那个世间的共同接受的量质来说明这个正确的道理。但是有一点不行,就是如果世间的量质你不懂是个大愚痴蛋,那没办法好想,所以这个修学佛法是智慧之学!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说我在这修行了,好像这痴痴呆呆,那个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你已经走到错误的那条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觉得你很聪明。这个聪明要注意哦!千万不要变成世智聪辩!佛法的智慧是对治烦恼的,然后呢?你谈起来、说起来说的头头是道,对治不了烦恼还增长烦恼,这个不是佛法的智慧哦!提一下。好!现在我们了解了原来这个样,那以后就非常清楚了。所以当你正修对治的时候,有人说那么我不要发露这个可以不可以?请问你发露能忏悔的干净吗?你造的时候针对这件事情,你现在要忏悔是把它掩饰这件事情,你真的在忏悔吗?假定你真忏悔的话,你还会掩饰吗?所以这个掩饰这件事情是忏悔吗?所以当你对刚才这种道理正确了解了以后,你会必然产生一个结果,以前不知道去造,现在知道了以后叫你掩饰都不愿意,这是必然的现象。对不对?就像刚才说的一样,所以你每一个地方它就这么细致,一点不错。所以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这个根在那里?“正知见”,从哪里知见?从起心动念。所以佛法叫做内明,妙极了是一点都没错,你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晓得了,原来我们常常说你骗得了别人,是骗不了自己。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四卷B面

  你骗得了别人,是骗不了自己,就这样。进一步你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因果。我们倒不是有意骗自己,我们愚痴,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处处地方提醒我们,不要相信我,我这个东西的话,真正是我的生死大冤家,这个无明的根本,后面会告诉我们的,就在这里就在这里。那么下面我们继续说下去。

【“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

  顺定受也是这样。

【“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说不定受的话,就是你不修对治,也不一定感果。关于这个定受、不定受,感果、不感果,到后面共中士道的时候我会详细的说明,这个道理也像今天讲的一样,它每一个地方非常正确一点都丝毫不差。现在到这个地方,虽然我们并没有正确的了解,但是我们必定要马上开始忏悔,原因是如果说你不努力忏悔,心里边一直在这种烦恼的现行当中的话,它那深细的佛法你进不去的,这个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一路上面一定是这样,第一个尽管你不一定懂,马上远离,然后呢跟著师父身边,听他好好的念佛拜佛,所以我们现在从早晚课开始,每一样东西那都是最好的。只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不懂,乃至于我们说现在这样的早晚课徒具形式,还不是不要就罢了!那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了,幸好现在还有这个形式,因为还有这个形式,至少有机会的时候,有机会会告诉你这个形式所具的内涵是什么?你了解了,形式已经有了,然后呢内涵一用马上对。你一但把那形式扫除掉了,那完了,从此以后佛法就完了。想到了这里的话,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你还是会对最起码的形象,是都会对他产生无比的尊重,无比的恭敬。同时你这个概念认识了以后,那个时候你要持戒就远来的容易,尤其是现在戒经上面说不要说四众过,不要随便说别人,我们总觉得这个人好像满身是罪,你怎么不说他呢?他就有绝大的功德,就有绝大的功德。而且你也了解了你真正所要的,你要你的功德对不对?他现在他破戒他下地狱,结果呢他就把那个三宝的形象撑起来,让你有机会见到,让你有机会随喜,让你有机会赞叹,乃至于让你有机会启发悲心去救度他,他不是你成佛的资粮吗?你不感激他可能吗?所以你了解的愈多,这个问题越简单,这个持戒是越容易。而然后呢罪障净除是功德增长。所以昨天还有一位同修来跟我谈,我听了真欢喜,他说这个教法真美。他偶然有一天出去,也跑著去听人家讲法他就随便去一听,他说如果以前听了以后一定会觉得这种人也在那地方讲这个,实在是!结果呢?他因为懂得了这种教法以后,他心里面产生无比的欢喜,他怎么欢喜呢?就告诉我刚才这个道理,我说对啊!佛法就这么好,佛法就这么好!这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了解的。继续下去。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

  就像前面的悔或者防护,经过了这样的努力了以后,把这个能感的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的功能唯识上面我们叫它种子,现在这地方它用这个功能,意思一样的,但是呢它所以不完全用唯识法相,唯识的名字它有它的理由,这个我们不去管它,就是说这一种能感的异熟的业因,的这个种子虽然遇到缘,它也不会感发异熟的果,关于这个话很容易懂。应该这么说,这个话我们一听就听清楚了,可是这个道理我在这地方告诉你们一下。也同样的刚才的情形,我们马上可以感受得到,而且这个感受就对我们这么的活生生的一个感受。刚才我随便说眼前这样东西平,常你欢喜它的,一开始的时候你为什么欢喜它?通常有几种原因,就是你有机会你碰到了吃,吃过了这个蛮好吃,也许不一定好吃,你天天吃、天天吃,吃惯了以后,到那时候你就觉得少了这东西少不掉,我们有太多这个嗜好,是不是这样?所以你就很欢喜。然后呢你只要慢慢、慢慢的养成功了习惯,于是到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到那时候你没有这东西就少不了它。如果我们天天早晨起来,在家人早晨起来跑到门口去看报纸,然后呢喝茶,然后呢做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习惯的,所以到那时候自然而然这个习惯什么?你种下去的业因对不对?这个因到那个时候感得那个果,你每天这样作到了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跑到门口去看看报纸来了没有,还没来,这个报纸还没看,他就会觉得坐立不安之感。现在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习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那么对治呢?就这样,你晓得这个东西,原来这个东西对我们这么大的害处,然后呢虽然你晓得了害处,习惯还在,于是你用其它的方式去对治它,这个对治有它的种种的方法,比如读诵甚深经典、观罪性空、种种的念诵,现在我就用报纸这一件事情。平常的话,你虽然说这个报纸看了不好,我想你们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要不订报纸,过了一些时候也许你就忘记掉了,可是一旦看见了报纸,你拿起来说不定一坐坐了一个钟头,二个钟头,你也忘记掉了,这个当时我自己有这个经验。
  那时候我跟著法师住在那个山里,那个山里面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报纸的,后来很久也不看报纸,我自己觉得不看报纸觉得蛮好,结果一旦跑到那个外面看见那个报纸,拿起来看了个起劲,就是这样。怎么弄就是拿不掉它,怎么弄拿不掉它!后来慢慢的由于这个本论的告诉我们,了解了,原来这个真正的问题。就是说它一定要正确的见到这个东西的过患,以前是见到它的好处,实际上我们真的见到它的好处?!不是,是习惯养成功对它的爱好,所以这个邪这个是很难改的,你真正要对治它的唯一的办法,你一定要见到它的害处,所以这个见道,然后修道,它有它特别的。那时候我就想,这个报纸它有什么好处呢?想来想去这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糟糕!那个报纸上面很多东西你觉得,比如说常常很吸引人的这种东西,或者你欢喜看文艺的,你会看那个文艺的副刊,乃至于后来有一段时候流行武侠小说,对这东西很入迷,到后来想想还真颠倒,它那个东西完全是凭空想像,就这么莫明奇妙的想到,一下那地方一下那地方。我也会想啊!想了一套,编了一套故事去骗别人,骗的叫人家瞪大了眼睛看,其实呢完全在那里说大话,空口说白话,我想我这个人真愚痴!学佛人这么愚痴到这种程度。为什么受他骗?想了半天慢慢慢慢找到了问题了,这个问题并不圆满,可是已经慢慢慢找对了,那时候我想我真的愚痴!就是被他骗。然后呢我想也是普通的一般情况,你稍微了解一点的就会这样,就是说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是懂得了道理跑著去下面看见还是跟著它跑,以后我也进一步了解原来道理虽懂力量不足,要产生力量要什么呢?它告诉我们数数思惟。其实这个道理前面都告诉我们过了,这个思是什么?行,行是什么?业,业有一种力量的,那时候我懂了,我就空下来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想著那个报纸的害处。想到后来想想想想,慢慢这个心里的力量很强,然后呢我就自己试验,又跑得去的时候,就想那个报纸有什么缺点,以后当那个报纸来的时候,我拿到报纸以后就看,你这个家伙以前专门在骗我,我现在可不上你的当了。妙了!你以前你怎么也挡不住要看的,现在你觉得是非常欢喜不上它当了,然后呢就这么丢掉了,你高高兴兴的。不是说今天做到的,明天马上做的,你跟著来,那时候自己立刻就检查的出来,所以你用什么方式保护那个正念,用正见。然后呢正见是什么?正念是什么?你会清清楚楚。当这二样东西在的时候,这不管什么东西完全防护住了。现在你同样这东西,你现在修了对治以后,然后呢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它怎么说?虽遇缘,换句话说这个东西缘又来了,对不对?但是你没有修过对治的时候心情是什么?你只看见它对你的好处,就是以前的染著,你修了对治以后,你这个心里边原来这个东西,它这个染著的力量生得起来吧?生不起来了,被你这个对治的力量把它损害了,到那个时你不会再拿起来。我刚才举那个报纸,你不就会拿起报纸来看,清楚不清楚?这个这么的明白,这么的清楚!所以我为什么在这地方不厌其详的告诉你们,这有个道理在的,我但愿你们听见了这个话,回过头去好好照以前告诉你们的办法努力;要是不努力的话,你们对不起你们自己。我在这里喊了个半天,我也觉得浪费了我的喉咙、喉舌,但是你如果懂得真正去做的话,那最宝贝的东西都在里头。所以它说你能够损伤能感异熟的因,那个时候虽然遇到这个缘,它不会感果的道理就是,眼前的事情就这样,将来的事情亦复如是。我们整个的相续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继续不断的相续。所以你相续当中加什么业进去,它就显什么样的果,彼此之间丝毫不差。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现在回想一切由业决定,业如何增长、广大,为什么造了一定碰,不造一定碰不到,这个道理清楚了。在一百四十六页上面,一百四十六页的最后一句。

【“如是由生邪见嗔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这地方就是说这个如果说你造了坏的事情,然后你经过了忏悔以后、忏除了以后,虽然遇见那个恶缘,这个恶业不会结果;反过来虽然你有了善根,那个善根如果你前面邪见或者嗔恚把那个善根摧坏了,到那时候那个善根遇见善缘,它也不能结善果,不管是恶,不管是善,这个心相,就是这样的心相,如果这个心相偏那边的,也是个心相,偏那边的也是这个心相,偏那边是黑的,然后你忏悔了,这个黑的恶果不会结,反过来偏那边善的,如果你由于邪见跟嗔恚摧坏了,这善果也不结,那么现在正反二样,我们都知道了。所以坏的我们尽量的把它忏除,好的尽量防护而增长。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嗔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

  这个论上面就告诉我们,说或者是你的善法,种的种种的、做了种种的善业,可是到后来或者是邪见,或者是嗔恚,把这个善业损坏了,这一点我们要非常小心、非常小心。反过来呢是不善,如果说你了解了,然后晓得这个坏事情的过患,你厌诃,厌是厌恶,诃是诃斥,然后呢防护不再犯,忏悔对治它了,这个是我们应该精进努力。这个二种方式把原来是种下去的这个善恶业损伤了以后,那个时候虽然遇到缘,它不能感发这个果,第一个。上一堂就是讲这个道理,眼前的就是这样,将来的也是这样,因为理论就是这样。不管你时间用在那里,就这么个道理,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再下面呢?“由无缘合,时亦迁谢”,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当你造任何一个业的时候,它分几部份,异熟等流才是你自己内身心上头的,这个士用果之中,外面境界上面的,如果是你造了这样的业的话,这个东西同时现起,经过了你自己忏悔或者三样东西同时净除,或者最主要的呢就是里面的等流,那是一定把它净除的,以前的等流是什么?你造的恶现在我懊悔,我怎么这样错啊!所以当这一件事情现起来的时候,你以前欢喜那个心,现在变成够厌恶的心,对不对?所以当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厌恶它了,当然排斥它了。所以当感果的时候,这个外缘虽然现起,但是你排斥了,那个外缘碰不上,就像说现在我今年种一个稻子,结了果,然后收下来了以后,到了明年春天下雨了,出太阳了,那个稻就长出来了。外面这个雨跟阳,这个叫外头的外缘,现在我们不妨归入增上果当中,那么种子本身就是等流异熟,现在经过我这个忏悔把那个种子弄坏了,弄坏了以后,仅管那个晒太阳、泡水它长不出来,再过了一些时候太阳也没有,水也没有了,它当然永远没机会了,所以下面说时亦迁谢,时间它也变掉了。那当然既然如此的话,是不是不会感果了?所以“岂非从其根本拔除”,这个理路这么清楚。现在我完全明白了,所以以后碰到这种情况,人家问你忏悔了以后能不能净除?你怎么回答他?这里现在你不要先问能不能,你先要了解你如何忏悔,懂不懂?你把造罪的原因是什么,忏悔的方式是什么,说的清清楚楚,那不必解答,下面自然。你作对了,决对!作不对,尽管你在叩头,头颅磕破没有用,就这样。那么既然忏悔是如此,积累的功德当然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到了这个地方才晓得修行原来是这样的!是不管是人天、小乘、大乘、密乘没有一个例外。因为整个佛法讲的因果就是如此,最肤浅的人天乘,深一层的声、缘乃至于大乘,这个地方是基本,所以我们说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你做什么,念佛,念佛成;参禅,参禅成。然后呢学定,学定成,哪有一个不成的事情。继续下去。

【“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下面就说就像经上面说,说由于你这样受持正法,什么等等认真去做,本来你造的这个恶业是定受的,最糟糕的,将来下一世一定要感的,因为你受持了正法,所以现在变成现法受,受了一点,好了,下次就没有了。下面又说现在那个恶趣本来要恶业当中的,现在就感得。有的人这么说,他说你本来要去恶趣,你说净除了,但是呢这个就是感得头痛,假定你说还要感得头痛的话,那怎么说是从它根本拔掉了呢?它现在告诉我们,你现在这个恶业的果本来要到那落迦的,现在呢?彻底的不到那落迦去了,那落迦是何等的可怕,现在你完全不要去了,岂不是根本拔除了?但是呢毕竟你是造了,所以既然造了,跟不造不一样,所以你还感得小小的头痛等等,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假定说我们把前面刚才所讲的这个业的力量懂得了以后的话,关于这些疑问一点都没有了,它自然而然你有什么的业就产生什么样的功效。平常我们在讲力当中,这有几个很有趣的现象,力,讲力最基本的有一个叫大小,有一个叫方向。最基本的这个大小是讲它的量,方向实际上就讲它的质,那么现在我们用在这个地方亦复如是。它每一地方它你要愈是观察的深入,那么然后你认识的愈正确,将来产生的效果是愈圆满。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

  说像前面这样,还没有得到真的对治,什么是真的对治?真的对治一定要把那个真正整个的功能净除掉,那是什么?要证得空性的时候,那个时候真对治了,那时候真的对治了。现在这种对治,由于这个损恼了以后,损害了这个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缘而不感,内外因果都是如此,不管内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嗔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

  所以注意哦!固然造了恶法,我们可以忏悔净除,同样的你虽然造了很多善法,如果你有邪见嗔恚等等的话,同样的会把你的这个善根损坏,这是我们修行的人特别注意!那么现在我们尤其容易犯的几件事情,第一个戒,这个戒要想持的好,真难!那么戒相已经难了,所以这个律戒当中第一第二句已经难了,第三句是尤其难;第三句自净其意,这个是尤其难,这是我们要说,所以它告诉我们则如前说,像你前面说的,因为尽管你造了很多的善业,因为你起了这种心坏掉了,所以

【“故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劝修习不善还出。”】

  好的不要损坏,坏的努力去把它净除。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它下面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说既然像你这样说经过了忏悔能够把所有的这个恶业都能够清净的话,那么经上面说先业所有的异熟,经上面又说这个要除开,它为什么还要除开呢?既然你能够彻底净除的话,还有什么除开,能够除开的话它不是不能完全净化了吗?它下面说,当这个业你已经感得果了,已经感得果的时候,你就没办法净除了,在因位的时候你还可以,在因位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净修的话可以遮止。这个道理用一个现实来比喻,比如我们说草我们不要让它长,那么当这个草的种子还没有结种的时候,你先把它拔掉不结种,这一个第二个结了种以后,那个种子你把它拿出来把它敲敲烂,是第二个。敲烂了以后,尽管到那时候泡在水里、晒晒太阳它绝对不结;是的,它那个种子还在那里,但是它不会感果。但是万一那个草,你草的种子你没有事先破坏,到了春天已经发了芽长出来了,你要叫它再不长芽,有没有这个可能?那当然没有这个可能,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所以这个道理跟前面所说的仍旧完全相顺,完全不违背,所以经上的意思是这个,所以它绝对没有过失。关于这个地方它说没有过失这一点,以及这一段话这地方有一个大道理哦!这个也就是圆满教法殊胜之处,凡是圆满的教法它一点漏洞都没有的,前面这个道理我已经跟你们讲过。我们现在所以修行的时候出种种问题,为什么呢?你不能说你不懂,你懂得了一点点,懂得了一点点结果呢你不懂的地方是一大堆,结果呢一大堆不懂的地方这漏洞不晓得多多少少,你还觉得做对了,结果做的时候因为有漏洞在所以批漏百出,现在这个地方它虽然把那个纲要告诉你,凡是纲要的地方,每一个有问题的地方它都告诉你清清楚楚,所以你只要把握住这个地方去做的话,百无一失。所以它把经上面各种不同的经典上面彼此有矛盾的地方都提出来。所以本论一开始告诉我们说,本论的特别好处它能够把一切的经论内涵通达而不违背,大家记得不记得?在这地方就处处现出来了。小乘怎么说,大乘怎么说,为什么它这样呢?告诉你它的意义为什么,绝
不违背,你在粗浅的地方去看的时候,还觉得这是因为针对著这个,因为针对著这个,如果你真更深一层去看的话,那这个问题更是澈底圆满的解决。将来讲到共中、上士的时候,我会把刚才说那个话更进一层的告诉你们,到那时候你自然会晓得大小之间彼此是一点没有矛盾,不但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顺相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五卷A面

  不但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而且完全相乘、相辅,这是意趣深广,不同的只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就有一种偏执。就像我们平常人念书也是一样,我们念书进了小学里,小学里面,到了这个学校里面学到了一点,回来了一定是这个老师讲的,这个老师讲的是天经地义,等到我们自己长大了以后,自己乃至于晓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现在我们就是也是这这样。所以我们刚刚开始学的时候是难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的,要好好的学到那时候自己会执著得不得了,那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注意这个执著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要了解这个执著有他的缺点,那么当这种情况之下,乘这个机会要注意,说不要拿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去判断一切,要拿这个推动我们的力量,赶快努力深入,这个时候把就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继续下去。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

  就是就是前面刚才解释的。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

  假定还在因位当中,思,思就是业,因位当中还没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是造作了以后还没感果,那么经过你的对治,获得所余,就是其他的这个思,思就是我们的造的业,这个其他造的业的这个力量,把他前面的统统抵消,能够令净,彻底的净除干净。下面引

【“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杀父及无忧等。”】

  就是前面讲的那个几个公案,一个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叫未生怨,你们晓得这个公案,把他父亲杀死了,刚才已经说过了这个道理。那么对这个未生怨,既然这个地方说了,我也顺便提一下。那个摩竭陀国是当年印度一个大国,那么他非常信佛,可是没有儿子,那么他后来求儿子。那个时候山里面有一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罗门,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说这个仙人将来会转成他的儿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个仙人害死。害死了以后,弄死了以后,然后这个人就投生到他家里面。后来就告诉他,因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后,将来他长大了以后,你要还报他,就这样。他晓得了以后很害怕,虽然求到了儿子了,觉得既然这样的话这个儿子将来长大了要还报的话,倒不如把那个儿子弄死了。所以那儿子生出来时候把他丢出去,丢在那个地上,结果丢在地上没跌死,把他那个手指跌坏了一个,他也不知道。后来一直长大了以后,人家就告诉他,你这个因缘是这样!于是这阿阇世王起了这个恶心,所以它叫未生怨,这有这么一段公案。这个地方也顺便说明这个业感果是一点都不差,那么这个下面就不去说了。那个指鬘就是鸯竭摩罗这个公案。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说得清清楚楚。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

  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这个阿阇世王那个公案,你说他永尽了他为什么还要堕落?不,他造了这个业,这个业相还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忏悔了,的的确确完全忏悔干净了,他因为忏悔干净了所以虽然堕落,就像那击彩球一样、像拍球一样,通一下,下去上来了,到了无间地狱间,问他无间地狱是什么?他不晓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焰他也没有碰到,那就是这个情况。你想到这里的话,岂不是根本圆满了,所以想到这里,好好忏悔,现在我们唯一的事情,是将来的恶果忏悔,现在忏悔了以后能够功德增上,就这个道理。

【“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不但是恶的我们彻底净除,但是反过来也了解,说是这个业一定要感果的,至少还有这个行相。那么下面有一点特别说明一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

  前面告诉我们可以永尽的,这个地方却还有不一定的,什么呢?补特伽罗,说你造的对象,引经上面。说这么一个人,勇授大王杀了一个华月严,为什么?华月严是个菩萨,他把他杀了以后就后悔了,然后呢为他建塔庙,然后去忏悔,不得了。照前面所说的这个忏悔的话,他四力应该都有了,经这么长,九十五俱胝千岁,而且广兴供养,而且一天三时的悔除罪过,而且善护尸罗,但是死了以后还生到无间当中,生到阿鼻地狱,时间经过这么长,出来了以后,受盲目等无边众苦。

【“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

  虽然这样,但他的忏悔还是没有白费。

【“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他忏悔的力量还是有的,他有多少忏悔的力量就抵消掉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抵消不掉呢?因为他所杀那个对象,他是个大乘的菩萨。所以如果说你伤的对像是人,这样,如果你伤的对象是法也是一样,所以注意喔!这个谤大乘经典的罪过的难纆也是一样,难忏悔也是一样。因为这个大乘的法相是什么?跟法界相应的,发了心的众生大菩萨跟法界相应的,你怎么忏悔,你就是没有办法跟这个东西相应。这个罗汉那个怎么个弄法,所以处处地方经上面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证了果了,对不起,你不如那个对大乘经典乃至于随喜的功德等等,法华经上面随喜功德品有这件事情。关于这一点讲到将来这个上士的时候才说出这个量来,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所以黑板上关于这一点,忏悔这为什么违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对于这个大乘的行,以及对大乘的法伤害了大乘的行者,以及毁谤了这个大乘佛法之难忏,这个地方就特别告诉我们一下、特别警惕一下。但是反过来妙了,假定你真正的能够发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话,那妙了,因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应,那个候你这个悔过的力量之大,大的不得了,这个到后面慢慢的再去讲他。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

  虽然可以忏干净,但是这个忏干净,跟一开始没有犯两样东西有绝大的差别。

【“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菩萨地上面告诉我们,你犯了根本罪以后完全坏掉了,坏掉了以后你虽然忏悔干净重受,还是可以得到清净,对于得到清净那一点来说是一样的,但是要证得功德那一点来说,那就不一样了,这一生你决定不能获得初地。以我们现在来说,因为我们末法了,们好像总是没有希望,实际上正法的时候,是有这个可能。实际上一直到现在都尚且有这个圆满的教法有这个可能,所以他那个根本的戒是绝对、绝对的重要,绝对不能破坏,原因就在此。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

  马上证明经上面的。这个是文殊菩萨问世尊,那么世尊就告欣他,说有一个人他假定毁谤正法,前面一句话很重要,由近恶友增上力故,前面一开始告诉我们,一切的好处都从善知识来,反过来一切的坏处是从恶友、恶知识。这个地方注意喔!他不讲恶知识,他不讲坏蛋讲恶友,这是你的好朋友,但是这个好朋友,他没有正知见,那他还跟你蛮好,这个东西来同情你,说某人你这么辛苦,这常住的规定这么不合理,叫你做这些事情,对不起,你那时候要有自己的知见去判别判别。如果常住的确不如理,你应该离开,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话,那个恶友你赶快远离,你碰著他一块,有你亏吃的,这种亏吃起来是不得了的严重。这一点,真正修学佛法最好的是莫过于善知识,反过来最严重的是莫过于恶知识,他恶知识说的有相似,似是而非,讲起来很有道理,现在我们很容易碰见这种情况。那个时候你如果说毁谤了,怎么办呢?佛就告诉我们,你犯了这个罪以后,七年当中一日三时一直悔过,要经过这么长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经过十劫,才能够得忍,要经过这么长的时候,才能够证得初地无生法忍。这么长的时候,这个时间,还是非常严重,所以注意啊!这个戒是千万不能犯,尤其是谤正法戒,以及对菩萨的嗔恨心这一类。最主要的就对大乘教法在我们没有正确认识之前,千万不要随意顺著自己的知见乱来。

【“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

  这个说明了,所以无余清净是指什么而言?就是感恶果的这个恶业,可以完全弄干净,对于

【“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不要犯。说到这里为什么我们对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他看得最大的,对我们绝对有好处。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真正的圣者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不是要学佛吗?对!我们要努力去学。这一点要再说一下,不是说要马上叫我们做到,但是我们因地当中,要种下这个种子。你种下这个种子,你将来很容易做到了,所以我们常常想,我是个凡夫,圣者尚且如此,凡夫怎么可以?我要努力!你一直这样去想,虽然你做不到,你不会错到哪里去,你努力的做,慢慢慢慢的罪障净除了,慢慢的资粮积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如果你不这样想反过来,你现在有人说,这个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那个是时代,那个时候所处的地点跟现在不一样了,佛不是说那个随方毗尼吗?对啊!现在时间也不同,地点也不同,这个你不要去管他,讲得很有道理,然后你还自己觉得,如果佛是在现在的话制的戒也一定不是这样的,你讲的很有道理,很容易的你心理面就轻弃掉了这个戒。然后呢自己找了最大的借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这样一点小小的地方,引发了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必定要想,是啊!没有错,这个时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请问,这个所谓请问是问我自己,为什么我感得现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时候?你为什么不从这个眼光去想,你一想到这里就惭愧,然后你就懊悔拼命都来不及,还会说“对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现在的时候不这样了”,你这个概念就整个改掉了,这个知见就差一点点,这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并不是说一定要叫你怎么样,然后你做的时候我们做仍究是,是的,环境固然是如此,我的的确确这客观的环境就是如此,那我还在慢慢的随顺著这个,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那个时候你用那个随方毗尼,那就对了,你是战战竞竞的,心理总觉得那么没办法没办法,只好这样。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是你念佛,没问题,可以念得去,的的确确你能够欣厌之心生起来,你把持这个一心念佛,因为什么?你心里面造的业是什么业?你感觉到这个是一无是处,然后你唯一的依靠是他,虽然你做不圆满,你的业是这个嘛,到那时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没有这个,你把持这个正见,将来你最多掉落龙当中,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你解脱了。经上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佛说的话,前面说的虚空可以变,佛讲的话是绝对不会一点点差的,这是我们绝对可以信得过的一件事情,就在这里。续继下去。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造了很多坏事,没有积福,然后呢正法伤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这样的造恶业的人,死的时候就恐怖,为什么?像大海里面乘一个破烂的烂船一样。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反过来你造了种种的福业,而恶业呢没有造,然后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什么?妙法轨,这个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这样情况之下,你对死亡你就不会恐怖。就像什么?乘一个坚固的船,在海里不会出毛病,第一个。而且这个船干什么?到彼岸去,本来这个地方是一无是处,现在有这么一个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兴快乐,哪里会恐怖?不会恐怖,这个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看古人这种状态,他到死了以后他高高兴兴的到处去告别,“某人啊!再过几天我要走了”,他心里好欢喜,为什么欢喜?再过几天他不要在这个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极乐世界去了,然后呢等著阿弥陀佛来接他,哪有不欢喜的事情?不但古人,这个说古人的话,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还是有这种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你们不妨去自己试试看,你们只要如法去试的话,你们自己心里面也会生起这个量来我告诉你,就这么千真万确。我可以立刻举个例子来告诉你,业感果,所以我们不必看果是什么,我们看业是什么,业是哪里造起,你心里造起,如果你现在懂得了以后,那么人家来骂人你了,以前骂你的时候照你平常的知见,这个家伙没有道理,怎么跑得来骂我?现在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那简单的很,你有道理他又偏偏骂你的话,我前面欠了
他的债了,好,今天还了他,高兴!无债一身轻。更进一步那以前不知道辗转的来,他骂我再骂他,他再骂我我再骂他,永远在地狱里面滚,偶然跑到人世间,人世间才得到一劫,这个罪刚轻一点点,偶然跑了人世间又造了大罪下去,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间把他还债了,得到了这个机会还掉了,真高兴,这第一个高兴。第二个呢,我现在不但是还了债而且还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你正更高兴啊!假定没有这个人来骂你,请问你能忍辱吗?请问你能持戒吗?请问你能精进吗?从这个地方说起来,所有的这个六波罗蜜功德都靠他让你完成的,那个时候你想到你欢喜,你这欢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简单一件事情,他骂你嘛你也欢喜,然后你生病嘛你也欢喜,为什么?同样的道理,对心上面他是骂你,对身上面就是病痛,一样的道理。那现在好极了,正好因为那个病策励你说以前为什么生病?那以前造的恶业,因为恶业所以生病,现在呢我了解了那个病是还以前的恶业,可是现在我要造善业,而且病是死因,赶快多念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晓得每一句话拼命念。如果说你以前已经造了重的业的话那是一定去,如果说你的业力不够重的话,你拼命的念这是近,对不对?我们业在生死当中的行相是什么?第一个是重,第二个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现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现在拼命念,一直保持这个念,如果念到死的话,那个时候一定到极乐世界去嘛!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当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对不对?理路现在清楚了,你们只要去试,你真正的试到相应的时候,一一会现起。所以说古人古人,所以真正的说起来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现在这个人做不到的差别,你只要去做,就是这样,所以死的时候你也不会怕。

【“莫依前作,应如后行。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

  下面再叮嘱我们一下,虽然你说了很多如理的,讲的道理是头头是道,但是你的行为不相应,这个义利很少,还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假定说你知道的虽然少,你能够照著他、照著所指导的去正确的行持,该取的取,该舍的是舍,这个义利就大了。不过在这个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励我们,那我们听了这个话,那我们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点点就够了,他这个地方不是鼓励我们不要懂得多,鼓励我们懂得了以后要能够如法的行持,这个是重要的,这个是行持,这个是重要的。所以我要马上把一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同修之间啊因为有一个同修来跟我谈,他说他现在愈学愈高兴,我们每次讲完了以后他就用这个道理去观察,观察的很欢喜,他来告诉我,我觉得是啊!然后呢我再给他补充,我怎么以前没有想到,我说对啊,然后呢,你真正的能够去想的话这想得越多是越高兴。这个为什么高兴?因为他如法的思惟的话,这个罪恶挡住了,罪恶挡住了烦恼消除了,功德增长了,烦恼的行相是什么?心里苦苦恼恼,你挡住了当然开开心心,就这样。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就说前面所说的所知法义放逸转的话,就像我们现在听的时候听懂了,讲的时候可以,等到了听完了讲完了书本一合你脑筋里还是老样子,那个是什么?放逸转,你没有真正的去想。现在才告诉我们的,哪怕你是懂的一点点,你能够随著他去做,懂得一点点随著他去做,都有义利,懂得更多随著他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产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们刚才那个比喻来说。比如说你懂得一点点,他来骂你,你就觉得前面你欠了他的还债,那你的快乐只有还债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什么等等话,你就想,他骂你总有他心里不痛快的事情,我让他骂骂的话他消掉一点气话,我布施施于无畏,好啊!就这样。所以布施有了,然后呢经上告诉我们持戒,持戒的时候什么?不管他外面怎么样,我里面观我们的深行,我可要照著这个戒去做,我在持戒。然后呢我忍辱、我精进,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功德岂不是越大,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真正的重要是什么?要把我们所知道的法义不要放逸,如理取舍,这个要懂得。所以在这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的的确确你知道的愈多愈好,然后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话,你倒不如少知一点,是这样的意思。你千万不要误解了说那我不要知道的很多,那你就误解了这个经义了。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

  就是这样,讲了很多话,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代人家放牛一样,对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这个真正的沙门这解脱的果你得不到,因为你没有如理行持嘛!

【“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

  反过来就对了。那么正式的行持是什么?远离贪嗔痴,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这一个,真正忏悔说来说去就这个,如果说我们对于这个三有不能认识他的真相,生不起厌离心来话你什么都没有用,所以这个检查自己最简单,一看,看看你这个心,你什么心?如果你攀缘心赶快把它拿掉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五卷B面

  一看、看看你这个心,你什么心?如果你攀缘心,赶快把它拿掉它,如果不是这个,你真的利益他的心,你把它增长它对了,但这个地方很细致喔!我们到现在为止,说实在的教法没有正确认识之前检点不出来的,所以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对我们诸位住在这里,我也是如此,我也不敢出去,尽管我跟你们讲,但是我不敢出去的原因我晓得,到现在为止还没办法如正式的认识,还没有办法检点自己的内心,一出去尽管我说弘法,对不起不知不觉当中在损法,跟这个东西相应了,跟这个东西一相应的话,你就完了,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下面说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

  我们真正的出家人应该努力的去防护,谨慎的防护,还有一个乐,妙了,你刚开始防的时候蛮苦的,等到你真的防出味道来,是愈作愈快乐,愈作愈快乐。在坐的同
修当中已经有几位,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的确鼓励你们,不要说你们,下面那个正觉寺的女众,她们听见了以后,她们一再说,我真赞叹!我们这里上面没有自修,她们自己就开始自修起来了,你只要肯如法的去做,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不晓得怎样,不是味道,慢慢、慢慢的快乐来了,到后来是愈来愈快乐,到后来叫你不走这个路是办不到,人人都是这个经验,所以这是快乐的事情。“深畏诸放逸”,你体会到了这个味道,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放逸原来这么可怕。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懂得道理,最好信得过佛语,放逸这个事情很槽榚很槽榚,你只有这样的努力,那么自然你造什么业,感什么果。所以要想跳出恶趣,还是你自己把自己引导出来,那个时候就把我们从淤泥当中救出来了。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前面是象出淤泥,这个很辛苦,到后面风吹树叶,那个很轻松=.的,刚开始的时候是难的,到后来很轻松,风一吹那个树叶就纷纷都掉下来,这个恶业马上就消的干干净净的。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前面是经,下面是论,那么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为什么叫亲友书?这个才是真正你的好朋友,这个才是你的亲人,平常我们我我我这个东西,我们的冤家,这个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亲人怎么告诉我们?你如果要求善趣、要求解脱的话,那应该怎么办?这一句话,“愿多修习正见”。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了正见,下面样样都来了。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说,我要学一学定,我们要学一学什么?我赶快得到一心不乱,不要;你得到了正见以后去念佛的话,一心不乱一定得到。不要说一心不乱,三昧都可以,如果你寿命稍微长一点的话,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反过来“若人邪见虽妙行”,如果邪见的话,他尽管他行持很妙,不管做什么“具苦异熟”,这不要说世间人,就是出家人尽管他的行持非常好,身口七支防护的非常好,知见不正,结果还是苦的,何况是普通的人!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

  好,到这里说这个对于缘起,缘起的空的道理这里没讲,因为是共下士,由于因果的法则,然后呢苦乐的因果,你能够如理如法一点都不错,见到这个道理,这一件事情是什么?一切诸乘,人天、声闻、缘觉,大乘以及一切士夫,所有的好处,这是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根本因,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在我们目前真正要修学的第一件事情,这个。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所以我们应该照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还要念住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百喻经,毗奈耶经,还有很多,像杂宝藏经,本生然后呢这个本事,都是这些,乃至于诸余典,诸余典就是我现在给你们看的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德育古鉴这些都是。你看的越多你的印象越深,一直等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呢?“令起猛利恒常定解”,这个心里的念头确定不疑,而且这种确定不疑的继续保持,不但继续保持而且力量恒常,应该把这个作为我们修持最重要的。所以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说因果是律宗纲骨,我们讲戒律,真正的这个戒律的这个纲骨什么?因果!整个的佛法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因为他有因果,所以才讲戒定慧,这个都建立在这个上头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现在这个地方呢,就把这个道理说明。那么现在好了,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质有了,第二量是什么呢?第二。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这个检查一下,质就是它对不对,那么这个质要到什么程度及内容的状态。

【“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

  我们检查检查看,假定你现在心里边有无伪,什么叫无伪?硬是不错的,什么不错?求现世,你的心里面求现世的,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所有求的后世就是空话,这个地方共下士。共下士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下士基础什么?就是求后世,为什么要求后世?因为我们看的很清楚,到临终的时候,现世是什么?一堆灰,灰以外恶业,灰是一点带不去,然后呢恶业是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所以这现世是绝对不是我们须要的。你要检查的话很简单,不要说道理已经懂了,已经懂了,你真的懂得道理时候,你一看脑筋里面觉得我现在忙的还是忙这个,对不起那不算,所以你如果真正能够如理如法去检点的话,那个攀缘心是硬是一点找不到,你为什么要攀?攀什么?都是攀现在的这种事情。对外面既不攀,也里边眼前也不攀,你一跑到厨房里,看见那个好东西,你一看觉得大冤家,生生世世把我害的这样苦,你排斥都来不及,这个就这么清楚、就这么明白。那还要讲营养,这个又不够,那个也不好,味道也不好,又要吃淡的,又要吃咸的,又要吃甜的,所以自然而然,不要说味精等等,酱油等等统统送掉了,一点盐巴已经千真万确已经足足够了,没有盐巴,没有盐巴有什么关系?那一把骨头都要烧掉了,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现在从这里地方,注意,现在我们与其忙这些事清,应该真正忙的是忙在这里,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下面的自然解决了,所以

【“即换其位,”】

  好极了,把它换一换。

【“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

  要求后世主,现在是次要的,那么生起来了,现在不是忽视喔,现在还要为什么?你要修要拿什么?要拿这个东西来修,所以要的。所以佛告诉我们饮食还是要的,这像什么?涂车的油,还是要的。所以他讲的你吃饱,吃饱就好了,就这样。我们现在常常讲营养,其实真正营养─心里面,我告诉你们。前面已经说了太多太多这种典型的例子了,所以假定你心里真正提起来的话,都不是问题。尤其是我们现在了解的,你的所以真正的强弱等等的,这个眼前这个营养有没有关系?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宿生的业力最主要的,所以说吃水也是胖,千真万确的事实。生起了以后还要什么?

【“然须令坚固,”】

  生起来还要坚固。

【“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生起了还要努力,何况现在我们没有生起,这个是检查我们这个量的。下面呢?不再讲下去,我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过一遍,今天再说一遍。我这个身体一直不好,这是你们也看见的,那总是我宿生的恶业,那么这一生加上种种的不调,所以毛病很多。那么这几年一直在美国,这个美国的生活你们去过的人都知道的,尤其是刚去的时候,在美国佛教会,那个副会长就是圣洛克斯医院的这个老人重健部的部长,他实在是!告诉我们很多这营养的知识,吃这个那么多少卡洛里,吃那个多少卡洛里,然后呢我到洛杉矶那个地方的话,那个环境又这么个好。所以现在比如说我们,像平常那些什么或者是饼干或者巧克力,大家就好,那里我们向来从来不愿吃这些东西的,就这样。就算你同样的起士那中国是最好的,结果我怎么吃就怎么瘦,怎么弄也就弄不好。后来我到印度去,跑到那个达隆撒拉,它那边吃些什么?早晨起来一杯茶,结果它那个奶茶,我这个胃又不好,又不能吃,然后一个大饼就这样。那个大饼又太大,我只能吃半个,所以我平常经常一杯白开水半个大饼。中午吃什么呢?馒头,他们馒头可以吃好几个,那种馒头我只能吃半个,为什么?其它没有东西。然后那个菜的话呢?今天白菜,就是白菜,明天洋芋就是洋芋,后天茄子就是茄子,晚上饭然后一点汤,汤里面就是一点盐,这样。那时我也是一样,刚开始晚上不吃,后来说晚上要吃,那我这个东西吃不来,我把早晨给我那个大饼,早晨吃半个晚上吃半个,就这样。你说什么营养?你们说说看,什么营养?结果我十年来身体最好的就是那一段时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中气从来没有那么足过。然后呢磅磅那个体重居然增加,走路身轻力壮,那个胃也不出毛病,这是我亲身经验。所以你们诸位,千万不要在那里谈。如果说刚开始是,我决不忽视,这我晓得的,我们凡夫就是这个样,但是你知见千万注意。你不要学了佛以后脑筋里还在这个上面,所以它前面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要学正知见,你处处提醒自己,惭愧呀!我现在还是不行,所以放不下。你要这种心情,你总是努力的深入,这样的话你慢慢走,你自然而然一天一天行了。当你心里面真正的烦恼能够把它净化了以后,这身体上面的,真正最好的健康是什么?就是心力,将来你自然会了解的。其实这个事情,不要说佛法,科学上面,已经得到了很多的证明。说一个母亲,她如果说在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时候发了嗔心以后,她那个奶里边分泌出来的东西,我想你们可能看见过这个科学报告,给那个小孩子吃,不一定把那个小孩子毒死,可是把那个东西养给老鼠或是什么东西,把那个老鼠会弄死的,因为一发嗔心,这个分泌的东西就对我们人体有害。所以现在你心里面一天到晚跟贪嗔痴相应的话,你怎么个营养?弄了个半天也弄不好。你现在如果能够跟法相应了以后,把那个东西拿掉的话,你不要它太多营养。所以为什么佛世的时候,他这个样,但是他精神来的旺。你看看我们大陆上面,虚云老和尚活一百廿岁,他可没讲过营养,这样。不单是我,我自己、我母亲,我母亲今年八十七岁,还有我们洛杉矶的那一个大护法,他姓谭,他母亲今年九十多岁了,我看见她那一次已经八十四岁不晓得八十五岁。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她美国待不惯,她在家里还要做,她说一百斤的东西,叫她挑起来照挑不误。我曾经有一次试试看,我拿五十斤东西都拿不动,你想她吃什么?我就回去看她吃什么?很简单就是大白饭,然后呢豆腐乳,如此而已,你说这个什么营养?你们千万,修学佛法的人,这
一点是特别要注意。假定你对贪求现世的放不下的话,对不起不是佛法。不过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不是说叫我们马上放下,这一点特别,在知见上面我们一定要认识,他前面所有告诉我们的方法,都是诀窍,怎么样认识他的过患,这最重要的。你了解了这过患努力去思惟的话,将来你很容易就放下来了,所以他这个地方真正精采的告诉我们─正知见,错误的地方怎么办。
  现在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五十页,这个关于这个业的方面,我们不妨再重新温习一下。说由于我们了解了这个生命无常、快速,然后呢一眨眼就死,死的时候,所有身前的圆满,像梦一样,什么都没有。不管你外面多大的财位,不管多么亲密的周围的父母妻儿子女,没有一样东西带得去,没有一个人能随你,肯随你,就是他想随你也跟不去,乃至于你自己的身体,到那个时候,烧成灰,灰也带不走,也不是你的。唯有一样东西,是业,这个却是为了身前贪一点小便宜,这个业就生生世世把我们捆死,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想从这个地方脱离,而找到归依之处。那么找到了归依之处,而进一步了解,他归依了所以能够解脱问题的原因是法,如法行持,那么法的根本在业,那么现在业,所以我们了解业的真正的整个的内涵了解了,然后呢在这个内涵当中,我们要求的是些什么?所以是第一个是总业果,第二个是别业果,那么一步一步,所以我们下面了解。最后呢了解了这个事情以后,那么我们就说,该怎么办?所以最后忏悔,把以前的净除,现在的防止,于是在这种状态当中,你不再忧愁堕落,永远保持暇满人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生生增上。现在虽然苦苦恼恼,已经不错了,比现在更好的,当然我们不必怕呀!何况你这样增上的最后结果达到圆满的佛地,那么这一个次第我们都已经了解了。但是这一个道理要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呢?所以昨天把生此意乐之量说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懂了这样说,可是,是不是内涵跟它相应,你要如实的检查一下,不是说说了一个道理就算了,这个事实的内容如果不相应的话,前面一再告诉我们,不管你说的多么好听,到最后的结果,还是把你送下地狱,那还是毫无意思。所以在这一个地方,我们特别要了解一个事实,什么呢?就是不是一个道理,而是要把这个道理如实去做,遵照这个道理如实去做,产生如实的功效,那么这个就是说生此意乐之量。生起来了以后,还要令这个坚固,那个时候才行。关于这个前面的事情,我们应该牢牢记在心里面,目前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这个,所以共下士这个是最基本的。假定说你对于现世的这个一切,放不下、看不破的话,那所谓的希求后世,那都是空话。而这个共下士真正要的增上生是求下一世。这个下一世有它特别意义,从表面上看来下一世,你真的到了下一世,下一世还是求下一世、下一世还是求下一世,这个真正的意义在这里。到最后那一个下一世什么呢?就是佛,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可是这个殊胜这一点深入的意义留到下面去讲。那么第三,最后一点,看文。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

  同样的说明了道理以外,有一类错误的,他要把它排除掉。

【“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那么它错在哪里呢?说有一类的人士,他看见佛经上面告诉我们说,说生死当中的一切圆满,那都是虚假的,我们应该晓得它的过患,应该背弃它。所以他就看见经上这么说,所以他就说,既然经上这么说,所以我们眼前的受用等等,这一种属于增上生的事情,那个都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事情,要求这一个不合理。对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对啊!千真万确,我们不要它,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不,不,对于求声闻乘来说,是,因为声闻乘的目的,的的确确只求解脱,他全部的精神求解脱,根本不要别的。但是现在这个地方,它有它特别意义,看下面。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

  说我们真正要求的这个增上生,一共分两部份,两类,有一类呢就是求现生,为了现世的快乐;还有一种呢,为了要求究竟的利益,那么那个时候,我们也要利用这个身体,不但要这个身体,前面告诉我们,你为了要达到最圆满的修道,进程所用的身体,平常一个还不行,一定要最好圆满具足种种德相的身,这一个身是增上生,这是为了究意意义而要求的,分成功这个两类。这个前者,对于现生要想求快乐,那个是的的确确,不管哪一个五乘共法当中,统统排斥的。一有这个概念,跟佛法就不相应,完全不相应。至于后者呢,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需要的,所以下面说,

【“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

  这一个真正求解脱的人,对于这个增上生也要的,为什么?

【“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

  说你必定要凭借了这个圆满的暇满人身,不但得到人身,单单这个人身还不具足,要具足种种最圆满德相的这一个人身,根据这一个做为修行的工具,然后才达到究竟圆满的决定胜,这样。所以说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

  说不是说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死轮回当中,是,目前它是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你要跳出生死轮回,还要藉这个在生死轮回当中的暇满之身去修习以后,这一部份是我们要的,这我们要认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以我们眼前来说,我们处处地方要这个饮食受用种种地方的呵斥不好,但是它有个好处,什么好处?修行还必要借它,就是这样。所以讲究这个眼前这个我们不须要,可是吃饱了以后让你修行的这个却是我们须要的,眼前是如此,整个的生命亦复如此,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在这个里边,你能够邪正分别的清清楚楚,要不然,我们到那里都是含含糊糊,好像是这样,好像是那样,不知不觉之间,那个错误夹杂的东西都夹进去了,那么继续说下去。

【“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因为最后边际的这个增上生,达到最究竟圆满的时候,以及你周围所有圆满一切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你圆满的报身,就是你圆满的佛土,以及你圆满的眷属,就是这样。所以它所求的不是眼前的,但是反过来说,你既然觉得要,然后你讲究眼前,那你又完全错了,这个里边的细微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分别的很清楚。理路上面分别了清楚以后,然后呢在自己的概念上面要时时检察、检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六卷A面

  然后呢在自己的概念上面,要时时检查、检点,这个是我们眼前修行第一步重要的事情。要想在自己的内心概念上面查清楚这一点不大容易,但是这个却是真正我们修学的中心。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

  所以这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经论上面他真实的意思就是说,什么增上生?那就是这个你自己的受用的生,以及眷属这些事情求得圆满,为了这个,所以你要好好的努力去勤修,使他达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步。

【“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所以六度当中前面这个布施、持戒、忍辱,就是为了这个。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他不细讲,但是说很多经论上面都说得很清楚。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

  所以说修佛种智,就是佛经过非常长的,通常我们说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并不是在这个长时候当中随著业在转,是认真的修行。修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等,为什么?就求这个殊胜之身,这个才是他真正增上生的意义。那么由于这个,然后呢达到究竟决定胜,当他究竟圆满的时候,两者就是一个。

【“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引论上面,我们一定要以人身舟,这个暇满人生就像船一样,这个人身是使我们超脱生死轮回的宝贝、工具,船是让我们渡脱这个生死苦海的宝筏,就是这样,这个比喻所指的内容。所以需要依止一个身体,这个善趣人身当中超脱三有之海,达到一切种智的地位。这个要经过很长时候,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种种的因缘,前面说过,而这个根本什么?尸罗,所以这个是道的根本。以前我们讲尸罗好像就是戒,现在了解了这个戒的真正的纲要、纲骨,就是业的道理。由于是业,所以你必定要持戒。那么这个是关于共下士部分,前面已经简单的说明,最后有几句话,这个几句话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因为前面我们说是下士,说共下士,说现在所讲的虽然是下士,但是呢却是你为了达到最上圆满的基础,这是跟那些人共同的,跟那些人共同的基础,对这些条件不够的人来说叫做共下士,共同他的;对于条件够的人,这是他走上去必须要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点上面,它说明了下面这两句话,现在我们看看他说明的是什么?就是你要达到最圆满的究竟的圆满的位吗?这样的条件,这是我们需要的。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说虽然你得到了善趣,这个是特别指人身,暇满的人身,但是如果这个人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这个德相在前面思惟别这个关于业果那一部分,叫我们特别认识的那一点,就是讲这个。如果你不圆满,那么你所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因为得到一部分,所以你用这个不圆满的东西,那个时候去修道的话,他进步很少很少。现在你要想求的这样的圆满的无上菩提,根据这样的一个差的工具,不可能,所以一定需要一个圆满的。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眼前样样事情都可以了解它,你随便做一件小事情,那没关系,你不要说别的,现在你要想钉一个钉子,对不起,钉一个钉子,你就拿那个钉子,拿你的手,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钉不进去,对不对?这个很清楚,那么简单的一个钉子,你如果不用铁锤的话,对不起,你就是钉不进去。然后呢,譬如说你要别的地方去的时候,你说用脚走路,对不起脚走路,就算你走得到,你走来走去的话,最多只能走在这个台湾;离开台湾一步,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不是很简单吗?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我们现在做眼前的任何事情,你没有完整的工具,就做不好这件事,何况他现在所要求的是什么?无上佛道,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的。那么为了要求无上佛道,他一定要满无边的功德;要满无边的功德,一定要最圆满的德相的工具,这个就是我们暇满的人身。所以他下面说“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还没满足喔,就算是你出家做个沙弥,这个沙弥已经比起凡夫好的多很多,不圆满,真正要努力的,努力要保护这个比丘“等”,为什么讲等?比丘还不圆满喔!不过呢这个是基础,在这个上头还要什么?还要菩萨,然后乃至于密宗戒。在前面具力业门当中,大家记得不记得?所以对我们外面来说,最圆满的是这个身,对我们的里边意乐来说,最圆满的是菩提心,现在你外面有一个最圆满的这个比丘的相,里边是有最圆满的大菩提意乐,在这种状态当中,以两个无上圆满的因,那你样样办那个佛果的话,那就容易了,轻而易举,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他下面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有人说你持戒持得好的话,他可以不堕落,他可以得到人天身,乃至于我们现在说往生,对不起,不需要出家,为什么?近住也能获得。近住是什么?就是八关斋戒,实际上说的那一点,乃至于五戒都可以,那个五戒跟比丘戒,这个难易差得天差地远,既然五戒、八关斋戒可以做到,你何必持这个比丘戒?这么艰难,难极了,结果得到的呢?一样得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所以这么难的做,而得到的利益是这么少,你何必呢?不需要。是,为了得到善趣的确不需要,乃至于你为了要求生净土也不需要,你老实不客气,关起门来自己在那儿吃饱了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念念就算了,现在这个时候要到世界上面赚一口饭吃吃那太简单啦!你何必出家?那么进一步要什么呢?有人说,对!对!对!不单单是要人天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

  他现在就比较高明了,说不是,不是,要获得求解脱,解脱果是求阿罗汉,阿罗汉是了不起,那是真正我们人天的福田,但是你看,他说

【“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

  说这个比丘,要晓得他很多条件,乃至于年不到二十是不能受,近事就是居士之身,这一点我就不敢肯定了,据我所了解的话,就是说获得阿罗汉还要八关斋戒,换句话说他这个淫一定要断,不晓得这是文字上的误,还是我自己的了解不足,不管怎么样了,不管是五戒也好,八关斋戒也好,的的确确是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你同样的何必要这么难行的比丘呢?这个比丘是比起这个八关斋戒不晓得难多少,比丘是终生奉行,一生要二百多条,比丘尼是更多,而然后呢,它这个东西只要八条,加上一个过午不食,然后呢奉行只要一天一夜,就能得到了,你何必多此一举呢?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他说

【“应当知此”】

  这是下面我们正确应该的,这种说法

【“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

  他误解了,并不了解佛告诉我们的真正的意趣。那么真正的意趣何在呢?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说拿我们最基本的这个律仪,做为我们的基础,然后呢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我们为了这个最究竟无上圆满的,所以要建最稳固的基础,从最下面建立起来。所以这个情况之下,要这么认真保护维持这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比丘的学处,这个在三界当中,只有这个最殊胜,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其实这个道理这么简单,现在你要造一个房子,你要造一个什么房子?你说我造个狗窝,那根本不要基础,要什么基础?你随便弄两块木板一钉就行了;我要造一个普通的茅蓬,那地稍微平平就可以了;你要造一个钢筋水泥的房子那就要了。现在你要造一个摩天大厦,对不起你这个下面的基础不做,你造得起来吗?有这样的吗?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所以现在大家千万不要说出家,好像出了家就是贪一点便宜,那完全错了。乃至于说现在我出了家,我要念佛,是,老年人是的,或者有他特别条件,真正的出家的因,我们要了解在这个地方。大家记得不记得前面在一百九十一、九十三页上面,讲业的时候,具力业门,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同样的两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个是在家人,一个是出家人,出家当然指圆满的比丘,那个在家人发菩提心,这菩提心的意义不得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做为容量,所有的这么多的最美满的东西去供养佛、供养三宝,这个功德之大是不得了的大,结果一个出家人,就跑得去点一个小小的蜡烛,这个功德,这个出家这个人的功德要来得大,不能为比,为什么?他所依的就是这个,这是我们应该真正了解的,在这里、在前面、在后面,他一再说明这一点。所以平常我们的的确确不了解出家的真实的意义,这个东西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也可以说非常可惜、非常可惜,出家哪那么简单?你不是有殊胜因缘,连他名字都听不见,也看不见,何况你有机会去披这件衣服?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总觉得修行就好了,你何必出家?这完全错误、完全错误。这个佛经里边有这么一个出家功德经,这个我在这地方,有好几个出家功德经,我只是讲这里边的一个。
  有一个人啊他叫毗卢见那,这个名字西藏话,我总念不准,那没关系啦。他也是个贵族,属于长者子,那么平常跟阿难很好,阿难经常也到他家里去乞食,总是跑过去,总是去。有一天佛就告诉阿难,说“阿难哪!你这个好朋友某人哪,他还有七天的寿命就要死了。”那么阿难听了很著急,他那个好朋友就要死了,那怎么办?“死了以后怎么办啊?”“很难说,就看他怎么办,如果像现在这样的话,他要堕落的,现在呢你可以救他。”阿难听见了佛讲的,跑得去,跑到他家里去。平常因为他们都是贵族子弟,他看见阿难是非常欢喜,然后呢就供养他,那一天阿难到了家里,他也非常欢喜迎接,阿难就是愁眉苦脸,一言不发跑得去在那里,他就说“阿难哪,我今天很高兴看见你,你怎么愁眉苦脸,你有什么心事?”阿难还是不开口,连问他几次都不开口,他心里面觉得奇怪,“我做了什么不对,什么伤害了你,得罪了你啦?┘阿难愁眉苦脸说:“这倒是没有,不是为了我,是为了你。”“为了我?为了我为什么这样?”“佛告诉我,说你的寿命还只有七天啦。”他一听这个话人是瘫掉了,他们都晓得,佛讲的话,那绝对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可靠,虚空可以变余相,佛不说非谛实语,他们都晓得这个。那听了这个话,怎么办啊?求那个阿难。阿难说“你求我我是没办法,佛告诉我的,你死以后这个要堕落的,唯一的办法你出家。”“对啊!好!那既然还有七天,那这样吧,我实在舍不得,让我痛痛快快再玩上六天,然后再出家。”要我们想起来真可笑,但是真有这种人。但是这个人也真可爱,因为他晓得佛讲的话就这么确实,好!好!然后他就在六天当中尽情的享受,到了第七天,那反正是明天就要死了,就出家,就这么出家。那时候因为佛在世,心里边也猛,你想假定是我们想到明天要死了,你出了家,你还肯忙别的吗?当然什么事情都不要了,那个时候大概他还没有听见那个净土法门,如果听见净土法门,他一定往生了。不过他只是说“好!好!好!现在就出了家了,照著规矩就这么来。”第二天就死了,死了以后,那么阿难就问佛陀了说“现在他到哪里去了?”“他现在到四天王天去了。”佛就说这个功德“然后呢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后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后到兜率天,然后再上去叫化乐天,再他化自在天。”我们晓得我们人间一般不是定福,定福是不动业,这个最高只能生到欲界天,他就这么一天一夜的持戒功德,然后呢这么。寿命多长呢?这我们就晓得的,这个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人间九百万年,然后九百万年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再升上去,升到忉利天,忉利天的寿命是人间三千六百万年,忉利天完了以后再上去,是夜摩天是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年,这样的上去,然后呢到了这个第六天完了以后怎么办?再下来,那里去?四天王天,再来七番,七趟,经过这么长的时候,那个天上的福报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你不要说他化自在天,就最起码的到这个天,一到人间把最好的东西给你吃,你就觉得像吃大粪一样,避得远远的受不了,这样!你要什么有什么,哪有像我们现在,现在你再好,对不起,再好的东西,就算你有电扇,电扇吹了等一下要风湿,冷气要风湿,暖气到你出去的时候还不行,就算什么都没了,大小便没人替代你,没有一样东西有这个。他那个天上这样,没有一样东西有这种事情的,也没病。完了以后,七番完了以后,最后下来了,又跑到人间,那时候跑到人间,有一个佛出世,完了以后,他也是人天当中最富贵,到中年以后,觉得没有意思,他出家的另外的因缘成熟了,然后呢跑得去见佛,再去出家,证罗汉果。阿难听了这么好“佛陀啊!他大概以前还有很多善根吧!”佛陀说:“错了,你完全错了,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出家的根本意义。他这样大的福报,就这么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你千万不要起大邪见,就这么一天一夜出家的功德。但是他之这一生所以能够出家,这个倒是的的确确的以前有功德,如果以前没有殊胜因缘,对不起他绝不可能。”出家的功德这么大!
  所以诸位要了解,我们千万的不要说平常都一样的,绝不一样,绝不一样。经上又告诉我们如果人家出家,你赞成他,然后你帮助他,乃至于什么东西没有,你随喜,这个功德就不得了,经上有种种的比喻,你看这个出家人,你无比的随喜,比你供养什么都好,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东西去供养,比不上随喜人家出家。为什么?你那个供养是有尽的,这个出家的功德是无限的。眼前尽管他是先证得小乘果,但是究竟一定会走上这条路。这个有限的东西,跟无限永远没办法比的,这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个才是他真正的特质。反过来说,因为出家有他这样无比殊胜的功德,出家所代表的,为什么有这样他的功德?因为他所代表的是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你一披这件衣服的话,你那个时候所代表的这个意义就是这样。所以你只要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尽管你是凡夫,你只要把那个清净幢相把握住了,一天一夜就这么大的功德。这个道理说起来也简单,我们世间什么地方都可以做个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做一个国旗,那个国旗大家看见了代表这个国家,人人看见了以国家这样的尊敬它。这个国旗做的布没什么关系,绸做的也是,布做的也是,脏的好的,坏的也是,你只要做成功这个国旗,这代表的意义这样。他现在代表的不是
国旗,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这个标帜,你想想看,所以你如果做到了,有这么大的功德,染污了,对不起那就害了。所以这是我特别强调,一再鼓励大家出家;但是万一你们出了家,不能好好的做的话,我始终也建议你们赶快回家去,下地狱是非常划不来。不,你就算下了地狱,妙了,这个出家功德之美真是无法想像的,等到你穿了这身衣服,如果做得不好,下了地狱,他也是一样的,一层一层的来,一层一层的来,受尽了苦难,然后呢到畜生当中,完了还了一个债,最后遇到佛,你也还是证果,出家功德就这么殊胜。不同的呢?就是你如果说好好的持短短的几十年的辛苦,乃至于一天一夜的辛苦的话,你就得到这么大的好,好完了以后最后证果。如果你不好好的贪一点小便宜的话,下去受无量无边的苦,苦完了以后,上来他还是解脱,这个出家功德有这么大,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的话,就算你现在没有因缘,心里想,“我一定要出家,一定要赞叹出家。”一定心里面要种下这个出家种子,如果出了家以后,千万记得,这个眼前短短的几十年,那太值得了,实在太值得了,而且你好好做的话,他有殊胜的种种的特别的感应,心里欢喜,身心都欢喜,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下面后面一再强调,这地方最后又说一句要“护比丘等圆满学处”,这个“等”字告诉我们,不仅仅是这个相,还有跟相相应的内在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菩提心,这个是菩提心。为什么说这个是它的内容呢?因为它这个相所代表的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那么佛是什么?佛是以菩提心为因,圆满菩提果,这个是他的内涵,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了解的。这一点我在这地方特别跟大家说一下,共下士道到这地方为止。所以现在我们讲那个关于忏悔一切等等,以及眼前我们所有做的、忙的这些真正究竟的目的在这里,这个我们务必要了解的。这个下面我们继续下去,那么第六卷。第六卷是属于中士道。在我们没有说中士道之前,我们重新把前面那个共下士温习一下。这个共下士包含了两样东西,第一个是道前基础,就是修道的时候,需要一个基础,然后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然后开始修习,修习的时候又把这个道分成几个次第:下、中、上。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翻开本论头上那个科判。那个科判当中,我们从最第一页看起,这个关于第一个,造者的根源清净,我们回忆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六卷B面

  法本身的清净,回忆一下。然后呢根据前面所说的道理,想一下,我们学到现在为止,所讲的内容,前后这样的一观察、对比的话,我想我们大家会升起一个认识,什么认识?当时前面告诉我们这个总纲,现在把这个内容安进去的时候,你那时候发现原来当初前面所说这个里边的这个内涵,还有这样殊胜的内容!那个时候你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信心增强了,恭敬心增加,烦恼净化,而这三个东西是辗转互为因果的。你信心、恭敬心增强的话,这个力量增加是帮助你净化烦恼,你烦恼净化的话,你这个信心增强,恭敬心也自然提高。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说那个大纲呢?大家还记得吗?就是假定你说一开头不认识这个
大纲,你随便碰到一个跑进去的话,这个时候吃了一个大亏,就究竟的意义来说,你只要碰到一定得到,但是走的路却是远路,不晓得多远!不晓得吃多少冤枉苦头!所以你一开头先晓得这个大纲,照著这个次第走上去的话,那不晓得占多少便宜,这是唯一的正确的直路,而且是最好的、最圆满的,这个彼此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在。所以我们每讲到一个的方,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全面的这个纲要,那个时候摆在脑筋里提起来。除了有它这样一个特色以外,还有因为他这个圆满的纲要之所以圆满的话,走上去还有它必然的次第,当你这样提的时候,一步一步的走上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说,你现在开始慢慢的走上去了,因为你了解了最高、最圆满的,所以他会策动你去修行。当你要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入门的时候,那个入门就是最起码的,而开始你走这个最下面路的时候,会增强你要向上努力的这个净信之心。净除你的障碍,然后呢增强你的能力,这个彼此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必然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开头,一定要把这个圆满的纲要,有这样的认识,做为先,然后呢次第,把这个内容一步一步的来说明,然后呢了解了,步步踏实的就做下去,这个是主要的概念。那么现在
我们重新温习一下,这个两样东西有了以后,我们然后有了这样殊胜的圣者来指导我们,而又把最好的法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能够跟它相应呢?他还要条件,讲要怎么讲,听要怎么听,讲完、听完了,要怎么样,那个时候才能够跟这个殊胜的法相应,这个道理都讲过了。
  这个里边重新提一个公案,来对我们策励一下。所以这个公案实际上是非常多、非常多,但是所有这些公案当中,这个特质是共同的,什么公案?佛经,你看!不管是大乘经、小乘经,那么或者是佛无问自说的,或者是有人启发的,极大部份都是有人启发的,在这种状态佛一定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就这么两句话,简单的几个字,而这里的几个字,有特别的意义。他完了以后,大家认真的听,佛就如理的去讲,讲完了以后,多少人大乘的,多少人得无生法忍,乃至于发大菩提心,乃至于什么?小乘的是证罗汉果;然后,往往动不动就是人天百万劫的,就在一座当中喔!佛讲一座法,听者听一座,就马上证得这么大的果。这个为什么原因?在这个如何说闻,两种殊胜相应正法当中,说的清清楚楚。所以诸位,如果已经认识了而还没有如是行持,先从那个的方努力去,如果还没有认识的话,这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认识的话,那始终非常可惜,这么究竟圆满的法,碰到你身上换一点糖吃,换糖吃多多少少还甜了你嘴巴,还换它个糖喔!我们弄的不好,换得来是铁丸、烊铜!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么圆满的正法,你听了又不在乎,乃至于你要轻慢心、毁谤它,对不起,你就下的狱。这么好的东西,换糖已经是可惜了,何况是把你送到的狱去?所以关于这一部份,如果还没有正确认识的人,这个第一点我们必定要把握住。所以怎么样去听这个法?怎么样讲这个法?老师是怎么样?弟子是怎么样?当然原则上面在策励我们,说我们修学的人做弟子应有的态度。这一点太重要了。
  说到这里,前两天有一位同修,我非常欢喜,他跑到老和尚前面去忏悔,说:“我以前错了。”他做了一件不合法的事情,他还以为很有道理,说了很多道理,他现在学了这个教法,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要不然我们虽然在这个的方,我们懂得了一点点,他不是没有道理,他是有他的道理,但是个歪理。他倒不是故意歪理,就是说我们无始以来为我们的无明所执。我们每一个人平常想的道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是歪理。因为我们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法,总觉得我的对,就是这样。人家来好好的告诉你,你听不进,说了一大堆,这个就是不懂的如何讲闻的道理,弟子之相没有圆满。乃至于弟子之相都没有圆满,自己道理都不懂,要跑的去跟人家讲,天啊!你自己都不懂,你怎么个讲?前面告诉我们,我们要求皈依的人,他自己一定要解决了,你现在自己跌在的上,半死不活,你要去救别人,你怎么个救法?那是跌在的上救别人的话,还是这样,现在我们照著做一个医生,要去把那个药开给别人吃的话,那不是活生生的把人家害死吗?所以这个的方是说,虽然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弟子是何等的行相,同样也告诉我们,我们目前不要轻易的随便开口讲弘法,而是我们把我们的弟子做对了,这个就是弘法。为什么?因为这个法在你身上面如实相应,它本来是一个道理,现在变成你身上,变成了你实体的、具体的表现了,那不是把那个佛法真正的弘扬了吗?你只要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你得到功德,法就世间安住,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的。有了这个,那个下面才真实开始,所以说现在可以了。现在可以来教了。
  这可以教了以后,那么这个真正修学佛法,又分成功两部份,我们修学佛法:一个自己的内因;一个是外缘。这个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外缘是什么?善知识。然后呢自己的内缘就是跟善知识如何相应。前面这是告诉我们说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已,然后告诉我们清净。当初在依止善知识那个时候里边说,已经说的很清楚,善知识的行相、学的行相,应该怎么样依止他,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等等。这个六条实际上我们还是要很认真的把握住,把握住那个纲要,然后那个纲要把握住了以后,那个内涵在下面学的都是这样。你慢慢慢慢的愈了解的多,你对这个纲要的内涵愈能够认识的正确;认识了正确,到你随便这个一提的话,那你就把握住这个重点;你能够把握住重点的话,你就能够相应。
  那么在这个的方我随便一提,当初他告诉我们依这个师,轨理当中先说依止老师的意乐,换句话说,你依止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情,他是以华严经上面。我们其中随便说两样东西:第一个如孝子心,第二个如金刚心。什么是以孝子心?那就是不是以自己的心说我要怎么样,一切时处,要观察自己的父亲,现在呢谁是父亲?法身父亲。世间父母长养一生尚且要这样孝顺,你能够孝顺,你得到世间最圆满的福德。现在呢这个法身的父母,你能够孝顺,你就能够得到跟法身相应圆满的,法身相应圆满的什么?佛嘛!那么等到学完了这个业果的道理以后,那个时候你的回过头去一看的话,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们如果真正要修学佛法,是必然要有这个心理。因为我们在无明当中,你起心动念,无非是见思烦恼,尽管你懂得了一点点,对不起!这一点点就算对了,都是九牛一毛,何况十之八、九都错的。所以我们平常引很多例子,不但是引佛经的例子,那至于引世间的例子。昨天晚上引这个例子,今天不妨重说一遍,大家记得吧?喏现在的科学这么发达,大家认为这是天经的义的事情,居然说出来的道理恰恰相反,一个医生说:“你这个病不能吃油!”一个医生却却相反的,他说:“现在你要拼命吃油!”昨天晚上那个周医师还在,他是最佳医生,他在这儿证明,他直点头,不晓得你们看见了没有?如果你们不相信,你们可以专门问他,我讲的,我是外行人,医生,因为这是发生在我亲身身上。现在一个专业人员,对世间这么浅见东西尚且如此。现在我们才随便听见一点点、看到那一点点、随便几本书,我们就觉得以为这个就代表了全部了,你这个不是颠倒吗?
  然后科学上面的其他以前说这物质不灭定理,然后呢质能不能互换,现在又完全推翻掉了,恰恰相反,恰恰错误。世间科学上面,它经过这么百千人,然后又这么精密的方式观察出来的东西,尚且错误百出,我们现在拾人牙慧,随便看一点报纸,听人家耳边风,然后执著著就是这样,愚痴!只有一句话。就在这个的地方我们真正重要的,学到这里应该随时提醒自己,我是愚痴!千万不要说我这个对。学到这里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这个不对的,那么关于我这个对不对的真正的内涵,一直要讲到共中士,那个时候开始提到。上士的时候是圆满的告诉我们。在共下,已经有一点点的样子,所以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个时候才会晓得,你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要去揣摩善知识,他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然后你照著它去做。世间的人这样的去揣摩,牵就别人不是好事,佛法却是唯一的办法。为什么?因为佛跟世间所以不同,你所以要依止佛,他具足的条件,大家记得,这是个条件,对不对?所以他唯一的愿望,救你们。他具有的能力,圆满具足救我们的知识以及救我们的力量。所以救不起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内执障碍,所以如果说你照著我去想的话,对不起,你这个凡力摆在那里,高高的就把那竖在那里,他什么东西都进不来。所以经上的譬喻,太阳光尽管亮,你关在屋子里看不见,瞎子看不见。现在什么瞎子?就是我执瞎子、法执瞎子,讲我这个道理,讲了个半天的道理,对不起!法,的有法没有用。这是我们现在了解。你了解这个,自然而然所谓有孝子心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明白的呈现的出来。然后以这种情况,你如果去学的话,自然你能够有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功德。因为就是你还没学到它,可是你已经自己晓得我这个错的,当你晓得我这个错的时候,这个我的现行就破除掉了。当你晓得我的错的,前面一定有它推动你的原因,我们了解了,你一心恭敬尊重这个善知识,那个功德就升起来了。然后你尊重礼敬三宝的这个功德,昨天我们刚讲过,如果你身、口、意相应这种拜一拜,就从你拜的的方一直下至金刚记,把那块土挖出来磨成功粉,一粒粉一个单元,这么多粉就有这么多的转轮圣王位的殊胜的福德。我们还不懂道理,你只要能够这样做到。所以我们常常说,就怕你不贪,但是呢?你要贪就要做一个真正的贪,不要做一个什么?没出息的,现在我们真正的都是没出息的人,眼前一点点小好处就贪得要命,这真没出息,真太没出息了。你问我贪不贪?要,贪什么?佛,这个是我要贪的,所以我是大善法欲,因为佛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这样去努力的,世间的一般人,稍为像样一点,他们都是这样,他们有他们无比的远大目标在世间,他一开口,心里想的总归是这样,眼前小的根本不在乎。我们这些人真是太差,就这么眼前一点点小小的上面,然后呢损失是不晓得多多少少。那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体会到原来是这样的。自然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善巧的利用我们现有的这种状态,你只要善巧引导他,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所以因为你了解了这样子,不但有孝子心,而且金刚心也跟著来了。这一直是唯一的,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不能破坏你。对不起,不管他怎么说,我心却是不动,关于这种概念,你自然一样一样都清楚了。这详细的情况,我不在那里多讲,现在到这的方为止,关于共下士那个已经说过了,所以在这里,明天正好是礼拜天,你们不妨趁这个机会,好好的温习一下。把这个下士上面几个重点把握住,作为我们的行持次第,它这个前者都是后者必须要的经过的阶梯,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升。知见上面是这样,行持上面这样,目前现在重视的就是知见,你有了这个认识,下面讲下去的时候,你会慢慢的、慢慢的想契入,这是目前是重要的事情,当你知见相应契入了,行持的时候毫不困难。要不然的话这件衣服
尽管这么好,你一披,虽然究竟你还是圆满,可是在没有圆满之前,你就在三恶道当中受无边的苦,这件事情划不来。反过来你就算没办法圆满的话,一下还不能得到解脱,却有这么大的好处,四天王天这样的转,那是何等的好!下面的,下一堂课的来说。
  讲中士之前,我们把下士的那个基础,重新一条一条的温习一下,不了解的马上把它补足。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你那个中士学到那里你就通达到那里,要不然你跑到那个的方,觉得好辛苦,爬不上去,这个圆满的教法,到那个情况是很大的损失。那么前面这有几点特别重要,善知识,这个是外支,因为这是修行必然需要的。你要晓得怎么跟他相应,跟他相应的就是自己内支的条件,这个概念。那么说到善知识,反面是恶知识什么行相,这个我们要很清楚的。我们自己不但不能亲近恶知识,尤其是我们不要不知不觉当中我们自己做了恶知识,我们往往并不晓得,结果我们的行为害了我们自己,这一点也是应该特别注意。那么然后呢?下面开始正式讲修行,修行的时候除了那个正修的轨理以外,前面说那个破除修行的邪执,这一点太重要。所以当我们温习也好,或者你们没有听过,在听的时候,那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目前教法所以乱,所以没有结果的话,极大部份都陷在这里面,自己还觉得在修,但是呢实际上他已经走了错路,所以结果一生善行都成过失。眼前这个一生的过失,这个因果辗转下去的话,不晓得什么时候回来,那个结果都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你有了这个基础,然后这样的一步一步,从暇满人身的难得以及念死,因为怕死,所以才找皈依,找到了皈依以后,所以才晓得真正的皈依之处是何在,然后呢如何去皈依法,如何去学习,把以前没有了解之前怎么净除,了解以后如何增上,以及我们在这种情况去修学,必须要具足的什么条件,那时候你才会知道,这件衣服的珍贵!
现在披上了这件衣服,要处处好好的努力。这样说起来,这个事情真的的确并不难,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你心理上面正知见没转过来。所以你还没做到之前,心里面已经是畏畏缩缩的打了退堂鼓,我不行啊!那个事情一定是不成功,你真正能够挺起来的话,事情无有不成功者。
  眼前我们同修当中我就看见好几个,刚开始我总觉得这个人邋邋蹋蹋,不,最近看见他慢慢慢慢的很有向上的这个,这个非常明显,那个是最典型的例子。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不要说佛法就世间的这种情况。你心里面先有了这个喔!一定咬紧牙关要这样子成就的心情,那个时候心里上已经准备了,当难关来的时候,你认的很清楚,对啊!我是要向上,向上爬一定要付出力量,付出力量,你做的就是你所得到的功德,就是你赚的法财,你正要忙这个,这个心情就这么简单。像打仗一样,否则你不认识这个的话,你还没打,觉得辛苦。然后你背著头来,你打仗背了跟人家敌人打,什么结果?只有一条路,百分之一百的死,就这么一件事情,不是很清楚吗?所以我们现在要战胜三界烦恼,跟那个烦恼的敌人打,居然背了这个烦恼而打,你怎么个打法?不要说敌人,那随便任何一个人,你蒙上了眼睛然后跟敌人打,你岂不是只有挨他拳的份吗?所以这心理很重要,你千万不要,我这个不行,我那个不行,万万不可以。所以我们不行,它的确还是有它的很多的原因在,那么前面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无非都是帮助我们净除这些障碍。
  前面已经说过的两个因缘,我在这的方重提一下。有一个老比丘证四果的因缘,我是在这里讲过的,对不对?那么已经讲过了,你们已经听过了晓得,那个老比丘人人都笑他,结果他自己觉得至诚恭敬这个法而努力,跟我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比较一下就晓得,我们现在有没有这个心情,我们是不是懒懒瘫瘫、马马虎虎,能偷懒就偷懒,这个心情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年轻力壮,尽管有为的时候你是这样,他已经老成这个样的,他只是有这样的一个心,还不是碰到佛,就碰见这个年轻人跟他开开玩笑,拿了一个皮球在他头上敲四下他证了个四果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佛经当中公案,这个不知道在杂报章经,或贤愚因缘经的,这个我倒忘记掉了,你们自己去翻。
  那么另外还有一个公案,我今天在这里跟你们说一下,也是出家功德经的一个。有一个人,他年纪老了,年纪老了以后,反正年纪老了的人是样样不对,在家里边虽然他是一个满有钱的人。当年年轻力壮的,人人奉承你,等到你年纪大了以后,人人讨厌你,这个人在家里面只有消耗粮食,还要侍候他,他想来想去,一点意思都没有,然后就出家去了。他出去了以后,家里的人说好哇,出家去!你为什么还不出家?一天到晚就望他出家。我们现在年轻人要出家,父母哭哭啼啼,谁都不愿意你,这个道理就这样。结果他觉得愈想愈没道理,好就出家啦!跑到寺院里面去,那时候佛又不在,那么就找佛的弟子,通常佛的弟子当中最精彩的,当然舍利弗尊者,所以他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一看说,你这个人年纪老了,那个经上说快百岁了,近百岁的一个老头子,我们可以想像,不要说近百岁,我今年只有刚刚五十九岁,虚年六十岁已经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到了七十、八十那更不晓得什么样子,快百岁的老人,你可以想像得到了。舍利弗尊者一看说:“不行,你不能出家,出家要做三件事情:读诵、坐禅、行佛。”那佛世的时候就是这样。实际上呢这三件事情,我们不妨现在检查一下,我们出了家了,请问你读诵了没有?是不是你真正努力的从戒、律、经,经律论三方面努力,你有没有?再不然,你坐禅你有没有?再不然,你行事,忙公家的事情,你有没有?我特别说一下,是我们在座的有几位,不但是一样事情,三样同时具足,我真赞叹!乃至于有病的人都在那里那么认真的忙,就是我们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躲在房间那里睡大觉。可是这个舍利弗尊者一看说:对不起!你出了家要做三件事情,现在三件事情你一样都做不成,不行不行!”他没办法,他去求别的,那求别的说:“你来之前,你有没有找过别人?”我找过,找谁?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怎么讲?舍利弗尊者告诉我这么说,对不起,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他是这么说的话,那我也没办法,这样!然后找遍了佛的弟子,通通拒绝,他就在这个只桓精舍门口哭啊!说心里面,家里面,家里面人不要,要跑到去出家,出家也不要,那只好苦苦恼恼的一心念佛。他的善根到了,佛感应了,那就来了,现出光明来。看见佛,他欢喜的,然后呢大山崩的投在佛前面,佛就问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七卷A面

  佛就问他,你干什么在那儿哭哭啼啼?他就告诉他这个因缘,好!好!你来出家,就这样,那么就出了家了。出了家以后,任何人有他的缘的,他一看那个缘,他跟目犍连尊者有缘,他就告诉他说,尽管舍利弗尊者,那些人都说,可是你要晓得真正对事情的了解只有佛,佛无量阿僧祇劫所积累的功德,那些没有一个罗汉具足,所以他们不可能了解你的情形,你有善根的,跟谁?跟目犍连尊者,那么叫他交给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就带著他了。目犍连尊者一想,这个老头子他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但是世尊说的,那一定没有问题,好啦!好啦!那就跟著吧!那么他剃度了以后,然后他就跟著大家一起。虽然跟著大家一起,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老头子,什么事都做不来,所以这个年少这个比丘,大家都好作弄他,他自己觉得我这个在家里面已经苦恼,觉得出家可以啊解除苦恼,结果出了家又更苦恼,他越想越苦恼,结果跑到恒河边上面,算了!算了!我这一生命就送掉了。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对它恭敬顶礼,他说我绝不弃舍三宝,但是呢我这一生已经没有希望修学了,所以我至心恭敬的祈求三宝加持我,然后让我转世,年轻就出家。然后呢他对那件衣服脱下来挂在树上,拜完了,“噗通!”跳到河里面,他跳到河里面自杀。那个时候,那个目犍连尊者,就因为剃了这个老比丘,这个老年人,就观察说:我这个老徒弟现在在干什么?一看,他跳到恒河里面去了。目犍连尊者的神通,那就把他救出来。救出来了以后,就问他说:“你干什么啊?”“我如此这般。”“没关系!你跟著我吧!”跟著他,然后呢跟著他就带他去,说:“既然这样子,我就带你去散散心吧!”好,然后呢散心。
  结果跑出去的时候,第一个就看见一个死尸,那个死尸长得非常漂亮的一个死尸,可是那个死尸身上有一条虫,那个从他的嘴巴里面爬出来,从那个鼻子里面钻进去,然后钻进去眼睛里爬出来,在那个地方转。看见那么美的人死掉了,这觉得很可怕。然后呢,这个里面一条虫在那地方,看得真是恶心,他就问了,“师父,这个什么?”“你现在不要问,等一下告诉你。”再跑,跑得去,他前面又看见一个人,说有一个女的,在那个地方干什么?在那个地方煮一锅大的油锅啊,哗啦啦滚,滚完了,自己就蹦跳下去,跳下去把那个自己滚熟以后,然后呢捞出来自己吃。这个痛苦不堪,死了以后然后再活。他看了是毛骨耸然,“这怎么一回事情啊?”“等一下再告诉你,再看!”就这样。那么这么一看一看,就看到了第五个,看见了一个大山。那个山是大得不得了的大,大极了一个大山。那么到那个大山上面,他又看见了,反正是看见了各式各样那些恐怖的事情。那么完了以后,他又问,他说:“这个地方怎么有这么一个大山?”他就说:“那个大山就是你前生死下来的骨头。”“什么!我前生死下来的骨头!”那好了,我把前面的前后的因缘都告诉你吧!
  刚才你第一个看见那个死尸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就是那个每个国家的那个长者,那个长者夫妇俩个都非常的好,这个长者的夫人长得非常美。那么他们到海里面去求宝,不幸到了海里边,遇见一阵那个黑风,那个船翻掉了,翻掉了嘛就人死掉了,那个大海是不容死尸,那个海花,所以把那个死尸漂流到岸上。那么这个女的本身,她长的非常美,所以生前对她这个身体非常执著、非常爱好,所以她死了以后,因为她那个身体的爱好、执著,所以变成个虫,他看一下,人真一点意思都没有,原来这样结果。眼前是变虫,因为她前生对那个尸体的执著,对这个身体的执著所以变虫,这个虫命完了以后堕地狱,然后呢受无边的苦。他听见了寒毛直竖,原来对这个身体,这样好的身体都不能执著,那何况是我这个老的近百岁,一无是处。他心里是越想越害怕。所以我们现在想到这地方,不必为营养而忙,这营养忙完了以后,你也投条虫。他是个在家人,如果说是个出家人的话,你做条虫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它第二个干什么?第二个是某长者家一个佣人,那个长者是一个非常信佛的佛教徒。那么那一次是供僧,供僧的时候,就叫那个佣人煮那个供僧的东西。然后呢他每次煮的时候,总是先把好的东西,先把它吃一下,吃过了,然后完了以后,再供养其他的僧众。结果因为吃了很好的东西,长得非常好。那个主人说:“你长得这么好,你吃了什么好东西呀?你是不是认认真真的去供养那些圣者?”“我是呀!我供养,因为主人你做得非常好,他们都吃不完,剩下来给我吃,我吃了这个好东西,所以这样。”骗了他的主人。他因为生前骗了,所以现在就第一个先受这个,这个是花报,等到这个花报尽了,将来就下地狱,要受无量无边劫的苦,然后出来。这么一个一个这样的说。
  说到最后,他说“那么这个大山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样,前生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国国王,那个国王是依法治国。他有一次那个国王吃醉了酒了,那么有一个人犯了罪,犯了罪跑得去问那个国王,那个国王说,既然犯了罪依法治。然后呢就把这个人杀掉。杀掉了以后,他后来酒醒了,酒醒了以后,他就想起:“刚刚有个人犯了罪,那个罪人现在哪里呀?”“杀掉了!”“怎么杀掉了?”“国王,你刚才不是说,犯了罪就依法治。”后来一想,这个人罪不足死,他就很懊悔,懊悔已经来不及。他是很正规的,可是因为他这样的犯了这个罪,但他平常因为做了很多善事,所以他那个引业堕为畜生,但是他那个满业,却是做了这么好事,所以完了以后,投一个大身众生--摩羯陀鱼,这个摩羯陀鱼是大得不得了。平常我们说鲸鱼,鲸鱼,实际上比鲸鱼还要不晓得大多少倍。那么后来那个摩羯陀鱼,还有种种苦报,这不谈。他平常的时候常常这个一张开口,就这样,这个我也简略一点的讲。有一天这个摩羯陀鱼他睡觉,一睡睡了一百年,那么他醒过来了。醒过来了以后,觉得嘴巴渴,张开嘴巴来喝一口水。他那个摩羯陀鱼一张开嘴的话,那个海水就像这个瀑布一样,哗啦啦直泻下去,所以海上的所有的这种东西,统统一起灌到他的肚子里。那个时候正有一船的人在那个船上,就顺这个海水,就哗!下去。大家晓得那是摩羯陀鱼,那个船上的人可是皈依三宝的。一看见那个情况,说这一下没命了,大家拼命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拼命的念。这个摩羯陀鱼宿生有善根,他一听见这个,这个三宝相应的,不可以!不可以!他马上把那个嘴巴就闭起来。闭起来了以后,结果因为这样的因缘,他一念这样的善根,他就脱了这个鱼身,这样,然后呢投生到人间。然后这个鱼身那就是现在你那个大山,就是你那个宿生的身。那么现在你就是因为宿生一念的善根,现在就这样。“原来这样!”他一想到这件事情,那是不得了,拼命用功。结果以这样的一个衰的老头子,没有多久,证了果了。
  证了果以后,目犍连尊者就带他回去,带他回去的时候他神通自在,他是证了果了,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不知道,又看见这个老家伙又回来了,又跟他开玩笑。他证了果,他根本不在乎,别人还跟他开玩笑,那世尊可晓得的。反正你随便轻视,轻视个袈裟都不可以,何况是个证了果的圣者?那就叫那个老者,就给他说,“你现在出去作了些什么呀?”他就给世尊,“我的和尚告诉我这些!”如此!“是,你的身份已经所做已办!”然后给他说法,他现神变,那些年青人一看,大为惊讶,大家就,你看,我们平常都笑他,这么一个老的老朽的,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他一念精进马上成功。所以佛世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指鬘─那个杀人的一个人,结果他也证了果了,鸯掘摩罗。然后优婆离尊者是一个下贱的人,他出了家也证了果了。还有一个我忘记掉了,是专门的除粪人,那是最下贱的人,他也出了家了。乃至于这么个老头子也出了家了,也证了果了。乃至于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世尊叫他念两个字“扫帚”,他念了个扫,帚字忘记掉了。扫!扫!扫,扫什么?不知道?扫帚!帚!帚!帚什么?扫字忘记掉了。念这么两个字念了几天,他也证了果了。我们现在总不至于这样吧!注意啊!这一个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原因在哪里?简单极了,就是你的心里边,你心里边振作起来,这个第一个,我一定要做成功这一件事情。
  所以我以前曾经跟你们引用过几个典型的故事,譬如福特成功的公案,乃至于近代很多这种有名人物成功的公案,它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心里边一心的心念,是,我一定要咬紧牙关,一定要立那个志。我们现在这里有最好的环境,你只要这个立志,最后有最好的帮助,最好的教法,成佛都不难,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到前面,最后的结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以最圆满的这个德相之身,现在我们都得到了,尽管后面的几位还没有,但是我晓得你们几位都正在做准备,步步走上去,然后呢要里边发最殊胜的意乐,到那个时候佛果是决定可办。说到这个地方,然后呢因为下面刚讲中士,中、上士这两个,这个地方我也讲一个故事,来比喻一下。
  刚才不是讲目犍连尊者吗?他是佛弟子当中神足第一的,神通第一的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有一天,是白月十五,诵戒布萨的时候,佛在这个阿耨达池,那个龙王那里,那个阿耨达池龙王看见布萨的时候,就来看,一看,说:“舍利弗尊者怎么不在?”那么他就问,说一看舍利佛尊者不在,佛陀就跟目犍连尊者说:“某人哪,你去把舍利佛尊者叫来,把舍利弗叫来,我们要布萨了。”当然目犍连遵者,他因为神通第一嘛,他就去找,一看哪,那个舍利弗尊者还在给孤独园,跑到去跟他说,他说:“师兄啊,佛布萨,佛让我来叫你去。”“好!好!那你等一下,我这个,那个带子。”他解下来的那个带子,要他等一下,他说不能等,要拉著他,那个时候有一根带子摆在地上,“你要拉,先拉拉那根带子看!”然后那个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哦,要拉那个带子,尽其神力是不能拉动。那个舍利弗尊者,把那个带子的那一头,拴在那个阎浮提树上面,因为目犍连尊者神力第一,所以他拉那个带子,大地都跟著动,这个带子一动都不动。怎么这样不行?那么第二次,他想,这个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对,那被他那个大力拉动了不对,他不要绑在那个树上面,他就把那个带子的那一头系在那个须弥山上面,他还在拉,结果须弥山也摇起来了,这个目犍连尊者神力是这么大,但是尽管他神力大,这个带子还是拉不动。不过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对!不对!它带子虽然没有拉动,须弥山被他拉倒了,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他就把那个带子那一头,拴在世尊那个座位上面,他再去拉一动都不动。他心里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说:“好了!好了!反正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世尊告诉我来叫你,你不去,你管你的,我可去了。”所以他说完了,他就走了。他神通第一,当然他是神通,一下就到佛。结果他跑到佛那里一看,舍利弗坐得好好的坐在这个佛的前面,奇怪了,他就报告世尊:“世尊啊!是不是我的神通退失了?你说我的神通第一。”“对啊!你神通第一。”“是不是我退失了?”“你没退失。”“那没退失,为什么我跑得去叫舍利弗尊者,先拉那个带子,拉了个半天不动,最后回来的时候,明明我先回来,结果他等到我回来,他坐得好好的坐在那里。”“不是,不是,那不管啦!回来啦,我们就布萨吧!”那布萨,结果很多弟子,本来大家觉得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弟一,结果大家都看见了这件事情,大家心里想,这个家伙也不过如此!大家去轻视他。布萨完了以后回来,佛晓得,这个圣者随便起个轻视心不可以,他就说:“说我的弟子当中,目犍连尊者的神足第一,你表演一点给他们看看。”“好!怎么表演?”他就一动,一个脚站在须弥山的顶上面,然后另外那个脚站在那个梵天上面。然后呢,他把那个站稳了以后,一脚踢那个须弥山,那个须弥山一踢,那个整个的大地,天翻地覆。大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服服贴贴,发现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本事。这个公案是同样的讲,同样的佛怎么样,还没有讲,同样的讲两个罗汉,可是罗汉当中,妙了!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神足第一,尽管你神足第一,敌不过智慧。说明什么?佛法的特质在智慧。那么舍利弗尊者,尽管大家是说罗汉,他智慧第一。你这个神通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比比不过,这第一个。第二个呢?我们跟佛来较量一下,下面是有一个公案。
  有一次,佛那么讲法,他晓得佛,他有好几个公案,佛的所谓梵声音相,梵音声相,这佛的这个声音没有近远的,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地点、任何人听起来就这么美妙悦耳,与他的根器相应,就这么恰如其分。你一听他那个声音,就被他全部灌注去了,一思惟他的内容你马上得到好处,照他的道理去做,马上证得了圣果了,这样的好。所以他就想,他那个佛的声音到底能够多远,他就去找。结果尽他的神力一直找,怎么找那个声音,始终就像耳边,始终就像这个样子。结果走到有一个国土,那个国土名字我忘记掉了,那个佛叫作光明王佛,找到那个地方,找到那个地方它还是如此。那个光明王佛的那个佛身非常长大,他那个长大多少?是佛身高四千里,那么那个菩萨身高是两千里,我们现在的人身不到一丈。我刚才算了一下,他那个比起来,大概多少倍?一里的话,我们以前的华里是多少?一千,一百五十丈,对不对?好像是这样。换句话说拿我们现在的比起来的话,是六十万倍,不得了。你不要说六十万倍,这一万倍,你不要说一万倍,十倍,十倍一比的话,一百倍。现在一万倍,六十万倍,那你怎么能比呢?所以这目犍连尊者,那个比起那个地方的菩萨,小的那真是不能再小的,我们还找不到这么小的小虫。那个菩萨那个时候正在吃饭,目犍连尊者也不晓得那个是钵,他自己当然很小,他就站在那个钵的边上面去游行,那个菩萨正在吃饭,怎么另外一个黑点,这菩萨一看,原来一个小小的小小有情,他也不晓得这个什么人,他就那儿看,什么就在那个钵的边上,来了个小虫,那个佛可晓得的,说:“某人你注意啊!这个不是。”“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某方,这个好像东方吧!释迦牟尼佛座下上首弟子,神足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你千万不要伤了他,你不要把他看成小虫哦!”“有这样的事情吗?”他心里,他想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大概一定是,他那个弟子是神足第一,是这么样,他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佛就告诉他:“你们千万不要起轻慢心!”所以他为了让他那些弟子们不轻慢,他就告诉他说:“某人哪,目犍连哪,你使一个神通给他们看看!”说:“是!世尊。”然后他马上一现,现一个无量无边的虚空身,然后呢在虚空当中现一个大的狮子宝座,然后呢这个宝座上面有各种璎珞,无比的庄严,然后呢璎珞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莲花,每一个莲座上有释迦世尊的化身在说法。那个神迹,就以他们这个地方,是从来没有看见过。大家无比的赞叹,赞叹的不得了。那个时候,菩萨的这个慢心统统降伏。那光明王佛说:“好!好!可以了!可以了!”他就恢复了,不过,他就告诉他:“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呀?”他说:“我要想找那个佛的声音,找了半天找不到。”“这个佛的声音,岂是你可以找的,佛的梵声音相,它跟法界相应,没近远,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永远去找,永远就是这个样,这是我告诉你。”这一下子目犍连尊者也服服贴贴的了。我真是起了妄心,佛一直告诉我们,这个罗汉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你要测佛的智的话,绝无可能。我怎么今天会起这个妄想?好了!好了!回去吧!就这样,他要回去了。结果没办法回去,怎么也没办法回去,他的神力是不可到的,这一下他就慌起来了,求那个佛陀,光明王佛说:“就是以你的这个神力,不要说你现在没有气力,你就是有气力的话,你都没办法回得去,要经过几劫啊!”“那我怎么来的时候就那么随便听一下就来了;怎么回去的时候,怎么回不去?”“那不是你的力量,是佛的力量!”“那怎么办?”他苦恼得要命,“很简单,你一心皈投佛。”“对啊!我以前不信佛,这个绝不可以!”所以到那个时候,他一心皈命,才心里面一念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好的回到了佛跟前。
  这个里边有很多特别的意义,我不说。说明了一下,二乘跟佛之间尽管证得同样的果,佛同样也得到这应供果的名字;罗汉也是应供果的名字,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清楚明白。眼前这教法还没说明之前,我们心里边先把这一种故事摆在心里,等到你学完了中士,学完了上士,那个时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原因何在?现在我们不妨心里面想,没错,对,现在既然我们得到这样圆满的身,然后呢只要发这样圆满的意乐,一定得到圆满的果,实际上呢这个还是最省事、最方便、最好的路,现在走下去。看卷六,一百五十二页。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它每一个地方开始的时候,一定是皈敬世尊,这个道理一开始就说过了。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这就是前面下士道当中所说的皈依之因。因为内心当中有了这个认识,当然这个认识一定是依靠善知识,指明世间的真相,你如理观察思惟的结果。所以到那个时候,就要求皈依。说: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由于这样的因,所以你皈依,由于这样皈依了,最后达到了解正确的佛法的根本,如法行持、断恶修善,所以增上生。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你不要把这个作为满足。这个话讲一下。我们现在有没有得到这个?对不起,很难说,依我来说我自己晓得还没有,所以我自己一点都不敢马虎。我以前我有一个毛病,懂得了一点,自己就觉得懂得不得了,人家告诉我的就听不进,我总觉得很懂,现在我看很多同学当中也是这个样子。他懂得了,他总觉得样样都懂了,然后呢其他也听不进了,这个好遗憾、好可惜。世间也是如此,出世也是如此,或者你看见,看见的不是坏,的的确确,他的的确确是好,可是不幸的我们看见的什么?我们看见的是五浊恶世的凡夫世界,在这个凡夫世界稍微好一点,然后你就觉得以这个榜样的话,就算你做到了也只是如此,对不对?前面告诉我们你证得了这个圣者的罗汉果都不行,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这地方特别提一下。如果我们自己觉得我很对!你错了。前面告诉我们,你真正相应的话,如果你发现你自己错了,那你是有智慧的人,你有了这个你就可以爬得上去;反过来说你自己觉得你很懂,那对不起,你只是一个世智聪辩最多,而且这是八难中人,这是我们千万要注意的!所以现在前面已经提醒我们,这地方更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觉得够了。所谓这够了已经生起什么?已经生起共下士之量,所以大家注意,你们自己检查检查,是不是你已经生起共下士之量?我们共下士之量生起什么现象?一看见眼前现在,一跑到斋堂里,这个东西可怕,但是我不能不吃它,所以你每吃一口,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如狂野食子肉想。你越吃是越难受,吃得可以饱了,赶快放下来,那个才是生起哦!如果你吃的时候越吃越起劲的话,对不起,你共下士都没有。如果在这种情况,居然喜乐的话,那完全错了。进一步。

【“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

  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就觉得满足,是说这个地方让你作为基础,先从这个基础上面作这件事情。这个基础部份是跟下士一样的,这个叫共下士,然后更进一步,再上面一步--中士,这个是因为共中士一样的,它共中士的内容是厌舍生死一切,耶,不但是求后世,后世生了天你也不要,那么依这个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这个才是。

【“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下士的量了,进一步就要上去。念完了小学,要学中学了,不要说:“我小学了,我现在样样都懂了。”要是说:“我现在小学了,念完正好念中学了。”这样那就对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七卷B面

  念完正好念中学了,这样那就对了。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

  为什么?虽然说你得到了人天的好处,但是行苦还没出,最后还在轮回当中;假定你把这个以为快乐的话,那你是颠倒了。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所以虽然共下士做到了,但是对于这个真实的究竟意义来说,一点快乐都没有,最后一定要堕落的;就像我们现在在这个悬崖当中暂时休息一下一样,一动马上就跌下去,粉身骨碎!


【“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这很明白。

【“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现在我们普通人是怎么样?永远在生死轮回当中转;而目前只是暂时得到一点点这个三有当中的人天好的位子;把这个内容看不清楚,因为愚痴颠倒而把它看成快乐的,那个是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自己作不了主。为什么?看不清楚无明,无明嘛当然作不了主,于是渐渐又转百返,于永远,这个百不是一百趟,百是泛,泛指,永远在六道当中轮转,等、非等,或者上、或者下,这个意思。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所以我们真正的对好的应该产生厌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对这个善趣看得像地狱一样,不怕这个的,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是绝对没有的。注意哦!所以现在我们要了解,你一旦真正的出家,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圈子里边,不要说眼前,就把你升天,升到天上面去,就把你做到一个国王,就把你做到天王,你看起来像地狱一样的恐怖,这个才是。

【“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我们哪现在这个状态是什么?这个贪著生死的这个,这一个心意状态什么呢?永远在生死当中流转,这是我们应该认识,真正产生厌离的。所以任何一样好东西,你要了解,真的修行的时候,法碍如果说不遣的话,你上不去。所以在这个五道十地当中,资粮加行,这个加行再上面去,说加行是暖、顶、忍、世第一地;世第一地最后的后心,那就是见道;这个到了这个顶端以后顶堕,停在这里上不去了;它顶堕是什么?就是他修了法以后他也欢喜,觉得好,他有这样的一念的欢喜的执著,就爬不上去。看看,那些人都是些我们说起来是已经真实相似见道,说大彻大悟的祖师很多是这种人;他有了这一念上不去。我们现在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个心里面还这么个放不下,这个我们要认识的。不是要去做到,我处处地方提醒,我们真正要认识的,现在正知见;见的就是见这个,然后呢慢慢的努力去对治它。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


  就像这个样,你对这个六道轮回当中,如果说你起乐想,感觉这是快乐的话,对不起,那你这个愚痴非常重。所以我们眼前看看真可怜,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看不开、这个也看不开,利固然看不开,名也看不开,钱固然看不开,身体也看不开,乃至于我常常觉得,打了板了还趴这个床上爬不起来,实在是,我自己深深一直为这感觉,尽管跟你们说策励你们,问我自己做到了没有?我老实说我没做到;我只是尽量提醒:打了板了,赶快起来,这个头昏了半天。我总记得,当年我这个阿阇黎告诉我的话:“叭!你坐起来!”然后坐起来,然后呢脚放下地,冷得要命!好,赶快穿衣服;千万不要说:冷得要命,再摆在棉被里面,反正打头板,那你就害了。这个注意哦!就是你处处地方,你正知见最重要,这是我随便一提。你从任何一件事情,不要看成快乐的,这种快乐的都是什么?陷阱,这是我们必定应该认识的一件事情。你有了这一个念头,现在真正重要的就是注意,这个念头最重要。所以眼前我常常告诉你们我自己的过错,这有个原因的,就是你们不要害怕,就算是现在你们觉得,很尊重的这样的一个老师,他自己都有错误,不但有错,满身错误;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认得了错误在改;因为改,所以今天你们觉得能够尊重他,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所以这个才是你们该学的地方,所以注意,真正重要的,不是认得了道理看别人不是,跟别人讲道理;你必定要把这个道理,看见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努力策励自己:我总要努力!对不起,我爬不起来,我偏要爬起来。所以告诉我们,你如果对这个地方起点乐想,错了;反过来。

【“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

  对那些快乐的事情,你能够起苦想,那么你那个时候愚痴慢慢的减轻了;这个东西叫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脑筋的确很好,然后你把那个脑筋用在这个上头,那就对了。应该这样的思惟,然后呢观照自己。你能够观照了以后,到那时候,你往往要跟人家辩论的时候想:错了,错了,原来不是我有道理,是我什么?见烦恼重。那个时候,你话到嘴边马上吞下去。这个时候你的这个智慧慢慢的就增长了,愚痴就减少了,这个对见烦恼而言。同时呢,对思烦恼这个习性来说也是一样,你平常的时候觉得冷得受不了,你刚才说的又想缩到被窝里,不对不对,这个东西不行;我宁愿在那里咬牙关,然后多冷一下,然后策励自己再穿衣服,一定要起来,就这样;说这个是平常我们应该知道的。

【“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

  下面就是告诉我们,眼前对美好的东西,你把这个美好的觉得它好的话,害了;这个东西贪心,贪心增长;贪这个东西非常可怕,是越贪是越厉害的,这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你这么越贪是越厉害的。所以这个依众靠众还有个好处,尽管我们现在理路或者清楚或者不清楚,习性或者厉害,可是在大家面前总觉得不大好意思,所以靠著大家多多少少,少造一点罪。等到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害了,这贪心永不能圆满,所以凡是我们欢喜的东西的话,不要看见它是清净美好的。

【“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你要看见这个东西好可怕的,是大骗子,这个大骗子给你一点小小的甜头,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那时候你想到的话,你心里面就对它起恐怖。当然真正的平常我们初心修的人,这贪心譬如说用不净观什么等等,有它特别的对治,这个以后讲,眼前这里我们要了解这个原则。

【“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上面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我们虚妄颠倒的关系,把这个三有当中这种好事情,把它看成快乐;一向习惯,一向把这个妄想以为正确的,所以总把它看得这是好的,这个我们要认得它。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

  它最佳的对治,什么呢?修苦性,说原来这是苦的;还有呢不净,,修不净观,实际上这个里边,正修的时候修什么?观受是苦、观身不净,这是我们最难对治的两样东西。但是它有正确的方法,下面将来告诉我们烦恼的时候,那时候我再提起。当你这个一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你那时候才了解了,原来你又再被烦恼转;然后呢转了以后,真正烦恼转的时候,的的确确我们谁都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可怕极了。所以你必须事前认识,然后呢思惟观察,到境界现起的时候,这一个正法相应的这一种现行现起的时候,那个时候你有力的对治生起了。那时候你欢喜,今天我居然打了一个胜仗,那个快乐真正的快乐。你平常吃的东西,当你吃的时候吃得很起劲,你真的快乐吗?那大家不妨心平气和想想看,我们大家都有这个毛病--贪心,好东西,事前是越多越好;吃完了以后,肚子吃得胀胀的,睡在那里,站也不是、睡也不是,就这样,当时真的快乐吗?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快乐,我想大家都有这个感觉,你的一个劲儿就在这个地方做那件事情,吃完了以后昏昏沉沈,然后到那个时候又要来了,快乐在那里啊?但是奇怪,它就偏偏到那个时候就让你去这样做,这个就是这个真正的行相,这个烦恼仔细的道理,慢慢的好好的学,那么你能够如法的修学的话,这个就静息了。反过来,

【“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所以如果说你不如法的去修行,修习这个对治法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一直增长的痴跟贪,贪里边一定有痴;然后呢贪的最后的结果,得不到的话嗔也跟著来;这个三样东西就这样的辗转的相应。由于这个造业,然后轮回三有,你没办法跳出来。既然前面你怕、厌恶,唯一的办法就是这里。所以现在晓得,,你真正要跳出来,要做些什么?佛说从这个上头,从业感果的必然性;是了解我们真正要修的是要修三有一切盛事的过患。然后从这个了解了以后,才步步深入,能够解脱,那个才是说进入更深一层。第二个步骤叫做中士。所以现在我们看看,那么就中士这一个内容是些什么呢?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第一个

【“正修意乐,”】

  正修的这个内容是什么?我们心里应该些什么认识?怎么样的做法?

【“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个;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这个是一样的。

【“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

  既然你要求解脱,最后了解了,说第四个那个地方,就现在告诉我们了。你要修解脱吗?对了,解脱道是什么一回事情。现在次第来讲:

【“初中分二,”】

  就是正修意乐。

【“一、明求解脱之心,”】

  求解脱的心是什么?第二怎么样发生这样的求解脱的心。所以

【“二、发此之方便。今初,言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
缚。”】

  所以解脱什么样呢?简单,就是把绑住的把它解开来,这么简单法。那么什么东西绑著你?业跟烦恼,就是业跟烦恼把我们绑在生死当中,就是这么简单。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说,是的,现在绑著你的就是业跟烦恼,由于这两样东西的辗转的增加,结果呢把你绑著了。绑在那里呀?绑的地方如果拿这个界、拿那个地方、拿那个范围来区的话,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然后在这个三界当中,如果分趣,就是我们分成功六趣,或者就是这个六个类型;那么或者是六等,或者是五等,如果把修罗判作天趣的话,就是五等,有的把修罗叫做非天,这个没关系。还有一种呢?生处门,就是在三界当中你怎么去出生的,那么分成功四,胎、卵、湿、化就是这样,不外乎这个。就是不管是三界,不管是六趣,不管是四生,总之前后业感缘起,前面的蕴灭,后面的蕴生,是结蕴相续,在这个里边继续不断的这个五蕴身,继续不断的向前推演,是结生相续。那个蕴、五蕴不是有一样真实的东西;而这个五类东西,到那个时候旧的坏了,新的又生起来了,这一个东西,身心起来的继续不断向前面推演下去这个相续体,这个就是被绑著这个。而业跟烦恼,绑著那个蕴体,就是这么,就像那个绳子捆著你,就这么简单。这个绳子是业跟烦恼,现在这个你呢,就是个蕴,五蕴。

【“故从此脱,即名解脱,”】

  就是这样,从这个地方解脱开来,就是。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你现在呢要想从这个地方,说不要被它绑著,我一定要想办法跳出来,就是这个,就是这样。

【“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前面我们不是说业跟烦恼是能绑的东西,然后呢结蕴相续就是我们生死的流转的这个所绑的东西。那么业跟烦恼的说这个里边,说这个业跟烦恼的诸行,它这个前面灭,后面的生,生完了以后又灭,灭完了以后又生,生灭不停的,所以它生完了以后,它自己就会消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它那个结蕴的事情,本身就是永远生灭。不待修习,假定说你不要去修习,说“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就是说,结蕴的体本身是什么东西?找不到,它是怎么一个?生灭继续相续;换句话它一直相续的,一直相续下去的。这种情况之下,你必定要修习对治,断了这个相续,那就对了;否则的话,如果你不修习对治的话,是呀,如果你不修习的话,对不起,它本身,它继续不断的就生灭生灭。所以。

【“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

  所以你没有修这个对治的话,它永远接下去。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你一定要修习正对著这个生死流转的结生相续,那么它那个东西就停止了;那个停止了以后,那个系缚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要求解脱心,那么要求什么解脱心呢?就要对这个结生相续要找到如法如理的对治,对治了这个东西以后,那么这个解脱才能够具体的成就。了解了,所以说,,要求解脱,要一定要有解脱的方法,正确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这个。至于这个方法的内容呢?我想留在下面一次再讲,今天这一堂就讲到这个地方。
  今天,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五十三页,卷六,共中士,中士道。那么这个中士,由于前面这个基础上来,我们进一步了解说,虽然人天当中保持了善趣,生善道,但是毕竟最后还要堕落;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想到毕竟堕落还是苦,这样不行,进一步还要更求进一步的解决。那么,那个从这个基础上面,又向上一步,这个叫中士。那么次第呢分四部份:正修意乐,那一个是正式的,就是我们说中士要修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心里的内容,我们应该有的认识,以及心里这个状态是什么样;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发生这样的一个状态,他告诉我们的,用什么方法才行。这了解了以后,比如说错误的概念要去掉,对正确的了解了,错误的去掉了,最后告诉我们,那么现在修什么样的道,能够达到你这个目的,这个分四科,这个次第层层推进,圆成我们的目标。那么前面已经说过,所谓求解脱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那么这个心怎么样才能够发起?平常说我们大家都希望,没有一个人例外的,要想从痛苦当中脱出来,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可是找不到,原因呢就是自己的愚痴。因为愚痴不了解,所以不晓得从哪里去找,现在我们很幸运的晓得,要去找一定从那个方面,这归结到从三宝。那么更从那个地方了解了,单单前面这个不够,更进一步到这里。那么说现在呢,虽然我们进一步要求解脱,但是这个解脱的心,是晓得解脱,怎么样才能够使得这样的这个内心,跟他相应的如理如量的生起来。虽然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觉得,这要求解脱,虽然你要求解脱,但是想完了以后,那下面就没有一个力量来推动你。因为没有推动的力量,所以当你想的时候尽管想,想完了以后,仍旧陷在自己一向的这一种习性当中,这种习性就是无明相应的见思烦恼。那种见思烦恼,尽管你拿来阅读佛经,有的读了半天增长各式各样的知见;结果呢,他本来是要指导我们凭这个去跳出轮回的,净化这个知见的,结果你弄了个半天,知见增长了一大堆;知见增长了,慢心也跟著增长,结果是烦恼是越弄越多。所以在这地方我们要很善巧的找到这个正静息的方便。那么现在下面告诉我们。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

  怎么样能够启发这样一个如理如量的认识。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那么先举一个譬喻。譬如说我们嘴巴渴了以后,觉得痛苦不堪,那么你一心一意要想去找水喝,为什么?因为你觉得嘴巴渴的时候,那是痛苦难受。这个譬喻我们可以更加深一点说,你生了病,假如那个小病没有关系的话,叫你去看医生你也懒得看;但是那个病痛苦难受的话,叫你不看医生也做不到。同样的道理,一定是对于这件事情感到它的非可爱,就是应该这么,反面的更强烈说可怕、痛苦的这种状态;由于这个力量逼迫,所以你一心就去求怎么解脱痛苦,怎么从痛苦当中透脱出来。所以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同样的现在我们要想从这个苦蕴当中得到解脱,解决这个苦,也必须见到这个取蕴,这个取蕴就是我们身心的五蕴,它那个特质是苦的,以及它这个苦的种种的过失患害。当你真实的见到了,那个时候你才一心一意才会求它跳出来;你要见不到这个的话,那根本不可能,所以说这个是道的根本在这里。因为你要从这个地方求解脱,又找到了解脱的这个道,进而去找,找到了解脱之道,那时候你才会努力去修;你没有这个力量的话,推动你的力量都没有,所以嘴巴上面都是空话,原因在此。我们每一个地方必定要把握得住;乃至于现在你说你为什么要持戒?同样的道理,你必定要把握得住这个原则,这个是最重要的;否则的话,你弄弄就弄错掉了。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所以第一件事情,我们先一定要认识苦蕴所在的三有,这个三有的种种祸患,种种的不理想;当你见到了不理想祸患的话,你就一心一意产生厌恶舍离,一心一意从这个地方跳出来。为了要跳出来,你就想怎么样才把这个痛苦能够解除,你才会去求解除的这个方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八卷A面

  你才会去求解除的这个方法,这个是必须要的,这个道理,所以下面引论。

【“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任何一个人,对于这一个事情,如果不产生厌离心的话,他怎么可能求寂灭这个厌离的方法呢?不可能的。反过来,他因为不了解这个三有的过患,而他见到三有这么个好,所以他贪著难舍,既然贪著难舍,怎么可能让他从这个地方跳出来?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修行,说是要修行,乃至于说受戒,乃至于出家,乃至于认真的去学,学了半天,他根本就没把握住,你为什么要跑得来学?他把握不住,所以到后来,知见一大堆,学问做了一大堆,有很多这样,结果呢他始终在那个地方空转,那是非常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首先把那个根本“因”指出来,换句话说,那个根本“因”有了,然后你在这个上面著力的话,把那个根本因慢慢增长圆满,也就行了;否则的话,你忙了半天,忙了半天你所圆满了什么?染污之因,愈做愈远,这一点是我们在这个地方首先应该认识。有了这个认识,然后你步步深入,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帮忙我们解脱生死的。如果你这一个不认识,然后你跑进去的话,你那个知见都是不相应的。这样那么这种知见到后来呢,如果说你修的功德,那三世怨,到那个时候你很有钱,如果说你做学问,三世怨,你很有学问,就是这样。现在有很多很有学问的人,很有财势的人,乃至于很有地位的人,那种人他不能进入佛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有一类他修福德,也在佛门当中布施、弄,修庙乃至于,但是根本因在哪里?没有把握得住,开始他是对的,没有把握得住,所以他将来得到福报很大。有一类他那个时候,然后呢做学问,做得很多,经律论深入,思惟观察乃至于讲说,但是同样的根本因没有把握得住,这一世很聪明,乃至于念书念得很好。有一类,持戒的戒相上面做得非常的如宜,但是虽然如此,他真正的自净其意,他的根本为什么要持这个戒的目的,把握不住,这一转世的时候,他声望说官位很高,那这个都是这样来的。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不管我们将来学什么,你这一个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以后,然后不管你修哪一个都对。譬如说我们现在净土念佛,是正因为如此,所以你那时候的如“救头燃”,别的我管不到了,只有一心一意依靠阿弥陀佛,那时候你那句佛号就念得非常坚固。如果你持戒的话,你晓得的非常清楚,原来这戒的目的是在这个地方。自然而然你把握得住了,你就很努力,做学问也是如此。否则的话,我们处处地方产生争论,说我这个对你这个错,然后呢大家又要是忙这个忙这个,在佛世的时候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样。佛就告诉他这样,他听见了,全部精神贯注在他自己的问题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如后他解决了,解决了以后他烦恼解脱了,那个时候你再做就好了。那我们现在,不,有一种人比较差的,忙著要去解脱,不管这些,结果呢?方法得不到,尽管你关起门来修行,修了半天,在烦恼当中转,不知道。那么反过来有一种人,是,先要了解,然后去做学问,做了学问做了半天,他不晓得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比较各宗各派各家各门,这个对,这个不对,学问一大堆,争论不晓得引起多少,也跑到外头去,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希求解脱的方法,根本何在?看下去。说: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

  这个启发的方法分两部分,第一个。

【“一、由于苦集谛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这两者当中你任意能够了解一个,把握住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要想两个都认识的话,那彼此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开合,如果你弄得很清楚的话,那这个问题真是易如反掌,你去到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可以处处体会,所有的眼前的这种障碍,都消除掉了。现在我们分那个两部分看下去:初就是由苦集门中分二。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第一个先要了解,认识观察思惟,这个生死的特质是什么?苦,是苦,确确实实这一个是苦的,第二个呢?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那么为什么会在生死当中流转呢?为什么呢?这个两部分,又一一各别分开来讲。

【“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先说明四谛,说苦集灭道,为什么先要讲苦谛的原因,然后正讲苦谛,现在说下去。要平常在我们一般状态学的时候,我们就说经上告诉我们苦集灭道;就告诉我们说,算了,他为什么要讲,先说苦谛,为什么?这个次第他为什么要这讲?平常我们说,你赶快告诉我,告诉我们晓得就好了。好像那个道理表面上面,我们找不到必须要说的理由,通常我们这种状态。实际上呢?这个有他的绝大的原因在,现在我们把这个文看下去。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

  集就是因,由于造了这个因,聚集了这个因,那么感得的这个因的果,流转生死的因是集,然后呢感得流转生死的果是苦,所以照这个先后的次第应该是集在先,而苦在后。结果呢?世尊却先讲苦后讲集,所以为什么原因?

【“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世尊正讲的时候先告诉我们,这个是苦,你应该知道,这是集,他那个次第就先讲苦然后讲集,却却相反,什么原因呢?下面说。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第一个告诉我们,说佛对于这一件事情,把那个因果次第颠倒违反而说,他有他的特别原因的。什么原因?修行的纲要在这里。你为什么要学?你要学了去修行,结果你要修行的,那个次第就是这样的,所以没有任何过错。反过来说,他就是绝对正确的要这样讲,世尊之所以为世尊,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平常所以不能修行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推动我们修行的力量。晓得这个要修行要好,但是就提不起来,那么我们以前听过那个各式各样的故事,那个故事都是这样的,他去了出了家,也不行,结果跑到地狱里一看,跑到天堂上一看,那个时候不管他年轻也好、年老也好,大家都拼命了,为什么?原来看见这个情况是这么个严重。那么同样的对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虽然没有这个福德因缘,感得佛菩萨带我们到天堂地狱去看看,但是我们眼前都遭受到,一生了病,生了病赶快去找医生,这个事情要该做的事情都不愿意,你就接著忙著,病是件小小的苦,你就拼命去找医生。所以现在这个地方也指出来,说这一个东西本身,是在大病大苦当中。那么他指出来了以后,如果说你能够如理照他指出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个时候你内心上面就产生一种状态,什么?觉得这个痛苦的逼迫性,就在这里,那是无法忍受,你就拼命要去求解脱了,就是他为什么要先说的次第。从刚才这个说的譬喻当中,我们也就感受得到,假定我们在生理上面遭到了病,我们会求医,现在呢,照著这个方法,在心理上面如果你也感受得到苦切的这种力量的话,你那时候就会坐立不安,坐立不安干什么?一心求解脱,你能够这样去,那有不解脱的道理?所以这个是修行的次第,这个是正确的。

【“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那就是这样,对于所化的,就世尊要化度的那些众生,他假定对于这个生死的本质并不了解,贪著难舍,根本不想求解脱,那个时候你叫他修,修什么?修是修解脱,现在我根本不想修解脱,你修,那不是颠倒吗?所以这根本已经断绝了。诸位,这个地方好好的想一想,不要说我在这儿修行,我跑到这儿修行,你先问问,你跑到这里来目的干什么?要很清楚很明白。有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所有在座的各位,乃至于尽管不出家,今天跟佛法有机会接触,都是宿生有善根。从前面我们讲的业果的道理当中,晓得这个异熟同时有个等流,然后呢还有士用,士用就是外面的客观的环境,异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的果报,然后呢等流就是心理,心生起的状态,这个是宿生的善根所集,所以这一世,里边的因碰见外面的缘,你看见了出家你就欢喜,就会走上去。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走的这个根本的因,经过了这样的生死的流转以后,迷糊掉了,再加上出世了以后前面所接触的,都是世间染污,而这个染污呢又是跟我们无始以来所种的这个无明习气相应,所以以前一直都引发这个东西。所以在非常强有力的世俗的这种贪染的现行当中,那个时候,对于求解脱这个心一点都没有。当你接触了以后,虽然启发了好乐之心,跑到佛门当中来,但是那个根本本身有没有?还没有,这是所以一定第一件事情,要有正确的知见上的认识,经过忏悔,把前面跟世俗染污的这个现行,要把他破坏,还要把他克服,那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引发出来的这个认识,那个时候,你会心里说,要求解脱。我自己的经验,以及我遇见很多同修,他就是说一心一意,对于出家的向往,然后呢要求善知识,尽管出家,尽管求善知识,但是呢根本因,真正找到的非常少。他也想去念佛,觉得念佛好,但是呢他这个推动的因始终不强。实际上与其说始终不强,这个推动的因根本都没找到,就是这种状态。就是宿生的这个善业,加上这一生的这个杂染,你糊里糊涂有这种力量在这个里头的,但是呢他抉择不出来。所以抉择不出来的话就是,不是以这个力量为主的,那么是哪一个力量主的呢?就是无始生死的染,现在我们虽然来了以后,对不起,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都是世俗上的那种,知见上面、习性上面,总总的这些事情。所以说这个,他真正求解脱的根本,对不起,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地方叫根本断绝,对于解脱云何能导?到那个时候你就引导叫他解脱,你怎么引导他呢?你叫他说,不要贪著,他觉得这是我要的东西,你叫我这个不做、那个不做,他尽管坐在那里,心里听在这里生烦恼,啊你叫他这样做,他就觉得最好我多睡一会儿觉,最好都做那个,叫他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是愈弄愈远,这是我们要正确了解。所以说大师外支已成,真正的问题都在自己这个障碍当中!

【“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

  而这一个所化度之机,就是我们这一个状态当中,仍旧被这个无明痴暗覆障住,看不见事实的真相,明明在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这一种事情都是苦的,他把这一个苦的这个特质,现出来这个在生死轮回当中虚诳境像,他被它所骗,觉得这是安乐的。所以说“执为安乐颠倒所诳”,你要叫他这地方不要这样,他还觉得这个正是我所需要的,你叫我不要,那怎么可能?尽管他宿生的善根,让他跑到这
地方来,他还是不行,这根本原因在这里。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第一点你务必要了解这个。当你正确的了解这个,不管你拿到了哪一个法门,你就一心一意的从这个法门当中去深入,就不会大家去是非争论。所以正法的时候叫做解脱坚固,他听见了一个法,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里,乃至于听见了扫帚两个字,他扫扫扫扫,然后呢把心里的烦恼扫干净了。现在我们听见了这么多的法,他偏偏还是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辨别得一大堆,那个时候实在不相应,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叫做什么?不幸的,这种叫世智聪辩,这个是我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应该了解的。反过来,如果说你能够真实的净化了,这个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一个工具。差就差在什么?一点点,是不是为颠倒所诳?是不是为无明所覆?所以第一件事要把这个不正确的认识转变为正知见。

【“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这一个生死轮回的大苦海,既没有边又没有底,愚痴的人在这个里边一点都不怕,怎么不怕?这个人是何等的愚痴!所以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

  先必定要告诉他这个是苦,这不是安乐,佛拿这个告诉我们。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第一个了解是了解这一点,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学什么,这是真正重要的。就是说,虽然说出家,大家说,出家五年,先要依止阿阇黎知道开遮持犯,要晓得为什么立这个戒,为什么守那个戒,这你必定要知道。佛一定说苦集灭道,因为你有这个次第,然后你去修道,修道的时候第一步才是持戒,所以这个戒的根本还在从这个上面建立起来,必然我们要知道的。如果你这个把握不住的,请问你持的戒,你持些什么?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这不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所以三十七道品当中,第一个四念处,也是讲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第一个。平常我们最难放得下的就是这个身体,就难放得下的就是眼前的种种的贪著,所以告诉你这个身体,不像你想像真是不净,像大便一样的臭,你会爱护吗?你一看见你就厌恶,然后你种种的快乐,说告诉你这是苦,是必然如此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如此的,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不但一方面,还多方面的,种种方面的善巧说明,目的一个,引起厌离心,所以先说苦谛。现在我们真正修行没有别的,也必定要从这个上面,你把苦谛如果正确的认识,下面都有了,这是根本,如果这个没有的话,那对不起,下面都在走远路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因为你了解了这个苦,所以你要求解脱,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求灭苦之行。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这个来了!因为你要想除掉那个苦,那么这个苦怎么来的呢?你了解这个苦是果,真正要把那个果消除掉了,必定要从因地上面解决,那么这个现在的苦果的因在哪里呢?那个时候你进一步找那个苦的因,这个集谛,所以由于苦的认识,然后呢策发我们求解脱的心,从苦当中解脱出来,因为要求这个心,所以一发了这个心,所以找苦从哪里来的?那个时候你就会努力去找,那么然后去找。当你这个时候你找到了集谛的话,你就努力会克服这个因,那个时候,他灭道二谛就跟著来了。由于这样,所以戒定慧的三个学自然你如法修持。否则的话,尽管你说讲戒,讲得这个头头是道,不要说单单的说我们中国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你样样弄通,你做个大学问家,说不定你戴各式各样的博士的方帽子,一点用场都没有,流转生死当中,弄得不好还说不定还要堕落,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反之,你就算这些东西,不要说每一个步都通,像周利槃陀伽一样,只懂得两个字,你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更巧妙的方法,他周利槃陀伽还要证了罗汉果了。现在也不要罗汉果都不要,你就想到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了,你照样可以了脱生死,这个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个根本,现在第一要把握得住。所以他是为什么集谛在后说。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一步一步的从这个上头追根究底的找到,生死的苦是有漏的业,业又是烦恼所起,那么烦恼的根本是我执,那个时候你把集谛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你了解了这个,紧跟著见到,原来这个我执这个东西,不是天生的,却是虚妄颠倒的,这个东西,你可以把他净化消灭。所以那个时候你想,原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在这里,那个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把他去掉他,所以誓愿,不但愿,誓是什么?就是你必定要达到的这个愿,不是我们浮浮泛泛,我也想,虽然你也想,你还是弄得想了半天,坐在这个地方。他那个誓不是,我一定要做到他,你站起来全部精神去干,当然,这个是指我们的心里的这种状态。这个修行不是什么浮浮泛泛,有气无力,不是的;修行是打起全部精神来,就这样,心里是这样状态。因为有这种心里,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然如此,你看那些大祖师们,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样。所以那个时候,他集谛后面宣说灭谛。节首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么说了苦谛以后应该,你要求解脱,就讲灭谛,为什么又说集谛呢?

【“答云无过,”】

  他说没有错的,为什么?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是的,那个时候,虽然你要想求解脱,希望把一切的苦得到净息,所以这灭就是息灭一切的痛苦,但是你并不了解那个苦的因,不晓得这个因是不是一定能够遮止,换句话说,一定能够去掉。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确定是不是能够做得到,是不是能够达到你息灭一切痛苦的这一个状态,所以说这个时候不先讲灭。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八卷B面

【“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现在照著次第,说首先了解了苦,那么由于苦了找到了苦的因,找到苦的因在这地方,原来可以止息的,那个时你就想,那我一心也要止息,但是你要止息怎么做法呢?原来有它止息的一定的方法,那个叫做道。由于这样的追求到道,那么讲道就修道的时候,那个时候才讲戒定慧三学,而不是世间的五花八门,而不是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而不是世间的理、工、渔、农、士、农、工、商,这套东西就完全用不上,有它这样的必然的次第。所以你照著这个次第来的话,自然你的心里面就跟他相应,然后就步步深入,你学到哪里受用到哪里。要不然你学到那里,自己一直在烦恼当中转,所以这个都是杂染之法,尽管你修一点善法,是难免为杂染所染,所以始终现在我们就是这个状态。因为你修了一点法,所以他有一点跟法相应的这个善报,但是这个东西杂染的,始终这个善跟著很多烦恼痛苦,而结果永远流转生死,它基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第一个要把握得住。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
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些就比喻,就像生了病,那么要感受到这个病的痛苦,那么要晓得,你这个病原因从哪里?要晓得断除病的因,那么要求这个断病,那么那个时候要找药,那个时候才医这个药。这个同样的所以这个苦,由于苦而跟著找到苦的因--集谛。然后呢是从因上面见到这个因可以消灭“灭谛”。然后呢如何灭是道谛,这个是我们真正知苦应知,然后呢应断应修,这个是集是你应断!然后呢这个是灭,你应证!要想证那个灭谛,该怎么办呢?要修这个道。所以世尊三转四谛、十二法轮,就是这样。
第一苦,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苦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你应该断,然后呢断了就证得这个灭谛,这个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想证得灭谛怎么办呢?修这个道,就这样。这个就是世尊所以说这个次第,所有的大小乘基本内容,就是这个,没有,再也没有别的了,佛法离开了四谛就没有了,这是把四谛的层次深广不同。只管你自己,那就是小乘,如果说你把这个道理深刻一点的了解透彻一点是缘觉,推广到一切有情,就是佛菩萨,如此。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所以说,这个四谛大乘小乘当中都要数数,这个数字到处,整个的大小乘佛法所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佛把生死流转还灭的最纲要都在这地方,所有的一切经典都是根据这个纲要深细的来说明,有很多呢把整个的四个都说,有很多呢偏重于某一方面,乃至于愈深愈细,佛经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所以,对于真正修解脱的,这个最最重要的,这个真的最重要,也是修行的嗢陀南这个地方是指纲要,纲中扼要,这个嗢陀南我们可以翻成功一个戒,戒字、所以前面说完了那个戒字,总结起来换句话说,整个修行的纲要,就是这个。平常我们除了这个嗢陀南说这个戒字以外,就是四圣谛比较四法嗢陀南,哪个四法?那就是苦集灭道,就是这样。乃至于三法印,他也叫三个,,哦不是,不是苦集灭道,这个诸行无常,这个诸法无我,就是四法印,就这个四法印,换句话说那是纲要,整个佛法的,所以这个修行的整个的纲要,所以用这个次第引导。也可以说完整的佛法,就是这样,所以本论的美也在这个地方。那么下面呢再把这个话说一下,这个是策励我们的。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所以假定你对苦谛没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认识虽然认识了,没有如理思惟生起相应的量,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在现法世间的一切上面这种杂染当中现行,那个时候贪著生死,不是厌舍生死,这个时候,所以求解脱都是空话,都是虚话。在家人固然谈不到,出家了更在这个地方浪费自己,更是浪费自己。所以他随其所作,不管你做什么,你还是集谛,集谛是什么?流转生死,这大乘小乘这样说,不是,不是小乘,在基本上面这样说,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更圆满一点说,另外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也就是这个,你修学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个菩提心,这个地方就是什么?求解脱的这个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么事情都是集谛,集谛是什么?魔是什么?就是专门把你拖在生死当中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不管我们做什么学问,这个一定要了解的。最近在座大部份同学,我看了非常欢喜非常赞叹,为什么?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这个用功不仅仅是追求一点学问,也不是追求文字,说现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内心上面找到相应的意义。换句话说,这个道理所指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策发我们对眼前生死的恐怖厌患,由于这个而推动我们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则的话呢,你一定会在这个文字上面推敲,这是一类。另外一类呢,尽管在这里觉得这个地方生活真是蛮好,也不要跑的去忙,反正早晨稍为早一点起来上一个殿,到那个时候吃起来,人家样样送的来的,那讲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后一个大觉睡得好,什么都不要做,那个时候,讲起来等下还要头头是道,意见很多,总不相应!总不相应原因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这句话好好的再让我们自己提醒我们一下。“若未真实思惟苦谛”你没有真实的思惟的话,就不能厌舍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还要去思惟,这个情况就是把跟现法杂染相应的现行破坏了,那个时候如法的心生起来,那一定会对于我们眼前那个会产生厌恶,那个时候你一心求解脱,那个时候对了,你做的事情都为求解脱而忙。否则的话,你心里面不管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是集谛。进一步: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更进一步,那么说你现在了解了这个苦的特质,所以进一步要脱苦,那么苦的根本在哪里呢?原来是两个东西“惑、业”,就是无明行两样东西,那个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这个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说并不是马马虎虎知道,讲的时候懂,等到讲完了,自己脑筋里糊涂一片,这个没有用。或者你虽然能够讲给别人听,讲完了这个道理所指的,指的什么?在书本上面,我的论文得到了一个大博士,但是他所指的内心的心里行相是什么,两回事情,那个没有用。这个像什么?射箭一样,你射箭的靶子在哪里你没看见,请问你射箭,靶子没看见,你无的放矢,人家说,什么叫无的放矢?你没目的,那个射箭,你射些什么?就是这样,我们在修道,你修些什么?这个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为什么要拜佛?你念经,你为什么要念经?你做早课、做晚课,然后你研究学问,然后你写文章,然后你学戒律,然后你学定,你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我要学学定,你为什么学定?说实在他也不知道!觉得学定蛮好,修了定身体好的,修了什么的,那完全不相应!然后学戒人家这个戒,你看这样,是,他对我们有引发的功效,这是我们宿生善根相应,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都是射箭他没有找到的目的,所以那个时候,正道扼要,切断掉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路本身已经断掉了,这个时候你忙的是什么?“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那时你修的道也不对,你修错了,你忙了个半天你以为在修道,但是,因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样,射箭要射到那个红心那个靶子,你那个靶子也没有看见,你射了个半天,没有果!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现在很多人天天去拜佛,忙著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读多少经,还要写论文,还积这个又要积那个,你为什么要做?最好自己问问自己,这个地方都给了我们最佳指导,劳而无果,告诉我们。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所以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应断的苦集两样东西,你没有把握得清楚的话,对不起,下面都没有用,只因不明静苦之解脱!这个必定是从苦、集两样东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证脱苦集的这个方法,然后这个就是解脱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们所谓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增上慢,慢已经不好还要增上,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很容易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看不见,看不到一个可以值得学习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后,听见阿弥陀佛四个字已经够了,牢牢的抱著他,自己拼命都来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弥陀佛,他提供了这个四个字让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他是与非,你管他干什么?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当然你更进一步的话,你更进一步解脱的烦恼愈多,增长的功德是愈多。所以自然而然,你愈会感激人家都来不及,你哪里有一点对这种是非之心。所以在这个地方先告诉我们,说佛原来一定有这样的重要的关键问题!所以说这个地方先说苦谛,第一理由在此。在这地方我们现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说,你要去修行,你一定要把它为什么这样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后照著去做,那个时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点不错他会推动你上去,因为这个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话,你一心一意全部摆在这个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么,那个不是集谛所摄,你造的任何业都是净业。既然你造的业都是净业,哪有不透脱生死轮回的道理。由于这样的次第认识了,下面就告诉我们正修苦,那个时候正式的修行那个苦谛了。

【“第二正修苦谛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把这个苦的总相,说明一下。第二呢?个别的说。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那么先说那个总相,总相当中平常我们常常听见说八苦交煎,乃
至于下面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

  所以菩萨呀!这个你应该了解,去生起厌患的,对于这个三有生死轮回这个内涵,你应该认识而生起的厌恶,要晓得这个里边快乐是一点都没有,你要想的东西都得不到,却却相反的是什么?死、病、老,各式各样的痛苦都从这地方来的,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应该这样去修的。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前面告诉我们,苦就是说明了什么?欲乏,就是欲乐缺乏,没有好的,没有好的那就是坏的!“等”,这个等字包涵了下面,生老病死,那么现在共分八个项目,这八个项目,世尊在很多经典当中,不断不断的告诉我们。他为么要不断不断告诉我们?用多方面的策励,总有一点一下触动你的心,然后你从这地方拼命进入努力,就行了。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所以不要说稍微看一看,看了没有劲,你要努力去看,那里看到了跟你相应了,那你就拼命在这地方把握住,去努力,那个时候就有机会。否则只是在外面转,好可惜,就把这个暇满的人生就浪费掉了。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

  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始修中士了。说这个中士跟前面的下士,质、次第相关的向上进步。所以前面共下士的,这个地方还是应该取来修习,等到这个坚固了,然后呢走上去。所以:

【“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那么,不共呢?就是指中士道,这个中士道对这个下士来说,不共的。有很多人他的目的在上,那么是共同的,有很多人目的只求下,所以对下士不共的。所以假定他把前面这个基础修好了,进一步修上面这个,那么那个时候,如果有慧力的时候,那么照著下面的所做。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的力量不够,暂时不必忙,先把基础弄好。所以说:

【“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

  如果你的力量不够的话,暂时不要先忙,忙下面深入的。

【“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就是应该修学跟我们相应的、合宜的这个,我们总要步步踏实,这样深入,这个是他最重要的,那么照著这个次第上来,就步步的。所以我刚才说,我们忏悔有人见效,然后呢读了文有人见效,最近有好几位同学,以前就有一位同修,他常常欢喜讲道理,最近他认识了,他常常说,我已经错了,我感到真高兴!我实在赞叹,我实在感谢!因为什么呢?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他转过来了,他得到功德,然后呢我也沾了他的光,我一天当中为了他欢喜,我觉得真欢喜!这个法,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什么?两件事情,哪两件事情?这个目的何在?还有习气是什么?我们因为宿生的习气所使,所以自然而然又跑到佛门当中来。但是刚才说过了,虽然来是来了,来了目的干什么,一下的的确确弄不清楚的,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极少数的大根性的人,他很快相应。比如六祖大师,他听见了人家念一句金刚经,行了,就这样。可是这种人毕竟少数,我们大部份人,是,你看见这个庙很欢喜,你只是欢喜而已,这已经很难得了,你肯出家已经更不容易了。但是呢?毕竟我们在这个习气当中,所以现眼前进来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这个,如果说弄不清楚的话,千万不要说,哪里有大法去求,哪一个什么好,不是的。说主要的他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把握住,根本因,进一步是圆满因。就像你赚钱一样,你先要了解你做这个生意赚钱不赚钱,赚钱的然后再谈那个生意做下去。所以你弄不清楚,明明这个亏本生意,你拼命的做,愈做是愈亏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实际上,他前面告诉我们,说,如果说自己的慧的力量比较差的话,那么应该修学应时体义。慧的特质是什么?慧的特质是对治烦恼,你必定要认识这个东西,你才谈得到对它对治。对治了烦恼,才能够解脱生死,这个才是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修行的特质,否则的话,你把世间的事情抛弃掉了,跑到这地方来,你不颠倒了吗?你忙这些事情干什么?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继续。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

  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紧跟著下去,说这些是的,修这些都要什么?思择,他为什么不讲闻呢?因为前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知识指导正确的内容,让我们学习听闻,从这里我们现在开始的是,如所听闻的真理而得的思惟!所以说,所以是思择而修,但是除了我们应修诸所缘外,这个很重要哦!就是说,我们现在上课的时候要听,做早晚课的时候要随文作观念诵,然后呢?除此以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在除了这个时间以外,一切时间上头,不管是善的,不善的无记等上,都不应该散乱。你说善的不要散乱,不善的无记上面怎么不散乱?善的固然是不要散乱,不善的是更不能散乱!因为你不散乱,所以你晓得不善的,晓得了不善的,然后你对治。如果不善的现起你一散乱,你修了个半天白忙!然后呢抵消掉了,懂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你正式修的时候,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这个你必定要自己把握得住,那样的话你才会认真的去修习。就算到那时候你出去散一下步,就算是聊一下天,你也不会走歪路。要不然的话,你就算用功在这儿坐了一下,坐了就没味道,然后跑出去想散散心,看见几个人坐在凉亭里,找到机会了,然后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在那里看书,难得看它十分、二十分,一坐坐三个钟头,还嫌不够,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所以他这个地方你别小看,好像没有深刻的道理,实际上真正的我们毛病关键都在这个上头。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所以说: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

  所以我们在任何一切时候,我们这个心在摄心当中,一定有一个能摄的心,去摄所摄的对象、所缘的,这个对这个所缘的,如果不如法的话,要遮止它,掉等,等字包括了不相应的,掉就是跟散乱、贪相应的这种。

【“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

  向上扬的时候吗?掉举,然后呢掉完了以后,向下沉的时候昏沉,那个都是轮回因。

【“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一切时处,要使我们的心情两个现象,明跟净,净是清净的,一定是跟善净之法,而且这个善净之法很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九卷A面

  而且这善尽之法很明!有的时候稍微一点轻昏状态已经不对了,一定要明净,这是目标。然后呢,我们慢慢慢慢的根据了这个认识的目标,慢慢的修习,想办法一步一步的深入相应。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引论上面告诉我们。虽然你长时候的修行,念诵苦行等等。这个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乱的话,这样也没有多大的利益。要怎么办呢?就是照前面说的,令其身明净,这样的。“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它得到的果非常少、非常少。说到这里我们也同时可以回想一下。所以前面说,我们修行虽然是要靠人身,就是得到了人身还要最圆满德相。所以外面的身一定要选这样的,说六道当中只有人道,人道当中还要这样的圆满德相。不是一般的在家,不是受具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要具足戒,而且在具足戒上面还要受菩萨戒等等。然后呢心里边是要什么状态?也要身心一一相应,明跟净。那个时候才真正应得上佛告诉我们的戒。佛讲的戒,总括起来就这么三句,以自净其意作为它的中心,然后呢由于这个心体上面,行之于身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进入定慧,这个是必定不能动的一个道理。

【“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前面是论,那个地方是经,也告诉我们,由于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各式各方面异门,是各方面不同的种种门当中说,修大乘,信解大乘,就初步的信,由如何认识启发信心,然后呢深入增长戒解,如法行持,一切大乘的功德,从开始到圆满出生,都从这地方。什么?不散乱心,那个不散乱心干什么?用这个心正思法义。是前面所说的,我们现在的一切时处,不管是善、不善、无记等上,不要令它余散,都安住在这个上头。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

  就是这个。这个道理,我们只要自己内心上面,一观察就很容易了解。现在很多人来了,大家觉得来是来了还蛮好,心里面就是烦烦恼恼。那时候你要清楚,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佛法的真正的中心就是对治烦恼。如果说你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在任何地方,就是跟著佛身边也没有用。这是我们千真万确必定要认识的。我们所
有学的东西,只有一个目的。是什么?净除烦恼,如此,因为这是根本。所以不散乱,正思法义,法的特质指的是什么?就是指这个,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那么,然后呢?你照著它的正思惟,如法的、一点不错的思惟。那么这个思惟什么?就是以观察的慧,就是我们的心里面观察抉择。不是糊里糊涂的,这个慧就是智慧,去观察、去思惟、去抉择。从这个地方说,一切的功德都这样来的,都这样才来的,以不散乱的心去正思惟,然后深入。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那么,这个里边整个的三乘的功德,主要的只有二样。一个就是止,所以“善所缘心不余散”,安住在这个上头。或其随顺,什么叫随顺?就是你没有证得奢摩他之前,随于这个法,顺于这个法。就像我们现在,把这个心总是种种的先集聚资粮,准备努力。所以戒是什么?定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学戒的真正目的。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现在我看见有一些人真是,说
起来也可以说很可怜。他讲这个戒,这里怎么说,那里怎么说,结果弄了这个戒,到处在那儿生是非。他不晓得戒的真正的特质是干什么的,完全弄错掉了。所以说,佛说得清清楚楚,十八部,哪一部随不同的根性,金碗裂开来,不管那一块都是金。真正重要的,你要派这个用场,现在你弄错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目的在这里。那所以起随顺,就是你要集聚定的资粮,那么我们目前做的都是。定是为什么?目的还是为了慧。所以说进一步是“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那么,这个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前面也简单的说,正式的内涵等到毗钵舍那的时候,再详细讲说它。如所有性就是换句话说,一切法的真如,简单的说,换句话说,我们就说这一切法的真相,或者说它的本性,或者空性,就这个。尽所有性,就是一切法现出来的相,就是这些,或者是五蕴、什么六入、十八界,换句话说这个法在圈子里面就是这个,它就是它整个的边际。进一步来说,就是那一个空性所现出来的行相、法相或者缘起,或者是俗谛种种所牵涉的,你归纳起来,那不外乎说五蕴,乃至于到十八界等等,这些。那么这个呢就是属于毗钵舍那,属于观。我们现在这个也就是随顺,一步一步这么上去,这个才是我们的中心,我们的目标。做任何一件事情,修学佛法,我们始终记得这个,你如果记得这个的话,做什么事情,慢慢的、慢慢的,越跑越近,越跑越上,这一点特别重要。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经上面不管声闻、菩萨,佛不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都是这两样东西所得的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假定没有真实的这个止观及其随顺,随顺就是说它的眷属,内属、那么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实际上呢?三乘的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观的果。所以换句话说,这是反省,总之一句话,不管三乘哪一乘,它真正重要的目的都在这个上头。那是在正修那个八苦之前,先又提一下。说现在我们要修了,那么这个次第,从下面怎么上来,乃至于修的时候,又重新提。前面是告诉我们修的时候正修是怎么修,然后呢修完了以后,回向怎么回向,回向完了再下面一柱还没有修中间应该如何?又讲四种资粮,然后又把很多错误的概念又提出,一步一步说的这么清楚。乃至于到现在正式修了,他又随时提醒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这我们平常真正提不上去的,就是忽视掉了这一点。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再提醒,为什么佛要一再提醒?佛陀的一切智人,就正见到我们平常的毛病都在这上头。平常我们看书总是这样,赶快要找到那问题的中心在哪里,结果你往往前面的东西不要的,像造房子一样。我希望造的房子,造的一百层楼,你赶快把一百层楼建起来,下面基础不要的。至于像这个地方,他佛陀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说下面这个你必须修,你有了力量向上去。
  现在我们每有一类人,好高骛远,总要求高的。反过来有一类人我就是不行,瘫在这里,就爬不起来,就这样。说我只要念念佛,念佛本来不错,你真的如果念佛的话,是非常好。结果呢?他心里面就因为这么弱。他说的时候,我只要念念佛,实际上行的时候,他念了佛没有?没有念,在那里昏沉瞌睡,一生空过,所以过犹不及。我们目前大部分犯的毛病就是这个,大的来说这样。细的来说呢?我们心里状态平常也是这样,一下猛利的时候,就冲过头;要塌下来的时候,又提不起,就这样。所以这一点地方,从这地方我们要注意,这个不是说一下叫我们改过来,所以这个后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这样。它开头的时候,起伏很大,然后呢你晓得了,慢慢、慢慢,它必然的调得相像,只要你自己感觉得到,慢慢的在对了,然后呢你缘著你做的这个方式,这样进,还是急不来的,这就是正式的进步,正式的进步必然如此的,这我们要了解。然后到了这个时候的话,你随时观察坏的方面,策励自己。然后呢策励自己觉得很紧了。然后呢观察好的方面呢,庆幸,也放宽了,高兴,就这样的不断的在调,它慢慢的,一步一步。
  这个地方我顺便提起以前的事情来,所以平常思惟观察,固然绝端的重要,还有呢同学之间的共同的真正的讨论,也非常重要。诸位!你们千万不要把这个工夫,用在聊天上头。这里有几位同修经常愿意跑的来跟我谈谈,我真欢喜,真欢喜!他往往有的时候他有一个小问题,我不妨举出来。那有一个同修就说有的时候,觉得用功用的心里很紧。那是一个的确非常好的一个同修,他然后用功用的很紧,所以这个心里就非常紧张。觉得这个死,又是一旦生命失去了,那都是好现象。然后呢越弄越紧、越弄越紧,到那时候,睡也睡不著,到那时候,书看起书来这样。那怎么办?他就想一个松弛的办法,最后有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松弛的办法。那么那位同修是一位在家的同修,他说,因为在家人,以前譬如说有的时候听听什么,外面偶然,这个很轻松的这种音乐等等,这个是蛮好,这样,对呀!然后呢放轻松了以后再来。他说我的的确确得到,我并没有染著这个音乐,可是那个时候,却是放松了我的这个心情,在他想起来很好。原则上面,我也非常赞叹他,可是那个时候就显著那个讨论的非常重要了。所以我那时候举了一个比喻,我当时也没有谈,是非常好,可是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听,他说好。
  你听看电视看过没有?看过,然后正在一个重要的节目,你听的看得很起劲的时候,忽然之间来了一个广告。你就觉得这广告真讨厌,怎么来这个东西,赶快过去。是,广告商也未尝不知道这样,但是他就把那个广告插进去,你晓得他为什么?妙了,你那个时候固然一心一意,正因为一心一意全部吸引在里头,那个广告上让你讨厌,等到完了以后,你不在这个节目当中现行,有一天你想到要用的时候,你就想到当年讨厌的东西就是你现在要的,他就派上用场了。对呀!现在你想想看,那个是没错。你现在觉得很紧的时候,让你调一下,是的,你觉得现在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可是调的这个,那种世间的这种靡靡之音的种子,落在心里面。假定说你证得果的圣人,不怕,佛根本不在乎。你是个凡夫,你还有无比的染污的种子,还有很多无比染污的外缘,当另外一个时候,你的心不在正念上头的时候,然后呢你心里本来就在这个世间的染缘当中,它又升起来了,因为有这个种子,里边有这个种子,外面有这个缘,你就跟著它去了。他想了半天,没有错。就像你虽然当时是讨厌这个广告,但是对不起这广告就派上用场了。对吗?是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平常我们自己觉得想对了,对不起,这里有问题的!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观察讨论。平常不要说我懂了,现在我就是对,对不起,这里大有问题,佛法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佛有没有?佛有,有种种善巧、方便。这地方我们不深入,我随举一例。结果这位同学听了好欢喜。我刚才告诉你的,马上有感应的,就是,他只要处处深入,他随时触发到,随时就来了。他今天早晨忏悔完了,一句话,他哭了个半天,然后又欢喜了半天。我就报告老和尚,老和尚好高兴。善根发,这千真万确的。凡是真正有过经验的,他这个次第必然是如此。所以我就特别提醒你们,你们不要怕,眼前好像显得怎么也摸不进去,你不要忙,只要因,这个因地当中你做对了,你只要再摸,你不要问它摸得进摸不进,这个因地在对了,你正在进去,很简单嘛!到那时候,到某个时候,它这果,自然必然现起来。这是所有过来佛菩萨,都是这样的经验,他也告诉我们,眼前就是像我们普通这么看看,大家推起来,你看看、我看看,我跟你都差不多,的确差不多,但是他的因地上面如法走,马上见效。所以像这样完整的次第,你只要肯做,立刻见效。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次第,有了这个认识,那时候正修了,原来在这里,那么怎么修?

【“如是八苦之中。”】

  思惟生苦。那个八苦平常我们晓得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五阴炽盛,八样东西,一样一样分开来,研究下去。

【“初思惟生苦分五。”】

  分五个项目。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第一个,“生”这个苦,它这东西,一切的苦都随著这个生。一生一来,苦就跟著来了,那洛迦当然不谈,一跑下去那不得了,饿鬼。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其它的胎生、卵生,一切四类,只要一生,一有了这个身体以后,无量的猛苦跟著来了,只要生有,苦都跟著来了。第二呢?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什么是粗重呢?粗重就是烦恼的异名。

【“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一旦生了以后,生起来了以后烦恼也跟著来了。三界一切行,不但是地狱那当然不谈,恶道不谈,乃至于天上面,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行苦当中,这个行本身就是烦恼品,无堪能性。什么叫无堪能性?你没有力量,你想不受这个苦的轮回的圈套,做不到。你不得自在的,这第二个。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这个就是粗重烦恼的特质。因为三界的一切有情在行当中,那么行的话呢,烦恼和粗重跟著来。所以总之一句话,由于生住增长,生的下面紧跟著就什么?这样来了,就是那个烦恼的现行,现行种子,跟著在这地方流转,你没办法安住在善所缘里,没办法,亦不如欲自在而转,你希望的事情,对不起,做不到。你希望要快乐,它就偏偏不听你招呼,就是眼前小小的快乐,好吃的东西吃饱了,肚子胀胀的难受,等一下还要上大号去,还要去洗,还要去忙,还要去买,还要去弄。那吃这最快乐的事情,就这么多,其它的不谈了。所以这个生,是会有这样的不理想!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

  第三个,这个生是一切苦的依处,这个一切的苦都依这个上面,所以众苦所依。第一个是众苦所跟著来,还有呢烦恼跟著来。现在呢一切的苦是依于这个生,这三界之内一旦受生了,下面的都依这个,无边众苦。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生死既受生已,便于贪境嗔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那么这个是烦恼。这个几样东西,一个是苦的果,一个是苦的因。因当中又分成业因跟那个业因当中惑、业等等。现在这地方讲的就是苦因、烦恼,烦恼所依。一旦生起来了以后,这个烦恼都增长了,这烦恼是心理现象。上面说这个是生理的,病、老、死,这地方是心理的。因为你生了以后,对于好的是贪,不好的是嗔,其它的是痴,发生三毒。因为这个三毒令身心逼恼,不净、不安乐。这是第四点。最后。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

  就这样。最后生苦是什么?不随所欲,就是道地的不自在,你没办法自己把握住自己的;你希望的,它总归不听你招呼。到最后呢别离,没有一个人想别离,换句话说,没有人想死的,它偏偏到最后你要死,这是别离法性,它生这个特质的本质,法尔如是。这就是苦。

【“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

  就这样。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

  一共五样。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从第一个,从生上面去想,又分这五个项目。你越能够深入多方面去思惟,那么增长的功德是越大。我们眼前都颠倒了。前面一开始告诉我们,我们把眼前很多事情觉得境相增长。境相是什么?好的,快乐的,安乐的。我们无始的烦恼在这里,唯一的方法就是对治。所以对眼前很多可爱的东西,千万注意!要想到它的可怕,不可爱的那一面。你如果不修习这个的话,说什么都没有用。讲戒,就在这个上面,所以讲了半天的戒,然后呢到这个境界现起,为什么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你没有认真思惟。所以有一些人,讲戒讲这个讲这个,境界现前,了不相干,我心里面实在觉得可怜,也只能说这样,只能说可怜、愚痴。然后呢他还自作聪明,这是我觉得愚痴是莫胜于此!我想这是我的善知识,“阿弥陀佛”,我可千万不要犯这个毛病。这个,这个地方他现在提醒我们这一点。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

  那个是指出生以后,然后呢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这个出生这件事情,还没有生起来,特别要了解一点。为什么这地方要讲一讲呢?因为我们感受就是出生以后的事情。在没有出生我们感受不到,实际上这个里边的的确确,所以提出来让我们想,我们一想到,觉得可怕不已,更策发我们。下面。

【“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闇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此诸文义,”】

  那么这个是论上面告诉我们。这地方又臭、又脏、又逼迫、又黑暗、又窄,这真像住在这个地狱里边一样,备受痛苦。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住胎的时候,若这个母亲吃饱了,像压在山底下一样,等一下肚子饿了,你就像吊在空中一样,因为前面压著嘛,忽然之间又这样子。然后吃的热的话,又烫得受不了。等一下冷的话,你又冻得受不了,这么个严重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多多思惟的话,那对于这个生事,的确是一无可取。所以这地方,我们千万不要浪费,人最可贵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有思惟能力,现在我们偏偏把那思惟能力,想胡思乱想,这东西好可惜。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平常谈的一些问题,有的人意见特别多。我心里常常希望告诉他,你这脑筋好,你不要用在莫明其妙的事情上头,这是才是真正该想的地方。该想的地方,多去想想的话,自利利他,一切好处都在这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所以黑板上面特别想,我牢牢记住,我来这里目的干什么?宗旨干什么?这个观念把握住了,你就很容易进去了。下面经。

【“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九卷B面


【“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闇,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热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

  前面是经上的,不仔细解释,我们真正修行的就要学这个。自己真正要用功的时候,你就这样先把那个道理弄懂,弄懂了就想,如果你想不出来,简单极了!现在不大简单,我们小的时候比较好,现在的那个卫生设备说起来叫卫生,说起来好!这样,所以以前我曾经遇见一个老师,那个老师就告诉我们,现在人真颠倒,邪见增长,说我们那时候处处都是修行,他现在装饰的每一个地方装饰的真美,乃至于那太平间,人死了以后,装饰得还要画得就像那个一切的,进去的时候,没有一点点丧事的气氛让你,这是因为你的亲人的感受。我现在想想愈想愈对,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现在的卫生设备,这没有的,坑,你一坑一跑得去,跑得老远那个苍蝇飞起来,那个臭气,这样,然后你看那个蛆在里边。我们在母胎当中就这个样,说实在的就这样。所以你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呢比他还要苦。他这个
蛆,在这个粪坑臭一点,他不会逼,不会遮,我们在这个地方不但又臭又脏,而且又压又冷又寒又热,没有一个不具足,这样。不,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如此,有很多如果生他的善业的话,他在这地方母胎当中是很安乐的。但是这地方我们不要去想善业,就是说:如果说你不如法的去修苦的话,将来你总有一天升了天下来的还是这个,这个还是最好的,你还要堕落地狱当中去。所以这地方的特质你要把最苦的想出来,想了以后然后呢被苦的力量推动你拼命去跳出来,这是他的目的,这个我们重点要了解的。所以他下面是解释,我也只把他念一遍。

【“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

  上面是压,下面是刺,你就像坐著那个,我们常常说,如坐针毡!就这个样,坐在针毡,这是我自己坐在上面,上面还有一个泰山压顶,实在是一无是处。

【“如被五缚插之尖摽。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

  住胎是这样,出来的时候也是一样。出来的怎么样?

【“‘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那个出来的时候,就像什么?像压油一样,不晓得你们看见没有?有没有看见榨油?现在的榨油用化学提炼,那我们不谈,我们以前看见那个榨油,那榨油真是!先把那油摆在那锅子里面烧,烤得热得不得了,先把他压扁,压扁了以后呢烤热,烤了以后然后呢放一个笼里边,然后呢用那大铁锤去压,那个不得了的力量。现在我看见人家锻钢筋,以前老法的锻钢筋拿了大铁锤叭一锤下去
,把那钢筋弄断了。他那个榨油的人,那工人也是一样,那手都是这么粗,然后呢打那个大铁锤,那我们被出生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要现在那个铁锤,不要说碰到一下,你轻轻的那个铁锤放下来压在你脚指头上的话,压的你哇哇叫,现在那出生的是那么苦法!这是处处地方告诉我们。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

  上面是解释:开始继续的念下去。

【“‘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闇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这个出生的时候,住胎的是这么痛苦,出生的时候又这么个难受,所以这经上面告诉我们出生的时候,本来在母胎当中,这非常嫩非常嫩,然后一旦出来碰见外面触的时候,那痛苦,痛苦极了!这东西我们不太容易,其实真的说起来,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的。当你有的时候,身或者烫伤了,或者特别的因缘碰伤了,外面的那个表皮碰掉了肉在的时候,那个外面的不要说碰到一点什么东西,那风吹上去也痛的不得了,对不对?一点的水,如果一点的盐水,或者什么的话,你简直无法忍受的痛苦,那我们出生的时候,这个感受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婴儿一下地哇哇哇哭,就是这原因,他那时候痛苦极了,心里有绝端的恐惧,身上面有绝大的痛苦。这个是我们无法感受的,如果佛不讲的话,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就这个样。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然后呢?大人看见很欢喜把他抱起来,抱的时候他碰到任何一个地方碰到的无非是,所以那小孩一生下来,哭啊!就这样,就是这原因,他痛苦嘛!每一样东西都是难以忍受的,都不是好的。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勤重修。”】

  这个实际上这两个最苦,生苦跟死苦,就偏偏这两个我们还感觉不到,所以不是佛讲,我们实在不知道。

【“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所以我们必定要把前面告诉我们的观察慧,这个生,然后呢老,生老。这个前面我虽然略略的念过,所以念过的因为现在的重点,让我们认识这个知见,那么然后呢你们正修的时候,现在我们先把那个道的次第的纲要认识,这是重要。在我们平常如果你要懈怠了,或者什么提不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认真先去看他。当然不是等到提不起来,就是事先你先看完,看完了万一你觉得要懈怠的时候,然后翻翻他,就想到一懈怠,那对不起!那就停在这地方。所以这个世间你了解了,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往往有人说弄弄不行,退转去了。假如退转去了安乐的话,我第一个退转,我绝对不愿意跑来受这个罪,因我现在了解的清楚明白,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现在你虽然苦,你拼命努力有跳出苦的机会,你现在这点小苦都受不了,退转后面是无边的大苦等在这里,现在这么小苦你受不了要退转,你那个无边的大苦就受得了了吗?这是最重要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要退转呢?就是糊涂,所以这些都是真正帮忙我们的。所以说:在这里虽然不讲,对你们修行这个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反正每一个地方我们晓得他的功效在什么地方,如果生这种病的时候,马上跑的来找这个药,这个药是对我们的正对治。那么生晓得了,老。

【“思惟老苦分五。”】

  第一个

【“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第一个老了,老了以后平常你站起来,站得很挺,到那个时候腰也站不起来了,像弓,我现在已经深深感觉到了,晓得要坐得好好的,坐了一下,这腰酸背痛那没办法,就这样,就下来了。其实你们没有老,我们在这里很多人未老先衰已经,真可怜,赶快好好努力!尤其是心里上面有一些人这个是更重要。然后呢头白如艾,到那个时候看看那个头发都白了,这样,面额如砧板,砧板什么样子?平常我们那个皮肤非常细嫩,那个砧板的样子,那个刀痕切的都是,到老了,这个面就是这样。尤其是女性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不要说这个修道很苦,你想到这里,也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回去没退路好想的。皱纹充满,这个容貌令非可爱,并不一定是女性,凡是你欢喜这个的话,这一点对你特别有价值。第二: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第三个气力衰老了,坐下来的时候如断袋索,什么叫断袋索?那个袋,它平常的时候那个绑住的,然后呢?袋一放“噗脱”一下,H老了就这样的,跑到那个凳上看他卡嗒一下坐下来了,站的实在站不动。平常我们坐好好的,站起来站不起来,站起来是千难万难。现在你们不大会感觉得到的,但是生病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这个站起来那个脚里面实在是没有气力,讲话的时候迟钝,行步的时候迟缓,然后呢诸根衰退,这个是特别讲身根,气力没有了,讲里边的根衰退了,眼是不能明见,重忘念等,念力衰退等,就是这样,到了那个时候,近视了,远视了,远也看不见,近也看不见,真是就这样。然后呢很多事情回头就忘记掉了,要记也记不住,尤其现在大家都是等到慢慢的到那个时候再去修,老的时候你就是这个样,你还能修吗?年轻力壮把那个都浪费在不必要的上头,在家人还情有可原,他本来不知道,出了家还忙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可惜!然后忙那个不相干的事情,等到老了以后,那死路一条,这个情况。

【“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这是里边的,外边的境界呢?对受用的,以前一直觉得很好,对不起,你难消化,你没办法堪忍,你很想,那偏偏不行。然后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这个五样东西不断的好好的去思惟,下面引经上面告诉我们。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

  这个老这个法、老这个这一个特质,使得我们每一个人慢慢的趋向于老,把你的盛年少壮那个慢慢、慢慢的破坏掉了。

【“犹如大树被雷击,”】

  就像一颗长得好好的树,被这个雷击的支离破碎。

【“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

  这个老是这样,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这个老相,所以你了解了,赶快趁现在能作的时候,赶快跳出,跳出这个痛苦。

【“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

  一切的不管是若男若女,就被这个老所枯,这个枯像什么?像大风吹那个娑罗林,这个娑罗林树很脆的,被猛风吹过去,吹枯拉朽一下通通破坏掉了。我们现在这个要想作的精进,勇猛的心情,到那个时候一点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就像什么?陷在那个淤泥里边,真是进退两难。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这么个严重法。

【“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

  死苦虽然厉害,但是他很短,真的说起来这个老最严重,下面那个祖师讲的话,这是千真万确的。


【“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幸好这个老是慢慢的来的,通常一个人四十以后渐渐开始就来了,到七十到八十,这几十年当中,如果这个老的形象几十年当中一口气来的话,没有一个人受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平常我们忽然间生了个病,你其实简单的很,忽然间生了病倒在那地方的话,你这个痛苦之难受,就这样。我们往往生到那个病的话,想到简真是不想活了,为什么?他受不了了。所以假定这个老,一口气来的话没有一个人受得了。不想则已,有的时候,我现在已经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真是,千真万确的,不管是你哪一方面,刚才前面所说的每一样东西,我到不大在乎我的头发白,也不在乎我的面孔上的皮肤像砧板一样,可是的的确确坐下来的时候,叫我慢慢的忍,我就坐在那里卡嗒就坐下来,站起来的就像拔树一样,站了个半天,实在好好辛苦。然后呢跟你们讲,有的时候是清楚明白的不得了的事情,讲到口边就是那个名字就记不起来,想了个半天不晓得,想不起来。而且眼前的人,就这么眼前的人,这是念力是衰退到这种程度,你们无法想像的,会是这样个严重法。所以他如果一口气来的话,你真是没有一个人能受得了,可是我们现在还居然安之若素,居然还说还是慢慢的来,怎么能慢?现在只有唯一的年轻力壮的时候,所以我现在看见你们在座的尤其是年轻同修,居然还躲在后面,反正轮不到我,偷懒,是最大的损失。反过来说,我看见那些年轻的同学,我真赞叹真高兴,我现在老了没办法了,我只有沾一点什么?随喜功德,所以我一早起来,看见对面那个同修他真好,他的灯光总是,我一早起来最大的欢喜就是看见那个灯光,赞叹啊!我说我虽然是老了,这个人还在修年轻,而我成就沾到年轻的功德。另外呢?另一个人在那里我在那里已经起来了洗了个半天,他还在那边拖拖拉拉在那个地方,钟已经敲完了,敲鼓了,他还在那儿,还在刚刚洗脸,以前我心里面总觉得这个人怎么样,现在我也赞,也学会了,我觉得这个人真可惜,我可不要这样,他可策励我!好哇!真好哇!我但愿你们也能如此,所以你不要为人家而惊,不要为人家而生烦恼,总之,一方面对你自己增长,一方面正信你自己,处处地方要把前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你多思惟,你多思惟了,你就开始可以努力了。现在我们下面看苦。

【“思惟病苦分五。”】

  苦也分五个,把他念一下。我想这个苦大家都容易体会得到,所以念一下你们自已去体会他。第一个。

【“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

  这第二个。

【“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这是第二个。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

  平常的时候,你要眼睛也好、吃也好、玩也好、那个时候都不行了。

【“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前面是说你欢喜的,对不起,不行。你不欢喜的偏偏要,就这样。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同样的。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

  就像打猎的人赶那个鹿一样,这个病,这个病来害我们也是这个。

【“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显速说苦出离。”】

  赶快!要从佛那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苦,从这个地方想办法跳出来。

【“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

  一样!

【“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这个文字也不必解释,这个文字自己仔细的观察,反正像这种东西自己都体会得到的,很容易。体会得到的体会,体会不到的信得过佛,努力去思惟观察,现在目前这个时候最切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概念提起来。最后生老病死当中,苦死。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只要我们的心念当中,对前面这个真相不认识,因为不认识而不厌离,乃至于贪著,在这种状态,不断的思惟,现在我们不妨比比,真正要忙的是要忙这个,这个要注意。我们现在这里要求学问,不要把他看成学问看,他的目的在这里,你能够在这个上面,那就是你的大学问,否则你认识的再多是没有用。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这个就是财位、亲属等等。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

  这个是自已的业力所感得的,你没有办法可想的。

【“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这个死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不管在任何状态当中,一旦死来了,好,就这么一条路。这个是生老病死,这个四样,今天这个地方说一下。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六一页。那个八苦已经讲了生、老、病、死,每一个里边又分五个项目,这个是多去思惟观察,那么那个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一种感受,说人生无非都是痛苦。那么下面另外四个,那就是眼前我们处处地方感受这个三种,最后一个实际上呢?这就是根本、最重要的。现在一个一个的我们讨论下去,看文: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也分五样。

【“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世间理想的事情偏偏不容易找到,那么不理想的呢?我们不希望的呢?偏偏排遣不开,怨的冤家,憎的,你所讨厌的,偏偏要让你碰到。我们眼前想想看,的确随时随地没有一样东西称我们心。那么这个里边分五个项目,遇到怨敌,就生忧苦,心里面忧愁,然后呢怨敌互相伤害,身上面苦恼,这忧苦也可以分身心两方面,也可以总和身心而言。那么又怕他,这总的,怕他伤害你,这第二个。由于这样,同时呢怖畏恶名,这个怨家,大家都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那么种种的对我们的诽谤,然后呢?遭非赞颂,赞跟颂是我们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偏偏不但得不到而且伤害你,还有呢?怖畏恼死,不但是眼前,实际上的名誉,实质上的伤害,而且乃至于因此而送掉性命。送掉了性命呢?违正法故,还要怕死后堕落恶趣,这样这个五个方面。怨的呢偏偏碰到,反过来你希望的,偏偏也要别离。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

  第一个忧愁,心里边真是。

【“语生愁叹,”】

  心里面忧戚,开起口来真不晓得什么是好。

【“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卷A面

【“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因为想起来这个思爱的人有种种好处,舍不得,心里就放不下。

【“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因此我种种的受用也缺乏,也分五项,这都容易懂。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这第七个,你要求的呢求不到,就像

【“如爱别离”】

  就像爱别离一样,爱别离是你亲爱的,所

【“求不得者,”】

  就是你忙的事情。

【“谓务农业秋实不成,”】

  种田人忙了半天,收成不好,

【“及营商贾未获利等,”】

  作生意的人呢得不到利益。

【“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这个文都容易懂。那么我们这是把这个所说的意义随时随地多方面摆在我们现实生活状态当中去体会。譬如说乃至于我们出家了修学佛法了也是,想像当中一番热诚,可是跑到那里大失所望,那就是什么?求不得。求不得的另外一面呢,偏偏碰见的那还不如我们想像,万一你觉的蛮好的话呢,也不一定能够好,觉得现在许多真正有成就的等等,偏偏你又没办法跟著他,就是诸如此类,不管是世间、出世间,在在都是这种现况。最后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

  平常我们常说五蕴炽盛,到底怎么个炽盛法呢?这一个地方说一下。实际上呢真正这个思惟这八苦当中,真正最重要的,归结起来就是这个最后的五种取蕴当中的这个苦。我们修中士道的重点,重点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把这个好好的学一下。

【“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这五个取蕴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谓的五蕴;色,就是我们现在的色身,有色身、形色所成的,然后呢受想行识那是心蕴;识,最后那个识是识体,识的心所法,识的功效─受想行三样东西,那么总合起来呢有这个五个大类的东西合成功一种身心相续,这个身心相续在五趣当中是不断的轮转,所以叫所器趣,不断的在这个轮回当中展转、这个东西─五蕴、五取蕴。平常我们所谓的人,这个人摆在自己身上那就叫我,一切问题无不都从这个上头出来的,这个是整个的一切问题的根本。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要求的一切一切,无非都在忙这个,现在看看这个是什么?说这个东西,“当成”,将来还没有成之前,譬如说将来会有得到,当你得到的时候─众苦之器,对于未来来说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器就是器皿。譬如说我们这个茶杯装水的,现在这个五取蕴的是盛苦的,这个东西将来一旦成就了,干什么?就是装一点苦,没有别的,它的东西就这样。“及依已成众苦之器”,已经成就了呢,一切的痛苦是依这个上面而来的,这个东西有这样的不理想,除了苦没有别的,然后呢本身就是苦苦器,它本身就是苦苦,对于苦的东西当然是苦!这个苦哪里?就在身心上感受的。那么还有快乐呢?对不起快乐是坏苦器!它快乐是坏的,它坏的时候你也痛苦的受不了;还有呢行苦器,平常的是虽然并没有感受到苦乐,对不起,它停不住的,诸行无常,永远向前推演。推演的结果呢?你总还在这个苦当中转,对这个应该数数思惟。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指的苦谛,特别从这个地方,这是根本。这个各式各样的因很多,平常我们讨论问题这里要注意,就是我们必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平常我们往往学了很多东西,你所看见的也许你很有道理,可是总在枝末上面转,结果看了半天把握不住这个根本,走远路!乃至於越走越远,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同样的,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你必定首先要把这个根本在什么地方。平常我们真正讲的苦,各式各样的归纳起来无非要找到─是苦!那么你要除掉苦,根本在哪里呢?这个你必定要首先认识它。同样的,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现在这个佛法是浩如烟海,不要说佛法浩如烟海,三藏当中我们说,我们下脚第一步─戒,戒又这么多,然后这个东一部、西一部、大众部、上座部、一切有部,乃至于你的的确确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是在任何一方面,你要找到它的最主要的根本,从这个地方,那么然后呢从根本上面把握住了,慢慢接到枝叶,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也唯有这样才能够解决,要不然这个问题总归不能解决。那么现在我们这里看下去。

【“其中初者,”】


  是第一个。

【“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

  这只是当成的,一受了这个取蕴以后,譬如说我们现在有了这个五蕴以后,我们造种种的业,将来一切的以后的苦都是现在造,然后呢引来以后。然后同时对现在来说呢,一切的苦也依于现在,所以它现在固然是苦,同样也引发以后。当你引发以后,以后这个现起的时候,它又再引发以后,永远这样的增长。现在的苦是什么?

【“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前面说的生老病死,然后呢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都从这个上面,所以它那个根本就在这里。

【“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那么第三第四呢就是苦苦跟坏苦,这个两样东西是为什么呀?因为由于这个当成的五取蕴以及已成的五取蕴,这个两个上头粗重随逐,就是这个我们的身心是烦恼杂染所感得的。这个烦恼杂染所感得的内容,无非是异熟、等流、增上展转相应,一直在这个种现展转的流转当中,所以这个叫粗重,一直不断地在这个上面。由于这个展转的引申,所以无非是苦苦、坏苦。那么最后一个行苦呢?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

  一开始那就一直在行当中,实际上所以说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在我们感受得到的这个情况之下。那以前有没有?有,这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就像这个行蕴,从无始以来一直从来没有停过的,一直在进行当中,这个真是问题的中心。

【“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

  因为我们现在的一切诸行是什么?以前往昔的无明,由无明所造的种种杂染之业所感得的,所以必定还是按照这个惑业的行相来转,一切都是惑业来决定的,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必然之间会随著这个因行而向前流转,这个是行苦,那么关于这个

【“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苦苦、坏苦、行苦这个下面会详细告诉我们。为什么它下面还要详细告诉我们呢?因为这个是根本,最主要的根本,你认得了这个取蕴的特质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产生大厌离,要不然我们一天到晚就忙什么?忙这个东西,实际上呢这个才是我们的生死根本冤家!所以佛一再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一无是处!这唯一的好处是什么?凑现在这个东西能够修行。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你为了修行你还逼不得以的要吃的、要住的,那吃怎么办?去讨饭,讨到什么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住的,哪里都可以,树下一宿就得,现在我们呢远不知耻,因为我们不认识,所以一天到晚就讲究这个东西。因为讲究这个呢,一切的烦恼是由此而生!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在家人忙些什么?说到最究竟的,这个是两大主题之一,一个是生命的保持,一个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保持就是为这张嘴巴,就是这样。然后呢我们出了家以后照理说要解脱这个东西,实际上呢因为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认识,所以一天到晚还忙著它,那个嘴巴那真是!说起来,不管你怎么说的头头是道,一跑到那地方问题都来了,还有种种的借口,这个原因为什么?就是我们对这个基本的概念不认识。前面尽管讲很多苦,是的,可是他找不到根本,现在这个地方把那个根本找出来了以后,到那个时候你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当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前面所有的苦都是由于五取蕴而产生的,当那个五取蕴的问题解决了、连根除了,上面的都没有了。所以要说前面那些问题的,为什么?就是策励你对现在的这种状态感受到绝大的不如意,然后呢那个时候你努力的去要找解决这个问题。要去找解决,然后呢你追根究底找到根本,于是就拔除了。这个概念为什么一再强调?为什么佛在前面的时候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现在处处地方为什么必须要知道?说你要讲修行,是的,那么你从哪里修行起?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你修了半天,那不是空忙吗?因为你摸到的只是边边的一部分,说要修行要修行,有很多人就是这样,最好我去修行,你忙这个干什么?你为什么要修?修些什么?他也不知道,那既然不知道你怎么修?另外一种呢,说那我要懂道理的,忙了半天越走越远,文字上面越扯越不晓得扯不清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再强调一下,你必须要把握住这一些问题,把我们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这个地方,然后你把那个中间问题解决了,好!下面自然就跟著也都解决。下面再说,说现在我们了解了,原来这个问题在这里;反过来假定你对这个问题不了解,那什么现象呢?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

  假定关于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我五取蕴的本质是什么东西你根本不认识,因为它本质是苦的,你不认识是苦,既然不认识苦的话,我们还自觉的这个我快乐的很!要营养、要长的胖胖、要长的肥肥,然后呢要求它舒服,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切问题都来了,当然哪可能发生真实厌离?现在前面已经了解了,所谓解脱是什么?就是从缚著当中解开来,什么是缚著?惑跟业,这个惑跟业绑著什么?就是绑著我们这个五取蕴。所以你必要在这个五取蕴上面产生绝大的厌误、求解脱的心,那个时候才进一步去找,它什么原因而绑著的等等,整个的修行佛法的根本从这里。现在既然你不了解,于是就不能发起真实的厌离心;既然不能发起真实厌离心,你求解脱的心请问从哪里发生起?因为你要解脱,所以那个时候你要去求种种解脱的方便修那个道,那个时候才会有持戒是必须的,在这个基础上面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教也好。现在关于这个问题你找不到,没有把握住,然后你说念佛持戒,然后你说参禅打坐,你坐干什么?你干什么?你作了很多学问你为什么?我们不是在无的放矢吗?所以前面说这个问题你没解决,就像射箭,就像我们打靶一样,靶在那里不知道,拿了枪朝天乱放,朝天乱放那最多浪费你子弹,我们现在是乱放的话打死了很多人,然后呢你就赔这个命!我们就是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一点大家不必忙著去修行,你必须忙著我为什么要修行?然后你有了这个,然后再找你修行的方法,那个时候你觉得这个方法配我的胃口,适我的根性,然后你全部精神,你自然解决嘛!晓得现在这只有念佛,于是你听见了牢牢抱著一句佛号,不管人家天塌下来,那是人家的事情,如果你发大心,等到我去了然后回过头来帮助别人,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持戒,你只要把握住一个那戒上面告诉你,你能够这样清净的话,小则生人天,大则得解脱,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里头。乃至于所以为什么人家说成急戒缓,它的目的在什么?在这里,你把握住这点的话,你成急戒缓也可以解脱,否则的话对不起!那一定出毛病的,因为戒是根本,为什么讲成急戒缓也可以解脱呢?他到那个时候来讲这个根本,他一定要全部精神把那个根本问题解决,所以他把那个根本的持这个戒,本来要三具,身口行持一点都不能错,那时候他发现只要把它的意把握住了,其他枝叶慢慢的再来,这样。所以如果是念佛的话,他脑筋里除了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了,当然解脱!然后参禅的他一天看著是念佛的是谁?拖著这个死尸的谁?一定要找到它,结果找到它了跟空性相应了,那当然问题解决了。所以人家古人所以说成急是从这个地方急起!我们现在讲成急戒,望了半天,成急不戒,戒又还掉了,不堕落到哪里去?反过来说那好我们戒也急了,它戒为什么叫你急呀?它目的还是这个!告诉你这个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以做!要在这个地方挡住!于是你内心当中战战兢兢,因为了解我们对事情的真象,凡夫毕竟是凡夫,不可能了解!所以有一天一位同修来跟我谈,他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人,曾经弄过那个戒律,他当时告诉我,真正我们弄这个东西要到罗汉,我非常赞叹,一点都没错,为什么?我们到了那个时候心里才不会被现行烦恼所转,那时候你能客观的见到这个问题,这个话是对的,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到吗?这个我们不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虽然做不到,可是我们要问现在我们因地上面忙些什么?那就在忙这个,你把握住这个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我们不可能把这个东西的问题能够圆满的把握住,不怕!根本在哪里你把握住了,你只要在这个地方下去那一定问题解决!而这个戒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就是这个。否则的话你如果弄不到的然后戒行、戒相上面,这个、那个弄了个半天还是越走越远,这个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它告诉我们,假定你对这个的生死取蕴的自性没有正式的了解的话,你修解脱的心无发生处。现在出家修行的目的干什么?前面告诉我们不但是单单做一个罗汉,做罗汉你八关齐戒也可以解决,你何必这么行?沙弥也可以解决,像均提沙弥等等,你何必弄个两佰伍拾条这么难行得到一点的义利?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这个是它的根本。

【“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

  对自己呢发厌离心,然后因为自己了解原来这个东西这么个可怕法,这个问题都在这个地方,由此而推己及人,那么那个时候发大悲,所以大悲必定自己深深见到这个东西的可怕,然后你怜悯别人,现在你对这个东西都贪著难舍,你怜悯,你怜悯些什么?那不是完全颠倒了吗?所以这地方很明白的,是没有厌离心绝不可能有大悲心,所谓大悲心那这是骗骗人。不过在这个地方我们有一点要注意,这是理路是我们清楚,然后呢行持上去的时候必然的先了解了理路慢慢上升,所以我们是一个凡夫,你问我,你有没有厌离心?我懂得厌离心,有的时候碰巧碰到一点点,经常状态只是策发自己,就因为自己不能厌离,所以策发!但是我虽然现在连厌离心做不到,可是我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我时时提醒我要发大悲、大菩提心,这个绝对正确的,绝对没有错。就是你了解了这个理路,然后一步一步策励自己上去,这个是正确的路子。所以刚才讲那个道理一开头你一定要圆满的认识,不是圆满,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步步上升你就不会走冤枉路,这个是它最主要的,那随时弄错了,弄错了,拉回来;弄错了,拉回来,那么那个时候大家师友之间就产生了最好的互相的助力,这个,根本的问题。所以现在人家说,我是个大乘菩萨,这个出离心这个都小乘行者做的,我也不晓得他这个佛法是哪里学起?至少在我是不懂的,我看见龙树菩萨,人家都说这个是…….最了不起的无著菩萨,
不管是一个完整的传承当中说的清清楚楚,他那个大悲心一定从这个上面发生的。是,等到他启发了大悲,他主要的一天到晚那个时候忘我而忙别人了,所以他那个形象上面的的确碓是跟那个全部精神贯注在只解决自己问题的形式有一点差别,但是你根本的深入去探索的话,这个内涵本质是完全一模一样。内涵是什么?这些数取趣在生死当中痛苦,他要把他从生死当中透脱出来。他深深的了解这个取蕴的本身是苦,这一点绝对共同,绍没有例外。这一点没有,没有佛法!所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所以现在第一个概念从这地方我也非常欢喜。从做不到这一点来说,我常常觉得难过,从了解这一点来说我无比的欢喜,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末法时代,大家这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晓得什么是好?居然最完整、根本的教法在这里,感到无比的庆幸!如果我们不是宿生有相当的善根,碰不到,为什么?业感缘起,就这样简单。你没有积这个善根绝对碰不到,想到高兴!然后推动著自己,赶快努力。既然前面告诉我们有这么事情做不到,现在又了解了怎么去做,这个力量就来了,一个是拉你的,一个是推你的,又拉又推那当然上的去。所以当你感著拉了欢喜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欢喜到别的地方去了,赶快想想我还这么多错,所以那个拉到别地方欢喜心就被这个苦切的心情把它对治掉了,变成功推的力量。结果那推推推推推、推的太紧了,到那个时候心里面又换一个想法,变成拉的力量,心里又欢喜!这样状态当中,不管你是欢喜也好,不管你是悲泣也好,方向总归是一路向上,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了解的。然后呢方法上面同样的我们要认真探讨,尽管,是!无不是走这个出离的路,不管是自利利他;但是那个方法万一弄的不对的话,我们以为做对了,结果走走走走到边路上面去了,就像刚才说的,又讲修行,结果呢他自己不懂得道理,然后呢要讲道理又把握不住这个中心,诸如此类。

【“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所以不管你大乘小乘这个概念,这个认识最最重要的,这是问题的中心。到了这里我们大家晓得,为什么现在我们好像要学很多东西却以本论为先,大家了解了,就这个。你把握住这个根本,然后你才晓得那个时候我要学什么?要学戒,戒的目的什么?在这里!那就对了。然后你晓得要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原来这样!那持戒等等无不在这个上头。所以你把这个概念把握得住,学什么就成什么。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

  晓得了,那么要告诉我们学的次第呢?那么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真正圣道的命根,它这个根本怎么发生的呢?必须要随无垢,他不说正确而讲无垢,妙了!有的是我们正确这个对了,但是对不起你这个对,他那个也对、他那个也对,这个这么多对当中这地方也许有的是枝末、有的是根本,你要转圈子;他反过来─无垢,就是说他这个绝对没有错的,都是正确的、正面的,所以这个用反面的反显跟正面的提示两个的差别我要说一下。正面的提示提出来了以后,有的时候有漏洞的,如果反面反显的话,换句话说他把错误的地方整个的挡住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卷B面

  如果是反面反省的话,换句话说,他把错误的地方整个的挡住了。譬如说我昨天讲的,一个同修讲的一个经验,他说他到那时候用功,用得心里很紧,然后因为他是一个在家居士,当然了可以有的时候可以听听那个轻音乐之类。这有他的功德,有他正面效果的,但是他不是无垢,昨天我就解释了,你们了解了没有?就像我讲那个关于这个电视当中插一个广告进去的道理,所以这个真正的严密的,凡是真信法相上头的,他为什么这么的好法,同时这里也说,念本论很辛苦,你不要怕辛苦,他正因为你前面稍微辛苦一点,所以他学得圆满一点漏洞都没有,到那时候你修起来,一点漏洞都没有的话,百分之百的安全。现在前面你要图一点省事,我举个比喻吧,比如你造个船,前面造个船,图一点省事,结果漏洞很多,你以为造好了开出海去,这个地方漏水,那个地方漏水,到那时来不及了、一条路、死。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真正的这个原因告诉我们,这无垢的,绝对不会有漏洞的,这个圣语圣者,这个圣语的特质是什么?针对著问题来解决的,所以无垢的圣语。仅管现在的书好多,各式各样的书,但是这些书当中,我们一定要选择,要如理的抉择,这个才对,所以这个质本身不能错。还要有呢如量解释,根据相应的,解释的清清楚楚,对这个道理“正寻求清净了解”,这里面次第,已经包括你先了解,了解了,对了。

【“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这是平常我们真正修行重要的关键。为什么我们懂了做不到?通常实际上,我们没有真的懂,这是第一个。现在在这理我们了解了,关键在这里,懂是真的懂了,但是虽然真的懂了,因为无始以来习气还在,在无始的习气的现行当中。这个无始的习气是什么?杂染的。既然在杂染的习气当中现行,你所做到的还是生死染污之业,还是感得这个苦恼的苦果报,你怎么可能解脱呢?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告诉我们,你要长时的观察,然后修习,就修改那个心,一定要令我们的心意转变过来。如果做到了就行,做不到了,赶快猛利忏悔。所以我们现在马上就回想一下,对当初在前面告诉我们正修的时候怎么修?先把佛像安置,然后呢我们一心归依,这归依这个意都在里头,万一你资粮未具,业障未除,到那时你归依是归依不起来,他告诉我们的归依有个特定的特质,一但要使身心相续和合,这几句话。现在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相续和合?就是你为什么归依的?原因了解以前的苦,所以要找快乐,这个快乐所依靠的地方是这个,所以那个时侯,你一心归投依他,那个时候心里面什么个现行?以前是一无可取,是唯一可以归投,请问这种状态的心里的现行是烦恼还是随顺正法?是随顺正法嘛!一点都没错。所以那个时候假定你念佛的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累了嘴巴尽管不想,脑筋里面还在阿弥陀佛,等到你睡觉了作梦你也在阿弥陀佛。如果你参禅的话,一天到晚就看著这个,如果你持戒的话,自然必然会自净其意,人家各宗各派的,他怎么说,他怎么说,那我不去管他,各人的根性不一样,我晓的这个针对我的毛病,我就照著这个自净其意。哪里还有什么质疑的问题,没有了。结果呢对不起,我们资粮未具,我们的障碍未除,或者在思惑上转,或者在见惑上转,见惑上转那些人,脑筋很聪明,这个见解文字很通达,思惑上转的人那个习性很强,叫他不要发脾气,他也晓得发脾气不好,碰见这种情况,就是要发脾气,看那个人也看不惯,看那个人看不惯。贪心不好,讲的时候满好,等一下看见了东西,十指大动,原因是什么?就是这个,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忏悔。忏悔的时候第一个是破现行,现在我们心里晓得了,这问题是这样,那要怎么办?要长时候的观察、思惟、修习,然后呢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怎么变动?以前那些一天到晚在烦恼上面转,现在整个的改过来了,原来这个样的!很清楚、很明白的变掉了,这是第一个。还有呢变掉了以后,因为是烦恼,烦恼的行相是什么?烦烦恼恼,很简单,等到你变过来了以,当下平常你一直贪心放不下,到时放下了,你那时觉得满心清凉。本来你看见这种地方看不顺眼的话,你嗔心放掉了,你自己安乐无比;平常你在知见上面老转的,现在发现原来知见稠林,一点用场都没有,那时放下了,所以不是说等到果位上面,因地上面你已经是感受得到这个法乐,这个才是真正法乐,不是说那个讲的文字听的很美。如果说讲得文字听的很美的话,你跑到说书场里面唱相声的,说实在那个唱相声的,远比我们精彩,我怎么比得过一个唱相声的人?这个概念你们务必要知道。所以法乐是跟法相应,法的特质是净化烦恼,那个时候你因地上面很清楚、很明白的降伏了。有这个因,将来感得的果是什么?清净之果,清净之果就是不轮转生死的,两个的根本差别。所以说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以密意,如圣无著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所以佛陀为了要让我们了解这个苦谛的特质就是这样,所以说这几样东西。他这个真正重要的密意、内涵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圣者,佛所说是比较深奥,现在经过无著菩萨,非常善巧的把它解释了,那就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了。

【“如博朵瓦云:”】

  那么这个祖师也告诉我们:

【“‘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下面告诉我们,这祖师说,在我们这个六道当中,不管三界四生、六道,不管你在哪一个地方,所有的这些东西,种种的痛苦、种种的身心的苦恼,不管是病、死等等,它这个东西,不是说没有理由的突然之间跑的来。不是的,他总是在这个地方,你在杂染的情况,感得生死的轮回以后,他那个性就是生死性,相就是生死相,你只要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你决定没有办法超越跳出。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认识,认识了以后要发起厌离。你真正要厌离、要断除的时候,要怎么办?那时进一步要找它,它为什么来的?这个原因。既然是这原因而产生这个结果的话,那个时候你要断其因,所以从苦谛而推到集谛。如果你这一点没有的话,的的确确的,尽管我们讲这三毒,但是你看起来这个不是毒,这个三种最宝贝的东西,看见那好东西,唯恐少,这样。叫你修行一点事情的话,这个东西苦的受不了,偷懒,不要说偷,这个话不必这么说,总之就是问题没有找到的话,你总归在外面空转。

【“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照著前面这个这样来,这个是正说八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的重点,现在我们认得了。那么至于这个五蕴,他是说出重点来了,五蕴当中,最特别的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的特质,在最后那地方还要讲,这是分八类来讲。第二思惟六苦,那么这个方面我们来看一看。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这个六苦的来源,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处处地方说明师承,这点我前面说过很多次了,我觉得古人著书立说,他一字之差,明明晓得这个字错了,他不改,一定要找到原因,然后呢他有说明的,这个是他想当中可能什么,找不到根本,不会改。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乱改,然后呢不但一个字改,然后概念拿我们的想法去想,我们实在是生死当中,百分之一百的凡夫。如果我们这种概念正确的话,那佛菩萨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我们不是学佛菩萨,我们变成功教佛菩萨了,这一点大家要了解。虽然这个小地方,他处处地方说明了真正的圣者,他们的著述的立说,一定有他的圆满的师承,而且这个师承不仅仅是说听见就对,他一定要自己亲自验证。像本论的根本,阿底峡尊者,以及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蓝图,造本论的宗喀巴大师,他都是三世具足。这个都是三样东西都是具足的,换句话说,他们说出来这个量本身的话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这一点,他有这样的说明,这个意义在这里。其最后是各别的,所以这里不谈,那么现在我们是总思的时候,所以这个里边,只说他的总的六种。

【“其中无定过患者,”】

  是第一个,说这个没有定,看看那个内容什么叫无定?

【“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就是这个,没有一定的,这个本来很亲爱的,到下一生变成怨敌,本来怨敌又变成亲爱的。上面说父转为子是颠倒,这个颠倒还是亲,可是有很多冤家仇敌转过来了,那我们是不是也一天到晚你跟我好,我跟你冤,是毫无意思。短短的几十年完了以后,到下一次,谁晓得谁是谁,这个时候都不是我们应该忙的事情。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个,那一无可凭,所以我门第一了解,现在世间的亲爱,一切无可凭信处。所以这些东西,“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

  不但在轮回当中转,你现在也是一样的,这个千真万确。以前的好朋友,到时反面成仇,以前说不定两个人不好,到那个时候,也大家有的好的很呢,处处地方都是这种。经上面

【“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就是这样,实际上一直在转,真正的这样转来转去,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这个是一无可贪。因为平常我们最难舍的这个事情就是这样,你了解了还有什么好贪?应该停止,停止了这个贪爱的心,怎么辨呢?在法上面善安住,这是基本的。实际上的呢更进一步分进升华这个东西,把它变成功大乘的,你既然是宝爱的话,真正要宝爱,不是像现在世间的染污,这个没有用,你要进一步的帮忙人家去解决,那就变成功大乘。所以那个大乘的心的的确确,就把那爱跟染污部份净化了,把它好的那部分升华了,就变成功悲。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这一点就是第一个,我们现生死流转当中,全无、一点点没有凭信的。

【“无饱足过患者。”】

  然后呢生死当中,最大的行相就是贪,当你贪而遇不到,或者违背的时候那就是嗔。这一个情况叫“无饱足”,做任何事情永远没有饱足的,不但没有饱足,愈做愈利害,这东西真是可怕极了。我想这个我们人人有经验,有的人很多,就是贪心比较浅的人不一定感觉到,贪心重的,的确,你不管怎么样,他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东西的可怕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一看见了,到那时候只有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了。但是不管你怎么样,你没辨法管他,他这个过患就是这样。

【“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我们任何一个人,就是单单吃母亲的奶,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不晓得多多少,而且向后去,你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你吃的还远超过这个。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他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所饮的奶汁不晓得多少,如果说我们不求解脱的话,以后还远超过这个。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在生死当中,不管任何一件事,苦事、坏事没有不经过的,而所谓经过的事情,没有一个例外,永远就是这个形象,永远没有够的时候,永远没停止的时候。结果呢,实际上状态,没有停上的内容是什么?一点点小小的快乐,这个是虚假的,带来是无比的痛苦。所以想到这里,要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

  假定说你受了快乐可以使得我们满足的话,真的能满足那到好,但是三有当中,不管哪一个,不管你受多少,你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但没满足,而且愈来愈利害。

【“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

  就因为这样个,然后无量无边劫,受无边大苦,现在我们贪小小的一口之食,将来烊铜热铁丸,到那时候好可怕,所以想到那个,实在是不值得,实在不值得。

【“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那个痛苦是无量无边,所受的快乐是一点点。

【“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著欲亦如是。’”】

  就像那个生癞。癞就是麻疯病,那个麻疯病的可怕,不晓得你们去过没有?这新庄有个类似麻疯病院,我去过一次,我听他们叙述说这个事情,当时没有什么感觉,有的时候自己身上痒了以后,你去抓抓,那真是愈抓愈痒,但是比起那个麻疯病,那个麻疯病的之痛苦,他实在是受不了。受不了到什么程度?他宁拿那个火来烤,对不起,烤的那个肉都烧焦了,他那个外面是痛的要命,里面还在痒。这个东西,我们这个贪心就是这样严重法,这个这么严重法。可是这个东西比起地狱的猛火来那还不要多少,所以平当我们的心里边,这种贪嗔的心相,那个就是将来到地狱里面去感得饿鬼的,所以你长劫受苦的就是这样。眼前我们到那时候,一到那时候猛利的贪升起来了,你永远不得满足的,就是这个心,将来为什么会感得那饿鬼,就是这样,你就永远不能满足。那么偏偏贪心的人也就是这样,好东西样样顾自己,完全顾不到人家,所以没有积一点福报,所以那个心里面永远不得满足,那么,偏偏又造了这个业,所以吃的时候,对不起!又找不到东西吃,所以眼前你了解了这个因果关系的话,你很明白就了解将来的果性的状态,所以我们现在多思惟、多观察,那唯一的方法,来静息、转变它。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

  这上面告诉我,这个百,并不是说一百趟,实际上是泛百,就是我们那任何一趣当中,任何一趣,都是经过无量无边,任何一个快乐都受过,任何一个好事情都有过,结果有了以后,对不起,我们的贪心满足了吗?对不起,没有,反而增长。还有那苦也是如此,正因为你那个贪,所以受那个苦,就因为我们不能满足所以受那个苦,然后呢受这个生死的轮回当中,“无有情腹未曾卧”,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互为母子,世间的有情是无量无边找不到边际,可是又因为我们的生死是无量的,所以仍将互为母子。找不到一个人,绝找不到一个有情例外的,所有的有情都曾经做过互为母子过,这么多,结果呢,对不起,还是不能满足,我们也不能离开。

【“应如是思。”】

  应该这样去思惟、观察。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

  照著除忧苦的经上面这样思惟的话也很容易了。说实在有的人读那个经,有一个人曾经告诉我,法师啊!听了这个,我就不敢看了,看看那个好怕,就是这样,做也做不到,如果是你们碰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说?以前我也这样想,后来不。因为你做不到的结果你退下来,退下来安乐吗?假如退下来安乐的话,谁也不愿意做,我是第一个绝对不愿意做,做这个苦事情干什么?因为你一退下来,是只有一条路,死路一条,永远受无边的大苦,你现在这样做的做下去的话,你眼前虽然做不到,你只要咬紧牙关慢慢的做的话,做到,做到的话,问题都解决了。是,眼前虽然你心里面觉得有一点做不到,那一点做不到,实际上并没有苦,只是心里面一点恐怖,对不对?你这一点心里的恐怖挡不住,将来这个大苦你怎么挡的住?所以你想到这里的话,你一定向前冲。所以说来说去,主要的是什么?正知见,你就把那事情的问题看的、认的了很正确了以后,这问题都会解决的,你如果仔细想想,发现了,努力的一心只有向上。所以这一点是告诉我们,所以我们要照著这个经上面,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一定能够产生厌离。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你看看,经上面告诉我们,我们在地狱所饮的烊铜超过大海水,想到这一点,那贪心实在一点都生不起来。我们不要说饮大海水的烊铜,不要说热铁丸,你们试试看,把那个铁烧的,不要说烧红,把那个铁摆在火里面烧它五分钟,还是黑黑的一点看不见,你们摸它一下看,你们不妨摸它一下看。我有一个同学,我们同班的,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高雄那个铝厂,那个铝锭拿出来,就是这个从原料来当中拿出来以后,放在边上,那时候已经完全变成铝锭,一点看不见,像好好的。他老兄好玩的跑的去一摸,就这样。这一摸,旁边人告诉他,这个不能摸的,把那手马上就一下打开,打开当时感觉不到,打开完了以后发现那个手整个的烂了,这个就这么厉害。所以,这种地方我们不要单单,如果想真的听听结结缘,那也就罢了,反正觉得蛮好玩的,倒真是满好玩的,你觉得满好玩,愿意看看也有好处,如果你要真的希望这个心情能够感受得到的话,你最好自己试一试,可是不要吞下去,吞下这个受不了,你手上面去试一下,那开水烧了一百度,把那手指伸下去,不要用那个手指,用那个手指,为什么原因?因为那个手指要做事情的,或者用左手的手指,然后你弄,万一到那时候你又了放那边又烫它一下,如果你烫的太不行的话,你割开来了,放一点盐上去,然后呢你换一次酱油,你换一次那些,你要欢喜吃的东西,你放下去试试看,你来了几趟以后,大概我想可以稍微对我们有一点帮助,现在受一点的小小的痛苦,将来可以免除极大的痛苦。所以说如果自己有心痛改的话,这个自然,也许这个方法太笨了一点,但是却他收效最快,所以我告诉你们,你们要烫手指,不要烫这个,烫这个的原因在这个地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一卷A面

  却它收效最快,所以我告诉你们要烫手指,不要烫那个,烫这个的原因在这个地方,这是随便,虽然这个是并不善巧,可是确实不妨以你们自己的量去想一下,然后呢在这个犬豕当中所食的不净高过于须弥山,这个是对贪的人,对贪什么?饮食等等。还有呢对亲友难分别的人,由生死中别离,别离了以后,我们流的眼泪,已经高过这样,你想到了这一点,难舍的这种事情,没有一点舍不掉的。还有呢如果嗔心大的话,你看看你为了大家一点斗争,这个平常我们斗争中不须送掉性命吧,斗争乃至把命送掉那个头积起来高过于梵世,那个不得了。然后呢我们堕落小虫当中食这个大粪、土,也这么多。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

  他不断用的那个经上面来证,无非是引用种种方式,总是我们越多,总有一个地方能够触到我们的心,那个时候不要轻轻放过,当你触到了这个心上面的时候,你要想办法把你这个相应的感触,那个时候加深它,那个力量就从这个地方产生的。所以平常的时候尽量的多去演绎,当一下触到了,你停在那个地方,对呀!使得这个心量慢慢的加强坚固,你这样的经过三番五次努力,以后你就容易慢慢慢慢的产生对治的效应。那么华严怎样说呢。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经上面,前面是单单从苦的那一方面,这个方面又正面的告诉我们,你想想看,我们为了前面这种无理的贪欲,然后呢虚耗的这个生命,不晓得无量无边。现在是为了解决这个无义的痛苦,然后一心努力的如法行持,然后呢依戒定慧这样,应该努力趁这个机会,把这个欲摧毁,在我们这里的的确确正应该努力的。所以跑到这个地方来,我们正应该努力的在这个地方,这一点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还是嘻哈放不下,这个千真万碓的,脱下衣服回家去,先忏悔,等到有了力量再来,嘻嘻哈哈那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是这个,我跑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做这个的?那么,这样。所以我们这里有一位同修我非常赞叹,他觉得我持的戒做不到,舍戒,乃至于必要的时候连它沙弥都不要,然后做个净人侍候你们,必要的时候回家去,然后吃尽了苦头再来,这个才是有志气,这个每一样事情应该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不管你得到的三有之间一切好事,那个都是什么?欺诳两个字,它骗了你,一点点的骗了你,结果呢受无量无边大苦,这个大苦还是无义的。为什么说无义大苦?我们修行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修行是件苦事,但是修行这个小苦而有大义,它现在呢大苦而又无义的,这个我们要分别得清楚,这个慢慢的要分别得清楚。

【“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

  以前已经不晓得白白的消耗掉了这个东西,应该呀好好的思惟。

【“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如果以后我们还不努力的话,以后还是这样,这个是我们应该如法去思惟的,不要让我们难得的暇满的人身空空浪费掉,空空浪费都不可以,何况还要思惟非理作意,把自己送到恶道当中去,所以这一点一定要生起这个厌离心。那个祖师怎么说?

【“慬哦瓦云:‘觉○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说从无始以来受各式各样的身,但是没有修正法,尤其是大乘正法,像今天这样认真,从来没有过,所以今天居然做了,赶快努力。记得那个祖师前面有一段话吧?人家看见他用功得不得了,就说:“某人呀!你这么用功你休息一下!”他说:“对呀!照理应该休息一下,但是我一想到这个生死痛苦、暇满人身,我就停不住了。”这样,祖师的典型的公案。我们真正讲修行,要把这个作为榜样。所以他又说:“我是仰望于,是怎么讲?一心仰望这个把古德的传记摆在脑筋里面,一心仰望,我要学他、我要学他。”我们千万要把脑筋里面放不下的这种贪著丢到东洋大海,不要说这个人难舍、这个东西难舍,这样,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说这些东西千万要舍掉。我想到了这个最近早一阵子,我刚来的时候,看见有很多的这个梅干菜,那个的确是非常好的东西,我说:“我们这么多,就送掉一点。”有个人说:“这个东西很好吃。”“吃不完嘛,就送掉。”结果大家也是放在那里,最近我听说生虫了。你看,人家居士一番好心送到这个地方来,这种地方要我的话,好吃,好吃赶快送掉,我看见很多祖师这种公案,增长贪心,就增长贪心,我只要把肚子塞饱了那个是最好,所以人家弄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看见了就眉头直绉,心里就害怕,就因为我的贪心还是很重,这个地方要看看那个祖师,祖师怎么做的,这个才是我们到这里来的目标。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这个在现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都要,什么叫仰覆?反覆的多多思惟,你能够反覆的多多思惟,你心里面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的很,就不安了。于是你说怎么办呢?它前面告诉我们思惟这个东西,坐起张惶,脑浆炎热,你坐立不安,那个时候那个心里面就是就像火烧一样的话,你实在是害怕的要命,一心求脱,那就对了。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说乃至于这个心还未生起,要努力,纵然生起了还要继续不断,每一段前面讲完了,一定告诉我们这几句话。实际上呢我们修行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不必好高骛远,说哪一个大法,哪一个大师,佛早就说的清清楚楚了,就是这个样,你从那个根本上面去做,那就行了。尤其是有人,最近又有人说,最近有一个大上师要来灌顶了,他又想办法要去灌顶。我就想起来了,据说来那个大上师白教的,这个钖杜佛爷,他的确白教的钖杜佛爷,那是非常精彩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宝法王走了以后,他现在认真的工作落在他身上,也可以说他是第二把交椅,当然白教当中坐第二把交椅的四个上座,他是这个第二把交椅当中的一人,这倒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不妨说同样的白教的真正祖师是哪一个,马尔巴祖师,然后呢密勒日巴尊者,然后呢冈波巴大师才发展开来。其中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那真是千古奇人。他说了两句名言,他怎么讲?叫低处修时高处到,慢慢修时是快快到,一人修时是二人到。你修的时候你慢一点,结果你到得快,你低的地方去修的话,你可以爬到高的地方,你不必忙,要帮一切人,你先把你自己弄好,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真正的成就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你们看过他的传记的人晓得,没有看过传记的人,我也在这里说一下。他那时候修苦行,不得了,人家送给他一点东西,然后呢他们,他是个在家人,尤其是西藏他们那个地方,不是像我们一定要吃荤的,送他一点糌粑,送他一点起士,还有送他一点肉干,到后来那个肉干上面生了虫了,他把那个虫拿掉,他后来想,不对呀,它也吃,我也吃,你怎么可以抢它呢?好好好!我都饿肚子,那个虫就让它吃。结果他先头发誓说如果这一生不证道的话,我绝不为八风所动,绝不为这个生命而跑作任何,如果这样的话宁愿让那个护法神把我一下弄死,下一世投胎我再来修。结果到了眼前,眼看著没有吃东西,饿了几天,他也不管,后来想,对呀,我所以发那个誓是为了修行,现在饿死了,还是不能修行,所以这个并不是违背我的誓愿,那好好好我讨点东西去吃吧,结果他就跑出去。一跑跑出去,看见了那个绿的荨麻,你们不晓得这个荨麻是什么东西,我是到印度去才看见,那个东西生的满山都是草,这个草上绿绿的,那个上面有刺,那个刺有毒的,这个毒不是中的毒,那时候我不知道,我就一碰,一碰那个手整整痒了两天,痒的你简直是不晓得怎么好。这么个东西,他居然拿这个东西,它那个嫩头就把它拿下来,他不也知道怎么弄的,当年密勒日巴尊者吃这个东西。我当时第一次听见也没有,没有什么心里的影响,后来我刺到了,自己想,这个东西哭了好几次,想想古人这样,我自己实在是好差。人家还烧这个东西,我还嫌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还要酱油麻油一大堆,他那个东西,就吃荨麻,猎人不是跑到去找他吗,说跟他要一点东西说我在打猎半天,我找不到东西吃,你的东西先分我一点然后我找到了给你。密勒日巴尊者怎么说?我吃的就是那个荨麻,那好好好你总给我一点盐,盐,有盐就好了,我吃的就是这个荨麻。然后呢,跟他要了几样东西,他又说,我吃的就是这个。结果因为一直吃那个荨麻,弄到后来,那个身上面都长出绿的毛来了。以后他的妹妹不是来找到他,他的妹妹找到他的时候,那时经过一个地方有一个大喇嘛,那个大喇嘛很神气,然后呢那个弟子很多,他妹妹就跟他说,哥哥我找了你多少年找到好苦,居然给我找到你了,你在这里干什么?修行,那你怎么修行的?我看见那个修行的大喇嘛,这么多人拥护,吃的这么好,他同样的修行,为什么你不这样修行?密勒日巴尊者怎么说?狮子跳的路兔子我不敢跳。他这么了不起的人,他把他看成是兔子,密勒日巴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藏传不管哪一系哪一派都尊重他,他一生有这么高成就,就靠这个。他自己晓得我条件差,其实他的条件真的差吗?如果我们比比,我们绝对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乃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自己看,我是一个兔子。我们现在还看得自己很高了,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看看这个瞧不起,那个瞧不起;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所以我们不成就的原因。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真正要思惟观察的不是的高高大法,而这个地方的基本,所以说低处修时高处到,你把基础做好了。其实学到现在还是很清楚,一旦你对这个死念生起来了,你现在的眼前难道还放不下吗?一旦你这个苦的了解了,你还会去找那些事情吗?这个死、这个苦是什么?共下士道,阿弥陀佛呀!所以千真万确是低处修时高处是无有不到的,然后呢你不要急要忙这个要忙那个,说慢慢修时快快到,所以我们中国人说欲速不达,基础要建稳,继续下去。第三个。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
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然后我们舍身的过患,舍身受身,我们舍下来的身骨聚,不要说骨聚,烧成功的灰,超过须弥山,不晓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们实在是,弄了这么多次,结果呢继续还在那个地方,还不停止。所以前面说我们的心真像金刚,什么东西都动不了。佛告诉这么厉害的,我们居然在那个地方动都不动。唉!呀我们反过来最好的,后面告诉我们,我们要软得像豆腐,软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心动。所以那个经上面告诉我们,真正好的良马见鞭影,那个好的马看见那个鞭的影子就奔了,我们也应该这样,一点点的小小的马上就策励,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这个不断的结生,然后生死流转当中舍身,舍身以后呢?结生是生死流转当中,如果我们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么一点点大,然后呢我们数这个母亲
,说我们的母亲,要找到那母亲的边找不到。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

  平常我们去看这个问题,总觉得我们因为是不断的结生,所以每一次结生有一个母亲,要找那个母亲,这个找不到边,他大师告诉我们,不!这个意思不是这里。下面: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

  他说他下面,这是亲友书上面的,弟子书还是亲友书上面说的,解释当中引经文:

【“‘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

  因为他那经文上,在那释论上引经上的文,凡是菩萨造论,他都不是凭空的,一定有凭有据,根据经论,然后呢贯彻诸经义来解释这个道理。所以他引那个经论上面说,前面这个不是正理。那么经怎么说呢?就是就这点事情来说,诸苾刍,就是告诉这比丘,佛告诉,譬如有人把那个大地的那个土,作为丸像柏树子那样,然后数这是我的母亲,这个是我母亲的母亲,母亲的母亲的母亲,母亲的母亲的母……这样,然后下一次丸,每数一个下一粒,说这个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
数完了,但是要找到那个辗转为母,找不到。这个是什么意思?不是说我每生结生的这个母亲,就是说我现在生我是母亲,母亲哪来的?母亲还有母亲生,母亲还有母亲生。

【“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转次第,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我们在这里想,他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这个有什么道理?好像在我们感受上面,前者比较对我们有影响,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

  他每一个地方都引经据典的,在下面进一步说之前,这里先说一点,我们平常都是凭我们的想像的,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不要凭我们的想像,我们的想像是什么?两个字,无明,而且不但无明而且还执著,还偏偏自己觉得对,毛病全在这里。所以凡是这种经论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要认得这一点,我们就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个地方,不要说这个解释对了嘛,你何必这么啰唆呢?这个心理是什么?烦恼,就是你的习气。看看经论上面为什么这么说?它每说一个总有它的特殊的意义在。那个论上面怎么说?

【“‘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

  说你随便一个结果,就是我们随便一个一生,这个说我们现在我存在了,那么你找他的这个一个结果,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里来,你找不到,随便这个一果都找不到。所以这一个因缘无尽,你总得想这个上面,既然一切都是因缘,你要解决这个果,必定要从因上面,结果一个简单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话,可想而知这个事情何等的复杂,既然这么复杂的,是何等的可怕,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们现在随便说,做一点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贪也好,嗔也好,你以为吃一口东西,那一口东西吃下去的东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将来把那一口东西吃下去要还的话,你要还尽,还不尽,意思就这个。然后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它根本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这个最初因找不到、还不尽,所以你永远在这个地方结生,永远要解决这个问题,它这个真正的困扰在这里。所以我们任何一件事情,当下就策励起我们大警惕来,这个懂不懂?这个要再说一遍,若时虽一果,就是说任何一个果,你要找那个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那个时候你怎么不怕?怎么不怕?所以由此我们眼前随便一样东西,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要说随随便便,好像尤其是现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来的,反正你尽量的好的吃,去玩、用的、乐的,不可以!你拿这个东西只求解脱了,那的确,因为你解脱了可以得到,让人家在这个福田当中种福,现在你不得解脱的话,人家也白白的浪费,你要还人家,既然这个因头找不到的话,你还人家,你怎么还得干净?你怎么还得清楚?

【“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

  就是这个,所以生死当中那个杂染,这样的复杂,这个是真难行!

【“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

  所以这个道理,你应该好好的修。

【“如此当知。”】

  这是我们应该的。所以我们平常讲的业,好像业果,那是它最简单的基本业因,如果说你要找到那个基本因的辗转的推行的时候,只有佛才能够穷尽。所以我们必定要下脚第一步赶快努力,这个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数数高下过患者。”】


  第五上升了又跌下去,这个受不了,下去呢你觉得上升,对不起,上升了还要跌下来。

【“如云:‘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闇处,自手伸舒亦莫○。’”】

  这个是高下。它讲高下的话,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后下来,就这样。既成百施世应供,换句话说,你做了种种的布施,然后受到世间的种种的好的供养,帝王什么等等,对不起,造了业以后你又堕落了。前天我们讲的那个故事当中就有这个,一个国王,他还做好事,吃醉了酒,杀了一个人,结果堕落了。现在这个时候,那我们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间是一无可取,一旦堕落了以后,对不起,“既满转轮圣王已”,那个是更好,一下在生死当中做奴婢,转轮圣王是我们世间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们现在不要说转轮圣王,本来做个老板,忽然跑得去做一个伙计,我们就受不了,何况是转轮圣王。一下做个总统,忽然之间做个阶下囚,然后呢升天,天完了以后到地狱,这个种种地方,它下面这个里边都受这个事情。通常像这个事情我们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认真思惟一下的话,我们还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么思惟呢?譬如说你们以前曾经有过很好的,譬如说很热望的一样东西,很热望的东西,忽然之间热望的东西失去了。通常一般来说的话男女之间,大家好的要命,忽然之间其中的一方移情别恋,然后看见你了跟你白眼相向,你那个时候内心的痛苦,那个比起前面这个里面说的,那还不晓得差多少。她只是失去了,你可没有受地狱,他不是,本来是天堂上面好成这个样的,忽然之间一下跑到地狱里面去,这样的高下法,这个是我们应该体会到的。这个世间,然后你做生意,本来一向做的很得意,忽然之间做了个阶下囚,欠了一屁股债,那本来你得意的,人家跑到来求你,忽然之间到了那时你又要避债,到处都不敢见人。那个比起这个上面说的话,那已经好得不晓得好多少,所以数数高下的过患。下面说: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就是指前面上面它说的那个几样东西,那是指什么呢?本来是在天上面,然后一下到众合地狱、到黑绳地狱,然后到烧热三个地狱当中去。

【“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压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它上面就是解释那个里面说的那些,这个地方我们也不必一一细说,总之一句话,你再好的东西,最后堕落,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只要还在三有当中,三有当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后的话呢,一句话─堕落,最后一句话,堕落。所以你想到这里,厌患三有。所以这个难陀尊者,先不肯努力,就一看地狱就努力了,这样一看地狱天堂,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结果再到地狱里面看,发现天堂受完了,还要回来,那是拼命这个天堂也不要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一卷B面

  结果再到地狱里面一看,发现天堂受完了,还要回来,那就拼命这个天堂也不要了。我们不幸,因为我们宿生没有积这样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这样的这个大圣者来引导我们。所幸的我们多多少少还积了一点少分的福德,听见这个圆满的教法,我们赶快如理努力,我们有份跳出来。所以想到这里眼前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这样才对!要不然一旦失去了这个机会,那完了,以后连听都听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时候吞烊铜,在油锅里煎,那才可怕。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经上面就告诉我们,积集,不管你有多少财产,最后呢消散;爬的多高,堕落;大家亲亲爱爱,别离;有命咸归死。你想到这里,这些东西都没有意思,忙它干什么?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赶快出离!所以火烧头燃尚可暂止。我看现在人家要忙这个股票,存那个银行,不晓得做些什么?不晓得做什么千秋大梦!所以我看见一个祖师,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东西送给别人,为什么?我明天有没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里干什么?结果他天天人家送来,他天天送,那个徒弟苦不堪言,结果你不要看那个徒弟苦不堪言,那个徒弟也后来也成就,真正古来人的修行是这个样!现在我们积了一个月还要一年,积了一年还要积一百年,积了一百年还要积一千年,实在我们能吃多少?那人没有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们都是为万年计,不晓得忙些什么?结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后呢到地狱里受苦,真划不来。再下面,这个是六苦当中的最后一个。

【“无伴过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闇中。’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闇者,谓无明黑闇。无伴而趣者,”】

  如下面等等,现在到这个地方,我先解释一下。假定我们能够了解了像上面这样的过失的话,一无可贪!那时怎么办呢?不要贪著,去修行。修什么?修善福,善福下面说三门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这个。这个是什么?福光明,这个才是,灯是照明的,平常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那这样,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轮回当中。如果说你不在这个上面努力的话,那么对不起,那个时候,你到哪里去?难破无边黑暗,而且这个地方是没有日月的,这个是恶道,到那时候独自当趣,你眼前忙的东西,一样带不走,一个人也不陪你,你忙这个身体,营养了半天,就送你到这个地方去,不值得,至于说无伴,什么呢?下面说,论上面告诉我们。

【“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这个身体生独生此一生,这个身体生来也就是,然后呢这个自己觉得这个总是我吧?对不起,坏的时候,对不起这个东西也是坏掉了,眼前的亲友等等没有一个跟你,没有一个人,这个东西带不走,这样的情况。所以没有什么好伴,生的时候自己生,死的时候还是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们,何必互相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互相帮助,这是真正的,难得
乘这个机会互相帮助,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须要的,互相帮助有大利益,互相障碍毫无意思。真正可靠的靠法、靠僧,这个才对,除此以外其它的没有,“无伴”,记得这个。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


  把前面这个,如是六苦,六样东西总摄起来,分三个大项目,第一个。

【“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

  第一个,在整个的生死当中,没有可以信赖的,也没有可以保证的,所以从这点上面,所以有人说,我要修行了,先要积几个钱存在银行里,然后先买一点股票,完全错了。我先去造一个房子,然后造好了在那底下要去闭关了,不要这样,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赶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么?然后照著去做,这个才对的。佛也告诉我们清清楚楚,这种东西一点都没有办法保证你,一点都没有办法可以信赖的,所以第一个我们修行必定要认识的。这些东西不要忙,如果说你发了大心,为了别人,庄严,这个了不起,但是你这个目的干什么?还是见到了这个生死可怕,你要帮助别人、引发别人,目的仍旧是这个,这一点千万注意。总之这个地方的根本在此,所以无保信处,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样东西,这样。

【“受彼安乐,终无饱期。”】

  然后呢第二个,你虽然要找到快乐,但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没有办法饱满的,不但没有办法饱满,正因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现在眼前贪一点小便宜,然后呢烊铜热铁灌口,受尽了苦痛、痛苦,然后等到你出来的时候,对不起,逃出来了以后那个等流因果还在那里,又来了。然后呢难得的跑到人生当中,短短的几十年,对不起那个等流就这么厉害。所以我前面告诉你们,你不从这个上面切断,永远没有机会。眼前为什么我们会这个现起呢?简单嘛!就是等流,就是说明,就是宿生的习气在,眼前做了堕落,然后到那个时候,因为你贪心重,所以饿鬼,如果还再造一点业的话,那个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是什么?烊铜热铁,这么可怕。然后等到把恶业弄完了以后,然后做畜生还,通通还清了又跑到人间了;跑到人间来,对不起,那个嘴巴又来了,这么个可怕法,它永远没有饱足的。所以懂得了这一点,就要晓得真正修行,大家注意,所谓等流,所以我们忏悔的当中,从无始时来,十恶五无间,心随烦恼故,记得这句话吗?诸罪应该如何?皆忏悔,原来我无始以来心随著烦恼,什么地方随起?就在那个地方,等流心识,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说你不修对治,不照这个办法思惟观察的话,你这个老脾气又来了,看见了又来了,那个时候是什么?烦恼,你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么?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忏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则的话,你说我忏悔、我惭愧呀!我业障很重呀!说了半天你的业障在哪里?自己也不晓得,自己根本不知道,你忏什么悔?这一点概念我们现在清楚了,非常好!最后第三点是。

【“无始而转。”】

  所以前面这个东西,第一个没有保证、没有信赖,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远没有饱足,反而受了大苦,这个状态呢,就永远在那里转,没头没脑,这么严
重法。

【“初中有四,”】

  第一个就是无保信,有四个。

【“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

  第二个。

【“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

  这个身体的确的,你能信赖吗?你觉得这个身体弄得好,你准备一点营养,结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你觉得这个好,跑出去为了要找一点快乐,跑出去出了车祸了;乃至于你安安稳稳坐在这个屋子里面,叭!房子塌下来了;你没有什么事情你自己也看不见,对不起,一点传染病,你也弄死掉了,你就这样,身不可保。前面做的诸益,我觉得赚了一点钱,摆在银行里边,结果银行倒闭了,结果人家强盗晓得你有了钱了,把你抓得去了。种种这些问题,你忙那个股票,啪一声股票跌下来了,亏了本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前面做的益,不可保信。

【“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

  你做了种种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来了。

【“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就是这个。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就是这个道理。前面所谓第三的话,就是无始而转,不断的在这个地方去转,这几个道理。那么这个是前面六苦,八苦我们常常听见的,六苦,我们一般不大懂,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又多了一个思惟的苦。其实思八苦、六苦没什么太大关系,真的重要的就是说,怎么样从这个几个项目当中,能够找到跟你相应的,忽然之间你有深的感触,然后呢把这个感触,就是你当下的认识,然后呢不断的去思惟观察,把这个认识的量,产生强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错误的概念转变过来,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这个工作。等到转变过来了,那个时候,你一心一意的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谈不到,把你嘴巴封起来你心里还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极乐世界去,这样好法,所以说低处修时高处到。那么下面:

【“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三苦是什么呢?就是苦苦,乐苦以及行苦。这么一个一样,第一个是乐苦。乐苦它举个譬喻,就像极热或疮或痈,那个生了疮,那个地方烫得要命,难受得要命,然后呢上面弄一点水,凉一下,就好像是安乐。我们生死当中所受的这个所谓快乐,也就是这个。其实这个本身并不是快乐,坏灭的时候呢还要受种种的痛苦,这个痈跟疮洒一点凉水觉得安乐,然后呢这个疮破的时候,绝大的痛苦,所以这个二个是坏苦,快乐是一无可取。真正可怕的不是苦,苦的事情还用佛来讲吗?真正我们要了解的是快乐,我们明明是苦的,我们看不见,不但看不见,上了它当还要种种受大苦恼,所以一定要经过佛菩萨告诉我们,从此不再受你骗了,所以赶快以前做的非法的事情,积聚的事情赶快丢掉,赶快舍掉了以后供养三宝、回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坚实的法财,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道理。至于这个身体亦是如此,不要贪眼前的一点点这种坏苦、这个乐受,赶快现在就努力去忏悔认真修习,那可以得到坚实的金刚不坏之身。

【“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通常我们讲这个乐,就是一种感受,要晓得不但这个感受,就是这个感受相应的其它的心心所。譬如说你得到了一个快乐的东西,然后你心里面跟它相应的这种念头,都是属于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这种境界都是坏苦,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换句话说它从这个乐的感受上面所产生的种种的境界,我们都应该知道。所以因为要点享受的快乐,所以积聚了财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业,种种的无非从这个上面牵牵连连,牵出去的,你了解了这一点,那牵牵连连的事情都一刀切断,根本都从这个上头,都从这个上头来的。下面: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这样,那么进一步讲苦苦,苦苦是什么呢?还是讲这个热的这个瘫,痈就是身上生了大疮,生了大疮,这个是非常厉害的,这个疮本身是痛苦极了,然后呢或者触恼,本来已经痛苦了,你碰到一下,这样痛苦,然后破了以后更是绝端的痛苦,这个苦受本身就是这样,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身上心上这个就是苦。

【“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那么,这个同样的,就是我们里边的肾痛、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况之下,我们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结石那个痛苦。我曾经以前看见过一个,我一个老师,他有那个结石,到后来结石那个痛苦的,我还有一个朋友,我看见了,他平常的时候不痛,它一旦痛起来的话,那简直是,一个好好的人,忽然之间痛了,就是我洛杉矶莲社的那个朋友,他那一天痛,痛的,一痛痛了一个钟头,那个头上的汗,那我们旁边的人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他的太太她女儿他的亲戚朋友,我们说赶快送到医院,他们说没有用,前面已经在台湾的时候,送过几次医院,看了医生,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硬是就在那里地上直滚、直弄,满头是汗,旁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说不怕不怕,我说实在是我们愚痴没有看见,看见了没有一个人不怕的。我这两天脚底按摩,那个说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可是到那个时候痛的时候,实在是难受,我们不要说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议你们不要说不怕,你们最好自己试试,你们就晓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们众生愚痴。如果你们像我这样看见那个真正痛苦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像苇芦一样,就像什么?就像一根绳子一样,你一放手就瘫下来了,假定你们真正看到那个苦的行相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瘫在地下爬都爬不起来了。这么个严重法,这个痛苦的事情。所以它说譬如肾痛,这个的确我所看见的最痛的事情。我看见过好几次,这个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医院里也是一样,我有一次紧急的送到那个急诊室,就旁边后来来了一个人,一个女的,就喊,那个声音之凄惨,那个医生就在旁边,那个医生就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病根没找到,就是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世间,后来我看看经说这种痛苦比起地狱里面的,那地狱里如果感得这样,远比天堂还要高,还要好。这种事情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不要说不怕,我们要多去思惟,趁现在我们的那个脑筋好好的时候,我们该忙的是忙这些事情。那么这个同样的不单是受,还有其它的相应的心、心所等等,我们也应该了解。为什么?当你想到这些的话,你会策发大厌离,拼命努力,关于这个乐受呢,你一想到这个苦,你就不再受它骗,当快乐的事情你不再受它骗,然后呢你不被骗了,第一个。第二个你想到痛苦的时候,拼命推你上去,那个时候当然只有一条修行的路。下面还有一个,但是有的时候既不快乐也不苦,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说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同样的就像那个疮一样,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碰到前面二样东西,对不起,这是有漏的,它继续的向前,眼前暂时碰不到,一块儿这二样都跟著来了,所以叫行苦。所以总之一句话,不管眼前受的是苦、乐或者不苦不乐,最后的根结就是这个样。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同样的是它心、心所法都是这样。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

  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是一切都是我们宿生以前,现在以前的烦恼跟业两样东西辗转引伸推演,既然是由这个东西辗转引伸推演,一直有这个东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对治,现在挡住以外,它永远这样。说到这里我们立刻可以体会一下等流的状态,就是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的的确确我们没有办法,当你认得没有办法,那已经好的,你已经晓得没有办法,你已经认得它了,真正可怜的我们不认识它,我们总觉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平常为什么我们听了这个经了以后,心里面漠然没有感受?就是我们根本就不认识我们的真实状态在无明当中,所以听了模模糊糊的,这个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个现象。等到你一旦听懂了,你凡是碰到哪里,你自然会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你这个心,就是这个样,跟法不相应,跟法不相应是什么呢?就是在烦恼当中。所以我们现在一切时处,都在这个烦恼当中。前面是烦恼而来,后面又跟烦恼而去,尽管我们在那儿听经,你听经了以后,觉得蛮好,听完了以后呢,它也就跟著去了。你听经尚且是如此,还有其它呢,你能作得了主吗?所以这个业成熟的时候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苦的特质就在这里,注定你,你没有修对治超出来之前,永远脱不出这个状态,故名为苦。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不但眼前是这样,而且呢它还会引发后面的烦恼种,种就是它继续不断的增长,一直跟著你,所以叫遍行。这个遍行,在任何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地,只要在三界之内,没有一个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你糊涂的时候也是如此,你聪明的时候也是如此。我念书可以念得很好,对不起,没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没有用;你睡著了,睡著了也没有用,他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东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那后面这些都会来了。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

  快乐的增长你的贪。


【“若起苦受嗔恚增长,”】

  苦的嗔恚增长,你不愿意。

【“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假定说既不苦又不乐,你还觉得无所谓,于是你心里面觉得这样蛮安乐而过,于无常执为常等,不仅仅是单单执无常执常,下面的所有的颠倒都跟著来了,愚痴增长。所以只要你不认识,乃至于认识了又不对治,永远增长了三毒。就是这样,所以这个真正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当你真正的懂得了这个以后,然后还不够,要用对治去思惟。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

  这样。贪,因为你贪著,所有的结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这个,你贪,然后呢众苦。嗔不但是将来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将来还要一定感得恶趣苦。

【“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痴,因为痴,所以前面这个贪嗔永远跟著它。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这个是我们的根本,当快乐的事情起来了,赶快说大骗子,你赶快不要上它当,赶快停止!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

  那么对于这个苦受要晓得,这个蕴本身,就是众苦的因缘。为什么这地方特别说这一点?就是说它真正最重要推动我们的苦谛。所以从这个苦谛上面想到,我们本来这个身体,我们整个的这个东西,就是众苦的因缘,所以它这个,我们平常常常说五蕴炽盛,说了半天,道理说了半天,根本都没有把握住。它这个五蕴炽盛的根本,就从这个地方你认得,你只要这个东西存在,只要那个心念存在,只要这个身体存在,对不起,永远在生死当中,永远在痛苦当中,所以你才会产生什么?说火烧头燃尚可遮止,无常盛火应速除灭。你一旦有了这个认识以后,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不去管它,你赶快这个要解决它,佛世的时候的罗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以后的大德们,你看禅宗的这个大德,什么时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钟可以放下来?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的根本。你有了这个,戒从这个地方持起,佛从这个地方念起,禅从这个地方参起,教也是告诉你认得这个东西,没有一个例外。你把这个建立起来了,那个时候你才进一步谈得到学密,所以现在我们不必谈其它的,先看看这个认得已否?不认得停在这个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说

【“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嗔恚。”】

  不要对他嗔恼。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当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它告诉我们这样,这一点我停在这个地方,一段还有深刻的意义。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六七,一百六十七页,昨天我们把三苦也讲完了,这个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说苦的内涵是一样的,总之是苦,那么它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实际上所谓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类型,这个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各人所对在三界之内,各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用这个不同的类型来说的话,所以总有使我们当下能够感触得到,从这个感触得到,然后呢再深入观察,彻底了解整个三界之内的真实行相,然后呢了解了这个真实行相,紧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二卷A面

  那紧跟著找到他的根本何在,这个就是它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后呢再从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则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都是这样,觉得佛法是好的,要修的,那为什么好?,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遗留很多漏洞,在这种状态当中,总在这个枝末上面转,虽然最后也能够转到,可是中间浪费是不晓得是无量劫,长者是这样,在这个时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现在从前面这样的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讨,最后找到了,这个原因是在哪里?在这里。现在我们看那个文。第一行。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

  他真正这个苦谛的根本在那里,就在那个五取蕴,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身心,简单来说就是说平常我们讲的这个我,任何一个人他那个人他自己的主体,就像挑了一个几百斤的重担一样,只要他那个担子还在身上没有卸下来,对不起,那个痛苦一直在,那个快乐永远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说取蕴重担亦尔,这一句话我们要注意。

【“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只要你没有对治把它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就是执持。这个执持是心里面无始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当中一直在这上头,所以叫我执、法执。平常我们都这么说,可是我执是什么?不知道。法执是什么?不知道。那这种状态当中你认得两个名字,对于我们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眼前并没有用场,而这个苦恼邦是眼前逼在这个地方,所以你必定要从这两个名词上面找到名词所指的内涵何在,找到了这个内涵,那个时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说这个执持,那就是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实际的意义,只要它还在执著著,那时候一定受苦。那么为什么?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在,故为行苦。”】

  在这个蕴当中,就是这个苦的根本是烦恼粗重的,就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叫做行苦。眼前虽然没现出来,但是它随时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话,并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个阶段,不是真的不苦,这是好像没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动的话,它随时遇到缘,那个苦行就马上显发出来,而这个缘也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集的不晓得多多少少,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讲的这个苦的种种,最后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认识说原来就在这个上头,这个是我们生死大痛苦的重担,所以要对治的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关于这一点你不认识的话,那所有的佛法无根本,没有建立处。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

  这只要一旦这个蕴在,因为蕴在所以烦恼的粗重就安住在这个上头,在这种状态,现在虽然没有生苦,但是无间─不停的,让那个不同的门,于种种的缘,内外的等等那苦就起来了。

【“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这就是我们最后归结到应该了解的,这个苦是偏一切处的,实际上在我们感受,却偏偏感受不到。我们平常一直讲苦,从来不注意佛告诉我们真正的苦谛的苦,要找到根本却是在这个地方,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说这个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谓佛法始终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们另外一个名字来说它叫做三世怨,你愿意做那个三世怨的事情吗?这一点我们特别了解、特别注意。尤其是平常我们太多人修学佛法,说是佛法好的,好在哪里?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从什么地方开始?说世间是苦,苦在那里?说这个生老病死是。如果说这种事情还要人家来告诉你的话,我们实在太笨,不要说一个动物它碰见这种痛苦,它也晓得避免,而我们做为一个人,难道要懂得就懂得了这一些吗?这个是它根本所在,我们务必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那么现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前面一再说、一再说,这个认识,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难体会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习多修习,一直等到内心生起相应的量,那时候你会生起大厌离,那就对了,所以修学佛法它第一个根本─厌离心,必定从这里出来。等到你一旦这个厌离心生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哪怕生到天上,因为你深深了解这个行苦的自性还没有解脱,所以说智者视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够如理了解世间真相,这真相是苦谛的,这种人把天上面的这种快乐,看的像地狱一样,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是行蕴自性,只要那个取蕴还在,问题没有解决。最后再说一遍,这问题的关键不但是了解,而要怎么样去内心感受到,这是个大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受到,单单了解的话,那又是个三世怨,就变成世间很聪明的那些人。所以最近渐渐的、慢慢的我们开始说忏悔或者什么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学,就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产生感受的实际上都是什么?那都是他能够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经上面一再告诉我们,虽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转,不相应没有用;反过来你虽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马上就会得到好处。不过这地方我们不要误解,那既然如此,我们不要懂得很多,不是,你如法的懂得一点马上得到好处,你能够懂得更多,好处更多,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应,体会它真正的好处,那么这个是大概我们已经有一个认识了,下面又特别的说明,关于坏苦。乐受这件事情,因为这是我们最难破的,假定这个破掉了,下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看文。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说眼前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个都是不认识、误解、颠倒的一种妄见,这个东西有他的绝大缺点,能够增长我们的贪毒,而贪毒是引发生死的最主要的一个主因。实际上这个真的乐吗?不是的,这都是苦的渐息灭位,他是苦,可是这个苦慢慢的、慢慢的在减轻当中,当在渐渐减轻当中的,你觉得在轻了、轻了,于是对前面这个大苦来说,既然减轻了一点,好像这是乐,所以你妄─错误的感觉,以为他是乐。他并没有实质上面本来应该乐的,本性是乐的这个实质没有,所以全无不待除苦所显,因为这是苦渐渐减少,所以当苦除的时候现出来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绝对没有快乐的,本质上面绝对是苦的。马上用一个事实来说明。譬如说你一直走,走的很长,走的很多的路,下面说,以为苦。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

  跑了很久以后,暂时叫你停一下、坐一下,觉得那时候好舒服、好快乐,那是什么?那个是因为。

【“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乐性。”】

  这事实是当下就有很大的苦恼,那么你停一下呢,那个大的苦恼渐渐的减少,渐渐的消失,所以你这个减轻的感觉,妄取乐想,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本质快乐,它本质不快乐。所以它下面紧跟著这个问题,假定说坐下来是快乐的话,那应该越坐越快乐,因为它本来是快乐的嘛,就像赚钱一样,赚一块钱固然赚,越赚是赚得越多是越好,应该这个样。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这个坐下来是快乐的话,坐得越久是越快乐,所以下面说。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

  结果叫你老坐在那里,它不但不快乐,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里,你坐了多久你要站起来去走一走,为什么?因为苦,苦不堪言,苦就是这样,坐,然后呢叫你睡又是这样,叫你吃,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它下面说:

【“苦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

  假定这个快乐本性、本质是快乐的话,就像苦一样的话,应该怎么样呢?你坐得越久,那么这个快乐越多。天下的苦本来就是苦的,这个苦的时间越久,痛苦越难受、越厉害,为什么?因为它本性就是苦的。这快乐的事情却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你换一换晓得快乐了,过了一下快乐慢慢的消失掉了,再继续下去那个快乐就没有,苦了,再下去是苦就受不了,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苦。所以这个我们要自己如理认识,如果你们听懂了,就应该没问题,不听懂回去仔细想一想,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就像同样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后坐,坐久了以后又要换一个,如是习近行住坐卧,没有一个例外的。你说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来,叫你老躺在床上你又躺不住,为什么?它始终是同一个道理,这大苦的渐渐息灭,所生起的相对的这种感觉,只是减少一点,它本质还是苦,就是我们这个最妄想颠倒所以叫做无明。除了这个以外,饮食日阴,当你渴的时候─饮,饿的时候是食,寒的时候是日,日的时候是阴,都是这个样。说今天冷了,晒晒太阳,然后呢太阳越来越大你又受不了,假定晒太阳是快乐的,应该越晒越快乐,又不是,没有一个例外。乃至于饮食,你倒吃吃看,吃到后来,吃的难受的不得了,到后来不但是肚子吃坏了,你胃口也没有了,没有一个样,是这样的。所有这种事情都是什么?都是苦的渐息灭位。从这个上面我们就认得原来这个乐的本质是虚妄的,这是苦的渐息灭位,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一种状态。

【“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你只要弄久了,结果总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

  那么说明了这个道理,马上告诉我们,经上面的就是这样说的。说:

【“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

  这个每一件事情,个别个别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苦。所以:

【“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难以忍受的这种痛苦。

【“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绝对不能从这上面妄想以为快乐,行是如此。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不但是行住坐卧,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说,饮食日阴,世间没有一个例外的。继续又说。

【“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

  这一段就是前面的说明这个道理。

【“难陀,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

  世间一切法现起是苦,然后呢灭也是苦,所以我们要努力找“灭”这个办法,就把一切消除掉,那个时候得到寂灭之乐。

【“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第一个是说道理,马上用经证,经证了以后,祖师再加说明。祖师论上面怎么说?说就像我们妄见的想安乐觉得增长,增长的结果,慢慢的增长,时间增久的时候必反变成功苦,但是呢苦这个东西如果增长的话,不会转成乐,为什么?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质就是苦,你时间越长苦越多,乐却不是,所以时间一增长的话,对不起苦又来了,所以若经若论都是这个。那么然后呢大师又把这个经论的道理抉择出来,把这个重要让我们认得的清清楚楚。现在到这里我们了解了,的的确确的,我们世间最难以认识的而放不下的乐,原来这个不是真的,是苦。那么既然乐都是苦,还有什么一切好贪的呢?行,连他乐都没有,虽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断的推演,所以它结果又是苦,总结起来世间是没有一点地方不是苦。而那个苦的根本因在哪里呢?没有别的就是在我们五蕴身心上面,这才是真正我们应该认识的这个。所以告诉我们这个取蕴的重担只要一天在,一天没有解决,问题一直在,我们真正应该厌离的就是厌离这个。现在我们处处地方忙这个,要修饰修饰它、要营养营养它、要保护保护它,那完全走上错误之路,你这个概念就是邪知见,你这个行为就是染污之业,然后造成功这个恶习,到那个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这个东西又来了,就把你绑得死死的,永远在这个里边,你还觉得是找快乐,结果是越找越痛苦。把苦的特别的行相告诉我们,这个叫总苦,把那个苦的特质。下面呢。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

  那个因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当中,有不同的几个位次,我们所谓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罗、人是三个善道,地狱、恶鬼、畜生,现在我们看看,用另外这样的角度去看,这个内容是什么?它也无不是苦。

【“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在前面共下士当中,已经把三恶趣苦说明了,这个痛苦的厉害,我们现在一点都无法忍受,那么人呢?说是善道应该,结果

【“人苦者,谓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

  这个是我们人人都感受得到的,又饥渴又寒热,又不可意触。这个不可意触通常是指外面,实际上心里也是如此,我们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一天到晚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为了这个问题、这个麻烦,被它牵著鼻子走,还有呢为了追求,为了要求这个妄乐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实在颠倒。

【“复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当知。”】

  那前面已经说过了。

【“又如资粮论云:‘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尽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对不起,三恶道的苦,我们人当中也有。我们人当中有种种的身心的逼恼,这个就相当于地狱一样,地狱的特质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热两样东西的逼恼当中。那么贫如琰魔世,那么饿鬼呢?这个是鬼道,鬼道是阎罗王所管辖的,那是贫穷,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畜生呢?是种种被驱逐、恐怖、被伤害,就像这个比较体弱差的人被强力所使,以及制罚损害,这种苦继续不断的像瀑布一样,非常厉害。

【“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有很多苦有贫,有很多人呢?虽然你蛮有很富有了又不足,这个满足两个字真难。我们看那个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劲,为什么?不足嘛!说起来真简单!我们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两餐就够了,越图越瘦,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偏偏有些世间人,有了百万还要千万,有了千万要忆,有了亿还要万亿,有了钱还要地位,不晓得要多少。秦始皇并吞了六国,还要长生不老,就这样,世间没有一个例外的,就是这样。所以贫固然不好,不贫也不行,那么然后呢你追求的话,种种叫我们晓得的,我们现在一切的士农工商有种种的苦恼,然后呢你为了这个事情,你生其它的心里边谋计略伤杀,都从这个上来,世间的真相,是善恶道一样。

【“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穷人、好的人意苦,说到这意苦,我也想起来了,现在那位已经死掉了,他本来不晓得是什么大公司,我忘记掉了,那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有一天,他就随便不晓得说笑话几个老朋友,他叹了个长气,有人说像你这样你还有什么不如意?他就说不要去谈了,我自己算算我还不如我的司机,要是我做大老板的话,同样的两个人,当然愿意做大老板,那个大老板好舒服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司机前面就开它,那个大老板就说向东他就向东,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个大老板那么舒服。结果呢大老板怎么说?他说那个司机,我只要告诉他你向东他就向东,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里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里又要想这个,又要想那个,又要想那个,这张支票要什么时候到期了,这个礼拜六还有一个什么应酬,还要跟谁一个人打一个高尔夫球,还要请一个客,还要赠送某一个大官,还要这个应酬,这个应酬,那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剥夺掉了。他那个司机开到那个地方,他车子一放回去呼呼睡大觉,千真万确。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是颠倒!但是我们偏偏所有世间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么?忙追这个,所以这个叫颠倒、人痴,真正的颠倒,我们想想看对不对?我觉得现在是越想越对,以前我想我们诸位都是从在家人过来的,我也是,现在后来变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这个衣服,所谓白领阶级,那个很讲究,出去的时候要体面,当初是念书,然后跑出去西装革履,通常人家说。到了后来出家了以后,跑到我师父那里检几件破衣服,就洗洗干净穿在身上,不要说小偷强盗,你送给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里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来拍拍屁股就好了,那么简单,脏、脏一点有什么关系?太脏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了就补,就这样。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觉了棉被一盖就好了,用不著说一下嘛睡衣,一下嘛这个白天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礼服,今天参加这个要那个,一点都不要操心,这么个舒服法,结果人就是这么颠倒。所以,我所以说这样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从这个上面去体会,我们应该把这个一原则用在任何一个地方,让我们深深领会到真正里面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因为这个妄见,形成了现在这个东西,然后呢辗转相应,真是苦恼,就被这样的二苦不断的日日中坏了,我们一天到晚就忙这个事情,这是人。

【“非天苦者。”】

  非天就是我们说魔,修罗道是魔。

【“如亲友书云:‘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嗔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见圣谛。’”】

  那么这个修罗道,我们另外一个名字叫非天。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二卷B面

  修罗道,我们另外一个名字叫非天,他这个非天当中意最苦,这个心最苦,为什么?他那个本性,他这种人的心里嗔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个嗔心太大,就是这样。虽然他也有天上面种种的好的条件,但是那个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罗道那个特质就是嗔心特别重,那时候虽然也有智慧,但是这一道的众生没有办法见圣谛,真正见到圣者之教。所以一到这一道的话,只有造恶,那非常糟糕,不但绝没有机会透脱,这个地方先不谈,谈这一道特别的痛苦。

【“此由不忍,嫉天富乐,令意热恼,”】

  因为他嗔心大,嫉妒心强,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里面特别的强,看见别人比他强就受不了,别人就偏偏比他强,那个天人都长的美不可言,修罗的福虽然大,长的个个丑陋,妙不可言。还有呢这个帝释的这个太太,就是修罗的女儿,她长的,女的很漂亮,结果呢就嫁给那个天,就这样,种种不理想的。还有那个帝释天,天上的果,那个树那个根就长在那个修罗宫当中,根长在那里长出来的果就掉在帝释天的园子里边,这实在是难受!他本性本来就是嗔心很大,嫉妒心很强,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个天打,所以:

【“由此因缘,与天斗诤,”】

  然后一打呢?

【“受割裂等伤身众苦。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障故,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他虽然有智慧,但是由于这个异熟,他所感得的这个非天这一趣,这个障碍存在,那没有办法见谛的。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有一个经说他这个是旁生,所以畜生道愚痴,那么瑜伽师地论说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这个变成五趣,有的人列为专门列入六趣。就这种状态呢我们人间也有,实际上这种人,就是人间修福报,修的很大,但是嗔心,往往有的时候布施,我也曾经看见过人家去布施,他看见他布施,这有什么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万,就是这样。人家造一个大庙,造这么多,我造得更大,对不起,你造了以后,如果你没有造大的大恶业的话,那么你大概是可能进入修罗道,如果你造大恶业的话,那更不谈。所以这个我们必定要注意,造了福报尚且如此,你只要意理不清净的话,到那个时候苦不堪言,人间也是这样。刚才说的这个司机真痛快,开完了以后回家去那好了,剩下来事情反正不管,这个老板一天到晚躺在枕头上,睡不著还要吃安眠药,吃了安眠药,明天还要头痛,所以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来!那么上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那么最后看看天。

【“思惟天苦分二。一、欲天三苦,二、上二界粗重苦。”】

  天分成功两种,一种欲界,还有呢上面色、无色界,欲天有三种苦。

【“初死堕苦中有二,”】

  欲界在生的时候很好,到堕落的时候那苦不堪言。

【“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

  天上很快乐,但是死的时候,那绝大的痛苦。就像我们现在,你没有什么,反正没有什么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钱,那个就要怕什么?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们看,尤其是现在这种政治上,这个斗争的厉害,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来,他所以爬上去,为什么?他是拼命在人家的头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头上踩上去,当然不愿意被人家来踩,这个很明白。同样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来的痛苦,就是痛苦极了。他平常习惯上面享受惯,平常我们人家说,习惯了大享受富贵的,忽然之间跑著去,你畏畏缩缩,衣食不继,还要看人家的脸色,这个痛苦之难受。了解了这个,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贪,何况这个时间一下就过去掉了。像前面无常当中,切切要记住。

【“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

  就是说在天享乐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过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时候,这五衰相,五死相现前的时候,那个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

  本来可爱的,变掉了。

【“不乐本座,”】

  本来坐的地方,这个帝座、天子座,那个时候坐在那里坐不住了,身上的。

【“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

  衣服是脏垢了,身上出汗了,这个五样东西,先时不出的,到临死的时候,来了。所以:

【“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

  那个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这种五死相,他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诸天,就像地上的一样,这个东西有这个形象生起。就像我们病了,那个他也就是这个状态,我们人病了以后不一定死,医的好的,那个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现的话,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么这个死殁苦。第二呢?

【“堕下处苦者,”】

  死了以后呢?糟了,还要堕落。

【“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从天上死了如果没有善的话,他自己没有力量的,还是随业而转,到那时候堕落到畜生当中。上面我们曾经说过的,皈依当中那个竭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现,天人有这个神通的,死了以后可以看看到哪里去,一看要堕落。这个一般来说上升的机会少之又少,堕落的情况极大部份。这个比数不是说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经上说的很清楚,说大地土跟爪上土这样,这样的可怕法,所以那个天上是一无是处!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那么还有一种呢?这一种就是他害怕,说另外有更大福德的这一种天子生气的时候,那个薄福的天子看见了,就要受大苦恼,这个一旦那个大力的天子一犯嗔心的话,那个差一点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任何到处都是一样的,大鱼吞小鱼这个情况,天上亦复如是。他虽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我们现在眼前看看到处都是,天上亦复如是。而更是,愈是爬的高,那个时候被吞、被压迫的时候的痛苦是愈大。还有呢?

【“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

  还有呢?这个或者被伤、或者被杀,那个非天经常要跟天上面斗,那么如果斗了以后呢?如果说被伤害的话,那只是伤害的当时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后他那个身体又恢复了,这个还可以。但是那个头一断掉了,对不起那个命就送掉了,这个头很重要。那么:

【“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这是为什么前面心里恐怖的,那力量强的人一旦发起脾气来,那个比较差的人,就被从他自己的地方赶出去,那么本来这地方好好的享受,你被赶出去,当然痛苦了。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那么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为什么?因为这个贪欲还在,既然这个贪欲,内心这个贪欲之火炽然的话,那心里面一直在这个烦恼当中,凡是这心散乱烦恼的话,绝不可能得到安乐。在这种状态当中,一刹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么?自己把持得住自己这个才是。平常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实际上还是随著外境在转,你看见好看的,你心跟著它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牵著鼻子走,这有什么快乐好言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这种状态叫散乱放逸,那个本质是扰乱,扰乱就是混杂的,这个不是寂灭,就像有火的那个柴一样,他一定在这个散乱的风当中烧,烧那就是炽烈的状态,就是我们没有证得寂灭的必然状态。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病刚刚好,你还在吃不适宜的,对不起,他病又发了。那个天上的快乐亦是如此,世间由于布施,或者修种种的,然后呢升到天上,那个时候啊升到了天上,那个欲乐很大,它又来了,福不能积,贪心又增长了,再堕落,那个是欲界。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

  那么再上面呢?比较好,没有像欲界天,这个苦是没有的,但是啊这个烦恼还在那里,这个痛苦生死的根本还在那里,所以这个障碍也并没除掉。所以对于这个死生,还是没办法自己把握得住,无自在,不是说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时候,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还是在烦恼当中,就像那个论上说。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

  是苦苦是没有了。

【“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

  他在定乐当中,他那个定乐很长的时候,看他定的深浅而时间有长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万大劫,对不起,到了以后你还是要堕落。郁头蓝弗就是那个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后死了以后呢?堕落到畜生道当中,你看这个定是好难修,结果他完了以后还是要堕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况不谈了。

【“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他到了最后一定要堕落的。所以当时看起来好像已经超越了,因为他苦苦没有了,已经超越了这个恶趣的种种大苦,但是对不起,他的行苦自性还在,他没有办法停得住的。就像鸟飞在空当中,暂时虽然飞一下,对不起他飞一飞要停下来。又像人家射箭一样,射上去到那时候力尽了,它又堕落了,它最后的边际就是,跑到最后他还是堕落。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像灯一样,现在是亮,可是它无时无刻一刻都不停住的,正在慢慢慢慢的消失当中,最后仍旧为苦所侵,恶道是苦,善道结果也是如此。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

  那么经过了上面,不管是你总的思惟,不管是别的思惟,就是在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状态,你观察思惟的结果,没有一点点例外,是苦。那个时候你了解了以后,产生一个什么结果?厌患。所以我们现在总觉得,求快乐啊!错了!错了!找不到快乐的,这个世间的特质就是这样,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们眼前一定要把这个道理仔细的观察一下,我们眼前到底忙些什么?如果我们是对眼前不满意说这里不好换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可以快乐,错了,完全错了,世间的人这样想的,佛法不是,那难道不是找快乐吗?是,差别在哪里呢?就是世间一般人找的快乐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如此。佛法里面说,是的,你找快乐,结果呢你跑到我这里,说我可以告诉你,我这里有快乐的,指出来快乐的特质是什么?根本你的认识就错了,你要从这个上面去转一个方法,所以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我们必定要了解,不要说这里不理想,那里不理想,然后要换、要找;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环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么?身心五蕴烦恼,我们真正要透脱,透脱这个烦恼,所以必定要认得烦恼,把这个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是痛苦的因,所以说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那么你整个的生死的内容无非是痛苦,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逃的,没有一个地方有安乐的,那找到他的因。如果找不到他的因的话,说反正没办法了,那好了,我们现在只要有一天张开眼睛来就去享乐,然后你什么事情都去做好了,反正坏事,只要快乐,现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决,所以进一步了解了这个苦,就找他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说进一步我们要观察,这样的三界之内无不是苦,原因在哪里?那么进一步中,因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们找苦的原因,这个时候找到,原来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叫什么?集谛,所以现在我们从了解了苦,要求脱苦而找到这个苦的原因是集谛,集什么呢?他的所谓招感,由于这样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这个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既然是我们为痛苦而忙,那么真正要找的这个才是,这个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特质。所以大家注意,大家修学佛法,务必要在这个地方认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说明、归类等等,他原因无非是要说明这个,你要修,不要说碰到一点去修,那个时候并不圆满,乃至于并不是根本,你以为碰到了,结果漏洞百出,因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旧在,你没摸到根本。比如说我们现在说,我们房间里面有水,你把他擦掉,结果你没找到漏洞,没有找到水哪里来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个地方又来了,擦了半天,那个地方又来了,越弄越糟,结果自己忙的疲备不堪啊,屋里面照样都是脏水,有用吗?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暂时其他地方先不管他,把那个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没有再来了,然后你慢慢的把里面的脏水清干净,好了,问题解决。所以我们修行,在这个地方特别,这个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在脑筋里面,不要说我现在要去修行去了,人家告诉你怎么修?参禅,人家告诉你念佛,人家告诉你不管是哪一个法门,这个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后你就跟著去修,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在哪里,你没找到。有没有一点样子?有一点样子的,当然就像擦地一样,你拿著湿布一擦,那地就干了,等到你湿布拿掉了,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地方又来了,那有什么用?所以我们现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这些,然后呢自己还不懂,还要去帮别人去,是越帮越忙。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情况这样的,根本在哪里?由此而讲集谛门,那么就去找。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

  说为什么会流转生死?这个原因呢?分三部份,

【“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

  这个为什么会生死?由于这个因,因是什么?烦恼跟业,惑、业就是这样。那么这个烦恼怎么发生的呢?先了解为什么发生了这个惑跟业会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讲,这个为什么会结业,那么招感生死又是怎样的招感法呢?所以怎么死又怎么会结呢?这个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把因找到了,然后从因上面看看,怎么样把它清除。翻过来。

【“今初,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现在了解了,说这个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这个惑跟业,惑或者叫无明,或者叫烦恼;业或者叫行,或者叫什么其他的种种的名字,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名字。总之一句话,这两样东西,十二因缘当中说无明、行这两个,就是这样,或者是爱取有,爱取是惑,有是业,这样。那么,但是虽然要这两样东西,这个里面主要的却是惑,却是烦恼,下面看。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

  为什么这烦恼为主要呢?就是说假定你的烦恼没有了、断掉了,虽然你有无量无边的宿业,数都不能数,但是就像种子一样,那个种子如果说没有其他的因缘,土、水、太阳,对不起,他长不出来,长不出来,这个不会感果的。

【“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所以这个业之所以能够感果,一定还要一个什么?俱有缘,或者俱有因,这个就是惑、就是烦恼;有这个俱有缘才能够感果。什么叫俱有缘呢?或者叫俱有因?现在我们随便说,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我这件衣服,这个衣服是布做的对不对?这个布怎么做的?经线跟纬线,这个经就是纬线的俱有缘、俱有因;这个这个纬就是经的俱有缘,这样的。平常我们说架一个架子,三角架,用三根架撑在一块,那个,你之这一根所以撑起来,就靠另外那个撑起来的,这个就是你的俱有缘,少掉了这个对不起,你撑不起来的,懂不懂?就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没有这个惑的话,这个虽然有业,对不起,他不可能成功,不能结果。反过来呢?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就算是你没有宿业,但是你有烦恼,因为你有烦恼,这个烦恼他会烦恼为缘,会使你生长这个业,因为有烦恼在,这个业就跟著来造了,业跟著造,惑业具足,他马上又生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又从这个惑业生死的因当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脑,是惑是烦恼。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

  下面引那个经论。

【“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我们要想超出诸有,诸有就是三有,三有什么?欲有、色有、无色有,有是业,为什么叫做有不讲业呢?就是说它一会定感得下面这个新生命的结生的这个力量,这个业力在十二因缘当中会详细说明它。就是你要想超越这个生死轮回,当一切的诸有的这个爱,爱就是惑,你能够把这个超脱了,超脱出来的话,那么其他的所有东西,就不会再引发你的业,非余业能引,它就不会再引发你的生死。为什么?灭尽俱有故。就是那个俱有缘,上面说那个俱有缘,统统弄干净了。就像你要做一个布一样,经线虽然摆在这里,纬线没有了,对不起,那个就是经线,就不成其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样东西,你那个电灯样样弄好了,电没有,没有用。再不然你虽然有了电了,灯没有他也不会亮,就是这样,所有的事。两个人吵架,它一定是两个人才吵的起来,一个人吵不起架来,这个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个样,所以像这一类事情,我们要了解。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反过来呢?如果你这个爱,爱就是烦恼,如果你这个爱在的话,对不起,由于烦恼,马上跟著这个烦恼就造了业,一造了业,烦恼跟业具足,他就继续的生死。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

  那么既然我们了解了生死的因在这里,那么更进一步就了解了,这个因当中主要的是烦恼,那么烦恼是什么呢?如何去对治呢?你要对治他,一定要认得它本质是什么呢?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到这个地方我们停一下,我们现在大家都修行了,请问你修什么?你从哪里修起?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说我们要修行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三卷A面

  我们停一下,我们现在大家都修行了,请问你修什么?你从那里修起?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说我们要修行了,记著我以前说过的话,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愈修愈大,跳不出生死轮回。这一点诸位以前前面没有听的人赶快补听,否则的话你跑到这里来就白上了这个课了。我们都在这儿修我还不知道,还觉得很得意,结果修了我愈修愈大,只见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轮回当中转,一生空空白费。我们要学佛,因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的解决一切问题,他晓得这个什么办法,所以第一件事情先要认真了解,现在它这里告诉我们,原来这个问题在这里。说你要对治这个生死的根本,最后找到要对治这个烦恼,那么你要晓得烦恼的道理,要如何对治的话怎么办呢?

【“此复赖于先知烦恼,”】

  你先必定要晓得什么是烦恼。

【“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你要善巧的了知,你才可以对治它;否则的话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扫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来叫你打扫这个房间扫一下,你到底要扫掉什么你不知道,本来叫你扫掉地上的垃圾,你却把桌子上面的那些书本统统扫掉了,你算什么?那不是开玩笑吗?这样,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对治的内容要认得的清清楚楚,进一步还要认得所对治的内容知道了,拿什么东西对治它,对治的方法以及这个正确与否,每一个地方它的质、量、次第。现在我们又进一步层层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来在烦恼,找到了以后,所以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一下烦恼是什么?下面看。

【“此中分四,一、正明烦恼,”】

  第一个先说烦恼是什么?对这个我们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的了解,什么是烦恼?第二呢?


【“如何生起之次第,”】

  为什么要找那个生起的次第?你从那个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它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呢生起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它有什么祸害,你这个了解了以后,它这个祸患了解了,你准备要消灭它,要去消灭它,你就找到它的什么原因,然后它的根本在哪里,就这样,都找到了,以及它烦恼的行相,你每一个地方清楚了,那个时候你就容易下手对治。这个烦恼对治了,一切痛苦都解决,你能够自己问题解决了,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帮助别人。所以归根结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这个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学这个,如果你要学大乘的也从这里开始。看文:

【“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说任何一个法,这个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样东西,如果这个生起的时候,就生起一个不寂静不安静的相,因为这个生了以后令我们身心相续不寂静,继续不断的生起,这个叫烦恼相。所以现在我们因为没有体会到这个静这个状态,所以这个烦恼相不明显,但是呢粗猛的确是很容易。譬如说你发脾气了,我自己觉得那个坐立不安,然后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里面就直跳,这个样子,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跟著来了。贪心来的时候也是一样,那个时候心里面是很强烈的状态,可是没有这种强烈的这种,细微的这个状态平常就难感觉得出来了。只有当你要学定坐下来的话,你自己就觉得心里边这个不行,所以你一定要相对的去学一个宁静的状态,那个时候你就会显出来不寂静的状态,那个时候你也才了解!所谓的自相,这一点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反过来你有这个经验,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个烦恼生起来了。就在任何那个时候心里生起来,你就认得它。通常我们的凡夫刚才开始觉得什么叫烦恼,好像等到你发了脾气了这个才叫烦恼。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状态都是,这是都在烦恼当中,不过这种烦恼比较细,或在痴性当中,这个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这是他的总体整相。各别的说来,十种,就是属于我们平常说的五钝五利,贪第一个。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这个就是贪的行相。不管你这个心所缘的、所对的是内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内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义理当中的见解,觉得我这个地位、我这个名誉、我这个什么这些,对这些东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这个上头,这个东西像油碰在布里边,我们祖师更有一句话:如油入面,在碰到布里边还可以洗得干净,如果这个油放在面粉团里面,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贪就这么个难弄法。就是它又进一步说耽著自所缘境,这个贪的行相就是对你自己所缘的欢喜它,不忍分离、难分难解的状态,心里边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贪的行相。所以平常当我们贪心生起来,你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这个贪心的行相,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见,但是随时随地都在,不但是我们经常说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钱什么等等,眼前一切的东西,你自然而然觉得眼前有个东西总归选好的,累了就要去躺,碰见一点小的不如意就想,总归对这个我产生种种的耽著,这就是这个行相。

【“嗔者,”】

  那么第二个。

【“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嗔就是这样,对于啊者是有情对方,苦、苦具,这个苦就是痛苦的本身,或者是伤害我们的那些东西,伤害我们的东西那些刀、杖、什么东西,如果东西伤了你,你就对它,这个家伙!譬如说:你跑过去,一个东西撞你一下,这个东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这样,那是苦具,发那个不能忍耐、粗猛的对它这种心,嗔恚的心情,要想对所缘的所嗔的境界做无理的伤害它的。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慢怎么来的呢?它有一个萨迦耶见。萨迦耶见通常我们就说我见,但是呢正翻的时候不叫我见,叫坏聚见,等到下面讲那个萨迦耶见再讲,通常就说我,慢就是依我,然后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于这样,不管是内是外,现出来这个,总是使得自己要想高过对方、高过别人。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这叫做无明,对于真实的内容不了解,这个四样东西是世间真实的行相,世间一切真实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觉得这是苦,那个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为造错了非苦之因。譬如说:我们现在有苦了,应该了解这个苦的原因,从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们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们知道苦的原因,人家来骂你一下的话,你一定忍受,为什么?他所以骂我,我总是以前欠了他;还了就好了,但是实际上呢?我们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个对这个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时呢?这流转固然不知道,说它的的确确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彻底的净除,彻底的净除有它彻底净除的办法,这个叫灭谛、道谛,这是我们更不知道,这个就是我们世间。偏偏讲这个道理的人我们还自作聪明,说这是迷信,世间真颠倒;业果那是由业感果、三宝的自性等等,这个不明了,这是种无知,这是错误的染污的无知,就是愚痴,这个愚痴,染污杂染的,所以生死的根本。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这个是怀疑,这个疑的反面是信,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信了,我们信谈不到,我们这是已经启发了信的种子,正在这条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净信心的,譬如说:证得预流果的圣者叫不坏净,不坏信,他那个信心就清净了,他到那个时候一定宁愿饿死,他不会造恶,他因为晓得这个一定有它的因果关系,他不会在那个果相上面,没有一点怀疑,我们尽管晓得因果,讲的时候有,做的时候忘得干干净净;晓得这个不可以做,做的时候又照做不误,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状态那都是什么?这个信心未净,这个疑在这里。那么这个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五钝使,贪、嗔、无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们说,为什么叫钝的、利的呢?因为这个行相非常的猛利,一个呢前面并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既然这里没提,我们先不去谈它。那么下面就是

【“坏聚见者,”】

  平常就说我见。说

【“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我我所见,”】

  那就说见到了我跟我所这个东西,那为什么叫它坏聚见呢?实际上真的有我吗?真的有我所吗?没有,原来这是什么?这是聚,取蕴或者是,这个蕴就是归类,这个五样东西聚在一块,哪五样东西?色受想行识,而这个东西在无常的变坏当中,它是虚假的,是一无可取的,结果因为我们染慧,染污的认识,慧是一种观照的力量,这个观照的力量透过了染污、杂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错了,以为在这个上头有一个我或者我所,所以我们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见,这个地方叫坏聚见,当你认识了这个东西以后,你就对这个东西,平常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个我,原来这个是什么?坏聚,真正骗你的根本就在这里。

【“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唯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那么就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坏呢?无常,聚是几样东西合起来,就是我们这个染慧所见的东西,它是无常的,是非一的,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们以前称为人、有情,就这样,这个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做我,这个地方列为坏聚见,一切的根本都从这个上头来的。它既无常也非一,所谓一的话,什么?我们总觉得好像我这个东西就是我,天生来如此,独立的,实际上不是。而且我还有一个特质可以主宰的,这个东西全没有,我们以前都讨论过。无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没有办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刹那,乃至于一,一跟异是相对的,实际上你真正是一吗?不是,身心两个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话,说你那个手,这个手算是你还不是你?如果说是一的话,那的的确确这个手,你跟手分不开,你拿,如果那个手切断掉了,对不起,你还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个手,可想而知这个不是,实际上状态。同样理论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说我的你的、属于你的,那不是你,那不是很明白吗?这也不是异,那么手是如此,脚也是如此,乃至于心脏也可以如此,就是这个样子。我的心呢?应该是我吧?同样的说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心不是我,一样的道理,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能作得了主吗?那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谈到这问题又再说一下。我说我,不妨我们对白,譬如我们两人谈论,我说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对呀!我是作不了主,那当然作不了主。也许有人不服气,说不!我作得了主,当你说你作得了主的时候,你是什么?因为我说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说你能作得了主,你这是被动的,对不对?我说你这样,我说我这样,你被动的,请问你被动的这算主吗?主是什么?主是主动,你完全在被动,所以你说我是作不了,那么当然已经作不了,结果你说我作得了,你还是作不了,人就这么颠倒,这样。但是呢?他的的确确在他相对的范围之内,是有他似是而非的这种作主,就好像前面说似是而非这个的安乐在,这个就叫做颠倒,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个观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见了,所以带了个有色眼睛,明明是白的,他看起来带了个黄颜色就者成黄的,带了红颜色就看成红的,就这样,这个就叫坏聚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什么叫边执见呢?通常我们叫边见,那么边执见就是执著一边,或者是执常边或者是执断边,这个执常、执断不是说莫名其妙的瞎执,都是执,从这个上面执起的,从萨迦耶见,说看这个我。有的人说这个我是常的,有的人说断的,什么是常、什么是断呢?说执断的人,现在世界科学家执的就是断,说人死掉了就算没有了,好了,到此为止,这个叫断。执常的呢?印度当年外道,譬如我们现在有一般的人说他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像搬家一样,从这个房子搬到那个地方,那房子虽然换了这个东西还在,对不起,这个是常。乃至于常的跟著说人生生世世投人,狗生生世世投狗,就是这个常。平常我们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执著,所以这个真正的边,断常的执是执这一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见取,就是我们这个见解,我们执取我们的见解
。这个平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这个对、我这个对,那么主要的原因还是什么?因为萨迦耶见,边见跟邪见,有这种观念本身是错误的。通常都是主要的由于我,然后呢?你对你所执的对象,不是常就是断,除了这个邪见。就是说不正确了解的当中,你以为这个样的,这也是染污为性。平常我们谈任何问题总有我的见解,我觉得如此,这个见解不是邪见就是见取。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禁戒取呢?是另外一个,谓缘坏戒,可舍之戒。佛告诉我们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为什么制那个戒?说你这样做那么将来得到这样的果,因为你要得到这样的果,所以你现在要应该持这样的戒,彼此间有它的必然的因果正确的关系,现在你这个戒,对不起,不对的,这个不应该的,所以可舍的、是坏的,然后呢,根据你不正确的这种制定的戒这样的去行为轨则,然后你照著它去做,这个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那现在我们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这种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个命,说今年你的命宫什么不利,东南方不要去;今天出门应该如何、如何,就是这些,平常都是这个样的。然后呢乃至于事,乃至于什么很多东西,你说它有没有道理?它有它相对的道理在,但这种东西都是什么?禁戒取,以为这样做能够净罪恶,以为这样做能够解烦恼,以为这样做能够出生死。假定真的这样的话,那佛就没有用了。实际上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现在的普通人,不要说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对于佛的无上妙智不一定重视,倒反而看那个算命先生的人、医生、乃至于世间的人,这个医生怎么讲的,像小孩子一样,跑到小学里边,老师怎么讲的,那个是好像金科玉律,我们就是这样,这个什么呢?禁戒取,不外乎。所以说,一个叫,通常说非因计因,非果计果,这个不是这样的原因,你弄错了。譬如现在我们生了病,讲究这个营养,这么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确没有错,因为身通常病是由于四大不调,四大不调是要医药,但是病并不仅仅受这个,这种我们应该了解的。再说四大不调有受生理、心理的影响、你执著了这个一部分,对不起,这个都是错的,这个是禁戒取。最后的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这个邪见前面已经解释过,不了解这个性空缘起因此而产生的种种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缘起,必然是由前面的业因感得将来的果,种种这样。所以他毁谤说没有这个东西,那么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因果生起的,他现在执著了这个,说不是,这个天造的,或者自然有的,就这个,这些错误的判断,染慧为性。“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地,释五蕴论,所出而说。”

  根据是这个,这个几个论上面告诉我们烦恼。第二如何生起?那么进一步那我们讨论它生起的次第,找它那个次第,这个我们进一步。

【“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闇,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谈那个生起的次第了,更进一步,这个一步一步的深入,看看这个烦恼从哪里生起的,根在哪里。那么它就告诉我们,说这个原来在什么?萨迦耶见,有一部分说萨迦耶见,有一部分说无明,其实这两个东西可以说一而二、二而一,那么大师把这个都解释得清楚,说有一些人把那个萨迦耶见跟无明看为两样东西,那么为什么看成两样呢?它也说明,就像天黑的时候地上有一根绳盘在那个地方,那么因为天黑了,你看不见这个实际上只是一条绳,你看一条蛇,这条蛇,你感觉是一条蛇,实际上呢这是你自己错误的认识,为什么原因?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闇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

  因为什么?因为障蔽明见蕴体,说你没有明白的看见,所以说无明,由于这个不明白的这个障碍摆在这里,所以你把这个地上的绳看成功蛇,地上的绳这比喻什么?我们的五蕴,这个样东西,但是呢因为你不明白见道,你把它看成我,同样的道理。所以他是说,如果你把萨迦耶见跟无明两个分开来看的话,那么根本就在这里。所以由于这个我,由于这个无明,无明嘛事情看不清楚,而看不清楚又偏偏把在不是我的,这个五蕴上面看成功我,一切的烦恼由此发生,第一个。

【“如许彼二为一,”】

  如果你许这两个东西同一的话,

【“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

  那就是个萨迦耶见,是烦恼的根本。下面说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

  既然你不了解这个真实是明明是五取蕴,你把它看成功我,那么有了我就有你。

【“遂即分判自他差别。”】

  说我是你是他,

【“贪著自党,嗔恚他品,”】

  对于自己的种种贪者,我、我所等等─贪;对于别人跟你不相应的你就嗔,所以贪嗔是由此发生。缘我高举,因为有我,慢就生起,执我的,因为执著这个我的话,你考虑以后怎么办?或者是常或者是断,边见就生起。

【“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

  这一个就是什么,就是戒取等等就跟著来了。

【“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

  于是对于佛告诉我们的种种的这个道理,业果、四谛、邪见,或者说它无,或者什么,这就是邪见。

【“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所有的这个十种烦恼都是由于这个萨迦耶见的根本上面从此生起。所以进一步找到了,我们不是要断除烦恼吗?烦恼的根本就在这里。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因为有了我,那么即同样的,就找到他,因为有我、他,我嘛就贪著,他嘛就排斥,嗔恚生起,那么跟著所有一切的过失都从这地方生起,近一步我们找到了生起烦恼的次第,从这个生起烦恼的次第当中又找到了烦恼的根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三卷B面

  生起烦恼的次第当中,就找到了烦恼的根本,,这个从前面的苦而找苦的因,从苦的因上面的惑、业两样找到惑,惑就是烦恼,烦恼的种种行相当中最后找到它的根本在这个地方。那么下面呢?再看到生起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这真好,它每一个地方都分,经过这样的层层深细的说明,最后找到根本,做任何事情你根本一下切除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

【“第三能生烦恼之因分六。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

  这个两样东西最主要,它有一个所依、所缘,烦恼依于什么?烦恼的随眠,就是我们的习性,无始以来的种子,就是前面讲的等流,这个同类因,以前是这样的以后是这样的,你没有对治它永远继续下去,但单单这个生起不生起?不生起,还要所缘,就是生起烦恼这个外面的境界,当外面这个境界生起的时候,你来了,这个外面不一定是在外面,眼睛看见的色、耳朵听见的声、然后呢意所缘的法,法有内外的,或者你看见前面而五根传来,或者是落邪影子,想起来了,这个就是所缘,由于这个所缘哪,种种烦恼生起,那么这下面讲的这四个就是一般的。

【“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那个就是亲近恶友,所以外面的种种恶友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

【“言教者”】

  就是他所讲的种种不相应的。


【“听闻邪法,”】

  一个是外面不相应的人,一个是不相应的法,这两样东西,不相应的法这也是顺生烦恼的境当中分的人、法两样东西。

【“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

  这是习惯,习惯的力量很强,到那时候来了。

【“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就是这个,作意,我们脑筋里面这一点是很糟糕、很糟糕,平常我们最容易犯的几件事情。这个烦恼的随眠这个一下还谈不到破它,平常我们就是对于这个境界,所以我们为什么出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远离,住在不但住在寺院,这个寺院还要远离城市,一定等到你自己有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帮忙别人。你一跑到那个外面,那一塌糊涂,完了,那么在这个境界当中呢?一个是人,大家还觉得蛮好的,卿卿我我的处处地方帮你忙,然后他讲的种种道理,这个东西对你好,这个东西有营养,这个东西价廉物美,这个东西是这个样,你心里面觉得一点都没有错,完了,种种的邪见。乃至现在的科学,什么,这种很多概念,如果你懂得了,在相对的范围之内,是有它对人类的价值,你能够这样认识他那就不怕了。就像一个骗子一样,他虽然来骗你,你认得他了,没关系,我认得你,对吧?就是你做的行为不妨,你还是让他去做,你只要认得,现在的问题我们不认得它,那么偏偏对这东西你就作意,平常我们脑筋中一天到晚想这个家伙!你本来好端端的,就是你这样的,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害了,这所以这样的妄作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那个,譬如我们常常说的我们往往无缘无故的生烦恼,本来你心里有一点小小的疙瘩,看见那两个人坐在一起,你就想这两个家伙又在那儿说我了,其实他跟你了不相干,这是什么?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里,天气有一点,你就想某人或者怎么样,那个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来了,这个就是生烦恼的主因。你了解了这个因,从因上面可以对治,每一个地方这样。不过在正式讲对治之前,它下面还有一个叫烦恼的过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处,你了解它的害处以后,就把它看成视如怨敌,那个时候你又了解它什么原因生起,根本在哪里,然后你就要找对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对治它的方法,又晓得它怎么生起,又晓得它根本何在的话,那很容易就连根拔除,所以修行是这样修的,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说

【“第四过患者。”】

  说讲那个烦恼什么样的祸患呢?

【“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一大堆,不得了,从那个地方,细微的地方说起,这个烦恼一生,才一生起心就杂染了,这个是一切的根本。先杂染,那个心生起杂染,我们乃至于现在根本一点都感觉不出来。它生起来了以后呢?倒取所缘,它第一个心生起来了以后它就产生了缘,这个就是识心的作用,识心一定有一个特别的,像猴子一样,它一定要攀缘,到处去攀缘,瞪大了眼睛看,耳朵就听,对不起,你不听也非听不可,那外面讲话,你就是你没办法不去听它,眼睛瞪大了那个东西就是看,不能不看,就是这么个麻烦,结果偏偏你所看、你所听、你所想的东西却又看颠倒、又看错,说倒取所缘。一错错了以后呢,这本来为什么?因为以前的随眠,结果呢把以前这个的随眠、以前的种子又把它继续的增强,是坚固随眠。所以这无始以来的习气愈弄愈坚实、愈弄愈牢固、愈弄愈大、愈弄愈多都是这个,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不间断的一直下去,这是它根本。那么这个生起来了以后呢,好了,害自害他,所以自、他或者单独害自己或者单独害别人,或者同时俱害,对现在或者后世俱生种种的罪恶。造了这个东西以后呢,领受了种种的苦忧,合起来苦忧是同样的,分开来讲身上的叫苦,心上的叫忧,忧愁懊恼,身上的痛苦难忍,然后感生等,眼前是苦,将来是继续,还有呢远离涅槃。本来可以静息的,你这样下去的话永远没有办法静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处是受用衰损,因为这样,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就是这样。这个东西真正有种种的缺点,你不要说我们平常一般人说忧惧无乐,就是一个总统、一个有钱的人,其实他何尝没有这个忧惧?反而倒是穷人倒没有这个忧惧,有钱人忧惧更多,他有钱的不得了,非常有钱,他为什么刚才说这个人一天到晚睡不著?就想这个钱不要万一亏了本,如果买了股票,他就担心那个股票跌价;如果他做了生意,就怕那个市场不理想,就这个样;做了个总统,他一天到晚要注意,万一到那个时候不行了,下一次弄不上了,或者怎么办了,就这个。实际上不管是穷人富人,不管是贫穷下贱地位高,没有一个例外的,一切方所恶名流布,我们人人都是这样,表面上面称赞你好我好,背后的话,大家是这一个家伙!就是这种味道。我们明明知道,可是偏偏我们做些什么?自欺欺人,然后呢被他欺,真颠倒。这个什么?烦恼的过患,我们要认得它,这件事情是大师护法圣者呵斥,真正的佛护持的就是这个。我们现在这地方求神拜佛、护法,没有用,这是护法所护持的,所以大家说护法护持你,护法是护法,不是护持你,这个你要记得。你说我,护法就是绝对不是护我,护法护得什么?除掉我,你能够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话,护法来护你了我告诉你,护法护的是这个,他护的是法。你现在颠倒了非法,他要护你?怎么叫做护法?他不叫护法,所以这正是护法所呵斥的,凡是这种真正有智慧的圣者都是。然后你忙了一辈子,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管自己、别人的利益,烦恼有这么大的缺陷,没有一点点好处。它指出它的行相来了,下面马上引这个经论:

【“庄严经论云:‘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这容易懂,已经得到了嘛失去,没有得到嘛得不到,还得到忧苦。下面

【“入行论亦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这话很有意思。这样,说现在我们很多怨敌,都是非常厉害,结果这个烦恼,妙了,它这个烦恼是不像平常的这个怨敌那样,这平常的怨家他都强有力的,现在这个烦恼这个怨敌既没有手又没有足,也没有什么勇也没有智,烦恼本身是愚痴嘛,也没有勇嘛,结果偏偏把我弄的像个什么?像佣人一样,这个话怎么讲?我们忙些什么?请问我们忙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忙、忙,一天到晚忙这个我,我是什么?我是烦恼,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烦恼的奴隶,对不对?我们没有一个不是贪,贪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嗔,嗔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慢,慢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没有一个不是,所以它令我们像奴仆,它在哪里?安住在我的心当中,妙了,别的人你给他一点好处他都帮助你,现在这个烦恼安乐、欢乐,你给它种种好处,它倒反而要伤害你,这个烦恼的相是特别的;别人稍微对不起你一点你就忍受不住了,这个烦恼对你这么大的伤害你就忍受,不给它发脾气,所以忍非处,你所忍的忍错了,这个不是你应该忍受的,这个是你应该呵斥的,懂不懂?这句话,“忍非处应呵”,我们现在一点小小的事情忍不住了,那我们完全错了,我们应该忍不住的什么?对这个烦恼忍不住,我这个贪心来的时候我忍不住,对不起,我非要把你斗倒不可,当我的念头起来了,对不起,我非要把你斗倒不可,这个才是我们不应该忍的。那个是,对了;现在我们忍的忍错了,所以忍非处,就是非应忍处,忍了不应该忍的,这个是应该呵斥的,真正的我们应该呵斥的。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作敌,彼不能令入,无间大火中。”】

  不管世间外面任何的人,不要说世间的人,天、这个天是不得了,以及修罗,不管他怎么厉害,他绝不能把我送到无间地狱当中去。妙了!

【“此大力惑敌,若遇须弥峰,且不留灰尘,能刹那掷我。”】

  这个惑,这个烦恼、这个敌人这个力量之大,哪怕是须弥山它能够把它弄得干干净净,能够把我一刹那就送到任何地方去,送到地狱里面去。

【“如我烦恼敌,长时无始终,余敌皆不能,至如是久远。”】

  就像所有的敌人,绝不可能跟我怨家对头这么长的,有一样东西例外─烦恼,这个烦恼怨家是无始无终,没有任何一个敌人能够这样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烦恼,

【“若随顺承事,悉为作利乐,若亲诸烦恼,返作苦损恼。’”】

  别的人,就是怨家,你能够好好的笑,你能够承奉他,他也多多少少,好好好,看在你这个面上就放松你一点;烦恼不是,对不起,你把它怎么看成处处的好,它伤害你更加厉害,所以说忍非处应呵,我们现在谈修行,不晓得修些什么,这个都不知道,谈什么修行呢?所以这里我们必定要知道。此说过患,应当了知,你了解了这个过患,你就不能忍受它,不能忍受它,你就是找它对治,找了对治然后找它根本,那个时候你才有机会净除;净除了烦恼痛,苦也就解决了。下面,这个祖师说:

【“此说过患,皆当了知。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知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你不是想断除烦恼吗?你要断除一定要晓得烦恼的过患,作任何事情也是一样,你晓得它对你有害处,那个时候去断除它。譬如说我们现在忙得要命,这个东西跟我们了不相干的你忙它干什么?跟我们根本不相关。所以现在远在,譬如说远在非洲他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我眼前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忙这个干什么?了不相干,所以现在这个事情摆在那里对你有大损害,那马上要去忙。所以第一件事情说,我要了解了这个烦恼对我有多大的害处,这样,那么你要了解了害处呢然后你要对治它,但是什么?对治它,它是什么东西呢?你要认得它,所以进一步要认得它的体相,这个烦恼的体相是什么。我们现在所以讲修行而修不来的话,忙了半天你要修的什么?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所以常常记牢这个比喻,你要去拔草,你先要认得草,你不认得草去忙了半天,把菜拔掉的话,草都长在这里;你不拔还好,愈拔是愈糟。所以现在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愈修这个我愈大,就是这个毛病。很多人修行,修了几十年了,还是苦恼无比,这个原因就在这里,那所以进一步要晓得它的体相,这个烦恼的本质。那么晓得了,要对治,怎么对治它?说我晓得了对治,要对治要从它根本上面,以及它生起的原因,这样,所以要知道它的生因,这个次第,每一个地方是有它必然的条件。那么由于你晓得它的过患,于是那个时候你的观念当中原来这样,你就把它看成这个才是你的生死怨家,一定要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不会去对治它。所以上面这个那些论上面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然后呢把这个道理我们才是应该真正思惟修习的,所以目前真正要修的是修这个,真正要修这个。当你这个认识了以后,那就好办了。为什么要念佛?平常你念的什么?起心动念无非在烦恼当中,现在我晓得了,对不起,这个东西对我一点用场都没有,只会害我,那只有一心念佛,那个时候你这个佛号就提起来了,教你不念也不行,因为为什么?你晓得一把佛号丢掉了,到时候烦恼都是害你的;为什么要参禅?你就要破掉它,假定你不认得这个的话,你觉得苦的要命,你干什么呢?不会去享受的?现在你了解了,这个不是不是,那所有的禅净律密,为什么要持戒?戒也是在这个上面,说你这样去做,那才能把那个烦恼破除。所以你,没有一个,整个的佛法的修行,如果这个不知道,谈修行,那都在那儿开玩笑,都在那儿开玩笑,这样,所以这是修行的根本。前面一再告诉我们,你如果这个不懂的话,就像打靶,那个靶在哪里你不知道,这乱放一气,没有道理。再继续下去。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好,现在到了这个地方呢我们知道,原来你真正修行要从这个地方做起,那么我们现在既然要想认识这些东西的话,这个你怎么办?还要听对法,一定要听,对法是什么?论,经虽然告诉你怎么,但是经上面它并没有这样深细的层次说明这个道理,单单看经我们不一定看得懂,那么为什么佛说经?那个道理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说一遍。这个是说,那些人已经到了这个条件,善根已经够了,就针对著眼前的问题告诉他一下,他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对我们眼前的人来说,不具这个条件也告诉你,没有用,这个没有用。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随便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譬如说你念书,那么你念书,中间只是有一个生字或者一个名词不懂,那然后呢人家把那个生字、名词一懂,这原来是这个道理,你就全部贯穿了。结果你看见他也只是解释这名词也就懂了,对你来说,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你也跑得去把这个名词这一个字认得了,请问,这本书对你有没有什么意思?你认得这两个名词,对于解释这本书里面的道理你还是没有用场,所以你得非要把这本书的全部的内容弄清楚不可,这个是一定有它的特别的特质在,这样。所以它现在这个地方把整个的内容摆在这个上头,那个时候你可以如理如量的选择说,我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说你已经晓得了,的的确确你听见随便一点也就成了。有很多宿生念佛的人,一个老婆婆,听见一句念佛,很好回去,什么都不要了,她念念佛是成功了;这六祖大师他也什么都不要,听见人家念了一句金刚经,他就开悟了;佛陀就坐在那个河边,抬头一看,看见月亮他就成佛了,是的,你对吗?你行吗?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不要看见人家,人家告诉你怎么修行,我也这样修行,那不一定成。所以在前面这个基础,一步一步过来,说我们说现在我们了解了,这样的层层向上,然后到这个地方,我们想认识这个烦恼的话,一定要听对法,对法者论,就是针对这个法的特质,然后告诉你用这个法,对症了治你的烦恼;你能够了解了,当然烦恼就净化。这起码的,下面说听五蕴差别论,为什么听五蕴差别论?我们现在这个烦恼的根本在哪里?就是五取蕴,所以它五蕴差别论就告诉你,这个不是你,不是我、不是我所,原来这个是什么?五取蕴,生死的根本,这些东西在那作怪,它这么分别。你了解了根本,那根本烦恼也晓得了,然后呢随著这个根本而来的随烦恼等等,你都晓得了;当你了解了这个情况,那么在身心上面不管它哪一个烦恼生起来了,你一生起来晓得,这个贪;一生起来,晓得这个嗔,你就能认识它。那个认识它了以后,你晓得了,原来这个是我的生死怨家,今天我要给他斗,否则你不认识的话,譬如说我们现在平常常常讲的话,看见这件东西好的很,这正是我要的,其实你完全在贪心当中,这个东西我要的,我要营养,我要什么,要好吃,要忙要弄,你根本不认识它,愈走愈远。现在一起来了以后你了解了,原来这个本身,身本身就是色,恶业所感;然后呢,你起来那个贪就是烦恼,一切无非是它,一对起来你了解清清楚楚,我的天啊!我以前还把你看成我的亲爱的,原来你是无始以来的大怨家,你那个时候就不上他当了。尽管那个习性再厉害,你就说,现在我真正要忙的才是这个,我真正要跟它斗的才是这个,我不能忍受的就是这个,那个时候你就要持戒了,幸好佛陀制那个戒,那个时候才谈得到戒,那个时候你要学其他的任何一个方法,都从这个地方说起,所以说,须如是知。那么现在把这个总结一下,这个是整个修行最重要的几个根本、最重要的根本,现在说,从对世间的真相认识起,说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苦,这个苦的固然是苦,然后呢乐的也是苦;而由于这上面推到行苦,而这个行住在哪里?是五取蕴,所以对它厌恶,但是厌恶你也没办法,找它的原因在哪里呢?它的原因在集,那么集是惑跟业,惑跟业当中的主要的是惑,就是烦恼,那么然后呢,从这个上面你又认得烦恼的行相是这个,然后呢,它生起的次第是这个,原因是这个,有这样种种的祸害,对这个了解了以后,然后你下面才可以谈得到进一步的,就这样。这个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得清楚,不过,单单到这地方,如果谈修道的话还不够,虽然不够是不够,可是至少比之以前就有一个绝大的不同。以前我们说修道修道,现在慢慢的了解了,说为什么平常我们常常说修我修我,修学佛,修我跟学佛之间的差别,现在是俞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如果你不了解这个的话,的的确确,说我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刚出家,二十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那时实际上我也不懂得那个道理,不过因为我所跟的前人,他是比较讲究持戒,也不讲究那种世间的很多享受,那么我也不懂,结果一执著,执著什么?执著苦的那一边,所以衣服好的一定不穿,一定要捡破的,其实现在了解,有破的就穿破的,有好的就穿好的,这也没关系,偏偏要捡这个。然后呢吃的嘛好的一定不吃,剩菜我就吃,人家就告诉我,说某人啊你不要这样,这个,借假修真,他这个话听了蛮有道理,借那个假的身体来修真的东西,听得蛮有道理,当初我没有听得进,后来想想倒是没有错,发现到最后变成什么?弄假作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四卷A面

  被发现到最后便成功什么?是弄假做真,其实假定我早一点弄假做真还好,我根本就没有认得这个假,结果还没有认得之前,再加上旁边告诉你,你要假借修真,你本来就没弄清楚,说不定有一点希望,到那个时候,你再把它弄假做真,我们一天到晚这个,然后自己觉得吃没有吃的好的营养,然后跑著去拜多少拜,我要晚上不倒单,要做这个忙了个半天,然后你看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我一天到晚念几万声佛,我晚上又不倒单,我又持戒,他又不行,现在我想想真觉得可笑,也感觉得痛苦。所以我现在告诉你,这种话也可以说都是我错误的经验,我幸好看见这个佛菩萨的慈悲,告诉我这个道理,所以我只能说我把我的痛苦的经验合盘托出,注意!有心学佛的千万不要学我这个,它这个正确的道理都在这里,如果你能够正式把握住了,问题一定解决。
  今天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七十三页,就是现在我们把第一个说这个集谛门当中,生死流转,第一个烦恼,烦恼的内容已经说过,那么它怎么会集业呢?这

【“第二彼集业之理分二,”】

  这个就是集谛当中,这个集的意思就是召集、集起来,通常它意思就是说,凡是一切有漏的种子,能够召集感得生死轮回苦性的这个特质,这个叫做集。那么集里边通常我们,生、集、因、缘四项,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说它。总之,由于这样的一个内容、一个法,它就会感得生死轮回,换句话说这就是苦的因,那么关于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一下。

【“一、正明所集之业,”】

  先了解说感得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是业。先说明一下,业是什么?以前我们曾经谈过业,只是说明业的特相,说业决定一切,然后增长广大,做了不会失去,不做不会碰到,但是业的本身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并没有说明,现在这地方了解了。

【“二、如何集业之理。”】

  怎么集起来的?现在看看。

【“初中分二,一、思业二、思已业。今初。”】

  看解释。

【“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策心为业。’”】

  就这个思,思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心所法之一,这种心理状态。这一种心理状态使得我们的心意去造作,就是这样的。我们心里想看见了,这欢喜这东西,那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会欢喜,然后我们就想办法去获得这个我们欢喜的这个东西。你讨厌,那个时候你会觉得要去排斥你所讨厌的东西,所以我们种种的行为,都由于这种心理状态而来。或者你不大欢喜,你就想办法,怎么办法去逃避它,就是这样,辗转的由于这个相关的想很多─心理,这种就是思。那么这一个思,就是在造了种种的心理的行为、身心行为,这一个行为会感得善、不善、或者无记,什么是无记呢?它就是没有办法分别得出来是好、是坏,换句话这个力量比较弱,这样,那么这个叫做无记,这一个心理状态叫做业。

【“谓令自相应心,于境转动之心所意业。”】

  就是所说自己的相应心,什么呢?就是你这个所起心动念的这个烦恼,跟你心里边行为相应的,这样的相应心。那么这一个心里边,对于所缘的境界,譬如说你看见,这个你欢喜,然后呢你心里面就跟著它跑了,那么那个所对的境界,你就会心就在这个境界上面去东想、西想,所以攀缘这个境界,那一地方所谓的转动,这一个心理状态─叫思,这个思就是心的业。

【“第二者谓彼思发起身语之业,”】

  那么其次呢?就是由于你这个心里的这种思心所,紧跟著身、口就跟著种种的行为来了,啊那么这个叫做思已后所发起的。

【“俱舍论云:‘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业,彼起身语业。’”】

  那么下面又证俱舍,换句话说各家各派的说法指这个,特点都是这样,业是什么?思跟彼起,思本身我们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谓思就是这个意业;彼起,起的什么呢?这个由于这个思而引起的身、语之业。这个文字是这样,那么这个内心的状态,我想我们很容易很明白的,你看见了欢喜的,你就想去获得它,因为想去获得它,你就站起来要走过去做种种行为,然后呢你会开口说话什么等等,目的无非是怎么样想办法获得你的东西,所以说思彼起整个的业的内涵,就是如此。

【“于身语业分为二种,有表无表。”】


  那么更进一层说在这个身业跟语业当中又分成功二类,一叫有表、一叫无表。什么叫有表呢?有一种是可以表示出来的,有一种没办法表示的,意业本身没办法表示的,身业的话,譬如说你站起来走路、你讲话,那个是表示得出来的,但是有一种就没办法表示的,那么这个叫无表业。这个

【“婆沙师许唯是有色,世亲论师破之,许为与身语表俱转之思,故二种业俱说为思。”】

  那个就是不同部派的见解不同,所以见解不同的话,由于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浅,那么这一个地方我们不详细说它,将来我们如果深一层的正规的去学的时候,或者学俱舍、或者学唯识,它这地方都会有详细的说明。所谓婆沙师就是有部,通常说婆沙,它是说一切都有,它就是比较偏重于基础方面的。那么到后来一步一步的深入,而世亲菩萨的话,我们晓得那就是大乘,进入大乘唯识的,那这个婆沙师说这个都是色,不管是有表、无表都是色法。什么叫色法呢?就是我们看得见的有憎爱的,因为身、语的确,你可以身体的行为,你可以看得见,嘴巴讲的话,你可以听得见,所以有所对的,可以表示出来的都是色,那么世亲菩萨怎么说呢?说不是,这是什么?与身语表俱转之思说这一个业是跟身业、语业可以看得见的同时的心里的这种思心所,这个才是,那么,所以这两种,不管是有表、无表都说是思。这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产生业,一定同时那个时的心理状态跟它相应,所以虽然是身、语却也是思,所以说两种俱说为思。那么这地方我们关于这一点只要了解一个大概就行,或者已经学过会很深刻的了解,或者将来进一步去了解去,因为在这地方还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去提它。

【“总业有三,谓善不善无记,此说初二。”】

  那么我们总共的来说,讲起来这个业,可以分成三大类,那就善业、不善业跟无记业。现在这地方所说的集谛的当中业,见前面两个─善业跟不善业。那善业跟不善业这两样东西,能够继续召集轮转生死这个流转的,而无记,它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这地方不说它。

【“善业有二,谓有漏无漏,此明无漏。”】

  善业当中又分功二部份─一种是有漏的、一种是无漏的。所谓什么叫无漏呢?它不会流落在生死当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当中,并没有在生死当中流转。并没有在生死当中流转的话,它自然就说不上集,所以这地方只是讲有漏的。那么

【“其中复二,谓圣人相续中有,及异生相续中有,此说后者。”】

  这个有漏的里边又分二种,一种圣人、一种是异生,圣人他还是会在生死当中轮转,但是他那个轮转,跟我们普通凡夫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所说的异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续当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阴身,这个后面还会详细说它。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讲的就是指后者。那么换句话说善业、不善业、无记当中,无记业不算,然后呢善业当中有漏、无漏当中,无漏不是;因为它不会感得生死的,那么尽管有漏,圣人还是造有漏业,但是它这个感的生死,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里也不提,因为我们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动的,你自己没有办法做主的,所以受苦。圣人他是主动的为救我们,他并没有受苦,所以这个不在这里讨论。那么这个凡夫当中那就是指的这个,所谓相续身心上头继续相续的中有,中有是什么?前面一个生命结束,后面一个新生命没有感得的时候,这个中间这个。实际上这个东西,不是说我们前面死了后面未生,就是我们现生还是有,换句话这个就是生命的中心,这一个东西。

【“其不善业者,谓非福业。”】

  那么另外就是,不善业什么呢?就是反过来。

【“福业者,谓欲界所摄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地所摄有漏善业。”】

  那么这个里边又分成功福业,那么是欲界所摄的种种善业;还有一种叫不动业,不动业什么?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叫不动?下面解说。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

  什么是福业?就是欲界的。不动呢?是再向上面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名为不动?

【“何故名为不动业耶,谓如欲界中,应于天身成熟之业,有于人畜饿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动。如是上界,应于此地成熟之业,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动。”】

  那么为什么叫做不动业呢?就是说在我们欲界当中,本来你造的业,这个顺受,就是换句话你下一生应该在天身当中,但是你临时万一有什么特别的因缘,它会改变,生不到天上去,乃至于人道、乃至于堕落到恶道当中,这个果可能变动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个定业以后,那个成熟的时候,它就不会变动的。我们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么据说她这个临终的时候,那个佣人给她扇什么东西碰了她;她临终的生了一念嗔心,于是她堕落了,就这样。如果说那一念不起来,她不一定是这个,就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凡夫临终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么样,因为那个时候,这是他下一生,生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话,引发他的特别的善业的话,他本来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这个种子先成熟。反过来使他痛苦引发他嗔心的话,他又改变了另外一个,这个叫做欲界。不动业,没有,不动业不会,他感得了这个就是这个。

【“俱舍论云:‘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就是这个不动业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无色界,它这个成熟的时候,它不会动的。那么这地方呢就告诉我们,所集的业,什么是业?现在我们也了解了,业的内容就是这个─思、思已。所以说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而中间主要的就是什么?思,主要的思,虽然身、口也是,但是这个身、口是什么?与我们的思心所同时一起生起的,就这样。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能感生死的所集的业就是这个。如果我们要想得到善果的话,那么就应该在这个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么样注意不要走错。如果我们要避免痛苦的话,怎么样想办法把这个恶业避开,这样对这个概念很清楚了,那么那个时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修习了。

【“第二集业之理者。”】

  那么这个业怎么个集法呢?换句话说这个业怎么会感得生死呢?那么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怎么会集起来呢?还没有感生死,怎么会集起来呢?

【“总诸圣者,于诸善业发生增长。预流一来,亦有造集不善业者,然诸圣者,定不积集善趣恶趣引生死业。”】

  现在我们先看看,圣人是怎么样?他圣人造的一定都是善业,不一定是无漏,但是决定是善,那么他一定在那个善业当中,不但要做而且要增长。但是在这个圣人当中,预流一来;预流就是声闻的初果。一来就是声闻的二果,他那两种圣人,有的时候还会造不善业的,他虽然会造不善业,但是他一定不会造引生死的恶趣业,他引业一定不会造,我们前面说过了,引业跟满业,就是这个业有一种是引,引导生死,有一种在这个所引的这个果位当中来满、圆满这一生的状态的。所以他一旦证得了圣果了以后,不管是恶趣、善趣,他这个引业他一定不会造。

【“中观论云:‘生死本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为造者,非智见性故。’”】

  下面引这个论文,同时也说明这个引业的内容。说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以行,所以在生死当中,轮转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行;行实际上就是业,不过这个地方讲的这个业是特别造什么?讲的引业。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个地方指的就是圣者,哪怕是证初果的─预流果最起码的,以及一来果他决对不会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痴凡夫。为什么?他智慧没有,没有见到这个我们的真实的状态,就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么?见不到,见不到所以这个愚痴者,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就会造这个。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

  他见到了真实状态,他就不会再造这个业。那么所以上面这个引两个说明了,不管是中观龙树菩萨一系,以及无著菩萨这个相宗一系,这一个观点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没有争论
,凡是圣者,他就不会再造那个引业。

【“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

  那现在下面就说出来了,引业是什么呢?引业的特质是什么呢?根本是什么呢?它说:如果说你做任何事情,这个我执的行相还在,换句话说你还没破这个我执,你随著这个我执的这个行相转,那么那个时候你会造这个能引的引业。是预流果最起码的是见到什么?见到原来“我”这个东西没有的,是见到空性,通常我们说“人我空”,这个“人”我们把它看成实实在在的,它一旦见了道、见了谛以后,发现这东西没有真实的我在。既然没有的话,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再为这个东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习性虽然在,他还是不知不觉当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恶之业,但是对于我这个行相,他已经真正见到了,他绝对不会再为它忙,而我们呢?因为不了解,所以处处地方,一天到晚忙这个东西,所以这一个东西是什么?生死的根本,所以这个地方指的行,特别是指这个而言。

【“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下面又说了。他见到了这个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么?空,原来找不到我,这是由于这个五取蕴,在这样的因缘当中,辗转的相续相生,前后相续,而这个里边找不到我们以为的这个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以现在亲证了真实的状态,这个里边没有我,这所谓见道、见道。但是呢它这个无始以来的业习气还在,所以这个业的习气还在,不知不觉当中,仍旧会跟著这个业的习气,所以虽然生死当中由业、烦恼增上,这个力量还会受生,但是它不会再造新的能引之业。关于这个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缘流转的时候,会非常详细的说明,所以这里我就不特别的解释清楚。等到关于十二因缘流转清楚了,你回过头来一看,非常清楚,我们起一心动一个念头,那个就是留下一个种子,就是一个业。但是这个业种子,能不能感发将来的果,换句话说这个业会不会到最后引导你在生死当中流转,还要一些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那个留到下面会很仔细的说明。你认得了这个,那么将来所谓引业、满业,什么这一些道理,我们就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先把这个真正主要的,它要所指出来的,大概有一个认识,我们继续看下去。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

  那么这个预流一来,它还是会在生死当中流转,也就是三界之内流转,它实际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断除,他可以不流转的,啊!所以他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服比较差的人。这个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里显不出来,他也就懒懒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来,这个力量很大。所以这个预流果见了道以后,他真正这很用功的时候,在正观空性的时候,他就安住在这上头,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它当中,这个习气还在,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在这一个状态当中,他还是会流转,但是他要认真提起来的话,他可以制伏那个习气的。这平常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晓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后呢你的的确确,确定晓得了这个不好,当你精神提起来的时候,那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挡得住,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说我不愿意这样去做、努力,然后呢这个境界引诱你的时候,根本它没办法动你。等一下你过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懒懒瘫瘫这样,到那个时候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挡不住了,那么我们在闻思慧,慧上是如此,它修证慧上刚开始的亦复如是,就是这个道理。

【“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那论上面告诉我们。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四卷B面

【“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这个!那么,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业的人是什么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异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话见道了,见了道以后,他就不会再有,绝对不会再造。那个小乘的预流,跟大乘这个里边有绝大的差别,这地方呢我们不去进一步详细说他,只是瑜伽师地论好像告诉我们这样,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业集谛的这个真正的行相本身哪还并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词在这地方说,我们记得很多,但记了一大堆,这个对我们真实眼前来说意义并不太大,这个地方我们只要晓得那个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说这个集业,换句话说这个集的特质是什么?能够感得生死从生死当中,前一生到后一生,那是什么状态?都是说凡夫,那圣者就不会了。下面就正式的解释这个道理。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那么,所以他这个造集的业,是怎么样的呢?他主要的因为在补特伽罗上面随我执而转,现在呢我们用比较普通的名词,就是在我们的有情,我们的人,补特伽罗我们都说人,就是这样普通一个有情,在这个上面由于这个染污无明、萨伽耶见,自他自在转。无明、萨伽耶见,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他有的地方,把他看成功是两样东西,有的地方把他看成一样东西,总之,这个东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错了,所以呀他是造种种的杂染,由于不明白,所以在明明这个五取蕴,换句话说我们就说补特伽罗,没有这个我这个东西,但是呢他看错了,无始来的习气,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被这个东西所左右著,那个是他自在转的话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他所左,因为被他所左,然后呢你身口意就造种种的业。那个时候如果造的业是杀等不善,那么这个时候集的是罪业,就非福业。反过来,你如果是,

【“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

  那么是集的福业,如果是修的

【“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所以平常所造集的业不外乎这个三样东西。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那么,下面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说是的,你现在造的一切的非福业、罪业,那我们不谈,当然;福业,那么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无色界的,是,尽管善业还是流转生死的。有一类他已经了解了三有当中的一切无不是苦,认识了这个苦谛了,说不管他什么好事,他看见了原来这个都是欺诳,这个地方绝对一无可以贪恋,所以一心一意为求解脱。为了求解脱,那个时候就造的种种善净之业,那个事也是善法,可是这个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样。可是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间的修桥铺路,尤其是古代的那些人,什么集文昌社,他们的目的干什么?要求功名、要求富贵、要求长寿、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我们现在这个东西不要,不要说长寿,把你送到长寿天你也不要;不要说功名富贵,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么这种情况,这个应该怎么算呢?更进一步。

【“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去观察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这个所见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发现原来我们颠倒,才发现。现在如理观察的结果,原来没有这个我,那么因为你以前误解了,以为有我,一天到晚为他而忙,现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他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请问这个是不是也是集谛当中的生死的因呢?他这个问题是这样,下面解答说。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

  这句话那我们注意一下。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他分成几个位次,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样。一开始修的时候叫资粮,你先积聚些资粮,集聚什么资粮呢?福、智两样资粮,智慧是对事情本身有正确的认识,你没有正确的认识,那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用。那么然后呢虽然你有正确的认识,你要照著去做的话,对不起,你要做这件事情还要很多条件,那个条件就是福资粮。譬如说我现在要到一个地方去,到哪里?到台北去,或者是更远的地方去;是,说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了解这件事情,这个叫智资粮。了解是了解了,现在你要去了,对不起,路费没得,那么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于是你还要集聚各式各样的路费,准备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个叫福资粮。那么现在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这个东西,这个叫作资粮位。就实说来,现在我们刚开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这个上头。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急著说我要求解脱、要求解脱,这个概念,概念是好的,这个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不起,做不到。那么为什么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资粮没有集聚。这个资粮当分两部份,你认识既没有认识,就算你有认识了以后,你要完成这个目的的种种的准备也没有,你怎么可能呢?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说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白此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辈子浪费掉了,这个是最大的可惜!所以我们常常这个地方应该提醒自己,是的,我们在佛法上面,目前还是很幼稚,我们不妨用世间的方法来提醒。你说世间随便做一件事情,在我想我们大家有的,你种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的你就自己会种田了吗?如果说长大的,一直长在富贵的家庭当中,叫你跑到乡下田里面,田里面长的什么东西,你一窍不通,这个不是很明白吗?啊!反过来说,你如果种田的人跑到工厂里边去,那个厂里面这些东西机器,你一看见就害怕,是一窍不通,你都得的学!那么现在佛法是远比这个东西,居然听见了,随便一点说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么?这个不行。所以呀我们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谓集资粮,那么资粮两个字也要认得他正确的定义。不要把我们的概念,好像资粮嘛,那就烧饭的那个东西,或者哪里,不是。这个里分成共两样东西。那么等到了,集聚资粮够了,然后你就开始说开始行动了,这个时候就叫做加行。那么开始行动了以后呢?然后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话,你见道了,的的确确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就是你盼望当中、你理想当中的那个内容那个时候你见道了,就是见道,这个次第是这样的。所以呀他现在告诉我们,在前面资粮道、加行道,这个两个位次当中的修行人他还是凡夫。他虽然是凡夫,有一个不同,因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业,一定还是在生死当中流转的,所以他仍旧是啊照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业,这个是。可是同样是能引生死的业,那么内容郤有不同。

【“然由如斯意乐所起,”】

  由于因为呀要修学佛法,这种概念他集聚了智资粮,智慧资粮是什么?对于事情正确的认识,以前不认识,明明这个上头没有一个我,他觉得看成我,现在有了这个智慧,认识原来没有!所以说于无我为相应,同时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净之业。造这种业是什么?

【“是后有爱能对治品,”】

  这个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发生死的这个最主要的这个集的业,就是这个后有爱。现在呢因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们平常的错误,错误在哪里?!错误在对这个上面对我这个身心相续上面没有正确的认识,把它看成功我,所以从种种的地方爱著难舍。现在他认识了这个东西以后,原来这个东西生死冤家,他不但不会爱著,而且种种方式啊去针对著这个去破除他,所以他是后有爱的能对治品。而这个后有爱的能对治品是什么?

【“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

  就这句话。生死的根本是什么?我执,就这个,因为由于我执这个爱著就生起来了,这个我执就是惑、无明,或者是烦恼,然后呢爱是什么?业,惑业两样东西具足了,对不起,这个业就流转。现在呢?他虽然没有把真正的惑从根破除,但是已经有了认识,因此在他这个认识当中,就不会再去执著他,处处地方破除他,但是呢因为并没有亲自现证,所以所造的难免仍旧在这个里头,这个是他最大的差别。所以虽然没有真正的现证,可是造的仍旧是平常引生死业,但是邦是跟原来的真实当中,这个行相啊相反的,所以说

【“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了。”】

  这个。那么为什么他还摆在集谛当中呢?


【“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但是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的话,跟这个普集谛的行相相顺的,所以他仍旧摆在这个集谛当中。但是这个内涵却是恰恰相反。平常我们的讲,不、不是平常,以前我们曾经讲过啊,忏悔的对治。比如说有一个力,从这个地方向那个地方走,如果你要对治他怎么办呢?你要抵销他怎么办呢?你要加一个力,这样没有用。你要正对著他,那么你能够抵消他了对不对?但是现在这个力来的时候,非常大,这个力比较小,虽然正对著,但是呢因为力量不够,他仍旧向这个方向,虽然方向仍旧向这个方向,但是慢慢的减,减小他向这个方向的力量了,对不对?就这样。你只要继续的修下去,那么这个对治的力量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本来非常快,慢慢的因为这个力量对治,慢慢的慢下来、慢下来,慢到最后停在那里,最后反推回去了,就这样。所以说在我们资粮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质,就这个。那么我们为了容易了解起见,举另外一个譬喻。譬如说,我们以前欠了人家很多债,不晓得欠多少债,现在懂得了这个做生意的绝窍,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的盲目的乱来,把样样事情弄清楚了,然后你开始赚钱了。虽然赚钱,可是以前欠人家债,欠他那个十亿、八亿,现在你已经慢慢的赚了,赚他个十万八万固然不行,一百万、两百万还是不行,但是你的债务在慢慢减轻当中,总归的说起来,你仍旧是欠人家债,但是呢那个债务渐渐减轻了。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说我们资粮、加行这两位的行者,由于他所修的内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违反的,相反的对治品,不过以这个理由,刚才说这个理由所以仍旧在集谛当中。

【“如是亦如摄决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那么这个是瑜伽师地论上面告诉我们,这段话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现在还没有证得,另外一方面,虽然在生死当中,邦是慢慢的增长这个对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语都是啊恶业,或者是善业,现在呢是妙业,妙净之业,就这样。因为我们修行还是要拿这个身体,所以呀他现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的来净化以往的,造是造这个。然后呢造了这个流转生死,现在要还过头来对治他的,还是用这个身体,不过造的业却却相反,这样。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善净法,为随顺集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那这一段就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修道的人,应该怎么办?同时这个里边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后有爱的引发的主因在这个地方。主因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啊我们因为无明不认识而产生的这个后有爱,由于这个而造种种的恶业,现在呢我们了解了说,这生死这么样的有祸害,所以一心一意的厌离,由于厌离造种种的善净之业,那个时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这根本在这里,那么在这个上面努力去做,这样的渐渐能够跳出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应该的。所以到最后两句是告诉我们,虽然还随顺于集,但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努力干什么?要认识无我之慧,原来呀我这个东西是没有的,这个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们讲的智慧呀就是这个,既然我没有的话,为我而所有忙的这种事情啊,都慢慢的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们所谓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参禅都在这个上头。

【“由是因缘,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这个里边唯除少数以福田力,这句话我们来看一看。说因为上面所说道理现在我们懂得了,我们必定要从各方面、各种多异门,多是众多,益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去看。譬如我们现在来说吧,戒、从戒的立场去看,念佛、从念佛的观点去看,参禅、从参禅的观点去看,教、从教的观点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门,我们要去观察,了解生死的特质。然后呢了解了以后,照著去修习,晓得这个生死当中,一切没有一点意思。因为了解了,所以对生死当中的所有的坏的事情,固然是绝端害怕、厌恶,好的事情也呀破除贪爱,这是我们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这个,那么你就可以正对著他,对治了。说到这里,有人就说,我不听还觉得心里想修行,听了以后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难免会生起这个想法,在我现在的认识却却相反,说,我不听,固然不谈修行的人不说,就是你谈修行,你不听,请问你修些什么?你不听,要修的内容,你修了半天修对了吗?说我们闭门造车空忙一生,还不知道,乃至于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狱去不知道,还偏偏觉得这个对,何其颠倒!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听见了才高兴,对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来为什么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费气力!到今天才认识了,才高兴!那时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害怕?不过倒有一点倒真的,因为你不懂的,所以你总觉得修行好,人家说好你也好,结果原来修行这么个难法,那个时候啊害怕,这个倒是的的确确的事实,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实,所以这个地方怎么办呢?你要更进一层的认识。如果说你有了圆满的认识,那时候这道理很清楚,摆在眼前只有一条路,什么路?修行。你退转去,假定你退转去,像我们想像当中,那很舒服安乐的话,不要说你们,我第一个退转去,赶快回去享乐,为什么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仔细你一想回转去的话,只有一条,回转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乐,结果将来是无边的大苦;眼前贪的一点点小便宜,然后呢在地狱里边受无边大苦,绝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样,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话,只有一条路,死路,因为打仗容或敌人看不见你,在生死当中的话,对不起,那个敌人在四方八面眼睛瞪大看著你,而你不张大眼睛逃避敌人,要把敌人消灭的话,只有一条路,非被他打死不可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你只有睁大眼睛全部精神防避他来袭,然后你把他克服,这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是我们要认识。所以你如果说认识了,然后呢你所以会了解,你只有正对著他,你还有生路,第一个概念。进一步呢?如果说你正确的认识,然后正对的话,你会发现,是必然只有这一条路,而且必定是生路,这个就妙了。眼前是一点点小小的辛苦,到最后却是大安乐,而且这一条路是绝对是生路,前面是绝对死路,这两个当中的完全相反的,最主要的还在什么上面呢?还在不知道,以前因为完全不知道,所以现在产生了误解;现在知道了,千万不要停在那里。停在那里你觉得晓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点点知道都浪费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你只要努力的下去。到这地方来我们又觉得听了这个佛法,修行了,现在觉得这样的不如理,那样的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吗?你回去你如理了吗?是第一个问题。所以这第一个问题,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么然后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绝对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的来,所以这佛菩萨告诉我们很清楚,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这个次第根本,不要说一开头我现要去打坐,要去拜佛,你第一个要什么?建立正知见。所以经上面很多地方告诉我们,假定你能够把正知见建立起来的话,那个时候你虽然尸罗、轨则、净命一下不能圆满哪,但是你不会堕落,不会堕落恶道,将来感生龙中。龙是六道当中除了人以外,他的的确确能够修行的一个,而且他也不是太苦,龙当然有龙的苦,但是龙还有比人强的神通,有这样的好处,然后等到下一个佛出世的时候,或者再下一个佛出世,贤劫千佛当中,你一定有解脱,那何等好!如果你不走这条路的话,岂之贤劫千佛,无量劫永远轮转,而且极大部份在地狱里边,这两个当中比是完全不能比!这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是真正的概念。所以他前面说,“若未”,假定你没有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没有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五卷A面

  若未,假定你没有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没有用。这是第一个,对生死的盛事获得对治。进一步呢?

【“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

  那么进一步的第一个呢,就是破除贪爱对治,进一步说虽然你不去贪爱,不要执著现世,但是究竟跳不出来。要究竟跳出来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话,原来说这个我没有的,所以赶快解决。赶快解决,还不究竟圆满,说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圆满的话,还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来,所以那个时候进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进入大乘,那么大乘不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帮助一切人,那个时候要修大菩提心。那个大菩提心分成功二种,一叫世俗菩提心,一叫胜义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这是共下,共中,共上这个次第。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修学的时候先从基础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后,假定说你在这个次第上面不照这个次第走的话、不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不管你作什么善事,所以

【“余诸善行,”】

  不管哪一个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谛所摄转生死轮。但是有一个例外哦!

【“唯除少数依福田力,”】

  这个不是的。这个是什么?现在我们修净土就是这句话。那么关于这个部份等一下再讲一下,下面这个先说完。

【“又增长业分为二类,一为乐受义故增长,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那么这个乐受跟舍受义故增长在下面这一段。所以少数福田力跟这个两句话我们休息几分钟再来讲。那么所以它这一部份要告诉我们所谓集业,说生死流转的这个业,流转的业这是什么?凡夫才有,异生才有,圣者不会再造。那么凡夫这样说起来,如果说他了解了这个在资粮位、在加行位上面,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说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正是对治后有爱的这个正对治品。换句话说这个虽然是凡夫,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由于对这个生死轮回的因,集谛的真正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如理去修习,正是能够感得跳出生死轮回果报之因。所以在这个果报还没有现起之前,你只要努力在这个因上面努力的话,它虽
然眼前仍旧在轮回当中,但是当这个因慢慢集的足了、够了,结了果的时候自然跳出来,这个是佛法的特质,如是因是如是果。那么从这里我们也了解了,原来我们真正修行是这样修行法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如果不是这样去做的话,不从这地方去做的话,对不起!不管你做什么,“余诸善行”,不管你做什么好事都是生死轮回当中的。所以我记得好像净土的哪一位祖师─信庵大师,有一封信就劝那个“毛净院”公,那个先生是好了不起,修桥铺路什么的好事都做,凡是好事总归他有份。结果那一位大祖师怎么说?对不起!你忙这个东西好事,还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三世怨没有用!一句话。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如此。你修行,你要真正把握得住修行的特质;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特质的话,固然是不管你作什么好事,哪怕你念佛、嗑头、烧香、出家,对不起还是没有用!那么他真正的中心在哪里,我们必定要把握住。要了解这个生死当中一切生死的盛、好事这个都是错误的,这第一点认识它。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就不会对眼前这种好事产生贪著,这第一个。但是呢虽然不贪著将来可以感得升天等等,但是升到天上,它还是会掉下来,那么根本在哪里呢?原来说生死当中的根本在误解了─萨迦耶见,那地方原来是没有这个所谓的我在。这样所以进一步要观察作无我慧,要跳出生死轮回。虽然你想跳出生死轮回了,可是推已及人,就于心不忍,那个时候才真正大乘心从这个地方发起,所以就修习两种菩提心,这样的。除了这个以外,不管作什么好事,都是生死轮回。所以华严上面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它这个菩提心好像单指大乘,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这个大乘的菩提心,必定基在什么上头,它的基础在什么?厌离生死上头。所以换句话说,你如果真正的具足了这个菩提心的话,这三样东西一定具足,跟这个地方、这个内涵是完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真正谈修行,这个才是,那么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它只有一个,就是依特别的这个力量,你也可以跳出来,念佛就是这个。所以现在我深深的感到这个生死当中的过患,但是要这样一步一步的修习的话,那真是不简单!尤其是目前这个条件也不具足,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依靠你。可是那个时候有个特质是什么?对于生死当中的一切盛事,的的确确产生了绝大的厌恶、可怕感,只有依靠他,这个条件还是具足的。所以说念佛必定要欣厌具足,假定你这个欣厌没有的话,这念佛没有用场。它叫你念佛最主要的三资粮,信、愿、行,信些什么?愿些什么?有了这个信愿才谈得到行。信是信三界轮回无非是苦,一无是处,信就是信这个。因为你信了这个,所以要跳出,结果要跳出来说修习这个法门的话,现在我们末法的时候,法又不完整,环境又这么复杂,不允许我们修,那怎么办?一心归投依靠,一心心仰极乐世界啊,那个时候你一心愿求的这个,眼前高官厚禄一切东西都不要了,愿是愿这个。所以这个地方说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尽管这个是依福田力可以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但是它这个心里的行相,还是跟前面这个绝不违背。所以假定说对生死的过患没有正确的认识,你不想跳出来的话,念佛没有用;反过来你认识了这个,就算你没有证得罗汉果,就算你没有修习的大菩提心,你一心了解,这个是一无可取,产生绝大的厌恶,然后呢信得过佛讲的话,一心一意欣乐、好乐要念佛,然后你念佛,尽管你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散心念佛都可以跳出生死轮回,根本在哪里?还在这里,这么清楚明白,了解吗?所以说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在这里。同样的当然持戒,你为什么要持戒?很简单嘛,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前面也说过,后面再要说,后面还会说,那么这个是解释了这个。又增长业分为二类,那么就世间的所谓这个增长,一个乐受,一个舍受,看看。

【“初中复二,”】

  说乐受义增长。

【“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二于外乐,厌舍贪著,为定生乐受,而增长业。”】

  这个乐受义分两种,一个呢对于外面的这个五根所对的,所谓色声香味种种的为了这个而去。第二呢对于外乐厌舍贪著,觉得外面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引发那个定乐。这里没有详细讲,不过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的,真正它,比如说外道乃至于佛法,它为什么能够忍得住绝大的苦受学定呢?它本质上面也了解,说这样去作得到更大的快乐,所以本质上面刚开始修学佛法没有别的,还在苦乐两个字上转。这是说普通凡夫他愚痴,所以贪一点眼前的小乐受大苦,聪明一点的人了解了这个东西,为了要大乐不贪那个小苦,不上那个当,这是为了这个。所以说得到定乐以后,那个对世间的所有五欲最美的乐,那时候你感受味同嚼腊,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到了那个时候叫你去玩你也不愿意去玩了,就像我们小孩子大家趴在地上弄那个泥娃娃,弄了个起劲,长大了以后还要去弄,你愿意吗?当然绝对不愿意,觉得这个一点意思都没有。实际上呢你还是为了你的快乐,因为长大了觉得这个是真快乐,这个小孩子趴在地上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这样而增长业。

【“初复有二,一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

  这地方就说得很清楚了,你为了乐受义,我们造种种业,目的绝对不是故意要找苦的,还是要找快乐,不过这个要找快乐当中,来了。第一种人呢?未死以前,就是现在我们,眼前为了贪求眼前的快乐,于是造种种恶业,这个要好吃,这个要味道,然后呢上天入地,无所不作,天上的飞鸟,海里面是鱼,洞里面把它挖出来,样样要把它吃进去,造了种种的杀业,然后呢造种种的方便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为什么?还是为了乐受,这个时候造了大恶业。进一步了解,这个一点意思都没有,两脚一伸毫无意思。所以

【“二正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这个你求未来的,这是福业,这个这样。这个所谓向外缘的称为两种。

【“正缘定生乐受者,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这个是为了定乐所生的。它为什么讲第三静虑呢?就是说这个色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共有四个定,欲界也有,叫欲界未到地定,这个实际上还在散乱当中,所以不算是得定。虽然欲界,天台也叫欲界定,相对的来说,比我们凡夫要好很多,可是这个心,这个定没有稳固,所以不算的,通常我们叫这个初禅、二禅、三禅都在那种乐受当中,定生喜乐,然后呢离喜妙乐,我想想看,初地是定生喜乐地,对吧?第二地是离喜妙乐地,然后呢第四是舍念清净地。所以初:定生喜乐地,然后呢?离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第四是舍念清净地。所以初、二、三禅都是在乐当中,那种快乐一地比一地的深,所以这个第三静虑,下面这种是说乐受。

【“若于诸欲舍离贪者,复由乐受令意厌患,为舍受故而作业者,谓集能生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诸不动业。此是世亲论师意趣。”】

  然后那个下面说那个时候你能够舍离种种贪著,那个贪著不要了,但是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乐受,说因为你晓得下面虽然是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限的,所以我们学那个色戒定,得到了初禅以后,一定觉得这个初禅比起二禅还不如,然后呢你又感到这个还是有它的缺点的,一定要厌患它,由于这个厌患那个初禅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然后你更精进,那个时候才能够上去。假定说这个你没有生起厌患之心,那种快乐状态你舍不掉的话,不能升上去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关于这一点,天台的小止观上面就说得很清楚,将来以后说到奢摩他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这个。所以他还是舍离这个对眼前己得定的这个贪著,如果这个舍不掉的话,那么他不能超上,不能超上去,他虽然上升了,但是还是为了这个乐受,所以这样更上去,厌患这个有,只要任何有个贪著之心,还不行,那个时候他就舍受,舍念清净,这个念著那个东西,就完全舍掉了,那个时候心完全是清净,那个时候进入舍受乐,那个时候得第四静虑。

【“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就是这个四禅一共有二十八天。那
个最后一天的话,比如说最高的色究竟天,下面有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诸天,这个都是四禅当中最高的色究竟天,那个第四禅当中,这个都是舍受义故,增长的善净之业。这个是世亲菩萨所说的。现在我们整个的了解了,说我们集的业是怎么一回事情,集的业的内容也了解了,了解了这个。

【“由此正理,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这地方结束,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现在我们了解了,原来世间都是苦,而这个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么集当中又分成功这样。说唯一的办法,那么怎么办呢?你一定要在这个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厌弃一切诸有,普遍的没有一点点遗漏的,对于生死轮回当中一切的盛事,所谓乐苦,行也是苦,凡是这个都是诸有,弃它,厌患之意,一心一意要舍弃它,为了从这个地方解脱出来,于是造种种的善业,这个就是我们在资粮、加行两位当中所作的行为。这个时候渐渐远离生死,渐渐趋近涅槃,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集的业。那么然后呢集了这个业以后怎么能够感得这个生死呢?结生之理。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个集谛当中,真实说起来集谛有四个行相,因、集、生、缘,说这个集就是流转生死的原因,那么这个流转生死的原因当中分成功四个,叫因、集、缘、生,宏灿法师,麻烦你一下,你站起来帮忙我写一下,你的字也写的好看一点。因,因缘的因。集就是集谛的集,生,就是生长的生,缘就是因缘的缘,因、集、缘、生,这里顺便也提一下。那么这个换句话说为什么流转生死?流转生死有一个主要的这个原因,没错,这集谛四行相。这个因就像说这个种子一样,你有了这个种子,这个将来继续生长的因就在这里了。那么所以这个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惑跟业,而这个里边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个讲的讲惑,就是烦恼,那么然后呢?这个时候怎么会从这个因而感集生死呢?怎么会去引发后有呢?那就是由于这个因,然后呢造这个业,由于这个惑跟业力量的增长的话,然后就产生后有的强大的势力、力量就这样。由于这个强大的势力,到最后呢,就会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来了。生起来,还要他的助缘,所以这个缘是最后的事,最后的讲,简单的说明,流转生死就是这样的。那么从前面已经说,那么这个因当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里呢?根本因就是在这个补特伽罗、这个有情这个
五取蕴当中,由于无明不认识事情的真相,把它看成我,这个是根本。所以我们正式修行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就要认得它。否则的话,你如果不认识的话,不从这个上面去对治的话,其他不管作什么好事,对不起都还是平常集谛所摄的,造了好事升了天,最后又下地狱了,就是这样。那么这个所以从因集下面讲生,真正说起来就是说。现在说由于这个关系,慢慢的招集了感生死的业,那么这个时候要下一生去了,要生,生的之前先要有一个死,实际上那个死就是那个缘,前生不舍掉的话,后生不生,就这样,它有这样的原因。那我们先谈死,死是怎么个死法,然后呢生的时候又怎么个生法。

【“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一、死缘,二、死心,”】

  什么因缘而死,死的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所以死心实际上呢我们无非是识的流转,这个地方的心,就是这个识心,死的时候这个识心是怎么样一个状态,每一个地方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来。而且在这个上面虽然不圆满,但这个因的主要的怎么样的前后相续,这个都讲得很清楚。

【“三、从何摄暖,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前面是死,死的时候状态怎么样,死的中间又是什么状态,死的中间就是中有,我们平常称为中阴、中阴。然后这个中阴又怎么样去感得下一生,这么一来的话,那么流转生死当中,那个集谛的整个的内容我们都有认识了。下面的十二因缘就是把这个更细致的每一个关键说得清楚。现在我们看下去。


【“今初,寿尽死者,”】

  死的缘有好几种,有一种寿尽而死,有一种福尽而死,现在呢有一种叫尽寿死者。

【“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就是说你宿生造了什么业,那么这一生感得了这样的果,这一生果说你的寿量就是这么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这个寿量到此满了,那个叫时死,那个叫寿尽之死。还有一种

【“福尽死者,”】

  或者叫寿尽死,或者福尽死,就是我们引满当中就是,是的,你这一生寿命有多长,然后你有多少的福报。还有一种这个福报尽了,虽然你的寿命还有,可是你的福报尽了,对不起,换句话说,你没有得东西吃了。

【“谓如无资具死。”】

  所以平常为什么修行人,我们不要浪费,身体本来都是骗我们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们现在讲营养、讲营养,实际上呢对我们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只有害处。我听见过好几个公案,有一个修行人,因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有得到了感应,那个时候这个感应当中,不晓得护法还是谁告诉他说,还是他这个老师,“不幸啊!你虽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对不起,你的寿命快尽了。”这样。你还有多少?还有一斗余粮,告诉他还有一斗余粮。要我们现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几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听见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饭的时候吃些什么?就拿那个手掌,就摆在那个容器上面这么一按,沾几粒米拿出来摆在水里面泡一泡,烧好了以后喝进去,就这么这样,拼命的努力。结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彻大悟了,米还没吃完,命还没尽,你们仔细的去看经论上说太多地方都是这个。福可以换成寿;反过来寿可以折成福,这样。所以如果说你享福太多的话,你的寿命会减短。我以前曾经看见过这个公案,不过这个公案已经太早太早现在忘记掉了。说有一个富贵人家,出生了一个子弟,然后呢因为他家庭非常富贵,所以在满月的时候大请其客,那个古代那种古人,请起客来那个排场之大,不晓得杀了多少生命,结果这个小孩子出生的算命,说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结果活到两岁半死掉了。他就非常埋怨,说这个算命的人这么准,怎么不对呢?大家谁也不知道。后来遇见一个出家人、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是个有道的高僧,对不起,你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所以我处处地方建议你们,像现在眼前德育古鉴这种书,你们多看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五卷B面

  我处处地方建议你们,像现在眼前德育古鉴这种书,你们多看看。袁先生,命中注定他五十三岁死的,结果呢他变成功七十几岁还没有死,你看他那个公案的后头,不是他那个太太吗?她为他儿子作棉衣,他家里本来有那丝棉,他把那个丝棉卖掉,换那个棉絮,她先生说,它蛮好有这个丝棉你为什么换那个棉絮?他说丝棉这个东西很贵,我现在卖掉了以后,把那些钱送给别人,那么省一点钱,棉花就够了,这个小孩穿穿暖,剩下来的钱就送给别人去。他先生听了好高兴,这样的话,不愁将来这个小孩子没有福。我们现在就是讲营养,好的拼命吃,坏的总归去浪费它,觉得是保护自己,实际上我现在的了解这是无明,伤害自己。所以这个地方道理是说在这个地方,真正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你能够把握住这个原则的话,的的确确的。前面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为什么?乐受义,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是为了找快乐,不过呢有很多人颠倒,是不了解,只求现身快乐,于是造了非福业是下地狱。他也未尝不找快乐,那么为什么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么?就是不正知的知见。所以前面告诉我们烦恼六因,你们还记得不记得烦恼哪六个因?记得不记得?记得的请举手,说说看。所以这个地方实在重要,这是每一个地方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第一个随眠,第一个。第二个,顺生烦恼的境。记得不记得?就是你内心当中的种子,那是无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讲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种相应的,它那时候又现起来了,你无始的烦恼随著它而转的。然后呢眼前的境界现起了,那个时候你又对
它叫猥杂,什么叫猥杂?他有两个,一个呢就是恶知识,人家告诉你,某人啊!这个对你好,你听了他,现在世界上都是这个样。所以我才在这里常常很多人跑著来招呼你,法师你好什么。我听了这个话,如果是长辈我晓得他关心我,我感谢他的关心,如果是同辈或者年轻的人要来这样的话,我心里面觉得你跑得来修行,还忙这个干什么?如果你跑著来告诉我,某人啊!你千万不要为了病而在那里糊涂,病是死因你赶快努力,我就向他叩头,所以我这个的的确确的;是,我不是说我们病了以后,已经病了,你还这么策励,那我们普通不是,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修行的特质在什么地方,自己不要被恶知识的骗,也千万不要作别人的恶知识。就是说人家提供给你的意见,他觉得很对,你听了很听得进,害了你,第一个。人,还有呢,告诉你邪知邪见,他告诉你的,讲的法错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来学?学就是学习这个。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了佛法一大堆,那个知见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叫知见稠林,跳不出去就是这个东西。下面还有两样什么?习惯,就是你一直在这个当中,那个习惯怎么破除?一定要精进,拿正知见。然后呢最后一个,最后一个什么?记得不记得?非理作意,平常我们经常把这种概念摆在脑筋里,你如果脑筋里的话,起心动念观
察,错了、错了,又来了,那时候你就可以把它改得过来。所以真正说起来,那个这个里面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都是真正让我们得到快乐的原因,都在这个地方,这地方顺便一提。那么我们这个讲到寿尽死跟福尽死两样东西,下面还有一个

【“未舍不平等死者,”】

  虽然寿也没有尽、福也没有尽,但是因为特别的因缘而死,有这个。

【“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他经上面有九种,这个九种药师经上面是有,还有瑜伽师第论上有,那么下面说一下。

【“食无谓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这个九死因缘当中为饮食而死的这么多,食无度量,这个难对治,最难对治的就是这个。所以佛制告诉我们种种的地方,我们往往谈戒的话,细微的地方注意的要命,其实当然,如果说你能够细微的戒持的大戒那当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们现在不幸的,根本没把握住,在那个枝末上面空转,这个实在可惜。所以这个弘一大师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最后一个他说了,叫对施心治。当人家来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他了之后,要马上启发怎么对治这个好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饮食。然后呢佛也处处地方赞叹,说什么?最后吃的时候剩一口。现在我们最后吃过了还要加一口,加了一口还要加一口,就这样。所以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实际上呢,的的确确的,不要说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个只有吃坏没有饿坏。平常我们绝对不会说饿著肚子几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点,现在科学上面已经太多地方说明,因为你吃下去的东西,你要去消化它,消化那个食物的话,你就得花很大的气力,结果呢你吃多了以后呢,那消化的辛苦得不得了,实际上呢又超过你而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气力,消化这个多余的东西,值得吗?完全不值得,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们现在,说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念书一天就只有几个钟头,只有念几堂课,结果呢,我们时间只有廿四小时,我们排的课,排它廿八小时,那不是颠倒吗?我们现在都作这个事情,这第一个错误。第二个呢?你吃多了以后,它因为难以消化,消化的时间延长了,所以它积在那个肠胃当中,它腐败的东西,产生了很多毒素,然后呢这个毒素摆在这个身体当中运转的话,为什么我们头痛、眼花都这个。还有你排泄的肾脏、肝脏都是排这个东西,要排泄这东西要加重负担,所以身体的很多毛病都从这个上头来的。这一点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时候,先父就告诉我,当时我是听是听见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后来自己长大了,也有幸学的是理工,乃至于到美国那么多年,现在美国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们非常讲究,这一点说得特别重要。他的结论是什么呢?仅管这医学上面已经发达,说这个人的习性难改,他也晓得,世间也晓得习性难改,就这么没办法可想,这世间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这一点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个是食无度量。第二个食所不宜的,这个不宜当中也是,平常我们现在吃的时候讲究,最好油炸、油炒,这个实在对我们非常不好、非常不好。这个地方不讲医,实际上呢你们如果有机会,你们不妨去听听看,尤其是素菜的东西,像那个很多东西,油炸是非常坏,吃起来蛮可口,实际上︽个食所不宜。然后呢不消复食,肚子吃的胀胀的,还没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这两点有好几种说法,这个我就不太了解这个什么意思。这个实际上呢,生而不吐有一类说法是这样,熟而持之就是换句话说,大便不通畅,这个的的确确的,凡是这个东西不通畅,下面不通畅的话毛病就来了,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生而不吐呢,万一你不消化怎么办呢?你要想办法把它解决,那个时候如果不解决的话,这个摆在这里会作怪的,主要的是这样。那么万一有了病以后,那要

【“不近医药,”】

  所以生病的确医药是我们需要的。不过注意喔!病有四因,四大不调这种东西,像这种东西这是一个因,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还有作很多事情不晓得对我们有好有坏,这个我们要确定知道。至于眼前对我们饮食第一,乃至于其他的很多事情。乃至于我们修行了,我们觉得修行了,实际上呢往往我们觉得修行,实际上呢走上了错路了不知道,这个随便一提。当然这个地方不是指修行,这地方指饮食、医药、衣食住行等等。最后,

【“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这个出家人大概是不会作的,出家人是不会作的。这个九种因,在这个药师经上面有,在瑜伽师第论上面有,那么这个是死因,换句话说死的缘,什么因缘而死。

【“第二死心”】

  看看这很重要哦!那我们死的时候什么状态,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没有把握,那么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后事先准备,从什么地方准备起。

【“分三。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这个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忆念,他临终的时候自己想起,或者别人提醒他,那个时候粗想现行。真正死的时候,细想现行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了,善恶都没有了,那么他那个时候脑筋里想的

【“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他心理想它一生作了这么多好事情很快乐、很安宁。譬如我们念佛的人他临终,他为什么临终,你千万生命刚开始的,你就不要想医好,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弥陀佛来,我念了这么多了,阿弥陀佛该来了,所以当你临终的时候,你也这样的话,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一定会来,再不然的时候你平常的时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么,你临终的时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这个就是善心。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忆念,或他令忆,昔于何法多所串习彼便力强,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那还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临终的时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别人念,他那个时候他以往的习惯的力量强的话,他就很容易这个心就专注在这个上头,别的东西忘失掉了,那个时候就是他死的时候。

【“若于二事平等串习,先忆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这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俱舍上面告诉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说你将来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说,死了以后到哪一道,现在告诉我们临终的时候怎么会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临终的时候,那一道的这个心理,那个新业力现起了。这个新业力现起来那个时候,你就到那里去,这个是他最主要的。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生前就要努力修行,你平常的时候不断的就养成功这个习惯,不断的就养成强有力的力量,就这样。所以为什么我们作的时候或者拜佛念佛,那个是对象力量强,还有呢加行,你在作的时候心里面力量很猛,时间很长。譬如说加行什么?譬如说你拜佛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就拜的浮浮泛泛,仅管你也在拜,心里面不晓得想什么,乃至于心里这个这么个长,对不起那一点用场都没有。或者你的心里的意乐力量强,那就是强有的力量。还有呢你作的多,平常我们这个自己一看就晓得了。比如说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他生病在医院里面,我去看他,听见他,我听他不懂,后来净庄师告诉我老和尚昏迷不醒当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现在在睡觉,睡到晚上他叽哩咕噜就念起来了,念什么?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时候,真正。所以说平常的时候白天就这样。那我们平常的时候呢,就在那儿作早晚课的时候心里面想,这个早晚课作它什么作得这么长,这样。然后呢听书的时候,怎么还不下课,对不起,那时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课几个人跑到那里,聊起天来得个高兴,那个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时候临终的时候,这个境况就现起。尽管人家提起你来,是不要到临死,现在人家提起你来,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就是这个状态。自己现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强,尚且如此,临终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吗?所以现在太多的人说没关系,现在发现了这个随声听了,我只要临终的时候把那个阿弥陀佛佛号塞在耳朵就行了,没有用,这个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吗?所以我们必定要把这个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现在不努力对治的话,到那时候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所以这个地方讲那个死心,有这样重要的。前天还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来告诉我,说我今天心里面觉得很烦,就是个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语,我听了我倒欢喜;可是对不起,我说你这个没有用,我就告诉他一个办法,就这样。实际上呢这个都是属于戒,就是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当你心里面起心动念的时候,平常如果说你没有修对治的话,起心动念自己也是想这个随便的境界,因为你内心当中的第一个生烦恼的因是什么?随眠,就是你的习性,它随时随地的冒出来了。然后这个境界一看见的时候,那一堆人来了,你欢喜聊天的话,你脚底抹了油一样,你禁不住一下跑得去了,那个很简单,然后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谈得个起劲,这样。所以我昨天告诉你们,那个绮语,它这个业的力量是看起来最小,但是对我们最严重的是这个,同样的,行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告诉他,你不要说禁语,尽管你禁了个半天语,到那时候你难受得要命,那么一放掉了以后,那个时候就不行了。我还记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对了。他有一个人,这个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蛮老实告诉我,那时候他跑到台东,台东不晓得一个什么寺去打佛七,精进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语的。然后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后,他说那天晚上那个禁语招牌一拿掉,大部份人一夜没睡,干什么?还聊得个起劲。我也有过这个经验,所以我告诉你们,这个不但是我们如此,那个经上面,四十二章经上面,你们还记得这段公案吗?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我这淫心这么大,就把那个生殖器割掉,佛说那有什么用?心为功曹,那主要的现在这个业的重点在意业,你如果这个地方不修对治的话,不要说那个生殖器,头割掉也没有用。这里我们要了解,所以现在讲来讲去讲那个法就是这个法,我们大家听的时候是蛮好玩、蛮好笑,好,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听完了以后,现在真是有的时候听了苦气逼著我们,有的时候好笑欢喜,它处处地方引诱我们怎么样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说等到死的时候,眼前下一念怎么来的,就是这样。每一个下一念到临终的时候他也仍旧是下一念
,就这么简单。所以平常我们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么呢?就是修这个,那么上一念怎么来的呢?等流。所以说你了解了这个,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么来那么紧跟著这么走,就是这个样,所以这个叫无明。了解了上一念怎么来,到这地方晓得,不对,所以我们忏悔当中大家还记得吧?忏悔当中就是说,从无始以来十恶五无间,心随烦恼故。心跟著这个烦恼,哪里跟起?没有别的,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等流。它又来了,你认得它,那时候我不跟它,所以诸罪皆忏悔。所以说到这里,你们不要把它看成功现在我也不忙著告诉你们,现在只是你把那个仪轨学会,真正你仪轨学会了以后,将来你慢慢的自已照著这个本论一步一步认识了以后,然后你忏悔的时候你会痛切,说我以前怎么做这么样错的事情,你会对以前不理想的深深的感觉痛切、追悔,那个就是破现行力。因为你对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产生了。既然眼前破现行依止,你愿意将来还造吗?当然后面的遮止力也就行了。这个每个地方都在这里,所以必须要懂得了道理以后,下面的其他的问题都解决,就在这里,清楚吗?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了解了,那么这个是继续下去。

【“又作善者如从闇处趣向光明,临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有种种可意之色,非不可爱,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话,那么这个临终的时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见种种可爱的,死的时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临死其身无重苦受。”】

  他虽然还是有苦的,但是呢并不重。还有,

【“造妙业者,解肢节苦,亦极轻微。”】

  我们平常说死的时候,如生龟脱壳,四大分解是绝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业、妙业的话,稍微一点痛苦的不太厉害,这种痛苦我们很容易忍受。此如说打针或者什么,就是有一点痛苦,你咬紧牙关就过去了,不要咬牙关,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个死的,那么这个是善心。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个是不善心死。如果说不善那么怎么办呢?他也同样的,或者自己、或者别人,粗想现行的时候,他追念著贪等现行不善,就是这个,那个时候死的时候,重苦受。同样的道理刚才我们已经谈过了,不要等到临死。我们每一念检查一下现在这个等流心识,那么到死的时候亦复如是,这个相续是无始继续的,这个分段生死我们看看这生死了,实际上那个心识始终没停。当你这一生结生到死,死完了以后,到中阴现起,中阴现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继续,它永远在那继续当中。永远继续当中,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没有别的就这个。所以佛告诉我们,修行的真正重要在自净其意,你有了这个内容的话,身口自然相应。可是为了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下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投靠一个如理的地方,那么进到这个圈子,世间是学校,然后我们出家是僧团,所以的确学的时候开始倒是同样的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闇处。”】

  如果说你造了恶业那么到当死的时候,这个现受先造这个不善业的果,就是来了。这个前相呢?就是这个果还没有感得的时候,就是临终的时候,你就会得感到像梦当中现出很多怪色相,同时从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说到这里有一点事情,我告诉你们,它说我们忏悔的时候,它有一个净罪相,大家还记得那个净罪相吧?,见种种的光明,见种种的什么;反过来我们平常的梦当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谈,有很多人常常有恶梦,见很多可怕的,这个是什么?这个叫梦有,换句话说将来的中有,平常我们造什么业比较重的话,梦当中现起来就这个相。如果说临终没有特别的状态的话,比如临终有这个相。所以假定说我们平常梦当中常常见到可怕相,常常见到很荒凉,常常见到什么的,对不起,这个恶相已经很严重了,注意,那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去忏悔,那然后呢,你只要忏悔得好,很快,这个境界会转过来的,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平常看见那个恶相,可怕的,那时候你看见欢喜的现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后面我讲十二因缘的时候,我会仔细的讲这个,所以你真正了解了这个教法以后,那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这是无始相续,这很清楚很明白。那么同样的呢,你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看见很光明=,有的时候你梦当中,反正是凄凉这种梦,就是会迷迷糊糊、痴痴暗暗,欢喜的这种梦,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临死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沬,此等相现。”】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现出这个相,所以临终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堕落地狱的时候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他,有的人临死的时候安安静静,有的人临死的时候那个痛苦的不得了的那个样,就是这样。眼睛啊直翻,吐沫直飞,然后呢大小便痢,这样这个状态,死不瞑目,乃至于等等,那个就是堕落的现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

  有的时候现,有的时候不现。中品是什么?这两种。有一种是讲畜生,反正不是地狱,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

  他造了恶业,他临终的时候痛苦极了。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这个四大分解的那个痛苦的那个感受,有两个地方没有的,一个升到天上,没有,一下离开了躯壳就没有了,一个到地狱去没有。实际上到地狱去,有比没有好。有了解肢节苦,虽然解肢节那个时候还没有去,虽然解肢节,痛苦一点还小,一下地狱马上油煎,那个无边的痛苦。所以不要说到地狱去没有解肢节苦,这个到地狱种子在任何情况之下,这地方是万万去不得。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六卷A面

  万万去不得。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复由我爱增上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告诉我们了,这一个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这个集谛当中的生集因缘,前后相续的这个观念第一次先点出来。这个人到临终的时候,还没有到昏昧,就是说还没有到昏昧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有我爱的力量现起来了,为什么?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那个时候这个力量增长了,他心里觉得要失去了,于是这个地方内心起一个怕失去对我爱的执著,这个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换句话这个就是惑。实际上这种状态我们一切时处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点病了,那一点为什么你会心里生烦恼?为什么?今天人家瞪你一眼,这个家伙为什么瞪我一眼,还是为了这个我,对不对?今天少吃一点,我又少吃一点,风吹了一下凉了感觉得,热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没有一个时、没有一刻都是为什么?长夜以来的这个我这个东西的习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话,你又想了我哪一个事情没有了,这个事情也没有了,那个事情也没有,一大堆不晓得多多少少都来了,年轻的时候不是想这个,我赶快去找这个医生,年老了以后想那些事情,这个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这个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当等到你真正的这一生寿命一结束的话,他这个东西继续的延续下去,这个就是中有生起之因。那么前面说集谛的时候,能集的业所集的能引的业,圣者为什么不集?原因是这样,真正的圣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于小乘,见谛的时候见到什么?原来见到我讲的这个我没有的。所以平常我们说参禅大彻大悟,他大彻大悟的见道,说大地无尘土,一样东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么会找不到呢?就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看见了这个我没有了,就是这样,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换句话说,既然见道了但是他的习性还在,然后修,修到后来呢这个连习性也没有了,所以到那身体结束了,结束就结束了,他并没有这个东西。并没有这个东西,后有就没有东西引发,他生死就到此为止。这个现在第一次指出这个概念来,后面不断的就把这个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那么现在我们念佛怎么念法呢?也就是这样,我们临终的时候又忙这个,这个舍不下,那个也舍不下。现在我们生前已经了解了这些东西都是骗我们的,要丢都丢不掉,现在唯一的赶快丢掉他,赶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时候已经一直厌、厌极了!然后呢你在生的时候一直忙的信极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什么?还是这个。因为你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所以这个世间的一切牵你不住,然后呢你造的业是一心往这个地方去,阿弥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简单极了。所以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去念佛,这无有不去者,了解吗?就是这样,就是这么清楚就这么明白,所以起心动念之前随便一检查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呢继续看下去。

【“此中预流及一来者,虽其我爱亦复现行,然慧观察制而不著,譬如强力制伏羸劣,诸不还者我爱不行。”】

  上面这句话现在这里解释了吧,说预流、一来为什么他这个我爱,我已经见到了没有,但是呢这个我爱、我痴这个习性还在,他还是现行的,但是呢他能够以他的智慧观察,制止它,就是他因为见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个慧观的力量提起来的话,他可以让他制伏。所以譬如强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说这个话,这个强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里还要懒懒瘫瘫,但是他一旦用起力来的话,那这个他可以制伏你,这个。至于说不还的呢?我爱已经不现行,所以他不再来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还果的圣者,就是到什么呢?到五不还天,那个是圣者所住的天,还有一点点余习未尽,到那个地方把那余习弄完了好了,证果了,就是这样,这个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两样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个叫无记心,关于这个无记心这里暂时我们就不讲它。那么说到这地方大家已经渐渐的越来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们这里功课,安排的功课虽然少,但是内容大家体会得到,对我们是这么的重要,真正要想修行这个是必需要的。你越是能够了解的多,然后呢你能够修习的方法越多。能够修习的方法越多,然后你净除罪障、集聚资粮乃至于证得证果的力量越大,这样的话我们的机会是越多。所以反复推敲思惟,空下来这么多力量,不是让我们玩的,你们要记住,这个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七十七页,上面已经讲到我们死的时候的状态,死的时候的状态说善心是什么样,不善心是什么样,那么今天的讲无记心死。

【“无记心死者,”】

  这个关于善、恶、无记三样东西要说一下。无记就是他没办法分辨,记就是说明,没办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恶的。那么这个里面有两种,一种叫做有覆无记,一个叫无覆无记。那么通常所谓有覆、无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说我们随便坐、站、走,你心里面这个无所谓,这是不但无记,本身的的确确也没有染污在里面。那么这个有覆是什么呢?就是说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转的,但是并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就是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或者你随便起关于这一类,这个念头本身,分不出善恶来,但是呢由于这个我相,我就是杂染的根本,细的我们下面去再说。那么现在这个地方讲无记的话,那是没有强力的善恶这一种,下面我们看下去。

【“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

  他临终的时候,他这个念头并没有缘那个善念以及恶念,恶念就是不善的,这两者都并没有现起,自己既没有念心里想,也没有别人是让他忆念。这个情况我们眼前也可以体会一下,就是我们一般状态我们这种心情也就是这样,既自己没有强烈的善恶这种心情,然后呢也没有外面的外境引动我们,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状态。那么不过呢平常的时候因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里面很平静,临终的时候这个人往往,说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无始以来他一直有一个特别的东西,“我”、“我所”,这种习性,当他临终的时候,这个自然而然这个“我”要失去的时候,这种内心的恐惧,他就会对这个东西就很执著,于是就引发起来了。这是所以为什么,你平常的时候把这种事情看得越开,那么到临终的时候心情越宁静,这个道理也是这样,习惯等等,都是这样而来。那么继续下去。

【“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那个时候既没有善引他乐,然后呢不善的苦,这一种。那么还有一个呢?我们晓得所以前面说的善心跟不善心,这粗想的时候,细想的时候这个都是都不现起的,下面继续说。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

  前面说的善心死,那个粗想现行的时候,他慢慢的这个想,慢慢的越细越细的时候,那个时候三恶道念头分辨不出来了,这样。所以细想现行换句话,粗想慢慢的消失的时候,那个时候善心也就没有了,都住在无记性当中。

【“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那个时候他在细心当中,所有的这种粗的行相都不见了,善的也是如此,恶的也是如此。所以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到最后要临真正要这个神识走的时候,那个是细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善恶什么等等一样都没有的。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那么这个,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论上面说,这个行相明了的时候,粗的时候,当最后断气的时候那个那个死心的时候,那个善不善那个心相都不再现起了,他不会再会随顺这个善、恶这种心情,都是这种状态,所以这个是死的时候。那么心里状态这个我们要分别,所以这个地方所谓的无记心死,是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呢就是你没有粗想的时候都没有善恶,这样的无记,这样的一种状态。还有呢?不管是你善、恶、无记三者哪一种,当那个粗想最后慢慢的消失、细想的时候都是在无记当中,那么决定到下一生,这个关键就是在粗想的时候,不在细想的时候,细想的时候那已经不能转变了,那个一定到那地方去的。那平常的时候这一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领会一下,譬如说我们要睡觉了,当你如果睡觉的时候,在这个睡觉之前啊,平常我们一般的话当然都是散乱心当中,你就是跟著那个散乱,你就这样睡了,睡了以后,所以这个睡梦当中,继续的把没有睡的之前那个散乱继续的下去这个现行,所以你睡当中,这个业还是跟前面的相应的。假定你在睡觉之前,你就能够把那个善心提起来,善念提起来,不管你是缘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著念法,或著念僧,那么当然平常要一般人来说,你念了以后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时候你不要怕,到那时候会告诉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尽管你念,念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那个心,你也不要去想要去睡觉不睡觉这件事情,想的睡觉不睡觉的话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这么念的话,到后来这个念的心越来越细越来越细,到那时候你慢慢的就是,也是睡著了,一样的睡,而且睡得很稳。到那时睡完了以后,那个时候的细想行的时候,那个眼前的那个粗想一直继续。所以那个时候的一个晚上,你一直在增长那个功德当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前面告诉我们四种资粮当中,就是睡眠的时候是怎么的,在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告诉你们一下,详细的到后面还要讲。所以他真正每一个地方修行,都有他特别的绝窍,以及最主要的实质上的状态,非常清楚,这里我顺便一提。那么平常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到临终的时候还是如此。当你平常如果习惯了以后,到临终时就这个样。所以平常的时候前一刹那跟后一刹那,今天跟明天,到临终的时候这一世到下一世。实际上呢?这个事情是一样的,质是完全一样的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们说赚钱,现在赚的法财,你是一块一块的集起来,变成功,集成功几万几万,几千万几千万,几亿,都是这样的这么一点一点集累的,所以我们第一点重要的认识那个质是什么?然后在这个质上面去增加这个量。

【“第三从何摄暖者。”】

  那么最后呢就是当我们命终的时候,有这个所谓暖跟识,到最后从哪里舍,这个地方不是讲识,讲识就是说那个识,最后慢慢慢收摄到什么地方,然后这个暖跟著也到什么地方,那个暖最后在这个地方的话,就是这个识心最后离开的地方。

【“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

  造恶业的人,这个识舍的时候,从上分先舍,然后呢慢慢的当他舍的时候那个地方识一舍了,就不再摄持,不再摄持的时候,这个四大就分解了。然后呢他这个分解的时候,他还是有一个次第的,怎么样的从地大容入水大、火大、风大、这么一层一层的这个,我们这里先不去谈它,但是并不是我们想像当中就是这个样,不,修行的时候也有一个特别的一种方法,以及指授。那么普通人呢他就这样,那个识,就舍那个识,识舍然后那个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

  如果造了善业呢?他从下分舍起,然后呢到最后也到心的地方,最后那个“识”就到心的地方,然后离开身体的时候就从那里。

【“二者俱从心处识舍。”】

  最后舍识从心的地方舍的。这个地方同时也什么?

【“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实际上这个识,最初来投生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地方,当在我们结生相续的时候,这个父母的精血跟这个新生命的这个中阴身结胎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名色”刚生起的时候,这“名色”刚生起的时候,最后一点的“心风”就安住在这个心识当中,他最后舍的时候也是这个,不,不过这个是非常细微非常细微,平常我们也感受不到,来的时候这个最初来,走的时候这个最后走。

【“如是先从上身摄暖至心,或从下分收暖至心。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那么这个就是说这个识舍的地方,暖是这样,那么这个是说详细的虽然没有说明,其他的最主要的我们了解这个暖摄舍处就是摄识舍处,这个只要了解这一点,那么。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在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家容或有一个疑惑。平常我们常常常常说念佛的人什么最后走的时候说顶上暖的,所以我们平常有一句话,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然后呢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就是说这个他走的时候,这个看他识从哪一个地方走,就晓得下一世到哪里去。那么在六趣当中,从眼睛开始,头顶上叫顶圣,那是圣人,我们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脱生死轮回的人,那一个地方,所以临终的时候,如果那个暖的话那就是识从那个地方走。然后呢,天的话呢?说这个从这个地方走,所以叫顶圣眼升天,人心如果说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话,那最后的是这个地方。然后呢这个人心饿鬼是腹,他是饿鬼的话,从那个腹先出去。然后呢畜生膝盖离,膝盖上面,地狱脚板出,这个是指他粗细慢慢的暖舍的时候的次第。实际上最后那个识心细的识心最后走的时候,从那个心生的地方走。那么这个顶圣这个有没有道理?有的,证得了圣位以后,他最后走的时候,他那个中脉,这个这里我是简单的说一下。他的确是从那个地方出去的,这个倒是没错,这个详细的我们现在这里暂时不去说它,同时呢这个真正的细致的差别何在,我也不太了解。这个是我一直看见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忘记掉了,这英文书,这是一本英文书,讲明人临终的时候,我们只是说八小时,有的人说马上走,有的人说;实际上不是的,临终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他那个舍受的时候,那个所谓地水火风,以及识一一这么样一个到,一个到“受化”的时候到最后到什么状态,然后如何,它这个里边是有一套大学问。修行的人到临终的时候还会乘这个机会,有绝高的一个成就,从这个地方跳出去,这个地方顺便一提。所以关于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我们不必目前妄加判断,说那一个是,那一个非,我们总要有确实的根据,有完整的传承,以及经论作为根据,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把握得住究竟怎么样,否则的话呢我们要了解我们必竟是在无明当中的一个凡夫。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那么说这个死了以后,那个时候怎么会现起那个中阴身来,换句话说,从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么相续下去的。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说的,这个暖识舍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当舍的时候那个前面就叫死,然后呢同时的话,他那个当死的时候新的又现起来这个叫中有,中间的,就是像秤一样,你看见那一头低的时候,那一头高,在两个之间不是说等到当你先低下去再高起来,当它有多少低那个地方就高出多少来,彼此之间是绝对完全相等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这个才是最主要的。

【“依二种因,”】

  那就是告诉我们,生死的因就在这个地方。

【“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已○习故,善不善业已○习故。”】

  说我们前面已经告诉我们系缚生死当中,能系缚的是什么?两样东西,一个是惑或者称为无明或者是烦恼,还有一个业。那么通常我们这个惑当中,从粗细,平常我们称为说利使、钝使,无明、尘沙,或者叫做爱见无明尘沙等等,那个只是就他的行相的粗细而分,总之一句话,它有这样的一个特质,对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个事理指什么?有它的特别所指的内涵,这个以后我们再说。因为无始以来对于这个五蕴,这个的内涵他不认识,而误认以为这是一个我,为什么会误认呢?这个就叫无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么因为误认以后有了产生了我以后,就产生这个我爱的这种执著,这个东西是无始以来这样,这个叫戏论,这个戏论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一向无始以来就执著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已熏习换句话说久已习惯了,这个久已习惯就有一种力量,这是惑。然后由于这一个的关系就造了种种的业,这个业又分善跟不善。由于这样的两个力量,所以当他前面要失去的时候,自然而然对于这个一向所保爱的东西他有一种强有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就是就它的不认识的这个立场来说,这个叫做惑,叫做无明。因为它不认识然后呢这个执著,这个种种由于执著了而产生了种种的行为这个叫做业,就是这个两个力量。那么然后呢?继续的使他向前面流转,这个东西他是中有。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要解脱解脱,解脱什么?就是解脱这个,这是我们必需要认识的修行的关键。所以不管你怎么修行,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这个概念你不清楚,不从这个地方去修行的话,那个都是南辕北辙。南辕北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说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这个样。是,我们平常你可以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过前人告诉你,譬如说我们现在念佛,的确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够信得过说他这个法师,这个师父告诉我的话没错,这个世间一无可取,你一心一意的只有求这个。那时候这个道理虽然不懂,但是这个我执的行相,听信了这一个法师、师父所说的,他不再执著一向我们所缘的这个对象,而反过来他能够舍弃。所以告诉你,这个娑婆是苦,你要舍,这个极乐你要乐,他像这个理路不清楚,但是他听信了这个话,他的那个心理的行相,确是跟跳出轮回相应的,所以到那时候才有这个机会,这一点我们必定要认识。反过来说,你现在认得了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你然后去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那个时候你才有,否则的话你讲学佛法,去弘法,你学习什么?你弘些什么?这个是中心关键所在,这个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一点说成办中有。再说不但是死生的时候如此,我们眼前任何一个境况现起的时候,你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的情绪上头的激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六卷B面

  你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的情绪上头的激动、烦恼、业,为什么?还是为这个东西,眼前你觉得这是你的,就是我们一向习惯的这个东西,然后呢当这个东西被人损害拿去的时候,你心里面就觉得舍不得,舍不得是要执取是“贪”,然后呢为了保护这个是“嗔”,这种种的业就在这个地方,乃至于我们小的、眼前的,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我们随便检点一下,行住坐卧等等的习惯,个人的知见什么等等,天冷了,觉得天冷了,这样委委缩缩,你为什么委委缩缩?说起来你如果是谈久起来问题还在这个上头,为什么?我这个觉得冷了,谁在冷?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于“我”“我所”,你对这个我这一个东西的不认得的清楚,以及它的习惯,所以呢在那里觉得累了去躺一下,饿了去吃一点,你想想看是不是我们日常当中没有一样事情例外的都在这个上头。所以这个无始,我们不要想成功无始以前,就是眼前一些一切时处、那一时、那一刻不在这里头,修行什么?修这个,真正的戒,戒什么?戒就是戒这个。然后呢叫我们正念,正念什么?了解它的错,然后呢念什么?念它对的,就这样。禅是什么?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谁?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然后呢说看一个无,无是什么?你要找到它,换句话说你自己去找的时候,你全部的心识就贯注在那个最后的这个中心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心识的中心。然后呢念佛的时候呢也是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心里面为什么一定要信得过佛说的,信什么?信这个娑婆是苦,一心厌离;信那个极乐是乐一心愿望,所以说欣厌也好,信愿也好,现在看看关键都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对于这一个问题也推进一步认识它了,说原来是如此,所以你认得了这一个以后,不管你修什么,照著这个道理去作,学哪一个,是哪一个就成就,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此中有,”】

  说那个中有现在现起来了,那么这个中有是个什么状态呢?那个中有

【“眼等诸根皆悉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

  那就是这样。当那个中有现起来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到下一生去,可是这个中有所现出来的这个形相,就是这个下一生的形相,那么中有生起来的时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个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说当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当中哪一生,那个时候你就是。

【“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那个中有非常厉害,在你下一生还没结生之前,这一个东西,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样,什么地方都看得见,一点障碍都没有。然后呢身没障碍,什么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们要看见觉得这个人好像死了,很可怜,是的,对这一生来说他是完了,可是那个时候,它这个中有它那个识心的灵活的状态,比起我们现在凡夫,那不晓得要强多少倍、强多少倍,不晓得要强多少倍,它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里万里以外一点障碍都没有。但是它那个神通跟平常所谓佛菩萨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个差别,它那个神通是随它的业力而现的,它看见的就是它的业所在。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那么它这个中有是这样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时候我们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刹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细分的是这样。然后呢那个中有现起的时候,在死以前那个是生有,死完了以后是中有,那个中有现出来的这一个形相,就是它下一生的这个形相。那下一生的那个形相,同类当中有看得见的。比如说有任何一个人死了,他如果说死了以后生天,他现起来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等等的话,那么没有的,它一下就上去了。欲界还有呢人间,还有呢这个饿鬼畜生,如果地狱的话也没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那么这个中有身,它现了畜生身,畜生会看见了,它也会看见畜生,就这样,人就看不见了。人也就是这样,人看见它,它也看见人,同类净眼见,跟它同类的。它这个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萨的修得报得的,而是什么?具业,这是它的业力,它有这种神力,根全无障碍,所有的这个一切的诸根都没有障碍,没有任何一样障碍。比如我们眼前的五根,我们眼睛看,隔了一道墙看不见了;耳朵听,到什么地方听不见了;它没有这个,它没有这个,只要它的业之所在,比如说它下一世的这个父母,尤其是远在英国、德国,不管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啊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如果要投身的地狱的话它也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楚。不转为寻香,它这个这一句话我有一点点疑问,现在暂时摆在摆在这个地方。

【“此说中有是同类见,及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

  那么这个中有身是同类可以看见的,普通人看不见。还有一类,就是如果说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话,那个时候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什么是修所得离过天眼呢?就是我们修行的人,是净天眼可以看得见的。这是为什么圣者就可以看得见,这我们普通凡夫看不见。

【“成办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转趣余生,集论中说容有转改。本有者俱舍论中总说四有,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此望将来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下面一个一个慢慢的解释下去。前面的这句话,下面有解释清楚了。说一旦你感得了到了中有身当中以后,它就不会再转,不会再转到其它的余生当中去,这个是俱舍释上面。俱舍释上面说不转为寻香,这一句话就是这样,一旦你感得了这个,感得了这个中有身,换句话说这一生死了以后它就不会再转变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它一定就是那个中有一直等到它进入哪一道去为止不再转,这个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论当中说,说可能会改变的。通常说这个改变的话,并不是外面的力量,通常说这个改变自己的业力,如果说有真正成就的圣者,在这个情况去超渡他的话,这个是可以改变的,这个不是他自己的力量,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种叫中阴超渡法等等,乃至于平常我们一个人死,临终的时候,不要说临终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当中也经过圣者的超渡以后能够超脱的。所以这个改不改,不是指圣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业力而言,这个我们这地方说明一下。
  憨山大师年谱当中,就载过这么一段公案。他经过杭州的时候,正在这儿讲法,就有这么一个鬼,换句话说这个中有,就附在一个差人身上,跑得来吵,说今天我遇见一个菩萨,我一生都念佛,应该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见到菩萨来了,也求那个菩萨。他在那儿讲法,外面一个人呱啦呱啦吵,觉得这个人讲的话语无伦次,有一点不伦不类,憨山大师“开门让他进来”,进来了。进来了,原来这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衙门里的一个差役。那么然后呢他就自己说,我是某人,换句话说某人已经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现在我不能去,菩萨来在那里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一个衙门里的差人,他怎么说死了念佛的呢?一听那个口音,说哟是的的确确不是那个原来的音。那么那时候憨山大师就说“你们诸位当中有没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随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选了几个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诉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后呢憨山大师就念。刚开始的大家念,那个人就是中有附在那个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后来这个鬼也会念,也跟著念起来了,然后呢最后念到每个程度,然后呢这个憨山大师就拿这个扇子说法,好了,该舍掉这个世间、该得解脱,就拿这个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个觉得很欢喜,现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后,那个鬼很高兴拜了三下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然后呢醒过来,那个人醒过来莫名其妙说我怎么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个憨山大师年谱。这个说明什么?圣者有力量,当然这个所转变的话要靠什么呢?就是靠这个圣者的这个修持,以及这个本人自己的业力,总之这个业这个东西,也可以说很不可思议,也可以说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的准准确确,你加持的这个修行这有多大的力量,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过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来;如果你的力量不够,那一定救不出来。就像我们现在提一样东西一样,你有几斤它有几斤一比剩下来这个正的负的,正的向上提,负的仍旧向下拖,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之所以说明这一点的原因,主要的在在告诉我们业,业决定一切,业是哪来的?所以说平常我们修行。所以现在我们平常修行,你们这一个概念前面说得很清楚了,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谈修行都是空话,不管你作多少好事,不管你讲什么弘法,什么弄了个半天,如果在这一个上面把握不住的话,我们旁边只是赞叹赞叹好好好,他在种一点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这个我们务必在这里特别清楚的一点。那么这个是说到了中有,至于说前面所说的这个本有,死有这是什么呢?下面的解释。这个俱舍论上面总说死已未生为中有,前面的已经死了,下面新的生命还没有现起的时候,中间阶段这个叫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叫做生有,当结生的刚开始的那一刹那叫做生有,那么从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后这个死的之前这个叫做什么?这个时候叫做本有,然后呢临终那一刹那叫死有,这样。那么这个解释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名字认识了以后,那么以后学的时候把它讲到这个什么,那么我们晓得什么是本有,什么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

  那么,有的人误解说这个中有还是以前前生的这个中有,这个不对的,这个是错误的。

【“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全无清净依据,唯增益执,”】

  那么又有的人说,这个说是后面的形状,但是又有人说前生的形状,于是大家就说,那么这样了,这个中有是每七天,如果它得不到新的生命的话,它七天会转一下。那么这样吧,一半一半前三天半是前面的原来的样子,后三天半呢是后面的,有人就这么说。那么大师就告诉我们这个没有根据,他讲清净根据四个字,这个是增益执,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没有真的这样东西。这句话本身很容易了解,但是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有个特别的概念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凡是真正的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它一定什么?要有根据,而且这个根据是清净的根据。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一个最大的,尤其是目前最乱的是什么?没有清净师承,都是随智聪辩,然后呢大家看著书去研究,你觉得这个样,我觉得那个样,大家研究的非常认真,他有他的见解,结果这个见解是,都是根据世俗上面的这个见解来判断经上面的。所以佛几千年以前早就说过了,三世佛怨,你忙了半天,佛在那里叫冤枉,请问你有功德吗?至少在我来说的
话,我看见这件事,我感觉得非常害怕、非常害怕!不过呢,我要特别说明,我自己并没有能力判断,究竟是非。我不是圣人,我并不晓得他究竟知道不知道,我只是说我自己的经验,以前一直在犯,以及我当初的很多同修当中也会犯这个,乃至于等到我了解了以后,有很多人往往觉得不同意,因为他的看法是这样。结果有的时候是他的看法正确,为什么?他有清净依据,说某经某论以及某一个祖师,根据什么这样说的,那我马上说非常感谢。可是有很多人不是那样,他根据他的想法,然后说这个不科学的,如何说说什么的,这个是非常可怕。所以古人真正要想对佛法认识的话,通常总是要下若干年的功夫,然后呢自己有修有证,确实体验到了,那个时候他大概总是错也错不到哪里去了,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了解。所以在本论之初也告欣我们,你随便要开口也好、造论也好,它必定要几个条件,最起码的一个条件什么?说你这个东西要博通五明,就是说不是说我看了这本经就算了,没有用,要博通,要各方面,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说,为什么那个地方这么说,你要能够融贯的起来。所以你单单看经,不行,还要看论,还要看律,三样东西配合起来,而且那个时候学的时候,单单看看也没用,人家要教你,这样的学,这第一个条件。还要呢?其次要有师承,说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要有师承,而这个师承不是说这个老师很有学问,这个没有用,这是从我们本师释迦世尊没有断的一个祖师、一个祖师遗留下来,而这个遗留下来的祖师不是像录音机,留声机、录音带那个样子把它录下来,就是说每一个祖师了解了去修证实际体验,说原来这个什么,那个时候指给你看的。他通常要造论的那个要这个条件,所以凡是那个地方谈到那里的时候,随时提醒我们一下,否则的话也许我们判断,拿我们一般的标准的判断,好像正确的,实际上错了。
  说到这里我这个地方也随便提一个简单的一个公案,说一个公案实际上是世间状态。昨天有一个同修跑得来就跟我谈那个事情,我最近非常欢喜,以前来谈呢,我都是来谈我就是觉得这个心里面也说不上来什么,为什么?这都是说的闲话没有用的,那么现在讨论这种问题都是佛法,那个真是越谈越好。因为我以前常常讲,说我们拿世间的眼光去看,你看别人,就是你百分之百对了,你已经百分之百错了,他就是老不懂这个话。现在慢慢的有一点概念,我想这个话,我在这里讲过很多次,大家都耳熟能详,说你拿世间的概念看,是百分之百的对了,但是拿佛法的眼睛去看是百分之百的错了。是为什么?那么在这个地方,不妨说一下。就是,是的,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脑筋很清楚、很聪明,然后呢不管是看书也好什么也好,对事理的判断也好,然后呢一直就没错。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大家要准备高高兴兴的来听这一堂课,然后呢?到了时间他就没摇铃,因为他没摇铃,所以事情没准备好,或则说我们吃饭,结果呢到时候你准备去吃饭了,他那个铃就没按,那个肚子里咕噜咕噜叫,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是,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下面还有很多事情都被他耽搁了以后,你就糟糕了。失误的这个人他错了没有?错了,的的确确,你说他错了,拿世间的标准来看是一点都没错,他是百分之百的错了;而且我们拿世俗的眼光去看,你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你责备他,怎么叫你做这件事情你怎么错了?但是修行上面偏偏告诉我们你百分之百对的时候你却是百分之百的错了,这什么原因?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仔细的拿佛法的标准去衡量它。佛法讲的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说世间是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苦,那么你不是要求快乐吗?要跳出来吗?它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要找到你为什么跳不出来,说你被一样东西绑住,什么是绑住你的东西?业跟烦恼,这两样东西。那么最主要的推动生死的力量是业,没错,而造业的根又是烦恼是惑,所以假定你觉得这是痛苦的话,你不愿意受,实际上你要是受不了的话,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把这个地方,把解脱把它解开,那么那个时候的一切痛苦解决了,对呀!没错呀!因为你了解了这个理由,正确认识了,所以才来学佛,目的,的的确确还是为了解决痛苦,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这个地方他指给你看,说这个是正确的解决的方法。而这个正确解决的方法,从解脱根本的绑住你的业跟烦恼上面来解脱的,所以你那时就认识了,没错。那么业在哪里造起的?业是说思思已业,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因为你有这个起心动念,所以你就造业,那么为什么起这个心、动那个念?因为无明。所以你真正要解脱从那个地方解脱起,是的,现在这个人做错了,做错了以后然后呢?你跑了去说我在那边等了个半天,肚子饿了咕噜咕噜叫,你还在那里不摇铃,或者我在那儿等了个半天,你怎么搞的?那个重要的课你也不上。那个时候你心里面起了这个念头,然后你跑了去就说你不对,他万一跟你有一点理由什么等等,你跟他吵起来,你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请问那个时候你自己做的什么?造的是轮回生死之业,对不对?了解不了解这一点?不了解的请举手,这是关键所在。那么是的,你脑筋里是这样动,然后呢嘴巴上面跟他这样讲,乃至于跑过去跟他指手划脚的,乃至于吵架打起架来,那都没关系,可是重要的什么?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为什么这样呢?他前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刚才前面告诉我们的,我们无始以来就爱著这个,误认以为这个,我这个身体,然后要保护,要吃要营养,那现在到了时间,你也不打板,当然,然后你又忍不了,然后你去跟他讲道理,都是这样来的,对不对?懂了没有?说他佛法原来的目的叫你从这个地方解脱出来,结果呢你却在这个地方越缠越紧,到底你对了错了?是的,所以拿世法的标准来看是你百分之百的对了,但是佛法的标准是另外一个。所以我们说这个出世,从这个地方去看好像是世间跟佛法是两回事情,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理由到以后再说,到这里为止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就是你要了解,平常我们一般事情总是拿我们的知见去判断,这个是全无清净根据的,所以说你世俗人,对,绝对正确,你去作,如果今天披了这件衣服还是用这种眼光去看的话,你错了。所以这个念书人,尤其是容易犯这个毛病叫理障,头衔一大堆,讲的道理一大堆,结果知见稠林,他也不服气别人呢,毛病就在这里,所以修学佛法在这里。不过顺便一提,最后一提,你不要说那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们一起不去管他了,这个也不是,他有他一定的次第的步骤的,我们千万不要说那么这样去,这样的话你以后就含糊笼统一切不要管了,不是,不是,他修行的次第步骤,这个就牵涉到佛为什么讲俗谛,为什么讲真谛,俗谛所指的是什么?真谛是指什么?这两个分不开的,彼此间的关系,所以平常我们讲中观中观,我二十年以前那个时候,看了那个解释就觉得懂了,结果发现二十年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没有懂。所以这个道理不是像我们的想像当中认得几个文字,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确定要了解的,顺便一提,因为这个对我们真正修行的关键是非常重要。所以说前面这种说法那没有根据的,那个只是增益执,你自己妄加上去的。

【“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他找说真实的根据来,根据什么?瑜伽师地论,因为这一种大经大论确实有它的圆满的根据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所以这个是绝对可靠。那个论上面说得清清楚楚,这个识不住,还有呢前身不起欲乐,这话怎么讲?也就是,他之所以新的生命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最后死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吧?说或者善心死或者不善心死,他那个时候,他的心忆念在这件事情上头。忆念在情这个事情上头的时候,他他这个心识状态就是贯注在这里,那个时候这个业引导他向前走。前面这个已经是到此为止;所以到此为止,他不会再安住在以前这个状态当中,这样。然后呢?还有他实际上的结生所积的是什么?因为无始以来的惑业两样东西,这个惑跟业就是他的乐著、喜好。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七卷A面

  惑、业两样东西,这个惑跟业就是他的乐著、喜好,由于这个乐著、喜好,所结未来的身心,所以他所结的一定是他所好的,既然是所好的,就是那个时候临终的时候什么业现起他好的那个,他一定现起的是这个,这个是他的特质。说这种道理听起来好像有的时候迷迷糊糊,有的时候似懂非懂,你进一层去想的话,对我们马上产生立刻非常重要的关键。为什你会向前推演的?就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有所好乐,因为有所好乐,于是你有所执著,有所执著于是你这个生命继续不断地向前推演,就在这里,处处地方就说明这个。所以实际上呢,这不是说佛要造,这个世间法尔一切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你要修行,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种什么?从贪染爱著上面解脱开始,这个生死的轮转因就在这里,你要解脱还非要从这个地方认识起不可,所以它前后相续的关键在哪里,这地方就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就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要认得,认得了以后要认真去做,所以常常说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骗不了;再进一步说骗自己容易,骗因果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所以说现在我要做怎么样,弘法,这个罢不了,那个也罢不了,找了种种的借口,实际上呢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借口,最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内心,内心是杂染相应的放不下,还是你真正大悲心,这两个才是判断。如果是大悲心就怕你少,就怕你不弘,如果是自己放下不,这个借口尽量少,越少越好,你一点点都不可以。所以在这地方特别的说明这个东西,都是拿来自己观照自己,你自然可以找到你下面该到哪里去。

【“故有说云,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所以有的人说看见了前世这个身体而生忧苦什么等等,这个也不是的,说看见了前世身生忧苦,实际上有没有?倒是有的,什么有的呢?就是他那个死有生起的生有才生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并不晓得自己死。到那个时候,所以你们看现在有的这种轮回因果实录当中,他死了以后,看见了家人哭或者是什么,他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哭,我在这儿好端端的,然后呢乃至于有种特殊的情况,他自己不觉得死,然后呢一下忽然之间看见自己死了,他就恐怖了,实际上恐怖他并不是对他前生的贪著,而是说无始以来自己爱著,觉得自己失掉了,这个恐怖,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他这一句话的说明,理由就是这个。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

  那么凡是造不善业的、堕落的这个人,这个人的中有,看起来黑黑的、乌漆漆的。

【“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善业的这个中有,换句话说投了人天的这个中有身是白的。

【“见己同类中有,及见自等所当生处。”】

  这个中有所能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同类的,以及自己要到那个地方去,到哪里去?那个地方他会看得见的。关于那个中有的前面还有解释,将来十二因缘当中,我还会特别的提到它,而十二因缘特别讲的,就是前面的生有到中有,中有到后面的生有之间的真正的关键,前面我刚才说的那些爱,为什么爱染而生起的,今天只提个大纲,到后面那个地方的话,会仔细的说明,继续下去。

【“入胎经云:‘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

  那么经上面告诉我们,这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引经证,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个中有的样子。

【“此是显色差别。”】

  此是显色差别。这个色有两种,一种叫形色,一种叫显色,形色就是形状,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显色的呢?青、黄、赤、白,亮的、暗的,就是这个。

【“从无色没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下二生无色者则无中有。”】

  那么还有呢?这个中有在六趣当中,或在五趣当中,这个这样的。如到无色界去上升的时候没有中有,然后呢从无色界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中有。

【“于何处没,即于其处成无色蕴。”】

  生到无色天去的人怎么呢?哪个地方死的时候,就在那个地方成无色蕴。

【“堪为根据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说余无中有之例,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

  那么这个地方说出来,他都有根据的,那个地方说,为什么无色界,没有中有,根据各种可以依据的教典上面来说,只有这个生到无色界上升的时候没有中有,其他地方并没有说。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对,我刚才说到无间当中没有中有,这个显然错了,这个地方告诉说,到无间地狱当中也不一定,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经论上面来说明他,我想这个地方我们还是一定要信赖本论所指的,它的的确确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圆满的师承出处。

【“经中又说天之中有头便向上,人之中有横行而去,诸作恶业所有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意似通说三恶趣者,”】

  还有那个中有这个走法也很有意思,经上面说,如果上升到天上的中有,头是向上,人的中有是横的,恶趣当中向下,这个颠倒的。然后呢他那个恶趣,它并没有说到底恶趣当中哪一趣,所以意似通说三恶趣。

【“俱舍论说,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那么这个是经上说的,那么俱舍论上面另外一种说法,说人、鬼、畜生就像他,人当中怎么走,那个中有也是怎么走,这个说法有一点点不同。总之这个地方又告诉我们,它经跟论之间,如果彼此之间有不相应的地方,他通通据引引在那个地方,这个有一个特点,就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大成就者、大圣者,引经据典,但是他绝不自己轻下评论,这个又更要警策我们现在随随便便我们看了一点,根据我们的判断,说是这个、是这个、那个,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前面就是讲那个中有怎么样生起中有的现象,那么这个中有的寿命能够维持多久呢?说: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

  如果说他得不到新生命的因缘的话,他这个中有可以住七天。

【“若得生缘,则无决定,”】

  如果说在七天当中,遇见了这个下一生的去处的话,它随时遇见了,随时就去了。那么万一到了七天,没有碰到怎么办呢?他就会转一次。

【“若仍未得则易其身,”】

  所以他每过七天,他这个中有要转一次,每过七天中有转一次。

【“乃至七七以内而住,于此期内定得生缘,故于此后更无安住。”】

  所以七天,通常我们说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中有最长的住,是总共住四十九天,任何一天得到了生缘就去了;万一得不到,到了这个死的那天算起第七天,满七天他又转一次,满七天转一次,最久是四十九天。所以过了以后,再不会再存在的。

【“堪依教典,悉未说有较彼更久,故说过此更能久住,不应道理。”】

  凡是可以依据的很多教典上面都并没有说能超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所以说能够超过不合理。是,我以前听说有能够超过的,乃至于刚才有个同修也特别提,平常我们常常说地狱里边没有中有的,我也这么说,现在本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至少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点,我们要了解多闻阙疑,我们不要对我们不能肯定的东西下断语,我们只能说,我从什么论上面,什么经上面看来这个是这个样的,不要说你看来,就是你实际上亲验证得,你要晓得我们现在能证得的只是一点点,不要说你连它定都没有证得,就算你证得罗汉了,你离开那个圣人之差得不晓得多少,不晓得差了十万八千里!说到这地方,也讲一个故事,就是周利槃陀伽那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对不对?他又这么笨,他要出家,他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看看他不行,所以所有的弟子都说他不行,结果找佛,佛让他出家。佛就下面说:他们那些圣者,他自己的成就,成就了这些,他并没有力量真正的能够把世间的这个一切看透,他怎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象呢?这个说明了,我们千万注意,平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种种理由,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了两样东西,第一个刚才说,当你觉得百分之百的有理的时候,你往往是百分之一百错的时候,这是第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修学了佛法,当我们觉得对的时候,是,你已经摸对了一点点,千万不要忘记掉瞎子摸象的公案,你摸到了,是的没有错,可是那个时候你摸到的是一点点,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必然应该认识的,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有利无害。我们晓得了自己的条件步步上升,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东西,争论纷起,完全错了。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为彼天中有,或转成办人等中有,谓由余业转变势用,能转中有诸种子故,余亦如是。”】

  那么天当中,中有七天死了以后,仍旧转天中的中有,他下面又说这个天中的中有可以转成功人中的中有的,因为其他的力量转变,可是前面又说不能转,真正说一般这个地方说不应理,是不能转,但是如果有特别的,像刚才说遇见这种特别的因缘的话,他可能转,这个照这个地方,我们现在是了解的,我们要说明的,当然你那时候你有清净的经论依据,那时候我们再来把它加进去,到现在为止我们所了解的是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能转,到了七天以后转来转去还是转在那个里边。那么再下面呢就是生有结生之理者。这个从死到生那一段,也许我们看起来是一个理论,了解了觉得很有趣,如果你真认得深一层去了解的话,就是我们当下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修行的依据全在这里,所以以前特别强调的这个谈到感果的时候,异熟果是什么?等流果是什么?增上果是什么?实际上呢他一直在那个等流当中,不过我们这个等流就是这个异熟没有动;精强性就是这样,这是说心念的刹那刹那的前后在变。现在这个上头异熟是变掉了,这个心念还是前面这个东西在前后相续,而最最主要的关键,还在这个相续当中。所以这地方特别说明生死的关键是这个,而实际的生死的关键是哪儿来的?就是积前面的业,前面的业是什么?就是你、我们一生当中时时刻刻从前到后的每一刹那的积累,当这个地方你说得很清楚的话,真正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每一刹那当中,就应该这个上面下功夫,著眼修行除此以外没有了,就这样,现在看下去。

【“第五次于生有结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则彼中有于当生处,见有自己同类有情,为欲看彼及戏笑等,遂愿往趣当生之处。”】

  这个是第一段,我们来看一看,假定你是胎生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在你该生的那个当生的地方,为什么当生的地方你看见呢?前面告诉我们这个中有的神通是根据什么?根据他的业,就是你有这个业,所以你具这个力量。这个记住哦!当我们造业的时候,不是一个人造得起来的,对不对?你造任何一个业,牵涉到多方面的一定是。我送你一样东西,我跟你吵一架,我跟你什么?辗转的相关。这个造一个简单的因,造一个简单的业,最初的业,最初的因,初因找不到,细的是说,粗的是至少说我你这样,所以同样的那个时候,还是说你的跟你的前面的心识等流前后相续是这种状态。然后你看见了外面的异熟,外面的增上也是,就是那些人。当时你造业的时候,所见的那个对方、对象,那个时候就是你看见的。如果没有造那个业的话,对不起,尽管中有有神通,你看不见,所以到那时候他就看见了。然后呢他看见了很欢喜,为欲看彼及戏笑等,就到那地方去,去了!注意!注意!平常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戏论,为什么我常常提我们没有什么事情不要看见了就欢喜,现在呢只要我们检查一检查我们自己的内心,很容易找得出来,我们现在叫生有,生有就是在你结生完了以后那个心识的状态,其实那个心识的活动本身跟中有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跟你有缘的,你就看见会听见,下了课,那些人跑到外面去了,你就欢喜,你就要去,对不对?等到你死的时候,还是这个,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不欢喜你不会去,你欢喜的地方就是去,所以你不要小看啊!整个的在任何一个场合之下,我们真正的造的业就是这个,所以说或者是重业、或者是随近、或者串习,平常我们串习的就是那个,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它就有这股力量,脚底下面涂了油,你要往那个地方去,对不起,到中有现起的时候,它也是这个力量。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看看噢!你不要把它看成个道理,真正我们学从这个地方学起,然后呢去了,很来劲。下面呢那个时候。

【“次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

  那个时候就是产生真正结生的时候。

【“尔时父母未行邪行,犹如幻变,见行邪行,便起贪爱。”】

  这样,假定说你看见那个父母他并没有在这个交媾的时候,那你就像普
通一样的幻变一样,你在这个大家一起戏笑,就这样,你并没有觉得什么。如果那个时候他们正在这样的话呢,你就这个贪欲心,生死的贪欲心也生起来的,生起来的状态是下面。


“此复若当为女,欲令母离,贪与父会,若当生男,便欲父离,贪与母会。”】

  这个这种说法,实际上呢那个时候,你去看见那个父母交会的时候,先是你看见两个人,到后来你觉得不,你变成其中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如果说你是个女的话,你觉得替代了这个母身,所以你先就厌恶这个你所看见的母亲,反正的话你会对这个你自己的父亲对他有怨,不希望他存在,就是说你自己要取代他的这种感觉,就是心里想,那么。

【“瑜伽师地是说非实,”】

  说不是这个的,是什么呢?

【“见其父母,误于精血,见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渐近,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男女余分,唯见男女二根之相,于此发愤中有即没,而生其中。”】

  瑜伽师地论上另外一个说法,实际上呢这并不是两个绝大的差别,而是说得更深细一点。前面讲的,这是看见这个男女的两个全貌,那个时候它看见的不是,只是看见的很少的一部份,那么一部份你看见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其他都看不见,因为实际上呢?你要晓得,那个中有生出现起来完全是种心识,换句话说平常我们呢集中的时候,譬如我们在一个心识并没有专注的时候,你会心识专注的好像站在这里,住在这里,你也可以说什么都看不见,也可以说什么都看见。坐在这里眼睛所以看见,当你全部精神贯注在一个人身上或者听一个人的时候,其他都看不见,其他都听不见了,对不对?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就是这种状态。他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没有强盛的现起的时候是这样,等到后来那个欲念引发了以后,它非常强盛的时候,其他都看不见,就这样,那个时候越钻越深,越钻越深,那个时候已经进去了。关于这个,这个特别的后面还有一个说明,到那个时候的话,只见先是看见二根,到最后来的话,你就因为看见了,自然而然你觉得其中的一个,对于另外一个你就有他排斥他的这种,所以于此发愤之至,指这个而言,否则你发什么脾气?不是发脾气,所以你觉得你好像要取代他,所以不希望他存在的这个排斥那个心理,使得你这种强有力的心情,沾上去了。那一沾上去的一刹那叫生有,那个生有生起的时候,那个中有就没有了,这也是如秤低昂,就是这样。

【“此复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与此同时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阿赖耶识力故,有余微细诸根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

  那就是结生那一刹那,那个时候那一刹那,那个时候,这是父母交会出来的时候,最后这种状态,他那个自己的这个识心,中有的识心,那个叫做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和合,和合了以后你那个时候由于强有力的这个执取的力量,就会摄持他。摄持了以后,那个时候就是诸根大种跟著和合生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叫做结生,一刹那以后,那叫什么?我们在这个十二因缘当中名色,名就是你的心识,就是你的心理作用,色的话呢就是父精母血和合,由于你的色所摄持的关系所产生的根大,那个根大的最初的那个时候,那天结生相续的那个。

【“尔时识住,即名结生。”】

  那个时候你的识就安住在这里就不动了,然后呢自己也就像做梦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又不知道,神通等等又不知道,然后呢就一个大梦一睡十个月,在这个地方。

【“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相续。”】

  那么前面所说阿赖耶识的力量,但是因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认有这个阿赖耶识,那没有关系,你承认的你说吧。什么有很多人说意识,那么就是意识好了,其实意识跟阿赖耶识也只是分类的开合粗细的不同,大师在这地方,真正那
种大乘圣者的了不起,他就是只要把那个行相说明,内容是如此,你用什么名词没有关系,主要的是这个,总是能够跟他们那个部派的论相应,说明了生死相续当中的关键。那么这个结生过程的主要的关键说明了。下面: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自妄见入诸芦荻稠林等中。”】

  如果说福薄的人,那么他生的地方,就是比较下贱的地方,那么下贱的地方,死的时候跟入胎的时候,所接触到的,闻、看所看见的都是很杂乱,而且那个地方的本身都是芦荻稠林等等,就好像我们平常看见的,不是一个好的地方。

【“造善业者,当生尊贵族,闻有寂静美妙音声,及自妄见升于高阁宫殿等处。”】

  那是造善业的人是这样的,跟前面的那个恰恰相反。总之他由他什么业,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业所变幻所显出来的行相,就跟他造的善恶业是相应而起。

【“又住胎者,凡经七日,有三十八,”】


  一共有三十八个七。

【“胎中圆满一切肢节。”】

  经过了三十八个七以后,

【“次经四日,当即降生。如入胎经云:‘此经九月或过九月,是极圆满,住八
月者虽亦圆满,非极圆满。若经六月,或住七月,非为圆满,或复缺肢。’此等广说,如入胎经,应当了知。”】

  这个很容易懂,经上面告诉我们,住胎的真正的时间是这么久。如果住了三十八个七以后,再过四天,这是最圆满的。那么八个月的话还是圆满的了,但是呢并不是最圆满,如果六个月、七个月,那么那就不圆满,不圆满的时候,那个时候出来,就有残缺了。

【“若于生处不欲趣赴,则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应生。”】

  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在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去的时候,你不愿意的话,你就不会去,不去的时候你不会生,这个是讲我们结生相续的。我还记得上面刚才讲那个提出来那件事情吧。这个中有现在我们生有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这地方你不愿去的话,你不会去,你不会去,就不会感得,那么为什么你不会去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七卷B面

  如果这个地方你不愿意去的话,你不会去;你不会去就不会感得,那么为什么你不会去呢?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想一想。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坐在那里的话,他脚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在那个地方的话,他脖子上套了个铁炼拉他也拉不去,你们相信不相信,为什么?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欢喜,跟他相应他就要去了;有的人跟他不相应,他就不去。为什么相应?为什么不相应?这个我们立刻可以检点的出来,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对他有烦恼、爱染等等;以及由他业,因为你爱染平常跟他聊天,这个如胶如漆,到那个时候脚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厌离心、厌患的话,这个毫无意义,这个都是善知识,我可不要去,到那个时候,像你身上绑了个铁炼,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说在这种状态当中的话,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话,你就不会跑到那个地方去,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我们要认识的地方。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故作感那洛迦业及增长已,谓屠羊宰鸡,或贩猪等,诸非律仪中有,犹如梦中,于当生处见有羊等。”】

  那么现在呢?前面说这个胎生的一个状态,下面说整个的生的状态。生为什么会生,前面第一句话已经说明了,现在呢就是说,当你造了,譬如说感得地狱的这个业,造了增长;造了增长,就是顺定受。换句话说,现在这个时候,中有一定到那个地方去的。那么举个例子,就是说,因为你造了种种的这种恶业,这个什么?杀猪宰羊等等,诸非律仪中有,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非律仪?非律仪,它也是一种规则,换句话这种规则,它注定我们要造恶业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告诉你,现在我们为了赚钱,这个行业赚得了钱,然后你应该怎么弄,讲了个杀猪宰羊的道理。这个讲起来,天经地义的,有它的一套大道理,然后你照著这样去做,这个叫做非律仪。所以任何一个行业有它的行规,而这个行规,有的行规叫你向上;有的行规叫你向下,这个特别叫律仪。我们出家人的行规,叫做律仪戒,要告诉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该做,那个该做,这样的话让你生天往生极乐。杀猪宰羊有它的行规,告诉他,你要这个样,要那个样,然后呢这个心念当中一天到晚转那个,造了这种恶业一定堕落。那么因为造了这个业,它中有升起的时候,像梦当中就看见那个要生的地方了,那个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见了,然后呢?

【“由先所习熹乐驰趣。”】

  因为它以前的喜乐,记得吗?中有的升起,以及结生都是这个,因为他的习性,看见了他又欢喜,欢喜就去,所以整个的那点我们叫做戏论。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都是这个,你就去了。然后呢因为他平常习惯了,看见这个羊就宰,到那时候看见就忍不住,看那个羊杀那个心又生来了。那个心一生,

【“次由嗔恚生处之色,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所以这个地方要说明,堕地狱是的有中有的,这个是这样的过程而下去。

【“如是于余似那洛迦瘿鬼等中,受生亦尔。”】

  那么鬼道等等都是这个样。

【“若生旁生饿鬼,人间欲天色天,便于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

  除了这个地狱以外,饿鬼、畜生、人、乃至于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无色界天是没中有的;同样的,看见自己的同类,你看见了,于是你就去了。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嗔当生处,中有遂灭,生有续起,此乃瑜伽师地论说。”】

  那么因为你看见了以后,所以那个时候,你由于这个心乐,所以到那个地方去。你对眼前的这个地方产生厌恶,那么中有灭、生有起,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说到这里又停一下,我们又要想一下欣厌二个字。他最后死了,结生的时候,还是不外乎两样东西,因为“欣”对它欢喜的东西就去了,因为“厌”排斥那个东西,他就进去了。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你自然了解三界之内,乃至于跳出三界的我们的念佛,还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靠什么?靠你的业,这个业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所以我们现在说要修行、要修行,道理很简单,你如果这个地方不认识,现在了解了吧!所以为什么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地方不谈谈修行,那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还在戏论当中,现在有了根据了,对了,很清楚就是这个。所以一切时处都在这个上头,都是这个时候,我们续说下去。

【“若非宰鸡及贩猪等,不律仪者,生那洛迦,理同后说。”】

  那么前面说堕落这个是指非律仪的杀鸡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不一定,像后面说,后面说的什么呢?就是说,你I跟同类那个地方看见了你觉得欢喜的,总是又令你欢喜的,令你欢喜的你就去了。这个地方我也要特别的要说一下,因为这个地方,这个论上面并没有说明,譬如说投饿鬼趣,我们会想,对呀!谁我们都是贪心的,饿鬼的人贪心特别重,它应该一天到晚想吃,他为什么到那时候吃不到呢?饿鬼是这样的。他因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个中有现起来的时候,他吃的太多了,那个时候肚子塞得饱饱的,他就看见那个人已经塞得饱饱的,你结果给他再吃,到那个时候,心里面一定忿恨说,我已经吃的这么饱了,我吃不下,这个一念嗔心一来,好,那个中有就消失掉了,就这样。所以他那个时候排斥的一念心就进入那个饿鬼道,从此以后他永远也吃不到。所以他生每一道当中,他都有这个力量,就是一个是欣的心,一个是厌的心,这个是强烈的这种状态,而这个结生的时候是如此,实际上呢这个业就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一直相继续的,所以为什么说引业跟满业之间,引业一定是什么?就是这种善业或者不善业,就是你强有力的这种心念。所以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那么我们现在了解了,所以讲系缚就是这个,所以讲解脱也是这个,现在这个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那么上面胎卵湿化四样当中,每一个地方的生法,那个俱舍论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湿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闻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个同样的要求那个,然后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说到地狱的众生,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狱去,那是他妄业的颠倒。譬如说:到这个热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到寒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那时候他觉得冷,他就要找热,那个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个地方原来就是热地狱;寒冰地狱,却却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这种状态而去的。那么现在关于这个结生的道理,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了解。把下面最后一段话也说一下。

【“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希求暖热,”】


  这个地方就讲。

【“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

  除了说明这个理由以外,还有现在我们这里的根据,都是瑜迦师地论上面的本地分,这个地方说得清清楚楚。那么现在到这里为止呢,有关于由苦集谛当中说了这个流转的道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这个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这个行相,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怎么样从我们当下的一念,由于自己的惑、无明或者是烦恼而造业,造了业以后,这个业继续的怎么增长,然后呢?到死的时候怎么现起中有,然后从中有当中怎么再结生,有一个大概的概念。这个是从四谛上面来讲,那么下面就讲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实际上说起来,还是这个内容的开合不同,不过这个开合它讲的更细致。如果前面这个概念有不清楚的话,等到把后面的十二因缘一清楚的话,那这个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们把十二缘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绍一下,至于说它流转过程当中,明天我还有张图会带来。所以明天上课的时候,提醒我一下,我会把那张图告诉你们,这个解释一下。今天我们继续下去。看卷七: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

  一共分十二缘起就是十二支,那么这个十二支,每一支的内容是指什么?第一个我们要认得它。那么这个十二支当中分几个大类,略摄分成功几个大类。为什么要讲十二支呢?生死流转,在那个生死流转当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后的关系,所以在这个第二个略摄当中,然后呢这个十二支流转生死当中,怎么样前一世推展到后一世,这个经过的时间说明,最后由最后的说明补充前面几项没有圆满的。这个在这个地方现在解释一下。我们看。

【“今初”】

  先是看那个支分差别。


【“十二缘起中初无明者,”】

  第一个讲无明。平常我们对无明两个字可以说耳熟能详,常说的无明、无明大家都知道,可是无明的真实内容,我们对它不一定认识的很正确,尤其是我们传统的佛法里边讲起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无明,讲到无明,好像这个无明细的不得了,这个我们凡夫不可能认识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认识,所以你没拿它一点莫奈何它。实际上呢,不,细的无明,的的确确我们没办法认识的,粗的无明就在眼前,就这样,就是我们必定要由粗的无明上面下手,由这个因渐渐的净化,然后一步一步的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的净化的话,你才能够最后找到最细的地方连根拔起,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要认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这个正确地认识以后,我们前面很多误解都可以拿掉,误解拿掉了以后,产生了这个正解,这个正解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谈到这里在没有说正文之前,有一句话要说一下。我们常常听祖师们说,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你宁愿你一千年不开悟,不要一天走错。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如果你走错了以后,那个非常危险,非常危险,你在这儿慢慢的做对了,慢慢的摸进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总有开悟的时候,总有解决的时候,万一你走错了,你永远摸不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好像跟我们了不相干,实际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我们眼前每一个人都犯了这个毛病。因为我们在识心的这个控制之下,识心的特质是什么?识就是能执、执所执的,当你缘所缘的缘到了以后,你自己自然而然产生不知不觉的执著,你就觉得这个样。于是这个执著分成两方面,一个是理智的见烦恼,一个是情绪的思烦恼,你死死的死在这个里边。我们平时总觉得我很有道理,总觉得很有什么,很那个都是在这个概念上。所以这是无始以来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呢修学佛法的目的干什么?就是帮助我们击破它、净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够净除这个的一个宝贝,万一你学了佛法,一步开始走错了,害了!因为说佛法是净化它的,现在你学了,结果你佛法也学错了,你已经学错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条路上去了。因为你前面不了解,还有机会说,这个世间的,现在学了佛法可以把你净化。现在你自己觉得学了佛法了,结果你学对了没有?学错了。于是你牢牢执著这个就是解决你的问题,于是这个执著,把你本来可以解脱的这个机会去除掉了,切断掉了。什么东西切断?就是你的执著,你觉得对嘛!因为你觉得对,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这个力量非常利害。如果说你们自己检查一下的话,我想我们很容易可以体会得到,有很多东西你总觉得你很懂,就这样。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的来跟我谈这个问题,他觉得谈了好欢喜,我也非常地欢喜、非常赞叹,有二个理由欢喜的他现在走上了正路,赞叹的我看见他走上了,我也沾了这个光,随喜功德,无比的欢喜。他就跟我说,刚开始听的时候,为什么听不进?现在听是愈来愈欢喜,我说是呀!我当初也是这个样的。然后呢?我进一步的说,为什么原因?说实在的,当初为什么听不进?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每一个人自己检查一下,什么力量在这个地方。你就是说自己有一个自己的惯性、习惯,有一种惯性平常我们说,你对外来的东西,你就是你觉得这个蛮好嘛,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这个就是所以叫你,譬如我坐在这里,叫你站起来,你觉得坐得蛮舒服,叫你站起来,你真不愿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个时候你自己要求,否则的话你坐在那里一定不愿意动的,这个是什么?情绪上的。还有一种呢?见解上头的,如果你自己已经觉得你对了;如果你对了,外界东西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这个力量摆在这个地方的话,不管人家讲的什么东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觉得对。所以说刚才说的这个东西,佛法本来就是帮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幸万一我们一开始走错的话,所以说哪怕你一天走错路,你以为走对了,结果呢唯一真正走对的这个路是你摸错了,你还以为对,于是你把唯一救你的生路一刀斩断了,请问你有没有机会跳出来?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上面告诉我们,佛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为了解决你的诸见。今天你对这个道理执著,实在执著是错的,那个时候诸佛也莫奈何你,诸佛也没办法救我们。所以我们一开头时候,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正式修学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经懂了,还是要记著我还是个瞎子,就是摸到象了,我还是摸到象的一部份。你那个时候能够这样的认识,所以你还自己觉得我还在病当中,然后你还要努力,那个时候有机会。如果说你这个心情升不起来,自己觉得很懂的话,那对不起,你就害了。所以到这里,我们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础告诉我们的准备,我们把这个准备今天重提一下,把这个我们的障碍拿掉了以后,然后我们再学下去。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这个,有个原因。你要真正进入佛法,前面讲的是人天乘法,这是个基础,这是个基础是共的,由这个基础上面真正的深入到这个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轮回的开始。前面已经讲了一半了--四谛,如果在这个四谛上面你万一把握不住,现在还有更好的十二因缘,如果你这两个都把握不住
的话,那对不起,这一生就没有因缘了。所以在这里务必先要好好的把自己的宿习,这个宿习有几种,一种知见上自以为了解的习惯就是见烦恼,还有一种自己的思烦恼,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又觉得这个不配胃口,那个也不配胃口,就是这个习性上的,这两点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来,好好的学这样。这是以前无始以来的错误拿掉了以后,然后呢我们从这地方进入去。现在开始我们看一下,先看那个无明支。无明是什么?

【“如俱舍云:”】

  它引俱舍的,在我们这边我们讲大乘的,他为什么引俱舍呢?要晓得,这个特质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现在我们刚刚进去,如果说基础的地方不认识的话,你升起的地方也不可能认识。反过来,如果说你基础不认识,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后,我们变成功什么?讲起来,人造卫星样样都懂,银河、太空都懂,实际上呢我们眼前的是一无所知;眼前的一无所知,你就能够到太空去了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说人造卫星,眼前那个脚踏车你就不会造,乃至不会骑,你就说,我居然能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吗?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个很深的大论当中,它处处地方引这个,这个地方有个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话,不管是粗、中、厚,这一定对,下手的地方你作对了,拿这个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地方去。现在我们看俱舍怎么说。

【“‘无明如非亲实等。’”】

  这个是我们将来修行的最主要的关键,这个概念我们务必要弄清楚。这个无明不是我们当中,这个无明这是菩萨才能够破,才能够认识,这是我们眼前凡夫就应该认识的。这是什么?非亲非实还有个等字下面要解释。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眼前最重要,必须应该认识的。他说如,如者好像,是说如说怨敌虚诳,前面说亲,亲是亲爱,非亲,非亲是什么?不亲爱的,是说怨敌说冤家对头。还有呢?实是实在的,现在呢非实是什么?虚诳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它不说怨敌虚诳,而说非亲非实,意思什么?说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不但是遮止这个,记得不记得我前面告诉你们说,我们共同在这里表决一样东西的时候,说赞成甲的请举手,赞成乙的请举手,居然弄了半天还有很多人有问题的;现在不是,赞成的请举手,不举手的就是反对的,就是这两样,那就没有遗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它所以用这个非、所以用这个遮的原因何在,是这样。就是凡是不亲爱的、不实在的,于这个所有跟亲、实相违的,这个就是我们要对治的,这个都包含在无明当中。用这样的一个归类方法、分类方法,就把这个无明的特质可以完全的说得明白,一无遗漏。你在因地当中,能够一无遗漏的认识,然后呢道位上面告诉你们是一无遗漏的对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话,产生的结果是一无遗漏圆满的结果,了解吗?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不管是念佛、参禅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无遗漏的,然后你去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为什么你同样的作,结果就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就是修,那没关系,它的的确确是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的。继续。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那么同样的说,无明是什么呢?也是遮没有明,不是遮能对治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跟明却却相反的,这两个什么叫对治?就是说有你就无我,有我就无你,就这样,所以这两个东西一定是不但异体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话,我一定把你消灭;有了你的话,你一定把我消灭。这个明跟无明之间是两个,在这种状态当中。所以如果是无明存在,对不起你一定是无明不觉,如果你把握住了重点修它那个觉到的话,你觉了、明了,这个无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净除。好!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所以原则上面,原来这个是这样,它就是不实在的,而不实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真正的生死冤家,我们却把它看错了,明明是虚诳的以为实在的,然后呢这个因为它不实在的,虚诳的冤家,我们把它看成实在的,恰恰相反的,就是这样。所以无明不认得这个而产生的错误;明了就要认得它,而产生正面的功效,就这些。那么现在正对治。

【“此中能治明者,”】

  那么正对治这个无明的明是什么?这个也是我们从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这个定义,我们首先要认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把握得住。下面看。

【“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

  就是正确的、如实的,一点都没有错误的明白了解,了解这个东西,整个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这个,这个是中心,你了解了这个根本,然后从这根本上面扩大的话,只要跟它相应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应的都错了,就这样。补特伽罗这个上头无我,补特伽罗平常我们翻成数取趣,因为数数的不断的,这个数不是一趟两趟,永远的在那个六趣当中轮转,舍了这个又趣那个,舍了这个又趣那个,我们通常叫做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这上头。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七十八卷A面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诸如此,这东西并没有我们一向误解的这个“我”在,这个就是对治的,我们真正的修学佛法的中心就要明了这个。

【“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

  那么反过来,它--“明”所对治的,换句话说“无明”是什么呢?跟它相违的是什么呢?就在这个补特伽罗上头。补特伽罗是什么?就是这个五蕴,就是这个东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后呢这个无明是什么?因为无明就不认识它,把它看成功有一个东西,叫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我们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见,看见这个明明是个五蕴,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这个四谛当中,烦恼第六个萨迦耶见当中,说坏聚见,这个。

【“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上面这个说法是法称论师说的。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

  那么另外一派呢?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论师兄弟,就是无著菩萨,跟世亲论师所说的,他们观点不一样。什么?倒执实义,蒙昧实义,说真实义当中,前面有一个倒执,你把它执著、颠倒了;还有一派呢,说对这实际上的意义你不了解,那么无著菩萨所论以为的,这个无明什么?对真实的意义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为不了解,产生了误解,产生了误解,所以你有个执著,所以这是两者。那么法称论师呢,就对于这个“执著”那一点上来解释无明;然后呢,无著菩萨呢,就对于你“不了解”那一点上面解释这个无明。所以它现在呢,本论就把不管哪一家,把这个“无明”的行相,通通说得清清楚楚。前面在这个四谛当中,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说许有无明跟萨迦耶见是两个的,那么怎么办?如果不许是两个的,怎么办?这个地方也说得明白,所以你两者都清楚了以后,那对这个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点不会含糊,一点不迷糊,正确的认识的,那么那个时候的对治、修习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的正确。

【“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

  总之的话,或者错误的,或者不了解,哪,这地方就是说不了解它。

【“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尽管对无明的本身解释有两派不同,它好在什么呢?能对治它,却却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它,共同它,这个论典、这个说法共同的,什么?“觉无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认以为这个补特伽罗上面是不真实的了解它,或者是补特伽罗执有什么,但是针对的前面这个无明,对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样的一样。这两派说,原来我了解,这一个里边并没有一个我所以为的“我”在,这个是两派共同的,因为这样,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个地方引用呢?实际上呢就是当年印度各主要的传承当中,是法相宗是解释得最清楚,而这个无著论师跟法称论师都是法相宗的大师,所以它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内涵都说出来。实际上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了解,如果说我们以后真正要想修学谈论以外,也绝对不能离开这个题目来谈;离开这个题目来谈的话,也跑到错路上去。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关于对前面所说的这个愚蒙、不了解,或者由于不了解所产生的邪执著,那么这个集论当中说这个错误不了解,还分成功二个类型,这个愚痴分成二个,一个叫业果愚,一个叫真实义愚。前面我曾经谈过,现在来了吧,就是这个,这个对于这个无明的行相,我们不了解有两种,一个呢,怎么样由于无明错误的执著了造业感果的这个道理不了解;还有一个呢,那除了这个造业感果,它为什么这个样?那么它真正的内涵是如何呢?这个不了解。第一种,你因为不了解由业感果,所以他要求快乐,不晓得由乐因感得乐果,他就妄求,因为妄求,造错了,造了种种恶业,所以堕落,这一种。那么进一步呢,尽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实义还是不了解,因为了解了业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种种善业,于是他往乐趣、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轮回?还是没有,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认识的。那么这是第一个是“无明支”,这个就是我们平常的认识,也可以说见解。
  到这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平常我们学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见”,那么正知见最主要的中心根本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有很多人,现在讲修学佛法、讲空,一点都没错,空故缘起,缘起故空,说有很多人讲“空”,大家都是空的,你不要执著,好!好!好!不要执著了,这样。对,一点都没错,结果他不要执著是什么呢?戒也不要执著,修也不要执著,上殿也不要执著,过堂也不要执著,睡觉放不下,他欢喜的却放不下,这个不晓得他,这个一种,往往我们就是错路而不知道。所以经论上面处处地方都告诉我们,凡是我们真正的了解真实义,换句话说了解“空”的话,绝不会不了解这个业感缘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彻,他这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这样。但是呢实际上这个道理的确是比较深细,我们不是一下容易认识,所以这个祖师等等,一再的告诉我们,我们摸进去的时候,不先一开始讲“空”,而讲什么呢?讲因果缘起的法则,让你产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后你战战兢兢的不造恶业,那个时候净化了你的罪业,当你慢慢的净化了恶业,然后呢积聚的资粮,心识渐渐明利了,那个时候你才深入的认识,你才有机会的认识,不会产生刚才这种误解,这是我们要特别认识的一点。所以我在这地方,一再鼓励大家,目前配合本论,你们一定要多看这种关于因果轮回实录的,乃至于贤愚因缘经等等,把这个因果业感的道理配合,然后呢使得我们行持步步的远离罪障,然后呢步步的积聚资粮,这样。一方面呢使得我们保持人身,乃至于往生有修行的机会;一方面趁这个机会渐渐深入,这个是我们的知见上面,必定应该把握得住的一个原则。下面这个我们行的这一件事情,我们摆在明天再讲,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今天请翻到一八一,一百八十一页。昨天我们已经把“无明”,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一支解释了,那么今天呢讲“行”,我们把一支一支的这个内容、定义,先把它说清楚,然后呢才整个的连贯起来说,这个怎么从前一支,引伸到后一支,怎么样的辗转啊,辗转的流转。

【“行即是业,”】

  行就是什么呢?就是业,实际上这个通常行是指它的动作的状态来说,业就是留下这个影响,它会影响,实际上它是一样东西。平常我们造业、造业就是我们造作的时候,那个就是,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那么留下这个影响力量。

【“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

  那么这个里边分成功二种,一种呢非福业就是恶业,这个恶业引我们到恶趣去的;还有呢善业,善业是引到善趣去的。

【“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这个后者这个善业当中,又分成功两部份,一部份是欲界的福业,欲界的福气、福业、人天这样;还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不动业。这个不管是人、天,以及色、无色界,这个是善业,这个就是行。第三支。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识,经上说是六识身,那么这个六样东西当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如果说大乘唯识许有阿赖耶的,就是阿赖耶识;那么小乘它没有这个概念,那么或者不接受这阿赖耶者,那就是意识。六识当中的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薰,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这个因位识跟果位识分开来讲,那么这个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是说,我们不了解这个识是什么东西,实际上这个从无明一路上面来的,那么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有“行”。当你真正行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造种种业的时候,那个一切的行为就留在这个心识当中,留下一个影响力量。那么,所以这个东西,这个习气所以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留下来这个习气,或者留下来这个种子,那个东西就是因位识。如果说你所造的是不善业,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业感果的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所以说此复若愚。那么你虽然要求乐,可是不了解什么是乐因,所以你造的结果却是苦果。造作增长,这我们都了解了。然后呢造了这个业以后,这个习气,造的时候它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潜伏在我们心识当中。这个潜伏在心识当中力量,将来可以引发生死流转的,这个就是因位识,在唯识上面我们称它为种子,所谓异熟种子,名言种子之类。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那么因为这个当初造的时候留下一个种子,这个说因位识;由于这个,然后呢它将来如果有特别的因缘又把它策发,策发了以后,将来能够结果的,这个叫果位识。所以实际上这个识分二个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后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么怎么情况之下,从因位转变到果位呢?这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图当中,会有详细说明。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了,原来就是在我们平常起心动念之间,就根据我们平常说以前,前面说是等流心识,当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以什么心识对,造什么,然后呢这个时候就会把因位识变为果位识,这个道理随后再讲。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这个同样的道理,前面是由于业果不了解造的恶业,现在呢它业果是了解了,但是业感缘起的这个缘起的究竟的意义,真实意义,这个我们平常说“空性”,这个道理他不了解,由于对于无我的这个真实义,换句话说,胜义谛当中讲的空性,这个里边并没有真实的我,这一点事情不了解,于这个愚痴无明的力量,那么他虽然了解了业感缘起的道理,虽然了解了业感因果的道理,造种种的善业,但是并不了解这个善业感得的这个乐趣真实来说还是苦的,所以他妄执为乐。那个时候他造的什么?或者造福业或者造不动业,那就是人、欲界天、色、无色界。那个时候同样的,当现世造的是因位识,将来根据这个会结果的是果位识,这个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唯是色种而非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什么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识,这个不是色,这个是颜色,颜色就是有对,平常所谓对的话,它有特别的眼可见、耳可听,然后呢舌可尝、身可触,,像这一种东西,那么这个可以表示的,这一个有憎爱的,像这一种东西,那我们了解的,换句话说心法以外的,这一个世间的那些有漏的东西,那就是名,心。那么说名者是这个心法;色者,那么就是我们的色法,色、声、香、味、触,如果生在无色界的话,并没有实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种子,除了这个以外,除了无色界以外,其他的羯罗蓝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新生命刚刚开始的那个时候接触的这个,叫羯罗蓝等,从此以后慢慢的发展长大,有六根,然后呢变成完全的一个身体,这个叫做色。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当结生相续的时候,第一刹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时候叫名色。那么这个: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这个六处呢,就是从前面这个名色的羯罗蓝开始,胎生就是最初这个识入精血,那个时候结生的一刹那,成功这个羯罗蓝,羯罗蓝另外叫凝滑,一团,一个肉团,滑滑的一个肉团,就如此而己。那个时候这个肉团,实际上这个识,这是喻名,就是心俱增。因为由于这个业力的推动,他继续的在增长,继续增长的话,慢慢的就成什么?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样东西。那个时候在羯罗蓝位上面慢慢的生起了。实际上这个里边很有意思,所以这个名色我们已经谈到,在前面,依四谛流转当中谈到,说投胎的进去的一刹那中,一刹那那个时候,他那个色的特质,是什么呢?叫所缘,还有呢所依,实际上的所执,色缘的地方,就是他所执的地方。譬如说我们眼睛看,看一个东西,那我们所看的这个境,就是我们所缘的;那个执的话,就是缘而有一种强有力的执取的力量,否则的话你就说,我们只是执,执持所谓。当我们真正投胎的时候,那一个时候,就是那个心识由于强有力的执取,那个时候的这种状态,因为有他这样执取的状态,所以那个父母的精血,本来他所缘的,变成功他的贪爱而执取。于是那个时候他前面那个心识,就心识本身,永远在刹那刹那的向前推演,灭了,后面的心识起来了,而后面的心识起来的时候,那个就依他所执的那个精血,那个就是识的部份,羯罗蓝位。所以这个时候产生的名色,这两者当中很有意思,这个羯罗蓝跟他的心识,就是两个俱有一识,这个识跟这个名色当中,色跟名两个东西,是互相,识,这个心识,去缘、去执另外那个色,那个色就是精血。然后呢,同时他这个精血,又变成他识所依的地方,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样。那么同样的,还是由于这个业力的推演的话,那个新的生命慢慢、慢慢的发展了,于是成功这个六处。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如果说化生的话,那么当他结生的时候,一刹那都起来了,他不会有这个一步一步的发展,像胎生,经过十个月,那么不一定人是这样,有其他的动物不一定。

【“卵生湿生唯除住胎,余者悉同。”】

  还有卵生跟湿生呢,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化生是一下顿起来的,其他的胎、卵、湿是渐次而来。不过胎生呢,这个渐次来的时候,在母胎当中,卵生跟湿生不在,在卵当中,这样的。实际上那个湿生,还是有它的一个膜包在外头的,他这个进行过程当中,还是这样的,先是这个两个名、色,然后呢业力的增长了,而那个六根渐渐生起,这样。所以说除了住胎,其他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都是这个样。

【“是本地分所说。”】

  那个是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那么下面这个什么呢?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名色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平常说识心、识心,就是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讲的我,也可以说单独的一个我,实际上呢“我”这一个东西,就是识跟心,再分开来叫做五蕴,那么就是他自己的本体。那么这个本质这个东西,如果从细细的分开来说的话呢,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不同的几个。所以说六处是成就身的差别,总相、别相,总别之相。所谓总别之相我们譬如随便说吧,说这个教室,好啰,说这个教室是个总相,总共的统统包括在里边,然后呢,我们在教室的时候,这个叫讲台,然后呢,这个叫门窗,这个叫我们坐的椅子,这个叫什么墙壁,这个就是什么?这个教室的别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们说这个寺院,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总相,然后呢,这个寺院里面,这个是大殿,这个是寮房,这个是大寮,这个是什么,那就是它的别相。所以这个地方的名色跟这个六处,是他的一个是自体的总相,一个是别相。虽然前面后面,从它的成就的过程来说,有前后的差别,实际上呢,这个名色跟六处结了以后,一直到你这一生,一直连续下去的。所以平常我们经上面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一直到这一生,从开始结生一刹那到本有消失死有开始,都是这个状态,所以他的本体来说就是名色,他的差别来说就是六处。那么再下面呢。触: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触,那么再下面一支,什么是触呢?由于根跟境跟识三样东西,碰在一块儿了,那个时候碰在一块了以后,所产生的那一种感触,那个感触本身还并没有辨别的能力,说辨别这个好坏,但是他感觉到了,那么这个感觉的,这个能感觉的这个,这一种心里叫做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八卷B面

  觉得能感觉的这个,这一种心里叫做触。所以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这个六,前面是六处,就是六处所缘的是境识,就在这个上面;就是也说明了,实际上呢,我们又为什么称它说六处缘呢?就是它一定是三样东西和合的时候才生起这个东西来,那个也就是这个前面的六处所缘了这个境跟识,六触就是六根,那么这个根缘这个生起这样的那一支出来。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乐舍。”】

  那么在下面由于触的关系,你碰到了以后,下面碰到的时候,你一种感
受,那么这个感,对于这个所感受的,这个你会觉得欢喜的、不欢喜的,然后呢无所谓欢喜不欢喜的;不欢喜的是苦,欢喜的乐,下面的是舍。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那么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乐著、爱著。前面你有了这个感受以后,对于快乐的这种感受,你不希望离开它;反过来,对于不快乐、痛苦的,你希望远离你。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此中三界有三种爱。”】

  这个下面的说一下。平常我们受缘生爱;现在十二因缘的话,每一个前面那个为缘生起下面这个条件来。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解释一下,前面不解释呢?照理说也应该是无明缘,然后呢生行,行缘生识等等。这地方特别讲受因缘所以生爱,这个是有一个道理的。这个一定跟无明相应的这个触,那个时候所生的受才能生爱,就这样;所以不是一定受缘一定生爱的。所以如果说你证了圣果了以后,他还是有感受,他那个感受叫离系的感受,不再有系著了;所以圣人眼睛不是看不见,他还是看得见,还是听得见,尤其是罗汉,这个小乘的圣者;他还是有苦的感受的,不过他这个苦的感受上面,他不会起这个乖离爱;他也有欢喜、乐的感受的,但是他那个乐的感受上面不会起不离爱;他这个贪嗔痴这个三毒,已经整个的铲除掉了,这样。所以这个则是我们凡夫异生位上的那一个无明还没有破,并不了解真相,所以以这种因缘遇见了以后,那么这个受会能生爱。所以他下面说: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还是有的,但是爱不生。下面这个话,爱不生,生死就断。关于这个道理,那么刚才说的,在这个十二因缘的流转图当中,因为有更仔细的说明,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每一支不深入的解释。由这个因缘,由这样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那么这个两个有什么差别呢?触跟受什么差别呢?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触就是当我们这个六根对著六境的时候,那个触的特质就在境界上面,就缘这个境界,跟著这个境界转的,这样,所以叫境界受用。那个受呢,什么叫生受用呢?就是当那个境界有了触以后,然后你感觉到这一个好的,你就贪著;这个不好的,你就排斥它;如果是没有这两个的,那么就是舍受。所以那个时候受的因缘,它会产生那个三毒相应,而这个三毒相应的结果是什么呢?就会感生将来的这个生死流转之果;所以叫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因为生是流转当中之果,另外一个名字叫异熟。所以触是对境界的一种反应。那么受的,由于这样的话,然后呢引发那个爱取而流转生死,这是两者的差别;而那两个东西碰在一块儿的话,受用就圆满了。所以真正的这个受用的圆满,一定是触、受两样东西。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呢,我们修行真正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个境界上头,最重要的就在这个境界,这个地方你识破了,问题就解决。所以佛讲佛法的时候,一开头告诉我们是什么?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记得吗?平常我们讲一个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这修学的根本在此。那么这个关键,慢慢慢慢的我一步一步的说下去。此中三界有三种爱,所谓欲爱、色爱,然后呢有爱。在欲界的爱,就是像跟欲相应的,欲贪著的这个叫欲爱;那么色界的话呢叫色爱;然后呢无色界呢,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是它还能够引发后有的,还是有,而不断流转;所以这个三爱也就是叫做欲爱、色爱、有爱。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

  对于四种境界当中起这个四种。

【“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


  所谓色声香味等等,他就会起贪欲。

【“及除萨迦耶见诸余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禁戒取我语取。”】

  这个取是什么呢?取就是由于你前面的这个爱著的关系,所以你进一步的就对于所爱著的境界就执取;所以这个取实际上就是爱的更深一层的一种力量,所以有的时候就是爱的别名,但是这个里边程度上面是有一点差别,你看蛮欢喜觉得蛮可爱,下面你觉得蛮可爱,你就想办法获得它;那个心里的状态,就是这种心里面比爱是强烈。那么为什么要分成功两样东西呢?因为你单单爱的话,它没有这个取著的话,它不会引发出这个,不单单这个爱的话,它还不至于引发出流转生死的后有的力量;而是由于这个爱的力量慢慢的增强,要到这种状态,它是引发;所以它是两个位次。所以我们平常业为什么会感果?叫作已增长,就是这个;你造了以后还要增长,它那个增长的力量,主要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力量。那么,这个或者是欲的,尘欲等等,还有呢,见,除了萨迦耶见以外的其他的恶见。萨迦耶见是什么?就是特别的这一个对我的执著。那么归纳起来叫欲取、见取,欲取的话就是对于种种的色声香味等尘欲的取著,对你所欲望的,这个贪欲心相应的这一种取著,你看见好吃的就吃它;看见好听的你又跟著它去;看见这个软的、舒服的,你就又是这样,这是欲的。那么见取的话呢,就是这个两样东西;禁戒取,这个戒取、禁戒取,也就是在这个前面的十种烦恼当中的;还有我语取,我语取就是对于萨迦耶见那所起的种种的我、我所贪欲等等,就是这个。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那么下面呢,再是有,有是什么呢?有就是有一种力量,强有力的力量,这一个是为什么会来的?由以前的识,以前什么识?就是前面无明行,所种下的这个因位识,大家还记得吧?无明,由于你无明所以造业。当你造业的当下,它那个时候就在造种种业的时候,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就熏下一种影响力量,所以我们叫做习气,业、习气,或者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呢,它将来它会再发出来的,所以这个这种再引发出来的这种习惯的力量,我们又给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种子;那不管名字是什么,总是这个,它是潜在一种功能。那么,那个潜在的功能,经过这爱取的滋润,经过的爱取的滋润了以后,它又引发出来一种强有的力量,能够生后有的大力量;而这个大的力量,可以使得我们感果的,就以后继续保持生长后有,虽然眼前它还并没有现起;所以他这个地方说因上面假立果名,因为现在它还在因位当中没有生起,但这个力量却是到了这个,它一定会引发你下一生的结生,所以这个叫做有。那么由于这个力量的话呢,在下面的话,那么就生。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这个生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个因位识,由于经过前面的爱取的滋润,产生一个大力量,所以它又去再投胎。当然这个还有其他的因缘。上次我们说,集谛当中,因、集、缘、生,那个缘是什么?就是你前面这一生命舍掉的时候,因为你命前面的一生,命舍掉了,然后你集了这个业,它后面又开始集的新的生命,就这样。所以这个前面的因位识,由于这个舍掉前面这一生的这个缘,加上你前生造了这个有,就是经过爱取滋润的强有力的力量,又去推动你结新生命,这个就是生支。那么生完了以后呢,对不起,注定就这一条路,老死。

【“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

  就是说五蕴慢慢的成熟了,慢慢的变了,年青的时候少壮气力好,到那时候慢慢的不行了。

【“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就是眼前这个同分,我们人的总同分就是我们这个,那没有了。那么为什么老死两个并在一块儿呢?这个死是一定有的,老却是不一定有;但是实际上呢,它一定生了以后一直在转变当中,那个转变的跟前面相比的话,衰老了叫做。所以是这样生了以后,注定了那么就有这个死这样的一支,那么这个十二支这个简单的内涵。那么这个十二支当中,进一步呢叫。

【“第二支分略摄。”】

  下面这个支分略摄也许不一定很明白,但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概念你如果能够把握得住的话,能够了解得清楚的话,那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明白,我们任取,任何一个时候取一个境,那个取境了以后,这个念头它为什么来的,然后呢这个念头怎么会感得这个生死的,这个原因在这个地方,都非常清楚明白的交代得出来,交代出来了,平常所以我们讲十二因缘,把它讲成道理,那个真是好可惜!这个道理有它实际上的这么实在的一个内涵在。那么现在我们先把它这个十二支,怎么样归并成几个大类,,说一下:

【“如集论云:”】

  那个根据那个论上面。

【“‘云何支分略摄,”】

  这个怎么讲呢?

【“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这个十二支分成功引跟生;然后呢引又是“能引”跟“所引”,“能生”跟“所生”。引是引发,生是生起;它前面一个引诱的力量,由于这个引诱的力量呢,然后呢最后就生起一个新的生命,所以这是两样东西。什么是能够引发的?因为它能引的东西引起所引,那么这样的前面,譬如说我们看一样东西,那个时候我的眼睛是能看的;我所看见的这个对方,譬如我看你,你是我所看见的;这个能所之间的都是这样,是吧?我们这很了解,所以能跟所。那么这个“引”有个“能所”,这个“生”又有一个“能所”。这我们现在先这样;即是不太清楚,你把这个名字记好了;那么完了以后呢,把这个道理归纳好了以后,再下面讲的时候,那么你就很清楚了。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

  那就是能引,就是整个我们生命的最开始引发的主要的就是这个几个东西,无明、行跟识这是能引支,实际上这个识只有半支,两支半,说无明行跟因位识。

【“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

  一共是四支,实际上是四支半,所引的是什么呢?它前面能引支当中的识的半支,引发变成功果位识,所以应该是说这个半支加上这个名色、六处、触、受,叫这个是引发的;能生呢?

【“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这个三支,完完全全的三支,所生支的生,生了就老死。那么这个是先分类。我们也暂时你不要去强记它,不要强记,大概有个概念。等到你把十二因缘流转的程序了解了,那你不要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实就是这样,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当中流转;一期生死固然是如此,一刹那起念还是这个。所以我们现在继续看下去:

【“若尔引生两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显两重耶,”】

  说,那么你现在这样说来,前面这个能引到所引是不是从因引,能引到所引,这是因到果;后面是能生跟所生,又是一个因到果;这个说引跟生是两重的因果。这个两重的因果,用在我们的有情身心上面,你到底说它是说,说什么呢?假定说,说一重或者是两重,如果一重的话,你只要说从引到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呢?所以他又问了,是显、是一重一趟,还是两趟?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同样的,现在你们对这个概念还不一定很清楚,我们把那个文先一步一步的解释。

【“若如初者,”】

  那么他就说,假定说,这个还是个问题,假定初者是显一重因果的话,就是从前面到后面,那么这个人生就是这样。

【“则已生起果位之识,乃至于受,后生爱等不应道理。”】

  因为你在这个上面所说的这是一重因果,就是前面引,“能引”引到“所引”;前面是能引是因,然后呢感得所引之果,那不是就有了吗?有了,那十二支假定说就算这样的话,那么前面已经引了,说引能引是什么?无明、行、识,这个是能引的因;然后呢所引的引起的果是什么?果是名色、六入、触、受;到了这个地方够了,后面为什么还有爱等,这要它干什么?这不是没有用了吗?所以说,后生爱等是不应道理,这个说不通的。假定说,你说是两重因果的话

【“若如第二,”】

  第二是说两重因果。

【“则后重因果中缺无明行及因位识,前因果中缺爱取有。”】

  是啊!那你要两重因果的话,它这个引生的因是无明、行、识;是,前面是由无明行识引得来的;这后面第二次的话,那个无明行识就没有了;所以说后重因果中缺了无明行的因位识,这是一个缺陷。前因果中缺爱取有,这么,前面实际上呢,它那个两重是什么呢?前面就是无明行识这个能引,引出名色六入触受所引,这是第一重因果;然后呢爱取有,这个是能生,生起这个生老死所生,不是两重因果吗?是吧?这两重因果,假定你现在讲两重因果的话,那么后面这个因果当中,从爱取有到这个果位上的生老死却没有能引的无明行,这个不行;反过来,前面这个能引当中,无明行识却没有所生的爱取,这个又缺乏了,这个又不行。所以他提出这问题,提出来,关于这个地方他是辩论得很细。目前我们在座的有一些同学,不一定有这个力量去体会到,那不妨;但是呢,只要讲完了这个图以后,你们只要肯努力一点的,稍为努力,不是大努力,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我刚才一再说,这个概念清楚了以后,你整个的生死流转的基本的完全了解。而这个生死流转,不是说像我们单单说的这边从生,生出来到死好像很遥远,不是;就是我们从生到死一刹那一刹那,眼前任何一个时候,无不在这个流转当中。广的来看说一期的生死,狭义的来说是刹那之间,都在这个里边;而这个里边,完完整整的讲,都有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的这样的首尾相连辗转相应的这个状态。所以我们关于这个地方,一定要很清楚明白的弄清楚。关于这里,这个瑜伽师地论上也有的;不过假定说不仔细的说明的话,叫普通一般人去看的话,你绝对看不懂,不晓得他说些什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他怎么讲?

【“答无过,”】

  说,没错,没有错;下面解说了。

【“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

  能引因,前面能引因是什么?就是无明行识,无明、行、识这是三样能引;所引因的什么呢?引的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四样东西,所引的就是能生因之所生起。第二重因果当中不是说生吗?生起来这个生,它是个什么?是个总相,生起来那个总相我们叫生;生了以后,实际上那个生里边,就是这个名色六处触受,所以说即能生因之所生起;就是这样,所以它并没有缺少,并没有欠少什么。就像刚才我们说,一个房子,我们的教室,当你说教室的时候,虽然我并没有说这个教室里还有黑板,还有讲台,还有的大家的课桌,一定包括在里头;否则的话,这个不能算一个教室,这个我们特别说一下。然后呢说:

【“所引已生,即于此立生老死故。”】

  说,虽然是第一重因果所引,引生的,生起了以后,这个名色六处触受,这些东西到后来,就所以死;死什么?也就是这些东西死,并没有别的。譬如说我们说那个教室,说这个教室整个烧光了;当教室烧光的时候,请问这个里边的黑板、桌椅难道还在吗?当然也烧得光溜溜一样东西都没有,就是这样。那么他为什么要说两重因果呢?这个不是问题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下面问题来。

【“若尔何为说两重因果耶。”】

  它为什么你要说呢?那你不是这样就行了吗?

【“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异故。”】

  说这个里面有大道理了,这个有绝大的道理了,这个引果这个苦谛,跟生果的苦谛的行相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这个同样的是,譬如说苦谛,同样的是引生因果当中,但是它每一支每一支,这个功效、这个行相、这个状态、这个内容都不一样,这个所以一定要把它分开来。

【“前者于所引位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后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说前面这个是引果苦谛,说是在种子位当中,它那个时候,它那个本体还没有生,所以虽然有那个潜在这个力量,但是它并没有苦,虽然说也是属于苦谛的;后者呢,生起来了以后,现法就是苦;这两个是有绝大的不一样。可是固然引起来的这个果,固然是不一样,然后呢没有引果之前这个因本身也不一样;所以前面这个因叫能引,前面生这个果叫所引。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九卷A面

  前面生的个果叫所引,后面这个叫做能生因,那么果呢?叫所生果。前面这个所引的果,这是种子,并不苦,后面所生的这个果,是现行苦是苦。所以这个两个,因果之间有这样的差别,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中,到那个时候你用上了,就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眼前很多东西,这明明是苦的,但是我们感受不到,然后呢拼命去集那个因,等到你感受得到就来不及了。这个里面有这样的两重辗转关系,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说现在你这个一念虽然感受不到苦,可是这个正是苦的因,使得这个苦的种子策发,将来感苦果的就是它。那么你对这个有个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就会努力去修行了。继续下去。

【“又为说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

  那么同样的,这个道理刚才前面已经说明了,这个果生起的时候有两种原因。

【“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二重因果。”】

  果的生起有的时候,一个是能引因,一个是生起的因,所以说两重因果。那么

【“如本地分云:‘问,识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杂相,何故说为二种相耶。”】

  说从识到受,这个就是及生老死,这个就是苦相。就是我们现在分成功惑、业、苦,无明爱取三支是惑,是无明相,行跟有是业,然后呢?识、名色、触、受、生、老死这个七支是苦相,这个苦相就是杂染的,各式不同的各式各样,那么为什么你要它他分开来说呢?

【“答,为显苦相异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

  虽然同样的是苦相没有错,可是一个是种子位的,现在不苦,前面说过了,一个呢现行位的,现在就是苦,所以他同样虽然是苦、是杂染的,但是这个两个行相不一样的,第一点。还有呢?他这个生果的次第的的确确有不同的,一个是引,一个是生,先把这个辨别清楚。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这个容易。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就是上面已经说过的。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这个一句话,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在这里。所以这地方说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这十二支当中受的因缘属于爱,那么爱那里来的?因为前面有了受、感受,觉得这感受是可爱的,然后你去爱著;那个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后呢你就排斥,是乖离爱,还有一种叫舍受,这个两样东西彼此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紧紧的不相分离。妙了,虽然紧紧的不相分离,两者非是一重缘起,这个就很有趣,他种种的因果缘起的流转过程当来说,他并不是在一重缘起当中,是两重缘起当中的。怎么哪两重缘起呢?就是前面这个无明、行、识,是能引之因,这个因对不对?由于这个因而引发名色、六处,然后呢触、受,这个是所引的果,这是第一重缘起,到受为止,到这一个地方为止。第二重缘起呢?是爱取有,为能生之因,那么引发的是什么呢?所生的是什么呢?生老死,由于这个爱取有为因,然后引发生老死那个果,这第二重缘起,不是一重缘起。既然不是一重缘起的话,中间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来,真正的流转生死就是不晓得这个关键,然后呢你了解了这个关键呢,切断的地方也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切断,行了。所以当这个关系你了解了以后,你照著他去做的话,那么证的果,所以利根的小乘,叫缘觉。如万一我们没有这么聪明,那佛告诉你这个受是苦,实际上受呢?就是我们现法,眼前一切都是受,为什么眼前会受?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都了解了,原来我以前造的种种的业,你造了这个业当然现在感得这个东西,你有这个感受,这不是很清楚吗?一重因果对不对?就是以往你造了那些,所以现在有这个感受,如此而已。然后呢在这个感受上面你又起种种贪著,告诉你这是错的,好,你到此为止,挡住了。如果说你到那时候,到此为止挡住了,不跟无明、触相应的这个受,你认得了,所以生爱是因为无明,现在你认得了不再生起无明的话,这个爱就不生起,为什么?原来这个都是业感缘起─空,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下面你正确认识了以后,这个不再无明相应。无明是什么?就是惑。所以细的地方,或者是说内在的是无明,因为你不认识所以生起种种爱著等等,那么认识清楚了以后,那个就不生了,挡在那里,挡在那个地方的话,他这个就不会再引发生死,这个它重要的关键。所以说如果说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能够辨别的很清楚,信得过佛讲,佛告诉你受是苦,苦的固然是苦,快乐的也是苦,只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不苦不乐他还是苦,那怎么办?你赶快努力!这个时候把生死切断掉了。所以这一个地方他只是说明这一个,支分略摄的这个道理。那么下面呢就讲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这个里边,我前面不是说吗?引跟生,那么引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一个里边先把文字念一遍,很容易的念一遍,念完了一遍,我下一堂课就解释那个流转生死流转图。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上面说的是四支,实际上呢果位识也在这里,前面已经说过了。

【“二以何而引,”】

  那么什么东西引的呢?

【“谓依无明之行,”】

  就是无明行,就是这样,这个是能引的。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

  怎么个引法?那么在因位识,就是无明行,当行的时候就有一种力量薰习在里头,这一个是一个因位的识,薰业的习气,然后呢他就引发。

【“四所引之义,”】

  那么怎么会引的呢?怎么会把这个能引的这个因引成功呢?

【“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所以这个能引所引有这样的四个状态,我们要了解的,现在我只把那个文字说一下,文字说了一下,刚才已经说过了,那十二流转图你清楚了,这个完全了解。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在第二重因果生当中有三个行相。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这个什么样会生的?因为爱缘取,所以会。

【“二何为所生,”】

  生起的是什么?

【“谓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生是所生,老死生的以后的过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于这一个道理,前面不了解这个业感果这一个,那么由于这一种道理无明,这个道理不明白,起了种种恶业,不善行就是恶业,那么在这个识当中薰了这个恶习气,于是就将来这个转成功果位当中的受等等,换句话说恶趣当中的这个果报。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念一遍,下面一堂课,我先解释,解释完了以后,回过头来再把这个一看,那就清楚了。这张图你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这张图有很多一部分在我们这个书本上是没有的。那么不过没什么关系,将来关于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要把他认识得很清楚。这张图一共分成功好几圈,最里边一个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后呢外面一个阎罗王抱著他,就这样。那么在这个最里边的核心当中他有三样东西,哪三样东西?这个一条猪,一条蛇,然后呢一只鸡,这个鸡不一定鸡啦,就是飞禽家禽之类。现在这张图上面这个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里边一圈,一条猪,然后呢这个一条蛇,一只一个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他。这个三样东西表示什么呢?这个是生死的核心,换句话说我们整个流转生死凡夫的核心,这核心是什么?贪嗔痴,猪代表痴,痴就是对实际上的真实状态不知道,那个猪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个他是个畜生。那么为什么畜生他三样东西都是畜生用这个来代表呢?因为蛇特别的行相是嗔相特别厉害,他嗔而又能够伤人的话,那就毒蛇,专门伤人的,虽然那个嗔相,但是不大会伤人,那个是普通的无毒蛇,看起来,这个很可怕的样子,但是呢他实际上的伤人的行为、伤人的心理不强,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嗔,感得的毒蛇。禽呢?这个淫比较强,反正一般的这个禽类,不管是外面的飞禽、家禽等等这个淫欲之念特强,那么总共的就是痴,痴是无明。可是那个猪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的观察当中,痴相特别重。猪好欢喜洗澡的,他欢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脏水、清净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叽哩匡当就这样来,不知饥饱,不知脏垢,就这样的一副样子,所以贪嗔痴三样东西,辗转循环引生,这个生死的核心。由于这个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后呢再轮转生死,这个轮转生死的过程当中,这个叫中阴,这个中间,所以里边那个小圈圈是中阴,那个中阴你们看,这个两个半边,一个半边暗暗的,一个半边是光亮的,暗暗的那个半边那些人都是头向下的,光亮的那个半边头向上的,我们在讲四谛当中大家有没有记得,还记得不记得?说这个善趣的中阴身是光亮的,然后呢是向上的,恶趣的中阴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后头向下的,就是这个。那么然后那个中阴,再下面就轮转在这个六道当中。那个六道当中最上面的一个就是天趣,那个天趣,天的旁边是修罗,因为这个天跟修罗互相为邻,所以这个上面,有的地方画六趣,有的是画五趣,那么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后呢这个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为主,然后其余的是跟人间是杂处的,这个畜生道。然后呢那个地方就是饿鬼,最下面就是地狱,这个六道当中每一道的这个右上角都有佛陀在那里,尽管在六道当中,可是这个佛菩萨都在这个地方接引我们,但是他并不在混在这个地方一起,而是站在那个上角上面,他一直在来啊!非常慈悲的告诉我们,你们赶快要跳出来,你们赶快要努力,就是这个。那么最外面一圈,最外这最外面一圈就一共十二个图。那个十二个图我已经写在黑板上了。第一个图是个瞎子,那一个瞎子就是无明,我先把那个内容讲一下。第二个陶,一个陶工,什么是陶工?就是做瓷器的那个工人,那个本来是个泥巴,本来也没有什么,挖一点泥巴弄一点水叽哩眶啦堆堆,然后你做成什么就做成什么,实际上也不一定陶工,就是以那一个时候佛陀时代的,现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你捏捏,就像做糖胡芦的那一个人用一点麦芽糖,捏捏捏捏捏成功一个什么,捏成功鸡,捏成功狗,捏成功喇叭,捏成功什么,你做什么就做成功什么,这样。实际上呢就是我们的行,由于我们的这个无明的行,你造了什么业,就造出什么样子来,就这样。然后呢这个时候下面一只猴子,猴子就是心识,你造了以后落下来,这个像猴子一样,从那个地方跑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从这个房子跑到那个地方,这个是猴子。猴子下面呢?是名色,名色是大海当中一个小船,这个妙了,小船上面你也迷迷糊糊好像有一些人在那里,但是他的确已经生命已经存在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再下面呢?就是一座空房子,那个空房子有六个窗子,这个就是六入。六入下面的话那就处,处就是一个男女在一起在睡在那个地方的状态。然后呢下面是触,触是什么?一枝箭射在眼睛里面,哦不是,我想想看……触是男女的在一起,受就是那个一枝箭射在眼睛里面,那么下面是爱,爱就是那个酒鬼,酒鬼下面,然后再下面取,取是一只猴子爬在树上呢摘那个果子。然后呢再下面,就是有,就是个孕妇,怀孕的一个女人到了十月满胎的上来就是有,生就是生产的时候。最后呢?老死的话,一个人身上背了个死尸,就是这个十二个缘起流转。那么再外面一圈呢?有一位很恐怖的样子,这个是什么人呢?阎罗王,阎罗王就是死主,换句话说,这反正是对不起,你只要在这个里边,就跳不出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在这个辗转当中跳不出这么一个关系。这个图的最外面的右上角,那个时候佛陀在那里,佛陀指的一个月亮,这个月亮佛陀是什么?就是个觉者,他已经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他告诉我们的,指的就是所指的法,这个是你们在轮回当中热恼痛苦无比,这个月亮是才是真正的。月亮代表什么?两样东西。第一个呢?清凉不热恼,第二个是光明非无明,是这一个,这个是十二因缘的。那么这个左上角这一张图上面,这个好像是度母还不知道谁,我不知道,我老师告诉我的,这个都有传承的,每一个都有他特别传承的。我老师告诉的,这个左上角那个地方,是一个法轮,是转的法轮,当初本来我在台北讲了以后,他们就要印,我说因为我是个师承老师告诉我的这个,但是呢现在这个,这个左上角这个图我既然没听说,我不敢肯定,也要去找那个法轮没找到,这没关系,这样,我们大概了解这个图的真正的大概的意思。那么现在呢?又把这一个这个图的内涵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想在这个解释这个图之前不妨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后面这个书上面也有的,你们现在也不必看那个书,这个故事是这样一个故事。
  说佛世的时候有两个大国,一个大国在菩提加耶,一个大国在南方。那么这两个大国,国王都非常好,平常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互相礼尚往来。那么有一次,这个南方的那个大国的那个国王,送了一样东西,送给那个北方菩提加耶那个大王,送的什么?一副这个刺绣,那个时候刺绣是非常珍贵非常珍贵,我晓得我们中国古代是以刺绣出名,这副刺绣是不是中国去我倒不知道了,反正是精彩极了,他们印度平常是找不到的,是一个绝对的珍品,看了很欢喜,他就派一个大臣做为最名贵的礼物去送给那个北方那个大王。送了以后那个北方大王一看,这个东西这么珍贵,怎么报答他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什么报答他的办法来,他自己又觉得我是一个大国,平常总是,送他的东西,因为我大嘛,总要比他更大一点,今天他送了我这么好东西,我怎么回报他?那么请那个大臣商量,那个大臣当然谁也想不出来,佛陀是一个最了不起的一切智者,我们何不问问佛陀呢?好啊!有人跑得去问佛陀了,佛陀就叫人画了那么一张这个图,就画这个图。画了这个图,然后呢叫他说这个最珍贵,因为他们是信佛的所以非常高兴就拿了这张图,送给那个南方的这个国王。还没有送去之前,就派一个大臣先去说,说这里承蒙你送给我们这样珍贵的礼物,真难得之至,所以我们要想报答你,不晓得如何报答,用了种种的方法,结果找到一个无比珍贵的东西,现在呢你们好好等待著准备迎接。所以那个南方的国王听见了这个,平常送嘛就送来,哪有那么慎重,这样慎重,可想这个礼物的重要。那么后来他这张图画好了,然后呢派一个大臣,送的去的除了这个图以外,还有一个和尚,亲自捧了这份图而去。这个南方那个国王,他没有接触过佛法,虽然听说过,也不了解佛法是什么,就要来接收。一看那一个大臣,另外呢一个和尚,捧一张图,他想,这个东西一定是珍贵无比,所以他们用最恭敬的方式,最欢喜的心情去迎接。然后拆开来一看,一张图,那个图就是这个莫名其妙的不晓得什么东西,这什么?他当时心里面就有被愚弄之感。这个也许你们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可能有人体会得到。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有很多这个娱乐的这个什么,或者晚会,什么大家好玩,有一种开玩笑性质的,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礼物包包,然后呢包得外面那个装璜非常好,然后呢通常叫你拆开来,然后你去拆,拆了一层又一层,拆了一层又一层,拆到最后的话,那里边或者一句笑话,或者一个什么东西,那换句话说,你当时就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是被愚弄了嘛,这是那我所感受到。所以那个国王当时他不了解这张图的特别因缘,心里面第一个念头,他就觉得愚弄了,就这样。那么,结果很多大臣看见了,这个国王这样的话,也觉得奇怪,那来来来来,你们来看,这算什么名堂?大家来看了以后,因为由于国王这个一个表示,大家先入为主,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名堂嘛?他事先就说得这么慎重法,结果跑得来派这个人又怪怪的,他又不知道和尚是什么,然后呢这张图又是莫名其妙,他心里面大家觉得不是味道,好好也没办法。然后呢这国王愈想愈气,愈想愈气,说我平常很尊重他,结果他这样,他总处处地方托大,他以为来轻视我,这一下要报复。这平常的人报复也报复了,这个国王往往一个报复,那就大动干戈,这样这下
要跟他打,这样。于是,他当然要真正打仗也不能轻易,所以召集那些大臣大家商量。说起来两国是差不多,虽然就实说来,的的确确是菩提加耶对方那个国王比他强一点,正在那商量的时候,那时有一个大臣说,不!我想这个国王一向我们彼此互相亲善,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过,说这件事情,最好先把他弄弄清楚,不妨何不先派个人去问问呢?万一他有特别意义,那我们这样的话,岂不显得太冒昧而且无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九卷B面


  特别意义,那么我们这样的话岂不是显得太冒昧而且无知,冒昧无知而且又冒这个险,这个种种划不来,大家想想也有道理,好好,那就返报。派一个大臣跟著来的就问他,说你说这个很珍重,但是我们收到这个礼物,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个什么一回事情。那么,然后呢他就跟他解释,就跟他解释那个图上面的那个道理,他说那个,你既然要了解,他不是派一个和尚去吗?你就去问那个和尚就得了,好,好,好,那就问那个,既然要了解,然后问那个和尚。那个和尚就把那个十二因缘这个流转的这个内容从头至尾,详详细细的解释一下。解释了一下,那个国王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有味道,听完了以后就想,开悟了,大彻大悟了,一点都没错,好的国家也不要了,给儿子,就去做和尚去了,这张图。后面,我们书本上有的,仙道大王,然后弄了个十二因缘,贴在门上面看了以后,开悟了,就是这样。你可想而知这个图的真正的意义,而且这个开悟的话那个真是个什么开悟?,那是缘觉,缘这样的。所以我先把这个因缘给大家说一说。
  我很早以前也听说过十二因缘,然后呢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么大家都背得起来,到底说些什么?就是不知道。然后再聪明一点讲了很多道理,这个说凭良心话,后来我也跟人家讲,也觉得把那个什么能引所引说了一大堆,一直到最后,我听见我的老师跟我讲了一遍,那我才发现原来这么个美,那后来回过头来再看前面的很多概念我非常清楚,都非常清楚了,这样。所以我了解,今天你们听完了以后,这张图内容或了解,就是你们呢的的确确在这个地方非要努力不可,非要努力不可。你努力把前面后面的连贯起来,那个时候,那我以前告诉你们的道理去修行的概念,说为什么前面说异熟、等流等等当下的一念业,这个概念都连贯起来了。我们要晓得大乘佛法之大乘主要的还是这个,不同的就是你把这个内涵能够推广使一切众生了解了去解决,这个不同的地方,它解决的根本,还在这个上头。所以佛在菩提加耶菩提树下,发现了什么?缘起、流转顺逆之间关系,就把这个打开了,当然这个是非常深细非常深细的部份,粗显的地方,就从这个地方进去的。那么现在呢把这张图,顺著这个次第,来解释一下。
  第一个,我们晓得这个图上面就是从无明开始,实际上真正是不是从无明,不一定从无明开始,这个里面有它的原因的,可是呢真正的细相,从无明开始。无明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因为你对真实的状态不了解,因为这个不了解,所以那个时候,对于没有实在的东西你执著的实在的,大家还记得吧?无明如非亲实等,第一个非实,不是实在的东西,然后呢你执著以为实有的。然后呢这个东西又明明是我们生死冤家你就把它看成亲爱的东西,那么这个说明了什么呢?本来这个是五蕴,这个五蕴彼此间也是缘起之法,并不实在,你就在这个上面看成一个实体,而对这个实体,对我们自己个人来说,你又把它看成我,或亲爱的,偏偏这个我,我们生死冤家,就是这个,这样。所以它分成两派的说明,一派呢说你不了解真实,一派呢说执这个东西,执这个我,萨迦耶见。大家记得无明跟实之间的两个派判别吗?那不管你怎么,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就造错误,这个图上什么?瞎子,瞎子当然嘛,就一无所见,但是你一无所见,老老实实还好,像瞎子一样的动,他还拿了一个棒点点触触动,到处这样,我们现在在长夜生死当中,尽管你知道得很多,可是真实的状态一无所知,明明不实在的你把它看成实在的,明明我们的冤家,你把它看成个我,我、我,就受了这个害!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去忙著,因为你一忙作嘛,就作错了,这个像什么?像陶工一样,就像刚才说的。本来这东西就是泥土、水、或者什么其他的因缘,你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什么?叫作行,说无明所以就行。因为这个行的关系,这个业,业本身叫薰习一种力量,当行的当下,这个力量就存在的,这个是业的习气,这个什么?因位识,这个就是因位识。
  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呢我们现在马上可以感受一下。平常我们眼前,是不是真实的了解世间的一切真相,我们并不了解。我们平常常常说的,一个对境境界来了,可爱的你就贪,不可爱的你就嗔,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他要来跟你吵,原来前面有它的因缘在,而我们不会了解的,对吧?种种这个事情不了解,因为你不了解,所以造种种的业。当你造业的当下,当下本身,那个心识当中,留下来这个影响的力量,作任何事情,作任何事情。可是造完了以后呢?它是不是增长,前面说这个业感不感果,叫“作已”造完了以后,还要增长,怎么增长法呢?现在就看下去。那个时候,一下从那个第三支识,一跳跳到后面第八支爱,那么这个情况,我要说一下。那个爱是什么?这个图上面画的,一个嗜酒的酒鬼,那个酒鬼他平常没得酒喝,心里一天到晚想酒,等到那个有了酒以后,喝了个不停,这个酒鬼从来不知道醉的,不晓得你们碰见过没有,我想你们可能碰见过,我以前没有出家之前,我也不会喝酒的,只有一次的因缘,不晓得什么因缘,偶然的喝了,喝了以后,人家说我喝醉了,我说没有没有,我自己觉得脑筋清清楚楚,实际上那个醉,不是说你倒在那个地方,一动都不动,的确的就是你那个受了这个这个酒精的刺激以后,那时候心里面一种兴奋状态,说话也是爱说得不得了,是语无伦次,然后呢喝得是越喝越起劲,这我没酒瘾的,尚且如此,所以我晓得那个酒鬼的话,那再多他也不怕,喝醉了,明天,明天再来,就这样,所以这个爱的状态,就是这样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状态呢?你说无缘无故一个人会不会去喝?他不会,他前面一定有他一个什么?有他的原因,他前面已经有这个习惯了,对不对?我们做任何事情,你没有这个习惯,从来碰不到那个东西,你不会欢喜,你所以欢喜这东西,就是你前面喜好的东西。前面的喜好是什么?就是你前面的行所积累的习气,你所欢喜的,那个欢喜的,如果遇见了这个外境,再引发他的话,前面所做的行为,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当碰见了境界你又触发了,然后呢又来了,来了以后,这个像酒鬼一样,你不会嫌少的。所以这个爱的力量就是看见了就欢喜,这种状态。
  那么另外一种图上面,它不是一个酒鬼,另外这个十二因缘图上面画一个要人,这个要人平常我们说国王,他处处地方显他很重要的样子,他有很多事情要作。然后我们看,或者是大的企业家,或者是什么,他是忙得不得了,为什么?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就这样,处处地方少不了他,名也要,是利也要,是样样也要,钱也要美人也要,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的。那国王有了这个还要那个有了这个还要一个,这样样有了,还要长生不老,就是这样,这个爱的特质。那么爱了进一步呢?他要取。取这个东西,就像猴子一样,那我们看见那猴子爬那个树上面真是有意思,那个猴子摘那个果,摘了一个放下一个,摘了一个放下来,摘了放下来,它不停的这样去摘的,就是那个取的特质,换句话说我们心里的状态,就是这样。然后呢当你取的时候,那个是下面是产生什么的状态呢?取了以后,那个就非常强有力的这种心里状态就生起来了。平常我们眼前说刹那的也好,说一生的也好,譬如说我们欢喜的东西吃,到那时候你看起来,这好吃的东西,你坐在这个地方一看,第一个,这是什么?就是你看见了,当你看见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说你以前有这个影响力量,有这个习性,跟无明相应的这个触,看起来,然后你欢喜它,爱,爱了进一步你就取,取了以后,然后呢你就吃,什么弄,那个越吃越起劲,当我们吃得起劲的东西,真是欲罢不能。如果我们那个肚子不是橡皮做的,如果我们这个肚子像个房子一样的话,或者像个海一样,你多少东西吃下去,不会打回票的,就单单这个东西就有这么一个很大的力量,这是我们刹那的。
  那么然后呢?还有一种状态,那么你一生积了这东西以后,譬如说我们现在人来说吧,现在世间人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眼前一天的生活,说起来只要十块、二十块钱就解决问题了,但是他偏偏不行,要积,不但要十块、二十块不行,要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乃至于更多,他积,积在那里存银行,然后辗转的来,一生一直在这个上面忙,一直在这个上面忙。那么等到他慢慢的慢慢的忙完了以后,他心里面就一直造著这个业,心里上留下来非常大、非常大的影响力量。通常情况之下,到结束了以后,那个时候他脑筋里,譬如说,人生病了,然后生病了以后,他通常有两种心情,第一个呢赶快找医生,他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个万一有问题的话,哎呀他也觉得这个事情还没办;这个事情还没办,这个遗嘱没交代清楚,这个钱该怎么办?如何处理?他脑筋里都是这些事情摆在这上头。所以他那个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强有力量,他一生忙的这些事情,他在这地方紧紧的、紧紧的现起了,所以记得不记得当人死有的时候,善心死或者恶心死,他那个是什么?就是他如果一生忙这个力量,他这忙的,为什么忙?前面经过这个爱跟取,对不对?清楚不清楚?因为我们每一个地方的心相,那个时候这个就有这绝大的力量。平常我们只要自己随便你想一下的话,平常也是如此,重要的任何关键,假如有重要的事情摆在这地方的话,譬如说我正在做,做了一半我要离开了,对不起这一件事情一定要交待的清楚,这一定是这一个事情就占在你心里面,这个叫作什么?最重的业。再不然的话,就是你要走的话,有人提醒你,某人哪还有一件事情没解决,对对对!凡是这种事情都是前面经过了你一个识的种子,经过了现在的很多爱取,而造了有,这有的话就是业,这个存在这个力量。再不然的话呢,你的习惯,想起来要走了,我想起来了,就是凡是这种情况,都是这样。这个力量,由于这个力量,然后呢前面这一生的缘尽了,前面一生的缘舍,所以这个我们四谛当中,叫因、集、缘、生,因就是那个种子,那个种子位,就是无明、行、识的那个识的那个种子。
  集的话呢?就是经过了爱取的滋润以后,这个集包括什么?所有的这个惑跟业两样东西,经过这个爱取的强烈的惑,然后呢造了种种的业,这个叫集。集了以后,然后呢下面会引生一个力量,引导你下一生的,而这一生的生命舍掉了,舍掉了这个就是下一生结生的缘,然后呢下一生生起来了。那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呢,也是如此,由于前面这个爱取,所以造种种业,造了这个业,这个业的力量非常强。前面你无明、行,譬如说,因为无明看见这个东西,看了然后呢,留下,做了一趟,留下一个影子,只是留下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它不一定马上结果的,通常就是你做了以后,就留在这个地方,可是假定经过后面的这个爱取的滋润的话,慢慢慢慢这个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这个大家感受得到吧?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当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今天你要离开的时候,要想交代,或者什么的,那就是这个什么?有的力量。当我们一生结束的时候,那也就是这个力量现起来了,所以那个就是会引导你到下一生,于是呢下一生开始生了,所以结生。那么结生的时候怎么个生法的呢?结生的时候就是这样,结生的时候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先就是你离开的时候,当这一生的缘尽了,说死了,然后呢因为你由于无明,不认识事实的真相,爱著,你觉得这个失去了,这个无始以来的惑,以及你造种种的业推动你的力量,这种心里的状态,这个就是识的状态,又继续的生命前一世的业所感得的生命是到此为止,可是这个心识本身,却有这个力量推动,就是那个时候,这个时候中有现起,这个中有就现起来了。中有现起来了呢?还是由于这个业,前面我们说过,当你照这个业的时候,除了你自己以外,还有跟你相应的,然后呢对不起,自己造的业,以及相应的境界现起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又会在这个里边转,然后呢结生。那个结生的时候,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说如果是胎生为,以胎生为,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就看见那个男女的交合,那么因为你的业的关系,所以别的人跟你没这个业,你看不见的;有业的话,不管千里万里,你就去了看见很清楚,然后呢当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的,跟其他的,一个是男女的交合;一个是只见二根,乃至于最后只见那个精血,都是这个,就是你的心,一步贯注在这个里头的时候,只见这个。
  昨天我们就谈过了,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的话,我们也很清楚,刚开始我们见到这个,然后呢你刚开始跑到厨房,看见厨房作菜,到后来的话,你欢喜它,到最后的话,除了这个你欢喜吃的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那就是我们,就这么现实的一个心里状态。然后你那个识,那个时候你那个识,由于你一向的习惯,你就欢喜这个东西,所以它这个有种非常强有力的力量,本来这是你这个心的业力所缘的,但是因为强有力的力量,你把它摄持、把持这个东西,那个时候这个精血本身,这个就是这个名色当中的色,而另外这个名就是什么?就是你的心识,那个心识所缘的对象,就偏偏有强有力的这个有的力量就把它把住,就像黏住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强有力的力量的话,你不会投生,你不会钻进去的,就因为有这个强有力的力量,这个强有力的力量就是有支,就是有,就是我们以前无始以来,所造的这个经过爱取滋润的这个力量,一下沾上去了,这个就是名色。所以名色两样东西,它都互为相、相像什么?名依赖于色,色依赖于名,就是就是这个时候。那么,这个名色这个东西为什么像海中一条小船?这有是有这个东西,有这个生命,可是呢它这个大海中,动不了就陷在这个里边,就这么就这么,你远远看看的就这么一堆,就是如此而已。这个里边却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物的方面,什么?船。船上了还有呢色的部份,一个人,就是这个,就如此而已。由于这个业的继续不断的推动,虽然在这个地方呢继续不断的推动,然后那个时候就六根开始发展了,这六根,这个是六根虽然发展了,但是这个根本身并没有认识作用,就像一栋空房子一样,那个空房子就是它的自体,六识就是六个窗子,所以它下面这个图,就是空房子有六个窗子,就是空空洞洞的,
它有了六个根,这个胎位当中,乃至于到后来,他那个六根本身,根是具足了,但是那个根的作用,还不现出来。
  那么再下一步,这个业的推动,然后呢出生了以后,那个时候这个就是触,感触了,就是根、境、识三识和合触缘生。那个感触是非常敏感的一样事情,所以这个图上面是一个男女交合,它并没有现那个交欢,就是男女睡在一个床上,那个就是触,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状态。平常那个感触,我们也可以也可以感受得到,当你正触的时候,那个时候譬如说,你一下坐的一个软软的,你坐上去第一个念头,或者你随便,或者,如果说好的,你快乐的感觉,其他的所谓苦乐什么等等,,刚开始那个接触的时候,你并没有能够体会得出来,欢喜不欢喜,可是那一下你就有一个感触,这样,那个感触本身却是很灵敏的,由于这个灵敏的感触,所以下面就生起那个受,那个受就非常强烈、非常强烈,所以那个图上画的什么?像一支箭射在你眼睛里,这个眼睛这个东西敏感的不得了,你稍微吹一点风,它那个眼睛就难受的不得了,稍微有一点垃圾进去就不得了,就是这样。所以你随便一点点东西的话,不管是身、心两方面的这种东西,就会这么个强烈法,实际上呢我们眼前也是。这两天天气冷了,那个一下冷了,那我们就觉得这地方,就这个不行,早晨起来,第一个起不来,然后呢起来了,跑到大殿,平常的时候,进去就进去了,一进去的话,踩到那地上冷得不得了,那我们这里还比较好,如果你跑到大街上一看的话,那各式各样的时髦的衣服通通出来了。天气稍微热一点,那个东西都拿掉了,都是这个样,然后呢你稍微吃东西味道今天差了一点点就觉得不对,不管是任何东西,这么个敏感法,这样,那个就是受。所以刚才我们说,我们不是从无明、行、识,然后呢,这个三支是什么?能引支对不对?为什么叫能引?它能引发你的,但是
因位当中,它能引的支,怎么会引发生起的?还要一个条件,什么条件?爱取这个因位的识,是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因位的识,感不感果?不一定,要看你有没有爱取的滋润。当有了这个爱取的滋润,不断的滋润的话,所以作已增长,那么不断的作,就同样一件事情,不断的作,不断的增长的话,这个力量非常强、非常强,到后来的话,它前面这个缘尽的时候,它这个力量就生起来了。然后呢生的时候怎么办呢?生的时候那就是这样的次第,这样的次第,所以到最后到受。现在我们一生,从结生开始到老死,一直在这个受的当中。对不对?我们这个境界,碰见那个境界,这个分三部分,前面告诉我们的,那我们那个果报分成三部分,一个是异熟果,一个是等流果,一个是主上,或者是增上果。什么是异熟果?就是这个这些,从名色什么等等,这主要的指这个报体为主的,这是识所摄持的这个,然后呢完了以后,这境界任何一个现起的时候,你这个上面有个感受,而那个感受的当下,它却有一个另外一样东西─等流,心里面也会跟著生起来了,但是这个是果,这样。
  还有呢外面的境界的话,外境这个所依就是我们有情所依的叫作增上果,外境所依的,我们一生就在这个受当中。当你随便有一个受一样东西的话,那个时候你就会有一个一直在这个境界当中转,有了一个受,那个时候你自然而然会根据那个受而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状态。那个引发的内心状态是什么?等流因果,如果是凡夫的话,现在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后呢?不一样了。说为什么现在有这个感受的?由于前面的这样一路上来的这个因缘,所以你看见了这个东西,你又欢喜了,因为以前结下来这个贪爱相应的。反过来呢?你看见了这种东西,又起嗔心了,那是因为跟这个相应的,总之这个在痴当中,不对不对。如果你了解了不对,你就不会作这个,那就是还灭,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这样。所以不懂得道理的之前,你一定在这个里面转。在这个里面转,然后你讲种种世间道理,以世间来说,对啊!你有百分之百的道理,因为我们当然要去享受,当然要求营养,当然要求舒服,当然要讲道理,你这个有道理,我这个没道理,这种事情都来了。对不起,这个都是什么?等流因果!然后在这地方呢继续又造业,而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对这个,这一世所以感得这个果报的原因不清楚,对不对?无明又来,从头再转。然后呢?由于不明白,所以你产生了下面的爱取等等,这到这地方我们要了解了,所以它刚才告诉我们,这个能生爱,发爱的这个受,跟这个所受,受所生的这个爱是两重因果。清楚不清楚现在?第一个我先把这个前面讲的。还有一个呢?无明、行、识,这个是能引支的因,这是个因位识摆在这个地方。就像平常我们说,我们外面去跑一趟,或者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看一个电视,譬如说我们举一个比喻吧,常常说的,你看电视看得正起劲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广告,看了正起劲来了个广告干什么,你讨厌它,是啊,讨厌它,幸好它只有半分钟过去掉了,对不起!那个识落在那个脑筋里,这个因位识,它并没起现行,过了一些时候,你碰碰碰,忽然之间,以前广告当中,它是说这个汽车怎么好、这个汽车怎么好,那个时候你有了钱了,跑出去看看,你想对呀!我这个汽车里面想到有这样东西,然后你就忙,忙著去,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A面

  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然后呢引发你的跟无明相应的触缘受,对吧?就是你不了解嘛,于是境界触,受是什么?一个是境界,记得不记得那个触的定义?触的定义是境界受用,你又触到了那个境界了。受的定义呢?生果的,触了以后,然后你又感受上面,又看见了那些,这个汽车,它的确带我们的很多好处,于是你想,我也去要一个。然后呢你开始觉得蛮好,只是如此而已,爱、取。于是你下面紧跟著为了要获得这个东西,做种种事情,你然后去买一个汽车。所以当你刚开始看见那个东西的话,这个因位识,也许你看过了就丢在那个地方,它并没有马上叫你去买汽车,对不对?所以眼前我们所有的所对的境界,是,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一念一轮回。这个什么?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念头的因位识就下去了。所以我们一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这个境界当中,不晓得到多少的这个识,因位识。那么这个因位识怎么感果呢?就是这个,所以它叫能引。那么它能引这个因位识怎么才会生呢?还要一个能生,使得这个能引的因位,产生它现在就能生起的力量来,这个什么?爱取。现在清楚不清楚?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地方,你们非听不可。所以我这个地方说一个闲话。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说,现在看了非常欢喜,他要把前面的补起来。是,补是要补的,因为你前面不补,现在跟不上,但是这个他补了,重点都摆在补上面,这一堂课就不听了,这个时候一个大损失。你听的时候,最清楚的时候,听完了,你马上想一想,想的不懂,你弄清楚的话,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现在我每个地方解释的时候,把前后的关联说的很清楚。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说这个能引的因,经过这个能生的这个滋润,这样就对了。这一下这个因位当中的识,就可以生起来了,所以结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状态呢?说生的状态,它所生支当中,所指的那个生,就是现前生起的状态。现前生起的状态什么?说现法,对吧?所以这个叫做现法苦。那么我们说不苦嘛,蛮快乐,前面记得不记得?乐是什么?坏苦,对不起。苦嘛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所以一有生,这个就是现在的苦谛摄。但是那个生的过程当中是却有什么?名色、六入、触、受,这几样东西。这个名色这个东西、无所谓苦不苦。然后呢这个六入这个东西,它本身的确没有苦不苦。但是呢这个生支当中,却也包含在这个里头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我们刚才讲总相、别相来说,所以每一个地方,它那个次第,现在我把那个大纲都说的清楚,那么到这里我们现在了解了,原来这样的,它所以能引分成四支,以及所生分成三支,以及引、生之间的大概的关系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有这样基本的概念。我们现在不妨仍旧把这个能引来说一下。是,能引是无明,行、识,所引,何谓所引?就是引的那个果位识,乃至于名色、六入、触、受就这样。那么以什么?看我们现在看一百八十四页,刚才讲那个文,现在你们看。一百八十四页上面,第四。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现在正讲这个。

【“谓于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

  这个怎么引法的?就是把因位当中这个识不断的薰,那个习气去薰它,这个是这样引的。所引的呢?怎么引法?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

  就这样。这个因位识当中薰习,遇见这个能生的这个,就是那个能生的这个爱取等等,有一种引发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这个因位识。

【“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就把前面本来这个因识,这个是在因位当中,转成功当中的果,结了果了。现在了解了没有?那个,那一段话很清楚了,对吧?下面呢?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第二重因果当中的这个。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这个就是你为什么前面这因当中,现在要生起来的,就是因位当中,本来潜在这个里头的,它有一天,它这个已经引发的果现起的时候,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本身,比如说,你眼睛看见一个东西,这个无所谓苦不苦。的确是,但是呢?的的确确是感得前面感得的果,所以触、受这个受用两样东西圆满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又有爱、取,引发滋润,这个是以何为生。由于这个所生的生老死。然后他下面说如何而生?这个道理怎么样的?

【“谓由行于识,所薰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还是这句话。由于你现在这个爱取以后的造的行为,然后呢?这个行为,把这个因位当中的识不断的薰,薰就是就好像我们用火来烤一样,不断的去做,把这个力量增长增长它,就像一个种子种在地上,把那个太阳、水,不断的滋润它。于是它就有一个力量生起来了,那就是这个引、生两样东西。于是在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辗转的转。你这样辗转的转的结果是什么?等到你一生下来,对不起,生完了以后下面,背上就背一个死尸。一生,好了,注定就是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一生下来是背一个死尸。乃至于圣者,圣者他最后还要死,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件事情。他那个东西,生下来的那个东西,还是要丢掉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就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呢?最后竟然要死的话,对不起,就是这个东西,阎罗王。就注定被他所吞食,而且这个阎罗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个图。他这个这么可怕,三只眼睛,然后睁的圆圆的。这个两个牙齿,前面在吞食。两只手,U面两只脚,把你整个的包的死死的,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透脱出来,逃不出去,也就是。所以这个十二缘起,这个图现在清楚了,然后呢心里的行相清楚了。在进一步说明之前,现在我们不要看书,也不要看那个图。我们这个地方仔细的检查一下,前前后后我们所了解的,一生当中都是什么?尤其生了以后,这生的过程当中,它这个总相,那么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什么?触、受。我们目前所遇见的一切事情,都是触、受。眼睛看,根对著境生的识,好看的起贪,所以不离爱。你讨厌的,排斥,所以是乖离爱。否则的话呢?舍受。就是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无记心。这个无记,这个东西不是引业,却也是满业的因。这个就是触,触了以后受,我们一生当中,无非在这上头。所以他前面,我们翻到前面,看。
  在一百八十二页当中啊,爱那一支。看著,“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这几句话,刚才已经简单的说过了。现在清楚不清楚?为什么受缘生爱?那个受,触了以后是一定受。那么触跟受之间的两个受用的不同,我们现在也了解了。因为你虽然,这个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当这因到感果的时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为止,断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对不起,你又来了。所以它,一定是无明和合的触缘而生的受,那个时候,又爱来了。这个是为什么?佛就告诉我们观受是苦。现在我们这里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这上面。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不要说,这个营养,这个医生怎么讲,这个怎么讲,这个少不了,那个少不了,这个,没有一个少不了的。实际上呢没有一个真需要的。忙了个半天,到最后烧起来还得多花一点油。真可惜,让人家多哭几场,多耗一点钱实在没有意思,实在没意思。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痛切的认识,佛法是这样,这个才是佛法。所以我说这个十二因缘,不是把它砰砰磅磅背一遍。你当下要认得它,起心动念之间在什么境界当中,这样。所以的的确确的一定要这样。可是呢??现在我们虽然懂得了这个道理了,我们大家懂是懂了,但是做不到怎么办?对!这个是个问题。所以记得昨天晚上,我们讲那个温习的时候吧!也正讲到这里,这个俞先生听见那个灶神讲了以后,说心里很警惕。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萨前面磕头,说我一定要改过,从此以后发誓要改过。然后呢改名叫净意道人。我自己想起来,当年也是这样,那个贪心这么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师父讲,师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师父就说:“你不必了,实际上你试试看。”这样。我现在也发现,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说闲话,他跑的来跟我说,师父啊,我要禁语。我笑笑,我笑笑,最好不要禁。实际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经上面告诉我们清楚明白,你不在行相上面,你要认得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晓得,我们每一个人未尝不想向上努力。但是为什么不能努力?这是我们现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的地方,这个环境来看,我的的确确是越来越欢喜,大家每一个人都的的确确都在进步当中。不过有的人,的确是显得太慢一点。有的人实在赞叹,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见效。那么,向上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时间得注意一下。向上的关键在哪里呢?第一个正知见。这个地方已经告诉我们了,正知见。还有呢?正精进。这最重要的,你没有精进不行。精进是什么?如理的行持,而把这个正知见,要获得正知见到正精进,中间有一样东西,必定什么?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的思,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你们,大家现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你不要说我要学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这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么去坐?怎么去拜?怎么去念?怎么样转这关键、功曹在什么地方?这样。那个时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须要把空下来这个脑筋,不要让它放逸,这最重要,放逸最重要。这个是所以我策励你们,慢慢的在温习当中,我会特别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诉大家,在这个地方闲话不准说,这是放逸之门,这是放逸之门。那么我想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八十四页。那么昨天已经把十二因缘流转的这张图,解释了一下,当你们把这张图的内涵,有一个正确认识了以后,那么现在我们这地方讲的那个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否则的话,你单单看那个文字,真是个看那个天书。我自己是这样,几位同修也是这样,你们没有看的人不晓得这个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这个东西,摸索了十几年,始终不晓得它说什么!所以这一点我特别提醒大家,要珍惜这个教法,这个教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你们宿生自己的善业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这样,得到那样。现在我们重新把一百八十四页,第二段四相当知那一段念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这个在念之前先说,这个十二支当中,总共对半、对半的分,六支是因,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无明、行、识、爱、取、有,这个六支是因。然后呢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生、老死这个六支是果支。一共这样的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么单从这个因到果是这样,可是这个因有两重,一个是引,一个是生。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文重念一遍。把念过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对证,那么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后这个文字所指的内容,这内容就是我们心里的行相,相状,乃至于为什么我们在生死当中流转的这个原因,就有了概念。现在看文。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这个引,能、所当中一共有四个行相。

【“一何为所引,”】

  什么是所引的?

【“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过在前面,这个平常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这个有个原因的,因为实际上那个果位识,出现是怎么状态的,一直到摄持这个名色那个时候,一刹那开始那是果位识,前面这个都是因位,前面是无明、行、识这个因位,经过了爱取有的滋润,然后它现起中阴,那么就实说来那个中阴身本身,已经进入果位识了,但是还没有结生,所以它结生的时候是什么?就是看见这个父、母交合的时候那个精血,实际上这个精血,就是由于他的业力所引的原因,那么他的执著、爱著,所以这个时候,他有一种执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们对我们所欢喜的,我们欢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贯注在这上面,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不觉得。但是这个力量非常强盛,这个力量,虽然你不觉得,却有个强盛的力量。有一个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觉得到,你最欢喜吃的东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个时候你简直无法忍耐。我想我们体会得到的。在这个里面都是这样的。你最疼爱的、最心爱的东西,忽然之间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个时候你的心理这种状态,那才能显得出来,这个强盛的这种力量,所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坚强的摄持,执取的力量。所以这个识就是依靠著这个色,第一个识,就是心识的识依靠著这个颜色的色,这个物质的这个东西,执著它,也缘它,这两样东西就像撑起来一样。两个筷子绑在一块儿,你绑著我,我绑著你,结果两个筷子就撑起来了。钢筋跟水泥两个紧紧的捆在一块儿,这个柱子就行了,我们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当它那个进入果位时候的这个状态,就是变成功名色当中的这个名了。所以通常我们这个细分的时候,就晓得怎么是因位,怎么是果位。那么果位的状态,我这地方也提一下。什么是所引呢?那就是这个从果位识,当他结生的一刹那开始,名色,然后呢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那依何所引,拿什么东西来引的呢?无明之行,就是业,最主要的是惑,由于惑而造的业,由于造了业,业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会推动你的,以这个来推动,现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样一个力量。如何引发呢?怎么会引呢?是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这个昨天讲过了。所引的呢?说怎么会引发起来的呢?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这个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么还有呢?生那一方面。那个生那一方面是能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个行相,以何而生?拿什么东西才能够生起来?这靠什么力量呢?就是爱取。靠爱取的这个滋润。以何为生,生些什么呢?生老死。“如何生,谓由行于识,所薰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于爱取的关系,然后呢你这个爱取就是一种烦恼,一个惑,由于这个惑,然后呢自然而然你就造业,这个业就不断的薰那个识,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个识田当中就留下影向力量。以前留下的影向力量是因位,现在呢你继续努力的把这个因位留下来的识就感果了,就这样。这个为什么会感果呢?因为它继续的薰习的话,这个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强大到那个时候,那就产生了现行。这样。那么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了。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那么解释。这个生是所生,老死的过患。前面我们说,所生是生老死,那么它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分开来呢?它有一个原因的。就说它为什么要讲那个经,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目的,要让我们正确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后呢从这一个地方跳出生死轮回。假定你不了解这个生死的真实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这个实际上的过患、祸害的话,你不会生起厌离心。你觉得还快乐的很,还好的很。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不要说世间上的放不下,修学了佛法,还是觉得这个道场要弄这个,真正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里面放不下,对不起,那没有用。所以他告诉你,一旦生起来了以后,这个祸患无穷,痛苦无比。所以他把所生那个生老死那一个分开来。生是很简单就生,生完了以后剩下来的,一生注定你背那个死,那个死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痛苦当中。所以说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生完了以后的一切一切都是过患。没有一点是可以爱乐的地方。我们必定要对这个有所了解了,那个时候,你由于苦的逼切,才会追求要想找这个苦的解脱,那么你再看看,那个苦是不是能解脱呢?你会找,说有原因。只要因地上灭除就可以。所以整个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佛说的时候,一定先说苦谛的原因在这地方。所以佛在这个缘起经解释当中,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个他的理由所在。换句话说,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必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到这里我们了解,佛讲的经典你千万不要单单看那个理论,不要单单看成,注意哦!这是一个理论没错。可是这个理论有它绝端重要的一个实质的内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话,那变成说空话。那时候学教的话,那教了半天是戏论。现在说他理论上有他实质内容,在这种情状态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则罢,要想修行的话,这个理论不通,请问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话这个里面有这种含意,随时提醒我们,我们继续说下去。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这个道理前面说过。这是对于业果不明白。但是呢我们不明白真实的意义的不明白有两种。一种就是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还有呢?就真实意义不了解。对因果不了解的人,他就造恶业,因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乐,不晓得快乐的因在哪里?就乱搞,这样。那么有一种人呢,了解因果的关系,所以你要找快乐,也要找到快乐的因;要去掉痛苦,要从根上面切断,那时候他就不会造恶业了,然后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并不了解究竟意义,所以这个因果的究竟的法则如何?对它真实意义不了解。他虽然造善事,但是还在人天当中。所以说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

  由于这个不了解,无明的话,就是对真实的意义不了解。那么于是造了善业,

【“起欲界摄戒等福行,”】

  这个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们一般都是讲世间的世法,它这个善法当中,把戒开始,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你单单持戒而不了解这个真实无我的意义的话,对不起,这个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B面

  对不起,这个戒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还在轮转当中,不过有一个好处,假定说你受戒了以后,你眼前虽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这佛讲的,你无比的恭敬心,由于这恭敬心增上力的关系,将来这个福报完了以后,你还是这个力量,引发你见到下一个佛菩萨告诉你真实的意义,然后呢你透脱。不过多吃了一些冤枉苦头,这冤枉苦头,比地狱里面啊可要好很多,所以这地方也说明两重意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诉我们的戒的真实的内涵何在,我们必定要本末把握的很清楚,那么这是欲界摄戒等福行。

【“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到了这个。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个是善趣的,那个善趣的,不管这个哪一种,总是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你要跳出生死轮回的话,不但对这个业感果的这个道理要了解,还要为什么会业感果,原来这个就是缘起空,就是空性,就是
一切法无我的真实意要了解,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然后你开始从普通的善行进入戒定慧,那这个时候这个戒就变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脚第一步,这个是我们必定要分的出来的,所以他的特质根本因何在,我们要把握的住;现在这个我们了解了。

【“如是十二有支,”】

  那么这样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功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个四项、三项也好,我们再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样东西。

【“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

  另外一种归纳的方法,惑就是烦恼,由于烦恼是造了业,由于造了业是感得苦,于是感了苦报现前的时候,我们不了解的关系又引发烦恼,所以叫无明,然后呢辗转没头没尾的。所以这个昨天讲的十二有支的图,中间那个图,就是那个中间核心,就是那个中间的核心,而这个里边核心中间是以无明为主,只要有这个无明,一团糟。这个无明仔细算起来呢最重要的两样贪嗔痴。前面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讲中士的时候,说系缚,系缚生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惑跟业两样东西,而这个惑业当中惑是他的上首,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就这样。由于惑所以造业,造了业一定感苦,那么然后感得苦的果报,果报现起的时候,对不起你既然无明根本没有拔除的话,又来了,辗转轮,又在这个上面,整个的轮回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摄尽,统统包含无尽,下面引那个菩萨。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这个就是十二支当中的初,第一支无明,八九那就是爱取,这个三支是烦恼,二就是行,十就是有,这两支是业,其他的七支那就是苦,其他的余七这个东西就是苦。那么现在我们看,再继续下去。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

  这个稻秆经也是专门讲十二因缘的。

【“谓无明种者,”】

  这第一个,无明相当于种的人。

【“于业田中下识种子,”】

  在这个业识的田当中下那个识种子,这第二个。第三呢?

【“润以爱水,”】

  经过这爱水的滋润。

【“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就结生相续。这个文字只要我们把十二因缘图了解了,你怎么解释内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样,让我们这样解释、那样解释,他目的不在这里,目的是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说明,让你对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的了解,这个所谓生死过程当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这个起心动念并不单单是你闭上眼睛,就是任何时候你张开眼睛,在任何时候实际上这个起心动念,一定包括你起心动念引发之因,而张开眼睛看见这个心里就动了,听见这个心里就动了。所以换句话说,当在一切情况当中,所有的种种的内外引发心里的行相,你透过了这些经论的说明,处处地方认得的明明白白,你晓得哪些是染污流转,这个地方现在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先要懂得他的苦、过患,以由此而紧跟著追到这个苦的原因何在,然后呢这个原因如何在这个里边流转,一步一步的让你认识。当你认识了以后,既然这是苦,你要了解了这个苦的原因,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这个原因上面把他切断,那么再进一步找到切断的修持的方法,照著去做问题解决,这样。

【“第三几世圆满者。”】

  那么这个十二有支,从因感果当中要经过多少时间呢?下面说明: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

  前面这种这个引这一支,从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马上应该清楚,能引就是无明行识,所引支是什么?所引支就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个两者中间有两种可能,实上呢包含时间是无量无边,他中间可能有无量劫的间隔,说不出来的多长远,这是指长,长的是无限大,短的呢?下一世这样,没有其他的余世就可以生起,这个是引,能引到所引。还有呢?这个能引之所以生起还要靠一个力量,要靠什么?,能生支,所以他为什么虽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来呢?还要一个能生所生,生这一支,所以他下面说:

【“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

  这个两个当中没有间隔的,就说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著生起,所以这个二者当中没有间隔,这样。所以他

【“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这地方讲几世圆满,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了。那么这个怎么样是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呢?先看,说: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如果说你现法就是我们现世,现世就是这一世,这一世你造了顺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这个业,不管是现在,这个地方讲天,其实你造六道当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现在当中先造了这个,那个时候满了前面的二支半,无明、行、识,那个是因位识,那么然后呢,你继续的把他增长,临终以前就是在你没有死之前,你以爱取再继续的把前面所造的因,继续的啊增长下去,于是当来世就圆满所引四支半,那么下面一世满了这个,因为由于这个爱取几支的有,三支的能这个生的力量,所以他下一世,马上感生那个生老死二支,而这个生的过程当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触受,生就是讲那个总相,生起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这快的。下面呢?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

  说最晚的话,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圆满,怎么呢?

【“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

  能生须要一世,所生须要一世,还有三个能引也须要一世,这样的三世就可以圆满了。前面说能引所引中间容有无量劫,现在这个地方就说三世圆满,大家看来有没有觉得问题?他说最快两世圆满,最慢嘛三世圆满,可是他前面也告诉我们说能引所引中间,快者是二世,慢者容有无量劫间隔,这个无量跟三世的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个地方一个重要的关键所在,大家想一想。所以假定你们诸位曾经事先看过的话,这一讲的话你印象就很深,这是为什么我建议你们看,尽管你们看不懂,你们看不懂在那里想一想什么道理,那个时候你一讲的话,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你现在讲过去,那文字都是很陌生,尽管我讲得很清楚,可是你看的还是糊里糊涂,所以你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重点,这个是对无价的法宝的一个最大损失。那么现在我们看那个文。他说

【“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

  是的,从引到生,中间是可能有很多世、无量世的间隔,纵然有多世间隔,

【“然是其余缘起之世,”】

  这句话问题在这里。什么意思?什么叫其余缘起之世?为什么那个能引,不会引发所引,这个能引是什么?就是由于无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识,对不对?这个识就是你认识一个,譬如说我们随便昨天讲的这是继续下去、广告当中你忽然看见一个东西,看见了然后呢看见了,这个掉在、就放在那个地方,没有其他东西引发你,这个是一个因位识。其实我们眼前一切时处,都有这个。现在我们听见佛法了,也是一样,听见了佛法以后,然后你跑出去书本一合,你也忘记掉了,这个佛法也停在这里,或者你在这里做了个坏事了,做了个坏事以后,你回过头来以后,觉得跑到佛门当中来了,然后呢全部精神贯注在佛门当中,以前做的这个坏事,这个东西又停在那里没动,那么现在是什么东西在动呢?就是现在这个东西,你说我看过电视了,放下来,忙别的事情,于是现在我做的这个事,增长的什么?跟原来的因位识不相应的,对不对?是不是?对,现在我们了解了。同样的我们修行来说,我们今天讲的好、听得好,然后呢说这一堂功课作得好,作完了跑得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么,觉得蛮高兴的,忘记掉了,所以现在你继续增长的不是刚才那个东西了,现在增长的这个,假定说你玩完了以后,回过来还要讲,还要听,还要拜,那他又有,否则的话呢?如果你出去的话?他那个东西继续的增长、增长,增长到后来呢那个东西成熟。所以前面尽管在这里念一点佛经什么等等,这个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结生,对不对?所以他是说其余缘起之世,那个其他的缘引发其他的因,在这个里边其他的地方咕噜咕噜地转,你现在这个能引的这个因位识没动,了解不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

【“非此缘起之世故。”】

  不是这个因缘辗转的关系,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这个识,从这个能引识经过能生滋润感生这重因果当中最长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个是造,造完了以后呢,然后呢你把爱取来滋润它,滋润它了,他一定要会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种情况说现生,譬如说:我今天做了想修行,跑到庙里面去,跟人家跑到去一看,这个庙这个好,有个印象然后呢回去忘记掉了,然后呢一忘,无量劫以后又碰到了,来了就这样。佛寺有一个公案,说念了一声南无佛,最后成了,这南无佛那一声是无量劫以前,这一世碰到了,然后呢又滋润起来的,它才感,这是慢的。快的呢?你听到了一声佛过去了,过两天又来了,也这个好,这个正是我需要的,然后你心里面全部精神就贯注进去、放进去,于是你经过了精进的努力,下面这个不断的薰法,不断的薰法,于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这里,第二世,再下一世你一定感得的果,这是两世圆满。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现在我们也不晓得,我们跑得庙里去,看见庙里很欢喜,你就很欢喜,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同修欢喜:人家讲的很听得进,然后心里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这个,为什么你会这样?就是你宿生薰法的这个因位识,也许是前一生,也许是前二生,不晓得前多少生我们不去管他,总是造这个因位识的那个缘也现起的,那个时候也碰上了,然后呢你不断的在这个用那个爱取来滋润它,于是感果了。不过这个爱取,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对染污的同样的爱取,我们叫他爱取;对这个清净的我们叫他善法欲,叫勤精进,这两个,其实精进还是造的业,对不对?所以这叫善业,或叫善净之业,或叫不可思议无漏妙业,它还是业,就这样,这道理我们懂得了。所以说原来这样,最快两生,最慢也是三生,不过这个地方有一样东西没算进去。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中有没算进去,中有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段,但是一般说起来这个中有当中,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像生死轮回当中的一个特别,它就是结生相续当中的好像一个中间过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讲的时候呢?经论上面没有提起它来,却是内涵是有的。了解了这个,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如是”】

  像上面我们说的然关系,有没有人去忙这事情啊,没有,并没有人这样去做,所以啊然而全无实作业者,没有实实在在

【“己生诸果支时,”】

  就像前面这样的从这个因感得这个果,这一个从因感果之间,这是因到果的必的造那个东西,所以绝对没有一个主宰者去造那东西,也就是这样的因。因为你无明,所以你就会造业,因为造了业,所以就一定会有这个业相应的识落在这里。同样的,当有了这识经过爱取的滋润,而有支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会感得下面的生老死等等,这生老死就是你所受的果报,就这样,这个没有实在的东西,这是十二支的辗转连环,这样。既没有实作业者,

【“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这个补特伽罗识上面的所执是我。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就像前面讲的道理一样,这就是什么?因感果,这个因是一个法是这样的一个特质,是一个特性,他这里边并没有我这东西在,然后呢有这样的一种特性感得这样的另外一个特性,跟这因相应的这个叫果法,这是说这个法、因法感得果法,如此而已,并没有一个我在,并没有一个我在。所以我们现在仔细推敲一下子看,回想一下看,为什么叫无明缘行?因为无明,你如果说明得话,那你就不会妄执,因为瞎子所以,所以嘛就妄执,那时候就造了行,造了行以后,对不起,行当下就有识,识以后呢,然后呢一定会慢慢的,由于识的因缘策发那个名色。当然,我们前面讲的好像那识的因位识,这一定要经过爱取的滋润,这个当然,但是它这个识,摄取名色的过程当中是什么?纯粹是这个识的力量,对这一个精血的一种执持,所以识的因缘而产生名色,这前后的因果就是这样,就这么明白。由于名色,然后呢六入慢慢起来了,由于六入之缘,然后才有触,触了以后就有受,因为有了感受就起爱,爱了以后就去取。那一样一样东西的前后的关系,因果关系这么清楚。所以这是前面的因支感得后面的果支,只是如此而已,但是呢我们却不了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由于对这个道理我们不了解,这个真正的生死道理,只是这样的流转,但是我们不了解。不但不了解这个流转的因果,而且不了解这个里面并没有实在造业的受果的我;这两个都愚,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求,当然,有了这个我,我们要求我要安乐,因为要求安乐,所以你就造作那种种业,造的时候呢由于身口意三门,由于造了这个业就流转生死。到了这里,我们停下来说,你说那里没有我?但是你那个痛苦的感受不是有的么?是啊!快乐不是感受是有的吗?是啊!千真万确一点都没有错。你们怎么讲?我现在倒问问你们看看,这个怎么讲?对啊,你感受的痛苦,当然你要除掉它,你要感受快乐,当然你要追求它,这个怎么讲?这个地方考考你们,考考你们,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一下。实际上呢?我倒不是考你们,给你一个最佳的机会,你们必定要从这个地方呢认真的深入,这一次的考试真的考,我现在告诉你们,今天下午我不去安脚,就是个考试,先说明,所以等一下下了课以后,你要在这个问题上好好想一想,大家都要来,就算旁听的同学们等等,但坐在外面的不算,至少从这个地方,我也了解大家的情况,没有一个人,全部大家到齐,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继续说下去。说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

  好了,由于这我们不了解,所以一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了业又从这个业出生这个果报,果报那就是苦的,然后呢,造那个苦的果报现起的时候,你又不了解,还是不了解,你又起烦恼,然后呢?惑、业、苦没头没尾的一直在那儿转。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就是这样,这龙猛菩萨这样说的。实际上很多经论上面讲的都是这样:从三出生二,从二出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就那么一个偈子,结果我们啊讲了三个钟头,还没有讲完它。所以平常我们说自己要看论,的的确论是最好的说明的内容,但是没有完整的教授,实实在在的你真是像看天书一样,那么下面这几句话,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来了,由于上面这个道理,如果你嘹解了,如理思惟地想想的话,我的天呀!原来我们生死轮回当中就这么莫明其妙、就这么糊里糊涂,真是一无意思,实在是我们冤枉啦!所以说小人枉自为小人,白吃苦,那自己就产生厌离心,所以这个是策发我们厌离心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千真万确。那么我的感受呢也是如此,我出了家二十年,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是小乘的不去管它,我是念佛要紧,到后来由于善知识的引导,为了要了解怎么念佛念得好,所以就迁涉到教理,然后开始学教,学了教以后发现这个东西蛮重要的,然后去找,看那个四谛十二因缘,看来看去就是看不懂,你说不懂嘛又懂得头头是道,苦集灭道,然后苦当中嘛无常苦空,集谛当中,四个行相─生集起因缘,然后道行如出,十六个行相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翻字典,查了个半天,但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说实在的一直不懂,到现在,这个里边,它每一个地方的观念是非常清楚,等到你真正了解了这些的话,由不得你不生厌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假定我们现在厌离心生不起来,这地方告诉我们最佳方便,就在这里。说到现在这里为止,是整个的佛法的基础全部在这里头,如果说没有这个,大乘跟本谈不到,不要现在说,我们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就在这里,这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然后呢下面的经论上面都说明这一点。如果说了解这个道理,只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话,那就小乘,你把这个心扩大要代一切有情去解决的那就是大乘,因为那问题的中心在这个地方。大小乘的差别,不在对于事情的真像的了解与否,而是说你发的心的广狭问题。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

  看一看,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造集了能引善、不善的业,这个现在我们了解了,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们从出生到生老死一直在那个受当中,只要你有个感受,你一定这个受就是什么?就是果,就是苦,然后呢当这个感受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一定又起惑、无明,一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A面


  业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造了业的话,对不起下面也紧跟著来了,造了业一定会感果的,那么现在这个情况你不晓得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都没感果,你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感果?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虽然无量劫,以前我们不知道,就是眼前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很清楚。我们一天当中、一小时当中,不晓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见这种,觉得蛮好啊!看见这种,这个很讨厌!是不是?我们刹那刹那,都把这个能引的因就放在这个地方,如果说一个因要感一个果的话,那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一刹那就是一个生命、一刹那就是生命,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命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当中集多少能引之因,不晓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们一生当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个对不对?所以剩下来的都没有,还集在那里,现在我们有无量生死了,岂不是说这个无量无边的能引之因的这个异熟还没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对不起。但是呢有一个方法,如果你修习对治的话就可把它损坏,它不感果,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异熟未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就是如此,这唯一的办法要去对治,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对治了没有?说对治未坏,因为我们未修对治。
  那么请问怎么是对治法呢?前面讲过了,我们在讲业的时候晓得了,指这个,然后呢所以讲完了以后马上讲忏悔,这个忏悔就是它的对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这个东西。修对治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修对治的时候晓得这个东西的过患,起过患欲解,本来你看这个欢喜的不得了,钱越多越好,这个东西也越好吃愈好,现在感觉这个是无边的过患,你只要能够塞饱肚子,那我这个修行就可以了,多下来的东西实在是累赘,这样,这个是对治。在你没生起对治之前,为什么没有生起对治?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在你没有生起对治之前是什么状态?以爱取而滋润,你看见就欢喜了,滋润它,由此增上,则当漂流生死,这个生死包括善趣、恶趣,不管你怎么都在漂流。
  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怎么办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还要如理听闻。所以你现在还没讲翻到下一页,我再继续这一段话要说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的了解的这个法,然后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经过忏悔去损坏,损是一种、坏是一种,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忏悔是损没有坏,到后面到最后的话彻底的坏,能够损的话它暂时就不会感果的,我们损之又损、损之又损,于是因为你不会感恶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极乐世界,那没关系,总是你不让那恶的因缘增长,一直让那善的因缘,这个善的因缘尤其是干什么?正对治恶的,就是这样。所以到最后的话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个种子彻底破坏,好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一个爱,这个爱叫什么?善法欲,同样的欲,欲是同样的欲,可是善法欲跟世间的欲,是行相一样的,方向完全相反。一个呢欲是欲,越多越好!现在了解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多过患,你厌离、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们给它一个特别名字叫善法欲。因为你有了爱取,然后你造种种业,现在呢因为有善法欲晓得这个东西厌恶,于是变成了勤精进,这个是两个根本差别,你能够以善法欲去勤精进的话,现在呢是损坏,就是对治,它这个恶业生死之业不感果了。就这样,这个概念就在这里。反过来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萨戒也好,乃至于什么,说多少道理,都在这里─概念,还要漂流!现在翻过来看。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

  看!阿罗汉证了果了,他异生就无量劫以来,他能引之业也一样的无量无边,但是他已经对治,不但损而且坏,由于这个损而坏,他就烦恼解脱了,没有了,所以解脱了生死。所以前面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的业,“异熟未生,对治未坏”,这两句话我为什么要说?异熟未生这是无可奈何的,法尔如是,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就要认识对治,现在大家了解了吗?所以对我们这个忏悔应该感到高兴,尽管现在还不懂得,心里面至少说,我好高兴!虽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经有机会参加了,慢慢的就把这个真实的内容要加进去,不要说我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中间加这个东西,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排斥那个法,那个很危险!我们平常所以谤法、谤法,不一定就行之于身口?就是你心里一念起来的时候,你就那个时候!千万注意!不要说我在那里睡觉多好,跑过去磕几个头,在那边磕的腰酸背痛,这个念头万万起不得!你尽管现在不懂,你说现在我既然有机会进去,虽然我不懂我跑进去,这个就来,然后呢因为你不懂,所以赶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后你加进去“对治”,行了!虽然我们这一生没有机会,不一定有机会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证的,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说我要念佛、念佛,那个道理都不懂,你怎么个念?我的天啊!这地方注意哦!那么还有一点,我刚才告诉你们考试,考试这个是大关键,我所以要考的话就是你们考完了,今天晚上还要温习,不过这个课主要在明天讲,我会告诉你们这个重要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然后呢务必使得这个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确非常精进我非常欢喜,这一点我绝对尽我的力量帮助你们。继续下去。

【“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好了,你对上面这个道理了解了,还要什么?获决定解,这个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不是说懂得了,算了,然后呢关起书本来又忘记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还含含糊糊;不,懂得彻彻底底,够不够?不够,彻底了以后然后呢反覆思惟,然后呢你心里生起现行,碰到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个!碰到任何情况,就是这个!所以这个见解是坚定不移,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那时候才可以、才会对烦恼执为怨敌,在任何时候,平常我以为这个好就欢喜它的,是贪爱的、爱取,那个时候一无是处!一无是处!你就把它看成怨敌了。因为你把那个能够怨敌了,所以你要对治它,那么然后呢对于灭烦恼,这个善巧方便,你能发精进,因为你找到了个怨家了,这个怨家要伤害你,你要想办法跟那个怨家斗,于是你要学种种的方法去跟它斗,这个精进就是斗烦恼,那个时候才引发得起你的精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前面这个道理,这么个重要法。现在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两种当中你能够融会贯通的话,不管你怎么讲,讲四谛,四谛清清楚楚,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清清楚楚。譬如说,我们前面讲这个四谛当中的时候曾经谈起集谛,苦谛比较容易懂,苦空无常,实际上那个苦空无常还不一定那么容易,还不一定,不过至少粗相我们比较容易。那个集谛当中,集谛当中因集缘生四谛这个的确不大懂,你们不妨试试看,等一下翻那个字典,我们这里佛教大字典,然呢这个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么翻?如果不懂这十二因缘的内涵的话,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说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说他对这个概念清楚的,一说道理懂了,否则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道理说的再多你还是不了解说些什么,这个地方我顺便说一下。这个开合之间、粗细之间已经交待清楚。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再停一下。

  他为什么会能够对烦恼执为怨敌的?为什么会对这个道理能够产生决定见解的?有一个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说,苦!就是这样,找快乐!也许我这一生有很多人我并没感觉一心要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经有修行了,初机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为初机的凡夫无非是找快乐,看那个苦,他要去掉痛苦找快乐,那个时候为了找快乐,为了去掉痛苦,那时候努力策励他去找,不幸的是极大部分他要找快乐找错了,那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他都是找快乐,结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狱!好可惜!我们幸运的找对了,因为要这个然后那个,找到这地方,一步一步推进,最后呢找到了,原来根本在烦恼。然后呢灭这个烦恼有一定的方法,那个时候你才会策励精进,策励精进的力量还是什么?怕苦嘛!一句话,所以记得!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它一定是这个行相,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对治苦,这是激发我们发心、起行,乃至于最后继续修行到最后证果的整个力量,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所以你看我们这个禅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师也好,净土圣贤录上面我看见,也不晓得是那一个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后呢人家骂他,快要死了我那有功夫?下面一句话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觉得,快死了,下面阿弥陀佛拼命念都来不及,哪有一点闲功夫?然后呢禅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们现在打那个板也是生死事大,处处地方在那里,真是可惜!可惜的是什么呢?把那个生死事大写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没关系!
  我想起这个,我自己有一段笑话也可以说,我的笑话让你们来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说我二十几年以前是蛮用功,开始念佛、拼命念,后来因为到了兰若,那么然后呢又看了一点经教,看了很警惕,然后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个书上面的圈、点,法师就说,不能乱!所以我晓得经上面我绝对不动,但是自己像现在这种书本上面我就划什么警惕自己,发现那个写在书本里还不够味,我就把那个条子写好了贴在墙上面,贴的个满墙都是,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师跑著来告诉我,看了一下,我心里觉得他会赞叹我几句,他怎么讲?贴在墙上没有用,你要放到心里去。后来我说法师,记不住贴在墙上帮忙它,他淡笑一下。过了多少年以后我感觉到一点都没错,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还受用这句话,我发现努力了多少年以后,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书本上划了半天,原来生死事大,书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后打板的时候那个板上写个生死事大,那个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们都是这个毛病,然后我们去弘法了,讲给别人讲了一大堆,然后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确大菩萨
,那了不起。以我来说,我往往是说了半天,说给他们听的,那是他们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说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个大毛病,让你们来笑我,这是我忏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说。所以说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后这个动力会推动你,然后我们看密教,说这个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后面有这样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穷的这个样,要叫他弄点吃,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然后呢送点衣服给他做,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时间忙这种事情?说来说去什么?苦逼推动的力量,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这里。继续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

  这位大善知识专门在这有支上面修。

【“思惟缘起流转还灭,著道次第。”】

  因为用了这个功,所以了解了,然后著那个道的次第,关于这几句话那么文字很容易,你们如果懂得了这个有支,你们去用功的话立刻相应,否则的话呢这两句话也没多大意思。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所以,因为你晓得原来前面的因感后面的果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到怕恶趣的话,那么这是单是下士类,说这样要做坏事─堕落,所以你要作好事,那么这是下士。结果发现尽管做了善事还是流转,不行,那么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后面一句话,由于自己感受到了这个苦逼,然后推己及人,说我要报恩,那个时候就把这一个道理要帮别人忙,你自己要跳出来要帮别人,要跳出来还要这个,所以说没有这个,谈大乘那是不晓得怎么谈起!现在把这个十二因缘的流转的这个道理,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实际上呢这个还灭的因,还灭的最主要的也已经点了一点,已点了一点,就是讲到对治的时候,我们以爱取去滋润的话那么就生死,如果说你反过来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对治的话,那么把那个烦恼消失了,所以阿罗汉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能够解脱。同时这个地方我们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为什么前面说三世两重因果当中告诉说,这个受跟爱之间是两重因果的,还记得不记这句话?这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特别的原因,“受”这个东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现在必然的果,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从那个受怎么样引发下面却是你现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无明相应之触是生爱,然后明相应的这个触是什么?善法欲,就这样的两条路叉开了,这一条路流转,这一条路还灭,这个大题目、重点现在这里指出来。关于抉择这个怎么来修道在后面,我们现在继续看文。

【“第四此等摄义者。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闇,”】

  像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由于业惑集增上力故,那么这样的关系,平常我们说惑业,它就是业惑,这个你们懂不懂什么道理?是不是颠倒了?不是颠倒,所以它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有的时候可能颠倒,就是说你前面造的这个业,这个业的感不感果还要靠什么?还要靠你的惑的滋润,惑的滋润的这个力量叫做集,由这个的力量,所以这个四谛当中因集缘生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就在这个里面,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怎么从能引因到所生支的关键所在,这句话里头,前面已经解释的很多了,所以这里不再提它。于是就在结生,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如果你对这个道理能够如实的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的正确的修习,那个时候有一个特别好处?坏一切愚痴,而这个愚痴是衰损的根本,所有世间的一切的坏事情都是从愚痴上来的,你了解这个缘起的话,那么这个愚痴就解决了。平常我们讲说五停心观的时候,对治贪心不净观,对治嗔心是慈悲观,然后呢对治痴心是缘起观,观些什么?什么?大家说缘起嘛!这个才真正缘起,现在你了解了内涵一对比就了解了。实际上可能到现在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还含含糊糊,考试完了以后我想大家就会了解的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了解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

  你正确的了解了事情从因到果的必然性,而并不是天生来的,所以叫做空缘起、缘起空,那个时候不管是执著内在、执著外在,内在是我们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说一切一切无因生,你就不会。平常我们世间的这种想法就是无因生,当年称为顺世外道,现在我们通常大部分的见解都是这个,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嘛生,就生起来了,那倒好像是这个都是物质的流转,跟这个没关系,就这样,这个就是无因,这个是错误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见,其实无因本身也是个邪因,也是个邪见,它所以说邪因的话,就是它是讲有因的,但是他讲这个因他弄错了,是这样,这种都是邪见,一切的衰损、一切的罪恶都从这个上头来的,你现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这

【“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

  那个时候

【“便能发起猛利厌离,”】

  那个时候就能够发起猛利厌离。

【“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既然你对生死体相认识了、发起了厌离而且猛利的厌离的话,当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厌离的方法,得到了方法于是你拼命去努力,这样的做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师们,那些祖师们都是已经什么?觉醒,不再迷痴了,就是或者大徿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圣位的这种微妙习气,平常我们现在习气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可怕极了,它这个才是好的,这样的好处的,最殊胜的方便、善巧就是讲上面这个。那么下面就讲经上面的证明: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说我们五停心观就从这个上头来了,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如果你对缘起的道理能够善巧、正确的、如实的了解了以后,那么对于从前到现在,从现在到后在,种种过程当中错误的这种概念、恶见,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龙猛菩萨云:”】

  佛经上这么说,菩萨论上面也这么说:

【“‘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这个缘起的道理,甚深、最甚深!的的确确,佛整个讲的就是缘起,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个只是一个概念,而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实际上呢,就是进入这个甚深缘起的下脚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这个认识走进去的话,你可以走到究竟无余圆满地步。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即舍利弗与目犍连)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这个第一双就是佛弟子,他们一对那真是了不起。为什么赞叹他们第一双?就是帮助我们释迦世尊弘扬教法最好的一对,称他第一双。他们的现行,他们忙些什么?看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于时时中游观五趣,他们也去游喔!他游了以后还来为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萨,这常游毕竟空,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也游戏!他这个游戏唯恐你不去游戏,我们这个游戏就唯恐我们去,差别何在?这我们要了解,一个是正知见相应步步上升,一个是无明覆盖当中愚痴杂染。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那么如果说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这个共住的话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也就是净人们,现在我们譬如说在僧团当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关斋戒的,本来近住是指八关斋戒的这个特别的,那么现在包括范围广一点,反过来说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团来当然学佛,但是进来了以后就不乐梵行,来是来了,心里面就放不下,你怎么办呢?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就这样,那么把那些不乐梵行的人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B面


  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前面有过这个故事,难陀这个故事,难陀的、阿难的那两个侄儿的故事不是。他出了家以后不乐梵行。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带去以来,马上解决,就这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

  然后呢?大师就是佛啦!看见他们两个做得好,那么就问阿难,阿难尊者就把这个事情告诉说,本来他们两个、他们那些人不好好的,结果呢?让那个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给他一教化,就成就了,佛就说好是好,但是

【“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

  这个当然你不可能,他们两个只有两个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去教他们,现在我另外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办?

【“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那是这样,在你们的房门上面,换句话说,你在起居的随时看看,那生死轮回这样的,分为五分,就是昨天那个图,记得不记得?从最里边,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就这个,画在那里。那么周围呢?最外面呢?画一个十二缘起流转,其次行生死轮,画这个生死六道当中,中阴,中间,外面被这个阎罗王包住,这样的五个层次。那么另外呢?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就是昨天讲的那个故事。就把它寄给他,一看,然后呢他看了以后,就了脱生死了。但愿我们现在也看了它一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们现在不要单单为自己,这个地方要为一切众生解决,这是我们共中士。第二,前面就是先把这个十二缘起的这个第一个一点说明,不是,这一个是共整个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几部分,我们就看看这个什么,看那个科判在什么地方?在一百,,这个共中士道,我看啊!思惟苦谛,希求解脱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页,中士道修心分四个正修意乐,那么正修意乐当中分成功有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修法,那么,现在这两个都说完了。所以我们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乐,讲些什么内容,怎么修法,质本身已经明白的了解了。那么量呢?所以现在这个第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

  第一个,像前面我们关于这个正修,中士道的意乐分两个,分两类来说,第一个是苦集灭道的四谛,苦集、十二缘起,了解了生死的体相以后,那个时候心里觉得真是一无意思,原来我们认以为快乐的事情是一无是处。不要说是苦,然后呢找到那个苦原来有这个原因,那既然有这个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谁愿意苦呢?于是就要想得到那个去掉痛苦的寂灭等等。所以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你只要生起一点来,这个也是出离意乐。这个话到现在为止,对我们就变得很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了解了,你任何一个识,因位识,你只要有这个因位识,它将来只要有因缘再去滋润它的话,它就能感果的。感果的第一个就是这个,不过以无始以来是无明行识,现在呢由于正法的了解了以后,跟明相应的行,所生下来的这个识,就是这个。所以哪怕才生起,这个意乐,这个就是识心,就对了,我们就要这个。但是够不够?不够!

【“然唯尔许犹非止足,”】

  不够的。因为这是因位,我们现在要感得的果,因位当中不能解决问题,要感果了以后,才得到这个圆满的。

【“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而那个心要怎么样才对呢?就像我们处在这个大火,什么大火?无常大火!这个大火烧得非常猛烈,所以炽然的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我们要生的量要这样,那么就对了,一定要对了。所以我们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么?念什么?普贤警众四句,普贤,如救头燃,就像这样,要赶快努力!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

  这个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你心里面有多少生起来的话,就对了。你就应该像这样的这个量,继续不断的增长、增长。这个现在我们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没有别的,更没有别的了,不管是禅、净、律、密的根本在此。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有一个祖师说得很有趣。虽然很有趣,这个里边还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师说的话,我这个笑,笑中有痛。虽然这个很有趣好像蛮好玩的,但是心里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觉。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讲讲的。漂浮在酸酒上面,那个酒还发了酸,那是一无是处,然后呢?还漂一点面粉,通常我们看见那个很多东西上面浮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那意思,一点用场都没有。如果你讲的这个道理这样的话,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因为你对这个道理并不了解,既然你不感到苦,当然你也不会求出离,不会求出离你也不会找出离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没有用。嘴巴上面讲讲,心里面就生不起来。一定要你正确的思惟观察,然后对那个痛苦产生深切的厌离,然后呢找到这个痛苦的因,那个时候你觉得这个是一无可取,见不可欲,是这样来的。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我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说,这个贪心明明晓得这个贪不好,经上说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为什么去不掉?就是这样,明明没找到因,你没找到因。所以没找到因,你还觉得这个东西可欲,好得很!你找到了因,认识了清楚,那时候你就感觉到一无是处!一无是处!那个时候你就排斥它,那个厌离心就生起来。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

  既然你对苦业不怕苦,不怕,然后呢?造集苦的因,当然你也不了解,这是集苦的,那觉得快乐得很!既然是快乐的话,当然这个灭除了苦的这个灭,你把它苦当作快乐,现在要灭除它,当然不愿意,是不是?灭除苦集之灭,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话,得到这个苦灭的求解脱这个的心也是这样。

【“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

  所以说,修道都是空话。我们因为了解了这一个苦,找到了苦的因,晓得了要从这个地方断起。断了以后,得到这个灭谛,真是乐,然后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后要出家也好,然后要持戒、学定、修慧。然后要念佛,要参禅。然后要学教、要学密。然后自己不忍,再进一步才去弘法。这个次第是这样必然的,所以下面说: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

  因为你自己看见这个生死的行相那么痛苦,所以要跳出来,推己及人,看见不忍他们苦,因为你不忍,所以那个悲。既然你现在前面这个没有,你说悲,哪里生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总觉得看见别人苦,他觉得很不忍,他自己苦懂不懂?自己苦一点都不懂。既然自己苦一点都不懂得的话,怎么说对人家的苦不忍呢?这个是问题!这个是问题!这个是我们要检点的。但是这个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世间这种事的,看见世间这个人生了病很痛苦,对!我们倒是好的。这个是好心。单单这个够不够?不够。修学佛法不是这样的,它有它特别的内涵在,这个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说,看见他生了病,然后呢就是这样的要去救他,不在这个上头,你要找它这个根本在什么地方。于是了解前面这个道理,然后呢从根拔起,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圆满悲心,那个时候叫上求佛道,因为你要想圆满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个时候要学大智,这样,这个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现在这个悲心也没有生起的话,

【“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

  这个很明白。这个悲心是根本,你现在的根本都没有的话,你说策发无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跟著这个名字讲讲而已,说这个大乘好,每一个人都担著这个我。我总归最好的,大乘最好的,我当然也是个大乘,大乘的内容是什么?那就不去管它了,这样,这个那就差就差在这里,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们不要管别人,这个前面道理一再说,管我们自己的。反过来说,我们因为是要学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见别人我要救他,偏偏我现在也没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讲讲,我还高兴!因为什么?我要救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他现在嘴巴上面讲一讲,至少讲了嘴巴上面,弄了影子进去他的影子种下去的话,将来我成就了,凭他现在的因位识救他。所以别人嘴巴上讲讲,我都非常随喜、非常欢喜,可是我自己绝不让他摆在嘴巴上面讲。了解不了解?为什么我特别要讲这句话呢?现在我们很多烦恼都是从这个上头来的,懂得这个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别人,你这家伙讲了个半天说空话,你是大乘行者,如果是个大乘行者的话,在我现在的了解当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讲讲,我欢喜的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话?所以处处地方,实际上帮助我们,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们每一个地方,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在什么地方,然后在这个上面增长、净化自己。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现在我们懂了,所以它前面为什么要下士道、中士道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说你没有这个说大乘的话,那的的确确是空中楼阁,所以说高不可攀,其因在此,这是发生的量。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有很多人弄错了。那么这个错误在这个地方要辨别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炼,可惜。

【“若作是云,”】

  有的人这样的讲法。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有的人这么说,他说:你到现在为止,前面讲的都是讲厌离心、讲出离心,是!经过前面这个修习了以后,产生厌患,生起那个出离心,这一个情况对于声闻二乘的人,对的!堕寂灭边。因为他有了厌离心,是不乐安住在这个生死当中,所以对于这个小乘人来说,这是好极了,但是菩萨不可以,不应该修此,有的人说这样的说法。菩萨要救人,你厌离了话,谁来救?现在很普遍有这种误解。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加以说明,看!大师不是凭空讲,他都引经引论,换句话说,这是诸佛菩萨如理的无垢的说法,都是这个样的。这个经上怎么讲?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说这个菩萨为了推己及人,要帮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摄受他,为了要帮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才能够做得到。他在这一点上面见到,这样的在生死当中救人有绝大的殊胜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当中。如果说,你证得了涅槃以后,你就没有办法救人了,没有这个利益。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那么进一步又说,真正的菩萨行者对这个生死的行境,你恐怖,说这个生死当中很恐怖,那个你错了。这句话,单单从这句话断章取义来看的话,好像菩萨对这个生死不应厌离,但是前后文义连贯的话,你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偏摄受无量生死。’”】

  这个同样的经上面说,这个啊薄伽梵,那个是有人跟佛来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声闻怖畏生死的,!一心跳出来,而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处周而遍,没有一点遗漏的摄受生死!他要在生死当中。不过,看这两个字,!他是摄受生死喔!摄受生死,在生死当中,并不是说生死可爱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还是看见他的不可爱,但是偏偏要摄受,为什么?因为他生死当中,有大的殊胜的利益,干什么?帮忙人家解决。所以如果这一点看不见的话,他弄错了,于是觉得菩萨不应该厌离。所以下面说,这种情况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错了。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

  不是这个意思,经上面说的不厌生死,不是说由于我们的惑业力,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自己没有办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当中受苦,对这个苦不应该厌离。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应该什么呢?

【“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那个是菩萨的真正行境。菩萨对于这个惑业这个东西,深深感觉得可怕。然后呢?自己感觉得可怕,推己及人,然后自己有力量能够断除,但是不彻底断除,还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诉别人、帮助别人。所以他的目的是为利益有情,他这个心,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最后生的菩萨一直是什么?擐披誓甲,这个就是他誓愿。这个精进当中第一个就擐甲精进。他为什么能够精进?就是要发心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学菩萨行。他这种心情什么?众生是一切大苦,把所有众生的一切大苦通通摆在他身上。那么,一一刹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这个发大精进,在这种状态当中、生死当中,不应厌离,是这个道理。所以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这个菩萨发的心,真了不起啊!众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没有一点点余剩的,通通来,然时间上,尽生死边,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生死最后边际,没有一刻停止的,都损恼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发这个大精进!现在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我们因地当中一定要起这个心,不要作一点小事情,哎呀!哎呀!这个千万不可以。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话,现在生一点小病我常常很高兴,小病好啊!真好。我这个小病可以忍受,那个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大苦可以忍受,任何一点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说缩在那个地方的话,你就没有用。小的地方挺起来,那你的心情慢慢的一步一步增强,你就力量增大。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念书一定也是小学、中学、大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说他要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然后呢发大勇猛,干什么?要救一切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这个是无量无边的珍宝,他集那个资粮。而要想集那个资粮,还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去做,所以看见这个有非常了不起的殊胜的利益在。因为这样,他再苦,愿意去做。为了这样所以说明菩萨不厌,不厌的道理是在这个上头。真正的关于不厌我们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发精进的时候,那时候你才晓得真的发精进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现在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叫你做一点点,苦不堪言!这个的确发不起来,所以说真正最重要的什么呢?正知见!得到了正知见,叫你不发,都不可能。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下面继续的又说,他怎么会对这个三有见到殊胜利益呢?因为菩萨看见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别的好处,所以对这个事情发精进。而对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安乐,这不是痛苦的。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所以说不厌三有,大乘的不厌三有是什么?对于在生死当中靠了这个,而能够利益一切有情,对于这件事情不应厌患,对这件事情应该欢喜。到这里我们不妨停一下。菩萨心专门帮别人忙,对这个事情欢喜,那么现在我们学菩萨应该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现在有的时候,往往别人叫你做一点什么事情,心里总觉得麻烦讨厌,你这个排拒别人,错了。学大乘行者不是,学大乘行者的确地方从因地当中处处地方广行方便。万一做不到,怎么办?昨天晚上我们刚学过,至少你做不到,意乐要圆满。我怎么这么差?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要帮忙他。这个才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第一步,学大乘的行者。帮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养三宝,你从这地方慢慢的慢慢的薰习起,就行了,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跟法相应的话,这个是佛法无有不兴。为什么现在佛法这么衰退?就是这样,讲都讲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顾得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帮人家一点忙,对你一点小小的损失就不行。不要说人,佛菩萨应该恭敬的对象吧?,结果跑得去,如果到了庙堂里叫你为常住服务一点事情,觉得这个不行,好像损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从这个地方修行,你修什么?如果你说,我是个小乘,我赞成。好!小乘行者什么态度?那我们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确确拿了一个钵跑出去讨饭,咸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饱了。讨不到,讨了七家,饿肚子也没关系,全部精神摆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看泰国,泰国它有它的好处,但是,是不是这个精神完全具足,这个里边还是值得我们应该注意的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是非辨别得很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囋叹”头陀,乃至于房子都是多余的,什么都是多余的。你全部的精神就贯注在上面,这个生死,头上著了火,没关系,等一下,我这个事情要忙,你要忙这个,那个就对。那个时候是,你什么都不要管,这个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也随时随地体会一下。反过来说,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不要说这个才是我们修行。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我业障很重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