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八正道

 

    第十五章 八正道

   八正道这一章,算是相当的重要,就是所谓苦、集、灭、道的道谛。但是,有一点满重要的,很多人以为说他懂得八正道,八正道的名称也都会背了,也都很熟 了、然后也会宣说了,就以为自己已经走在八正道上了,结果不知道你所走的八正道,常常是在“世间法”里面的八正道,而不知道,很 冤枉啊!而且常常自以为自己就是走在八正道上,然后自己所认知的就是正知正见,跟自己所认定标准不同的,就是邪见。我们今天就有需要深入把此过滤、分析一 下,什么叫做“世间的八正道”?什么是“出世间的八正道”?如果没有分清楚,在修行路上,我们往往落入 在“自我”意识,所预设的八正道里面,而不知道,你会走很多冤枉的路。

    (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一个人真正走上 “出世间法”,真正是要迈向究竟解脱,正知正见会先建立起来。当你有正见的时候,后面的正智、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 进)、正念、正定,就会连贯性的,像骨牌效应这样的,后面的就会慢慢一起带出来。“起定正受”就是一个人具有正知正见,然后能够 “止观双运”,所谓“起定正受”就是止观双运。当一个人具有正知正见、又止观双运之后,“ 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嗔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当一个人具有了正知正见,然后“止观双运”,了悟宇宙真理实相之 后,他就能够解脱自在,因为他远离颠倒梦想。

   一个人能够真正建立起正知正见,他就必然会正确走在八正道的解脱道上,这里所谓的“正见”,意思就是“智慧眼 ”。八正道是以正见为前导,正见就是智慧眼,你要打开智慧眼,讲更深入具体一点,就是你要见法,否则你所谓的正见,都是头脑里面的知见而已。 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也就是以智慧为前导。

   (第二节)“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其他的,以此就类 推了。再来,“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你具有“诸善法”,惭愧心就会生起,然后“能生正 见”。一个是“无明为前相”,一个是“明为前相”,记得!这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是 “无明”跟“明”,最重要就是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你有没有如实去了悟?有没有如实去现 观?你如果不清楚,叫做“无明”。如果你能够好好把心宁静下来,然后去看清万事万物的实相,也就是“无常 ”与“无我”这些法性,就能够转“无明”为“明”,后面就会生起 惭愧心。

   记得!如果前面是“无明”,你一个人纵然很认真、很用功修行,但是因为你没有正知、正见,走偏了都不知道,因此没有惭愧心。如 果修行没有以惭愧心为出发,不管你再怎么认真的修行,都会偏离八正道、偏离解脱道越远。所以,不要急著找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啊!如果最根本重要的正知正见没 有建立,以及没有惭愧心、没有柔软心、没有感恩的心,你不会走上“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解脱道的整个架构、次第要弄清楚,这是非 常重要的阶段。

   【法义分享】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就不可能走在真正的解脱道上。而正知正见来自于听闻正法、如理思维。问题是每个宗派、每一种宗教,都强调自己才是正法、 自己才是正知正见,怎么办?就要用智慧眼去抉择、去求证。如果是宇宙的真理,必是禁得起任何时空的考验。一个满重要的关键,我们现在宗教界,不是光佛教而 已,宗教界很普遍存在的,而且问题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宗、每个派、每个教,几乎都认为自己的才是最究竟,几乎都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自己的才是正 知正见。很多的宗教师,他也会把自己所认定的这些,就界定出这些就是正知正见,然后他会为一个正知正见,设定一个范围、一个框框,符合哪些条件,就是正知 正见;如果你所做的,跟他所界定的这些不符合,他就把你落入打入邪知邪见,然后大肆批判。这是在宗教界里面,问题很严重啊!而我二十几年这样走过来,也看 得很痛心!

   当一个山头确立起来之后,以这个山头的大师为核心的正知正见就建立起来,然后跟我这个山头大师的核心不同的这些,就批判为邪知邪见。我们一般众生,只要 他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以前,常常是在用“自我”,然后去界定正知正见。一般的众生,他会用一个“自我 ”为标准,然后去界定他所认定的正知正见,再来他又会设定一个框框,因为只要你有“自我”,你就有个人的框框架构, 他会设定一个框框架构,再来呢?你符合这个框框架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这个框框架构,就是错误的。所以,我把它归纳出一个原则,一般人一般都会落入一个 “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也就是顺我则正、逆我则非,逆我的就是邪啦!很多很多啦!

   佛陀对于正知正见,有佛陀的一个界定范围,佛陀非常鼓励我们,大家要去求真求证,是不是这样?要去求真求证,不要人云亦云啊!不要别人界定说:这个才是 正见,跟这个不同,那就是邪见……!这样都是落入自我意识里面运作,而不知道。在修行路上,很容易如此啊!如果现在没有特别 强调,以后也许你又无意中,落入那个框框里面,你都不知道啊!所以,这一关是很大的一个分岔点,很重要的一个分岔点,也很不容易分辨出来的一个分岔点,希 望大家具有这一种智慧眼,能够去分辨得出来,避免再落入这样一种无谓的诤见里面。

   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像以前布袋戏里面藏镜人讲“顺我者生、逆我者亡”,那是黑道的老大和这种生死是非,落入一种很严格的分 判、分判,认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但是宗教界里面这种现象很普遍,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不要讲说:是他们才会啊!我没有啊!我不会啊! ……错了!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常常都在犯这种毛病,包括戒律上面的认定标准,我们一般人也都是。

   举例来讲,喜欢吃素的人,你就认为吃素才是正知正见,吃素才是真正修行人,不是吃素的就不是修行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分辨,或是包括说不持金银 戒,有的人就坚持一定不可以拿金银,拿到钱、碰到钱,就是邪知邪见,你就不如法。如果要在这上面见诤不断,而且光是在枝流末节上面,就让你忙个一辈子忙不 完。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要超越二元对立,只要有“自我”存在,都一直在二元对立、在框框里面,永远跳脱不出来。这方 面,希望大家能够有所诫惧,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在二元对立里面,然后绕而不知道。

   我们平常在日常历缘对境中,几乎都是常常在“顺我则是、逆我则非”的框框里面,所以你不要以为:我没有!我不会!只要你没有警 觉,常常都是在这样而不知道,就是无明遮障。如果你有警觉到,就会产生“明”,正见就会出来,你会有惭愧心的。这方面,大家一定 要慢慢去觉察到,你才能够跳脱出来,否则你落入在里面而不知道。

   (第三节)“世间有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者,无有如来、应、等正 觉出于世间”因为有老、病、死,生死大事的问题,所以才须要修行、才有解脱者,而你要迈向解脱,所谓苦、集、灭、道,你要了悟这个苦的种种实 相、现状、状况,你才会更进一步去了解苦的原因,这是“集”,去了悟“集谛”。问题是,你光是知道说, 众生就是在苦海里面,也知道这些原因,但是认为这是宿命论,没有解脱的可能啊!或是说几乎微乎其微啊!灭谛没办法了解,就没办法体会有出离苦海的灭谛存 在,你认为说:修行没用啊!所以你就不会走上“道谛”。

   但是,佛陀就坦白跟我们讲,这个苦是可以止息,是可以灭除的,这苦海是可以出离的,而出离的道,就是八正道。解脱的道路,就是八正道。因为有 “老、病、死”的生死大问题,才需要修行,因为经过真修实证,才有上到彼岸的解脱者出现。所以,众生是在生死苦海里面头出头没, 然后一直都要找寻解脱的方法,记得!一般众生都是要找寻解脱的方法,只是有没有找到?只是你所找的是方便法、还是究竟法?每天你在工作,你每天在忙碌,事 实上你都是要对治你的苦,一方面你是要让你的苦不产生,都是要求解脱。像小孩子他静不下来,他需要玩具,因为他静下来会很苦,因此需要玩具来让他暂时的解 脱,但是那个都只是暂时性而已,青少年他们静不下来,要常常去打电脑、打电动玩具,上网站上去飙网或是去飙车,事实上就是他们内心的苦,内心不知如何安下 来?所以才需要找一些方法,来让他的苦放掉,都是要找解脱方法,都是要找解脱道,只是所找的都只是一些暂时性的。

   像有的人他很苦、很苦闷、压力大的时候,有的人就藉酒浇愁,但是你喝再多的酒,顶多只是让你暂时麻醉,让你暂时忘掉而已,那个都是在找寻解脱的方法。有 的人他一直忙,一直忙忙碌碌的冲剌他的事业,或是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他静不下来,因为他内心没办法很知足、很安祥、很快乐,他没办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他也是要逃避苦,也是要解决苦,于是有种种的忙碌。除非你真正是一个解脱者,除非你真的是一个心安无事、体证无为的人,不然你很多很多的忙碌,都是在找寻 解脱的方法,都是在治疗那些苦。只是这些“药”往往都往往只是治标,或只是一些麻醉剂,或只是一些止痛剂。

   佛陀希望我们能够静下来,不要光只是吃麻醉剂,或是吃止痛剂、或是只治标,我们要把真正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要治本,要找寻一条真正的解脱方法。修行路上 也是一样,很多很多的法门,都只是让你暂时忘掉烦恼,让你暂时麻醉、麻痹,这样而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让你不安的心灵能够安下来,静下来之后,如果你 没有进一步去导向正知、正见,八正道的修行,闻、思、修、证,去了悟实相,所有这些八万四千法门,让你静下来,那只是一种镇定剂。你静下来不是目的,静下 来之后,要更进一步去“止观双运”,去了悟眼前就存在的这些真理实相,要处处去求证“无常”与 “无我”的实相,要去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要去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不要被一些方便法门又迷住了,然后又没有进一步深入去求解 脱。

   (第四节)什么叫做有学?什么叫做无学?“何等为学?谓正见成就,学正志、学正语……”后面讲的 是无学。【法义分享】修行是要从有学到无学,从有依到无依,一开始就要心柔软、虚心的学习。四双八辈中就算证到三果,仍然要虚心的学习,千万不要得少为 足,要有非达究竟竟解脱,决不终止的决心,才有可能现世成就。这里的文字讲得很简单,但是含意却是很深、很深!光是一个“学”跟 “无学”,你从文字上面,是没办法真正了解的。你现在一开始,就是要学习著从这个“学”,就是 “有为法”及“有依”。你现在一开始就是要从有为法入门,如果你一开始就要无学、无修、无证方面,就是 在那里讲一辈子,还是一样没办法真正的了解什么叫无学?

   因为在很久以前,我也都曾经历练过来了,因为禅宗本来很多方面,就是讲直接从这上面下公夫,但是你没有经过前面这些基础,你想要从后面无学方面下手,都 只是在高谈阔论,或是在炫耀我是、我能、我慢,认为你们这些根器比较差的,我们这些是顿根的,我们可以直接从顿悟、顿门顿入,如果一个惭愧心、感恩的心没 有出来,都是没用啦!容易越修我慢就越大。所以,“学”方面,大家就是先从有为法,正知、正见的世间法的八正道,人天善法基本这 些都要有,当你这些具足,在方法方面也是有为法,再来“有依”就是你要找寻一个善知识,最初我们前面讲证初果,要有亲近善知识, 所谓亲近善知识是一种“有依”,但是亲近善知识,然后要学习著自依止、法依止,不是越对善知识的抓取,越牢固。

   亲近善知识,是让你从“有为法”契入“无为法”,是让你从有学,契入到无学;从有依、、契入到无依; 从有为、有依,然后契入到自依止、法依止;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觉醒过来,然后解脱自在。所以,所谓“无学位”,是四果阿罗汉的 无学方面,这是“无为”,包括无为法、还有无依,都是属于四果方面的。所以,你要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才能够体会到什 么叫做无学?《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还有无苦、集、灭、道,有没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 生、老、病、死”那些,都是四果的这些世界,讲的都是无学,无学、无修、无为,讲的都是无为法,我们后面会再讲,现在大家概略的先知道。

   学跟无学,经文讲的很简便,但是你从文字上,没办法真正理解的,如果说我们现正无学啊!再来就是说不用打坐啊!不用修行啊!不用闻思啊!认为别人还要在 那里用功,都还工夫很差!……如果你这样,永远都没办法了解真正的无为、无学是什么。所以,记得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走, 解脱道次第最快的就是你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走,自然可以漏尽解脱,你的机缘、工夫酝酿成熟,自然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为?什么叫做无学?

   (第五节)是第十五章、八正道的重点,像第五节、还有第八节,是相当重要的重点。第五节这里,佛陀说我们要修八正道,但是要修正见,修八正道有一个重要 的原则公式,就是你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这是满重要的一个原则。你要依远离、再来依无欲、依灭,再来向于舍,这是世间八正道跟出世间八正道,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满重要的一个原则。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因为这方面比较不容易了解,于是我从老子《道德经》摘录这一段出来,包括整个八正 道,整个修行路上,出世间的解脱道上,都是要依这个原则。

   【法义分享】“八正道”仍然有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之分,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才 是走向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老子这一句话,能够把佛陀所讲的这一句话,更传神的诠释出来。因为这是修行路上,出世间法、解脱道上面, 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而这方面,如果光从文字上面去理解,你还是很难、很难理解到的,很难体证到的,因为这都是属于实证方面的。

   佛陀告诉我们:你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还有向于舍。我们先讲世间人,世间法是世间的奋斗、世间的努力,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大多数的修行,都是在世间 法里面。世间的这种世间法抓取,都是希望能够愈修愈厉害、愈抓愈多,因此在世间法里面,世间法的运作,都是希望能够有所得,然后抓的愈多愈好,都是有所 抓、有所执取,然后都让你能够愈来愈贪爱。世间法你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够得到愈多,然后愈多愈好,你都是一直在抓取各种执著,这是世间法。一般众生在名利 堆里面,都是这样一直贪爱、一直贪爱。但是,出世间法就是看到众生在世间法里面,不管你再怎么抓、再怎么追,再聚集的更多、聚集的多大,如果没有走上 “出世间法”,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束缚,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更多的苦。

   很多人他觉得:不会啊!我不觉得啊!不觉得是一方面因为麻痹,一方面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有的是因为苦果还没有现前,因此还不知道后面会有很多的束缚、 很多的苦,包括生死大事也是一样。修行人就是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一直抓、一直聚沙,然后聚集那些泡沫,像在海边用很多的沙土,然后聚集很多的 城堡,认为说:这是我的、我的,我的国家、我的范围啊!……然后都不知道说到后来形成一种作茧自缚、一种苦。

   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了悟这些之后,于是远离跟众生的这一种抓取、跟众生的作为就不一样了,远离那些众生的盲目抓取,因此“无欲 ”。所谓“无欲”就是他不会跟众生一样一直在名利堆里打滚,这一种“无欲“” 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他是因为了悟这些你抓愈多,你只是苦愈多、束缚愈多,你是贪得无厌啊!如果你是因为基本的需要而去做,没关系!修行人他还是要维持最 基本的这些需要,但是他是因为需要而吃、因为需要而做,而不是因为欲望而吃、因为欲望而抓,欲望无穷,你的苦海就无边,你的束缚就无限。所以,所谓 “灭”就是导向涅槃寂静、解脱,“向于舍”就是你要能够放得下,你要能够看得开。所谓“舍 ”、基本的“舍”,就是要你能够放得下,这是基本的;更深层、最深层的“舍”,是这个 “自我”要能够舍得下。如果“自我”舍不下,你就没办法体证“无我”。但是证 到三果的人,“自我”都还不死,都还用“自我”在修,还用“自我”在证,这就 是“向于舍”,把深层的“自我”都要舍掉。

   所谓“为学”,“学”就是世间法,包括就像说世间的学问,“为学”就是指世 间法,你把修行、把学佛、把阅读经典,当作是一种学问的累积,都是属于“世间法”,你认为是要跟人家在比,一谈就是在跟人家在 比,我三藏经典读了多少、读了多少,我读了几遍、我翻了几遍,你没有看多少,你这个太差劲了!……如果你把阅读经典当作一种 学问知识的累积,都是属于在世间法里面“为学”,你这样是越来越多,所谓“为学日益”,事实上就是你越 累积越多,你是越来越增加,这就是世间法方面,你越来越得越多,越积越多、越抓越多,你认为越多啊!但是到最后,你才会发现那只是一场梦一场空,但那都是 落入“后知后觉”。修行人就是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觉”,当他了悟这些,然后走上修道之路,所谓 “为道日损”,真正走在修行道上,所谓“损”是说他的抓取越来越能够减少,他的那种放不下,越来越能够 看开,越能够放得下,“损”就是包括能够放得下,对名利能够放得下,最重要就是那十个结,十层的“自我 ”保护膜。

   这十层的保护膜,“自我”在里面抓得很紧、很紧,这是生死的原因,苦海的造作者,今天你要走上解脱道,就是要去反观到,你的所 有这些苦,苦海、束缚这些,都是“自我”所抓来的,因此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去剥掉,愿意一层一层的去放下,所以证初果就是少掉三个 结,证初果就是断三结嘛!身见结、戒禁取结,还有疑结,就是属于外面三层的,把它去除掉了、断除掉了;再来再把五个结断除、淡薄,就是说断三结之后,然后 另外贪、嗔也淡薄,就是证到二果;再来贪、嗔也断除了,这是证到三果。证到三果的人,他就剩下里面更深的这些五上分结。“为道日损 ”就是把你那些重重的保护系统,自我的保护系统一层一层去除掉、去除掉。世间法是一直要巩固自我的保护系统,一直要要抓取“自我 ”的保护系统,“自我”的成就、“自我”的肯定……那些都 是。

   “出世间法”就是要把十层的那些要照见到,然后一一去除。“损之又损”就是一层一层的去除掉、去除 掉,“以致无为”,到最后就是证到三果之后,继续再向阿罗汉果迈进,继续向究竟解脱迈进,这时候后面的五个结也去除掉,到最后 “自我”断除、“自我”消失,就是溶入“无学位”的阿罗汉,所谓 “以致于无为”的“无为”,就是阿罗汉的世界,无学、无为、解脱者的世界,到达涅槃彼岸的世界,必须要 “自我”消失才可以。所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一直把那十个结一直的去除、去除,去除到最后,十 个结断除,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这是“以致无为”,但是这个很深!很多修行人,包括佛教方面的,很多一看《阿含经》,就认为《阿 含》都讲“无为”啊!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啊!……都是负面的文字,好像悲观啊!消极啊! “无为”啊!好像一个人成为解脱者之后,就什么事都不做啊!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啊!于是就一直在批判那些阿罗汉,一直在批判真正依 著解脱道在修行那些人。

   所以,这都是众生,因为没有实修实证,然后不了解,又从文字上面,去落入在文字障碍里面而不知道。一个真正要证到四果的人,才能够真正体证到什么叫做无 为?老子这一句话补充得相当好,一个真正体证“无为”的人,他是“无为而无不为”;一个真正证悟到 “无我”的人,他是“无为而无不为”;真正体证“无我”的人,绝对不是消极悲 观的,绝对不会只是一个自了汉,但是那个很深!一个人的“自我”真正能够死亡,当“自我”消失之后,才 能够真正体证到不生不死;当“自我”死亡之后,才能够真正体证到《心经》的世界,何谓没有苦、集、灭、道,何谓“无 智亦无得”,什么叫做没有老、病、死那些……,都是“自我”消失之后,契入不生不死的 世界。

   不要被一些语言、被一些文字,把我们障碍住了,如果你光是从这些语言文字上面要去了解,你很容易都是负面的想像、了解,尤其是无为、无学,不是用一般众 生的智慧,所能够去推理、去想像得到的,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修,实实在在一直在酝酿、累积,然后不断求真求证,到最后你才能够当 “自我”消失,你愿意决心用生命去追求真理实相,你决心大死一番,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大死一番以前,那个“自 我”不会死;“自我”不会死,“自我”不死,你就绝对体会不到什么叫做无为、无学。大家要 慢慢一步一脚印的酝酿、累积,去求真求证,到后来你会发现真正苦海的根本原因,都是在这个“自我”的问题,到最后你才会心甘情愿 的要大死一番,那个“自我”才会放下,才会死亡、才会消失。当“自我”消失,你才会真正体证到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苦集灭道,你才能够真正体证到什么叫做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那个都是事实,可修、可证、可达。所以,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 不要被文字语言所障碍住,一步一脚印的走,一定可以到达。

   (第六节)什么叫做此岸?什么叫做彼岸?“非彼岸”讲的就是此岸,也就是生死苦海的众生所处的世界。“邪见者,非 彼岸”如果没有建立正知正见,那么你没办法脱离苦海的,没办法到达涅槃的彼岸的。“正见者,是彼岸”如果一个人具有 正知正见,初步他是迈向脱离生死苦海、涅槃彼岸的开始,这是“有为法”的正见、“有学”的正见。但是当 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建立起无为、无学的正知正见,“尔时,世尊说偈言:希有诸人民,能度于彼岸;一切诸世间人,徘徊游此岸”注意 这两句话,多重视!然后也勉励、警醒、提醒自己。

   佛陀跟我们讲“希有诸人民,能度于彼岸”,人能够超越生死苦海,而到达究竟涅槃、解脱彼岸的解脱者,不多啦!“一 切诸世间人,徘徊游此岸。于此正法律,能善随顺者,斯等能度彼,生死难度岸”就像说“阿含解脱道”,是一个迈向究竟 解脱彼岸的解脱道,大家要能够听闻到解脱道,不容易啊!再来,听闻解脱道之后,又能够正确去解读、正确去修行,这又要下一番功夫。你不要以为看了之后,然 后读了之后,就以为说:我懂了!我懂了!我知道了!我知道、我都会了!我看过了!你有证初果之后的体会,在你证二果来看,会有不同的体会。

   在此,勉励大家要有非达目的、绝不终止的决心,才能够真正一直过关斩将的到达彼岸,不然在这解脱路上会有很多的岔路,很多的诱惑、很多的障碍,会让你迷 得团团转。但是也不必认为说:解脱之路好像很难达到,很不容易实践啊!错了!不会啦!不会困难啦!如果还没有找到解脱道,就不敢说;如果你依循著佛陀走过 来的一种路程,佛陀就是这样走过来,而且佛陀也跟我们讲,以前的佛他们也是这样走过来,只要大家能够脚踏实地的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你这一生、这一世,一定 可以到达的,一定可以成就的。所以,解脱道已经有在帮大家找寻出来、呈现出来,问题就是你要不要走?要不要做?信不信?都是要看你要不要去求证?所谓 “信不信”不是说盲目、盲信,而是你愿不愿意去如实面对你的生死大事?你愿不愿意认真的去求真求证?如果你愿意,真理、正法不怕 你求证的。

   如果你真郑愿意如实的面对自己,愿意好好去追求解脱道,你会对解脱道会越来越清楚,而且你会越来越确定,这就是成佛之道。此经所讲的“正见 是彼岸”是指已经到达彼岸的解脱者,能真正正确的走在八正道上(三果以下的只能说是“学习”走在八正道上,因为还在 有学位,尚有“无明”未破)。这里也是让大家能够先有正确的见解,不要以为我懂一些名相之后,就是已经走在八正道上。三果以下的 只能说是“学习”走在八正道上,还不是真正走在八正道上。为什么说是学习呢?因为有“自我”,还有 “无明结”,最主要是“无明”未破。三果以下的、证到三果的人,他还有五上分结没有破,后面两个结就是 我慢、无明结,我慢就是“自我”。所以,不要以为我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我证到二果就已经很厉害了,然后就不知道要继续上进。 事实上,只要还有“无明结”未破,你的苦、你的不安都会继续存在,因此就是要继续努力、虚心的学习,这样才会很快!你越虚心学 习,你会越快有成就。

   真正能到达彼岸的究竟解脱者,实在是很稀少。众多修行人都被不断的见诤或我欲、我慢、我能,或名利所系缚,船是划了一辈子,但是仍在原地不动,因为系在 此岸,欲界的这种绳索并没有解开,纵然你入了修行门、佛门,或是很认真的修行,但是你都在世间法里面打滚,都在世间法里面转,你知道吗?有没有照见到?这 个很重要喔!你越清楚的照见,你的成佛之路,越转就会越快。所以,如实回来,脚踏实地的闻、思、修,把闻思基础打好,你当下就已经正确在思了, “思”就是八正道里面的“正知”,有时候翻译作“正思惟”。

  第七节是把八正道做具体的定义,什么叫做正见,见、智、语、业、命、进、念、定,八正道里面具体的一个定义。第八节又把前面的第七节,具体的划分出来,什么叫做世间的八正道?什么叫做出世间的八正道?

   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是究竟法?就能够善巧应用各种方便法。如果一个人知道什么是究竟法?就能够善巧应用各种方便法。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楚知道什么叫做 出世间法?同样的,他也能够善巧应用各种世间法。大家能够掌握住这个原则,对于大家在修行,以及在工作上面,都可以非常有用的,而且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智 慧?什么叫做圆融?如果你没办法了解到这个法则,你在世间法里面、在工作上面,会觉得跟你的修行是冲突。如果你不晓得什么叫做究竟法,你会被很多的方便法 迷惑住,结果以方便为究竟,也不知道。如果你能够清楚知道什么叫做究竟法,就能够善巧应用各种方便法,而且也能够包容一切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宗 派、不同的宗教,你会以平等心来尊重他们、包容他们,你会善巧应用各种方便法。

   如果你能够知道“出世间法”,最主要就是那个核心、那个精神、那个原则,出世间法的法则能够掌握到,你就能够善巧运用各种世间 法,当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修行,你在家里炒菜、煮饭、带小孩,也都是修行啊!所以,如果你能够知道什么是“出世间法”,你就可以应 用,包括你工作方面,原来会有所冲突,如果能够了解这些,不会有冲突的,而且你会把你的智慧带带到你的工作之中,让你的工作更顺利、更好。

   (第七节)什么叫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 到、善向”所谓“有阿罗汉善到、善向”就是有明显的一个解脱道的次第,你清楚知道有一个明显有为、有修、有证的解脱 道次第。“有此世、有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过去有解脱者,现在也有解脱者,未来一样会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一个到达体证解脱的人,他所做的宣言。

   什么叫做正志呢?“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出要志”就是要有出离苦海的魄力、决心,很坚定的一 种志向,修行方面,我们后面会讲到“欲神足”,你要有精进力,这样才会有魄力去过关斩将。“无恚志、不害志 ”不要去伤害众生,当然这方面基本的慈悲心都要有。

   什么叫做正语?就是“离妄语”,不要说谎。“离两舌”就是不要当两面人,不要人前人后说不同的话。 “离恶口”就是不要去嗔骂,“离绮语”就是不要去哗众取宠,或是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是语不惊人、死 不休,都是不好!因为背后都有欲望、企图心在,没办法契入正语的。

   “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何等为正命?”正命就是正确的滋养性命,正业就是选择一个正当的职 业、正当的作为,佛陀也跟我们讲一个概略的原则,你不要去从事那些杀、盗、淫这方面的行业,选择一个能够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益助越多的越好。 “何等为正命?”正确滋养我们的生命,方法“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有一句话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间法也要如此,修行人更是要如此,你本身所需要这些,也是一样要如法得来,就是所谓的正命,不要说为 达目的、不择手段,或是说修行上面,有一个比较容易陷入而不知道的,就是当你成为一个大师,或是一个住持之后,你本身并没有真正的实修实证,或是说本身没 有这一种正法,来引导众生走上出离,而是一直忙著各种建设,然后你的讲经说法里面,却慢慢是在透露、慢慢鼓励人家,一直要布施、布施、布施,像这样的讲经 说法里面,都有很多的变质啊!不纯啊!这样就不是佛陀所讲这一种正命,我们只能够点到为止,希望在将来能够避免陷入这方面。

   “何等为正方便?”就是你要正精进,“谓欲(善法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这里 所讲的欲,就是你要有善法欲,要有求法修行的一种精进力,不是一般欲界的欲。“方便”就是各种的对治方法、八万四千法门这些,你 要善用各种方法,一方面要闻思,一方面要实修。再来,下决心要“出离”;再来“勤竞”,要有惭愧心,跟 那些有修有证的人比较,但是最重要就是不要得少为足,要跟佛陀比,佛陀到达究竟涅槃彼岸、出离苦海,那我们呢!还有没有苦啊?如果有,就要不断再继续追 求。

  所以,这个比,最好的对象就是跟佛陀比,佛陀可以做到,我们一定可以做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里的比,不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不是那个比,是说我们要有见贤思齐的一种心。

   “堪能常行不退”就是要有恒心,修行要有恒心。“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随顺”就是心要柔软、依教奉行,依佛陀所跟我们开示的这些法次法向,逐步的去实修实证,当然我们要透过我们的求证。 “念不妄、不虚”不要自欺欺人,随时回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实?是不是真的很朴实无华?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正定”的这些解释,也是满重要的,但是 后面有更深入的解释。“住心不乱”就是你的心要能够专心下来,“住心不乱、坚固、摄持”都是告诉你要专 注、专心啦!一心一意在用功啦!“寂止、三昧”就是入定,“寂止、三昧、一心”都是告诉我们要专注,然 后内心宁静,也就是要止观双运。但是这里所讲的“正定”,是较偏于大家一般能够理解的“世间定”方面 的,“出世间定”在后面第八节会讲到。

   (第八节)这里所讲的,满重要的一个分别,就是把八正道具体区分出来,什么叫做世间的八正道?什么叫做出世间的八正道?先讲一个总原则,所谓的正见, “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八正道有二 种,正见有二种,一种是世间的正见,一种是出世间的正见,什么叫世间法的正见呢?“有漏、有取,向于善趣”就是世间的正见。什么 叫做世间的正智?什么是世间的正语?什么是世间法的正命?这都讲的是世间法。所以,前半讲的是世间法,世、俗就是世间法,“有漏 ”就是虽然你这样做,表面上是正见,但事实上它还是有漏的,也就是说不圆满、不究竟的。有取,有执取、有得失、“转向善趣 ”就是说你这样做,是不会堕恶道,至少能够让你转向,也就是广结善缘,多累积善根福德因缘,如果还没有解脱以前,至少将来可以生三善道,不会 堕入恶道,所谓“转向善趣”的意思就是这样。

   你修世间法的八正道,纵然未必此生此世能够解脱,但是也不会白费功夫,至少可以让你不堕恶道,这是世间法的八正道。但是佛陀是鼓励大家要走向 “出世间法”,要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解脱自在,所以佛陀是希望大家能够走上“出世间法”的八正道。 “有正见,是圣、出世间”就是出世间法的八正道。所谓“无漏、无取”,你走在这样的八正道上面,是不会 导致烦恼、不会导致痛苦的。“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正尽苦”就是能够协助你出离苦海, “转向苦边”就是你会一直来到那个苦边,苦海是有边的,不是苦海无边,你会到达那个边缘。当你到达边缘,很自然的会很快超越过 去。所以,“苦边”的意思就是解脱自在,没有苦的境界。

   有的人会这样一种说法,认为说我们不要到达涅槃彼岸,我们不要出离这个生死苦海,因为如果出离生死苦海,你就不会回头来度众生,众生需要我们去度,因此 你要倒驾慈航,不要出离苦海……。那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你没有真正上到彼岸,你怎么样救众生出离苦海?!如果你还在水里面 打滚,你还在水里面浮沉,你怎么样救众生上到彼岸?事实上,那个苦海讲的就是那个我慢、“自我”有没有消失?你叫人家不要出离苦 海,事实上就告诉人家你那个自我、那个我慢不要断除。你的我慢、自我不断除,都还会继续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所以,佛陀都是希望我们大家,你要上到涅槃 的彼岸,你要出离苦海,事实上那个“自我”、“我慢”要消失,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明眼的善知识,协助众 生出离苦海,走上出世间法。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这些就是属于世间法的正见,但是你不要听到说世间法,就认为不重要、这个就不要。如果没 有这些,你没办法了悟什么是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因此第七节的基础要有。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要更进一步的“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 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出世间的八正道呢?出世间的正见是什么呢?“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 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后面出世间 法的八正道都是依这样的解释原则,真正的出世间法的八正道,一定是要跟“四圣谛”紧密结合,一定要跟“四圣谛 ”的苦集灭道,合而为一的。如果你认真修行,但是却没有去体证四圣谛,不管你的修行多么认真,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而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 则。

   所以,不是说我打坐、我打坐多久,然后我禅修参加过多少次,然后我怎么样持午,怎么样经行,我怎么样……,那些都只是 “方便法”,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些之后,是要心宁静下来,然后要去正思惟、要去静虑,“静虑”就是要止 观。止观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去一一的去体悟,什么是苦谛?什么是集谛?什么是灭谛?什么是道谛?世间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清楚的去体证,要清楚的去求 证,包括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要如实去面对,不要掩饰、不要逃避、不要自欺欺人,你如实面对,才能够真正把苦的原因--“集谛 ”才会找寻出来,真的如实面对苦,把苦的原因也找出来,你才能够对症治疗,治疗生死苦海的病根、病源,你才能够出离苦海,所以“ 灭道”也就这样,“苦集灭道”就这样出来。

   八正道里面,一样有讲到正思惟,包括在《阿含经》里面,常常都会跟我们讲,你要精勤方便去禅思,你要去静虑、要去禅思。你的修行、用功修行里面,如果不 懂得怎么样去“止观双运”,你光是在那里打坐,光是在那里数那些呼吸、看那些禅相,或是看那些觉受,都是在世间法里面而已,都在 方便法上面绕而已。所以,其他的正志、正语、正业,正方便这些都是。“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什么是世间法 的定?如果一个人“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世间法正定,这里所讲的 “定”,就是包括未到地定,以及初禅到四禅,五定到八定全部都包括。所以,四禅八定,还都是属于世间法的禅定。

   在四禅八定里面,尤其是在初禅,或是未到地定,会有很多的禅相,很多众生都迷失在世间法的禅定上,很多众生都迷失在那些禅相上面,包括禅相里面所产生的 光,那些都是禅相。所以,什么叫做世间法的定?什么叫出世间法的定呢?“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出世 间法的定,才能够真的让你脱离生死苦海,也就是“圣弟子谓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 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真正出世间法的定,那是止观双运的,你的心宁静下来,然后你在这个静的过程里 面,都是有“法”的体会,有三法印的体会,有四圣谛的体悟。

   记得!出世间法的定,它是跟三法印、四圣谛结合的,是止观双运的。【法义分享】本经具体的划分出:什么叫做世俗有漏的八正道?什么是出世间无漏的八正 道?什么叫做“有漏”、“无漏”?等一下我们会来解析。主要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有导向深观苦、集、灭、 道,是否有导向断除我慢、漏尽解脱、涅槃寂静。这是把世间法的八正道跟出世间法的八正道,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修行,用几句话把它具体的说明出来。

   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导向深观苦、集、灭、道,是否有导向断除我慢、漏尽解脱、涅槃寂静。你在禅修的过程,是不是身心越来越柔软呢?是不是越来越有惭愧 心呢?是不是越来越有感恩的心、知足的心、柔软的心呢?如果没有,那些修行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如果没有,那所有的修行法门,包括四念处、四圣谛、八正 道,统统属于世间法的修行。这个很重要!所以,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叫做出世间法?要具体区分出来,但是这方面相当不容易!你要好好去体会、好好去闻思, 这样才能够把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真正的分别出来,什么是世间的八正道?什么是出世间八正道?

   一般在精进打坐禅修的行者,经常停在世间的禅定、禅境上面下功夫,而不易觉察,也不易跳出。因为这也看了很多,这也看过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具体的区分出 来,什么叫世间定?什么叫出世间定?纵然具足四禅八定,包括第九定也是一样,灭尽定也是一样,只要一出定,仍然是在苦海里面浮沉,内心仍是不知如何安下 来,我慢仍在啊!生死大事仍是一片茫然啊!如果你能够入深定,包括灭尽定,然后你有一种炫耀之心,认为我是、我能,我能够入这样深的定,你们还不行、你们 还不能、你们境界还很差……,如果还有这一种比较的心,都表示“自我”还没有死,还在世间的禅定里 面。记得!世间定就会有一种“石头压草”,就是这里本来会有很多的草,“草”代表是烦恼、代表是苦、代 表是不安,你用一个石头把这些草压下去,这个草它是不是就没办法?但是那个草有消失吗?它还是会再向旁慢慢窜;再来,当你这个石头移开之后,草一样继续再 长啊!世间定就是一种“石头压草”。

   四禅八定,当你进入初禅、二禅,进入有禅定的时候,世间的烦恼、世间的苦这些,你都可以暂时的放下,都可以暂时的消失,但要那些都只是暂时的忘掉,暂时 的转移注意力,这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在禅定上面,所以你觉得我入禅定,这些觉得很好啊!觉受很好啊!我有这些禅悦为食啊!但是你不知道内心里面的那些草、那 些烦恼、那些苦,都只是暂时压住而已,你只是暂时逃避、暂时转移而已。当你一出定之后,面对历缘对境的时候,那些烦恼、那些苦,全部都出来了,那些习性全 部都出来啦!世间定,它在修定的过程,它是重视在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的在一个境界上,然后在那里专注下来。他又在专注的过程,就会产生各种禅相,他产生 各种禅相或是各种觉受,就觉得我好舒服、好殊胜,我看到什么,我看到光啊!我光多亮啊!我光是什么颜色啦!我看到什么……看 到各种相,你会被那些境界迷惑住。

   你看到那些相,跟你的痛苦、跟你的烦恼,跟你内心的不安的根除,有帮助吗?所以,不要以为说你打坐时间越久越好,如果没有正确的止观双运,你打坐时间花 的越多,讲具体一点,你的生命也浪费掉的越多。如果你打坐能够止观双运,是要透过打坐,让你的心静下来,有更高的心灵品质,更宁静、更敏锐的这种心,能够 去深观世间的苦集灭道,能够去深观三法印。记得!打坐是要让你能够去体证真正的出世间法的定,是要让你能够去体证三法印、四圣谛,你要了悟宇宙人生的实 相,你要体悟苦的根本原因,苦的实相、苦的根本原因,你才会走向实修实证之路,你要有这些基础,才能够真正的远离颠倒梦想,而出离苦海。

   有不少人他也跟我表示,希望要赶快急著要去修行,他觉得时间不多,他要赶快去修行,觉得说要赶快去实修实证,我就跟他讲:你如果没有建立正知正见,你越 用功修行,如果你偏离了解脱道,偏离了八正道越远,你知道吗?你觉察得到吗?所以,真正你要出离苦海,一定要去体证三法印跟四圣谛,不是在打坐的时间多 久,不是在禅定多久,不是说禅定境界多高,不是禅相那些有多美妙……,都不是的!禅定是要协助你能够去“止观双 运”,记得!出世间的定,是要协助你“止观双运”。

   什么叫出世间定跟世间定?再具体跟大家说明一下,一个人已经打坐了两个小时了,世间定的人,他是选择在一个所缘点上面,然后他就在那里专注、一心的专 注,所以两个小时下来,他都还是一样,一直专注在他的所缘的点上面,“所缘点”包括说只是一直在那里看呼吸啊,或是在那里数息, 两个小时他还是在那里数息,或是在那里看呼吸,或是专注在一支香的一个点上面,或是专注在某一个点上面,这是一种专注。当你精神专注比较久的时候,自然会 有各种禅相产生,以及各种觉受,你不知道就继续在原来的专注,然后在专注中,又产生各种禅相,包括各种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那些都是属于禅 境、境界,然后再来禅相以及各种觉受,很多一般的大部分都迷失在这上面,这是属于世间定。

   出世间法的定呢?现在开始打坐,他就是当下心宁静下来,然后就是止观双运,保持清醒的明觉,每一个当下,他都是去体悟无常法印、无常法流,不然就是心静 下来,然后去体会、去静虑、禅思,这里面是有禅思,禅思也就是静虑,有时候翻译作静虑。讲具体简单的就是禅思、静虑,事实上就是一种止观,看你要止观、禅 思、静虑,都是跟整个宇宙的存在,因为它都是每一分每一秒,是不断在脉动、波动、生灭变化。所以,出世间法的定,你是跟宇宙存在的,在脉动、一致的清醒、 明觉,身心是很柔软的。当你的身心柔软,才能够跟这个脉动一致,这里如果方法用错,你的身心会很僵硬。世间法的禅定修了之后,身、心会僵硬,如果没有正知 正见,我慢又会很大,会增长我慢。出世间法这些,你是身心很柔软,当你身心柔软,才能够跟这个脉动一致。

   所以,你每一个当下,都是保持一个明觉,然后都是止观双运,去体证无常法流,或是去体悟“无我”,或是去体悟“ 苦、集”,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定的不同的地方。在禅思的过程中,一开始你还是要有一个找寻的一种过程,还是要用有为法去体会,因为你还不 熟练,就像说你要坐在无常法流上面,你一开始没办法很熟练的,还是需要学习的有为法,然后学习的坐在这上面。当你慢慢的熟练之后,你会很自然的从有为法契 入无为法。所以,出世间的禅定也是这样,你一开始还是要透过有为的这些学习,当你体会几次之后,再来很自然的,不用去刻意、不用去造作,很自然的就是用无 为去体会三法印。

   要真正体证三法印,要真正体证无常的法流,你必须要做到真正的无为,因为如果是有为,还在有为法,但是一开始很难免,一开始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你没办法 体会无为的,这很正常,你有为的去体会无常法流,是跟在火车的后面跑,你不是坐在火车上,火车代表是无常的法流,你是跟在火车后面跑,因为你一去起心动 念,去作意、去想像、去体会、去思维的时候,你跟无常的实相的那一点,它是一直这样,在分分秒秒跳动,你跟这一点没办法同步的。你一起心动念,会跟它有一 个落差出来,就好像说你现在听到鸟叫声,那个鸟声这样传过来,我们觉得好好听,当你要跟人家讲说,我刚才听到那个鸟叫声好好听,我跟你讲的那个当下,那是 在讲那个过去,当我在讲的时候,当下正在发生的声音,我就没有听到。

  所以,你有为,是在跟著在火车后面跑、火车后面追,但是你也要经过这个阶段,才会知道说跑的很累了,不要跑了,要跳上去了,你会“自我”放掉、死掉,当放掉的时候,契入无为,会发现我竟然坐在火车上,竟然坐在无常法流上。

   修行是由点、线、面、空间,就算你放大到空的时候,跟整个无常法流都是溶为一体,但是当你退回到点、线的时候,如果又落入有为法,你会从无常法流掉下 来,就会从火车上掉下来,又在后面追。如果你落入有为法就会这样,如果你在点、线的过程,还是有体会到无为的原则、精神,就算在点、线的过程,一样都是用 无为法。只要你无为,就会坐在无常法流的火车上面。整个时间、整个空间,都是一直在流动变化,交叉点就只有当下这一点,就像你现在在听课的时候,一样啊! 你可以坐在无常的法流、声浪上面,不是眼睛睁或是闭的问题,这些你一定要去实修,一定要实际去经历过。

   落入没有觉知,与溶入空,不一样啊!但是并不是精神分裂,这是身心的分裂,你要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有为?什么叫做无为?什么叫做真正放空?放空不是顽 空、不是断灭空,放空就是你那个“自我”,那些造作、那些抓取,你把它放下、放开、不要抓,不要用头脑去想像、去思维,那些都落 入在自我的意识里面。落入自我意识,你会跟宇宙、大自然的存在,同步不协调,就会脱离出来。所以,你要慢慢去体会,当落入“自我 ”意识的时候,你又跟这个脱节了;当你能够放空,溶入一切境界的时候,你跟整个大自然都是溶为一体,都是清醒明觉。

   有人提问题时,就没有坐在法流上?如果你不清楚要问的问题,当你在问的时候,没有清楚的觉知到你的声浪,你就是“无明”的问, 就是没有坐在法流上,这样就没有坐在法流上。如果我的讲话是一种冲动,没有听到我自己讲话的声浪,讲话一直很急躁的,一直要跟大家讲,一直急著要表达什 么,炫耀我是、我能那些,就是落入在我慢的世界里面。你要保持清醒明觉,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听课的时候就专心的听;当你要讲话的时候,就全然的在讲话,整 个过程都是贯穿一个明觉、觉知的。当你有清醒的明觉,就不是落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你会在贪、嗔、痴的影子产生之后,才会看到啦!你的觉知很难说跟贪、 嗔、痴展现的时候,同步觉察到。所以,你会是在展现之后,才会看到。但是,慢慢你的心越来越柔软、明觉度越高,当你有这样产生的时候,马上可以觉察。

   你真正是止观双运、身心柔软,你当下的讲话、当下的动作,有没有我慢?都可以马上觉察到的,也就是说你贪、嗔、痴展现,跟你实际觉察到,那个时间距离有 多长,跟你的明觉度是成正比。当你的明觉度越高,你贪、嗔、痴产生,跟觉察的时间就会越短,到后来当你真的保持清醒明觉、身心柔软,你都是坐在无常法流上 面。

   什么叫做有漏?什么叫做无漏?有漏、无漏比较深,先跟大家讲述中道。事实上,八正道更深入而具体讲,就是中道。你走在八正道上,就是走在中道上,八正道 就是中道。学习走在八正道上,学习走在中道上,都是从“有学”迈向“无学”,很自然!而且也是很必要的 一个过程,你没有经历过“有学”,没有经历过世间法的八正道,你没办法体证什么叫做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包括你要体会苦、集、灭、 道--四圣谛也是一样,还是要从有为、有修,这样才能够体证过来。

   现在我们用一个杠杆原理,跟大家做一个解释,这边是代表因缘,代表缘、各种缘,这时候它的中间点是在这里,我们现在把它标出来,棍子的中间点,现在这两 边的因缘是这样,它的支撑平衡点在哪里,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如果你坚持在原来的这一点上面,它一定会倾斜,它一定会倒下来。所以,“中道 ”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现在讲的很简短,但是很重要,诀窍我们要去体会,因为一般很容易坚持在一个固定的中间点上面,认为我这个才是正 道,我这个才是正见,跟我这个不同的,就是邪知邪见。

   所以,只要你有“自我”,你都会坚持在一个“自我”所认定的中间点上面。事实上,真正的八正道,它是 看世间的因缘,然后调整这个平衡点,就随顺因缘,应该更具体讲就是善观因缘,然后随著因缘来调整、来变化。当你选择一个对自己最好的,你是把 “自我”摆在优先,就是一个“自我”会选择,你是选择你要的那个点,而不是实际因缘综合判断的、真正灵 活的那个点。真正的中道是要有智慧的,而且真正的中道这个点、平衡点,它是灵活的、不是死的。

   假设现在你是公司里面的经理,当你在公司的时候,你该做你要扮演经理的角色,该做的工作你要做,对属下、对职员,你有该你承担、该负责的职责,你要如实 的去承担。但是当你回到家里面,如果还是以管理者的一种角度,去面对你的小孩、面对你的老婆,个问题很多啊!问题会很苦啊!讲更具体一点,我有一位认识的 朋友,先生是很有名及法官,在学校里面是当教授,在法院里面是当法官,然后都是在骂人,都是在教化人,都是在指责别人不对,都是在评判的不对,久了之后, 结果他把这些习性都带回到家里,把他的小孩子、老婆都当作好像犯罪的人,这样不行、这样不可以,这样触犯什么法条……,结果 小孩子或是老婆都觉得家庭里面,就好像法庭,别人都要听他的,别人都要他唯命是从,他的论断就是正确的,不可以推翻、不可以否认,他都是要审判别人,像这 样就是把你法院,把你教授的那一套身份,也带回到家里面,你要你的老婆、小孩都当学生,你也把法院里面面对犯人、面对坏人的那一套,带回家庭里面,把你的 家庭里面的成员,都当作是罪犯,就是你是站在“自我”的一个中心,没有去衡量这个因缘。

   如果你有智慧,当你站在学校里面的讲台上,你当教授的时候,会好好扮演你教授的角色;当你到法庭的时候,你扮演法官的角色;当你回到家里,面对太太的时 候,你要扮演是好男人,下厨房也可以、也无妨啊!扮演先生的角色;当你面对小孩的时候,你要扮演父亲的角色,在你的严厉、威严之中,要有慈爱、慈悲、柔 软,协助小孩子成长,而不是去掌控他们,不是去把他们当作犯人、坏人一样在审判,就是你要有智慧面对。因为我们每天的历缘对境都不断的在变化、变化,怎么 样才能够真正有智慧,怎么样才能够真正走在中道上、八正道上,就是我们要去慢慢探讨出来,慢慢随著我们智慧的成长,然后真正走在中道上。

   真正学佛,佛法是活的法,佛法就是活法,不要光是在语言、文字上,然后只学到死板的,这就是要有智慧。所以,佛教讲的般若、智慧,跟世间一般的聪明才 智,不一样!当教授、当法官,你要有很多世间的聪明才智、世智辩聪,但是你未必有智慧,因此智慧是灵活的,你是看因缘而走在平衡上。我们要走在八正道上 面,要走在中道上面,而所谓平衡点、“正”,都不是死板板的一个固定点。

  有关于无漏、有漏无漏方面,等以后我们再讲好了,因为那个又是很深、很重要的,什么叫有漏?什么叫无漏?

    【幻灯片】

   今天讲八正道,一开始经文里面就有讲到“明相初光”,就好像说在黑暗之中,然后破晓、一道曙光出来了,黑暗就会渐渐慢慢的减 少,慢慢的天越来越亮。如果你有了正知正见之后,后面的这些就会渐渐建立起来,然后就会从“无明”走向“明 ”,这里代表是明相初光,也就是说破晓,它一开始有阳光出来,太阳开始稍微破晓时分的时候,然后黑暗就会渐渐的减少了,所以有正知正见,这是 非常重要的。

   当你有正知正见之后,后面的正智、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这些,才会产生出来,尤其后面的正定止观双运,都是要以前面七支为基础的,因此正定没有 那么容易,这些基础大家要有。“明相初光”整个的,由黑暗然后开始有一点光亮,然后慢慢的整个过程上来,当你越有正见之后,你的 黑暗就会越来越少,一方面这都是在告诉我们,当你真正走在八正道上,那么你的苦就会越来越少,你的无明就会渐渐的减少,这就是学习走在八正道上,这是属于 世间法的八正道,你要经历过这些,然后才能够真正的走在出世间法的八正道上面。

   你越来正见越具足,闻思越具足,无明、黑暗,就渐渐的减少了,所以太阳越来越上来,当你正见越具足,它慢慢就一直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当然在这个过程, 除了让大家体会正见为首,正见就是智慧,以智慧为前导。再来,当然这些幻灯片都在告诉我们,整个的大自然都是不断的,包括水、包括地、包括太阳、包括云, 都是一直的在流动变化,他们都在告诉我们无常的法印,当你在看大自然这些,一样都是要去看到无常的法流、无常法印,都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刹那,在眼前活 生生在上演,活生生的在告诉我们无常法流。刚才有人有提到他现在都已经渐渐喜欢接近大自然,溶入大自然里面去体会,这个很好!

   当然,我们在大自然中体会,你静下来面对自己,平常面对自己的身、口、意,贪、嗔、痴这些,一样都是在告诉我们法,都是在告诉我们真理实相。你看越来变 化很精彩,都是告诉我们无常变化,地、水、火、风、空都在变化,太阳出来了,你正见越具足、越有智慧,你的智慧越提升,你的黑暗、你的无明、死角就会越来 越少,你的种种结缚就会越来越少,种种的颠倒梦想就会渐渐减少。太阳就是代表一个人的正见,智慧越来越提升、越来越提升,天就会越来越亮、越来越亮,日出 整个这些精彩的变化,一方面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一方面在告诉我们正见为首的八正道。慢慢你看太阳越来越上来,就代表我们的正见智慧越来越提升、越具 足,黑暗就越来越少,无明就会破除,无明真正的破除就是这样,来自于我们正见智慧的提升,都是要脚踏实地的走在八正道上面,一定要实实在在的,一步一脚印 去修,就是正见具足,把无明转为明,黑暗消失。

   当你一方面黑暗消失,一方面当你真的有正知正见之后,你也了悟这些解脱道,然后你又能够协助众生走向解脱道,才可以叫做“倒驾慈航 ”,又可以倒驾慈航,回来协助在黑暗中的众生,在苦海中的众生,就像一座灯塔一样,协助他们走上解脱道,协助他们出离苦海,再来你就可以协助 众生站在涅槃彼岸的岸上,协助众生、告诉众生,怎么一条迈向解脱的路,就是出离苦海的路。像这座灯塔,告诉众生一条八正道、一条解脱道,告诉众生怎么走? 这之间、这过程,有什么岔路?路标怎么样?你如果真正走过,可以清楚的告诉众生: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注意?你会告诉众生哪里有标示?要注意区分。这就是告 诉众生一条在丛林之中、在荒野之上,也能够去找到解脱道。

   你在这个道上,你也一样,从两旁、从眼前,从各种境界,都去看到无常的法印、无常的法流,眼前呈现的一切,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生灭变化。当你真正有智慧 眼,打开正见、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智慧眼要打开,明相初光,你有智慧眼,才能够真的出离黑暗、出离无明,协助众生能够在这迷魂阵之中, 在这丛林之中,能够告诉他们一条能够出离这个丛林,走上涅槃彼岸。一方面你自己也可以站在比较超然开阔的立场,然后能够看得更深、更远,修行就是这样。这 是一块大理石,这一面跟这一面,差别在哪里?若没有磨过,你是这样;你有磨过以后,就能够这样。所以,你有磨过之后,那个明觉就不一样,你若没有好好去修 行,没有好好去找修行、解脱之路,你就是这样无明遮障,还有你的心镜不明不亮,没办法照见实相的。

   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纯朴的这一块,能够慢慢的发亮、发光,让我们的心能够明亮,这样就能够照到实相。修行之路,不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怎么样,再怎 么孤独,你也要能够坚持下去,这就是“正志”,你要有这一种魄力、决心,我再怎么孤独、再怎么坎坷,我都一定要走,因为你会确 信,唯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出离苦海,唯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所以,不管再怎么孤单,你都愿意去承担,就是解脱道上,你 要有这一种魄力、决心。当然,当你真正有魄力、有决心走在解脱道上,你不会孤独的,会有很多的善因缘,很多的善知识会协助你。

  这一张是我在1984年,在还没有通过中医特考之前,最后那个冲刺,我是1984年底,通过中医师特考的,1984那 一年又回老家,我在佛寺住三年,后来最后阶段又搬回乡下老家,然后就在老家的墙壁上贴一张,那时候这一位也满有名,报纸有刊出来这一则,他曾经是奥运两届 的十项金牌得主,连续两届不容易,报导他为什么能够有两届奥运的金牌得主?他就是过著清教徒式的生活,应酬一概拒绝,汤普森心里只有第一,这就是汤普森, 十项全能,出人头地就是天赋加苦练,每周就是不断的这样练习。在修行路上,当然现在也不是说,为了修行之路,你其他的工作都不要做的,不是这样!而是说那 一种魄力、决心,你该做的工作你一样要承担,而且你真正修行,在你的工作当下,你就是在修行啊!而是说那一种体会,那一种决心、那一种魄力,你有没有把法 用在你的历缘对境?包括在你工作之中,要有那一种魄力、那一种决心,要学习佛陀非达目的、绝不终止的那一种魄力、决心,这是让我们参考。

   你要真的修行有成、解脱自在,记得有人问爱迪生:你会有这些杰出的成就,应该是你的天才?他怎么回答呢?他是说:我是百分之一的天份,百分之九十九的努 力。所以,大家都要有信心,不要认为说佛陀能啊!佛陀是怎么样啦!我们现在不可能这样……,不要作茧自缚,人都是有无限的潜 能,现在就扎扎实实下工夫,你一定会成功。当你真的体悟三法印、四圣谛,当你真的体证到无常,真的做到无我,尤其最重要真的做到无我之后,你会展现出无 私、无为的胸襟,天下为公啊!《礼运大同篇》里面,大家有时间再慢慢消化,它是含意很深的!要问问我们自己。如果你认为说这是世间法,跟我们出世间法不相 干,如果是说世间法,问我们自己:你能够做到了吗?这些境界你能够真的做到吗?《礼运大同篇》展现出来的,也是相当高的一种境界,而且那一种无我的心,无 私、无为,境界都相当高,因此我们不要轻视,都是有助于我们去学习的,往这方面去做,都是有助于让我们去体证“无我”。

   像德烈莎修女,人家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她跟《礼运大同篇》这种世界、境界,都是很相应的。前面是讲介绍八正道方面的,后面我们用一些比较轻松方式的, 然后继续来看,你坐看云起,然后一方面去体会大自然的奥妙,一方面去体会无常的法印、法流。当然,下面播放这些,如果有音乐配合更好,现在就以一种欣赏, 但我们的欣赏是学佛的欣赏,跟一般的欣赏又不一样,一般的欣赏只是看云的变化,我们学佛的欣赏是要去看到无常刹那生灭变化,以及大自然的缘起甚深。缘起法 里面,它含有很深、很微妙的,这些你要去看到,你要去看得出来,缘起甚深。

   我们来看“大地风云经”,你的心能不能像一片白云这样,很洒脱的来去自如,还是到哪里,到哪里就黏著哪里?到哪里就执著哪里 呢?有一句话叫做“白云无心已出岫”,要有白云的洒脱精神。再来,包括一片白云,你要问它:你从哪里来?如果你解释很多很多的原 因,佛陀都会说:那都还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最终佛陀发现到的,包括这一片白云它的出现,都在告诉我们缘起法啊!缘起甚深啊!你看一些云的变化,大地风云 的这些变化,水也在动、云也在动,风也在动,地、水、火、风都在动,外面的大自然的地、水、火、风在动,你当下的身心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也绝不会例外 的,都是一直在流动变化。

   我们看这云就好像在天空中跳舞,前面这一张就是大地风云,这是我小时候住的乡下地方,就在这个池边长大,我们来看大地风云,就像云就在空中,好像在跳 舞、在飞舞,这些一方面都在告诉你风在动、云在动,一直在变化。云啊!到处它在飘啊!在动啊!它就是告诉你缘起。整个这些大地的精彩奥妙变化,都在告诉我 们云也在变、风也在变、地也在变、空也在变、太阳也在变,太阳、阳光这些你看,整个时空都一直在流动、在变化,就是同一天里面同样的那些云,刚好很奥妙的 就是说,这些云因为台风前一天,事实上风不大、风平浪静,有一句话就是台风前的宁静,它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慢慢的移动,但是它不断在变化变化。

   我们要学习去看大地风云经,去看到空、去看到云,看到有、也看到无,看到整个的这些大地风云,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在告诉我们无上甚深微妙法,三法印、 四圣谛,你都可以从当下、你的身心之中,从当下你的历缘对境,从当下你接近的大自然里面,去体悟三法印、四圣谛,真的这样一步一脚印的去做,那么你一定可 以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