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故若修若证。无非了义。而果彻因源。诸菩萨因人。亦以此具足万行。故根尘识大。一切皆得毕竟坚固。而因该果海也。如来 藏妙真如性为体。由法法皆如来藏。故称为大佛顶也。不生不灭因果为宗。因果皆不生灭。故称密因也。离爱得脱为用。永离诸爱。究竟解脱。故号首楞严也。生酥毒发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圆顿味也。将释经文。大分为三。初从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是序分。次从阿难见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是正宗分。后从阿难若复有人。至终。是流通分。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通序者。证信序也。诸经同有。故名为通。以此六义证成可信。故名证信。六义者。如是二字。显所信法体成就。我闻二字。显能闻成就。一时二字。显机感成就。佛字。显说法主成就。在室罗筏城等。显所依说法处成就。与大比丘以下。具列常随云集两类。显同闻众成就。今恐割裂经文。不便句读。总科为二。一标闻说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闻说时处。所闻卽法体。能闻卽我。所说亦卽法体。能说卽佛也。时处可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如是者。指法之辞。通指下文十卷文义而言。亦是信顺之义。大凡信者。则谓是事如是。不信者。则谓是事不如是。今言如是。卽显信顺也。我者。阿难自称。此非外道妄计之我。亦非凡夫妄执之我。乃深达八自在我。非我非无我。而随世假名。称为我也。闻者。耳根发耳识。能达音声。现量体性也。一时者。机应相符。说听终竟。总名一时。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卽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在者。示迹此间。行住坐卧。总名为在。室罗筏城。或云舍卫。梵音楚夏之别。此翻丰德。亦翻闻物。亦翻好道。卽憍萨罗国之城名也。只桓者。本是祇陀太子之园。梵语祇陀。此云战胜。精舍者。给孤独居士。为佛及僧所构精修梵行之处也。

然此五事证信。一往虽通。而所序各别。所谓如是法异。我闻闻异。一时时异。乃至能住所住各异。若不稍为发明。安知其为此经通序。且文旨旣泛。将何以为随文入观之阶。故今不敢避繁。一一皆作约教观心二释。初约教释如是者。若言俗谛中有文字。真谛则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因此俗谛文字。会真谛理。故名为是。此三藏经初明如是也。若 言佛明色卽是空。空卽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卽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卽所诠为是。此通教经初明如是也。若言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之法。与佛说无异名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别教经初明如是也。若言佛明生死卽涅槃。亦卽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徧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此圆教经初明如是也。今经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性真圆融。本无生灭。的是圆教如是。而二卷中云。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者。不过因当机迷重。聊借三藏中义。还破三藏中习。正所谓弹偏斥小义也。观心释如是者。观心惟是生灭。审谛不谬为如。破除生灭。会于真谛名是。析空意也。观心生灭无性为如。了达当体无生为是。体空意也。观心中道不变名如。永舍二边名是。次第意也。观心全体法界名如。卽边卽中名是。一心意也。次约教释我者。若言凡夫有三种我。谓我见。我慢。及名字我。学人无我见。惟二种我。无学幷无我慢。惟名字我。今阿难是学人。无邪我。能伏慢我。但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三藏意也。若云四句称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通教意也。若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别教意也。若云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无所不可。此圆教意也。今经如来藏性。三义圆融。非我卽我。离卽离非。是卽非卽。的是圆教真我意也。观心释我者。观一念心属因缘所生。是假名我。观心卽空。是我无我。观心卽假。是分别我与非我。观心卽中。是真妙我。次约教释闻者。有闻闻。有闻不闻。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闻闻者。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有闻。藏教意也。闻不闻者。随世俗说。假名为闻。第一义中。无声无字。安有能闻所闻。通教意也。不闻闻者。妙性本自离名绝相。依假名分别。则有闻与不闻。别教意也。不闻不闻者。性旣离名绝相。则一切根尘。无不当体离名绝相。此经明七大一一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圆教意也。观心释闻者。观因缘所生法。是观闻闻。观因缘卽空。是观闻不闻。观因缘卽空卽假。是观不闻闻。观因缘卽空卽假卽中。是观不闻不闻。次约教释一时者。时无实法。依色心相续分位。则有长短劫数不同。藏教意也。一念不生。三际叵得。通教意也。于一无住法性。分别世界劫数无量差别。别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圆教意也。又见谛已上无学已下名一时。藏教也。三乘同入第一义名一时。通教也。登地已上名一时。别教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名一时。圆教也。今经不历僧祇获法身。狂心顿歇。歇卽菩提。是圆教一时。观心释一时者。观心因缘生法。是假名时。观心卽空。是不可得时。观心卽假。是分别种种时。观心卽中。是不思议时。次约教释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知者。若言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正习俱尽。旣自觉悟生灭四谛。亦以生灭四谛觉他。卽藏教佛相。若言正使先断。今机缘熟时。于道树下。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转无生四谛法轮者。卽通佛自觉觉他相。若言次第断尽三惑。坐莲华台藏世界。转无量四谛法轮者。卽别佛自觉觉他相。若言一心圆断三惑。至于究竟。证不可思议法 身。而能示现一切佛身。一一身相。同于虚空。不可思议。能转无作四谛法轮。亦能方便转前三教法轮者。卽圆佛自觉觉他相。今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当知的是圆教佛相。观心释佛者。观心因缘生法。是藏佛。观心因缘卽空。是通佛。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是别佛。观心因缘卽空假中。是圆佛也。次约教释在者。行住坐卧。通名为在。在卽是住。住卽摄余三仪。今当以住释在。复有两番能住所住。佛为能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等法为所住。又法为能住。精舍为所住也。十善名天住。是天道因故。慈悲喜舍名梵住。是梵天因故。三三昧名圣住。是出世法故。首楞严三昧名佛住。是无上法故。若言从析空观发真无漏。住有余涅槃。示迹人间。以十善四等应世间机。以三三昧应出世机者。是藏教佛住。若言从体空观发真无漏。住有余涅槃。示迹人间。亦以天梵二住应世间机。以圣住应出世机者。是通佛住。若言从次第三观住三德秘藏。示迹人间。徧用四种住。应世出世机者。是别佛住。若言 从一心三观住三德秘藏。示迹人间。亦徧用四住应世出世机。而能住四法。所住诸处。一一无非三德秘藏者。卽圆佛住。今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是圆教佛住也。观心释住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住卽空卽假卽中等境。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名为在。次约教释室罗筏城只桓精舍者。若见此处土砂草木石壁。是藏教境。若见此处清净七宝庄严。是通教境。若见此处卽华藏世界。是别教境。若见此处卽不可思议诸佛境界。是圆教境。今经云。一切众生。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塲。于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当知此处卽常寂光。而随机所见自成差别耳。观心释城舍者。涅槃名城。慈悲名舍。观思议十二因缘灭。住真谛城。入生缘慈悲舍。藏教也。观思议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住真谛城。入生缘法缘慈悲舍。通教也。观不思议十二因缘灭。住中道涅槃城。入生缘法缘无缘次第三慈悲舍。别教也。观不思议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住中道涅槃城。入一心三缘大慈悲舍。圆教也。若不约教。安知全事卽理。若不观心。安 知全性成修。读者幸深思之。

  (丙)二引大众同闻复为三。初声闻众。二缘觉众。三菩萨众。声闻是常随众。余二皆云集众也。

  (丁)初声闻众又为三。初示类标数。二显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戊)初示类标数。大比丘。是示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大者。梵语摩诃。具大多胜三义。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徧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今称为大。卽摄多胜二义。比丘含三义。一怖魔。二破恶。三乞士。或翻除馑。怖魔者。魔王居第六天。统摄欲界。贪恋尘劳。恐人修道出其境界。若正法住世时。有信心男子。六根具足。年满二十。无十三重难。亦无十六轻遮。得三师七证。或边地中得三师二证。如法秉受比丘戒法。正登坛白四羯磨已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中。尔时地行罗刹。高声唱善。此间有善男子如法出家。当使诸天增盛。 修罗减损。于是空行夜叉闻之。亦出大声唱善。声至四王天中。天复出声唱善。声传忉利。乃至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展转传至梵天。魔王于宫中闻此唱声。生大愁怖。故名怖魔。破恶者。出家持戒。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破除身口七支。破除三界见思诸恶也。乞士者。旣出家已。永离四种邪命。乞食以资身命。永舍一切邪法。乞法以资慧命也。四种邪命者。一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推步盈虚。以此求食。二下口食。谓种植田园。三方口食。谓干谒四方。结交豪贵。四维口食。谓商贾货殖。此之四事。在家人得为之。出家所不应为。故皆永离也。邪法者。邪戒。邪定。邪慧。邪戒。卽牛狗等戒。乃至诸天诸仙一切禁戒。不能出生死者。邪定。卽凡夫外道依欣厌心所修十二门禅。邪慧。卽有无二见。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百八见等。今皆永舍。惟求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名乞士也。除馑者。清净持戒。能为人世福田。能作清净法施。除一切众生无福无慧二种馑也。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 悦。众者。四人以上之称。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卽可自恣。亦可于边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则五天竺国便可授具。乃至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故名和合众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先度鹿苑五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次度三迦叶波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五人。感佛深恩。为常随众。今但举大数也。俱者。师资常尔相随。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

再作约教观心二释。初约教释与者。藏教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别教无量七一。圆教一七一。大多胜者。藏教如前说。又大力罗汉所敬故名大。徧知生灭卽无生灭故名多。胜三藏四门故名胜。卽通教义也。又体法大力罗汉所敬故名大。恒沙佛法皆知故名多。胜二乘人故名胜。卽别教义也。又诸大菩萨所敬故名大。法界不可量法悉知故名多。胜诸菩萨故名胜。卽今经圆教义也。藏教比丘如前说。又乞士者。历缘求真。破恶者。破障理惑。怖魔者。以卽空观破四种魔。除馑者。除析法馑。卽通教义也。又乞 士者。历三谛求理。破恶者。除通别二惑。怖魔者。破界内界外八魔。除馑者。除偏空馑。卽别教义也。又乞士者。卽阴入处界七大。求如来藏性。破恶者。达狂歇卽菩提。怖魔者。当处禅那觉悟无惑。知魔界如卽佛界如。除馑者。除但中不具诸法馑。卽今经圆教义也。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谓愚痴不解法律。三清净僧。谓七方便人。四真实僧。谓四向四果。今非前三种。但是真实僧。藏教义也。又见地以上名真实僧。通教义也。又欢喜地以上名真实僧。别教义也。又发心住以上名真实僧。圆教义也。观心释者。心王为师。诸心心所为弟子众。一念妙观是名佛。诸心心所和合随成妙观。是名与大比丘众若干人俱也。约四教明观可知。

  (戊)二显位叹德。大阿罗汉句。是显位。佛子下十二句。是叹德也。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无漏者。无欲漏。无有漏。无无明漏。诸惑断尽也。大亦具大多胜三义如前说。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 义。卽乞士果。二杀贼义。卽破恶果。三无生义。卽怖魔果。当知比丘三义。通于因果。此三唯在果也。又罗汉有三种。修性念处。断见思惑。但得漏尽。不具诸通。名慧解脱人。修共念处。断惑证真。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名俱解脱人。修缘念处。断惑证真。具足通明解脱。兼发四无碍辩。名无疑解脱人。今是无疑解脱。故称大也。约教者。藏通如上说。又无见思漏。无尘沙漏。无住地无明漏。应受人天二乘供养。杀见思尘沙无明之贼。无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卽别教义。又一心中圆尽诸漏。应受九界供养。烦恼卽菩提名杀贼。生死卽涅槃名无生。卽圆教义也。观心者。观心卽空。无见思漏。观心卽假。无尘沙漏。观心卽中。无无明漏。观一心具十法界。是应供。观心烦恼卽菩提。是杀贼。观心生死卽涅槃。是无生也。佛子以下。有十二句。总别叹德。佛子住持善超诸有。是总叹戒慧二德。能于国土下十句。是别叹戒慧也。佛子者。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名佛子。若言二乘断惑证真。是佛真子。菩萨伏惑未断。子义则疏。是藏教义。若言三乘皆断惑。而二乘无大悲心。子义则弱。菩萨大悲增上。能绍佛种。子义 则强。是通教义。若言菩萨徧行诸佛所有道法。名为佛子。二乘自度。如客作贱人。是别教义。若言初发菩提之心。卽是佛种。如轮王太子初人胎时。卽圣王种。是圆教义也。住者。安住不动。持者。任持不失。若言住木叉戒。持生灭四谛法轮。卽藏教义。若言住真谛戒。持无生四谛法轮。卽通教义。若言住三聚戒。持无量四谛法轮。卽别教义。若言住一心无上妙戒。持无作四谛法轮。卽圆教义。若言非非想处。报尽还堕。不名善超。出三界狱。乃名善超。卽藏教义。若言畏三界为实有。虽超不善。知三界卽空。乃名善超。卽通教义。若言不惟超同居三有。亦超方便三有。亦超实报三有。故名为善。卽别教义。若言三土皆卽是常寂光。非超非不超而论于超。故名为善。卽圆教义也。观心者。若观心因缘所生。是藏教佛子。住木叉戒。持生灭四谛法轮。超三界狱。若观心因缘卽空。是通教佛子。住真谛戒。持无生法轮。卽三界而超三界。若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是别教佛子。住三聚戒。持无量法轮。次第超于三土。若观心因缘卽空假中。是圆教佛子。住无上戒。持无作法轮。圆超诸有也。次能于国土成就 威仪。是别叹戒德。从佛转轮妙堪遗嘱。是别叹慧德。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是广叹成就威仪德。谓不惟成一国威仪。乃徧为师范于三界也。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是广叹从佛转轮德。谓不惟从一化佛转轮。乃同佛应身无量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是广叹妙堪遗嘱德。谓不惟护持正法像法。乃悲愿尽于未来也。约教者。若但指五天竺国为国土。指别解脱戒为威仪。指生灭无生四谛为轮。指同居为三界。指百亿为无量等。卽藏通义。若徧指华藏为国土。指三聚为威仪。指无量无作四谛为轮。指四土为三界。指横徧为无量等。卽别圆义。观心者。若观心因缘生法。成就同居国土威仪。从劣应佛。转生灭轮。弘范同居三界。乃至拔济未来。越同居尘累。若观心因缘卽空。成就同居方便二种国土威仪。从胜劣应佛。转无生轮。弘范同居方便二种三界。乃至拔济未来。越二土尘累。若观心因缘卽空卽假。成就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国土威仪。从胜应佛。转无量轮。弘范三种三界。乃至拔济未来。越三土尘累。若观心因缘卽空假中。成就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种国土威仪。从法报佛。转无作轮。弘 范四种三界。乃至拔济未来。越四土尘累。问曰。寂光安得更有尘累。答曰。此约分证寂光言也。问曰。佛子有无量德。何意偏叹戒慧二种。答曰。德虽无量。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此经首标大定之名。曰大佛顶首楞严王。乃取正因理性以为定体。而此定体。虽复含灵本具。全赖缘了有功。正因方显。故第四卷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夫菩提胜净明心。卽是大佛顶首楞严王。所谓正因理性之体。故曰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也。而不随分别。全是了因慧心。卽今所叹慧德。三缘断故。全是缘因善心。卽今所叹戒德也。且此经始自征心辨见。中历阴入处界。后彰七大圆融。无非开此圆解。以为入流之本。次则申之以四种清净明诲。示之以诵咒结坛轨式。无非扶此戒法。以为正修之助。正助合行。方成三渐次行。方可历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登妙觉。当知所历之位。从始至终。一一无非理性本体。能历之行。从浅至深。一一无非缘了二功。仍恐疏于戒者。纵有空解。不免沉坠。故借善 星宝莲以为问端。遂复精研七趣。方知若无真戒决无真慧。盖无木叉戒。不免三恶。无禅戒。不免欲有。无无漏戒。不免色无色有。安得出世智慧也。又恐疏于慧者。纵有戒善。不免迷惑。故借无闻比丘以为言端。遂复详辨五魔。方知若无真慧。幷无真戒。盖无真谛慧。故木叉戒可破而成魔侣。无中谛慧。故菩提心戒可破而成声闻缘觉。安得三聚净戒也。故阿含云。由戒净故慧净。由慧净故戒净。如两手互洗。不容先后。宁惟藏教为然。当知通别圆教所有修行要法。总莫过于此矣。又此戒慧。卽涅槃所谓戒乘。若戒乘俱缓。永在三涂。若戒急乘缓。虽在人天。无由出世。若乘急戒缓。虽获出世。要经三恶。惟乘戒俱急。方可坐进斯道。今经首叹戒慧二德。深有由也。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大智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也。舍利。此云鹙鹭。尊者之母明目似之。故以为名。弗者。子也。卽是从母立称。正名优波提舍。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 尊者姓也。名拘律陀。西域树名。祷此树神而生。故以为名。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卽舍利弗之母舅。亦号长爪梵志。论议第一。富楼那。此云满。是其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是其母名。双标父母以名其子。故称为满慈子。说法第一。须菩提。此云空生。亦云善现。亦云善吉。解空第一。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空。为上首者。于佛是弟子。于千二百五十人则是师表也。约教者。析法智。体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乃至灭色空。卽色空。离二边空。不思议空等。观心者。观心因缘生法。是析法智乃至灭色空。观心因缘卽空。是体法智乃至是卽色空。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是次第三智乃至是离二边空。观心因缘卽空假中。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议空。余可例知。不复委说。

 (丁)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幷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种。一者出无佛世。自悟无生。名为独觉。二者出有佛世。秉因缘教修行得道。名为缘觉。今卽缘觉众也。无学者。所作已办之称。初心者。发意 修缘生观。卽是有学人也。约教者。悟生灭思议十二因缘。卽藏教辟支。悟不生灭思议十二因缘。卽通教辟支。悟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卽别教辟支。悟不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卽圆教辟支也。观心可知。属者。遇也。休夏者。三月夏安居已竟也。自恣者。僧中作自恣羯磨。各各陈白。互求说罪悔过也。其法在百一羯磨中。未受比丘戒者。不宜预知。已受比丘戒者。必应习学。兹不具述。此二句。正明辟支来集之故。亦为下文菩萨咨决心疑之由。文可两属。就便属上。

  (丁)三菩萨众为二。初夏终时集。二闻音远集。

 (戊)初夏终时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卽时如来敷座晏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之时。故不惟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亦皆乘此咨决心疑也。菩萨约教可知。不复更出。慈严者。佛之慈悲如母。威严如父也。密义者。密妙之义。所谓三德秘藏。又未经法华开显。且令一类大机。密默先得其益。卽所谓秘密教也。深奥。卽秘密义。明非浅露之说。此文虽属 通序。已与诸经不同。大似欲说法华。先说无量义也。

 (戊)二闻音远集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频伽。鸟名。音声最妙。以喻佛说法音。更加以仙字者。意显佛之妙音。仅用迦陵。固不足以喻之。仅用仙字。亦不足以喻之也。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佛之音声。称性周徧。铁围诸山所不能障。但有缘者皆得共闻。今欲觉悟诸菩萨故。所以徧至十方界也。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正表众生根本实智。故下文将咒往护。选择圆通。请结经名。莫不由之。前舍利弗。表于权智。权实二智。是自利利他之本。故并为二处上首也。通序竟。

  (乙)二别序者。发起序也。诸经各各不同。故名为别。以此因缘浚发大教。故名发起。分文为二。初示堕因缘。二神咒护摄。

  (丙)初中三。初佛僧应供。二阿难等乞。三淫室误堕。

 (丁)初佛僧应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 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勑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波斯匿。此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父王见诸光明祥瑞。谓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胜军。卽舍卫国王也。讳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讳日。掖者。宫中左右。名为掖庭。余如文。

 (丁)二阿难等乞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旣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卽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此云庆喜。白饭王子。佛之堂弟。成道日生。故名庆喜也。别请者。请有二种。一僧次请。二别请也。大乘律中。戒受别请。戒别请僧。毗尼藏中。不一向戒。于受别请。除病时行时作衣施衣等时无犯。于 别请僧。但令僧次通请一人。余皆别请无犯。今时值自恣。卽是施衣时到。故阿难得受别请而远游未还也。遑。及也。不遑者。但是先已出界。今犹未及归僧伽蓝。故不预众僧受供之次。或是受一日法。乃至受七日法而去。皆不可知。断断不可作破夏解。以备考律中。阿难无破夏事故也。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种。一生年上座。戒腊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众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谓阿罗汉。阿阇梨。此云轨范师。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授沙弥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阇梨。受具时屏处问遮难。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阇梨。受具时当坛臼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阇梨。所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读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解义。乃至一四句偈者是。律中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今阿难十夏已满。故得无上座阿阇梨而独行也。应器者。梵名鉢多罗。以体色量三皆应法。故名应器。体则或瓦或铁。色则熏如鸠鸽。量则随腹大小。极大不过三升。极小不过升半也。檀越者。檀卽是施。由行施故。越贫穷海。故称檀越。言最后。者以王及长者居士。已先发心徧请佛僧。今若发心 请阿难者。卽是最后之檀越也。刹利。此云王种。四姓中尊。是为最净。旃陀罗。此云杀者。四姓不齿。是为最秽。举此二种。以明无简择也。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谓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则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故能圆成无量功德。二谓王及长者居士。如此殷勤设供。假使阿难一日失食。则功德不全。若得最后发心之人。独供阿难。则幷王臣等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得圆成也。阿难已知下。正显所以方行等慈之繇。繇知佛曾诃二尊者。故今钦仰而行无遮大道也。以须菩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虽复各有所见。总未合于无遮法门。总不免于起人疑谤。今恪遵明训。摄护威仪。固是乞食常规。比丘正式。阿难误堕之过。诚不因此。后世讲解。遂欲于此吹毛求疵。诬罔尊者。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误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摩登伽。此云本性。未蒙咒力。性本染污。已蒙咒力。 性本解脱。故始终皆名本性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咒。名先梵天。亦如此间黄冠羽士。动称太上老君者是也。戒体者。登坛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卽是无作戒体。以一作之后。不俟再作。故名无作。若于四重禁中随犯一重。此体则失。今摩登伽女。将以淫术而毁阿难之戒体。非谓阿难自欲毁也。据摩邓伽经中。阿难念云。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以此为感佛咒护之机。此经亦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又云。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则阿难始终无过明矣。又此误堕。虽繇次第行乞。而过诚不在次第行乞。但在闻法不观心。未全道力耳。夫欲浚发大教。而以示堕淫室为因缘者。正显生死根本。淫为第一。不断淫机。永违出要。多闻尚自无益。况无闻乎。除是从闻思修。塞源拔本。方能脱死超生。此劝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护摄又三。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丁)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知之一字。卽是如来寂而常照。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也。据摩登伽经中。则繇阿难作念。方感于佛。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不俟阿难作念方知。然知虽不藉阿难作念。而必繇彼作念。方成感应。又如来不但能知阿难作念。亦知大众必皆藉此均沾法味。亦知尽未来际。繇此经咒作得度缘。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卽此大圆镜智之体所彻照也。而此知体。卽是知见无见斯卽涅槃之知。卽是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大佛顶理。所谓盲人见暗。熟睡闻舂。不动不迁。无舒无卷。乃至本圆本通本常。皆此知也。阿难昧此而误堕。如来证此而护他。可谓唯此知之一字。更无他物矣。王等俱来随佛者。以如来常式。受斋旣毕。必为说法。今旣旋归。知其必有他缘。将演大法。故皆愿闻也。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百宝无畏光明者。表百界中安乐之性。本智之明也。千叶宝莲者。表一念千如之法也。又顶相表诸佛极果。莲华表实相妙因。今华从顶出。表因心不 离果觉。佛坐华中。表果觉全在真因。因该果彻。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夫五会神咒。卽是密诠如来藏性。藏性威力。不可思议。何须更藉文殊。又文殊旣表众生根本实智。用此本有智光。无障不破。何须更将神咒。当知大有所表。以神咒所诠藏性。卽阿难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体。文殊妙智。卽阿难等了因慧性之果。五会章句。卽阿难等缘因善性之用。是故能令恶咒销灭。又复应知。卽彼恶咒。本卽法界全体。能持所持。卽是恶了恶缘。今以称性所起真善缘了。对破迷性所起妄恶缘了。缘了旣破。全归正因理性。故名销灭。又恶咒理体。旣卽全是正因理体。则恶缘了性。亦复全卽善缘了性。如空合空。如水投水。故名销灭也。提者。提拔其正因之在缠。奖者。奖助其缘了之欲发。阿难登伽。旣是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名为正因。阿难一点明了求救之心。是善了因。所持无作清净之戒。是善缘因。登伽一点炽然淫 爱之心。是恶了因。所作淫躬抚摩之事。是恶缘因。今繇释迦心内阿难登伽。以此善恶两机而为能感。故得阿难登伽心内释迦。以此称性缘了而为能应也。问曰。阿难善缘善了。以此感佛可矣。登伽恶缘恶了。胡以能感佛耶。答曰。观音别行玄义。深明善恶皆得为机。今更以喻明之。如父母于子。善者固所爱念。恶者尤所怜愍。但众生舍父逃逝。故使机感不成。苟能一念向佛。无有不蒙提奖者也。再以喻明。如有一人。先有生金。欲造佛像。唤彼金师。具诸炉鞴砧椎器物。复有一人。先有生金。欲作杀具亦唤金师。具诸炉鞴砧椎器物。当知若无金师及以器物。纵有生金。不能成像。亦不能成杀具。若有金师及以器物。只此生金。可作杀具。亦卽可作佛像。设彼主人。正欲作杀具时。旁有智者晓示之曰。汝何以此生金工用。而作杀具。造地狱因。甚不可也。何不以此转造佛像。卽成佛界之因。其人听之。卽用造佛。是时更不须别买生金。更不须别唤金师。更不须别觅器物。卽以此金此师此器而成佛像。今明卽恶缘了成善缘了。亦复如是。生金喻正因佛性。金师喻了因佛性。器物喻缘因佛性。 若其未唤金师。未具器物。纵有生金。终不能作佛像。亦不能作杀具。今惟有此作杀具之金师器物。故卽可为作佛像之金师器物耳。又若以此主人喻了因者。则金师器物皆喻缘因。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卽是初时欲作杀具之主人。更非两人。亦可见善了恶了。无二性也。惟其作刀之金。卽作佛之金。故正因在缠为可提。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卽作佛之人作佛之器。故缘了欲发为可奖。知此义者。方可以持咒而治习矣。阅者尚深思之。

按摩邓伽经。阿难作念感佛。佛卽说咒救之。咒名咒文。与此咸别。旣不从顶现化。亦无文殊将咒。又登伽来至佛所。佛为徧解形中六事。令彼欲心销歇。得证圣果。次卽具说二人夙世因缘。当知一席所见。条然各别。故知大小两机。并行不悖。何但初成佛道。双垂两相。谓佛始终皆垂两相可也。然卽此一处异闻。或时互知。或互不知。就互知处。名不定教。互不知处。名秘密教。随彼群机。循循善诱。判教者何必泥于别五时之一途。而苦诤此经之先后哉。别序竟。

  (甲)二正宗分。分文为六。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 三谛理。从阿难见佛。至第四卷尚留观听止。旧云见道分。此语浮泛。不知所见何道。又见道之语。藏通局在初果。别圆局在初地初住。今谓此是普为博地凡夫开圆顿解。俾利者随开随证。钝者依解起行。故须云显圆谛也。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从第四卷阿难请入华屋至第七卷菩萨护咒止。旧云修道分。此亦浮泛。不知所修何道。又所言修者。是缘修耶。是真修耶。若是真修。何劳更择耳门。若是缘修。何意反在见道之后。今谓此是蹑前圆解以起圆行。所谓正助两行。虽云两行。仍以正行为主。助行只是助其正行。俾利者一超直入。钝者渐次深入。故须云示妙观也。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从七卷阿难请问位次。至第八卷名为邪观止。旧云证道分。此亦浮泛。不知所证何道。又所言证者。是满证耶。是分证耶。若是满证。则等觉以前。不得证名。收文不尽。若是分证。何意无修。且干慧十信。亦非分证所收。今谓此是繇前圆行以成圆伏圆断。从始至终。皆显三德。所谓观行三德。相似三德。分证三德。究竟三德。故须 云明圆位也。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卽第八卷中文殊问名。如来结答。止有八行经也。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意显若无出世妙戒。决无出世妙慧。从八卷说是语已起。至九卷卽魔王说止也。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意显若无中道妙慧。幷失中道妙戒。从九卷卽时如来将罢法座起。至第十卷不恋三界止也。旧合此二文名助道分。亦不知所助何道。又一是阿难请说。一是无问自说。各有深致。关系正修行路殊非浅小。何容混作一科。今谓七趣。是约助行分于持犯。仍须以慧导戒。方免轮回。所以警三界之群迷。五阴是约正行辨于迷悟。仍须以戒助慧。方免魔业。所以防修心之误堕也。

  (乙)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为二。初三卷文。正明理性。二富楼那问去有半卷。广破余疑。

  (丙)初中四。初当机悔请。二大众愿闻。三如来答示。四大众圆悟。

 (丁)初当机悔请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多闻本是入道之缘。只因不能从闻思修。故名一向多闻。便如说食数宝。而未全道力也。当知只此闻之一字。阿难以多而无救淫室之难。四禅以无而自取堕狱之殃。观音以思修而善成圆通之证。可谓流转生死安乐涅槃。惟此耳根。更非他物矣。后世见阿难悔责一向多闻。卽群然以多闻为召祸之端。更欲一向诃教劝离。仍蹈无闻比丘覆辙。不知多闻何过。过只在一向耳。一向者。所谓寻声流转。不知反闻闻自性也。若能从闻思修。则闻多故。思修亦多。便是入道要门。譬如翻手覆手。元无两手。下文特选观音耳门。正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法耳。倘令多闻决定可废。则乘此殷勤启请。何不直授以一句简便工夫。岂不千了百当。而仍费尽老婆舌头。说至三卷之多。方使阿难悟法身耶。阅是经者。亦可以深思矣。菩提者。有真性菩提。有实智菩提。有方便菩提。正因理心究竟明显。成真性菩提。了因慧心究竟明显。成实智菩提。缘因善心究竟明显。成方便菩提。三非定三。亦非定一。卽一 而三。卽三而一。故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为方便也。圆觉经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卽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今依此文。略出其义。夫奢摩他。旣以取静为行。以寂静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体真止。于三观中。卽入空观。又可总以三止为奢摩他。盖二边皆属烦动。中道方名寂静故 也。三摩鉢提。旣以起幻为行。以大悲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方便随缘止。于三观中。卽出假观。又可总以三观为三摩鉢提。盖二边皆属幻相。中道方名永离故也。禅那旣以不取为行。以寂灭轻安为相。当知于三止中。卽是息二边分别止。于三观中。卽是中观。又可总以止观不二而为禅那。盖不惟中道寂灭。二边亦本寂灭故也。若次第三止三观。则名为粗。若一心三止三观。则名为妙。若止非卽观。观非卽止。则名为粗。若止观不二。则名为妙。又三若定三。则不名妙。一若定一。亦不名妙。今三不定三。一不定一。卽一恒三。卽三恒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妙。圆觉又云。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此之谓也。今阿难所问。正惟问此圆顿止观。如来所答。亦惟答此圆顿止观。从始至终。更无异趣。旧解纷纷。苦欲以经文分对此处三名。皆是支离割裂。进退出没。无一可取。请观下文今解。臧否自知。不俟广破矣。最初方便者。若据问意。只要求一吃紧下手工夫。安敢先有成心。若据答意。应须的指征心辨见以开圆解。 是为最初方便。且如圆觉经中。一一指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等。则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乃是得成菩提方便。而三章之首。一一先标悟净圆觉四字。则知妙悟。又是奢摩他等方便。所以名为最初也。此经则第二大科。首明二决定义。而结重于耳根圆通。方是酬其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请。今于第一大科。首明二种根本。而备显夫如来藏性。正是酬其最初方便之请。急先务也。盖如圆觉最初必先悟净圆觉。然后奢摩他不成止病。三摩鉢提不成作病。禅那不成任灭二病。今经亦尔。必先彻悟如来藏性。然后耳根圆通常境。方可称性而观。是故观于闻性之圆真实。卽是妙奢摩他。观于闻性之通真实。卽妙三摩。观于闻性之常真实。卽妙禅那。以圆则必通必常。通则必常必圆。常则必圆必通。故曰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也。问曰。阿难首以三法为请。安得置此三法。直至第二科中方答。今科所答。更是何法。答曰。今所答者。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以悟如来藏一切俱非义故。则妙奢摩他方便得成。以悟如来藏一切俱卽义故。则妙三摩鉢提方便得成。以悟如来 藏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义故。则妙禅那方便得成。旣先示此三法所依理体。故阿难径请入华屋门。门之一字。卽是指此三方便也。愿读经者。玩索本文真正线索。莫泥旧见旧闻。自当得其旨矣。

 (丁)二大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圆顿妙法。三乘圣众之所共仰。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来答示二。初从今文至十八界毕。是就事以显理。次七大文。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初逐破妄执密显真心。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己)初中三。初征其发心本因。二示以常心直道。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初又二。初如来问。二阿难答。

 (辛)今初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是佛堂弟。乃世间骨肉之亲。故名同气。情均天伦者。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今明情与同胞无异。故言均也。深重之恩。莫过父母。深重之爱。莫 过妻子。若不见佛法殊胜。岂能顿舍。但所见佛法。虽无二境。而能见之心。须辨真妄。故今欲示菩提果体。先问发心初因也。

 (辛)二阿难答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发心之缘。本无邪曲。但恨其不曾识得自心耳。故下文征云。谁为爱乐。乃至以何为心。当我拳曜。只是破其所执之心为非。不是说其见相发心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初点示常心。二劝修直道。

 (辛)今初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将欲破妄显真。故先与一口道破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惟局同居三界。二变易生死。通于方便实报二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者。本觉之理。不 知者。无始觉智也。诸妄想者。无明尘沙见思也。此想不真者。卽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成。别无自性。如绳外无蛇性。杌外无鬼性。水外无波性。空外无华性也。盖众生无始以来。但有本觉。未有始觉。所以真如不守自性。举全体而成妄想。所谓不变随缘。然只此妄想。别无自体。卽以真如为体。所谓随缘不变。今欲夺其妄计。故曰此想不真。犹云此蛇不真。乃至此华不真耳。又蛇相旣起。麻相必隐。乃至华相旣起。空相必隐。故曰不真耳。实非离真别有妄想。设别有妄。则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楞伽经云。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此宗教之大纲要。而斯经之真血脉也。今更略加委释。此经所明本觉之理。的非迷悟所能增减。而所勤勤致意者。只是提醒当人始觉之智。若有始觉之智。则本觉之理本自现成。不愁无大受用也。故经首云。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后文云。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又云。觉明分析微细魔事。此等皆明如来始觉智满也。下文云。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此劝初心起始觉智也。今文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下文阿难自责云。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乃至七大文中。一一责云。汝元不知。汝宛不知等。此皆痛其无始觉也。常住真心者。本自真实。当体绝待。竖穷横徧也。性净者。本来离过绝非。无染污也。性明者。本来虚灵洞彻。无昬翳也。圆具此三妙义而为其体。故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卽是首题大佛顶义。常住故言大。性净故言顶。性明故言佛也。又卽三如来体。常住故成法身如来。性净故成应身如来。性明故成报身如来。又卽三因佛性。常住是正因性。性净是缘因性。性明是了因性。又卽万行之体。常住故有天行。性净故有梵行婴行病行。性明故有圣行。又卽首楞严三昧之体。由常住义。中谛三昧成。由性净义。俗谛三昧成。由性明义。真谛三昧成。又卽无上三菩提体。常住是真性菩提。性净是方便菩提。性明是实智菩提。又卽妙奢摩他等所依之体。依常住义。有妙禅那。依性净义。有三摩鉢提。依性明义。有奢摩他。又卽是如来藏性三义。常住卽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义。性净卽一切俱卽义。性明卽一切俱非义。又卽圆通常三义。常住卽常真实。性净卽通真实。性明卽圆真实。又卽七趣惑业苦体。依常住义。故有妄苦。如依空有 华。依性净义。故有妄业。如依巾有结。依性明义。故有妄惑。如依目有翳也。又卽三涅槃体。由常住义。故有性净涅槃。由性净义。故有方便净涅槃。由性明义。故有圆净涅槃也。用诸妄想者。由不知心体常住。故用无明妄想。由不知心体性净。故用尘沙妄想。由不知心体性明。故用见思妄想也。此想不真者。迷常住为无明。故无明不真。迷性净为尘沙。故尘沙不真。迷性明为见思。故见思不真。又此三惑。皆是于常住中妄见流注。于性净中妄见染污。于性明中妄见昬昧。故不真也。故有轮转者。无明尘沙不真。故有变易轮转。见思不真。故有分段轮转也。此中已密示二种根本。下特显言之耳。

 (辛)二劝修直道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研者。穷源究本之义。真发明性者。无上菩提。虽是诸佛所证。实是含灵本有之性。但在缠名为隐覆。出缠名为发明。今欲其称真性而发明。必须研穷审究。而欲研穷审究此性。必须直心。直心者。起信 所谓正念真如是也。终始地位者。始从名字。终至究竟。中间者。卽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虽有诸位浅深不同。而因果无非实相。不似前三教之纡曲。故言永无诸委曲相也。只此直心二字。已将楞严大定宗旨和盘托出。阿难示同未悟。不能荐取。故起七处妄计。一一无非颠倒戏论。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卽为七。初正破计内。二破转计在外。三破转计潜根。四破转计见内。五破转计随生。六破转计中间。七破转计无著。

  (辛)初中五。初征起缘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内执。四悬示定名。五正破非内。

 (壬)今初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如来征问中。最重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二句。后世宗门问念佛的是谁。卽是得此作用。所谓捉贼要见赃也。答中招出心目二字。乃是下文征心辨见张本。以妄心难除。故须七番广破。而目妄处。只须门能见不。死皆见物二语。带破便足。以真见难显。 故须十番细辨。而心真处。只须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一言。点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阿难妄计之目。决不能有所见。妄计之心。决不能生爱乐。以目是浮尘。心是缘影故也。而阿难则谬以为决能有见。决能爱乐。所谓认物为己。颠倒甚矣。国王譬本觉。贼譬所妄计之心目。兵譬始觉妙观察智。盖本觉虽被贼侵。而真如自性之力。法尔能起始觉之智。譬以发兵也。知贼所在者。贼无自己窟宅。不过就是王土王民。但因失于抚御。致成巨寇。若能如法招安。则依旧王土王民。实更无贼可得。唯心与目。亦复如是。若知浮根缘影。总属惟心所现。则浮根原不是目。缘影原不是心。荡荡归于王化。何处更有尘劳可得。今之使汝流转者。只因非心妄计为心。非目妄计为目。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内执又二。初正牒。二立例。

 (癸)今初

吾今问汝。惟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 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十种异生者。于十二类生中。但除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及空散销沈二种。暂同无心之物。余十种皆现有心识也。计心在内。则广引十生为证据。计眼在面。则高引如来为证据。确哉凡外邪执。阿难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此以阿难自身例心。以如来大众例肝肠脾胃等。以户牖例眼。以园林例身外诸物也。在文易知。

 (壬)四悬示定名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欲破妄计。先唱大定之名者。以妄情破处。真性全彰。若利根人。只须内计一破。觅心了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卽是首楞严王三昧。钝根执重。故破内必转计外。乃至展转起于无穷计度。阿难示同未悟。曲写迷情。俾如来方便破显。究畅至理。当知从今文去。直至第三卷末。第四卷初。节节圆彰大定所依理体。断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定。有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又有历别三谛三昧。圆融三谛三昧。今是圆融三谛三昧。统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为王。旧解见此三摩提字。与阿难所问三摩字同。遂进退牵合。多至失措。不知阿难所问。卽圆觉中所谓三摩鉢提。乃是略去鉢提二字。今文所云。卽是三昧。梵音楚夏耳。须知真谛三昧。卽奢摩他所成。俗谛三昧。卽三摩鉢提所成。中谛三昧。卽禅那所成。又真谛三昧。止见思惑。俗谛三昧。止尘沙惑。中谛三昧。止无明惑。卽奢摩他。真谛三昧。发明空观。俗谛三昧。发明假观。中谛三昧。发明 中观。卽三摩鉢提。三谛之体。无惑可破。无观可立。而破而立。卽禅那也。大佛顶。具如玄义中释。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首楞严。亦如玄义中释。乃是称性所起之真修。具足万行者。一是本有为具。谓此大佛顶理。无所不统。无所不摄。故名具足。二是该摄为具。谓修此三昧。卽是修行一切三昧。乃至六度五行等。无不圆摄。故名具足。三是积聚为具。谓众生无始以来。所有一切诸善。如弹指聚沙。举手低头等。种种缘因种子。若得此三昧时。一齐开发显现。故名具足。本具约正因。该具约了因。积具约缘因。又三因皆本有。故名本具。三因皆该摄。故名该具。三因皆开发。故名积具。不纵不横之义。复现于此矣。行为八理之门。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故名一门。圆人顿悟顿修。永无诸委曲相。故名超出。称性所起福慧二种庄严。还以庄严一性。性修不二。名妙庄严。始从干慧。终极妙觉。故名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初引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而)见堂外者。(乎)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而)后观外物。(者乎)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至于)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一切众生之通计也。下文六处。不过是转计耳。此虽破其妄心无所。实卽为显妄心无体。惟无体。故无所也。又无体无所。而一切明了。正所谓性同虚空。亦无虚空相貌可得。非卽全体真心而何。故曰密显真心也。不能于此荐取。辜负圆音甚矣。

  (辛)二破转计在外二。初转计。二破斥。

 (壬)今初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设使)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今)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搏食。卽段食。有形质分段可抟取者也。宿。止也。宿斋。犹言足食。卽是结斋之义。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兜罗绵。白净柔软。佛手似之。故名兜罗绵手。

  (辛)三破转计潜根二。初转计。二破斥。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旣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卽分别。然我觉了 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琉璃宝名。内外明彻。亦如今之眼镜相类。以眼喻心。以琉璃椀喻眼根净色。故云眼随见心随分别。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此心)潜根内者。犹如(眼在)琉璃。(之内)彼人当以琉璃笼眼。(之时)当(其外)见山河。(亦复)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卽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设许见眼。眼卽同于外境。无能见用。则随见随卽分别之义不成。旣不见眼。则法喻不齐。心非潜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转计见内二。初转计。二破斥。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复计心在内也。初计内时。佛以不能见内难之。今云见暗卽是见内。正转救初难也。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转破。三结破。

 (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中先以对不对双牒。次双破也。若与眼对下。先破对。又二意。一者旣对则非内。二者许内则有过。若不对下。次破不对。只须云何成见一句也。

  (癸)二转破又三。初破其转计内对。二破其转许在空。三破其转许两觉。

 (子)今初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廼在虚空。何成在内。

恐彼又转救云。开眼见外。名为外对。闭眼见暗。名为内对。则暗仍与眼对。而亦不取室暗为焦腑也。今卽牒而破之。旣许内对。则开眼时。亦可内对而见其面。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其面。则闭眼亦何能成内对乎。又设许内对见面。则心眼俱在虚空 仍违汝心在身内之计矣。

  (子)二破其转许在空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卽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恐彼救云。设许心眼俱在虚空。亦复何过。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虚空。便非汝体。则如来今见汝面。卽应如来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犹应未觉也。

  (子)三破其转许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卽汝一身。应成两佛。

恐彼更转救云。眼虽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随觉。今更破云。若许眼在虚空。仍复与身两处皆觉。则现有二知。当成两佛矣。夫成佛时。虽复化身无数。祗如月印千江。岂可谓法身有二体耶。

 (癸)三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辛)五破转计随生二。初转计。二破斥。

 (壬)今初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卽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前之四章。俱是自心计度。此下三章。俱借圣教妄 推。虽借圣教。不解教旨。以其误认缘影。不知心之实义故也。且如心生法生四句。显示因缘卽空假中道理。语言虽同。义关四教。若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法生心生。法灭心灭。心法互为因缘。虽生灭宛然。而惟是因缘假合。别无时方微尘大自在等以为能生。亦非无因缘故自然而生。此则藏教义也。若谓心生法生。则心外无法。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则法外无心。心亦无生。心法当体无生。是名因缘卽空。通教义也。若谓无明不觉。生于三细。是谓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转识浪生。是谓法生心生。心法互为因缘。故有十界差别假名无量。别教义也。若谓心生法生。则一切惟心。法生心生。则一切惟法。互夺则心法两亡。双照则心法宛尔。而皆体是法界。不可思议。所谓因缘卽中。圆教义也。今阿难虽述其文。不达其义。坚执缘影为自心性。而云随合随有。不定内外中间处所。尚非藏教法生心生片义。况全义耶。

  (壬)二破斥三。初牒计。二正破。三结破。

 (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阿难虽则双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无体。计此缘影以为能合。种种诸法以为所合。故佛牒计中不须更出前之两句。以前两句非彼妄计张本故也。

  (癸)二正破又二。初破无体。二破有体。

 (子)今初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夫妄心的确无体。但阿难久执有体。不达本无。故今得以无体难之。是心者。指彼所执缘影也。旣不知缘影非心。则必妄谓有体。断断不敢承当无体之义矣。六尘十八界。全体皆卽自心。今独计此缘影以为自心。则尘界并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无体之缘心。来合诸法。何异欲以第七无体之尘。合成第十九无体之界乎。是义必不然矣。

  (子)二破有体又二。初约内外出入破。二约一多徧不徧破。

 (丑)今初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 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尘之眼。不能有见。缘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

  (丑)二约一多徧不徧破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徧体。为不徧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徧体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先立四句。然后一一破之。初一体句。谓四支共一心体。故以咸觉为难。设使咸觉。则挃无偏在。今挃旣偏有所在。则咸觉义堕。而四支共一心体不成矣。次多体句。卽是多心。故是多人。三徧体句。谓一心满于四支。与前四支共一心体是同。故亦同前所难。四不徧句。谓一心不能徧应。故宜一处有知。一处无知也。今汝不然句。总结四句皆非。

 (癸)三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辛)六破转计中间二。初破泛计。二破正计。

  (壬)初中二。初泛计。二泛破。

 (癸)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言在)内(则)无所见。(若言在)外不(应)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夫佛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正卽显示心无体相。亦无方隅。无相不相。故名实相也。而阿难方认缘影。则宛然有相可得。其为幻妄甚矣。然未的指何者为中。故名泛计。

 (癸)二泛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旣混。心应杂乱。

以阿难但说中字义不分明。须以在处在身二义定之。故曰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也。

  (壬)二破正计二。初正计。二正破。

 (癸)今初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 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本意。正计于此。但此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二语。义关四教。若知正此因缘生识。不属邪因无因。而此因缘所生之识。无实体性。无我我所。卽藏教义。若知能生所生。一总无性。当体全空。卽通教义。若分别缘生假名无量。所谓眼识九缘生。耳识惟从八。乃至备明八识因转果转差别不同。卽别教义。若知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虚。无有方所。但是循业发现。说名缘生。缘生之性。卽是实性。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卽圆教义。或谓此是相宗不了义说。盖未深求其致故也。今阿难所计。乃妄指缘影为心。谓是根尘之所共生。有体可得。尚非藏教无实体性之义。况通别圆义耶。

 (癸)二正破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卽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谓汝所计中间之心。为复兼用根尘二法以为其 体。为复不兼根尘二法而另自有体耶。此双牒也。破中先破兼二。若兼二者。则色尘之物。与眼根之体。互相杂乱。而物终非如体之有知。则知与无知。到底成敌两立。云何可名为中。次破不兼。若兼二不成者。则汝心体。旣非根之有知。又非尘之不知。将以何为体性。体性尚无。中有何相乎。

  (辛)七破转计无著二。初转计。二破斥。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旣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无在无著。义亦关于四教。若言心惟假名。毫无实体。故无在无著。卽藏教义。若言假名旣空。假法亦空。心法俱空。何在何著。卽通教义。若言心无所在。无所不在。无所不在。故无所著。卽别圆义。今阿难坚执缘影为心。而以为不在三处。大似猕猴跳踯。栖止无恒。尚非藏教假名无实之义。况别圆耶。观此三章。方知语言虽同。其旨硕异。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末世借了义极谈。成自已僻解者。类若此也。

 (壬)二破斥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旣认缘影为心。则是另有一物。但不著在一处耳。故佛破云。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收无不尽。汝旣言一切不著。则此不著之心。为离一切而另有所在耶。为别无所在耶。此双牒也。先破无在云。若别无所在。则此心便同龟毛兔角。云何犹得名为无著。次破有在云。若有一个不著者。则便不可名无。除是无相则可名无。若其非无则便有相。相旣成有。则决有所在。又云何可名无著耶。结破可知。齐此已上。是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卽是破徧计执。所谓绳上实无蛇也。

  (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此显依他起性。体卽圆成。兼破依他非实。如显绳体卽麻。破其麻上定有绳之见也。分文为三。初总示万法惟心。二别就见精显性。三徧历阴入处界会理。

  (庚)初总示万法惟心。此文旧皆判属破妄。谓前是破妄心无所。今方破妄心无体。不知妄心惟其无体。是以无所。妄心空处。全体卽真。是故前虽一往破妄。已是密显于真。况今瑞表真常。明示二本。指诸法之惟心。唱妙心之有体。何非直显真性。至于咄破旧迷。只是破妄之余阵耳。故应以显真为正。破妄为傍也。复分为二。初正示二本不离一心。二委示心体不同妄执。

  (辛)初中二。初当机申请。二如来开示。

 (壬)今初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卽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未得无漏者。不但未至漏尽。亦未得初果无漏真明也。以初果分证无漏。得道共戒。则虽未断欲爱。亦非淫咒之所能转。况前文七处妄执。皆是见惑所摄。旧云阿难先证初果。恐未必然。当以第三卷 末。圆悟藏性之时。方为迹同初果。故至第四卷中。方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耳。真际者。三德秘藏极则之理。名为真际之家。一心三止譬如能诣之路。人见但举奢摩他名。便欲割裂分判。不知圆名举一卽三也。阐提。此云断善根。弥戾车。此云恶知见。不知性具圆宗。执定佛性三无二有。卽是断佛界之善根。总名为恶知见。

  (壬)二如来开示二。初瑞表真常。二正示二本。

 (癸)今初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将欲正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故先放光现瑞以表示之。面门者。六根都聚之处。又是向背之所从分。于此放光。欲令众生背尘合觉故也。盖众生背觉合尘。起诸妄计。所以七处咸非。如来背尘合觉。妙契真常。所以六根皆是。如百千日者。照万法以无遗也。六种震动者。破昬聩而令觉也。十方开现合成一界者。迷于妄。则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悟其 真。则一切差别。性无差别也。菩萨皆住本国者。不动法界也。合掌承听者。咸契真源也。瑞之所表。全彰妙法。利根之士。触目会心。为不了者。再申言辩耳。六种震动。谓动。踊。起。震。吼。击也。前三属形。后三属声。卽表诸佛形声两益。

 (癸)二正示二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前已总明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然犹未曾分明说此真心妄想总无二体。如麻之与蛇。不离一绳。今更申明二本不离一心。使人不遗真以逐妄。须了妄以归真也。一切众生。泛指迷真逐 妄之流。广如下文七趣所列。诸修行人。别指厌妄求真之士。广如下文阴魔所明。恶叉。西域果名。此方所无。聚者。三必同生。共成一聚。以喻惑业苦三。始终不相离也。不成无上菩提。指权教菩萨。别成声闻缘觉。指藏通二乘。余皆可知。此之二流。虽复一是任迷。一是趋悟。贤愚迥然不同。而未达真妄源头。无有始觉真智。则一而已。故总责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也。沙。喻依他性上所起徧计执性。馔。喻依他性上所具圆成实性。不舍徧计。那获圆成。尘劫勤修。总为唐丧。可不慎哉。攀者。能缘之心。卽八种识各有见分。缘者。所攀之境。卽八种识各有相分。依八种识之自证分。起此见相二分。是名依他起性。不了此之心境。惟是八识自证所现。横起我法二执。是名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卽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等是也。以此为无始生死根本者。由不达心境悉无自性。卽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所以凡夫起于贪著。攀三界六尘之缘。则为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于厌恶。别攀真谛涅槃之缘。菩萨双舍二边。别攀但中理性之缘。则为变易生死根本也。菩提者。四种智 德之果。涅槃者。三种断德之果。元清净体者。性本清净。不待修证而后净也。识精。通指八识各自精了。所谓自证分也。元明。总指八识所依一心。所谓证自证分也。然非分剖一心以为八个证自证分。亦非八识共只一个证自证分。良由心体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只此元明之体。徧在八识。八识各得其全。以为证自证分。如八人同观一轮圆月。行向八方。各有全月随八人去。亦非分为八分。亦非共看一月。思之。思之。能生诸缘。谓依此自证及证自证。能成见相二分也。见分具于四缘。谓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相分具于二缘。谓亲因缘。增上缘也。缘所遗者。谓此自证证自证分。旣举体幻成见相二分。则自体便成隐没。如举麻之全体成绳。则人但见其为绳。不复以为麻矣。然旣举自证而为见相。则见相无非自证。如举麻为绳。绳卽是麻。今正指此卽见相之自证以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曰缘所遗者。而下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亦与此处同也。指第八识。卽大圆镜智菩提元清净体。指第七识。卽平等性智菩提元清净体。指第六识。卽妙观察智菩提元清净体。 指前五识。卽成所作智菩提元清净体。此则四智菩提。亦是本具。不同相宗权说。谓是生因所生也。指徧计本空。我法自性了不可得。如绳上本无蛇性。卽圆净涅槃元清净体。指依他如幻。十界假名无量差别。如麻可为绳。卽方便净涅槃元清净体。指圆成本具。法法全真。如绳卽是麻。卽性净涅槃元清净体。所以二种根本。不离一心。悟见相惟自证。譬如了绳卽麻。则是菩提涅槃。迷见相为我法。譬如于绳见蛇。则成生死根本。故曰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此一经最要之关。佛祖传心之诀也。旧解以攀缘心偏指六识。必欲破除六识令尽。则果中将何以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体。一可痛也。以识精偏指第八。必欲专用之以为体。则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二可痛也。况今文义。本自彰灼。而纷纷妄解。诬罔经宗。何为者乎。

  (辛)二委示心体不同妄执四。初重斥妄计非心。二正示真心有体。三委明分别无性。四总斥从来误执。

 (壬)今初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卽时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卽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前尘虚妄相想。正圆觉所谓六尘缘影是也。六尘是识家相分。今此但是六尘之影。现于见分中者。尚非识之见分。况是自证证自证耶。而误认以为心。非惟不是真心。亦复不是妄心矣。故直斥之曰。此非汝心也。若夫识之见分。则灵明昭彻。无体无相。虽全在妄。亦更无此影像可得。故下文云。含吐十虚。宁有方所也。是知阿难所计。虽曰能推。实则仅是所推影子。决非真能推者。以能推者。实无体相可得故也。后世不达。卽指此缘影以为六识。其亦不知六识甚矣。

  (壬)二正示真心有体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岂)无体。(乎)

此阿难疑心是无。而如来答心有体也。由其久执缘影。故擘头一夺。番疑断灭。讵思只此怖断灭者。还可断灭得否。入无生法忍者。入字。约修证言。无生法。约理性言。忍字。约地位言。无生法性。终始无殊。约入约忍。则始于名字。终于究竟也。此是第一番彻底显性之文。妙则中道法身。净则解脱俗谛。明则般若真谛。三德秘藏。可谓和盘托出矣。性一 切心者。犹云徧为一切心之本性。

  (壬)三委明分别无性

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卽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勑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卽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卽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此两番纵夺以明分别无自性也。初十六字。是总牒。执悋者。固执而不舍也。所了知者。意显彼之所执缘影。虽自以为是能了知。实则但是所了知者。非真能了知也。此心卽应至别有全性。是初一番纵。如汝今者至分别影事。是初一番夺。不惟听法时之分别全因声有。纵令六根不缘外尘。内守幽清闲旷境界。仍是独头意识所缘内法尘境而已。此则从未到定。至非非想。皆是法尘分别影事所摄。今时闇证。谬谓是本来面目。空劫前事。威音那畔。向上鼻孔。亦太痴矣。次我非勑汝至卽真汝心。 是第二番纵。言我旣不许汝谬计为心。亦不勑汝执为非心。以心外无法。则此分别尘影。亦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之物。故执为心。是认贼为子。执为非心。是离波求水。皆不可也。若分别性下。是第二番夺。若决定执此为心。则心反成断灭。而法身修证。俱不可得矣。此大众所以不知下落。而默然自失也。

  (壬)四总斥从来误执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九次第定者。四禅四空。幷灭受想定为第九也。前之八定。惟是有漏。从有顶处。游观无漏。能令染末那相应之受想伏而不行。故名灭受想定。三果圣人能入此定。亦名非学非无学定。以其伏第七识俱生我执。故名非学。以出定时。非非想天一分微细我爱犹存。故名非无学也。由此非非想爱未断。所以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而非非想爱。亦卽是此生死妄想而已。又复应知。生死妄想。本无真实。如绳本非蛇。凡夫误以为真实而坚执之。故有三界 分段生死。如乞丐之喜以为蛇。二乘误以为真实而苦断之。故有出界变易生死。如孩孺之怖以为蛇。惟圆顿行人。了达妄想无性。则不生贪著。不须断除。而狂心顿歇。歇卽菩提矣。诃云不成圣果。明知未证初果。旧云证初果者谬也。

  (庚)二别就见精显性二。初领旨哀请。二正垂开示。

 (辛)今初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子譬始觉。父譬本觉。迷本觉而起妄觉。妄觉从本觉生。义之如子。只此妄觉。就是始觉之性。但以背觉合尘。譬以舍父逃逝而枉受贫穷。若能背尘合觉。则客作贱人。卽长者真子矣。二障者。一烦恼障。卽是见思。二所知障。亦名智障。卽无明尘沙。通而言之。二皆可称烦恼。见思是界内烦恼。无明尘沙 是界外烦恼。二皆可名智障。见思障一切智。尘沙障道种智。无明障一切种智。别而收之。见思招感分段生死。烦恼义强。尘沙无明覆权实理。障智义强也。由其不知寂常心性。所以妄被二障所缠。若达心性寂常。则二障亦本寂常矣。故今但求显发其本妙明心。则道眼自开也。

  (辛)二正垂开示二。初现瑞许说。二正示见性。

 (壬)今初

卽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者。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妙心真体。虽不在内。而内亦无所不在。是故达法界之全体一尘者。卽一尘而全体法界。故得光流无外。非妄计之心可拟议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实相真明也。普佛世界一时周徧者。表示此心本自竖穷横徧也。徧灌诸如来顶者。表示诸佛所证顶法。不过证 此心体也。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示阿难大众同具此心。与十方诸佛元平等也。妙微密性净明心者。不可思议。故曰妙。真妄同体。故曰微。始终一致。故曰密。垢不能染。曰性净。暗不能昬。曰性明。此之心体。虽复人人本有。迷时不知。名之为失。从迷归悟。名之为获。得清净眼者。永离眚翳。了了见佛性也。由获此心妙微密义。则无明翳障本空。佛眼清净。由获此心性净之义。则尘沙翳障本空。法眼清净。由获此心性明之义。则见思翳障本空。慧眼清净。又获此心妙微密义。得知能障所障。体是法界。获此心性净之义。二障圆消。获此心性明之义。五眼圆发也。

  (壬)二正示见性十。初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六约周徧显见性非物。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问曰。十番显见。创自交光。今旣极破其说。何得承用。答曰。寂音合论 谓如来示阿难真见。文有九段。已启其端。交光巧取用之。幽溪亦以十义显见。正是公心不掩他长。有何过咎。然今十段。仍与三家稍别。读者详之。

  (癸)初中二。初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子)今初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旣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阎浮檀。树名也。或云无翻。此方所无。或翻胜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赩然有光。以喻佛身光明清净也。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 全无。(犹云非全无见)所以者何。汝试 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此中三个前尘。皆指浮尘眼根。不指色尘。)

此直指见性以为真心也。人妄谓见是肉眼。心是缘影。孰知肉眼决不能见。缘影决不是心。人谓眼在面上。心在身中。判然两物。孰知面上之眼非眼。身中之心非心。而真心真眼。总惟一体哉。故前七处。破缘影之非心。今此一文。破肉眼之无见。是妄计之心目。总无所在也。又今明见性卽心。则前明一切唯心。亦可云一切唯见。是一体之心目。总无所不统也。当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见性。卽是下文无动摇。无舒卷。不皱不变。妙明真精。不可还。 不是物。无舒缩。无断续。无是非是。非自然。非因缘。非见闻觉知。非和合。非不和合之见性。业已彻底道破。但因此性。久堕依他境中。当机不能彻底领会。故须更加九番精辨。而金沙始了然耳。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二。初默请。二正示。

 (子)今初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但闻见性是心。尚自不知见性寂常妙明之义。所以未悟。此盖但听法音。从语生解。而不能直下返观故也。

  (子)二正示三。初征名验解。二现相证成。三结会责失。

  (丑)初又三。初如来问。二陈那答。三如来印可。

 (寅)今初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勑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园。地名。卽世尊初转法轮处也。阿若多。此云解。 卽佛为憍陈那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湿婆。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亦云卽摩诃男。四憍陈那。此云火器。五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前三是佛父族。后二是佛母族。佛初出家时。父王遣此五人侍卫。佛先于雪山苦行。三人畏苦行者卽散去。后受牧女乳糜之供。二人乐苦行者复散去。共在鹿园别修异道。佛成道五七后。方往度之。三转四谛法轮。陈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客尘烦恼。义关四教。今言鹿园初唱。似属小乘。实则圆音妙诠。随人异解。况今借此以显寂常。断断不可偏属三藏。请略申之。三界依正。总名客尘。卽是苦谛。烦恼卽集谛。不为所误。卽是道谛。客尘烦恼永灭。所显涅槃。名为主空。卽是灭谛。此藏教义也。客是主家之客。尘是空中之尘。何必灭客尘而后见主空。但不为所误。则无烦恼。此通教义也。客尘无量。同居方便实报依正皆名客尘。烦恼无量。见思尘沙无明皆名烦恼。用无量道。灭无量客尘烦恼。方显无量主空佛性。此别教义也。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以客归主。则无客非主。以主殉客。则无主非客。空是尘相之空。尘是空中 之尘。随缘不变。则性尘真空。不变随缘。则性空真尘。此圆教义也。今经虽借鹿园证成。实惟为显圆义。试于九番一一审玩。自得其旨。此章以佛手开合为客。阿难头动为尘。以见无舒卷动摇为主空。然头手是见家之头手。见性是头手处之见性。此无是非是之一征也。次章以自童至耄为客。发白面皱为尘。以见性不皱不变为主空。然非于生灭之外。另有无生灭性。而卽此无生灭性。又复举体舍生趣生。此无是非是之二征也。次章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乃至昬扰扰相为客尘。以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为主空。然心外无法。海外无沤。此无是非是之三征也。次章以诸可还者为客尘。无所还者为主空。然由无所还之见性。方见诸可还相。亦非离于诸可还相之外。另有不可还之见性可指。此无是非是之四征也。次章以物类差别为客。见性无殊为主。大小内外为尘。见无舒缩为空。然因差别。方显无差。因于无差。方见差别。又空体本无方圆。方圆不离空体。此无是非是之五征也。次章以见与见缘幷所想相为客尘。以菩提妙净明体为主空。方乃直唱无是非 是之言。以显前来五番。幷初番直指见性是心。无非明此菩提妙净明体也。次章以因缘自然。不因缘不自然。皆为客尘。以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卽一切法为主空。又次章以明暗塞空。见闻觉知。俱为客尘。以见不能及者为主空。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为客尘。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为主空。见性旣尔。法法皆然。然后徧历阴入处界。会归藏性。当知但是广略之殊。而主空之性更无二也。以生灭去来为客为尘。以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为主为空。从始至终。无非圆顿。更不可作前浅后深解释。诬罔经宗。愿读经者。思之择之。由不达三界依正唯是客尘。误起见思烦恼。所以不成阿罗汉果。由不达实报方便依正亦是客尘。误起无明尘沙烦恼。所以不成无上菩提。问曰。旧皆以客尘喻见思。今何以喻依正。答曰。依正是依他起性。可喻客尘。见思是徧计执性。毫无自体可得。非可以客尘喻也。且见思则须断尽。方证涅槃。客尘岂须断尽。方显主空耶。

 (寅)二陈那答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三界之中。无一法能停住。无一法不摇动。皆客尘也。悟其为客为尘。故不起烦恼而成圣果。阿难一向妄执缘影为心。正是迷客尘而起烦恼耳。

 (寅)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只此一喻。四教俱通。所以印成之也。

  (丑)二现相证成又二。初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寅)今初

卽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对不住方有住名。见性旣无不住。又岂有住。住卽静也。住与不住双遣。方是主义。故佛随印许之。

  (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卽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对动说止。见旣无动。又岂有止。动止双遣。方是空义。故佛亦印许之。

  (丑)三结会责失二。初结会。二责失。

 (寅)今初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谓众生若能以一切摇动者皆名为尘。以一切不住者皆名为客。如头之动摇。尘也。见无所动。空也。手之开合。客也。见无舒卷。主也。则不被客尘所误。不起种种烦恼。而菩提罗汉皆可成矣。问曰。此经 云。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乃六祖则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如何会通。答曰。此经云见无舒卷动摇者。直指真心不堕妄境。所谓离一切相。为阿难疑心是无而言之也。祖云风幡只是心动者。直指万境不离一心。所谓卽一切法。为二僧执境是有而言之也。由真心不堕妄境。故下文如来藏一切俱非之义善成。由万境不离一心。故下文如来藏一切俱卽之义善成。虽有二义。藏性体一。惟其离一切相。方能卽一切法。惟其卽一切法。所以离一切相。若达此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之体。依悉檀说。则二俱妙药。若不达理体。偏执二说。则二俱有过矣。

 (寅)二责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已。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谓一切动摇不住之物。皆是客尘。原非实身实境。奈何以动为实有之身。以动为实有之境。而从始洎终。念念随其生灭。遗失如空如主之真性。一味颠倒行事。辨体性于自心。旣失其真。反认客尘外物以为自己。所以于本无轮回心性之中。妄见轮回。乃是自取流转。更无他因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文句(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初请问。二说示。三领悟。

  (子)初又二。初阿难密请。二匿王显问。

 (丑)今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 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闻佛诃缘影非心。已自矍然。更闻离尘断灭。咸皆自失。今知见性本无动摇舒卷。故身心泰然也。念无始来三句。领上破妄之益。追责前非。今日开悟三句。领上显见之益。庆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觉。子喻始觉。今以母喻如来。乳喻法味也。合掌礼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请。以如来上文。具有身境生灭失真流转之责。而犹未知只此身心之中。云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虚。何者是实。何者现前生灭。何者现前卽不生灭。何故全真是妄。全实是虚。全不生灭是生灭。发明世间诸性。何故全妄卽真。全虚卽实。全生灭卽不生灭。发明出世间性。此则金沙难辨。水乳奚分。自非如来。谁能显出。故必更约八番研示。乃至广历四科。徧融七大。斯义方得究竟明了。当知密请之文。虽在此间。所请之意。贯于二卷三卷矣。

 (丑)二匿王显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勅。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 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前文借客显主。借尘显空。空卽是寂。主卽是常。则已备显寂常心性。但时流久习断灭戏论。故于见无动摇卷舒之处。寂义虽知。常义未领。今更蹑此为问端也。迦旃延。及毗罗胝子。二外道名。梵语涅槃。此翻灭度。本是超脱生死之名。彼人邪计。谓死后断灭。无复苦乐。卽名灭度。拨无三世因果。大邪见也。

  (子)二说示二。初明身有迁变。二明性无生灭。

 (丑)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昬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始生曰孩。稍长曰孺。皮表名肤。文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长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为迫。逮。及也。言死期将及也。殂落者。迁谢之义。纪者。一十二年。卽所谓且限十年。变其文耳。刹那者。最短之时。一念具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非精细观察。不能知也。故曰。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此一段文。可与人命呼吸为注脚。亦可与四运观心作先容。真实为生死者。读此必当惕然。

  (丑)二明性无生灭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卽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正于现前生灭身中。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也。变化密移。客也。发白面皱。尘也。而如主如空之见性。不皱不变。性无生灭。奈何溺于断见。而不自觉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与前二种外道。皆计断灭者也。问曰。今有老眼昬花。观水不辨清浊者。又云何通。答曰。若领前文。盲人见暗之喻。则不须此问矣。故今文中。不惟说见精二字。必云性未曾皱。以精犹带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终非断灭故耳。细心体会。则见见非见之旨。思过半矣。

 (子)三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舍生趣生。且约破于外道断见而言之也。又复应知。正生灭中。性不生灭。而此不生灭性。卽举全体而舍生趣生。已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否则仍是一分无常一分常矣。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二。初疑问。二示答。

 (子)今初

阿难卽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如来所指元无生灭。乃是见闻之性。喻如大海全体。阿难所计见闻之用。依旧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沤。先须知此问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问处。

  (子)二示答二。初顺世立喻。二正以法合。

 (丑)今初

卽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卽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 于空。则名为正。佛卽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此先立同喻以为法说张本也。旧注唤正为倒。唤倒为正。先与世人苦诤一番。全无道理。又与下文法合之处毫不相应。极为不通。交光破之甚快。盖阿难与佛。俱惟顺于世间。但取臂之虽倒不失。人所易明。心之虽倒不失。人所难晓。以易例难而已。若此颠倒等者。意谓均此一手臂也。上指则名为正。何曾增一丝毫。下指便名为倒。亦何曾减一丝毫。不过是首尾相换而已。此乃世间人一倍瞻视。极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卽以法合。文理俱畅矣。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一倍。犹言明白更加明白。

  (丑)二正以法合三。初直举法合。二勅令谛观。三备明倒因。

 (寅)今初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承上而言。手旣如此。则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类发明矣。如来之身名正徧知者。譬如手虽无增。但上指于空。则头是头。尾是尾。举世皆以为正也。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者。譬如手虽无减。但垂臂下指。 则头作尾。尾作头。举世皆以为倒也。此但直尔法合。未出所以颠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谛观。

 (寅)二勅令谛观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手之颠倒易知。身之颠倒难见。所以勅令谛观。意欲其恍然自悟。而积迷旣久。故不知也。

  (寅)三备明倒因又二。初示无倒性。二示颠倒相。

 (卯)今初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海潮音者。应机而发。犹如大海潮不失限。又其音圆徧。犹如海潮普徧圆满也。此是第二番彻底显性之文。以阿难不达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自竖穷横徧。量若虚空。亦无虚空之相。而固认藐尔身心。不知身心。但是心中所现之物。非能现也。故今直指之曰。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是汝今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汝所谓身。 汝所谓心。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耳。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离名绝相。故曰妙。洞彻虚灵。故曰明。体无伪妄。故曰真。性无杂染。故曰精。合此四义不可思议。故曰妙心也。色。卽十一色法。心。卽八识心王。诸缘。卽所谓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生等。心所使。卽五十一心所法。诸所缘法。卽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此等诸法。皆唯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卽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难等惑在身内昬扰扰相之心也。达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无法不现。则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虽无所增。举世皆以为正。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徧知也。

 (卯)二示颠倒相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昬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卽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谓此现前见闻心性。不假修证。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圆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宝明妙性。只今现现成成。无余无欠。云何汝等不肯体认。乃觌面而遗失之。反于此本悟体中。仅仅认取一点迷情。遂将此本觉性海。晦昧而成顽空。于空昧中。结暗而为幻色。以此幻色。夹杂迷情妄想。随所想相。以之为身。聚集妄想缘气。于内摇荡。趣逐外境而奔驰腾逸。唤此昬扰扰相以为心性。而不知其实非心性也。一迷此以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我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昬扰扰相等者。迷妙明心。故举体成昬。迷明妙性。故举体扰扰。迷本妙心性。故举体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汝自妄认昬者为心。而现前圆妙明心元未尝昬。汝自妄认扰者为心。而现前宝明妙性元未尝扰。汝自妄认身内为心。而现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内。试详味前文盲人见暗。乃至后文觉非眚中诸义。当自得之。譬如大海虽举体成沤。而海体何曾减失。但上文如来所拈现前见性。正指大海全体。而阿难只今所计见闻必不生灭。仍复局在身中。正如一浮沤体。夫认一浮 沤。已是迷情。目此一沤为全潮瀛渤。岂非迷中之迷。此正首尾倒置之甚。如我垂手向下。虽无所减。而举世皆以为倒矣。岂不可怜愍哉。然认悟中迷。意稍难解。今更以两义释之。一约无始无明。二约现前观照。一约无始者。本觉之体。名之曰悟。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名悟中迷。因明立所。自体转成顽空相分。故言晦昧为空。觉明空昧相待生摇。便有风大。乃至四大等。具如第四卷中所明。故言结暗为色。妄想揽取少分四大以为自身。便有十二类生差别。故言想相为身。余皆可知。二约现前者。若一念观智分明。则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觌体全彰。若之为悟。此时并无虚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若一念失于观照。卽复举体成迷。而空色身心。俄然幻现。所谓晦昧为空等也。又复应知。若无无始无明。则无现前一念。若离现前一念。亦别无无始无明。故此二义。只成一义。只要阿难大众。识取现前见闻之性。不堕迷情而已。狂心顿歇。歇卽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岂更有无始无明积聚处所。可追取而断之耶。学者不可不知。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二。初陈请。二开示。

 (子)今初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大凡久执缘影。旣不能全体放下。则于妙明见性。必不能直下承当。此是但听说法。不知反观心性之通病也。惟其不肯反观心性。仍计缘心实能听法。而不知缘影无性。决无听法功能。能听法者。卽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子)二开示二。初以喻总明。二就体别简。

 (丑)今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卽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意谓缘影之心。的的不能听法。而汝等尚妄以为能听法耶。旣妄计缘心能听。则幷我所说之法。亦为尘缘。而非得法性。如人观指。终不得月矣。结中 云汝亦如是者。应以法合之曰。今佛以声音指示汝等见性。汝等因我说法。当应反观自己见性。若复分别法音以为见性。汝等岂惟亡失见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声为见性故。岂惟亡此法音。亦复不识谁是有知。谁是无知。何以故。卽以法音缘影为是有知而能听法。如以指为明。而真能听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如以月为暗矣。岂不谬哉。此中总以月喻见性。指喻法音。观指之影喻缘心也。

  (丑)二就体别简二。初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寅)初中二。初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卯)今初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方可名为汝心。)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今)此(分别音者)亦(复)如是。若(使)真(是)汝心。则无所去。云何(今乃)离声(更)无分别(之)性。(与掌亭人不相似耶。)

此中初二句。是纵词。譬如下。是设喻。此亦如是下。是以法合而夺之也。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极言一切分别皆无自性。皆是可还。而决不可误认为主也。承上文言。斯则岂惟因声而有分别之心。毫无自性。卽汝分别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离诸色相亦更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香味触法之心。离彼香味触法。亦更无分别性。纵令分别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拘舍离等所昧为冥谛者。亦卽以此冥谛而为法缘。若离此冥谛法缘。亦更无分别性也。繇此言之。分别声者。还之于声。分别色者。还之于色。乃至分别冥谛者。还之于冥谛。汝若欲认此分别以为心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耶。此文必须如此消释。方有著落。旧解误以分别都无四字为都无分别。谬云旣破分别。兼破无分别。不知无分别有何过咎而忽破之。且冥谛正属分别见惑所摄。何尝是无分别耶。文理不通。可叹可恨。今谓都无二字。是其所分别境。非色非空四字。卽是都无注脚。此非色非空。实是自心 现量境界。繇彼外道邪见分别。不达惟心。所以昧之为冥谛耳。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又二。初承责咨请。二正示无还。

 (卯)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卯)二正示无还又三。初就月喻显法体。二以可还显不还。三结不还是本心。

 (辰)今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此直指现在见精如天上月。不同缘尘分别之如月影也。但以见为能见。佛为所见。于一体中。妄成见相二分。犹如捏目。妄见二月。不得卽名之为妙精明心。若达能所不二。惟一真心。则如来藏性。觌体无遗矣。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昬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犹言差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徧是空性。郁[土*孛]之象。 则纡昬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之本)因属日。是故还(之于)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亦是差别之义)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总)不出(于)斯类。汝(今)见(此)八种(之)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今)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而)见(总)无差别。(岂可还乎。)

见无差别。正显与八种尘缘不同。故终不可还也。

  (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言八种尘缘之可还者。旣自然非汝。则此见精明性。不容汝有所还者。非是汝之本元心地而是谁哉。此心不可思议。故本妙。此心能见八种。故本明。此心不是八种。故本净。而今汝自迷闷。反不敢认为本元心地。所以丧本受轮。枉漂溺于生死海也。大似演若迷头认影。岂不深可怜愍。

  (癸)六约周徧显见性非物二。初示无差别义。二示 无大小义。交光于此分作二番。或复于此分作三番。总因不知阿难问处著落。故于答处自多卤莽。而分作三番者。尤为穿凿可笑。

  (子)初中二。初问。二答。

 (丑)今初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须知阿难此时。仍未全舍缘心。所以听佛法音。不能直下反观自性。却于法音之上。变成一段昭昭灵灵光景现在目前。唤作见性。所以不敢谓是我之真性。不知设有昭昭灵灵一段光景。便是物件而非见性矣。故佛以非物破之。

  (丑)二答中三。初约迷悟明无差而差。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三正示见性非物。

 (寅)今初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那律。此云无贫。天眼第一。彻见大千。故观阎浮如掌果也。庵摩罗。此方所无。或翻难分别。以生熟难分故。此段文意。为显见性惟一。迷悟天殊。然迷悟虽殊。见性无二。洞视分寸之见性。卽是穷尽国 土之见性。譬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无奈众生自局迷情。而此见性。的是各各自具之真性也。

  (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徧览水陆空行。虽有昬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汝之)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分别自他者。物是他而非自。见是自而非物也。极汝见源者。且就彼之见精分量边际而言之也。此段文意。正显种种有差别者。是物是他。清净见精无差别者。非物非他。卽真汝性。所以酬其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旣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幷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徧。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正悬知阿难意中。误认昭昭灵灵之物以为见性。故蹑而破之也。文有三节。初若见是物下。以见旣是物。物应可见破之。次又则汝今下。以见旣是物。物亦能见破之。三阿难若汝见时下。双承二义。结属当人也。初文意者。若使此见。不是汝性而是一物者。则汝之见。旣是一物。佛之见。亦是一物。而汝亦可见佛之见矣。又汝若但以与佛同见前物者。卽名为见佛之见。则佛见时。旣见佛见之处。佛不见时。何不亦见佛不见之处乎。盖彼旣谬谓见是一物。则佛放出此一物时。见其放在眼前。佛收拾此一物时。亦当见其收拾在一处也。又若妄谓见有一个佛不见处。此则但是汝不见处。自然非彼如来分中不见之相矣。岂可以汝妄心中所想不见之相。谓是如来不见之相哉。如此展转破竟。方结示云。若汝实不见佛不见之地。则此见性。自然不是昭昭灵灵之一物。云何而非汝性耶。次文 意者。又若妄计见是一物。则物亦当能见。是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旣见物。物亦见汝。物体见性。纷然杂乱。不知谁能谁所。谁自谁他。谁为正报。谁为依报。破坏世谛法相。则汝与我。幷诸世间。不成安立。又岂有是理哉。此繇阿难全迷见性。认作一物。故得以此破之。若达一切惟心。则境智互照。便成四句法门。深显第一义谛。而世谛法相仍无破坏矣。第三文者。承上破竟。方正结云。阿难。若汝见时。但是汝见而非佛见。则见性周徧。非汝之真性而更属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本在汝。而不以为真。反取我言以求实。何耶。

  (子)二示无大小义二。初疑问。二答释。

 (丑)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徧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繇阿难意中。仍以昭昭灵灵之物唤作见性。故虽如来重重结属。彼则重重疑惑。终不敢认耳。必 我非余者。承上非汝而谁之语而言之也。至此。尚不肯认为自己。故佛以迷己为物责之。故知合前一节。的是同显见性非物之旨。而分作三番二番者皆谬也。

  (丑)二答释二。初破执。二会通。

 (寅)今初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此中文亦三节。初从一切世间至见有舒缩。直明大小内外等。总属前尘边事。与汝见性无干。次从譬如方器至方相所在。借喻以明见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三从若如汝问至是义不然。结责其所问之非。初文易知。次文者。方圆诸器。以喻前尘。空喻见性。在方则方。在圆则圆。此是不变随缘 之义。方亦是空。圆亦是空。此是随缘不变之义。义性如是。故定与不定皆为戏论也。若复欲令入无方圆者。喻显返妄归真意也。但除器方。空体无方者。喻显此之妙性。正随缘时。从来不变。但离妄缘。本体如故也。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者。喻显性体元无诸妄。今亦无妄可除也。此喻双显性修妙旨。极为亲切。人都忽之。第三结责。文亦易知。

 (寅)二会通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

此卽第三番彻底显性之文也。盖十方依正。总是妙心中所现物。所谓尽大地是个自己。而今迷之以为外物。失于本有真心。反被外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岂知大亦惟心。小亦惟心。惟心之大。大卽法界。元无大相。惟心之小。小亦法界。元无小相。但使能达惟心。则悟物为己。便能转物。若能转物。则物物皆己。顿同如来。幻化空身卽法身。故身圆明。无明实性卽佛性。故心圆明。微尘国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不动 道场。一毛端法界之性。卽十方国土法界之性。故徧能含受也。而阿难犹以昭昭灵灵之一物为见性。不敢认为已性。何哉。

  (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二。初疑问。二答释。

 (子)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分明)现在我前。(此)见(旣)必(是)我真。(性则)我今(现在)身心复是何物。而今(此之)身心(却是)分别有实。(犹言实有分别)彼(现前)见(性凝然不动)无别(功能)分辨我身。若(此见性果然)实(是)我心。令我(现)今(可)见。(则此)见性实我。而身(反)非(是)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耶)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自从屈指飞光验见之处。已从分别心中。变现一种昭昭灵灵凝然不动光景。顿在目前。唤作见性。至闻百千大海譬喻。其计转坚。故有未敢认为本元心地之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疑。若此见性必我非余之疑。皆从此计发出。今被如来种种开示。势穷力尽。方将病根一口呈露。而曰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也。旧解不达此意。故使前后问答。总无线索。

  (子)二答释二。初斫破是非两途。二会通真性一理。

  (丑)初中四。初正破是见。二转破非见。三大众茫然。四世尊安慰。

 (寅)今初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旣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徧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旣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旣以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方许汝说现在汝前耳)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岂能指出见精示人)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是义非实一句。直夺其非。若实汝前已下。纵许而令指出也。阿难决定不能指出。则见性不现在前明矣。故印成之。

 (寅)二转破非见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徧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卽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卽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常情旣闻破物是见。必将转计物非是见。故乘此卽反征之。而阿难亦知其无非见也。佛亦印之。

 (寅)三大众茫然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是义者。无是非是之义也。终者。义所归竟。始者。义所从来。答中本是妙明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正显是义之所始。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正显是义之所终。又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则是非方始。繇是真精妙觉明性。则是非终息矣。

 (寅)四世尊安慰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此义难明。须待文殊对辩。故先以慈音安慰之也。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名如。心境相应名不诳。悬见未然名不妄。亦名不异。如来五语。大与外道四种论议不同。须是谛审思惟。方有会悟。不宜徒自辱其哀慕。此亦策以观心默体之意也。不死矫乱。解在行魔文中。

  (丑)二会通真性一理二。初文殊述疑启请。二如来垂慈示答。

 (寅)今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卽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若此前缘下。代众述疑。惟愿如来下。正请垂答也。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二。初示妙体绝待。二示迷悟得失。

  (卯)初中二。初正明绝待。二引例释成。

 (辰)今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幷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是第四番彻底显性之文也。自住三摩地者。所谓自受用三昧。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是也。如来究竟。菩萨分证。故皆能知法自性。彻法源厎。不堕是非是妄想中也。见者。八识能缘之见分。见缘者。八识所缘之相分。此二卽是依他起性。如以麻为绳。亦如依于真月。捏成二月也。所想相者。于此相见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执。名为徧计执性。如以绳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者。不惟徧计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无实蛇相。亦并无实绳相。真月不惟无影相。亦幷无二相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以真如不守自性。于自证上。幻成见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证之体。所谓正随缘时。而常不变。如绳二分。全体皆卽是麻。如天二月。全体卽是真月。云何可分是与非是耶。旣知绳卽是麻。二月惟一。则虽指蛇卽麻。指影卽月。亦无 不可。但徧计无体。故不说之。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谓第八识之见相二分。元是大圆镜智菩提妙净明体。第七识之见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净明体。第六识之见相二分。元是妙观察智菩提妙净明体。前五识之见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净明体。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净。寂而常照。故明。又旣是菩提妙净明体。亦卽涅槃元清净体。妙故卽是性净涅槃。净故卽是方便净涅槃。明故卽是圆净涅槃也。

 (辰)二引例释成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为复)更有(一个)文殊是文殊者。为(复竟)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真正)文殊。(但)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三段。初以文殊为例。二此见妙明下。以法合释。三如第二月下。更举喻释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者。亦如文殊 实无是非二相也。盖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圆成实性。妄为色空之相分及闻见之见分耳。三卽举喻释云。加捏目妄见二月。岂可谓一是一非乎。但了月体本真。则是非戏论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谓若不达依他无性。观见是见观尘是尘。饶他种种发明。总名妄想。决定不能超出是非两关。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见与见缘卽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达之者。卽能令汝超出于有所指无所指之两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无二。所争只迷悟之间耳。可不以开圆解为急务乎。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三。初对外道简自然。二对世谛简因缘。三结显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

 (丑)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徧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 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但)与彼(外道)自然(必有差别)。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此中文亦三节。初一节。是疑滥同外计。世尊亦曾下。为第二节。是疑违昔契经。与彼自然下。为第三节。正请开示真义也。须知佛之所说。深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妙理。与彼外道何啻天渊。外道冥谛神我。已被藏教破无不尽。何容以此而滥圆宗。但末世谈圆。有言无旨。实去外道邪计不远。亦须略示差别源流。盖佛言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者。卽是真如不变之性。举全体而随缘。如举真月之全体。妄成两月。而两月之外。更无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计冥谛神我能生万物。则冥谛神我为能生。万物为所生。能生是常。所生无常。一不同也。又佛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卽是真如随缘之相。仍全体而不变。如指二月之全体。总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无两月别体也。外道所计。万物各有体相。而并推冥谛神我以为生因。则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况佛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则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灵灵境 界。亦是自心一种相分。彼方昧之以为冥谛。以为神我。不达惟心。尤为大不同也。有此三种不同。所以大小乘经。咸说因缘深义以摧破之。今阿难强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獘者乎。

 (丑)二开示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此正重明不变之见性。举全体而随缘。别无自体可得也。卽明暗塞空。求见性之自体。了不可得。离明暗塞空。别求一见性之自体。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计冥谛。则以空暗而为自体。所计神我。则以空明而为自体。不伦甚矣。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二。初转计。二破斥。

 (丑)今初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旣非自然。必属因缘。此通途情计之所不免。故今 还拟是因缘教。但旣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得与因缘之义相合耶。

 (丑)二破斥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尘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此正重明举体随缘之见性。仍自举体不变。非藉明暗塞空为因缘也。因者。亲因。缘者。助缘。祗是亲疏之别耳。

  (子)三结显自性二。初正示离过真体。二结责滞著名相。

 (丑)今初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卽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二句。是双遮双破。非不自然一句。例应先有非不因缘一句。是双照双立。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时。破立非 别。离一切相句。牒上诸句。一总遮破情执。卽一切法句。蹑上情执旣破。当下照立法体也。此离一切相卽一切法二语。贯通一切圆融道理。罄无不尽。请更拈之。头手动摇开合。见无动摇舒卷。离一切相也。非风幡动。仁者心动。卽一切法也。彼不变者元无生灭。离一切相也。身后舍生趣生。卽一切法也。空体无方。离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无方空。卽一切法也。指皆是物无是见者。离一切相也。微细发明无非见者。卽一切法也。见与见缘幷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卽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离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卽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离一切相也。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卽一切法也。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也。循业发现。卽一切法也。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离一切相也。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卽一切法也。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卽离非。离一切相也。是卽非卽。卽一切法也。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卽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卽一切法。卽所谓终日不变终日随缘。此是第五番彻底显性之文。

  (丑)二结责滞著名相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祗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妙性不可思议。言思路绝。唯直下观心。庶几有相应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说议之。不啻撮摩虚空矣。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三。初引昔致疑。二对理征破。三正示见性。

 (子)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尝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见性具四种缘者。谓眼识现行。须藉十缘方起。略但言四。此约虚妄见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见藉缘。自无实性。所以无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缘。若知无性之义。则知诸法本空。循业发现。若知循业发现。则知本如来藏。此因缘深义。所以徧为通别圆教作根本也。而阿难执文昧旨。尚未达于因缘卽空。又安能知卽假中耶。四缘合十缘者。空缘明缘。含于境缘。心之一字。具含六缘。谓作意缘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开导依也。眼卽根缘。若以常途四缘收此十缘者。种子为亲因缘。自 相分境为所缘缘。开导依为等无间缘。余七幷本质境。皆为增上缘也。

  (子)二对理征破二。初直明昔说随情。二正显见性非缘。

 (丑)今初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笫一义。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依于世谛。名随情说。依第一义。名随智说。双显二谛。名随情智说。今明向日所说。是以世谛破邪计耳。非谓第一义中。实有因缘也。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则应)二相俱名不见。(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因明有见者。虚妄眼识徧计执情也。明暗俱见者。识精见分依他起性也。见分如第二月。自与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见性二。初直示真性。二腾疑细释。

 (丑)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是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旣为辨相分之非见分。因更点示见分之非自证也。明暗塞空等。总是相分。见闻觉知等。总是见分。于一自证体上。妄起见相二分。离却自证本体。何处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终非自证本体。如于一月。妄见二月。离却月体。何处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终非一月真体。故曰汝复应知。见性起于见分之时。见性非是见分。当知见性。犹离见分之妄。见分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时。真月非是二月。当知真月。犹离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贴之。眼眚之时。眼非是眚。 眼犹离眚。眚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也。盖见精带妄。已非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况此真见性耶。此真见性。卽名清净实相。以其离一切相。卽一切法故也。离一切相者。喻如真月无二月相。卽一切法者。喻如二月唯真月体。此见见非见之性。亦复如是。惟其幷见分而非之。方可并相分而卽之。所当善思而深自荐取。以此卽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真体。故卽是一门超出妙菩提路。

  (丑)二腾疑细释二。初阿难腾疑。二如来细释。

 (寅)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此问特求发明见见非见之义。故下答云。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的是见见非见释文。有人从此判作酬三摩请。绝不与上章相蒙。可谓昧文失旨。错谬甚矣。问中和合不和合。与因缘自然。一往似同。再研则别。一往同者。因缘是和合义。自然是不和合义。再研别者。因缘单约随缘之用。是正 教所申。自然单计不变之体。是外道所昧。若谓一分不变之体。一分随缘之用。交互成事。名为和合。若谓不变者自不变。随缘者自随缘。判然各别。名不和合。此二通于内外大小。须以三印一印等简其邪正偏圆。兹不繁述。可以意知也。阿难闻佛责云。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但因缘自然。已经破斥。和合不和合义。犹未发明。故曰心犹未开。又旣未达性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则虽闻说非因缘非自然。亦未了彻。故曰心犹未开也。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于见精义。尚自领会未彻。况此更加一层深奥乎。然如来初番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已的指此见相二分所依体性。正是第一见字。是故失灯眼而不灭。得灯眼而不生。手开合而不开合。头动摇而不动摇。年迁变而不迁变。随颠倒而无减失。乃至无缩无舒。无断无续。无是无非。非自然非因缘。而结之以离一切相。卽一切法。皆是于随缘中。指出常不变性。无奈阿难觌面错过。仅作见精领会。仍自领会不亲切耳。然此第一见字之体。若未领会。则于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戏论。决定摆脱不出。故答文中。但以二妄合 明。显此见性终日在妄。终日恒真。达此性体。则和合及不和合。皆悉远离矣。

  (寅)二如来细释三。初诃诫许宣。二合明二妄。三显示归真。

  (卯)初中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诫许。

 (辰)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陀纙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大陀罗尼者。所谓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卽下文阴入处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以阴入处界七大等法。随拈一种。皆卽全体如来藏性。皆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大陀罗尼。依此熏修。则为种种三昧。所谓眼根三昧。乃至意根三昧。色尘三昧。乃至法尘三昧。眼识三昧。乃至意识三昧。持地三昧。乃至唯识三昧。故名诸三摩提。一一三昧。无非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皆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十方如来一门超出。故名妙修行路也。将欲敷演者。前文显示见性。大蕴已彰。余疑无几。今将乘此。并显一切法性也。盖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皆以眼见居首。见性旣尔。余性可知。故当徧历诸法。备 显藏性。开圆顿解。以为真修之本矣。

 (辰)二如来诫许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此责其闻法而不观心。不能通达全性之修也。奢摩他微密观照者。卽是圆顿止观。始从名字。终至究竟。靡不繇之。而今但事强记。则有闻无慧。所以不了全性所起之止观。不达见见非见之体性也。

  (卯)二合明二妄二。初直示二妄。二进退合明。

  (辰)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

 (己)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繇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一切众生者。九法界众生也。轮回世间者。同居世间。分段轮回。方便实报世间。变易轮回也。二颠倒分别见妄者。卽指别业同分二妄见也。二皆是惑。所谓见思尘沙无明也。当处发生者。有惑卽必有业。所谓见思发有漏善恶不动诸业。尘沙发无漏偏真业。无明发亦有漏亦无漏二边业也。当业轮 转者。有业卽必有苦。所谓见思业。同居轮转。尘沙业。方便轮转。无明业。实报轮转也。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不相暂离。又惟心所现。全体虚妄。无所从来。无所至去。故言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也。别业妄见者。唯独自见。同分妄见者。与众同见。同别虽殊。虚妄则一。一切众生。于念念中。皆悉具此同别二种妄见。所以妄受轮回。然终日在二妄中。而见性依然如故。此所谓见见非见。悟之则轮回息矣。

  (已)二别释二。初释别业妄见。二释同分妄见。

 (午)今初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又复)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之与)见(二)俱(是)眚。(而)见(此)眚(者元)非(有)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尤不应言)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 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中文有四节。从初至五色重叠。是立例以显别见。次于意云何至目见圆影。是征破以显虚妄。三是故当知至非灯非见。是结显妄本依真。四如第二月至非灯非见。是引喻更合前例。初文意者。先须以清净目喻于正智。以清净灯光喻于如如。盖见性圆满。光性圆满。无边无畔。无是无非。所谓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无如外之智。能证于如也。复次目有三义。所谓慧眼。法眼。佛眼也。灯有三义。所谓真谛灯。俗谛灯。中谛灯也。见思惑。是慧眼赤眚。安于真谛灯上。见有同居五阴五色重叠。尘沙惑。是法眼赤眚。妄于俗谛灯上。见有方便五阴五色重叠。无明惑。是佛眼赤眚。妄于中谛灯上。见有果报五色重叠。此约一喻竖论三惑也。又三惑当体全空。三惑皆属假名。建立三惑皆卽不可思议。不达三惑本空。总名见思。不达三惑假名建立。种种药病无量因缘。总各尘沙。不达三惑体卽法界。总名无明。此于竖三惑中横论三惑也。第二文者。明 此圆影。旣非是灯是见。亦非离灯离见。全体虚妄。亳无实法。意显三土五阴。旣非正智如如。亦仍不离正智如如也。第三文中。色实在灯者。意显如如真理。本具法性五阴也。见病为影者。意显九界五阴。皆繇妄惑建立也。影见俱眚者。意显众生见有内身外境能见所见。无非是妄也。见眚非病者。意显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盖见相二分。全依自证。故自证虽举体而成见相。其体不变。如眚影二妄。全依净目。故净目。虽举体而成二妄。其目仍存。故曰见眚非病。正所谓终日在妄。终日恒真也。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者。收前第二征破之文。结显无是非是之义也。第四文者。更举二月之喻以合前例。真月喻灯。二月喻五色重叠。非卽月故非体。非离月故非影。犹上文所谓非是灯色。亦非离灯别有也。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者。目仍喻目。捏喻赤眚。目本无捏。故不应说言是形。离目无捏。故不应说言非形。捏见二月。故不应说言离见。见体无捏。故不应说言离于非见。或此离字。应作是字。文更直捷。是形非形。约浮尘言。是见非见。约见精言。总犹上文所谓 非是见色。亦非离见别有也。此亦如是下。举例再合月喻。结显此见惟是虚妄。文易可知。

  (午)二释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覩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此虽正释同分妄见。然约此国。名之为同。若约彼国。依旧是别。可见若同若别。总惟一妄耳。晕者。恶气环于日月。适者。日月薄食。佩玦者。妖气近于日月犹如环佩。彗者。星芒偏指。孛者。星芒四出。飞者。星忽移去。流者。光迹相连。负耳者。阴阳之气背日如负。旁日如耳。虹者。晨朝所现。霓者。晚暮所现也。

  (辰)二进退合明二。初总示。二别明。

 (己)今初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见虽有二。虚妄无殊。欲以易知例彼难 知。使彼难知亦成易知。故须一进一退。方明其为妄也。盖灯上圆影之虚妄无实。最为易知。以不眚者多故。不祥境界之虚妄无实。已自难知。以同见者众故。然犹赖有彼国众生不见不闻。可显是妄。至于三土依正。九界同观。若非如来自住三眛。安知一切皆同圆影。今以二事合明。方知一切能见所见。无非虚妄。而见见非见之性。则在妄恒真矣。

  (己)二别明二。初进别例同。二退同例别。

 (午)今初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卽见(家之)劳。非(是外)色所造。然(而)见(此)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虽)似现前(之)境。元(非外境卽)我觉明见(体)所缘(之)眚。(是以)觉(体所起)见(闻觉知)卽(名为)眚。(而)本觉明心。(能)觉(此见与见)缘(者终)非眚。(也故此)觉(其)所觉(之)眚。(者此)觉(断)非(堕在)眚中。此实(所谓)见见。(之性)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幷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卽见(体之)眚。非(是)见(此)眚者。(之真见也)彼见真精。(其)性(元)非眚者。故不(得)名(之为)见。

此进目眚一人之别业妄见。以例阿难一人之同分妄见。而深明见见非见也。文亦三节。初至终无 见咎。是重举前所立例。次例汝今日至觉闻知见。是正例阿难之见。三是故汝今至故不名见。是结显在妄恒真也。初文终无见咎者。咎亦是病。见若果病。云何能见于眚。犹上文所云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此正指于眚而不眚。在妄恒真之见性也。次文以目观见四字。卽虚妄见分。例上眚瞩也。山河国土及诸众生。卽虚妄相分。例上圆影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者。言此能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同是见家之病。超例上文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也。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追例上文虽似前境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卽眚者。例上眚卽见劳。非色所造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乃至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例上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第三文者。汝今见我之见字。卽上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之见字。指能见之见分。如目眚也。我及汝幷诸世间十类众生。指所见之相分。如圆影也。见相二分。皆卽见体之眚。而非是见此眚者之自体。如眚影皆非目也。彼见真精。虽终日在妄。而性元非眚。眚不能及。如目虽有眚。见性不失。故此见性。不得名之为见。旣不名见。则亦不得名闻名嗅名尝名 觉名知。然旣是见性。则亦卽是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此所以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此修行者。为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也。

 (午)二退同例别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幷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起于)见闻觉知虚妄病缘。(所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此先退一国之同分妄见。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然后总退十方依正之同分妄见。皆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也。一国之人虽多。若以余国望之。可例一人。一国所造业瘴。可例一人所有亦眚。一国所见不祥。可例一人所见圆影。如此重重虚妄。俱是无始见妄所生。更无他因也。例阎浮提下。展转推至十方。一一退例别业妄见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者。例上一人之目。卽前文见见非见第一见字。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者。例上目中亦眚。卽前文第二见字。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例上灯光圆影。卽前文所举明暗空塞等相是也。诸有漏国者。同居国有见思漏。方便国有尘沙漏。果报国有无明漏。诸众生者。九法界众生。妄生妾死者。同居分段生死。方便果报变易生死也。历此同别二例。而见见非见之性。昭若日月矣。

 (卯)三显示归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此承上文二妄合明。旣是全真起妄。在妄恒真。则知今欲返妄归真。别无他术。祗须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而分段变易二生死因。卽便灭除。菩提不生灭性。当体圆满。方知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非关修证之所得矣。然欲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须要达此见见非见之性。盖此见性。非但不是明暗空塞等相分。亦复不是见闻觉知等见分。如真月总非二月。而此见相二分。离于真性。别无自体。如二月实惟一月。若知正见二月之时。真月元不曾坏。又知只此二月。实惟真月。则决不以手扭此二月。欲令和合。亦决不以手挽此二月。欲令远离矣。凡夫贪逐色香味触。如扭月令合。二乘诃弃三 界五欲。如挽月令开。诸和合缘。是分段生死因。不和合缘。是变易生死因也。

  (癸)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二。初责迷。二征破。

 (子)今初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计自然者。谓相分外。别有见分可得。则成神我外道。计因缘者。谓相分外。别无见分可得。则成无我小宗。计和合者。谓不生灭性。与生灭相。两相夹杂。计不和合者。谓生灭相。与不生灭性。绝不相干。总属戏论分别。由其不了全真起妄。全妄卽真。于中实无是非是义故也。佛知阿难必怀此计。故责迷而征破之。

  (子)二征破二。初破和合。二破非和合。

  (丑)初中二。初牒疑。二正破。

 (寅)今初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上文所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祗是世间妄想诸因缘性。所谓眚边事耳。非谓所证菩提妙心。亦藉和合起也。汝旣末悟众生本证菩提心体。必将疑 其和合起矣。故须还借前尘以破其非。

  (寅)二正破又二。初破和。二破合。

 (卯)今初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卽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和者。如水土相和。先总列四句。次单就明和广破。后例结余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汝见精与明和者。且汝观明之时。正当明相现前。何处杂有见精耶。若使见精明相。果是二物。分旣各有可辨。杂又作何形像。若明果非见者。云何能见于明。若明果卽见者。云何可见其见。必其见性圆满。何处更可和明。若复明相圆满。不合更容见精相和。况见精旣必异于明相。今使相杂。则双失彼见性明相二种名字。杂旣失于明相见性二名。当知和明断非义矣。例结可知。盖使见精明相果有二物。方可说和说合。旣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可说和合耶。

 (卯)二破合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卽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旣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合者。如函盖相合。亦先总列四句。次单就明合广破。后例结余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见精与明合者。暗时明灭。此见不应又与暗合。盖明暗相反。如圆异方。不可圆盖更合方函也。旣不与暗合。不应见暗。若许见暗不须暗合。应许明合不必见明。然旣许明合不必见明。云何现在与明遇合之时。仍了于明而非了于暗耶。例结可知。

  (丑)二破非和合二。初转计。二破斥。

 (寅)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前责迷中。业已并拂不和合义。今阿难承上破和合文。更复转计见见非见之性。迥然超于见相二分之外。故曰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缘尘。指相分。念虑。指见分。此譬如闻说真月非是二月。 遂谓二月之外。别有一真月也。

  (寅)二破斥又二。初破非和。二破非合。

 (卯)今初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两物异处。方名不和。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更非两物。说和说合。已自不可。况说不和合耶。文相易知。

 (卯)二破非合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加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两不相干。方名不合。文义可知。别就见精显性竟。

  (庚)三徧历阴入处界会理为二。初总示。二别明。

 (辛)今初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此乘十番辨见。了知见性卽是妙觉明体。因卽徧例一切法性。一一无非妙觉明体。乃第六番彻底显性之文。广明一切因缘生法。无不卽空假中也。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者。徧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皆如幻化。谓色香味触四尘。幻成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卽是因缘所生法也。当处出生者。如空中华。生无来处。随处灭尽者。刹那卽灭。灭无去处。所谓我说卽是空也。幻妄称相者。依于世谛。说有十界依正种种差别。所谓亦名为假名也。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法法全是性体。如华性卽空。二月之性卽是真月。所谓亦名中道义也。如是乃至五阴等者。重申上文之意而广明之。所言诸幻相者。卽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耳。所言幻妄称相者。不过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耳。所言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以此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故耳。所言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以其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耳。略释文竟。然此为阴入处界总提纲要之文。正所谓大陀罗尼。圆解藉此而开。圆行依此而起。今须更加详释。俾一经宗趣。咸得焕然。复为四意。一明何故用阴入虡界摄一切法。二明何故首列五阴。不立五阴圆通。别列七大。反立七大圆通。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初意者。一真法性。惟如如理及如如智。本无能所之分。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能所二妄。一切见分。但有其名。名之为心。一切相分。有质可缘。皆名为色。当知名色二法。不出一真如心。但众生旣在妄习。于此色心二法。迷情各有重轻。若二迷俱轻者。佛则为说名色法门。是色心俱合。但知一切惟是名色。则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心重迷色轻者。佛则为说五阴法门。是合色开心。令于妄心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色重迷心轻者。佛则为说六入及十二处法门。是合心开色。令于妄色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二迷俱重者。佛则为说十八界法门。是色心 俱开。令于妄色妄心。觅我我所。俱不可得。向旣以此显妄无性。今还约此以显无性之性。卽是实性也。且阴入处界。不过名色二法开合之殊。名色二字。摄一切法已无不尽。但说五阴。亦摄一切法尽。但十二处。亦摄一切法尽。但十八界。亦摄一切法尽。况具说耶。今旣具说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更有何法而非藏性。是故备明此四科也。第二意者。五阴与十八界。旣无别体。则十八界圆通。卽是五阴圆通。又色心二法。虽云互有开合。祗是曲晓迷情。其实性无开合。所以一法卽一切法。一切法卽一法。如言色阴。则十八界皆色也。言受阴。则十八界皆受也。言想阴。则十八界皆想也。言行阴。则十八界皆行也。言识阴。则十八界皆识也。又六尘虽似唯指色阴。卽是识家相分。卽是造作迁流。卽是妄想所现。卽是六根所受。故一一尘皆具五阴。尘旣全具五阴。则六根六识。一一全具五阴。尤可知也。故下文于第一决定义中。总示五浊妄相须破。于二十五圆通中。别明十八界真性须显。当知破五浊妄相。卽是破十八界妄相。显十八界真性。卽是显五阴真性。故耳根圆通中。卽备明澄浊破阴 功夫。而后文破五阴超五浊。仍是二十五种圆通之所通用。故不必更立五阴圆通也。又七大虽复别列。亦非阴入处界之外更有别法。地水火风空五大。及浮尘六根。胜义五根。皆卽色阴。见闻觉知。卽是受阴。识大。卽想。行。识。三阴。又六根六尘中所有坚相。总名地大。所有湿相。总名水大。所有暖相。总名火大。所有动相。总名风大。所有空相。总名空大。六根见闻觉知。总名根大。六识。总名识大。旣与十八界五阴元无二法。但就妄情总别不同。亦得立之为所观境。于此七大境中。亦皆圆破五阴。圆超五浊。是故须立也。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者。又为三意。初总示其名。二明相皆虚妄。三明性皆真实。初总示其名者。佛法界。法性非漏非无漏五阴。所谓真善妙色。第一正受。无上妙慧。真性解脱。一切智见。佛十八界。所谓佛眼佛耳。乃至佛意。佛色佛声。乃至佛法。佛眼识。乃至佛身识。为成所作智。佛意识。为妙观察智。佛意根。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菩萨法界。亦有漏亦无漏五阴。所谓净不净色。乐无乐受。我无我想行。常无常识。菩萨十八界。所谓法眼法耳。乃至法意。漏无漏色。乃至漏 无漏法。漏无漏眼识。乃至漏无漏意识。声闻缘觉法界。无漏五阴。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乃至慧眼慧耳。无漏十八界等。人天法界。善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四恶趣法界。恶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二明相皆虚妄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何以言之。一心具足染净种子为因。染净诸法以为其缘。心外别无染净诸法。染净法外。亦别无心。不了称迷。对迷说悟。迷故非染成染。悟故非净成净。若迷染因缘和合。虚妄有九法界相生。则佛法界之相随灭。若迷染因缘别离。虚妄名九法界相灭。则佛法界之相随生。若修德始觉有功。悟净因缘和合。虚妄有佛法界相生。则九法界之根随灭。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悟净因缘别离。虚妄名佛法界相灭。则九法界之相随生。乃至三涂为染。人天为净。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偏真为染。出假为净。二边为染。中道为净。但中为染。圆中为净。又见思为迷。空智为悟。耽空为迷。道智为悟。无明为迷。一切种智为悟。如此传传论于染净迷悟。传传各有和合别离。傅传说于妄生妄灭。故曰十法 界阴入处界。相皆虚妄也。问曰。九界之相。可名为妄。佛界妙相。全合性真。云何亦名为妄。答曰。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悟得两字。全无实法。不过因于迷失而言之耳。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此之谓也。三明性皆真实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且如地狱色心。六交报境。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众苦相貌。历然差别。总是惟心所现。因心成体。岂非卽空卽假卽中。地狱尚卽三德秘藏全体。况余趣耶。问曰。佛界之性。可名为真。九界之性。全属迷染。云何亦名为真。答曰。醉见转屋。屋实不转。迷南为北。方实不移。狂走怖头。头实不失。疑绳作蛇。绳原是麻。全水成冰。冰性元湿。清水成浊。浊外无水。故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谓观性家之相。则无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若观相家之性。则无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卽真。此圆修圆证极要纲宗。前文所明二种根本不离一心。后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亦得例云惟汝六尘。惟汝六识。皆谓此也。关系非轻。 不辞繁辩。观者谅之。 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者。且如色阴。旣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此藏性。从来无有分剂。无有方隅。不可割裂。不可分配。故随举一微尘色。皆卽藏性全体所成。皆卽具于藏性全用。如一微尘。一切微尘亦复如是。如一色阴。一切诸阴诸入处界亦复如是。譬如日轮照四天下。随一一人。各见全日之体。随其一人所见全日之体。卽具徧照四洲之用。又随一刹那顷所见日之全体大用。卽是今尽未来际之体用也。惟其随举一色。卽是藏性全体大用。故得色为法界。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受想行识为法界。乃至根尘识等为法界。亦复如是。又五阴为大陀罗尼者。此经虽不立五阴圆通。然四教四念处观。皆依五阴。用四念处。收今二十五种圆通。罄无不尽。而圆教四种念处。皆不思议。一念处一切念处。一切念处一念处。尚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持十界权实一切诸义。更何法义而不以此为总持耶。六入为大陀罗尼者。如眼入卽空假中。卽空故名慧眼。卽假故名法眼。卽中故名佛眼。故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阿那律陀乐见照明金刚三 昧。卽是依此眼入如来藏性而修。亦可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那律陀。岂可谓斯义独在耳门。特以阿难一向多闻。今卽示以从闻思修胜妙方便。所谓只须就路还家。不用改弦易辙耳。倘胜劣情见未忘。全墯众生徧计妄想。况圆通之义。妙在一卽一切。一切卽一。是知所观之境虽别。所显之谛何殊。迷时妄说有六。悟则尚不名一。眼之实性。卽余五根实性。亦卽六尘实性。亦卽六识实性。亦卽五阴七大实性。若遇当机。亦可借阿那律陀。备显初于见中入流亡所圆超五浊功夫。亦可于眼根圆通。备显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故知卽是大陀罗尼。卽是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也。耳入为大陀罗尼。具如大士圆通。至文自知。无俟更说。鼻舌身意。亦可例知。六尘为大陀罗尼者。如色尘卽空假中。卽空故名无漏色。卽假故名漏无漏色。卽中故名真善妙色。尽大地拈来是一微尘。一微尘卽是全体法界。妙色密圆。具足三十二应等如上说。余五尘亦可例知。六识 为大陀罗尼者。如眼识卽空假中。卽空故名一切智眼。卽假故名道种智眼。卽中故名一切种智眼。见觉明圆。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余五识皆可例知。七大为大陀罗尼者。如地大卽空假中。卽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卽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卽中故果报地一切皆平。妙莲华佛知见地。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余六大皆可例知。故前文云。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此之谓也。于此会得。则性修妙旨。思过半矣。

  (辛)二别明四。初明五阴性。二明六入性。三明十二处性。四明十八界性。

  (壬)初中二。初总征。二别释。

 (癸)今初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语塞犍陀。此翻为蕴。古翻为阴。蕴谓积聚。阴谓覆盖也。凡夫五法。积聚见思。覆盖真谛。二乘五法。积聚尘沙。覆盖俗谛。菩萨五法。积聚无明。覆盖中谛。佛界五法。积聚恒沙称性福慧。覆盖法界一切众生。皆名为蕴。亦皆名阴。

  (癸)二别释五。初明色阴卽藏性。(至)五明识阴卽藏性。

 (子)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旣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卽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更有一个)阿难。(于中起灭)若目出者。旣从目出。还从目入。卽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旣(为)华(于)空。旋合(自)见(其)眼。若无见者。出旣翳(于虚)空。旋当(自)翳(其)眼。又见华时。(华已出去)目应无翳。(当号清明)云何(及以见)晴空(者)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五阴文。一一皆有四节。从初至亦复如是。是举因缘生法。卽总示中所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是诸狂华至号清明眼。是明因缘卽空。卽总示中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一句。是明因缘假名。卽总示中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也。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句。是明因缘卽中。卽总示中所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 圆妙真如性也。初文中。清净目。喻本觉真智。晴明空。喻真如妙理。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喻寂光真境。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喻真如无始觉力。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喻寂光真境之中。妄见果报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故结合云。色阴当知亦复如是。形质可缘。名之为色。共十一法。卽外六尘及内五根。依此虚妄色法生灭分位差别。便有国土劫数正报寿命种种延促不同。总名劫浊。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喻妙晴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乃超劫浊。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喻于空华。微尘劫数修短之相宛然。总名劫浊也。次文者。就喻简责无性。显其卽空。若法说者。应云九界妄色。非真如出。非正智生。若如出者。旣从如出。还从如入。若有出入。卽非真如。如若非如。自不容其色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智出者。旣从智出。还从智入。卽此色性从智出故。当合有知。若有知者。去旣为色于如。旋合自知其智。若无知者。出旣障于真如。旋当自障其智。又见色时。智应无障。云何寂光名为种智。第三文。点示十法 界色。总属假名。以华喻九界妄色。迷空为华。华无生相。以空喻佛界真色。华灭空生。空无生相。故皆是虚妄也。第四文。非因缘非自然性者。直指如来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今十界色阴。皆本卽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也。下皆准知。

  (子)二明受阴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旣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聊举手掌相摩一种触受。以例九界触缘生受。同此虚妄也。据法相宗。受是徧行五心所之一种。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徧与八识心王相应。若约六根领纳六尘。则有六受。一一各 有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成十八受。凡夫领纳同居六尘。二乘领纳方便六尘。菩萨领纳果报六尘。总是因缘生法。依此虚妄受阴。便有见浊。盖所受是尘。能受是托根之心。不了六受用根。本如来藏。所以凡夫起有我见。二乘起无我见。权教菩萨起亦我亦无我见。非我非无我见。总名见浊也。此文本是举例。不是举喻。若欲作喻释者。则以性无违顺。喻九界中佛界正受。以涩滑冷热。喻佛界中九界幻受。涩喻三涂苦受。滑喻人天乐受。冷喻二乘枯受。热喻菩萨荣受也。次文显受卽空。但破幻触无性者。触尚不可得。安得有受。言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者。要字。训作方字。谓旣有一物身中往来。则何待掌合有知之时。方名为触耶。余并可知。

  (子)三明想阴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亦聊举梅崖二境界想。以例十法界皆从想生也。想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种。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若约六识取六尘境。则有六想。一一各有善恶无记三想。成十八想。凡夫于三界六尘起贪嗔痴。名恶。无贪嗔痴。名善。非善非恶。名无记。二乘沈空名恶。出假名善。菩萨分别二谛名恶。了达中谛名善。此等诸想。总无实境界性。惟是妄想以为因缘。更非异因。依此虚妄想阴。成烦恼浊。盖凡夫不了三界惟想。故生染著。有见思烦恼。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故生取舍。有尘沙烦恼。菩萨不了十界惟想。故缘理断九。有无明烦恼。总名烦恼浊也。若妄计想外有境。便于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如本无酢梅。口水妄出。若了达境惟是想。便于九法界中显佛界真想。如知崖本无。酸涩何有。故曰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次文中想蹋悬崖与说相类者。当云。如是思蹋。非悬崖来。非足心入。若从崖来。崖合自思。何待人思。若从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独心想。何故并足亦觉酸涩。余可知。

  (子)四明行阴卽藏性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卽是)水。(能)有(及)所有(之二)相。今应现在。若卽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以流喻诸行。明其念念迁灭。后不至前。如波逐波。了不相及也。行以迁流造作为义。造作名有为相。有为之相。法尔迁流。统而言之。惟除六无为法。余一切假实色心。总名诸行。别而言之。色法十一。另属色阴。受心所法。另属受阴。想心所法。另属想阴。心王有八。另属识阴。其余四十九心所法。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皆属行阴。于此诸法之中。取思心所为其首领。思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种。令心造作为性。于善不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若约六识。则有六思。一一各有善恶无记。成十八思。凡夫取三界境。造有漏业。二乘取偏空境。造无漏业。菩萨取出假境。造亦漏亦无漏业。亦复取中道境。造非漏非无漏业。 此等诸思。总如暴流。依此虚妄行阴。成众生浊。盖繇造有漏业。名六凡众生。造无漏业。名二乘众生。造亦漏亦无漏业。名大道心成就众生。造非漏非无漏业。名无上众生。无上众生。可名非浊。余皆众生浊也。若不达流无实性。则佛法界。便成九界。所谓法身流转。名曰众生。如水涌成波。若了达水外无流。则九法界。便是佛界。所谓但离妄缘。卽如如佛。如波澄成水也。次文空喻真如。水喻藏识。若法说者。应云。如是行阴。不因真如而生。不因藏识而有。亦非卽藏识性。非离真如藏识。如是阿难。若行阴因真如生。则无尽真如。成无尽妄行诸佛如来。亦被行阴之所迁流。若行阴因藏识有。则此行阴性非卽是藏识。能有所有二相。今应现在。若行阴卽藏识性。则彼入灭受想定。证择灭无为者。转识旣不现行。反应非藏识体。若行阴离于真如藏识。则真如无外。藏识海外决无转识波浪。余文可知。

  (子)五明识阴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彼瓶中 旣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以频伽瓶喻生死妄色。卽第八识所执之亲相分。胜义诸根是也。塞其两孔者。喻我法二执。障于二空真如之理。满中擎空者。此空本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喻生死妄色中。并无实我实法。唯是如虚空之识性。与十方佛之识性。亦本无二无别。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者。喻执此虚妄色法。往来六道舍生受生。乃至法执未忘。出同居国。入方便国。出方便国。入果报国等。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者。举法合喻也。以要言之。眼识之性。妙觉湛然。徧周法界。耳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众生洞视不过分寸。只因于生死妄色上。我执炽然。致令空性无端成隔。如最小瓶。那律仅观大千。菩萨见百千界。亦因于九界妄色上。法执未忘。致令微尘刹海。不能圆照。如以百千世界为一大瓶。惟佛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瓶卽太虚。太虚卽瓶。故得竖穷横徧。一念普观。今以佛法界中九界妄识。如空中瓶相。九法界中佛界真识。如瓶中空性。依此虚妄识阴。成于命浊。惟佛寿命等于虚空。可名非浊也。第二文中。 彼方此方。兼喻横竖二义。喻横义者。彼方喻前阴。此方喻后阴。瓶有往来。空无出入。正显幻色有往来。识性无摇动也。喻竖羲者。彼方喻同居土。此方喻方便土。彼方喻方便土。此方喻果报土。于本瓶地虚空不少者。正所谓无量众生出生死界。而生死界不减。开孔倒瓶不见空出者。正所谓无量众生入涅槃界。而涅槃界不增。若知生死界不减。涅槃界不增。则三土无非常寂光土。而法身寿命。方为无量之无量矣。余文可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征。二别释。

 (癸)今初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云鉢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曰根而曰入。正取吸尘为义。凡夫入三界六尘。二乘入于真谛。菩萨入于俗谛。 佛入中谛。皆名为入。此是因缘所生法。卽空卽假卽中。故云本藏性也。

  (癸)二别释六。初明眼入卽藏性。(至)六明意入卽藏性。

 (子)今初

阿难。卽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卽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卽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六入文。一一亦有四节。今从初至名为见性。是明因缘所生法。卽总示中所谓浮尘诸幻化相也。次从此见离彼至何关汝入。是明因缘卽空。卽总示中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三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是明因缘假名。卽总示中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也。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明因缘卽中。卽总示中所谓其性真 为妙觉明体。本如来藏等也。下皆准此例知。初文卽彼目睛瞪发劳者。承上色阴初文言之。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人知瞪是目之劳相。而不知此清净目。卽是菩提之劳相也。盖上文借清净目以喻菩提。此则直指菩提本非目入。但是依菩提真。起目入妄。不可唤目入妄。作菩提真。譬如依目起劳。不可唤劳作目。前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正谓此耳。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者。正显目入是因缘所生法也。第四卷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卽是此文注脚。须知明暗二尘。已属空华无性。况由此所发妄见。及所结浮胜二根。岂有实性可得。所云发见居中者。不过随情说耳。次文先直明其离尘无体。次检责其性本无生。无体无生。则因缘卽空。三文意显说有眼入。不过是幻妄称相。若非幻妄。何故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那律观于大千。菩萨见百千界。惟佛穷尽十方靡所不瞩。于此无差别性之中。有此种种差别耶。四文明其本卽非因缘非自然之如 来藏性。故空假二义俱得成也。惟其眼入卽空假中。故阿那律陀悟之。名为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问曰。经文非明暗来等。旧皆用自他四性配释。今何不用。答曰。中论四性推检无生。实与此经妙合。但经文显示无生。已甚分明。何必更添名相。

  (子)二明耳入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卽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卽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卽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文为四。准上可知。初文亦云瞪发劳相者。若从字便。此文应云塞发劳相。下文应云畜发劳相等。今从义便。故皆用瞪字。一者为显真如不守自性。妄为明觉。喻之以瞪。其法易明。二者正显无明一动。六根遂成。语不顿彰。起非先后故也。文皆易知。 惟其耳入卽空假中。故观音悟之。名为耳门圆照三昧。

  (子)三明鼻入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文义可知。惟其鼻入卽空假中。故周利槃特迦。依此调心。豁然得大无碍也。

  (子)四明舌入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 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卽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因甜苦淡二种妄尘者。略举甜苦。摄余酸辛咸等共为一种。淡自为一种也。次文虚空自味非汝口知者。犹言非汝口中所知之味也。方与下二句各成一意。余文可知。惟其舌入卽空假中。故憍梵鉢提悟之。名为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子)五明身入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 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合觉之触显于离知者。谓因合时有觉之触。显于离时亦有身知也。涉势若成因于劳触者。若字训作顺字。谓冷热相涉之势。顺其胜劣而成。皆因二手相触之劳相也。次文离合违顺二尘者。离为一尘。合中违顺二相总名一尘。下云四相。不过随意开合说耳。余文可知。惟其身入卽空假中。故毕陵伽婆蹉悟之。名为纯觉遗身。

  (子)六明意入卽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卽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卽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卽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 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眠寤忆忘。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初眠为生。正眠为住。将寤为异。已寤为灭。初寤为生。正寤为住。劳倦为异。眠去为灭。初忆为生。正忆为住。将忘为异。忘竟为灭。初忘为生。正忘为住。欲忆为异。忆成为灭。如此生住异灭。总名颠倒。无始习气。刹那不停。如浪逐浪。后不至前。前七转识之相。类皆若此。今意知根。通则八识心王。五十一种心所。摄无不尽。别则独取第七末那。恒审思量为体相者。以当其名。兼摄第八阿赖耶识。以七八二识。不相离故。下文以思量兼了别性并举。正谓此也。人知眠寤忆忘为意劳相。而不知此意知根。卽是菩提劳相。盖此意知。别无自体。不过因于生灭妄尘。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而已。前云生住异灭。此云生灭二尘者。粗而言之。生卽摄住。灭卽摄异。细而言之。生灭二尘。各具生住异灭四相。生四相者。欲生为生。正生为住。生已为异。未生为灭。灭四相者。欲灭为生。正灭为住。灭已为异。未灭为灭也。集知 居中者。圆觉所谓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此经所谓聚缘内摇也。吸撮内尘者。揽取五尘落谢影子。为独头意识所缘境也。见闻逆流者。同时意识。为见闻顺流。缘于外尘。独头意识。为见闻逆流。缘于内尘。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者。谓独头意识。但能依于意根而缘内尘。终不能反缘其根。如眼有见。不能观眼。此反缘不及之地。名为觉知性也。次文寤寐生灭二尘者。寤寐各有生灭。总称二也。令谁受灭。犹云令谁知灭。生卽灭无。犹云生卽知随灭相俱无。若从根出者。指肉团浮尘根也。肉团寤寐二相。不过随身开合。寤则如莲华开。寐则如莲华合。离斯寤寐二体。别觅觉知体性。毫不可得。云何可说是从根生。余文可知。惟其意入卽空假中。故须菩提悟之。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壬)三明十二处性二。初总征。二别释。

 (癸)今初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处者。方隅处所。指眼耳等为内六处。指色声等为外六处。凡夫以三界依正为处。二乘以方便依正为处。菩萨以实报依正为处。佛以常寂光土依正为处。处无实法。卽空假中。故曰本藏性也。此中破 妄显真惟眼色耳声。各各二法对破。余皆专破外尘。以内六处。前已破显。今意正在破外六尘故也。

  (癸)二别释六。初明色与见卽藏性。(至)六明意与法卽藏性。

 (子)今初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旣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卽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卽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中诸文。亦各四节。初云观此树林泉池者。由汝观故。方知林泉。由林泉故。方显汝观。此正举出因缘所生之法。卽总示中所谓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从于意云何至谁明空色。正显因缘卽空。三从是故当知至二处虚妄。显因缘假名。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显因缘卽中。以对总示中文。如前可知。次文先双征。次双破。破眼根生色相。云见空非色。色性应销者。旣许色尘从眼生。必许空尘亦从眼生。是色以眼为性。空亦以眼为性。今见空之时。旣非是色。则空性已起。色性应销。以空色二性相 反。不容并立故也。然设许色性销亡。则便一切都无。旣无色相。亦何能显明空质。以空色二法。又必相待故也。空亦如是者。见色非空。空性应塞。塞则显发一切都实。空相旣无。谁明色质也。次破色尘生眼见。云见空非色。见卽销亡者。旣许见从色生。则以色为见性。观空之时。旣非是色。见性卽应与色并销。然见性旣亡。则便一总都无。又谁明此空色耶。见从空生。例此可知。故不复说。第三文中。意显十界见与色空。俱无实处。不过幻妄称相。第四正显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性也。惟其色处卽空假中。故优波尼沙陀悟之。尘色旣尽。妙色密圆。

  (子)二明听与声卽藏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卽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中第二推破之文。与前后诸文不同。另为一局。当知佛语巧妙。大有所关。今为出其言外之旨。略有二意。一者诸文彼此互彰意。二者密显此方教体意。初意者。若取前章法式以破耳声。应云。此等为是耳生声相。声生耳闻。若复耳根生声相者。闻静非声。声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声相旣无。谁明静相。静亦如是。若复声相生耳闻者。听静非声。闻卽销亡。亡则都无。谁知动静。若取后章法式以破声尘。应云。此声为复生于汝耳。生于钟鼓。为生于空。若复此声生于汝耳。称耳所生。应从耳出。耳非钟鼓。云何耳中有钟鼓声。称汝闻声。当于耳入。耳中出声。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声应常在。何藉他人击鼓撞钟。若生钟鼓。钟鼓常在。应常出声。何须撞击。若生于桴。应是桴声。非钟鼓声。又桴亦常在。声应常出。若生于手。亦如桴破。若生撞击。今除钟鼓桴手虚空诸相之外。安得别有撞击体相。体相尚无。声从何出。是谓以彼彰此也。又 取此章法式以破色见。应云。此等为是色来眼边。眼往色处。若复此色来眼边者。此色已来阿难眼处。目连迦叶应不俱见。何况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举眼同见。若复汝目往彼色边。仰观日时。汝目已往日处。其余诸色。应皆不见。又取此章法式以破香闻。应云。此等为是香来鼻边。鼻往香处。若复此香来汝鼻边。目连迦叶应不俱闻。若复汝鼻往彼香。处忽有臭气。亦应不闻。是谓以此彰彼也。说此意者。谓治众生无量戏论习气。法应尔故。次意者。祗一钟声。圆应一切而无匮陈那所谓妙音密圆。祗一耳根。圆闻一切而无杂。观音所谓圆照三昧。故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或谓此是破妄。不可约真心反难。恐塞悟门。此大不然。佛之破妄。元为显真。倘于此处瞥悟。正畅如来说法本怀耳。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者。谓若计音闻各有实处而无往来。则又不成闻矣。惟其声处卽空假中。故憍陈那于此悟明四种四谛。具如下文所明。

  (子)三明齅与香卽藏性

阿难。汝又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 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应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卽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第二文破若生于木。有纵有夺。初云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乃顺凡情而纵许之。次云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乃以现量而夺破之。盖凡情不了一切惟心。香性卽如来藏。不过循业发现。而妄计香木有殊胜力。故以鼻不蒙烟。破其不从木生。亦是另为一局。若据常式。应云若生于木。则木常应发香。何藉火爇。然后闻气。若生于火。火应自香。何须香木。又离枯木。火尚无体。云何发香。余皆可知。惟其香处卽空假中。故香严童子悟之。妙香密圆。

  (子)四明尝与味卽藏性

阿难。汝尝二时众中持鉢。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 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卽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旣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旣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卽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惟其味处卽空假中。故药王药上悟之。位登菩萨。

  (子)五明身与触卽藏性

阿难。汝尝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卽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之触尘。较色声香味四尘。虚妄是一。相貌不同。必由能知。方显所触。以其身未触时。仅名色法故也。此中第二破妄。亦异常式。若据常式。应云此痛为复因于棒生。因于身生。因虚空生。若因棒生。棒则自痛。何预汝身。若因身生。何须待棒。若因空生。空性常恒。痛应常在。又空自痛。身何所知。又计身棒合生者。以身倚棒。卽应有痛。何须待打。若离生者。离无所触。云何痛生。乃至若从打生。除却人手棒及虚空幷汝身相。打何体相。打尚无体。云何生痛。今不用此破法。别就一身能所互夺。倍为亲切。言谁为能触者。此以有知为能触。无知之物为所触也。故能在于手。则头便无知。如木石之但为所触。不复成能。若能在于头。则手便无用。亦如木石但为所触。不复名能。若头与手。各各有一能知触者。则成二知。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犹言共一知触之体。旣惟一触。则头手无二。若头手无二。触便无成。以二物相合。方有触故。若头与手旣是二体。则此触尘。毕竟安在。在能则不在所。在所则不在能。身中求于触处了不可得。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也。能所二句。交合头手二事。若以头为能 者。触在头则不在手。在手则不在头。若以手为能者。触在手则不在头。在头则不在手。余文可知。惟其触处卽空假中。故跋陀婆罗悟之。妙触宣明。

  (子)六明意与法卽藏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卽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卽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卽汝。卽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旣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云意中所缘者。法名内尘。祗是前五尘之生灭影事。于世谛中。亦无别体故也。分别法性。则有三种。一是善性。通漏无漏。人天十善。色无色定。名有漏善。四圣法界所有戒定慧等。名无漏善。二是恶性。通界内外。见思相应种种诸业。名界内恶。尘沙无明相应种种诸业。名界外恶。除此二性。于善恶法无可记别。名无记性。言生成法则者。由意缘 善。生成善法轨则。由意缘恶。生成恶法轨则。意缘无记。生成无记法之轨则。则。亦训法。轨持为义。轨生物解。令人知是善恶无记法。任持自性。善恶无记三法性不可改。此正明因缘生法。所谓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文总立卽心离心二种难端。然后别破。初破此法若卽心者。法则不名为尘。非是心之所缘。云何成于外处。次破离心别有方所。再立二案。谓法自性。为有知耶。非有知耶。先破有知。总以一句定其名义。别以异汝卽汝而双破之。谓法旣有知。则名为心。且此离心有知之法。为异汝耶。为卽汝耶。若异于汝。则非是尘。乃同他人心量。若卽是汝。则卽汝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而曰离心别有方所。此破离心有知已竟。次破离心法尘若无知者。旣非前五尘及虚空相。更有何物名为法尘。今于五尘虚空都无表示。不应更在虚空之外。空非有外。义决不成。设许空外。则亦非心所缘境界。而不可立为处矣。余文可知。惟其法处卽空假中。故摩诃迦叶悟之。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壬)四明十八界性二。初总征。二别释。

 (癸)今初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界者。因义。根尘为缘而生于识。说名为界。又种族义。根尘识三。各有种子。各为族类。又界限义。内根外尘。中间名识。此中正意。惟破界妄而显识性。以根尘二种。先已破显故也。十法界染净诸识。俱无实界可得。一一卽空假中。故云本藏性也。

  (癸)二别释六。初明眼识界卽藏性。(至)六明意识界卽藏性。

 (子)今初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旣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旣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中诸文。准上亦各四节。从初至生于眼识。卽举正因缘境。次从此识为复至云何成界。明其卽空。三从是故当知至三处都无。明其惟是假名。四则眼与色至终。明其卽中。以对总示文义。如前可知。初文言如汝所明者。与卽是夺。以此因缘生法。义关四教。阿难所明。不过是藏教中法有我无意耳。尚不知因缘卽空。况假中耶。下文乃正破其法执。而会归藏性也。次文征中。但立眼生色生二案。破中兼破共生。初破眼生可知。次破色生者。若汝识因色生。则空无色时。汝识应随色灭。汝识旣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则色自变。而汝识不变。界从何立。若谓识从色变。则识已受变。界相自无。若识从色生而又不变。则恒应识色。应不识知虚空所在矣。次破共生者。若识是眼色二种之所共生。则果必宜似因。一分从眼生者。则是有知。一分从色生者。则应无知。故眼色合时。汝识乃一分有知一分无知而中离。正当眼色离时。汝识当一分归眼一分归色而两合。如此则体性杂乱。云何成界耶。当知眼识无生明矣。第三文中。意显九界眼识。及佛界成所作智。皆是不变随缘。假说为界。实则十法界之三处。都无体性。不过假名而已。第四文中。结显眼色识三。一一本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性也。惟其眼识卽空假中。故舍利弗悟之。心见发光。光极知见。

  (子)二明耳识界卽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胜义)耳生。动静二相旣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形能)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但立耳生声生二案。破中兼破共生初破耳生又二。一破胜义耳生。文相易知。二破浮尘耳生。故云。若取耳形为能闻者。旣无动静。闻无所成。岂可使此耳形。对于色尘触尘而为识界耶。盖耳形决定不能见色。又知触者。卽属身根故也。次破声生又二。先直破云则不关闻。然无闻则亡声相所在。次破转计云。若谓识虽从声而生。原许 此声因于闻根而有声相。则闻声时。亦应闻其所生之识。若不闻识。则识非从声生。故非以声为界。若许闻识。则识便同于声。识已被闻。又谁为知闻识者。若更无知闻识者。则终如草木无知。又不可矣。次破共生云。又不应声尘闻根杂成中界。谓半是根生。半是尘生。则有知无知。体性杂乱。界相自不成也。中位旣无。内外安有。无生之理昭然明白。余文可知。惟其耳识卽空假中。故普贤菩萨悟之。心闻发明。分别自在。

  (子)三明鼻识界卽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卽触。名身非鼻。名触卽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 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旣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卽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旣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次文破鼻生中。又以浮尘胜义二根并征。先破浮尘根可知。次破胜义根中。又以肉以空以香为胜义所托之处。一一破之。胜义根尚不可得。况因根所生识耶。若因香生以下。方破识从香生。谓识因香有。不应知香。如眼有见。不能观眼。若能知香。卽非香生。若不知香。又非鼻识。且香尘若非识知其有。则香界便自不成。鼻识若不知香。则因界断非从香建立。旣无中间之识。亦不成内外根尘。毕竟虚妄。足显无生矣。余文可知。惟其鼻识卽空假中。故孙陀罗难陀悟之。明圆灭漏。

  (子)四明舌识界卽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 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旣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旣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卽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惟二案。破中兼破无因生及共生。先破舌生。文相易知。次破味生。又为三意。一者若从味生。不应知味。譬如舌不尝舌。二者以能生例所生。能生之物旣多。所生之识亦应多体。如多父不应共生一子。三者以所生例能生。识旣味生而体是一。则能生之味亦应是一。如一子决无多父。则何者为咸。何者为淡。何者为甘为辛。何者为诸味和合相。何者为诸味俱生相。何者为诸味变异相。皆无分别。旣无分别。又不名舌识矣。次不应虚空 生汝心识一句。破无因生。空生卽无因也。次舌味和合。卽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破共生也。盖使舌味和合而生于识。则半属有知。半属无知。体性纷杂。不成中界矣。余文可知。惟其舌识卽空假中。故满慈悟之。能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

  (子)五明身识界卽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种)觉观(之)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卽触。知触卽身。卽触非身。卽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卽为身自体性。离身卽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次文直破身生触生。文皆可知。从阿难物不触知以下。更将身触合辨。明其无性。卽破共生意也。言外物本不触汝之知。但汝身知有物触耳。然知于身者。卽是触尘。知触尘者。卽是身根。若以为卽是触尘。便非可名为身根。若以为卽是身根。便非可 名为触尘。是则身触二相。元无内外处所可得也。又若谓触实合身。卽为身自体性。别无触位。若谓触若离身。卽是虚空等相。又无触用。内外二界。尚自不成。中间识界复云何立。中旣不可复立。内外之性亦空。岂非因缘卽空之明证乎。余文可知。惟其身识卽空假中。故优波离悟之。身心一切通利。

  (子)六明意识界卽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卽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旣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次文双征双破。先破因意生中。复为二义。初约单意不生破。次约同异俱非破。初破云。若因意生。则于汝意之中。必须有所思量。乃可发明汝意。若一总都无前法。则意根便无所生。离彼法缘。意根尚无形相。意识又将何用。次破云。又汝第六识心。设是因意根生。则与第七思量。兼第八了别之性为同为异。识若同于意根。便卽是意。云何是意所生。识若异于意根。则不同意之有知。应卽无所识别。若无所识。云何名为意根所生。若有所识。旣无法尘可识。云何但自识其意根。由此言之。同异二性。皆不能成。从何而立界耶。问曰。识心应指第八。今何反作第六。了别应指第六。今何反作第八。答曰。以名定义。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今之文义。须如此释。不可泥字而昧理也。且八识名字。有通有别。别则前六名识。能了境故。第七名意。恒审思量故。第八名心。诸法集起故。通则八皆名识。称为八识故。八皆名意。皆有思量性故。八皆名心。是心王故。今识心二字。重在识字。故指第六。了别性三字。重在性字。故是第八。思量正指意根。此易可 知。由第七第八无始恒相依倚。故以兼字显之。此正问所生识心。与能生意根。是同是异。则文理俱顺矣。二破法生中。直明法无自体。何能生识。盖五尘相貌。俱可指陈。唯有法尘。不过卽是五尘生灭影子。别无自体。故今征云。汝且谛观法尘之法。作何形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等法之生灭。则法尘终无所得。生不过是色空诸法等生。灭不过是色空诸法等灭。何处更有法尘自体相耶。所因之法尘旣无。则因法尘生所有之识。作何形相。其为无生无性明矣。余文可知。惟其意识卽空假中。故大目犍连悟之。心光发宣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也。从初卷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此。是如来答示文中。就事以显理竟。

  (戊)二明性本具相为三。初当机疑问。二诃诫许宣。三正为开示。

 (已)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今乃)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上来就事显理。正明藏性随缘不变。的皆中道了 义无戏论法。而阿难久执粗浅因缘名言习气。所以反堕疑网。谓是拨无世谛。不免堕在断空。故更求开示中道了义也。原此疑情。来历有三。一者近从阴入处界起疑。谓旣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则根尘识等。一切皆空。而不知如来所示。乃卽事之理。非拨事言理也。二者远从十番辨见起疑。谓此见性。旣非觉闻知见。则能见所见。同为眚影。而不知如来所示。乃卽眚之目。非眚外觅目也。三者更从七处破妄起疑。谓缘影旣是非心。因缘自然复俱排摈。则妄无所依。真无可据。而不知如来所示。惟其离一切相。所以卽一切法也。

 (已)二诃诫许宣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此中从初至真可怜愍。是诃辞。汝今谛听一句。是诫辞。我当为汝至通达实相。是许宣。阿难默然承 佛圣旨。是领佛诫。一心谛听。三业皆寂也。初文言汝先厌离诸小乘法者。以阿难归来见佛。卽殷勤启请得成菩提方便。岂非厌小求大。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者。历指前来所说。一一无非第一义谛。更非次第三谛等也。金口诚言。明文若此。解者欲以奢摩他等分配前文。可谓公与佛抗。今须一一更为点示。俾经旨昭然。经初首唱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卽诫直心正念真如。便是第一义谛真实血脉。次欲逐破妄执。先唱大定之名。俾利根者。妄执破处。定体圆彰。觅心了不可得。心卽竖穷横徧。宁非第一义谛。次明二种根本不离一心。宁非第一义谛。次明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宁非第一义谛。次明见性是心非眼。而此见性。本无动摇。亦无舒卷。本无生灭。亦无增减。本不可还。亦决非物。本无舒缩。亦无断续。本无是见。亦无非见。本非自然。亦非因缘。本非明暗色空。亦非觉闻知见。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卽一切法。宁非第一义谛。次明阴入处界卽空卽假卽中。宁非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卽是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乃舍此而别求中道了义。大似说药而不知真药。良 以有闻无慧故也。故仍诫以谛听。庶几不为徒闻耳。实相亦卽第一义谛。亦卽中道了义。以其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前已深明相卽无相道理。今更重明无相卽相道理。令其通达也。

  (己)三正为开示二。初牒疑总示。二历大别显。

  (庚)初中二。初就法破妄。二借喻显理。

 (辛)今初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有休息。

此牒其妄计而破之也。如来所说和合因缘。祗为显示诸法无性。若妄计四大有实体性。由彼和合。能生诸法。则与外道邪计何异。故今牒而破之。先破非和合。次破和合。由不达不变随缘之性。必计体非和合。由不达随缘不变之性。必将转计和合。今并破之。则已密显如来藏性。方是四大真性。而四大无性。正是如来藏之实性矣。先破非和合云。若计彼诸大之性。体必非和合者。则一一大。皆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便无诸大之用。如地性常坚。遇水不润。水性常冷。遇火不热等。 何以生成万物。若计彼诸大之性。必定是和合者。则便同于种种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从生至生。从死至死。如旋火轮。无有休息。便无诸大之体。如地遇水。则失其坚。水遇火。则失其润等。自体旣失。又将何以生成万物。此等岂非戏论妄想也耶。

 (辛)二借喻显理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此承上文破其妄计。而总示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理性也。此为七大总喻。极须著眼。以冰水总喻随缘之相。以冰水同一湿性而喻不变之性。若藏性随于染缘。成佛法界中九界七大。喻以如水成冰。若藏性随于净缘。显九法界中佛界七大。喻以冰还成水。惟一湿性。冰水相殊。是谓不变随缘。冰水虽殊。湿性无二。是谓随缘不变。由其随缘卽不变故。所以七大无非性真圆融。周徧法界。由其不变卽随缘故。所以七大无不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也。

  (庚)二历大别显。此正显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性。方是七大实性。所谓性具法门。事事无碍 之法界也。须知七大。卽是阴入处界。但开合广略不同。开色阴为前五大。指受阴为根大。合想行识为识大。又横列六尘为前五大。收六根为根大。收六识为识大也。旣知七大更无异法。当以二文前后互融。方开圆悟之门。前明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须知卽是七大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后明如来藏中性具七大。清净圆融。徧周法界。循业发现。当知卽是如来藏中性具阴入处界。清净圆融。徧周法界。循业发现。所谓卽事之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摄在事中。卽理之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摄在理中。故得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介尔三千。刹那十世。心性妙理。至此已极。三谛一谛。更无余蕴。故使阿难大悟。顿获法身。下文满慈腾问。不过别为法执重者破疑滞耳。诸家不达。或以此为次第三谛。或以此为空与不空两藏。或但指此为空如来藏。下文方显不空等藏。诬罔圆宗。谤毁佛语。哀哉哀哉。文分为七。初明藏性卽地大性。(至)七明藏性卽识大性。

  (辛)初中三。初破妄执。二显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卽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十法界内色外色总名地大。今且约现前外色辨也。七分析色。自是外道邪计。由彼不达色性卽是藏性。本与空性无二无别。妄谓析色方可归空。今故牒而破之。谓汝尚同凡外所计和合因缘。观于此地虚妄体性。以为积色至粗。方为大地。析色至细。便为微尘。至邻虚尘。乃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设使更析邻虚。卽实成空性耶。若使此邻虚尘。果然析成虚空。当知此虚空中。亦应出生色相矣。下文方正破之。文并可知。色犹可析一句。亦是顺其情计而姑纵之。实则粗亦法界。细亦法界。皆是随心应量。循业发现。粗不待合。细不待析也。

 (壬)二显理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此正显示如来藏性。卽是色之真性。亦是空之真性。是故色之与空。无非是性。无非是真。色非待合而始有。空非待析而始成。祗由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变常随缘也。以其随缘不变。故号为如。以其不变随缘。故号为来。以其性具十界染净功能。故称为藏。以其无法不在里许。故名为中。以其无性之性。卽是十法界色空实性。性不可改。体无虚妄。故一一皆性皆真。以其十法界色。皆悉离过绝非。体是无作。故名清净本然。以其十法界色。各各竖穷横徧。故名周徧法界。夫性真色空。卽是性具清净本然。卽是性体。周徧法界。卽是性量。此示随缘不变体也。随十法界众生迷悟之心。应其所知染净之量。循于十界善恶诸业。而发现为十界苦乐诸色。此示不变随缘用也。随缘卽不变。如冰水之湿性始终不变。不变卽随缘。如湿性之冰水总是随缘。随寒冻缘。水则成冰。而湿性无减。以喻随迷染缘。成九界生死幻色。而藏性无减。随和暖缘。冰则成水。而湿性无增。以喻随悟净缘。成佛界真善 妙色而藏性无增。故知总喻。徧喻七大体用性相。今一一文。还须用上喻意而消释之。则旨趣昭然。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者。徧指九法界众生也。总未达此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性。故各各有因缘自然二种妄计。而此妄计。但是戏论言说而已。终无实义可指陈也。盖凡外世间。或计时方微尘大自在等诸邪因缘。或计冥谛神我以为自然。此则藏教所明因缘生法。卽已破竟。复有钝根声闻缘觉。禀佛因缘言教。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以苦集灭道世出世间因果差别。总属因缘。以灭谛所显偏真涅槃。性无生灭。还名自然。此则通教所明因缘卽空。亦已破竟。复有钝根三乘。禀佛卽空言教。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以苦集灭道一切如幻。名为因缘。以真理无生。苦不能迫。集不能染。还名自然。此则别教所明因缘假名。亦已破竟。复有钝根菩萨。禀佛卽假言教。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以无明招感九界生死。名为因缘。但中佛性凝然不变。如月在云外。还名自然。此 惟今教所明因缘卽中。方得破尽无余。故知未曾开佛知见。则九界同名识心。如水成冰。若圆解初开。则识心便成妙观察智。如冰成水。下皆准知。惟其藏性卽地大性。故持地菩萨悟之。尘销智圆。成无上道。

  (辛)二明藏性卽火大性三。初破妄执。二显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欲若)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和合而)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如此方可名为和合)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今乃)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十法界内火外火。总名火大。今且约现前外火辨之。火性无我者。且指妄性本无自体。为破凡外性计故也。寄于诸缘等者。仍举正因缘境。然后明其无性。阿难名和合者以下。举和合相以反显于非和合性。此喻不唯反显火大。亦复徧显下文五大。文不重出。义实相通故也。阳燧者。取火之镜。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尊者之名。迦叶波。此云龟氏。尊者之姓。瞿昙。此云地最胜。亦云日种。卽如来俗姓。镜。卽阳燧。纡者。屈曲之貌。不应火光无从自有一句。兼破不和合义。

 (壬)二显理性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徧法界执。满世间起。起徧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显性具十法界火。火之与空。皆性皆真。随缘常自不变。故能随心应量而循业发现。卽是不变常自随缘。致有十法界火。种种差别也。余如上释。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义如上释。惟其藏性卽火大性。故乌刍瑟摩悟之。生大宝焰。登无上觉。

  (辛)三明藏性卽水大性三。初破妄执。二显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鉢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十法界内水外水。总名水大。今且约现前外水辨之。水性不定。有时而流。有时而息。亦指妄性无体以破外计。如室罗城下。举因缘境。此水为复下。明其无性。先皆广破和合。后以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一句。转破不和合也。月中之水。名太阴精。正当望夜。月轮中天。名白月昼。方诸。卽取水珠名。余可知。

 (壬)二显理性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徧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水。水之与空。皆性皆真。随缘常自不变。故能不变常自随缘。遂有十界水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惟其藏性卽水大性。故月光童子悟之。一味流通。得无生忍。

  (辛)四明藏性卽风大性三。初破妄执。二显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 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十法界内动外动。总名风大。今亦且就现前外动辨之。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者。正显妄无自性。破外计也。汝常整衣下。重举因缘生法。僧伽梨。此云大衣。此风为复下。正明缘生无性。袈裟此云坏色。卽三衣之都名。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者。能生是常。所生亦应常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者。所生无常。以例能生亦应无常也。风空性隔者。旣不达同是藏性。则风性属动。空性属静。不相为用也。不应风性无从自有者。转破不和合计也。

 (壬)二显理性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徧法界拂。满国土生。周徧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风。风之与空。皆性皆真。是故随缘卽不变。不变卽随缘。而有十法界风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惟其藏性卽风大性。故琉璃光法王子悟之。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辛)五明藏性卽空大性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幷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 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十法界内空外空。总名空大。今亦且就现前外空辨之。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者。正明空无自性。破外计也。如室罗城下。重举因缘生法。此空为当下。广明缘生无性。刹利种。卽王族。婆罗门。此云净裔。亦云梵志。如此方儒业之家。毗舍。卽商贾。首陀。卽农夫。颇罗堕。此云利根。卽术士九流之类。旃陀罗。此云魁脍。卽屠酤淫舍诸下贱家。虚空之浅深。随其出土之多少。所谓因缘生法也。次明因缘无性中。总征三句。次先破无因。无因。卽是自然。由众生于四大边多计因缘。于空大边多计自然。故先破之。次破因土出中。先破正计。次若无出入下。破其转计。谓若计空无出入。则未出土时先有虚空。虚空与土同住一处。同体相连。故出土时。空亦应出也。由其未达空土皆如来藏。别无自体。故得以此难之。次破若因凿出。亦先正破。次不因凿出下。更破转计。汝更审谛下。此理玄微。故更嘱云谛审谛观。欲其于此悟入妙性也。凿空虚实者。凿是实物。空体虚融。若未达藏性。则虚实迥殊。不相为用。故曰 非和非合也。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者。又转破其不和合计。

 (壬)二明大均

若此虚空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昬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此以空均四大而名五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色空二法。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夫计四大实色。与顽然虚空。敌体相对。二乘以生死妄色。与涅槃真空。敌体相对。禀通教人。以从假入空。与从空出假。亦敌体相对。禀别教人。以空有二谛。与但中第一义空。亦敌体相对。孰知四大卽空。空卽四大。空卽藏性。四大亦卽藏性。藏性卽空。藏性亦卽四大。是故十法界地水火风。卽是十法界空。十法界空。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风。今承上文拈出一井中空。卽复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四句咸离。百非俱遣。始信十界虚空。性圆周徧。本不动摇。与彼现前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彰彰明矣。由汝 不悟四大元如来藏。遂以世间戏论妄想和合因缘而自缠绕。今当观此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若谓虚空有出入。是因缘戏论。破已如上。若谓虚空无出入。是自然戏论。破亦如上。若知藏性虚空随缘不变。则出入卽非出入。若知藏性虚空不变随缘。则无出入不妨出入。若知藏性虚空离诸戏论。则知藏性四大。亦皆离诸戏论矣。

 (壬)三显理性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空。空之与觉。皆性皆真也。前文旣以空均四大。则今举一空字。便是全举五大。人谓五大是无情法。名为不觉。根识是有情法。名之为觉。殊不知情与无情。皆性皆真。是故十法界若正若依。一一无非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此随缘不变之体也。随十界众生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循于善恶诸业。发现而为十法界空。此不变随缘之用也。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以析色归空为因缘。以顽空不动为自然。禀藏教不得意人。以灭色会空为因缘。以真空不动为自然。禀通教不得意人。以体色卽空为因缘。以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不得意人。以缘了二修显发真如为因缘。以真如佛性迥出二边为自然。皆由不了藏性。故终无实义可得耳。惟其藏性卽空大性。故虚空藏菩萨悟之。妙力圆明。

  (辛)六明藏性卽根大性。然一切大小乘经。只明六大。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皆不别立此根大名。以一切诸法。色心收尽。地水火风空五大。同是色法。识大卽是心法。此之前五浮胜二根。及浮尘肉团。还属前五大摄。胜义意根。卽识大摄。所以不须立也。今经别立根大。须知于前五根。不取浮胜二种色法。但取任运照现量境一种功能。于第六根。不取浮尘肉团色法。但取胜义默容诸法一种功能。当知卽是第八识之见分。寄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也。立此根大。凡有 三意。一者为收前法故。二者为顺后文故。三者为立圆通境故。初为收前法。又有三意。一者前文十番辨见。皆借见精以显妙性。今更申明见闻等精。卽是藏性。藏性如真月。见闻等精。与色空等尘。如二月。依真月有二月。指二月卽真月。则见见非见之旨。至此愈明。二者前以五阴收一切法。罄无不尽。今开色阴为前五大。指受阴为根大。指想行识三阴为识大。一一大中。仍各具足十界五阴。以色心二法。决不相离故也。三者前以十八界收一切法。亦无不尽。今横开六尘为前五大。合六根为根大。合六识为识大。若合若开。咸成所观妙境。初意竟。二为顺后文者。文云。生死轮转。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将欲说此法门。故先立此大也。三为立圆通境者。如六尘六根六识。皆为下文诸圣圆通而作张本。脱不立此根大。则势至念佛圆通。便为无据。故须别立此根大也。文分为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昬。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 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幷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与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十法界见闻觉知。一往皆是寄在六根。总名根大。旧称见大。得别遗总。今所不用。今但约见根一法辨之。以例余五根耳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此明缘生之见。无自体性。以例闻齅觉知。无不皆尔也。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意显明暗亦无自性。还与见觉互为因缘。以例动静合离生灭等法。亦无不皆尔也。此是正举因缘生法。下乃广明无性。先征。 次破。征中共立六句。一者一体。二者非一体。三者或同。四者非同。五者或异。六者非异。若未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性。假饶聪辨明了。断断不能出此六句戏论窠臼。故征起而一一破之。初从阿难此见至一云何成。先破一体。文相易知。二从若此见精至从何立见。破非一体。言明暗虚空三事俱异者。异字训作离字。设三事一总俱离。则无从立见矣。三明暗相背。以破或同。或者不定之辞。今明暗决定相背。是故不可说或同也。四离三元无。超破或异。设令离于明暗空三。稍有见之自体可以指陈。可说或异。今旣无可别指。是故不可说或异也。分空分见本无边畔。追破非同。非同卽异。但是防转计者之变文耳。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以破非异。非异卽同。亦是防转计者之变文耳。汝更细审下。嘱令更加精研。欲其悟入藏性。盖不达藏性。则见闻等根。是觉知性。空及四大。是顽碍性。故非和非合。此破其和合妄计也。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一句。又破其转计不和合也。

 (壬)二明大均

若见闻知。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 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忱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此以见闻觉知均前五大。而名六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见与见缘二法。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夫计前五大为实法。计内六根为实我。敌体相对。二乘执五大为生灭外法。执六根为生灭内法。敌体相对。禀通教人。谓五大为如幻外法。谓六根为如幻内法。亦敌体相对。禀别教人。确知前五大为相分。见闻觉知为见分。然必远离依他起性。方证圆成实性。今在妄中。则见相二分。亦复敌体相对。孰知五大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卽五大。见闻觉知卽藏性。五大亦卽藏性。藏性卽见闻觉知。藏性亦卽五大。是故十法界见闻觉知。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十法界地水火风空。卽是十法界见闻觉知。今承上文拈出见根一种。卽复非一非异。非同不同。四句咸离。百非俱遗。始信十界见闻觉知。性圆周徧。本不动摇。与彼虚空四大。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明矣。 言无边不动虚空动摇地水火风者。仍是随他意语。旣知藏性。则虚空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地水火风亦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随缘常不变故。五大皆动而非动。不变常随缘故。五大皆非动而动。又随缘常不变故。十界五大皆非动非不动。不变常随缘故。九界五大皆非动而动。佛界五大皆动而非动。不达此致。则动与不动。皆为戏论耳。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等者。意显汝今现前见闻觉知。旣不是生灭同异。又不是非生灭非同异。则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生灭同异。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生灭非同异也。若迷此妙性。则说生说灭。说同说异。说非生灭。说非同异。俱是戏论。若达此妙性。则一切戏论。皆得除灭。亦可随四悉檀。巧作生灭同异非生灭非同异种种说矣。

 (壬)三显理性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徧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见闻觉知。见之与识。皆性皆明也。觉明觉精。卽初卷所谓识精元明。指自证分言之。前文旣以见闻觉知均于五大。则今举一见字。便是全举六大。人谓六大之中。五是相分。根是见分。见相二分。不是自证。殊不知见相卽是自证。自证卽是见相。见相自证。无非妙性。无非真明。是故十法界若见若相。一一无非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是谓随缘不变之体。随十界众生之心。应其所知之量。如一见根。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而非减。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而非增。听齅尝等莫不皆然。各各性具一千二百功德。横徧竖穷。故曰妙德莹然。只由十界业异。故循业发现而为十界六根。于无差别性中。妄见种种差别。是为不变随缘之用也。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计六根是我。从时方微尘大自在天等生为因缘。计神我徧满十方为自然。禀藏教不得意人。执名色缘六入为因缘。六入旣灭。所证偏真为自 然。禀通教不得意人。以如幻六入为因缘。六入体空为自然。禀别教不得意人。以依他起性成于六根为因缘。以六根消灭。所证圆成实性为自然。皆由不了藏性。故无实义也。惟其藏性卽根大性。故大势至法王子悟之。成念佛三昧。

  (辛)七明藏性卽识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识。大乘则言八识。或言九识。须知第九识名。乃就果地而立。实无别体。只约八识之性出障圆明。故更加以白净之号。唤作庵摩罗识耳。今经第八第七两识。总摄入于意根。前文所云思量兼了别性是也。此则已属根大中收。故今独约前六识言之。明其皆是性具。分文为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徧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旣不见明。 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卽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十法界六种识心。总名识大。今且就阿难眼识辨之。以例其余五识。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者。正明识是缘生。破性计也。汝今徧观下。重举因缘生法。此识了知下。推其缘生无性。举因缘中。辨于根识不同之相。循历周视。先辨根相。卽前文根大中所谓见大。此是第八识之见分。寄于浮胜二种眼根。任运了境。无别分析。故喻以但如镜中。然不同镜之无知也。汝识于中次第标指等。次辨识相。此中眼识与同时意识。亦复有别。佛虽不说。理合知之。若但亲缘文殊舍利等相。不带名言者。则是眼识功能。若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卽是同时意识功能。又眼识所缘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彼文 殊舍利本质之境。变起眼识家自相分境而为所缘。非卽缘彼文殊舍利实体。以文殊舍利实体。乃阿难第八识之相分。是彼见大之所缘缘故也。推无性中。先立四句。然后一一推破。初破生于见中。二破生于相中。文皆可知。三破生于空者。夫空则旣非是相。亦非是见。非见则无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则灭前缘。何处可用见闻知觉。旣是处此二非。为一总俱空耶。为除见相之外。别有一法耶。若一总俱空。则同于无。若别有一法。亦非同于见相之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乎。四破无因生者。眼识与同时意识。皆惟缘现量境。决无日中别识明月之理。因见日故。方了别日。则非无因明矣。此以因见因相因空同属因缘。以无因为自然而并破之。汝更细详下。劝令更加审究。幷破和合不和合也。见精托在汝睛。形相推于前境。但有可状。则方成有。旣不是相。则便成无。如是识缘。旣非见非相非空。亦非无因。毕竟因何所出。况未达藏性。则识属动摇。见属澄静。理必非和非合。闻听觉知皆属澄静。余五种识亦皆动摇。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计和合也。不应识缘无从自出一句。破其转计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此以六种识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识及根尘。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外计识中所现缘影为心。计根为身。计尘为物。敌体相对。二乘执根尘为能生。执识心为所生。亦敌体相对。禀通教人。虽知能生之根尘如幻。所生之识亦复如幻。终非一体。禀别教人。虽知一切唯识。而见相二分。不说卽妄恒真。乃于见相二分之外。别立自证及证自证。仍复相对。孰知见相卽自证。自证卽见相。自证卽藏性。见相亦卽藏性。藏性卽自证。藏性亦卽见相。是故十法界识。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卽是十法界识。今承上文。拈出眼识一种。如此离过绝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识六根。皆悉圆满 湛然。性非从所。与彼虚空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无生灭矣。此中了别二字。卽指六识。见闻觉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责其不悟识心本如来藏。而勅令更加观察也。六处识心为同为异等者。若言其同。则眼识胡不别声。耳识胡不辨色。若言其异。则耳自听法。何故身起钦承。口来问义。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断灭。若言其有。何故内外中间。俱无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异。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觅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应用无尽。旣此六处识心。不是同异空有。亦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谓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同异空有。藏性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则说同说异。说空说有。说非同异。说非空有。俱为戏论。若达此妙性。则戏论自灭。亦可随四悉檀。作同异等种种说矣。

 (壬)三显理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识。识与本觉。皆性皆真也。明 知觉明。卽下文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又旣以识心均于六大。则今举一识字。便是全举七大。人谓七大祗是根尘识三。全体虚妄。不是妙明明妙真体。殊不知性识卽是明知。觉明卽是真识。是故十法界识心。一一无非妙觉湛然。徧周法界。是谓随缘不变之体。由此故有不变随缘之用。含吐十虚。何方何所。皆是循于十法界业。而发现为十法界识也。含吐二字。通于迷悟。且约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毫端。义之如含。一念普观无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义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云宁有方所。次约迷情言之。取频伽瓶。满中盛空。名之为含。用饷他国。开孔倒瓶。名之为吐。亦复含无所含。吐无所吐。故云宁有方所。以要言之。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含徧十虚。无不从此法界流。故吐徧十虚。相宗所谓集起名心。集则是含。起则是吐也。不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者。此识卽是众生之心。卽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谓是心外实法。故须一一皆云随心应量。今之识大。旣是直指众生现前之心。但不知其全体卽是藏性。故以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而名状之。方知向日所认缘影。不惟不是真心。断断乎亦不是六识矣。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计识心是我。或是我所。计断灭者。属邪因缘。计常住者。属于自然。二乘执此六识是因缘生法。无我我所。若惑业俱尽。不复生识。譬如薪尽火灭。火无去处。爱尽涅槃。亦复如是。涅槃之界。无生无灭。名为自然。禀通教人。以识心卽空为因缘。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人。以唯识之相。四分皆属依他起性。名为因缘。唯识之性。卽是真如无为。名为自然。此皆不达藏性。终无实义也。惟其藏性卽六识性。故弥勒菩萨悟之。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从初卷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来答示已竟。

  (丁)四大众圆悟二。初经家叙益。二当机偈赞。

  (戊)初中二。初叙益。二叙仪。

  (己)初又二。初略叙。二广叙。

 (庚)今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微妙开示者。由此卽性具相之文。方知前来就事显理之文。一一皆是了义极谈也。不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顿悟清净法身。故身荡然。不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顿悟常住真心。故心荡然。知此妄身妄心。不离法身妙心。如沤不离海。尘不离空。沤之与尘。岂能为碍于空海。故得无挂碍也。此略叙悟门。亦是总叙。下之广叙。卽别叙耳。

  (庚)二广叙又二。初圆悟三大。二结属真因。

  (辛)初又三。初悟性量。卽是相大。二悟性体。卽是体大。三悟性具。卽是用大。

 (壬)今初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此翻前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之迷情也。旣领七大文中。周徧法界之义。亦领阴入处界文中。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之义。亦领辨见文中。离一切相等义。亦领征心文中。七处咸非之义矣。

  (壬)二悟性体。卽是体大。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卽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圆。含裹十方。

此翻前迷己为物。故于是中观大观小之迷情也。且加举一毛端。便卽菩提妙明元心。所以徧能含受十方国土。盖旣领七大文中。清净本然之义。亦领阴入处界文中。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等义。亦领辨见文中。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义。亦领征心文中。密显大佛顶义矣。

  (壬)三悟性具。卽是用大。

反观父毋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此翻前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之迷情也。惟心所现。故云若存。心外无体。故云若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故其起无所从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故其灭无所从去。盖旣领七大文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业发现等义。亦领阴入处界文中。幻妄称相等义。亦领辨见文中。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等义。亦领征心文中。眼不能见义矣。以此为性具幷用大者。虚空具足众尘。尘尘之性。元卽空性。巨海具足众沤。沤沤之性。无非海性故也。

 (辛)二结属真因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指彼十界依正色心等法。总不离我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心体本离过绝非。相本竖穷横徧。用本具足恒沙。总三义而惟是一心。卽一心而宛然三义。的是人人本有之妙心。从来常住不灭。所谓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依此修行。乃能得成无上菩提者也。如来最初卽语阿难。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今乃了然知之。虽是故物。义如新获矣。

 (己)二叙仪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从来未悟。今日始悟。故曰得未曾有。受益旣深。感恩自切。故赞佛发愿。所以报佛恩也。

  (戊)二当机偈赞二。初赞叹述益。二誓愿请加。

  (己)初中二。初赞圆常人法。二述所证浅深。

 (庚)今初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此中初一句。指能说人。次四字。述所说法。后三字。总赞人法皆希有也。由阿难彻悟自己心性。方知 佛所证极。与我之所本具。毫无差别。故矢口而赞。只须妙湛总持不动六字。收尽三卷经文妙旨。亦收一题妙旨。亦便吸取下文妙旨。亦能该摄一代时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今当一一点示。不与旧解同也。言妙湛者。卽是随缘常不变义。言总持者。卽是不变常随缘义。言不动者。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二体义。叙悟中云。心徧十方。空如叶物。卽妙湛也。父毋生身。如尘如沤。卽总持也。物卽妙心。心精含里。卽不动也。又三义惟是一心。故名妙湛。一心宛具三义。故名总持。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不动。一切众生。是理卽妙湛总持不动。闻名生解。是名字卽妙湛总持不动。起圆止观。是观行卽妙湛总持不动。六根清净。是相似卽妙湛总持不动。无明初破。是分证卽妙湛总持不动。圆满彻证。是究竟卽妙湛总持不动。今称究竟证者。故名为尊。所谓十号具足。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九法界世间所共尊也。收前七大妙旨者。周徧法界。故名妙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业发现等。故名总持。清净本然。故名不动。又三卽一。故妙湛。一卽三。故总持。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动。约究 竟。故称尊也。收前阴入处界妙旨者。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妙湛。幻妄称相。故总持。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故不动。一三三一。乃至究竟称尊。如上说。收前辨见妙旨者。见与见缘幷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故妙湛。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故总持。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不动。支离一切相。故妙湛。卽一切法。故总持。无是非是。故不动。又面皱变而见不皱变。为妙湛。无生灭而舍生趣生。为总持。生灭与不生灭。惟是一心。为不动。又主空。为妙湛。主必有客。空必具尘。为总持。主之与客。空之与尘。实无二性。为不动也。收前征心妙旨者。正显七处咸非。为妙湛。旁显七处皆是。为总持。理实无非无是。卽非卽是。为不动也。悟妙湛故。卽奢摩他最初方便。悟总持故。卽三摩鉢提最初方便。悟不动故。卽禅那最初方便。又悟妙湛总持不动言三卽一。是奢摩他最初方便。悟妙湛总持不动举一卽三。是三摩鉢提最初方便。悟妙湛总持不动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是禅那最初方便。又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言三卽一。成今妙湛。悟妙奢摩他三 摩禅那举一卽三。成今总持。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成今不动也。收一题妙旨者。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名妙湛。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名总持。大佛顶。名不动。又二修全在一性。名妙湛。一性具足二修。名总持。性修不二。名不动。又首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坚固。谓阴入处界七大毕竟空。故称妙湛。毕竟假。故称总持。毕竟中。故称不动。乃至三一一三。究竟名尊。具如上说。又具足万行者。该具名妙湛。积具名总持。性具名不动。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说。又密因者。了因佛性名妙湛。缘因佛性名总持。正因佛性名不动。性具三因名不动。修中三因名妙湛。证发三因名总持。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说。又不动故称大。妙湛故称佛。总持故称顶。又妙湛故相大。总持故用大。不动故体大。又妙湛故自觉。总持故觉他。不动故觉满。又妙湛故顶不可见。总持故从顶发辉。不动故顶相最尊。乃至各各三一一三如上说。究竟称为世尊亦如上说。吸取下文妙旨者。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故妙湛。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故总持。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不动。乃 至三一一三如上说。又圆真实故妙湛。通真实故总持。常真实故不动。三一一三等亦如上说。该摄一代时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者。佛法虽多。不出权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一切如来说法仪式。总不出此。今知九界性卽佛界性故妙湛。佛界性卽九界性故总持。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故不动也。开权显实。故称妙湛。为实施权。故号总持。权实不二。故名不动。以要言之。报身智慧名妙湛。应身功德名总持。法身理体名不动。又一切智名妙湛。道种智名总持。一切种智名不动。该具功德名妙湛。积具功德名总持。性具功德名不动。真谛之理名妙湛。俗谛之理名总持。中谛之理名不动。是故三身皆妙湛。三卽一故。三身皆总持。一卽三故。三身皆不动。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今阿难一语便卽赞尽。自非圆悟。安得有此。旧谓妙湛领显见义。总持领阴入处界义。不动领七大义。失于妙旨甚矣。首楞严王。卽全性成修三昧之名。具如玄义及初卷释。今知征心辨见四科七大等文。无非显此三昧之体性也。希有者。九界众生。未悟藏性。未具佛德。不能说此三昧。亦未尝闻此三昧。 故为希有。今始得闻之耳。

  (庚)二述所证浅深

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

亿劫颠倒想者。卽无始以来认悟中迷之妄想也。依此妄想。故有九法界中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种种戏论。今知随缘不变不变隋缘妙性。故戏论妄想顿消。而本有法身斯获也。旣言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与别教所明素法身不同。若欲点示。则倒想消处。卽是解脱。能消之智。卽是般若。然此法身三德。向本无减。但在迷不觉。仅有其理。义之如失。今从迷得悟。始觉有功。名之为获。而有五位浅深不同。所谓名字获。观行获。相似获。分证获。究竟获也。阿难内秘外现。则其本地密获。不可妄测。但据迹中显获。的在圆教初信。对彼藏教。位齐初果。故下文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明文在兹。惟其方证初信。是故还须定境修观。以为证入初住华屋之门。当知堕淫室时。尚是凡夫。所以无无漏戒。但有律仪。须佛拯救。而七处计心之文。全是见惑所摄耳。旧注纷纷。不惟罔识如来所说药相。亦复不知阿难所示病相矣。

  (己)二誓愿请加三。初发大愿。二请佛加。三喻不退。

 (庚)今初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初一偈。是四弘誓愿。次一偈。是增上誓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者。期心妙觉极果。是欲证十界道灭。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法门无量誓愿知也。还度如是恒沙众。是欲灭十界苦集。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此四弘誓。依无作四谛而发。故名深心。次增上誓中。五浊恶世誓先入。是勇猛增上。盖五浊众生刚强难化。今达藏性平等无二。方无所畏。又同体大悲。如父母于子。病者加怜故也。如一众生未成佛二句。是弘毅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徧。故不遗一众生。亦不惮尽未来际。又同体大悲。如父毋于子。等生爱念故也。泥洹。亦云涅槃。此翻灭度。

 (庚)二请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埸。

证法体故称大雄。具智断故称大力。能与拔名大慈悲。大力是妙湛德。大慈悲是总持德。大雄是不动德。又此三卽一故妙湛。此一卽三故总持。此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动。又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故名大雄。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故名大力。起妙湛总持不动妙用。名大慈悲也。微细惑者。据下文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卽上文所谓消我亿劫颠倒想也。又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此指三界思惑。又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指界外别惑。卽今所谓微细惑也。无上觉。卽究竟觉。由细惑除。便登妙觉。所谓明极卽如来也。十方界。卽寂光实报方便同居一切国土。所谓一人成佛时。法界皆为一佛之依正也。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此云空。空无可销。但沤灭空本无。犹可云销。铄迦罗。此云金刚。以喻称性所发坚固誓愿之心。同于藏性。故终无动转也。大科正明理性已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丙)二广破余疑。上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圆顿妙理。昭揭无余。所以当机圆悟。永断疑情。今则别为二乘之人。法执重者。双腾二疑。以求答示。兼穷起妄之元。俾知迷悟无性。从此便可称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为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 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丁)初中三。初疑请。二许宣。三正说。

  (戊)初又二。初叙敬。二叹述。

 (己)今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卽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听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问法。故偏袒以表敬顺也。右膝著地。名为胡跪。亦表敬顺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总是恭敬之仪。

  (己)二叹述又二。初叹教。二述请。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智能断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众生故言威。摄受众生故言德。折摄并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来第一义谛者。叹前所说就事显理。卽性具相。皆第一义。惟有如来能谛了之。故称如来第一义谛。

  (庚)二述请又三。初总述疑情。二别述二难。三请佛开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状。并出其致疑之由也。聋人。喻声闻无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已甚远。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见。喻声闻慧眼。不见佛中道境。何况得闻。喻无明聋障。不闻所诠实义。此述其疑状也。阿难一辈。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重。故习漏未除。我等罗汉烦恼障轻。故尽诸漏。所知障重。故尚缠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别述二难又二。初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壬)今初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竟谓阴入处界。旣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云何现见种种妄相。此妄从何而生。盖不达如来指妄卽真。无妄可拨之旨故也。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甚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处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谓地水火风等。一若周徧。更不容他。盖不达如来全性卽相。全相卽性之旨。而妄以坚碍为地性。润湿为水性等故也。

 (辛)三请佛开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攸往。犹言所归。开我迷云及诸大众。犹言开我及大众之迷云。

 (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有学已悟。故独告无学人也。前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无非胜义。今更破尽事埋性相余疑。名胜义中真胜义性。非于前胜义外别有所加。但令真性 倍昭明耳。定性声闻。偏指不回心者。未得二空。谓但证人空。未证法空。然肯回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灭场地者。卽如来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来寂灭。依此为本修因地。方是真正无喧杂处。而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说此法。无论回心与不回心。皆令得悟。正可为法华前阵。若至法华。则已开佛知见。更无不回心者。亦不劳重开示矣。

  (戊)三正说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二答相随性徧。以释相违性难。

  (己)初中二。初总辨真觉。二别明迷悟。

  (庚)初又二。初直指觉性本来寂照。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今初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此先指出本来觉性。不属迷悟。以为迷悟之所依也。性觉本觉。祗有二名。终无二体。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过交互言之。显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减。悟之所不能增也。满慈虽曰常闻。实未达其旨趣。故佛得以两关勘之。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此文三节。初佛言下。是以明与不明双征。次富楼下。是单领明边而以不明为非。三佛言下。是双破明与不明皆非也。旧解纷纷。伤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释出。令义昭然。初文不必穿凿令深。但浅浅问云。汝所称觉明者。为复性有所明。而称名为觉。为觉乃不明者。而称为明觉乎。此故立明与不明两关以勘验之。富楼那卽便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显必有所明。方可称觉。是竟堕在明之一关矣。佛遂双破之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觉性矣。旣破其所领之非。恐彼转计无明。故又牒破之曰。无所又复非明。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也。有所非觉句。显此觉性不堕明之一关。无所非明二句。显此觉性不堕不明一关。惟其非明不明。故本来不属迷悟。而得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别明迷悟二。初明众生迷真成妄。二明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三结果归因。

 (壬)今初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正显一念无明心中。顿具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之因也。性觉必明一句。卽前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谓性觉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觉之无明也。但真如本有随缘之用。由其无始以来曾未悟故。不觉念起而妄为明觉。是故觉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旣妄立。随卽生汝妄能。于是本无同异法性之中。炽然遂成能所二法之异矣。此非世界相续之张本乎。又复异于彼之所异。因异复立妄同。此非十方虚空之张本乎。又旣有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岂非众生相续之张本乎。夫一念无明不起则已。起则必成能所之异。有异则必有同。有异 有同。则必有无同无异。如此诸法。森然顿起。扰乱性真。两两相待。安得不生劳虑。劳虑旣久。安得不发妄尘。旣有妄尘。安得不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岂非业果相续之张本乎。是知三相续因。总不离于一念无明也。此文旧以三细六粗释之。义亦可然。但令文势断续。经旨难明。今故不用。设欲配之。亦无不可。妄为明觉。卽无明业相。立所。卽境界相。妄能。卽能见相。境界是相分。能见是见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时。故起信论先能后所。此中先所后能。各从语便。实不相违。已上是三细也。次相待生劳。卽六粗中智相。劳久。卽相续相。发尘。卽执取相。自相浑浊。卽计名字相。尘劳烦恼。卽业相及业系苦相也。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不依本觉。安有无明。不依无明。安有境界。不缘境界。安有六粗。摄六粗。祗归见相。摄见相。祗属无明。摄无明。不离本觉。可谓全真成妄。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今初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承上一念无明。旣具三细六粗诸相。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当知十方虚空。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种种世界。祗是妄心中之异相所成。则无情空界。不离妄心明矣。又彼同异发明所立无同无异。卽是有情众生。谓之曰同。则身命各异。谓之曰异。则四大是均。心识亦均。故名无同无异。然此无同异法。乃是因于同异发明而立。的是有为之法。与上文本无同异之觉性。实不侔矣。此可见有情众生。亦祗是妄心中之无同异相而已。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三。初明世界相续。二明众生相续。三明业果相续。

 (子)今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被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正明世界相续。不离一念无明心也。由妄为明觉。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为妄觉。所为顽空。妄觉是明。顽空是昧。二法相待。法尔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可见一切风轮。只是一念中之动相耳。空旣生摇。对动成静。故曰坚明立碍。谓于妄明之中。坚立一总碍相以与动相对也。彼世界之金宝。卽汝妄明觉体所立坚相。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可见一切金轮。只是一念中之坚相耳。于妄心中。坚觉之宝旣成。摇明之风复出。以心中妄动之风。摩心中妄立之金。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无而忽有。有而忽无。可见一切火大。祗是一念中之动静二相所摩成耳。妄心坚觉之宝明。旣能生润。妄心变化之火光。又复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可见一切水大。只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一念妄心。旣已全具四大。于四大中。火性常腾。水性常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遂有山河大地。水胜则湿为巨海。火胜则干为洲潬。大者为洲。小者为潬。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故得火光常起。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故得江河常注也。若妄心中之水势甚劣。火势甚胜。则结为高山。由此山石。祗是妄心水 火结成。故击则成焰。融则成水。若妄心中之土势甚劣。水势甚胜。则抽为草木。由此草木。只是妄心水土抽出。故烧还成土。绞还得水。可见地水火风。全是妄心中物。以此妄物。于妄心中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妄有世界相续。除却妄心之外。安有少许实法可得耶。此虽答示迷真成妄。理不违事。而海中火起等义。卽可密释相违性之难端。至后相倾相夺。随为色空等义。又可兼释理违事之余惑。良由谛理圆彻。故使佛语巧妙若此。珍之味之。又复应知。文中似惟显示同居世界相续之相。而方便实报二种世界相续。亦不外此。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空。故有同居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假名无量。故有方便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中。故有实报世界相续也。此文旧以五行生尅训之。甚违经旨。经显一切惟心。乃用世间妄计为解。安得相蒙。且如山石击焰融水。于五行之说。云何会通。若以石属金。则金能生水。乌能又生于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世间五行。元无实义。不应以彼而释此也。然 儒宗太极两仪之说。却与此经暗合。但彼不说惟心所现。便非正因缘境。今不避繁文。试一点出。经文所称觉明空昧。卽彼所称太极。太极图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觉明也。相待生摇。风轮持世。卽彼所谓太极动而生阳。以其周行地外。计以为天也。坚明立碍。金轮持国。卽彼所谓动极复静。静而生阴。以其成形于内。计以为地也。火光为变化性者。卽彼所谓体阴用阳。离之象也。水轮含十方界者。卽彼所谓体阳用阴。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干南坤北。离东坎西。正仿佛此惟心四大。但不达惟心。故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耳。火腾水降等者。卽彼所谓后天八卦。水火为政。故离南坎北。以表腾降之象也。大约儒门。计风金二大为天地之体。计水火二大为天地之用。然后具生后天五行。不知太极动静。全是当人妄心动静。依此妄动妄静。妄有世界相续。岂有五行实法能相生尅哉。惟周子先悟道于东林。故作太极图说。欲人了知太极本非心外实法。只是无明迷于觉性。妄成阿赖耶识。而此无明。全体虚妄。了无自性可得。故点破云。无极而太极。谓此太极。本无所谓太极。但 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耳。后儒不达。更推无极为太极本。失旨甚矣。又孔子易传。亦云易有太极。乃密指易理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心。特以机缘未到。不得明言。此又菩萨苦心。不可不知。

  (子)二明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此明众生相续。亦不离一念无明心也。故牒前文而示之曰。复次众生之明妄非他。卽是觉性起于妄明为咎。由其所妄旣立。遂使能明之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所中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妄成就。由是分开妄能而为见觉闻知之六根。此卽前文所谓结暗为色。后文所谓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也。旣有此虚妄六根。则念念执之为 我。如频伽瓶。满中擎空。遂为生死轮回之本。必招胎卵湿化之形。胎卵二生。则同业相缠。湿化二生。则合离成化。且如胎生之始。由彼虚妄六根中阴之身。于有缘处。见有一点明相。所欲之色发现在前。依此明见。便成淫欲之想。男见父而憎。女见母而憎。男见母而妄想谓妻故成爱。女见父而妄想谓夫故成爱。流注此爱以为受生种子。纳彼妄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此由男女交遘发生。吸引彼同业有缘之中阴。故有因缘。生初七日之羯罗蓝。犹如凝滑。二七日之遏蒲昙。其状如疱。三七日之蔽尸。犹如软肉。四七日之羯南。犹如坚肉。五七日之鉢罗奢佉。分开四支。名为形位。乃至十月而出胎也。如此胎卵湿化四生。随其所感业缘而随应之。卵惟想生。如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之类。此与七趣文中情想不同。彼以思善为想。念恶为情。此以男女爱慕为想。绸缪为情也。惟想故藉四缘生。一业。二父。三母。四暖。以羯罗蓝为初生相。因情故藉三缘生。一业。二父。三母。以遏蒲昙为胎卵渐分之相。合感故藉二缘生。一业。二湿。以蔽尸为初生相。离应故惟一缘生。所谓业力。以羯南为初 生相。众生无始以来。或情变为想。想易为情。合变成离。离易为合等。更相变易。种种不同。所有受业。无不随业成报。逐其善业。则四生皆有飞举之乐。逐其恶业。则四生皆有沉坠之苦。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明其但是觉明为咎。更无他因也。此虽但明六凡众生相续之相。而方便实报土中三乘众生相续。亦可例知。所谓投真谛胎。投俗谛胎。投中谛胎。出见思卵壳。出尘沙卵壳。出无明卵壳。见思习润。尘沙习润。无明习润。润卽是湿。空观化。假观化。中道化。乃至界外情想合离。以理思之。

  (子)三明业果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此明业果相续。总不离一念妄贪也。真如不守自性。妄为明觉。最初一念贪明。已为众贪之本。由其所贪益劣。造业益恶。感果益苦。一切嗔痴慢等。皆由贪生。故独指三贪为业果根本也。十生者。于十二类生中。惟除土木金石。空散消沉。不可食故。互来相啖为盗贪者。不与而取。名之为盗。畜生何尝肯与人食。横取食之。盗莫大焉。故约互伤名杀。约互取名盗。此特举业之最重者言耳。若统论恶业。则有十恶。不止身三。又统论业果。则有善恶不动三业。招感三界有漏苦乐不动三果。故下文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也。又偏真业。感方便果。缘了业。感实报果通前三界业果。总是迷中妄业妄果。如水成冰。惟称性业。感寂光果。卽是悟中真业真果。如冰成水。又淫论事淫理淫。杀论事杀理杀。盗论事盗理盗。以成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业果相续。可以意知。文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二句。互相影略。结成杀盗二贪。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互相影略。结成欲贪。余并可解。

 (壬)三结果归因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前已尅示从因感果。今更结属果惟妄因。别无实法也。三种颠倒相续者。始则似有世界。乃有众生。有众生。乃有业果。后则由业果不断。故众生不断。由众生不断。故世界不断。然皆非心外有实颠倒。不过皆是觉明体中。妄生明了知性。因此妄了。发起所知妄相。从于妄有能见而生耳。此中明了知性。卽牒前妄为明觉。是业相也。因了发相。卽牒前因明立所。是境界相也。从妄见生。卽牒前生汝妄能。从此妄能生一切法。是能见相也。今之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不过因此虚妄微细三相为本。遂成六粗诸相。终而复始。岂有他哉。

  (辛)二明诸佛悟妄惟真二。初领义起疑。二举喻答释。

 (壬)今初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此领上文众生迷真成妄之旨。而翻疑真能起妄也。故曰。若此众生所具妙觉之体。本来如此之妙。 如此觉明。不假修证。与如来心不增不减。而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则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乃与众生元始一般。不识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时亦当无状复生耶。据此问意。有二种迷。一者不达只今众生现行无明。及所见山河大地。元非实有。二者不达生佛虽复理同。一惟性德。一有修德。故佛须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举喻答释二。初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癸)令初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褛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在迷时亦)本无迷。(但是)似有迷(情妄)觉。(今一)觉迷(则)迷(永)灭。(而)觉不生迷(矣)。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 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初迷方喻。以喻妄因本空。二空华喻。以喻妄果非有。所以开其实有现行无明及山河大地之迷。意谓众生分中。尚无无明及山河大地生相。况诸佛乎。文并可知。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金喻菩提智德无变。灰喻涅槃断德无生。所以开其但知性德。不知修德之迷。意谓精金已经煆炼。木灰已自烧成。岂同在缠本觉而已。然本妙觉明。妙空明觉。离过绝非。言辩莫及。故须合此四喻。方可庶几。若但用前二喻。未显生佛永殊。若但用后二喻。未显生佛平等。今以后喻合前。则知六而常卽。以前喻合后。则知卽而常六。又依前二喻。不须移方灭华。但贵指迷拭翳。则知无修而修。依后二喻。虽用红炉烈火。原是本具金灰。则知修而无修矣。

  (己)二答相随性徧。以释相违性难二。初牒问。二正答。

 (庚)今初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此牒其第二从七大中所起相违性难而答之也。

  (庚)二正答二。初举喻。二法合。

 (辛)今初

富褛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旣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此中譬如虚空下。先举喻显其相容。于意云何下。次推征示其虚妄也。妙觉明心。无物可譬。权以虚空譬之。而以明暗动清浊霾映七种诸有为相。权喻七大。然不必一一分配。但总显虚空非七相。不拒七相发挥。以喻藏性非七大。不拒七大发挥而已。推征中。但推明相一种以例其余。若此明相从 日而生。不藉虚空。则应十方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从空生。空应自照。何待日明。若云空日共生。则此明相。那一半是空生。那一半是日生。又设使空日和合。成此全明。则日去空在。应有半明。何故全暗。故曰非日非空。然离空日。何处有明。故曰不离空日。旣此明相无生无性。当知七相皆无生无性矣。

  (辛)二法合二。初正合上喻。二重明理性。

 (壬)今初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亲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此段错简。宜在无可凭据之下。)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旣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此下宜接观相元妄一段)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者。合上太虚空喻也。空明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各各现者。合上日照则明。云屯则暗等喻也。俱发俱现。则非太虚之所能譬。 故更巧借日影譬之。若知二人所见。各是全日。元无二日。则知水火等相。皆是全体藏性。亦无二性矣。故卽以法结示之曰。若但观七大之相。则元是虚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若深观七大之性。则全体元真。只此七大惟是妙觉明心。则水本非水。火本非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先字训作本字。非先后之先也。倘谓性本先非水火。后来方有水火妄相。则本无今有。性相分途。其去冥谛神我邪计不远矣。慎之慎之。

  (壬)二重明理性三。初明不变随缘用。二明随缘不变体。三结责迷情。

 (癸)今初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此中文有二节。初汝以色空下。是明藏性不变之 体。随九界众生心。应其所知之量。循业发现为九界七大。次我以妙明下。是明藏性不变之理。随佛界众生心应其所知之量。循业发现为佛界七大也。初文汝字。虽指满慈。意实徧指九界众生。繇其生相无明未破。色空情见未忘。故以此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藏性不变之体。随于染缘。以为九界色空。各各周徧法界。犹如太虚。不拒诸相发挥。是故于中。妄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等事也。此由九界众生迷于藏性。闷于无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虚妄尘相。无合而合。故发三惑尘劳。有实报方便同居诸世间相也。次文我字。徧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其称本觉性。起始觉智。此智照而常寂。全修卽性。故名妙明不灭不生。以此合如来藏不变之体。而如来藏。随于净缘。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一亦藏性。无量亦藏性。小亦藏性。大亦藏性。道场亦藏性。十方亦藏性。身亦藏性。空亦藏性。毛端亦藏性。刹亦藏性。微尘亦藏性。法轮亦藏性。一不为少。无量非多。乃至微尘不小。法轮不大。此由如来达尘非尘。故无灭言灭。了尘卽觉。故无合说合。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惟有如如及如如智也。

  (癸)二明随缘不变体。上文已明如来藏性。随染净缘。具成十界。随九界心。如水成冰。随佛界心。如冰成水。今则指此冰水之性。同一湿性也。文分为三。初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子)今初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布施)非尸罗。(戒)非毗梨耶。(精进)非羼提。(忍辱)非禅那。(定)非般剌若。(智慧)非波罗蜜多。(到彼岸亦云度无极)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如来)非阿罗诃。(应供)三耶三菩。(正徧知)非大涅槃。(灭度)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此显藏性正随缘时。所有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真谛。一切俱非。卽藏性如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言如来藏本妙圆心者。重一圆字。为显性量。首言非心者。卽指心法。次非空乃至非波罗蜜多者。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等者。卽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非一切非 也。又众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识界。是六凡法。竖三谛中。属于俗谛。非明无明至老死尽。是缘觉法。非苦至非得。是声闻法。此二属于真谛。非檀那至波罗蜜多。是菩萨法。幷后佛法。同属中谛。今一切俱非。所谓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不思议大真谛也。缘觉法中言明无明者。由妄明故。便有无明。或以初一明字。指彼观因缘智亦可。非今所重。不须辨之。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卽如来藏元明心妙。卽心。卽空。卽地。卽水。卽风。卽火。卽眼。卽耳鼻舌身意。卽色。卽声香味触法。卽眼识界。如是乃至卽意识界。卽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卽老卽死。卽老死尽。卽苦。卽集。卽灭。卽道。卽智。卽得。卽檀那。卽尸罗。卽毗梨耶。卽羼提。卽禅那。卽般剌若。卽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卽怛闼阿竭。卽阿罗诃。三耶三菩。卽大涅槃。卽常。卽乐。卽我。卽净。

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俗谛。一切俱卽。卽藏性如实不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以是俱非世出世故。结上起下。非六凡。故非 世。非四圣。故非出世。由其一切俱非。所以一切俱卽。故此句宜属此也。元明心妙。重一妙字。为显性具。心佛众生。一卽一切卽。又三谛俱卽。所谓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不思议大俗谛也。

  (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卽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中谛。一切双遮双照。卽藏性遮照同时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以是俱卽句。亦是结上起下。由其俱非而又俱卽。所以卽是妙明心元。此句重一元字。为显性体。心佛众生。一遮照一切遮照。又三谛俱遮俱照。卽所谓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议大中谛也。离卽离非者。双遣上文俱非俱卽二义。是卽非卽者。双收上文俱非俱卽二义。仍须略约心佛众生三法。广约十界三谛以辨其相。所谓离卽心。离非心。是卽心。是非心。离卽空。离非空。是卽空。是非空。乃至离卽净。离非净。是卽净。是非净等。可以意知。不能繁述。然此圆融藏性一体三义。徧在十界三谛及心佛众生三法之中。无不各各圆融。若 不再为点示。仍恐读者封文失旨。请稍陈之。如来旣指阴入处界七大等法。全是藏性。须就此法以观藏性。且如佛法之中。举一如来名号。此如来名。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净。此如来名。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净。此如来名。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佛法。亦复如是。又如众生法中。举一地大。此地。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净。此地。卽心卽空卽地卽水乃至卽我卽净。此地。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众生依正。亦复如是。又如心法之中。举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介尔心。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净。此介尔心。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净。此介尔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诸心心所。亦复如是。由此卽事之理。具足卽理之事。方成事事无碍法界。否则诸佛所证。非卽众生所有。何名三无差别。思之思之。又复应知。此中所显圆融藏性。卽是前三卷中所明。更非别义。盖一切俱非。卽周徧法界义。由其性量廓彻。故不可唤作一物也。一切俱卽。卽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义。及循业发现义。由其性具诸法。故法法皆是也。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清净本然义。由其性体 妙绝。故遮照同时也。又一切俱非。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义。一切俱卽。卽幻妄称相义。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义。又一切俱非。卽是离一切相。一切俱卽。卽是卽一切法。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双收二句。又一切俱非。故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一切俱卽。故微细发明。无非见者。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曰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一切俱非。故正破七处非心。一切俱卽。故密显七处咸徧。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又一切俱非。故性明。一切俱卽。故性净。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前云胜义中真胜义性。此之谓也。

 (癸)三结责迷情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人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三谛圆融之本理。名为如来无上菩提。三观圆明之智眼。名为佛之知见。岂凡夫滞有。二乘滞空之心。所能测度。岂世间因缘自然种种语言。所能得入哉。次以琴瑟等物。喻现前阴入处界大等。以妙音。喻藏性妙理。以妙指。喻了义修证。以汝与众生。合琴瑟等喻。以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合各有妙音喻。以按指。合喻中妙指义。以海印发光。合喻中妙音发义。以汝暂举心。合无妙指喻。以尘劳先起。合不发妙音喻。海印者。三昧之名。得此三昧。炳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犹如大海。阎浮提影悉于中现也。由不勤求等者。出其无有妙指之由。由于爱念小乘。所以迷理无明全在。举心便属尘劳。不得大用现前也。

  (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前文旣举宝觉真心各各圆满。但由迷悟不同。致使大用不现。又恐愚者。以迷悟因缘为有实法。今故重明其无性也。文分为二。初答满慈重征妄因。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戊)初中二。初问。二答。

 (己)今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前文是问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生续之因。故明迷真成妄。咎在无明。今文更问无明以何为因。故曰何因有妄也。幽溪云。虽问生妄之因。正欲显息妄之因。故佛随以真亦无得答之。

  (己)答中二。初明妄本无因。二明真亦无得。

  (庚)初又三。初立喻。二显法。三结合。

 (辛)今初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我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除疑者。事理性相已无疑也。余惑未尽者。迷悟情量犹未舍也。演若达多。此云祠授。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喻妄取幻镜。嗔责己头不见面目。喻迷背真性。当知凡夫爱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爱偏空而不见妙有。菩萨爱万行而不见中道。别教爱但中而不见法界。皆狂走也。答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则知妄本无因矣。

 (辛)二显法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旣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妙觉明圆。指众生所具之理性也。本圆明妙。言其不假修成也。真本无妄。则妄性本空。安得有因。有因便非妄矣。如是迷因二句。不是说其因迷生迷。盖因迷因悟。上文己曾双破。今言如是迷因。正因迷惑不达无因。所以非有而常自有也。若识得迷本无因。则便知妄想无性。更何所依。最初尚无有生。却后将何为灭。直如梦中之物。醒后安可取哉。

 (辛)三结合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承上文言梦中之物。醒时了不可取。况复此妄。一总无因。本无所有。直如达多狂走。终不可言照镜是其因缘。以人皆照镜。不狂走故。故知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可喻如来之妙觉明圆。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可喻众生之本圆明妙矣。结妄无因可知。

 (庚)二明真亦无得二。初法。二喻。

 (辛)今初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富楼那等。旣证无漏。已断三缘。只因法执未破。不知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全无实性。是故随此虚妄分别。便谓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证。还似达多怖头狂走。今但须不随此虚妄分别。则三缘业已先断。三种相续妄因亦复不生。而狂性自歇。歇卽菩提矣。肯綮者。筋脉聚会之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言不待劳筋苦骨也。此为满慈辈已断烦恼者言之。若统论修证要途。则不随分别。是从理以开圆解。三缘断故。是从事以起实修。事理双进。方能直下了当。盖虽断三缘而仍随分别。则成人天二乘伪果。不断三缘。而驾言于不随分别。则堕善星比丘覆辙。故须事理并进也。又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由无杀盗淫之业果。则无众生。无众生。则无世界。如塞源者。先竭其流。如破竹者。先剖其尾。

 (辛)二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与法华珠喻不同。彼喻十六王子结缘。系了因珠。此喻各各自具正因珠也。智者指示其珠。喻如来开示藏性。

 (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二。初疑问。二示答。

 (己)今初

卽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却)从因缘(而)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执如来现说因缘之言。而翻难前文排摈因缘之义。所以曲为末世众生释疑滞也。

  (己)二示答二。初破疑。二诫劝。

  (庚)初中二。初卽喻推破。二合法结显。

 (辛)初又二。初立二执。二破二执。

 (壬)今初

佛告阿难。卽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阿难本执上文法喻成难。今卽以彼法喻而答释之。理穷于是者。言汝所执因缘自然之理。极尽于此而已下乃破其无实理也。

 (壬)二破二执又二。初正破二执。二悟本俱非。

  (癸)初又二。初约头破。二约狂破。

 (子)今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此明头非自然因缘。以喻真体非自然因缘也。先明头非自然。故云。设使达多头本自然。则本自其然。无然而非自矣。何因缘故而又怖头狂走耶。次明头非因缘。故云。若使自然之头。实以因缘故狂。何不使此自然之头。随于因缘故失。今旣本头不失。而狂怖虚妄出生。其头曾无变易。何藉于因缘耶。是真体上。决无自然因缘之理可得矣。

 (子)二约狂破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明狂非自然因缘。以喻妄亦非自然因缘也。先明狂非自然。故云。设使本狂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矣。未狂之际。狂于何所潜耶。次明狂非因缘。故云。设使不狂自然。则狂必藉因缘。今头本无妄。何为狂走。狂岂有因缘耶。是妄法上。亦决无自然因缘之理可得矣。夫真妄二处。求自然因缘之理俱不可得。则其理不己穷乎。

 (癸)二悟本俱非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悟本头者。知此头不变随缘。故有狂走狂歇之不同。故非自然。知此头随缘不变。不因狂走狂歇为有无。故非因缘。识知狂走者。知狂无体性。故非自然。知狂无来历。故非因缘也。

 (辛)二合法结显三。初直结法。二重简非。三正指是。

 (壬)今初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卽菩提心。

此语超略。具足应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也。夫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有似 因缘矣。而复云卽菩提心。则喻如头非外得。岂因缘乎。又卽菩提心。则有似自然矣。而必以三缘断故。方为歇卽菩提。则喻如狂歇方悟本头。岂自然乎。全性成修。全修显性。此真无戏论法也。

 (壬)二重简非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此恐生灭情计未忘。还于无戏论法而起戏论。故须重重简拂之也。意谓我所言三缘断故卽菩提心者。非谓有三缘可灭。有菩提始生也。若逐语生解。妄计有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则但成生灭戏论矣。惟灭生俱尽。方为无功用道。方是无戏论法。而所谓无功用道。亦非自然也。若又计无功用为有自然。如是则又发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但成生灭戏论矣。然此无生灭法。卽是无戏论法。而亦非自然也。若又以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总是妄立对待名字。皆戏论耳。

 (壬)三正指是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此承上文简拂一切戏论而示之曰。讵知本然之性。虽不变而举体随缘。故非自然。和合之相。虽随缘而全体不变。故非和合。是故和合自然。二俱远离。离之与合。亦复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耳。离者。非和合非自然。双遮句也。合者。亦和合亦自然。双照句也。遮照俱非。故云离合俱非。

 (庚)二诫劝二。初诫徒闻无功。二劝真修有益。

 (辛)今初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辛)二劝真修有益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 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彼二人者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证三果而)出缠。或(证四果而)蒙授(第一尊)记。云何(汝乃)自欺。尚留观听。

问曰。前云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此云非汝历劫辛勤修证等。何相反耶。答曰。满慈已尽诸漏。但纡疑悔。故疑悔一除。直下了当。阿难虽已开悟。习漏未除。欲证真智真断。须修无漏胜业。然无漏业。亦只是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所谓卽以所悟真因。净除现业而已。非别有法可修也。修卽无修。故云歇卽菩提。无修非是不修。故云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所谓性修交成。性修不二。恰恰相成。安得相反耶。夫修则一念亦胜。一日亦胜。何况历劫。不修则积劫多闻。尚无实益。何况无闻。此正勖修以启下文。言尚留观听者。责其不能反见见自性。反闻闻自性。而犹逐妄缘也。从初卷正宗分起至此。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一大科竟。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有二。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丙)初中二。初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

 (丁)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此文三节。初是经家叙相。次无上大悲下。是当机陈白。三作是语已下。是大众伫诲也。初文疑惑销除者。因缘自然名言习气已简拂故。心悟实相者。法身真解倍增明故。身意轻安者。能伏粗重障故。次当机陈白又为二。初无上大悲至出于苦海。是叹领。二世尊我今下。是述请也。含育。犹上文所谓含吐。以十方依正。皆是妙心中物。故名为含。皆卽妙心所现。故名为育。旅泊。喻久背真性。天王。喻如来法王。华屋。喻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三德秘藏。虽 吾故宅。迷久不知。知由佛示。义如佛赐也。门者。行为理门。卽所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上文开圆顿解。已知最初方便。今直请入华屋之方便门也。如来无余涅槃者。圆极之果。显非二乘所证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圆行之因。得陀罗尼入佛知见者。以一心三观大总持门。入一心三智妙觉佛位也。

  (丁)二宣示法义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正说。

 (戊)今初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攀缘未伏。故虽悟菩提而未得自在。今乃示以摄伏攀缘之正行也。此行通于现在灭后。无不依之而证菩提。

  (戊)二如来正说二。初总示因心。二别显修证。

  (己)初中二。初正明二义。二决通疑滞。

  (庚)初又二。初总征。二别释。

 (辛)今初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妙三摩提者。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故名为妙。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须不生疲倦。从本觉而发始觉。故名发觉初心。决者。决择。定者。一定。此等一定不易之理。初发心时急须决择。否则不入修行正定聚中。是则义虽本定。要由决择方知。故名决定义也。

  (辛)二别释二。初应审观因地发心。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壬)初中二。初总劝审观。二正示审观。

 (癸)今初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此正显示因心须同果觉。则因真果正。故必须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也。然不生不灭之性。全在生灭之中。如虚空全在器世间中。清水全在浊水之中。故须审观而决择之。

  (癸)二正示审观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此借器世间法。以喻众生世间法也。以器世间一切可作之法。喻众生身中根尘诸法。以器世间虚空。喻众生根尘识等本然之性。

  (子)二示法二。初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初中二。初指妄总标。二约义别释。

 (寅)今初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身中四大及视听觉察。喻如可作之法。湛圆妙觉明心。喻如虚空。由此四缠分为视听等者。正前文所谓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也。夫以四缠分隔妙心。犹之以器世间分隔虚空也。四缠变坏而妙心终不可坏。犹之器世间可坏而虚空不可坏也。然器世间。总不在虚空之外。则知四缠。亦总不在妙心之外矣。若知空性本无分隔。分隔全是虚妄。则不惟四缠可坏。而视听觉察亦可坏矣。若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义。则不惟视听觉察之性。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卽身中四缠之性。亦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矣。是故十八界相。皆可 作法。皆从变坏。十八界性。皆如虚空。皆不可坏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者。约无始生相无明。假名为始。约妙觉究竟断德。假名为终。妙觉以前。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则一分微细五浊之相。亦未全除故也。盖本是湛圆妙觉明心。妄为相见二分。相分名为色法。见分名为心法。色法卽是色阴。而离心无色。心法卽是受想行识。而离色无心。是故心色二法。决不相离。则从无始以来。乃至妙觉以前。念念之间。无不具足五叠浑浊也。

  (寅)二约义别释二。初通示浊义。二别解浊名。

 (卯)今初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卽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前示生灭不生灭性。故借虚空与群器为喻。今示清净及浑浊相。故借水土为喻。应知佛界法性五阴。喻如清水。九界虚妄五阴。喻如尘土灰沙相杂也。然于一妙心中。具有相见二分。喻如一太虚中。具有水土二物。若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土真 空。性空真土。则不必灭于水土。而后显太虚空。若达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则不必灭于相见二分。而后显一妙心。惟其不达相见卽是妙心。故取妄相投于妄见。遂成五阴浑浊。犹如不达水土卽是空性。故取妄土投于妄水。遂成汩然容貌也。故下文澄浊就清。但令见相二分不织。则见闻觉知。卽契如来常乐我净。譬如去泥纯水。则明相精纯。卽合性水真空义矣。不可执上喻而难下喻。谓清水犹属可作之法。应须除去也。又此下将示阿难依闻性而修道。故以水喻见闻等性。以土喻尘识。若应观六尘境者。亦可以水喻尘性。土喻根识。若应观六识境者。又可以水喻识性。土喻根尘矣。不可不知。

  (卯)二别解浊名五。初劫浊。(至)五命浊。

 (辰)今初

阿难。汝见虚空徧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直指九界色阴为劫浊也。见字。摄于闻觉知等。卽是自心见分。喻如清水。虚空。摄于四大六尘。卽是自心相分。喻于尘土灰沙。汝见虚空徧十方界。而空之与见。不可分其边畔。喻于水土相和也。设 但有空无见。则空亦无体。设但有见无空。则见亦无觉。今以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十方三世种种分位不同。遂于真如实际之中。而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差别。名为劫浊。此劫浊称第一重者。其相最粗而易见故。

 (辰)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此直指九界受阴为见浊也。言汝身现抟四大为体。且指同居分段之身而言。须知方便实报法性之身。虽无粗重四大。亦有微妙色法。亦得称为界外四大也。见闻觉知。性本虚通。今则壅今留碍。喻如水亡清洁。水火风土。本无情觉。今则旋令觉知。喻如土失留碍。因此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六受用根。领纳前尘。遂于非我非无我性。而有同居我见。方便无我见。实报亦我亦无我见。名为见浊。此浊为第二重者。其相亦易知故。

 (辰)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此直指九界想阴为烦恼浊也。谓汝心中。忆过去事。识现在事。诵习未来诸事。性中旣发能取之知见。容貌随现所取之六尘。离尘则知见无相。离觉则六尘无性。尘是相分。觉是见分。亦因此虚妄见相二分相织。妄成种种想心。起同居土中憎爱。名为见思烦恼。起方便土中憎爱。名为尘沙烦恼。起实报土中憎爱。名为无明烦恼。故称烦恼浊也。此为第三重者。比前二相为融通故。

 (辰)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此直指九界行阴为众生浊也。朝夕生灭不停者。同居分段生死相。方便实报变易生死相。无不尔也。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凡夫贪恋三界。二乘沉滞空寂。菩萨乐著果报也。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者。凡夫被善恶业迁。二乘被无漏业迁。菩萨被二边业迁也。此以知见喻水。业运喻土。相织妄成九界二死。名众生浊。此称第四重者。比前为幽隐故。

 (辰)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直指九界识阴为命浊也。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者。譬如空无内外。亦如水本清洁也。由于众尘隔越。遂令无状异生者。譬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遂令内外相隔。亦如土尘投水。亡其清洁也。是故性中则仍相知。如耳根闻法。身钦口问。不可谓六根是异。而用中则咸相背。如耳不见色。目不闻声。不可谓六根是同。同异皆失其准。亦只由见闻之见分。与众尘之相分。相织妄成九界识心。遂有各各执受躯命不同。名为命浊。此称第五重者。极微细故。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二。初弃浊就清。二以喻合法。

 (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十八界相。无非浊水。十八界性皆如来藏。无非浊水中清水之性。今欲令阿难就耳门修证。故独指见闻觉知之性。为浊水中清水性也。言汝欲令现 前日用之见闻觉知。卽远契于如来果地之常乐我净。则于名字位中。应当先择去其五重相织之生死根本。依取本不生灭本圆本湛之性。以成观行之功。卽以此本湛之性。旋其虚妄灭生。使粗惑任运先落。而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以为圆初住位真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极至妙觉。是则名为因心果觉。始终理同矣。此中见闻觉知不生灭圆湛性。合前虚空不可烂坏之喻。五重相织生死根本。徧指虚妄十八界相。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前旣以投土于水而喻浊相。故今还以澄浊得清而喻修证之相。静器者。卽喻本不生灭圆湛之性。如澄浊水。须贮静器。欲破五阴。须观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也。静深不动。喻观行力深也。沙土自澄。喻相见二分不复相织。圆伏五住烦恼而粗垢任运先落也。清水现前。喻真谛理明。亦复相似见三谛 理也。初伏客尘烦恼。正明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也。去泥纯水。喻断界外别惑。从圆初住分断。乃至妙觉究竟断尽。故曰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也。若至明相精纯。则成佛界无上法性五阴。虽复同流九界。变现一切善恶无记有漏无漏诸五阴法。而皆是巧用性恶法门。不被恶法所用。故云不为烦恼。了知性恶卽是性善。全用卽体。十界无非常乐我净。故云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盖佛法界。具有权实法性五阴。实五阴者。卽佛界真善妙色。乃至庵摩罗识等。权五阴者。卽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识也。若实若权。皆清非浊。实则名为明相精纯。权则名为一切变现。此则喻如了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纵令腾波鼓浪。乃至现浊现清。别现作地火风等。而水性终无夺矣。故此直以浊相可澄。合上作法可坏。而以明相精纯。合上虚空不坏。良由第三卷中。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又复应知。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全体是妄。亦全体是真。缘见因明。妄也。不动不迁不还不见等。真也。如泥与水。和在一处。先须识此浊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后方便去浊就清。固不得舍浊水而别觅清水。尤不得认浊水而以为清水也。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二。初总劝审详。二正示审详。

 (癸)今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前第一义中所言五浊。是明全真起妄。必须弃妄而复真。今第二义中所言六根。意明全妄含真。必须悟真而融妄也。发业无明。卽是业因。润生无明。卽是业缘。此二通于界内界外。总名烦恼。谁作谁受。正是审其根本。意显作亦六根。受亦六根。除却现前六根。更无烦恼根本。故须拔脱其黏也。

  (癸)二正示审详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此以结喻根尘识妄黏之相。而以虚空喻根尘识本藏性也。

  (子)二示法二。初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丑)初中二。初总示结根。二别示结相。

 (寅)今初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谓由汝现前六根。为六尘外贼之媒。反自劫其家宝。由此无始以来。六凡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同居世间不能超越。乃至二乘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方便世间不能超越。菩萨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果报世间不能超越也。下文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中者。仍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卽指无明别惑。故知六根结相。通于九界。直至妙觉。方能解尽。同于虚空不可隳裂耳。问曰。旧以六识为贼。今何指为六尘。答曰。惟其六尘为贼。故云眼被色劫。耳被声劫等。又名此六尘以为六衰。言其能为衰害也。总而言之。迷则六根为内贼。六尘为外贼。六识为内外贼。以互相为媒故。若不相黏。则一一皆良民矣。

  (寅)二别示结相二。初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卯)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所言众生世界者。只此现在身中所有迁流。卽名为世。所有方位。卽名为界。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众生无始以来。织妄相成。于一身中。贸易迁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以此定位之四方。涉彼迁流之三世。三世各有四方。总成十二。四方各有三世。亦成十二。故名宛转十二也。一身而成十二。卽是流变一叠而为十二。十二之中必各具十。卽是流变二叠为百二十。百二十中又各具十。卽是流变三叠为千二百。今言一十百千。举大数耳。然流变三叠。古无的解。幽溪之释。似为近理。今节录之。幽溪云。第一叠。约四方各论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叠。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者。约刹那九世言之。如根本中过去一世。旣变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世。所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 去。现在平等。现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无尽。加前根本中一世。故成十世。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现在未来二世。各具十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叠。于东方三十世。一一变十。共成三百。四方总千二百。佛意盖言。众生世界。必有方位迁流。方方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刹那九世。世位生灭。法尔如斯。此约一刹那顷。功德之数如此。若一时一日。岂有涯哉。谓之功德者。功言力。德言用。谓六根各有竖穷横徧之力用也。正显界虽贸变。世虽迁流。而有不变不迁者在。卽飞光验其不动。十科显其周圆。又下击钟验常。莫非其事。此为选圆通本根极吃紧事也。私谓更有一释。言流变三叠者。一叠卽三四四三成十二也。二叠卽方方世世中各具十界。则十二成百二十也。三叠卽界界又各互具十界。则百二十成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二。初明性本圆融。二明用分优劣。

 (辰)今初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叠为十二。名数之始。百二十叠为千二百。名数 之终。此虽是一身总数。而六根亦复各得其全。譬如六人同观一月。各得月之全体。此在妄恒真之性。法尔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优劣。但约此方众生。沉迷颠倒。用中相背。故于本无优劣性中。而妄成优劣相也。文分为二。初总明。二别示。

 (己)今初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已)二别示六。初明眼根相。(至)六明意根相。

 (午)今初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后方全暗。亦指正方幷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观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见也。三分之二句。总算见八百而不见四百也。三分言功者。性本具也。一分无德者。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言闻动之时。似有迩遥。此特颁业发现之妄情。闻静之时。元无边际。此乃在妄恒真之体性也。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齅闻。通出人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则取香。入则闻香。两停之际。则无功能。故云三分阙一。

 (午)四明舌根相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有二用。一者知味。二者言谭。若约知味。其功则劣。今约言谭。其功则胜。幽溪云。但举宣扬。显舌之能。非谓不宣扬时。便不具德也。言有方分者。世出世法不同故。理无穷尽者。粗言细语皆第一义故。

 (午)五明身根相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离时一总不知。故为一。合时兼识违顺。故为双也。

 (午)六明意根相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 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本自竖穷横徧。纵令昬迷倒惑。其体无变。故曰默容一切诸法。

  (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二。初劝简略明。二因疑广示。

 (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夫六根优劣不同。可谓全体虚妄。而仍各具竖穷横徧功德。则又全妄含真。故须从此返妄归真。而以真融妄也。生死欲流者。通指二种生死。皆因于法有所取著。总名欲流。返穷流根等者。追断生灭根元以契无生灭性也。当验此等虚妄六根。谁合 于性。谁离于性。谁合而深。谁离而浅。谁合且深而为圆通。谁离且浅而不圆满。从此定境修观。则迟速永殊。故须详择也。无始织妄业流。卽下文所明六根生起之相。由其皆是织妄所成。故一一根中。皆具五叠浑浊。必须逆而澄之。余文可知。

  (寅)二因疑广示二。初疑请。二广示。

 (卯)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意谓根旣有六。云何止须一门深入。此蹑近文而起疑也。

  (卯)二广示二。初约研破总示。二约行相别示。

  (辰)初中三。初就法研破。二借喻显理。三以法合喻。

 (己)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道)所断(之)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道之)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 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则)终(是)六。非六(则)终(是)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其实)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性中妄有)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须陀洹。此云入流。初果之名。积生无始虚习。指思惑。此中者。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者。指无明别惑。得六销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未亡一者。未知根结之元故。由未亡一。故仍于根结作定六之见。不信一门深入。六根同净之法也。

 (己)二借喻显理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太虚空以喻真性。群器以喻六尘。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者。以喻由彼虚妄六尘。分圆湛性而为视听觉察之不同。卽上文所谓一六义生。亦下文所谓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以喻六销未亡一也。彼太虚空等者。以喻上文非一非六。亦喻下文六根互用。无上知觉。觉明圆妙也。

 (己)三以法合喻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浮根四尘。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非六非一也。

  (辰)二约行相别示二。初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己)初中二。初别示生起之由。二总结偏局之相。

  (午)初中六。初示眼根结相。(至)六示意根结相。

 (未)今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暎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正显示所结之相。令人知所解也。盖自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法尔便有明暗二种相形。由是于妙圆性中。黏彼明湛而发见精。见精暎于明暗等色。结色成胜义根。此惟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故名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者。指胜义根虚妄相也。旣有胜义。便有浮尘眼根。以粗浊四大为体。常流逸而奔色。是谓迷真成妄。故有眼根也。此中明暗。卽自心相分。湛。卽自心见分。黏字暎字。正与前文相织妄成织字义同。所以举根必具尘识。与尘必具根识。举识必具根尘。而一一法中。皆有五叠浑浊也

  (未)二示耳根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暎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妄为明觉。卽是无明初动之相。乃至相待生摇。坚明立碍。名为动静二种相击。亦卽自心之相分也。余例前释可知。

  (未)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暎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晦昧为空。便有通相。结暗为色。便有塞相。故名二种相发。亦自心之相分也。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暎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炽然成异。便有变相。因异立同。便有恬相。恬者。淡也。非甘也。此二种相参。亦是自心相分。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暎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旣有能所。便有合离。此二相摩。亦是自心相分。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暎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无明初动。旣非生妄见有生。诸法变迁。亦非灭妄称为灭。此二相续。亦是自心相分。如幽室见者。众生所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浮根四尘。约肉团心而言。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言六根虚妄结相。别无他因。只由觉明真性。有妄明之明觉。遂失彼精了之体。黏彼妄尘以发妄光。 假名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也。前云黏湛。约所黏能。今云黏妄。约能黏所。能所虽殊。虚妄则一。是以汝今等者。意显因于迷妄。故成偏局。与前文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义同。非谓六根一总无性也。

  (己)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二。初明返妄圆拔。二明归真互用。返妄如除器。互用如太空也。

 (午)今初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但得)曜性发明。(则)诸余五黏。(皆)应拔(而)圆脱。

不循二字。卽是下手亲切工夫。犹上文不随分别之不随二字。二卷中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之远离二字。亦犹下文弃生灭之弃字。知见无见之无字。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乃至旋流获无妄之旋字也。一脱一切脱。未有耳旣不黏动静。而余根尚黏合离等者。故名圆脱。但初拔时。须向一根下手耳。

  (午)二明归真互用二。初证互用之相。二明互用所以。

 (未)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则本)明不循(六)根。(不过)寄(六)根(而)明 发。由是六根(遂能)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鉢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暎令暂现。旣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跋难陀。此云贤喜。殑伽。河名。骄梵鉢提。此云牛呞。异舌者。不与寻常舌根同也。久灭意根者。断尽俱生我执。无复如幽室见之相可得也。历引诸证。虽或是业果。或由得道。其为明不循根。则一而已。

  (未)二示互用所以又三。初示妄体本真。二指现量为证。三示以修显性。

 (申)今初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浮尘诸变化相。本卽无上知觉。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随无明染缘。如水成冰。用智慧净缘。如冰化水。而云汤消冰者。汤之与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无明坚执。喻之以汤。此约修德。显示翻迷归悟。故名曰化。若约性德无减无增。更非二物。则曰烦恼卽菩提。生死卽涅槃矣。

  (申)二指现量为证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虽拈示六根互用。若事若理。皆已彰明。犹恐执迷之人。谓是由修所成。不关性具。故更举世人现量为证也。世人所有妄见。仅仅聚在眼根。设令急合。暗相现前。则他人虽在其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然使彼合眼人。以手循他人体。外绕一匝。则眼虽不见。而头足一辨。知觉是同。岂非明不循根之一证乎。古人有以夜中摸著枕子为大悲千手眼者。亦是此意。

  (申)三示以修显性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昬。根尘旣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承上指示众生知觉之性。本不藉于眼根。但彼一向缘尘之见。因于明相。故暗时便成无见。若能称性起修。发本明曜。使曜性不藉明缘而能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昬。由是根尘之妄旣销。云何觉明本性。不成圆妙极果乎。正明二义竟。

  (庚)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

  (辛)初中二。初疑问。二示答。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静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乘大慈。开我蒙悋。

智德无二障。名为菩提。断德无二死。名为涅槃。不妄名真。不异名如。不坏不变。名为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名庵摩罗识。惟一真心。更非他物。名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名大圆镜智。若此见听下。因前所示迷妄偏局之相。而翻疑真性为断灭也。言此见听等六根。离明暗等六尘。毕竟无体。犹如初卷中所征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 将此毕竟断灭为因。而求不生不灭果耶。蒙悋者。由蒙昧故执著也。余文可知。

  (壬)二示答三。初斥迷许说。二指事除疑。三会通结示。

 (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但知六根全体是妄。不知全妄之中。真性不灭也。

  (癸)二指事除疑又二。初诘根尘显迷倒。二就闻性示因常。

 (子)今初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卽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初答无闻为非。次答无声为是。文并可知。

  (子)二就闻性示因常

阿难。声销无响。(之时)汝(便妄)说无闻。若实无闻。(则)闻性自灭。同于枯本。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当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之)或无或有。(耳)岂彼闻性为汝有无。(哉设使)闻实云无。(则)谁(为)知无者。是故阿难。声(尘)于闻(性)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此)声(之)生(闻此)声(之)灭。(而)令汝闻性(便)为有为无。(也)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昬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毕竟)无性。(且)如(世间)重睡(之)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卽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声尘之)静摇(耳根之)开闭通塞。(但)其形虽寐。(而)闻性(决定)不昬。(以此为证则知)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正就虚妄根尘中。点出不生灭性以为真正修因也。正取能闻舂捣之性。不取惑为钟鼓之情。以惑为钟鼓。是独头意识颠倒相故。

  (癸)三会通结示又二。初明迷故常卽无常。二明悟故无常卽常。

 (子)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子)二明悟故无常卽常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弃生灭者。弃其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见也。守真常者。守其卽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也。想相为尘。元无实尘。识情为垢。元无实垢。今能了达。则当下远离。而法眼自清明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初正明结解无二。二兼显六解一亡。

  (壬)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

 (癸)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上文所示六根生起之由。不惟结相宛然。亦且结元斯在。但由阿难俱生惑覆。不达六根卽是结元。故重致此请也。犹隔日疟者。须陀洹人。见惑已断。思惑未除。入无漏观。便如健人。出观之时。习染仍在故也。

  (癸)二开示二。初现瑞。二正说。

 (子)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卽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摩阿难顶者。欲就阿难现在身中。显出无上大佛顶法也。十方如来放顶光同灌佛顶者。显阿难所具大佛顶法。卽一切佛所证顶法。更无差别也。

  (子)二正说二。初诸佛同宣。二释迦亲说。

 (丑)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由阿难别索结元。故直指六根为生死结根。更非他物也。惟其卽是生死结根。所以卽是菩提常乐。譬如全水成冰。所以全冰是水。又如全巾成结。所以全结是巾耳。又复应知。此经为阿难辈。一类当机。积劫多闻。不能卽于闻中荐取。翻咎多闻为失。故选观音耳根圆通以对治之。观音亦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何尝废闻。只不循声流转耳。旣借根性以显圆通。则以根为法界。故曰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若寻常言万法惟识。则又可云惟汝六识。更非他物。或惟汝八识。更非他物。谓随八识流转。随四智成道。总无二体故也。又约惟色惟香等义。亦可云惟此六尘。更非他物。以贪爱则种种生恼。不著则本自太平故也。又言根卽摄尘识。言识卽摄根尘。言尘卽摄根识。以三法互为缘起。不相离故。以三皆同源。三皆无性故。故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故天台于三科中。简去界入。于五阴中。简前四阴。于识阴中。复简余七。但观现前六识一念。名为灸病得穴。今经于三科中。简去尘识。于六根中。简去五根。但以耳根为所观境。亦可云灸病得穴。乃至陈那等六人。各以一尘为所观境。卽尘尘罔非真穴。灸之皆可立愈。然则十八界七大。皆穴也。审得何病。应灸何穴。得其穴。则病愈。不得其穴。则病莫能愈。不可谓此是穴。彼非穴也。故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世尊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佛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来灌佛及众会之顶。岂非显于通身是穴。通身皆可起病。二十五门无非大佛顶法也哉。

  (丑)二释迦亲说二。初疑问。二答释。

 (寅)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意谓根尘识三。称十八界。迷则皆为生死。悟则皆如来藏。何故十方如来。但言生死安乐惟六根耶。

  (寅)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卯)今初。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卽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卽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中初四句。显示根尘识三本不相离。故但言六根。便摄尘识也。次由尘发知四句。卽是转释根尘同源。及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三是故汝今下。卽是转释縳脱无二。初言根尘同源者。具足应云根尘识三同源。以同是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而为根尘识三。是故根尘识三随缘不变。仍举体卽是如来藏性也。縳脱无二者。若了达根尘卽是藏性。不横计根为能取。尘为所取。名之曰脱。脱时亦未尝断灭根麈。若不了根尘惟是自心。则横计根为能取。尘为所取。乃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等。名之曰縳。缚时亦未尝实有根尘。故无二也。识性虚妄者。具足应云根尘识性一总虚妄。与上文互影略耳。盖根尘识之实性。卽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作根尘识。若离根尘识有为之法。别觅如来藏无为之法。如离华处。别觅虚空。故曰犹如空华也。次文由尘发知。则单根不立。因根有相。则单尘不立。相见旣无自性。同于交芦。则中间所 发之识。如交芦中空。又岂有自性哉。是故汝今等者。知见二字。指真体言。立知二字。显示妄本。所谓妄为明觉。因明立所等也。卽无明本者。卽是非縳而言縳。卽是所结。卽是结元也。次知见二字。指本性言。无见二字。显示妙修。所谓不随分别。不循动静等也。斯卽涅槃无漏真净者。卽是非脱而言脱。卽是解其所结也。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结答云何同是六根之问。

  (卯)二偈颂二。初颂说法门。二颂叹法门。

  (辰)初中二。初重颂。二孤起颂。

  (己)初又二。初颂近文显性以为修本。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午)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卽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中真性二字。先标非真非妄之体。卽初卷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第二三卷所谓如来藏妙真如性。第四卷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第六卷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乃至第十卷所谓精 真妙明本觉圆净也。有为。指根尘识相。有为之法。其体本空。以缘生故。喻如幻事。无为。指根尘识性。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以元无起灭故。喻如空华。次转释云。何故有为无为皆空而不实耶。以言妄显真。乃是对待之法。故妄旣是妄。真亦是妄。而同为二妄也。所以妙明真性。犹非真与非真。云何可是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耶。须知内根外尘。及中间之识。皆无实性。是故但若交芦而已。旣无实性。故结解同一所因。而圣凡总无二路。汝试观彼交芦中性。谓之曰空。则芦相宛然。谓之曰有。则中无实体。故空有二俱非也。但迷晦此俱非之理。卽为无明。发明此俱非之理。便成解脱矣。盖真性本自非凡非圣。迷晦卽为縳为结为凡。发明卽为脱为解为圣。而凡情不立。圣解亦空。故上颂云犹非真非真。有为旣空。无为亦不实也。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此远颂前第二决定义中之文。以示修行方便也。承上縳脱虽唯六根。但解结必因次第。故须一门深入。而六解则一亦亡。故得浮尘诸相。应念化成 无上知觉。是以初下手时。须于六根之中。选择其圆通者。从此入法性流而成正觉。便有日劫相倍之殊也。

 (己)二孤起颂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梵语陀那。此云执持。上文虽明选根入流。但此六根。乃根本识之所执持。而此陀那微细识。其习气种子。能成暴流。谓之曰真。则是生死根本。谓之非真。则是离波觅水。故说真非真。皆恐人迷而执著。我所以常不开演也。夫一切根尘识等。皆是唯心所现。若依根取尘。舍尘取根。乃至舍根尘而取识。舍六识而独取第八识等。皆是自心还取自心。致使本非幻妄之性。全体成幻妄法。但使修行之人。达一切法卽心自性。寂然不生取著。则不惟无幻。并无非幻。夫非幻尚自不生。幻法复云何立。譬如空尚不生。花岂有生也哉。然自心取自心。亦是重颂知见立知。非幻成幻法。亦是重颂卽无明本。不取二字。亦是重颂知见无见。无非幻等十三字。亦 是重颂斯卽涅槃无漏真净。盖无非幻。是无真。无二乘涅槃也。无幻。是无妄。无凡夫生死也。无涅槃无生死。是名无住处大涅槃。惟其孤起而兼重颂。故下叹云杂糅精莹。

 (辰)二颂叹法门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初三句。出其三昧名字。次一句。显其功能殊胜。后三句。明其众圣共遵也。初三句。须作一气读之。言此三昧。名为何等。乃是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也。以真性妙理。在有为而非有。在无为而不无。于净无著。于染无污。故名为妙莲华。以般若妙智。触有有败。触无无坏。二边叵得。中道不居。故名金刚王宝觉。以解脱妙行。有为亦如幻。无为亦如幻。二边亦如幻。中道亦如幻。故名如幻。合此不思议三德。成一正定。故名三摩提也。此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亦卽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种种异名。种种取义。终无二体故也。弹指超无学者。分证固超。破无明故。相似亦超。伏无明故。观行亦超。能圆伏故。名字亦超。知佛性故。阿毗达摩。 亦云阿毗昙。此翻无比法。通则小乘论藏。亦得此名。非世间法所能比故。别则一乘了义。乃当此名。非权乘法所能比故。薄伽梵者。佛之嘉号。具含六义。故存本音。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也。初卷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先门而后路。先解而后行也。此云一路涅槃门。先路而后门。先行而后入也。前是出生死门。此是入涅槃门。又迷则本乡皆他国。悟则普天皆故乡。迷则出涅槃入生死。悟则出生死入涅槃。门之与路。约义说二。体卽非二也。

  (壬)二兼显六解。一亡二。初疑请。二答示。

  (癸)初又二。初叙益。二请疑。

 (子)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祗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祗夜。此云重颂。伽陀。或云偈。此翻孤起。亦名讽颂。言能诠之祇夜伽陀。则杂糅而精莹。所诠之妙理。则清净而了彻也。

 (子)二请疑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 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此卽牒前偈中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之义而发问也。问端有六。一问六解。二问一亡。三问舒。四问结。五问舒结各有伦类。六问舒结各有次序。此随文便作此列示。若据答中。先答结中次序伦类。次答六解一亡。及解中次序伦类。至文自见。

  (癸)二答示二。初结巾喻迷。二解巾喻悟。

 (子)今初。

卽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祗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我今欲将第六结名。(还)成第一(如是得)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先答其所问结之次序及伦类也。涅槃僧。此云里衣。卽是下裙。僧伽梨。此云杂碎服。卽是大衣。劫波罗。此云时分。夫绾结者。取其巾而左右交加。从本向末。以显次序之义。盖巾喻本识。绾喻造作名行。绾时必具结想。以喻想阴。绾竟便成一结。以喻六根受阴。结外必有余巾以对于结。以喻六根必有所对六尘。兼彼浮根四尘。总名色阴。故知一一根中。皆具五阴。次第重叠而得生起。幽溪所谓横中之竖也。总成六结。显伦类义。谓结虽有六。其类是同。一一皆以次第绾成。然不取六结先后以喻六根。以六根无先后故。卽是竖中之横也。

  (子)二解巾喻悟三。初喻六解一亡。二喻解结由心。三喻解当次第。

  (丑)初中二。初立喻。二合法。

 (寅)今初。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汝必嫌此等者。言旣嫌此六结而不欲其成。愿乐还成一巾。当设何方便乎。余如文。

 (寅)二合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卽狂劳颠倒华相。

先因其所明而直以法合之。答其六解一亡之问。次更出结元而喻以狂华也。心性狂乱。卽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知见妄发。卽所谓所妄旣立生汝妄能。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卽所谓如是扰乱相待生劳。乃至引起尘劳烦恼也。生死卽华相。故六宜解。涅槃卽华相。故一宜亡。生死卽华相。故有人空。涅槃卽华相。故有法空。

  (丑)二喻解结由心二。初正显由心。二指法兴劝。

 (寅)今初。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我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卽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结心者。中间空处也。妄为明觉所立能生。能所相黏。结根斯在。如绾巾两头。虚妄成结。然虽成结。巾体不失。观其所结。则知所解。盖结虽似实。结心仍空。向此一隙空中下手。结卽分散。旣可分散。结非实结。是显人空。结旣本空。解亦非解。是显法空。左右二字。旧喻两边者是。有人以喻偏观根尘。殊未圆妙。且陈那等偏观六尘。那律等偏观六根。皆可入道。何必定观六识。方名结心。须知根尘识三。法尔相黏。皆可称结。而三皆无性。皆可称结心本虚也。又结心卽表中义。若约所观明中。则是显出根尘识之实性本如来藏。如结中虚。惟是巾体。若约所用明中。则是须中道观。如解结者。须从中间下手。若约所破明中。则知根尘识三皆无实法。如结 无实体。故可解除。

 (寅)二指法兴劝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前文破除世间因缘戏论习气影子。已无不尽。今方申示佛法因缘深义。亦犹涅槃经中。客医禁乳而后用乳之喻也。知其本因者。一心具足十界性相为因。卽如来藏随缘常不变义。随所缘出者。随染净缘成十法界。所谓随心应量。循业发现。卽如来藏不娈常随缘义。如来所说佛法从因缘生。本卽指此圆顿妙理。无奈众生根性不等。随类得解。致有藏通别教差别。是故前文须力破耳。界外滴雨知头数者。大圆镜智所照也。松棘鹄乌了元由者。十种智力所知也。一切依正。皆是惟心业力所感。举此二事。为显差别妙智。善鉴群机。所说法要。应须信受故也。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者。亦约阿难须就耳门入道言之。若观尘者。亦可云尘结若 除。根相自灭。若观识者。亦可云识结若除。根尘自灭矣。

  (丑)三喻解当次第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者。止是片喻。不是全喻。但取六根不得总观之意。非谓六根成有先后也。六根同体者。伦类之义。惟其同体。故入一无妄。六同清净也。结不同时者。次序之义。惟其不同。故须向一门深入也。分别俱生二种我执皆断。名为人空。此根初解。则一解一切解。知无二体。而先得人空。如冶铁者。粗垢任运先落也。涅槃偏真。名为法执。空性圆明。则不但无六。亦且无一。而成法解脱。解脱法已。虽复人法俱空。而俱空实本不生。非是人法灭而俱空生。此则一切法不生。不生亦不生。名为无生法忍。菩萨定境修观。正欲从三昧而得此忍也。此中谛理。非横非竖。约修证边双照横竖。言竖义者。人空是真谛现前。法空是俗缔现前。俱空不生是中谛现前。言横义者。知徧计我执卽空假中。是名人空。知依他法执卽空假中。是名法空。知圆成空理卽空假中。是名俱空不生也。总示因心竟。

 

  (己)二别显修证五。初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垂询圣众。三众圣各说证门。四放光现瑞总印。五佛敕文殊简择。

 (庚)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若复因此等者。正请示圆通本根也。谓若因此师资际会。得达圆通本根。而菩提道成。俾所得前来密言。了知的是自心本具。而还同本悟。则行起解绝。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乃与未闻无有差别耳。秘严者。秘密妙庄严路也。退藏密机者。不起一念也。 冀佛具授者。因佛敕云随汝心中选择。知佛未必亲宣。但祈加被冥授而已。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明境有通别。二。明观有盈缩。三。明证有本迹。境通别者。十法界依正音声。通得为所观境。今言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此境别也。观盈缩者。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因若灭者。果则必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异道。此是藏教生灭观门。一向是缩。若只此四谛音声。迷则苦集浩然。而音声之性。本非苦集。悟则道灭宛尔。而音声之性。亦非道灭。所谓音声性空。四谛皆空。此是通教无生观门。望藏为盈。望别仍缩。若只此四谛音声。迷之具成十界苦集。悟之具成十界道灭。所谓分段苦。变易苦。见思集。尘沙无明集偏真灭。真中灭。一切智道。一切种智道。此是别教无量观门。望藏通二教为盈。望圆仍缩。若只此四谛音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了知如来藏中。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或有茫然不解。或作生灭四谛解。或作无生无量无作四谛解。皆 是循业发现。又只此四谛音声。亦显示四种十二缘生。亦卽显示四种六度。乃至亦卽显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如四谛音声。一切佛法音声亦复如是。如佛法音声。一切十法界依正音声亦复如是。一音声性。一切音声性。一切音声性。一音声性。此是圆教无作观门。乃名为盈也。证本迹者。鹿苑悟道。迹是藏教。而妙音密圆。正是密悟如来藏中。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徧法界之义。盖本是圆教大士。现作声闻。引物生解。今旣别为钝而仍利一类大机。不妨称本直说。正不俟法华方开显也。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者。悟音声卽如来藏。本自不生。故得证无生果。下皆仿此。

  (壬)二沙陀观色。

优波尼沙陀。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旣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境通别者。依正诸尘。眼家所对。通名为色。今观不净。别在内色。悟诸色性以从不净者。所谓五种不 净。一生处不净。胎中与粪秽杂处。生从尿道而出。二种子不净。揽父母精血为体。三相不净。从头至足。纯是秽物。四性不净。根本从秽业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是不可改变。身中共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外有十二。名相不净。(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中有十二。通于相性。(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五究竟不净。业尽报终。如朽败木。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皮肉旣尽。惟余白骨等。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明其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耳。与外道七分析色之邪计不相侔也。空色二无者。对色说空。色旣非真。空亦乌有。从此会入真谛。故成无学也。观盈缩者。观身六分所成。所谓地水火风空识。无我我所。惟是不净。卽藏教意。观不净色。如梦如影。净不净俱不可得。卽通教意。观此身色能成十法界净不净差别因果。卽别教意。观此身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迹在藏教。次云妙色密圆。则密入藏性矣。

  (壬)三香严观香。

香严童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生于)木。非(生于)空。非(生于)烟。非(生于)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岩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境通别者。一切依正诸香臭气。鼻家所对。通名为香。今触境发悟。别在沉水香也。观盈缩者。观此香气苦空无常。卽藏教意。观香无生。卽通教意。观此香尘。能成十界因果差别。卽别教意。观此香尘。卽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去无所著。来无所从。得阿罗汉。迹在通教。妙香密圆。悟藏性矣。

  (壬)四药王观味。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幷在会中五百梵天。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 幷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卽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境通别者。随遇一味。其境则别。今徧尝诸味。其境则通也。诸味宛然故非空。无实体性故非有。不生于舌故非卽身心。无舌不知故非离身心。味因者。藏性是味之本因也。观盈缩者。观此诸味苦空无常。卽藏教意。观味无生。卽通教意。分别无量诸味。乃至具足十界因果。卽别教意。味性卽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味真空。性空真味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为良医。以此行菩萨道。似属藏教。或是别教初心。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等。则本迹俱圆矣。

 (壬)五贤护观触

跋陀婆罗。幷其同伴十六开士。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旣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此云贤护。亦云贤首。境通别者。一切冷 暖痛痒诸尘。身家所缘。通名为触。今于浴室发悟。其境则别言水因者。卽触尘也。因水有触。故名水因。又推用水洗身之因。名为水因。若云洗尘。无体则谁知洗者。且何不竟洗地水火风。若云洗体。无尘则安所用洗。且何尝洗得胜义根乎。展转推简。触尘本空。触旣本空。欲何分别。得此悟门。历劫不昧。故云宿习无忘也。观盈缩者。观顺触是壤苦。违触是苦苦。非顺非违触是行苦。卽藏教意。能触如幻。所触亦然。卽通教意。于一触尘。出生十界因果差别。卽别教意。触性卽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触真空。性空真触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悟水因。仅在别教十信。已曾仰信中道。故佛名为跋陀婆罗。由其圆解未开。所以谤不轻而久堕。今则仍赖本悟门而证果。证圆住也。

 (壬)六迦叶观法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卽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我于往劫下。先叙缘善。我观世间下。方说修因也。头陀。此云抖擞。约理卽是迥出法尘。应知四教抖擞差别。约事则有十二种行。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十树下。十一露地。十二但坐不卧也。境通别者。通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凡是意家所缘。皆名为法。别则随拈一尘生灭影子。并得为境。今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卽是借通显别。别以空法为所观也。观盈缩者。由尘变坏。方知空寂。卽藏教意。六尘本空。非灭故空。卽通教意。分别六尘无量差别。空亦不同。卽别教意。了知法尘本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法真空。性空真法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观尘变坏。以空修灭。迹在藏教。妙法开明。知如来藏。具一切法。则密入圆教矣。

  (辛)二观五根。以耳根为此方当机。至后方广陈之。 故今略明。惟有五人。卽分为五。初阿那律观眼。(至)五须菩提观意。

 (壬)今初

阿那律陀。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如意。境通别者。见暗见明见通见塞。通名为见。今旣失目。别观见暗之时。见非是暗。以达性无亏损也。乐见照明者。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虽盲而不失也。金刚者。性不可坏也。三昧者。依性成修也。观盈缩者。缘见因明。暗无所见。则知眼入无常无我。卽藏教意。明暗如幻。能见亦然。卽通教意。五眼差别。分对十界。卽别教意。目入卽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乃至循业发现。卽圆教意。证本迹者。成阿罗汉。迹在通教。而所示三昧本属圆宗。旋见者。不流逸奔色。除于根结也。循元者。悟眼入本如来藏也。

 (壬)二继道观鼻

周利槃特迦。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 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此云继道。亦云小路。无多闻性者。往昔曾为三藏法师。由悭法故。今招此报。所诵伽陀。根本律中载之。偈曰。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调出入息。有似二乘数息观。有十六特胜。所谓安那般那三昧。息出知出。息入知入等。由其愚痴无智。故令于此鼻息了了常知。可以破愚暗也。境通别者。领纳香臭。通名鼻入。今不取知香知臭。但调出入。其境则别也。观盈缩者。此息无常无我不净苦空。卽藏教意。此息出无所去。入无来处。卽通教意。观此鼻入。具足十界差别因果不同。卽别教意。鼻入卽如来藏。如来藏中。性[鼻*臭]觉明。觉精明[鼻*臭]等。卽圆教意。证本迹者。观息微细。迹在藏教。返息循空。悟其本如来藏。亦密入圆住矣。

 (壬)三牛呞观舌

憍梵鉢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鉢提。此云牛呞。境通别者。知淡知甜乃至知苦。通名舌根。今令返观。知淡之时。知非是淡。乃至知苦之时。知非是苦等。所谓无味之味。亦是味中上味。以其不流逸而奔味。故名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此境别也。我得灭心者。灭其知味之心。不由前尘起知见也。非体者。非生于舌。非物者。非生于物。具如第三卷破舌入中广明。由悟非体。故内脱身心。由悟非物。故外遗世界也。观盈缩者。观此舌入无常无我。卽藏教意。舌入卽空。是通教意。舌入出生十界因果。是别教意。舌入卽如来藏。如来藏中性尝觉明。觉精明尝等。是圆教意也。证本迹者。非体非物。迹在通教。还味旋知。悟入藏性矣。

 (壬)四余习观身

毕陵伽婆蹉。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多慢习故。境通别者。觉痛觉痒觉寒觉热等。通名身入。今因毐刺伤足。别以痛觉为境也。言虽此知觉能觉于痛。而觉清净心。依然如故。曾无有痛能痛著此觉者。盖设使此觉为痛所痛。则觉已成痛。谁知痛者。今旣能觉于痛。则觉本未尝痛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一受痛一无痛哉。故知迷则全觉成痛。悟则全痛是觉耳。此与第二卷中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般道理。兼证见见非见之性。尤为亲切。若随痛转。则全真觉为妄觉。所谓觉是见分。痛是相分。二分之外。更无真觉可得。如二月之外。别无真月。眚影之外。别无清净目也。若知只此能觉痛者从来痛他不著。则知 终日在妄。终日恒真。觉旣惟心。痛亦惟心。只此二分。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如卽此二月。全是月体。卽此眚影。全依目体也。是则不惟觉本是觉。而且痛亦是觉。故日纯觉。不惟痛本无痛。而且身本无身。故曰遗身耳。观盈缩者。观觉痛觉痒等觉。皆是无常无我。卽藏教意。所觉如幻。能觉亦然。卽通教意。由此身入。能成十界因果。卽别教意。身入卽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觉觉明。觉精明觉等。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身心忽空。迹在通教。纯觉遗身。悟入藏性矣。

  (壬)五须菩提观意

须菩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卽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知善知恶知有知空等。别别皆名意入。今知空寂。卽是观于此觉知性。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复生无所从。灭无所去。其境通也。自忆受生 如恒河沙者。以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名意知根。久成此观。故多劫受生皆能忆也。观盈缩者。此意念念生灭。无常无我。卽藏教意。此意卽空。是通教意。此意出生十界因果。是别教意。意入卽如来藏。如来藏中。性知觉明。觉精明知等。是圆教意也。证本迹者。空性圆明得阿罗汉。迹在通教。同佛知见。悟藏性也。诸相入非等者。了知寤寐生灭等相。全体虚妄。皆入于非。而能非之心。与所非之相俱尽。旋此心法以归无性。无性之性。卽是如来藏性也。

  (辛)三观六识六。初舍利观眼识。(至)六目连观意识。

 (壬)今初

舍利弗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囗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随其所见而生分别。其境则别。今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其境通也。心见。卽指眼识。不于色尘而起惑染。故名清净。世出世间。卽是 因缘所生诸法。染因缘故。则有世间种种变化。净因缘故。则有出世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者。由其眼识清净。所以现量而知。此其夙习。在观行及相似位也。观盈缩者。眼识是因缘所生。无常无我。卽藏教意。因缘卽空。是通教意。因缘假名。出生十界因果。是别教意。因缘卽中。眼识本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等。是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宣说因缘。悟心无际。迹是通教见地。本乃圆悟藏性也。不以眼为界。不以色为界。非因非缘。亦非自然。直是如来藏性。妙觉湛然。徧周法界。故云光极知见。

  (壬)二普贤观耳识

普贤菩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我已曾与等文。先叙果上大用。佛问圆通已下。方出修证本因。心闻。卽指耳识。由观耳识。发明如来藏性。故得大用现前。分别自在也。境通别者。随其所闻而生分别。其境则别。观于心闻。其境则通。观盈缩。例如眼识中说。证则本迹俱圆。

  (壬)三艳喜观鼻识

孙陀罗难陀。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徧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消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此云艳。难陀。此云喜。以妻彰名也。境通别者。分别香臭诸气。通名鼻识。此识本无色质可见。但依鼻识而造诸恶。名为黑业。摄鼻识而制心一处。名为白业。故令观鼻端白以摄散心。别是一种权巧法门也。此与通明禅观相似。观之盈缩。亦如眼识中说。证本迹者。出入如烟。迹在通教性地。鼻息成白。迹在见地。得阿罗汉。是已办地。记得菩提。当是方等般若中记。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所谓鼻识卽如来藏。妙觉湛然等也。

  (壬)四满慈观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舌根有二功能。一尝味。二语言。舌识亦有二种功能。一分别诸味。二具足四辩。所谓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皆是清净舌识。与同时意识之力。具足种种名句法味。今不取分别诸味。乃取无碍辩才。其境别也。观盈缩者。依于舌识四无碍辩。宣说苦空。卽藏教意。宣说三乘共实相。卽通教意。宣说出二谛外之实相。卽别教意。深达一切无非实相。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因师子吼成阿罗汉。迹是通教。以不离文字说解脱故。法音降伏魔怨等者。以生灭无生二种法音。 降界内四魔。消灭见思诸漏。以无量无作二种法音。降界外四魔。消灭尘沙无明诸漏。当知本地甚深远矣。

  (壬)五波离观身识

优波离。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此云上首。或云近执。随佛逾城。处处说是阐陀。今优波离叙此缘起。恐是随机不同。示现各别也。境通别者。分别违顺俱非诸触。通名身识。今持戒检身。别缘违情之境。言三千威仪者。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对三聚。卽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一千。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故有八万四千。今特举大数耳。言性业者。无论受与不受。犯之法尔有罪。如杀盗邪淫妄语等是也。言 遮业者。佛为行人旣遮制后。犯则有罪。如饮酒及非时食等是也。观盈缩者。通途观于身识。例如眼识中说。别就持戒论于观门。若依此戒灭恶生善。次第成就定共道共。卽藏教意。恶旣性空。善亦非有。所持如幻。能持亦然。是通教意。于一戒品。出生十界种种因果。是别教意。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执身是律仪戒。执心是定共道共戒。迹在藏教。而身心一切通利。则密悟如来藏性。所谓清净法身。常住真心矣。

  (壬)六目连观意识

大目犍连。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伽耶。山名。亦城名。此云象头。那提。河名。兄弟三人。皆先事火。后受佛化。为常随众者也。境通别者。善识恶识。及无记识。或缘过 去。或缘现在未来。或缘现量。或缘比量非量。随其所起介尔之心。皆得为所观境。是名为别。今但云旋湛。其境通也。观盈缩者。观此意识是因缘所生。无常无我。卽藏教意。观此意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因缘卽空。是通教意。观此意识因缘假名。能成十界种种因果。是别教意。观此意识本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卽圆教意也。证本迹者。我顿发心得大通达。谓了知正因缘境。不随分别邪见。发得本有无漏真明。迹在通教见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照彻无碍。成阿罗汉。迹在已办。而圆明清净自在无畏。是密入藏性也。如澄浊流久成清莹者。以五叠浑浊。唯是五阴。五阴根由。唯是妄想。故此第六意识。名为功首罪魁。是故二十五种圆通。所观之境虽别。能观之智是同。若不依此第六识心以为妙观察智。何由成办大菩提果。当知澄浊成清此为关要。所以圆顿止观。立此为境。名为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譬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也。而后世漫言首破六识。是误认缘影以为六识。岂知性识明知。觉明 真识。全妄卽真者耶。

  (辛)四观七大为七。初火头观火大。(至)七势至观根大。

 (壬)今初。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旣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七大之首。应先地大。今先火大。亦为对治生死根本故也。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境通别者。十法界内火外火。通名火大。今观凡夫身内淫火。此境别也。观盈缩者。观此淫火苦恼不净。是藏教意。观此淫火缘生卽空。是通教意。观此淫火因缘假名。能成十界诸因果法。是别教意。观此淫火。卽如来藏。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随心应量。循业发现。是圆教意也。证本迹者。火光三昧成阿罗汉。是通教体法观门。心发大愿。则接 圆教矣。

  (壬)二持地观地大

持地菩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卽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卽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迥心今入菩萨位中。(但)闻诸(十方)如来。(有)宣(说)妙莲华佛知见地(者)。我(卽)先(往)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乃庄严劫最后佛也。境通别者。内色外色。通名地大。今初以平地为行。别在外色。后悟当平心地。则内外不二也。观盈缩者。 观地无常无我等。是藏教意。观地卽空。是通教意。观地十界假名无量。是别教意。观地卽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是圆教意。证本迹者。初是藏教事度。后乃圆悟藏性。而云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者。只是粗垢先落。心不取证意耳。

  (壬)三月光观水大

月光童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卽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去。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内水外水。各可别观。今观身中水性及香水海。其境通也。观盈缩。如地大中说。证本迹者。初成此观。卽圆初信至七信位。或是别七住位。所谓但破见思。未破无明。虽得六销。犹未亡一。故云但见其水。未得无身。此卽以彼清水三昧而为其身。不同凡夫有我身见也。阿罗汉道。约圆七信。或别七住。对藏通而言之。罗汉但有四大不调外感之病。无有忽然意外之病。故云久离病缘。方得亡身等者。证圆初住。了知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水与瓦砾。皆如来藏。俱发俱现。唯海唯山。故云一味流通也。

  (壬)四琉璃光观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元无动静)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不过)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 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内风外风。各可别观。今通以诸动为所观也。观盈缩。亦如地大中说。证则本迹俱圆。言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者。所谓风大卽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东方为群动之首。而有不动佛国。正表动卽非动。此动而常寂之理。乃诸佛所传心法也。

  (壬)五虚空藏观空大

虚空藏菩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昔在)定光佛所。(卽已)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 大无依。(不过皆是)妄想生灭。(均与)虚空无二。(而一切)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此亦先叙果上胜德。次此大神力下。方说修证本因也。四大宝珠。卽是观四大之妙智。照明佛刹化成虚空。卽是了知性色真空。性火真空等也。现大圆镜。卽是观空大之妙智。放十宝光流灌空际。卽是了知性空真色。性空真火等。具足十界随缘之用也。诸幢王刹来入镜内乃至不相妨碍。一含一切。一切入一也。身能善入乃至得大随顺。一切含一。一入一切也。得无边身。是证法身体大。四珠圆镜。是表般若相大。身土互入。是明解脱用大。境通别者。内空外空。皆可别观。今通观也。观盈缩者。灭色空。是藏教意。卽色空。是通教意。出二边空。是别教意。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是圆教意。证则本迹俱圆。

  (壬)六弥勒观识大

弥勒菩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 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徧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卽当来龙华教主也。境通别者。六种转识。各可别观。如前六识圆通所明。第八藏识。初心决不能观。以其行相难了知故。今云修习唯心识定。通以六识为所观境。兼复进观八识。盖由不达现前所缘六尘。唯是六识自家相分。妄于心外取境。所以心重世名。好游族姓。今令谛观眼所缘缘。决定不离眼识。乃至意所缘缘。决定不离意识。次观根身器界诸本质境。亦决不离根本藏识。则识心之外。更无少许实法可得。何所可重。何所可好。故得求世名心歇灭无有也。观盈缩者。观六种识皆是因缘所生。无常无我。卽藏教意。缘生卽空。是通教意。依根本识。出生十界染净因果。卽别教意。六识皆如来藏。如来 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故有十界染净诸识不同。一一识性。还复互徧互具。不可思议。是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修此定。迹在别教。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卽是初欢喜地通达之位。此则证道同圆。是故了知一切唯识。乃至四土三身。皆是识性变化流出。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互摄互含。不可思议。有云只须消归自己。不必以他佛他土为言者。未达自他不二之体故也。圆成实者。了知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如了绳卽麻。依他执者。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麻上见绳。徧计执者。以攀缘心而为自性。妄计实我实法。如绳上计蛇。今旣识心圆明。入圆成实。则依他徧计二执。不期远离而自远离矣。

  (壬)七势至观根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卽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释此圆通。亦为三意。一明境通别者。别则随举一根。皆得为所观境。如那律等五人。及下文观音大士是也。今云都摄六根。其境则通。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复有三种不同。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若惟念自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是同。 惟须一重能所。所谓以六根为所观。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如央掘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此则该摄一切诸教。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若惟念他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有别。须知两重能所。所谓妙观察智为能观。六根为所观。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由第六识。夹持六根专注佛境。俾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鼻*臭]。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对。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此则该摄弥陀药师上生等经。及莲社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若自他俱念。则与二十四圣圆通同而复别。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佛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今文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由其方便最为胜异。故更不假余方便也。二明观盈缩者。通途教观。具如前文五根中说。今明念佛三昧。亦有四教不同。一一教中。亦复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种差别。藏教三者。观此六根无我我所。证入灭谛涅槃。名念自佛。以此六根缘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灭罪生福。成出世因。名念他佛。缘想佛境。摄我六根。为欲净诸戒品。生定发慧。现证果故。名自他俱念也。通教三者。观此六根当体卽空。非灭故空。名念自佛。六根如幻。佛身亦然。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乃至得证如幻涅槃。名念他佛。所念能念无二幻故。托如幻境。成如幻观。名自他俱念也。别教三者。观此六根。依无明有。断无明故。九界六根得灭。佛界六根得成。名念自佛。正因佛性。虽复理同。我无缘了。诸佛已具。缘念诸佛果中胜德。不生疲厌。名念他佛。我与诸佛。三因平等。诸佛圆证。我今在迷。先念化身佛。助我缘因。次念报身佛。助我了因。后念法身佛。显我正因。名自他俱念也。圆教三者。六根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闻[鼻*臭]觉知。亦复如是。妙德莹然。周徧法界。是念自佛。观一佛身。卽是一切诸佛之身。观一相好。卽是一切相好之海。称一佛名。卽是一切诸佛之名。观一法门。卽是一切微妙法门。观于佛土一尘一法。卽是一切诸尘诸法。见一色身。卽是圆见法报化身。瞻一影像。卽是如来三身实相。名念他佛。诸佛乃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全繇性具三德。成彼诸佛果上三身。观彼诸佛果上三身。卽发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三明证本迹者。自行则本迹俱圆。化他则四教俱用。还须先约三种念佛以释今文。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约念他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卽指十方如来。一人专忘。卽指迷倒众生。佛常逢见众生。众生常不逢见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次喻佛忆众生。更与寻常忆念不同。直如慈母忆子。子今忆母。亦须如母忆子。方得历生不相违远。忆者。恒审思量。念者。注心一境。忆念若深。则有现前卽见佛者。如远公三见圣相之类是也。亦有当来乃见佛者。如临终佛迎。乃至华开见佛之类是也。不惟得见果佛。亦去果佛不远。如经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补处是也。不假方便。谓卽以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非余一切方便所可及也。香喻诸佛果德。染香人身有香气等。喻揽果成因。因能克果也。约念自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以 喻本觉之性。随诸众生流转五道。不相暂离。一人专忘。以喻始觉在无明时。念念背觉合尘。始本不离。故若逢。始本不合。故不逢。本卽在始。故或见。始恒迷本。故非见也。十方如来。卽指众生本觉之性。元自竖穷横徧。能生始觉。喻之如母。始觉在无明时。全体从本觉起。而违背本觉。喻以如子逃逝也。现前见佛。是圆初住。亲见本觉法身。当来见佛。是圆五品六根。相似见于本觉。去佛不远。谓去自心妙觉极果不远。不假方便。谓不假诸余方便。非谓念自心佛。不是胜妙方便也。香喻本觉理性。染香人身有香气。喻无明熏变成始觉也。约自他俱念。例此可知。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者。所谓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无障碍净土。常寂光净土也。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种三昧。摄归同居方便二种净土。谓藏七贤。通干慧性地。皆归同居净。藏四果。通见地已上。皆归方便净也。以别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净土。十信位。归同居净。十住十行十迥向位。归方便净。十地证道同圆。由念他佛之力。归实报净也。以圆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四种净土。五品 位。归同居净。十信位。归方便净。初住去。归实报净。亦复分证寂光。妙觉位。归于究竟寂光净也。若夫单念自佛。则通教已办地上。能归方便净土。干慧性地。不能归同居净土。藏教一总不能。圆教能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别教不能。又圆教但念自佛者。但能竖入上三净土。不能横超西方净土。又单念自佛。则是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妙。又单被四教利根。不能普被四教三根。故非势至化他之本旨也。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名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