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閱藏知津>目錄頁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閱藏知津(卷三十二 ~ 卷三十八)

~p 1457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律藏】

     述曰。大乘律法。雜在方等諸經。不同聲聞別部獨行。今於經中。取其扶律義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別標如左。

佛說梵網經(二卷 有僧肇序 南攝北安)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菩薩心地品上。釋迦於第四禪。接眾歸蓮華藏。請問盧舍那佛。廣說三十心。十地法門。菩薩心地品下。釋迦示成佛道。十處說法之後。即於菩提樹下。結示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p 1458-1459

此經本與華嚴同部。今惟此品單行。故南北二藏皆歸於律。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南職北篤)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佛重遊道場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及集一切諸天眾等。 賢聖名字品第二。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精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亦說十不可悔戒。 賢聖學觀品第三。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一銅寶。二銀寶。三金寶。四琉璃寶。五摩尼寶。六水精寶。並說六位所修諸行。 釋義品第四。仍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並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羅密。各有三緣。及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

~p 1460-1461

為因。二種法身為果。 大眾受學品第七。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等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 集散品第八。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為說此大法門。

     此亦仍似華嚴部攝。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今因始終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歸律藏。

菩薩善戒經(九卷 一名菩薩地 南仕攝北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毗尼經同。善行性品第二。發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內外品第四。真實義品第五。不可思議品第六。調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 精進品第十三。禪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軟語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禪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薩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畢竟地生品第一。畢

~p 1462-1463

竟地攝取品第二。畢竟地畢竟品第三。畢竟地行品第四。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畢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菩薩善戒經(一卷連前經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佛說受十善戒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錄拾遺單本

  十惡業品第一。佛為舍利弗說十惡業名。並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歸依而受。次授八戒齋法。 十施報品第二。頌歎不殺功德。次說殺生十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說偷盜十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說婬有十過。頌歎不妄語等功德。次說口四過惡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五紙欠  南從北初)

~p 1464-1465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龍王經中一品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染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眾俱。菩薩戒品第二。與沙彌十戒同。不可思議品第三。明如來不入涅槃。無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羅密品第六。有餘氣品第七。來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間戒品第十。亦即沙彌十戒。出世間戒品第十一。明菩薩七聚。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觀第一義也。菩薩受戒品第十三。發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別部品第十五。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無是亦無非。雜問品第十六。設為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 囑累品第十七。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用供養華咒法。

~p 1466-1467

佛說菩薩內戒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為說十二時戒法。一歸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四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禪法。六受般若三昧法。七受菩薩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九六根去惡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內如水。十一願一切眾生。各得其樂。十二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次說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語。頗難解會。

佛藏經(四卷 南職北篤)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為舍利弗說畫空等十喻。喻如來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稀有。 念佛品第二。明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念法

~p 1468-1469

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淨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 淨法品第六。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譬如諸盲為賊所誑。墮於深坑。 往古品第七。明大莊嚴佛滅後。眾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說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為調達等。 淨見品第八。明釋迦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受記。至錠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 了戒品第九。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當一心辦道。 囑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並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說偈。以結前義。

優婆塞戒經(七卷 南攝北定)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羅密。兼示以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亦名從聞思修得。修

~p 1470-1471

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攝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須六月中淨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淨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六波羅密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具明佈施如法不如法。清淨不清淨事。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惡。羼提波羅密品第二十五。毗離耶波羅密品第二十六。禪波羅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密品第二十八。

佛說法律三昧經(七紙欠 南從北初)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說十二自燒。次為阿難說雖發大意。有四事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為說大乘法要。次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p 1472-1473

清淨毗尼方廣經(一卷 南從北初)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眾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眾。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於是問答持此經眾義。又總約大悲。別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乃讚印。及釋迦葉疑。後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眾生而發大願。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南從北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分作四品。而菩薩五無間以下諸文俱闕。天子名寂順律音。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 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南從北定)

            劉宋沙門釋法海譯

~p 1474-1475

    亦同上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一卷 南從北定)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狐疑所蔽。有如來齊光照燿菩薩。為之請問文殊。文殊為說懺悔。勸助。請法。興供。迴向。發願。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佛遙聞而讚歎之。(勸助。即隨喜也)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六紙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國。文殊問三曼陀颰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作何施行。先總答之。悔過品第二。願樂品第三。即隨喜。請勸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迴向。譬福品第六。

菩薩藏經(九紙欠 南從北初)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過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舍利弗悔過經(四紙 南從北初)

~p 1476-1477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南從北定)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二經皆同上。而悔過經文太略。

佛說淨業障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附秦錄

    佛住毗舍離庵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師利菩薩。將至佛所。佛為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法。又說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頓發大心。今已成佛。

佛說善恭敬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說教他功德。及示事師軌式。

佛說正恭敬經(四紙餘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但示事師軌式。

佛說大乘戒經(一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p 1478-1479

菩薩戒羯磨文(五紙餘 南職北篤)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別第三。(出瑜伽師地論)

菩薩戒本經(一卷 南職北篤)

            慈氏菩薩說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與上經同。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菩薩戒本(一卷 有靜邁序 南職北篤)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上經同。而中有開性罪之八條。

菩薩受齋經(二紙餘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先明三歸悔過。次明當護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齋法。迴向淨土。

菩薩五法懺悔經(一紙半 南從北初)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語。而無序及流通。蓋西土聖賢撰述也。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p 148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律藏】

   述曰。毗尼一藏。元不局於聲聞。但大必兼小。小不兼大。今約當分。且屬聲聞。實則大小兩家之所共學。而菩薩比丘。紹佛家業。化他為務。尤不可不精通乎此也。

四分律藏(六十卷  南訓入奉母儀諸姑北業所基籍甚無)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比丘戒(二十一卷)

~p 1482-1483

     第二分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說戒犍度(共十五卷)

     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藥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彌犍度。瞻波犍度。訶責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滅諍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共十三卷)

     第四分房舍犍度。雜犍度。五百結集法。七百結集毗尼。調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譯

四分戒本(一卷 前有序 南姑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一卷北作二卷 南猶北受)

            曹魏天竺沙門康僧鎧譯

羯磨(二卷 出曇無德律部 南猶北婦)

            曹魏沙門釋曇諦集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南猶北卑)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p 1484-1485

四分僧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卑)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尼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榮)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南政存以甘棠北攝職從政存)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初明四棄法(五卷)。二明十三事。三明二不定法(共三卷)。四明三十事(四卷)。五明九十二事(八卷餘)。六明四事。七明眾學事。八明滅諍法(共一卷半)。九雜誦跋渠。明受戒治罪。乃至一切僧中雜事(共十一卷)。十威儀法(二卷)。比丘尼毗尼(五卷)。

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 南貴北外)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比丘尼僧祇律波羅提木叉戒經(一卷 南婦北隨)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彌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 南隨外受傅北而益詠)

            劉宋罽賓國沙門佛陀什共竺道生譯

初分比丘律(十卷)。第二分尼律(四卷)。

第三分初受戒法。二布薩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七藥法。八食法。九迦絺那衣法(共八卷)

第四分初滅諍法。二羯磨法(共二卷)。

第五分初破僧法。二臥具法。三雜法。四威儀法。五遮布薩法。六別住法。七調伏法。八毗尼法。明比丘尼受戒事。九五百集法。十七百集法(共六卷)

五分戒本(一卷 亦云彌沙塞戒本 南棠北外)

            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彌沙塞羯磨本(一卷北作二卷 南叔北隨)

            唐天水沙門釋愛同錄

十誦律 (五十八卷北作六十五卷 南去而益詠樂殊貴北誠美慎終宜令榮)

            姚秦罽賓國沙門弗若多羅共鳩摩羅什譯

   初誦六卷(四事。至三十事之前十事。)第二誦七卷(三十事之後二十事。至九十事之前四十事。)第三誦七卷(九十事之後五十事。乃至七滅諍法。)

  第四誦八卷。受具足法第一。布薩法第二。自恣法第三。安居法第四。皮革法第五。醫藥法第六。衣法第七。

~p 1488-1489

   第五誦七卷。迦絺那衣法第一。俱舍彌法第二(佛在俱舍彌時諸羯磨事)。瞻波法第三(佛在瞻波國時諸羯磨事)。苦切羯磨法第四(梵云。那般荼盧伽法。)。二篇悔法第五。順行法第六。遮法第七。臥具法第八。諍事法第九(廣明滅諍法)。

   第六雜誦五卷。第七誦尼律五卷。第八誦增一法四卷。第九誦優波離問四卷。第十善誦四卷。

十誦毗尼序(三卷 南貴北婦)

            東晉罽賓國沙門卑摩羅叉續譯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劉宋燉煌沙門釋法穎集出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南叔北外)

            附宋錄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南叔北受)

            劉宋吳國沙門釋僧璩依律撰出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續(一卷 前有序 南氣北●(缺字))

            附三秦錄

~p 1490-1491

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 南懷北下)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已上皆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 南賤禮別尊卑北竟學優登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 有御製序 南上和北貴賤)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四十卷 南下睦夫唱北以甘棠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南連枝北樂殊)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目得迦(五卷 南婦北睦)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 南伯北和)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 南傳北初)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戒經(一卷 南傅北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雜事攝頌(一卷 南比北唱)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 南兒孔北尊卑)

            尊者勝友造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 南比北婦)

            尊者毗舍佉造

已上十一律。並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p 1492-1493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一卷 南交北夫)

習略法(一卷 南交北夫)

    二種並元帝師苾拔合思巴集

戒因緣經(十卷 南兄北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解脫戒本經(一卷 有僧昉序出迦葉毗部 南傅北初)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善見毗婆沙律(十八卷 南弟同北禮別)

            蕭齊西域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毗尼母經(八卷 亦名毗尼母論 南交北唱)

            附秦錄

佛阿毗曇經(二卷 南交北唱)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舍利弗問經(十三紙半 南子北隨)

            東晉錄失譯人名

優波離問經(一卷  南叔北隨)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說目連所問經(二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p 1494-1495

犯戒罪輕重經(一紙半 南比北初)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上經同

迦葉禁戒經(二紙餘 南比北初)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南孔北唱)

            正量部佛陀多羅多法師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大比丘三千威儀(二卷 南孔北別)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僧祐云。失譯人名。)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一卷 前有序 南叔北婦)

            附東晉錄

沙彌威儀(八紙餘 南叔北受)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前七十威儀同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三紙半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攝頌沙彌戒品威儀。共計七十二頌

沙彌尼戒經(四紙欠 南子北隨)

            今在漢錄

~p 1496-1497

沙彌尼離戒文(三紙餘 南叔北受)

            失譯人名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南比北初)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在迦維羅衛國。淨飯王請為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佛言。我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受持不犯。當成佛道。若犯而不悔。常在三塗。因於比丘眾中。次第說五戒輕重可悔不可悔相。

佛說戒消災經(三紙 南比北初)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持歸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見佛。皆得證果。

佛說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南比北隨)

            北涼錄失譯人名

佛說苾五法經(四紙餘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五法得離依止等。及說戒七種差別。

佛說苾迦尸迦十法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p 1498-1499

    說具足慚愧多聞等十法。得為人師。

佛說五恐怖世經(一紙)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說末世不遵戒律。諸恐怖事。

佛說齋經(三紙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六齋日受八支五念法 亦收入阿含部

附疑似雜偽律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一卷 南猶北隨)

            西晉錄失譯人名

  唯首品即犯戒罪輕重。並目連所問二經。下諸品。與五部律。及諸律論。俱多矛盾。曾於毗尼集要卷首稍辨之。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p 150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一】

十住毗婆沙論(十五卷 亦曰十生論 南志滿北規仁)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入初品第二。地相品第三。淨地品第四。釋願品第五。發菩提心品第六。分別七因緣發心。調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p 1502-1503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除越品第十。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分別佈施品第十二。分別法施品第十三。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五戒品第十五。知家過患品第十六。入寺品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共行品第十八。謂在在出家菩薩所共行法。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

~p 1504-1505

又餘助法有五十。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諦。捨。滅。慧。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九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地。三憎諸菩薩。憎菩薩所行。憎甚深大乘經。四諂曲。急性。無慈。愍。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六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讀誦。樂腄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聞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誦持。若誦持不知義趣。若知不說。若說不如說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護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

~p 1506-1507

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謂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讚戒品第三十四。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按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十地經論(十二卷 前有序 南惻造北離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華嚴十地品。具有經文(論初論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六紙欠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p 1508-1509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大寶積經論(四卷 南弗北虧)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七紙欠 南次北顛)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九紙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p 1510-1511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佛地經論(七卷 南次北節)

            親光等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經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論釋法相。最為詳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南離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南離北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經有論

~p 1512-1513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十二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身。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門。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二紙半 南竟北隸)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剛依釋略序

    述金剛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二紙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字門義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六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諸教決定名義論(三紙半 南壁北古)

            聖慈氏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p 1514-1515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七紙半 南壁北古)

            勝德赤衣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二紙半 南書北星)

            大域龍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六紙餘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南壁北通)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似即自述事師法五十頌(二紙餘 南優北言)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祕密教略出。

大智度論(一百卷有僧叡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

            龍樹菩薩造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九十品。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南次北受)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

~p 1516-1517

住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七十七偈 南次北顛)

            無著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弗北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三卷 南弗北虧)

            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造釋。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而不列經文。後附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即義淨作。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南離北弗)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p 1518-1519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盤豆菩薩(此云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喻等。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上論同

大般涅槃經論(九紙餘 南弗北顛)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菩薩所問偈。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與上仝卷 南弗北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遺教經論(一卷 南離北顛)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p 1520-152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頗牧用軍最北用軍最精宣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第二藏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唯圓教攝。此亦攝餘。第三義理分齊。略顯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

~p 1522-1523

其無礙。四周徧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五揀非器者。一無信非器。二違真非器。三乖實非器。四陿劣非器。五守權非器。五顯所為者。一正為一乘圓機。二兼為信向成種。三引為權教菩薩。四權為二乘。五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曡(同疊字)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p 1524-1525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即清涼山澄觀自釋前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三十卷) 稷稅熟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華嚴經指歸(一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p 1526-1527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玄義章。又分十門。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治本於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 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南石北缺)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南青北百)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南法北約)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

~p 1528-1529

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維摩詰所說經註(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務

            姚秦鳩摩羅什並僧肇等註

維摩詰所說經疏(十卷 元朝藏中謙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維摩詰所說經疏記(六卷 元朝藏中謹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四教義(六卷) 弊

            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

~p 1530-1531

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味以結成。六明經論教多少。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蓋是維摩詰經玄義少分也。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南遵北會)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

~P 1532-1533

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已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南約北盟)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

~p 1534-1535

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盂蘭盆經疏(一卷 南青北百)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然以大乘法門。判作人天乘攝。可謂深經淺解。未免墮依文解義之咎矣。

首楞嚴經義海(三十卷 前有曾懷咸輝二序 南九州禹北翦頗牧)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並科 泐潭

~p 1536-1537

            沙門曉月標指要義  吳興沙門仁岳集解  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後。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 緜邈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並為補註。一興福愨。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檇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請觀音經疏(一卷 南煩北法)

            天臺智者大師說 弟子頂法師記

  從人法以為名。靈知寂照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救危拔苦為用。大乘為教相。從如是。至令得無患。是序分。從爾時佛告。至生諸佛前。名正宗分。從佛說是已。訖文。名流通分。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p 1538-1539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三】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 南法北會)

            天臺智者大師說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p 1540-1541

金剛經疏論纂要(三卷) 農

            唐大興福寺沙門宗密述 宋長水沙門子璿重治

  科經約天親。釋義兼無著。傍及餘論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釋金剛經刊定記(七卷) 農

            宋長水沙門子璿錄

  石壁於纂要。別為廣錄。今師病其繁長。更為刊定。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註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製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 前有晁說之序) 韓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九紙 南青北百)

            沙門法藏述

  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

~p 1542-1543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註(一卷 前有御製序 南石北缺)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賢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註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註解(三紙 前有洪武御製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 前有私記緣起 南實寍北密勿)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後。合成六也。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二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三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p 1544-1545

  釋名第一。辨體第二。明宗第三。論用第四。判教第五。釋此五章。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通七番者。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略說七重共意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標章。乃至料簡。具如全文。六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名觀心。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名之為經。釋名竟。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復不滅。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觀心引證等。具如全文。七會異者。會四悉檀也。解四悉檀為十重。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觀。六說默。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具如全文尋

~p 1546-1547

之。○別解五章者。釋名為四。一判通別。妙法蓮華為別名。經之一字為通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詮。經之一字。獨指能詮也。)二定前後。文則先妙後法。解須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舊不錄。四正解。先明法者。謂眾生法。佛法。心法。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約十界十如釋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釋。二別釋。一通釋者。謂相待妙。絕待妙。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二別釋者。有跡中十妙。本中十妙。觀心十妙。跡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釋此為五。一標章。二引證。三生

~p 1548-1549

起。四廣解。五起權實。廣解中。第一境妙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釋境為六。一十如境。謂十界十如。二因緣境。謂四種十二因緣。三四諦境。謂四種四諦。四二諦境。謂七種二諦。五三諦境。謂五種三諦。六一諦境。謂四種一諦。及與無諦。第二智妙為二。初總論諸智。二對境論智。初為六。一數。謂一世智。乃至二十圓妙覺智。二類。謂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為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故為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四果同見真。故為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為一。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支佛又小勝。故為一。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四門徧學。故為一。出假智正緣俗。故為一。別教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後。故為一。三十心。俱是內凡。故為一。十地同是聖智。故為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為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為一。別教佛智又勝。故為一。圓教五品弟子。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故為一。六根清淨智鄰真。故為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為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麤妙。

~p 1550-1551

六明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二對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為二。一通途增數行。二約教增數行。後更約五數明行妙。先明別五行。次明圓五行。謂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約藥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藥草。二聲聞緣覺位。是中藥草。三六度菩薩位。是上藥草。四通菩薩位。是小樹。五別菩薩位。是大樹。六圓教位。是最實事。如一地一雨。於中又為十意。一簡名義。二明位數。三明斷伏。四明功用。五通諸位明麤妙。六明位興。七明位廢。八開麤顯妙。九引經。十妙位始終。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軌也。此即七意。一總明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名雖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歷別明三軌。歷四教各論三法也。三判麤妙。四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終。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種性相。為三法之始。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於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惡業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於諸惡。即善資成。如竹有火。

~p 1552-1553

火出還燒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為苦道。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為北。無別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軌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發也。即是真性等萌動。如是因者。即觀照萌動。如是緣者。即資成萌動。如是果者。觀照萌動成習因。感得般若習果滿。如是報者。資成萌動為緣因。感得解脫報果滿。是為三德究竟滿。名祕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軌冥伏。不縱不橫。修德三軌彰顯。不縱不橫。冥伏彰顯。皆如等。數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類通三法。謂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寶。三德。諸三法無量。舉其大要。明始終耳。七悉檀料簡如全本。此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應妙者。上四妙名圓因。三法妙名圓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應妙也。感屬機。應屬聖。略言為四。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是過去。顯機。是現在。亦冥亦顯機。是過現。非冥非顯機。是未來。於一機中。各召四應。即成十六句也。餘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論化用益他。

~p 1554-1555

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也。第八說法妙。為六意。一釋法名。謂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對緣同異。四判所詮。五明麤妙。六明觀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屬妙者。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二業生眷屬。為親。為中。為怨。三類受道。得出生死也。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雖未斷苦。願生內眷屬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屬。若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來此。五應生眷屬。已得法身之本。能起應入生死也。又法門眷屬。如方便為父。智度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為四。一來意。二正說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觀心中利益。略說七益。廣開十益。具如全本。五結成權實。亦如全本。跡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釋本跡。二明十妙。釋本跡為六。一理為本。事為跡。二理事皆為本。說教為跡。三教為本。行為跡。四行能證體為本。起用為跡。五實得體用為本。權施體用為跡。六今經所顯成佛已久為本。先來所說為跡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

~p 1556-1557

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觀心者。本跡長遠。亦不離心。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跡用廣大。不可稱說。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也。次釋蓮華者。權實難顯。僅譬蓮華。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標題。又蓮華非譬。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須譬乃知。以易解之蓮華。喻難解之蓮華。故有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蓋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顯。為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舉世華為譬。亦應何妨。二門六譬。略如序說。又以徧譬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釋經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歷法明經。五觀心明經。亦具如全本。 二顯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也。略開七條。一正顯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徧為眾經體。六徧為諸行體。七徧為一切法體。一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二廣簡偽者。凡外乃至別教教道。皆未達此實相印也。三一法異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種智。乃至大般涅槃等

~p 1558-1559

也。四明入體門者。謂以教行為門。略為四意。一略示門相。謂四四一十六門。二示入門觀。謂門門各具十法成乘。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徧。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愛不生。具在全帙。須細尋之。三示麤妙。四示開顯。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 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顯體之要蹊。如樑柱持屋。結網提綱。釋宗為五。一簡宗體。謂不異而異。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也。二正明宗。從序品。訖安樂行品。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文義雖廣。其要為成弟子實因。因正果傍。故於前段明跡因跡果也。從湧出品。訖勸發品。發跡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實果。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傍。故於後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為經宗也。三眾經同異者。今經跡中師弟因果。與眾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眾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四麤妙開顯。如全帙。五結成者。經說因果。正謂通益生法行人。若開權顯

~p 1560-1561

實。正令七種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進。若說壽長遠。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進。從七種方便。入圓初住。見真為因。乃至得妙覺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為初因者。彈指散華。為緣因種。隨聞一句。為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示性德三因種子。非是真實開發。故不取為因也。 四明用者。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跡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如是勝用。豈同眾經耶! 五教相者。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今經但論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當知此經。唯論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記者私錄云。諸大乘經。旨歸不殊。但隨宜為異。如華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摩說不思議解脫。大涅槃是究竟滅。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於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為。皆是菩薩。旨歸不當有異。人何為強作優劣。

~p 1562-1563

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實寍)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徧記難。余二十七。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跡開權顯實。從湧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跡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 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跡存本。故用本跡釋也。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

~p 1564-1565

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 二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迴向佛道。是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下根人因緣說。 三法師下五品。是跡門流通。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 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跡顯遠本。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於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 此後並下三品。為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觀音玄義(二卷 南何北遵)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釋名十義。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

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跡。九緣了。十智斷。又境智因緣名觀世

~p 1566-1567

音。世者。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所觀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觀者。一切種智中道正觀也。普門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也。以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

觀音義疏(二卷 南何北遵)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有時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妙法蓮華經要解(並科二十卷 前有弘傳序註並釋及南序) 曠遠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經玄義(二卷 南踐北滅)

~p 1568-1569

            隋天臺沙門灌頂撰

  此經若依梵本。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脩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別。二通。別釋者。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通釋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別通之義雖殊。然並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祕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復云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於不度。又度於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

~p 1570-1571

足無缺。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恆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經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會盟北滅虢踐)

            隋天臺沙門灌頂撰 唐天臺沙門湛然再治

  分文為五。一召請涅槃眾。從初如是訖流血灑地。二開演涅槃施。從純陀訖大眾問。三示涅槃行。從現病訖德王。四問答涅槃義。從師子吼訖品。五折攝涅槃用。從迦葉訖經。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 南丹北跡)

            宋晉水高麗國沙門淨源述

    大意宗天親論。而訛謂是馬鳴論。可見考訂之疏矣。

菩薩戒義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三重玄義。第一釋名。初明人名。次辨法號。後明階位。第二出體。初明無作

~p 1572

。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簡。一須信心。二無三障。三人法為緣。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p 1573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一】

瑜伽師地論(百卷 許敬宗序 南節至靜北猶至氣)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惟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p 1574-1575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謂五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自性。謂了別五塵。所依。謂五淨色根。及前滅意。種子。阿賴耶識。所緣。謂五塵境。助伴。謂相應心所。作業。謂了別自境。自相。現在。一剎那。又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復次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餘四亦爾。應觀所依如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緣如自受用。助伴如僕使。業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謂心意識。彼所依。謂等無間依。種子依。彼所緣。謂一切法如其所應。彼助伴。謂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業。謂望餘識身有勝作業。有七種分別所緣。(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無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運分別。隨境勢力任運而轉。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汙分別。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若欲恚害等。隨一煩惱隨煩惱相應。七不染汙分別。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有三種審慮所緣。(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p 1576-1577

  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尋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雜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數。二處。三有情量。四有情壽。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體。八因緣果。數者。三界。處所者。欲界三十六處(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宮。即他化攝。而高勝)。色界十八處(無想。即廣果攝。復有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無色界四處所。或無處所。相施設建立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種。一依處。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聲聞乘資糧方便。七獨覺乘資糧方便。八波羅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種。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雜染施設建立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

~p 1578-1579

  三摩呬多地第六。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總標有四。一者靜慮。謂四靜慮。二者解脫。謂八解脫。三者等持。謂空無願無相三。又有尋有伺等三。又小大無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聖智。又聖五支。又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謂五現見三摩鉢底。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八勝處。十徧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安立者。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所緣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種相。

  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諸倒亂心。名無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門(八因緣故。心或生或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六位無心)。五第一義建立門(唯無餘依涅槃界。名無心地)。

~p 1580-1581

  聞所成地第十。謂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一內明處(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二醫方明處(一於病相善巧。二於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斷滅善巧。四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處(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墮。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處所亦六種。所依有十種。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類者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異類翻此。現量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又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比量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莊嚴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負墮有三。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出離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二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三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能善酬答)。四聲明處(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五工業明處(營農。乃至音樂十二工業)。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p 1582-1583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一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二聞正法圓滿(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入聖諦現觀。二離諸障礙。三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種性自性。種性安立。住種性者所有諸相。住種性補特伽羅)。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諸相。已趣入補特伽羅)。出離品第三(由世間道而趣離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第二瑜伽處(補特伽羅品類差別二十八種。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有四種所緣境事。有四教授。有三勝學。有十種隨順學法。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有四種瑜伽壞。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種瑜伽所作。有三種瑜伽師。有二種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預流等。有六種補特伽羅異門。略有八種補特伽羅。略有四種建立因緣。略有四魔。有無量種魔所作事。由三因緣發趣。空無有果。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處(安住正念。往詣師所。師既慶慰。四種審問。四種處所。四種尋求。五處安立。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第四瑜伽處(由七作意。離欲界欲。由七作意。證出世果)。

  獨覺地第十四。一種性。二道。三習。四住。五行。

~p 1584-1585

    菩薩地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樂。五住。六生。七攝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真實義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復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威力品第五(一聖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補特伽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補特伽羅。六已成熟補特伽羅)。菩提品第七(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於一切所知無障無礙智)。力種性品第八(具多勝解。求五明處。求聞正法。法隨法行。於法正修止觀。八種教授。四攝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淨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淨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進品第十二(九精進如上)。靜慮品第十三(九靜慮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攝事品第十五(四攝事亦各九種。如上)。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具五種相。能為善友。所作不虛。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p 1586-1587

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有情緣無量。二法緣無量。三無緣無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種慚愧。二種堅力持性。五因緣故。心無厭倦。善知五明處論。善知世間。修正四依。修四無礙。二種菩提資糧。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觀。十二種善巧方便。四種妙陀羅尼。五種正願。三三摩地。四種法嗢陀南(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菩薩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種其心平等。五種非饒益事。五種常當欣讚。五加行。五順退分。五順勝法。五種相似相功德。實是過失。五種真實功德。十處無倒調伏有情。六位記別。三種決定。五處定所應作。五處常所應作。十最殊勝。四種施設建立。四種如實徧智。五無量能起善巧作用。說法有五大果勝利。七大性共相應。名為大乘。八法具攝大乘。十種菩薩。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有五真實菩薩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業(六波羅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種。三饒益於他(依四攝事)。四無倒迴向(以前三門。迴向菩提)。增上意樂品第三。發起七相憐愍。有十五種增上意樂。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

~p 1588-1589

極歡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攝受品第二。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一頓普攝受。二增上攝受。三攝取攝受。四長時攝受。五短時攝受。六最後攝受。地品第三。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有餘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設安立。二寂靜施設安立。三依施設安立。 無餘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設安立。二寂滅施設安立。三寂滅異門安立。

~p 1590-1591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則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瞭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皆不應理。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一建立所緣轉相(了別內執受故。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應轉相(與五徧行心法。恆共相應)。三建立互為緣性轉相(阿賴耶識。一為轉識種子。二為轉識所依。又諸轉識。一於現法中能長養阿賴耶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得生。攝植彼種子故)。四建立識等俱轉轉相(或一俱轉。乃至或七俱轉)。是謂由四種相建立流轉。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由趣入通達修習作意。建立轉依。是謂由一種相建立還滅。廣明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有尋有伺等三地燄摩。名為法王。由能饒益諸眾生故。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業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生雜染義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諸那落迦)。

~p 1592-1593

三。苦樂雜生(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已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凈清淨處生(色無色界諸有學者)。王過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損門有五。王方便門有五。王可愛法有五。能引王可愛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三摩呬多地。多隨煩惱染汙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一有諂。二有誑。三有詐。四無慚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惡慧。十慢緩。十一猥雜。十二趣向前行。十三捨遠離軛。十四於諸學處不甚恭敬。十五不顧沙門。十六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釋隨身念經。釋二解脫。釋法因緣經。釋眠纏。五種定相違法。一犯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沈沒。五他所擾惱。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有五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四靜慮。各有五種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

~p 1594-1595

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無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種。一緣闕故。二作意闕故。三未得故。四相違故。五斷故。六滅故。七已生故。聞所成慧地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淨信故。思所成慧地。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小分修。徧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聲聞地。略有十種聲聞。謂清淨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淨界生聲聞。末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淨眼聲聞。極清淨眼聲聞。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

~p 1596-1597

別解脫。一教勅。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菩薩地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攝釋分。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義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釋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攝異門分。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難。決擇。正修。加行。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處擇攝第二。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菩提分法擇攝第四。調伏事總擇攝。本母事序辯攝。

菩薩地持經(八卷 南登北安)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決定藏論(三卷 南好北性)

~p 1598-1599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瑜伽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異譯。

☉王法正理論(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決擇分中。尋伺地別出。

顯揚聖教論(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攝事品第一。攝淨義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成無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無性品第七。成現觀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議品第十。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無著菩薩前論中攝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南心北退)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蘊。界。處。 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三。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決

~p 1600-1601

擇分中諦品第一(四聖諦)。法品第二(十二分聖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南動神北磨箴)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安慧菩薩。糅前集論。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 南爵北靜)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辯中邊論(三卷 南爵北靜)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天親菩薩造論。釋前頌。

▲中邊分別論(三卷 南移北情)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攝大乘論本(三卷 南移北情)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p 1602-1603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徧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徧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攝大乘論(二卷 南物北隱)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同。而不分品。

攝大乘論(三卷 有慧愷序 南物北隱)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亦與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經唯識論(十九紙。有序一名破色心論 南都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p 1604-1605

  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喻。及釋種種外難。成立唯識道理。

大乘唯識論(十紙 南都北靜)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唯識二十論(八紙 南都北靜)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並同前本

唯識三十論(三紙餘 南自北沛)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成唯識論本頌也

大乘成業論(一卷 南爵北匪)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身語意三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業成就論(一卷 南爵北匪)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譯

    與上同本

大乘五蘊論(七紙 南都北投)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

~p 1606-1607

對治三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龍樹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南爵北匪)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論(五紙後序一紙 南自北沛)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門。以辯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紙餘 南華北沛)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觀所緣緣論(二紙餘 南華北投)

            陳那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立量破斥外所緣緣非有。次明內所緣緣不無。

~p 1608-1609

無相思塵論(二紙半 南華北投)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本同

三無相論(二卷 出無性論 南邑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謂依三性。說三無性。

顯識論顯識品(十一紙餘 從無相論出 南自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三界但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是本識。二者分別識。即是意識。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流轉。又云。一執著分別性熏習。增長阿梨耶識。二觀習真實性熏習。能除執著損壞阿梨耶識(此內以第七名陀那識。執梨耶識作我境故)。

轉識論(六紙 南都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p 1610-1611

大乘起信論(二卷 南邑北情)

            馬鳴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眾生心。二法。謂體。相。用三大。三解釋分又三。一顯示實義。依於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三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淨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於佛前鬮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愷序  南邑北情)

            蕭梁優襌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論同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p 1612-1613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二】

大宗地玄文本論(八卷今作四卷 南羅北疑)

            馬鳴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此二是序分也。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明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謂五十一位。如次無超轉。一中具一切。名為漸轉位。二者無餘究竟總持位。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

~p 1614-1615

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迴向則信心。信心則佛地。佛地則十地。究竟有何次。三者周徧圓滿廣大位。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徧圓滿。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位。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乃至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論。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已上四分是流通。

十二門論(一卷 有僧叡序 南守北造)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觀因緣門第一。觀有果無果門第二。觀緣門第三。觀相門第四。觀有相無相門第五。觀一異門第六。觀有無門第七。觀性門第八。觀因果門第九。觀作者門第十

。觀三時門第十一。觀生門第十二。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p 1616-1617

菩提心離相論(七紙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由大悲為體。達蘊處界等諸相唯心所現。成就第一空義。則能以眾生為所緣境。現種種相。說種種法。皆真實義。

菩提資糧論(六卷 南滿北仁)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明般若波羅密為菩提初資糧。佈施波羅密為第二資糧。次明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方便。願。力。及智。次明慈。悲。喜。捨。及五悔勝行。勿於他菩薩起瞋心。勿謗所未解甚深經。善修三解脫門。應勤精進。持戒。習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種三十二大人相業。及諸種種菩薩行等。

發菩提心論(二卷 南邑北沛)

            天親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發心品第二。願誓品第三。檀那波羅密品第四。尸羅波羅密品第五。羼提波羅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羅密品第七。禪波羅密品第八。般若波羅密品第九。如實法門品第十。空無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p 1618-1619

廣釋菩提心論(一二仝卷 南壁北疑)

            蓮華戒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引諸經以明大悲為本。慧及方便。一切時常行。及明聞思修三慧。

菩提心觀釋(二紙餘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無生無滅。非覺非無覺等。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 南華北逸)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欠 一名如來藏論 南壁北通)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即上論重出。

壹輸盧迦論(三紙欠 南華北沛)

            龍樹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明一切法無常自體空。自體空不離無常。非離諸行而有無常。

~p 1620-1621

六十頌如理論(三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諸法離有無二邊。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等。

大乘二十頌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明第一義無生。隨轉而無性義。

大乘破有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說諸法無生。從分別起。

方便心論(一卷 南邑北逸)

            龍樹菩薩造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與曇曜譯

  明造論品第一。此論分別有八種義。一譬喻。二隨所執。三語善。四言失。五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明負處品第二。辯正論品第三。相應品第四。問答相應有二十種。

迴諍論(一卷 南華北逸)

            後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先述外人難一切法無體。則語言亦無體。如何能遮一切法。次申正義。一切法因緣生。語言亦因緣生。同皆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p 1622-1623

中論(四卷 有僧叡序 南神北箴)

            龍樹菩薩造 青目菩薩釋五百偈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破因緣品第一。破去來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陰品第四。破六種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燃可燃品第十。破本際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般若燈論(十五卷有序 南疲守北惻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分別明菩薩。釋龍樹五百偈。較青目者為詳。

~p 1624-1625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南壁北通)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順中論(二卷 南移北情)

            龍勝菩薩造 阿僧佉(此翻無著)解未解處別為此部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初品法門

百字論(七紙欠 南華北逸)

            提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破我見等一切諸法。各有自相。

百論(二卷 有僧肇序 南守北造)

            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捨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異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塵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無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廣百論本(一卷僅十紙 南守北造)

~p 1626-1627

            聖天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時品第三。破見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邊執品第六。破有為相品第七。教誡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南守北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人法二無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約諸法種類不同。開為十八。

取因假設論(七紙半 南華北匪)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佛化眾生。但依假施設事而宣法要。

觀總相論頌(十一偈 南華北匪)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掌中論(二紙 南華北逸)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三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如繩作蛇想。見繩知境無。若了彼分時。知如蛇解謬。

解拳論(二紙欠 南華北逸)

            陳那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p 1628-1629

入大乘論(二卷 南都北靜)

            堅意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義品第一。明大乘方為具足三藏。得成大果。譏論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睺羅。是化非實。順修諸行品第三。明佛法身在淨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佛性論(四卷 南爵北匪)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第一緣起分。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二破執分(破小乘品第一。破外道品第二。破大乘見品第三)。第三顯體分(三因如品第一。三性品第二。如來藏品第三)。第四辯相分(自體相品第一。明因品第二。顯果品第三。事能品第四。總攝品第五。分別品第六。階位品第七。徧滿品第八。無變異品第九。無差別品第十)。

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卷 南自北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佛寶品第二。法寶品第三。僧寶品第四。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為何義說法品第七。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如來功德

品第九。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較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初一卷。是論本偈經。次四卷。如次論釋。

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南書北星)

            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南府北轉疑)

            法稱菩薩造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佈施學品第一。護持正法戒品第二。護法師品第三。空品第四。集離難戒學品第五。護身品第六。護受用福品第七。清淨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進波羅密品第十。說阿蘭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襌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三。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長勝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禮品第十七。念三寶品第十八。

集大乘相論(上下共十四紙 南書北星)

            覺吉祥智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

分。四聖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脫。三摩鉢底先行。三解脫門。六神

~p1632-1633

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上下合卷 南書北星)

            善寂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初明諸法皆從緣生。不離於識。廣引經證。次釋菩提無所得義。謂剎那王所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無所安立。若執無因。不集諸福。起染著心。感惡趣果。智者如實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南華北匪)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明修定者。須師資圓滿。所緣圓滿。作意圓滿。依有尋有伺等三定。能獲世福及出世果。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有李百藥序 南意移北次弗)

            無著菩薩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緣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歸依品第三。明大乘歸依。有四種大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種性品

~p 1634-1635

第四。明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九義各有四種差別。發心品第五。明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三利益大。四出離大。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二淨依發心。三報得發心。四無障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實品第七。明第一義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種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別。有十三種。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三。隨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業伴品第十六。明菩薩起業。以方便為伴。度攝品第十七。明六波羅密十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及明四攝行。供養品第十八。親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捨。覺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

~p 1636-1637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 南逐物北慈隱)

            馬鳴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廣集種種善惡因緣。令人返邪歸正。

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今作十卷 南經北右)

            宋譯經院沙門慧絢紹德等譯

  前四卷。聖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畢竟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並明暢。後十二卷。是寂變勝天。論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共有三十四段。文無起止。殊難解釋。

大丈夫論(二卷 南都北靜)

            提婆羅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共有二十九品。廣說悲心行施相貌功德。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五紙 南華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列僧佉計一。毗世計異。尼犍子計俱。若提子計不俱。次一一破之。

~p 1638-1639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四紙半 南華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明所計涅槃。有二十種。如來為遮是等邪見。故說涅槃因果正義。次列其名。一一問答示相。

大乘掌珍論(二卷 南都北性)

            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廣釋真性有為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如實論(一卷 南華北逸)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反質難中無道理難品第一。道理難品第二。墮負處品第三。明墮負處。有二十二種。

手杖論(六紙欠 南華北匪)

            尊者釋迦稱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破世異執有新生有情

寶行王正論(一卷 南邑北逸)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安樂解脫品第一。謂十善名安樂。惑盡名解脫。雜品第二。明十惡過患。廣

~p 1640-1641

訶女身不淨。歎佛三十二相。菩提資糧品第三。明相好六通等因。正教王品第四。出家正行品第五。說出家者。應捨麤惑。修七聖財。及說十地大意。並教發願方法

    皆五言偈。

佛說法集名數經(六紙欠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名數

惟日雜難經(十三紙半 南終北明)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大意說如來二乘功德差別。文甚古拙難讀。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南令北英)

            大禪師佛陀密多所撰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標云。一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釋不次第。

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 南令北墳)

            僧伽羅剎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第一治婬欲法門。第二治瞋恚法門。第三治愚癡法門。第四治思覺法門。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門。次明四禪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p 1642-1643

禪法要解經(二卷 南榮北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初明不淨觀。次明淨觀。次明除五蓋。修初禪。二三四禪。次明修四無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諦觀。初習其門。則有十事。一者心專正。二者質直。三者慚愧。四者不放逸。五者遠離。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繫著。九者不樂世樂。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思惟要略法(八紙半 南終北英)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先明形疾輕微。心病深重。次明四無量觀法。白骨觀法。觀佛三昧法。法身觀法。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諸法實相觀法。法華三昧觀法。

菩薩訶色欲法(一紙欠 南宜北藁)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謂是世間枷鎖重患衰禍。捨之復念。如出獄思入等。凡夫為色僕。棄之如破枷脫鎖等。女人言蜜心毒。如龍淵師窟。不可近。敗國亂家。滅人慧明。如高羅密網等。智者知而遠。惡而穢之。

~p 1644-1645

禪要訶欲經(三紙餘 南令北聚)

            失譯師名

    即前不淨觀一章重出

小道地經(三紙餘 南藉北既)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修行道地經(八卷 前有序 南終北明)

            天竺沙門眾護撰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五陰本品第二。五陰相品第三。分別五陰品第四。五陰成敗品第五。慈品第六。除恐怖品第七。分別行相品第八。勸意品第九。離顛倒品第十。曉了食品第十一。伏勝諸根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棄加惡品第十四。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天耳品第十六。念往世品第十七。知人心念品第十八。地獄品第十九。勸悅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神足品第二十二。數息品第二十三。觀品第二十四。學地品第二十五。無學地品第二十六。無學品第二十七。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緣覺品第二十九。菩薩品第三十。後三品。並用法華意旨。

~p 1646-1647

道地經(一卷 南慎北明)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前本略出。文不可句。

眾經撰雜譬喻(二卷 南所北群)

            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舊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聚)

            西土賢聖集 吳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雜譬喻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所北群)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英)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菩提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甚北亦)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讚法界頌(六紙 南力北言)

            聖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廣發大願頌(一紙餘 南甚北英)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p 1648-1649

佛三身讚(八行偈 南興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法。報。化。各二行偈。回向一偈。

佛一百八名讚(二紙餘 南臨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集釋迦佛一百八名

一百五十讚佛頌(七紙餘 南藉北隸)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唐沙門義淨譯

佛吉祥德讚(上中下仝卷 南無北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七言四十六偈 南竟北言)

            西方賢聖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讚觀世音菩薩頌(三紙欠 南籍北言)

            唐佛授記寺翻經沙門釋慧智譯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十三行 南思北澄)

            巴看落目瓦傳 元甘泉馬蹄山沙門釋智慧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三紙餘四十偈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此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p 1650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六紙欠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讚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回<閱藏知津>目錄頁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