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金剛經深義

    金剛經深義

                            空海(惟傳)法師  主 講

    前言

  各位同修,大家好!很高興我們在高雄見面,能夠促成如此的一個重要因緣,非常感恩佛衛電視慈悲台的 大力支持贊助,我們才能夠有這樣的因緣,在此跟大家講述一系列解脫道的課程講座,以後我們會陸陸續續介紹。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講的就是-《金剛經深義》。

  如果以實際的聞思修證的過程來講,《金剛經》算是大學、研究所層次的內容,體證方面也是一樣相當高 的內容。這只是一個比喻,因為現在國內的大學並沒有在修習這方面的課程,國內的大學研究所都還是偏重在觀念、知識、知見,以及一些理工、科學、生物這方面 的傳授,而心靈智慧、成長、淨化方面,現在的教育還是非常的欠缺。但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不過我們目前的教育還是偏重在頭腦知識、知見,以及一些謀生技 術、技能方面的訓練,而心靈成長方面的課程,變成是交由宗教界人士來承擔,我們的教育界對這方面卻是很疏忽。

  到目前為止,教育部還是不承認宗教學分,當然這是有利有弊,本來大學講的是大人之學,大人之學是心 靈智慧的成長跟成熟,但是目前的教育是偏重在如同我們以前所受的那種教育方式,大部分還是偏重在填鴨式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很容易壓抑一個人的心靈成長, 所以讀到大學之後,很多人還是不懂得孝順、不懂得慈悲,不懂得體諒別人、不懂得互相包容,這方面真的有待整個教育界的整合。

  在此有很殊勝的因緣,今天也是第三次,三年前就已經到學校來講述過【阿含解脫道】方面的課程,今天 又有因緣在這裡獲得前後兩任校長的支持,能夠讓我們這個心靈的課程繼續推廣,因為他們也體會到這些真的對社會,是很重要的輔助。而且心靈的淨化對社會來講 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剛經》在整個修行的次第來講,算是屬於大學、研究所層次所要探討的。《阿含經》是告訴你怎麼樣 來到這麼高的層次?怎麼樣證悟到?所以《金剛經》會告訴你很多很高的境界,但是在方法、次第方面卻是比較欠缺,就如同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只要有讀過《金剛經》,都會唸到這一句話。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六祖,就是因為這一句話感受到非常大的震撼而開悟,然後他繼續再深 入。這一句話很多人也在聽、在講,但問題是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呢?不容易啊!

  大家都知道要「無所住」,我也「無所住」啊!你也會講啊!問題是你講得出來,但是你做不到。很多在 講經說法的人,他們也會解析,問題是處處在黏著、處處在住、在執著,都不知道。能夠來到「無所住」又能夠「生其心」,談何容易!但這真的是可修、可證,可 以做到的境界,只是我們在大乘佛教地區,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這種次第功夫是比較欠缺的,所以變成我們有很多、很好、很高深的經典。所以出現了學佛一、 二十年,還是一樣看得到卻吃不到啊!講得到卻做不到啊!

  包括六祖講「心平何勞持戒」,很多人就誤認為說《所以我們不用持戒,心平何勞持戒》。如果有人在講 持戒的話,就貶低別人,認為那些還是Low Class。但是我們要靜下來問自己,我們做到「心平」了嗎?要做到「心平」真的不容 易。如果真的做到「心平」,那真的是「心平何勞持戒」。這是證悟到的人所來到的世界,問題是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做到「心平」呢?「心平」是代表一個人的 貪、瞋、癡、我慢的止息,不管任何境界他都是沒有我慢、沒有自卑,但是這個談何容易啊!

  所以方法、次第很重要,如果以講經說法的層次來講,《金剛經》跟《心經》所講的境界都很高,尤其是 心經所講述的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而《金剛經》講的是二果、三果要邁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很多人認為《金剛經》裡面講的是菩薩,四果不是阿羅漢嗎?菩薩 跟阿羅漢不同,怎麼會說是《金剛經》所講的世界呢?以後慢慢解析,大家就會知道《金剛經》裡面一樣有講: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境界、層次。裡面講述的 這些希望勉勵大家的,都是二果、三果要邁向四果的一個高標準要求。

  《金剛經》的要求標準是非常高的,是一種高標準的要求,所以如果以講經說法的次序來講,是應該要先 講述《阿含經》-阿含解脫道次第,後面再講《金剛經》。我們三年前在中鼎那邊講述,就是這樣一個次第、聞思修證上來,要體會就很快。不過今天為什麼我們在 這裡先講述《金剛經》,而不是從《阿含經》開始講呢?主要是在我們北傳地區、漢傳地區,大家比較熟悉、重視的是《金剛經》,以後這一系列會在電視台播出, 收看的層面會比較廣泛,如果我們從《阿含經》開始講的話,具有吸引力的人數會比較少,卻是比較多人熟悉《金剛經》,所以為了適應我們漢傳、大乘佛法地區, 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一方面因為在漢傳地區,很多人都把《金剛經》的地位認為是「經王」-經中之經,地位確實非常的高,裡面所敘述的境界也真的是非常 高。

  《心經》跟《金剛經》這兩部經所講述的內容,都是屬於證果的人,尤其是《心經》,雖然文字內容相當 簡短,但是他們所體悟到的境界,都是描述解脫者所證悟到的世界。很多人會背誦《金剛經》,也會背誦《心經》,問題是你怎麼樣才能夠做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做 到?我們今天開這一系列解脫道的課程,不只是告訴大家一些觀念知見而已,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有一個崇高的理想目標,就像《金剛經》、《心經》所敘述的這 些世界、境界,但是我們更重視的是協助大家、告訴大家一條又安全又快速,而且很清楚的解脫之路,你只要按部就班逐步的去做,一樣很快就可以證悟到,這個方 法方面就非常重要,以後我們會陸陸續續的來跟大家分享,我們現在就開始來講述《金剛經》。

  大多數人講經說法都是在攝影棚裡面,然後端坐著講經說法,當慈悲台的陳總經理跟我商論時,我就跟他 表示空海是比較喜歡站著講課,如果在攝影棚講的話,沒辦法容納學員來聽,會變成是單向式的講述,如果是真的要講經說法,那是要雙向的。如果我面對攝影機來 講,跟面對群眾、面對學員講,氣氛情況是不一樣的,面對攝影機的話,那就變成只是單向式的講,攝影機跟我之間不容易產生互動,產生磁場的交流,各位學員是 活生生的,你們的磁場會迴向給我,你們的精進用功會迴向給我,我講出來的也會是活生生的。

  如果我是坐著講比較輕鬆、比較不會累,但是效果比較不好,觀看的人也會覺得好像都只是單向式的在講 述,如果我們以現場這樣來講,以後收看電視的人,在家裡就像實際在上課一樣,實際在聽講一樣,而且我也鼓勵大家有問題要問,你們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因為你 們問的問題,也可以問出很多人的問題,因為你們有問題,也代表很多人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鼓勵大家,歡迎你們提出問題。

  在此,先跟大家做一個心理建設,因為空海講經說法不是按照傳統式的依文解字,或是以文字解釋文字, 我的講經說法是:如果我沒有體證的,我不講;我做不到的,不講;所講出來的一定是有做到、有體證到。所以我們不是在講述一些觀念知見,而是講事實的描述, 然後再告訴大家方法去做。但也希望大家,不管是現場,以及將來你在電視機前面觀賞的學員,我都希望大家能夠「歸零」,讓我們自己保持一個赤子之心,重新來 過。讓我們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空間,能夠接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見解。

  如果你的看法、你的觀念、你的體會正確的話,你早就法喜充滿,甚至早就解脫自在。如果我們到今天還 有苦、還有不安,或是覺得學佛還使不上力,那可能要重新檢討、重新反省,我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是不是所研讀的經典比較不切實際呢?還是學佛修行是在 支流末節上面下工夫呢?還是我們被很多的觀念知見把自己卡死而沒有去突破呢?像這些大家都要靜下來去分析。

  如果你走在正確的解脫路上,按照佛陀所跟我們講的修行次第逐步上來的話,三個月下來就會有明顯的改 變,半年的聞思就會感受到很實用,而且當你又聞思修證結合起來,那種脫胎換骨都會很明顯的,到時候那種喜悅,壓都壓不住。我們在座有不少學員已經有看過我 們所製作出來的VCD跟錄音帶,所以他們都可以作見證,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也給自己無限的可能、無限的空間。

  佛陀講過,人在邁向解脫之路最大的敵人、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己。真的!不是外面的種種干擾或是什 麼什麼魔、種種逆境,都不是!不是那些!真正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知見,所以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知見。在四十二章經 裡面佛陀也講過:「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這句話含意很深。因為在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之前,你在前面的凡夫位,或是初 果、二果、三果,因為還有很多、或多或少的貪瞋癡,只要我們還有貪瞋癡、還有我慢,我們的心就不夠寧靜,我們的心就不夠清、不夠明,也就是明心的基礎都還 不夠,不夠的時候呢?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判斷還有很多是錯誤的,我們不知道。

  我們被錯誤的觀念知見所誤導,然後誤判、誤下結論,我們都不知道,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的頭腦就 好像一部電腦,電腦裡面有不少的毒素,裡面有很多錯誤的方程式,但我們檢驗不到或是沒有檢查到,所以累積了不少錯誤的觀念知見。我們在看事情、判斷事情, 然後做錯誤的判斷、做不如實的論斷,但是我們多很難覺察,導致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種善因、在做善事,但是因為裡面有很多錯誤的成分,所以這個善裡面卻是含有 惡的種子,而不知道。

  就好像你很洋洋得意於一項創作發明,但是這一項發明出來之後,帶給人類的禍患,你卻是不容易看到, 今天大家要來追求解脫之路、心靈淨化之路,最需要淨化的就是我們的心念。佛法的總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不要提到「諸佛 教」就變成是佛教所專有,不是啦!佛教本來不是宗教,它只是探討人類所共有的這些毛病、問題,不管任何宗教的人都有這些問題,而佛陀他只是一個覺悟者、覺 醒者,他把這些真理講出來,讓我們去覺察到、讓我們去淨化而已。

  所以,修行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核心就是:你能不能來到自淨其意?「意」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知見, 不管你學問多高、你是大學生、碩士、博士,或是得諾貝爾獎,一樣這些學術上的成就、社會上的成就都是屬於世間法,你的意念裡面還是有很多的錯誤,你不知道 喔!所以不要以為說「自淨其意」很容易,非常不容易啊!

  整個修行解脫之路,重點要來扣住到這裡,什麼時候能夠來到淨化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我慢、污垢,把那 些淨化掉的話,就能夠從無明轉為明。

  我們現在把「自淨其意」作一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解析就是:把我們內心裡面的那些貪瞋癡、我慢、污 垢,把它淨化、清除掉,讓我們的內心來到一個很純淨、沒有污染的心,它裡面沒有貪、沒有瞋。一個沒有貪、沒有瞋的人,他本身是很祥和,對家人、對親戚朋 友、對眾生都會慈悲善待。不管任何人、不管任何境界,他就是不會起瞋恚,我們學佛不是學那些知見,不是學了一些觀念知見之後,要來跟人家爭辯,把別人打 倒,把別人比下去而顯現我的厲害,那不是啦!那樣就走偏了。

  學佛的重點是要淨化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偏差錯誤的觀念、知見,不管你是任何宗派、何宗教,或是 任何黨派,或是任何國家的人,只要你還有苦、煩惱、瞋心、我慢,你這些結縛、這些無明、污垢都有,所以這一部《金剛經》主要就是要扭轉大家很多習以為常的 思考模式,要扭轉、要顛覆人類習以為常的認知跟判斷,不管你是大學生或是博士,或是什麼大科學家都一樣,人類的展現出來的那種文憑、學歷、成就,這些都是 屬於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聰明,但這還不是佛教所講的智慧。

  佛教所講的這些智慧真的是具有透視力,而且裡面沒有我慢,真的沒有任何的我慢,內心祥和、沒有瞋 心,所以跟眾生的衝突就大大的減少,甚至不會有什麼衝突,能夠包容一切眾生。如果走在正確解脫道上,有開發智慧出來的話,你的人生是會很祥和、很慈悲,而 且你的心境會慢慢的提升,來到超越黨派、超越國界,也超越宗派,更深的你會來到超越任何宗教,如果你還在派系裡面,或是說還在宗派裡面,標榜我這個「宗」 才是最好,我這個「派」才是最好,那表示我們的視野還不夠廣,我們的心胸、心境還不夠寬大,我們的包容心還不夠。這個不夠,主要是代表我們心裡面還有瞋 心,符合我這個宗派的人我才對他慈悲,符合我這個理念的人才對他慈悲,如果他不符合我們這個理念的話,你就把別人定為邪魔外道。

  要知道你把別人界定為邪魔外道的當下,這裡面有沒有瞋心?很微細的心態要去看到,把不符合你所認同 的教理教義的時候,你就把別人界定為邪魔外道,你要去看到我們當下有沒有在展現我慢?有沒有在展現瞋心?那是很微細的。所以一個人真的瞋心止息的話,了悟 真理實相、明辨是非,但他能夠包容一切的眾生,能夠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會來到無諍的世界,這就是大乘佛教常常提出來的一句話-「入空戲論滅」。

  「入空」是體證到最高,而且是貪瞋癡、我慢的止息,這時候你真的不會跟眾生有任何的見諍。在你還沒 有來到究竟之前,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你都不容易覺察,所以就是要透過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讓你的身心慢慢寧靜,沉澱下來,你就能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處 處可以看到我們有沒有在展現我慢?有沒有在展現瞋心?我們的心量有沒有狹窄?這就是「心念處」的開發。

  「心念處」的開發就是禪宗所講的「明」的階段,「明心」的階段如果你沒有做出來的話,你就沒有辦法 「見性」,所以要「見性」之前,一定要有「明心」的基礎,告訴大家最好的「明心」方法就是「四念處」的一步一腳印的深入,這是非常穩定又快速的方法,所以 《金剛經》是要顛覆人們習以為常的思想判斷,這個不是要你把他套上一個佛教徒才研究這個,不是佛教徒,學這些就沒用,認為我們是學者、科學家、超越宗教 的,你這個是屬於佛教的,你們有你們的思想信仰框框

  事實上佛教所講的都是超越宗派宗教,除非你是個解脫者,不然一般眾生你都會有著這些毛病,佛陀把它 講出來,讓我們去看到、去照見,這時候你才會體會到原來我過去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當你覺醒過來之後,你做的事情就會充滿著慈悲、也充滿著善意,所有的 二元對立都會消失,是一個祥和的社會、祥和的家庭、祥和的世界。所以你要促進世界和平、促進社會祥和,真的就是要從我們個人開始淨化起,如果我們個人沒有 淨化的話,我們帶著貪瞋癡、我慢的心來看別人,一樣你為你的正義在奮鬥,別人也為別人的正義在奮鬥,這個世間的衝突就不斷。

  所以真的要促進社會的祥和以及家庭的祥和,都是要從個人開始,個人開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錯誤的觀 念知見要扭轉過來,而《金剛經》正是這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我們再用一句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金剛經》事實上也是訓練大家腦筋急轉彎,它後面很多都 是這樣: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說世界,你會用我理解佛陀所講的世界,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以為你知道,但是佛陀馬上來一個腦筋急轉彎告訴你「說 世界即非世界」,不是啦!不是你現在所體會的那樣,你這樣的體會、知見不對,讓你馬上煞住,讓你有所警惕,我以為我體會這樣是正確的,佛陀說不是啊!

  「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後面有很多的敘述都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知道《金剛經》就是要破除我 們的錯誤觀念,而且一方面讓我們錯誤的知見都能夠淨化,當你真的淨化之後,你的智慧就會打開。《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意思就是說:「金剛」是代表至高無 上,我們現在從經文開始來解釋,「般若」是代表智慧,「波羅密」是代表到彼岸。所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意思就是說:這是至高的智慧,能夠協助你、引導你 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這一部是非常重要的經典,因為它是至高無上,「金剛」:以我們現在大家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講,它的硬度很高、很堅固,而且價值很高,以 我們現在世間所認定的硬度高、價值又高的是什麼?是鑽石。所以這裡寫的「金剛」,事實上就是鑽石的意思,它形容就是,因為你真的有所體證到之後,真的得到 這樣的智慧,你的內心所有的疑結都破除,你很有信心,所以不管任何人來考驗、來挑戰,都信心滿滿不會受動搖,這就是你有金剛的智慧、不動搖的智慧,這樣知 道嗎?如果你沒有親證,你只是信仰,別人三五句話就把你吹得東倒西歪,一個比較有名的大師來,你就這樣跟著屁股走了,你沒有信心、你沒有定力,你那一種金 剛智慧不會產生出來,所以這個金剛智慧代表的就是:不管任何境界、任何什麼天下最有名的大和尚來攪亂你、來考驗你,你都不為所動,因為你是親證確證,就好 像說我親自看到,我有十個手指頭,天下哪一個大和尚可以吹動我這個信心,明明就是十個手指頭,你信心很堅固,這樣知道嗎?

  金剛就是代表一個至高的智慧,然後這一種智慧能夠協助你到彼岸,也就是這一部經是協助你邁向究竟解 脫很重要的經典、很重要的地圖、很重要的指標,我們現在逐步的來解開。

    法會因由 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 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是佛經裡面任何經典最前面都會冠上的一句話,「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變成是佛經的 「官印」,只要是蓋上「如是我聞」這個官印上去,一般佛教徒就認為這就是佛陀所講的。阿難親自聽聞佛陀這樣講,他是如實的記下來,所以這四個字就具有非常 高的權威。我們現在要拋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讓大家思維,這一點大家沒有去警覺到的話,會產生很嚴重的問題而我們不知道,因為這個觀念既然代表權威,在中 國也很盛行官印、個人的印章,你的這個印章越是重要,則被偽造、盜刻的機率越大。如果這個官印被盜用,所做出來的後果誰要承擔?我們現在沒有指射任何經 典,我們現在沒有批判什麼,而是因為「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在大乘佛經的所有經典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四個字,但是如果這個觀念被盜用的話,若是放在利益眾生 上面的話還好,如果是用來鞏固自己的宗派,鞏固自己的利益,這樣誤用下去之後,整個受害的是佛教徒、佛教界。

  我現在舉個例子來讓大家參考,在我六歲的時候,因為當時年紀還很小,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什麼原因, 我們家剛蓋好的一棟房子,沒多久就聽到有政府官員要來查封我們的房子,所以那時候就滿擔憂、害怕的。不曉得什麼時候會沒有房子可以住,都過著一種滿恐慌、 滿擔憂的生活,但是小孩子不知道原因,大人也不會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那時候不知道也常到田裡去,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會工作,但是去湊熱鬧啦!多 少去拔拔草這樣,但是沒幾年那些田地都沒有了,我都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因為我又離開媽媽身邊到我大姊那邊住,所以原因不知道。

  幾年後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我祖父沒有把家產分割,祖父有個女兒也長得滿漂亮、聰明伶俐,她喜歡做生 意,結果做生意需要一些本錢投資,結果就拿祖父的印章去做保人,不曉得當時有沒有經過祖父的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就因為祖父他不認識字,結果做了擔保,到 底後果副作用怎麼樣,他也不知道。結果幾年後,那個親戚做生意失敗了,但這些錢要怎麼還?大家都很清楚嘛!人家一定是要來查封這個保人,結果祖父名下的這 些財產都被凍結、查封。因為父親他們兄弟的財產都還沒有劃分,結果全部都被查封,到後來房子是有保留下來,但是父親他們幾個兄弟的那些田地大部分都被拍賣 掉。你看祖父的印章被拿去用了之後,後果誰在承擔?

  所以這也是讓大家去思維,希望以後學佛或是聽經聞法,不要一聽到這幾個字就全部照單全收,然後就覺 得說都不可懷疑、不可以求真、不可以求證,不能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很容易走上迷信之途而不知道,被誤導了也不知道,經典流傳的演變跟流傳的過程,它 是有增有減,有些是講究竟法,有些是講方便法,我們當然沒有講說哪一部經典最好,或是哪一部經典的正確率多高,不是這樣。而是不要因為看到這幾個字,我們 就全盤的照收,都沒有去求證,對於所有的經典,我是希望大家能夠用「三法印」去檢驗。

  佛法的核心就在於「三法印」,不管任何經典,它所要扣住的就是「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你能 夠體悟到無常、緣起、無我,就會來到涅槃寂靜的世界,那是解脫自在的世界。「三法印」中,一個是無常,但一般都沒有把「緣起」列入裡面,但是事實上「緣 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是常常講說-無常、苦、無我,但是真正的真理實相是無常、緣起、無我。當你真的能夠體悟到這些的時候,苦是消失、止息,然後會來到 涅槃的境界。

  「涅槃」代表是解脫自在的世界,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那個死板板的,不是這樣。所以我希望大家拿出求 真、求證的精神。佛教本來就是智慧型的宗教,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什麼叫做佛?「佛」就是佛陀,佛陀只是一個音譯,聲音的翻譯。「佛陀」這兩個字本身並沒有 什麼特殊意義,但是在中國大乘佛教地區卻特別把它標出來神格化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本來就只是一個音譯而已,真正的意思就是一個覺者、覺醒者、覺悟者。佛 陀的真正意思是一個覺醒者、覺悟者,覺醒什麼呢?這是很重要的內容,如果你沒有正確理解佛、佛陀是什麼的話,你把它變得很抽象、很玄,那糟糕了!學佛一年 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學佛十年,佛不見了。

  因為你沒有正確理解佛的意義,所以我們要知道事實上「佛」只是一個音譯,真正是一個覺醒者、覺悟 者,覺悟什麼呢?覺悟這個法印,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看到真理實相。如果你認為你的學問高、學歷高,或是你的各方面成就都很高,那你能不能真的去了悟這個 真理實相呢?真理實相難道是某個種族的人他們才有嗎?某個宗派、某個國家他們才有嗎?都不是的。真理實相是超越國界的,它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 此。所以這個「法印」就是一個代表真理實相,真正的真理實相也就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就是稱為「法印」。

  佛陀透過祂的冷靜智慧,深入的去觀察之後,幫我們歸納出來大自然運轉法則,一個是無常法印,第二是 「緣起」,第三是「無我」,當你體會到這些之後,你就契入涅槃寂靜。所以覺醒者、覺悟者,具體的內容就是要覺悟到這些,你說學佛一、二十年,有沒有扣住這 個核心呢?如果沒有扣住這個核心的話,你什麼時候能夠醒過來呢?如果你沒有扣住這個核心,還沒有醒過來的話,那表示我們都還在方便法上面繞,或是在一些支 流末節上面繞,這樣很可惜,學佛要扣住這個核心。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代表佛陀祂在印度講經說法,有 很多的學習者跟他一起學習,但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只是印度人他們習慣的一個用語,意思是說很多、很多人的那種意思啦!並不是真正一千兩百五十人。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 足已,敷座而坐。」這是代表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他是來到返璞歸真的境界,沒有耍噱頭,很實實在在,很樸實很淳樸的一位平常人。所以真正人間的佛陀都能夠讓 我們看齊學習,他的作為我們都可以看齊學習。

  這裡我們來解析幾個重點。當要吃飯的時候,時間到了,佛陀一樣是要穿著袈裟,拿著缽到城裡面去乞討 食物,這裡講的是乞食,有的人信佛、學佛之後,把佛陀都變成神格化了,認為成佛之後就不用吃飯、不用吃東西了,認為佛陀成佛之後就不用吃東西,他吃東西只 是意思示現一下給你們看而已,吃個意思讓你們看而已,意思就是佛陀不用吃飯,錯了!我們要回到人間佛陀上面來。

  如果你把佛陀一直吹噓,讓他膨脹膨脹得很大很大的時候,眾生跟那個被膨脹得很大的佛陀比較起來,自 己就會覺得很渺小啊!當很渺小的時候,就會那種自卑,就覺得我怎麼有可能成佛呢?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沒有啊!人家佛陀的手是長過膝,我也沒有 啊!難道我要天天用那個重的鉛錘,然後一直拉一直拉,拉到過膝這樣才可以嗎?佛陀頭上有一個肉髻,我沒有啊!沒有怎麼辦?就拿個東西把它搥出一個肉髻出來 嗎?所以不要從外相上面判斷,很多的佛教徒把佛陀貼上很多的包裝,把他吹噓變成神格化,導致眾生看不到真實的佛陀。

  但是我們如果回到《阿含經》或是《金剛經》上面來,我們一樣可以看到真實佛陀、人間佛陀的實相,他 的實相、他的足跡,你看到這些之後,你會很有信心。所以你看佛陀吃飯,佛陀一樣要吃飯,就算成佛,還是一樣要吃飯,然後佛陀他吃飯的那種心態是怎麼樣呢, 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注意這兩個字『乞食』,早期來講,出家眾稱為什麼?比丘,比丘尼,但是我們要知道,比丘,真正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比丘,真正原 來的意思是『乞士』,就是說以乞討為生來修行的這些修行人,跟乞丐不一樣的是乞丐他是用乞討為生,然後他過著沒有目標的、盲目的生活,那修行人他過的是用 乞討為生,然後專心在修行。

  所以,原來的出家眾並不是稱為法師,而是稱為比丘,原來的意思就是乞士。比丘尼就是以乞討為生的女 眾,有了這樣的正確心態,第一、你會專心修行、了悟真理實相,有所體悟、體證解脫之後,就可以到處弘揚佛法、講經說法,來回饋眾生、利益人天。大家最初的 本懷都有扣住目標是為解脫而來,大家就是專心修行,伙食方面如果自己要去料理三餐,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精神。

  用乞討為生,有幾個深義,第一可以減省、減少很多不必要時間的浪費,可以專心修行。另外,這些食物 是來自於眾生的供養,我們在吃這些食物的時候,會有感恩的心,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我慢會逐漸的減少,把自己降為是去跟人家乞討,類似乞討的那種心態來跟 眾生乞討一些食物。當你是用乞討的心態,跟眾生乞討一些食物的時候,你會有我慢嗎?會認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拿東西來供養我是理所當然,會有這種心態 嗎?沒有。所以佛陀成佛之後也是一樣去乞食。

  再來,乞食的心態可以一方面讓我們大大減少我慢,也不會在享受口腹之欲,欲貪會大大減少,以節省更 多的時間專心修行、弘法,這是出家人的本務,不要本末顛倒了。所以要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本末顛倒?

  過乞討的生活,還有一個重要的層面,佛陀或是修行者、解脫者去跟眾生乞討食物的時候,是會跟眾生有 面對面的接觸,這時候眾生布施食物給我,我就法布施給你。這是雙向的交流,一方面你布施食物給我,我當下沒有我慢;我布施法給你,也沒有我是、我能,這也 是一種感恩回饋。以早期來講,都是實行乞食的生活。

  今天南傳地區還是一樣維持這種乞食的作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出家眾都還是力行乞食的作風,這 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學佛法,如果沒有學到佛法的精髓,光只是學到一些制度、戒條,學到一些外表、威儀,這樣還都只是學到佛法的皮毛,重點不是在於我們去 乞討食物,我們就是依教奉行,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沒有扣住法的核心,還是一樣在佛法外圍。

  當我們了解乞食的作用,就算在大乘佛教地區,沒有實際去乞討食物,但是你在受用這些飲食的時候,一 樣會充滿著感恩的心,一方面你也會生出感恩、回饋、布施的心,不會有那一種自認修行很好,理所當然接受人家的供養。甚至還自認為修行很好,理所當然接受人 家頂禮,這不是很正確的心態,而且裡面很容易增長我慢而不知道。早期修行人除了乞食之外,「著衣持缽」的衣,又稱為袈裟,稱為「糞掃衣」,把它翻成台語更 貼切、更傳神,就是「垃圾衣」。修行人所穿的是糞掃衣、垃圾衣,他們珍惜世間的資源,盡量不浪費世間的資源,只要可以用的資源就充分應用,人家丟棄不要的 衣物,可以用的,他們就撿來用,所以修行人他們很惜福,不會浪費福報。穿著糞掃衣,一方面是惜福,一方面就是要破除我慢,破除講究豪華、怎麼樣穿著才比較 體面。真正要修行,外相都是隨緣就好。

  佛陀是「著衣持缽,然後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乞討一些食物之後,然後 回到精舍。「飯食訖」,吃過飯之後,「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再來就準備要開始講經說法了。但是這裡的一個過程就是,當佛陀吃飯之後,一樣要「收衣 缽、洗足已」,注意這「洗足已」。因為我是在大乘佛教地區出家,所以我的穿著是依據大乘佛教的作風制度,還是穿著羅漢鞋、長筒襪子。

  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以及包括今天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出家眾要出去扥缽或是日常生活沒有穿 鞋子的,原則上是盡量赤腳,所以他們出去托缽也是一樣赤腳。當要進來講堂聽經聞法,把鞋子脫在外面,赤腳才是一種禮貌。除非你腳有病痛才要穿鞋子。赤腳出 去托缽,托缽回來之後,飯吃完了要進入講堂,在門口有個洗腳的池子,洗完腳然後到禪堂裡面,大家可以在裡面經行、打坐。

  赤腳有赤腳的好處,如果有因緣可以赤腳,你不妨多赤腳,一方面因為赤腳接近地面的時候,一個是腳底 按摩作用,再來,因為赤腳皮膚是直接接觸地面,你要開發「身念住」的覺察也比較容易,你的每一個腳步、每一個步伐都可以覺察到。還有另外一個深義,赤腳踏 在地上,體會到跟大地有一種溶為一體的感覺,體會到跟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如果我們穿著厚厚的鞋子走路,中間會有一層隔膜隔閡,有因緣赤腳是不錯的,以個人 而言,如果在室中有因緣,我就盡量赤腳,但是出門在外那就要入境隨俗。

    善現起請 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 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在講第二章之前,我們再補充前面一個滿重要的啟示,像前面的經文是這樣敘述,但是裡面含有很多很深 的意義。佛陀修行成佛,但是他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這麼樣的平凡、平淡、平易近人,他也是一步一腳印的走去托缽,並不是用飛的去托缽,包括他要托缽、要穿衣、 要持缽、托缽、經行、吃飯、洗腳,這整個過程都在告訴我們,這是「身念住」的開發,不管你在行、住、坐、臥都要保持清醒明覺。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間真實佛 陀的寫實,一方面也在告訴我們,修行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並不是到禪堂裡面來打坐才叫做修行,不是這樣的。

  托缽也是在修行,吃飯也是在修行,經行也是在修行。所以第一段已經告訴我們行、住、坐、臥、語、 默、動、靜都要保持清醒明覺。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在修行,禪宗裡面也有講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是這個意思。這必須要透過我們「身念 住」的開發,才有辦法做到,以後會繼續進一步比較詳細的告訴大家,怎麼樣開發我們的身念住,讓我們也能夠來到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能夠保持正 知清醒明覺。

  第二段須菩提他就在大眾中,事實上須菩提的體悟、悟性各方面都很高,有時候他也是幫眾生問問題,然 後他就從座位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向佛陀問問題:「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前面要補充的就是「偏袒右肩」,這是佛陀他們那時候,以及包括今天南傳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那些比丘,他們穿著袈裟的方式 會露出右肩出來,那是為了方便於工作。我們漢傳地區有不少人到南傳去學佛法,重點精華未必有學到,但是很在意的就是認為要披南傳的袈裟,然後一定要將右肩 露出來,這樣才代表我是在學南傳,人家看了之後才知道我在學南傳。如果佛法的精髓沒有學到,你還只是一樣在學外表、外相而已。

  所以我們強調的就是,真的要學到佛法的精髓、真精神,這個外相在其次,難道我們北傳沒有露出右肩就 不是在修行嗎?而且北傳因為有些地區天氣很寒冷,所以這個衣著,包括要不要穿襪子,那都是可以因地制宜,不要堅持在外表外相上面執著,因為有些人學了南傳 佛法之後,又很在意外表、外相是怎麼樣。所以鼓勵大家要學到佛法的真精髓,有沒有回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貪、瞋、痴、我慢?有沒有回來好好的寧靜下來開發我們 的四念處?有沒有每天都在見法?脫胎換骨的改變才是最重要。

  須菩提就問佛陀:希有世尊!這是讚嘆佛陀實在太稀有了,在這世間真是少有的智慧者。「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陀啊!你真的大慈大悲、念念都為眾生啊!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一種大慈大悲的心,我們都可以從你的身上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些想要 修行的人,如果他們發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出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這一種魄力跟決心,請問他們:云何應住?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呢?應該怎麼樣去做 呢?「云何降伏其心」?這些有魄力、決心要邁向究竟解脫的人,他們怎麼樣才能夠降伏他們的心呢?怎麼樣才能夠讓他們的不安、恐懼都能夠消失?讓他們凹凹凸 凸、有貪瞋痴的心能夠來到平整、明淨、沒有污染呢?

  「降伏其心」的意思就是他們怎麼樣才能夠來到真的沒有我慢,也沒有自卑。一句「降伏其心」,文字上 好像很簡單,但是含意很深。佛陀就說: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佛陀就講:你問得好!問得好!因為這個問 題很重要,而且也很切切實際,是很實在的一個問題。佛陀就說:如你所說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我認為這一句話可能是後來的人加進去的,因為以 佛陀本身來講,人家稱讚佛陀,佛陀應該不會說:不錯!你說我很慈悲:我是真的很慈悲;我真的是很關懷眾生,我真的很慈悲。一般通常是不會這樣,但是這個沒 關係,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就好。

  佛陀就講:汝今諦聽,你們大家各位請諦聽!注意這個「諦聽」,「諦聽」是要用心靈專心來聽,也就是 你要具有為道地定或是初禪的寧靜品質來聽,這個是要用心靈來聽,不是用頭腦在聽、不是用耳朵在聽。為什麼不是用耳朵在聽呢?因為你用耳朵在聽的話,我們耳 朵有兩個洞,你會從右邊進然後左邊出,聽完回去你也忘掉了。所以這個「諦聽」是要用你的心靈來聽。你的身在這裡,心也要放開、放空,保持一個清醒明覺,很 認真、很專心的聽,如果你在這裡聽又打瞌睡,你就聽不懂、聽不到,如果你在這裡聽,但是你又想其他很多的事情,或是內心在那裡拉扯,放不下過去的很多觀念 知見,你沒辦法專心的聆聽,這樣很多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你就聽不到啊!

  所以這個「諦聽」就是請你歸零、專心的聽、用心靈來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錯!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應該是這樣做,應該要如是去降伏你的內心、你的我慢、你的無明。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裡是講個原則,告訴你說我知道方法,你應該這樣做,但是至於怎麼樣具體去做?還沒有講出來,所以須菩提就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世尊!我們都很喜歡 聽,都很想聽怎麼樣去做到?應該怎麼樣去做?

    大乘正宗 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 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 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即非菩薩。」

  這一章已經開始進入很精采的部分了,前面告訴你應該要這樣去做,就能夠降伏你的內心種種貪瞋痴、我 慢、無明,這裡就開始講怎麼樣去做。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是要這樣去降伏這個內心。這裡講一個「應」,注意喔!這時候這些菩薩 摩訶薩,他們有沒有實際做到了?有沒有真的做到降伏其心了?還沒有!如果已經做到,佛陀就不用講,就是因為還沒有做到,也就是那十個結還沒有完全斷盡,還 有那些種種結縛、貪瞋痴、我慢、無明都還有,所以佛陀就告訴他們:你們應該要這樣降伏其心的。

  怎麼樣降伏其心呢?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 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用一句很簡單的話就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這裡所講的眾生不是只有人類而已,六道眾生包括有情、無 情,所以我們不要把眾生只是界定在人類上面。就像人類把樹木認為是無情,事實上它並不是真正的無情,人類認為山河大地是無情,但事實上要更深入來講的話, 不是這樣啊!所以這裡所講的無情,那是人類的認定,但未必它本身是真的無情。

  這裡講的就是泛指所有的六道眾生,我們都要有這一種大慈大悲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皆令入無餘涅 槃而滅度之。就是要發這種大願力,我們都願意去協助眾生來到究竟解脫,「入無餘涅槃」就是來到究竟解脫,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無量 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是要真的去度化眾生,度化了很多的眾生,然後你又沒有那一種我度了很多眾生的那一種我是、我能、我慢的心態。這個說起 來容易,真的要做到的有幾人?真的不容易啊!

  一般包括把這個度眾生都好像是老鼠會這樣,我們趕快去度幾個,比賽看誰的成績比較好?把他們引進來 就叫做度一個眾生,看你這一個月度幾個人,都會以有所求的心在做,而且裡面會有很微細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樣是「三輪不空」。這裡所講的是我們要做到三 輪體空的度眾生,你要真的去度化眾生,但是裡面又沒有任何的我慢,沒有任何的我是、我能。

  我們修行人真的要做到三輪體空,不是一個口號。你要真的實際去度,不要坐在那裡然後看到別人度眾生 的時候,你又在說風涼話,自己沒有去做,然後還在數落別人,你三輪不空、自己不去度眾生,然後認為自己才三輪體空,這樣不正確。我們是要實際去做,然後你 又真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你沒有那些我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一句話很深啊!如果一個在講經說 法、度化眾生的人,有那些我相、人相、眾生相,也就是三輪不空去做的話,這樣你就不算是菩薩。你如果有人我相、有所求去度眾生的話,那不叫做度眾生,這樣 知道嗎?

  如果你三輪不空去做很多事情,是在展現我慢而不是真正在弘法。以度眾生這一件事情來講,「三輪」講 的就是我、他、還有度化這件事情,「三輪不空」是有一個我,我學問很飽、我佛學智慧知見很高很深、我很行、我能夠度眾生,所以我現在要去度他,讓大家比較 容易了解,這個我是代表有一個很厲害的我、很慈悲的我要去度他,所以有我、有他,這就是「兩輪」,還有度化這一件事情,你的內心在那裡洋洋得意我去度一個 人,我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在度眾生的事情,這叫做「三輪不空」。

  什麼叫「三輪體空」呢?三輪體空並不是說不去做,你不去做的話,根本是落入斷滅空,不是三輪體空, 是大慈大悲積極的去度化眾生,但是你在度化眾生的當下,你是無我、無私的去做,覺得度化的這一件事情對眾生有益助,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能夠幫助眾生出 離苦海,對世間有意義的事情,我就默默的去做,無條件無所求的去做,不為個人名利、不為建立山頭、不抓個人的信徒,我們就是做對世間有益的事情。這個眾生 他有苦、他想解脫,我們就無條件的跟他來分享解脫道,協助他出離苦海,只要他好就好,只要他能夠成長就好,只要對他有益助我們就去做,在做的這個過程中, 沒有想要從他身上得到什麼益助,或是要從他身上得到什麼利益,或是什麼名利,沒有那些私心,我是無我無私的去做,這件對世間有益的事情就默默的去做,在這 做的過程沒有我是、我能、我慢,這個叫做「三輪體空」的做,這樣知道嗎?

  如果你能夠三輪體空的去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壽者相是你會超越時空,不會被 時間觀念、概念所拘束,如果你不能夠做到三輪體空的話,你就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包括做這一件事情,你都會很洋洋得意,這樣叫做「三輪不 空」。佛陀就講說:如果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像這樣就不叫做真正的菩薩。如果以這個高標準來定義菩薩的話,能夠稱為菩薩的不多啊!能 夠稱為菩薩的,要真正要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三輪體空的做,一定要來到無我無私。

  無我無私是要四果阿羅漢,我慢斷盡、貪瞋痴斷盡,你才能夠真正做到,所以佛陀是鼓勵大家用高標準那 一種心行去做,現在目前你還不能夠來到三輪體空,沒關係!但是你要學習用這樣的心態去做,這樣知道嗎?所以說應該這樣去做,慢慢這樣去做之後,你的心量會 不斷的打開,我慢會大大的降伏,而且一方面也累積善根福德因緣,這樣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來到究竟解脫就會很快。

    妙行無住 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 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所教住」就是如所教而住。各位發大菩薩心、大慈悲心相當好,但我就告訴大家怎麼樣去做?就是要 「三輪體空」的去做,應該如我所告訴大家的這種方法去做,如果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個福德、功德是非常大,大到怎麼大呢?就像虛空這麼樣的無邊無際無限 量。

  這裡我們順便一提:佛教的宇宙觀,今天的天文學家是在最近這幾十年來,才把宇宙天文的觀念慢慢的釐 清、建立起來,尤其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幫助人類打開狹窄的視野。佛教早就對這宇宙方面,描述的虛空無邊無際無量,這是在敘述透露佛教的天文觀,不是一個狹 窄的星球,不是一個狹小的太陽系,講的是整個宇宙。所以很佩服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當時根本沒有天文望遠鏡,但是他們卻能夠透視、看到整個法界無邊無際。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不管你要講經說法或是要做 什麼事情,這個「法」不只是講經說法而已,而是說你要做什麼事情,都要學習那一種無所住,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色 布施」就是你不要執著在外表的形象外相,不要黏著在外相。

  舉例來講,如果你要布施一件衣服給出家眾,你認為這件衣服穿起來會非常的莊嚴,師父如果穿這一件衣 服講經說法,很具有說服力,會吸引更多的眾生,所以你一定要穿,下次我來聽你演講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穿,我就很失望。你很在意那個外相、形象,包括你個人也都很在意外相的話,這個叫做你住於相,外相的這一種布施是不正 確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不住色布施,這個「色」是代表外相有形象。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聲香味觸法布施是代表我們的心靈感受,前面講的是身相,比較偏於物質方面 的,後面講的是偏於心靈的感受,你不要很在乎你的心靈感受,認為他一定要怎麼樣做才符合你的標準,要怎麼樣做才符合你的框框,如果這樣就沒有資格稱為菩 薩。

  所以這裡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執著外相,也不要執著個人的心靈感受,你要做布施的時候,那是要去看這件 事情對眾生有沒有益助?如果真的有益助我們就去做,不要在乎個人的形象,也不要在乎個人的那種心靈感受,而是對眾生有沒有益助?然後學習著無我無私的去 做,三輪體空的去做。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你的福德就非常大,跟虛空一樣大。

  如果你做善事或是弘法,是有相去做的話,那是有條件、有所求去做,反而功德更小啊!你不在乎功德的 那一種無相布施,那功德反而更大。如果你越想要求有所功德,會有那種計較的心,你反而得的越少,所以這個觀念要釐清,你越想有所求、越有所得,你得到的越 少;你越是能夠無所得、無所求的那一種無相布施去做,你所得的功德反而越大。你不要想說無相布施功德很大、大如虛空,這樣我就要強調我是無相布施、我是無 相的做,這樣又是在標新立異,而且你是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你不知道啊!

  所以做事情不要貪求什麼功德,我們就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我們就去做。

    如理實見 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 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 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 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當說,如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兩章都非常的精采,我們現在來看第五章。第五章雖然短短的幾行,但是裡面的含意卻是很深,剛才是 第五章第六章一起唸了,現在回來看第五章。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佛陀就問須菩提:你覺得可以從身相來衡量如來嗎?可以從外相 來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嗎?可以從外相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行、有智慧嗎?須菩提就回答說:世尊!不可以以身相得見如來。須菩提就很肯定的回答:不可以的!不 可以從身相(就是外相)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佛、得道,是否為解脫者。

  何以故呢?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因為據我所聽佛陀所講的,身相就不是身相。這個含意都很深,等一 下我們再來解析。「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什麼不可以用身相來衡量一個人?因為一般人都習以為常的會從你的知見、從你 的觀念來判斷、衡量一個人,要了解如果一個人很重視亮麗的外表、莊嚴的外表,如果很重視外表外相的話,這個人通常是欠缺內涵。一個真正有內涵、有實修實證 的人,是大安心大自在的人,他不會著重亮麗的外表,外表、外相方面隨緣就好,不邋遢就好。

  有一位學員以前在還沒有聽聞解脫道之前,每個月要花五千塊以上買化妝品、裝飾品,不是說家裡欠缺, 家裡服裝已經一大堆,但是每個月就是要不斷的在買,而且出去打扮都是很時髦的,但是當她聽聞我們解脫道之後,不到半年就大大的改變。她覺得那好像浪費很多 錢,一方面又浪費很多時間,她現在因為內心過得很快樂很安祥,所以她覺得可以不需要那些外在的裝飾,以前認為要這樣打扮才漂亮,要這樣打扮人家才會肯定, 要這樣打扮人家才會重視,現在覺得那是累贅,也浪費時間、浪費錢,她覺得要把這些錢節省下來,可以幫助師父來製作VCD或 是印書,來跟更多的眾生結緣,這樣子更有意義。沒有別人勸阻她,她先生以前勸她不要買那麼多也沒效,但是她聽聞解脫道之後,就自動把錢節省下來,然後去做 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回饋這個世間,再來又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因為以前要花很多時間打扮,現在不用了。她現在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來聞法,或是承擔法務,幫助法務 的推動,又可以回饋世間更多,她現在既省錢、又快樂安祥。

  但是如果你從外相來衡量一個人的話,你覺得奇怪這個人以前那麼時髦,都很會打扮,我以前蠻欣賞這樣 的人,現在看起來就是沒什麼打扮,看起來就好像沒什麼,但是如果你停下來看、靜下來看,你可以看出她內心充滿著安祥、充滿著法喜。所以佛陀希望我們衡量一 個人,真的不要光從外表上面來衡量。

  為什麼說不能夠從身相來見如來?我們現在舉一個例子再讓大家來參考,空海出來弘法三年多,我們也印 製出版不少VCD跟書,有學員聽了之後很法喜,然後會去跟人家介紹這個解脫道很好、這個資料很好,別人常常第一句話就問 你們老師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現出家相,我們學員就跟他講說是在家眾,有的人就認為說沒有現出家相,所講的那些內容就不值得看。就以 一個在家相或出家相來衡量一個人所講的內容,這樣損失的到底是誰?你光從在家相或是有沒有現出家相這個外相就來衡量一個人,你被外相卡住了然後你不知道, 損失的是自己啊!

  解脫道明明送到你身邊來了,因為你被這個相卡住,結果一道牆隔住,結果這個解脫道進不了大門、進不 了你的內心、進不了你的心靈世界,所以就擦身而過。

  我們有學員又跟人家介紹,有的人就因為學員跟人家介紹說這個很好、很珍貴,我們很法喜,他們就問你 師父叫什麼名字?他說空海啊!空海?是日本那個嗎?不是啦!台灣?奇怪!在台灣我沒有聽過空海這個名字啊!電視上也沒有見過啊!其他地方我沒見過啊!這個 沒沒無聞的、沒什麼名氣,認為這個資料大概不會好到哪裡!所以他就覺得要那些大牌的、大明星、國際知名度高的那些啊!只要貼上這個名稱的話,就覺得他講的 比較有說服力,所以你看從知名度上面衡量,這個知名度也是一個外相,從知名度來衡量一個人,那這一樣啊!因為空海這個人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結果你又跟這個 解脫道錯失掉了。

  所以身相方面包括:你用在家相或出家相來衡量,這個不是很理想。再來你用他的知名度方面來衡量,這 個也不是正確的。還有男相、女相這方面,很多學佛者又很容易卡在這個男女相上面,文化水平越高的地區,男女的地位是越平等,所以在空海的心目中男女眾是平 等的,但是有的人就認為一定要男眾講經說法才有力,要比丘法師、男眾法師講經說法才正確、才有力,如果女眾就認為是業障深重、少修幾百年,像這樣的話,你 又是從一個男相女相來劃分一個人的修行、修證智慧,這樣是不夠客觀、不夠如實的。

  我們很容易被這個外相卡住,就劃分開來,這樣錯誤的判斷、錯誤的劃分,損失的是誰?還是自己啊!我 們能不能客觀的靜下來,不管這個人有沒有現出家相,知名度高不高都無所謂,或是男女相不在乎,我們靜下來客觀的聆聽,來參考看看他所講的是真是假?是方便 法?還是究竟法?他所講的這些實不實用?能不能真的幫助我們越來越安祥、越來越自在、邁向解脫?如果你能夠從這些角度去衡量、去看這些資料的話,你很快就 可以發現,真的所講的不一樣,所講的很實用。

  所以這裡佛陀叮嚀我們要放下過去從外表外相衡量一個人的內涵、證量、智慧的錯誤知見,因為是錯誤的 判斷,損失的是我們自己。所以今天如果大家聽聞了這一堂課之後,能夠把你過去的觀念放下的話,你要進步就很快,而且你真的會處處得到很多的無價之寶,這裡 就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很多修行人、越有智慧的人,他的外表外相看起來都是越樸實無華,有時候我們用台灣一句話就是說『一 元錘錘』(台語)。很多真正修行很好的修行人,他就是樸實無華,看起來就是這樣一元錘錘、憨厚老實、沒有虛偽、沒有偽詐、沒有偽裝,你能不能看出實實在在 的人?他不會從外表去裝飾、偽裝、打扮。所以我們真的要學習看到實實在在的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 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 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 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當說,如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裡須菩提很驚嘆也很震撼的跟佛陀提到:佛陀!世尊!你講這麼深奧的經典法理,以後眾生他們能夠了 解、能夠聽得懂嗎?能夠信以為真嗎?就是「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就是說:因為這個都很深奧,眾生他們可以了解嗎?眾生他們可以 體會到嗎?佛陀就跟須菩提講,「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不用擔心,以後會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們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之後,不但能夠聽 到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而且他們還能夠理解,不只是五百年後,兩千五百年後一樣,那時候的眾生可以理解到的,像這些能夠聽聞又能夠理解的人,你要知道他們 是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之後才形成,就是這裡所講的,像能夠聽懂金剛經深義的人,「不只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 善根」,當然這是個比喻,意思就是他真的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當因緣俱足的時候,他不但能夠到現場來聽聞金剛經的解釋,而且能夠在聽聞之後又能夠理 解,要知道這樣就是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

  有一點跟大家提出來就是,這個人如果已經接近過那麼多的佛,為什麼這麼多的佛都還沒有令他開悟?可 能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懈怠呢?如果你真的在找尋,真的在求道、覓道、修道,當你親近那些開悟者、有智慧者,跟我們講真理實相之後,你要見法、要解脫很 快,所以我們要隨時保持一個清淨的心、歸零的心、柔軟的心,這樣你很快就能夠聞法,花開見佛悟無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只要聽到《金剛 經》裡面幾句很重要的話,他就能夠一念生淨信者,也就是聽到之後,馬上就能夠很快相應,而且體悟到、開悟了,像這樣有沒有真的見法?我佛陀清清楚楚的知 道,「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真的要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能夠聽到《金剛經》,然 後又能夠很快開悟,而遠離顛倒夢想,像這樣的人他很快,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金剛經》就是在破除眾生對所有相的執取,眾生因為看不透實 相、看不清實相,所以被境界牽引著走而不知道,看到一條草繩的黑影,就以為是毒蛇,就被嚇得半死,就算你看到真正的毒蛇,只要不去攻擊牠、不去糟蹋牠,毒 蛇牠也不會攻擊你,那些猛獸動物如果能夠感受到你的慈悲、感受到你的祥和,牠們不會攻擊你的。往往是人類去驚嚇、去怕牠,包括看到一隻蟑螂、看到一隻老 鼠,你都如此的驚嚇,那是因為人類被灌輸了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

  如果你能夠慢慢靜下來,去看清實相、透視,所以不是看破世間,不是看破,是要看透,你要看透世間, 看透實相、看透真理,如果你真的能夠看透之後,就不會被那些相所欺騙,不會被那些相耍得團團轉。所以你心裡面的一些擔心、操勞的,或是瞋恨、生氣的,回去 好好淨化一下,你靜下來好好去體會,是不是都是我們去捕抓來,放在我們心裡的那些陳年老舊照片,你已經抓取了很久的那些相,都一直累積在你的心裡面,然後 常常拿出來那些相,把你又牽引著走,很難歸零,你就很難很輕鬆的活在當下。

  如果你能夠聽聞到金剛經之後,了悟到原來所有相都是虛妄,原來諸相非相啊!這樣你就很快就會開悟。 當你開悟之後,那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會消失。什麼叫做我相?這四個相我們來解析一下。

  「壽者相」就是時間相,一個沒有了悟真理的人,會被時間相把你逼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見到法、開悟 之後,時間相、壽者相會破除,如果以宇宙大自然實際存在來講,是沒有時間相,這個很深。時間相,時間是人類所設定出來的,就好像貨幣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一 個工具,時間也是人類所虛構出來的,設定出來的。一個便於溝通的時間相,一個計算,但是人類發明時間之後,卻被這個時間相緊緊的逼著,在《事事本無礙》課 程中有講到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真正的解脫者是來到超越時空的世界,你只要被這個時間相逼住,就會落入在生、老、病、死的世界裡面,如果你突破了時間相, 會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問題是那個不生不死是很深,我們會再進一步解析。

  「我相」就是這個自我,對「自我」的這個形象,你緊抓著不放,很在乎這個「我」消失,你一直要讓這 個「自我」更加鞏固、被肯定,想要得到種種的掌聲,這都是屬於「我相」。為什麼會有「我相」產生?因為你體悟不到「無我」,如果能夠體悟到「無我」,「自 我」的這個「相」就會消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上一節所講的:X是 由非X組合而成,你能夠去深觀無常、深觀緣起,就可以體悟 到無我。

  《金剛經》從前面到現在,雖然講了短短幾個小時,如果你能夠好好去聽的話,你真的會開悟,你會體會 到什麼叫做「無我」?當你體悟到「無我」的時候,這個「我相」就會破除。但是現在大家聽好像可以理解,問題是,你現在只是頭腦知見的理解,至於要來到實 證,你必須要有相當深厚的聞思修證,逐步的累積各種因緣,你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真正做到,只要你有「我相」,就會有「人相」,這個人相、我相是一個對稱 的,有我、就有我所,有「自我」、就會有我所,有「我相」、就會有「人相」,當你來到「無我相」的時候,人相也消失,這樣知道嗎?你有自我的時候,這個我 跟他,我跟眾生是對立的、是分開的,所以有「自我」就會有人相,也會有眾生相,包括你還會用我慢的心態來看一隻貓、看一隻狗,那就是「眾生相」,你瞧不起 其他道的眾生,瞧不起其他種族的人民,看不起跟你膚色不同的人,那都是眾生相,也就是人我相。

  為什麼你會有那些心態?因為我們沒有如實去看到,這些相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不到。所以 前面的第五章,如果你能夠真的去看,真的好好去體會、去消化之後,這些相會破除,到後來會體會到,真的是沒有時間相。雖然年紀老了,五六十歲、六七十歲 了,但是他的心一樣保持一個赤子之心,保持一個新鮮活潑的生命,所以雖然他六七十歲,外相上面是有老,但是他的心有沒有老?他的心是沒有老化的,佛教講來 到沒有老、病、死的境界。記得喔!不是身體的沒有老病死,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很多人認為佛教講說我們要修到出離六道,沒有老病死那些,所以變成一直在修 練這個身體,但修練這個身體只是一個修身,但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了悟真理實相的話,你的心還是怕死啊!你還在貪生怕死的心態。

  有沒有時間相?是落入在時間相裡面的,因為你覺得人類平均的年齡是七十八歲或是八十歲,我現在已經 七十歲,再沒幾年就即將壽終正寢了,糟糕!一想到這個死神在後面逼,就越恐慌、越不安,那就是落入時間相,因為你沒有體會到,真理實相的存在是沒有時間相 的,當你透視這個時間是個幻象的時候,你會很輕鬆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雖然我年紀大了,已經六七十歲,但是他還是保持童心未泯,還是一個赤子之心,過得很快樂,他的臉上 還是充滿著安祥,像你看這樣的人雖然年紀老,年紀、外形上是老了,但是心不老,我們要看看喔!很多人是身體還沒有老,而心早就很老化了,早就很僵化了,你 一學佛或是一談到修行,就緊抱一個法門,然後就一直堅持著不放,一直鞏固你的觀念、思想、信仰。當別人要告訴你一些更好的訊息,你都聽不進,像這樣我們很 容易躲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你生命的成長就會停滯不前,停滯不前你就漸漸的老化,就像那個水沒有流動,很快就漸漸變成一湖死水。

  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赤子之心,流通的心境、暢通的心境,活在每一個當下,當然你要來到這些,要慢慢 的去體會,為什麼所有相都是虛幻?什麼叫做諸相非相?你真的能夠去透視之後,很快你就能夠開悟。你就能夠來到,「是諸眾生」就不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前面是講解四個相,後面我們再來看,什麼叫做「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法相」就是來到沒有法執, 沒有宗派門戶之見,不會有那些見諍。你會跟人家有見諍,是代表你執著一個法門不放,你執著一個堅固的信仰不放,才會引起見諍,這就是「法相」,這樣知道 嗎?你只堅持我的這個法門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別人法門不好,遇到跟你的法門不相符合的時候,你就在那裡起見諍,那就是法相、法執,亦無非法相。

  有的人認為佛教是迷信的,那些不好啦!我們不要落入宗教信仰,人死了之後就一死百了,這就是落入斷 滅空,就是落入非法相,他認為別人修行不對,他變成不去修行,認為別人聽聞佛法是迷信而排斥這些,所以他不想聽聞佛法,眾生總是在中道的兩邊、兩端跑來跑 去,很少走在正確的中道上。如果你有正確的理解,會來到沒有法執,也不會落入斷滅空,這樣知道嗎?

  因為《金剛經》很深,所以你要打開心靈來聽,如果你真的能夠歸零,用寧靜的心靈品質來聽,我告訴各 位:你隨時每一章,都有開悟的可能,你會很震撼,有時候光是一堂課的講解,勝過你十年二十年閉門造車的用功,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些講解,不要小看這些盛 會,只要你能夠歸零,以赤子之心來聽聞,然後去體會、去思惟,去消化、去咀嚼,你隨時都有可能開悟見法。你看佛陀光是講這樣沒幾章,如果你真的聽懂的話, 就會來到破除種種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心取相,只要 你有我見,其它的種種相就會跟著出來,所以眾生若心取相,你有取我見、我相這些,其它的種種相就會存在,佛陀跟我們講宇宙的真理是「無我」,這是佛陀的體 悟、佛陀的發現,證悟到的人可以來到跟佛陀相同的境界,但是一般眾生因為體悟不到、做不到,所以你沒有真正做到「無我」的境界。你在「我相」的世界裡面, 你會取各種相,而這各種相呢?又是從「自我」去界定、去出發─「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你會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從「自我」去界定、去出發,所以種種的相就出來,你會被這些幻象把你耍得 團團轉,這就是苦海。只要你有「我相」,其它的各種相就沒辦法破除,「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你看前面是我見、我相,,這裡講的是「法相」,如果 你還執著某個法門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如果你還一直執著自己的法門才是最好,然後很喜歡跟人家見諍、很喜歡去打壓別人,或是瞧不起別人,這叫做落入在法 相的世界。只要你執取法相、法門、法執的話,你一樣都是在人我眾生壽者四相裡面轉,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金剛經》講的都很深入,直接切入那個核心。

  前面取法相,不對!後面繼續再解釋:何以故呢?若取非法相,取法相不對,取非法相呢?一樣,著我人 眾生壽者,這個眾生就不容易理解。好!你說取法相會著我人眾生壽者相、種種相,那我不著相,就不取相啊!但你不知道你落入取、執著那個非法相,也就是你是 從一端跑到另外一端,這個取非法相就是你落入頑空,落入斷滅論。

  有人講因果很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因果的人,就容易落入宿命論、被因果卡住,被宿命論的包袱捆住 了,結果他修得很苦,那是他個人沒有正確的理解。但是在旁邊的人呢?看那個人常常強調因果,所以才修得這麼苦,然後就認為或斷定沒有什麼因果啦!你就會變 成又跑到另外一端,認為反正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你變成落入沒有因果的那一端,這就是跑到取非法相。你以為你的境界比那位朋友 高,佛陀就講是一樣啦!半斤八兩啦!你只是跑到另一種執著、執取,你在那種執著、執取裡面一樣,是有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還是有那一種比較,認為我比我那個笨 笨呆呆的朋友高尚多了,我是蓋高尚!你以為你的智慧比別人高,但是你不知道你在人我是非裡面比較,還是一 樣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裡面,這樣可以理解嗎?眾生都是在兩端跑來跑去。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一句話又是很深,佛陀跟我們說,各位有心修行的善知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 法」,修行就好像從這一岸,然後你要渡這個生死河,到另外對岸、彼岸,你在渡河的過程,我們需要這個船來協助我們渡河,以前是竹筏啦!這個竹筏、這個船就 是協助我們渡河的方便法,佛陀跟我們講經說法,告訴我們種種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些竹筏,是要協助我們渡過這個生死河,讓我們了悟真理實相,來到解脫自在的 世界。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理解,糟糕了!你又執著在竹筏上面的話,你能夠上得了岸嗎?還是上不了岸。

  所以來到岸邊的時候,你要把渡河的工具捨掉、放下,才能夠上岸,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何 況非法」就是何況那些很多的世間法、種種法,把你牽引在苦海裡輪迴的那些法,例如賭博、是吃喝玩樂、吸毒或是種種,包括玩金錢遊戲啦!因為這些很多都會把 你牽引住,讓你沒辦法渡這個生死河,所以佛陀跟我們講「」法尚要捨何況非法」,就是這樣的意思。

  為什麼法要捨呢?這含意很深,你不要聽到「法尚應捨」,各種法門就都不用了,如此當你一跳下水裡面 就淹死了。很多在展現我慢的人,就認為不必需要什麼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要展現我慢的時候,就連那些法都要拋棄掉,是不正確 的。我們要看什麼因緣,這些法就是治病的藥物,什麼時候該用正確的藥物來治療,什麼時候要把藥物放下,我們要有智慧去判斷。

  佛陀勸大家「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叫做法?這裡面所講的法,就是法門、 方法,渡河的工具、治病的藥物,也就是說,如果以世間法來講,對治病的有益助的這些藥物,我們把它稱做「正法」,但是有很多的藥物,無助於我們的身體健 康,有很多的藥對我們的身體,不但是無益而且還有害,那個叫做「非」,這樣知道嗎?例如安非他命、毒品或是大麻,這些是屬於「非法」。

  合法的這些法都要捨除了、都要捨離了,何況那些非法呢?為什麼合法的這些法要捨離呢?法、正法是一 種治病的藥物,我們為什麼要吃藥?因為有疾病、有病痛才要吃藥,佛陀是大醫王,是醫療眾生的心病,在我們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眾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病,所 有這些方法就是幫助眾生,怎麼樣讓我們能夠把無明轉變為明,讓我們大徹大悟,讓我們的顛倒夢想,以及讓我們的憂悲苦惱,能夠得到治療、能夠得到止息,所以 佛陀就講出對眾生心病有益的這些藥物,我們把它稱做正法、法門,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你一直執著在這個法門的話,就好像一個人得了感冒,你吃一種藥,感冒 治好了,或是你得了偏頭痛好幾年,結果你吃了某種藥,好了之後呢?你竟然一直都放不下那些藥物,連續一直吃一直吃,像這樣的話,你慢慢的就會成為一種叫做 藥癮,吃藥吃了上癮。

  上癮就是這樣,你就沒有把那些法、沒有把那些藥物放下,這樣你藥物吃了過量、過多、過久,會產生怎 麼樣?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出來,所以藥把病治好了,就要放下那些藥物,不是要養成藥癮,不是要養成依賴性,佛法、法門也是一樣,就像那個竹筏,從生死此岸 渡向彼岸究竟涅槃彼岸的一個渡河工具,這是生死河流、是苦海,這是個比喻,如果你沒有這些渡河的這些工具,你一跳下去很快就淹死、被洪水沖走,因為有這些 適當的方法、竹筏,幫助我們超越過這個生死河,這個就是正法,八萬四千法門是有助於我們超越生死河的那些工具。

  但是我們要知道到了一個階段,就是要把這些放下,如果你沒有放下,還一直戀戀不捨不上岸的話,你還 是在河流之中,還是有被漂走、沖走的危機,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說法尚應捨?如果一開始,你就沒有用依著某一種方便法契入的話,一開始就要無為、無 為法,一開始我就從果地起修,就要什麼又快速又快速!如果你不按照次第逐步過來,你還是一樣在這邊喊,但是你喊的再久,你還是在生死苦海的此岸,所以我們 透過有為法,逐步這樣過來,到後來你這些又要放下,這個叫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非法」就是那些不正確的方法,還有那一些藥物、一些毒藥,對身體有害的那些藥,無助於渡河的工 具,好像這一艘船、竹筏可以幫助我們渡河,如果你是拿著一個網球拍,或是拿著球棒,認為說反正我抱著一個東西,但是你一跳下去,那些不是救生圈、不是渡河 的工具,雖然你手中有拿著一種東西、一種工具,但是那卻沒辦法幫助你渡過,或是認為別人抱著木頭可以浮過去,那我也抱著一小塊的木塊,或是說抱著鐵條,你 抱著鐵條你跳下去,很快你就沉下去了,這個就是非法、不正確的方法,這樣知道嗎?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要有擇法覺支,要有智慧去選擇、分辨什麼叫做正法?什麼叫做非法?什麼是有 益於我們身體疾病的藥物?什麼是對我們身體疾病沒有幫助的藥物?我們都要有智慧去分辨,然後透過這些有為法,協助我們上到彼岸,所以這是「法尚應捨,何況 非法」。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有的人是一直執著在實際的實有上面,緊緊抱守著一個法門,然後一直 堅持不放,這是錯誤,如果認為這個法很好、這個工具很好、這個藥物很好,你一直緊緊抱著不放,這個是錯誤。但是有的人他就跑到另一端,跑到斷滅空,否定種 種、否定那些工具,就是治病才吃那些藥啊!你吃到身體又罹患更大的疾病、產生更多的疾病,所以就排斥很多的那些藥物、排斥很多的那些方法,他認為那些都不 能用,於是又落入斷滅空。

  所以佛教講的,過與不及都不正確,要走在中道的智慧上面,這一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有中道的智 慧,什麼時候該用有為法、方便法幫助我們渡河?什麼時候你應該要放下?這都要有智慧去分辨,當然在這個過程,善知識協助我們是滿重要的一個階段。

    【幻燈片】

  現在我們透過一些幻燈片,來協助大家進一步的了悟,什麼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包括要去體 會,X是由非X組 合而成,這個含意都很深,我們盡量深入淺出用幻燈片來跟大家來解析,讓大家處處可以看到,可以體會到活生生的佛法。這一張風光明媚,湖光山色、有別墅,住 在這個地方多好、好享受,有吃有穿、樣樣都有,這樣無憂無慮啊!住在風光明媚的地方多好,一般眾生取的相是不是覺得風景好好?現在請你溶入那個鴨子裡面, 大家在看幻燈片要記得一個要領,要把自己溶入裡面,裡面的那些鴨子就代表你、我、他,你把自己溶入裡面,我們住在一個湖光山色很漂亮的地方,環境樣樣都很 好、都很愜意,多舒服!你就在那裡享受、享受啦!因為我不愁吃不愁穿,要吃飯的時候就有人拿過來,住的地方也都有啊!如果房屋破損,主人他們就會去蓋,不 用我去操心什麼,這裡多好,我吃飽就到處去玩、遊山玩水,多棒!我們現在取的相、一般眾生取的相都是到這樣。

  所以你就貪著在樂這方面,快樂啊!但是後面的這些就不容易看到,你能不能看到當你一直在吃吃吃的時 候,過得很安祥很快樂,忘了我是誰,你能不能看到背後的危機?背後的危機是什麼?北平烤鴨、烤鴨三吃,你知道嗎?如果你對事情只是看到片段,只有看到前面 的湖光山色,你看不到整體,看不到下場,如果你能夠看到整體,你還會執著在那個小小的角色裡面嗎?所以佛陀《金剛經》處處都在喚醒我們,前面你看的相、非 相啊!你要看到全相啊!要看到總相啊!這樣知道嗎?

  這都是在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個憂患就是佛陀所跟我們講,你處處要去見苦諦,要處處去體 悟法,你要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啊!對自己的生命要好好的交代,不要浪費了生命。

  以前大家都有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很吸引人,大家都讚嘆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讚嘆蓮花的高潔、漂亮, 而對那個污泥呢?我們卻覺得它是污垢、不好的,但是我是覺得這樣不夠客觀、不夠公平,為什麼呢?我們透過幾張幻燈片跟大家分享,蓮花多漂亮,人人喜歡看、 人人在讚嘆,但是蓮花腳下的污泥,大家卻嫌它髒、嫌它不好,但是空海發現,如果沒有那些污泥的長養、養育,怎麼開出蓮花?這個蓮花你可以想像、可以推想 到,當你做種種事情覺得很有成就、得意忘形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那些幫助你成就的種種助緣?包括我們今天這些幻燈片,我們上課這一系列,將來能夠在世界各 國播放,你要知道不是空海一個人能、一個人行,是要具足好多好多的因緣。

  如果你能夠體會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能夠體會到這個X的 一個現象,是由很多的因緣組合起來,你內心會充滿著感恩。我們現在看看這個蓮花,一方面諸相非相,除了看到緣起之外,我們還要看到蓮花本身也在變,現象本 身也一樣在變,你看蓮花現在是這樣的形狀,它也會變、會不斷的變,這是無常變化。你三天前去看的那一朵蓮花是小小的,在你腦海中看的是含苞待放的蓮花,三 天後來看它變成這樣了,所以你三天前取的那個相,三天後的相就不一樣了,這叫做諸相非相的一種解釋,可以了解嗎?

  各種相是不斷的在變化、變化、變化,不要把它固定不變,眾生常常是當有喜歡的境界,就要抓取一個恆 常固定不變,那是錯誤、是顛倒夢想的。你看蓮花它不斷的在變、在變,所以漸漸開出美麗的花朵出來,但是當美麗的花朵這樣盛開的時候,它一樣繼續在變、繼續 在變,漸漸的它慢慢會凋落。如果你來的時候看到這一朵花,就認為這個過時了,就好像一個人老了、沒用了,就覺得這個花沒有什麼可看、快凋謝了,你要知道如 果花沒有凋謝的話,後面的果實怎麼出來?

  所以很多人把「無常」解讀是負面的,但我們要正確的理解:無常是中性的,這個含意很深,以後我們還 會再深入解析。你看如果那個花是固定不變在那裡的話,果實沒辦法生長出來,蓮子怎麼跑出來呢?就是因為有無常在流動、在變化,我們才能夠吃到這些果實。所 以不要想到無常,就都是往負面的想,無常是中性的。再來它一樣會繼續再變化,這就是蓮子比較久之後,就結出深褐色的種子,所以這一張就是前面幾張的一個結 論,這個蓮花代表說,包括我做各種事情有成,或是修行有成,各位都是有心要修行、要邁向解脫的人,很多人當他修行有成之後,就忘了我是誰,然後他認為自己 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厲害,我接受人家供養是理所當然,這個我相、人相出來,我慢又出來,像這樣是不正確。

  這個蓮花代表就是說,一個人就算今天修行有所成就,要體會到不是我這個蓮花本身可以,必須要具足大 地、流水、陽光、空氣,還有農民的辛苦耕耘、播種,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才能夠開出美麗的蓮花。佛教講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修行有成是要具足背後很多 的因緣,當你能夠體會這樣的時候,你處處會感恩啊!

  剛才是蓮花系列的幻燈片,我們現在再用幾張介紹芒花的幻燈片,來讓大家去體會,這些都是有啟發性 的,引領出大家更深度的思維,讓大家思維的深度更深、廣度更廣。以前大家在看這些芒花的時候,很少人多看它一眼,大部分的人都很討厭它,對不對?都認為這 個不起眼、這沒什麼嘛!很討厭;很惹人厭。但是對空海而言,我後來看到一個相,讓我很震撼,我又重新來評估,重新來面對它們。

  今天我們也從另一個也許你平常很少看到的一個角度,來跟大家介紹,什麼叫做無用之用?平常大家不覺 得芒花的重要,但是我現在來跟大家介紹,剛才這芒花,當我幾天之後再去拍,它跟前面的又不一樣了,本身也在變、在變,慢慢的它再來又漸漸的成熟,開花然後 結很多的種子,這些種子仔細看的話,請你以後如果路過有開芒花的地方,請你停下來仔細去分析、去看看它,一棵芒花可以結出好幾千個、甚至幾萬個種子,請你 仔細去看這個種子,每一個種子都帶有螺旋槳,也就是種子本身帶有翅膀,芒花會飛是透過大自然的風力來傳播,所以你說它沒智慧嗎?要知道你上不去的高山,芒 花可以上去,芒花的腳是什麼?風就是芒花的腳,風到哪裡芒花就可以走到哪裡,人類攀爬不到的懸崖,芒花可以爬上去,靠的是大自然風的腳。

  我爬上去做什麼?人類爬到哪裡之後,就到那裡破壞大自然,或是丟下垃圾,這個芒花爬上去之後不一樣 喔!我們來看看它的作用,這就是越成熟的,你看它就慢慢的脫落,而且每一個種子都帶有一些毛絨,那個毛絨就是它的翅膀、螺旋槳,然後風一吹的時候,它就透 過像翅膀的這個,然後隨風飄、隨風飄,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它這樣飄得很悠揚,它飄到一個地方,如果著地之後,因緣具足就在那裡安住下來,就在那裡把種子落 下來,種子落下來之後,它的那個翅膀、絨毛會脫落掉。

  我們來看看芒花的效果,人類常常在破壞大自然,本來這是茂密的森林,但是人類把它砍伐、把它破壞, 形成一片光禿禿的一片,本來這裡都沒有草,因為被人類把它破壞之後,就變成光禿禿的一片,但是那些芒花怎麼樣呢?很快隨著風飄過去,把這些受傷害的大地皮 膚縫補起來,做水土保養,要知道人類常常是在破壞大自然,那這些芒花呢?平常你們不重視我、看不起我,但是它們卻默默的在做這個地球的修補工作,大地這個 母親的皮膚常常受傷,被人類濫墾、破壞,而這些芒花趕快跑去將它修補起來,做些水土保養,這一點人類很少去看到。我們再把鏡頭拉近,有沒有?第 一道去把它補起來的就是芒花,所以各位如果你以後到戶外去看看,那個被人類濫墾濫建之後,修補起來的、復原最快的功臣是芒花,很快就去把水土再做一些環 保,我們要想想自己,我們對這個地球、大地,到底盡了多少的保護責任,我們瞧不起的芒花,它竟然默默的在為人類保護這一塊綠色大地,所以這也是從另一個角 度去看。

  你以前對芒花取的相,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討厭的,但是現在空海從另一個角度來協助大家,去看到芒花 發揮出來的無用之用,如果你能夠看懂芒花,它對法界大自然的愛護跟重要性之後,你可以看到什麼?這有點像孔雀開屏,有沒有?你從這個芒花裡面又可以看到孔 雀開屏,你會讚嘆它們、感恩它們。真的會見法的時候,你處處會感恩,而且處處你都可以法喜充滿,你對事情的看法角度真的會跟過去不一樣。

  人類常常一直忙著自己所要的,追逐自己的各種慾望,你一直忙忙碌碌、忙忙碌碌,不然就是開著車,然 後一直在壓馬路、南奔北跑,但是為了個人的欲望在奔波,而不斷的吃、不斷的吃。你看像那個大恐龍,一直張著嘴巴,然後一直吃、吃、吃,這是欲望無窮,一直 啃食各種資源,但是我們卻看不到人類跟這整個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如果你能夠去看到我們跟整個大自然的密切關係,你真的會見到「見諸相非相」,而且各種執著 都會破除,你能不能去看到能夠在這裡快快樂樂唱歌跳舞,背後要有具足多少的因緣?不是人類我是、我能、我慢,大家都希望有個好菜頭、好彩頭嘛對不對?但是 你的好彩頭來自哪裡?法界大自然的養育啊!你能夠看到各種因緣,慢慢的形成具足之後,我才能夠長養出這個好彩頭出來。

  所以你所有那些的吉祥如意,背後都要有很多的因緣,包括你很想旺旺來,鳳梨、旺旺來,你的各種事業 有成,真的要去看到背後很多很多的因緣。再來,你要去體會到農人種稻米、五榖下去,以及這些稻穀要成長、成熟,真的背後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

  你種稻米之後,沒多久可以收穫,但是眾生都只看到是人類的厲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嘛!人類只看到我 們的努力、我們的付出,而看不到大自然的貢獻,看不到大自然的重要,所以我們對大自然、對這個環境,我們就很少去保護它,如果你能夠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的養 育,對我們的重要的時候,這也是一樣去看到「諸相非相」,我能夠有這些稻米可以吃,背後是有很多的元素所組合而成啊!如果你能夠去體會到背後的種種因緣, 你那個自我、我慢就會消失。

  當你在吃五榖、吃稻米、吃水果、吃青菜的時候,請你慢慢靜下來去分析、去體會,這些背後要凝聚多少 因緣,我才能夠吃到這些東西?如果你能夠好好去體會,你看得越深、懂得越多,就會越謙虛,身心會越柔軟,到後來你的我慢會斷除,當我慢斷除、自我消失的時 候,你就會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到跟佛陀相同「無我」的世界。所以一個懂得越多的人,他真的會越來越懂得感恩,我慢真的很快會消 失。

    無得無說 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 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 別。」

  佛陀就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你認為我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的果位嗎?「如來有所說法耶」?我講經說法幾十年,你認為我有所說法嗎?一般人的理解都認為有啊!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果位,有啊!或是明明有在講經說 法,一般人都會認為有啊!你有得到、你有在說法。

  但是看看須菩提怎麼回答?須菩提就回答說:如我解佛陀所說的深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也就是依我所理解的,事實上你並沒有得到一個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名號。「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如來你可以宣說的,為什麼 呢?佛陀、如來你所說的法「皆不可以取」:不可以抓取,不可以執著;「不可說」,很多方面真的不是用世間的語言、名相,所能夠說出來的,很多不是用世間的 語言、名相所能夠理解的。「非法、非非法」,你所講的那些不是真的實有,但也不是斷滅空。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大徹大悟的人、智慧者,皆以無為 法而有差別,他們都同樣體悟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但是他們個人所展現出來,所宣說、所講的、所詮釋的角度,卻有所不一樣,會有些區 別、差別,大同但是有小異的地方。以上只是從經文最簡潔的來講,如果你各方面的理解力夠的話,剛才講這樣,你就可以相當的震撼,但是因為這要透過實修實 證,你才有辦法了解。

  現在再進一步解析,為什麼佛陀成道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但在這裡卻問大家,也問須菩提:你們認 為我有所得嗎?事實上這裡就是要問大家:你認為我有得道嗎?有證到果?我有得到什麼嗎?須菩提從第一義諦方面來回答:沒有!你並沒有得到什麼,但是這並不 是說佛陀沒有成道、沒有成佛,不是這樣。

  因為眾生所理解的得與失,跟佛陀他們所講的得與失,是不一樣的。眾生一般人從二元對立的立場來看, 什麼叫做得?什麼叫做失?就好像你上個月很辛苦工作,老闆上司發給我們五萬塊的薪水,我得到了五萬塊的薪水,或是說你很努力打拼,結果業績很好;或是你各 方面表現都很好,上司把你升官,得到了一個高官,得到了厚位;你很努力的用功、打拼,得到了博士學位,得到了博士的文憑;我很努力的寫作,發表了一篇論文 出來,受到肯定

  世間的「得」,是用這種「有為」之後,得到實質的東西,眾生認為這叫做「得」。如果今天很倒楣,遺 失了五萬塊,你就會認為是失去了多少錢。眾生是從有形的這些得失,金銀財寶的增減、名位的增減,來衡量一個人的得失。如果你從一個課長級的,升為主任級 的,就認為是升官了;如果上司不賞識你,從課長把你降為組長,你就認為我被貶低了,所以眾生的得失,是從這方面立場來看,但是眾生不知道說,你認為的 「得」,在有智慧的人看起來,並未必是真正的「得」,為什麼呢?

  就好像你會認為這幾十年來,一直在打拼、賺了很多錢,但是你有沒有評估生命犧牲了多少?是你賺到 錢?還是你的生命被錢賺走?某方面你有所得,但是某方面你失去了很多,而那方面卻不是用金錢所能夠換回來的。再來,你認為我金玉滿堂,當你在洋洋得意的時 候,在那些智慧者的眼光看來,你是危機四伏啊!知道嗎?你在炫耀金玉滿堂、在炫耀手上帶著一百萬的名錶,在炫耀你開的是五百萬的轎車,你在炫耀身分地位的 時候,但是在有智慧者的眼光看來,那是代表你內心還有很多的苦、還有很多不安,你需要透過很多外物來彌補內心的不足。

  你不知道當你在炫耀你的「得」的時候,你的危機已經在醞釀了,所以智慧者他們眼光中的得失,不是一 般眾生心中的那種得失,包括有的人認為我們要百子千孫,當然現在是節育計畫之後,生育的比較少,但是像以前我在當醫生的時候,有的人生不出小孩子,然後就 是百般設法到處求名醫,設法看能不能幫忙生個小孩子,生不出來就是百般設法要生個小孩子。好啦!有的人帶著小孩子來,就是很頭痛說:哎呀!當初就是沒想到 那麼多,有了小孩子之後,被這個小孩子吵的實在,氣得要命,她以前很高雅的氣質,不曉得現在那些氣質跑到哪裡去了!以前是紳士,現在變成粗魯的凡夫, 所以你為生一個孩子在高興,但是另一邊呢?很多人卻被這個小孩子吵得憂悲苦惱,你有沒有看到你得到什麼?然後你失去什麼?當小孩子兩三個生下來之後,不錯 啦!你一方面養育小孩子,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失去很多自由了,而且這一承擔是二三十年的責任,並不是說生小孩不好,而是你世間的那一種得, 你要跟失、利弊,做一個中和的考量,不要只單純的考量。

  智慧者、解脫者他們對世間的那一種得失,看得很清楚、很透徹,所以對於得失方面所衡量的角度,不是 一般人所衡量有限、二元對立的那一種得失。以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來講,他本身是個皇太子,如果只要繼續“混& rdquo;下去,可以當未來的國王,是皇位的繼承人。以世間方面來講,你將來可以當國王,頭殼壞掉了,為什麼不準備當國王?竟然捨棄皇宮、出家去了,然 後去過著苦行的生活,過著穿著糞掃衣,去托缽,過著像乞丐的那一種生活,這就是佛陀他們看到了世間的得失,不是他們所要的,他們要看的是了悟整個宇宙人生 真理實相,了悟生命的實相,來到大安心大自在。

  因為他看透世間實相,就算得到了高官厚位,當到了王子、當到了國王,又怎麼樣!他也是看到他的父親 還是一樣,當國王還是有很多的憂悲苦惱、很多的不安,所以佛陀會將心比心,如果以後我當國王之後,還是一樣有很多的憂悲苦惱,不是當國王就能夠解決那些事 情,他要的是更深層的那一種安心自在。佛陀這樣不斷的去修行、修行之後,他這樣慢慢淨化身心,慢慢淨化到後來,他大徹大悟了,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來到 安心自在,沒有官位也沒有什麼金錢,世間的金銀財寶他都沒有,佛陀只有孓然一身。

  如果以世間的角度來衡量的話,他是很可憐的一級貧民,但是他內心所得的,卻不是那些世界最富有的 人,所能夠擁有的。你說佛陀失去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如果你用世間的思維角度來衡量佛陀,真的你想不透、想不通為什麼他要這樣做?但是你看,佛陀所過 的是國王所比不上、瀟灑自在快樂的生活,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比不上的那一種安祥。還有,那一種智慧看得之深,就是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國王,沒有人對後代的影 響力能夠超越過佛陀。如果以基督教來講,他們把耶穌稱為「王中之王」,有沒有?佛陀沒有當國王,但是事實上,歷史上哪一個國王對人類的影響超越過他?他能 不能稱為人中之王?

  這也是讓大家好好的去體會,學佛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很多人認為那只是信仰、只是迷信,我 不如意的時候,才躲到裡面,不是這樣的啦!學佛真的是非常的積極、非常的正面,而且可以提升你的視野,可以讓你的智慧不斷的開展,可以讓你看得更高、更 寬、更深、更遠,所以這裡的得跟失,我們不要用世間的角度來衡量。

  佛陀就講說:你看我佛陀有得到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我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嗎?事實上,以世間 法的角度來看,佛陀是無所得,什麼也沒得。但是從出世間法來講的話,他所得的就是內心的安祥自在、快樂解脫、大慈大悲,所得的是一般國王、一般高官厚位的 人或是最有錢的人,他們所得不到的。佛陀不走世間人思維的那種腳步,佛陀走的是出世間法,這裡就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說無所得?但是這個無所得,又不是真正 那種斷滅空的毫無所得。有的人認為既然無所得,我為什麼要修行?我頭殼壞掉才去修行,認為「無所得」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得不到。這一種得失,不是用有 形的來衡量。

  我們再跟大家講一個例子讓大家參考,前幾天我們在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禪修,很多學員到後來很法喜、 很喜悅,很多方面都進步很多,他們的法喜、喜悅寫在臉上,以他們來講,會覺得真的這一次很有收穫、有所得,但是當他回到家裡跟他太太報告,這一次禪修非常 好,我得到很多,太太很火大、很生氣說:你得到什麼?來!拿出來!你算算看,這八、九天來,你到底得到了什麼?拿算盤出來算算看,如果算不出來,那你就,。為什麼呢?現在假設他太太沒有學佛,她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衡量,你看請假一個禮拜,是不是要扣薪 水?很多事情你都沒有做,家務事你也沒有承擔,人家這一個禮拜,有的人他業績一衝,還賺個幾十萬呢!你不但沒有賺錢還虧錢,你參加禪修還拿一些錢去贊助、 捐助、還付出,你還得到什麼?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真的他是付出,當太太認為說:好!你說你有得到什麼?你拿出來啊!人家有賺些錢、有得到金銀財寶,你拿 出來,但是當要我拿出來,你拿得出來嗎?你又拿不出來。

  所以這一種得失,不是用世間法那一種來衡量,至於當事人他本身,他覺得我這八九天放下工作、放下家 庭、放下事業,然後到山上去禪修幾天,值不值得呢?真正有聞思修証、一步一腳印上來的人,他們就會覺得很值得,因為他的生命逐漸的在脫胎換骨,他的生命一 直在成長,得到了很多的法喜、很多的快樂,所以他內心裡面的那一種「得」,不是沒有學佛的家屬所能夠體會,所能夠了解的,這樣知道嗎?為了讓大家了解得跟 失,我們講這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為什麼說無有定法?佛 陀你得到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就好像我們修行,這個人證到初果,證到二果、三果、四果,證到阿羅漢果,要知道就算你證到阿羅漢果,這也是世間語言名相的一個 權說、方便說,就好像一樣東西,你用國語來講蘋果,用台灣話來講蘋果,一樣都可以,你用不同的名相,或用是英文名稱,或是日語或是阿拉伯語,用其他語言來 形容都可以,但是眾生很容易被這不同的語言、名相劃分開來了。

  釋迦牟尼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講得道了,證到了阿羅漢,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雖然 名詞不同,但是所指的那一種內涵、實質上是相同。為什麼說「無有定法」?沒有固定的名詞名相,這樣知道嗎?就像你要稱它為什麼,都可以,用大家比較容易方 便溝通的一個名詞。例如麥克風,如果你跟那些聽不懂華語的人,跟他講麥克風是什麼,他不知道。同樣一個名詞,不同語言體系的人,他們沒辦法了解,所以一樣 可以用台語講,同樣一個東西,它本身是沒有名稱的,這個叫做「無有定法」,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它,它所指的就是相同,這就是「無有定法,名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是說我列出這幾條、幾條,只要你完完全全符合這幾條,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結果就變成:好 啊!用考試的。考一百分的人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可以這樣嗎?世間法可以用考試來衡量,但是考試也只能夠當個參考,因為一個人孝不孝順、慈不慈悲?不是用 一些你會做,你這一個問卷調查或是這份考試考一百分的人,他的孝順、他的慈悲就是一百分,沒有背這些題目的人,沒有背這些內容的人,考試沒有達到一百分, 他就不孝順、就不慈悲,你怎麼知道別人家在利用這些時間,背誦那些考題的時候,他卻用這些時間在照顧他的父母親,到底那一則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出世間法方面,是沒辦法用一個固定的方式、固定的模式,來評斷說你得到了什麼,這樣發給你一個 證明,像以前也有學員建議,是不是也可以參考日本那一種做法,說你修了什麼、學了什麼之後,然後頒發給一個證書,證明你證到初果,可以這樣嗎?這個證書一 頒,你的我慢就會大增,所以這就是「無有定法」。

  為什麼「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就好像這個蘋果,如果遇到不懂國語的人,你就會跟他講蘋果,如果你遇 到外國人、講英文的話,你就要跟他講apple,你遇到不同語言體系的人,如果你會講,就用他們能夠溝通、能夠聽得懂那一種語言來講,如果不懂的話, 你就跟他講那個、那個,語言未必能夠完全表達,但是實相本身可以一看就知道。為什麼說「無有定法?因為實相本身沒有固定的名相,實相本身就是沒有名稱的、 沒有名相,要知道所有的名相都是人類貼上去的,這一點很重要,所有的名相都是人類貼上去的,這個叫做「無有定法」。

  那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體會到,實相無相、實相不可說,當他們體會到不可說的那些言語道斷的境界 時候,問題是我不說,眾生不了解、又不知道,我說了之後,眾生以為他這樣就知道,但是佛陀知道你還不知道,你以為你知道,所以他又會提醒你不要用那個固定 式的一種理解角度,來理解佛陀他們所詮釋的那個內容,這一句話要仔細聽:你不要用那個固定式的理解角度,來理解佛陀他們所要詮釋的那個內容。

  剛才講的是一個總則,現在再舉例來講,佛陀講無常,那很多人一聽到這個無常,就變成又落入斷滅空, 人死了之後就一死百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或是一提到無常,就是往壞的方面去想,都只有想壞的,但是你沒辦法體會到,無常中它卻是不斷,但是它是不常,無 常它是告訴你不常,但是也不斷,「不斷」就是要否定你的斷滅論、斷滅空,但是有的人一聽到這個不斷,就認為這樣就恆常,你又從那個斷滅論、斷滅空那裡,跑 到恆常的那一端去了。一講到不斷,你又想到這樣就是恆常,而眾生理解的那個恆常,都是固定不變化的,所以一般眾生,都是在恆常或是在斷滅裡面,兩邊跑來跑 去。

  所以你所理解的常,跟所理解的那個斷,跟佛陀所講的不一樣,這樣知道嗎?有時候為了破斥你的執著, 告訴你無常,不要抓取,一抓就會有苦,因此告訴你說無常就是苦,是要破斥你的執著,這是要對治眾生偏差的心病、病態,問題是:有的人就一直強調這一句話, 無常就是苦,現象界一切都是無常,所以現象界、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苦,就把苦變成真理了。

  所以一講到無常,什麼都是苦,你一直在無常這個世界裡面就是苦,無常就是苦,結果到後來,你修行越 修之後,你的生命會越來越萎縮、越來越僵化,你不敢快樂起來,你認為快樂的話,我就違背了佛陀所說的那些真理。

  你不知道那個無常就是苦,是在破除眾生的執著,那是一種對治、一種方便,但是你只從一個片面的角 度,結果越修之後,你就否定生命的存在,認為凡是生命都是苦啊!到最後變成你的生命就是負面的導向,後來空海所體會到的,不是一般人所講:無常就是苦,不 是這樣,無常到苦之間,是要看你有沒有在抓取?那個苦是來自於眾生的抓取,苦是來自於眾生的覺受,而無常本身呢?真理實相、真理三法印─無常、緣起、無 我,都是中性的,真理實相都是中性的。

  你從不喜歡的角度就認為它是苦、它是負面的,但是如果有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同樣的一個現象,有 的人從他不喜歡的角度來看,他就認為那是苦的。但是有的人從他所喜愛的角度來看,他認為那一件事情就是好的,包括說,要不要興建核能電廠?支持興建核能電 廠的人,他們認為興建核能電廠,這是美好的事情,他認為這是樂的;但是不喜歡核電廠的人,一提到要興建核電廠這個方案,他認為是錯誤的、是不對的、是苦 的,如果你落入派系之爭的話,你很難站在一個超越的立場來看,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能站在超越黨派、超越個人利益,真的以客觀的立場來評估,為我們的千千萬 萬的百姓,也為後代的子孫,做個很客觀的評估,提出利弊得失,這樣的話,我們對得起自已,也對得起下一代,也對得起所有的眾生。

  所以這裡就是在告訴我們,為什麼說「沒有定法如來可說」,因為佛陀很多的講經說法,都是針對眾生 的,你有什麼的病,我提出什麼的藥來對治,但是不要把那些藥,變成吃上癮了,然後一直在那裡執著,這樣是不對的。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佛陀講經說法這麼多,為什麼還說不可以取呢?並不是要你全盤否 定,而是要你知道,說了這麼多法就好像是開了一間大的藥店、藥舖,裡面有很多的藥,當醫生的不是希望你常常來看病、來吃藥,不要執著這些藥物、法門,真正 有良心的醫生是希望你有病的時候才吃藥,希望你早日健康,沒病的時候,不要常常往醫院診所來跑,不要執著藥物,這個叫做「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這樣可以 了解嗎?但是不是要全盤否定,不要落入法執。

  「不可說」,因為很多方面就是來到「入空戲論滅」,真理實相不可說,真正很高的那個境界,我只能夠 設法讓大家去理解,但是請你不要一直執著在語言名相上面,而且真正最深的精華核心、精髓核心,不是用語言、名相所能夠理解的,你要真的去體會到真正的精 髓,不是用語言所能夠講,拈花微笑,我們要知道裡面含意很深。

  舉個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就像說荷花、蓮花有香味,或是玫瑰花一樣有它的香味,玉蘭花都有香味,我 們現在在這裡拈一朵花,要知道是在告訴你這個花是緣起甚深,而且也要告訴你,這一朵玉蘭花的香味,是沒辦法用語言用文字,能夠敘述得淋漓致盡,如果你沒有 聞過玉蘭花的香味,不管我怎麼講、怎麼說,你還是很抽象,沒辦法真正了解玉蘭花的香味是什麼,這個叫做「不可說」。那個香味沒辦法用說的,最好的方式是怎 麼樣呢?我概略的講一下,它很芳香、很清香、很高雅,但是這是個「指月的工具」協助你,最重要、你真正要去理解的話,是親自去聞聞看就知道嘛!這個叫做 「親證」。

  真的佛法精髓核心,是不可說的,所以大家不要一直光是在語言文字上較量誰高誰低,看誰看的多,誰的 學問淵博,不是這樣的。那個都是參考、都是地圖,都是指月的工具,都是協助我們去體悟到那個「不可說」的核心,所以為什麼「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 法」?你不要把它執著在一個實有、固定不變,也請你不要落入斷滅空,不要否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賢聖講的就是那些世間的智慧者,他們真正 的來到大徹大悟的人,我們稱為賢聖、大徹大悟的人。

  在還沒有到達最高頂位的人,還沒有到達那個金字塔頂端的人,你才會有見諍不斷,就像你從金字塔不同 的角度,如果只是一隻螞蟻或是一隻小蟲,你是在一面那裡爬啊!爬!然後你看這邊的顏色,跟那邊顏色不一樣,這邊的國度跟那邊的國度,不一樣。這邊的語言、 文化背景,跟那邊不一樣,你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執著一個角度,然後排斥其他的,那是因為你沒有來到透視全盤,如果你一直上到金字塔的最高頂端,你會來到無 為、無學、無修、無證、無為法的世界。

  但是這必須要你用生命去修,才能夠來到無為法的世界,當你大徹大悟之後,佛陀有佛陀成長的環境背 景,佛陀用當時眾生能夠了解的語言來講,來跟眾生溝通那個真理實相是什麼?怎麼樣到達那個世界?老子處在中國的世界、東方的世界,老子有他的環境背景語 言,所以老子用他的語言,以及他所能夠詮釋的角度來講,相同的,耶穌祂處在中東的地區,用那時候的人類所能夠了解的語言名相來講,這個叫做祂們都同樣體會 到無為法,但是所展現出來的,所說的角度,卻是有所差別,這個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體會。

    依法出生 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個人如果用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珍寶去布施,這樣的福德多不多呢?當然很多啊!不要說用三千大千 世界,你用你家裡金玉滿堂的珠寶去布施,就已經很多很多了,這裡是形容說,你用很多的財布施,財力、各方面去布施,把你的家當全部都去布施,這樣多不多 呢?很多!很多!這裡強調的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夠對《金剛經》受持全部,或是至少你把裡面的重點,扼要的精華核心背下來,乃至四句偈,如果你本身能夠受 持,而且又能夠為他人演說、講解、講經說法的話,是勝過你用所有的金銀財寶去布施,比那些福德都還要更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為什麼《金剛經》這麼重 要、這麼好呢?你能夠受持或是跟別人宣說,福德、福報是相當大,因為所有的佛,跟所有的佛所宣說的那些法,都是從這一部經出來。「皆從此經出」,就是強調 這一部經是非常高、非常重要的。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告訴你們說,這一部經很重要,告訴你們佛法很 重要,但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的提醒,很多人又「霧煞煞」,為什麼你講說佛法即非佛法?很多人也是會課誦、會背,你一樣會很會背啊!但是你就很難理 解,為什麼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重點,我們先從後面這裡講起。

  為什麼說「佛法即非佛法」,第一個我們要了解,「佛」就是覺悟者、覺醒者,「佛」只是一個覺悟者、 覺醒者的代表。「佛法」就是覺醒者他所體悟到的宇宙真理實相,然後把它宣說出來,佛陀所宣說出來的這些法,並不是佛陀所創造的,不是我所發明的,所以你不 可以把稱為:這是釋迦牟尼的法,這個叫做「所謂佛法即非佛法」,因為我把它稱為佛法,那也只是一個權說,你不要變成說,記在佛經裡面的這個才叫做佛法,那 其他經典他們所講的就不是佛法,其他人宗教他們所信仰的那些都不是,你這樣很容易落入在金字塔的一邊來看事情。

  佛陀覺悟這些真理實相,不是只有佛陀能夠創造,不是佛陀他所創造的,它本來就是客觀的事實的存在, 佛陀也不能夠申請專利說:只有我釋迦牟尼佛可以發現,其他人、你們都不可以發現,我申請專利、申請智慧財產權,其他人都不可以宣說,不能夠這樣啊!所以其 他人一樣,只要他們好好去聞思修,好好去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他們大徹大悟,一樣會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但不要因為不稱為佛教,不稱為佛經,然後你就認為那 些都是邪魔外道,那些都不正確。這樣很容易就是落入在個語言名相裡面,說出這個是佛法,你就認為沒有冠上佛法的就不是法,這樣又錯了,所以這一句話就是告 訴你,我稱為佛法,但是請你不要用狹窄的眼光把它套上,這就是「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佛法也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所創造的,這本來只是個覺悟者講出來的宇宙的 真理實相而已,真理實相雖然沒有套上佛經,沒有套上佛教的這個術語,但是只要他講出來的是符合宇宙的真理實相,他一樣是在敘述真理。

  這一段裡面有提到「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就是所有那些佛法、覺悟者, 「諸佛」就是那些覺悟者、大徹大悟的人,以及那些大徹大悟的人所講出來的法,我們簡稱為「佛法」,都是從這一經出來,都是從這一經流露出來。這裡是要強調 這一部經的重要,但是這樣的說法很容易又讓眾生執著在「指月的手指」上面,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個問題,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但是這個問題不是出在佛陀,而是 因為這所有的經典,不是佛陀自己編寫的,所有的經典都是後代的弟子所結集、編輯出來的,有些經典距離佛陀大般涅槃之後是比較早結集出來,有些是比較慢結集 出來,所以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經典都不是佛陀親自寫、親自編輯,是後來的人編輯的,在這個編輯的過程,加上一些時空的演變,多多少少有一些增減,這是很自 然、很正常。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段事實上是後來的人,在編輯這一部《金剛經》的時候,為了強調這一部經的重 要,而把它寫出來的,寫出來是強調這一部《金剛經》的重要,但是很容易讓眾生變成來到執著在《金剛經》上面,一直執著在這個地圖上面,執著在這個「指月的 手指」上面,《金剛經》再怎麼重要,它都是一個指月的手指、是個地圖,協助我們去尋寶,協助我們開發智慧的寶藏圖。這樣大家就容易了解,先後次序是怎麼 樣,我們怎麼透過指月的手指,去看到真理實相?而不要迷執在那個手指上面。

  現在請大家看黑板這裡所寫的,像這個它現在漆成綠色,但是我講黑板即非黑板,這樣知道嗎?因為以前 習慣溝通的就是把它稱為黑板,事實上它顏色已經不同了,這是因為改良,後來的人覺得說用綠色,對大家眼睛比較有保護,但這只是個名相的溝通,所以大家不要 提到黑板,你就去搬一個黑色的過來,用這個比較理想。

  經典是怎麼樣出來的?包括說經典跟智慧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如果你沒有正確理解的話,你會本末顛 倒,那些修行者、大徹大悟的大智慧者,我們把他稱為大智慧者,他們體悟的真理實相,到底是來自哪裡呢?先問大家:是先有釋迦牟尼佛,還是先有《金剛經》? 是先有釋迦牟尼佛,然後才有《金剛經》。不是佛陀以前看了《金剛經》之後才開悟的,然後是透過這個《金剛經》大徹大悟,不是這樣。

  在佛陀還沒有宣說佛法之前,是沒有《金剛經》。沒有《金剛經》,那佛陀到底是怎麼樣開悟的呢?他怎 麼大徹大悟的呢?佛陀所閱讀的以及佛陀所宣說的,不是拿著《阿含經》在看,不是拿著《阿含經》在講,不是這樣啊!佛陀所講的就是依據大地風雲經,也就是整 個大自然所呈現出來的真理實相。

  我們現在回到兩千五百年,再加上五十年,也就是在佛陀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這些真理實相有沒有存 在?佛陀二十九歲之前,當他還是當王太子,還是有苦、還是有不安的時候,這些真理實相有沒有存在?有啊!早就存在啊!還是一樣有生老病死,存在啊!佛陀因 為當王太子的時候,還不了解,所以他還是在那裡顛倒夢想,還在那裡苦、不安。

  他為了了悟真理實相,結果用六年去修行、修道,然後當他身心寧靜下來之後,用寧靜的心靈品質,去觀 察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也觀察我們身心內外的這些實相,從最微細的到最大的,從這個很近的五蘊身心,包括到身外的一切,所能夠看到的、所能夠觸及到的,都一 一的去檢驗,佛陀發現原來整個法界大自然,包括我們的身心都不例外,每一個眾生都不例外,所以他觀察了大自然的這些實相之後,歸納出來一些法則,現象界的 一切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存在,這不是抽象,真實存在的一切,你眼前所看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切的人事物,實際的存在的叫做實相。

  這些實相的存在,沒有一樣能夠超越這個無常,沒有一樣不是在無常法印的法流裡面運轉,哪一個人能夠 長生不死?哪一朵花能夠永遠開著?哪一樣汽車不會折舊?當你慢慢去體會、一一的去檢驗,原來無常遍貫一切,加上現象界的一切,佛陀慢慢的去分析,原來這個 背後不是有個大力神在操控、在操縱,而是緣起,因緣具足就會產生,像我們要吃的那個稻米、五榖、蔬菜,要有農人拿種子去播種,農人的因緣,加上這個種子的 因緣,加上有適當的土壤、水分、陽光,因緣具足之後,這些稻米、蔬菜、水果就會長出來。

  如果你把它拿到冰天雪地去種植,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有辦法生長嗎?沒辦法,所以這個蔬菜、水果的產 生,不是我在那裡唸唸有詞之後,我躲在禪堂裡面修修修,然後稻米就無中生有跑出來,不是我很厲害,不用透過各種因緣,它就會跑出來,不是這樣。

  現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具足就會產生,再來「無我」是非常深啊!以後有因緣我們再解析,「無我」都 是實相,佛陀是發現說,眾生不了解大自然運轉法則,所以跟自然實相背道而馳,結果自討苦吃、苦海無邊,就在苦海裡面。因為你構築了很多的想要,跟這個實相 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在苦海無邊裡面,如果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就會來到涅槃,這個涅槃是在告訴我們苦海的消失、止息,也就是來到快樂、安祥自在的世界、 解脫的彼岸。

  你看大智慧者他們現觀大自然的一切,現觀一切的人、事、物、真理實相,發現了這些真理之後,把它宣 說出來,如果他們不講的話,變成只是他們自己自利而已,我不講出來的話,你們也沒有辦法了解,受益的只是我個人,我解脫只是我個人,如果我不講出來,眾生 沒有辦法了解,所以大慈大悲憫眾生,然後就宣說出來。

  佛陀所宣說出來的這些法,我們就把它稱為佛法,如果我們詳細稱呼的話,就是大智慧者所講的法,因為 大智慧者是覺悟者,覺悟者所講的真理實相法則,我們把它稱為佛法,。

  佛陀當時在世時引導眾生去了悟真理實相,然後透過實修實證,這樣很快你就可以來到親證,親證之後, 你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等佛陀大般涅槃之後,後來的人再把它結集下來,最初沒有文字,大家只是靠背誦,所以最初也沒有一本一本的經典,沒有那些 經典,都只有靠大家背誦,背在腦海裡面,經過佛陀大般涅槃幾百年之後,才有經典出來,才有形成那個文字,所以最初已經有結集出大家公認的那些法義、法要, 這就成為《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最早出來,但是最初還沒有一本一本的經書,只有經過大家公認之後,一樣都是靠背誦、背在腦海裡面,等到後來有文字 的時候,才把它形成文字,這時候才有藏經的存在,才有一部一部、一本一本的經典出來。

  所以後來才產生經典,到有正式的經典的產生,距離佛陀已經是兩、三百年後了,歷史上事實的存在就是 這樣,不管哪一部經典,都是後來的人編輯出來,加上這些經典都是在記錄著智慧者他們宣說的真理實相,所以經典是讓我們僅供參考,是參考的地圖、參考的指 標。因為《金剛經》是要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的執著,甚至你真的來到體悟真理實相之後,這些經典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超越。「法上應捨,何況非法」。

  《金剛經》也是一個法,到有一天你真的看懂實相之後,這些一樣都要放下的,不可以執著,如果你真的 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大自然實相、活生生的佛法之後,你要看懂《金剛經》就容易了,因為《金剛經》裡面所敘述的,都是大自然實相,很多方面都是要破除眾 生的語言名相,那一種狹小的框框、狹小的理解角度,來看到實相。

    一相無相 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陀就問須菩提:你能夠說某個人證到初果、我得須陀洹果,或我已經證到須陀洹,可以這樣說嗎?須菩 提就回答說:不可以的!為什麼不可以呢?「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裡講得很深,如果沒有實修,只是從語言名相上面 是很難正確的理解。

  為什麼「須陀洹名為入流」?要知道整個自然界的存在,它就是一個波動、一個流體在流動,現在的物理 學家都發現所有物質的存在,不管是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以一種波動在存在。原子、電子都是一種波動在存在,包括夸克也都是一種波動在存在。我們從比較容易了 解的,風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你還沒有出生以前,風就一直在流動、流動而沒有停止過。水也是一樣,在你還沒有出生以前,就一直在流動、流動,從來沒有停止 過,而這只是從比較明顯的角度,來看大自然現象界一切都在流動。

  例如你現在看到的桌子、白板、綠板,或是你所看到的一切,有些你認為它好像固定不動,但如果你再作 深度的解析,找出它的分子、再找出它的原子,有沒有在動?都在動啊!一棟房子、一棟高樓大廈落成的時候,它有沒有開始在折舊了?開始在折舊了,一輛新車剛 出廠,你剛過戶、買過來,隔天你跟他講說這輛我不喜歡,要改換購其他的車輛,但是對不起!車輛只要出門再回來就折舊,不會是原價的,你會認為說我又沒有碰 撞到、沒有受損什麼,但是他就是要估算折舊。

  不要以為你看不到的,就覺得沒有什麼變動、沒有什麼變化,包括這一張桌子,最初剛完成到現在,它有 沒有在變化?都有在變化、都有在折舊,機器也是一樣,有它使用的壽命,鐵、鋼鐵都一樣,有它使用的壽命,都會衰退、會變化。所以我們要了解現象界的一切, 都是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一個人如果身心不柔軟,沒辦法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不柔軟就沒辦法見法、沒辦法證果。

  所以慈悲心很重要,證到初果一定要有慈悲心。如果沒有慈悲心,你的身心不會柔軟,就不會證到初果 的,要知道沒有不慈悲的阿羅漢,因為你沒有慈悲心,連證初果都不可能,不要說證到四果阿羅漢。為什麼要有慈悲心才能夠有辦法證法呢?如果你沒有「眾生無邊 誓願度」的那一種魄力決心,你的身心不會柔軟,你是用我慢、僵化的身心去修,你只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不會跟「出世間法」相應。

  你要跟「出世間法」相應,因為它是個流體、流動,你的身心一定要來到柔軟、慈悲。當你能夠慢慢調整 你的頻率,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身心僵硬、僵化的時候,你沒辦法活在當下。當你是僵化的時候,一定就是活在過去,或是活在未來的世界、活在一 個夢幻世界,你真的清醒明覺活在當下,會是很柔軟的。

  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是很柔軟,你才能夠去見法,見法、體悟無常法印,溶入無常法流裡面,這時 候「見法入流」,才稱為你是來到證悟初果的階段。「入」,一方面入無常法流,一方面入四雙八輩的聖者之流,這叫做「入流」。

  但是你「入流」而無所入,這裡是個形容,你真的得道、證到初果,你不會洋洋得意說:我已經證到初果 了、我已經怎麼樣了,不會這樣的,你會更加謙虛、更加柔軟、慈悲心,而且會越來越精進用功,會繼續努力用功。「入流無所 入」的意思就是:因為你本來就在法流裡面,就好像一條魚本來就在大海裡面游來游去,不是說發現自己跟大海是一體。大海是流動,這時候海是在流動,我這個魚 才溶入大海裡面,以前你是不知道,因為縱使你在大海中,一直在游在游、尋尋覓覓,你要找一個理想的大海,所以你的身心是僵化的,你跟大海沒有一起在脈動, 你覺得這不是你所要的,那是很苦的世界。

  但是有一天當你發現原來大海就是我的家,原來大海有波動、有脈動,我生命才能夠存在,這時候你的生 命,會來到很安祥、溶入當下的一切,我是體會到我跟大海是一體,一起脈動、溶為一體,但你能夠說我這時候才溶入大海裡面嗎?我這時候才在大海裡面嗎?你本 來就在大海裡面,這叫做「無所入」。因為你本來就在裡面,你只是發現到自己本來就在無常法流裡面,所以這只是「入流」,也是一個權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往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 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 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是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這裡快樂的樂是唸ㄧㄠˋ,喜好的意思)。

  以上是對證果的敘述,提到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佛教認為證初果或是阿羅漢是屬於小乘、自 了漢的,但是來到包括《金剛經》廣為流傳的時代,也就是般若智慧的大乘佛教展開的時代,《金剛經》從頭到尾沒有在批判阿羅漢不好,也沒有大、小乘之爭,這 裡一樣是肯定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並不是否定,然後還更深入解析。

  證到果位的人不會有我慢,而自我炫燿證到什麼果,是不會有我慢。一般眾生是從實質上得到什麼東西? 賺了多少錢?累積多少金銀財寶?買了多少房子?獲得多少高官厚位?從這些來衡量一個人得到什麼,累積了越多的金銀財寶,就會標榜說財富越來越多、得到越多。

  但修行上的「得」,剛好是跟世間法的「得」是相反的。修行上的「得」是依據什麼衡量呢?第一、依據 見法,對真理實相體悟的深淺度而定。第二、對貪、瞋、癡、煩惱,斷了多少結縛而定。證初果、二果、三果是見法的力道越來越深,所斷除的結縛越來越多。在這 個過程中,有真正實質得到一個有形的東西嗎?你手上是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反過來是放下的越多。

  以前不知道的時候,一直在抓、一直在抓取,世間的思維是抓得越多,就認為得到越多。但是當你抓到越 多,認為得越多的時候,有很多的苦、很多的逆境在磨練你、考驗你、衝擊你的時候,你才會重新反省,到底以前得到的「得」,帶給自己是快樂還是痛苦?還是不 安?當你重新思維之後,你才會走上修行之路。

  佛陀外相看起來像是兩袖清風的乞丐,但卻是那麼的安祥快樂,他們到處隨遇而安,處處無家處處家。我 擁有這麼多的房子,真的快樂嗎?擁有這麼多的金銀財寶,我快樂嗎?我這樣的獲得,到底是失去更多?還是得到更多呢?所以這時候你重新思維、反覆咀嚼之後, 才會體會到還是要認真的追求「出世間法」。

  當追求「出世間法」,有的人不了解,還是一樣想越修越厲害,希望越得越多,如果你帶著錯誤的觀念知 見在佛門裡修行,是會越修越厲害,會一直要求神通、求感應,求沒多久之後就能夠具足三頭六臂,沒多久之後就能夠用飛的,很多修行是想越修越厲害,這跟「世 間法」的抓取沒有兩樣。

  但是請大家回到原始佛法,看看佛陀怎麼講述解脫之路?什麼叫做真正的證果?什麼叫做真正的開悟?證 果的次第跟步驟為何?一般世間人是你得到有形的越多,就認為有所得,但是「出世間法」完全是相反的思考取向,以佛陀所制定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 有講出具體的內容,就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層層的結縛,叫做十個結。不要認為沒有學佛、不信教就沒有這些。不會因為沒有學佛、不是佛教徒,或是你不信教就沒 有這些結縛,就像是不因為不懂得法律而犯罪就無罪。不因為不了解內心有這些結縛,就認為沒有,那是因為你自己不了解,不是沒有,還是有的。

  你處處在展現種種的結縛,只是佛陀把它具體的歸納出來告訴我們,如果你要邁向解脫,方法、次第就是 把種種結縛一一照見到,然後解開、斷除,解開了多少結,就是依此來劃分證果的次第步驟。

  佛陀所歸納出來的十個結,如果你能夠見法、體悟到三法印、四聖諦,身心柔軟,當見法開悟之後,因為 漸漸遠離顛夢想,以前的各種結取--我見、我慢、身見結,漸漸地都會破除掉。當你能夠見法,然後把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這三個結破除掉,叫做證到初果, 也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須陀洹果」。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這些結縛,都有啦!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再者,就算你已經很有修行,認為自己的修養 各方面都很好,也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差,除非你是解脫者。如果你是解脫者,我這麼一講你會就很震憾,也早就相應了,不會懷疑的。

  如果你繼續用功、繼續深入,能夠把第四結貪欲和第五個結瞋恚這兩個結,慢慢地淡薄、慢慢淡薄,這叫 做來到證到二果的世界,也就是斯陀含果的世界。如果你繼續再用功,繼續再深入聞思修,把我們內心的結縛,又一一的把它斷除,貪、瞋貪結斷了,也斷除瞋恚結,來到沒有瞋心的世界,這時候你就證到三果的世界,也就是來到阿那含果的世界。

  證到三果的人,在這人間已經算是相當不容易,可以算是人間的一些聖者、聖賢了,他已經慢慢具有大慈 大悲憫眾生這一種心,已經來到超人格的層次層面,但是要知道後面還有更微細的,也就是我們心靈深層潛伏的心態,潛意識裡面的那些執取、抓取,那些結縛還沒 有解開,不要得少為足,後面還有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尤其是我慢跟無明最不容易斷除,要繼續用功把後面深層、很微細的這些結縛一一的照見 到,而且也下決心斷除之後,這時候算是來到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

  所以得到什麼果、證到什麼果,不是因為用錢的多少來衡量,也不是你有多少官位、多少什麼名利權勢來 衡量,都不是的。是因為你多麼神通廣大,或是你有幾個頭、有幾隻手,不是用那些來衡量的,是看你斷多少結縛,來衡量一個人的證量的高低。證果是一步一步這 樣上來,這樣的人他是身心越來越柔軟,我慢越來越少。

  世間法一般眾生、欲界的世間法,如果說柔道、劍道、跆拳道啦,它是二段的比初段的要厲害,對不對? 四段的比二段的更厲害。如果你修行認為說:我證到二果,比你證初果要厲害、要更高,這樣就很糟糕,你是我慢在增大,走偏了你不知道。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 上,你證果越深,是會越謙虛、越柔軟、越慈悲、越有慚愧心,而且慈悲心自然的在流露,絕對不會說我證果越高,然後我看不起別人、瞧不起別人,不會這樣的。 所以這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

  《金剛經》裡面有提到說,一來果這些,如果他界定說,到底是七次往返一來果或是不來?意思就是說: 如果一個人修行,修到你在往生的那一剎那,以證到幾果來界定你要邁向到究竟解脫還有多久?這樣知道嗎?如果說某甲他證到初果,在他要往生的那一剎那,他是 來到初果的證量,像他這樣的人要來到究竟解脫,也就是成佛成道、究竟解脫的境界,大概還要多久呢?佛陀就講:像這種人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之後,會來到究 竟解脫。如果這個人在往生的時候,他是證到二果這種證量,然後沒因緣再繼續突破而往生了,像這樣的人他會一來果,也就是一次的往返,他會往生到天界之後, 然後下一次來到人間,就會來究竟解脫,這叫做一來果,也就是他會往返一次,這樣知道嗎?這是佛教裡面的專有名詞。

  再來,什麼叫不來果?就是三果的阿那含,證到三果的人,他在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因緣證到阿羅漢果, 還沒有因緣來到究竟解脫,但是當他要死亡、要大般涅槃的時候,他因為機緣、因緣具足了,包括黑洞死神的逼臨,讓他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讓他徹證無我,以前 雖然對「無我」了解,但是還沒辦法真正徹證「無我」,因為只要你還有我慢,你就還沒有真正來到、做到「無我」,你只是理解而已,我、我所那些抓取是漸漸淡 薄、漸漸淡薄,但是深層的那個「自我」還是沒有放開,所以還有無明、還有我慢的情況之下,當他要往生的時候,被死神黑洞把他的我慢、自我那些都粉碎掉,讓 他徹底的體會什麼叫做「無我」?這時候他溶入法界,所以在他往生的那一剎那,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這樣知道嗎?但是他已經證悟到的那時候,因為剛好就是 在斷氣前後,他也沒辦法再站起來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沒辦法再講,所以叫做不來果。

  現在大家有概略的觀念印象,以後當你真正證悟到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那就是什麼了。但是佛陀從來不 會鼓勵大家,你只要證到初果、二果就好了,不是這樣的,都是鼓勵大家有因緣要好好邁向究竟解脫,非達目的絕不終止。因為只要你後面這些結縛還沒完全解開的 話,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會存在,所以鼓勵大家繼續深入,繼續把深層的那些結縛打開、解開。當你繼續用功把深層的這些我慢、無明都破除掉之後,這時 來到阿羅漢果的世界,你活著的時候就證悟到阿羅漢果。

  三果的人是在死亡往生的那一剎那,證悟到阿羅漢果,如果你活著的時候就能夠把這些深層的結縛都去除 掉,你就稱為活著的阿羅漢,阿羅漢他是來到無生。因為這是不可言說的世界,問題是「不言說」,你又沒辦法真正的理解,所以,好吧!勉強講出來。但是眾生就 從文字上面去推理,解讀說:證到三果的人他就不來了,所以這個人修行、修到後來死掉之後,他就不來人間度化眾生了,這樣他就沒有慈悲心,他不會倒駕慈航 啦!

  這是錯誤的解讀,《金剛經》裡面有講到一句話,一個人「若實不來,而實無不來」,含意很深。如果是 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一般眾生看到這個「無生」,就認為他這樣生命就了無生趣呀!就沒有什麼意義啊!這樣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就罵阿羅漢是焦芽敗 種,這根本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完全錯誤!根本不了解什麼叫做「無生」?不了解什麼叫做阿羅漢?佛陀本身都是自稱自己是阿羅漢,阿羅漢他就是貪瞋癡、我慢、 煩惱全部止息的人,苦海消失、止息的人,苦海不會再生出來,他是來到超越六道、跳脫六道。

  這個「無生」,不是從文字上面去解讀說,這個人就是斷滅、灰心滅志啦,然後他死的時候全部就消失掉 了,不是這樣的啦!眾生是從很膚淺的角度來理解這個「無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一句話非常好─「若實無生無不生」,這含意很深,所以絕對不是你從 文字上面所能夠理解,你一定要實際的去體悟、體證,包括什麼叫做涅槃寂靜?什麼叫做解脫者他們所體悟到那種「常樂我淨」的世界?那不是眾生用語言名相所能 夠理解的常,不是恆常不變的常。

  證到初果有講到說是「入流而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什麼叫做入流?什麼叫做無所入,不入色 聲香味觸法?如果不了解的話,很多人修行修到後來,我們一直要收攝六根,所以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什麼都不可以做,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去咀嚼那個味 道,要食不知味,你這樣一直修、修到後來,會變成木頭人,真的是有這樣的人。

  證果之後還會不會退失?一般來講,你證到初果之後就是來到不退轉位了,這樣知道嗎?佛經裡面所講的 不退轉位,就是來到證初果,只要你有證到初果之後,你就不會退轉,到你證到初果之後,要來到阿羅漢、究竟解脫的世界,大概還要多久呢?頂多、最多七次的人 天往返。玩久了之後,你也會不好意思,還是會邁向解脫的,因為當還沒究竟解脫的時候,你還是會有苦、還是會有不安。

  每個人都在找究竟的解脫,每個人都在找安心之路,每個人都在找出離苦海的方法,所以一般來講,當他 證到初果之後就不會退轉,只是勇猛心有沒有繼續?如果他繼續持續再深入的話,會二果、三果這樣一路一直上來,如果你真的來到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就沒有 所謂退不退轉的問題。

  何謂「身見結」?如果你是個當父親的人,你就認為我是一家之主,當太太的妳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嫁我這個姓楊的,你就要隨楊,你希望太太所做出來的要符合自己的意思,如果沒有的話你就生氣,認為她沒有柔軟、她沒有隨順,認為我是個男人、我是一家之 主,那個「身見」就出來。或是說:我是一家之主,小孩子是我養育長大的,所以小孩子要聽父母親的話,這樣才乖;小孩子要順從父母親的話,這樣才是正確的, 但是父母親看不到,你很可能用很多的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導你的小孩子符合你的意思去做,你看不到,你套上我是父親、我是為人母親,小孩子是我的,你要聽 話

  現在刻意再把它講鮮明一點,因為你在做的時候,你不會說小孩子是我生的,你是我的,你不會這樣,但 是你的作為裡面是有那些心態的,所以這就是一種「身見」。再者,如果說你的小孩子跟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通常你馬上會站在一個立場,認為這是我的小孩子,你 在審判是非、好壞、對錯的時候,很難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因為你會有所偏袒。如果你是個法官,如果你的至親好友犯法,跟別人起衝突,你在審判這個案件的 時候,很難不偏心。

  所以這就是我們被我們的「身見」所束縛住,如果你有這個身見結的話,你做事情很難公平、公正,很難 大公無私,很難做到無我、無私的境界。只要你不公平、不公正,會結下仇怨、結下不滿,這就是在你不公平、不公正之下,會結下的惡因、惡緣,但是你不知道你 用命令式的、權威式的,希望你太太要符合你的意思的時候,這個當下表面上太太是順從你的意思,但是她私下心裡面是極為不滿,夫妻之間的感情,會受到嚴重的 傷害,你用權威式來命令你的小孩,不知道小孩的自尊受損,小孩子的尊嚴被壓榨,小孩子的內心又會有不滿,你的無明就是小孩子犯些錯,然後你用一種暴力來教 育他、打他巴掌,你可以打他,但是你打在他的身上,痛在他的心裡,如果不是他明顯的錯,他會懷恨的。

  這就是你在「身見結」的情況之下,做很多的事情,你不知道當下在種惡因,你不知道、不清楚,這就是 在惑業苦的世界,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來到把無明轉為明,為什麼我們要禪修?禪修就是開發明心的階段,讓你在各種結縛展現的當下,讓你能夠 清楚的看到。

  當你清楚看到之後,就好辦了,你就會去淨化,因為你知道如果我去種惡因的話,我會得到惡的果報;如 果我多種善因,就會得到善果,所以你真的要把各種結縛一一的破除,你才能夠來到阿羅漢的世界,無我無私、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慈悲善待家人。

  我們現在來講述六根跟六塵。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我們可稱 為主體。我們的這個身心,依它的功能器官分為眼睛,眼根就眼睛,耳根、舌根、鼻、身、意。我們這個主體有這個器官功能,它可以做什麼作用呢?它可以看、可 以聽,它相對應的那些對象,我們稱為六塵。

  六根對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睛看這個物質界的色塵,就是物質界的一切─你可以 看得到的一切都是。耳朵就是聽這個「聲」塵,鼻子聞「香」,舌頭嚐這個「味」道,身體皮膚它是透過接觸來覺受,「意」就是透過法塵。

  當你的眼睛,你有這個主體跟這個客體接觸之後,它會產生「眼識」。如果耳朵,耳根跟外面的聲塵接觸 之後,你會產生「耳識」,這個識不是很抽象,是我們的心理變化。譬如你的耳朵聽到一句別人在罵你的聲音,耳朵這是主體,罵你的這個聲音是客體,這是聲塵, 從外面進來,耳朵聽到罵你的聲音之後,內心裡面就產生了不可意境,內心就開始要蘊釀生氣,要反擊、要罵人,這個就是你的耳識在運轉,你的心的這個主體,被 外面的聲塵把你牽引著鼻子走。

  外面的聲塵、外面的六塵,常常都牽引著你在走,一句好聽的話讓你很爽、很高興、很快樂,一句罵你的 聲音就讓你下地獄,就讓你瞋恨、生氣,一句好聽的話讓你上天堂,一句不好聽的話就讓你下地獄。所以不要以為六道是外面的六道,六道講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 你每天是在天堂的世界、還是在地獄的世界?你每天心情的起伏就是在六道裡面輪轉,常常不由自主被境界所牽,這就叫做在六道裡面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是每天 都在展現,不是死後,如果你沒有修行的話,你的六根六塵,你的身心就是成為境界的奴隸,都在六道裡面浮浮沈沈,當你真的透過聞思修證、有修行之後,你了悟 六塵的實相,也了悟身心的實相,這時候當你透視之後,就不會被這些六塵把你牽著鼻子走,這時候就體悟到什麼叫做跳脫六道輪迴?這個很深,以後大家慢慢去體 會。

  這裡講到證到初果的人,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不入」,我 們就好好去體會,一般人提到「不入」就想說:我是眼睛不能看,我們修行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我才叫做證到初果。所以我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或是要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吃飯菜的時候,明明是很好吃,但是我要證明我是修行人,我要能夠食不知味,我要修到食不知味,問你這個好不好吃?不知道!如果告訴 你說:我覺得這個很好吃,就判定你是貪、欲貪,你的舌根被騙走,你還會以為那種修的麻木不知,才是對的。

  事實上,這是沒有正確的理解什麼叫做不入。「不入」並不是說,我們的六根跟六塵都不可接觸,你六根 跟六塵都不接觸的話,你不是變成一個死人?活死人,變成一個麻木不仁,不管怎麼修,你的六根跟六塵不可能不接觸,你每天一定是眼、耳、鼻、舌、身、意,跟 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斷在接觸的,所以這個「不入」並不是說不要去接觸,不可以去接觸,而是說一般眾生,是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了之後就黏著了,被黏 住了,一句好話就讓你在那裡樂個半天,一句不喜歡聽的話,就讓你在生氣個好幾天,這就是你的心被境界牽引著走,你的心被境界黏住了,這樣知道嗎?

  境界就像穿牛鼻這樣,穿著你的鼻孔、牽著你的鼻子走,這就叫你不但「入」裡面,而且還被牽引著走、 牽著走。「不入」並不是我都不看,不是這樣子,你都不看、不聽、不接觸,你的生命是死的、是僵化的,真正的正確「不入」是說,我的眼睛一樣在看色塵,耳朵 一樣可以聽聲音,但是我會來到:不管你講我好話,我也清楚知道,但是我內心沒有那些我慢,當你在批評我、批判我的時候,我也清楚的知道,但是我的內心不會 被你那些批判而牽引著走,這個叫做「不入」。

  當然你要來到這種境界,必須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這不是用壓抑的,不是說我現在要生氣,但是把它壓 下來不可以生氣,不是這樣子。「不入」它是來自於你的身心是來到空明覺的世界,你讓這個聲塵穿流而過,讓色塵穿流而過。舌頭,在吃這些飲食的時候,我也知 道酸甜苦辣,我也清楚的知道、有接觸,但是我不會去黏著那些美味,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觸而無觸、入而無入,這樣知道嗎?這個滿深的。而且這是修行要下功 夫的地方,如果錯誤的理解,你沒辦法來到正確的「不入」。所以證到初果的人就名為須陀洹,他是入流而無所入,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 含名一往來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為什麼「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呢?你從文字上面去解讀,沒辦法正確理解裡面的深義,斯陀含就是證到二果的人,稱為一來 果。證到二果的人,當他往生之後,就會升到天界,哪一個天界?不一定,看個人的因緣,如果以佛經來講,像彌勒佛在兜率天,他下一世來人間的時候,會來人間 成佛,就是說,現在他是證到二果的情況,然後下次來人間的時候,他會邁向究竟解脫,不是等到幾十億年之後才會有一個彌勒佛來,那時候才可以成佛,在他還沒 有成佛之前,我們都要排排隊,不可以超前,不是這樣啦!

  這是一個形容、一個敘述,如果你證到二果的人,這世你一樣好好精進努力用功,在你往生的時候,如果 你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你頂多往生天界之後,下一世再來到人間的時候,因為你八識田、意識田裡面,都種有正知正見的種子,所以下一世你來的時候,從小你就會 很自動自發的要找尋解脫道,不用人家推、不用人家勸,都不用!在你的成長過程,慢慢智慧開發的時候,你就會不斷地在尋找解脫道,所以修行之路都是自動自發 的,不用任何的勉強,那一世他就邁向究竟解脫,叫做一往來,也就是一來果。

  為什麼說一往來的人,證到二果的人,他實無往來呢?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當真正深入聞思,然後又有 實際修證體悟之後,你會來到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且你會體會到每一個起點就是終點,終點也是起點,如果以我們商業場合來講,每一天我的帳冊都很清 楚,收支都算得清楚,每一天都結帳,這樣知道嗎?我每一天做什麼事情之後,就是誰也沒欠誰,我要做什麼事情也是心甘情願的去做,他是每一個點就是一個句 點,這一點要好好的聽清楚。

  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他的每一個點就是一個句點,做了這件事情,就是大家彼此沒有恩怨,沒有誰欠誰, 如果覺得我有欠你,該還的我馬上補償、馬上清還,如果別人欠我的還不還,那是對方的事,對我而言,我內心裡面了無牽掛,所以他是每一個點就是個終點,是起 點也是終點。到哪裡,那裡就是他的境界、他的世界、他的淨土,所以對證到二果證量的人,他的內心沒有我要往往返返那些─「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因為他每一 個點都是句點,沒有我現在要往生了,跟大家說拜拜,然後幾十萬年之後,我會再來到這個地球出生,那個時候才算,我往生到他方世界的時候,那個不算,不會這 樣子。

  他的每一個過程、每個點都是個句點,至於他要邁向究竟解脫時間有多久,那是法界的因緣,所以在他的 內心世界裡面,假名稱為一往來,權稱一往來,但是他內心世界裡面「實無往來」,這樣可以了解喔?這個含意很深,包括你要慢慢去體會,如果你的目標跟起點有 很大的距離的話,你整個過程是苦的,如果你的起點跟目標是合一的,你每一個點都能安心,而且都是珍惜當下的因緣,隨時走、了無遺憾,這樣知道嗎?但是有因 緣,他不會浪費生命、不會消極悲觀,珍惜當下的因緣,所以每一個點都是個句點。

  各位要靜下來反觀,我有沒有什麼牽掛?有沒有什麼不安?有沒有什麼放不下?要把那些整理出來然後清 除,能夠來到:我每一天所有的是非、恩怨都了結,沒有任何人欠我什麼,沒有牽掛,要做到我沒有虧欠別人什麼,要做什麼事情我們歡喜做,歡喜做、甘願受,這 樣你的生命都是很生龍活虎、很灑脫、很自在的,能夠來到這樣境界的人,會沒有因果觀念嗎?因果觀念都是很清楚的。

  怎麼樣能夠做到當下安心自在呢?每一點每一個當下,都做到沒有瞋心,不去虧待眾生,每一個當下,都 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來到了無牽掛。只要還有瞋心的展現,都會有瞋心的迴向,內心的苦、不安會存在,沒辦法是個句點,所以這個含意都很深。

  佛陀就繼續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 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證到三果的阿那含,可以把權稱為「名為不來」,很多人就認為他已經是不來;不來人間是沒 有慈悲,沒有像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要怎麼樣,我們比他偉大,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要怎麼樣,證到三果就不來、不慈悲,修這樣不好、不要修這個,真的都是錯誤,錯誤的很離譜。

  所以《金剛經》裡面就講的很好,真正證到三果的人,是來到不來的世界,不是一般眾生所體會那種單行 道的不回來。《金剛經》講述證到三果的人,雖然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在這一生這一世,因為是在證到三果的時候往生,當要大般涅槃、往生的時候,才證悟到四 果阿羅漢,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但是因為因緣不具足,沒辦法活起來告訴大家什麼叫做無學位的世界?什麼叫做無修無證的世 界?所以這一生一世跟大家無緣介紹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沒辦法回來告訴大家,叫做「不來」。

  但是對當事人而言,他的生命因為是回歸到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對他的生命而言,沒有所謂來或不來的 這回事,整個生命是以整個宇宙為舞台,至於下一世是會用什麼樣的形態出現?那不是我的因緣,是法界的因緣,是整個大自然的因緣,至於下一世我要到哪個星球 誕生?那是整個法界的因緣,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這個星球的眾生是長什麼樣的形態,來這裡就是入境隨俗。所以,證到三果的人是很瀟灑的,是以整個宇宙為 舞台,稱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佛陀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是怎麼樣呢?依你的理解,你認為一個證到阿羅漢的人,會宣說自己已經得到阿 羅漢嗎?須菩提說:不!不會的!為什麼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真正證悟到阿羅漢的人,體悟到無所得,包括佛陀也一樣告訴大家,他成道、成佛不是用世間的 語言去理解,事實上是無所得。但是「無所得」,很多人又會認為這樣幹嘛還要修行?我頭殼壞掉,還在那邊修行幹嘛!其實你的無所得與佛陀所講的無所得不一 樣。跟你講述「有所得」,但是你卻用你的「有所得」來理解,佛陀所講的「無所得」,又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你真的要透過有次第的聞思修證逐步上來,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從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等 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做無所得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你是要有所得的,從有所得逐步邁向無所得,從有為法來到四果阿羅漢,無為、無學、無修、 無證的世界。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非常好,起文開始就是「絕學無為閑道人」,但是你如果沒有下功夫,沒有用生 命去修行、去找法,沒有認真修行,你的絕學無為就是用我慢在撐。你是用我慢在展現你的絕學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真正的絕學,你一定要用很多的功夫去修、 去證,去聞思修證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絕學無為。

  四果阿羅漢的世界,要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會到,一般眾生不了解,都從語言文字名相上面理解,結果 就認為阿羅漢是沒所得,沒有得到什麼、阿羅漢是無生啊!對阿羅漢有很多錯誤的解讀。為了讓大家對阿羅漢有比較深層的理解,現在稍為解析阿羅漢。佛陀一樣有 講:為什麼佛陀說祂在然燈佛所?事實上那時候世尊本身對法並沒有所得,大家不要把「然燈佛」想得太抽象,「然燈佛」就像是燃起一個世界的明亮之燈、光明之 燈。

  如果我們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角度來講,「然燈佛所」就是整個的大自然、整個的法界、整個宇 宙、大地風雲經的啟示,這就是然燈佛的啟示。有的人不了解,有的人不以為然,沒關係!你暫時保留、慢慢去求證,就會知道空海所講的是真、是假?當佛陀大徹 大悟之後,一樣告訴大家,事實上大徹大悟來到的是無所得的境界。

  我們現在跟大家講述:阿羅漢。事實上,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你要把他稱為什麼名稱,重不重要?不 重要啦!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你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他?那不重要啦!你要稱他為阿羅漢也好,稱他為大徹大悟的人也好,稱他是真人也好,稱他是大菩薩也好, 稱他為佛、佛陀也都可以。所以佛陀釋迦牟尼就有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一個解脫者所展現的一些特徵,所以你用什麼名稱都可以。大家 不要在那裡分辨阿羅漢跟菩薩不一樣,跟那些大菩薩不一樣,這都是在名相上面比較,會浪費我們很多的生命。

  真的要解脫的話,放下那些語言名相的爭執,直接契入實修實證,會很快證悟到阿羅漢,你才會體會到什 麼叫解脫者的世界?證悟到阿羅漢的人呢?祂是斷除十個結縛,就算證到三果的人,後面的幾個結、五上分結都還沒有斷,要繼續用功,努力用功之後,後面的五上 分結,包括無明跟我慢斷除之後,你才能夠來到阿羅漢的世界。

  如果你在批判阿羅漢的話,那問我們自己,這些結縛斷除了嗎?如果你真的斷除,絕對不會批判阿羅漢, 因為你跟他是心心相印,完全來到心靈相交流的世界,完全心心相印,你的頻率跟他完全是相通的,如果你真的已經斷除十個結。

  如果我們沒有斷除那些結縛的話,那你後面的結縛都沒有斷,我慢、我見、無明都沒有破除,只要還有我 慢、還有自卑、還有無明的話,嚴格的講,那都還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你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卻在批評這個醒過來的人,這樣是不客觀的。很多方面,我們沒有如 實的了解,包括佛陀都自稱自己是阿羅漢。

  什麼叫阿羅漢?就是斷除十個結縛,而祂也說是貪瞋癡、我慢都止息的人,而這個止息不是一時的解脫, 不是一下子而已,祂是斷除淨盡的。在還沒有斷除淨盡之前,這叫做證初果、二果、三果,在這個過程就是看你斷了多少?他是還沒有完全斷除淨盡。

  但是要是真的來到四果阿羅漢,那是完全斷除淨盡,你看一個真正的阿羅漢,祂本身對世間沒有貪染、沒 有黏著、沒有抓取,對別人沒有主宰欲,充分的尊重每一個人,這樣的人有什麼不好?再來,瞋心完全斷除,這樣的解脫者,他對任何眾生都不會有任何的瞋心,眾 生不了解他、罵他、批評他,他一樣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有不好嗎?問問我們自己,我們能夠做到嗎?

  所以我們要見賢思齊,貪瞋癡就是無明,把那些無明都破除,把無明行、無明衝動轉為明行,我慢也都完 全的止息,沒有自卑也沒有我慢,體悟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佛陀跟一切眾生都完全平等,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他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眾生,這樣有什麼 不好?充分的尊重每一個眾生,包括六道的所有眾生,他都以平等心來尊重。

  《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有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真的覺醒之後,你沒有那些分別 說這個不好,這個很卑微、瞧不起他,他出生為狗,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就踢他一腳,或是向他吐痰,或是以不屑的眼光看他,不會這樣的,那是我們人類不平等的 心。如果你能夠以平等心,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真的會來到用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這個叫做「醒後空空無大千」。

  但不是說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進入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幻世界,不是這樣子!正是從夢幻世界裡面醒 過來,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所以像這樣有什麼不好呢?再來,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是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 但是這含意都很深。

  能夠來到無為的人,老子有講:「無為而無不為」,但不會為非做歹。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有道共 戒,做什麼事情是從他的良心為出發、沒有瞋心,所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會有拿捏,而且他能夠知道說,做這件事對眾生有益,他就會去做,如果做這件事 情對眾生無益,他就不會去做,所以這是「無為而無不為」。

  透過有修來到無修的世界,透過有證來到無證的世界,透過有所得來到無所得的世界。為什麼他會來到無 所得呢?因為他是徹證真理實相之後,遠離顛倒夢想,在這個過程大徹大悟,他體悟的是「三法印」,體悟到大自然存在的真理實相,所以他的悟道是體悟真理,然 後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在這個過程他有沒有得到什麼?他只是醒過來,了解已經存在的事實,對他來講真的沒有增加什麼。

  可是一般人、一般眾生,沒有體悟到的時候,你是活在背道而馳的世界,當他了解之後,他是體道悟道而 行道,沒有真正得到什麼。因為這些真理實相本來就存在,法爾如斯的在運轉,所以悟道,事實上就是體悟到真理,他並沒有得到什麼,所以就是無所得。再來,在 這個過程,因為悟道的深入、越深之後,他斷的種種結縛越來越深,把種種結縛都斷除掉。

  所以證果的過程是斷除種種結縛,把以前我們內心裡面綑綁的種種結,錯誤的偏見、我見,錯誤的種種見 解照見到之後,把那些結縛打開、打開,當打開一個結縛,你就會解脫一分。你打開多少結,你就解開多少,那只是打開、打開,打開我們心裡面那些結縛。事實 上,他並沒有說真正得到什麼,但是當他打開之後,內心卻是充滿著安祥、充滿著快樂。所以外表有形的物質上面,他並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得到的是內心的安祥、 內心的法喜快樂,這樣知道嗎?所以說「無所得」。

  再來,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是來到無生的世界,但是請你不要光從文字上面去解讀,認為「無生」就 是斷滅空,錯誤了!不是這樣子。為什麼一個人他能夠來到無生的世界呢?因為他徹證到無我,真的要體悟到無生,就一定要徹證無我。無我,是佛陀所講「三法 印」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法印,是宇宙存在的真理實相。

  很多人認為說「無我」?這我知道啊!我會啊!這個我早就知道啊!這沒有什麼神奇啊?眾生很容易被這 個「自我」所欺騙,你錯把知見當證量,以為你會講「無我」、會解析「無我」,就是做到「無我」,不是這樣的啦!不是的啦!你要真的做到「無我」,真的證悟 到、真做到「無我」,才算是真的懂「無我」,不是用嘴巴講。

  如果你很會宣說「無我」,但是你展現出來卻是有自私的心態、有我慢的心態,只要你還有一點點的自 私、我慢心,你就不算真正了解「無我」。所以初果、二果到證到三果證量的人,都還沒辦法真正做到「無我」,他是理解「無我」,也慢慢地趨向「無我」的境界 在做,但是還沒有真正完全做到,真正完全做到的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人。

  如果一個人能夠來到真正「無我」境界的人,他做事情就是沒有私心,無我、無私,所以他是秉公處理, 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眾生,他跟普天下的眾生,來到大家就是一家人,以愛己之心來愛護一切眾生,真正體悟「無我」的人,絕對不會有任何的瞋心,你還有瞋心, 就是因為你跟眾生還有距離,這樣知道嗎?

  一個真正「無我」的人,他絕對不會有瞋心,所以真正體悟「無我」的人,因為他那個「自我」粉粹了, 「自我」消失了,所以用世間的語言來講,就是他跳脫了六道輪迴,不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輪迴,因為他沒有貪生怕死、他徹證,已經徹底的了解生死大事,來到 大安心大自在。

  「自我」消失之後,他不會貪生怕死了,至於我以後的生命會是怎麼樣的形式,將來會是怎麼樣的變化, 那不是我的事了。生不是我的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是整個法界、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的因緣,那是整個世間、整個眾生的事情。就像說空海要來到高雄這裡上 課,跟大家講經說法,也不是我單一在決定,那是要很多的因緣,你們如果不來聽,我勉強你們來聽,那也沒意思呀!你們在這裡也會像坐在針氈一樣。包括說,空 海要到大陸去弘法,也不是我在決定我個人要去,或是我選擇哪個地方,不是這樣,而是因為眾生有需要,他們希望空海過去,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

  我們要好好去體會,一個真正來到「自我」消失的人,那個「我」放掉了,所以不在六道裡面輪迴,但是 生命不是斷滅空,真正體悟「無生」的人,他是來到「無不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的那一句話非常好,若實無生無不生。若真的體悟到無為,你可以來到 無不為,證悟到阿羅漢的人一樣,有需要掃廁所,我就去掃廁所,而不是包裝個很好的金身,然後在那裡被人抬轎,不是這樣的。

  哪裡有需要?我就到那裡,需要做什麼?對世間有益我就去做,就這樣。所以跟大家簡單的敘述阿羅漢的 世界,我們要了解,為什麼佛陀講說:成佛事實上我無所得?大家慢慢去理解,因為我所體悟到的真理實相,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我佛陀去創造的,不是我去發 明的,我只是發現而已,發現了之後,然後我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這對佛陀、對那些解脫者而言,不增一分啊!因為這些你本來都存在啊!只是你有沒有發現而 已,你有沒有了解而已,所以說「本自具足」。問題是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就是在背道而馳。

  「而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固定的一個名稱,可以稱為阿羅漢,不是用世間人的絕對標準,是來 到無所得的世界,有這樣證量的人,我們權稱為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相」,如果一個人說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已經 證悟到阿羅漢,佛陀說這樣的人還是落入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裡面。如果你自認為證悟到最高境界,來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心態表示還在人我相的 世界裡面,因為這其中是含有我慢、我見、身見的,含有我是、我能。

  一個真正走在解脫道上面的人,我慢是越來越少,錯誤的修行方法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越修越厲害,才 會自認為自己證悟到什麼、得到什麼。「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有的人自認為證悟到阿羅漢,然後一直到處強調,要別人證明他、肯定他,但是 如果你是真的阿羅漢,還需要別人肯定嗎?就如同本來肚子很饑餓,我現在肚子吃飽了,難道我肚子吃飽之後,還要你來跟我證明、要肯定,我已經吃飽了?你要相 信我已經把肚子填飽了,你要證明我、你要肯定我,難道還需要這樣嗎?

  因為你還不是,所以才需要別人的肯定,如果真的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所有這些痛苦、憂悲苦惱消失 止息之後,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你還需要去跟別人講:你要相信我喔!我的內心憂悲苦惱已經止息了,還需要嗎?你只要如實展現出來就好嘛!展現出你的安祥、展 現出你的慈悲,這樣就好了。

  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太陽,難道你還要去跟月亮、或是去跟地球講:你們要相信我哦!我 是太陽喔!你還要去跟其他星球或是其他眾生講:你要相信我哦!我是太陽!還需要這樣嗎?如果你真的是太陽是不需要去強調、講那些,就只要把你的光芒散發出 來,把你的生命意義散發出來,眾生自然感受得到,不必用太多的言辭去強調我得到什麼、證悟到什麼,你只要把它的實質發揮出來。因為你還不是、信心不夠,所 以你才需要更多的肯定。

  「若阿羅漢作是念」,一個真正證悟阿羅漢的人,然後說自己得到阿羅漢,會這樣強調就表示還不是,因 為你還是在人我相裡面分別,還是在我慢的世界裡面。「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須菩提講:佛陀您說過我得到了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意思就是你肯定我 這個菩提,已經來到無諍三昧,是在所有群眾之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陀肯定須菩提的證量,但是須菩提就講:我不做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不錯!因為須菩提是佛陀的學 生,佛陀肯定他,但是對須菩提而言,他沒有那些我慢,不會說佛陀頒發證書給我,就趕快拿個證書到處去向人炫耀,他反而是更加的謙虛。所以須菩提就說:世 尊!如果我有已經得到阿羅漢的念頭,世尊就不會幫須菩提來印證了。

  不會說:須菩提啊!你是很喜歡清淨梵行的、很喜歡修行的、是離欲阿羅漢,你的修行境界很高。佛陀就不會跟須菩提做這些肯定,因為「須菩提而實無所行」,他真的來到沒有我慢、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 界。所以佛陀才肯定須菩提的修行證量。

    【幻燈片】

  幻燈片是為了協助大家再理解《金剛經》裡面的深義,我們現場講經,然後配合幻燈片,在拍攝製作的過 程都是屬於比較高難度。現在看這一張,台灣話叫做「菜頭」,在春節或是競選期間當贈禮,要討個「好彩頭」。事實上本來是沒有名稱,就因為我們台灣人講「菜 頭」,國語叫做「蘿蔔」,如果說送一個「好蘿蔔」給你,就沒意思,如果說送一個「好彩頭」給你,對方就會很高興。你看同樣的這個,它本身沒有名稱,要稱為 蘿蔔、菜頭,或是用英文、日文,用不同的語言稱呼都可以,但是如果你送給日本人,或是送給外國人說:我送你一個「好彩頭」,他也不知道什麼意思,聽不懂 啊!也不知道為什麼稱做「好彩頭」,還認為「蘿蔔」放沒多久就會壞掉。

  事實上因為我們語言的發音:菜頭--好彩頭,就這樣而已。所以,本來實相是沒有名稱的,眾生把它貼 上名稱,然後就認為:我送這給你就是大吉大利。如果有人在辦喪事,你送這個給他,他會很火大呢!喪事怎麼是「好彩頭」?!我本來是好意,認為你們需要一些 蔬菜,所以送一些蔬菜給你們,但是他反而會不高興呢!

  下面這幾張幻燈片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說佛法即非佛法,法無定法」?到底一個現象,你稱它為生?還 是要稱它為死呢?一個現象你要稱它是好現象?還是不好現象呢?我們現在來解析。

  我本來是空中的一朵白雲,到處在飄啊!到處在流動、在空中飛啊!飛過各大山頭,在大自然中翱翔。有 一天風雲變化,開始烏雲密佈了,這是無常、無常,無常在變化,這個無常是好?還是不好呢?以大自然來講,沒有所謂的好或是不好,天氣快下雨、烏雲密佈,沒 有帶雨傘、帶雨衣的人認為不好,但是如果中南部缺水,他們就認為可以普降甘霖了。如果他需要陽光普照,要曬什麼東西,認為下雨天對他們來講是不好的。

  所以,好不好有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絕對的,這叫做「法無定」。現象界、大自然界存在的一個現象, 但是眾生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從你的好惡來界定這個好不好?但是你都只看到片面而已。烏雲一直在密佈、密佈,這是無常法印,一直在變化,到後來是下大 雨!烏雲密佈之後,再來就是下大雨,你認為下大雨好不好呢?不喜歡的人就認為怎麼這麼倒楣,把我淋成落湯雞,但是這些雨是可以普潤萬物、滋潤萬物啊!萬物 如果沒有這些雨水,它怎麼成長呢?

  我本來是在空中的雲,降為雨下來,然後變成為溪水。那些雲變成為降雨,然後變成為水,對雲來講是生 還是滅?對雲來講,是滅、是減少、是一種死亡,我們可以把它權說是一種死亡,但是我這樣的變化過程,對水而言是什麼?是「生」。所以,同樣一個下雨的現 象,這是雲的滅、水的生,到底要稱它為生?還是滅?你認為這個現象是好?還是不好呢?一般眾生都只喜歡:我要生,生什麼?升官、生小孩。看到滅、看到死 亡,就很不高興、很不喜歡,因為眾生都是從一個片面的角度來看,卻看不到現象界背後的當下,它卻同時蘊藏著生、也蘊藏著滅。

  這些雨水降下來之後,可以滋潤萬物,我以前在空中飄的時候很瀟灑啊!當後來我變成雨、變成水的時 候,也不認為我的生命死亡,生命只是做一個轉化,而且又可以滋潤萬物。我們現在比喻:當我原來是雲的時候,就好像在天上、在天界,現在降到凡間,來到這個 娑婆世界、來到凡塵,這有什麼不好?我今天降到這個地上來,就好像從天界來到人間,一樣啊!我繼續在扮演我當下的角色,來滋潤萬物。

  所以並不是說:很倒楣啊!我前世是在天界,我是雲呢!現在是很倒楣,業力深重才降到這個地面上來, 實在是很倒楣、很不得已啊!。法界不會這樣大小眼,但是人就會在那裡怪東怪西。接受我當下的因緣,至於我從天上的雲,變成為地上的 水,也不是我單一因緣在決定,那是各種氣候因緣條件,也就是「緣起」,要各種因緣具足,我才會降為雨水,當我從天上的雲變為雨水之後,我一樣繼續滋潤萬 物。如果稻米沒有這些水來滋潤,人類哪裡有稻穀可以吃?有食物可以吃呢?哪一樣食物不需要水的滋潤呢?

  當這一生一世扮演是水的角色,我就好好扮演著水的角色,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所 以,從一個很廣泛的立場來看,你就會超越生死,如果你從片段來講,就會認為:我很倒楣啦!我從天上不小心,然後掉到人間來受苦受難,你的生命就會覺得過得 很苦,這樣你的生命就沒辦法發揮出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去了解,因為有這些雨水的滋潤,青菜才能夠長大讓眾生食用,能夠養育眾生。

  當有因緣的時候,眾生把我這個水拿去結成冰,水變成冰的過程,對水來講是怎麼樣?它是一種死亡,是 從液態變成為固態,對水來講,這是一種權說它是死亡。但對冰來講,它是一種「形成」--生命的形成,大家要推理到其它的。這個型態變化的時候,就代表某一 種型態的消失、死亡,以及某一種型態的形成,但是如果你從整體的立場來看,我有因緣從液態變成固態,然後眾生把我變成冰,當下我就發揮冰的角色,你要把我 拿來當城牆拱門,也好啊!可以莊嚴法界。你把我拿來建築出一個皇宮,也很漂亮、很好啊!我當下也全然接受,沒有抗拒這些因緣。

  當下的因緣形成這樣,我們就好好扮演當下的角色,不要總是在那裡哀聲怨氣,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充分 把我們的生命發揮出來,所以水變成冰,也沒有事、沒有好壞啊!也不是壞事,當下一樣可以莊嚴法界。如果有因緣,當我要扮演彌勒佛的時候,也好好扮演彌勒佛 的角色,你們要來膜拜我,那是你們眾生的事情,因緣就只是這樣,我就扮演彌勒佛的角色。所以,冰也可以變成彌勒佛,只要把它雕成這樣,本來是一大塊的冰, 放在那裡你不會去拜,但是當我把它雕塑成一個像出來之後,眾生就會對他一直膜拜了。

  因緣改變之後,眾生很容易被這個外相又卡住了,好!要膜拜是你的事,我還是一樣在宣說無常法印、無 常法流。當沒多久因緣改變的時候,我又會溶解成為水。冰溶解成為水,對冰來講是一種什麼?是一種消失、一種死亡,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它是不好的現象,一 種消失、一種死亡,認為我所崇拜的偶像消失了。但是因緣條件改變的時候,我變成為水,水有什麼不好呢?這時候冰變成水,對水來講又是一種生。

  到底這個過程是生?還是死呢?是生、還是滅呢?這叫做「法無定法」,你不能光從片面的角度來看、來 衡量,認定這個現象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眾生很容易從片面的角度來看,如果你一直執著在彌勒佛的形象,當它溶解為水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是很不好的現 象、很不喜歡,因為我的偶像怎麼可以消失呢?怎麼可以溶解呢?但是當因緣條件改變的時候,它一樣繼續在流動、在變化成為水,它慢慢在流動、流動到河流,一 直的化成為水,然後又一直流、流到海洋,你認為水一直的流,流到這個海洋,到底是生、還是死?是生、還是滅?

  如果以一個人的生命來講,他從成年、壯年,然後老死,就好像一條河流游、游,游到這個大海,快接近海口、出海口,它快消失、死亡了,如果我們從河流、河水本身來講,我們認為它流 入大海就代表死亡,代表著它即將消失了,好像被吞噬掉了、被吞滅掉了。但是當它慢慢的流、流到大海,它有沒有真正的消失?它是溶入大海,跟大海又是溶為一 體。對河流來講,它好像流出、流出,但是對大海而言,你是流進來,到底這個現象是要算作出、還是算做入呢?是要稱為生?還是稱為死呢?所以這叫做「法無定 法」。

  當我溶入海水之後,我一樣不會哀怨啊!不是說:我這麼倒楣!我生命快消失、快結束了,已經河流流到 這個海口,我生命快消失、死亡了,就變成灰心滅志,不會這樣啊!當我有因緣流到大海,我就跟大海一起脈動嘛!所以一樣溶入大海,大海就是我的家,跟大海就 是一體,如果你抗拒那個變化,一直堅持我要扮演的是河流的角色,我要的是河流、河水,不要變成海水,如果這樣的話,你落到大海裡面就會很苦的,就像一個石 頭掉到大海裡面,跟大海沒有辦法溶為一體的時候,會被海浪不斷的沖擊,你會很苦、覺得事事不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為你沒辦法溶入那個境界裡 面。

  如果我們能夠溶入當下,跟整個大海一起脈動,超越生死啊!我河流的消失、河水的消失,但是事實上我 是變成為跟大海一體,沒有所謂的生死,從這裡大家慢慢去體會,包括體悟到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死?這些幻燈片都是協助大家去體悟那個深義。當有因緣形 成美麗浪花的時候,我就扮演美麗的浪花,在人生激起美麗的浪花,也就是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但是要激起美麗的浪花,也不是我個人在決定,也是要有因有 緣。

  有一天當因緣又具足的時候,太陽把我從海平面慢慢的吸上來、吸上來,然後又成為空中的雲,我沒有抗 拒因緣情況變化,就隨順當下的因緣,從海水變成為空中的雲,到底是生還是死呢?如果你從片面的角度來看,你就會有生有死,如果你從綜觀整個全面來講,就是 變化、變化、變化啊!這個變化現象,你也不用馬上下論斷:是好或是不好。當我成為空中的雲的時候,我一樣又可以翱翔在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中,你能夠全然 接受整個法界的因緣的時候,你的生命會很有活力的,你的生命才會活出來啊!我當下成為雲的時候,我又在大自然中翱翔,然後飄到最需要的地方。

  以上是跟大家分享生滅變化的過程,什麼叫做生死?什麼叫做「法無定法」?協助大家去理解,破除我們 原來只是看片面角度的那一種觀念,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不生不死。

  再來看的是一堆牛糞,你說它是好?還是不好?你說它是淨?還是不淨?一般眾生很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是 牛糞嘛!這是不乾淨的、這個是不好的,我們不喜歡的啦!如果腳踩到牛糞的話,就覺得好倒楣啊!你看到這個牛糞就會不喜歡,但是包括這個牛糞本身都是中性 的。不淨?那是人類從人類的立場來看它,如果遇到滾糞龜或是牛屎龜,當牠看到牛糞,就會把它當做是牠的美食耶!

  人類認為牛糞是不好的,那是因為你不喜歡它,但是對這些花草植物而言,這是它們的什麼?養分呢!有 機肥料耶!有機肥料很貴呢!現在提倡有機食物、有機的農作物都很貴耶,回歸自然,所以你看牛糞到底好?還是不好?請不要從人類片面的角度,去界定它骯髒或 是不好,佛陀要喚醒我們「法無定法」,請大家拉開我們的心胸、拉開我們的視野,來了解《金剛經》裡面有很多無上甚深微妙法。

  《金剛經》真的是非常深奧,大家要用心來聆聽、用心來體會,你要真的能夠體悟到,都要累積相當多的 聞思修證。《金剛經》不是空談、不是空論,都是對實相世界的描述,對實證世界的敘述,如果你沒有深入聞思修證,沒辦法了解《金剛經》的深義,就算你整部經 都會背誦了,但是它還是它、你還是你,還是不容易化為一體,現在講述《金剛經深義》,就是協助大家逐步的去體悟,然後能夠體證到。

    莊嚴淨土 第十

  (這是有關於四果阿羅漢的世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 所得。」(注意這幾個字: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呢?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以前在聞思修證下功夫的時候,我是在然燈佛的地 方,我對法有所得嗎?「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一個人得道、成道、開悟,那都是一種權說。事實上真的跟眾生有不一樣的體悟,但是他是來到無 所得,因為他所體悟到的那些法,都是法爾如斯、本來就存在,沒有一樣是我創造出來的,沒有一樣是我發明出來的,我只是體悟到這個已經存在的真理事實,我只 是覺醒過來,然後看到眾生在苦海的世界,看到眾生處在無明的世界裡,心生不忍,大慈大悲憫眾生,再倒駕慈航回來協助眾生醒過來、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協 助眾生體道、悟道、行道、與道合一、解脫自在,就這樣。大家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無所得?含意都很深。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 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 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 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節裡面蘊藏很多的深義,第一點: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大家以為說他得道了、他成佛了,但 是佛陀還是跟大家澄清:佛陀他於法還是無所得。而「然燈佛」,我們要比較清楚正確的理解,真正是在點燃「宇宙的燈」,開始的是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整個 宇宙,所以「然燈佛」講的就像每天最大的燈是什麼燈?是太陽啊!我們地球最大的燈就是太陽,你把這裡的「然燈佛」理解成太陽,就更容易理解到《金剛經》裡 面的深義,就更容易看到實相,不是抽象的。這裡講的都是整個大自然,佛陀就是現觀大自然的實相,然後徹證「三法印」。

  佛陀就繼續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菩薩莊嚴佛土不?」一個人真正有修有證,可以稱為他莊嚴 佛土嗎?或是一般人在修行的過程、在服務的過程,或是在欲界裡面,你認為種種的莊嚴,這樣有在莊嚴佛土嗎?須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 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此處開始慢慢導引《金剛經》裡面很深奧的深義,如果用唸的把它很快唸過去,你以為了解了,反正「莊 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好像在繞口令,但是這裡面的含意卻是非常深,一般人所說的「莊嚴即非莊嚴」,以為是知道了,但是裡面所講的莊嚴跟非莊嚴,含意非 常的深。

  一般眾生所認為的莊嚴,不是真正的莊嚴。解脫者、智慧者所認為的莊嚴,眾生卻不認為、不以為那是莊 嚴,這樣就會構成很多知見上,以及認知上的差距。現在是講個概略的原則,我們再來去細分。很多人認為:我家裡要怎麼樣擺設?怎麼樣佈置?要裝潢得美侖美 奐,哪裡要擺什麼?要買多少的花瓶、藝術品?然後要買價值很高的藝術或是山水畫,一幅山水畫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這樣才叫做莊嚴。

  但是對一個真正重視修行的人,看到你家裡擺設這麼多,你認為說很莊嚴,但是他不認為那叫莊嚴,反而 是更多的累贅。而且你是佔用了更多的空間,讓家裡的空間更小而已,這不叫莊嚴。一個真正重視修行的人,他家裡擺設得會很簡單,裡面很清爽、很空曠、很簡 單,但是一般人進到這個地方,覺得這也沒什麼啊!都好像很簡單、很樸素,裡面沒什麼。一般認為道場的設備是五星級的設備,才覺得那種道場才叫做莊嚴。

  但是佛陀就告訴我們,真正重視智慧、有智慧、實修實證的人,他們所重視的莊嚴,不是一般眾生所認為 的那種角度。一般眾生所認為的莊嚴,對實際的大自然而言,不叫做莊嚴,但是真正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是非常的莊嚴,但是眾生卻不以為然、不知道,不懂得去欣 賞。

  如果真的打開智慧眼,真的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之後,每天隨時都可以看到法界非常莊嚴,而且非常深 的藝術,當你真的看懂大地風雲經、活生生的佛法之後,不會去執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的名畫,不錯!當然會欣賞也會看,但是你一看就知道大地風雲經的藝術,真 的是無價啊!不止價值幾百萬、價值幾千萬。當你慢慢聽聞解脫道課程之後,可以得到很多的無價之寶,你真的不用花費好幾十萬或是好幾百萬去買那些藝術品,就 能夠欣賞到真正非常深奧的藝術。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什麼叫做莊嚴、非莊嚴?如果以當今南傳、上座部地區佛教所重視 修行的叢林道場,大部分都是在山坡地區或是郊外。很明顯的特色是跟森林、大自然做完整的結合,禪修道場就在森林中,向大自然借用一個地方,建造一處可以遮 風避雨的禪堂及小茅棚。真正重視修行的人,硬體設備都很簡便,所花費的錢不用很多,但是所發揮出來的效果卻是非常大。

  我在西元一九八九年,也就是民國七十八年到泰國參訪佛使比丘的道場,也到阿姜查的道場參訪,那些能 夠吸引國際修行人的道場,其特徵在於沒有用富麗堂皇的外貌、禪堂,沒有富麗堂皇的五星級住宅。在佛使比丘道場,當時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木板,我們去的地 方就在林中,也有到海邊。

  在椰子樹下的幾間小茅棚,如果以台幣來講,一間茅棚的成本只要五千塊、一萬塊就夠了,但是卻能夠吸 引來自世界十幾個國家以上的歐美人士去參訪、禪修,為什麼呢?真正要修行的人,他們重視心靈的淨化,所要追求的是單純樸實、返璞歸真的人生。所以,包括我 們未來想要建設道場的趨向,都要重新思考,北傳地區每一提及道場的建設,常常都是在比較誰蓋的比較大、比較豪華,誰裝潢得比較富麗堂皇,用來吸引信徒,但 是很容易就淪為觀光道場,這樣很難留住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很難吸引真正想要淨化心靈、提升心靈的外國人士。

  建造一個富麗堂皇的道場,一方面對大自然的破壞力、殺傷力很大,一方面真正能夠發揮淨化人心的效 果,不會比一個簡單樸素的叢林道場來得好。像我以前有一些外國朋友,他們也曾經到世界各國參訪,當來到台灣,卻質疑台灣的佛教怎麼會變成這樣呢?他們要來 台灣找法、修行,卻怎麼都沒有呢?真的很感慨。因為當時我在就讀研究所,對整個南北傳佛教的優缺點,也都清楚的了解,因為他們都有到過南傳地區參訪,所以 後來就鼓勵我,並且介紹我到南傳地區的幾個道場去參訪。

  一般人所認為的莊嚴,對於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卻不認為是莊嚴,但是返璞歸真的禪修環境,也會有很多人 不認為是莊嚴。然而佛教的素質要提升,佛教真的要來到智慧型的佛教,一定是要返璞歸真的。

  真實人間的佛陀有四個很重要的階段。依照經典上的記錄,佛陀是在他媽媽要返回娘家的途中,在樹下所 誕生的,而佛陀在哪裡修行?也是在樹下修行。佛陀講經說法,大部分也都在樹下、林中。包括佛陀要大般涅槃的時候,以世間法的講法就是快要往生的時候,他選 擇在哪裡?雙樹林中的樹下。不是在某個大道場裡面,佛陀很重要的過程階段都是在樹下、森林中,這告訴我們大自然就是最莊嚴,眾生不認為莊嚴的,但是在有智 慧者的心目中,真的就是莊嚴的地方,所以我們要體會「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

  刻意人為的要去莊嚴佛土、莊嚴道場,刻意要用人為去莊嚴大自然,你越裝就越假,返璞歸真是真的最莊 嚴,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所謂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超越我們以前對於「莊嚴」的看法、認知,重新自一個更高的境界來看、來體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當年六祖惠能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很震憾啊!各位有沒有很震憾呢?如果你所醞釀的因緣足夠,一聽到這一段話就會很震憾,但是這 個含意很深,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沒有實際聞、思、修,再講個一百遍、一萬遍還是一樣,都只是一個標語而已。

  說要「應無所住」,還是一樣處處在住、處處在黏著,不然就是自已處處在住、在黏著,但是自己卻不知 道,都在指責別人、責罵別人,真的要做到不容易,你要聞思修證逐步上來。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真正要成為一個大修行者,你要生起這樣的清 淨心--「不應住色生心」。配合前面所講的「莊嚴即非莊嚴」,一般眾生常常用眼睛去看外面的色塵,以凡夫一般人的眼光所認為的「莊嚴」,如何的穿著、打扮 才叫做體面,才叫做富貴人家,如何的打扮就是很粗俗(土),或是如何的打扮或是建築,才叫做美侖美奐,怎樣的建築就很土,一般眾生是這樣的在衡量,你的眼睛跟色塵在接觸的時候,都被這個「色塵」吸引走,「色塵」就是你所看 到這些現象界的物質方面,眾生常常從外相、從外表來衡量,什麼叫做莊嚴?什麼叫做好看、不好看?你的心常常被「色塵」牽引著走、吸引著走,這就叫做你的心 常常住在「色塵」上面。今天我們真的要來到不應住在色界上,而產生種種妄想、產生種種心態。

  不要從外表來判斷來衡量,不要執著在外表、外相上面,眾生所看的角度都滿膚淺的,佛陀就是要喚醒我 們「不應住色生心」,不要從外表來衡量,不要以習慣性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做莊嚴?什麼叫做好看、不好看?然後在那裡起貪、起瞋。如果你能夠看到實相,就不 會黏著在色界上面,「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的「色界」就是物質方面的,或是外相方面的,後面的聲香味觸法,著重的是心理、心靈方面的。有的人不著 重外表、外相,但是卻很重視心靈的感受、那一種feeling, 非常重視那一種感受、感覺,像一些詩人或是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就很重視那一種聲塵,或是那一種觸覺,或是那一種心靈的感受。雖然他不注重外表,但是如果 是注重心靈的話,你的心還是一樣被各種境界牽引著走。

  有的人很執著在雕刻方面,所以他用畢生的生命練習雕刻技術,然後在那裡鑽研雕刻,但是他的生命就整 個被所喜好的吸引住,不是說藝術雕刻不好,而是你能不能有一種超然的眼光胸襟,有因緣我就雕刻,但是這個雕刻藝術不會牽引著我,不會把我的生命繫縛在上 面,有因緣我也會畫畫,來跟眾生結緣,但是我不是以畫畫為目的,我不是把整個生命都投入在畫畫上面,這就是「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要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面是告訴大家不要用過去六根接觸六塵的那一種習性來做反應,要 來到應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這一句話含意很深,一般眾生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常常都成為境界的奴隸或是跟境界打結,「打結」就是黏著、 被境界牽引著 走,這叫做處處住在境界上面。要來到「無所住」,不錯!這句話絕對沒有錯!問題是談何容易!真的要做到「無所住」,你必需要能夠來到「無我」的境界,來到 「心能夠與空相應」,心能夠來到「空、明、覺」的世界。

  不但來到「空、明、覺」,而且又了悟身心內外的這些實相,也溶入法流裡面,讓這些六塵穿流而過,你 不會住在那個境界上面,不會被境界所卡住,但是有的人會錯意,認為修行就是要來到六根跟六塵都不可以接觸、不可以看、不可以聽,然後吃飯也不知味,這樣就 變成是跟境界產生很大的抗拒,也還是一種住,也還是一種黏著。再來,有的人認為修行有起心動念就是錯誤的,所以認為要修到「無念」,「無念」就是無所住、 無我,這是錯誤的,很多修行人修到後來,就變成什麼也不敢做、不敢看、不敢聽,然後要修到「無念」,認為這 樣才叫做涅槃。

  其實這樣就是沒有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注意「生其心」,是一種起作用,我可以 聽、可以看,但是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不會被境界牽引著走,因緣聚合的時候,我一樣可以去做,但是當下去做或是不做,我都是從慈悲出發,從能夠利己利人的 立場出發。修行不是到後來變成消極悲觀、自我封閉,不是這樣的,不是到後來對生命否定,那是錯誤的理解。這一句話「無所住」,你應該要「無所住」,我們應 該要來到這種階段,但是因為「無所住」是比較偏於一種消極方面的,所以你又要能夠「生其心」,「無所住」是能出,能夠出來、出離、出三界,但是你又要能夠 入三界。「生其心」代表是能夠入三界,「無所住」是代表出離三界。要來到這種境界已經不容易,要能出又能入,所以含意很深。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 身,是名大身」這一句話把它很快唸過,你每一字都看得懂,每一句、每一段也都看得懂,但是它真正的含意卻很少人能夠懂,空海所講的都不是依文解字,也不是 參考別人怎麼講、別人怎麼說,然後綜合起來,集諸家之大成,再來一個「空海說」,不是這樣的。所講的這些都是來自於體悟、體證,所講的這些都是屬於實相方 面,協助大家去看到實相。

  這兩段佛陀就講:「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如果有一個人的身體大到像須 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我們地球上喜馬拉雅山是最高,包括整個喜馬拉雅山山脈都是最龐大。有人的身體大到像喜馬拉雅山身體,你認為這樣的身體是不是很大 呢?須菩提就回答:不錯!確實是很大。

  「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前面還容易理解,後面就很不容易理解,現在舉個例子來講: 人類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下,以人類跟喜馬拉雅山來比,就好像一隻螞蟻,站在你的前面、站在你的腳底下,你身體的龐大,對一隻螞蟻來講,就像人類心目中的喜 馬拉雅山。這個比喻大家好好去理解,因為這個要引申出很深的含義。「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因為以人類的知見,不管是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 這樣上來,或是成為生物學家,但是你要體會到「非身是名大身」不容易,因為人類很習慣性的用人類這一種二元對立的眼光來看。看起來會動的才叫做動物,看起 來它不會動的,你就認為它不是動物。

  有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有六根,這才叫做人、才叫眾生,那些狗貓牠們才叫眾生,植物不會動,就認定植 物不是眾生,那是人類錯誤的判斷。對於植物,人類給予很多錯誤的判斷,認為它們不是眾生,其實它們也一樣是眾生啊!再來,人類所認知的就是要怎麼樣的某種 形態才叫做眾生、才叫做動物,如果它的形態大到像一隻螞蟻來看人類的話,就像我們的毛髮對螞蟻來講就像森林、樹木,牠只是在森林裡面跑來跑去,尤其牠到你 的頭髮裡面,就像是在很茂密的森林裡面,牠會繞得很苦,對螞蟻來講牠感受不到是在人類身上爬、在一個人身上跑,牠感受不到。

  而人的智慧也是這樣,你所否定的,卻不知道它是蘊藏著非常高的生命、非常高的智慧;人類認為的無 情,卻不知道它正在孕育著你的生命,這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的話,會對整個大自然深深的感恩,而且我慢消失會很快。

  我們現在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解析,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血管,把這個血管放大,血管裡面有 很多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每個紅血球就是一個眾生,就是一個生命體。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受過高等的教育,都可以了解每個紅血球本身就是一個眾生,它一 樣有生老病死。而且紅血球出生之後,它漸漸長大,然後可以工作的時候,就一樣默默的在做它的工作,紅血球的工作、任務是輸送養分,所以紅血球本身就是一個 凹盤,就好像一個卡車這樣,上面可以載送東西,紅血球可以運送養分進到肌肉組織裡面,它運送營養素進來,然後又把廢物又帶出去,它們一樣在工作,在我們身 體裡面就像卡車不斷地在運來運去、運東西。不要以為它們沒有生命,每一個紅血球都是有生命。

  白血球一樣就像警察在負責我們身體裡面的治安,如果有病毒病菌進來,白血球就會離開血管,然後出來 把病毒、細菌圍起來,然後跟它一起死掉。所以我們會流膿、有膿,那個膿就是我們的白血球吞噬掉那些細菌,然後自我犧牲,把這個廢物流出來,它是壯烈成仁 啊!我們有感恩過嗎?很少!我們現在再把身體裡面的紅、白血球,把它擴大到這邊來,血管裡面有這麼多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以血管裡面的這些血球而 言,昨天流到這裡來,這個血管壁一樣是固定在那裡,這裡有洞,我跑出來到組織、肌肉裡面,然後把養分輸送出來之後,又再運送一些廢物,流到靜脈來,然後又 流到我們心臟、肺臟。

  相對於紅血球、白血球而言,是不是覺得血管壁是不動的,血管就好像是一條公路、一條管道,這些紅血 球認為我昨天來,你們是在這裡;今天來,你們也是在這裡,是我跑出來,然後我進進出出,所以是我會動。相對於紅血球而言,這些血管它們就好像不動。紅血球 它們跑出來,一樣會跑到骨頭或是肌肉裡面,昨天我穿到骨頭裡面,你一樣在那裡,一樣是這樣不動,我敲你、踢你,你也沒反應,我今天又跑來,再敲你、踢你, 骨頭你還是一樣沒有反應,所以對於紅血球而言,認為骨頭是無情的、不會動的。所以,以紅血球的智慧而言,它們體會不到血管壁或是骨頭是有生命的,而且不容 易體會到紅血球、白血球它們能夠存在,跟血管跟骨頭的完整體有密切的關係,它們體會不到。相對立場來講,認為只有我在動、你卻沒有在動。

  我們再來把它擴大解析,現在你就假設穿紅衣服的你是紅血球,穿白衣服的你就白血球,把你縮小到身體 裡面的紅、白血球上面來,現在就把你想為:我就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紅血球或是白血球,一樣喔!你每天在血管壁、在肌肉、在骨頭跑進跑出,但是你認為我會動, 我是動物,看到那個不會動的,就認為它是沒有生命、是無情的。但是以智慧者眼光來看,一般眾生智慧都停留在一個狹窄的範圍裡面,理解力也是停留在一個狹窄 的範圍裡面,而沒有真正的開啟智慧,因為以眾生的眼光來說,我紅、白血球體會不到血管壁有在動,我昨天來踢它沒反應,踢骨頭也沒反應,它是無情的,我踢自 己還會覺得很痛呢!

  所以,當人類踐踏在大地上面的時候,你認為它沒有在動,就會認為它是無情的,這樣可以了解嗎?慢慢 去體會。有的人認為為什麼要感恩大地?為什麼要感恩那些水?如果血管壁裡面沒有那些水、液體,這些紅血球、白血球怎麼存活呢?我們現在慢慢再理解。我們現 在聯想自己變成地球跟太陽,這整個太陽系就變成一個大身,那你呢?就是身體裡面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眾生很難理解到地球、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 如果沒有這個身體,紅、白血球怎麼存在?如果這個身體是個死亡的身體,你裡面的紅白血球還能夠活著嗎?這樣可以了解嗎?紅、白血球你的養分來自哪裡?還是 這整個身體的供應,萬物之靈的人類,你的生命能源來自哪裡呢?所以大家好好去體會。

  你體會不到的「大身」、「非身」,「非身」是相對於人類的體會,人類認為要有幾尺之軀,才叫做身 體,但是更大的身體或是不是按照人類所體會的那種形象、那種身體,人類就體會不到,然後就認為那叫做「非身」,你就否定它的生命存在,就認為那是無情的。 但是佛陀說「非身」,人類體會不到的那個「身」,事實上叫做「大身」,如果你能夠真的好好去體會,你的我慢會很快的減少減少,也會很快的消失止息。

  我們再解析「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或是很容易錯解。一般眾生常常是 一直在追逐金錢,認為沒錢不容易辦事,認為有錢就很好辦事,造成很多人把他的生命目標,放在追逐更多的金錢、累積更多的財富,如果他能夠金玉滿堂,就覺得 非常的光采、非常高興,認為很有成就感,不知道他的生命都一直放在追逐金錢上面,就是在欲界裡面打滾。

  一般人都是在欲界裡面打滾,有的人後來想說要修行,要放下這個欲界,堅持要清修、要持戒精嚴,十戒 裡面就有一條「不持金銀戒」,有的人就堅持是個標準的修行人,是個持戒精嚴的人,我不可以碰觸到錢、不可以持錢、不可以拿到錢,所以他對金錢就是會設法排 斥、撇開,如果我的手有碰觸到那些錢、拿那些錢,就認為是一種污垢,或是持戒不清淨,當然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如果他以那一種認為說:這才是他的目的、這才 是他所要的,這樣就不知道他是從一端跑到另一端,這邊是一端,為了要樹立他是一個清淨的修行者,他是從一端然後跑到另一端。為什麼說跑到另一端呢?因為有 的人認為持戒清淨的人,他對這個不是很能認同,認為我們照戒律做啊!這樣才是應該啊!才是正常啊!但是這裡面沒有正確理解佛陀所講的「不住」、「無所 住」、不持不觸。

  「不觸」,事實上你的心對金銀有沒有在住?他自己會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認為我身上沒有拿到 錢,我不碰觸錢,就是「不住」。有的人甚至會認為說,因為有些團體,尤其是有些南傳地方,認為是持戒清淨的團體,他們不拿金銀,如果北傳的人有碰觸、有拿 金銀的人,就認為你是持戒不清淨的,就不跟你共修,有的會這樣,認為你持戒不清淨,就不跟你共修。因為他認為你身上有碰觸到錢,就是染污的、不清淨的、污 垢的。但他不知道就算你身體上都沒有碰觸到錢、沒有拿錢,但是你這錢的問題,在你心裡是不是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說,錢對這樣的人還 有沒有腐蝕性?還是會有!只是他不敢去碰觸而已,所以他認為這個錢方面是具有腐蝕性的,是具有讓人墮落的,所以他發出一股很大的離心力來抗拒它。

  當事人他對這個錢還有沒有在用力?還有沒有在出離的那種力量?他是有,這是有為有修的過程是不錯, 但是這不是目的。因為錢本身它並沒有罪惡,它只是一個工具,而且是中性的,有的人不知道它是個工具,就一直追逐它,把工具變成目的。就像把方便法變成究 竟,結果一直被這個金錢卡住了,這個是一端。但是有的人認為這個金錢就是罪惡,碰觸到它就是不應該、不好、不對,所以就變成把它貼上一個罪惡的名稱,你內 心裡面沒有用平等心來對待它?你是設法避開,但你內心裡面對錢的陰影,還是一個很深的陰影。

  這個錢對當事人來講並沒有說解脫自在,因為錢對他來講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只是用很強的離心力來 對抗它。所以「不持、不觸」,並沒有來到《金剛經》所講的「不住」。《金剛經》所講「不住」的境界很高,了悟錢的實相,知道它是個工具,當沒有因緣接觸到 錢的時候,我沒有遺憾。兩袖清風,我一樣瀟灑自在。如果有因緣接觸到錢,他也透視了解這個錢的作用,要善加應用,可以發揮錢的效果來利益眾生,善加應用這 些工具可以利益眾生,但當事人他對這個錢沒有任何的黏著,可有、可無,有就發揮這個工具的效果來利益眾生。沒有,我也不必刻意去追逐;沒有,我也不會自歎 自艾自憐,不會這樣。所以我身體上有沒有帶著錢,不重要!不是說我身上有帶錢,就叫做有染污,不是這樣的。

  最主要是你的心態、你的心裡對錢有沒有黏著性?這是滿重要的一個觀念,如果你對金錢有黏著性,就是 對你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果你認為金錢是骯髒醜陋的、污垢的,它在你的心裡面還是一樣是黏著的,並沒有從金錢解脫出來。真正能夠從金錢裡面,是你要透視了解 金錢的性質,它是個工具,然後我觸不觸都無所謂,因為我內心沒有黏著,有錢、無錢都解脫自在,這叫做「不住」,有錢我能夠生其心,這個心不是貪染的心,而 是善加應用這些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情。

  舉個例子來講,空海出來弘法三年,這幾年來從各方贊助的各種款項,大概將近五百萬左右,我們三年用 五百萬,結果這些錢發揮出來,製做很多的VCD、錄音帶、MP3, 以及光碟、還有書本,然後流通到國內外、流通好幾個國家,我們把它善加應用,然後可以發揮利益眾生的事情,錢有沒有罪過?沒有罪過啊!最重要是我們的心不 要黏著、不要貪染。如果大家有正確理解之後,知道金錢的正確定位,人生的目標會重新調整,不會被錢賺走,一方面又能夠善加應用這樣的因緣。

    【幻燈片】

  空海以前上山下海、天南地北到處去蒐集的一些材料,為了幫助大家慢慢去體會到活生生的佛法、很深奧 的佛法,協助大家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拍攝了不少的幻燈片,慢慢地來跟大家分享。

  這張幻燈片是蕃茄、Tomato, 還有甘仔蜜、“臭柿”啊!大陸有些人稱為“西紅柿”,最初他們講說西 紅柿,我聽不懂,因為我沒看過啊!後來把那個拿過來之後,原來這個就是那個。你看喔!這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同樣的一個東西,它本來有沒有名稱?沒有!實相 本來沒有名稱,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起見,把它貼上去一個名稱,但是每個民族、種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來稱呼這個相同的內容的時候,他們用的語言不一樣, 當我把它稱做“甘仔蜜”-有蜜,有人把它稱做“臭柿”-有臭,大家就 不要在那堥ˊ堙G怎麼可以把這麼好吃的東西稱為臭的東西呢?所以不要在名相上面見諍,事實上實相是一個,但是名稱就是「道本無名」,沒有名稱。實相,你看 要用什麼名稱都可以。

  我希望大家要超越過去對語言名相的抓取,不要一聽到說:阿羅漢跟菩薩有什麼不一樣?就在那裡見諍; 阿羅漢跟佛陀有什麼不一樣?就在那裡見諍,那是沒有意義的,浪費我們很多生命。如果你認為有什麼不一樣,當你證悟到之後再說嘛!等你先把病醫好了再說嘛! 所以我們不要在名相上面見諍,我們看到那個實相。

  這個是“匏仔”,但是你講“匏仔 ”,大陸同胞他們聽不懂,這套課程內容未來還要播放到大陸去,稱它為“匏仔”?聽不懂!說 是葫蘆瓜,它又沒有葫蘆形,匏瓜?不對!讓我想到電視主持人胡瓜,你稱它“匏仔”也好,稱它& ldquo;匏瓜”也罷,事實上它本來沒有名稱,這個名稱是人類把它貼上去的,但是人類往往因為貼上去的名稱不同,結果就見諍不斷, 這樣你會慢慢發現人類真的很可愛。有人說“種匏仔,生菜瓜”,這句話是形容什麼?很倒楣的意思,人如果在倒楣的 時候就“種匏仔,生菜瓜”,這句話我們就要翻譯一下,因為聽不懂台語的人會不知道意思。

  但是你認為這樣是倒楣嗎?以現在來講,如果能夠種匏仔,卻可以生出菜瓜出來,這是奇蹟耶!這樣會有 很多人來參觀、來觀摩,還會研究為什麼會這樣?而且你賣出來的東西會很有價值、很昂貴。所以,你若能“種匏仔,生菜瓜& rdquo;,那不得了!太棒了!以前認為是倒楣,事實上你能夠真的這樣,也就是說能夠轉念的話,會倒楣嗎?你會財源滾滾、很多的名利雙收。如果能夠 “種匏仔,生菜瓜”,如果不在名相上面爭執,而能夠去看到實相,你會法喜充滿的,這裡面都還有很深的含意。

  這個稱作鳳梨,但是如果你送東西給人家說我是送鳳梨給你,對方不覺得有什麼特殊意義,一般現在我們 台灣民間都有送這個鳳梨,象徵什麼意思?『旺來』!因為台語叫做“旺來”,“旺來 ”是取其音-財源滾滾旺旺來,旺來真旺。但是你要知道“旺來”,是台灣人在講、閩南人在 講,你用國語來稱呼,就不叫旺來,它叫做鳳梨。你用英文、用日語,也不叫“旺來”。

  所以,台灣人對名稱有特別的喜好,因為那個名稱剛好就符合你內心所要的,所以你就認為送鳳梨就是討 吉利,眾生有沒有被這個名相所卡住、所吸引?被一些人類所設計出來的語言名相卡住了?如果你送人家一把傘,人家就會認為是不好的徵兆,因為& ldquo;傘”表示散開。眾生就是這樣,人家好意送一把愛心傘給你,你卻認為別人不懷好意,很多的是是非非就這樣出來。人家送你一 個水梨,以前也有人送水梨給我,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妥,說不可以送給老師水梨,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你送什麼給我,我看情況就接受,讓眾生隨喜。但是後 來我後來問他為什麼又把水梨拿回去?他說人家說送水梨代表是分離、跟老師無緣,這不可以,不可以這樣。

  眾生就是被語言名相卡住了,被這個聲塵所吸引住了,被這個色塵所卡住了,所以眾生常常成為色聲香味 觸法的奴隸。

  這個叫做菜瓜花,一般看這個絲瓜花、菜瓜花,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有什麼新奇,但是如果你真的好好 聞思,你就處處見法、心花朵朵開,不是看到蓮花才心花開,不是看到玫瑰花才心花開。我看到菜瓜花也是一樣心花朵朵開,讚歎整個大自然的奧妙,裡面具足了 「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這個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看。

  如果你真的會看,從這一朵花裡面就能夠體悟到「三法印」,你真的就是心花朵朵開。這是一個蜜梨,然 後這是芒果,但是那都是人類貼上去的標籤。如果你送這個蜜梨給別人,有的人又會被名稱所卡住了,就不喜歡。你跟人家說我送一個芒果給你,是你生了個芒果, 不喜歡啊!讓你生芒果很多,讓你果實纍纍他不喜歡,因為很容易被那個名相卡住了。所以,人家講一句話,未必是不懷好意,但是眾生常常從自己的角度片面斷章 取義,然後就去解讀別人的意思,世間的很多是非恩怨就是這樣出來的,常常你聽話都只聽一半,後半呢?你就自己作文章,然後自己編出很多的顛倒夢想,編出很 多的故事出來,這都是沒有必要、都是自討苦吃。

  這是火山爆發,要拍攝到這個火山爆發的景象,很不容易!這裡要讓大家來看,這個景象到底代表的是好 還是不好?這要看眾生從什麼角度來看,要讓大家體會什麼叫做「法無定法」。「法無定法」就是一個現象的產生,你不能夠說它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不好,看你是 從什麼角度。如果你能夠站在越高遠、越超然的立場來看,你的體會就會越深,就不會在那裡跟眾生見諍這個絕對好或絕對不好。

  火山爆發之後,你看這是什麼?火山口。陽明山大油坑的火山口,前幾天禪修的時候,也帶領大家去看這 個火山口,但是因為我們這一次距離上一次拍攝,已經事隔一年,。年之後,這邊被很多噴出來的硫磺堵住了,所以這邊高起來,出口變成是在那一邊。它一樣在無 常改變,這個硫磺口、火山口,是以前爆發過的火山口,現在剩下兩個火山洞、兩個噴口,它一樣不斷的在噴出熱氣出來,這是在告訴眾生,一般眾生看到或提到地 震、火山爆發,就認為是不好的現象,但是對科學家、天文學家來講,火山爆發、尋找星球有沒有火山,是科學家很重要尋找的證據,某個星球有沒有火山的存在, 對科學家、天文學家來講,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如果星球有火山活動存在,代表這個星球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極有可能有眾生的存在,有生命體的眾生存在。

  所以,火山爆發、有火山口的存在,表示這個星球是活的,對生物學家、科學家來講,都是好的現象。再 者,很多人都不喜歡地震,一提到地震都認為殺傷力很大、破壞力很大,一提到地震,大家就想到無常、人間的悲劇,是很不好的事。不錯,地震有殺傷力的一面, 但是我們能不能站在更超然、更客觀的立場,來了解這個事實呢?台灣的地形是在弧陸碰撞下產生的,這是在告訴我們:台灣是因為板塊的擠壓,也就是透過地震, 因為板塊擠壓一定會產生地震,台灣的地形是透過地震板塊的擠壓,慢慢的形成起來、隆起來。

  如果沒有板塊的活動、沒有地震的產生,會不會有台灣?沒有台灣這個地形。因此,地震對總體來講,對 台灣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不能夠從片面的角度來說,地震就是絕對不好,當然我們也不期待地震,但是因為要不要有地震,不是我修行境界很高就能夠決定的,不 是我們在決定的,那是整個大自然的運轉。當地球地殼累積到相當能量的時候,它就要發洩出來,能量就要釋放。

  或許有的人認為他們的上師修行境界很高,只要他在哪裡,那個地方就不能有地震、就不敢有地震,我是 覺得這裡面要做相當大的保留。因為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你認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德行很高,我到哪裡就可以把它震伏住,這個地方就不能有地震。現在 假設這個地區本來每年固定要釋放一些能量出來,你在那裡坐鎮十年,現在假設你真的很厲害,坐鎮十年,十年也都沒有地震,好啦!等到你一走的時候,結果會怎 樣?產生更淒慘的大地震,它有階段性的釋放還好喔!知道嗎?如果你一直把它壓抑、壓下、壓下,讓它不釋放,等到有一天它忍無可忍了,實在沒辦法了!就爆發 出來,那種殺傷力更慘!

  所以,不是說透過我們的修行,然後去改變什麼,不是這樣啦!我們要了解每一件事情,像這是我們到佳 樂水拍攝到的,這就是告訴我們:以前幾萬年前,這個礁岸是浸泡在海洋裡面,但是因為板塊的擠壓,所以它不斷地升上來,這在告訴我們,台灣陸地是因為板塊擠 壓,透過板塊的擠壓慢慢地隆升上來,所以我們不能夠對地震下一個論斷說它是絕對好,或是絕對不好,不是這樣,是有利有弊,有好有壞。

  我們要了解佛陀所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包括堅硬如地殼,也是一樣會變,如果你有無常觀的話,你 在建築的時候就會加強安全系數。你有無常觀,反而會過的更安心、更安祥,絕對不是悲觀,不要錯解無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像東海岸的這個都是海水浸蝕過的地形,這裡面都有珊瑚,都要告訴我們幾十萬年前,這些都是在海平面 裡面的,地有沒有在變化,一樣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再來我們看這是靈芝,你看靈芝的產生來自於要因緣要具足,它真的是很挑環境的,因緣要具足,而且這一棵 樹要死掉之後,靈芝才會在枯樹上面孕育。所以,這一棵樹的死亡,孕育靈芝的誕生。有死有生,有生有死,沒有絕對的。因為那一棵樹木的死亡,因緣慢慢的蘊 釀、慢慢蘊釀,這些靈芝慢慢地形成,就像你認為有所成就,認為我這樣長得很漂亮,但是你要知道背後要有多少的因緣在支撐,生生滅滅之中,體會什麼叫做不生 不滅?

  這個也是一樣,這一棵樹木倒下,慢慢腐爛之後,因緣具足,這些草菇就產生了,而這也是一個枯樹生命 的轉換,所以我們要慢慢去體悟、慢慢去了解,包括這一朵蓮花,看你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如果是要賞花的人,你認為這一朵蓮花,沒有什麼值得欣賞的,因為太熟 了,花要凋萎。但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來講,他看到即將結出纍纍的果實,所以無常,好不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我們不要抗拒無常,你真的了悟「三 法印」之後,你的生命會很灑脫、會很自在。

    無微福勝 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 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這是一個比喻,如恆河中所有沙數,那些沙已經夠多了,恆河裡面的沙不止是幾兆,不是幾十億、幾百億 而已,是幾兆、沒辦法算的。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每一粒沙又代表一條恆河,現在假設印度恆河總共有一百兆粒的沙子,一百兆的沙子,現在你 要再去理解像一百兆條的恆河,這樣多不多?「如沙等」,像一百兆粒的沙子,有這麼多條的恆河,你認為多不多呢?當然很多、很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 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用很多很多的財布施、種種七寶的布施,包括把你所有的家產全部都布施出來,這樣功德大不大呢?多不 多呢?很多啊!很大啊!佛陀強調的就是,如果有人能夠了解、能夠受持這一部《金剛經》,包括能夠好好去理解,好好去體悟裡面重點的四句偈,而且又能夠為他 人演說、為他人講解,所得的福德是比布施整個家產,所得來的福德都還大,當然這裡是強調你能夠理解《金剛經》,又能夠講述《金剛經》,福德是很大。

    尊重正教 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 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一段一樣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他用什麼比喻?「須菩提,隨說是經」,如果你能夠理解《金剛 經》,又能夠隨順因緣跟眾生講解,甚至只要裡面這麼簡短的四句偈經文,能理解又能夠跟人家講述的話,要知道「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 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這樣,當知一切世間、天界、人界的所有這些眾生,包括阿修羅道的皆應供養。這樣講經說法的人是很稀有難得,值得眾生 來供養如佛、塔、廟,像這樣的人在講經說法,我們要尊重他如同佛陀一般的尊重他。「如尊重塔、廟」,以尊重一個道場的那一種心態、尊重佛陀那種心態,來尊 敬這樣的人。「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何況有的人能夠受持整部《金剛經》,而且又能夠讀誦、為人講解呢?這都是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跟殊勝。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一個人能夠全部理解《金剛經》,又能夠讀誦、為人講解,這樣的 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裡不是依文解字講解《金剛經》就算,不是這樣,這樣很容易讓一般眾生認為這個功德很大,變成一種貪功德。貪功德你就會怎麼樣 呢?我趕快、趕快去翻翻,看別人怎麼註解、怎麼講解《金剛經》?東家怎麼講、西家怎麼講?這個人怎麼講、那個人怎麼講?結果你會去參考很多家的註解之後, 然後就認為我知道了、我理解了,結果開始要出來講解《金剛經》,像這樣就是依文解字。你這樣在講述,背後要檢驗我們自己有沒有在貪功德?有沒有名利心?如 果有的話,這樣的功德反而不大。

  最重要的是要實際體悟、體證,所宣說的是來自於你的體悟、體證,不是為講經而講經,不是為說法而說 法,你真的是體悟到了、體證到了,這樣才叫做值得尊敬。因為你本身體悟到法、為法做見證,你本身就是法身,你本身就是道場,因為你本身就是道場,所以你到 哪裡,眾生了解的話,就會尊敬你,就是一個莊嚴的道場。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剛經》是個非常重要的寶典、非常重要的工具, 《金剛經》在哪裡呈現、哪個地方,大家就要尊重說這裡就像有佛在這裡,我們要以弟子尊敬佛陀的那一種心,來尊敬《金剛經》。《金剛經》確實是非常的重要, 所談的智慧也非常高,但是有一點也很容易被誤導,這不是佛陀本身的錯,而是後來在編輯《金剛經》的過程,太過強調《金剛經》的地位與重要,這樣很容易讓眾 生又把重點鎖在《金剛經》上面,結果就在那裡拜經、抄經、寫經、誦經,而很少下功夫去理解《金剛經》、實踐金剛經的深義,這樣就很可惜。

  這不是《金剛經》的本意,我們真的要深入了解《金剛經》的深義,才能夠得到無上甚深微妙法,才能夠 得到《金剛經》裡面很多殊勝的法寶。

    如法受持 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云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 則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 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 福甚多。」

  佛陀就問須菩提:依你的理解怎麼樣呢?我釋迦牟尼我有說法嗎?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就回答佛 陀:世尊,如來無所說。很多人都會講說佛陀講經說法,事實上應該是四十五年,一般流傳說四十九年,應該是四十五年,因為佛陀是三十五歲成道,之後開始出來 講經說法,祂是八十歲入大般涅槃,所以在這世間講經說法是四十五年。

  佛陀祂不是常常都在講經說法嗎?帶領大家禪修,一樣都有講經說法,怎麼說沒有說法呢?為什麼呢,這 就是佛陀很實在的地方,因為佛陀了悟所講的這些說法、這些法則、這些真理,完全不是祂所創造、所發明的,沒有一樣是祂私人的密法,沒有什麼密而不可傳的, 因為祂所講的這些也只是發現宇宙的真理實相。《阿含解脫道次第》裡面的262261頁兩節,大家仔細看看。

  佛陀說祂所宣說的這些法,都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所跟大家講的三法印,包括緣起法,都是法爾如斯 存在,都是真理實相。我佛陀只是發現了之後,然後跟大家來解析、解釋而已。我不解釋這個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有沒有因為我不解釋就不存在呢?不會,還是一樣 自然在運轉,不是因為我解釋了之後,它才存在。佛陀只是以悲憫之心把它宣說出來幫助眾生,佛陀只是做個指月的手指,告訴眾生真理實相是怎麼樣,然後協助眾 生去看、去了解。

  佛陀很謙虛,這些法不是祂個人所獨創的,不是祂發明的,祂沒有申請智慧財產權,沒有什麼密而不可傳 的,所以叫做「如來無所說」,沒有說法。大家要好好去體悟。一定要去體悟活生生的佛法,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當然是很多,世尊又繼續問:「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像我以前 看到這些佛經,很讚歎!因為我們在高中讀過物理、化學,也讀過原子、分子那些,後來我看佛經的時候,佛陀那時候就已經解析得這麼詳細,我們如果把那個微塵 (在微塵兩個字旁邊寫上原子、原子或是夸克)。以前我們高中時代只有來到原子的世界-原子、核子、質子、中子,現在要補充到夸克。「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我說原子即非原子,是名原子。我說夸克即非夸克,是名夸克。這不是在繞口令。

  如果這兩句話在十幾年前講,一般人還是不容易理解,我現在用這樣講出來之後,大家如果有接觸到近代 的高等化學、物理方面,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呢?以前牛頓的時代,他認為原子裡面的電子、原子,分子裡面的這些原子就像撞球檯裡面的那些球,撞來撞去、跑來 跑去,以前的認知,認為原子它是好像固定的一個圓,固定的一個範圍,這是以前的認知。我們三十幾年前讀高中的時候,就是這樣認為,但是現在的科學家、物理 學家,尤其是高能物理學家他們發現很多都推翻掉過去的那些觀念,他們發現原子不是以前人類所理解的這樣固定不變。

  原子本身是一個很模糊的世界,而且它本身就是不斷的在質變、質變、量變,包括說到夸克也是一樣。物 質所有現象界的一切,你可以看得到的這些物質,我們都可以把它解析,這是物理學家他們在解析的過程,把物質解析之後由什麼分子所組合而成,水分子、氧分子 還有碳、氫、氧,我們都可以找到,物質就是由分子所組合而成。再把分子解析之後,分子是由原子組合而成,以前的理解認為這個原子就是一個滿堅實的一個範 圍,原子裡面有電子在軌道上面跑,裡面有核子、質子、中子,以前的理解是這樣。

  現在的高等物理,因為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是來到原子彈的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在原 子彈的時代,但是二次大戰之後,慢慢人類又來到核子的世界,是核子彈的時代,就是繼續再深入解析質子、中子。我們國內的丁肇中博士就繼續再解析,發現了介 子、J子、介子、更微細的粒子,現在的科學家又繼續深入的解析,來到夸克的時代。質子、中子、電子、介子這 些,都是由夸克更微細的粒子所組合而成,而這個夸克本身,要知道連很微細的夸克本身,它都有陰陽之分,已經有帶正電、帶負電之分,很微細、很微細的粒子, 很奧妙啊!

  科學家又發現一個新的事實,發現所有這些原子、電子、質子、中子、介子、夸克這些,竟然都是以一種 波粒在存在。「波粒」就是原子它不是一個固定像撞球檯上那個球,這樣固定不變,它本身都在波動,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粒子,它是不斷在波動,而這個波動本身 又不斷地在變化、變化、變化。科學家現在才發現「測不準定律」,這些都很深。這是近十幾年的科學家他們才發現到的實例,這個實際的情況,但是我們看看佛陀 在《金剛經》裡面早就講了。

  「微塵,說微塵即非微塵」,就是這個意思,我說原子不是你那個固定不變的原子;我說夸克不是一個更 微細、更微細不變的那個粒子,不是這樣而已,它本身就是不斷地在波動,不斷地在變化,這樣可以了解嗎?講這一段是要幫助大家理解「說微塵即非微塵」,這裡 面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法印?當後來我有相當多的一些體悟之後,覺得如果是法印、真理,一定應該可以禁得起科學家的考驗、求證。

  所以,我又從科學家這個角度再去檢驗、再去求證,以前在高中時代、大專時代所讀的那些,是二十幾年 前的事情,覺得那些資料已經不夠了,我又去找最近這幾年出來的科學界所發表最新的發明,結果發現佛陀真的厲害,今天頂尖的科學家,都沒有人能夠推翻佛陀的 體悟,頂多都只是印證佛陀所講「三法印」的正確,大家好好去體會。如果你真能夠好好去體會,才會知道什麼叫做智慧型的佛教。佛教是智慧的,是禁得起考驗 的,禁得起求真求證的。

  「三法印」是不管你從哪個角度,不管你從最嚴密的科學角度來求證,它都存在,如果你可以從科學角度 來推翻它,可以證明「三法印」是錯誤的,這「三法印」就不存在,但是經過我很認真、很嚴格的去檢驗求證,我越求證越發現佛陀智慧之高,相當令人佩服。

  我去年到大陸弘法的時候,有一位退休的一位教授,他以前是在大學教化學的,因為他已經退休幾年了, 當我們講到這些夸克的觀念,他訝異自己怎麼不知道呢?一個大學的化學老師,因為他幾年前退休,所以沒有接觸到夸克這方面。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求知、求新求 證,要不斷地吸收學習,不要總是停留在過去的觀念知見,你停留在過去的觀念知見,不去求真求證,然後就認為我懂了,或是這個沒什麼,或是佛法不科學,不是 這樣的。我們要認真求真求證,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說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智慧者他們所體會的、所講出來的微塵,眾生很難正確的理解,你所體會的那 個微塵,跟佛陀他們所要講的那個微塵有很大的落差,這樣知道嗎?像以前我們講一個原子,眾生就認為它是個圓圓的,一個球不變嘛!但是你所認識的原子,跟佛 陀所認識的原子是有很大的落差。這就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也就是要否定掉你原來的理解觀念,到這裡大家可以慢慢歸納一個公式出來。後面有很多都是用 這種表達方式。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陀講出一個境界出來、說一個世界出來,眾生就以為我懂了、我懂 了,但是佛陀馬上又告訴你,不、不、不!不是你所理解的這樣,要再提醒你,不要粗心大意,不要被你的意識判斷所誤導,人常常都囿於自己很狹隘、侷限的觀 念,就認為我都懂了、我都會了、我知道了,佛陀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沒有用生命好好去找真理,沒有用生命好好去修、去體悟,不是你現在所理解的這 樣,包括佛陀講的『苦海』,大家都會講『苦海』,都知道什麼苦海,問題是你所理解的苦海,跟佛陀所講的苦海差了十萬八千里。佛陀所講的苦海,是我們的五蘊 身心,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的六識,你內心的心裡世界、你的種種反應啊!但是很多人都把苦海認為就是世間,認為這世間就是苦海,這是一個五濁惡 世,娑婆世界就是五濁惡世,你所理解的苦海跟佛陀所講的苦海,差得太多太多了。

  結果該出離的,卻沒有出離;不該出離的,你卻拼命在那裡出離。佛陀所講的苦海,就是因為我們的顛倒 錯誤認知,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沒有明行、沒有明心,加上你對真理實相沒有正確的認知,所以你處在無明的世界,去構築一個跟實相背道而馳的世界,結果常 常在自討苦吃,這就構成一個叫做苦海的夢幻世界。這個夢幻世界是因為沒有正確體會、正確了解,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苦海。要出離苦海,你要把無明轉為明,如果 你錯誤的認知,沒有針對這個核心,然後你卻是一直在怪外境,那就沒完沒了。

    【幻燈片】

  現在透過幻燈片的分享,解析《金剛經》裡面的深義,透過大家容易理解的這些實相跟大家分享。一提到 實相,很多人、尤其學佛的人,都一直在很虛幻的裡面要去理解什麼是實相。結果從經文裡面去探討,這一本經怎麼講解實相?那一本經怎麼講解實相?結果參考了 很多經典之後,還是不知道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實際存在的相貌,實際存在的,現在你所看得到摸得到、觸得到的這些,都是屬於實相,只是你有沒有正確理解而 已,有沒有正確了解而已,所以實相不是虛幻、抽象的。

  現在就協助大家從實相方面來了解《金剛經》裡面的深義,我們今天有講到「說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 嚴」。一般人看到這個,你覺得一個香蕉葉沒什麼,但是我們把它拍攝出來之後,在空海照相機的鏡頭拍攝之下,呈現出來法界的莊嚴,有看到嗎?它不是一個單 純,你以前所理解的這個沒什麼,它在告訴我們「三法印」,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法印?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緣起?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空?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 以有空義故,一切有才能存在?真的要體悟這些,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如果你真的有相當聞思基礎,慢慢去體會的話,你會發現這裡面非常莊嚴,如果你看懂這部 大地風雲經,就能夠看到活生生的佛法。

  在一個牆角,我們一樣可以發現到非常莊嚴法界的奧妙,大自然的奧妙。平常看起來沒什麼,這是籬笆上 面的一些炮竹紅,有的稱為紫羅蘭,你看它們跟這整個虛空這樣配合起來,一樣看到法界的莊嚴,我們後面有幾張幻燈片,如果你會看就會發現這一幅畫的幻燈片, 所呈現出來的比幾十萬、幾百萬的那些名畫,都還要更有價值。

  什麼叫做莊嚴?當無意中看到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很震憾,看到法界的莊嚴。一般人覺得這沒什麼,當你 走過去,再走個千百回,也會不覺得它的奧妙,它有什麼特殊,但是當我看到一枝草,它竟然展現這麼莊嚴的生命,你看這附近都沒有草,柏油舖上去至少有兩三年 了,這個柏油的厚度至少有五公分,如果柏油太薄的話,很容易就掀掉,所以至少要五公分以上的厚度,你看舖了幾年之後,那一枝小草竟然把柏油掀開,這不是我 去把它撥開的,我怎麼知道裡面有一枝草,它沒有跑出來我怎麼知道。

  有一天,當我走過去的時候看到,這裡怎麼有一枝草這樣,然後這個柏油被掀得這樣,我那時候停在那裡 很震憾,然後趕快到裡面去拿相機把它拍攝下來,一般眾生以為一枝草沒有什麼力量,以為植物它們沒有生命、沒有力量,用這一張幻燈片讓大家看看,連一枝草都 展現出這麼強的力量,是這一枝草把這個柏油掀開、撐開。這有沒有像發粿裂開,這個柏油是掀開,這一片本來是蓋在上面合起來的,現在裂成三塊,這一片掀到這 邊來,這一枝小草為了要突破出,你看它也一樣也是有一些受傷,但是它還是展現出很強的生命力,所以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讚歎、讚歎大自然的奧妙,看到大自 然的莊嚴,不要小看一枝草啊!

  台灣話有一句話:「一枝草一點露」,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劃地自限,法界大自然讓你存在,就是有你的 生命存在意義,要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不要這樣劃地自限。這又是另外一枝草,隔幾天後發現,以前沒有注意看,後來看到活生生佛法之後發現,這 是另外一個地方,這一枝草依樣把柏油掀開,旁邊的柏油都是好好的,這一枝草把柏油掀開,然後長出來,這沒有任何人工的安排,都是實相。

  我們看看一枝草都是很莊嚴的存在,如果你看懂了活生生的佛法-大地風雲經,這一幅裡面比價值好幾十 萬、好幾百萬的名畫國畫、山水畫都還更有價值,因為它都不斷地在跟我們宣說,什麼叫做緣起甚深?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常法流?什麼叫做無常法印? 法界的莊嚴讓各種生命蓬勃的發展,而且當下就是變化萬千。

  真正的解脫者是成為生命的藝術家、生活的藝術家,沒有虛假、沒有刻意造作,返璞歸真。當大家慢慢返 璞歸真,就會體會到大自然的莊嚴,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的莊嚴。如果心沒有靜下來深入聞思,在這一張裡面也看不到什麼莊嚴,但是如果你的心慢慢靜下來,你 看到這個之後,就會讚歎,讚歎大自然的莊嚴。

  像我們跟大家播放這一系列的幻燈片,都是以前拿著相機到處天南地北,有些真的就是要因緣具足才產 生,不是刻意要去拍攝的,遇到這樣的因緣,趕快就把這些法界大自然的莊嚴,拍攝、捕捉下來讓各位來欣賞,讓各位體會以前你不認為莊嚴的,竟然它是非常的莊 嚴,以前你不認為它有生命的,它卻是蘊藏著豐富的生命,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莊嚴即非莊嚴。

  如果能夠好好去體會、好好去看,在最純樸的鄉下,鄉間小路旁邊是甘蔗園,有沒有看到整個法界的莊 嚴?整個大自然的莊嚴,我們講的法界,就是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講宇宙太廣,我們講大自然,這裡的雲像什麼?像大鵬展翅。如果你真的看懂這部無字天書、 大地風雲經,你的心真的會是大鵬展翅。如果你真的看得懂,這是無價之寶、最深奧的藝術,幾十萬的國畫、山水畫,以前看還是這樣,現在看還是這樣,還是沒有 什麼變化、沒有什麼生命,但是活生生的國畫、山水畫,它會跟你講經說法,而且是變化無窮。如果今天這一堂課大家能夠聽得懂,當真的是賺了很多錢,不只五百 萬,因為你懂得欣賞這最深奧的藝術。

  什麼叫做非身?非身即是大身,人類一直在地球上的土地上,走來走去、走來走去,這是陽明山裡面的一 景,我去年來陽明山,這一棵樹也在這裡,杜鵑花也一樣開花,今年也是在開花,覺得它們都沒有在動、沒有在變,你不覺得這有什麼在變化,而且去年踏在這個地 上,覺得這個是無情的、沒有生命。人類就像身體裡面的紅血球,穿過骨頭、踢那個骨頭,也覺得它沒有生命。

  每天這樣上班下班,在馬路上、公路上這樣跑來跑去,你也認為是無情的土地,我們人類才是萬物之靈, 我們是有生命的,這個是無情、沒有生命的,要我感恩這個地球幹什麼?要我感恩這個大地,是我的頭殼壞掉。跟你講說要懂得感恩,你認為這沒什麼。那是因為人 類的智慧狹窄、視野狹窄,沒有真正去理解到什麼叫做非身?什麼是大身?

  這一張就是讓大家看血管裡面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它們都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眾生,裡面有很多的 血液,就像那些水分、血液。白血球它會脫離血管出來外面,把外面我們身體裡面的那些細菌,包圍起來吞噬掉。如果以紅白血球來講,它認為:我出來吞噬這些, 士出來運動、出來工作,它感覺不到血管有什麼生命存在。

  最嚴密的骨頭裡面,一樣都有血管跑進去,一樣有紅血球跑進去,昨天來,我也是從這骨頭進去,今天也 是這樣,我都沒有看到你在動,沒有看到你什麼在變化,所以就不認為骨頭有生命。因為它的視野狹窄,看不到綜合體,看不到這整個大體,看不到我們這整個身 體。

  人類的視野、人類的智慧,如果沒有開展、沒有打開,你的眼光就很狹窄,所以很多的判斷都是站在很狹 窄的視野來看,結果很多的判斷都是錯誤的,我們學佛就是要把視野、視界打開。一般眾生就在這台北火車站前面,人類的高科技、高文明,自認我們很行,這些土 地或是那些牆壁都是無情的生命,是無情、沒有生命。人類看不到整個地球在蘊育,看不到大身,所以人類就這樣一直的吃、吃、吃。以前是恐龍在吃,食量很大, 今天的地球上,以前的恐龍轉變成人類這個更大的欲貪,人類的食量比恐龍還大。以前恐龍對這個地球不會破壞那麼嚴重,現代人類欲貪無窮,那個食量就是欲貪, 你欲貪無窮,破壞就很大。

  這一棵菜上面有一隻蟲,這裡又有一條蟲,這個蟲認為說是我會動,現在大家稍微推理一下,這一棵菜就 像地球,人類就像菜上的這個蟲,這個蟲認為說是我會動,我吃、吃、吃、一直吃,這一棵菜沒有在動,它沒有生命,我才有生命,但是卻不知道你的生命來自於這 個地球,以及各種因緣具足的養育,也看不到,結果就這樣吃、吃、吃,吃到怎麼樣呢?把這個地球吃成這樣。

  人類無窮的欲貪,一直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破壞大自然,結果就一直吃、吃,把這個地球吃成這樣,如 果我們再不好好的重視環保,不好好重視這個大自然,真的我們後代子孫就岌岌可危,我們不只要為我們自己設想,也要為後代子孫設想,要好好的保護,要懂得感 恩,不要這樣一直吃、吃,把大地吃得那麼醜。

  如果你看懂了佛法,看懂大地風雲經,看懂什麼叫做非身是大身,這整個大自然是不是用地水火風空這些 在養育這麼多的眾生?大家慢慢去體會,每一張幻燈片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如果你會看的話,這是大台北、台北縣市,這一張幻燈片裡面有好幾百萬人所喝的水, 大部分是來自於新店溪上面的翡翠水庫放下來這些,你看這麼多的水,來養育這麼多的眾生,還有大地、有水、陽光、空氣,這就是一個大身在養育很多眾生,但是 眾生不以為然、看不到。就像身體裡面的紅、白血球,你看不到整個身體的存在,你才能夠存在。

  現在跟大家介紹一個雙珠泉,這是我們到大陸弘法的時候,到過一個地方,在門口有雙珠泉,每天有很多 人都來雙珠泉,它就是兩個泉,命名為雙珠泉。這個泉水很清澈、很甘醇,後面就是我們常常在那裡帶禪修的地方,我常常都會來到這裡舀那些泉水來喝,真的非常 的甘醇,他們城裡面很多是有自來水,但卻是用來洗滌而已,他們所喝的水,是舀雙珠泉這裡的泉水,然後再來喝,直接就可以喝不用煮過,而且政府也有檢驗過, 它的水質非常好、非常高,比一般的自來水都要好。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這裡舀雙珠泉水。

  你看大家一直在舀,任憑你再怎麼舀都一樣源源不斷一直流出來。結果雙珠凝成愛心泉,清泉滋養壽者 多。自然的養育,真的我們要好好去體會,當我們在舀水的時候,你有沒有體會到大自然的養育;當我們在喝水的時候,你有沒有體會到,非身、大身的養育。如果 你能夠慢慢去體會,就算你躺在樹下,也是可以好好去見法、好好去體會,人就是這整個大自然裡面的一分子,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看,你會真的心花朵朵開, 你的見法會越深,慢慢去體會。

  以前不以為然的,結果你竟然就是這整個大自然懷抱中的一個小孩,如果你能夠去體會這個小孩是靠著整 個大自然的養育,當你在喝水的時候,就會像喝父母親的奶水,如果真的好好去體會,你的內心會充滿著感恩,每一張幻燈片,都在講經說法,你真的看得懂,你的 我慢會很快的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感恩的心、慈悲的心。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 福甚多。」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在此提出宇宙觀跟天文方面的知見來跟大家分享。以前中國古代的天文 學家、以前古代的人,他們都認為這個地是方形的,天是圓的,所以稱為天圓地方,都認為地球是不動的而且是中心,包括到五百年以前,極少有人能夠體會到地球 在轉動,也很少人體會到地球是圓的。五百年前,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有體會到這方面,然後他們去求真、求證,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地球在動,有日出、日 落。

  關於日出、日落,以前的人都認為太陽是從東邊起來,然後西山落下去,以前都認為是太陽在轉、在動, 如果沒有經過天文學家、科學家求真求證,以人類的直覺就認為不錯啊!認為所看到的太陽就是從東邊起來、西邊落下去,沒有看到地球在轉。從相對立場來講,人 類站在地球上,因為你跟地球是一體,所以不知道地球在動,沒有一個對比的境界,你不知道。直到科學家他們求真求證之後,發現那是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知見, 所以就大大的打破人類對世界觀的那種觀念。不是地球不動而太陽繞地球轉,不是這樣的。

  後來發現事實上是相反,而是地球繞著太陽在轉,這樣對世界觀,把眾生從狹小錯誤的觀念、知見,慢慢 的提升上來。但是兩百年前的天文學家他們認為是可以證明地球繞著太陽轉,但是他們認為太陽是不動,太陽是定在那裡,所以把太陽取名為恆星,到現在天文學家 還是把太陽、會發亮的星星都稱恆星,因為以前錯用的知見。認為太陽是不動,因為從人類那時候有限的那種立場、智慧理解的角度來講,認為是不錯,我們可以證 明到是地球繞太陽轉,但是那時候人類還沒辦法體會到太陽也在動,所以那時候就認為太陽就是恆星。

  因為幾百年前、幾千年前,人類看的北斗七星也是這樣,他們沒有在動,什麼牛郎星、織女星,他們以前 也都是這樣,人類觀察之後,認為這樣一兩千年來,他們都沒有在動,他們是恆星。我們這個太陽也是一樣,他也是都固定在那裡沒有在動。這是兩百年前天文學家 的觀念知見,但是到近一百年來,近代的天文學就發現那是錯誤的認知,又把人類重新再打一棒,再喚醒人類。

  原來太陽也在動,這整個太陽系大家庭一樣都在動、都在動,為了協助人類從有限狹窄的這種智慧、這種 視野,慢慢的覺醒過來,那些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不過,我們以客觀來論,一般的天文學家、科學家,他們的智慧程度較一般人來講,要 算是高一些了,他們就好像站在前面引導、站在前衛,站在前面在引導人類。但是很多的理論、很多的觀念、很多的學說、很多的原則,經過科學家、天文學家、物 理學家,他們的設定、假設之後,經過他們的求真、求證之後,都成為能夠震憾世界的原則、原理,那些都是新的發明、新的發現。

  經過一段期間之後,人類智慧慢慢的成長,又會把他們以前所下的那些結論,所找出來的那些法則、原則 又推翻掉,這是很好的現象。代表人類的智慧不斷的在成長,代表人類的宇宙觀、視野,漸漸的在成長。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很多人認為今天是末法時期,現在 的眾生業障深重,空海卻不這樣認為,反而是今天的眾生,比起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時代來講,今天的眾生福報要多的很多,要大的多。兩千五百年前的眾生要受教 育,談何容易?!要認識字,談何容易?!我們今天有因緣能夠認識字,能夠受高等教育,比起佛陀那時代的人民來講,福報多很多,我們今天的物質、各方面的享 受,比以前大很多,只是人類能不能知足而已。如果不能知足,我們是浪費更多的福報,遺憾後代。所以我們要懂得惜福,今天真的各方面都已經很富裕,我們要懂 得惜福,而且要懂得感恩。

  今天我們所生長的這個時代,不是大家業障深重、不是業報,都是大家、人類慢慢經過智慧者,包括佛 陀、耶穌、老子、蘇格拉底、孔子、孟子這些智慧者,他們都默默的在教育,讓人類的智慧不斷的提升上來,讓人類的認知逐漸的提升,包括最近這一、二十年來, 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幫人類大大的打開整個宇宙觀、宇宙的視野,帶領人類慢慢的脫離迷信跟信仰的層面,讓人類慢慢的可以來到跟智慧型的佛法相應。人類智慧已經 慢慢在提升,如果宗教還停留在信仰、信的層面,很快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佛法就是智慧型的,不是迷信、不是信仰。佛法本來講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只是在人 類演變的過程,解脫道漸漸的荒蕪、被淹沒掉,然後慢慢的落入到迷信跟信仰的層面。

  今天只要解脫道能夠在這世間呈現,眾生以現代人類智慧的程度、知識的程度,可以證明佛法真的是非常 的理智、高級,而且都是在開啟智慧。為什麼呢?我們現在跟大家做一個比較,就容易理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他們的智慧,是走在一般人類的前面。他們理解、求 真是走在一般人的前面,但他們還是一樣有很多的錯誤的地方;像牛頓是一個大科學家,他所下的定論,沒多久又被推翻掉了。包括以前認為絕對正確,但是到後來 發現「測不準定理」,以前立的很多那些原則、法理公式,到後來沒多久就被推翻。就算在世間來講算是頂尖聰明的那些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的所知仍然是有偏 頗、所知仍然是有限的,而且他們所立出來的法則,沒多久還是禁不起時代的考驗,沒辦法超越時空。

  空海很認真的去檢驗、求真求證,發現佛陀智慧之高,在兩千五百五十年前,佛陀就能夠講出宇宙的真理 實相,講出來的真理實相-三法印,是超越時空。當你慢慢去求真、求證之後,發現那些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所提出來的,沒多久就被推翻掉,但是佛陀所講這 些,不管你怎麼求真求證,只怕你不求證而已。如果不求真、求證,你就不了解,如果你越求真、越求證、越去檢驗,會發現真的佛陀所提出來的這些三法印-無 常、緣起、無我,是超越時空。

  今天的天文學家也逐漸在證明「三法印」都存在,而且沒辦法推翻。任何的星球都有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包括廣大到整個的銀河系,還是一樣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大家慢慢去體會,佛陀所提出之『緣起』、『無常』,真的是超越一般人類的智慧,非常遠、非常 高,不是一般的科學家、天文學家所能夠比擬的。而今天的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慢慢在求真、求證,也只是在證明佛陀所提的正確。真的究竟真理實相是超越時 間、超越空間。

  超越時間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發現的如實這樣,兩千五百年後一樣可以發現是這樣的事實,五千年後 一樣,這個真理實相它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他的覺悟是完全的正確、完全的客觀、完全的公正。正覺,在人類歷史上能夠來到正覺的證量,這 種智慧的人不多,所以那些正覺的人跟天文學家、科學家有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一般的天文學家、科學家,雖然他們有所覺、有所覺悟、有所覺性,但還是偏於 某部分,而且裡面有部份是正確、有部份是錯誤。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到來到究竟,所以後來的學者、天文學家、科學家又可以推翻掉他們的理論。

  以前人類對原則的認知,現在的化學家、物理學家發現是錯誤的。要了解佛教絕對不是迷信,它是非常的 高級,而且非常的超越一般科學的那種視野,超越一般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的認知範圍,所以佛陀就講:我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陀講出來的宇宙觀、三千大 千世界,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世界觀,這叫做「說世界非世界」,這個「非」就是否定你對世界的認知,那種世界觀不是你這樣的。在此可以理解那些智慧者、大 徹大悟的人,他們的理解、他們的智慧跟一般眾生的智慧、理解程度,是有很大的落差。

  大家慢慢去理解整部《金剛經》,就是喚醒人類要跳脫原來的狹窄框框、知見,很多的判斷不是你現在所 想的這樣,這就是為什麼:「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陀又繼續再說,《金剛經》後面很多很多都是這樣的公式-X即 非X是名X,這個X是 個代表、是個變數,你用什麼套進去,它可以說得通,而這個用什麼套進去呢?這就是因為那些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所體悟的實相是不可說。但是不說,眾生又沒辦 法理解,所以用他們所了解的、所體悟的,然後用人類所能夠理解的這一種語言來跟大家講。問題是實相跟他們所講出來的,因為語言跟文字有很大的落差,又跟實 相有很大的落差。不講,大家不了解,但是一講出來,眾生又從有限的角度,來理解智慧者他們所體悟的內容,結果錯誤而不知道。

  《金剛經》就是一直在喚醒大家,你這樣的認知不是佛陀他們所要講的。佛陀說三十二相,說出這三十二 相,事實上只是個比喻,比喻一個人修行的莊嚴。如果你真的來到三妙行,會有什麼莊嚴的身相。但是本來只是個比喻,結果眾生又執著在外相上,所以佛陀就喚醒 大家:我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大家不要執著在相上面。我們今天晚上會有一些幻燈片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比較清楚的了解:為什麼「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 十二相」,包括前面講過「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陀的色身是金色身、金光閃閃,那也是個形容啊!

  結果眾生就一直在投射、想像佛陀的身體是黃金色的,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大部份都是貼上金 箔,但是南傳的佛像就沒有。事實上這些都只是一種形容,包括舌頭多長、手多長,那都只是個形容,很多事實上三十二相都是後來眾生的投射,就好像你覺得我只 有兩隻手,有很多事情要做,手腳卻不夠,然後就幻想、想像,如果我多兩隻手多好,如果多個六隻手多好。慢慢的、慢慢的增加,就會想像我多好幾隻手,這樣不是很好嗎?

  但是事實上,如果你們在承擔法務,就是在推動解脫道的這些手,不是說我空海修行越高之後,在身上多 裝幾個隻手、多裝幾個頭,不是這樣。那是形容很缺乏幫手,需要大家來幫忙,需要大家來承擔法務,很多人就是錯誤的解讀,說他欠缺幫手、能力,所以我們要 修,修修到後來,就可以有很多手腳,本來都只是一些形容,但是大家很容易錯解那個名詞,錯解之後,就變成越脫離實相越遠。

    離相寂滅 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 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一句話滿重要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 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 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 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十四節最長也最精彩,可以說是《金剛經》相當重要的部分,含意非常的深。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 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包括須菩提他親近佛陀很多年,但是當他聽到《金剛經》的深義之後,「深解義趣」啊!深深的體會到原 來什麼叫做無上甚深微妙法,他非常的震憾也非常的法喜,所以涕淚悲泣。

  須菩提就告訴佛陀:希有世尊。佛陀啊!您實在太希有、太偉大了。「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 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我跟著佛陀這麼多年了,您都很少講到這麼深的經,你都留一手啦!(事實上不是佛陀留一手),實在是因為你們的智慧還沒有開 啟,跟你們講也聽不懂,鴨子聽雷、雞同鴨講,要等到大家慢慢的上來,慢慢上來之後,才能夠講到很深的經義。

  須菩提聽了就非常的震憾,然後說:「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 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啊!如果說以後有人聽聞到您所講這樣的經、這樣的深義,他馬上很快生信心、心清淨了,又能夠生實相。也就是很容易看到實相,很容易 就透過佛陀這個指月的工具,透過這個手指而看到實相。他很快透過《金剛經》了悟了實相,了悟了第一義諦,像這樣的人,真的是「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 德」在世間來講,他是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如果你真的聽懂《金剛經》裡面的深義,比你去賺幾千萬都更有價值。如果你真的聽懂《金剛經》,比你當縣 長、市長都更有價值。世間的一切成就,比不上你真的聽懂《金剛經》,因為世間的一切成就,還只是讓你在世間法裡面浮沈、打滾,浪起浪落,還是沒辦法讓你遠 離顛倒夢想,如果你真的能夠聽懂《金剛經》,它會讓你遠離顛倒夢想,讓你出離苦海。而這樣的成就,絕對不是用世間的任何名利所能夠換得的,你用幾十億的財 產也買不到這樣的智慧;如果你真的聽懂《金剛經》,你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一講到實相,眾生很容易又馬上抓個常恆不變、實實 在在的一個相,佛陀馬上就推翻你的認知說:「我說實相即是非相」,為什麼非相呢?因為跟你現在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就算實相實際的存在,它也是一樣,現象 界的一切存在,它都是不斷的在生、滅、變、異,當你聽到一個很好聽的『鳥叫聲』,你要說是什麼的時候呢?你說那個鳥叫聲很好聽,但是牠現在又不叫了,而剛 才那個悅耳的鳥叫聲,已經是穿流而過,「說實相即非實相」。

  「說X即 非X,是名X」,大家聯想《老子道德經》裡面有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含意都很深。我們現在來 看:說X,這個「說」是智慧者、大徹大悟的人,大智慧者他 們發現了宇宙的真理實相之後,他們設法把它講出來,所以這個說X, 就是智慧者他們所理解之後,然後透過他們的語言,或是如果現在我們還可以透過文字來敘述、描述。但是不管我再怎麼說,不管我再怎麼描述、敘述,你所理解的 跟那個很深奧、不可說的實相,還是會有很大的落差;你所理解的跟佛陀所要說的內容,還是會有很大的落差。

  就好像叫愛因斯坦跟幼稚園的小孩子、或是國小的小孩子,講相對論、講黑洞,跟幼稚園跟國小的小孩子 講解高等微積分,就如同鴨子聽雷、聽不懂。你叫丁肇中來跟幼稚園的小孩子講解高等物理學,真的很難、很難,所以不是他們不慈悲,而是真的那個實相是很深奧 的,人類的語言文字都是有限性、極有限的,我用盡各種方法來描述、敘述,我還是沒辦法形容玉蘭花香的真精髓,這樣知道嗎?玉蘭花香,不管我再怎麼說、再怎 麼敘述,我用一本生物學大全來解釋,還是沒辦法真正把玉蘭花香,流露出來給你了解,你要真正體會到玉蘭花香,必須要你親自聞到,這個叫做親證。如果你沒有 親自證到、親自聞到之前,不管我怎麼說,你所理解的跟我所講的內容,會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佛陀就否定你現在的認知,也就是要保留、保留,除非真的來到大徹大悟,除非沒有貪瞋癡,除非你 能夠來到明心、來到如實觀,不然你帶著染污的心,沒辦法了解佛陀、大智慧者他們所講的內容,那些智慧者他們所講出來的只是一些名相,只是一些權說、方便 說。

  大家不要一直在名相上面鑽研、抓取。剛才是講總則,現在再套一些進來讓大家理解,如果大家聽懂,你 會一直處處會心微笑,因為會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說微塵即非微塵」、「說世界即非世界」,前面已經講解過了。

  說世間,佛陀講的世間跟一般眾生所理解的世間,有很大的落差。一般眾生認為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地 球、這些眾生,所有這整個社會就是世間,這世間就是苦海。但是你所理解的世間跟佛陀要告訴我們的世間是不一樣的,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世間,請看《阿含經》 裡面的敘述,我們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一樣有講。世間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的六識,也就是種種心理變化。

  你起貪、起瞋所構築出來的種種世界,所抓取的種種就是形成你的世間,每一個人的世間、每一個人的認 知是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的苦海不一樣,這個有很大的落差,大家慢慢再去理解佛陀所講的無常,跟一般眾生所理解的無常有很大的落差。一般眾生一提到無常、 無常,不是不了解,不然就當作名相,或是都往負面、壞的方面去想,結果一直想,想到後來,包括無我,又聯想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就把這個生命也否定掉。如果 修行修到後來,你在否定生命,那你還在修什麼?你越修越苦啊!越修身心越僵化,修到後來,你的生命怎麼放光芒出來呢?沒辦法啊!所以一般眾生很容易從經典 文字上面來理解『無常』、『無我』,結果都往負面去理解,不是這樣啦!

  無常,中國《易經》裡面所講現象界的一切,就是一直在變異、流動,生滅變化啊!但是無常一樣,他是 不常,但是也是不斷,不要一提到無常、無我,又落入斷滅論、斷滅空,那不是正確理解。所以一樣可以套進去「說無我,即非無我,是名無我」。你不要想說「」 說無我即非無我」,變成有我,你理解的我跟佛陀所講的我又不一樣,所以「說我即非我」。尤其是對「涅槃」,眾生有太多太多的誤解,「說涅槃即非涅槃」,佛 陀所講的涅槃,不是在那裡坐個像木頭,然後入深定,像木頭、像植物人,這樣才叫做涅槃,不是這樣,認為沒有任何的起心動念才叫做涅槃,不是這樣的,那是錯 解涅槃。

  入深定、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是來到很寂靜的世界,但那不是真正涅槃的真精髓,涅槃有很深的含意,代 表是解脫、苦的消失止息,代表的是貪瞋癡、我慢的止息、苦海的消失,這有什麼不好?那都是很正面的。包括無常、無我,這都是中性的。包括說彼岸,《金剛 經》裡面有講到彼岸,「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意思是佛陀講說這是最快讓你到達彼岸的方法、地圖。眾生就想,這樣趕快趕快要衝 到彼岸去,佛陀馬上就否定你:我說這個彼岸即非彼岸。

  這個不是在繞口令,而是如果沒有用世間容易了解的語言來講,在生死苦海裡面這個叫做此岸,解脫自在 的世界叫做彼岸,如果沒有用這個此岸、彼岸來對比,眾生不容易理解,也不會想要出離。但是當我說個彼岸,眾生又把這個此岸跟彼岸,截然劃分開來,然後又要 到遙遠的他方世界,去追逐一個彼岸。

  現在講這些都很深,如果你的聞思修證相當夠,光聽這些就會很震憾,會體會到彼岸就在此岸,這個含意 都很深。包括講淨土也是一樣,說淨土,這要體會到「心淨佛土淨」,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心外求淨土,心外求法是不正確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說證果、 得道、成佛都一樣。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無所得,而得道成佛,眾生一樣都有太多的誤解,佛陀他們那些得道、成佛的人不得不 講出來,但是講出來呢?眾生又用有限的理解,去理解什麼叫得道、什麼叫成佛?結果一直在那裡越修越厲害,在那裡練功夫,要修到三頭六臂,所以把這個套進去 「說得道即非得道,是名得道。說成佛即非成佛,是名成佛」,這個大家好好去理解,因為今天列在上面的這些,都是佛經裡面相當深的含意,把它列出來讓大家有 所提醒、有所警覺。包括說天堂,一般的宗教會講到天堂,但是一般人所認知的天堂,跟一般人所認知的上帝,不是耶穌所講的天堂,不是耶穌所講的上帝,知道 嗎?一般人所認知的天堂跟上帝,不是耶穌所講的那個天堂或是上帝,但是眾生以為知道了、得道了、理解了,但是對不起!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包括老子講到這個道,佛陀講空也是一樣,老子講這個『道』,很多修道的人認為他們在研究《老子道德 經》,就認為他們已經知道「道」了,然後要去修道,就躲到深山裡面去修,一直要修到將來有一天能得道,但是你對「道」的認知跟老子所講的「道」,是有很大 的落差,如果你沒有正確理解,就像是在心外求法,你不知道。你要到他方世界去找道,因為你沒有正確理解什麼叫做道。所以這都是在喚醒大家,老子也有講說這 個「道」-「上士聞知」,上等智慧的人聽了之後,他會勤而行之;而中等智慧的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而下等智慧的人,聽了之後大笑之。而上等智慧的人,是 少之又少。

  真正能夠了解老子所講的道的人,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夠理解耶穌所講上帝的人,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夠 理解佛陀所講的彼岸、涅槃彼岸、或是佛陀所講的空,真正能夠理解的人少之又少,而整部《金剛經》就是在喚醒人類,不要用我們有限的觀念知見,來理解那些解 脫者、智慧者他們所要敘述的那個實相,這樣知道嗎?

  包括說「無生」,阿羅漢證到無生的世界,很多人就認為無生:他們就不來了,這樣就不慈悲了,他們不 會倒駕慈航。人類一直在冤枉那些解脫者他們的智慧,永嘉大師就講過「若實無生無不生」。包括說「無為」也是一樣,人類的理解跟那些智慧者他們所講的無為, 有很大的落差。佛陀、老子都講無為,但是一般眾生就是沒辦法正確體會、理解「無為」,包括說「阿羅漢」、「三十二相」、「佛法」、「空、本體不生不滅」, 含意都很深。所以,《金剛經》就是在喚醒人類不要被我們一般的判斷所誤導,重新讓自己來過,這樣你才不會被自己錯誤的觀念、知見所誤導。如果能夠這樣的 話,你會很快的覺醒過來,很快的了解佛法裡面的深義而大徹大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 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這裡是講到「信解」,你要理解,理解之後,又能夠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 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聽聞《金剛經》之後,你可以初步的理解,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是理解到要能 夠做到,這有很大的落差。這裡講的是已經有來到了,這裡是信解受持。當你了解之後,你要繼續「受持」,也就是繼續再不斷地咀嚼、不斷地去體會,然後要配合 聞思修證,要進一步去實修實證,你的體悟才能夠越深。光是一個「無我、無我相」,你要體會「無我」容易,問題是要真的做到「無我」,很不容易啊!在禪堂裡 面要解析「無我」,在五蘊身心裡面要解析「無我」,容易啊!你以為已經知道「無我」了,你以為已經做到「無我」,還差得遠呢!歷緣對境的檢驗考驗,那才是 真功夫。

  「無我」不是在禪修、禪坐、禪相裡面、在五蘊裡面所能夠徹證的,你在那種境界裡面只能夠理解、只能 夠體悟,但「無我」一定要在歷緣對境才能夠檢驗,你在禪修、在單純環境裡面,你在打坐或是在觀察五蘊身心,因為環境很單純、沒有什麼挑戰,所以你很快理解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裡面,都找不到我啊!身、受、心、法裡面,心無常啊!法無我啊!都找不到我啊!我已經理解「無我」,已經體悟「無 我」,以為你就已經知道「無我」、已經做到「無我」,但不是這樣啊!那只是基礎、只是初步啊!你認為已經有開悟了,歷緣對境你出來弘法,當你有名有利的時 候,當信徒供養的時候,當眾生向你跪拜的時候,當下能不能去檢驗裡面有沒有我慢?有沒有我是、我能?這些不是在禪相裡面、禪修裡面、打坐裡面,所能夠體證 到的,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啊!當你再回到滾滾紅塵,我們解脫道是要能夠出世間,又能夠入世間,你要能夠倒駕慈航,這樣才能夠證明你的體悟體證是真,當你在滾 滾紅塵裡面接受名利洗滌的時候,真的能不能做到無我無私,不容易!不容易!

  「無我」用講的都很容易,用說的很容易,口頭禪、標語很容易。我慢要斷,用講的都很快,但是空海勉 勵大家真的要做到,而且除非對方要當你的學生,你才協助他看見我慢,不然我們儘量「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不要去指責別人的我慢。

  一般人很容易認為懂很多的經典、很多的名相,甚至很會講經說法,就認為自己已經懂「無我」,已經沒 有我慢,然後處處指責別人這裡有我慢,那個也我慢,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但是能不能在歷緣對境的當下,如實回來反觀我們自己有沒有我慢?空海勉勵大家 的就是:我們真的要實際去做、實際去修,而且不斷地反觀,不斷地淨化我們自己,真的體證「三法印」,你的身心柔軟,三妙行自然展現出來,不必去指責別人點 點的是是非非,你只要以身作則,別人看到你這樣的一個磁場展現,自然就會想親近或是想學,你以身作則展現出這樣的磁場出來之後,別人自然會感受到這樣的磁 場的影響而改變,所以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才是最重要,「無我」絕對不是用嘴巴講,而是要真的做到。這裡講說,這種人已經來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都是真的要做到,不是用理解、不是用知見。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要理解到我相即是非相,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 礎,如果沒有,你只是懂一些標語、懂一些名相。「我相即是非相」用說的很容易,你要真的理解到我相即是非相,請大家好好的深入聞思,將來我們會把整個佛陀 他們所走過的解脫道次第來跟大家分享,一定要深入聞思,你才能夠真正體悟到什麼叫做我相即是非相?什麼叫做真正的無我?而且聞思之後,一定要實修實證,你 才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都是實修實證的境界,你要來到真的做到無我,體悟到、做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都一定要聞思修證深 入。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裡就好像要臨門一腳,問題就像你這個雞蛋,如果沒有相當的醞 釀,沒有下過功夫去孵蛋的話,臨門一腳就好像拿這個針來,馬上要把它擢破,你以為裡面的雞就會跑出來啊?《金剛經》所講的就是三果到四果、以及四果阿羅漢 的世界,那是要到相當後面的階段,也就是說三果邁向四果的階段。真的聞思修證具足、體會了之後,很快這個臨門一腳,馬上就讓你「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很快就可以成佛,很快就可以解脫。

  問題是要能夠做到「離一切諸相」,談何容易!眾生不是被這個相所迷惑,不然就是處處在抓取人相、我 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要下越深的功夫才會體會到空海所講的句句是真。所以先決條件要能夠來到離一切諸相。問題是,如果你對這個五蘊身心、對外面的六界, 如果沒有深度的去解析、深度的去理解,沒有徹證三法印、沒有徹證無常法印,沒辦法離一切諸相的,用講的很容易啊!所以很多人天天在誦《金剛經》,甚至也會 倒背,問題就是你還是沒辦法體會到什麼叫做離一切諸相?要做到不容易啊!如果你真的能夠理解而且又能夠真的做到,因為你這時候能夠三界出入自在,能夠離一 切諸相,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你都能夠透視而且能夠離。也就是能夠來到出三界,當你真的能夠出三界,就能夠入三界,這時候「則名諸佛」,佛是代表解脫 者,而且又是大慈大悲。

  所以,《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都很深,你要能夠來到離的境界,不是厭惡而離開,不是認為世間就是五濁 惡世,世間就是那個不好、什麼也都不好,然後拼命要離開,不是那一種離,那是沒有正確的理解,這裡所講的「離」,是來自於你真的身心寧靜下來「止觀雙 運」,當你透視了諸法實相,透視了現象界的一切,徹證「三法印」之後,你自然的離一切諸相。如果能夠這樣,你就遠離顛倒夢想,「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如果有人 「得聞是經」,聽聞到《金剛經》,然後能夠「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他必須要有法喜,聽聞《金剛經》之後,然後不驚不怖不畏,而且又法喜充滿, 這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為什麼要有法喜呢?有的人聽聞《金剛經》一樣也是不驚不怖不畏,「未必是希有」啊!為什麼他不驚不怖不畏呢?因為聽不懂《金 剛經》的深義,所以他一樣「不驚不怖不畏」,像鴨子聽雷。

  一個人聽聞到《金剛經》之後,能夠不驚不怖不畏,而且又法喜充滿,表示他真的體悟到了,他的智慧已 經來到相當高的程度,能夠理解《金剛經》裡面的深義,而內心不斷地法喜流露出來。「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就是能夠列入稀有動物,可以申請國家保護級的,就 是佛教所講的三寶之一的僧寶,真正的四雙八輩,真正的僧寶,講的是四雙八輩,也就是你有所體悟,你開悟了、見法了,證到初果就列入聖者之流,就成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就是我佛陀 講最快到達彼岸的方法,「說第一」就是最快啦!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金剛經》是能夠幫助你到達彼岸最快的方法,但是你要知道「說第一波羅密非第一波羅密」,為什麼 呢?因為我說彼岸,你不要把彼岸跟此岸又截然劃分,把它對立起來,不要用人類有限的理解智慧,用二元對立的理解智慧來理解此岸跟彼岸,如果你這樣截然劃分 出來,你會修個沒完沒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是一個權說,大家要用你的心靈好好去咀嚼、去體悟,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找 彼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佛陀說以前衪也修忍辱行,我們要有忍辱波羅蜜,但是佛 陀「說非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一提到忍辱,就認為我們要忍啊!忍啊!遇到什麼事情就是要忍啊!佛陀講這樣強制壓抑的這一種忍,不是佛陀所講的 那個忍,佛陀所講的忍是來自於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對任何眾生都無限的慈悲,沒有任何的瞋心、沒有任何的瞋意。這個忍不是用壓抑的,而是來自於你了悟實相之 後,你以無限的慈悲、無限的包容。

  一般眾生的那一種忍是壓抑,一直壓抑、壓抑,這樣的壓抑,自己會內傷,而且你忍、忍,忍久了之後會 覺得我忍無可忍,我要開殺戒啊!那時候所爆發出來的殺傷力更大,知道嗎?所以要知道佛陀所講的忍辱波羅蜜,是來自於慈悲跟無限的包容,不是壓抑,所以「說 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 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

  佛陀強調祂過去在修忍辱行的時候,遭受各種節節支解,一樣沒有瞋恨心。從歷史的耶穌,聖經裡面一樣 有這樣的記載,耶穌講道三年就被判死刑,然後被釘死。祂要度眾生,結果被世間人、被眾生判罪、釘上十字架,當耶穌要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內心還是一樣祈求 上帝原諒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是這裡的意思,這樣知道嗎?

  耶穌對那些把祂定罪、送上十字架、把祂釘死的人,耶穌心裡面仍然沒有任何的瞋心,還祈求上帝原諒他 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這就是了悟實相之後,對任何眾生沒有瞋心。因為那個境界很高、太高,現在我們把它縮小到一般比較容易遇到的,當你的身心 遭受各種批判、圍剿、攻擊、打壓、不諒解、批鬥,你能不能也慈悲心的善待一切眾生,一般眾生在遭受別人的攻擊、批判、批評,很快馬上就反彈、馬上就回擊, 常常是以牙還牙。

  當我們真的走在解脫道上,能不能在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呢?對任何眾生沒有瞋心。當 我們遭受到各種批評、批判、攻擊、圍剿、不諒解,我們能不能真的也做到慈悲的善待一切眾生,修行就是修在這裡啊!不是在比較我懂很多,我比較懂、比較高、 比較會,不是那些啊!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佛陀祂本身以前就是這樣修過來、走過來,如果佛陀本身做不到,祂就不敢講、也不會講。所以,這裡也勉勵大家:我們沒有做到的,不要掛在口頭 上一直要別人做;我們沒有體證到的,不要掛在口頭上,在那裡口頭禪的宣說,你是要真的這樣做到。

  佛陀修忍辱行、修慈悲行,都是本身能夠做到,然後再跟眾生講。佛陀也勸大家、菩薩、各位修行、各位 大德,你們應該要離一切相,要放下對人我相的執取,『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出世間的解脫道是越修,我慢是越減少、越降服,不是世間法越修越厲害,所以你 要離一切相,包括我相、身相方面,你都要能夠放下,把那些我見、身見這些都要放下。

  在學法的過程中,對善知識的人我相,人相、我相要超越、要放下,善知識只是指月的工具、指月的手 指,他是協助你成長、協助你獨立,千萬不要把目標鎖定在善知識上面,如果你目標放在善知識上面,變成在人我相的崇拜、大師崇拜、山頭崇拜,這樣你看不到真 理實相的,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勉勵自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大家是為解脫而來。

  佛陀勸大家要離一切相,這個我相、身相也要放下,包括對善知識。你追求真理,請善知識協助我們、指 導我們,但是不要落入人我相的抓取、執著,這樣你才能夠很快來到解脫自在的彼岸。奉勸大家「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學佛一開始,你的動機 就要正確,出發點就要正確,而且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要發出「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那一種大魄力、大決心,這樣你才會有成。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心」,包括說不應住色生心,你對自己的色身也不要 太過執著,對於道場的建築也不要太在乎,外表外相有沒有莊嚴、有沒有豪華,那都不重要。包括對善知識的認知,也請你不要從外表、外相、外色上面來分別,叫 做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要很在乎你的心靈感受。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眾生習以為常的喜歡聽好話,喜歡聽好話,你聽起來就很爽,如果你 為了追求內心聽起來很爽的話,有些人他們就針對你,反正就講出一套讓你聽起來很爽、很迎合你的口味的,你就是落入聲塵裡面,。因為聲塵它穿流到你心裡面, 你那種覺受、樂受抓到你所要的,但是你沒有客觀的去分析,沒有把那個自我放下,所以你不容易接納逆耳的忠言,不容易接納實話、實相,你內心裡面有一個欲 求,要聽的是什麼樣的範圍,別人迎合你的欲求的時候,你就聽起來很爽,你這樣就是落入聲香味觸法裡面那種心裡覺受,我們修行真的就是要超越這些,應生無所 住心。

  要放下身見、我見,放下身相,要掌握到佛法的核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如果你有執著、有抓取、 有我相、我見、身見這些,越修越能、越修越厲害,或是你抓善知識的外相、形相,這樣叫做「心有所住」,像這樣「則為非住」,這樣就不是正確的方法,不是應 該有的心態,這是錯誤的學佛心態。你想越修越厲害,想透過佛法讓你自己的社會地位提升,這是錯誤的,因為你在學佛的動機上面就錯誤。如果一學佛的動機,就 想說我拜一個很有名的大師,或是很重視他的知名度,或是我很重視他的外相,這樣都表示「心有所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大家要做到三輪體空的布 施,包括要學佛、學法、要解脫,大家都要學習三輪體空的做、三輪體空的修行,遠離一切的人我相,這樣才能夠正確的走在解脫道上。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意即「三輪體空」的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 德」。

  這一段的經文內容,有很多很深的含意,一般光從文字上解讀,沒辦法了解裡面的真正深義。「如來說一 切諸相,即是非相」幾乎國小學生都看得懂「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八個字,但是要真正能夠理解深義,卻是不容易的,為什麼「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事實 上,這一句話是一劑很強的一針,也是一棒很強的一棒,要喚醒人類醒過來啊!因為人類習以為常的論斷、看法,其實這八個字是要大大的扭轉,不要落入習慣的思 考判斷,因為裡面有很多是錯誤的。所以,「一切諸相」一般人所看到的種種相,佛陀勉勵我們要看到「非相」,不是一般眾生二元對立的頭腦思惟所能夠理解的, 為什麼呢?

  舉例來講,一般眾生是帶著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你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然而它是凹凹凸凸的,但是你 卻不知道它帶著很多的凹凸、很多的染污,於是透過這面心鏡在看外面的一切人事物,結果存有很多的染污、很多的扭曲,你都不知道。有的人會認為說:「我親眼 所見,我親耳所聽,應該是正確無誤,我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但是卻被自己錯誤的論斷所誤導,你都不知道。因此,佛陀提醒我們「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 果已,方可信汝意」都是在提醒眾生,因為習以為常的判斷裡面,很多都是錯誤的,你以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就正確,錯了!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就藉由黑板上的 一些圖來解析。

  一般眾生很容易犯下的錯誤論斷,但是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如果有覺察到就很好辦了,問題是眾生就 是沒辦法覺察到。現在黑板上所畫的白線部份,是代表眾生的心鏡,你的心是一面鏡子,是一架非常精密的照相機、攝影機,當今任何再高科技的攝影機,都不會比 你的心鏡還更精密,如果鏡頭是凹凸的、污垢的、染污的,所拍攝到的,以為是看到實相,但是卻跟實際的距離有很大的落差,你不知道。如果把鏡頭套上黃色的鏡 頭,就像戴著黃色的眼鏡在看世間,所看到的世間就變成是黃色的;如果戴著藍色的眼鏡在看世間,所看的就變成是藍色的;如果戴著綠色的眼鏡在看,所看的就變 成綠色的;如果戴著灰色的眼鏡在看世間,世間就變成很灰色的。

  所以,為什麼有的人修行、修行到後來,卻變成否定生命,整個生命都萎縮、都扭曲,因為他戴著灰色的 眼鏡在看世間,但是卻不知道。今天研讀【金剛經】、探討【金剛經】,以及解脫道方面課程,就是讓我們清楚了解何謂眾生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如何才能遠離顛 夢想?一般眾生的內心裡面,只要還有貪、瞋、痴,還有我慢、還有自卑,就是一面凹凹凸凸不平的鏡子,但是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解脫之路就是要回來反觀照見 到,原來我們這一面鏡子是充滿了污垢、凹凸,凹凹凸凸的鏡子就沒辦法如實觀,沒辦法把萬事萬物如實的照見,會有很多的染污、很多的扭曲、很多的變形,但是 一般人卻不知道,如果有覺察到就好辦了,就有慚愧心,而且知道修行解脫之路要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切入。

  現在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講析,第一階段是一般眾生的鏡子,凹凹凸凸啊!起起伏伏啊!充滿著 貪、瞋、痴,如果走在解脫道上,慢慢照見到我們的心鏡凹凸,然後會有慚愧心,這時候就不會一直向外去批評別人,不會再一直去看別人的臉黑,不會去挑別人的 是是非非,你會回來淨化我們自己,讓我們的貪、瞋、痴,漸漸的淡薄、漸漸的淡薄,就像這一面鏡子本來凹凸度很大、彎曲度很大,現在漸漸越來越平整了,就是 貪、瞋、痴漸漸淡薄的過程。以解脫道的次第而言,就是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一個過程,你越提升上來,代表你的心鏡是越來越平整,慢慢再繼續用功,到後來 貪、瞋、痴完全斷除、止息,當沒有「我慢」、也沒有自卑之時,這一面鏡子就是變成又平又明的鏡子,這黑板上三種心鏡照出來的實相,有多大的差異呢?現在跟 大家說明。

  最右邊是代表實相,實相就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與眾生心裡面所認知的距離,有很大的落差,但是眾生不 知道。舉例來講,實際的相是一條直直的線,但是映現到一般眾生凹凸的心鏡裡面,直線會變成一個這麼大凹凸的曲線,眾生心目中所認識的實相,是一個凹凸度很 大的曲線,因此佛陀說你所看到的相是一個凹凸的相,但是「非相」不是實際的實相,就是喚醒我們要保留啊!你以為實相是凹凸的,錯了!解脫者心目中所看到的 是「如來」-如實照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你是直線,我照出來就是直線,叫「如來」,就像一個眼睛很明亮、正常的人,他所看到的是實相,而眼睛是眼盲 的人,你所看到的不是實相,但是在智慧者、明眼人的眼中,很清楚知道你所看到的不是實相。

  因此,佛陀提醒我們,你所看到的相「非相」,跟實相之間有很大的落差,你不要想說:那是別人啊!我 不會啊!我沒有啊!如果你自認為不會、自認為沒有,問題就更嚴重,表示你還沒有真正扭轉到可以淨化的階段。如果「一切相」能夠看到「非相」,就知道我們所 了解的,跟實相有很大的落差。一個人修行、在淨化過程,看的就漸漸接近實相,但還不是一條直線,因此鼓勵大家不要得少為足,就算證到初果、二果,不要得少 為足,要繼續淨化,因為在你內心裡面所看到的,還是稍微有彎曲。有彎曲與實際的直線,還是有很大的落差,只是比前面的要好一些,但是還不夠完全的如實,因 此還沒有資格稱為「如來」,實際實相的存在是一個圓形,但是一般眾生的心鏡凹凹凸凸,把圓形的東西透過你的凹凸心鏡照出來,變成為一個葫蘆形,被扭曲了。

  所以,你親眼所看、親眼所見,自認為所看、所見就是一個葫蘆形,被你的自我判斷所誤導、所欺騙,你 不知道,卻認為實相就是這樣,因為你看不到有染污、有扭曲,你的心裡面有貪、有瞋,你的心鏡有很多的污垢,你沒有看清實相、你不知道,就在「無明」的世 界。如果你漸漸淨化了,你的心鏡比較平、比較明、比較淨了,所看的是一個橢圓形,比前面來講好多了,比較客觀了,比較接近實相了,但是卻與實際的實相還是 有差距,唯有你沒有貪、瞋、痴之時,唯有你是一面很平、很明的鏡子之時,你所看的實相是圓形,在這裡照出來的就是圓形。同樣的,如果實相是一個方形、正方 形,一般眾生看出來的,就是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跟實際實相有很大的落差,你以為就是這樣。

  如果把一個圓形的盤子的正面給你看,看得出來就是圓形嗎?但是我如果拿著正面是朝兩邊,你們看的是 側面,你們看出來的是什麼?是一條線,或是稍微偏一點角度的人,它看起來就是一個橢圓,眾生很不容易看到實相。當你在漸漸淨化的過程,這些人所看起來的是 一個菱形,但還不是原來實相的正方形,唯有你沒有貪、瞋、痴,沒有我慢、沒有自卑,才能夠如實照見,叫做「如來」。「如來」就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 目、來看清萬事萬物,實相是什麼,在他裡面清清楚楚的知道,「如來」是來到一體的世界,但不是說是非、好壞不分,是非、好壞他們是分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們 所認定的是非、好壞,跟一般眾生所認定的是非、好壞,是有很大的差距。

  一個「如來」的人,他們是如實,這個人有八分的好,看到的就八分的好;你有兩分的不好,他清楚的看 到你兩分的不好。但是,一般眾生不一樣,如果你有八分的好,一般眾生對這個人若有所偏見,你八分的好、他看不到,他不喜歡看到那些,他一直挑你那兩分的不 好,然後把那些兩分的,變成膨脹、誇大、醜化。所以,讓我們好好去理解。如果實相是一個凹凸線、曲線,在解脫者心目中所看出來的,就是一個凹凹凸凸的線, 一樣啊!但是在一般眾生呢?因為你這個凹凸度,剛好跟我這邊的凹凸度起共鳴、相附和,因此你看出來是一條直線,就是臭趣相投。

  一個喜歡打麻將的婆婆,如果媳婦也喜歡打麻將,常常陪她打麻將,她會覺得妳好孝順、妳好體貼、妳是 好媳婦,不是說打麻將不好啦!好不好是一回事,我們是只是舉例。如果婆婆很喜歡玩股票,媳婦也是喜歡玩股票,是股票族、股票迷的,就會認為:我這個好媳婦 啊!她都會幫我看,都會幫我選喔!如果投其所好,在她心目中就是好,但是她不知道實相是有凹凸、扭曲的。所以,這一節經文大家好好去消化,不是光聽過,你 就能夠真正的理解;不是光聽過,你就能夠真正的做到,要好好去消化,我們所講的【金剛經】,都值得大家多看幾遍、多聽幾遍,所跟大家講的這些解脫道,都值 得大家好好去思惟、好好去消化。

  佛陀講「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是跟眾生的心鏡凹凸度有關係。為什麼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第二個層面是就算你看的都很正確,沒有染污、沒有扭曲,但是你一樣會看到現象界的一切,它是剎那在生滅變異,一直在流動、一直在變化,我昨天看到那麼漂亮 的夕陽,今天變成很灰暗的夕陽,昨天跟今天的夕陽不一樣,昨天看到很恐怖的雲,今天看到很漂亮的雲,你所看到的相,它不是固定不變,它會不斷的變化、不斷 變化,在歷緣對境人世中,怎麼樣去體會呢?五年前這個人曾經侮辱你、罵你,在你心目中,你對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但是這五年來,人家早就改頭換面、重新來 過了,他內心也已經走在解脫道,或是走在菩薩道上,但是你內心裡面還是停留在五年前,對他那種很不好的印象,因此他的生命已經變化了,他的人格已經變化 了,但是你五年前的那個相還是沒有變,你內心裡面對這個人現在的評斷是正確嗎?是錯誤的!你內心裡面所留的相,已經是「非相」了,不是現在這個人的實相。

  再來,第三個層面要去理解的,你所看到的種種相,要看到這個相的存在,背後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聚合 才能夠形成,就像上次講過「X由非X所 組合而成」,因此要好好去體會這八個字裡面的含意都很深,「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你要去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同樣這八個字的含意很深,大家一樣可以去理解何謂「一切眾生,則非眾 生」,所謂「大身」與「非身」,大家一樣好好去理解這一句話,一樣是在破除我們人類狹小的視野,就像人類的眼睛所看到的光波範圍很有限,很多的光波是人類 看不到的,像X光,那些人類就看不到,透過儀器就可以暴露出來,聲波也是一樣,人類以為說我們的耳朵什麼都可以聽到, 事實上人類的耳朵所能夠聽到、接受的範圍,還是一樣有限,超過人類耳朵所感覺的器官,外面那些聲音,人類一般是聽不到,就像我們這視聽教室裡面,一樣有電 視台、電台或是無線電話方面的聲波在傳導,為什麼我現在聽不到?因為我們耳朵的感覺器官感覺不到那樣的範圍,必須透過一些儀器,我們接一個天線接個小耳 朵,就可以把那些聲音抓下來。

  所以,這裡面都在喚醒我們,一般眾生對事物的認知,都只是在很小的範圍,你認為一定要長得某樣的形 相才叫做「眾生」,不符合這個框框、不符合你心目中所界定,就認為它不是眾生。佛陀喚醒我們,不要用這麼狹窄的眼光來界定,因為很多你不以為、也不認為它 是眾生的,但是它卻是眾生,因此「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包括告訴我們:所有的眾生也是由不是眾生的那些元素所組合而成;「一切眾生,則非眾生」,人是由 不是人的那些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花是由不是花的那些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因此「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大家從幾個角度去思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光是這幾句話,請大家參考「阿含解 脫道次第」的33頁,第七章「聽聞正法」的第三節,佛陀提到一位解脫者,像阿羅漢、像佛陀,他們講經說法的原則。佛陀、 阿羅漢他們真正講經說法的原則,一定是事實、對眾生可樂、有所利益,而且如來盡知,然後才會宣說出來,這幾個原則一定是真實、事實。再來,對眾生有利益的 事情,能夠讓眾生產生快樂、產生解脫的事。再來,如來又親證、親見,這樣他才會宣說出來。當然,空海講經說法,也都是勉勵自己,一定要把持佛陀祂們講經說 法的原則,我們要講的必須是真實的,而且是我們親證的,對世間、對眾生有益的,不要宣講一些我們沒有親證,只是這樣道聽塗說,或是講一些不是實際存在的, 這樣都不是很理想。

  要真語、要實語,做到這樣不容易,一定要親證、親見,你要見到法,你要證悟到法,才知道這個法是 真、是假,如果你本身都不知道這個法是真、是假,怎麼說是「真語」呢?所以,要成為「真語者,實語者」說實話。「如語者」我所講的這些都是如理如法,如理 如法不是抽象,都是符合大自然運轉法則,都是符合「三法印」。「不誑語」我不會去欺騙眾生,講經說法一定要秉著良心理性,「真」就跟大家說是真,「假」就 跟大家說假。「不異語」不會為名為利,然後講一些不切實際的,或是自欺欺人,不會這樣!佛陀本身都是這樣,也勉勵我們要這樣做,同時空海在此也是勉勵大 家,不管你是在家居士,或是將來有可能你現出家相,或是你是弘法的人,都希望大家能夠秉持著求真求證,說實話、說實相。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這裡又是一樣很深啊!佛陀我所得到的這些法,你說「得道、成 佛」,用這樣的名詞來講,但是我所得的這些法是「無實無虛」,為什麼說「無實」呢?因為解脫者他們內心的「得」,跟一般眾生所理解有形有相的「得」,是不 一樣,因此叫做「無實」,眾生必須要抓個實在感,才認為這樣叫做「有所得」,但是真正的「得道」、真正的「成佛」,他所得的不是一個很實在、有形的東西。 你認為說「無所得啊?!我要修行幹嘛!」這樣落入斷滅空也不對,又是錯誤的解讀,因此佛陀又補充「無虛」也沒有虛假,就像有的人得到是物質上 的滿足,但是修行者他們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得容易拿出來,精神上的那一種得到,你叫我拿出來,我拿不出來,我只能夠用微笑笑給你看,心花朵朵 開啊!

  因此,佛陀雖然沒有得到王位,沒有得一個國土江山,但是佛陀內心的一種安祥、快樂,卻不是任何國王 所能夠比得上的,他有沒有所得?他是全然的放,世間的「得」,他沒有得到什麼,但是他得到的卻是內心的安祥與快樂,以及後代人類的子子孫孫所受到的庇護。 所以,真正得道的人、真正成佛的人「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如果你在講經說法,或是在做世間的慈善 事業,內心裡面有那一種貪功德,或是有貪名貪利,你做什麼,背後有斤斤計較得失,佛陀就明講像這樣還是處在無明世界的人,因為你還沒有真正體悟實相,還沒 有真正體悟到「無我」,因此佛陀說這樣的人「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因為你還處在無明的世界,於是你在布施的過程中,有所得的心態。再者,布施的過程中, 還是有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是大功德主這一種心態,就是因為你還有我慢與自卑,還處在無明的世界。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果一個人在弘法或是在行善,都能夠 秉持著一種「三輪體空」的做,只要對眾生、對世間有益的事情,他就默默的去做,背後沒有求名利,背後沒有我是、我能,背後沒有在貪功德,像這樣的人表示對 法有相當深的理解,有相當深的體悟,這樣的人已經把「無明」轉為「明」,他已經有見法、有了悟實相,因此我慢、我是、我能都沒有了,像這樣的人「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因為他能夠看到實相。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 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你們今天來這裡聽經聞法,能夠對【金剛經】受持讀誦,這樣的人都是有無量無邊功德的,但是我們前面不是剛講要無功德、無所 求嗎?我們來這裡學習,就是要學習做到無所求、三輪體空,以世間法來講,有因緣聽聞【金剛經】,已經是有相當的智慧了,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是沒 有因緣聽聞,不然就算你聽聞了,還是會像「鴨子聽雷」,聽不懂或是不以為然,覺得這不重要、這沒什麼,或認為「是佛教他們在研究的,我是無黨無派的,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跟這無關」像我們從一開始到現在所講的這些,不管你是任何黨派,不管你是任何宗派,不管你是任何種族、任何國家 的人民,都一樣都會有,只是程度或多或少,這樣而已,因此佛教所講的,都是人類共同立命的問題。

    【幻燈片】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來跟大家分享金剛經裡面的,這些深義,現在我們透過一些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有跟大家介紹說X即非X是 名X,現在我們來跟大家分享,佛陀講無常法印,但是很多 人,你到海邊去看好幾次,你還是看不到什麼叫做無常法印,通常講無常,一般你還是把它停留在頭腦裡面的觀念知見,或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找。事實上,這些海 浪,都不斷地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法印,請你停下來好好去體會,那講說生生滅滅、生生滅滅,眾生就想說,那這樣就會變成斷滅啊,這樣就是會變成落入頑 空,你又不容易體會到說,生生滅滅裡面它卻含有不生不滅。不錯,現象界的一切是不斷的生生滅滅,浪起浪落、潮起潮落,人世間的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都不斷地 在潮起潮落、浪起浪落、改朝換代,都是這樣不斷地在替換。

  但是一提到這樣的變化,眾生又覺得消極悲觀,很不容易去理解到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一提到不生不滅, 眾生又會落入恆常不變化。你要體會到不生不滅,必須能夠徹證無常法印、徹證生生滅滅。雖然在現象界裡面有浪起浪落,不斷地這樣生生滅滅,但是從古至今,地 球上的海水沒有減少一分。海水不斷地在浪起浪落,而且太陽也從大海裡面吸取很多的水蒸氣上來,然後變成雲,飄到其他陸地上,但是對地球總體的水量而言,不 管再怎麼變化,還是一樣不增不減。

  你不要提到、講到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就變成又落入恆常。所以眾生很容易從有限的那種角度來理解 無限的、很深奧的真理。有時候成為地上的水,有時候成為空中的雲,不管怎麼變化,它都是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變化。但是不管怎麼變化,它就是這樣不增不 減,不要一提到不增不減,你又認為這個水跟天上的雲沒有關係啊!錯了!這都有密切的關係-緣聚而生,而且它會不斷地變化。

  這一張是空海小時候出生的地方,如果你能夠體會緣起甚深,體會到無常法印,體會到三法印-無常、無 我,都是中性的時候,連這一朵雲都在跟你微笑,當看到這些雲的時候,你都會會心的微笑,它也在跟你微笑、遠山在跟你微笑,真的喔!如果會打開智慧眼看得懂 的話,你看這個雲,這裡有兩個眼睛,這裡鼻子啊!這裡嘴巴啊!這是頭部啊!它的秀髮、頭髮這樣。

  眾生想到秋風掃落葉、秋天多蕭瑟,多蕭條啊!樹葉、綠葉又變黃變枯,然後又這樣掉落,樹變成光禿禿 的,所以一想到無常,往往眾生都往負面去想、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然後不喜歡無常的變化。但是請你停下來,把鏡頭拉近來看,這裡面蘊藏了什麼?它蘊藏了生 命、蘊藏著生機,知道嗎?你不容許無常的存在,它沒辦法變化,它沒辦法開出美麗的櫻花出來啊!不要怕無常,無常是中性的,不要抓也不要怕。,

  這是阿波羅電力公司,太陽神電力公司啦!從來沒有跟大家收費,這是真的太陽喔!日出沒多久的太陽, 剛好取到這樣的一個景色,這個是台電的電塔,把這個電傳輸一下,太陽把它的能源這樣傳輸,大家很容易感受到台電輸送電源、能源給我們,送電力給我們,但是 我把它組合起來,請你憑良心摸摸看,太陽有沒有在輸送能源給我們?我們把太陽稱為太陽神之後,糟糕!沒多久、幾十年之後,眾生就開始樹立一個宮廟,裡面樹 立一個太陽神廟,然後到太陽神廟裡面去拜阿波羅太陽神,外面真實的這個就不認識了,就認為那個不重要了,他祈求宮廟裡面的太陽神、阿波羅來保護他、保佑 他。

  把太陽稱作太陽神或是阿波羅之後,眾生很容易就落入名相裡面,然後被名相吸走了,我們把太陽稱為大 日如來,不可以嗎?真的它就是大日如來,但是沒多久之後,眾生開始在崇拜心目中偶像的大日如來,而對真正每天都在陪伴你的大日如來呢?卻視而不見,好好去 體會啊!眾生很容易離開實相,而在那些語言名相上面鑽研。

  這是大狒狒,當狒狒爸爸在問牠:「你在幹什麼啊?」小蘿蔔頭牠講:「人家說把手拉長拉長,拉到手長 過膝,就有可能成為成佛的候選人。因為佛的名相、三十二好裡面,有這個手長過膝,所以我不斷的要把這個手拉長,你看我這樣夠長了吧?我下一世可能就可以列 入成佛的候選人」狒狒爸爸說:「喔!my god

  大家好好去體會,人家說得道的人或是成佛的人,他們的舌頭是怎麼樣?舌頭可以長到把臉部覆蓋起來繞 脖子啊!或是覆蓋臉部啊!有這樣的傳說。因為有這樣聽聞,所以就常常練習把舌頭弄長,牠的舌頭真的是夠長了。我張這是在台北木柵動物園拍的,我在拍的時 候,這一隻馬來熊就躺在那裡不斷的伸舌頭,真的把舌頭往臉部覆蓋,我看到那麼長的舌頭,就趕快用快門把牠拍下來。好啊!你這樣繼續練習、練習。

  佛陀實在希望我們「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不要被一些名相卡住了,然後總是在心外求法,總是在 相上面那裡練,重要的是心法。有的人就說:我們要金色身、要練個金色身,這樣金光閃閃。所以有的人就要設法修、努力修,修個金光閃閃、修個金色身,結果修 出怎麼樣呢?對啊!修出金色身出來。這個不是故意把它彩繪上去的,這真的是金色身,你看我修這樣有沒有成?有啊!當來看我的時候,你們會多看我一眼,因為 我跟其他的顏色不一樣,其他的身價比較低,我這個在賣的時候,身價比較高啊!金色身,大家看到了喔!

  佛陀講:我們要現觀法界、現觀大自然,現觀大地風雲經啊!當我在跟眾生講大地風雲經的時候,有的人 就認為這跟五蘊身心無關,你這個五蘊身心難道不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嗎?講大地風雲經、講活生生的佛法,你的五蘊身心難道不包括在內嗎?這是包括身心內外一 切,我們都要如實去體會。當我們講大地風雲經的時候,有的人就問:「老師!我到哪裡可以買到這一部大地風雲經?我在大藏經的哪裡我可以找到?」遍一切、遍 一切處,佛陀這樣把真理實相述說出來,講經說法講了之後,我本來是畫一張尋寶地圖給大家參考,當個尋寶圖、指月的手指,哪知眾生到後來不是按照尋寶地圖去 尋寶,而是把那個尋寶地圖當作是寶,然後在那裡不斷地在拜、在拜。

  就像醫生開一張藥單給你,結果你不是去拿藥回來煎煮,你是把那一張藥單供奉在神桌上,然後不斷地在 拜那個藥單,這樣知道嗎?不是說拜經不好,拜經是我們對經典的尊重,但是更重要的,我們珍惜藥單,是要實際拿藥回來治我們的病,我們尊重經典。那是要真的 深入經典裡面的深義去了解,這樣才不會枉費佛陀跟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五年。所以,拜經當然有他的意義、有他的鼓勵作用,但是更重要的,如果你沒有深入經典裡 面,不管你再拜幾百遍、幾千遍《金剛經》,裡面的深義你還是體會不到,如果我們能夠心靜下來,我們尊重經典,更重要的就是把經典裡面的真正的深義,能夠好 好的去體會,真正得到那些無價之寶,才是珍惜經典的真正意義。

  所以,不要本末顛倒,佛陀一直希望我們要超越各種形相、偶像、人我相,但是眾生很喜歡執取這個相, 結果呢?因為眾生有需要,這就是市場需求,看你喜歡什麼相,眾生喜歡什麼相。你喜歡,就有人會把它雕塑出來,而且雕塑你所喜歡的,台灣的土地公像跟大陸的 土地公像,又會有所出入,台灣所雕塑的守護神、金門的風獅爺,還有泰國守護神,都不一樣啊!那都是隨眾生的喜好。

  你喜歡什麼,就會雕塑各種像,但是眾生常常是這樣,你雕塑各種像之後,不是跟他看齊、學習,而是很 容易成為各種相的次等人民。空海沒有反對大家雕塑佛像,而是我們雕塑這些佛像,是要來到見賢思齊、向佛陀看齊、向佛陀學習,看相如看到本人,所以請大家不 要會錯意了。

  我們要超越人我相、超越外相,不要一看到這個說:「穿這樣的就叫做天主教,她是修女,他們這個是外 道」,那是很狹窄的胸襟、很狹窄的視野,我們能不能平等心的來尊重其他的宗派、其他的宗教,我們能不能超 越外相?不要一看到他所穿的制服跟你所穿的制服,有不一樣的時候,就把別人認為是外道,不要這樣。因為這很容易都是在展現我慢,只會增添無謂的紛爭。我們 能不能來到平等心來對待他?而且我們問我們自己。

  這是德雷莎修女,她離開祖國來到印度,超越國界、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實行了「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世間哪裡有苦,她就幫助眾生解除痛苦,她在這世間所展現的是超越階級。印度的階級是很明顯,她超越那些階級來照顧那些真正需要照顧的人,如果你認為 她這樣的形象不好、不究竟,那我們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做的有比她好嗎?我們做的善事有比她多嗎?我們的心胸、度量有比她大嗎?

  不要從外相來衡量一個人,要看她真正展現出來是怎麼樣?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大?問問我們自己:我們跟 她比起來,我們做的有比她好嗎?佛陀都希望我們要超越一切人我相,超越這些外相,包括這個人。以前空海還是居士相,當我們有學員要跟人家介紹解脫道,介紹 一些資料的時候,有的人就講你們老師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有的人就跟他講是居士相、居士身。有的人認為:居士相、居士身,講的沒什麼!有的還會認為說: 我們出家人不可以去聽居士講經說法,我們去聽他講經說法就犯戒。就這樣的一個觀念,就把阿含解脫道隔阻在門外,損失的是誰?

  你很容易被外相卡住,後來有因緣他現了出家相之後,有的人又說:不是說要超越宗派宗教嗎?他怎麼又 穿出家人的衣服、佛教的僧服呢?請大家不要在外相上面執取,要聽聽他所講的解脫道到底對我們實不實用?能不能放下那些觀念知見,然後來 看看他所講的這些,是不是真的很實際、很實用?他只是如實的把佛陀他們所走過的解脫之路呈現出來,整理出來一個清楚、有次第、有步驟的解脫之路,來回饋 嘛!我們願不願意虛心的去學是個人的事,所以千萬不要從外相上面去衡量。

  眾生從這個相上面可以很容易了解,小孩子在媽媽的懷抱中,受媽媽的養育而長大,所以我們會懂得反 哺、懂得孝順、懂得感恩,但是大自然對我們的養育照顧,眾生很不容易體會到有關這些,大自然源源不斷地流出甘露水來養育我們,但是眾生不容易體會到,如果 你真的懂得體會,把你自己轉換成剛才父母親懷抱中的小孩子,你慢慢去體會,你會不斷地開悟,你的身心會很柔軟,而且會知恩、感恩、報恩。

    持經功德 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到這裡所講的都是強調:如果你能夠聽聞《金剛經》,然後來到信心不逆、不退轉,你這樣的福報、福德 比那些用很多的金銀財寶去布施的人,所得的功德都還更多、更大,何況你「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都在強調《金剛經》的功德殊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 功德」

  同樣的,這跟前面都有雷同的地方,我們了解這樣就好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叫做荷擔如來家業。怎麼樣才能荷擔如來家業呢?不是光在那裡抄經、拜經、讀經、寫經、印經,佛 陀不是要你做一個傳播工具、傳聲筒,不是要這樣的。佛陀來世間的目的,不是要你在那裡宣說佛法,那都是次要的,佛陀來世間真正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是要幫助 眾生來到解脫自在、遠離顛倒夢想,扣住這個核心,真的深入經典去聞思,然後實修實證,遠離顛倒夢想、為法做見證,你本身成為法身,這樣不管你到哪裡都可以 講經說法,你是以你本身為法做見證來講經說法,不是照本宣科、不是鸚鵡學語、不是依文解字,這樣才能夠真正把佛陀所講的法繼承下來,然後廣布流傳,這才叫 做真正荷擔如來家業。

  所以,你能夠好好去體悟《金剛經》,然後又能夠好好去實踐出來,做出來符合三輪體空、也符合三法 印,你本身就是為法做見證,自然而然不管你到哪裡,都可以隨順因緣來講經說法,這就是「荷擔如來家業」。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 說。」

  如果一個人你的心量狹窄,或是你的領悟力很有限、智慧很有限,或是你都只是自私自利為自己,因為自 私自利、只為自己,你所考量的都只是為個人自己,那表示你的智慧很狹小、狹窄,這樣你聽不懂《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好像你跟一位不認識字 的人,介紹無邊無際的宇宙、天文實相、天文宇宙觀,他是很難理解。就像我現在要跟我的媽媽講說:我們這個地球是在轉動,我們這個地球是繞太陽轉,但是我媽媽她們很難理解,會認為:沒有啊!這個地球不是不動的嗎?她們是很難理解。

  你又跟一般人講:這個地球是圓形的,一般人也很難理解啊!他們認為哪裡是圓形?那裡有凸起來、那裡 有凹下去、那裡有河流、那裡有高山,怎麼會是是圓的呢?所以,如果一個人的視野比較狹小,就好像一個籃球,如果你是一隻小螞蟻,你在籃球上面跑,這裡點點 滴滴、這裡有高山、這裡有凹凸、這裡有山谷,那個螞蟻在籃球上面跑,它覺得這是凹凹凸凸,籃球表面是不是凹凹凸凸?它看不到籃球是圓的。

  如果以人類的智慧而言,你的視野是很狹窄的話,是看不到地球是圓的,也體悟不到地球是圓的。如果說 你修行只是著重在個人的解脫,著重在個人五蘊身心的覺受,著重在某個法門,這樣就叫樂小法,像這樣你的身見很強。如果你的身見很強,我見、人見、眾生見、 壽者見這些都會有。當要跟你講《金剛經》,你就會認為這個非佛所說、這個不對啦!這不要啦!你就很快的把它排斥掉,沒辦法理解《金剛經》裡面的深義,就會 認為南傳大藏經裡面沒有,這個不是啦!我們不看那些!

  裡面真的有很多的珍寶,我們能不能重新來評估他?當然我也希望在大乘佛教地區的人,大家也要提醒我 們自己,不要以為在讀《金剛經》就是大乘的人,我們就是大乘的人;這一本經上面都有標榜是大乘經,拿著這部大乘經,認為我們就是大乘的人。不要用這種論斷來認定自己就是大乘人,這樣是不正確的。就好像你在自己身上貼個標籤-「聰明」兩個 字,告訴人家:你看啊!我很聰明;這邊再貼個「智慧」,你看:我很有智慧。你往身上貼個聰明、貼個智慧,你就真的是聰明,真的有智慧嗎?不是用名相上面來 見諍,是要真的展現出來。

  大、小乘不是依據著你看某部經典,然後就認為自己就是大乘,不是這樣的。,而是從你的心量有沒有比 別人大?你的包容量有沒有比別人大?你的慈悲心有沒有比別人大?你的貪、瞋、痴、我慢有沒有比別人少?如果真正是大乘的人,你是不會見諍的,而且不會標榜 己大人小、己高人低,不會的。你會實質的展現生命意義來回饋這個世界,真正的大乘是真正做出來,不是用嘴巴講,更不是在見諍,不是在文字上較量,都不是 的。

  我希望大家所做所為是真的是符合大乘的,這一種要求是實際的做出來,你真正實際在做,就絕不會貶低 別人,因為是真正的大乘的話,你本身不會有我慢的。不會有我慢,你就不會己大人小、己高人低,你就只有無限的慈悲、悲憫眾生,我們能夠為這世間做什麼,我 們就默默去做。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都是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

    能淨業障 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 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你在讀誦、研讀《金剛經》,如果別人輕視你、藐視你、看不起你,那是因為對方不了解。如果你能夠 不瞋恨、也無諍,而且有的是無限的悲憫之心,那就表示你的智慧逐漸的開發出來,而且你沒有瞋心?向, 表示你已經逐漸的在見法、逐漸的開悟。像這樣的話,你的很多的罪業、很多的無明都會破除掉,這就是研讀《金剛經》可以幫助我們開智慧消罪業,消那些業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都是在強調讀誦這一部《金剛經》的重要及功德。這樣的強調方式,在《金剛經》裡面從頭到尾有很多 的章節,一直強調《金剛經》的重要,我想是後來編輯大德他們有一番的用意。但是有一點也很容易產生副作用,因為《金剛經》本來是要掃除一切相,掃除一切相 的執著,但是如果還一直強調《金剛經》的重要,很容易又變成新的大偶像。因此後來很多人就很著重在抄經、寫經、印經、拜經。這樣又失去《金剛經》原來的深 義、本意。所以,我們了解《金剛經》的重要,但不是在抄經、寫經、讀經、拜經,或是誦讀、講經,那都是次要的。真正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為法作見證,真的去 體悟、去做到,這才算是最殊勝的。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 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前面我們已經有跟大家補充過了,都是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

  這裡我想提出二句偈跟大家分享,在佛教圈裡面有二種勉勵說詞,各代表不同的含意,有的人就一直強調 講經說法,一定不可以離開經典,一定要按照經典裡面所講的一字一句去解釋。所以很多人就認為說『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這個話一出來,會把很多人扣上很重的 帽子。《金剛經》從來不會這樣強調。

  我們來比較這兩種說詞,一種是『離經一字等同魔說』,另外一種說詞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這兩種 有很大的不一樣。如果一直強調「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這是屬於對經典的執著、信仰、崇拜,我們不能說他不對,這是因為還沒有來到實修實證,而且也沒有全盤 了解經典編輯的先後,沒有回到佛教歷史事實上來瞭解這整個脈絡。印順長老在這方面就幫助大家釐清很多不必要的錯誤、不必要的迷魂陣,印老他們都有整理出 來:經典是什麼時候出來的?聖典輯成的過程。這些都有比較具體的敘述,人家國內外的學者,都有一些考證。

  經典是很重要的指月手指,但是經典就像是高雄地圖、台北地圖,地圖是僅供參考。讓經典回歸到它應有 的角色、正確的位置上來,不要把經典變成一個超級的大偶像,結果你一直在拜經、一直的重視經典,但是卻沒有去體會到經典裡面真正的深義,那就很可惜。你一 直迷執在指月的手指,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所以很重要的就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

  因為真正的實相、真理,不是在文字堆裡面。真正的高雄不是在地圖裡面,地圖是個指月,協助你去看到 這個實相。所以不要一直在迷執在文字裡面,然後引經據典在那裡以經解經,這樣很容易落入「三世佛冤」,沒有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懷,這樣很可惜。能夠提出『依 文解字三世佛冤』,表示是屬於智慧型的人、是重視實修實證,在聞思的階段很重視考證,在修行過程很重視親證。佛陀怎麼講,那是佛陀的事情,我們感恩佛陀跟 我們宣說真理實相。但是,佛陀本身也是鼓勵我們要去親證,你要親證到才算,如果依文解字的話,那真的是冤枉佛陀的本懷,我們不知道啊!

  前面已經講過「說X即 非X,是名X」。如果你從文字堆裡面去鑽研、去理解的話,你理解的跟佛陀所講的差了十萬八千里都不知道。佛陀所講的 棳n跟你所解析的棳n,有很大的不一樣啊!所以,真的如果你沒有來到實相,你一直在依文解字的話,我們扭曲、誤解很多佛法深義都不知道,這是提出來跟大家 互相勉勵的,希望我們能夠讓智慧型的佛法呈現出來,大家在這個過程都秉持著客觀、冷靜理智、求真、求證。

  在南傳的《葛拉瑪經》裡面有非常深、非常重要的啟示跟提醒,讓我們大家互相勉勵,裡面的十條守則非 常好、非常重要。

    究竟無我 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果說善男子、善女人,他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發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要發出「佛道無上 誓願成」的那種魄力、決心,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呢?應該怎麼樣才能夠很快的降伏我慢呢?「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 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陀就告訴須菩提,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你應該怎麼做?你要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這種魄力,「當 生如是心」,應該要這樣去做:「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你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要有這種「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魄 力、決心,而這不是開空頭支票,而是要真的去做,滅度一切眾生。你真的實際去度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不管你接引多少眾生、度化多少眾生,在你 的內心裡面就是沒有那些我是、我能、我的、我的弟子、我的山頭、我的派系,沒有那些心態。

  但是要知道能夠做到不抓弟子,包括講經說法的時候,沒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真的要做到是非常不 容易。一定要徹證三法印,一定要做到無我,如果你還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很自然的,你一定會抓弟子。這裡所講的都是高標準。佛陀就勸告大家,你真的要 邁向究竟解脫,你有沒有正確的見法?有沒有正確的了悟到法的要領核心?看你展現出來。如果你正確的體悟無常、緣起、無我,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定是符合無我 無私的那一種精神,你不會有私心、有意思食、有主宰慾、抓弟子,你是協助眾生成長、協助眾生解脫,但是不會束縛、不會綑綁。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如果你在講經說法或是在度眾生的過程中,還有我口若懸河、我辯才無礙、我多麼會講經說法,或是我度了多少徒弟、我今年大豐收-有幾百人、好幾千人的皈依這些心態,表示你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徒弟相都還沒有破。佛陀就明白的講,這樣非菩薩,還沒有資格稱 為菩薩,這裡講的是高標準,但是我們要從這高標準立場來看,如果要符合佛陀所稱的菩薩,唯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夠真的做到,你真的要來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一定要徹證無我,而且做到無我的人,才能夠真的做到。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個人體悟到究竟法,真的是體悟到無所得,來到無修無證,而且真的了悟實相之後,自我、我是、我能 都會消失的,只要來到無我的世界,你就不會抓我所,所以四種相都會破除掉,自然的消除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像這些記錄,我們是僅供參考,你不用一直在意去追究這方面,因為等你將來成佛的時候,就會清楚的知 道,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那裡探討追究。趕快早日成佛才是最重要,當你快要成佛時候,就會有人來幫你授記。

  不過,我們以《阿含經》「雜阿含」方面來講,《四部阿含》裡面佛陀都講,如果你真的來到見法,而且 來到究竟解脫的話,你是會自知自覺自作證。你有沒有成佛?有沒有解脫?你內心裡面會很清楚。只是有的人認為:他成佛了!他稱為某某佛,但是未必是真。如果 是真的話,那佛佛道同,這樣知道嗎?他所展現出來的一定是符合宇宙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一定是符合三法印,佛佛道同。

  如果你認為自己成佛,但是你所講的跟《阿含經》裡面所講的那種解脫有很大的不同,或是你所講的跟 「三法印」有違背,這些都要保留。如果你是真的邁向究竟解脫,真理核心是一樣的,就像如果真的吃飽,你不必別人來幫你授記說:你真的吃飽了,你真的吃飽, 還要別人來肯定你嗎?!不需要,授記只是一個權說。你真的開悟、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不需要別人來幫你肯定,因為你會自知自覺自作證。而且真正的過來人,他 也很清楚知道。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什麼叫如來?就是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清萬事萬物。還 有,他本身所展現出來的,也會符合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會符合三法印。他所宣說的,也一定符合「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這叫做如來者。

  一個來到究竟解脫的人「即諸法如義」,他所展現的諸法,包括他所展現的以及他所講的,都會如義。都 是如同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真理實相都會跟三法印一致的。所以真理不怕你考驗、不怕你求證,究竟真理就是這樣。所以,過去的佛陀他們體悟出來的「三法印」是 這樣,未來的佛陀、解脫者他們體悟的也是會來到這樣的境界-「如來者則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事實上說得道、成佛,是一個權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到究竟解脫是來到無所 得,也就是來到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不要想說「無所得」我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修、修到後來也是空無所得,但是你不修,你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還是 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你對「無所得」的認知跟佛陀所講的「無所得」是不一樣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有善法欲,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求解脫道。欲神足 一定要有,你才會很認真、很積極的設法克服各種困難,一定要追求解脫道、邁向究竟解脫,要有這一種魄力、決心,將來才能夠來到解脫者他們所來到的大安心、 大自在的世界。那時候你為法做見證,真的走出來之後,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所得。所以,光是一個無所得,眾生的認知跟解脫者的認知就有很大的落差,大家好 好的去實修實證,有一天你就可以體證到,包括《心經》所講的境界,那都是真實的世界,無苦集滅道的世界。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實無虛」,無實就是說,不是一般眾生實質的那一種得,不是真、不是得的那一種。真正得到、有實 質的那一種東西叫無實。無虛就是也不是虛假。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 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 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菩薩。」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 切法皆是佛法」,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哪一樣不符合三法印?哪一樣不符合無常法印?哪一樣不是緣起?所以大家要好好去體會,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也是要破除大家狹窄的觀念,認為佛經裡面所講的才叫做佛法,那些不貼上佛經,不管是《老子道德 經》或是《聖經》裡面所講的,因為不是貼上佛經的名稱,所以就不是佛法。這一句話是要破除大家這種狹窄的觀念,不要用狹窄的觀念來界定,這樣很容易把自己 陷入在一個井底青蛙的世界裡面,我們能不能尊重其他的宗派、其他的宗教?

  就算讀到大學生,不需要幼稚園小孩子的玩具,但我們能不能平等心來尊重那些小孩子,他們需要的那些 玩具?這個玩具對他們來講,就是他們的法,這樣知道嗎?不要站在說我大學生:我不需要那些木馬,那個是非法。你認為的非法,你不需要它,但是我們能不能尊 重有眾生需要,這都是喚醒我們要有包容心。

  再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你不要認為佛經裡面、《金剛經》裡面說「一切說皆是佛法」。所 以就樣樣都好啦!什麼都好啦!什麼都對啦!結果你以方便為究竟,你不知道,你分辨不出什麼叫究竟?什麼叫方便?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你沒有擇法覺 支,沒有擇法能力。結果認為反正一切法都是啊!我們只要一個法門深入,這樣就好了。但是你一直在方便法裡面繞,你知道嗎?所以這也是在喚醒我們,要有擇法 覺支。並不是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就都來到這樣通通都沒有分別,你是沒智慧的是非好壞不分。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是來到以無限的包容,包容一切法的沒分別,這兩種同樣的「沒分別」,一個是有智慧 的沒分別,一個是無明的沒分別。就像聽到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認為我們要尊重其他的,所以什麼樣樣都可以吃啊!現在舉例來講,你認為好像每一種法門都是 可以解脫。就好像說每一種食物都可以吃,毒品、毒藥你也在吃,有毒的那些菇、那些菌類,你也在吃。結果一吃了之後,很快就毒死掉啊!如果你沒有能力分辨, 吃了很多的毒素而不知道,就像電腦中了很多毒。你說一切法都是法,結果你的電腦就沒辦法正常使用。

  所以說「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樣你要清楚的分辨,是要來到:我清楚的了解什麼食物對我們色 身的影響。因為我還是有這個色身容許的範圍,有些菜我可以吃,有些菜我們沒辦法消化、沒辦法吸收,一顆石頭我就沒辦法消化,那些土,我也沒辦法直接吃。再 來,那些毒菇毒菌,我也沒辦法吃啊!

  但是不因為我沒辦法吃這些,然後我就踐踏他們、瞧不起他們,不因為這樣啊!我雖然不能夠吃他們、不 能夠適應他們,但是我可以包容他們,而且也尊重這些毒菇、毒菌。他們的存在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我們用平等心來尊重他們。所以這裡的含意都很深,一切法者皆 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幻燈片】

  以下好幾張的幻燈片,都是讓我們提高過去的思維角度,對大家的思考角度都是一種挑戰、提昇、昇華。 以前你在看這些事情的時候,很少去體會到另外一種更深層面的含意,現在希望大家對事情的看法、深度、廣度,能夠大大的提昇,這樣才不會枉費你在研讀《金剛 經》的深義,才不會浪費生命。

  在這一張幻燈片裡面,這是士林故宮旁邊的至善園,裡面的建築都是仿造唐宋時代古典古色的庭園,人們 來到這裡的庭園餵養這些魚,大家很高興、很快樂的看這些魚。一般我們看魚在水中游來游去,但是人類很少去從這個境界裡面去體會,我是不是也像魚一樣浸泡在 水中?人類認為我是在陸地啊!魚是在水裡面,我哪裡有浸泡在水中,而很少去體會到。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太空船從大氣層外面、從月球上面來看,我們的大氣 層就好像一個很稀薄的大海,假設人類不用穿太空衣,然後把人類從地球吊在太空梭後面,把你拖離地球的大氣層,就像把魚撈上岸來,魚沒多久就會死掉。如果讓 你離開大氣層,沒多久你就死掉,我們所活的空氣裡面有水分,只是跟魚比較起來,我們人類只是活在密度比較稀薄的水裡面而已。

  水的密度如果是一,人類所活的水的密度,現在假設是百分之一,我們是活在百分之一密度的水裡面,但 是就像魚在水中,牠們不覺得說我在水中,人類活在水中,但是你不覺得。所以我們能不能從很深層的角度來看,魚需要這些水才能夠活,人呢?也需要很多的助 緣,我們才能夠活著。

  你看人類正在看這個魚缸,魚在那裡游來游去。但是你就像這些魚在那裡游來游去,但是你很難很難體會 到,你也像海中的魚在那裡游來游去。這一張圖是人開車,然後在這裡穿梭。但是我們大家想像螃蟹或是寄居蟹,牠有一個外殼,汽車就像你的外殼,人類就像寄居 蟹,然後拖著外殼跑來跑去,你有沒有看到?人也是一樣,在稀薄的水裡面游來游去,這個大家要慢慢去體會。所以,我們要突破我們很多傳統的思考,我們的心靈 要成長、要啟發、要突飛起來,不要總是停留在過去的範圍。

  從這一張裡面,我們能不能看到風在那裡吹動?風,我們說它沒有顏色嘛!但是風還是有質量,風是沒有 顏色,它已慢慢接近無色界,但是它還是有質量。風,因為我們沒有顏色,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們能不能從荷葉跟蓮花的反應裡面去體會到風一直在流動變化?風也 在告訴我們什麼叫無常法印?能不能啊?

  所以不要到這裡只是看一些荷花、一些葉子、一些花,哇!漂亮!漂亮!看看回去,啊!什麼無常法印? 我不知道啊!回去還一直在文字堆裡鑽研,在找什麼叫無常?現象界實際的存在,風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過,都一直在吹拂而過,所以溶入當下去體會什麼叫無常法 流、無常法印?

  我們看到這個相,這是一個表徵、一個代表,他在吐口水嘛!如果政治人物在那裡吐很多的口水,你知道 嗎?會氾濫成災啊!氾濫成災的話,百姓就受遭殃啊!

  同樣的,一般眾生喜好欲諍,欲諍不斷。而學佛的人、修行人見諍不斷,如果學佛的人也在那裡不斷在吐 口水,在那裡見諍的話,佛法都漸漸的一直被淹沒掉了。從正法,然後走入像法,再走入末法,都是被一些無謂、毫無義意的見諍,把它淹沒掉啊!但是因為見諍、 要吐很多的口水,把佛法都淹沒掉了,把解脫道也淹沒掉了。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人無諍,真的無諍!

  我們再看看這裡一隻老母雞在這裡孵蛋,我們以前也看過母雞在那裡孵蛋,孵、孵真的時間到了,小雞就跑出來,我們能不能慢慢去看大自然的那一種孵蛋,大自然在孕育的那一種奧妙,要把 那一隻母雞想像成無形的、很大的,大家要有理解能力,要慢慢去理解。

  前章有講到「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現在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我們能不能從非相裡面去看到諸 相?能不能?這含意很深喔!

  《金剛經》是說你要從一切諸相,去看到非相,我們現在一樣可以反回來,能不能從非相裡面,看到諸 相?含意很深喔!這慢慢再來分析,就好像你以前不認為那是有生命的一枝草,對以前來講是非相,現在你能不能從那一枝草,然後突破那個柏油路,然後跑出來這 樣,你從裡面去體會到什麼叫做法界的莊嚴?什麼叫做緣起甚深?

  你看大自然在孕育、孕育,你以為只有農人在種,以為只有人類能啊!你能不能去看到人類是個助緣?而 這些果實它們要孕育出來,就像母雞在孵蛋,孵、孵、孵,然後這裡會有很多的果實出來,而我們要看看這整個孵蛋過程,叫做各種因緣要具足,叫做緣起。要地、 水、火、風、空、大地、流水、陽光、空氣這樣人類的各種助緣,這些纍纍的果實才會出來,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個不是抽象,是實相,實際的存在, 只是一般眾生沒有去看到而已,我們要慢慢去體會。

  我們看這一張幻燈片,這是秧苗、稻田,這裡有一些農民,這裡你能不能看到土地公?一般會講:沒有 啊!這哪裡有土地公?因為你認為土地公一定是要拿個枴杖,然後戴著特殊的帽子,還有留著鬍子,才叫做土地公。那是你過去對土地公那個相的迷執,你沒有真正 了解土地公?,你沒有真正看到土地公?如果你真正了解土地公的深義,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什麼叫做土地公?大地,慢慢的孕育、孕育秧苗,這就是土地,地界、 水界、火界、風界一直在孕育啊!因為有大地的孕育支撐、長養,所以這些農作物才會不斷的長起來,有沒有看到土地公的偉大?還是你一直一直在執迷那個相-我 要認為這樣才叫做土地公,然後一直在那裡拜拜拜、祈求啊!我所看到真正的土地公是無所不在,真正的土地、真正的山河大地。你心目中的土地公,那個作用都更 大啊!

  所以,能不能從諸相裡面去體會到:你以前不認為的那個非相,能不能從那個沒有形象、大自然的孕育中 去看到,什麼叫做真正的土地公?

  這好像是腦筋急轉彎,你意識的範圍,真的要自我大大的挑戰,人類的認知範圍很狹窄,一定要突破啊! 要大死一番啊!要不斷學習啊!不斷自我突破啊!這樣你才能夠來到大徹大悟,才能夠來到如實觀。從剛才的小秧苗,然後慢慢的孕育、慢慢的長大,不光是人類單 一的因素所能夠化成,人類只是個助緣啊!你慢慢去看到這整個都需要,你看土地、流水、陽光、空氣、地、水、火、風、空的孕育,這些才能夠形成人類是個助 緣,我們要慢慢去看到。

  因為這是要協助大家去看到,從諸相裡面見到非相,也從非相裡面去看諸相,以下的這幾張幻燈片,跟大 家介紹美人山,上次在台北禪修的時候,也有帶大家到金山、陽明山去山水禪。如果有跟我坐同車的,都有跟他們介紹美人山在哪裡,這是在金山海邊的美人山,向 陽明山的角度就可以看到美人山,我們把它取名美人山,我們來看看它的奧妙。你看這裡有沒有像一個美人的頭?滿特殊喔!就像是一個美人躺在地上,這是她的額 頭、這是她的秀髮,額頭上的秀髮,長髮這樣垂在地上,往海邊這樣披下去,有沒有?這是額頭上的秀髮,往這樣披下去,這是額頭、眼睛、睫毛,這是鼻子、嘴 巴、下巴,這是美人山,很像喔!她就是平躺睡著,這是頭部、這是下巴、這是額頭、這是睫毛,很像喔!

  為什麼要介紹這個美人山?這就像我們說天地父母恩,我們把地球當做是大家共同的媽媽,現在就是要來 跟大家介紹我們這個共同的媽媽,我們的媽媽長得很漂亮,有沒有?美人山。這個就像她的身體,這是頭部、這是她的身體,這個地球、這個媽媽,這個美人山,懷 抱中有小孩子,趴在媽媽的懷抱裡面,你、我、他就像父母親懷抱中的小孩子,但是我們以前都不以為然。通常我們認為我媽媽跟我爸爸結婚,那才叫做我媽媽,但 是你能不能看到我們共同的母親?天地父母恩?你能不能去看到從非相裡面去看到諸相?如果大家能去體會,這就像一個大自然的母親,然後懷抱抱著小孩子睡覺, 疼愛這些小孩子。你看天色漸漸晚了,這小孩子在媽媽懷抱中睡覺,這是頭部、這是媽媽的身體,小孩子趴在媽媽的身上。現在夜色漸深了,然後睡覺、睡覺,天漸 漸亮了,這是美人望月,有沒有看到美人望月?剛好這就是美人山的頭部,這是額頭、這是髮髻、這是睫毛、這是鼻子、這是嘴巴、這是下巴、這是脖子,我們美人 山這個媽媽很愛漂亮,有沒有看到還有戴耳環?

  這樣媽媽抱著小孩子睡覺,然後天氣漸漸亮、醒過來,但是小孩子太調皮,製造很多的垃圾,人類常常一 直在破壞大自然,要好好的珍惜我們這個大自然,不要這樣一直在蹂躝它、破壞它,你看美人山這個媽媽不只是有戴耳環,頸部還有戴項鍊,這是頸部的項鍊、金 牌。你看這是真正的月亮,剛好這樣的一個角度,剛好這樣的一個時空拍下來-美人望月,這種種因緣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可以讓大家去體悟、去見法啦!這是霧朦 朧中的美人山,有沒有?這裡看這個的睫毛是很清楚喔!很清楚喔!

  這是法界的奧妙,大家可以體會到媽媽哺乳小孩子,我們就像媽媽懷抱中的小孩,這樣在吸奶,但是我們 在吸吮大自然的奶水,我們不知道。我們認為大地是沒有生命的,如果把你家裡的水龍頭,改成乳頭狀,你要喝水的時候,也許你比較容易體會到。不然你就不覺得 我這些是在吸吮大自然的乳水。所以,我們在舀水、喝水時候,能不能去體會到我們就是在吸吮媽媽的奶水,如果你能夠從那些很平凡、很平淡的相裡面,去體會到 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處處都會懂得知恩、感恩、報恩,會珍惜我們這個環境,珍惜我們這個大自然。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 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緣生緣滅,都是一直在流動生 滅變化,如果你能夠體悟無常法印,能夠體悟到緣起法則,你就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但是你要體悟到這樣的境界,必須要有前面的二 個基礎,也就是要體悟無我、體悟無常跟緣生緣滅-緣起法。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悟到這方面,你就可以了解什麼叫做一切法無我。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這裡跟我當度盡眾生的心態一樣,你有這 一種我當怎樣、我當怎樣,一樣都是有我是、我能、我慢的這種見解。這樣身見、我見都還沒有破。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果一個人你還有自卑或是還有我慢,你所做出來的、你認 為的莊嚴,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說,很多反而你是污染了大自然,污染了大自然的成份比較多,為什麼呢?你的莊嚴是因為內心的空虛,需要更多外在的種種來填補你 內心的空虛,但是那種種的抓取、種種你認為的莊嚴,卻是有意無意中染污、扭曲、蹂躝了這個大自然,你不知道。

  我現在只是講一些原則,真正的解脫者他們所認為的莊嚴是什麼呢?有幾點請大家參考:

  1.就 是一個人的貪、瞋、痴、我慢的止息,如果你真的來到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沒有我慢。這是真正的在莊嚴法界,也就是你展現出來的頻率,跟大自然的運轉法 則完全一致,大自然所展現的就是這麼莊嚴,就是沒有貪、瞋、痴、我慢。

  2.如 果你能夠展現出三輪體空的布施、三輪體空的慈悲,無條件、無所求、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做,這是真正的莊嚴。你的身體清淨,沒有貪、瞋、痴,是一個體清淨的 體、莊嚴的體、莊嚴的道場,你又能夠展現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三輪體空的佈施,就是由體產生用,由清淨的體產生清淨的用,就是真正的莊嚴。

  3.還 有另外一個真正的莊嚴,就是你能夠返璞歸真:純真自然的微笑,散發生命的芬多精,回饋這個世間,這是真正的莊嚴。

  跟大家分享什麼叫真正的莊嚴,否則經典裡面都講「什麼莊嚴即非莊嚴」到底什麼才叫真正的莊嚴?在此 跟大家分享。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菩薩」,這個通達不是說我會唸、我會背誦、我會講,這樣 就算,不是哪!你真的要通達,必須來到了悟、徹證,而且你真的了悟徹證,就一定能夠做出來,包括你能夠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這叫通達無我,絕不是用頭腦解 析、用嘴巴講,不是這樣啊!你講得出來就要做得到,你真的通達,你可以講得出來,而且也一定能夠做得到,這樣才叫做通達無我,也通達無法,包括那些法執也 都破除了,宗派宗教的那種意識框框,也都超越了,這才來到叫做沒有法執。

  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來到通達無我、無法的,沒有法執境界的人,如來說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是真正的菩 薩,你稱他為真正的菩薩,或是真正的解脫者也可以,你把這種人稱為阿羅漢也都可以,那只是名相不一樣而已,實質的內容都一樣,來到無我、無私,沒有法執、 沒有身見,沒有我見的人,這就是解脫者。

    一體同觀 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佛陀問:我有沒有肉眼呢?有啊!有肉眼,我有沒有天眼呢?有啊!有天眼,有沒有慧眼?有沒有法眼? 有沒有佛眼?須菩提都回答說:有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沙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沙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 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 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一節的重點是在最後三行,前面佛陀問:你們知道佛有沒肉眼呢?有沒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當 然佛是有這些眼。但是現在做一個大家比較能夠理解的解釋:你說天眼,像現在的高倍的天文望遠鏡,或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對以前的人來講,那就是像打開天眼, 打開無限的視野、打開視界。所以這裡的「天眼」是說:一個人能夠打開你原來狹窄的視野,有無限的胸襟。

  如果你只是在原來狹窄的世界、井底青蛙之見,那就不叫天眼,如果你看法的深度、廣度,能夠大大的超 越以前,就好像你的智慧眼打開。所以,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們現在沒有時間一一的解釋,但是可以跟大家做一個綜合的歸納,這裡是強調佛陀的智慧是超 越一般眾生的智慧。佛陀祂的透視力是超越過一般眾生的,一般眾生到海邊來,你看到了海浪、浪起浪落,看到這些覺得風景不錯,走走就回去了,或是有時候你到 海邊來,心情很鬱卒、很鬱悶,看到大海這樣,你會覺得好無常、好苦啊!甚至有的人會想不開。但是佛陀所看的,不是一般眾生所看的角度,他們看到的都是三法 印-無常、緣起、無我。

  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境界,眾生沒有什麼體悟,是不會開悟,但是對佛陀而言,他們處處都是看到三 法印,就是有慧眼、有法眼,有法眼,處處都見法。你如果真的法眼開,不是要到哪裡、哪個世界去才能夠體悟到法,當下每一個地方,都是處處可以見法的,這才 叫做法眼開。佛眼,告訴我們:佛陀是來到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真的佛眼打開,你會以完全平等的心來對待一切的眾生、對待一切的宗派,也對待一切的黨派跟國 家,在你心目中而言,真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不會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因為你知道那是虛妄的分別,是沒完沒了的苦海。如果你真的能夠透視,你 很快就會跳脫出所有的二元對立,然後來到無上正等正覺,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 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三心不可得」,很多人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中國的禪宗裡,都有這樣的公案:一個老太婆在賣點心, 有個修行人要跟她買點心,老太婆就問他,如果我問這個問題,你能夠回答得出來的話,你吃的這些不用錢,她就問他,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 可得,請問你要點那個心?請問你要點那個心?現在心不可得,怎麼點?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所有眾生的心,佛陀都知道,那問問我們自己,我知道多 少人的心呢?我們一般眾生連自己的心都不清不楚,何況能夠清楚知道別人?!佛陀為什麼能夠知道所有眾生的心呢?告訴大家這個秘密,我們可以大致把眾生歸納 為兩大類,第一種就是在滾滾紅塵裡浮浮沉沉,有憂悲苦惱的眾生,這在貪、瞋、痴、我慢的世界裡纏縛打滾,貪、瞋、痴我慢十個結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五十步 跟百步之差而已,還有彼此的偏重、不一樣而已,都會有。所以,你看所有眾生類,我們都已把他歸納出來;還有另外一種人,就是沒有貪、瞋、痴、沒有我慢,十 個結縛通通止息的真人,返璞歸真的真人、解脫者。

  如果大致區分的話,世間只有這兩種人。這樣就好瞭解了,所以問我們自己現在到底還有沒有貪瞋痴、我 慢?這是大致的歸納,你如何能清楚了解眾生的心呢?也就是你如何才能清楚分辨眾生有沒有貪瞋痴、我慢呢?如果你的這面鏡子是凹凹凸凸的心鏡,含有很多污垢 的鏡的話,你有辦法清楚了解別人有沒有貪瞋痴嗎?你的論斷會有很多的錯誤,不管心理學多麼深入的研究,不管你多麼會解析文釋種種,但是只要你還有貪瞋痴、 我慢,你的論斷就不夠正確、不夠客觀,你要怎麼樣才能夠正確清楚的分辨呢?當你把這一面鏡子,讓它變為又明又平又光亮的鏡子,沒有污垢,也就是沒有貪瞋 痴、沒有我慢,當你能夠來到這樣一個明心的境界,就可以來到如實觀。

  所以,眾生在你這一面明鏡之前,有沒有貪瞋痴?有沒有我慢?你會清清楚楚的知道。你不必在那媞 命,還在那堧惜漇頭,還在那媞漶A不必!你也不必去排什麼八卦、紫薇斗數啦!都不用。因為眾生會自己告訴你,他有沒有我慢?你不必去算他,不必刻意要去 知道,他自己會告訴你,他會呈現出來。就好像一個人的臉有沒有黑?有沒有污點?他來到一個鏡子面前,這個鏡子就可以如實反應出來,不是你刻意去算他,刻意 去知道他。

  告訴大家這個很重要的原則,只要你本身淨化了,如實了解自己的心態,然後慢慢的淨化、慢慢的提昇, 來到沒有貪瞋痴、沒有我慢的境界的時候,你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眾生有沒有貪瞋痴、有沒有我慢,以及程度有多少。就算他是老奸巨滑,很會隱藏,但是在你的 眼前都暴露無遺,因為不管再怎麼掩飾,一定都會呈現在他的身、口、意的展現之中,所以真正要知道眾生的心,不是去學算命,不是去學種種心理學,那些是助 緣。

  但是真正的要了解眾生的心,先回來知道自己的心,你要清楚知道自己有沒有貪瞋痴、有沒有我慢,當你 是過來人之後,你就清清楚楚的知道眾生現在來到哪個階段。為什麼佛陀能夠悉知眾生心的秘密,如果這幾分鐘的課,你能夠聽得懂、學會的話,這比你繳好幾十萬 去學算命都更有價值,而且更快、更精確。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這一段話你真的要有所了解,必須要有《阿含經》整個聞思的基 礎,你才能夠了解為什麼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因為很多人不了解無我、怕無我,都一直要去探討一個什麼真如,探討一個真藏唯心,探討出一個真心出 來,但是在原始佛法裡面,佛陀都不講這些,佛陀講的這個心就是『識』,色受想行識的『識』。而這個『識』是緣起,它是緣生,因緣生,然後會隨因緣而變化。 在《阿含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但是很少眾生能夠理解。這個『識』,有的人將它稱為靈魂、投胎識,都是。如果這裡講「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也可以用大 家比較能夠了解:說靈魂即非靈魂,是名為靈魂。說投胎識即非投胎識,是名為投胎識,大家要去體會。

  你要真的了解,包括你一直在探討、在直取那個核心、那個心、靈魂,那些事實上也都是隨著因緣而變 化,而且最初的起緣,也都是因緣具足而生,都是緣生。在《中阿含》裡面一樣都有講到,以後有因緣再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大家沒有好好去體會,還是很容易變成只 是一個名詞。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就是昨天,用昨天來代表過去,你說昨天在哪裡?如果說要參禪、參公案,這個都是很重要的,要去參這個,比參其 他什麼公案都更有效、更重要,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昨天在哪裡?明天在哪裡?這兩個問題,你能不能清清楚楚的釐清出來,你說昨天在哪裡?昨天在哪裡?要知道 昨天、明天都只是人類頭腦中的一個觀念,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個抽象的概念,你沒辦法拿出來,如果你有辦法拿出來,就不叫做抽象,因為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只是一個觀念,沒辦法拿出來,誰有辦法把昨天拿出來?請有能力把明天拿出來。

  所以,我們要知道昨天、明天,都是人類腦海中的一個概念、一個念頭,一般眾生常常活在昨天,活在過 去跟未來的世界,那個叫做夢幻世界,因為你活在不切實際的世界裡。事實上,你的整個生命都是在當下整個存在,也都只有在當下。現在要再來問大家的就是:你 能夠找到現在這一秒嗎?你能不能找到現在這一秒?你那麼聰明、學問那麼高、那麼厲害,我是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請問你能不能找到現在這一秒?可以嗎?當 你跟我講說現在是幾點幾分幾秒,當你在說的時候,那個現在已變成過去了,當你講出來的那一秒,就已經成為過去了。所以,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為什麼說未 來心不可得,為什麼說現在心不可得,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整個大自然的存在是沒有時間相,時間是人類設定出來的,只是方便於溝通的一個設定而已。整個大自然 的存在都只有當下、現在,但是講這個現在,它是超越過去跟未來的,大家要好好去體會,很重要,這樣你才能夠了悟為什麼叫「三心不可得」。不然,你都會一直 活在過去、未來的世界裡面,整個生命就只有在現在,你所能夠掌握的也只有當下現在。如果你不了解,就會被過去的業力束縛住,當你能夠清楚了解,知道要改變 我的命運、要改變我的未來、要改變種種,你所能夠掌握的就只有現在、當下,你就會知道要實實在在、好好的把握現在當下這一秒、這一剎那。

  很多人一直沒辦法透視這個心、了解這個心,一直怕無我,百般設法就是要去找出一個恆常不變的心。但 是在《阿含經》的原始佛法裡面,佛陀一直跟我們強調:你這心意識都是當下須臾生滅變化,沒有恆常不變心意識。如果要把它細分,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區分, 心就像一個心王,它是一個主体,如果在你打坐、寧靜,沒有起作用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明覺的心、朗朗明覺,如果它開始要起思考,有意相、意念、有開始波動 了,這就是意行。來到了「意」的階段,你有意念、有意相了,它會有開始波動了,就是由心王這個體開始起作用,而開始有波動出來,慢慢波動就愈來愈大,它會 起作用出來,會分別是非好壞善惡。

  一般眾生常常是在虛妄的識的分別上面,一直在分辨種種是非、好壞、善惡,很少回來到寧靜的心。佛教 的修行說要轉識成智,就是要把虛妄錯誤的識別─分別是非、好壞的錯誤論斷導正回來,到這個心來轉識成智。一般眾生都是活在二元對立的虛妄分別世界裡面,我 們要慢慢的回來,回來到明覺的心,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這樣大家對心意識就比較能夠清楚了解。五蘊的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核心所講的識,就是我們所講的這個 心。這個意跟識就是五蘊裡面的行、想、受這方面。名詞不一樣,大家要仔細分清楚,有時候講法不一樣,五蘊所講的色、受、想、行、識的識,就是這裡所講的心 王,而行、想、受就是這裡的意跟識方面。

  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為什麼現在心不可得?為什麼未來心不可得?也就是我們這顆心,它是一直不斷 在生滅變化、生滅變化,現在解釋的這些都很重要,因為很多的學佛者、很多的宗教徒,不容易了解透視心的本質,也就是沒辦法真的了悟什麼是緣起?什麼叫做無 常?什麼叫做無我?五蘊裡面的色、受、想、行、識,在《阿含經》、《雜阿含》跟《中阿含》裡面都有解釋,這些都是屬於緣起。地、水、火、風組合起來色身, 然後加上空,配合起來之後,會有這個識產生,你有這個色身跟這個識。因為有這個身心,身心就能夠起作用,起作用它會跟外境來接觸,外境接觸之後,你就會有 各種感受、各種思想、各種行為,這就像從空中生妙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眾生如果沒有清楚了解,很難透視這個身心,很難了悟「識」的本質,你有這個身心之後,身心本身也是 個緣起,而且你的身心本身就是不斷的在變化,一個變動的身心-眼耳鼻舌身意,這裡面的意就是心王,因為用的名詞不一樣,事實上所講的就是心,也就是識。你 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有身心這個主體。我們有身心這個主體,每天歷緣對境跟外塵、外境接觸,外塵、外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當你這個身心主體跟客體、能觀 跟所觀配合起來之後,就會產生六識。

  六識就是你每天的心理起伏變化,一個境界襲擊過來了,你內心就很震撼,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眼根接觸 到一個讓你驚訝的境界,你的耳根聽到不可意聲音,觸到不可意的境界,這時候你的內心就產生很多的起伏變化,這種種心理變化又會回來影響到你身心的平衡。當 你不平衡的身心再接觸外境的時候,又會產生更複雜的心理。複雜的心態又會影響到身心的穩定,它會是一個循環。

  所以,你的身心跟外境都不斷的一直在變化、變化,你能夠找出一個恆常不變嗎?除非能夠透過聞思修 証,回來、回來回到單純的心境上面來,回到一個明覺的世界來。明覺的心、明覺的境界也是一樣,都是隨著大自然的無常韻律在波動、在變化,它不是恆常不變, 也不是斷滅空,但也不要落入實質的恆常不變。

  很多的宗派、宗教不容易透視到生命的本質,然後一直去抓個恆常不變的靈魂、恆常不變的我,這就是一 般宗教信徒不容易突破、不容易體會到的,我希望大家能夠打開智慧,去了解這些實相。佛陀所跟我們講的無我法印,真的是非常深、非常深,到底是真?還是假? 希望能透過你的實修實證去體悟、去印證。

  以空海而言,我體悟到佛陀所講的這些,真的都是真實的,大自然所呈現出來的,就是無常、緣起、無 我,也就是在大自然所存在的現象裡面,是『無我』這個本質,你不了解,你一直要去找一個真我,你是在背道而馳,如果大自然不存在的現象,你一直要去找,你 只是在那裡自討苦吃而已,如果大家能夠了解實相,你很快就能夠來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法界通化 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如果你在行善布施或是付出的當下,有求福德、求福報那種貪功德的心,如果有一點點名利心,這樣就沒 有福德、沒有福報。像梁武帝建立很多道場,然後供養很多的出家人,於是問達摩:我這樣有沒有功德?達摩很坦率的回答:沒有功德。這是在破他,因為你做那些 是要炫耀你的我是、我能、我慢,只是把護持佛教、護持僧人,做為你要得到更多名譽的工具,這是不正確的心態。

  如果你以那種求福德、求福報之心來做,佛陀說這樣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你沒有那些我要得到些什麼, 覺得做這些事情對世間有益,我們就默默去做,用三輪體空、無我無私的精神去做,如此佛陀說你所獲得到的福報,才是真正的多。如果你越想抓取,越得不到什 麼;你抓得越多,以為得到愈多,佛陀說:錯了!你抓愈多就失去的愈多;你愈想貪功德,就愈沒有功德。

  如果你能夠放開、全然的放,就是三輪體空的做、三輪體空的布施,這樣你所得的福德,就反而更多、更 大。你無條件、無所求的付出,眾生回饋給你的會更多更大。如果你做什麼事情,就在那裡打量、在那裡考量、在那裡計算,我要得到什麼,世間回饋給你的反而更 少。所以,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要學習著三輪體空的布施,無我無私的、默默的奉獻、默默的付出。

    離色離相 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此處,如果有的人不了解,以為有很多都在繞口令-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如果沒有好好了解《金 剛經》,裡面所講的每個字你都懂,但是配合起來的整個意思深義,你就是不懂。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就回答:不可以這樣,「如來不應以色身見」,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眾 生都是習慣從外表、外相來衡量一個人。眾生不容易看到真正解脫者他們內心的智慧。因為眾生的智慧還沒有提高到相當的層次,所以眾生只是看粗淺的外表。

  真正的解脫者他們是返璞歸真,不會著重富麗堂皇的外表,不會為這個色身而在那堶n怎樣的穿著才叫莊 嚴,頂多只是入境隨俗、隨順一些因緣,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很樸實無華。除非眾生你也能夠返璞歸真,欣賞純樸的人,不然,真正的解脫者在你面前走過千百 遍,你還是不知不覺,還是看不清楚、看不到。因為他沒有奇奇怪怪的花招,不會向你炫耀什麼。如果一個人走到你面前,一看就覺得:這樣的穿著,這才叫做修行 人;這樣的穿著,才叫做我心目中的偶像,如果很容易從外相來衡量、看出來的話,表示這之間有問題存在,你的判斷要加以保留。

  佛教徒心目中想出來的佛陀是金色身,金光閃閃、穿著金縷衣。但是如果我們退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人間 真實的佛陀就算真正在你面前走過,你也未必能夠看得出來。佛陀的皮膚顏色比我還黑,知道嗎?就像現在印度人他們平均來講,他們比黃種人還稍微黑一點,佛陀 他們穿著的都是那些壞色衣服,就是盡量讓眾生看起來不會貪染、不會喜愛。一方面也是不希望來學佛的人,因為看到這個外相才來,你是要為法而來。所以,他們 的穿著都是很樸實、很平淡,沒有什麼神奇、沒有什麼特殊。如果你真的是為智慧而來、為解脫而來,你一跟他對答、跟他問法,你內心的憂悲苦惱,他可以幫你清 楚的解析來自於哪裡,也會清楚的告訴你一條解脫之路,讓你體悟到什麼叫真正的智慧。

  所以,外相方面不是很重要,佛陀希望我們不要從外相上面來衡量。佛陀說:佛不可以從外面色相、色身 上面來衡量,那是不正確的。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這就是要破除眾生、成佛者、解脫者他們法相很莊嚴,一樣是要破除你內心那種莊嚴觀念。「如來可以具 足諸相見不」,須菩提一樣回答:「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諸相,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不說個比喻,眾生不容易了解, 說個比喻之後,眾生很容易又把比喻變成為實際的要去找尋,說解脫者他們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本來「三十二相、八十種」都只是個名詞,都只是一個形容而 已,這些數目,包括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個形容,不是真的講出八萬四千個,不是這樣啊!

  那些都只是一個形容,我們講說「五百阿羅漢」,那也都是個形容,表示佛陀所度化的阿羅漢很多。所 以,那些數目不要把它抓得很死。說「具足三十二相」,你就一一的去找,佛陀有具足哪些相跟我們不一樣的?如果你這樣去找的話,你就是在著相。包括說具足三 十二相或是八十種好,都是一個形容,不要執著在很死板的數目上。那些形容呢?你要了解說「具足之相,即非具足」,不要用很死板的頭腦去理解,是名具足諸 相。

    非說所說 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 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陀就問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你不要有這種念頭,以為我佛陀說「『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你不要有那種想法:我今天跟大家講經說法、講了好幾堂課,我在跟大家講經說法的觀念,佛陀說不要有這種觀念,那是錯誤的。如果有人說:如來啊!「有 所說法」,你說了很多法、講了好幾堂課、好幾小時的法,如果這樣「即為謗佛」,這是在毀謗佛陀,不能夠了解我所說的原意。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我有所說 法,那就表示你在毀謗佛陀,因為你不能夠了解到裡面的真意。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要知道「說法」事實上是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現在是直接從 上面來講,但是我講過了之後,大家也是搞不清楚,為什麼?

  怎麼這麼說呢?為什麼說:眾生如果你認為佛陀有所說法,你是在毀謗佛陀?我們要更深層去體會,如果 你認為佛陀「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我們現在能不能再去理解,如果你認為佛陀有留下經典即為謗佛,不能解佛所說,亦故,這樣可以理解嗎?

  我們現在是在講《金剛經》,以後我們也會講《阿含經》,我們是參考某部經,然後來講解。現在要問: 釋迦牟尼佛是依據哪一部經典在講經說法?沒有耶!有的人一直認為,我們要追溯第一手的資料啊!什麼佛法、南北傳,哪裡的什麼第一手資料,要參考那第一手資 料,才最正確啊!但是你能不能來到那佛陀所參考的第一手資料,是什麼?我們是要跟佛陀學習。釋迦牟尼所參考的第一手資料是什麼?我要的是參考你的,你所參 考的第一手資料,不是從歷史文獻上面去考證那些資料,叫做第一手。佛陀本身並不是依著某部經典在講,佛陀祂所體悟的,難道是憑空這樣無中生有所領悟出來的 嗎?一定是有實相,讓佛陀去了悟了之後,才大徹大悟啊!佛陀要解決的是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苦呢?為什麼會這麼不安呢?到底原因來 自哪裡?我為什麼不能夠了悟生死大事呢?原因在哪裡?

  因為這個苦是一個現象產生,他去追討那個苦因。如果你認真的去探討苦因,你會發現:我們身心的苦, 跟整個大自然、整個現象界的一切眾生、人事物都有息息相關。當你慢慢靜下來去解析苦的原因,你會慢慢發現:原來眾生真正的苦因,在於不了解這一部大地風雲 經,看不懂這個無字天書,看不懂活生生的佛法,我們很多的所作所為在違背大自然律,也就是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大自然裡面沒有存在的那些現象,眾生偏偏要去 追求、要去抓取,自討苦吃而不知道。

  所以,佛陀祂現觀了悟這整個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你我他的這個身心也是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當真的了 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之後,佛陀把它歸納出來,這就是祂大徹大悟後,歸納出來「三法印」,叫做無常、緣起、無我。眾生因為不了解無常、緣起、無我,所以背道 而馳、自討苦吃,苦就產生出來,就在苦海裡面浮浮沈沈。

  如果你能了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從此體道、悟道、行道、與道合一,你會來到解脫自在、棳n、苦海的 消失止息。佛陀、覺悟者他們就是覺悟到真理實相,任何眾生都是在這裡面,不管是極微小或是極大,都一樣啊!佛陀所體悟出來的法印是貫穿一切時空、超越時 空,你可以去求真求證。所以,當佛陀大徹大悟之後,祂不忍眾生苦,看到眾生因為不了解這些真理實相,這個無字天書又這麼深,佛陀不忍眾生在苦海堶扈B浮沈 沈,倒駕慈航回來跟眾生宣說祂所體悟的那些法則,宣說祂所發現的大自然法則,這樣知道嗎?這就是佛陀在講經說法,佛法就是真理。佛法就是在敘述那些實相的 特質、特徵,讓眾生了解了之後,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

  最初佛陀宣說了,大家聽聞佛陀講經說法之後,然後大家心靜下來,在大自然環境中好好去體悟,我們身 心內外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當你靜下來好好去體會之後,你才發現:佛陀智慧之高,祂所講的真的正確無誤,這時候你會心服口服的五體投地,頂禮佛陀,感恩善 知識協助我們開啟智慧,了悟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那一種頂禮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疑結的破除,我們智慧的開啟、一種感恩的心。

  所以,佛陀希望這些學習的徒弟們,要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來到回歸大自然,不要把目標鎖定在佛陀 身上,而佛陀的色身一樣會生滅變異,大家不要抓錯、不要依賴錯了,這叫做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佛陀宣說之後,這些徒弟們、弟子們就把它記憶 在腦海裡,因為佛陀在講經說法,那個時代還沒有文字,文字只是才剛初萌芽而已,很少人認識字,所以大家都是靠背誦。佛陀講了之後,因為不是你講過之後,馬 上就能夠做得到、馬上體會到,你必須把重點背下來,然後不斷的去求證。記憶、然後背誦,等到佛陀大般棳n之後,一樣一代傳一代,都是靠記憶背誦,一代傳一 代這樣傳下來。

  等佛陀大般涅槃兩三百年之後,文明慢慢成長、文字開始漸漸的形成,有了文字之後,大家就將它轉記錄 下來,這樣避免流傳久之後忘失或是變質更多。有文字的時候,就把它記錄下來,這時候才形成正式的大藏經。而國內外的那些佛教學者、史學家他們考證出來,在 人類現存最早文字記錄的經典,是存留在斯里蘭卡的三藏-大藏經。有了記錄之後,然後這時候才正式成為三藏,也就是我們稱的經典。所以,從佛陀的宣說,然後 到正式經典的形成,至少已經是三百年後,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經典,它是個指月的工具,它只是個參考地圖。這些地圖、經典是幫助我們去認識、了悟無字天書, 了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了悟我們身心的實相,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經典只是個指月的工具。我們感恩佛陀、祖師大德,他們把經典留下來, 我們尊重經典、重視經典,但是不要忘了它正確的地位-是個指月工具,協助我們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

  如果你不是透過經典去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去看到實相,而一直迷執在經典,這樣就錯得離譜了,都 不是佛陀的本懷。要知道所有經典不是佛陀親自寫的,佛陀只有講經說法、敘述真理實相,協助大家去了悟、徹證,這樣而已。經典是後來這樣流傳、記錄下來,如 果我們能夠透過經典來了解大自然法則,這個經典就發揮出它的功效。佛陀為什麼說:雖然我有講經說法,但是不要認為我在講經說法,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很微 細、很重要的啟示,佛陀是很真實的人,在《阿含解脫道次第》的二百六十二頁裡面,佛陀有提到:我所講述的緣起法、無常或是無我法則,不是我所創作、我所發 明的,「非我所做,非餘人所做」,也不是其他人所發明、所創作,它是法爾如斯,是法住法界。這些法則都是跟整個大自然一致的,我們只是敘述大自然的特徵、 實相的特徵,這樣而已。

  所以佛陀雖然有講經說法,但是這些法不是我所創造、不是我所發明,我只是發現了,然後講出來而已。 有沒有那種我慢說:我發現了、我發明了?沒有那些我慢、我能的心態。

  還有一點,就算我宣說了,「我」是指佛陀,就算我宣說了大自然法則,大自然法則有沒有增減?有說, 大自然法則有沒有增加一分?就算我佛陀沒有宣說,大自然法則有沒有改變?也沒有改變呀!所以,不管佛陀有沒有宣說,大自然法則也是不增不減、沒有改變,這 樣說了也是白說。但是,不說又不忍眾生苦,這樣知道嗎?

  能不能體會到:為什麼佛陀講經說法,但是卻說沒有在說法?有說等於沒有說,因為說了也不增、沒說也 不減,只是不忍眾生苦,因為要讀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真的不容易。所以很多的講經說法就變成好像佛陀他們比喻來講,他們就像從外星人或是一個語 言不同的民族,然後到另外一個民族,為了要跟他們講經說法、讓他們了解深義,你必須教他們一些語言學,教一些語言溝通。佛陀就好像是外星人,體悟到這個法 則之後,但是人類看不懂、不了解這些名詞、名相,佛陀祂們來教導眾生一些佛經、經典,就是一些語言學、工具書,經典、地圖是語言學,幫助大家去對照,這樣 知道嗎?

  講經說法是不忍眾生苦,所以跟眾生講一些語言學,學習這些語言文字就是要去讀懂這一部無字天書,這 樣知道吧?如果你能夠真的了解到活生生的佛法,讀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你會知道所有的經典,都是在印證這些實相。如果真的看得懂活生生的佛法,你可以放 下、可以超越所有的經典,但不是否定經典的價值。就像我最初不了解高雄地理的時候,一樣需要參考高雄的地圖,但是當你對高雄很熟悉的時候,你可以來到不需 要地圖,但我們一樣可以留給別人,但是也不要否定經典的重要,大家要有正確的理解。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知道無我、無我所,就算他在講 經說法,是沒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如果眾生沒有正確的理解,會變成說:佛陀有沒 有什麼密法、沒有什麼特別秘密,傳給別人而沒有傳給我,你的目標會變成鎖定在人相上面,這樣知道嗎?佛陀就跟大家講:沒有什麼秘而不可傳的,這些法都是在 法界、在大自然裡面,大家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可以體悟到,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體悟到。所以,大家能夠看懂這個實相,就會知道說:我有沒有說法都不重 要了。「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裡大家慢慢去體會,佛陀說與不說,對大自然的法則不增也不減,只是方便說,協助眾生去了悟真理實相而已, 如果能夠這樣,你就不會謗佛,就不會曲解佛陀的深義。

    【幻燈片】

  透過一些幻燈片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諸相非相?也希望大家能夠進一步去體會,當你看到片段,還要看到 更深,不要只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片段裡。人類的眼光常常都只落在狹小的範圍,我們能不能看到全相?要看的深、看的廣、看的遠,這就是我們聽經聞法的目的,要 開啟智慧。

  這一張就代表哥倆好二對寶,我們都是年輕、英俊、瀟灑,這代表四個人在那邊嘛,你不要想說是草菇, 跟我無關啊!如果你認為跟你無關,你把你的相片貼上去,看你喜歡哪一個?把你的相片貼上去,把你的家人親屬都貼上去,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去體會到。

  一般眾生都只看到一個片段,認為我現在年輕英俊、現在年輕貌美、現在事業飛黃騰達,你看!照過來、 照過來,在這個世界我多麼偉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縣之長、我是一國之君,那一種我是我能那些,都一直在膨脹。你當下沒有看到全程,也體悟不到無常。結果慢慢因緣改變了,請你打開你的視野,看 看剛才那幾個認為很偉大的,你只不過是大草坪裡的幾棵小草菇。要打開你的視野,所有的成就是需要整個世間各種因緣來協助,不是我是、我能。

  再來,你要看看!不是只有你存在,其他眾生有的還比你大,如果能夠打開你的視野,很多的我是、我 能、我慢就會消失。還要去看看什麼叫無常法印?剛才那幾個沒多久、二三天就變成這樣。佛經在跟我們講『生、老、病、死』、『生、住、易、滅』、『成、住、 壞、空』,那不是唱衰,是在喚醒你你要有覺性、要了悟。在事業飛黃騰達的時候,要懂得感恩、身心要柔軟、要惜福啊!如果講話就是那麼的高傲、那麼的我慢, 這樣沒多久就會衰敗。所以,你要透視無常法印,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

  如果你不了解無常法印,你的生命一直跑給無常追,而且當你有權有勢的時候,講話很大聲,無形之中結 了很多的惡緣,你不知道。要知道無常法印都是在喚醒我們要體悟實相。

  人在高峰的時候要懂得謙虛、要懂得感恩。因為一般眾生體悟不到無常。前面那幾個英俊瀟灑的人,沒多 久就變成衰老了,然後世間種種的壓力,擠呀!擠呀!結果大家就擠壓在一起,你看這一張原來很英俊的臉,現在這個臉被擠成歪七扭八,臉也都變形了,這有二個 眼睛、鼻子、嘴巴,都擠到吐血出來,然後再慢慢、慢慢的愈來愈萎縮,隔一二天,就變成這樣。這幾張幻燈片就像代表一個人一生的實相,我們不要只看到片段, 所以「諸相非相」。不要看到前面的年輕、貌美、英俊,而看不到後面的衰老病死。所以,我們要看得深、看得遠─諸相非相。很多人看到這個之後,就認為經典裡 面沒這些圖片,你怎麼播放這些呢?這個是凶啊!這個不好啊!要知道這是實相。

  這是在市區,你在這邊住沒多久,就要搬到郊區來住。以前你認為這個是凶,這個是不好,但是你知道他 們是以身作則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我?如果是恆常的話,你不必來這裡;如果有我的話,你也不必來這裡;如果有我的話,有種你自己走來, 但還是不行啊!無我啊!你不來,人家還是會請你來。所以不要以為這個是凶、這是不好,諸相非相啊!,要好好去體會

  在你原來的觀念概念裡面認為不好的境界、不好的世界,你認為這不好。但是要知道這一樣在跟我們講經 說法,你的法眼有沒有打開呢?如果你的法眼打開,這些大德他們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什麼叫做無常、無我?含意都很深。我們要去如實觀,看到深層的深義,如 果你不願意去如實觀,你一直在逃、在避,請你來聽經聞法,你認為沒時間,要去賺錢、沒空啦!我忙著賺錢、忙著打拚其他事情,哪裡有時間聽經聞法?你一直在 逃、在避、在閃躲,但是不管你再怎麼閃躲,到最後你不得不要低頭,你愈不去了解實相,到最後還是要無可奈何的接受,那是沒有選擇的。如果你能夠了悟實相、 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就會很灑脫,很不一樣。

  奉勸大家:不管再怎麼忙,事業再怎麼飛黃騰達,請大家騰出時間好好的深入聞思修証,因為這是幫助我 們早日了悟生死、開發智慧,來到安心解脫自在。你能夠真的好好深入去聞思修証,這比你賺好幾千萬、好幾億更重要,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你是不得不低頭的,你認為自己很漂亮,我的衣服多麼珍貴,我的家具都是什麼名牌的,對不起!到最後 當你兩眼一閉的時候,沒多久你的家人會把你所用的用具,一把火把那些燒掉,人家都會認為死人的東西不吉祥、不好,結果一把火就燒掉了。可賣的、有價值的那 些,人家拿去販賣變成現金呢,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去體會。

  所以,不管你再怎麼逃、怎麼避,最後是化為灰塵、餘煙裊裊,你所有的理想世界都讓一把火把它變成回 歸大自然。

  沒多久,就讓你在那裡好好去體悟什麼叫做「荒塚一堆草沒了」,能不能現在提早去體悟?現在就提早去 找尋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慢慢的,一些孝順的後代子孫,還是會在清明節為你祭拜,會來幫你翻修「房子」。但是現在當你在幫祖先掃墓祭拜的時候,你有沒有來到 這個地方好好去體悟、好好去見法?或者還只是做形式上的祭拜掃墓,這樣而已。

  如果你真的開智慧、法眼打開,你真的處處都可以見法,而且會要去探討生死大事,以了悟生死大事,這 就是生命的實相。十幾年前英俊瀟灑的男人,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就往生了,沒多久之後,就是這樣白骨一堆,這些都是實相,喚醒我們真的要早日覺悟、覺醒起來。

  我們聞思修証就是要讓大家去了悟實相、看透實相,這些來參加禪修的學員,大部分都是要有聞思的基 礎,我們在一開始要在禪堂裡打坐,當具足定力基礎之後,然後還要到山上、郊外去體悟、見法,一方面體悟活生生的佛法,一方面在大自然環境之中,體悟大自然 的法則,以及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上山或是下海,都是讓大家體悟活生生的佛法,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要去徹證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

  如果能夠徹證三法印,就會來到《心經》所講的「沒有苦集滅道的世界」,如果沒有徹証三法印,你會繼 續在苦海裡面浮浮沈沈。所以這些學員也一樣,讓他們上山下海,到處體悟活生生的佛法。大家一樣要去了悟實相,不要以為這是凶、是不好,他們是以身作則在跟 我們現身說法,這也是無字天書,上面沒有文字,但你要好好去體會。

  你看這些學員就是不斷的聞思修証,要了悟生死大事、了悟生命的實相,修行真的要回來如實面對自己, 修行就是要來到了悟生死大事,一般眾生都是常常用這個自我,去構築一個他所要的夢幻世界,這代表一個我、自我在虛空裡面,本來是一體的世界,但是這個「自 我」要展現厲害,一直要把它劃分開來,把它劃分一個二元對立。

  只要有自我,你就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但是不管你怎麼劃分,到後來你的生命會來到茫茫然的世界, 很無奈的面對一個空空蕩蕩的未來,這是一個代表、一個表徵。如果你能夠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會放出光芒。

  同一個景色,但是不同時空情況之下,把它拍下來讓大家去了解,如果你的生命沒有開發出來,沒有了悟 真理實相,你是這樣很孤伶伶的面對未來,如果你的生命真的能夠活起來,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會放光芒出來。如果能夠了悟生死大事,不管在哪裡生死一如, 到哪裡都可以安心自在,你的生命真的會像太陽這樣放出光芒,我們就稱為佛光普照,來到這個境界叫佛光普照。

  所以不要一直祈求佛陀放光芒照射我們,佛陀只是協助你們要覺醒過來,就是希望你能早日成佛,成為覺 悟者、覺醒者。當你真的覺醒起來,有智慧的時候,你的生命會像太陽這樣放出光芒,照亮世間,也會協助眾生出離苦海,發揮出你的生命意義來,這叫做佛光普 照。如果你能夠佛光普照,你的生命會充滿著彩色的世界。

  如果沒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是黑白的、是灰色的,因為你在苦海裡面。如果能夠知道真理實相之後 放光芒,你本身的世界是個彩色的世界,也可以幫助這個世間成為彩色亮麗的世界,這就是心淨佛土淨。你的心能夠清淨,佛土就會清淨而放出光芒,這個世間也會 隨著你的光芒而亮麗。所以,你真的要讓世界和平,要改善我們的社會,真的一切唯有回來淨化我們自己開始做起,不是從上面、外面去改革,回來先淨化我們自己 的心、改革我們自己,就能夠來到心花朵朵開,你會像蓮花的高雅潔白,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的花開見佛悟無生。

  來聽經聞法,對你的生命會有很重要的轉變,只要你好好的去體會,你的生命會開出燦爛的花朵。你慢慢 會體悟到以前是用不平等的心來看待眾生,慢慢你會體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都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尊重,以前你用不平等的心來看待他們,當你真的 見法、真的開悟之後,你會用平等的心來善待他們,用愛心來善待一切眾生。

  當智慧眼打開,你在很平凡的鄉下、不起眼的鄉下,也能夠看到心淨佛土淨。心淨,淨土就現前。在平凡 的鄉下,你一樣可以看到極樂世界,那不是抽象,是來自於我們心境的轉化。你本來有大小眼、有自卑,當你真的沒有自卑心、真的體會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時候自 卑跟我慢即會消失,你的生命放光芒,原來你認為只是個小我,慢慢的你的生命會變成為很大的一朵太陽花,生命會放出光芒來。

  學佛是很實用、很實際的,可以讓我們脫胎換骨,讓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照亮我們這個世間,佛陀 就跟須菩提講: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

  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這裡,佛陀講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關鍵,如果有人認為我釋迦牟尼佛有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 說故」。這確實很不容易理解,明明佛陀有講經說法好幾十年,為什麼說沒有說法?為什麼說佛陀你有講經說法,這樣就是一種謗佛、毀謗佛陀?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意」,佛陀在喚醒大家,一般人聽經聞法,往往把目 標放在講經說法的那個人的身上,這會形成一個偶像的崇拜,今天佛教、佛教徒往往都把重點鎖定在佛陀的身上,所以佛陀喚醒大家:我所說的這些法,你們是要去 求真、求證,因為這些法、法則是在大自然之中,是在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之中,不是在我佛陀身上。就算我沒有說法,只要你寧靜度夠、敏覺度夠去觀察,你一樣 處處都可以見法,所以這些法我說不說都無所謂、都存在。

  問題是,一般眾生不容易看到,我只是個方便、指月的手指,協助大家去看到那些法,就像說我只是一個 媒人,協助大家去看到這樣而已,但如果眾生沒有去看到那活生生的佛法,而把目標鎖定在佛陀身上,變成很注意佛陀到底講的好不好聽?到底法相莊不莊嚴?佛陀 你的各種作為,我們要好好去檢驗,有沒有足夠讓我信服啊?你讓我信服,我才相信你所講的,如果你有某些方面讓我看的不順眼,我就不會去求證你所講的,就認 為那些我不喜歡,你所講的那些都不重要。

  所以,佛陀是在喚醒我們,不要把目標鎖定在講經說法的人身上,而是要去檢驗、去求證這個人所講的是 真?是假?指月之後,你是要去看月亮,告訴你真理實相之後,你是要去檢驗真理實相、要去求證,不是把目標鎖定在佛陀身上,如果眾生放錯方向、搞錯方向,一 直在乎佛陀今天又有講經說法,我們聽得好好聽喔!就認為:哪個地方他們沒有聽到,就是眾生的不幸,他們業障深重啊!我們很有福報啊!佛陀走到哪裡,我們就要跟到哪裡;佛陀到哪裡,佛陀在那裡才有講經說法,其他地方都沒有法,佛陀沒有到 的地方就沒有法,佛陀有到的地方才有法,眾生就變成把目標都放錯了。

  佛陀說出這一句話,是希望大家不要本末顛倒。再來,如果你說佛陀有所說法,那就是一種謗佛,不能解 我所說故。所有的經典是佛陀講經之後才記錄下來的,佛陀自己都可以推翻掉自己講經說法的這一種因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同理去推理、去推論,你沒有講經說 法,那何來留下經典呢?既然你沒有講經說法是正確的,我們一樣可以理解,何來留下那些經典呢?如果佛陀沒有講經說法,我佛陀也沒有留下經典,這是正確的說 法。但是一般眾生不容易理解,這裡再引申出來的就是,希望大家真的能夠去見法,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不要被講經說法的人的語言所吸引住了,不要被經典文字所 吸引住了。

  講經說法的人的語言、口說、宣說,以及那些經典文字,都只是指月的工具,都只是一種助緣,剛才那些 引論是很深的,千萬不要會錯意,我們沒有輕視經典的意思。經典它是地圖,很重要!但是這一句話含意很深,大家要正確去理解,這樣才不會形成真正在謗佛而不 知道。你會錯佛陀的意思、不了解佛陀真正的深義,然後卻說你在講經說法,或是說你在學佛、在弘法,這樣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

  「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都是在喚醒大家回到實相來,透過語言、文 字、名相,去看到活生生的實相。所有經典、語言、文字、名相,都是協助你的助緣,不要形成為一種阻礙。如果你的目標放錯,那些說法以及那些經典,就很容易 形成你解脫以及見法的阻礙。因為這裡非常深、非常深,我講出來,也很怕一般人沒有正確理解,又會會錯意,以為我們不重視經典,不是的,正是因為我們非常重 視經典,才能夠發揮經典應該有的效果、應該有的作用。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為這些法則、真理,都不是佛陀所創造的、所發明的,不是 講經說法的人所創造的、所發明的,他們都只是發現,然後跟眾生介紹,這樣而已。所以,說與不說,大自然的法則都如此在運轉。說不說三法印,大自然都是法爾 如斯在運作,說,不增;不說,也不減,我們要好好去體會「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體會,就算你能講經說法的時候,也絕不會有任 何的我慢,也不會有那種我私人的法、我秘而不宣的法,沒有那些。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 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 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佛陀明確的跟大家說明:我來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是你們要知道:說成佛、說成道,這是一個權說, 真正是無有少法可得,就是來到無所得的世界。《心經》所講的無得亦無失,都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為什麼「無實無虛,無有少法可得」?前面已經講過了,就不 再重複講了。

    淨心行善 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則非善法,是名善法。」

  雖然這一節只有短短的四行而已,但是裡面的含意卻是非常深。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到裡面的深義,就能 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一節如果你真的能夠參透,你就能夠來到大徹大悟的境界。學佛修行重點核心就在這裡。

  佛陀就問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告訴須菩提:要好好去體會什 麼叫做來到無上正等正覺?什麼叫做大徹大悟?這個人體證而且做到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個字很簡短,每一個字你都認得,但是合起來的深義就不容易真 正理解,就算能夠理解,要能夠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講,大家都會講;寫,也會寫;要宣說,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問題是你要能夠來到『是法平等,無有高 下』,談何容易呀!如果沒有深入去聞思修證,會認為很簡單,如果真的認真去實踐、認真去看,歷緣對境去檢驗,才會處處發現自己二元對立的比較心,處處都存 在,人類習慣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只要你有二元對立,就沒辦法來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境界。

  我們要正確的理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很多人錯誤的解讀,認為佛陀修 行修證到智慧最高,什麼都最高、什麼都最好,所以佛陀是高高在上,這是人類錯誤解讀『無上』。

  有的人認為他們的法師修證證量很高來到無上師─無上師,人類常常錯誤的解讀『無上』,當你錯誤解讀之後,「無上」就變成是在最高、最上─你的境界最 高,這樣就是錯誤的理解「無上」。什麼叫做『正等』?『正等』就是完全的公正、完全的平等。就是這裡所講的是法平等,一切眾生平等。

  一個真正大徹大悟、成佛的人,他絕對不會認為我比你們高尚,我高高在上、我修行境界很高,理所當然 受你們的供養、受你們的頂禮,如果還有這一種心態,那表示內心是含有我慢。如果真正的解脫者、覺悟者,真正來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他絕對不會有那些心態。 因為他體會到我跟一切眾生都完全平等─心、佛、眾生平等。所以正等正覺是完全徹底覺悟到這樣的事實,那叫正覺。

  「正」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正確的覺悟,真理事實實相就是這樣,別人一樣可以來驗證。從「正等正 覺」再回來理解「無上」,「無上」就是來到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來到沒有大小高低、不平等的心態。「無上」就是眾生完全平等、法門平等,現象界的一切人事 物,不管是白人、黑人、黃種人都完全平等,男人、女人也都完全平等,無有高下。

  雖然有的人當行政院長,有的人當總統,有的人當小課長、老百姓,但是那只是職位上的不一樣而已,眾 生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有這樣正確的心態,當你遇到一個平凡的百姓,你不會瞧不起。遇到國王、遇到高官貴人、總統,你也不會巴結、攀緣,一樣會以平等心的來 善待一切眾生。但是要做到這種心態,非常不容易。為什麼這樣的心態,非常不容易做到?因為眾生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不容易體會到。

  眾生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一看到現象界的一切之後,很容易就把它截然的劃分開來。這裡我們有劃ABC三 條線。現在從B的立場開始說起,如果你是B,當你遇到C的 時候,你會起怎麼樣的心態?會起我慢的心態,因為你認為我比你高,我比你長、比你大,所以很容易就起我慢,認為他比我矮、比我小,他的位階比我低,他的錢 比我少,這時候我慢的心就會起來。但是當我慢的心起來之後,C受 到不少的委屈,他的瞋心也會生起,當你迴向一個我慢的心在世間的時候,C會 勾引起C他的瞋心,世間的是非、不平等就這樣慢慢的在醞 釀。

  當你起一個我慢心,就已經播下了種下了惡的因、惡的種子,但是你不知道。你認為我比你有錢,我講話 比較大聲,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官位比你高、說話比你大聲,這是正常。當你比別人大聲的時候,對方他的內心慢慢在醞釀瞋心。假如你本來是一縣之長,當遇到一 個鄉鎮長或是一些課長,你就像大官來巡視,講話都很大聲、罵東罵西,好了!當有一天你遇到總統來巡視,是!是!是!說你什麼辦不好,是!是!是!什麼都 是!什麼都是!什麼都對!結果你看,當BA比 起來,這時候你就會認為我矮人家一截,我的錢比別人少,我的官位比別人少,這時候BA比 起來,會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態。這個自卑一產生,一方面內心會慢慢醞釀很多不平衡的心態,而且會設法要去巴結,然後甚至慢慢的把自己降為次等人民,不斷的 去巴結、去討好,有時甚至那種乞丐、乞求的心態都會出來。

  本來一切眾生ABC都 完全平等,但人類因為不了解實相,從外相來比較就比出自卑跟我慢,也會比出貪跟瞋。當你遇到A的時候,也會貪高官厚位,甚至內心也會設計、會陷害,有一天我要得到他那個階位,會起瞋心、會起貪、會 起不良的居心,這是因為眾生沒有平等心,不了解什麼叫做諸法平等。

  從外相上來看,的確是有這些高低、長短,但是法界讓這棵樹比較高,讓這棵樹比較低矮一點,讓這些小 草這麼小,這都是法界的殊勝因緣。在法界、在大自然的眼中,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面,大樹、小樹、小草、小花都完全平等,一隻大象、小狗、小貓、小麻雀,在大 自然的眼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都完全平等,沒有那些二元對立,這就是說諸法平等。

  這個A可 以把牠變成為大象,B像一隻狗,C是一隻白頭翁、畫眉鳥,雖然外表體型上有差距、有不一樣,但是你不用有自卑,每一樣的存在都是非常的莊 嚴、非常的殊勝,這樣可以了解什麼叫作諸法平等嗎?而且整個大自然對待大象、狗、鳥,不但給你陽光、給你空氣、給你水喝、給你食物,而且所有的這些,外相 雖然不同,但是本質的組成都完全相同,這叫眾生都有佛性,要好好去體會,這個很深。雖然外相上有所不同,但組成的本質都完全相同,而且在大自然之中,眾生 都完全平等,如果能夠好好去體會這些,你沒有權利我慢,也沒有權利自卑,真的會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包括六道眾生,你真的會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不管 你是處在A或是B或是C的 立場,你都不會有我慢,也不會有自卑,今天我是個小老百姓,我就安住在每個當下,快快樂樂天天可以唱歌,做我所該做的事情。

  比起不了解真理實相的那些國王、總統,你過得比他們高興、快樂,還比他們幸福。如果你有因緣當了高 官,也是一樣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你不會展現我慢,不會蹂躝百姓,你能夠這樣,就會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但是人類沒有透視到深層的實相,就是習慣 都只看到表相,就從表相上面去計較、去判斷,在那裡起了不平等的大小眼的心態,不是自卑、就是我慢,要不然就是在那裡起貪、起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事實。但是眾生在無一物之中,本來沒有那些是非好壞,本來就是一 體,完全是平等的世界裡面,眾生卻可以把它惹出非常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這些都是來自於眾生無明,不了解真理實相所導致。

  今天要成佛、得道、解脫,就是停下來、靜下來,好好的去認清實相,去透視、了悟實相,這就是聞思的 重要。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說無有高下?一般人所界定的高下,是站在相對立場而言,如果站在絕 對立場而言,真的是無有高下。有高有下,也是站在片段相對立場而言,但是眾生不知道那個相對立場,也是人類把它設定、假設出來的一個溝通名詞名相,但人類 卻把設定出來的虛幻的名相變成為實相,變成為實際。

  劃出來一個地球,我們現在站在北半球跟南半球來看,北半球的人認為的上面是向上,認為的下就是在地 面,如果你用一個指標或是可以穿越過很長很長的地心,愈向下、愈向下就是愈下面,對不對?如果我們說上面是在北極星,跟北極星相反的方向就是屬於你稱為的 下面,但是面對住在南極的人呢?你的上下剛好跟他們相反,你認為的愈高愈上,對南極的人是越向下。

  所以,你的上,對南極而言是越下,而你認為說越往下,對南極而言是越高越上,因此,上、下、高、 低,大、小,對人類而言,那只是一種溝通上面的方便,對大自然而言,沒有所謂的上下高低。因為這個上,我們也可以從南極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下啊!這是要破 除無有高低,大家要慢慢的去體會、去了解,真正實相的存在,高低大小都是人類把它設定出來的,對大自然而言,沒有所謂的高低、大小、上下,沒有那些高的 好、低的不好之區別。

  但你爬到樹上、摔到地下,會摔傷是不錯,我們要知道沒有說上才好、下不好,沒有那些,沒有說長得比 較高的樹才好,比較小的小草就不好,對大自然而言,沒有這些,我們可以權說有高有低、有上有下,但是沒有是非、好壞、對錯的那種區別。再來,以台灣中心點 而言,大陸、歐洲算是我們的西方,對不對?我們的東方是在太平洋,對不對?我們如果沿著東方一直往前一直往前,我們的東方就會來到美國,但是美國我們卻是 把它稱為西方,為什麼呢?因為那是從大陸、歐洲一直繞過大西洋, 然後來到美國。

  東方、西方,是人類把它設定出來的一個權說,如果早期我們東方人,那時候把它稱為西方,現在西方 人,我們一樣就稱為東方,所以那都只是人類的一個設定而已。包括經緯度,東經幾度、北緯幾度,也是天文學家設定出來,地球上本來沒有緯度的區分,像東經零 度是從哪裡開始?零度的開始,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從那裡算開始,從格林威治天文台向東的叫做東經,向西的叫做西經,然後南北緯,那都是人類所劃分出來 的。對大自然而言,是沒有方向,你必須找個相對的立場而言,它才有東方或是西方。

  我們再看地球,現在假設每天從台灣的上空,我們把它稱為西方,現在把它假設台灣的上空或是你認為說 面向那個地方,我們把它稱為西方,現在地球本身沒有方位,是人類把它設定出來的一個權說。如果你把這個方位所認為說是在外面、外太空的這些星球,你認為說 我從台灣這裡上空上去的這個地方叫做西方,但是要知道地球每分每秒都不斷的在自轉自轉,一直在轉動、一直的在轉動,所以一小時前的西方跟一小時後的西方, 所指引的位置不會相同,三小時前所指引的那個西方的地方,跟三小時後指引的西方,不一樣,因為地球它不斷的在自轉轉,十二個小時前的西方,跟十二個小時後 的西方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十二小時前的西方是在這邊,是指著這邊的星球,十二小時後的這西方,是指這邊的一個星球,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廿四小時後它又回來 到原來所指的地方。事實上地球不斷自轉,而且太陽系也是帶著地球,九大家庭這樣一直在轉。所以事實上嚴格講,不只地球不是在原地轉而已,它也是一樣,在時 空都在移位,空間在移位,整個太陽系都在移動,包括說東西方上下南北四方這些,也都是人類把它設定出來的一種權說。

  大家好好慢慢去體會「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包括要去體會天文,以及要去看到實相,然後慢慢從表相 去看到實質的內涵,雖然有男人、女人的區分,但是眾生平等。人類很習慣一看到大花好看、小花不好看,這是人類的二元對立。對大自然而言,大花漂亮,小花也 很好,完全平等。太陽不會只偏愛大花,而認為這個大自然裡面竟然有這麼小的花,實在不夠體面、實在不好意思,這樣就不要照你們,讓你們這些小花、小草早點 死掉好了,照到你們的時候,就把它跳過去,太陽是不會這樣的,都完全平等、沒有大小眼。

  空氣也都是一樣平等的對待,我們要體會什麼叫做真正的平等心?什麼叫做真正的無我無私的精神?整部 的大地風雲經,人類會認為男人比女人好、比女人高,男人多修多少年,女人少修多少年,那是人類劃分出來的,是人類貼上去的標籤。對整個大自然而言,男人、女人完全平等。如果能夠好好去體 會,男人不要輕視女人,女人也是一樣沒有自卑的權利,眾生平等。

  同樣的,白天黑夜也都平等,本來這個沒有線、間隔,一般眾生是習慣於用二元對立的心,把它劃分開 來,認為這邊的才好、才高,這邊的不好,這邊的我不要。如果生個小男孩就很高興,如果生個女孩就很挫折,好像不能夠符合己意,這都是人類的不平等的心態, 認為白天才好,黑夜就不好,當總統就很高,當平民就很衰。

  我們設法要成佛,然後凡夫這樣不好,我們要努力趕快成佛,但問題是,眾生沒有了解到什麼叫做真正成 佛的內容?你心目中所講的成佛,跟佛陀所講的成佛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包括說凡夫,《金剛經》後面也一樣講到,佛陀口中所講的凡夫,不是一般眾生所認識的 凡夫。眾生看到在金銀樓裡面賣的叫做黃金,糞土很不好,所以眾生心裡面就認為黃金一斤好幾十萬,看到這個糞土就人人厭棄、都不很喜歡,於是賤踏它、瞧不起 它。

  因為人類不平等的心態,把它貼上價值、貼上價值觀,把價值觀標出來之後,就讓自己忙個沒完沒了。本 來在大自然的心目中、在實相之中,只是一些鐵、一些成份比較高,由不一樣的一些元素組合起來的,會稍微黃色、稍微亮亮的,眾生就把它認為是黃金,那是人類 貼上去的標籤,還要再加上標價,一標價出來之後,就認為這個才好,那個不好。

  如果以整個大自然而言,那是完全平等,一堆黃金跟一堆糞土,在大自然心目中、在大自然的地位之中, 是完全平等。不平等的心是人類貼上去的。

  如果以真正能夠實用而言,反而糞土對那些植物花草更有價值,是可以吃、是營養份,而黃金沒有任何的 營養份,黃金不能夠吃。黃金頂多也只是個工具,只是人類價值觀所設定出來的一個工具而已。真正而言,本身黃金沒有價值,因為它不能吃,當你真正在逃亡,或 是說到外太空,要移民的時候,你難道帶著黃金,然後移到火星上面去嗎?你帶黃金移到火星上面去,沒有作用,你帶一些水、一些空氣、一些植物,帶一些有機肥 料,比黃金更重要、更珍貴。如果說你要移民到其他星球,真正對我們生命實用而言,反而那些糞土比黃金還更有價值。

  再來,人類慢慢的認為說:我們是萬物之靈、是智慧最高,所以人類那一種我慢心就出來了,瞧不起那些 阿貓、阿狗,瞧不起那些動物,認為牠們很卑微、很低賤,這都是人類沒有平等心。當你真正透徹了悟實相之後,這一條線本來就是不存在,是人類的虛妄分別心把 它分別出來的,這叫做顛倒夢想,那一條虛線是人類把它劃分出來的,然後落入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叫做顛倒夢想的世界。

  我們能夠透視到真正的實相,讓大自然的實相來說話,讓真理實相來跟我們講經說法,如果你能夠這樣, 這一條虛幻的線很快就它會消失。當這一條虛幻的線消失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諸法平等,就會來到諸法平等的世界,這個含意很深、含意很深。而實相本 來就是這樣,當有一天你體證到之後,所有的自卑跟我慢會完全的消失,你會以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會以平等之心去善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宗派、每一個 宗教、每一個黨派、每一個種族,當你能夠來到這樣的時候,很自然的,什麼叫做無緣大慈?什麼叫做同體大悲?都是很自然的流露,而且當你真的能夠來體會到法 平等的時候,你內心的貪、瞋、痴都會真的止息,不只我慢止息,貪、瞋都會止息。

  代之而起的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如果你能夠這樣以無我、無人、無眾 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來到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沒有那些大小眼,沒有你我他這種身見的分別,泯除所有的二元對立,你才能來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 者,而用超越二元對立的立場來修一切善法,很快就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證大徹大悟的境界,速證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陀講經說法,以世間法來講是善法,佛陀也鼓勵大家去行善佈施、做功德,這些都是屬於善法,但是佛 陀再告訴我們,佛陀、解脫者、智慧者他們所說的善法,「如來說非善法」。這有兩個深義,一方面是要破除大家對那個法的法執,因為告訴你善法、惡法,結果大 家二元對立─這是善法,我們要緊緊抱住、緊緊抓住;後面這一句非善法,一樣告訴你,就像是藥、藥物,藥物可以治病,藥物有好的藥,但是要告訴你,不要成為 藥癮,也不要一直迷執在藥上面,藥終究是有毒性,適可而止,要放下,不要一直執著。

  「所言善法,非善法」為什麼呢?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所講的善、惡,跟一般眾生所認定的善惡有很大的 差距,你會用你的二元對立的善惡觀念,來理解解脫者他們所講的善惡。你認為的善,不是佛陀所講的善;你認為的惡,不是解脫者他們所講的惡。為什麼會有這麼 大的差距呢?因為一般眾生習慣用二元對立,而且從自我出發去界定一切,這是凡夫,就是講一般人。一般人跟解脫者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一般人有我執、我見、 有身見、有我慢,是從自我出發,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去界定一切的是非、好壞、善惡,講更嚴重一點,就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你的是非、好壞、對錯,都是要符合自我的框框,符合這個自我的認定,只要不符合自我的認定,不符合 你的標準、不符合你的界定,就認為是錯的。但你所界定的錯,未必是真正的錯;你所認為的對,只是符合你的意思而已,未必是真正的對。你認為的好人,未必是 真正的好人;你認為的壞人,未必是真正的壞人;你認為的壞人,是因為他所做的不符合你的標準、不符合你的框框而已。

  只要你有自我,你所界定的是非、好壞、善惡,都要重新保留。而解脫者他們所界定的是非、好壞、善 惡,是從無我、無私的立場來出發,跟一般眾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是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這一定要來到無我,體證無我的人才能夠做到,能夠無我無私,才不會 扭曲、不會偏差,這時候才能夠真正的來如實觀。

  說要來到超越二元對立,有的人錯誤理解,就認為這樣不就是沒有是非、好壞、善惡之分,解脫者他們就 沒有是非、好壞,我們一般人都有很強的是非、好壞分別,認為這樣清楚分別才是正確。如果要超越二元對立,變成好像是非、好壞都模糊了,好像都分不清了,有 的人不了解,就沒辦法理解而超越二元對立,甚至會誤解認為這樣會來到沒有因果,好人也沒辦法說他是好人,壞人也沒辦法說他是壞人。事實上,那是一般眾生沒 有正確了解什麼是超越二元對立,沒有正確了解解脫者他們無我無私的那種如實觀,這裡很重要,大家要好好的去體會,而且要隨時回來反觀,回來反省我們自己。

  人類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你自認為越聰明,認為你社會地位越高、學問越高,認為你下的論斷是絕對 正確,但是絕對正確裡面,是有很多很多的錯誤,只是眾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而已。為什麼這個社會、世間會有這麼多的衝突?因為一般眾生總是從自我的立場去 界定,當你選邊站的時候,沒有選擇跟你同一邊的人,你就把人家認為是壞人;選擇跟你站在同一邊的,你就認為是好人。但是,同樣另一邊的人也是一樣,你沒跟 他站在同一邊,在他的心目中,他一樣認為你是壞人、認為你是不好。世間一切的衝突就從這裡出發,因為眾生太會分辨是非、好壞,而這裡面又是很多的錯誤,因 此就這樣衝突不斷。

  一般眾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一般眾生的這面心鏡是凹凹凸凸,你凹凹凸凸的鏡,怎樣能夠認清實相 呢?但是眾生看不到自己心鏡的凹凹凸凸,看不到自己有貪、有瞋。看不到自我的立場偏頗,而不知道。你還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所以還會求主、求阿拉保 佑,認為自己是代表正義的一方,而要去打倒對方。另外一方呢?他們也是一樣在求主、求神保佑,自認是正義之師。就這樣,眾生不容易看到我們的心鏡凹凹凸 凸,都是這樣自以為是的,然後衝突不斷。

  一個解脫者的心鏡是這麼的平又明又淨,是非好壞他是了然於心,不是說超越二元對立之後,沒有是非、 好壞之分,他一樣分辨的清清楚楚,遇到牛糞他知道不能夠吃、不能夠踩踏它,但是他也不會輕視它,會平等心的尊重它們。一般人遇到牛糞就會起瞋,認為很倒 霉,認為出來遇到這種不好的事情,所以眾生不容易看到自己心鏡是凹凹凸凸的。

  所以,帶著這樣凹凹凸凸的心鏡,然後你所界定的是非、好壞、對錯、善惡、美醜、優劣,跟實際的實相 有很大的落差,你認為的是、好的、對的,必須是他的彎曲度跟你相接近的,就比較容易跟你起共鳴,他的各種主張適合你的這一種彎曲度的,你就認為是好人、是 對的、是我們這一國的、是我們這一邊的,所以認為這是善人、是對的。

  如果他的主張跟你不同的時候,你就認為是壞的、錯的、惡的、劣的、不好的、沒水準的。所以,只要你 內心還有貪、有瞋、有不平等的心態,你所界定出來的是非好壞,不是真正的是非好壞。如果你能夠真的來到沒有貪瞋痴,你看的事情是站在很客觀的立場,讓事情 還諸於原來,對的、好的、壞的、錯的清清楚楚。當你有正確的分辨之後,又會了解這些是非、好壞、對錯,它一樣會變化、變化。

  而一般眾生認定為的是非好壞之後,你就把它截然劃分開來。舉例來講,五年前你認為那個人是壞人,但 是五年後人家已經變好了,但是在你的心中,還是把他界定是壞人,你沒有看到他現在的實相。

  一個解脫者呢?五年前這個人是一個殺人、坐過監獄的人,不錯!五年前他是留下不好的記錄,以社會的 標準來看他是壞的,但是解脫者認為,這樣的人一樣可以教化他、可以感化他,只要他願意虛心學習,他會改變的。人家五年後已經是浪子回頭、已經是改頭換面, 他會變化的。五年後的現在,我們看他現在所展現出來的是有慚愧心、有柔軟心、有慈悲心,一樣給他重新再來的機會。

  所以,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他不會截然的把眾生判定就是永入地獄,會給眾生有平等的機會。佛 陀再度的提醒:所講的善法,不要一直用過去的觀念,然後就把他抓為善。這部《金剛經》講的都很深,我們儘量用深入淺出、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講,希望大家聽聞 之後,慢慢去咀嚼、慢慢去消化,真的用心靈去品嚐,你會不斷的開悟,會很震撼。如果你能夠發現到原來過去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面,用自我去界定一切「順我則 是,逆我則非」,能夠發現到這個事實的時候,你會開悟,整個的生命的品質會大大的轉變,你的智慧會大大的提昇,所以我們所講的《金剛經》是活生生的,大家 要好好去體會。

    化無所化 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 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如所不能及。」

  這一段仍是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

    化無所化 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 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 夫。」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不要有那種認為「我當度眾生」的念頭。釋迦牟尼佛沒有「非我莫 屬」的那種觀念,或是認為我很行、我大徹大悟、我能夠度眾生、非我不可,有這些心態就表示你們都不夠資格!

  在此沒指涉任何的宗派、任何宗教,一般的宗教師常常認為他是住持、主持,當他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往 往會認為你們這些弟子要慢慢上來、慢慢上來。但是通常要等他圓寂往生之後,才可以接棒、才可以講,如果在他還沒有圓寂往生之前,你們如果鋒芒太露不行,容 易招人忌妒。就變成說我在世,是我來度、我來講。但是佛陀沒有這種心態,他教育眾生、讓眾生大徹大悟。當開悟、了悟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見到活生生法 之後,因為你能夠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所以鼓勵大家大家一個人到一個地方去弘法度眾生。佛陀不會怕他的光芒被搶走,不會怕他的飯缽被搶走,不怕飯 碗被搶走,不會怕他的光環被人家搶走,不會的。一個真正無我的人,沒有那種非我莫屬。所以佛陀說:你們不要以為我當度眾生,佛陀我沒有那種觀念。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就算佛陀風塵僕僕的講經說法度眾生,但是一樣 「無有眾生如來度者」,為什麼呢?一是真正無我無私的在度化眾生,心裡面絕對不會有:你是我的弟子,因為有我,所以你才大徹大悟,是我度化你,真正的解脫者不會有這種的心態。

  「實無有眾生度者」一個體證無我、真正在度眾生、在弘法的人,他沒有我是、我能、我慢的心。我們再 從實相上面來講,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是協助你、協助一般眾生醒過來,他只是一個媒介,指引你去看清實相。就像是你在睡覺,只是把你搖醒、把你喚醒,協助你醒 過來,這樣而已。怎麼能夠說:你醒過來,就變成是我在度你?!沒有那些心態,我只是告訴你一個方向。

  真的能夠到彼岸,是要靠自己走。所以,在解脫者的心目中,沒有我能夠度眾生、我在度眾生的那些心 態。如果真的能夠體會到這方面,將來有一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真的可以避開這方面的心態,如果沒有深刻去體會,這方面真的不容易超越、不容易突破。因為當 你當上了住持,在弘法、度眾生、在收徒弟的時候,很多的掌聲、恭敬聲、名利,會讓你樂昏、讓你忘了我是誰。名利的腐蝕很大,在此跟大家勉勵。

  真正的解脫者,像佛陀他們是沒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也不會緊抓弟子不放。「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如果你在講經說法度眾生,有這是我的弟子、這是我在度化你,你能夠解脫是因為我度化你,你才開悟、你才解脫的觀念,表示還沒有真正來到無我的境界,你內心裡面還是有我慢,還是在自我的世界裡面。所以,這時候你 一樣會有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雖然你在講經說法、在度眾生,但還是沒有真正破除無明,還是沒有來到無我的境界,因此才會有這些人我相。如果你 真的做到,絕對不會有這種心態的。但是以高標準來講,縱使證到三果的人,都還做不到無我,真正要破除無明,以及要證悟到、做到無我,是要到四果阿羅漢。

  但是理解是可以理解,初果、二果的人,都可以理解無我、可以講解無我、可以解析無我,講經說法很方 便、很容易,初果、二果這些都可以講,甚至還沒有證到初果的人,都可以解析、可以寫作。這裡所講的都是要真正做到,佛陀所講的都是要真正做到才算。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佛陀一樣會有講:我在度眾生或是我當度眾 生,我沒有度眾生,我沒有講經說法,佛陀一樣會講到「我」這個名詞。佛陀口中雖然會講到這個「我」,但那是言語上的溝通方便,在解脫者他 們心目中,沒有那些我執、我見,沒有那些身見。一般眾生不管你嘴巴有沒有講「我」這個名詞,都含有很深的我執、我見、身見。故而不要用你的理解說我有在講 「我」,佛陀解脫者也一樣在講我,就認為還是有「我」,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說「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一般凡夫無法真正理解, 佛陀他們所講的我,只是一個代名詞,是沒有那種「我」的心態,講不講,都沒有那些我執、我見。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佛陀口中一樣會講凡夫、凡夫,但是跟一般眾生嘴巴所稱的凡夫, 有什麼不一樣?一般眾生所理解的凡夫,是有高低、優劣的那種區分,是含有一點點輕視的心態。但是對解脫者而言,眾生平等,完全沒有任何輕視的心態,說『凡 夫』只是一種權說。

  還沒有了悟、還沒有醒過來之前,把他權說為凡夫;還沒有出離苦海的時候,權說為凡夫。但是對解脫者 而言,沒有那種輕視的心,因為眾生一律平等,眾生都是未來佛。

    【幻燈片】

  現在透過幻燈片來協助大家理解《金剛經》裡面「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一段的深義,如果真的能夠體 會「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之後,很快就能夠證悟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火鶴,一般眾生因為比較喜歡紅色,就認為紅的比較好、比較吉祥。有人結婚的時候,都希望 送紅包,你本來送二千塊,用紅色的包對方會很高興,但是如果用白色的包,送四千塊給他,他們反而不高興,但是我送的錢反而比較多,怎麼高興的程度不是兩倍 呢?應該是原來二千塊的兩倍才對啊!但只是因為包裝的顏色不一樣之後,眾生很快馬上就翻臉、不高興,眾生很容易被顏色所區分,至於說紅色、白色好壞這些, 是因為地區、區域、國家、種族文化觀念不一樣,就有所不同。

  一般眾生認為紅的才好、白的不好,但是對大自然而言,眾生平等啊!紅的也好、白的也好,你能不能用 這種平等心來看他們?其他的花也是一樣。不要認為比較大的才好,其他那麼小的就不好。森羅萬象許崢嶸,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

  一般眾生喜歡比較:這些小花、小草這麼小,人家的那麼高大、那麼粗,我們卻這麼小,這樣我們怎麼有 臉見人?人家不會看我們一眼,這樣不行,所以要趕快修、修得高大,我才可以開花。一般眾生不平等的心,就會認為那是高、這是低,人家高、比較大的比較好, 我比較低的就比較自卑,如果這樣,你的生命就沒辦法開發,生命意義就沒辦法發揮出來。

  在大自然而言,大樹一樣有大樹的可貴,小花、小草一樣有它們的珍貴,都平等、都同樣的重要,這就是 「諸法平等」,不平等的心是人類把它貼上去,那些不平等的價值是人類所貼上去的標籤。這是太陽花,好漂亮、好莊嚴!我好喜歡,總使一朵二十塊錢,我都敢 買、我都要;但是這朵小花不起眼,你要送給我,我都覺得厭煩,這是眾生不平等的心態。但是對大自然而言,大的向日葵一樣是法界的莊嚴,小的這一朵小太陽 花,人家一樣開得那麼的燦爛、那麼的莊嚴,它們一樣在莊嚴法界,開得很有信心、很有自信。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身份比較低就自卑,不要因為自己的職位比較 低就自卑。眾生是平等的,這很重要,但是不容易做到,要去慢慢體會眾生平等。

  這是圓仔花,人類認為圓仔花好醜,比喻一個人的口紅塗得那麼紅,像“圓仔花不 知醜”或是說你的臉這麼圓,像“圓仔花很醜而不知醜”,但是認為說圓仔花醜,是人類把它貼上去的,對大自然而言,不會嫌它們醜,都平等,「諸法平等」。玫瑰 花、蓮花、圓仔花都完全平等,如果以價值而論,都完全同樣的價值。但是人類不平等的心態,以人類的好惡標準就把它們界定出來。什麼叫諸法平等?實相、大自 然本來都是平等,不平等完全是來自於眾生的虛妄分別,叫做顛倒夢想。

  眾生很喜歡比較,樣樣都在比較,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比到沒什麼比、沒得比,連小便也在比,看誰尿 得遠,眾生真的是,好了!好了!不用再比了!

  人類看到烏龜就罵人家─縮頭烏龜沒有種,這些烏龜好可憐,但是這烏龜卻說:你說我可憐,但是你們的 奶奶在幾十年前來過這裡的時候,也是這樣說,但是我現在已經都看不到她了,人類一般都認為:牠們是動物,牠們是下等的嘛!我們人類才是萬物之靈,我們是高 尚的,人類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隨便你們人類怎麼罵─什麼縮頭烏龜,但是烏龜的壽命比人類長,一般烏龜的壽命都比人類長,像這隻烏龜應該有好幾百年了。 

  到底是你們人類比較幸福?還是我們烏龜比較幸福呢?你們人類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賺錢、蓋房子,要為房 事而操勞,我們烏龜不用為房事而操勞,我們走到哪裡,房子「家」就帶到哪裡,而且又有安全的保護,你們人類要請保全公司保護,不見得比我們這個還更牢固。 所以,到底是烏龜比較聰明?還是人類比較聰明?保留吧!看看烏龜真的就是這樣,沒有在破壞大自然,也不用浪費大自然的材料。走到哪裡,房子就到哪裡;走到 哪裡,保險庫就帶到哪裡。烏龜反而會認為你們人類好不幸喔!當牛、當馬,而且你們還馬不知臉長。

  當人類在那裡品頭論道、瞧不起牠們的時候,另外一隻馬就過來,對人類的這些評論嗤之以鼻,因為牠看 不慣人類在瞧不起我們動物,所以就對人類嗤之以鼻。真的是諸法平等,眾生平等。

  在廈門的植物園拍到一些關於仙人掌的幻燈片,園區內有仙人掌區,裡面有好幾百種、好幾千種的仙人 掌,那些形狀各異的仙人掌,一方面你會驚奇、會讚歎,一方面你如果見法,就會看到真的是「森羅萬象許崢嶸」。

  人類常常都用自己的好惡去強求別人認同自己的好惡,人類常常用不平衡的心,要求別人要符合自己不平 衡的心,如果你慢慢了解眾生,不管你的外表、外相,你是黑色皮膚人,我們一樣尊重你,沒有那種輕視;你是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我們一樣都是平 等心來尊重。

  仙人掌有好幾種,大家彼此和諧共存,不要強求別人!不必說顏色一定跟我相同才叫做漂亮,多尊重別 人!如果都同樣一個顏色,反而失去了那些莊嚴,反而失去了奧妙。

  這顆仙人掌是紅色的,與其它不同顏色品種的這些,大家都可以和平共存。在法界、大自然之中,我們也 都完全平等、完全平等。大家在看這些,不要認為那些都是植物,跟我們沒有關係,錯了!這裡面就像一個人,每一個人、每一個不同膚色的眾生、不同的動物一 樣,這裡只是用仙人掌來代表而已,你就可以去了解各道的眾生、各類的眾生大家都平等。

  你看這棵仙人掌、這些仙人掌,彼此的顏色不一樣沒關係啊!這是法界的變化奧妙,我們不必強求別人跟 我們相同,彼此尊重嘛!如果別人勉強你,你又作何感想呢?對不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一定要因為我是綠色的,就認為別人怎麼可以是紫色的呢?就認為你要 跟我相同啊!不必要這樣!我們彼此要平等的尊重,而且它們會不斷的在變化、變化,這也是無常。

  你看仙人掌都是三角形的,而且上面都會開花,很奧妙喔!一樣,法界大自然容許各種不同形形色色仙人 掌的存在,為什麼我們的內心不容許我們不認同的人的存在呢?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平等心來接納我們所排斥的人呢?我們要好好去體會,這些也都是仙人掌,它的形 形色色、曲線、顏色,都有很多種的變化。這個不是蘆薈,不是仙人掌,它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名字,懂得欣賞它就好了,名字也是人類貼上 去的,當有人正在那裡研究它的標籤、什麼科、什麼種的時候。我空海在那裡欣賞它、拍它很高興,它在跟我心靈交流,因為我是用平等心來尊重它,讓它也展現出 生命的光輝。

  這叫做白毛掌,也是仙人掌的一種,這種像兔子的耳朵,它有毛絨,也像鹿角。如果人類的意思食在展 現,要求別人都跟我要相同,好了!你整個植物園裡面的仙人掌區,完全都被你所同化了,照你的要求目標都變成同一種,這樣還有吸引人的地方嗎?人家還會去看 嗎?你的生命、你的世界也會變得很枯躁。

  不管是大是小,大家都平等,這裡把它照出來好像是大的花,事實上旁邊還有另外一種仙人掌,好像竹竿 這樣會爬藤,會開花出來。這是另外一種的開花,也是另外一種仙人掌,形形色色的,沒關係呀!千奇百怪的,沒關係呀!我們欣賞它們,不要強要求別人跟我們相 同。遮些都是不同的仙人掌,它們本身外面好像蠶寶寶,外面真的都有一層網狀,這個網狀是怎麼結出來?不知道,只是當下欣賞它們、讚歎它們。

  這個就是石蓮花,上面一樣都變化,真的就像蓮花燦爛的在展現著,把生命的意義都發揮出來,點綴法界 的莊嚴。這叫做龜紋木棉,它上面還有長起來、有葉子,但是最主要是讓大家看看它的頭部、莖部,竟然這麼特殊,像龜紋這樣。這是仙人掌的一種,然後它上面還 有葉子、還會開花,慢慢要去體會。

  我們如果能夠用平等心來尊重異己,雖然別人的主張未必跟我們相同,我們也一樣有不同的主張,但是我 們都平等來尊重眾生,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很祥和。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見,但是要平等的尊重每一個人,如果能夠這樣,社會不但是祥和的,而且會 多彩多姿、真正的民主,就能夠包容一切的眾生,不要認為說跟我不同的人,就把他們打入黑五類,不是這樣的。

  再來看看這株仙人掌也滿特殊的,上面像蛋糕,看起來就好像一個人矮矮胖胖的,好像在冰天雪地戴著一 頂厚厚的帽子,頭上像頂著蛋糕。這株仙人掌的上面是屬於它的花,每一年會增高一層,從這幾層可以看出它們的年歲。還有很特殊的,上面會開花,就像插上臘燭 一樣,就像人家稱它為生日蛋糕,上面是它們的花,你看法界這麼的奧妙,這株仙人掌比出來就像是OK的 手勢。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很快就能夠來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用平等心來尊重 一切眾生,什麼事都OK啦!

  容許一切眾生的存在,我們的世間會變得更莊嚴、更美麗、更和諧。有一天當你會體會到什麼叫「天上天 下唯我獨尊」,這不是我慢,是在告訴眾生一切眾生都平等,不是只有佛陀最高、最上,絕對不是這樣,不要會錯意,而是一切眾生都平等。

    法身非相 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就還是繼續再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照你所理解的,可以從三十二相、從外相來看一個人是不是解脫者?是不是有智慧?或是說一個人是不是 如來?是不是佛?可以從外相上面來看嗎?可以從外相上面來衡量嗎?須菩提就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就回答:是的,是的,應該是可以 從三十二相、從外相上面來觀察一個人是否有修行?是否有地位、有身份?一個人是否有成就應該可以從三十二相、從外相來衡量?佛陀就回答:須菩提!你答錯 了。

  注意這一段前面,須菩提這樣的回答是錯誤的答案,佛陀這裡更正他,但是這一段不容易理解。一般人光 是從經文上來看,不容易看到這裡面對答的問題,事實上這裡經文的編排,是有意要從反方面,就好像一個反串,要襯托出主角的重要,襯托出正派的重要,所以這 裡的問答,有那種反串的意思,故而須菩提的回答是錯誤。

  佛陀就說「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佛陀就說:你答錯了,如果可以從外表外 相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解脫者,如果可以從外相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可以從外表、外相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修行人,那麼那些轉輪聖王就可 以稱為是解脫者,就可以稱為是如來。

  這裡所講的轉輪聖王,不是佛教的轉法輪的那種大法王、大法師,指的是一般的國王,一般國家裡面的國 王或是地位很高的那些大官,權勢、影響力很大的那些人,叫轉輪聖王,指的是世間法裡的那些國王或總統,像今天一些世界比較強大國家的元首總統,對世界的影 響力很大,他們就像是世界裡面的一些轉輪聖王,影響力很大。

  佛陀這時候就更正須菩提:如果可以從外相來看一個人是否有智慧、有修行,則那些當國王、當總統的, 或是那些高官厚位或是很有錢的人,就可以稱為解脫者,就可以稱為如來。須菩提聽佛陀這樣解析之後,就回答佛陀說:世尊!我剛才回答錯了。

  如果按照我所理解世尊的意思「如我解佛所說義」,事實上,是不應該從外相上面、三十二相來觀看一個 人是不是有修行,不能從外表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修行、是不是真的有智慧。

  本章的第三個階段,須菩提他就轉過來,就講出正確的答案。為什麼不能夠從三十二相、從外表外相來衡 量一個人,為什麼說:如果可以從外表外相來衡量,那些當總統的、當行政院長的、當宰相的、當國王的,他們就可以稱為是如來呢?我們一定要回到事實實相上面 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解脫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返璞歸真,不會重視亮麗的外表,不會注重外 觀是否莊嚴,是否很好看,不會以世間人的那種眼光來配合世間人,認為這樣才叫做莊嚴,他不會刻意這樣做,有時候他只是會隨順因緣而已。但如果不是在很正式 的場合,你平常遇到他、看到他,你是不會知道他是解脫者,不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因為他平常就是很樸素、無華。

  一般人平常裡裡外外都很重視外相、表相。那些當總統、行政院長的那些高官,他們在家裡也穿西裝,在 外面也穿西裝,到什麼場會都穿西裝,連上場打球也一樣穿西裝或是要穿名牌,以配合自己的身分地位,要戴名錶、穿明牌的鞋子,當攝影機一照出來,記者一拍出 來,才能夠襯托出他的社會地位。所以,愈是高官厚位的人,或是愈是有錢的人,他們愈重視外表,愈重視形象的包裝。

  現在社會上一樣有這種的行業,專門在替政治人物或是公司做商品的包裝、形象的包裝。所以,一般從事 政治的人或是從事商場方面很有錢的人,或是社會地位身份比較高的那些人,他們通常都是很重視外相、外表的形象。如果很重視一個人的外表,很重視一個人儀表 外相,這樣很糟糕,你會把著重外表外相、有權有勢的高官,認為這樣才叫有修行、有修養的人,看起來才叫做像紳士,走路都不一樣,不敢隨便低頭,不敢隨便左 右看的,才叫做紳士,才叫做有修行。

  但是你只看到外表,卻看不到他內心的空虛,看不到他內心複雜的問題,包括一個女孩子也一樣。我講這 些,有時候女性會抗議,認為適當的化妝,難道也不行嗎?可以啦!適當的化妝是可以啦!我現在的比喻就是,如果一個女孩子一天用好幾個小時坐在化妝檯前打扮 化妝,一出門,就是我要怎麼樣搭配服裝,一出門就要怎麼樣配戴,要穿金戴銀、耳墜、項鍊、手鐲、手鐐腳銬,全部樣樣都很齊全,認為這樣才夠體面,才能夠吸 引更多人的眼光,人家的焦距才會對焦過來。如果愈是這樣,表示一個人她內心愈是空虛不安,她需要更多的外表外相來填補她內心的空虛。

  所以,佛陀這裡就講,如果一個人著重外表,從外表上面去看,看不到真正的修行人,看不到真正有智慧 的人,看不到真正的解脫者,而所看到的會是著重外表外相的那些人。當然不是認為著重外表外相的人,他們就沒有解脫,不是這樣。而是一般而言,通常如果你的 智慧愈高、修行愈高,真的有智慧,你愈是返璞歸真。佛陀這裡就更正須菩提錯誤的回答:如果能夠從三十二相外相來觀看一個人,那些轉輪聖王就是如來。

  當總統、當行政院長、當高官或是那些很有權的人,對於社會有他們的貢獻,但是這是「世間法」。這裡 我們所講的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你再有權、再有錢,還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佛教講的是「出世間法」的「智慧」,不是用社會的地位或是用再多的金銀所 能夠換取得的智慧,不一樣的。解脫,心靈品質的解脫,跟你有錢有權是不相干,這裡講的是「出世間法」方面的。

  須菩提經佛陀這樣一點之後,他就醒來了,對、對、對!世尊!如果我正確的理解佛陀你所說的深義,不 錯!是不應該從三十二相、從外相上面來看一個人是不是有修行。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或是有沒有智慧,是不能從外相上面來看的。這時候世尊就說了一句偈,這句偈 很有名『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一句話含意很深、很深。

  『若以色見我』,一個人學佛或是親近佛陀、親近善知識,很在乎的把你的焦點、注意力放在佛陀的身 上、放在善知識的身上,很在乎他的言行舉止,『以色見我』,很在乎他的言行舉止、他的外表外相,這是錯誤的。佛滅後,如果你很在乎佛像夠不夠大?夠不夠莊 嚴?是不是用金色的?是不是符合我們的需求?看起來能不能讓眾生喜悅?這樣也是「以色見佛」,這個「色」代表的就是從形形色色,從外表外相、有形有色方面 來看,這是錯誤的「以色見我」。因為這很容易落入偶像崇拜,你的目標是放在指月的手指上面,卻沒有去看到月亮,沒有來到法依止,都是在依止那個善知識,依 人而沒有依法,這是錯誤的。所以說「以色見我」,這樣是不對的。

  再來「以音聲求我」,這種人也是行邪道,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陀不是要讓你膜拜,也不是要 讓你崇拜。佛陀是智慧者,是告訴我們一條解脫之路,告訴我們真理實相是什麼,祂只是個媒介,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實相,所以目標應該是要去檢驗、求證佛陀所 跟我們講的那些內容—三法印。但是,眾生把本末顛倒了,沒有去檢驗、求證三法印,沒有去實修實證,結果把目標鎖定在佛陀是金色身,然 後三十二相具足,法相是很莊嚴,漸漸的把佛變成跟一般神一樣。

  看到佛就在那裡膜拜,看到佛像就不斷的一直在扣拜,一直在祈求、祈求,結果把智慧型的佛教變成是信 仰型的宗教,透過各種唱誦、各種祈求,然後不斷的祈求,請佛陀來加持、灌頂,賜給你所求不到的,求不到的就不斷的請諸佛菩薩來幫助你,讓你實踐、讓你實 現。結果把智慧型的佛教漸漸變成跟一般的神教─神格化的宗教,這樣就是錯誤的導向。不斷的在那裡求感應、求加持、求相應,這是不正確的,是人行邪道,佛陀 認為這樣是錯誤的,你沒有正確的走在解脫道上。

  佛陀不希望你把祂當做一個大偶像在崇拜、在祈求,你可以學習佛陀、以佛陀為榜樣,可以見賢思齊,但 是不要把目標都一直鎖定在佛上面。

  今天的佛教所展現出來的,真的要靜下來檢討反省,好好的冷靜、沉澱下來,看看我們有沒有「以色在 求」?有沒有以色在見如來?有沒有用音聲不斷的在祈求?有沒有體會到佛陀所跟我們講的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的法義?有沒有掌握到佛法的精髓核心?有沒有像佛 陀所希望我們這樣。一步一腳印的去體證三法印?實踐解脫道呢?我們有沒有一天一天不斷的學習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都是值得我們靜下來深思、反省 的,我們有沒有落入在「以色見我、以音聲求佛」?如果有,我們要加以改進,不然很容易又落入在旁門左道而不知道。

  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學佛再久,還是一樣不能見如來,還是看不到佛陀。你不要認為我家裡豎立一個 很大的佛像,天天都可以看到佛陀,怎麼會看不到呢?你只是看一個表相、看一個外相,你看不到佛陀的心。

  「不能見如來」就是因為體悟不到佛法的核心,沒有體證三法印,沒有體悟到四聖諦,沒有為法做見證。 也就是沒有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為你內心所體會的跟佛陀所要指引我們的有很大很大的差距,所以你沒辦法跟佛陀心心相印,叫做「不能見如來」。所以這一句偈 含意很深,而且這一句偈是非常高標準的要求,希望我們佛教界,尤其是弘法的法師們或是佛教徒,大家能夠不斷的引導眾生回歸到智慧型的佛法上面來,回到腳踏 實地實修實證的佛教上面來。

  唯有我們能夠為法做見證,法才能夠存在。唯有我們能夠見法、體悟法、為法做見證,我們才能夠跟佛陀 心心相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非常高的標準,如果我們退而求其次,以目前我們佛教界所做的這些,大家一樣都是學習走 在解脫道上,學習走在佛陀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解脫道上。但是當有跟我們的理念不同的宗派宗教,跟我們所信仰的宗派宗教不同的時候,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別人 界定為邪魔外道,或是把別人界定為附佛外道,這樣都不是很理想的論斷,容易只會引起見諍,說人者人恆說之。

  如果我們常常去認定別人就是外道,只要他的觀念理念跟我們不符合,當你不認同的時候,就很輕易的把 別人貼上一個外道的名稱,這樣是不正確的。你看《金剛經》從頭到尾,沒有要你去指責別人,處處都是要我們回來反觀自己、淨化自己。

  所以,佛陀這一棒是很強的一棒,這一棒下去,如果你的因緣夠,就醒過來、會開悟,這是一句很大聲的 呼喚,大家要醒過來啊!如果我們沒有掌握到佛法核心,你看佛陀就講「世人行邪道」,你沒有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沒有正知正見,我們就是走偏了,邪道就是你 走偏了而你不知道。今天學佛很重要的就是:要隨時回來檢討反省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走偏了?我們有沒有脫離了解脫道?佛陀所跟我們示現的解脫道是怎樣?我 們有沒有走偏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能夠這樣校正,我們很快就能夠不斷的修正,然後就會走在正確的八正道上、走在中道上。如果我們 自己還沒有來到究竟解脫、大徹大悟之前,還沒有遠離顛倒夢想,我們沒有資格說別人是邪魔外道,不管是任何宗派、宗教,我們要加以尊重,因為自己還沒有遠離 顛倒夢想,要警醒自己自己還是夢中人,我們很多的論斷都要加以保留,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

  有一句話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只要還沒有來到究竟解脫、還沒有出離苦海,還在苦海之中,你何忍去 指責其他人在苦海中的眾生?!大家不要互相指責、不要譏笑別人。

  真正學佛都是回來反觀、回來淨化我們自己,回來要求我們自己。如果有一天真的出離苦海、真的大徹大 悟了,真的來到解脫自在的彼岸,更不會去指責別人為邪魔外道,更不會這樣的,因為你會有無限的悲憫之心,慈悲一切眾生,而且你會願意協助有需要的眾生,幫 助他們出離苦海,你沒那些二元對立的心態,你會來到一合相、一體世界的境界。

  《金剛經》的廿六節這一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以世間法而 言,都是位階非常高,高標準的要求,是針對非常高資歷這些人來講,這一句話含意很深,也講得很正確。問題是要真正能夠做到這樣的境界很不容易,如果你以這 種標準去要求其他的學佛者來講,會處處看別人都不順眼,會覺得別人好像都不對,覺得這個人也在用色求如來、以聲音求如來、在拜偶像,覺得別人好像都不對, 你又會拿著一把劍去砍別人,容納不了別人不同的這種修法、觀念知見。

  學了佛法之後,你背了這一句偈之後,又用這種狹窄的觀念、狹窄的衡量尺寸去衡量別人,這樣也是不對 的,因為你本身又是落入在身見見諍的世界裡面,表示你一樣沒有學到《金剛經》的深義。《金剛經》要求的都是要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 你真的能夠體證到這樣境界的時候,不會去跟人家見諍的,你也不會向人家顯現我慢,認為自己的境界比人高,不會這樣去向人家炫耀的。

  如果你真的能夠來到無人相、無我相,見諍一定是止息,我慢也一定止息。這一句話跟現實的生活、現實 的宗教界、現實的佛教界,怎樣做一個適當而且又有彈性的應用?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會經過嬰兒時期、兒童時期、小孩時期、少 年時期,再來青年時期、成年壯年時期,再邁入老年時期,要知道每個時期的眾生都需要不同的玩具。你不要以為嬰兒、小孩才需要玩具,我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我 怎麼需要玩具呢?大家要慢慢去分析嬰兒、小孩、青年、中年、老年、壯年,不同時期的人需要不同的玩具,表相不一樣而已,本質都一樣。如果你的心還沒有成熟 到能夠自依止、法依止,你一樣都需要抓個依靠、抓個依賴,讓自己有所依靠,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不要說你很喜好抽煙,然後看到人家很喜好賭博,就認為別人有不良的嗜好,認為自己是標準君子,都沒 有不良嗜好,但是你還是一樣在抽菸啊!有的人自認為不抽煙,也不去跟人家簽六合彩,不去做那些,我做的是衛生麻將,就認為說自己比較高,但是一樣,你還是 沈迷在某部分,那也一樣是你的玩具,大人有大人的玩具,我們正確清楚的了解,才不至於會認為自己今天不需要有什麼玩具,然後就否定別人。

  要了解我們自己還是一樣有所依、有所抓,我們應該要包容別人,一方面我們也知道自己頂多也是五十步 在笑百步,看小孩子吸著奶嘴,我們就在笑小孩子還長不大,但是一樣啊!你有其他的一些嗜好,一樣都還是需要一些玩具,為什麼說佛門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為 什麼要制訂這麼多的法門?就是為了適應不同時期,不同眾生的根基的需要,這些是方便法,是一種對治法,大家不要以方便為究竟。

  要知道什麼是究竟法,就如同為了鼓勵小孩子來幼稚園裡面讀書,在幼稚園裡面就需要很多的玩具,或是 一些運動器材,讓好動的小孩子來這裡可以蹦蹦跳跳,他們在這裡玩得很快樂之後,才會想要到幼稚園裡面來讀書,但是你自己要知道那些玩具、運動器材,都是一 些方便法,主要是要讓小孩喜歡到學校裡面來,因為他們有因緣過來,才能夠在玩樂娛樂之中,慢慢的協助他們、啟發他們,讓他們成長,這叫透過方便法來協助眾 生成長。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究竟法,你會以方便為究竟,這是不正確的,這也是佛陀所要破斥的。不能夠以方便為 究竟,它只是一個過渡時期。就好像藥物只是治病上面的需要,但不能夠依賴藥物成性。所以這裡所講「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不正確的。但是眾生在學習的過 程中,在接觸佛法、修行的過程中,一開始就完全「不以色見如來、不以音聲求如來」,這個很難很難!

  在眾生學習的過程,我們容許眾生有這些方便法的存在,包括佛門裡面一樣有不少的法門,依據不同眾生 的需要,透過這些方便協助他們逐漸把身心穩定下來,然後再進一步來聞思修。

  講經說法的人或是引導眾生的法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什麼是究竟法,如果能夠了解什麼是究竟 法,就可以權施各種的方便法,來協助眾生慢慢的契入、成長。就比如有一句話「條條大道通羅馬」,如果我們要引導〈渡〉眾生,本身要知道羅馬的正確位置在哪 裡。當我們知道羅馬正確位置在哪裡,眾生從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角度或是從不同的省分、不同的國度過來,就可以告訴他們怎麼走過來。只要知道羅馬正確的位置 在哪裡,不管他們從哪條路切入,都可以引導他們來到究竟解脫。

  如果引導的人不知道正確的羅馬位置在哪裡,還是一樣會跟人家講「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當你一樣在 跟人家講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只是一種鸚鵡學語而已。所以,如果引導的人能夠知道什麼是究竟法,遇到眾生喜歡拜偶像,一樣可以權施一些偶像來讓眾生膜 拜。因此,像今天的佛像、雕像、塑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因為眾生思慕佛陀、仰慕佛陀,眾生一開始還是喜歡偶像的崇拜,我們就透過這些方便法,來協助眾生 慢慢的生起恭敬心。當眾生慢慢有因緣接觸佛門之後,我們再逐漸協助他們成長,協助他們從「以色見如來」的這種過程,慢慢來到不需要「以色見如來」。

  所以,方便法就是有它接引眾生的方便性,主要是引導眾生的人自己要知道什麼是究竟法。再來,如果有 的人喜歡透過聲音來修行,或是透過聲音來向佛菩薩祈求也可以,你一樣可以透過一些方便法,讓眾生一開始能夠相契應,然後再逐漸的協助他們成長。如此,這些 方便法就很有益助,能夠協助眾生逐漸的成熟、成長而出離苦海。如果引導眾生的人自己不知道,而以方便為究竟,這樣就不正確了。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何謂究竟法,很清楚、正確的知道我們的目標要引導眾生到哪裡,這樣各種的方便法都 會有它的益助。有的人會認為空海好像很少講某個法門,是不是就表示對某個法門會予以排斥,不會的。雖然我有時候對某個法門不會特別去強調、去講那些,但是 在空海的心中,一樣沒有排斥任何的法門,也不會排斥任何的宗教,不會排斥任何的宗派。

  就好像我們開一家專賣店,但是我們不能夠排斥其他人也開專賣店;我們開一家百貨公司,我們也不能夠 排斥其他人開百貨公司:我們需要某些東西,但是不能夠排斥其他人需要不同的東西。世間森羅萬象許崢嶸,大家要能夠學習互相尊重、包容異己。在空海的心目 中,不會排斥任何的宗派,這些宗派為什麼會存在?是因為有需要的眾生,就比如一樣商品在世間為什麼會成立?為什麼會流行?因為有市場的需求。因為有市場的 需求,所以這件商品才會存在,眾生有需要這樣的法門,這個法門才會存在。

  就像你現在來到大學時期,不需要吸奶嘴,但是你也不要排斥奶嘴的重要,因為有很多的小孩子需要奶 嘴,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不需要,然後你就排斥。因為今天我們來到大學時期或是來到成年人,你就瞧不起小孩時期或是青少年在玩的那些人,我們要尊重,而且我 們以前也是過來人,以前也曾經年輕過。

  所以,如果大家能夠了解,這樣你會有更寬廣的胸襟,能夠包容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大家真的能夠 學習著互相包容,這個社會將會更和諧。我們在和諧的情況之下,大家能夠相輔相成、互相的尊重,也會進一步互相的了解,不只宗派與宗派之間、宗教與宗教之 間,大家都可以很和諧的坐下來互動,互相討論、互相溝通。

  今天世界的很多戰爭跟宗教信仰都有關係,如果大家都能夠包容異己,能夠心平氣和尊重異己,坐下來聽 聽對方的聲音,包容不同的意見,學習對方的優點,像這樣大家真誠真心的交流,這個社會、世間真的會越來越祥和。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非常高標準的要求,但是落實在現實的世間而 論,我們要能夠透過各種方便法,來協助眾生成長,成長到一個階段,我們就告訴要放下所有的有為法,那都是如夢幻泡影、是一個階段性,到一個情況,你就要能 夠放下、捨下。

    無斷無滅 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 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 不說斷滅相。」

  這一節前段是在補充廿六節所說: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來觀看一個人是不是有智慧、是不是解脫者。有的人 容易從一邊跑到另一邊,佛陀這裡就再給予一個更正、補充,不要以為解脫者或是有智慧的人他們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會看,一個真正有智 慧的解脫者,還是一樣有不一樣的地方。

  就像佛陀一樣穿著糞掃衣在托缽,一般的乞丐他們也在托化食物,同樣的這些作為,二者到底有什麼不一 樣?只要你心靜下來,很清楚就可以看出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不管到哪裡都是安祥自在。沒有智慧的人不管在哪裡,都是急急忙忙,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會寫 在他的臉上,都會展現在他的身、口、意上面,而一個有智慧的解脫者他所展現出來是三妙行。

  所以,如果你心夠寧靜,一樣可以從一個人的外表、外相上面概略看出來,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涵養?有沒 有修行?只是不要從他外表的穿著打扮上面來衡量。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有的人在講經說法的時 候,都會一直強調佛教在講無常─什麼都無常,慢慢的一直在灌輸無常就是苦,慢慢的都一直導向眾生往苦的方面去思惟。另外有不少人一講法的時候,慢慢的都引 導眾生去看到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業報、業障身,這是一個骯髒、很醜陋,包括這個世間就是五濁惡世,都是很苦、到處都是很苦,結果慢慢的讓眾生否定了身體、否 定了生命、否定了生命的價值,也否定了這個世間,這叫做「說法斷滅」。

  這是錯誤的,是沒有正確理解佛法,沒有正確理解「無常」的深義。一提到無常,都是往負面的、壞的方 向去想,而不容易體會到無常是中性的,空海鄭重提出「無常是中性的」,不要一直把無常往壞的方面、負的方面去引導。佛陀就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也 就是一個人決心要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一種決心、魄力,「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一個真正要走在解脫道上面的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說那一種斷滅 空、斷滅論或是消極悲觀?不會的,何以故呢?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一個真正有心要求解脫、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會落入斷 滅空,不會落入斷滅論,不會否定生命,不會否定人生的價值,不會落入斷滅,有的修行人修到後來否定生命,甚至走上消極悲觀的人生,那都是不正確,沒有正確 理解什麼叫做「三法印」的深義,沒有正確理解佛法。只要真的要邁向解脫、真的要開發智慧,絕對不會落入斷滅論。

  而且真正的解脫是出離苦海,真正的修行是要來到為了生命出離苦海,也就是沒有苦,要來到安心自在、 很快樂。真正的解脫者是很瀟灑、很灑脫、很快樂、很安祥,而且他的生命正是可以發揮出生命的光芒,來照亮世間。

  佛陀說黑暗中的燈塔照亮世間,就是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以照亮這個世間。因此真正的解脫、真正的 學佛,是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絕對不會否定生命,只是我們對生命要有正確而深入的解讀。如果沒有正確的解讀,你就是會落入二邊,一個是執取生命、抓取生 命,如果你抓取不到,或是學佛用錯誤觀念解讀,你跑到另一邊否定生命,抓取生命跟否定生命都是不正確,這叫做落入兩邊。

  一個真正走在中道上面的解脫者、智慧者,是不會抓取生命,也不會否定生命,他了悟生命是法界、整個 宇宙的殊勝因緣所聚合而成,是要聚集很多很多的殊勝因緣,才有這個生命體。我今天有因緣來到娑婆世界,跟眾生結緣,我就好好的把生命回饋出來,感恩、回饋 世間,他不會執取、也不會否定,而是珍惜當下的因緣,發揮出來回饋這世間。

    不受不貪 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 得功德,須菩提,何以故?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裡是個比喻:你行很多的世 間慈善、布施救濟,把你的財寶全部都布施出去,把你全部的生命都在行慈善、行那些救濟,這樣當然是有功德。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夠靜下來,好好去了悟宇宙真理 實相,好好的靜下來,去實踐解脫道、為法做見證,有一天當他真的「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大徹大悟、為法做見證之後,像這樣的修行者所做出來的功德,反 而比你用很多的生命、很多的財寶去布施,所得的福德都更大,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真正來到體證無我的人,他所做出來的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三輪體空」的 行善,本身又能夠為法做見證,就是後面所講的他「不受福德」、不會貪著,正是一個體證無我的人,就會體現出「三輪體空」的做、三輪體空的布施,亦即真正的 菩薩道是要建立在解脫道上。

  這一段強調的重點是:真正的菩薩道是要建立在解脫道上。如果沒有建立在解脫道上,沒有以解脫道為骨 幹、為核心,你所行的菩薩道,很容易只是落入在世間的善法而已,這樣你行再多的布施、行再多的慈善救濟,你都還是一樣屬於「世間法」。佛陀希望大家能夠回 歸到解脫道,如果能夠真的靜下來好好深入去聞思修證「知一切法」,這個「知」是包括了悟、體證、徹證,而且要做到。

  知一切法無我,而且真的做到無我無私境界的時候,「得成於忍」。這裡的「忍」不是用壓抑的,不是用 修煉出來的,包括因為能夠體悟到我跟眾生都是一體的,當自我消失之後,他跟眾生溶為一體,當一個人來到無我境界的時候,他不會對任何人起瞋,有的就是無限 的慈悲,大慈大悲憫眾生。

  所以,當一個人能夠「知一切法無我」之後,「得成於忍」。這種「忍」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用壓抑的那種 忍,不是的,而是來至於當他真的體悟之後,很自然的就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大悲之心,像這樣的人很自然就會以「三輪體空」的心,來跟眾生結善 緣。以「三輪體空」之心來行慈善布施,無所得、無所求,正是因為有這樣高尚的心靈品質,所得的功德才更大。

    威儀寂靜 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的奧妙在於每一個文字都很容易看得懂,但是連串起來,裡面真正的深義,一般人就很不容易 解讀、不容易理解到。如果有人說佛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佛陀說這樣的人「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為什麼呢?因為會在那裡強調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 臥,就是因為你學佛,卻把你的目標鎖定在佛陀的身相上面,鎖定在人我相上面,你很在乎佛陀的外表、外相、行住坐臥,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是在依人而沒有依 法,依人而沒有依法。

  佛陀說:如果你學佛這麼久,跟隨佛陀這麼久,你還很在乎佛陀個人的言行舉止,佛陀說這樣還是不了解 我所說的深義,你沒有把真正目標放在正確的重點上面。「何以故呢?如來者,無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話含意非常深。

  先從世間法來講,從現在回到佛陀的二千五百年前,一般眾生、跟隨佛陀一起學習的人,很容易把你的目 標鎖定在佛陀身上。一直向外看著:佛陀今天很奇怪,走路怎麼比較快?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或是佛陀是不是在生氣啊?是不是我做了什麼錯事?佛陀在生氣。你的目標、你的觀念都會鎖定在佛陀的外表舉止上面,這樣是錯誤的。佛陀不希望你從外表上面去衡量,眾 生對「來去」都是用二元對立的觀念來看。

  當佛陀解析出來一個很深的意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果你的目標跟起點不一 樣,如果你的彼岸跟此岸不一樣,因為你現在的心還沒有來到解脫自在,還沒有來到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你的心是苦的、不安的,你的心會來來去去、匆匆忙 忙。

  眾生有這種來來去去、匆匆忙忙的觀念,你以這種觀念來衡量佛陀,這是錯誤的。一個解脫者、如來,他 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是不要又錯解解脫者都像木頭一樣,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都沒有在動作,不是這樣的。「無所來、無所去」就是:因為一個真正的 解脫者,了悟究竟歸依處在哪裡,他的自我消失了,溶入整個法界、溶入整個大自然、溶入整個虛空。

  因此,不管身體到哪裡,他的內心都沒有來去的觀念。因為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了悟究竟歸依處在哪裡,所 以他是處處無家處處家,一般的眾生來來去去,為什麼會來來去去呢?因為你覺得這裡不是我的家,只要還沒有找到究竟歸依處在哪裡,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家在哪 裡,這時候你會覺得這裡不是我的家、那裡也不是我的家,包括有的人會認為這個地球也不是我的家,我是業障深重、倒楣,才會來到這個地球降生

  因為這裡不是我的家,我在這裡是借假修真、慢慢修煉,修到有一天,我要具足各種神通、各種能量,我 要衝出去、要衝到三界外,衝到我理想的目標去。你的理想目標是在遙遠的未來,所以你想去到另外一個地方,就叫做「有來有去」。

  在「有來有去」的階段,你的身心是苦的、不安的,而且你現在只是把這個家當作是漂泊的旅店、旅舍, 不得已,現在暫時在這裡借住一下,隔天我不會留戀,屁股拍拍就走了,也不會珍惜。所以,有不少人的修行觀念是這樣,否定這個身體,否定世間、社會、世界, 然後期盼一個遙遠的未來,叫做「有來有去」,這樣內心還是會很苦、還是會不安,因為在還沒有找到究竟的家之前,內心一定有苦、有不安,所以會有來來去去的 心態。

  廿年前台灣有一位高僧大德廣欽老和尚,講一句話很有名─「無來無去無代誌」,用閩南話、台灣話講才 比較傳神,「若有來有去“全代誌”,沒來沒去“沒代誌”;無來無去 “無代誌”,有來有去“全代誌”」,因為你還沒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 所以這時候內心還是很苦、還是很不安,你的心還是來來去去。

  如果當有一天真的大徹大悟,停下來去現觀法界大自然的實相之後,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在哪裡,這時候 不管你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都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空海在台灣,台灣是我的家,空海到大陸,我也不認為大陸是異地、是陌生的地方。不管我到哪裡,哪裡就是 我的家。

  我們珍惜感恩一切的因緣,不管我們到哪裡,跟所有的眾生都是同胞、都是一體,如果不能夠溶入當下的 境界,就會成為陌生人,就會成為異鄉的異客,會過的不自在。無法溶入一切境界就是在苦海中漂泊,如果你能夠認同一切境界,不管你到哪裡,沒有二元對立,溶 入一切境界裡面,到哪裡都可以安心自在,而且你會以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同樣的不管到哪裡,別人也會用愛己之心來愛護我們,到哪裡都是淨土。

    一合相理 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 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 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節的後半段含意很深、很深,包括講到關於天文、物理以及實相方面,在喚醒眾生、喚醒人類,不要 用人類二元對立的頭腦觀念去思惟,因為你還是沒辦法了悟裡面實相的真義。

  「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佛陀所講的世 界,以當時二千五百年前的人類、眾生對世間的了解,你所理解的跟佛陀所講的世界,有很大很大的落差,就算一百年前的人類,包括頂尖的天文學家、科學家,對 世界的了解跟佛陀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還是有很大的落差。所以佛陀呼籲大家:我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些,佛陀所講的整個宇宙觀,不只 是整個太陽系而已,包括整個銀河系、太陽系,佛陀看到這些都是緣生緣滅,而且是不斷的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這是最近一二十年來的天文家,才慢慢證實的實 相。

  說世界,又不要落入一個恆常不變,還是一樣不斷的變化,「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很多人研讀《金剛經》、佛經,還是沒辦法正確理解「一合相」,如果你從名詞文字、經典文字堆裡面去 理解,沒辦法真正了解什麼叫「一合相」。所以,如來說:你所理解的「一合相」跟佛陀所講的「一合相」,有很大的差距。

  「說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在「阿含解脫道次第」裡面有講到,要來到體證一體的世 界,「一合相」講的就是一體世界,你必須不只要看到整個大自然的真理實相,而且要來到整個宇宙觀。

  以前我們在講解脫道提到一體世界,講到本體方面,有的人一聽到就認為:這樣就落入本體論,佛教不講 本體,講這個本體就是錯。實在是眾生不了解什麼叫做「一合相」,不了解什麼叫真正的本體,一般人所了解、所認識的本體,又是一 種恆常不變、固定有一個主宰的一種本體,跟佛陀所講的一體世界,跟佛陀所講的本體方面不一樣。所以佛陀講「一合相」,跟一般眾生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實際大自然的實相,真的是「一合相」,只是眾生沒辦法正確的理解。

  什麼叫做一合相?什麼叫做非一合相?為什麼說一合相不可說?現在請大家看到黑板上面的左邊跟右邊這 兩個圖表,它們主要的不同在哪裡?右邊的圖表我們就可以聯想就像端午節綁粽子,這個把它一串連起來,就比較容易看到這是一個一體的、整串的,而左邊這個圖 表因為本身沒有用線連接起來,眾生就很不容易看到這裡面也是一體、整體。我們現在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去推理一下,右邊這個線,我們現在把它變成是有線, 就像你家裡的有線電話,左邊的這個你用理解,你的無線電話、行動電話跟所屬公司的機台有沒有連線?是有連線的,只是把這個有線變成無線而已,這個大家好好 去理解。但是當這一條線變成為無線、無形的時候,眾生就不容易看到,不容易體會到這是一體有關聯的。

  現在先從有線的這邊開始講起,配合中國的易經來理解「道生一,一生二,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 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來十六一直演變下去,這是宇宙萬事萬物演變的一個過程。任何的人事物都是從比較簡單的,然後一直慢慢的、愈來 愈分裂,愈來演變愈複雜。佛教、任何宗教也是一樣,最初都是一個單純的源頭,然後沒多久開始慢慢的分裂、慢慢分裂,佛教最初也是一樣二千五百年前的原始佛 法、一味的佛法,然後慢慢的分裂成為大眾部跟上座部,慢慢的大眾部又不斷的再分裂分裂,上座部也不斷的在分裂,到後來大乘佛教分裂成八宗,然後還有禪宗, 又分裂好幾個宗派,一花又開五葉,不斷一直在分,這都是很正常。

  如果你沒有往上去看,在這裡就覺得我這個跟這個不一樣,這邊跟這個又不一樣,這裡跟這邊不一樣。如 果你的心眼愈狹窄,心胸愈狹窄,愈是落入在宗派意識、個人意識、自我意識,你的世界就愈往下、愈狹窄,像這樣跟自己不同異己的就愈多,所以就沒辦法處在 「一合相」的世界。而且你修行之後,會拿著一把寶劍到處跟人家較量、要稱霸武林。

  如果修行是從下游這樣開始,你一個法門、一個法門修個沒完沒了,一個宗一個派慢慢去修,會修個好幾 十年,還是在茫茫的法海裡面。如果你能夠回到源頭來看,就不一樣,可以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整個佛法的流變。

  何謂一合相?我們現在從地球開源開始,一樣有一個開頭,開頭之後,慢慢又不斷的分裂分裂,不斷的一 直在演變。演變到現在,形形色色的所有眾生、阿貓、阿狗,你我他、中國人、美國人、印度人很多很多,你一直往下,都可以無窮的演變下去。但是當這一條是虛線、無形的時候,眾生就變成我是我、你 是你、他是他,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樣,基督教跟一貫道不一樣,一貫道跟天主教不一樣。各宗各派就不斷的在樹立一個範圍框框,符合我們這框框的才是我們這個 宗、這個派的,不符合我們的這個就不相同。

  當眾生一落入我見、身見的時候,「一合相」全部都被破除掉,但是不管你再怎麼分裂,我們所有這些眾 生都還是處在一體的世界裡面,都處在一合相的世界裡面,就好像這一個很大的魚缸裡面,有好幾百條、好幾千條的魚,表面上這些魚是單獨一條一條的游來游去, 好像這條魚跟那條魚不相干,但是同樣處在這個魚缸裡面的這些魚,他們是不是也有一種生命共同體?如果你染污了這些水,是不是大家都要受遭殃?地球上面所有 的人類,不管你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你是哪一個國家,我們都是處在同樣一個地球上面,是處在一合相的家庭裡面、一個地球村裡面,但是眾生沒有去體會 到我們跟其他眾生的密切關係,結果變成不斷的在排斥其他人,或是侵略或是啃蝕,這樣就好像你用右手在打左手,用左手在打右手,用右腳在踢左腳,宗派之間的 衝突、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是用右邊打左邊,用右手打左手。

  因為眾生沒有體會到什麼叫做一體的世界,所以佛陀就講說世界實有,那是來到一合相的世界。一個解脫 者,他的心胸、他的智慧是來到無限的高超、非常遠,是來到很超然立場來看,體認到原來眾生真的是處在一體的世界裡面,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如果你能夠體會到 這種境界的時候,你還會對其他人起瞋嗎?你會以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

  如果真的能夠體會到一合相、一體世界的時候,你的瞋心很自然的會完全的消失,瞋心的消失不是用壓抑 的、不是用修煉,不是用武斷命令式的要去斬斷它,不是拿著一把劍在砍它,不是這樣的。當然那也是一種有為法的對治,是階段式的需要,但是真正瞋心要完全的 消失消除,有為法的對治是沒辦法完全的根除,真正的瞋心要完全根除,是來自於你了悟了實相之後,你的瞋心會真的完全從根拔除掉,當你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 不會對任何人、對任何黨派、對任何宗派或是對任何國家的人民起瞋,因為你知道去攻擊別人,事實上就是在攻擊我們自己,你在罵別人,事實上就是在罵自己,你 在打壓別人,事實上就是在打壓自己,因為你散發出去不好的磁場、磁波,一樣會迴向過來的,受災殃的還是自己。

  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一合相的世界,真的整個生命、人生觀就不一樣。所以,這裡佛陀就講說「世界實有, 則是一合相」要好好去看到這個世界是一體的世界、一合相的世界。「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但是當我們講到一體的世界,有的人就會認為說:如果這樣是一 體,是不是師父只要你吃飯,我們不用吃,就可以飽了?什麼事情只要你做,我們都不用做,就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這又是對「一合相」沒有正確的理解。

  所以「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說一體的世界,你不要用狹窄的觀念認為一體就是連體嬰,這樣連起來 才叫做一體,不是的。真正的一體,不是一般眾生所認為有形的身體連結在一起,才叫做一體,不是這樣。一體世界是大家在這大魚缸裡面有生命共同體的關聯,一 樣你有單獨個體生命,自由活動的存在的空間,就像雖然我們是處在一體的世界,但是你不吃飯,我沒辦法代替你吃飯;你不修行,我沒辦法代替你修行。「說一合 相,則非一合相」,不要用狹窄的觀念來體會什麼叫一體世界,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這裡又補充一句:說到一體世界是不可說,但凡夫 之人貪著其事,說到一合相、一體世界的時候,很多人人為這樣又是落入恆常、落入本體,這樣不對。

  真的是眾生的理解力有限、智慧有限,沒辦法真正的正確體會什麼叫做一合相?什麼叫做一合相?非一合 相?真正法界實相的存在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總體生命的關聯之中,有個體、異體的存在。雖然個體有異體,個別單獨、個個的存在,但是又有整個總體生命的 關聯性,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才會一方面珍惜我們的生命,一方面也會愛護每一個人。

    知見不生 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 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果一般眾生沒辦法正確理解佛陀所講的,就會認為佛陀有講到我見、人見、身見,這樣你是不是一樣落 入我見、身見之中呢?佛陀說:因為這樣你是從語言文字名相上面來解讀,那是不正確的,沒辦法了解真正佛陀所講的,什麼叫做無人相、無我相。這段一樣再叮嚀 大家,不要落入言語名相裡面去鑽研。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如果你有正確的知見,就不會執著人我相,也不會有法執。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都是要破除眾生對語言名相的執著、對法門的執著,告訴你一個方法、一個法門,就像是給你一個藥 物,這個藥物是要治病的藥,但是不要把它執著不放,不要把那個法門又執著為實有,然後一直持續遲遲不放,這樣又落入了人我相或是法相法執裡面,這都是不正 確的。

    應化非真 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句話是重複說明這一部經的重要)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為什麼一個見法、大徹大悟的人,他在講經說法的時 候,能夠像獅子吼?為人演說,他能夠來到如如不動呢?為什麼一個大徹大悟、開悟的人能夠不取於相?對任何相都沒有任何的執著呢?何以故呢?因為他了悟了、 也體證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二行都很簡短,用講的都很容易,用頭腦去思 惟也很簡單。你要引經論著,可以寫得長篇大論,但是你真的要做到這樣的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佛法不是要用講的,佛法也不是要讓你拿來當學問在那裡探 討、鑽研,佛法也不是把它當作哲學在那裡思惟、思辯,佛法是要解決我們生命很現實的憂悲苦惱、深層問題。如果沒有來到實修實證,不管再怎麼解析「不取於 相,如如不動」,你歷緣對境是處處在取相,要來到如如不動,談何容易?!以高標準的話,是要四果阿羅漢才能夠做到,一定要無明結破除掉,來到無我的境界。 當你真的來到無我的境界,也就是把五上分結-我執、我慢、無明這些破除掉的時候,人我相才會完全破除掉。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這時候不管你面對幾百人、面對幾千人,都會如入無人之境,不會在二元對 立的世界裡面分別,不會在那裡自卑,也不會有我慢。這時候就能夠真的不取於相,而且如如不動。所以,真的要做到這樣境界的人,一定是要經歷過相當深厚的聞 思修證,加上一定要實修實證,真正證悟到之後,你才會來到不取於相。

  不然眾生真的都在取相、黏著、抓取、抗拒,不知道而已。心不是平等心,心來來去去,只要你還沒有來 到大安心大自在,還不知道究竟解脫的涅槃彼岸在哪裡,你的心一定是來來去去、尋尋覓覓,就沒辦法做到如如不動。真的要做到這八個字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 一定要透過深厚的聞思修證,而且要來到無我的境界,才有辦法。

  只要你體證到無我、無我相之後,你就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不會取於相,只要能夠做到無 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自然就能夠來到如如不動的境界,這都是息息相關。

  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的境界呢?因為他了悟一切的真理實相,原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

    【幻燈片】

  透過一些幻燈片協助大家體會什麼叫做一合相的世界?這張是一個實際的花朵,我不知道這叫什麼花,但 是當我看到這個花的時候,我很讚歎法界的奧妙,這個花是連續開很久,最初出來的時候只有一朵,這一朵快謝的時候,又分出二朵出來,開二朵,當這二朵謝的時 候,它開出四朵花,這四朵花謝的時候,它再開出八朵花,八朵花謝的時候,開十六朵花,然後再來三十二朵花。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過來這樣,當我看到之後,想到太極圖裡面所講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四 象,四象八卦」。在這裡都把它寫實出來,都是實際拍到的,不是可以造作的。

  你看現存正在開的這些花,要知道如果眾生沒有體會一合相、一體世界的時候,你會用這一邊的打這邊, 會覺得我這個花跟你這邊的花不相干。因為認為我是我、他是他,我們怎麼會相干呢?怎麼會相干呢?所以眾生不容易體會到你我他,事實上我們是有相同的命運共 同體,眾生不容易體會到我們事實上都是處在一體、一合相的世界裡面,一般眾生體悟不到,所以當你體悟不到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貪瞋。

  為什麼會有貪瞋呢?來自於愚痴,愚痴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了悟真理實相,沒有真正體悟到一合相。一般人 就是處在蝸牛角的那個角上面,因為小小的這個角,用這邊的角在打這邊的角,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黨派與黨派之間的衝突、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社會利益衝突都是 這樣,都是用蝸牛這邊的角在攻打另外那一邊的角,我們現在是用整隻放在大家面前,你會覺得哪有可能、我們哪裡會這樣?!我們哪裡會這樣無知,用一角攻擊另 外一隻角?!那是因為你沒有把視野放開、放寬,當你放寬放大看到總體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是這整個總體裡面的一個角落。就像如果你有看到總體的時候,不 會用右手去攻打左手,所有的瞋心都會消失,體會一合相非常重要。

  這個世間本來就是有白天有黑夜、有陰有陽,世間它是一個和諧的完整體,但是一般眾生不容易體會到, 一直要把和諧完整的整體拆開、把它分裂、把它撕裂,認為我只要白的就好,我不要黑的,只要認同我這個政黨理念的就是好人,跟我政黨理念不相同的就是壞人, 跟我這個黨派跟我理念相同,就是好的、就是對的,跟我理念不相同的,就是錯的。

  「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人類就是一直在二元對立,一直在分裂分裂。社會的衝突、家庭的衝突、國際 之間的衝突,都在於人類沒辦法回到和諧的一體世界,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今天要解決家庭的衝突、社會的衝突、國際之間的衝突,就是人類要慢慢的去體會我們 是處在一體的世界,不要再製造各種分裂。眾生就好像大海裡面的波浪,你我他就是大海裡面的一個波浪一個波浪,每一個波浪就代表一個眾生,這是一個比喻,要 知道我這邊的波浪跟這邊的波浪,表面看起來好像不相干,就認為我是一個波浪,你也是一個波浪,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這是因為眾生沒有拉開視野,沒有看 到這整個的關聯性,難道你這個波浪跟這個波浪可以截然劃分開來嗎?可以單獨完全的個別不相干的存在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的存在跟整個世間都有息息的相 關。

  就如同處在大海中的魚,就認為我這條魚比較大尾、比較偉大,你們跟我不一樣、要閃開,不閃開我就攻 擊你,因為我是我,你跟我們不一樣,你是你、他是他,眾生就像海中的魚在那裡游來游去,一方面體會不到你跟其他魚是處在一體的魚缸裡面,這整個大海就是比 較大的魚缸而已,如果你智慧沒有提高,眾生不容易體會到這個層面,。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提高我們的視野、提昇我們的智慧,當你真的智慧愈高,慈悲心就越廣大,那是 自然的流露,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一體世界的時候,還會去排斥其他的人嗎?還有眾生就像海中的魚,一直的還要去找尋大海在哪裡?因為與生俱來跟大海相處在一 起,但是你不知道,不覺得大海就在你現在所處的境界裡面。就好像我們與生俱來跟這整個地球是一體,地球在轉動,自轉也在公轉,但是眾生感覺不到,因為你跟 地球是完全一體。當你跟地球是完全一體的時候,你感受不到它的轉動變動。

  當你跟大海是一體的時候,體會不到你就在大海裡面,然後聽人家說到哪裡有一個很廣大的大海,才叫做 解脫彼岸,你就會一直在尋尋覓覓,要去找另外一個彼岸、一個大海,這叫做「有來有去」。因為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就處在大海裡面,如果你還沒有認識到究竟解 脫的彼岸、此岸就在這裡,你的內心一定是有苦、有不安,你會繼續再尋尋覓覓。所以,當人有我見身見的時候,本來跟其他眾生是大海裡面的波浪,但是你不認 同,也認為你跟其他人不相干,身見、我見很強的時候,結果你把自己突顯出來、樹立出來,結果就好像特別突出,就認為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我各方面都比較高 級,我知識比較高、學問也比較高,你認為你比較高,但是沒多久,你會有那一種孤獨落寞的感覺。

  你靜不下來,不知如何自處,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的內心徬徨不安,因為你覺得週遭的這些都不是你所 要的境界,你認為那些跟我無關,這不是我所要的,所以在茫茫的人生大海裡面,變成很孤單、很孤獨,而且會覺得茫茫然,沒有知音、沒有知己,而且你也看其他 人不順眼,沒辦法跟這些境界溶合在一起,你就變成漸漸的孤立、孤傲,你的生命就會覺得很孤單、很苦。而其他的這些呢?你就認為這些都是苦海,會認為是業障 深重才處在這個苦海中。

  要知道那是人類沒有認清實相,你用我見、身見,把本來是一體的世界而自己劃分開來。現在所講這些都 很深很深,值得大家慢慢去品嚐,慢慢去思惟、去體會,這裡面處處充滿著禪機,大家好好去體會。

  眾生習慣於二元的對立、二元的分裂,用自己的好惡標準去界定,這是粉紅色的日日春,很好看、很好 哇!很好的名字─日日春,但是如果送給你日日春,但是是白色的,就認為白色的不好、那個不好!我要的是粉紅色的,眾生用自己好惡標準,認為粉紅色才好,白 色的這樣不好,結果你就在一體的世界,本來法界都是在平等的世界裡面,你就把它截然劃分開來,用自己好惡標準去界定。

  眾生都用自己好惡標準,認為雙峰的才好看,單峰的不好看,所以你就設法要去美容,因為眾生認為你業 障深重,前世沒有做好,才沒有像人家這樣雙峰,我們能不能尊重眾生?雙峰單峰都好,是高是低,隨緣嘛!自然就好,自然就是美。

  眾生又會一直不斷的分裂,在一體的世界裡面不斷的分裂,認為我只喜歡晴朗的天氣,白雲多好,我只喜 歡白雲,不喜歡看到烏雲。但是如果你能夠靜下來去看,這有什麼醜、有什麼不好看?一樣很美,而且包括說要變成烏雲,或是有彩色 的這些雲,這都不是我個人在決定,這是整個大自然的因緣。

  這是夕陽的一個角落,眾生認為這白雲才夠大,這樣才夠莊嚴、才夠漂亮,還在那比大比小,然後不喜歡 陰天,要下雨很倒霉,今天怎麼又遇到下雨天?真是觸霉頭,大概我生辰八字不好,才出來沖煞到,我要回去趕快祭拜一下。

  能不能安住在每個當下?晴天很好,有白雲也很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遇到下雨天也很好,如果 都沒有下雨,你不是渴死了嗎?會乾旱。所以,能不能以平等的心態,晴天也很好、雨天也很好,如果能夠體會到這些,以前常常跟太太吵架,以後就不會再吵架 了,家裡風和日麗很好,吵架的時候也很好,打雷的時候也很好,潑冷水的時候也很好,能夠這樣,家裡的衝突就會大大的化除。

  而且因為你不生氣、你的慈悲心,你的另一半會因為你的學佛修行,以及你的改變而跟著改變,知道嗎?

  如果眾生一直在二元對立分野、分辨,一直在逐雲追夢、在追逐夢幻世界,到後來慢慢的慢慢的一場夢一 場空,雲還是在遠山含笑、微笑,而你還是一樣繼續躺在那裡看雲,但是你所追逐的雲,還是追逐不到。眾生如果沒有了悟真實實相的時候,都一直在貪、一直在 抓。一般眾生出生沒多久,然後漸漸長大之後,就不斷拚命工作拚命的賺錢,拚命的為你的理想打拚,但是一直辛苦的工作,到後來還是一樣四腳朝天,而且二手空 空,一場夢一場空。如果你所追逐的跟法界大自然運轉法則相反,不管你再怎麼追逐、怎麼抓,到最後就是一場夢一場空。

  學佛非常重要,就是要讓你從夢幻世界裡面醒過來,去了悟真理實相。眾生一般認為這是枯死的、不好 看,要翠翠綠綠的才好看,但是對法界大自然而言,翠綠的樹也是法界的莊嚴,這個枯掉的樹,法界也沒有排斥它,大自然也一樣用平等心來包容、接納它,而且你 看這棵枯樹也正在展現法界的莊嚴、自然的奧妙,也是在點綴著大自然的美,也是展現一種藝術之美。

  如果你能夠用平等心來看的時候,你當下一樣會看到大自然的藝術之美,所以我們要學習欣賞大自然的藝 術。整個大自然是沒有分別的包容一切,你是翠綠色的竹子,我一樣讓你能夠很蓬勃的發展,你是枯掉的竹子、枯掉的樹枝,我一樣平等心來接受,而且正因為有這 樣的無量虛空,接納一切生跟死,這裡又構築出一個很莊嚴的法界,裡面一樣充滿著藝術之美,要好好去體會這裡面都有啟示,希望大家能夠超越過去認為翠綠的才 好看,枯掉的不好看。慢慢的要把二元對立的思惟觀念重新來過,以前你要求別人的各種理念觀念要跟自己認同,才是我的朋友、才是好人,其他的跟我不相干、不 相同的,就是壞人、就是不好。

  今天我們要重新來過,能不能我是黃色的,你是白色的,一樣沒關係,我們大家可以和諧共存?不要強求 別人與自己相同,如果你能夠包容異己,包容不同自己觀念理念的人,這個世間會變為多彩多姿,而且很莊嚴、很和諧。不和諧、有衝突,是因為我們不能夠包容別 人。

  一般眾生認為我們人類才比較高級、高尚,狗是畜生很可憐,到處這樣無家可歸。但是當我們人類在那裡 為名、為利忙忙碌碌。狗這樣隨便一躺下來,睡得很甜很熟,而你又在批判睡什麼樣的姿勢,睡這麼難看,你管我好看不好看,我睡得舒服、高興、很甜美就好啦!你看還睡得可以流口水。

  問問自己睡得很甜嗎?常常睡覺品質很不好呢!我們常常看不起那些動物,事實上動物牠們都在跟我們講 經說法,包括說猴子也是一樣,人類用不平等心來看牠們,但是人家那麼悠閒在那裡,你曾幾何時在那裡悠閒過?有這麼樣悠閒過日子嗎?是不是一直忙忙碌碌呢?

  人類一直自以為聰明,但是不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人類以為很聰明,然後到後來竟然人類是關在牢子裡 面,是那些動物來看人類,這個含意很深。

  第卅二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講起來很簡單,但是你真的要做到,卻是非常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一般眾生的心很容易被境界牽著走,只要一個可意的境、一個美好的境,就讓你在那裡起貪,不斷的去追逐,你的心不會不動。只要一個逆境、一個不喜歡的境 界,因為逆境衝擊的時候,一句侮辱你、罵你的話,聲塵穿流過來的時候,你沒有讓它穿流而過,也很不容易讓它穿流而過,你的內心很容易就被那一句話把你中箭 落馬,那一句話就會讓你起瞋、起不可意境,你的心又被那一句話牽引著走,所以說要來到如如不動談何容易?!用講的都很快。

  中國一位大文豪蘇東坡,跟佛印的一些對答裡面,因為他文筆很好、詩詞也很棒,所以他得以他的才華造 詣非常高深,常常要跟佛印較量,他有寫過一句很有名詩句,重點是他覺得他已經端坐紫金蓮,八風吹不動,意思是認為他已經來到如如不動的境界,但是佛印只在 他的心得上面,就批一個「屁」字,然後請人送回去給蘇東坡看,光是一個「屁」字,就讓蘇東坡動怒,結果一屁就把蘇東坡打過江。

  所以,說要做到如如不動,沒那麼容易啊!我們真的要在歷緣對境裡面來檢驗。如果你自認為境界很高、 已經很懂、修行的境界很高,就請你在歷緣對境的境界裡面來檢驗自己,看有沒有真的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要自欺欺人,如實面對自己,如果還會被境 界牽引著走、成為境界的奴隸,表示自己還沒有真正透徹了悟「三法印」,還沒有真正體證什麼叫做空?什麼叫做無我?這方面都要不斷繼續再深入聞思修證,如果 一個人真的能夠來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表示他已經透徹三法印,已經了悟真理實相,來到無我的境界。

  為什麼能夠來到這樣的境界呢?《金剛經》這一句的結論非常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總結。一切有為法,講的是一切如夢幻泡影,問題是這幾個字大家也都懂啊!也很容易去看到別人在追逐夢幻泡影,但是你就很 不容易看到自己也在追逐夢幻泡影。這裡所講的一切,不要以為都只是別人的所做所為,而我所做的不是,我是在追求真理、追求永恆,要知道這裡的一切是包括你 在歷緣對境中,所遇到的一切的人事物。

  一切的人事物,都不出三法印、都不出這個法則,靜下來看看,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人事物,過去、現在, 到現在為止,哪一樣不是符合這個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就是現象界的一切是不是都一直在生滅變異呢?可以看看自己的左鄰右舍、自己的親戚、自己的一些朋 友,他們的家庭經濟、以及事業方面,是不是常常處在這種起起落落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這種情況?包括社會、政治、生態、政黨關係,是不是也是這樣不斷在 輪替變化、人來人往?大家要好好深入去體會「一切有為法」,是包含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

  再來,還要講更深入的就是:有為法,這裡所提的一切,不只是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不管你進入任何的宗 教或是任何的宗派,所學習的各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包括在這裡面,這裡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包括佛教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法門,有為有修有證的 這些法門,不管它多麼高級、多麼殊勝,統統不出這句話,一切有為法,只要你還緊抱著一個法門,就表示你還在有為法的世界。

  如果你看不透這個有為法只是一個過渡時期,如果該放的時候你沒有放,你還是沒辦法上到彼岸。所有的 各種法門就像是治病的藥物,這些治病性質的藥物是有階段性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來到不需要吃藥。我們要透徹了解現象界的一切有為法,不只是世間人各種 名利的追逐,包括修行人對各種解脫的追逐、方法的追逐,這些統統是屬於有為法,如果你能夠好好去體會這句話,而且真的能夠體悟到,你會很快超越各宗各派, 很快會透過有為法而來到無為法的世界。

  如果真的透徹了解,就不會在法門上面較量誰高誰低、誰大誰小、誰頓誰圓。

  我們要好好去認識清楚「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幻泡影,注意這個『如』字,不是一切有為法就是夢幻 泡影。它是說「如夢幻泡影」,所以這個「如」並沒有否定有為法的存在,就像你在身體還沒有完全康癒之前,並沒有否定藥物的存在,只是要讓你了解這些藥物是 治病的一個過程,你不可以成為藥癮,不可以依賴藥物成性。有為法,是協助我們渡河的一個過程,你不可以把它執著不放。這裡所講的如夢幻泡影就是你要去看 到,如果你一直在追逐名利,要去透徹的了解這些名、這些利,它是不是真的像夢幻泡影?

  有的人認為他功成名就了,但是當他洋洋得意的時候,他不知道在無意之中,又造下了不少的惡因,結果 沒有多久,又是衰敗下來,中國也有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富有不超過三代,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如露亦如電?都是在喚醒我 們,現象界一切都是緣起緣生,因為各種因緣本身就是不斷在變化變化,由變化出來的各種因緣,不斷變化的因緣所聚合起來的現象,你不要被這個本身迷住了,你 要看到它本身也是一樣不斷的在變化變化,佛教所講的緣生緣滅,含意很深、緣起甚深。

  並沒有否定現象界的存在,但是佛陀喚醒我們:不要被短暫聚合的緣起現象,就迷幻迷住而一直執著不 放。你要了悟:凡是緣起,也是會因緣生、因緣滅,如果你能夠了悟無常法印、法則,當你在緣起現象的時候,就不會抓取,但是你會珍惜當下的一切因緣。記得, 是珍惜而不是抓取,這不一樣。好像說世間法,大家有緣成為好朋友、成為夫妻,或是成為父子,這是一個因緣,我們珍惜當下的這些因緣,但是沒有抓取、沒有主 宰欲,沒有那種我、我所的觀念。

  為什麼很多當夫妻的一方離開、突然消失的時候,他沒辦法承擔、沒辦法接受,或是當遇到親人突然變故 的時候,通常另一方都沒辦法接受、很難承擔,常常是要經過很長的悲痛,那是因為眾生沒辦法了解什麼叫做緣生緣滅?什麼叫做無常?

  一般眾生通常有緣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善待當下的因緣,緣聚的時候,沒有好好善待;當緣滅的時 候,你又不捨、又哀傷哀痛。如果我們能夠了悟無常、了悟緣起,當有因緣的時候珍惜當下的因緣,不虧待自己也不虧待對方、不虧待眾生,當緣盡的時候,也不會 有不捨。就好像一個朋友緣盡的時候,他要遠行、遠走,我們以歡喜心來祝福他、送他走。

  我們要透徹了解什麼叫做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果真的能夠這樣透徹了解,當現象界緣起產生的時 候,你不會被迷惑住,你也能夠如如不動。當現象界幻滅、緣盡變化的時候,你也不會哀痛,也能夠如如不動。但是不要會錯意,以為那些解脫者、修行境界很高的 人,他們就沒血沒淚、都沒有感情、沒有覺受,反正好的壞的都沒有覺知,不是這樣的。是眾生不了解真正解脫者的內心是大慈大悲,他們是很有豐富的感情,但是 這種豐富的感情跟一般眾生的豐富感情是不一樣。

  眾生的豐富感情是隨著境界在起舞,眾生的感情裡面含有情執、含有抓取;解脫者他們內心含有豐富的感 情,能夠大慈大悲憫眾生,能夠躍入滾滾紅塵來普渡眾生,但是他們也能夠灑脫的出入三界。就好像天才與白痴,只有一線之隔,但是就是差很遠。我們要好好的去 體會這幾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並不是否定現象界的存在。因為有的人一提到佛教所講的五蘊皆空, 就認為什麼都空、什麼都空,結果你落入了頑空、錯解空義,都不知道。

  如果認為什麼都空,打你一個巴掌,看你會不會生氣?如果認為什麼都空,你用你的頭去撞牆壁,看看會 不會痛?所以不要錯解「空」的含意。不要錯解五蘊皆空,也不要錯解『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為當你錯解的時候,以前是一直抓、抓,抓取實有,但是當 你錯誤解讀的時候,又變成落入斷滅空、落入消極悲觀,那是錯誤的。如果跟你講說一直在名利堆裡面追逐,到後來你就是會一場夢一場空,當你講這樣的時候,本 來就是一種對治,喚醒你要透視實相、喚醒你要醒過來,但是當你錯誤體認、錯誤理解的時候,又變成消極悲觀,都是不正確的。

  佛教講的是如實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要做如是,如同事實一 般的去觀察,大家要進行如實觀,「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對現象界的一種詮釋、一種描述,大家要把身心沈澱下來、靜下來,好好的去體悟,有一天才能 夠真的開悟、大徹大悟,來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金剛經》所講的境界都是非常的高,都是以一種高標準來勉勵大家要做到,這一生這一世就能來到解脫 自在的境界。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 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當佛陀講這一部《金剛經》的深義之後,結果不管是在家眾、出家眾或是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也 就是六道眾生),只要他們能夠聽得到、能夠理解,他們能聞佛所說之後,皆大歡喜、很法喜,信受奉行。注意!當你聽經聞法了解、理解,這只是一個開始,不是 說我懂了、我會了,這樣我知道了,你知道跟你要能夠真正做到,還有很大的落差,這一點大家要提醒自己,不要『錯把知見當證量』。

  所以,當你了解、知道深意之後,要進一步去信、受、奉行,要努力去聞思修證。不是光來到這裡聽聽, 聽了之後,就認為:我懂了、我會了、我知道了,然後這樣就以為我都會了,就可以開始背著一把劍,然後去跟人家較量:你們還在有為法世界裡面,你們這樣不 對,你的境界還差嘛。你看不到自己比別人差,還去指責別人的臉黑,指責別人境界不夠高,指責別人的不對,因為你是看不到自 己的臉黑。

  學佛不是學一些知見,不是學一些名相,頭腦裡面裝填很多的知見名相,結果沒有去消化、沒有去實踐, 這樣一切都只是空談、空論。佛法講的都是很現實的,但是這個「現實」不是一般世間人所了解的「現實」,而是說它是現在而且又是很實用的。如果你聽經聞法之 後,沒有拿來實際去應用、實際去檢驗、實際去做出來,表示你沒有真正聽懂,你只是把它當作是一個哲學、一個佛學名相,佛法是真正能夠治療我們心靈疾病的藥 物,只要大家好好的去聞法,聽聞了之後,又能夠信受奉行,很快你就能夠為法做見證。

  因為經過聞思修證,真的就能夠為法做見證,可以證明佛陀所講的是真是假。要證明佛陀所講的是真是 假,不是用頭腦理解的,頭腦理解的都不算,你要真正親證、證悟到之後,才會肯定相信佛陀所講的是完全真實,佛陀是不妄言、不異語、如實語。而這些完全來自 於我們的實修實證,當你真的能夠實修實證、為法做見證的時候,正法才會久住。佛法正法要久住,不是用喊口號的,不是用打筆戰的,不是用諍辯的,是必須來自 於透過大家的實修實證、為法做見證,法身就遍一切,正法就會久住。

  我們以「寒山拾得頌」的歌詞跟大家分享,因為這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印證。寒山、拾得是中國的兩位高 僧,一位名字叫做寒山,一位叫做拾得,因為這兩個小孩子是在寒山這個地方撿到的,就取名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但是他們不因為出生的身份低而感到自卑, 他們不斷的深入去聞思修證,結果他們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證量,真的令人讚嘆,展現出來的那種灑脫精神,令人讚嘆!

  「寒山拾得頌」的最後兩句「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君 何須尋覓僧蹤」。「君何須尋覓僧蹤」這一句話,因為很多人還是一樣會錯解、會誤解。就像佛教講說我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所以有的人就會認為:要 自依止,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為什麼要去跟人家學習?我自己看經看書,自己就懂了、自己就會了,我自依止、我靠自己、我自己就是善知識、我自己就是老師。結果你無意中,一直在增長我慢都不知道,是不錯!我們要來到自依止、來到法依止。問題是在你自以為是 的過程中,你沒有虛心學習而自以為是的過程,很多是錯誤的判斷、很多是錯誤的解讀,你不知道,你偏得很離譜都不知道,所以佛陀就會叮嚀我們『切莫信汝意, 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

  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我們很多的判斷、很多的思維是錯誤的,我們自己不知道。如果認為我們就是要 自依止,何須要跟人家學習?!有這種心態很容易走偏了而不知道。

  所以,為了將來能夠真正來到自依止、法依止,在這個過程就好像為了將來能夠真正獨立起來,自我負 責、也回饋世間,在我們這成長的過程,我們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家人、需要父母親、需要師長協助我們成長,也需要過來人幫我們指引,談他們的經 驗談,可以避免我們很多的失敗,我們越虛心學習,我們就可以減少更多的失敗。

  很多的失敗就可以在我們虛心的學習、虛心的請益過程中,可以避免掉。所以,同樣你要來到「君何須尋 覓僧蹤」,來到你不需要再去追隨那些善知識、不需要去追隨那些僧蹤,這是目標,是不錯!但是如果你聞思的基礎不夠,沒有透過實修實證,沒有體悟到活生生的 佛法,因為你的身心本來就不柔軟,就是不想親近善知識,結果一看到這句話,就抓住這句話『何須尋覓僧蹤』,所以就認為不需要跟人家學習。

  你本來身心彎不下來、頭低不下來,結果只是抓一句來為自己做註解而已,但是你不知道要來到這樣的階 段情況,需要經歷過多少的努力。所以,你真的要能夠來到「自依止、法依止」,而不需要尋覓僧蹤,要有幾個條件,通常都要經過很多的聞思修證,而且要很虛心 的學習、身心柔軟,多學習、多請益。這樣將來有一天,才能夠來到不需要再追隨僧蹤。在這個過程,就是要透過有為、有學、有修、有證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善 知識是很重要的。

  要來到能夠「不須尋覓僧蹤」,要有幾個條件:

  第一、就是要真的開法眼,智慧眼要打開;這絕對不是抽象,而是真的要來到智慧眼打開。唯有你的智慧 眼打開,才能夠將你以前所學、所知道那些頭腦中的概念,那些哲學名相、抽象的名相,轉換為看到處處活生生的佛法,處處歷緣對境都能體悟三法印。

  第二、要能夠把你所學、所體悟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做出來、展現出來,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展現 不出來,表示沒有解行合一,你所知道的都只是一些空論,你所知道的都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如果你真的體悟無常法印,你就會展現柔軟的身心,而且會融入一切 境界,溶入一切法流裡面,在你的心中沒有那些二元對立,沒有那些逃的心態。

  再者,如果真的體證到無我,你在歷緣對境之中,很自然的就會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無私是沒有 私心的那個無私,佛教所講的無我,不是抽象的,也絕對不是消極悲觀否定生命,不是這樣的。無我,是真理實相而且是中性,以後如果你真的能夠體證到無我,就 會展現在歷緣對境中,不管是對自己、對家人或是對親戚朋友,或是將來有一天你在講經說法,帶學員、帶學生、帶徒弟,一樣都會展現真正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 但是真的不容易做到

  因為你很深層的意思食、主宰欲、我是、我能、我慢,只要你還沒有斷除,它都會透過不同的形式在展 現。所以,「無我」不是口號、不是消極、不是用嘴巴講,而是真的要做出來。當你有名、有利的時候,能不能也真的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當很多人在拜你、在 仰慕你,在跟你學習的時候,你能不能真的也展現出無我無私?不會抓徒弟,不會抓信徒的這種胸襟,有的只是協助眾生成長,只是協助眾生出離苦海。「無我」不 是用講的,而是真正做出來。

  前面的第一點,是在體道悟道的階段,第二點是行道。體道悟道,然後再來是行道,真的你能夠體悟、又 能夠做得出來,才會真正「與道合一」,才會真的是法身具足。當你是法身具足的時候,正法就會久住,而你也了悟究竟涅槃的彼岸在哪裡,這時候不管你到哪裡, 都是大安心大自在。

  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這三點,就「不須要尋覓僧蹤」,因為你已經知道究竟涅槃彼岸在哪裡,隨時都是安 心自在,本身都是法身具足、法身的展現,這樣才能夠來到何須尋覓僧蹤,不須要尋覓僧蹤。

  如果還沒有來到這樣的境界之前,我們是需要身心柔軟、虛心的學習,尤其是針對深層的自我、深層的那 些我慢,如果沒有虛心學習,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去斷我慢、斷深層的自我,幾乎是微乎其微的很難很難,因為你的盲點就是看不到,自己就是看不到你的死 角。再來,不管你再怎麼努力斷,一把劍本身就是斷不了自己,所以深層的自我不容易斷。

  要斷深層的自我,就是三果要邁向四果的階段,來到三果是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就是三果跟四果之間所 要斷的,而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斷除深層的我慢、自我這些,因為這是攸關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那種我執,生命的抓取、執取,如果你的身心不夠柔軟,真正明眼善智 識他看到,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他沒辦法講,沒辦法協助你。

  因為當你身心不夠柔軟的時候,沒有真正有心要當學生的時候,老師不會出現,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當 你沒有要虛心學習,真正明眼的善知識他不敢出招,不敢協助你突破那最後的關卡。因為那是攸關一個人自我的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你沒有決心要大死一番,你對 生命還是會緊抓著,那個自我還是不敢放。不敢放的時候,你還是一樣會逃、會閃、會避。

  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就算善知識跟你講出問題在哪裡,你的意思食、識食藏在哪裡,我慢藏在哪裡,你不 但不以為然,甚至還會瞋恨,還會認為他在誣賴你、誣告你,他在瞧不起你、在攻擊你,所以佛陀就講過「稀有諸人民,能游到涅槃彼岸」,真的要能夠邁向究竟解 脫、體證「無我」,又做到「無我」的人,是少之又少,不容易!

  所以,為什麼說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因為最不容易突破的,正是最後那個「自我」在阻礙, 法界的真理實相是「無我」,但是那個「自我」,他就是不肯承認這個事實,不肯真的完全真溶入,頭腦上可以理解,理論上我可以知道,但是,還是做不到。你都 可以理解,都理解無我、無我,但是遇到深層問題的時候,就是沒辦法真正做到「無我」。

  只要這一關大家能夠真的突破、願意去面對,有一天一定能夠徹證真正的「三法印」,什麼叫做無常?什 麼叫做緣起甚深?什麼叫做無我?當你真正做到「無我」境界的時候,就好像你原來手中緊抓著不放,有一天你真的放掉了,放下你手中原來的抓取之後,你卻會得 到無限。當那個「自我」真的消失之後,它就是溶入整個法界、溶入整個大自然,這時候你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法身遍一切,才會真正體悟到什麼叫做「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當你真的來到「無我」的境界,貪、瞋真的都是自然的消失,完全的止息掉。如果你真的體會到我們跟眾生都是一體,我們跟眾生就是同胞,這時候就 不會對任何眾生起瞋,真正的瞋心是從內心最深層的裡面拔除掉,自然就沒有了。

  前幾天在佛衛錄影討論有關於淨化心靈、心靈環保的時候,真的要淨化心靈、心靈環保,就是要把那些貪 瞋痴、我慢,從最深層的裡面去除掉、淨化掉,而這些都是要透過聞思修證,要虛心的學習。今天大家來聽經聞法,都是有心要修行,這是相當好,但是你有沒有真 正展現出佛陀所示現的那種魄力?「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生這一世就要學習佛陀邁向究竟解脫,你有沒有玄奘大師為求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那種魄力決心?你 有沒有六祖那一種為法忘軀的魄力、決心?當這些你做到了、經歷過了,有一天真的能夠來到自依止、法依止的境界,真的就會體會到「不須要尋覓僧蹤」。

  就好像你要能夠來到不需要經典,體會到禪宗所講不立文字的境界,你要讀過很多書,要來到不需要依靠 善知識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請大家身心柔軟,多虛心的學習,善知識才能夠真正協助我們早日來到自依止、法依止。

1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