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刚经深义(2003年7月禅修版)


    金刚经深义(20037月禅修版)

                                  空海(惟传)法师  主讲

    序言

   大家好!在禅修尚未正式开始以前,现在还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进入禅修期间就规定禁语,等一下说明一些事情之后,再正式开始。禅修期间的课程方面,晚上七 点半到八点半,安排讲述“四念处”禅修方法,大家配合著进度,一步一脚印的实修,然后配合重点讲解再加以补充,才会较以往禅修所 讲的,更加齐全、也会更加深入。大家不要以为“‘四念处’禅修方面,我已经听过啦!我已经会啦!… …”听过是一回事,现在是要配合进度进入实修实证,才能够体证“道”。

  早上八点到九点的时段,安排讲述【金刚经】,这一次的禅修,虽然有一半学员是第一次参加,但是也有一半学员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此次第一次参加的学员,大多已经有看过VCD, 与听过禅修开示,基本的方法都已经大概了解,因此这一次禅修将会带得比较深入,大家就是要“归零”,把过去的观念知见统统放下, 以一个不懂、不会、刚在学习的心,一步一脚步去做,这样就会最快。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老修行,已经懂得很多、已经会了……,这 样还是活在过去的梦幻世界里面,还会抓著过去的梦幻泡影,不管你是老参或是新学,不管你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众,不管学佛多久,一样统统要“归零 ”,这一点非常重要。

   包括说你过去所学的种种法门,统统要放下!不要还把过去的法门又紧抓著,然后认为在这里只是参考、对照一下,这样你是学不到什么,也没办法真正突破,记 得!不要把过去的法门拿来,私底下还使用过去的法门,认为我们只是对照、比较看看,这样就不会突破的,不会有真正的成长。过去的已经过去,今天要走在解脱 道上来实修实证,要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方法统统“归零”,这样最好!你的身心才会清净、才会柔软,以清净的心、以柔软的心来禅 修,这样的进步才会最快。在此还要与大家勉励:要有如此精进之心,但是又要无所求。好像是很矛盾?但是这里的分寸要拿捏好。所谓“精进的心 ”就是要珍惜这样的禅修因缘,否则因缘很快就会流失掉;如果你还懒懒散散的觉得反正以后还有机会,或是再到其他地方参加禅修也是一样,没什么 啊!以为到处都有在办禅修,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啊!……

   如果你是为了参加禅修而来,当然是还有其他很多地方可以去参加,但是我们所讲的是“解脱道”,走的也是“解脱道 ”,假如你是真正为解脱、了悟生死大事而来,就好好珍惜这些殊胜难得的因缘。两年半来,空海与众生广结善缘、正式讲经说法,最初是在中鼎及大 乘精舍,以及板桥精舍,后来没多久又到高雄、宜兰几个地方,现阶段学员的情况都满不错的,很认真在精进用功,到去年的11月, 等于第一阶段的课程告一段落,已经把解脱道完整的“三无漏学”讲述出来了,希望大家慢慢把以前没有听过的后面课程再继续听完;已 经有听过的,在参加过禅修的实修之后,回去再听闻一遍,你的体悟、你的收获就会更深入。我们所讲的课程是活的东西,不是死板板的,只要你有在成长,每听一 次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如果你觉得自己连第一遍都还没有听完,就论断与它无缘,表示我们解脱道所讲的,还不是你所要的。就算你听过了一遍,当你再听第二遍、第三遍,觉得好像没 什么,认为自己已经听过了“我已经会了,我已经懂了,没什么特殊啊!没什么新奇啊!……”这是因为 你没有突破、没有成长,还继续在原来的观念知见里面原地踏步,还在原来的框框世界里面绕,有时候你的观念、知见就像台语的“阿达嘛康固力 ”,你的头脑还很僵化,还抱著过去的观念来听、来看,这样你的突破、收获就不大。如果你真正很认真面对自己、善待自己,真正是为解脱而来,真 正是为了悟生死大事,就会不断的虚心学习,不断的求真求证,就会不断的成长。

   当你越成长一分,听闻一系列“三无漏学”与禅修开示,你的体悟绝对会不断再突破、不断再深入,我们所讲过的内容都是活生生的, 都是可修、可证、可达,不怕你去求真求证,只怕你抱著过去的观念知见,不愿“归零”去求真求证,用过去的观念知见论断,这样就会 阻碍自己的成长,只要你愿意“归零”,只要你愿意求真求证,我们所讲的都是禁得起几十年、几百年的时空考验。当你以后求真求证之 后,发现空海所讲是假的,请你跟我讲,但是要无诤,是要来自于你的体证,不是来自于你的头脑知见,假如你是用头脑知见,都是没用的。如果你是来自于实修实 证,确信“无常”是可以推翻掉的,这样请你提出证明,这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三法印”就不存在,看谁能 够推翻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谁能够推翻“三法印”?可以用最顶尖的求真求证的科学精神,去求真、去检验,真理绝对不怕你去求证,就像聪明如爱因斯坦,也只 是在证明“无常”、“无我”、宇宙的奥妙而已,但是都没办法突破“三法印”。 空海一路成长的过程,一样抱持著冷静客观、求真求证的精神,当我越求真求证,越发现释迦牟尼佛的厉害、伟大;当我越求真求证,就会发现老子智慧真的非常、 非常高,但是古今圣贤多半是很寂寞,他们的智慧好像不属于人间的智慧,是“曲高和寡”。纵使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 妙法”,以及老子玄之又玄的宇宙真理实相,在世间还是一样很少有人能够体悟、体证到,众生都是用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去下论断,事实上是自己不 懂,然后却去论断他们的错误。

   就像很多人看不懂、也没有真正了解【阿含经】,认为这是小乘、不了义的,这些都是错误啊!因为真正要看得懂【阿含经】,以学术、推理的观念,是没办法了 解的,【阿含经】是佛陀是叙述整个闻、思、修、证的过程,佛陀当初的讲经说法不是依据某一部经典在讲,是依据宇宙的真理实相,是依据“大地风 云经”、“无字天书”,老子他们也都是啊!所以,真理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字、名相,本次禅修课程是讲述【金刚经】, 将会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是不同于一般通俗的讲解角度。如果我们讲述的【金刚经】与一般讲法相同,就不必多饶舌了。【金刚经】是非常深奥,此经正是破除大家 对语言、名相、偶像、经典方面的执著。以佛法整个修行次第来讲,有些经典、有些方法,就像在引导幼稚园、小孩子的成长,不断透过种种方便法,让大家从幼稚 园阶段,慢慢来到小学,再慢慢地成长,来到中学、高中、再进入大学程度,这是指心灵方面的成长,而不是指世间方面的学问,不要想说“我是大学 毕业、研究所毕业,小学、幼稚园的法门,对我来说不重要啦!我不需要那些,我的心灵早就是大学了……”。

   错了!不是说你的世间学问很高,你的智慧、心灵就很高,不是的!不是绝对。虽然会有一些关系,但是不会是绝对的。如果你的学问越高,却用你的学问去啃蚀 更多的世间资源,以大欺小,透过你的学识、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在吃、吃、吃,表示我们的心灵都还在很幼小的阶段,因此大家真的要归零,这一部【金刚 经】是在协助众生心灵成长,以整个解脱之路、心灵成长的位阶及阶段来讲,与“世间法”大家能够了解的比喻,【金刚经】所讲的是针 对大学与研究所、博士阶段的程度,【心经】也是一样,当你的心灵成长来到相当深的情况,才能够真正听懂【金刚经】所要讲述的深义。所以,【金刚经】跟【心 经】都是叙述阿罗汉的世界,千万不要以为:“哦!这是大乘经典,阿罗汉是小乘的,【金刚经】都是讲菩萨方面,与阿罗汉无关,阿罗汉是小乘的, 是在有为法的世界……”错了!那些都是错误的论断。

   【金刚经】是非常深奥,与【心经】所讲的,同样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都是非常高深,至少是三果要迈向四果的阶段,以及四果的境界,如果大家在前面的一些 基础、步骤没有具足,更是无法做到【金刚经】的世界。如果在大乘佛教地区,一直标榜自己是大乘而宣说【金刚经】,却是看不起【阿含经】,轻视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如此的心态,不管【金刚经】诵读过几千遍、几万遍,不管你多么会讲述【金刚经】,还是无法体证【金刚经】 里面的深义,因此这一次禅修会带得比较深,慢慢向大家讲述【金刚经】的深义。但是,大家别忘了!你们要体会到这些深义,一定要一步一脚印的实修 “四念住”,如果没有“四念住”的基础,是无法体会【金刚经】的世界,你只是想像而已,你以为自己知道 了,也都只是用头脑去解析而已,因此这一次禅修安排的课程内容组合,一方面以“四念住”的方法禅修,一步一脚印的由 “身念住”的开发,然后“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逐步开发,再配合【金刚经】的深义,如果真的能够“归零”,一步一脚印去做,在这几天的禅修里面,随时你的体悟、 开悟都会跳跃,会升级、会升华。

   依照课程里面所讲的禅修方法、步骤,一步一脚印去做,不要低估、轻视“有为法”,如果没有一步一脚印实修“四念住 ”,重视这些“有为法”,无法来到“无为法”的世界,这一次禅修把这两方面做一个完整的结 合,对空海而言,是没有大、小乘之分,没有南、北传之别,在过去也许会有,然而现在都没有这些问题,就像太阳没有南、北传之分,地球也没有大、小乘之别, 本来就没有这些问题的,那是人类的知见、人类的见诤,实相、真理是超越国界、种族、宗派的,希望大家真的要“归零”,不要懒懒散 散,还在以其他方法配合,这样真的会跟不上。如果你能够“归零”,一步一脚印去做,再来身心柔软、放空听闻【金刚经】,随时都会 很震撼的。

   此次禅修的总报名人数有一百多位,也是相当难得的现象,去年之前所举办的禅修,平均是四十到六十位之间,今年空海剃度的时候,安排的禅修只有三天,因此 有六、七十位参加禅修,这一次已经停半年多没有上课了,报名人数竟然有一百多位,而且一半以上都是新学员,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是相当好的现象,表示解脱道 现在在台湾已经开始流传开来,台湾解脱道的正法轮已经开始转动了,要转动“阿含解脱道”的法轮,非常非常不容易!真的是很困难! 解脱道的法轮能够慢慢推广,当然我们要感恩很多的祖师大德,而最需要感恩的是近代两位大师,第一位是太虚大师,他曾经在民国初年进行佛教改革,这种魄力、 这种决心,让佛教的水平慢慢提升上来,一方面兴办佛学院,在他的门下出了一位印顺长老。

   印顺导师在大陆闽南佛学院,曾经是太虚大师座下的学生,受太虚大师的影响、启发也满深的,印老站在太虚大师所立下的基础之上,再继续突破、再继续提升, 于是又把佛教的整个水平,慢慢又提升起来,因此印老非常重视教理教义的厘清,希望佛教能够渐渐出离迷信、信仰的层面。印老对于佛教的教理教义的厘清真是功 不可没,他今年是九十八岁,以实际年龄推算应该是一百岁,今年空海有机缘到华雨精舍参访他,他真是很值得我们敬佩,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名利的气息,没有名利 心、政治欲望,就是很真实、很如实的求真求证,把他所知道的,很真实的写出来。在空海成长的过程,他对我在闻思方面的帮助非常大。

   另外一位也是直接间受到印老影响,可以说是接下他的棒在弘扬原始佛法,也是我的恩师-杨郁文教授,这三个人把【阿含】方面,渐渐的披荆斩棘,把这一条路 慢慢铺陈出来,由于有这些前辈很辛苦的默默耕耘、奋斗,空海在接触这些资料之后,承受前人的恩泽,才有机会再加以发扬光大。曾经有人跟我讲,印老就像一位 巨人,今天如果有因缘,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继续提升,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践踏、不是轻蔑,而是我们承受前人 的基础,再继续往前提升、往前迈进。原始佛法在台湾得以渐渐扎根,渐渐落地生根,刚才提到的这三位前辈,真是功不可没,今天空海所做的,就是对于前人所扎 下来的基础,让我们非常感恩、又善加应用,然后继续往前再推动,希望把整个佛教的水平再继续提升,实修实证方面扎实扎根,进一步真正为法做见证,让正法能 够久住,这是今天我们默默耕耘在做的。

  这两年多来,在国内慢慢受到不少的回响,在去年的六月,这一套“阿含解脱道”光碟VCD正 式出版,才慢慢又比较广泛的流通。在还没有正式出版以前,北、中、南与宜兰几个地方有在安排课程,只有这些学员知道而已,其他外面的很少知道,除非透过亲 戚朋友得知。当这一套光碟出版之后,外面才渐渐广为流通,去年制作出版一千套,流通量本来是预定三年到五年内。原先预定要出版这套光碟时,有人就类似泼冷 水,认为是没什么销路,不会有很多人索取,将会堆积如山堆在那里,这样不就是积压成本,推销不出去有什么用呢?!认为不必制作那么多,意即不是很看好 ……。但是我个人认为:因为这一套“阿含解脱道”课程,是用研究所的水准在讲解,是以世界性的眼光 在讲述,我个人对这些内容是很有信心,只要把它流传开来,一定禁得起考验,只要是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他们遇到这些一定会很珍惜,于是从前年底就酝酿要制作 了,前后总共十个月、将近一年,这一套才正式出版。

   从开始酝酿到出版将近一年,中间真的克服很多困难,由于欠缺经费,空海本身又是两袖清风,我们也不做法会,当时真的就是北、中、南这些学员,大家共襄盛 举,才勉强筹措了一百万,把这一套光碟制做出来,当正式出版之后,本来是预定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流通,这一千套能够流传出去,就已经很难得、很不错了,三年 的时间就已经相当难得了,结果目前的情况是去年六月出版,到今年现在的八月初,这一千套已经快没了,只剩下十套而已,还有不少是还没寄出去,因为现在资源 不够,因此还没有寄出去,一年两个月就把这一千套全部都流通出去了,目前在台湾流通的,大概已经有八百多套,大陆流通的大概已经有150套,其他几个国家大约有50套,目前在大陆的流通方面,整个气势、整个流传,以及珍惜的情况,都不输于台湾,而且比台湾还更积极、更珍惜。

   今年二月、三月到四月初,有一个多月的弘法期间,一道过去的同修有八位,他们都可以做见证,大陆方面很珍惜、很积极,虽然一百套流通过去,由于他们很珍 惜、拷贝又很快,光有一个地方的一位出家众,拿到这些资料之后,没多久就拷贝四十套出去,其他也有很多地方不断在拷贝、在流通,虽然有150套过去,但是复制已经不只150套, 现在又有很多学院向我们索取,大陆那边是非常认真、非常积极。除了大陆地区之外,这些资料现在也渐渐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 …,还有法国那边也有华侨拿过去,再来澳洲地区也有学员拿过去了,再来是美国、加拿大,以及夏威夷、日本,都有华侨带过去,已经开始在流通 了,在国外常常有越洋电话,报告他们的心得、们的法喜,都是带给我们很大的鼓励。

   他们虽然远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或是远在数千里之外,但是当他们得到这些资料之后,都是很法喜,而且都会附带说:很感恩中鼎这一批人,由于他们都是很认 真、很积极,课程的深浅度是双向的,大家的水准有在提升,水涨船会高,所讲的内容就会越深入,这一整套课程,真的是中鼎这些学员双向的回向,他们不断的积 极用功,当时又有配合禅修,于是他们越来越提升,提出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加上他们具有禅修基础,后面课程又可以讲得比较深,一些老参在解脱道寻觅很久, 一听闻到这些课程之后,很多都很高兴。

   因此,你们的精进用功,真的可以帮助很多人;你们的积极努力,真的可以回向这世间,包括今天我们在这里禅修,不是只针对你们将近一百个人讲课而已,因为 我们所讲的这些,以后都会流通到世界各国,我讲的这些,不只是面对台湾人,将来大陆中国的发展会最快,这些都是针对全世界的,真的是对法界众生在讲。所 以,空海所讲的这些,我是对天地、对法界负责,也希望大家要把我们的眼光拉开、视野拉开,跳脱“井底之蛙”的心胸、视野,来看整 个法界,不要小看你们每个人的用功,你的精进是会回向世界、全人类;你们的精进用功,会回向整个法界。就像大家在经典里面,都会有听到或看到佛陀在讲经说 法之时,有很少人在座,以及天人、天神在听闻,不必将此些当做很抽象的描述,就像我们现在的讲经说法、禅修课程,由于你们的精进用功,会回向给众生、给人 类的,就像在中鼎上课期间,他们的精进用功,以及整个课程内容,这些资料现在就在回向法界,很多不是在现场上课、很多国外的人,你们就可以把他们当作天 人,也一样在闻法、在受益。

   我们的精进用功、起心动念,我们的善念,真的都会回馈给法界,精进用功就是最好的消灾、最好的回馈。所以,不要以为人家说我们业障深重,就不敢说要发愿 成佛,以为发愿此生此世要成佛就是我慢,不敢!如果是这样,枉费你们在修行、在学佛,大家在学佛,就是要有“佛道无上誓愿成”的 魄力与决心,就是要向佛陀看齐和学习,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来到安心自在,佛法是解除我们心灵方面,不论是最浅处或是最深处的忧悲苦恼。我们最深沉的痛苦, 空海一路走过来,任何的麻醉药、任何的药物,都没有办法到达、没办法解决的,最深沉的忧悲苦恼、内心的苦闷不安,佛法能够帮你治疗,帮助你消除内心最深沉 的不安、忧悲苦恼,而释迦牟尼也只能够是一个“指月的手指”;空海所能够做的,也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 ”,我们告诉你一条解脱的路,但是这一条路,真的要靠你自己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的去走、去修、去做。

   如果你投机取巧,吃亏的是你自己;如果你偷懒懈怠,吃亏的也是你自己,别人没办法代替你吃饭,没办法代替你喝开水、止口渴,别人没办法代替你安心,你内 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像你肚子的饥饿、口渴,也就是心灵的饥饿。肚子的饥饿,别人没办法代替你吃饭,同理可以去理解,心灵的饥饿,心灵的苦、不安,别人 没办法代替你,因此不要一直迷信所谓加持、灌顶……,以为多么厉害、多么神通广大,一个加持效果多大… …,这些是可以具有鼓励作用,帮你初步安心的作用是不错,就像在幼稚园或是国小的小孩子,很多就是需要鼓励、鼓励,但是如果你常常奢盼、祈 求这种方便法,表示我们的心灵都还不够成长、还不够成熟,都还是停留在很依赖的心态里面。当然,过渡时期是有需要适当的协助,别人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但 是主角还是我们自己,一定要靠自己吃饭,才能够填饱肚子肌饿;一定要靠自己喝开水,你的口渴才会消失。

   释迦牟尼、空海所讲的这些法,告诉你一条解脱之路,真正要解除这些痛苦,我们自己不要自欺欺人,要很如实的面对自己,一步一脚印的去走、去做,这样很快 就可以体会到,佛陀所讲的解脱之路,是真实不虚,不是靠信仰、不是用相信,而是自己可以亲证到。所谓的“亲证”,就像你真正喝到 水,你的口渴,哇!止口渴了,你的口渴就消失了,你真的喝到,口渴就会消失,如果真正的亲证佛法,忧悲苦恼就会真的消失。如果你学佛到现在,不管学了一、 二十年或是二、三十年,内心里面还有忧悲苦恼,表示还没真正喝到佛法的甘露水,还是停留在观念、知见、解析里面,在研读、在推理、在理解而已,还没有真正 实际的喝到,或是顶多只是粗略的品尝、浅尝。但是,没关系!这些都是打下基础,你过去所走的路,不管多么的崎岖,不管多么的坎坷,也不管是多么的光荣,统 统放下、统统放下,过去都是助长我们成长的因缘,不管是好因缘或是坏的因缘,都是协助我们成长的助缘,我们感恩过去的所有因缘,不管多么好或多么不好,我 们都感恩这些因缘,这些因缘会助长你、协助你迈向解脱。

   如果你还抱怨过去的种种因缘,你的人生会继续在苦海里拉扯、浮沉,包括过去协助我们成长的善知识,不管他所讲的是究竟或是不究竟,是方便法或是究竟法, 曾经协助我们成长的这些因缘,我们都感恩,就像说现在读到大学、研究所,对于幼稚园老师、国小老师、国中老师,一样都是心怀感恩,对于过去就是怀抱感恩之 心,再来就是“归零”,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好好一步一脚印去做,这样你的体悟、见法就会很快。

   再来就是禅修期间规定“禁语”,禁语很重要,等一下就开始禁语。关于禁语方面,有几点希望大家能够特别注意,今天虽然我们是集 体禅修,大家来这里共修,但是希望大家是以一种你是独处、闭关、专修的心来用功,你要收摄六根,不要一双眼睛东张西望,除了法工、法务人员,承担法务必要 的交接之外,其他的一律都禁语,尤其是回到寮房更是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求大家禁语?如果你的语根、语行没有停下来,还在讲话,你的心会杂乱,散心杂话就 是你的六根没有收摄,你的心没有办法宁静下来,你的眼睛还东飘西飘,就是你的眼根没有收摄回来,眼、耳、鼻、舌……,一直在 讲话、攀缘,你的舌根没有收回来,因为你的六根没有收摄回来,你的身心没有办法宁静下来。

   如果没有办法宁静下来,后面的进度只是在敷衍而已,你没办法跟得上来。当然,我们有部分旧学员,他们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因此让他们承担较多的法务,只要 他们不是在承担法务之时,他们一样都是禁语,要求禁语对大家来讲是帮助非常大的,不要想说:“啊!我们是母子档,我们是母女档,我们是死档, 我们是朋友,我们都是一伙人……”然后一下就在聊天,在讨论、探讨,“今天情况怎么样啊?今天怎样 啊?……”那些统统要禁止,不要跟别人谈论心得、不要问别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等一下下座之后,记得!除了 法工必要的承担之外,其他的一律禁语,在这八、九天里面,讲话讲得越少,对你来讲是绝对越好,很不容易大家才有这样的禅修因缘,很不容易放下万缘来此禅 修,记得!不是来这里攀缘,不是来这里交朋友,你是来这里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善用这样的禅修因缘,还来这里攀缘,很可惜啊!你又错失掉很多的因缘,浪费掉 很多的生命。

  所以,不要想说:“啊!我们在这里禅修,遇到学员、遇到老师没跟他们打招呼,不好意思!我们都要到处跟他们Say hello… …”都没必要啦!我们禅修学员好好精进用功、收摄六根,如果我们遇到常住,原则上如果你继续用功,不打招呼也可以,只要点个 头、微笑一下,打个招呼也可以,但是不要开口讲话,顶多点个头、微笑一下,这样就好了,你可以继续用功收摄六根,没有别人会讲你懈怠,没有别人会讲你无 情,大家都会尊重、配合我们禅修学员,而且常住看到大家在收摄精进用功,这种气氛一样会回向给他们,他们一样会收摄、会精进用功,因此不要散心杂话。记 得!这几天除了法工的承担交接之外,学员与学员之间不要打招呼、不要交谈,尽量越少越好。如果你们在路上,或是在其他地方遇到我,除了在小参室之外,不要 跟我打招呼,不要认为说我们很尊敬老师,我们很喜欢老师、尊敬老师,看到老师要合掌问讯、打招呼,都不必!这样表示你的心还很散乱,不是空海所要的,不是 空海所希望的。

   所以,不是说你没跟我打招呼,就是不礼貌,不是这样!而是你跟我打招呼,你是不精进,对空海来讲是不礼貌,你的心、你的眼睛还很灵活的在东张西望,表示 你还很懈怠,我们禅修的品质,不会规定得很死板,但是我们要求很高的品质,在放松而不放纵的情况之下,大家好好精进用功,今天整个灵泉禅寺各方面的配合, 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在这里,好好放下万缘专心用功,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因缘。

   关于禁语方面,除了法工的必要交谈之外,如果不小心讲了话,还情有可原,但是大家不要攀缘、要大死一番,为了悟生死大事、究竟解脱而来,越不攀缘、越少 讲话,对你绝对会越好,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了协助你解脱自在,希望大家能够“归零”,身、心很柔软,好好的用功,这样的收获、突破 就会很快。现在就“归零”,我会有次第的陆续向大家讲述修行方法,大家一步一脚印去做,好好认真去做、去练习、去修习,不要贪 多、不要囫囵吞枣。包括在禅堂或是地点方面,都是让大家能够安心舒适,以放松、自然为原则,修行不是在练功夫,不要硬撑、不要逞强。

   如果在打坐之时,遇到身体不舒服,可以站起来调整一下,或是有时觉得坐不下去,需要到外面调整一下,也可以自行调整、放松,或是做一下柔软操,让自己柔 软下来。但是,记得!以不干扰其他学员为原则,现在的止观时段,大家就是打坐,假如你需要站起来走到外面,动作方面都要很轻盈,不要很粗鲁,慢慢走到外 面。

   我们现在要讲述一些方法,大家就配合著开始做,静态方面是以“出入息”为主要方法,第一步骤是长呼吸,第二步骤是短呼吸。所谓 “长呼吸”,就是我们自然的呼吸、平常的呼吸,“短呼吸”是我们的心在比较宁静之后的微细呼吸,现阶段 这一两天,最重要就是当你静坐之时,好好把你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客观观看呼吸的进出、呼吸的情况。当你吸气时,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吸气;当你呼 气时,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呼气,呼与吸之间、吸与呼之间,如果中间有停顿,叫做“止息”。当你停止呼吸时,也清清楚楚知道 现在正在停止的阶段,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清楚觉察到自己呼吸的进出,不要以为很简单,不容易啊!只要你用功下来,就会发现觉察呼吸不到五息,就马上跑掉了, 又在东想西想的。

   如果跑掉了,怎么办呢?不要懊恼、不要追悔,当觉察到就马上拉回来呼吸,今天与明天的静坐,最主要就是好好清楚觉察,你的呼吸是长、是短?是粗、是细? 如果在静坐时,觉得会昏沉,怎么办呢?你可以深呼吸,“长呼吸”就变成深呼吸、深深的吸,然后再呼,再深深的吸气,这时精神就会 振作起来,于市长呼吸就可以变成为深呼吸,至于短呼吸呢?你可以深呼吸做五分钟,然后就把它放掉、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呼吸,意即出入息法十六步骤里面的 第二个,大家可以交换著应用。如果你容易昏沉,或是打妄想,可以五分钟的深呼吸,五分钟的放掉让它自然,如果妄念又多了,这时候再回到深呼吸,假设觉得现 在呼吸比较用力了,会累!你就把它放掉,回归自然的呼吸,交换著应用、调整,就可以灵活的调整,主要是让你的妄念渐渐放下,记得!不要刻意去对治妄念,转 移目标就好。

   如果刻意对治妄念、念头,会越弄越糟糕,越跟妄念在纠缠,反而形成“头上安头”,你不要理它,有妄念、心跑掉,觉察到之后,马 上拉回到呼吸上面。如果容易昏沉,就深呼吸;如果没有,就放松让它自然。如果都不会昏沉,有时要深呼吸几次也可以,观察深深的吸与深深的呼,我们身体有什 么变化?当然可能要老参、老学员,或是修行比较久的,才能够观察到身体的变化。如果你已经有基础,可以在一吸、一呼之间,观察身体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呼 吸没多久就觉得胸闷,记得!就要放松,因为我们还是有在用力。

   有时候觉得自己有放松,呼吸没多久,奇怪!怎么又在胸闷?表示我们无意中,又在抓、又在用力,有觉察到胸闷,记得!是我们没有掌握到放松、以及如实观的 要领,自我意识都有在干扰呼吸,胸闷就是身体的众生告诉你它有苦,你有在抓它,它需要你放开,因此胸闷就是一个讯号,在告诉我们要调整,你要放开、放松。 如果觉得还是会在胸闷,你可以坐在位子上,肩膀稍微左右动一下,稍微挺胸调整一下,这样又可以恢复放松。这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开始进行的。

   在动态时,如果继续观察呼吸也可以,只要走路不会跌倒,也不要跟别人家相撞或是撞到墙壁。走路时,可以收摄眼根,但不要闭著眼,有时候会撞到,比较危 险,可以七分眼或是半张眼,在安全的情况下,一样可以继续观察你的呼吸,而不去觉知、觉察脚步。如果在动态时,还有继续在观察呼吸,收摄会更快。如果能够 在静态或动态都继续观察呼吸,心的宁静会很快;如果在动态时,觉得呼吸觉察不到或是使不上力,可以觉察当下的动作。走路时,清楚知道自己现在正在走路,要 跨步、走楼梯、要出去,记得!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觉察,不要想说:我长这么大了!怎么还要你教我走路?我已经很会走路啦!我都可以跳啦!… …

   然而,不管你再怎么会蹦、会跳,却很少清楚觉察走路的步伐,觉醒过来的一个很重要步骤,就是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不要以为你会走路了,其实你是无明的, 佛教的术语是“无明行”,你的走路是无明行,因为没有真正觉醒过来,还在迷迷糊糊的世界中,没有真正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 “四念住”的修法,就是让你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现在从比较粗的,开始慢慢进入越微细,如果觉察不到粗的动作,或是低估 它、轻视它,以为“太简单、太容易了,我都会了!”如果越是这样,你的心是无法真正宁静下来,等到后面进入越来越微细、越深入, 就没办法跟上来,或是只能依样画葫芦而已,无法契入核心。

   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个脚步都要清醒明觉,把脚步放缓慢一点,禅修期间要把动作放慢,但也不用刻意很慢,比你平常慢个四分之一拍,当你要伸手去开门的过 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动作、走动都稍微慢一点。走路步伐要保持轻柔,通常是不容易做到,平常走路都是啪!啪!啪!啪!走路轻柔也不以为会怕踩到蚂蚁,踩 到地上就会有罪恶感,或是怕踏在地上,这样你的人生也没办法洒脱,走路就是轻柔自在地走、保持明觉,你要实际去做,才能体会到要领。吃饭时,仍然保持禁 语,不要以为好不容易到了吃饭时间,大家坐在一桌,于是又在拉关系、攀缘,这样你的心又会散乱掉了,无法深入进去。所以,不管是多么要好的朋友,一样都保 持禁语、继续用功,修行不是只在禅堂、打坐,下了禅堂也都是在修行,真正的修行,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不管禅堂内外都是在修行,包括吃饭一样都是在修 行。

   除了禁语之外,当你在拿碗筷、夹饭菜,记得!过程都要保持轻柔明觉,清楚觉察现在的动作,不要很赶快的一直夹,当然因为我们现在人数众多,夹菜动作也不 要很慢,否则容易形成后面排队阻塞,因此还是以正常的速度夹菜,但是要保持禁语、保持明觉。当你进去餐厅吃饭,一样都继续用功,坐在位子上,默念供养、感 恩的心,然后自己要用餐时,记得!要吃饭、夹菜的过程都是在修行,就是“身念住”的开发,不用一直囫囵吞枣的,急著赶快要把饭吃 完,这样又错失掉,表示还不懂得修行的要领,因此连吃饭、夹菜都是在修行。

   当你把饭菜送到口中咀嚼,一样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当嘴巴在咀嚼这些饭菜,一样保持清醒明觉,这方面的工夫,只要每个人愿意去做,你都可以做到,不要以为 这方面很容易做到,只是担心你粗心大意、不在意、不以为然,不认为它的重要,如果粗心大意,就没办法尝到后面的“甜头”,因此一 步一脚印的开始去做这些方法,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现在具有静态的这些方法,在动态方面,大家一样保持清醒明觉。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两天已经跟大 家讲述过了。

   往后当我正式要讲经之时,一个开始我会有压磬的动作,让大家心理有准备。当开始要讲经则会敲三声的磬,这也是一个开始,一方面“磬声 ”,是“庆”祝各位重“生”,也是让大家从昏沉的世界觉醒过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好!我们现在就准备下座,大家回寮房,因为今天是第一天开始,因此时间有稍微耽搁一下,请大家记得保持肃静、禁语,明早请大家准时。

****************************************

   今天大家会来此禅修,都是有相当殊胜的因缘,很多人下决心发愿要普度众生,发愿要成佛、解脱自在,都是非常好的现象,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不流于空谈? 很实际一步一脚印的走,一步一脚印的做,扎扎实实的去做,这一栋高楼大厦才会完成。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去做,只是在发空愿、开空头支票而已,发愿就是要实际 去做,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是安慰自己,也不是讲大话给别人听,而是真正要去做到。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不是到他方世界,不是到遥不可及的未来,都是此生此世就可修、可证、可达。如果你把解脱、成佛寄望在遥远的未来,则很难、很难有成,而且 也表示尚未接触、掌握到真正的解脱法。如果把成佛寄望在遥远的未来,或是他方世界,表示还没有真正懂得佛陀所讲的解脱之道。

   众生在苦海里面,主要是因为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了解,就是“无明”,不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不了解 “大自然律”,大自然运转有大自然的法则、规律,不要以为五蕴身心与大自然无关,错了!这是完全错误的知见,是“井 底青蛙”的知见,要知道你、我、他,包括任何修行有成的人,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你、我、他完全都是来自法界、来自大自然,我们身心的 任何现象、任何部份,绝对不会违背大自然的法则,绝对不会超出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果你的心宁静下来观察,就会体会到我们的五蕴身心就 是一个精密的小宇宙;如果能够宁静下来觉察,会发现五蕴身心与大自然是脱离不了关系,而且完全是一体的。大自然有怎么样的现象,五蕴身心都会如实的展现, 因此佛陀归纳出的“三法印”,任何人都绝对不例外,不管你承认或是不承认,不管你再怎么否认,都不会超出“三法印 ”的运转法则。

   所谓“无常”,每一个人的每天、每分、每秒,都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不管你的修行再怎么有成,没有人可以例外。所谓 “缘起”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各种因缘俱足才产生,当因缘不俱足,你不可能出生,因为缘起甚深啊!整个因缘不要怪罪在 “业力”两个字,你的出生是法界非常殊胜的因缘,大家慢慢再去深入闻思、体悟。所谓“无我”,更是真理 实相,你认为自我、我很厉害,那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那是你构筑的梦幻世界,法界的真理实相是“无常”,法界的真理实相是 “无我”,“无我”是实相-实际的存在,你不承认、不了解,只是代表你是无明,在自讨苦吃而已,一直在 背道而驰啊!

   长江的水,它就是由上往下一直在流动,这是法性、大自然律,这是很自然的法则,但是当你不了解,就要它背道而驰,要它顺著你的意思,去流走、去流动。 人,常常是在做背道而驰、违背大自然法则的现象,要宁静下来去分析、检验,你所有的苦都是在违背“无常”法印,也在对抗 “无我”的法则,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也是提醒大家。你可以去检验,所有的苦、所有的不安,所有的忧悲苦恼,都在对抗 “无常”,都在对抗“无”我,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对抗,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多么高、神通多么广大,只要你的 所作所为是在违背大自然律,到最后你所要构筑的梦幻世界,它是终归烟消云散,那就是梦幻世界,那就是苦海。所以,众生的苦海,是来自于自己的无明、无知, 没有了悟真理实相,有一天当你真正了悟这些真理实相,就是开悟、大彻大悟。

   所谓“大彻大悟”,就是照见到我们过去的颠倒梦想,不要把“成佛”想像得很抽象、很遥远、很虚缈,成 佛就是成为一位觉悟者,觉悟什么?不是修个神通广大,很会加持、很会灌顶,然后可以吸引很多徒众,叫做“我修行有成”,不是这样 啦!是成为一位觉悟者,觉悟什么呢?都是很具体、很实在的,就是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把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清清楚楚的照见、体悟。当你真正了悟真理实相, 就不会背道而驰了,不会自讨苦吃啦!这时候你会跟整个法界、大自然一起脉动,而且当你真正体证“无我”,就会展现出无我、无私的 精神特色。如果你是一位很有名的宗教大师,也很会宣说“无我”,但是你所展现出来的,却是在建设一个庞大的山头主义,却是一直在 抓弟子,则是告诉众生你的“无我”也是空论,你只是透过“无我”的标签、名相在吓唬众生,然后展现你的 “意思食”、展现你的“识食”。

   真正要做到“无我”,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真正体悟到法界大自然,它所展现出来的都是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你的心 自然会来到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当体悟法界大自然的无我、无私精神,自然就能够做到无我、无私,这是活生生的佛法。如果你在经典、文字堆里面要找 “无我”,你是找不到的,你找到的是木乃伊,是僵化的思想、观念,你找到的只是一些空洞抽象的名相而已。真正的“无 常法印”,不是在经典文字里面;真正的“无常法印”,都在法界大自然中,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如实的展现。 “无我法印”也是一样,你在大藏经里面,找到的只是名相上的“无我”,无法真正体悟到所谓 “无我”,更是没办法做到。

   你真正要做到,就是现观法界的真理实相,看到法界所展现出来的,什么叫做无我、无私。如果一直在经典文字堆里面体悟“无我”, 都只是空洞的、抽象的,甚至会越修、我慢越大。很多的佛学专家,把佛法当作学问在钻研,自认为看过很多的藏经,懂得很多的资讯,搜集很多的资讯,辩论是头 头是道,讲经说法是辩才无碍,于是就认为他的境界很高、高人一等,甚至有的修行人认为这样就是圣人,理所当然要受人家顶礼、供养膜拜,这些跟佛陀所讲的解 脱道是背道而驰的,只是把佛法当作学问在研究,然后增长“我慢”,实践自己的“自我”成就而已,而真理 实相、解脱是要来到“无我”,因此奉劝大家要好好珍惜活生生的佛法,不要把它当作学术在研究,变成为了打扮金身的装饰品,你能够 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也欺骗不了明眼人。

   修行就是来到如实面对自己、反璞归真,贪、嗔、痴的止息,就是来到没有虚假,没有贪心、没有嗔恨之心,来到对任何众生都没有嗔心,这是一位非常纯真的 “真人”,因此大家不要把“成佛”变得很抽象,那些都是很具体的,只要逐步按照解脱道的方法、次第、步 骤,去实修、实证,就能够来到贪、嗔、痴的止息,而且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从此不再背道而驰、作茧自缚,而所有的结缚一一解开,不再作茧自缚,就是真正的解 脱。你的不得自在、不得解脱,不是别人在捆绑你,不是别人在束缚你,而是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在捆绑我们自己。

   修行最重要的核心就在于“转念”,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一一的澄清过来、一一的扭转过来,“转念” 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开悟。所谓“开悟”就是不断转念的过程,不是在禅修、禅相里面,看到什么灵光乍现,看到什么黑漆桶脱落,才叫做 开悟,不是啦!那是禅相。真正的开悟就是发现到“昨非而今是”,是体悟到真理实相,照见到我们的颠倒梦想,因此“开 悟”都不是抽象的,只要大家身心宁静下来,好好去实修实证,随时都会不断的开悟,而你累积的开悟就是由小悟、小的开悟,不断的在累积、累积, 酝酿各种能源,到最后就会来到大彻大悟,就像高楼大厦要落成,必须打好地基,逐层的一层一层盖起来,如果没有逐层的盖起来,不可能举办落成典礼,所谓 “落成典礼”就像大彻大悟。

   因此,大家点点滴滴的用功,绝对不会白浪费、不会吃亏;你们不会白吃苦、白受苦。越能够吃苦的小孩,越容易有所成就,如果你吃不了苦,很难、很难有成, 吃不了苦就见不到“苦谛”;见不到“苦谛”,后面的“集谛”也看不到,所谓 “灭谛”,就是解脱自在的世界,无法来到成佛、解脱自在的世界,你自认为在修行、行道谛,也是在空谈,修行要能够刻苦耐劳、吃得 了苦,环境越安逸,越会让你懈怠。

   见法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要“明心见性”,如果我们的心不够明,就像一座动荡不安的湖水、一盆动荡不安的水,没办法清楚的映现月 亮,没办法清楚的映现景物。所以,那些一直在宣说现在是“末法时期”的人,因为他们的心动荡不安,看不到真理实相、看不到法,自 己看不到,就以为现在是“末法时期”,也如此在跟别人宣说,导致大家很多的观念知见都偏差了、都错误了。事实上,没有所谓 “末法时期”,法印、真理、实相,都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的永远呈现出来,只要宇宙的存在,大自然法则就是法尔 如斯在运转,因此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可以见法,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可以?!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可以体证到无常法、无我法印,难道现在的无常法印,与无我法印、 缘起法,难道就消失了吗?

   每天、每分、每秒,“三法印”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都俱足,只是你的智慧眼有没有打开?你有没有去见到法而已。不要误认为现在 是“末法时期”,真理、实相是每天都存在,都呈现在你的眼前,而且也呈现在你的身心里面,只是你的心没有宁静下来、觉察不到而 已。禅修期间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我们动荡不安的心宁静下来,唯有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也就是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与法 界真理实相的焦距对焦,否则看到的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的。所以,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就是让我们这一颗心猿意马的心活在当下,与真理实相对焦。因为法界 的整个存在,都是在当下、现在,风也是现在正在吹动;地球也是现在让你坐在上面;太阳也是现在在阳光普照;你所喝的水,也都是现在存在的水。法界的实相存 在都是在现在,在【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就有讲到法界是没有时间,就只有现在,但是所谓的“现在”,不要把它变得很狭窄,跟过去、未来相对称的,又是一个很死板观念的“现在”,不是的!

   “现在”只是一个形容,只是一个当下,当下是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而你所能够做的、能够活的,就是在当下现在这一点而已,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但是你要去体会到当下、现在,它却是永远存在,因此要把你的心拉回到当下、现在,才能够跟真理实相对焦。当 我们的心清净之后,就很容易体悟到真理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所谓“见性”,是看到大自然的法性,看 到大自然的法则,不要把“见性”误解,偏差到要去找一个佛性、找一个自性,“见性”就是看到大自然的法 性,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则,提供给大家的方法就是“四念处”。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讲过不少种的修行方法,但是整个修行方法的 核心,还是扣住在“四念处”。

   所以,种种的方便法,到后来还是要回到“四念处”,千万不要去听信别人讲说:那是小乘的、自了汉的,那是阿罗汉果位而已,不是 佛陀果位的……,那些都是以訿传訿,都是错误的知见。不管你是任何法门,到最后真正要见法,一定要回到“四念处 ”,因为很多的方便法没有放下,没办法真正“明心”-真正心的宁静。如果一直执持著某种方便法门一门深入,就像一位 吸著奶嘴、长不大的小孩,奶嘴一直不肯放下。【金刚经】是要我们破除种种方便法,但是要真正来到全然破除种种方便法的阶段,前面的方便法是要具有,没有透 过方便法、有为法,没办法来到“无为法”,方便法是一个方便,也就是一个过渡时期,方便法要越简单越好,不是弄个十八般武艺、越 复杂,展现五花八门、眼花撩乱,以显示法门之深之玄,这是本末颠倒啊!

   法门就像是药物,是越简便越好,目的是要把病治好,要越简便、能够把病治好,这样最好,不是一直在炫耀我们的仪器多厉害,我们的药物多高明,我们的药物 多么好,你看不到副作用,看不到你在本末颠倒,执著在那些方便法上,看不到你变成以吃药为荣,成为药瘾,上瘾了!吃药上瘾,然后以吃药为荣,在炫耀你的法 门多么好、多么高、多么深,就是在跟人家比较你的药多么好,天天都在吃这些药,成为药瘾,竟然引以为荣。我们吃药是为了把病治好,是为了不必吃药,透过有 为法的修行,是为了来到无为、无修、无证,修行是为了以后不必修行,吃药是为了将来身心健康而不必再吃药,大家要把这些观念厘清,才不会一直以吃药为荣, 一直执著在法门上面,十年、廿年还是在练工夫,还是以此法门引以为荣,这样没办法上岸,来到“无为”的世界。

   但是,现在身心有苦、有病的情况之下,不透过种种方便法,也很难把病治好,这些方便法是越简便越好、越安全越好,副作用越少越好。佛陀提供给我们的,就 是“四念住”的修行,“四念处”的开发,第一的次第、步骤就是“身念住”,有 关于动态“身念住”的开发,在昨天晚上已经稍微讲过,希望大家扎扎实实去做,静态方面就是呼吸出入息方面,大家要好好下工夫, 动、静方面透过一些方便法,是为了协助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都习惯性到处攀缘,方便法就是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

   有关於呼吸方面,能够心不散乱,观察自然的出入息-吸气、呼气,自然的长呼吸或是自然的呼吸,如果能够清楚的觉察,这样保持自然就好,观察自然的出入 息。如果做不到观察自然的出入息、妄念很多,还有几种方式可以调整,就是深呼吸五分钟,自然呼吸五分钟,这也是个调整,就像一些药物,你可以调配著运用。 如果你的心还是很散乱,不容易宁静下来,不得已可以用“数息法”,“数息法”对出入息来讲,算是比较粗 的方法,就是退回到“数息法”,但是只要你的心静下来,就把它放掉,因为它是一支手杖,当你能够放掉那支手杖,比较快学会走路, 比较快能够放下对法门的依赖。如果有人觉得在打坐时,以前的习性都还需要念佛或是持咒,心才能够宁静下来,“观出入息”应用不 顺,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把方便法稍微应用一下,你要默念佛号或是原来的法门也可以,但是要知道那是不得已的方便法,那是一个权巧,不要一直执著在上面,否 则就很冤枉你来参加此次禅修,但不是说禁用,而是觉得有需要用,就像你原来都睡不著,已经吃安眠药习惯,不要因为来禅修,而把那些都全部都放下,有必要还 是可以吃,能够不吃是最好。

   所以,原来的一些方便法,越简单、越简短越好,在一吸、一呼之间,能够配合生灭变异,是非常好的,不只是方便法,而且又能够引导你去体悟真理实相,这是 最快的!可以在吸气时,配合心中默念“生”;呼气时,配合默念“灭”。再来吸气时,配合默念变化的 “变”;呼气时,配合默念“异”。生、灭、变、异……,一方面让你的心能 够宁静下来,一方面容易协助你去见法,这是出入息法方面的几个著力点、参考点。一开始“出入息法”,放在鼻头、人中附近,比较容 易摄心,如果你觉得用力、胸闷,或是气往上冲,是因为用力太紧,你就要放松,也可以适度的调整,把观察力放到丹田(小腹),腹部随著我们的呼吸在起伏,就 把你的觉察力放在腹部呼吸的起伏上面,一样可以配合著默念“生、灭、变、异……”。如果你的心比较 散乱,一方面观呼吸,就已经是“身念住”,身体的澄清、宁静了,就是在修身。

   如果你又默念“生、灭、变、异”,所谓的身行、口行、意行,当下都并驾齐驱在修,默念“生、灭、变、异 ”,是在修“口行”,而且保持清醒的觉察,意根、意行的冲动会渐渐缓慢下来,当你的身、口、意渐渐柔和,冲动就会缓 慢下来,渐渐能够契入“三妙行”的境界。身、口、意能够渐渐缓,“三妙行”有成,“四念住 ”就容易修得有成就,就能够得心应手,后面的“心念住”才能够开发。“心念住”开发出来, 要见法、要断结、要证果,就很容易!有的人修行一、二十年,还是不容易有成就,不容易真正的突破;有的人是下过很多工夫,还是觉得很多的挫折,没办法真正 让他找到安心自在;来此参加禅修,又是烦恼、苦恼一大堆,像这方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我们平常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俱足,我们的心还都很散乱、很攀缘, 其次就是欠缺正知正见,还没有真正遇到能够安你的心、帮助你解脱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跟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

   因此,我们平常就要点点滴滴的,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不要以为“我要修行啊!我哪里有时间去做那些善事?!… …”你的心态、你的心念是非常重要,不一定是在外相上,而是你真正要有慈悲之心,真正要有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才能够会修行有 成。如果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纵使再修个一百万年,都不会有成的,顶多只是成为一个修行“匠”,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因为你的心胸 没有打开,没办法体证到“无我”。所以,平常我们跟众生广结善缘,这是非常重要,但不是攀缘,不要会错意!

   再者,众生很欠缺感恩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人类都太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对我们好是应该的,别人照顾我们是应该的,就 像父母亲越关怀、越宠爱小孩,小孩子反而越不懂得感恩,越觉得父母亲对我好是应该的,我要钱、你就要给我,我要什么、你就要给我… …。今天很多人的修行观念也是一样,都还是抱著别人护持我,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我是一家之主、我要修行,当老婆的就理所当然应该要支持 我。如果有“应该”的心,修行一定不会有成,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你的心不会柔软,就不会跟法界的流体一起脉动,你的心就像一颗 石头掉落入海中,没办法跟著大海脉动,反而觉得大海对不起它,大海一直在找它的麻烦,一直在跟它对抗,一直在跟它作对……。

   如果你是以一种抱怨的心,认为别人应该……、应该……,到哪里都会抱怨不断,觉得大海都在跟 自己作对,觉得世间都在跟自己作对,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只要欠缺感恩的心,到哪里就会抱怨不断,你的心就没办法安详、柔和。所以,不要以为修 行就是抱著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好,这些基本的心态没有校正过来,纵使再修个千百万年,还是在苦海里面修,观念知见错误就要修个三大阿僧祇劫。真正的修行, 只是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扭转过来而已,而且涅槃彼岸就在此岸,真正的净土不是在他方,也不是否定他方有,而是你的智慧眼打开,眼前当下就是啊!你在这里 能够找到净土,到任何地方也都能够发现净土,心净、佛土净,内心能够充满感恩之心,身心就会柔软,会跟众生广结善缘,你的人际关系、人缘到哪里都会很好, 到哪里都会与境界溶为一体。

   当你与境界溶为一体,苦海就渐渐消失,缺乏感恩之心,只是一味的抱怨,到哪里都是跟境界在对立,所有外面的境界都是你的苦海,苦海是因为一直拘限在狭小 的梦幻世界,不愿意与外界溶合,不愿意打开狭窄的心胸,就闭锁在象牙塔里面,就闭锁在紫禁城里面做你的皇帝梦,关久了,就是苦闷不堪。如果走出外表富丽堂 皇的紫禁城,走出“自我”的小小世界,就会海阔天空。所以,这几天希望大家每次上座时,先做三分钟到五分钟的感恩之心,再来是慈 悲的心,然后再进入观呼吸,就会很顺畅、很柔、很快。只要大家把心宁静下来,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不会也没关系,不会就来问,只要大家实实在在去做,很快就 能够与法相应,很快就能够见法。

   我们要把所有的观念、知见,都化为实际、具体的展现,要把佛陀所有讲过的法宝、珍宝……具体发掘出来,佛教的无价之宝、无 尽的宝藏,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找到,一定可以得到丰富的无价之宝,这些都是很实在的存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愿大家早日法喜充满、解脱自在!(磬声一 响),好!现在就下座,大家不要忘了!动、静、禅堂内、禅堂外,遍一切处都在修行,好好把握这样难得的时间、因缘,好好用功!有问题就到小参室来问。

*问题解答

学员问:首先提一个“小问题”,就是在禅坐时,眼睛闭著与眼睛睁开,有什么差别?怎么样比较好?

法 师答:提出问题不一定要标上“小”嘛!打坐时,眼睛要闭著或是张开,各有利弊。一般来讲,当你的眼睛闭著,比较容易摄心、不会散 乱,但是缺点是比较容易陷入昏沉,因此当你容易陷入昏沉时,可以稍微张开一下眼睛,张开个两分、三分,不要全部张开,因为眼睛全部张开,你的心又会很散 乱,而且眼睛张开是有用力的,我们眼皮拉起来,是有撑张力量,那是一种用力,这样会累!眼睛也会疲倦,而且容易散乱,因此这分寸你就拿捏一下。如果可以, 眼睛闭著也是一种收摄,你就好好的观呼吸,这样容易摄心,如果会昏沉,眼睛稍微张开一下就好,都可以灵活调整。

学员问:在禅坐时,会感觉到酸麻、不太舒服,就会想要动一动,或调整一下姿势,请问是想要调整就马上调整比较好呢?还是说不要太轻易的调整,让自己能够耐住性子定一定,等到忍不住的时候再调整?

法师答:

一、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当你在打坐到酸痛,不管你换或是不换,都会有苦、都会有挣扎;如果你的闻思基础够深入,在打坐的过程中,不管是换姿势或是不换,你都能够见法。当然,以上是讲总则,要自己去体会,要逐步深入。

二、 现在针对你所讲的问题,打坐要知道打坐的目的,不在于练工夫、练腿力,如果硬性要规定打坐一个小时或是两个小时,绝对都不能动、不能换腿,你打坐没多久, 当有酸痛生起之时,你的内心就会有拉扯、交战,变成只是在练腿功而已,你的心没办法降伏,没办法安止下来,没办法柔软下来。所以,初步、初基的学佛者,除 了闻思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之外,当你在打坐的时候,如果会酸痛,可以觉察什么叫作酸?什么叫作痛?在哪里酸?在哪里痛?范围大小、深浅度?这是进入 “受念住”的觉察。如果酸痛到:哇!难以接受,或是让你的内心绷紧,或是会干扰你当下禅坐的进行,觉得有必要换的时候,不是说不 可以换,是可以换,如果你不换,干扰到禅修的进行,这样在跟酸痛对抗,反而会形成负面的因素。

三、 当你要换腿或是变换姿势,要掌握到全部过程保持清醒明觉的要领,我现在腿很酸痛,我要放下、要换腿,为什么要换?为什么要变动?除了要去体悟 “无常法印”之外,还要体悟“无我”。当然,这已经讲到“法念住”了,当你具 有闻思基础,处处可以见法;如果没有闻思基础,换不换腿都会在抱怨,坐久了之后就会烦躁。

四、 具足闻思基础、正知正念的换腿,在换腿之前,你会去体悟:喔!这个酸、痛是原来不存在,本来没有:当因缘形成之后,酸痛就会产生,酸痛也是在宣说 “无常法印”,而且酸痛也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我”,不是用“我慢”命令它: “你不可以酸、不可以痛,我叫你不要酸,你就不可以酸,叫你不可以痛,你就不可以痛……”就像很多 父母亲很权威,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命令他“你不可以哭!”于是小孩子吓得不敢哭,被压抑在里面。因此,我们要去体会什么叫做 “无常”、什么叫做“无我”。

五、 当你要换腿之时,保持清醒明觉,因为酸与痛也是一个缘起,也是一个众生,也是一个现象,要让酸痛消失,一样用爱心来换腿,不要用谴责,很多人修行又是用谴 责喔!“唉呀!怎么一打坐下来,人家一个小时都不动,我廿分就一直动个不得了,又会酸、又会痛,唉呀!功夫实在太差了!太不好了!差人家太多 了!……”就会在那里自责、自艾自怨,这样就是在人我比较,又不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方面我们一样用爱心去接纳 它,为了减少众生苦,我们换腿,也保持清醒明觉。

六、所以,只要你有正确的闻思,换腿或不换腿都没关系。有时候你想说:“好!我现在自我挑战,想说再继续保持宁静,保持原来的姿势,看酸痛它再来的变化是怎么样”这样也都可以!

学员问:为什么酸痛、昏沉这些,也叫做“众生”?

法师答:

一、 众因缘所生,就是“众生”。不要把“众生”变成很狭窄的一个会唱歌、会讲话的,“人 ”才叫做众生,“鸟”才叫做众生。一个现象是因缘俱足而生,因此“众生”就是众因缘聚合而 生。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很多众生聚合而成,包括说你的胃部在痛,是胃部的众生在告诉你它很苦,它需要你多关怀它,它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关怀它。所以,众 生它的痛,众生它的苦,是透过酸、痛来发出讯号,告诉你它是有苦、它有不安,因此这也是众生,是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所谓“语言 ”,不要又把它变成:喔!空海这个人讲话,才叫做“语言”,其他的酸痛、讯号不叫做“语言 ”,其实那也是一个讯号,不要把“众生”的界定范围太狭窄了,要慢慢扩展、看到无限。

二、整个解脱道的“三无漏学”,如果你都仔细看过,体悟力就会来到无限,就会体悟到:哇!你对众生的界定、对众生的认定,就会超乎你以前所想像的。以前不认为它有生命的,慢慢会体会到它们都是法界的庄严、法界的众生。

学员问:在“阿含解脱道次第”有讲说观呼吸要点、线、面、体,这部分是不是可以请您现在解说一下?

法师答:

一、 现在先讲述为什么?有一个原理,阳光照射地上,一张纸摊在阳光下,照射个几个小时,这一张纸会不会燃烧起来?在正常情况之下,这一张纸不会燃烧,但是如果 透过放大镜把阳光慢慢地聚集,它会折射、它会转折、它会聚焦,然后把它聚焦在纸上,那张纸会燃烧起来,透过把这些阳光聚焦之后,所产生的燃烧力量就不一 样。

二、 我们的心,好似心猿意马,到处飘东飘西,一直在错耗我们的生命,浪费我们的生命能源,我们的心没有跟当下的真理实相对焦,今天禅修就是要让我们这一匹心猿 意马慢慢对焦过来,聚集、对焦、活在当下。当你真正能够活在当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阳光,当它有经过聚集之后,力量就会出来,如果你的心有经过禅定力,它会 慢慢聚集,然后会产生力量,止观、心宁静之后,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阳光聚集、然后去看,力道就会产生。所以,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聚焦。

三、 聚焦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缩小范围,它的著眼点、著力点,本来很散乱,现在心慢慢的宁静,让它有一个“所缘”,系在一个 “所缘”,聚集在一个“所缘”,最初从“点”开始,我们选择鼻头、人中这个 点,意即“十六胜行”里面,佛陀所讲的“置念面前”,把我们的念头、觉察力在眼前,放在我们的面前,比 较具体是放在鼻头、人中,我们的觉察力就会收回来,然后在这个附近,慢慢的,如果都一直聚集在这里,有时候没办法掌握得很好,就会变成绷得很紧,或是气血 会往上冲,有时候我们又可以把这个点移到丹田、移到腹部,腹部可以称为一个“点”,也可以称为是来到“线 ”的阶段,因为腹部起伏的范围,比鼻头、人中的范围有大一点,可以称为点、线、面的“线”的阶段。

四、 就像两个点,一个是鼻头这个点,第二个是丹田这个点,这两点之间,可以连成一条线,因此在吸气时,觉察吸气就像空气从鼻头这个点开始,然后吸气吸、吸、吸 ……,从鼻头慢慢一直往下来,降到丹田这一点。当呼气时,觉察力从丹田这一点,然后移上来、移上来,到鼻头这里,注意力是随 著吸气从鼻头进到腹部丹田。当呼气时,从丹田移动到鼻头,过程都要去扫瞄、觉察到,不是从鼻头跳到丹田,而是整个线移动下来。呼气时,再从丹田移到鼻头, 也是“线”的一种解释,也是一个方法,都可以去练习。

五、 到“面”的阶段,是当我们的心渐渐宁静下来,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一把它放开:哇!你的心很快又跑掉、散乱掉了,因此你的心要静 得下来,能够在一点、然后一条线上移动,安止在这上面,慢慢就可以觉察力扩大到“面”的阶段,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本来丹田是在腹 部的位置,现在把全身当作丹田,然后把丹田的范围扩大到全身,这时的觉察力是从一个小的丹田范围,放宽到整个全身,范围就比较大了。

六、 如果没有经过收摄的过程,当你一放开,觉察力都是很模糊,而且很快会跑掉;如果有经过收的力量,类似说把如此精良的觉察品质,慢慢再扩大、扩大,从原来一 公分、两公分大小,能够清楚觉察,现在再扩大到一公尺范围的大小,然后再扩大到五公尺范围之内,这是点、线、面,这是禅修前面两三天所要做的工夫,从点、 线、面开始,逐步的深入、逐步的扩大,这个面能够觉察到,意即觉察到全身的脉动、全身的收缩膨胀之后,才进入到“空”、空间。如 果前面的基础没有具足,很快急著放开、归空,你的心很快又会散乱掉,没办法保持明觉。所以,扎扎实实的一步一脚印,从点、线、面三种,可以来回的应用。

学员问:打坐的时候,背是要挺著,还是放松让它驼背?

法 师答:打坐时,脊椎要正直,驼背很容易造成酸痛,而且也很难坐久,坐没多久就会往前倾;而且坐久也很容易变成驼背,但是所谓挺直不是用力,分寸要拿捏好。 身体挺直、脊椎保持正直,但是并不用力,否则没多久一样会觉得绷紧、僵化,因此臀部最好要垫一个小坐垫,这样臀部比较高,腰椎容易在挺直的情况之下放松。 举例来讲,玩叠铜币的游戏,如果叠一块钱或是五块钱,一直叠、叠、叠、叠上来,包括叠砖块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慢慢弯、慢慢弯,没多少就会倾倒掉。如果 弯腰驼背,就没办法坐久,脊椎顺著生理原来的方式,让它直线、正直,就像把铜币排直,铜币可以堆得比较多,而且也不容易倾倒,掌握一个要领,就是不用力, 否则会僵化、会绷紧。脊椎保持正直,但是放松,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拿捏分寸。

学员问:腰这边是要挺著的吗?为什么说挺著?如果腰要挺直,会觉得很累、用力,也会发热。

老师答:

一、 因为没有体会到放松的要领,还是有用力,腰的部位还是一样要找寻一下。事实上,腰与脊椎这整条,要拿捏到一个很放松的点,所谓“脊椎的正直 ”,不是像木棒很直,本来稍微有一点点弧度,就是生理上的一个正常情况。以生理情况而言,正常情况可以权说叫做脊椎挺直,但不是绷得很僵硬, 拿著一个尺或是木头、木棒,在丈量腰有没有靠背、胸有没有靠背,这样就是矫枉过正。

二、 其实是稍微有一点弯度,但是要去体会正常生理情况下的一种正直,掌握到这个要领,在最放松的情况下,把握腰椎与胸椎的一种直线,不会随便往前或往后倾,然 后又很放松,这些诀窍要拿捏好。你会觉得很酸,一方面因为我们不习惯打坐也会这样。另外是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因为平常在家里,有时都会坐得弯腰驼背, 坐沙发椅坐得弯腰驼背习惯了,造成我们的腰常常都是弯的,觉得好像弯腰比较舒服,但是这种舒服是因为原来的姿势不正确,你只是找回原来不正确的姿势而已, 这样却让你没办法坐久。

学 员问:师父说观呼吸时,可以想“生、灭、变、异”,应该是吸的时候说“生”,呼的时候是“ 灭”,然后变、异……,可是久了之后,变成好像是会先想,然后才去做动作,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法师答:有觉察到,就把它校正回来。

学员问:这样很容易搞成“想”的先出来,这样子正常吗?

法 师答:不正常。就像本来是请你在旁边当观众,但是“自我”不甘寂寞,又要跑到前面去当导演,然后又在那里指挥。本来是要让你看到 实相、看到现象发生之后,才去贴上名称、标签,是看到现象之后才讲“生”,看到现象变化才讲“变”,是 先有白云飞过来,我们才发觉“喔!白云飞来”。

学员答:先有现象的发生,才起念头去接上,因为呼吸的间隔很短,还要再去想,有时候来不及就过去了!

法师答:

一、 没关系!呼吸在发生之时,就可以默念,不是说发生完才念,因为它是一个现象,不管你有没有默念它,呼吸一定是正在进行的,现在只是好像说,没有一个玩具给 你玩,你的心就会跑东跑西,于是拿一个玩具让你玩,好嘛,反正你要跑东跑西、想要玩具,我就给你方便法,让你刚好又可以系缚在呼吸上,让你看到呼吸的现 象,然后配合生、灭、变、异,因为这四个字也是修行过来的一些心得,好好去先配合呼吸,以“生、灭、变、异”去理解,这样没多久 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不错!他是第一次参加、也很认真,问这些都表示说有认真在修、有认真在做,都是修行的工夫问题,不是知见,很好!

二、 本来是要让你在看到现象,然后才去体会说:喔!这就是在生起来了,然后看到现象在变化时,哦!灭,就像看到太阳出来,我们说“哦!太阳东升、 日落西山”,看到现象之后,我们才看、才讲,而不是说我一直在念符咒,噢!太阳啊!你赶快日落西山,赶快、赶快、赶快… …,不是这样啊!不要本末颠倒。

学 员问:刚才在坐的时候,可能也有一点误会,以为是在观呼吸之时,就把“生、灭、变、异”当作是一种练习,在一吸的时候想著「生 ”,在呼出去的时候想著「灭”,在吸进来的时候想著「变”,在呼出去的时候想著「异”,现在听的说法好 像是要看到有“生、灭、变、异”的现象之后,才在呼吸的时候想“生、灭、变、异”,是这个意思吗?而且 也不一定是同时出现“生、灭、变、异”四种,也许只是生或只是灭,或只是变或异,是吗?或者说“生、灭、变、异 ”出现,单纯一点,不用弯得太多花俏,这样会更单纯?

法师答:对!你一样继续生灭变异、生灭变异,这样就好。

学员问:是不是看到这一种“生、灭、变、异”的现象,就想到“生、灭、变、异”?

法 师答:不只呼吸如此,慢慢再去推广到其他现象界的一切,都一直在“生、灭、变、异”,缘聚而生、缘尽而灭,都一直在生灭变异、生 灭变异……。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个方法,它会让你不断地开悟、开悟,现在你就是呼吸,单纯的观察呼吸,然后再配合生、灭、 变、异,慢慢的、慢慢的,类似现在学习著像小孩子背唐诗三百首,慢慢会理解、体会到里面的意义,以后就可以有你的独门心得,又可以吟诗作对,这样一步一步 来。

学员问:当我在观呼吸之时,我是有感觉到气息,但是却没有很清楚认定是进还是出;在打坐的当下,我有感受得到在呼吸,可是却没有很清楚到底是吸进、还是呼出,这样正确吗?

老师答:错误!这是我们的觉察力还不够、敏觉度还不够。

学员问:现在怎么办?

老 师答:如果不知道是呼还是吸,干脆不要呼吸,当你不要呼吸一段期间,你就知道么呼吸了,……。还有一个情况,你可以把一根指 头放在鼻孔附近,不要把塞住喔!放在鼻孔附近,然后体会吸气时、与呼气时,这时候空气是一直进来、进来,一个是一直出去、出去。当吸进来的气碰触到指头 时,是冷的、还是热的?当你呼出来的气碰到指头时,是冷的、还是热的?因为我们的手指头很敏锐,指尖、指头的敏感度非常高,比嘴唇还高,可以用更敏锐来觉 察,大家可以试验看看,可以把指头放在鼻头这里,然后你吸气、呼气,去感受空气的进出,两种进、出的冷热度,有没有什么不同?如此的进出,你就可以清楚分 辨出来了,吸气呼气、生灭变化。

学员问:我发现到我的眼根,如果不是在抓外面,脑筋就是抓呼吸,呼进去跟吸进去……,我很怕空掉或松掉。

法 师答:没关系!这也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这个心都是散乱惯了,现在就像说一个调皮的小孩,没有一些玩具给他玩,就是没办法好好安静下来,没关系!这是一个 过程,现在一样把你的意念,先好好放在呼吸上面,慢慢的小孩子他会成长,因此你包容他、接受他,小孩子他会成长,自然对很多玩具就会放下、不要。所以,你 会来到说:我觉得很累啦!我可以不用这样啦!就可以放掉了。

学员问:我发现到我的心门是关著的,感恩之心一直没有办法兴起。

法师答:没关系!这也可以练习。

学员问:可是练习好像很牵强、很牵强。

法 师答:没关系!没有,一样可以练习,你现在慢慢的加入,有点像是被动,慢慢加入善的因缘、感恩的心,体会我们今天能够活著、能够存在,真是承受世间多少的 恩;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打坐、禅修,是世间多少善因、善缘的护持,我们才能够参加禅修,包括说光是我们能够在这里禅修,都是很值得我们感恩,没有那些菩 萨,没有很多人的护持,哪里会有这样一个道场,可以让我们专心禅修?!那些都是以前、包括说现在,很多菩萨在旁边、周围护持,否则怎么能够说一下座,就有 饭可以吃、有菜可以吃?这些点点滴滴慢慢都要去体会,我们承受世间非常多的恩,但是回馈给世间的却是很少很少。我们承受世间的恩,假如说一百分来讲,我们 回馈世间的,可能还不到十分呢!如果不知感恩,生命就会继续在抱怨的世界里面,因此只要我们的心能够慢慢宁静下来,去体会、去解析,我们承受世间非常非常 多的恩。

所 以,我们说“知恩”,知道众生、法界赐给我们的恩,才能够进一步“感恩”。为什么感恩的心生不起来?因 为没有真正确实体会到众生、世界给我们的恩,如果感恩的心生不起来,要去寻找众生、法界、世间对我们的恩,你要先“知恩”,进一 步才能够真正“感恩”,是由衷的“感恩”,进一步我们才会“报恩”,能够以报 恩的心在做事,品质都是不一样,才会体会到何谓“三轮体空”的行善、“三轮体空”的布施。如果没有真正 知恩、感恩,就算你做种种善事,也是用“我慢”在做的,也是用“有所求的心”在做的,而不是真正用 “无我”。

如 果真正能够知恩、感恩,再来所做的,就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以一个回馈的心回馈世间,如此的生命品质会大大的转换、脱胎换骨。你以报恩的心、回馈的 心在做事情,里面不会有我慢。如果没有真正知恩、感恩,而是以“我慢”在行善、做功德,背后是有所求。如果没办法真正由衷产生, 我们一样可以练习,可以慢慢寻找。

老 师说我们要知恩、感恩,为什么不知恩呢?世间真的有很多的恩,对我们很好,我真的不知道吗?可以去找看看啊!包括说在高速公路、在马路上开车,尤其是高速 公路,我们想想看啊!建造这条高速公路要花费上千亿,问问我们自己缴了多少税金?我付出了多少钱?今天能够受用这么便捷的高速公路,我到底付出了多少?包 括以前也有人来这里禅修,认为自己来这里修行,是来这里……,意思就是你们灵泉禅寺办活动,“理所当然 ”就应该要办得十全十美,理所当然就应该要怎么样、要怎么样,他是用这一种今天来禅修,你们各方面都自然要护持我们,自然要怎么样 ……的心态。

如 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不管你到哪里,你的内心世界都是苦的,空海(惟传)从来不敢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对我们好,理所当然 “应该”护持我们,从来不敢有这样的心,别人对我们好、别人的护持,我们就是心怀感恩,有这么好的环境可以禅修,心怀感恩!如果 来这里禅修,还在抱怨东、抱怨西,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这里不应该……,“怎么可以对我们这样不恭敬、不尊 重?!”这样都是活在抱怨的世界里。能不能静下来?问问我们自己,当你觉得不满意,你自己能不能也做得十全十美,让众生都觉得很满意?如果你 不满意别人所做,你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再来,你觉得到这里禅修,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珍惜,还抱怨东、抱怨西,觉得场地不够好,请问你为这个场地的 建设,付出了多少?在不满意的情况之下,你能够创造出更能够令众生满意的环境吗?如果众生没有宁静下来,去体会、去解析,生命是充满著抱怨,怨东怨西,你 就活在苦海的世界里面。

如 果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慢慢去体会,就会知恩、感恩、报恩,当我能够喝到水、止口渴,我就对法界感恩,能够在这里禅修,一下座就可以吃饭、吃菜,我们对种 种的善因、善缘,这些护持的菩萨,就是心怀感恩。真正有感恩的心,生命就会脱胎换骨,身心也会渐渐柔软,会越来越安祥、越快乐;真正有感恩的心,周遭的因 缘都会不断往善的因缘方面发展。如果你是抱怨的心,周遭的因缘都会渐渐往坏的方面发展。

学员问:观呼吸是要全身放轻松,跑掉了就拉回来、不要抱怨,这种观察力对我们初学者来讲,是不是有时候要放松、轻松?因为在不观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舒服,而观的时候好像有一件事情在做,这样是不是?

法师答:

一、 如果不观,我们的心就是很散乱,然后跑东跑西,现在要你回来观察,当然是一个习惯性养成的问题,由于我们平常散乱惯了,如果这样很舒服、能够让你见法,也 很好啊!没关系!你继续散乱啊!问题是当我们的心在散乱,就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对很多事情不清楚、不了解,结果我们很多背道 而驰,苦果就在后面跟著产生,因此,你要出离苦海,不得已就要透过一些方便法,透过有为、有修的过程,这些你都要经历过,如果不接受有为、有修的过程,就 无法来到“无为”的世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 我们的心一样有它的习性,把原来心猿意马、飘东飘西的坏习惯,渐渐变成为好习惯的过程,就是要透过有为法,让我们的心慢慢能够适应,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 马,现在要把它拉回来,在过程中它会拉扯,有拉扯就会有苦、会有用力,这是很正常!只要你有耐心、有毅力,你要修行、要成佛,要有魄力、要有决心啊!佛道 无上誓愿成!不能够太放纵自己,否则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自我挑战、自我期许、自我挑战。

三、 当经历过这样一个有为法的过程,你的心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它就会渐渐的乖巧下来,慢慢的稳定下来。当你的心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就能够处处见法,这时候就把“无明行”变成“明行”,从贪、嗔、痴、无明的心,慢慢变成为 “明心”,就能够见法、就能够见性、就能够开悟。所以,修行的过程是有甘有苦,你们的心路历程,我都经历过,我也可以了解,但是 这个过程要去面对、要去接受、要自我期许。

学员问:所谓“寻、伺、喜、乐、一心”,打坐时,是不是也要进入“寻、伺、喜、乐、一心”的情况?

法师答:

一、 “寻”就是找寻,在修行的过程,都是不断的寻寻觅觅、在找寻。很多的方法,佛陀都已经帮我们寻找过了,中国有所谓“ 神农尝百草”,像我本身是中医师,这些祖先用生命去品尝各种药草,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没有毒的?哪些有什么药效?他们用生命去 寻找、去尝试过,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是好?哪些是要避开?佛陀也是一样用生命去找寻,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方法是很妥当的方法?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 要的寻找,可以舍下很多的方便法,所谓“正直舍方便”。

二、 现在的范围又缩小到呼吸上面的寻,就寻找点、线、面方面,或是寻找怎么去调整,在变换的过程,它就是寻找,当你寻找到一个不错的方式之后,就安止在此方法 上面,然后继续在上面用功,叫作“伺”。只要“寻、伺”继续做,又懂得放松的要领,后面的 “喜觉支”就会产生,一般打坐不容易产生“喜觉支”,就是因为你一直在练工夫,或是不得法,最重要是没 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喜觉支”是由“伺”而产生。

学员问:当我们在观呼吸时,是要安住在一点?还是一线?还是体?或者说三种都可以自由的变化?

法师答:

一、 如果还停留在“点”与“线”之时,“喜觉支”不容易产生,因为此时你的心还在 用力、努力的过程,当来到“面”之时,你的心才比较容易放松,放松,此时“喜觉支”比较容易产生。当 “喜觉支”产生之时,就要讲述到“受念住”,有两种练习方式,一是继续观察你的呼吸,让“ 喜觉支”自然生、自然灭,另一种方式就是当你进入“喜觉支”里面观察,去体会什么叫做“喜觉支 ”,身体里面的波动、变化是如何?去观察、去体悟,体会当下都是不断在生生灭灭、不断在变化,这里面就有“受觉支 ”,意即“受念处”与“法念处”。当在观呼吸时,觉得好像要用力,就是在寻、伺的过程,记 得!“喜觉支”是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上面,不必再用力在拉扯,“喜觉支”才会产生。如果你的心还很容易跑 掉,还会觉得很累、很疲倦,还要再用力拉扯,当然这些都是一个过程,都是要经历过的,只要你还在寻、伺的过程,“喜觉支”就不容 易产生,但是这就是坏习惯,我们要把它矫正成为好习惯,因为总是要有过渡时期,要给自己时间。

二、 所以,我不会逼你赶快产生“喜觉支”,如果期待赶快产生“喜觉支”,就会有所求,当你越希望入定,就越 没办法进入“定”;当你越有所求,你的心就会绷紧,就没办法产生“喜觉支”。因此,精进用功只要掌握住 方法,好好用功一门深入之后,寻、伺稳固安定,懂得放松的要领,“喜觉支”就会出来了。如果欠缺前面点、线的基础,你的心很容易 跑掉,因此前面的基础还是要具有。

三、 所谓“喜觉支”,就像是当你很高兴的时候,最初会哈哈大笑,但是哈哈大笑总不会持续几个小时吧?!前面很高兴、哈哈大笑,但是后 来还是会眉开眼笑,内心还是会很愉快,还是会微笑、有笑容,这就是一个比喻,就是进入“乐觉支”,因此“喜觉支 ”是频率比较高、比较强、比较大。比如我现在敲这个磬,一开始敲下去声音满大声,在很大声的阶段,假设整个过程是一分钟,前面十秒钟就像 “喜觉支”,后面这些会余音绕梁,叫做“乐觉支”,因此“乐觉支”就是跟在 “喜觉支”后面,“乐”是更安祥、更柔和。前面敲下去的大声剂量高、频率高的,是“喜觉支 ”,后面慢慢余音绕梁的,就是“乐觉支”。

学员问:在行、住、坐、卧之时,在观察之中,要不要把呼吸也观察进去?

法 师答:如果在动态时,有两个著眼点,一是继续把主要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然后身体只是走,主力不是放在身体上面,但是你知道自己在走路,不会撞到墙壁, 因为还是稍微有在看、稍微有注意,这是一个方法,可以继续把你的主力放在呼吸上面,把七八分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两分放在身体上面,这样就好。另一种方 式就是不去注意呼吸,而清楚觉察当下的移动、动作,意即“身念住”都可以应用,这两个方式我们要掌握到重点,最主要是让我们的 心,能够清楚明觉活在当下。当你放在呼吸,呼吸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你的身体动作,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两者都可以。因为有时候你需要宁静,有时候你需要动, 这些都可以去练习、可以去应用。

学 员问:在我们观动作时,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要专心睡觉,是不是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动作上?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观吃饭,睡觉的时候-观睡觉? 另外我们在吃饭或睡觉时,是不是也可以把知觉打开?对所有大自然、外界空间都保持一种知觉?因为在我昨天睡觉之时,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好像比以前睡的 时候,感觉更敏锐一些,半夜有人上厕所、起床,这些我都能够觉知到,这样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就专心睡觉?别人的动作就是听而不闻,不要去觉知它?

法师答:这样的睡觉就没慈悲。

学员问:是不是做什么事情,就专心做那件事?也是活在当下,还是同时保持觉察,也觉知这周遭的一切?

老师答:别人半夜起来尿尿,你没有觉知,不去观察他,就是不关心他们,就是不慈悲啊!好啦!开玩笑的啦!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睡觉,不要鸡婆啦!

学员问:因为这是我昨天发生的一个现象,它是自然发生的,我不是刻意要去把视觉打开,刻意注意到别人起床,可是我就是知道,觉得很有意思,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我才问这个问题,这是满新鲜的经验。

法师答:好啦!没关系!样样都可以去体悟、经验一下。

学员问:在禅修的道理方法上,是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就专心睡觉,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洗衣服的时候就专心洗衣服……?

法 师答:对!当然这是轻松的小插曲,一开始我们还是一样,都把觉察力放在我们的内身、内受、内心、内法,把察觉力放在我们本身的身心上面,心才不会散乱,就 像弓箭要射出去,一定要向后退,将来你的觉察力要普遍广泛,而又保持清醒明觉,必须能够退回到比较小的距离,好好在这里,把这个“点 ”好好弄好了,你的内身能够清楚觉察,就能够“将身比身”的观察外身。如果你本身不明,没办法清楚了解众生,因此一 样都把这个心,先回来看我们自己、观察我们自己。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睡觉。

学员问:老师您昨天讲说要观呼吸,我一回去躺在床上就继续观呼吸,结果睡觉的时候都半醒半睡。

法 师答:你在睡觉的时候,还是很努力的在观呼吸,有在用力,没有掌握到放松、放松,观呼吸会帮助你进入熟睡。好!今天互动就到此,不错!大家也都不错、满用 功的,很多方面帮大家破疑解惑,希望有助于你的修行,能够越得心应用、进入情况,好!现在就下座,一样继续保持禁语,跟大家讲述的修行方法,大家要继续用 功,静态、动态、禅堂内、禅堂外,都要继续用功,好好把握难得的因缘,大家的身心能够不断净化,心灵品质就会不断的提升,明天开始讲解【金刚经】,大家的 震撼力、体悟力就会越加深。

    【金刚经】深义开示

禅修已经进入第四天,这是最不容易熬过,也是酸痛、胀麻最严重的时候,因为大家平

常 不是在上班,不然就是忙碌于很多的工作、很多的法务,很少像佛陀时代,大家能够在森林中,一心一意的修行。如果能够回到佛陀时代一样专修,又与大自然为 伍,平常的身心就已经相当的安静调和、平和安详,当佛陀讲述一些很深的法义,大家很快就可以进入禅思-“止观双运”,这样的体悟 就会很快。由于目前国内、外的客观环境尚未俱足,只能够一年里面找几天的时间举办禅修,大家平常也都很忙碌,因此在这短短几天内的禅修,前面几天往往有一 大半是在消化你累积下来的疲劳,还有因为你的心常常是到处攀缘、动荡不安,故而前面几天为了让你的心渐渐调伏下来很不容易,就像一匹心猿意马一直在奔跑, 跑动习惯了,要让它安静下来,非常不容易!所以,禅修的第二、三天,这是最辛苦的阶段,到第四天慢慢可以克服,过了第四天,就能够渐入平稳、平顺的阶段。

   不错!大家在这几天都很努力,很精进用功的一步一脚印在做,相当好!尤其是在夏天高温炎热的情况之下,要把身心稳定下来,难度更高!大家也都熬过来,表 示你们的出离心-要迈向解脱的魄力、决心,是相当强!很好!要有这一种魄力、决心,才能够做到“佛道无上誓愿成”,禅修已经进行 快一半了,大家现在才渐渐进入佳境,要继续把握、继续用功。

   如果大家没有正确而深入的闻思基础,光是在“出入息法”上面练习、练习,到后来只会形成练工夫似的禅修,理论上可以在禅坐时观 呼吸,好像可以进入到涅槃寂静,可以体证到“无常”、“无我”,但是实务上、实际上,是不可能!因为当 你在禅修、在寂静、在观“出入息”的情况之下,所进入的涅槃寂静,是进入四禅八定后面的宁静,但是这也算是禅相的一种涅槃寂静, 严格讲是属于“无色界”的层面,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寂静,而且“我慢”不是在禅修里面断除,它是可以很 大程度的淡薄、降伏,但是真正要断除,不是在禅修里面,因为在禅修的环境很单纯,真正工夫的检验,是上战场、回到滚滚红尘,或是回到你的常住,在历缘对境 才是处处在检验。所以,很多学员都会报告,当我在禅修期间是不错啊!觉得很好啊!但是一上战场,很快就阵亡了!这是真的啊!

   所以,修行是要有动有静,包括一位在国际上相当有名的比丘,现在已经圆寂往生了,也曾著书叙述如何进入涅槃寂静、解脱的世界,介绍一些次第、步骤,但是 当我看了之后,他所介绍的涅槃寂静,一样都是在禅修、禅定之中,慢慢的进去、慢慢的进去,这只能算是一种涅槃寂静,但还不是真正的“无余涅槃 ”,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因为是在禅修、禅定之中进入。当你出了禅定之后,在历缘对境之中,才是真正活生生的。 另外,你自以为修行很高,已经历过涅槃寂静,已经有相当的体悟,认为现在可以出来弘法了,不错!你很快会成为一个很有名的禅修指导老师或是禅师,但是紧接 而来的是名、利的考验。当你有了名之后,会不会展现我慢?会不会展示我是、我能?当你沾到利的时候,会不会有贪心?名、利的腐蚀性是很强的。

   如果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名、利对你来讲是没有腐蚀性,问题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因此禅修中的涅槃寂静,不叫做真正 的涅槃寂静。学佛、修行不是在禅修中,较量境界的高低,不是的!学佛是要应用到一切,你的心解脱自在,世间的“八风”对你来讲, 真的是吹不动。所以,我们要学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是僵硬的、不是死板的。以我所了解的来讲,在国际间几位有名的禅师、大师,比较推崇、尊重的一位,算是佛 使比丘,他是有体会到大乘般若系统的精华。在国际禅修中,包括南传,真正有体会到大乘般若系统的,我所了解的是佛使比丘,后来我去探讨:为什么他会有这样 的智慧?因为具有大乘般若系统的智慧,所展现出来的智慧,跟一般修行人所展现的匠气不一样,他不会很拘谨。佛使比丘是一个满踏实、很认真、很真实的修行 人,他所展现出来的,是比较柔和、人性化的一种风貌,而且他里面是有智慧的、有生命的。

   有些是修行、修行,虽然有人认为他的证量很高,但是可以从他的脸相、相片看出很多修、修到后来是很僵化。如果你的修行修到后来是很僵化,表示你还是在苦 海,还是在很紧绷的世界。如果真正得到佛法的核心、般若智慧方面,是会很自在、很洒脱,因此佛使比丘的一些书籍可以参考,它里面是比较具有灵活方面的般若 智慧,当我说:奇怪!为什么佛使比丘人会有这种智慧呢?原来他的祖父是中国人,他的祖公曾经把中国的【六祖坛经】带到泰国,因此从小有接触到【六祖坛经】 方面的讯息,他著有一本书-《菩提树的心目》,带有【六祖坛经】的味道就满浓的,因为他有华人的血统,当他接触到般若系统,在泰国佛教界所带起的改革风 潮,就像台湾的印顺长老,但是两者有所不同,年龄是差不多。

   泰国佛使比丘很重视实修实证,因为他发现整个泰国佛教方面,表面看起来是很兴盛,但是很多还是一样,不是走上名利心,不然就是修、修、修,然后只是学到 一些佛法的皮毛、外表、外壳、形象,修到后来很拘谨、很僵化。佛使比丘同时有接触到南北传方面的讯息,般若系统方面也有接触到,因此他有掌握到核心,等于 是带动泰国佛教素质的提升与改革,因此在泰国,佛使比丘在世时,地位是相当崇高,但是他不去兴办组织、当僧王,他对这些没兴趣。真正重视修行的人,对当什 么大官、大位没兴趣,但是他所影响的层面,却是整个泰国佛教界都受其影响。

  当我在1989年到泰国参访,当年他好像是83岁, 当时我们国内对南传方面的讯息都还很封闭,认为人家是小乘的、不了义的,都还很瞧不起别人,但是我个人不受传统观念框限,我不认为是这样,到了当地参访之 后,带回不少资料,人家展现的积极弘法之心、入世耕耘之心,哪里是小乘人?!他们百姓对出家人的尊重,以及出家人对一般百姓的法上互动,都是我们北传做不 到的,当时我到当地去参访、也去参学,真的是体会满多的。像我那一次去佛使比丘的道场禅修,他们是每个月的一号到十号都有举办禅修,我们是属于国际班,因 此有来自于世界很多国家的学员,大概有八十位,至少来自于十几个国家以上,外国人真正要修行,慢慢都是跑到泰国或是缅甸去。

   当时我在学院研究所,也认识几位外国来的朋友,他们都是很感慨,在缅甸、泰国也都参访过,本来是要来台湾参学,但是在台湾到处就只是做一些传统的仪式、 法会,或是一些传统的方式,但是这些传统的佛七或是禅修方式,外国人他们没办法接受。所以,真的我们要觉醒啊!不要关起门来,在那里自大啊!我们要打开视 野,要客观如实的了解,这样才不会己大人小、然后自赞毁他,我们才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而且人家的优点在哪里,我们才能够吸收学习。对空海而言,都是要打 开胸襟、疆界、视野,人家的优点在哪里,我们吸收学习。因此,到后来就是把南北传做一个综合整理、消化,以现在来讲,已经没有南北传之分。把佛法的优点保 存下来,掌握佛法的核心,放下那些派系、派别之争,因为我们是为解脱而来,不是要成为宗教徒。

   我们是为解脱而来,佛陀到此人间示现,也是协助大家迈向究竟解脱、安心自在,让我们内心的苦、不安,完全的彻底解除,有掌握核心就在不会在派系见诤不 断,现在我们就把这些精华、精髓跟大家分享,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好好的珍惜,好好继续再下工夫。现在大家在里面禅修,我是全程陪伴大家一起成长,由于前 一段期间,整个北台湾,尤其是基隆地区都是久旱不雨,温度又是非常高,如果你有慈悲悯众生之心,也会祈祷老天普降甘露,很不错!这两天终于有普降甘露,当 我们看到这些天降甘露,就像是看到真实的观世音菩萨普降甘露,大家不要把观世音菩萨,变成固定的一个形相,天降甘露、滋润众生、长养群生。如果真正闻思深 入,打开智慧眼去看,不但看得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也会处处心怀感恩。我们的十个结、我慢,都会断除很快。

   就像元晓大师,在下大雨时,他也在雨中唱“无涯歌”。当他听到国家统一、分裂战争止息之时,他是热泪盈眶啊!为什么?不了解的 人问他:你为什么会流泪呢?真的都是心怀天下众生。所以,修行是要来到放眼天下、心怀天下众生,你有这种无边无量的胸襟,才会跟佛陀所讲的“ 解脱道”相应,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我们的魄力、决心,但是真正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 ”的大慈大悲之心,修行才会有成。因此,修行不只是在方法上面练、练、练,然后练成为一个修行匠,练出自己的工夫很厉害,然后越练、越修, “我慢”就越大,这是不正确的。整个修行过程,就是我们视野的打开、心量的打开、心灵的净化,意即整个解脱道非常重要的核心,方 便法就是协助我们朝向这个核心迈进,大家不要执著在方便法上面。但是,没有方便法,身心又不容易沉淀;没有方便法,视野不容易打开。

   有关“名色分界智”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多下工夫,要好好认真去做,因为“名色分界”能够清楚区分,意 识之流有看到之后,就要带大家进入到“心念处”的开发。当“心念处”开发稳定,才能够来到 “明心”的阶段,记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大家是要精进用功,但是身心要放松,但是不放纵。在放松、轻松、柔软、祥和的情况之 下,好好的用功,你的进步就会快!再来,要精进用功,但是无所求,当你越有所求,身心越绷紧、越得不到,只要依著方法傻呼呼去做,这样越快,无意中进入 了,你也不知道。所以,你不要想说:奇怪!我要怎样才能够进入初禅?当你越是想进入初禅,越是进不了,你就这样傻呼呼的,一步一脚印去做。有时候会出来 说:哦!原来我已经进入初禅了!哦!是这样!因此大家不用担心,现在你们坐在座位上,就像母鸡在孵蛋,不要常常在想:奇怪!小鸡什么时候才会孵出来?什么 时候才会跑出来?或是孵了一下子之后,就跑出去玩了。

  【阿含经】记载佛陀讲: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孵蛋,鸡蛋不会孵出小鸡,只要你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去孵蛋,自然水到渠成。所以,精进用功、无所求,放轻松去做!跟大家勉励一些要点、要领,请大家继续用功。

   有关动态中的动中禅方面,现在我的两个手代表两个脚掌,先站立好之后,从右脚或是左脚开始都没关系,你先有意念,然后再有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平 常我们都是意念在先,意念在前引导,身体才跟著动作,但是因为你的身心动荡不安,很粗鲁、很粗糙,因此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导,现在我们把纠缠在一起的动作, 先透过“有为法”分开,不是刻意去扭曲、刻意去造作,这本来就是一个事实的存在,现在只是把它扩大、放大,让大家看清楚而已,基 本动作、基本功夫做好,慢的动作清楚觉察到之后,才慢慢把动作加快,我们做这些设计,都是有相当用途的,对大家的帮助都会很大。

   你的脚在还没动作之前先站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然后起个意念-提,右脚提起来,离地、提起来;再起个意念-移,右脚才向前移动;再起个意念-落,脚掌 才落下去,然后再起个意念-触,去感受脚掌与地面的接触。如果可以,赤脚经行更理想。当你赤脚接触地面,感受地面的冷热。再来,因为你的左脚开始要移动 了,在左脚移动之前,你的重心一定要交换给右脚,过程中一样要去觉察右脚脚掌,本来在触地是两公斤的重量,当你的重心移过去,会从两公斤、然后在一秒钟之 内,从两公斤开始,然后五公斤、十公斤、二十公斤、三十公斤、五十公斤……,它都会一直加、加… …,加在右脚掌上面。必须是全部的重心都移到右脚,左脚才能够提起来,在左脚还没有提起来、重心的转移,右脚掌触地所承受重量的觉受,已经 包括“受念住”了

   要去觉察右脚从最初零重量,然后慢慢的加、加……,在一两秒钟之内,从零公斤加到五、六十公斤,去感受其中的变化与承受, 以及“压”的觉受。再来,重心都交给右脚,然后再换左脚,在还没有下达口令之前,都不要动,下达口令“提 ”,右脚再提起来;然后再“移”、往前移;再“落”,落的过程,不是说下达口令之后,你的 意念就跑掉。当你下达口令,动作都要觉察到,然后落、然后触,因为你的重心要往前移动,因此又要交给左脚,然后去感受左脚的触、受,承受重力的感觉。再 来,全部交给左脚,右脚再移动,简单的一个过程就是提、移、落、触,重点是你一开始要先有口令、再有动作,不要想说:“这不是很刻意造作吗? ”是有一点刻意,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练习,你的心无法清楚觉察意识之流,“心念住”不容易开发出来。

   这样做、做……,慢慢都能够清楚觉察,动作也可以再稍微快一点,如果你的动作快一些,但是却觉察不到了,于是速度就要缓慢 下来。如果刚才在做这些动作,你在打妄想、意念没有跟上、没有做好,请你倒带回来重做,把动作再重播一次、清楚觉察,如果都清楚觉察了,到最后把动作再慢 慢加快,过程都有做了,也清楚觉察,再来就是进入到我只有动作,而不去下达口令。原来是下达口令再动作,当熟练之后,就只有动作,而不去下达口令,动作一 样是提、移、落、触,但是不刻意下达口令,然而此时的觉知力势必比前面更敏锐,你才能够清楚觉察,现在的重点不是在脚的提、移、落、触,你是有动作,但是 重点在于看到动作之前的意识之流,虽然你在这个阶段没有刻意下达指令,但是要觉察到在动作之前,你的脑海、你的意识里面,还是有在下达指令的。

   原来下达指令是在“口行”,所谓的身行、口行、意行,虽然没有讲出来,但是嘴巴里面有在念、有在下达,就是一种“ 口行”。然后再熟练之后,“口行”就可以放下了,虽然嘴巴没有下达指令、没有讲出来,但是你在动作之时,要去看到动 作之前,你的意根、意行是有在指挥、在动作,要深入到“意根”的开发、“意行”的觉察,慢慢去看到自己 没有刻意下达指令,但是在动作之前,大脑深层里面都有在下达指令,包括再慢慢的,你的花样就可以再多一点,可以把脚抬起来,然后可以后退,向左移、向右 移、向前……,可以稍微调皮捣蛋一点,但是动作不要快,动作、花样变化比较多,这时候是要去看到:竟然我要后退、要左、要右 ……,在动作之前,都有在下达指令,“意行”先下达指令,在一股指令到达之后,它才会动作。大家在 这方面马虎不得、一定要做,才能够来到“名色分界智”,慢慢清楚看到在所有动作之前,都有下达指令,包括平常走、走、走到靠近墙 壁,就很自然的要转弯,但是当你的敏觉度够了,就会觉察到,其实在还没有到达墙壁之前,你都已经有收集讯息,在意识、意根里面,已经开始有预判了,在几步 之后我要转弯……,大家都要清楚觉察到。

   你不要想说:“我来到这里修行,是要求禅修、要求禅定、要求感应,你教我这些,是不是把我当作小孩子在练习啊?… …”千万不要低估这样的过程,这是“名色分界智”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唯有这方面能够清楚做 到,有刻意的先指令,然后再动作,再来不下达指令,然后只是动作,但是敏觉度要觉察到你动作背后的念头、起心动念。如果在做第二个阶段,觉察不到就表示你 的心还不够微细、还不够明净,觉察不到表示还在“无明”,就要再退回前面继续下达指令、再动作。当你清楚做到了,就可以放掉,然 后只是动作,看意识之流在指导,这方面能够做了之后,才能够体会到所谓身心有交集,但是也有不交集的部份;也才能够体会到何谓“意根 ”为主、身体跟在后面的,因此它是“意行”在先、“身行”在后,才能够来到“ 名色分界智”。

   具足“名色分界智”的工夫,才能够到达“明心”的阶段,将来才能够有离系的力量,才不会常常成为境界 的奴隶。所以,不要小看这样的过程,要扎扎实实去做,这是属于动态中的“经行”,至于静态中呢?让你又看到更微细的意根、意识之 流。怎么做呢?当然,在静态之时,心的宁静度会更高,这时候在动态之时,本来是用脚在走,现在静态之时,我们身体没有移动,但是你的双手掌就代替你的脚, 就像你的双脚一样,双手一样放在腿上,在你的座位上面,一样开始下达指令“提”,右手掌才提起来;“移 ”,右手掌才向前移动;“落”,手掌才落,然后放在腿上感受“触”。再来,换左手一样也是 提、移、落、触,同样的口令与动作。因为我们现在的范围比较小,因此下一次换右手要做时,本来是要向前移动,现在没有地方可以移动,这时候的移动可以向 后,一次向前、一次向后,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做这些都是没有声音,在很宁静的情况之下,把手就放在你的腿上,第一次向前移动-提、移、落、触,然后再换左手-提、移、落、触,再右手-提、移、落、 触,可以向后-提、移、落、触,或是向左-提、移、落、触,或是向右……都可以,反正就是大腿附近的范围。这个动作大家做 了,这样是让你的身心合一在修行,慢慢又可以把下达指令放下,只是手掌在动-提、移、落、触,这时候不去下达口令、去觉察,觉知力一方面有感觉到手掌的 动,最重要是要看到那股意识之流,你的意念、你的意行有在引导,要向后、向左、向右……,都有“意根 ”在引导,这一点要去看到。所以,静坐的时候可以观察得更微细。

   禅修要有动、有静,有禅堂内、有禅堂外,都具有相当的用意,这方面能够做到之后,再来进入更微细的,手掌只是放在两腿上,手掌不动了,只动手指头而已, 更微细!因此我们那个心的明觉度,是越来越开发、越微细,觉察是越来越深度、越微细,如果这方面不做,真的就是“无明行”、无明 冲动,我们的心充满著贪嗔痴、污垢,这方面做了之后,你的身、心会渐渐沉淀,而且真的会来到“明心”的阶段,这时候当越来越微细 时,你的手掌不动,如果够宁静,可以只动手指;如果还不够宁静,可以先下达指令,要右手的拇指动,右手拇指动起来,然后再来换左手,下达指令让它动,看要 动哪一只手指头,要慢慢看到我要动哪一只指头,一次右边、一次左边,至于哪一只手指头,可以不按照次序,你要慢慢看到,本来是有下达指令,如果够敏锐,可 以不要下达指令,只是手指动就好,左、右手的手指,轮流、轮替的动一动,一次只动一边手的一只手指,你只是动,然后去看到哪一边的手指要动,有一股意识之 流跑、跑、跑,跑过去,在还没有决定哪一只手指要动之前,它会有一个寻寻觅觅过程。

   当我寻找到这一次要动右手的中指时,中指才会动起来。现在我要换到左手,那股意识之流又跑、跑、跑,跑到右手,然后看你要动哪一只指头,你决定要动哪一 只指头,那只指头才会动,都是进入到很微细的。看我们微细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工夫要做好,否则没办法“明心”,当你是在 “无明行”、无明冲动,这个工夫可以说,如果还很动态、很粗的方法没办法进入,还依赖其他种种的一些修持法门或是法器,都没办法 进入啦!还很粗啦!一定要来到很微细的,然后去观察微细的动作、动作之前意识之流,这样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越微细,敏觉度才会越高。为什么要做这方面 的训练呢?让你慢慢体会到身行、口行之前,你的“意根”都有在冲动,包括你想眨眼或是想瞄一眼,这里面都有意念在动,就是要让大 家慢慢看到,我们动作之前都有起心动念,就是要看到我们的念头,包括你要讲话之前,你要表达什么,你要讲一句话之前,里面都会先有酝酿一股能量出来,才会 开口讲话。就算你没有讲话出来,但是你里面那个念头,都有意识之流在流动。

   所以,让大家慢慢的深入、慢慢的深入,看到你的各种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让你看到起心动念,慢慢来到禅宗所讲的“参话头 ”。所谓“参话头”,千万不要去抱一句什么公案、什么一句话,然后在那里一直参、一直想,想著:“到底 狗有没有佛性?……”狗有没有佛性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还是苦啊!狗有佛性或是没有佛性,还是在苦海里面啊!因 此重点不是在参那些,事实上就是所谓“参”就是观察,要去观察到话头,要说话之前的最前头,也就是你的起心动念,“ 参话头”真正的意思要清楚去看到,你要讲话之前的最前头,也就是一开始的起心动念,你就要能觉察到。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讲话的速度就是很快 的;如果你的心够宁静,就能够觉察到。

   当我现在要讲话,真的它有在酝酿,这方面有什么用途呢?将来当你在骂人,就可以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骂人;将来当你在展现“我慢 ”,可以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内心是有我慢的。以前是死不承认、死不认帐,但是被空海法师看透了,当你自己很真实,就可以看到内心有没有 “我慢”在展现?有没有嗔心?表里有没有一致?我们常常是嘴巴讲一回事,心里面却是表里不一。就算别人看穿你的底细,你还是否 认,就是处在“无明”的世界,现在就是要明、明、明。所以,这几天就是沉淀的工夫,然后是来到“名色分界智 ”,慢慢把我们潜伏的心念、起心动念,包括要深入到潜意识,去看我们很潜伏、很幽微的心态,能够看到佛陀所讲内心的十个结縳,就有工夫可以照 见到了。

   能够有“明心”的工夫,你哪里在打结,就可以照见到了,照见到,就好办了!就容易解决了!大家离解脱就不远了!你有没有做?是 欺骗不了明眼人的,大家真的一步一脚印去做,就能够来到所谓的“明心见性”,绝对不是抽象的,真的是可以做到。要多久?不待时节 因缘!真正一步一脚印去做,有可能在我们这一期禅七里面,就会有相当深的体悟,大家不要小看自己,以无所求之心,只要一步一脚印去做,傻乎乎的去做,当你 越快溶入、越快体悟到,把一切的知见、我是、我能、我慢,统统放下!大死一番!好好去做、最快!这一期禅修前后是九天,完整是八天,现在已经过了一半,前 面这几天是最不容易经过的阶段,但是大家必须有毅力、有耐心,能够坐下来,后面才能够来到苦尽甘来的阶段,前面这几天是让大家的身、心能够稳定下来,如果 没有前面几天的沉淀,我们的身还是躁动不安,还是如此的冲动,后面就没办法体悟法、没办法见法,都只是用头脑在思惟想像而已。

   所以,前面两天是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渐渐安定,各种冲动能够缓慢下来,“身念住”方面能够开发出来,“受念住 ”、“心念住”也才能够开发出来,当身体的冲动缓慢下来,心的冲动才会缓慢下来,没有透过几天的沉淀,是没有办法做 到的,除非你平常都很认真在闻、思、修、证,平常就已经很用功,一般的情况通常都是要经过三、四天的沉淀。现在大家已经通过这些考验,接下来是 “心念住”的开发。因为“心念住”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身、受念住”就 是在帮助我们稳定“心念住”,当“心念住”能够开发出来,才能够来到“明心” 的阶段。

   “明心”有两个很重要的目的,第一是见性、见法;“明心”之后,才有办法真正体证、亲证 “三法印”,才能够真正见法。第二、当你“明心”之后,内心里面的种种贪痴嗔、我慢、以及结缚,才能够 真正照见到,清楚看到你的起心动念,因此“名色分界智”、“明心”的过程。如果你马虎、没踏实去做,平 常的历缘对境,常常都处在“无明”的情况之下,你在起贪、也不以为然;在起嗔、也不以为然;你在造口业、在两舌,你也不以为,就 是“无明”,就会处在迷惑的状况之下,然后就会造业、就会受苦,就是惑、业、苦的世界。今天修行就是要把“无明 ”转为“明”,要把无明的冲动转为“明行足”,佛陀的十个名号,其中一个就是 “明行足”,都不是抽象。

   所谓“明行”,是你的心很清楚明觉的活在每一当下,做什么事情都是清清楚楚,只要“身念住”、 “心念住”开发出来,有“明心”的阶段,你的贪、嗔、痴、我慢,很微妙!它就自然会渐渐的淡薄、渐渐的 止息,因此“心念住”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明天会带大家进入溶入法流、法音里面,去体悟各种声音穿流而过,也就是 “观音法门”,但是跟一般所了解的“观音法门”不一样,是实际真正法界的法音,极乐世界的鸟在跟我们宣 讲“三法印”,这里就是极乐世界,这些鸟都会跟我们说法,只要你的心宁静下来,真的可以听到什么叫作“无常法印 ”,什么叫作“缘起”,什么叫作“生生灭灭”,明天大家就可以逐步去体悟、去体证。

   所以,只要“明心”之后,就来到“法念住”,也就是要见法,后天的因缘情况可以,就会带大家到户外禅 修。这几天把整个四念处的修法,以及闻、思、修、证,都慢慢结合起来,有些新学员会觉得进度比较不容易跟上,没关系!不要气馁!随时归零。当下跟大家讲述 什么方法,你就尝试著去做,当下宣讲什么方法,你就马上去做,你能够做多少,就能够体悟多少,你所下的工夫不会白浪费,千万不要说:“我跟不 上啊!我没办法……”就在那里担心,在此摇晃、拉扯,对你来讲反而不好,因此前几天已经过了!昨天也过去啦!今 天白天也已经过去啦!就在现在、现在,请大家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这是最重要!当下告诉你怎么去用功,就好好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你的进步会很快。

   “心念住”的开发、深观缘起,一开始要体悟“无常法印”,协助的方法就是从“观音法门 ”进入。在身心宁静、身心柔软情况之下,才能够真正体悟法音、法流。什么叫作“法流”?“法流 ”就是法界现象界的一切,一直是当下在刹那生灭、流动变化,一直在变化,佛陀归纳为“无常法印”,所谓的 “无常”是中国【易经】所讲的变易,现象界的一切,一直都在变易、变易、变易,只是我们的心没有宁静下来、觉察不到,现在大家透 过这几天的禅修基础,开始可以去喝到、去品尝,只要继续脚踏实地去练习、去听闻、去溶入,很快就可以切入这个声音。为什么我们选择从声音开始呢?现在是用 听的,现在请各位用你的心灵聆听前面空海所讲的,声音是在当下、现在,我讲了一句、一字之后,那些马上就消失了,声音马上穿流过你的耳朵了。

   因此,所有声音,如果是禅相、幻觉,那是另一回事,因为你没有正确闻思基础。只要有正确闻思基础,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外面的虫鸣鸟叫声、蟋蟀声或是蝉在 叫,都是当下、现在、正在发生,是现在进行式。如果你的心能够调频对焦,清楚听到蝉鸣声、鸟叫声、风声、雨声,就是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再慢慢体会到鸟叫声 或是蝉鸣声,都是当下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蟋蟀声一样都是马上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刚才当我在讲话,外面那些蝉在叫,都是这样,然后它现在又停了,在宣说 涅槃寂静,宣说“三法印”。所以,现在一开始,你可能会很认真用耳朵去聆听,没关系!如果你的稳定度够,是会全然的放开,很松、 很柔,完全不用力,呼吸的一种点、线、面、空,把觉察力从身体的觉察范围,然后全然的放开,跟整个虚空溶为一体,那一种放,不是用力去撑开,是你的觉察力 在哪里,就变成无所在、无所不在,它不是系在某一点上面,没有用力,就只是放开,与虚空是一体。

   如果能够具有这一种稳定度、明觉度,那些鸟叫声、蝉鸣、蟋蟀声、雨声、风声……,它都是自动的,很自然穿流过你的心灵,不 是你跑去聆听,而是这些法音自动穿流而过,自动向你宣说无常法印,如果你还没办法放开,以有为的方式去聆听。当你的心宁静下来,去听听那些鸟叫声一直叫、 叫、叫,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有生有灭、也有段落,以前你不知道无常法印,慢慢现在去聆听,真的是叫过了,声音马上就消失,前面叫过一句话,马上穿流过你 的耳朵,然后现在再说它是什么,那个都又流走了。如果你要起念头去说:“喔!那个蝉的叫声很好听!”当你生起这些念头,当下的声 音就听不到,你所在描述形容的,是刚才以前的,你没有跟当下的声音在对齐,对焦。

   所以,如果真正溶入当下正在流动生灭变化的法音、法流,就会来到“言语道断”的境界,当你政要说它是什么,那个已经跑走了,而 现在你又没有对焦了,唯有你全然的放开、没有抓取,不要在火车后面追赶,全然的放开,你就坐在无常法流上面,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去品尝、去觉悟那些法音, 现在是要来到真正的喝到。当你真正喝到,法音一直穿流而过,就像你在喝甘露水,就去体悟:嗯!真的!它是一直的在生生灭灭,穿流而过、穿流而过,前一分钟 所听的,早就消失了,现在的蝉正在叫的,是现在正在叫的声音,因此“观音法门”是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首先能够协助你活在当下, 其次是不断告诉你活生生的无常法流,在“耳根”与“声尘”对焦,聆听“观音法门 ”,聆听这些法音,去体悟什么叫作无常法印,鸟叫声宣说“无常法印”,不是在极乐世界的鸟才会宣说,我们灵泉禅寺的 鸟也都在宣说,只是你的心到底是明、还是无明而已。

   只要你的心宁静下来,听闻各种声音,一次听闻一种声音,慢慢去体悟,然后再放开、慢慢聆听各种声音,有时候蟋蟀声比较明显之时,就听听蟋蟀的声音;如果 有下雨,一方面聆听雨声,一方面看那些云、那些雨,都是当下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如果能够从 “耳根”开始去体悟,体悟到“声尘”是一直在生灭变化,然后其他的眼根、舌根… …六根,就可以慢慢依此类推,一一去检验、去求证,流水也是一样在穿流而过。再来,去体悟到“无常法流”,静静地 站在风吹动比较明显的地方,全身放松、放空,然后让那些风吹拂而过你的身心,吹过你的脸庞,吹过你的身体,你去感触。尤其我们的脸颊非常的敏感,你去感受 风一直吹拂过你的脸颊,每一分、每一秒吹到、触到脸颊的这些风都不一样,这是用身体的“身根”去接触这个风,是属于身与风界在接 触。

   用你的心去体会风一直吹拂而过,用你的心灵去体悟每一分每一秒,风都一直在穿流而过、穿流而过,从皮肤的接触,一样可以体悟到何谓“无常法 流”,风也都在宣说“无常法流”,外面的风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当你慢慢再观察到你的呼吸,有没有在跟法界的风在交 流?身体的呼吸就是身体的风界,我们这个四大组成,身体里面的风界元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跟大自然的风一直进出交换,现在要渐渐来到你坐在外面,连呼吸 都要去体会风流动,去体会身体里面的风,也是跟法界的风一直在交换、在流动,去体会身体里面的风界元素,一样都是刹那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异,前一分钟身体 里面的风界元素,跟后一分钟的风界元素已经不完全相同,从这里慢慢去体悟内、外一切的无常,现在不要讲太多、太复杂,只要从“耳根 ”或是皮肤去接触那些风,慢慢去体悟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当你从这里体悟到了,再慢慢从其他五根逐步扩展,这样就会很扎扎实实的,当体悟到 “无常法印”之后,“缘起”与“无我”,我们后面再继续分享、再深入。大家要 掌握一个原则,精进用功、但是不用力,这是很不容易,要去拿捏“放松”的要领。

    【户外禅】

   现在大家可以听闻无常法音,体悟无常法流,平常大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在无常法流里面。在一般的传统观念, 提到“无常”,就认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真是错误的解读。“无常”是中性的,坊间是没有人如此 解读的,但是当我了悟“无常是中性的”,却不向大家宣讲出来,实在无法阐述佛法的真实义,这样也是很可惜,因此我把以上所体悟 的,宣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无常”是中性的,有苦、也有乐,如果我们惧怕“无常”,就是在苦海里;如果 我们能够接受“无常”,了悟“无常”是中性,生命真的就会很洒脱、很自在。如果法界没有展现 “无常”,我们是不会存活著。我们总是惧怕无常、惧怕死亡,如果惧怕“无常”,就不会有出生,也不会有 存活;法界没有展现“无常”,我们就没办法呼吸空气……。因此,“无常” 真的是中性。

   我们先要了解“无常”是中性的意涵,后面再随时随处体证“无常法印”遍一切处。大家可以先从 “耳根”开始,聆听此刻山边的“五色鸟”在鸣叫,还有这些蝉儿的鸣叫声,现在可以静下来聆听,蝉鸣声一 样有频率、有波动,有高低、大小的起伏,这些都在宣说无常。蝉鸣声都是当下这一秒、这一刹那“即生即灭”,一直穿流而过、一直穿 流而过,如果是“恒常”,它就叫不出来了,或是在它叫出来的时候,声音不动、卡死了、不流动了,就变成“常 ”了,就“定”在那里。但是,法界的实相没有这样明显一直在流动、流动,因此我们先从“耳根 ”去接触“声尘”,整个现象界、法界的声音,意即“法音”,一直在流动、流动,一直在穿流 而过,都在活生生宣说“无常法音”。那些鸟儿在唱歌,都在宣说“无常”,当你真正听得懂,就如同在极乐 世界,聆听那些鸟在宣说“无常法音”。

   现在大家聆听一分钟,不必刻意选择哪一种声音,只要听到声音的生生灭灭,一直在流动变化。什么叫“无常”?用你的心灵去体悟, 它一直在穿流而过。现在聆听一分钟的蝉鸣声……,大家有没有听到“无常法音”?蝉声不就是展现 “无常”吗?慢慢用你的心灵去聆听,真的打开心门、不要用力,慢慢就可以体会到“无为法”。只要把心门 打开就好,那些法音是自然穿流而过,自然在宣说生生灭灭,一直在流动变化,当你把心门放开,身心会很安详、很柔和。如果各种因缘具足、定力足够,而且又全 然的放松,很快能够契入“涅槃寂静”。聆听蝉的鸣叫声,是不是有断断续续?可以听到“有声”与 “无声”,因为一直连续鸣叫,它也会很累耶!因此,它有时候唱、唱、唱,有时候也要休息一下,都在宣说无常、无常、无常 ……。叫了那么久,你都听不懂,这样也是很累,所以它要休息一下,我们真的要打开心门,去聆听这些“无常法音 ”。

  全然的放开,各方面都穿流而过,它们是自然跑过来的,不用刻意去追逐,让它穿流过来。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有所选择,等于把我们的注意力调整一下,70﹪是聆听鸟叫声,其他30﹪ 等于是背景。有时候就全然放开、越轻松,原则上这段期间还是尽量禁语,在彼此讲话之间,是听不到“无常法音”;当我们在跟别人讲 话,听不到“无常法音”,也可以从他的话语里面,去听到“无常法音”,这样也很好啊!事实上,现在是要 聆听法界的“无常法音”,禁语的规定可以让大家以更宁静、更敏锐的心灵去品尝,现在就是要实际去喝下“甘露水 ”,实际去体悟所谓的“无常法流”,它一直在流动、流动、流动。你要认为那些声音很粗糙、很难听,当你这么说、很在 意,它们根本不理会你,又继续在唱它的;当你在批评之时,那已经是过去了,它现在又继续在叫,叫著它现在的声音。所以,当你要说它是什么呢?都是在描述 “过去的”,都在叙述“过去的”,你是在抓取“过去的”梦幻,抓取 “过去的”声音,当下活生生的声音是在“现在”。

   所以,要全然放开,才能够活在当下。在走路的时候,可以打赤脚,用你的皮肤去接触地面,一方面除了聆听鸟叫声之外,再去感受脚底与大地的接触,藉以体会 我们的生命,聆听鸟叫声、蝉鸣声,可以感受大地、地球与我们生命的密切关系,设若没有大地的支撑,你、我的生命能不能存在?要用你的心灵一步一步的去走, 聆听一些活生生的法音,大家一方面保持宁静的心,你要打赤脚走也可以,以轻柔、无声的方式,慢慢的走、触地,去感受大地与我们的接触,并打开心房去聆听这 些法音。

   从“耳根”先去聆听声音,能够听到无常法音、无常法流,再从“耳根”这里,一根、一根去推广、去检验 其他,称为“耳根圆通”。不是说“耳根圆通”,到后来眼睛也可以听到声音,不是这样!而是从 “耳根”开始,因为由“耳根”与“声尘”接触之际,处处都可以印证到 “无常法印”,再慢慢就可以去印证“眼根”接触“色尘”,然后“ 鼻根”对“舌根”……,都要慢慢去体悟。现在让大家浸泡在“无常法流 ”里面,浸泡在“无常法音”里面,让大家体会所谓的“无常法流”、“法音 ”。不要说学佛学了几十年,老是在文字堆、经典名相里面钻研,还是找不到“无常”,还是不明了何谓“无 常”,真是很可惜啊!

   佛陀都是宣讲实相,记得!佛陀不是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佛陀是生命的“医王”,是了悟真理实相的一个真人,都在宣说真理实 相,帮助我们破除无明,让我们了悟真理实相。如果我们只是懂得一些空洞名相,学佛好几年还是无法体会“无常”、“无 我”,以及“缘起”,表示我们的观念知见方向都还是有所偏差,尚未真正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有的人认为经典里面在讲述 “五蕴”,于是认为闻法与大自然无关……,都是闭锁在“井底青蛙”里面。 如果以为修行只是在五蕴身心,真是没有打开视野,了解“法身”是什么,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如果只是在打坐禅相里面,去了解何 谓“无常”,一样是在抽象的观念概念里面,去推理“无常”而已。当你在文字堆或是禅坐禅相里面,去理解 “无常”、“无我”,不管你的理解力再怎么深入,不管你自认为“漆桶脱落”、 开悟了,还是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或是拿著你所谓的“无我”去打击别人,事实上这些都是 “我慢”的展现,然而你却不知道。

   真正的“无我”,法界遍一切处,都在宣说“缘起”,真正体悟“缘起”、 “无常”,就可以体证到“无我”,记得!体悟“无我”,第一个基础是彻证 “无常”,第二个基础是体悟“缘起”,如此才能够体悟“无我”,进而体会到 “涅槃寂静”,以及“无诤”。所以,这样一路过程上来,包括现在这一只鸟也一样在讲经说法,大家认为这 是一只菜鸟,也都可以、都没关系啊!都只是一个名相,它一样还是在宣讲无常法音、无常法流,真是遍一切处。有的人会认为说“在禅修期间是可以 体会到,但是回到家里、工作岗位的历缘对境,如何体悟‘无常’呢?……”如果看到活生 生的佛法,回到家里、工作岗位,滚滚红尘、历缘对境一切的人、事、物,都在宣说无常法音、无常法流。

   在大范围里面可以理解,所谓“遍一切处”,包括在禅坐、打坐的呼吸出入息,也都在宣说“无常法流”, 在一吸一呼之中,都在宣说无常法流。空气是流进流出……,都是跟法界在交换,法界的风是在流动著,如果你现在祈求常恒不变, 好啦!因为你的虔诚祈求,一直在那里扣拜到后来感动天了,法界为了满足你的欲望,于是把空气停止下来,让它不流通、不流动,OK!可以满足你的欲望了吧? 结果空气就卡住了、停住了,你想要吸空气、却吸不进来,因为它定住了,你在祈求一个不流动,你在祈求一个“常”,结果空气就定住 了,这样没几分钟,你就会死掉。

   众生常常要追求一个常,一个恒常不变,佛陀讲这是一个梦幻世界,祈求那些就算满足你的欲望,也是一样在自讨苦吃而已,何况法界实相、实际的存在,是不可 能恒常不变,它都一直在流通变化。如果没有“无常”在流动,你不会存活著;如果你能够了悟这些,就不会惧怕“无常 ”,慢慢来到不迎不拒。大家有因有缘在一起,彼此珍惜当下的因缘,但是我们不迎不拒、不抓取。如果没有因缘在一起,一样互相鼓励支持、不会抓 取。如果大家能够了悟这些,包括说对于空海这个人也是一样,能够来到都不抓取,因为他只是一个“手指”,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 相,协助我们回归法界而已,因此大家要慢慢去体会无常法音。

   眼前周围所看到的树木,这些树一定是种植在地上,又有大地的支撑,有水分、有阳光、有空气,还有虚空,才能够存在。如果把这些树拔起来,让它失去地界的 元素,这棵树会枯死掉。所以,这棵树是要种在地上,要有地界元素,才能够存在。人类进化到可以在地球上、地表上走动,于是就忘了本,以为地球跟我们的生命 无关,认为那棵树有生根,才表示在地上,因此与地球有关,而人类没有生根,没有吸取地球的营养,于是跟地球无关。佛陀都讲说我们的生命是由地、水、火、 风、空这些所组合而成,但是讲出“地界”,结果否定真实的地界,一直在禅相里面寻找“地界”,讲出一个 名相,就变成是抽象,在禅相里面寻找地界。

   宣说大地与我们生命的密切关系,要去体会“缘起”,没有大地、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就认为非佛说、离经一字是不对的,一直在经 典、经论文字堆里面钻研,何时才能够体会到“缘起”?!何时才能够体会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大家好好以生命去体悟,打赤脚去 经行、去行走,本来是定在那里,我们只是变成可以移动而已,但是一样跟地球完全脱离不了关系,就像我们本来是有线电话,是用“有线 ”牵著的,树木就有根、有线拉著,与地球的关系是进展到无线,就像行动电话,虽然没有一条线,但是一样可以接收讯号,难道它就没有电波在传导 吗?没有密切的联结吗?如果没有无形的电波在传导,怎么样接收讯号?!如果你的生命与地球没有联结,就没办法存活著,大家的眼光不要那么狭窄,认为有定、 根生在地上,才与大地有关系,误认为人类与大地无关,真是错误的观念。

   让你们人类进化到可以移动,于是就忘了本,很可惜!所谓“天地父母”的养育,大家要用心灵慢慢去体会,因为这是宣说真正的缘起 法,然后才能够彻底了悟“无我”;看不到活生生的无常法印,就无法体会所谓“缘起”;没有体会 “无常法印”、活生生的缘起法,无法了悟“无我”,因此越修、我慢越大,一直在禅堂、禅相里面,认为经 行要怎么走、姿势要怎么坐、要坐多久……,在禅相里面一直要练光明相,要看到那个光、要看到那个相,才叫作开悟,才界定是证 几果……,都是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因缘,我们所讲的,是要跳脱传统很多的观念知见,希望大家以无限 开放的胸襟,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去走、去做,大家是为解脱而来、为大安心、为法做见证……而来,放下一切的见诤,实际去修、 去做、去体悟。

   大家要安静下来,以心灵去聆听法音、接触大地,处处都要见法。现在先概略介绍灵泉禅寺的周边环境,前面是大殿,玉佛殿就在下面,寮房在前面,包括整座后 山、附近旁边的房子,大殿前面还有一座山,都是属于灵泉禅寺的范围,总共有二十几甲的土地。我的师父与当家师,希望灵泉禅寺成为真正实修实证的地方,而不 是一个观光道场,有很好的相同理念,将来这里就可以成为一个禅修中心,各方面的建设、包括后山盖茅棚,将来可以视因缘情况来规划,我们的所做所为,是要对 众生了悟生死、解脱有所帮助,我们不做形式上无意义的建设,而是对大家有具体助益,协助大家见法、了悟生死。

   一路走上来,大家要以心灵去体悟活生生的佛法,有关空气方面,刚才已经讲过了,其次是了解大地与我们身体的密切关系,没有大自然法界落下的雨水、甘露 水,你、我、他的生命怎么存在?不要以为说“我有钱啊!我的家里有装置自来水啊!我还安装最高级的净化器,我们喝的水是最纯净的,我们喝的水 是我能啊!用我所赚的钱购买的,这跟法界有什么关系?!这是自来水厂输送来的……”我们都只看到一个片段,而没 有去看到后面更深层的因缘,大自然下雨给我们,人类都看不到这些的重要,然后不知道感恩,结果就认为是自来水公司输送的水,而我们是用购买的,这是我能 啊!因此你在喝水的当下,就是欠缺感恩的心,不知道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水,体悟不到什么叫作 “水界”,水跟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何密切关系,你就是体悟不到,“地、水、火、风”不也都在向我们讲经说 法?!每天不都在示现真实的法?!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都体悟不到呢?!

   当大家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在我们吃饭、吃菜、喝水的时候,也都会充满著感恩之心,假如没有法界的普降甘露,众生早就渴死,化成一堆沙漠了。因此,学佛不 是越修越厉害,你是为了解脱而来啊!解脱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来到跟法界、大自然合为一体,体会大地、流水、阳光、空气对我们生命的重要,逐步把课程的闻 思与实相做结合,拿著解脱道次第的“宝藏图”来寻宝、对照,真正依照地图的方向去走,很快就能够找到真正的宝,就会真正开悟、真 正有所得,但是所谓的“得”,不是世间思维的“得”,大家要以心灵去体会,解脱道课程所讲的,都是直指 人心、直指深义。大家在加强闻思基础之后,观察越清楚、越具体,体悟、体证则是越深入,绝对不会是模糊的,这是清清楚楚,真正走过来的一条路。

   如果一个人讲说他开悟了,炫耀他的厉害,但是当你请教他是怎么走这一条路,如果他讲不出来,这些都要保留;或是当他自认为开悟,却有越多的我慢,在展现 他的厉害、我能,与佛陀所讲的“无我”是背道而驰。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身心一定会越柔软,因为当你体认到“无 我”,我慢一定会消失,种种结缚也一定会去除,现在大家在法界里面继续深入,以你的心灵去体悟法、去见法,所谓的“见 ”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如果真正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叫作你的第三眼、智慧眼打开。虽然你、我、他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为什 么见不到法?智慧眼没有打开?只要大家现在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证,很快就可以打开智慧眼,处处都可以见到活生生的佛法,就会体悟到佛陀所讲的真实不虚。

  大家在附近可以找一个地方,然后从某个角度去切入、体悟法,独一静处禅思,“禅思”就是去“止观双运”、去体悟,彼此不要讲话!大家好好用功,不要去干扰别人。

   此刻大家再体会两点,马路上有一些车子在行驶、游动,有汽车、也有机车,想像现在就像在海边,看看透明海水里面那些鱼,一辆车子就像一条比较大型的鱼, 看看那些车子来来往往,就像海水里面的鱼在游来游去、穿梭来穿梭去。我曾经在上面看到有好几台拖吊车,如果违规停放就会被拖吊,拖吊车后面有两支像是螃蟹 夹,又伸开、半伸开,看起来真的很像螃蟹绕过来,众生就浸泡在“道”里面,就浸泡“空”里面,浸泡在海 水里面,但是处在里面的人,如果没有“有距离”来看,没有相当深厚的闻思基础,不容易觉察里面的深义,不容易看到所谓的 “无常”、“无我”。所以,真的要提升、拉开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智慧,大家才能够清清楚楚看到实 相。

   前面有一些机器在挖土或是整理废土的机器操作声音,大家在市区里面听听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声音,没多久就会很厌烦、心情不好,但是当我们回到大自然 中,聆听虫鸣、鸟叫声,会觉得很轻松、百听不厌,大家好好去体会,大自然这些声音是很和谐、很祥和,是最高级的大自然交响曲,让你百听不厌,而且还可以帮 助我们身心安定、净化,而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噪音,听没多久就是会神经衰弱、疲倦,因此都在告诉我们要回归大自然,学佛一样要回归大自然,你们才会解脱 自在、快快乐乐。如果你还在语言文字相上面绕,就像一直在聆听那些噪音,没多久就会很疲惫,学佛学到后来会很苦闷,变成苦瓜脸,这样就证明是错误的方向。 如果学佛学到后来,越来越安详、越自在,身心越柔软,越懂得感恩,表示有体会到大自然的法音、法流,会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

   为什么先从“耳根”进入?是从“观音”而不是从“观色”?因为声音遍一切处 都存在,而且很具体,比较容易体会到,先从大家比较容易体会到的角度切入,当你体会到之后,其他再慢慢越微细去观察、去体会,以此类推其他的,就可以慢慢 去体证。因此,从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到、体会到的,不必花什么钱去制造音乐,大自然都在宣说法音,到哪里都有教材,不必照本宣科,不必依据什么经典,到哪里 都可以讲经说法,到哪里也都可以见法,先从比较容易掌握的点切入,其他就可以“耳根圆通”。

    【金刚经深义】

   现在开始讲述【金刚经】。在大乘佛法地区,【金刚经】这一部经的地位,相信大家都能够清楚知道,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部经的地位超过【金刚经】,它所受到 的重视以及普遍率,更是没有其他经典所能比拟,是所盛行的经典之中,地位最高、最受重视。其次就是【心经】,因为经文很简短、背诵容易,以经典所叙述的境 界来讲,【心经】与【金刚经】是到达最高、而可以相提并论的经典。但是,【心经】所叙述的,纯粹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金刚经】则是叙述三果迈向四果、以 及四果的境界,两部经所著重的内容,还是有些不同。虽然经文里面是称“菩萨”,其实只是名相、名称不一样而已,【金刚经】是证到 三果到四果、以及四果的阿罗汉,讲述的内容很深、且重要,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让我们逐步探讨。

   在大乘佛教地区,很多人在注解【金刚经】这一部经,由于这一部经的主旨是要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执著,如果没有历经实修实证,你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做 到,只是用头脑在依文解字,用推理、理解在注解【金刚经】,不管你的学问多好、多高,不管你是大学问家、大佛学家、大法师、大法王… …都一样,没有真正断除我慢、自我消失,无法真正解析【金刚经】的深义,因为它就是要破除“自我”,叙述 “无我”的世界-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算证到三果,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尚有 “五上分结”未断除,深层的“自我”还是紧抓不放,仍然无法正确解读【金刚经】,何况只用头脑在理解、 在推理,就著作很多的论著解释【金刚经】,著作厚厚的一本“金刚经大全”、“金刚经集结” ……,结果呢?都是用头脑在解读、解析,后人在看这些论书也是一样,都被带入抽象的佛学名相里面,在那里钻研、在那里推敲而 已。

   所以,要真正理解【金刚经】深义,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如果没有历经实修实证,切莫注解【金刚经】,这样容易“以盲引盲”。 【金刚经】是要扫除一切文字、语言名相,结果你又在语言、经典文字堆里面,以这一部经来解释那一部经,再用那一部经来注解… …,不管怎么注解,都没办法正确解读【金刚经】的深义,因为【金刚经】是实修实证、破除诸相,来到“无字天书”的 世界,佛陀最初的讲经说法也是一样,都是直接切入实修实证,不是依文解字。

   有的人会认为“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某些祖师、上师、大师,都特别强调不可离开经典,离经一字去说法,就等同魔说;然而又有 与此很鲜明对比的“若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前面是‘依文解字,等同魔说’,这样的 人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堆,停留在语言名相、空洞抽象的世界里面,还是停留在迷信型、信仰型的层次,没有经过实修实证,才会这样强调。后面“依文 解字,三世佛冤”,这样的人是来自实修实证,真正体会到法的核心。所谓“依文解字”,好像每个字都看得懂、都会,但 是解释、讲述出来的,形成“三世佛冤”,在冤枉佛陀、扭曲佛陀的本意,你都不知道啊!

   虽然有一部经的经文,也是帮助我们寻宝的宝藏图,本来可以没有,但是因为众生不容易找到宝,不容易上到涅槃彼岸,于是不得已就要宣讲出来,后人又集结出 这样的参考地图,告诉大家何才能安全上到彼岸。所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意思,“金刚”是形容非常坚固,以世间法来讲,它是至 宝,身价非常高;如果以比较白话来讲,就是现代的钻石,如同钻石的坚硬,身价也如同钻石的昂贵,形容这一部经是至高无上,非常崇高、非常重要。 “般若”就是智慧。“金刚般若”就是至高智慧、最高的智慧。“波罗密”就是到 彼岸。“经典”就是一个寻宝图、一个指南,也是一个指月的手指。经名整个综合起来,意即最高智慧到彼岸的宝藏图;再比较白话的解 释,就是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开发我们最高、无上的智慧,帮助你快速又安全到达彼岸的圣典。

    法会因由 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起请 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 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 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以前在听闻人家讲经说法,光是“经名”与“如是我闻”四个字,有些大法师就可以讲述一两个小时,我觉 得常常像是在拖拖拉拉,都只是在作文章而已,其实“如是我闻”是佛教经典集结的一个印证,就像盖一个保证说“是我阿 难亲自从佛陀听闻来,佛陀确实讲过的一些话”,本来只是一个证明,作为一项保证用的,如同一只“官印”。在此,有一 些真言想讲,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批判、攻击、围剿;我若不讲出真话,佛教界还是一直停留、倒退回到迷信、信仰的层面,很多的资料都似是而非,让大家都无从 查考,包括“如是我闻”四个字,本来是很具有权威性,然而就是因为太具有权威性,是一项很重要的官符、印章,如果使用在正确的用 途上,是具有保证的作用,但是如果官印被拿去偷盖、偷刻、伪造了呢?就像别人偷刻你的印章,去做保证、去做背书,后果如何呢?

   在佛教界,如果有人拿此官印去运用,若是善意的欺骗,还无可厚非;如果是另有私心的企图,想巩固自己隶属宗派的思想体系,如此盖印下去,开去的支票却无 法兑现,又由谁来承担呢?这是攸关整个佛教界、整个佛教徒,如果盗用此官印,只为了要巩固你的宗派思想体系,结果造成“像法”、 “相似法”陆续出来,把佛教的真精髓渐渐的淡化、淡化,正法就会渐渐丧失掉,真正走入“末法时期”。所 以,我们做事情要真实、真诚、负责,修行也一定要实实在在,讲话、做事情要能够负责,所开出来的支票要能够兑现,不要说出一堆大话,却留下很多的债务让后 人去承担、收烂摊子,这是不负责的。编写任何书籍、经典、文章,我会署名以示负责,比如《阿含解脱道次第》,就是署名“空海”、 “郭永进”,以示负责。很多方面也只能点到为止,我们要实实在在,所编写的论注,我们要自行负责。如果引据哪一部经典、引用谁的 说法,一样都是要负责。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在五、六岁时期,经历过一段满恐慌的日子,因为当时是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听说官方要来查封家里的房子,由于父亲当年帮我们母子 盖好一栋房子不到一年,就有官方要来查封,过著随时都没有房子住的恐慌时日,当时是小孩子不知道原委,到后来渐渐长大,才知道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当年我 的祖父是88岁, 在我九岁的时候,他高龄九十岁才往生,当年祖父还在世的时候,因为他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妈,满聪明伶俐,喜爱做生意,于是偷拿祖父的印章去做担保,由于 祖父不认识字,而祖父的财产、田地,尚未正式分割给家父及叔伯,当遭逢姑妈生意失败,官方要查封祖父的所有财产,我们整个家族全部都连累,虽然后来房子是 有保住,但是祖父所留下来的田地,全部都被查封、拍卖。这样就是做事不负责、不敢承担,留下很多债务让后人承担,留下很多的痛苦让别人去承受。

   佛教里面讲说修行要来到“所作已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不可遗留债务让别人承担、受苦,具有这样因果的正确观念,做 事、讲话都会实实在在,不会随便开空头支票,自己量力能够做多少,就承诺多少,支票一开出去,就是人格保证、人格担保,就是可以兑现。要成为 “真人”,就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意即迈向“真人”的初步,“真人”就是真正真 诚、真实,没有虚伪、没有虚假。

   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佛教现有的所有经典,都不是佛陀亲自编写出来的,佛陀是有讲法、有宣说法,但是当时还没有文字,都还在初萌芽的阶段而已,几乎 都没有用文字在记述,所有的经典都不是佛陀亲自撰写,是后来的佛弟子慢慢编辑出来的,而编辑经典又有时间的次第,有些经典是在佛陀80岁大般涅槃之后,这些追随佛陀的弟子,觉得佛陀已经走了,如果不撷集佛陀所讲过的一些法要、法义,未来很容易就流失掉了,因此那些德高望重、有证量的阿罗汉,就集结更多有证量的修行人,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来公认,公开讨论佛陀是否有这样讲过,由于阿难最后25年都是跟随佛陀,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几年都像是独行侠,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佛陀很风风光光,不是啦!

   佛陀,人间真正的佛陀,他是常独行、常独步,到后半时期才有阿难做他的侍者,因为阿难亲近、听闻佛陀的讲法也最多,加上阿难的记性很好,于是就让阿难背 诵出来,佛陀在哪里怎么样讲、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佛陀在甲地讲法,阿难背诵出来,再经过甲地的人印证佛陀是不是这样讲 呢?阿难有没有说错呢?如果没有错,佛陀真是这样讲,而且其他人也理解这是真的,是佛陀讲的法音、法义,证实没有错误!经过大家的公认、公证、确认,佛陀 确实有这样讲过,当然未必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变,而确实是有讲出这样的大纲、大义。因为以前是靠背诵,就像我空海从刚才一直讲到现在,听者也不可能全部一字 不漏的背诵出来,一定只是背重点、精华、原则,因此最初、最早期集结出来的经典-【阿含经】,里面都是这么精简。

   历史上、国内外,经过大家的考证,以及公开讨论、承认的经典,所谓第一次的结集,就是南传的“相应部”,意即北传的 “杂阿含”,当初也不是一年就编辑完成,而是历经一二十年、廿卅年,才慢慢编辑出“杂阿含”,后面的 “中阿含”、“长阿含”与“增一阿含”,都是再经历过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的 慢慢结集,才完成“四部阿含”。在这两百年的期间,早期第一代的弟子早就涅槃了、不存在了,而是来到第三代、第四代。比如灵泉禅 寺从开山到现在102年, 我的正式法号是惟传,在这里的辈分算是第五代,现在我的剃度师、住持是第四代。当年佛教经过一两百年,已经是历经几代之后,大家一样陆陆续续的结集,经过 公开的讨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公开结集之后,所编辑、结集出来的,就是“四部阿含”,也就是南传的【大藏经】,大乘经典其他的所 有经典,当时都还没有出现。

  后来又历经佛教各种部派渐渐分裂,由于每一个部派所著重的方向都不一样,于是慢慢、慢慢分裂,进入到部派佛教时代,此时距离佛灭后大约150年到300年 之间,此时的部派大致区分为“大众部”与“上座部”,还没有所谓的“大乘”, 更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菩萨”的名称,也是佛灭后几百年才出现,因为后来有“大乘”的系统,才有 “菩萨”的名称,以前是没有。“菩萨”只是对在家人的一种称呼,比如“你们这些在家菩萨要 好好种福田,要好好修……”这是一种鼓励,“菩萨”是对在家人的一个称呼与鼓励,就像 说“各位善知识啊!你们要好好努力啊!……”人家称呼你是“善知识”,不 要自认为就是善知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最初大致分类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两者偏重在不同之处,这是属于佛教史方面,大家若有兴趣,印老对这方面有相当详细的解析,大家可以参考,现在没有时间做深度的解析,只能 概略讲述。

   最初大致分类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后来又慢慢分裂为好几个 部派,“大众部”也一样慢慢地分裂好几个宗,于是慢慢再演变,因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很多的理念、观念不一样,结果这两个大部派由于时空的隔阂、理念的不同,结果慢慢的渐行渐远、又分裂了。“大众部 ”是在距离佛陀涅槃三百多年、四百年左右,才改称为“大乘”,已经是是佛陀涅槃三百年、四百年后的名称。当有了部派 之后,大乘部派才慢慢再集结一些经典,最初结集的大乘经典就是“般若系统”,这些般若系统经典,很多是非常好的,它的好就在于把 原来各部派所信奉、所公认的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很多的深义,由于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无法体证到,因此这些祖师大德非常慈悲,于是透过他们的证量,把 【阿含经】很多深义,做更深入而具体的解析,让后人比较容易了解。

   所以,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完全是依据【阿含经】,加以演绎、加以推广,加以深入的申论,让大家更清楚、更了解,这些都是出自善意,都是相当好。印老一 样满推崇初期大乘般若系统的经典,因为这是属于大乘佛教地区,慢慢拓展出来的经典。然而南传地区因为是抱持著最初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四部阿含】, 因为在阿育王时代,大家就已经是各分东西,到各处去弘法去了,像缅甸、泰国跟斯里兰卡的体系,就不知道大乘后来陆陆续续编辑的经典,因此在南传的经典找不 到佛陀涅槃三、四百年之后,大乘所编辑出来的这些经典,南传地区是没有、他们也不知道,南传地区就不知道有【阿弥陀经】,也没有这些经典。但是,我们不能 以一般学者的立场,认为大乘非佛说,就一概予以否认。大乘佛教所重视的般若系统经典,虽然南传地区里面没有,却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核心、佛法灵魂,如果没有 大乘般若的灵魂核心,所抱持的只是一些空壳子,就像是木乃伊。

   如果没有回到大乘的般若系统,没有契入到【金刚经】、【心经】叙述的境界,只是停留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会成为自以为修行很高、很厉害的修行人、修行 匠,成为很有名的修行的圣人,但却未必是真正的解脱者,佛陀所讲的无为、无我、无私的真人。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我从1971年开始比较有系统接触佛法,从19711987年, 都是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面,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接受大乘佛教的薰陶,当时却很困惑于【金刚经】里面“应如是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所谓应该要这么做、应该要做到这样,但是我却更重视一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虽然读了【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做到,就不断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一定要亲证、要做到,于是这样不断 陆续在找寻。

  由于不断在找寻,从佛学院到研究所,才发现以往被大乘佛教所冷落、所批判的【阿含经】,竟然是如此重要,而且实在、实际,于是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这十几年之间,一路在原始佛法的闻、思、修、证方面下工夫。在1988年到1990年 期间,很有一种为原始佛法打抱的不平心态,认为要来到真实、智慧型的佛教,【阿含经】是整个佛教的修行教理,最原始、最重要、最纯真、最单纯、最朴实的经 典,以及修行的方法,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最高的位置,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的【圣经】,今天在北传地区竟然是如此被打压、被冷落、被瞧不起,真正佛陀所亲自 调教的声闻弟子,阿罗汉、有修有证的人,却被如此在打压、排斥、攻击……,当时了解这些实相之后,真的是有一股为这些圣者、 为佛陀叫屈、抱不平的心态。

   当年在佛学院,曾经与国内一位赫赫有名的佛教大学者,提到有关【阿含经】、阿罗汉方面,他认为是小乘的、不了义,与他起了一些见诤、诤辩,我跟他讲说: “身为佛教徒,不可如此毁谤佛陀所讲这些最珍贵的经典,不可以这样本末颠倒,弄不清事实,而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当时他很不高兴,后来还是心平气和再跟他沟通、互动。虽然当时我很想倡导、弘扬原始佛法,也到南传、泰国地区去参访佛使比 丘,那时候佛使比丘还健在,参加他们所带领的禅修,后来又去参访泰国很有名、很重视实修实证的阿姜查道场,回来之后有很多的感慨。别人的优点,我们北传地 区却关起门不闻不问,然后还自以为“大”,难怪太虚大师讲过我们大乘地区的人很容易有的一个毛病,就是口说大乘经,而心却是小 乘、小乘行。

   这也是佛学院启蒙我的老法师,跟我所讲的一些感慨、感言,他本来是要保送我到斯里兰卡、南传去留学,但是后来我考量因缘不成熟,于是就没有去成。当年这 位老法师虽然年纪七十几岁,却是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因为在民国七十年代,他是常常被派到国外参加佛教的国际会议,外国来访的僧团,他也常常有所接触, 因此具有国际性眼光,常常勉励我要有超越大小乘的胸襟去了解、去观察,不要光只是去看到一些皮毛、学到一些皮毛;他也很赞同太虚大师的宗教改革,希望我能 够以超然立场看待双方的优点,当年受到他的启蒙、也获益很大。他讲说太虚大师也说我们大乘地区常常是口说大乘经,都是用嘴巴在讲,实际却是在人我是非、名 利堆里面钻营,才是真正的小乘人。不要拿著大乘经,就自认为是大乘人;在念大乘经,就自认是大乘的人……,不是这样啊!而是 有没有真正做到,否则只是拿著大乘经典,往自己脸上贴金,巩固自己是大乘人,然后打压、排斥别人,这样就很糟糕,反而展现出心量狭窄的小乘人。

   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大、小乘之分,也没有大、小乘经典的分别,只有我们个人的心态,一直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巩固自我、展现自我的厉害?抑或真正是为 究竟解脱而来?真正有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真正有无我、无私的心?如果你是真正为解脱而来,真正展现无我、无私,就是菩萨行者,就是大乘的行者。如果抱著 一部经典,或是抱著某些经典,然后自以为“大”,藉以瞧不起别人、看不起别人,在打压别人、贬低别人,这样都是落入在自我、我慢 的世界里面钻研,只要你有自我、只要你有我慢,一直在巩固自我、巩固我慢,你的视野、你的世界就会越狭窄,才是落入小乘的心态。因此,我们不要从经典来区 分,实际要从我们的体悟、体证、证量展现来讲。如果是真正展现大乘行者证量的人,不会标榜自己是大乘行者;如果真正展现无我、无私,不会对外一直强调自己 及做事是无我、无私。如果真正心量很大,实际做出来就好,不会跟人家强调:“耶!你要知道我的心量很大喔!…… ”不会这样的。

  真正的大、小乘,端视你有没有实际做出来?真正在做的人,不会强调自己是大乘;而一直强调自己是大乘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在讲,佛教要你真正做到、真正做出来。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在中间有十几年时间,是浸泡在原始佛法、南传地区,直到1999年, 由于一些因缘的促成,体会到真的没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没有南北传之别。因此,大家不用把空海(惟传)定义为原始佛法或是大乘,或是其他什么 ……,不必定义那些;对我而言,没有大小乘之分,没有南传之别,大家本来就是在一体世界里面,而且真正的真理是没有大小乘之 分,真正的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之别,真正的真理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真正的真理是超越任何宗派、超越任何宗教,就如同太阳不属于任何宗派、不属于任何宗 教,地球也不管你是属于任何宗派、任何宗教,大家同样是坐在一个地球上面,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没有宗教之分,这些观念我们要先具有,再慢慢探讨【金刚 经】的经文,才能够体悟到里面的深义,才不会造成“扶得东来西又歪”。

   以前是讲“一时”,一方面由于以前的钟表还不发达,每个地区所用的时间记录都不一致,没有所谓的公认标准时间。另外,真正的法 界、大自然是没有“时间相”,在《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有讲,“时间”是人类为了沟通起见,所设 定的一些方便法。于是讲经说法的人就讲“一时”就好了,大家就不会争论时间点,而造成无法统一。意即佛陀在哪个地方、某个时间, 是有讲过这些内容,至于什么时候?大家不必太在乎。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乘佛教在后来所编辑的经典,比较喜欢用“佛陀跟一千两百 五十人”的比丘一起讲经说法,然而这只是经典的一个模式,未必真是如此,这只是一个代表。另外,印度他们也有很多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说 “八万四千”,不是真的“八万四千个”,只是他们的语言形容词而已,表示说很多、很多,千万不要在计算 著实际的数目。包括我们称赞佛陀卅二相、八十种好,本来都只是一种形容词,形容修行人的自在、法相庄严,但是后人却卡死在语言名相上面。有谓佛陀有 “三十二相”,有哪些相啊?就一一设法找出来,一一的记录、一一的寻找,结果就越找越离谱。包括“八十种好 ”,哪八十种好?只要一般众生具有的,佛陀就不可以具有,佛陀一定要跟一般众生不同,大家都被语言、文字名相卡住了,结果落入其中之后,于是 慢慢再收集、再找寻、再编辑……,然后一条一条的贴上去,把人间真实的佛陀,慢慢装上金身,渐渐失去了真实的面目。

   “贴金身”的过程,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责任,在座的各位也常常在帮佛陀贴金身啊!不要以为都是别人,你们也都有啊!当你在追 逐、抓取偶像,就是在贴金身。如果有人到过泰国参访,他们有一种佛像可以让信徒贴上金箔纸,一尊好端端的佛像,结果被众生一直贴上金箔纸,可以看吗?当然 这是一个比喻。再推论到把人间真实的佛陀,往佛陀的脸上一直贴上金箔纸,用好多的金缕衣,往佛陀身上一直添加、添加,让后来的佛教徒无法看到真实的佛陀, 一方面把佛陀神格化,标榜佛陀是如何伟大、厉害,因为众生“爱膨风”,结果把这股习气又吹到佛陀身上,佛陀的身体就越来越庞大, 不是佛陀本身要“膨风”,而是众生在跟其他宗教比较,就像小孩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爸爸多好、多厉害、多高… …!自己的妈妈多好、多漂亮……。当你在向他人炫耀,同样也炫耀我们的佛陀、我们的教主,是多么的厉害、多么 的崇高、多么的伟大……!你们是要“膨风”,就把这股气又灌到佛陀的身上,结果佛陀被众生灌了太多 气,又贴上很多的铝箔纸、金缕衣,于是真实的佛陀就渐渐丧失,当你灌进越多风、越多气,佛陀就越飘、越飘、越远、越远、越远… …。

   于是人间真实的佛陀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信仰、想像,一个理想中、思想中、信仰中,很庄严、很神圣的……一个佛陀 形象。原来的本意是很好,问题是所做出来的,却让佛法的真精髓丧失,也让真正人间佛陀的原貌渐渐消失,很可惜!但是,没关系!今天我们就回来看看真实的佛 陀。第一段经文所要讲的,就是记录真实的佛陀是如何过生活,大家的身心要放空、要柔软,你们的素质提升越高,我才能够讲出真话,否则我就不敢讲出很多真 话。大家要“归零”,身心要柔软、素质越提升,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不要存有一些框框、知见,否则我就没办法讲出真理实相,期勉 大家继续用功、好好净化。

   对于经典方面的判断,空海的建议是不要从外表、形象、架势方面来分辨,切勿因为贴上“如是我闻”,或是注明某某经,就认为是不 可动摇、至高无上的经典,这样会停留在迷信与信仰的层面,无法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因为有很多在叙述宇宙人生真理的圣典,未必冠上某某经的名称,也不一定要 冠上“如是我闻”,才是在叙述真理实相。再者,就算冠上“如是我闻”、某某经的名称,未必全部是佛陀所 讲的,也未必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有很多是在诠释“方便法”。

   经典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叙述“无上甚深微妙法”,超越语言、文字、名相的实相,这些经典是属于第一义谛、究竟法,真正能 够帮助我们现世出离苦海、解脱自在,不管有没有冠上某某经的名称,只要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这一世解脱自在,就是属于“究竟法 ”。第二大类是协助心智还很弱小的众生,鼓励你成长,修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属于“方便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 点,经典是叙述究竟法、还是方便法?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这些经典所叙述的内容,是不是符合“三法印”?非常重要。 “三法印”是佛陀求真求证过的宇宙法则、真理、实相,是佛陀亲证到,中国人一样也有人亲证到,老子就是,佛陀自己也讲过,世间的 智慧者他们一样也可以亲证到。如果是真理实相,一定是超越时空,只要你的身、你的心够宁静,一样都可以体证到。

   空海一路成长的过程,也是抱持著求真求证的精神去检验,到现在为止,发现佛陀所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真的是 真实不虚,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验、去检验、去求证,都没有发现虚伪、虚假,越求真、越求证,越发现他们的智慧之高,令我佩服人间竟然有如此的高等智慧出 现。对我而言,佛陀与老子都是具有人间非常高的智慧,我都是以平等心来尊重他们。因此,大家要用“三法印”来检验经典,所讲的是 究竟法、还是方便法?有些经典会提到佛教的一些名相,然而却与“无常”、“无我”法印是有所出入,有些 经典是方便,要接引初基的学佛者。

   有很多人不了解【阿含经】的重要,道听涂说把【阿含经】界定为小乘,完全是错误的观念,真是本末颠倒。佛教的所有经典,总源头就在【四部阿含】,是记录 佛陀讲经说法几十年的主要核心内容,算是最重要、也是比较庞杂,是整个佛陀一生的言行录,因此【阿含经】是有讲“有为法”,有方 法、有次第、有步骤,也宣说真理实相,以及最深奥的“涅槃、无为、空”。但是现在流传、留存的【阿含经】,以及南传的经典里面, “涅槃,无为、空”方面,记录比较少,加上因为来到“涅槃,无为、空”,是要超越所有的“ 有为法”,超越所有的经典名相,是属于佛教的精髓、精华、核心,属于活生生的一部分,不管再怎么记录,不管再怎么记载,活生生的这一部分,没 办法记载于经典里面,语言、文字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把活生生的这一部分留存下来。

   当年佛陀在世,带领大家修行,修证得很快,第一代、第二代都能够保存原貌,修行解脱的风气很快;但是间隔一两百年之后,解脱道慢慢模糊了,又形成经典文 字之后,只能够留下一些名相,留下一些记载,都是人类头脑里面的抽象名相、语言表达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那一部分精髓核心,在任何经典都无法记载,很多就 是要来到“以心印心”的阶段,就是要透过善知识,来协助我们、指引我们,就像在国内或是国外带领一些学员禅修,我们走到森林中, 告诉他们要好好体会活生生的佛法,有的学员很快就能够体悟到,有的学员会讲说:“老师!你说无常法印,奇怪!我怎么都看不到无常法印? ”我问他:“你所走过的路上,有没有很多的落叶?”他说:“有啊!”这么多的落叶被你踩在 脚底下,你还体会不到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吗?!如果是恒常不变,那些树叶不会掉下来。

  就如同活生生的蝴蝶,不管你再怎么叙述,都没办法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蠂,写出“蝴蝶”这两个字,或是用英文写下 butterfly, 一样无法真正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蝶,你所能够留存下来的只是名相。早期的佛弟子,是很认真、很如实、很真实,要把佛陀所讲过的精华、精义,尽量保存下 来,但是不管你再怎么精准,再怎么努力、用功、用心,就是没办法把核心留存下来,这一部份就非常容易丧失掉。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设法把不可言说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诠释出来,明知不可说,还是要尽量说,因为核心丧失掉,我们所学的,只是学一些拳架的形相、模式而已,太极拳 高手打出行云流水的招式,里面是很有力道,你也依样画葫芦在比划,不管再怎么比画,就是学不到精髓、核心。

   同样的,佛陀出去托钵、走路,然后回来洗脚,好像很简单、很自然,你也跟著佛陀的屁股后面,出去托钵好几年,阿难跟了廿五年,还是学不到核心,因此佛法 的精华、精髓、核心,这些大乘的祖师大德,就是设法要把不可言说的部份描述出来。老子所做的,也正是把那不可说的,设法宣说出来,但是当尽量要宣讲出来, 于是不得不说,还是落入言说;不得不写,还是落入文字。一旦有言说,一旦有文字,众生又被语言、文字卡死。所以,不管【金刚经】、【心经】的境界描述得多 好、多真实,大家还是听一听、读一读、念一念,真正体悟到、体证到的,还是少之又少,就像【金刚经】、【心经】般若系统方面,南传地区没有记载,他们很排 斥这些经典,这样也变成是他们的损失。然而,虽然北传地区有在诵读这些经典,若是没有脚踏实地实修,则【金刚经】所叙述的境界,用讲的都比较快啦!你能够 做到吗?你做得到吗?

   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说,要真正做到才算。【金刚经】叙述的境界都是非常高,如果没有次第方法,纵使再读诵千百万遍,还是没办法了解,只要你按照次第 步骤逐步深入,就可修、可证、可达,体会到里面真正所讲的。记得在大专时期,勉励自己“要能够看到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能够看 懂弦外之音,真正的深义不是在文字上,是要把文字筛选掉。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到了中午之 前,快接近吃中饭的时候,佛陀“著衣持钵”,一样穿著袈裟持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佛陀要吃饭、吃东西,仍然是向众生乞食、向世 间乞食,佛陀要喝一口水,都要向法界、向世间、向众生乞食,不是后来传说那么玄的“佛陀法力无边,佛陀吃饭是假的,是表演给你们看而已,佛陀 是不必吃饭的……”真实佛陀的肚子也会饥饿,饿了!不是靠自己的修行神通力就能够解决,不管你的神通力多么高 深,也变化不出一碗饭;不管你的神通力多么厉害,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一杯水。佛陀本身是法力无边,但是现实的东西就是变不出来,还是要出去托钵,还是要出 去化缘,还是要去请众生供养一些食物、饮水,于是他就到城中。

   在北传地区,我们有很多的福报,大家太好命了,像我今天也有著衣、持钵、乞食,但却是直接到斋堂,这些菩萨把饭菜煮好放著,我们再舀这些饭菜来吃,很少 真正去乞讨食物。如果能够以乞讨食物的心态来食用,身段就会更柔软,未必要有乞食的形式,但是不能没有向众生、世间乞讨食物之心,否则自认是修行人受人供 养,是理所当然,“我的修行很高、境界很高,接受你的供养是理所当然!我是福田,你们来布施,我是慈悲你们,让你们种种福田… …”这些都是“我慢”在展现。

   真的!我们的一碗饭、一口饭、一杯水,都是世间的众生在供养,都是法界在供养,有这种正确的体会,我慢要消失就很快,而且会生起真正的感恩之心,有此乞 讨、乞食之心,我们是知恩、感恩、报恩,以回馈的心将我们所了悟的真理实相回馈给众生。当你是真正以回馈的心在讲经说法,里面不会有我慢,而且也才不会有 名利心。很多人的讲经说法,就认为我是、我能,我很厉害啊!我懂很多啊!我讲经说法,你们来布施、供养,这是应该啊!我法布施给你们,你们来布施一些,好 像理所当然、应该……,这是错误的,是三轮都不空。【金刚经】是讲三轮体空,如果有“我布施法给你们 ”的心态,这样是错误的。如果以一种感恩、回馈的心在讲经说法、回馈世间,里面就没有那些我慢,这些微细的心态,大家要慢慢去觉察到。

   当佛陀乞讨食物之后回到住处,“饭食讫”吃过饭之后,把衣钵收好,再来“洗足已,敷座而坐”,因为吃 饭之后就要进入禅堂,可能有些人要请教问题,或是讲经说法。这里有提到“洗足”洗脚,在座的出家众有学原始佛法、南传的不少,因 此你们穿著的长袜就比较少,大部分北传地区的出家众,都还有穿著长袜的习惯。在北传地区,如果在一般寺院里面的出家众打赤脚,人家都会认为是不威严、不懂 礼貌。

   回到原始佛陀时代,修行人大部分都是在大自然、森林中修行为主,平常大部分都是打赤脚,包括出去托钵也都是赤脚,而且他们认为打赤脚才是礼貌,如果出去 托钵穿著鞋子,除非脚有病痛、有病变、有问题,才穿鞋子,原则上都是不穿鞋子。我个人平常也是可以不穿鞋子,就尽量不穿,像我刚才过来禅堂之前,一样要去 洗脚。赤脚有赤脚的好处,一方面脚底可以按摩,更重要是我们的脚可以跟大地紧密结合,可以实际去接触大地,一方面对身体比较健康,触受也会更明显,体会我 们跟大自然的密切关系,鼓励各位:如果情况可以,就打赤脚经行,用你的脚、皮肤去接触地面,你的觉受会更明显,而且去体会我们跟大地的密切关系,你的体悟 会更深。像我现在还是有穿袜子,因为要入境随俗,现在是在北传地区,如果各位可以容许我不穿鞋子、不穿袜子,这样我可以不用穿袜子。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默 契,会认为太不威严、太散乱、太散漫。【金刚经】就是要破除这些“人我相”。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 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为长老须菩提的智慧比较高,想要请教佛陀讲 一些更深的法义、法要,让众生也能够听闻、分享,他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偏袒右肩”是南 传比丘的穿著方式,只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像今天泰国的南传比丘,一样会露出右肩,台湾地区也有不少人去学习南传这些法,回来之后认为要把右肩露出来,才表 示是在学南传的……。如果执著在外表方面,表示只是去学一个外表,不是说不可以,而是精髓、核心更重要,不是外表、外相,右 肩有没有露出来?可有可无啦!以空海而言,我是觉得只要穿著不失体面、不会邋遢,可以简便一点,方便做事、工作,这样就好了!因为当我到南传地区去参访, 他们穿著南传的袈裟,常常要一只手抓著袈裟的一边,或是要用绑著,否则会分开,我是觉得这样也是一种障碍。

   我是觉得穿著简便一点,以“出世间法”,或是否出离三界,最主要是心方面,至于身方面是随缘方便,因为是佛陀当时大家的一种制 度,形成这样一种公认,我们就予以尊重,但是我们要学习精髓核心,而不是只学到外相仪表而已。对不起!我的讲经说法比较不按照传统方式,这样又会搬出框框 讲了一大堆,大家还是听不到核心,我是希望把外壳、外相暂时搁一边,也就是“正直舍方便”,直接契入无上道,契入佛法的核心。

   这时候长老须菩提就“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向佛陀说:“希有!世尊!”所谓“希有 ”,有人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老师啊!你真是“稀有动物”,因为在地球上好像快绝种了… …”当然是一些玩笑话。“希有”表示:佛陀啊!你实在太珍贵了,智慧在这世间实在是少人能够相比拟, “希有!世尊!”都是在赞叹佛陀。“如来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方面尊敬佛陀,一方面对佛陀说: “佛陀啊!我们体会到你真的都是心心念念为众生、心怀天下众生,不断希望众生能够解脱自在,我们可以感受你的慈悲心,有些真正想要修行,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众生发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有相当大的魄力要修行、解脱、成佛,请问佛陀:他们‘应云何住?’应该具备什么心态呢?‘云何降伏 其心?’应该如何才能够降服‘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呢?”。

   这些想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究竟解脱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发了“无上正等 正觉”之心,“应云何住?”应该具备何种心态?“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才能够真正降服 “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呢?佛陀就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我个人是觉得这句话,可能是后来补充进去的,佛陀不会这样讲说:“嗯!不错!如你所说的,我佛陀真的是很慈悲… …”。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就 “谛听”,“谛听”是要来到有“未到地定”,或是初禅的心灵品质,你的心要宁 静,以纯净的心来听闻,不是用耳朵聆听,因为耳朵有两个孔,它会从这边进去,从那边跑出去。听完了、下座之后,你又忘了;听了之后,没有什么感受、没什么 震撼,就是没有用心灵在聆听。如果要听闻很深的法义,要用你的心灵来听闻,必须要有禅定的品质,在禅修期间的体悟会更快、会更深。“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让我向你们讲述“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些“善男人、善女人”,如果你们要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要如此这般这般去降伏,前面只是讲一个概略,你们好好专心聆听,如此这般去做,你们就可以做到。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世尊啊!我们真的很喜欢、很渴望听闻这些“无上甚深微妙法”。

    大乘正宗 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摩诃”就是很大,意即大菩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总括一句就是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已经开始进入深义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注意“应”字,你们应该要这样做, 应该要具备这样的心态,讲“应”是因为这时候这些“菩萨摩诃萨”他们还没有做到,尚未做到 “无人相、无我相”,是针对三果要迈向四果,至少要有二果的基础,针对二果、三果要迈向四果根基的人来讲,你们应该具备有的心 态。什么样的心态呢?对于所有一切的众生,不管他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是 “若有色、若无色、有想、无想”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大慈大悲的心愿。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愿救度一切众生,当我们在讲经说法的开始,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把“众生”简短的定义为只有“人” 才算是,那些猫、狗、鸟……它们也都是众生,而且那些花、那些草也都是“众生”,山河大地也都是众 生,意即此处所讲的“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所谓“若无想 ”,不只是讲“无想天”的人,包括你认为的无情众生、山河大地,包括树木都是,因此不要把“众生 ”界定得很狭窄,这里是泛指整个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怀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 余涅槃而灭度之”,我都愿意协助他们来到“无余涅槃”究竟解脱,只要他们愿意,我愿意协助这些众生来到究竟解脱。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果你真正做到度化了很多众生,但是你的内心却没有“我度了很多 众生”的我慢心态,表示已经能够来到“三轮体空”的做。我们不指涉任何宗教,很多的宗教师把度众生当作是直销事业, 或是像“老鼠会”一样在抓人头、抓会员,要救度越多的人,“喔!你今天度了几个人?才三个人?人家是五个人,他的成 绩比较好,人家那边比较多、比较高……”变成以拉人头来较量,都是不正确。再者,你有这一种“我接 引多少人,我度化多少人……”的心态,然后计算“我的成绩多少,我的弟子有多少… …”都是不正确的心态,因为里面会有我是、我能、我慢,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呢?大慈大悲的大愿力要去度化众生,如果没有真正 做到,后面这些就免谈啊!你只是在发空愿、空口说白话而已。你是真正具有一种愿力,而且是真正去做了,然后又没有得失心态,没有“我度化多 少,我能够度化多少人,我摄众多少人,我的门下有多少人……”都没有这些心态,这是何等崇高!但是,很不容易做 到。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即非菩萨”如果还执著「我相”,“看我多 厉害啊!我多么有名!我口若悬河、辩才无碍,我摄化众生的能力很强……”“我相”都出 来了,“我慢”都在里面,就是有“我相”,“喔!我今天度了很多人,我今年的成绩很好 ……”就是“人相”,自认为度了很多人;有“众生相”觉得自 己度化了很多众生,你比别人高、比别人厉害,都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生命相,在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里面有讲到,要来到没有“寿者相”,如果还具有这四种相“即 非菩萨”,如果要这样定义,谁有资格称为“菩萨”呢?真正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才可以称为“菩萨”。佛陀说:如果没有做到这四个条件,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真正有资格被称为“菩萨”的,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做不到,虽然可以成为赫赫有名的宗教大师,但是里面还是有“我慢 ”,里面还是有圣人偶像、圣人形象,你不是“无人相、无我相”,依照这里所定义的高标准来讲,真正能够成为菩萨的, 只有四果阿罗汉。因为真正要做到没有这四种相的人,必须要来到“无我”。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只有阿 罗汉;证到三果的人,可以断除前面的种种结,但是还做不到后面的“五上分结”,三果的人可以理解“无我 ”,但是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真正要做到“无我”,就是要把十个结后面的 “五上分结”,真正全部的超越、断除,十个结全部都解开、全部断尽,“无明”全部破除,就是四果阿罗汉 的世界。如果还有这些相,就不能称为“菩萨”。

    妙行无住 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佛陀说整个宇宙虚空,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天文知识,“虚空不可思量”法界、宇宙无边无际,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这些观念了,天文学家近一、二十年来,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才证实这方面,宇宙无边无际啊!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前面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 “人我相”,然而对于法执方面同样不容易破除,于是佛陀勉励大家对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要执著各 种现象、各种法门,对于各种法来到“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要执著外表形象, “不住声、香、味、触、法”是指心灵感受方面,不要执著外表、外相,也不要执著心灵的感受,来到无我相、无我、无我所,意即 “三轮体空”的布施。对于法方面还是一样不可执著,要来到实相。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如果能够“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 思量”真正“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做的福德是“不可思量”,就像虚空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 广大无边,后面两段是在形容虚空的无量无边,非常广大!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无量无边,这是一个形容词, 佛陀希望大家“无住相布施”,意即“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功德就会无量无边。“菩萨但 应如所教而住”应该像我教导你们的“三轮体空”去布施。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来了,佛陀说要“三轮体空 ”的布施,功德无量!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又强调自己是“三轮体空”的做,是“无人相”、 “无我相”,一直贪著无量无边的功德,去实行“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时候的“三轮体空 ”,又变成是“三轮不空”,又在贪著殊胜广大无边的功德,又在较量啊!

   人家说“有相的布施”是功德很有限,而自认为是“无相的布施”,功德才很高啊!因此就强调自己是 “无相布施”、“无相念佛”,“我是无相……、我是无相 ……”所谓“无相”是要真正做出来,真正用你的证量展现出来,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刻意 要去塑造“无相”,这样是有为法、有造作,因此“三轮体空”不是用训练出来的,而是真正这样去做、这样 去做到。佛陀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说不要住于色相,不要住于声、香、味、触、法,有人会说 “这些我懂啊!我知道、我听过啦!空海也讲过啦!但是我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怎么真正做到 “三轮体空”?怎么真正做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

   【金刚经】是宣讲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做,至于细则的具体怎么做到呢?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系列课程(哈哈!)这也是事实喔!修行 的次第、步骤,在《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中,都已经整理出来了,当你一步一脚印去做,就能够体证到后面的“涅槃、无为、空”;如 果没有很认真去做,无法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十个结、我慢、贪嗔痴,一定要断除尽净。如何断除呢?“四念处 ”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理实见 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真的是非常深!

    正信希有 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 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 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当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陀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什么不 能从“身相得见如来”?第一,一位真正有内涵、有智慧的人,他的内心不空虚,内心是很安祥、很快乐、很自在,不需多余的外表装 扮、掩饰,物质方面的欲望都很淡薄,因此他的外相、外表看起来,反而是朴实无华,有时候像是“一元槌槌”(乡土朴实),外表看起 来不会有什么特殊,不会以亮丽的外表来吸引你,除非你也有相同的内涵、智慧,或是类似内涵、智慧的一个真人。

   一般著重亮丽外表、外相庄严的人,是在告诉你:他的内心是空虚的,因此需要外表的装扮让他有所依、装扮身心。因此,越著重外表、外相的人,表示他的内心 越空虚,智慧没有开发,也不知道究竟归依处在哪里,必须透过一些外表装饰,减低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由于一般众生也是处在如此的世界,没有到达解脱自 在,内心还是很苦、还是不安,多少会著重一些外表、外相,因此就会以外相取人,变成是错误的评估,于是就会去找不正确的善知识,做错误的评估,然后自己却 不知道。佛陀就叮咛我们: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

   如果一个人从外表、外相方面,让你一看就觉得很庄严、很有修行,表示这个人的境界、功夫都还很差,除非你也能够反璞归真,才能够看到“真人 ”。能够反璞归真,心灵频率来到朴实、无华,就会跟“真人”相逢。所以,佛陀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看,否则你 的论断往往都是错误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提到“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为什么呢?只要 贪、嗔、痴还没有止息之前,都是从“自我”出发去界定,“自我”是有好恶、是非、好坏… …的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出发去界定,所界定出来的就不是实相,就不是“如实观 ”,很多的偏颇、很多的偏差,但是你却不知道,因此你会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结果被“自我”的意识所欺骗而不知 道。

  为什么修行、解脱之路,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我们常常是错误的观念知见,却被这些知见所误导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衡量,因为那是很肤浅的判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呢?什么叫作“相”?什么叫作“取相”?就像我们拿著照相机,觉得风景很不错,然后camera开 关一按,拍下一张相片,把这个相、风景取下来,就可以冲洗,“喔!我可以欣赏风景,拍下一张相…… ”我们的大脑、眼睛,是最精密、最高级的照相机,它随时都在拍像,所拍出来的相片,很多就储存在脑海、记忆里面。当你看到一个很喜欢的景象, 就多拍摄一些,然后在脑海里面,又会回忆、又会回想,但是一般照相机所拍摄出来的,十台照像机的同一个角度拍摄建筑物,冲洗出来的照片是大同小异,但是人 的“照相机”是很奥妙的,一百个人拍摄同一个景色,所洗出来的无形相片都不一样。一般人以这一部照相机去拍摄,加上很多自己的主 观意识,去扭曲、去投射,因此所拍摄出来的相,与实相方面是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你不知道,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取下 来的相,与实相是有差距的,你所取到的相不是实相,是你脑海中虚妄的幻相,这是第一个意义。

   有关于主体、主观方面,你所取的相与实际的相是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是一个虚妄的相,是“自我”投射的一个相,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而已。再者,以实际的实相方面来讲,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生灭变化,拍摄下这个相之后,下一分钟已经是变异了,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空中飘动的云,这一 分钟拍摄下来云的现象,下一分钟再拍摄,云的位置在移动,形状、质量都在变化。当你取了一个相之后,结果众生就停留在那个相上面,就已经固定不变了,但是 实际的实相呢?却是刹那一直在生灭变化,结果你所捕捉的相是过去的一个相,跟实相已经是不同步了,已经有落差了,结果你所捕抓的相,还是一个幻相。

   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否定存在,不要认为“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什么一切都空无、都没有……”没有?你在墙壁这里撞撞看,看会不会痛啊?这一句话并没有否定实相的存在,没有否 定现象界的存在,只是告诉大家:客观的现象是不断在生灭变化,你不可以固定取一个相,然后固定不变,这是与实相有落差的。其次提醒你的,就在取这个相的当 下,你都有加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在染污、在扭曲,与实相是有相当大的落差,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当你了解之后,对很多相、人我是非的判断,就会以比较超然、 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不会像以前那么主观、那么武断,你的判断就会越来越正确。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当我看到这个相,它是前一分钟、后一分钟,这些相都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哇! 你就渐渐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懂得什么叫作“如来”。如果你看到一朵云在那里飘、飘……,前一分 钟、后一分钟,不断在质、量都一直变化,外相也在变化,哇!当你溶入当下一直去看、去看,看到后来,佛陀会在云端跟你微笑,就看到“如来 ”。我所讲的“佛陀”,不要又变成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不要都停留在头脑的理解力,又变成一个相在那里,不是这样! 而是你要去理解,真正看懂这一朵云在跟你讲经说法,就会与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相应,你就会会心微笑,看到佛陀的手指所 跟我们指的这些真理实相,你的心就会跟佛陀相应,就好像看到“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如来”,刚才是一个代名词,现在我们把它变为一个形容,如果能够看到 所有相都是不断在生灭变化,哇!就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且你的心在很宁静的情况之下,你有这一种定力、心灵很清净的品质,来观看这些万事万物, 没有带著主观的意识,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去看到这些实相,叫作“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谓“诸相非相”,所有你看到的现象,包括一个人、一朵花、一棵树,或是 一辆汽车……,都是一个相的存在,要去看到这些“相”是由“非相”所组合 而成,“非相”就是“X是由非X所组合而成”,如果能够看到:喔!这一朵花是由不是花的因缘条件聚合组 合而成,就能够看到所谓“缘起法”。【阿含经】一样提到“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一个现 象,就能够去看到:哇!它背后的缘起甚深,你会对法界赞叹,你会臣服法界,你的“我慢”会消失,会成为一个“真人 ”,意即这里所讲的“如来”。

   体证“三法印”,一定要先彻证“无常法印”,大家具有闻思基础,慢慢体会到整个法界都是一直在无常流 动、生灭变化,就能够体证“无常法印”,体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叫做“诸相非相 ”。体悟了“无常法印”,还要体悟“缘起法”,有这两个法印基础,才能够彻证 “无我”、真正做到“无我”,当这三个法印具足,才能够真正体悟到,而且做到“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不是死板板的,生命是流动的,它是很活泼、很生动的,有的人认为要打坐、入深定,才叫作 “入涅槃”,这是错误的解读,是没有真正了解到“涅槃寂静”。

   当你真正体悟到“涅槃”,也就是“入空”,你的戏论就灭,意即“入空戏论灭 ”,你不会跟众生起见诤,不会跟众生在诤辩,你的心是宁静,意即是涅槃寂静,当你无诤、内心也不会拉拉扯扯,没有那些贪、嗔、痴,这些都是环 环相扣,真正要体悟到这一段经文,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而且进入实修实证。当你证悟到活生生的佛法,经典是帮你在印证你真正看到活生生的佛法,记得! 是经典来印证你的体悟,不是用你的印证去证明经典,不是去削你的脚来套这双鞋子,是这双鞋子来适合你的脚,若是来到“无我”的世 界,你所体悟、体证的,是“佛佛道同”。

   此次禅修第一天报到时,有一位学员过来问我:“师父啊!你有“慈悲”吗?”让我突然楞住了,奇怪!怎 么问我有没有“慈悲”?于是问他:“做什么?”他说:“我要泡罗汉果啊!”我 说:“这样有啦!我有“磁杯”啦!”原来他是要磁器的杯子,因为本来是用不锈钢的杯子,是密封型的,因 为天气很热,怕说泡久了,还是热度很高、不容易退,而塑胶杯子也不能耐高温,于是要找一个“磁器”的杯子来冲泡罗汉果,但是他就 当面直接问:“师父你有‘慈悲’吗?”因此我在当下的第一秒钟,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弄清他的 “慈悲”的意思,我才说:“有、有!我有磁杯!”昨天这一位可爱的学员,很正经、很认真,遇到我迎头就 问:“师父啊!你的“慈悲”放在哪里?”糟糕!我不晓得“慈悲”放在哪里?我 不知道怎么找慈悲给他?好了!然后我就跟他讲:“好了!你不知道‘慈悲’放在哪里,你要耐心找啦!打开智慧眼,你就 可以找到啦!”因为在禅修的时候,也是来到很单纯的心、很宁静的心,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说就直接问啊!他也不是开玩笑,也很正经的问,就是因 为他一本正经的问我,害我还要去找个“慈悲”给他。

   佛教界里面认为至高无上的【金刚经】,甚至有人认为是经中之王,一般在讲述【金刚经】都会变得很严肃,而且又是在禅修时期,怎么讲、讲、讲到中间,竟然 有这么多的笑话?!有人也许会认为“这个人讲经说法不正经,没有正经八百啦!我们要的是大师相很庄严,然后一板一眼,这样才更具有威严相、法 师相……”如果这样,请你再好好仔细体会“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也有一点怀疑,觉得讲得这么深奥,是超越语言名相,不是一般人所能够 理解,难道以后会有人能够了解、能够相信吗?佛陀就告诉须菩提:“莫作是说!”不要认为以后没有人会了解,不用担心啦!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陀就告诉须菩提:当我佛陀大般涅槃五百年后,有持戒、修 福者,因为累积相当多的善根、福德、因缘,当他们听闻到【金刚经】很高深的法理、义理之后,就能够“生信心,以此为实”很快就能 够体悟,很快就能够相应,体会到里面的奥妙、高深,能够体会到的人“当知是人”。

   “不于”不只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陀就自信满满讲 说:你不用担心!就算我佛陀灭度五百年后,一样会有人可以理解【金刚经】的深义,这种人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样的人以前不只在供养或是亲近一位佛 陀,他是二佛、三佛、四佛……,已经种过很多的善根,而且“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一个 形容说真正要听懂【金刚经】深义,体会到里面玄奥、奥妙的人,真是善根、福德、因缘要具足,心灵品质已经来到相当高的境界,他的智慧已经来到相当高的成熟 度。为什么能够具有相当高的成熟度呢?因为他已经培植过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因此,今天大家有因缘听闻【金刚经】,又能够听懂,你们这些善男子、善女 人、修行人,已经种植过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要小看自己,不要低估自己。

   本来只是一个形容,但是这样的形容,有时候容易有点副作用,为什么你好几世以前,跟随过这么多的佛陀、觉悟者,怎么还没有来到大彻大悟、解脱自在?还只 是在培养善根、福德,还只是在修福?如果真正有魄力、有决心,亲近真正有智慧者的觉悟者,很快就可以走上解脱道,来到解脱自在。而不是说经历过了无量千万 佛,却还没有解脱自在,只是在修一些福报,变成好像过去世混得太凶了,没有好好精进,遇到那些智慧者、解脱者,你还是在那里“啊!我只是来护 持啊!我只是来种种善根啊!来听听啊!做一些行善!做护法、护持,这样就好!……”。护法、护持、行善是培养善 根、福德、因缘,但不要只是停留在那个阶段,所谓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目的是为了听闻正法,来到解脱自在。经文这里是一个形容,形容这样的人是随时随地 都在跟众生广结善缘,都是福慧双修。

   像这样的人“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真的也是这样啦!如果你的智慧不 够高,要跟你讲述解脱道,就像这一、二年来,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员一听闻到,相应很快,于是从好远的地方跑来听课,当我们这些法宝逐渐在流 通,很多人就是设法要请去听闻,但是有的人就算得到这些法宝,或是就算他来上课,上没几节,也是一样不相应就离开,有的人原先是相应,但是上到一段时间, 因为跟他的内心所期待的,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有的人还会起嗔、起烦恼,上到一半课程之后会起恐慌,因为跟他原来的信仰、思想、观念不一样,他原来所紧紧要 抓取的,竟然一直要把他动摇,一直在否定这些,于是就变成很恐慌,我们对于这些现象,都是随顺众生的因缘。有人拿到我们的法宝之后,还是不知道珍惜,有人 把法宝转送给他,或是最初他请了这些法宝,后来听听觉得不相应,有极少部分的人,大概一百个人会遇到一个又寄回来,这些我们也都尊重。

   有的是好心的朋友,得了这些法之后送给他,结果他不相应,觉得这些对他来讲,也是烦恼啊!然后又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对于这些情况都随缘。这一次禅修在 座学员,有人是专程从澳洲回国参加禅修,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动力?这八、九天的禅修,值得他花这么多的钱,花这么多的时间来投入,为什么呢?他本身是一位医 生,难道他闲著没事吗?他的工作很忙啊!为什么他设法克服工作上的障碍,又远从南半球飞到北半球来?所以,我们所讲的这些,也只能够跟有缘人结缘。空海是 把佛陀的精髓、佛法的精髓、佛陀的本怀,把空海所体悟到的,如实展现、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有缘的人就会很珍惜,而不珍惜的人,我们也随缘,不去下论 断,因为他还有更好的因缘、更多的因缘。

   包括【金刚经】,也是不随便讲述的,如果没有相当深厚的闻思基础,也只能听闻一些名相、知见而已,无法听到里面真正的深义,整套课程安排方面,【金刚 经】是放在后面再讲述,当大家具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又有前面几次禅修基础,慢慢看懂这些实相之后,听闻【金刚经】,就会知道里面的“无上甚深 微妙法”,就能够发现:哇!里面之深、之妙。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真正听懂、体悟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诸相非相”就不会有那些“我相”了, 因为你会彻证、亲证“无我”,包括这个人、这个我,也是刹那生灭变化,空海也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也是符合缘起甚深,不但是缘 起,而且当下又一直在生灭变化。不只是空海,包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下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只是你有没有觉察到而已,否则就会抓住一个很实在的我,就 是我相、我见、身见。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些真理实相,我相、我见……就会破除,我执、我慢就会消失。如果真正能够体证到,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部都会扫除掉。如果有“自我”,后面就会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来到“无我 ”的境界,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随著消失。

   当你在梦中,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即有“众生相”,当你醒后呢?“空空无大千 ”,来到“无众生相”,都是实际的,不是抽象啊!【金刚经】都是讲实相,空海也都是讲实相,不是灌输一些抽象概念、 哲学名相,如果尚未亲证,实相对你而言,还只是一个概念,有时候你是可以理解,认为:“嗯!我理解到了,喔!原来是这样”,但是 这里的经文说证到这样的人,就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我是觉得要稍作保留,为什么呢?当你真正体悟到前段的“凡所有相皆是虚 妄”、“诸相非相”,可谓有相当大的开悟,已经体悟非常深,但是何时才能真正做到“无我 ”?要真正做到才算,体悟与真正做到之间,还是会有落差,所谓“理可顿悟,事必渐修”。

   在禅修期间,在禅堂里面听闻空海讲经说法之后,就认为“哇!开悟啦!”体会到“无我、无人相、无众生相 ……”好高兴!但是,当禅修结束、回到滚滚红尘,在遭逢历缘对境之际,能不能继续展现你的体悟、证量,稳定度是 来到遍一切处,你能够吗?能够经历得起滚滚红尘的洗涤吗?当你真正做到,尤其是遭逢相当钜大的利害冲突之时,也能够展现出无我、无私,经历得起滚滚红尘的 洗涤,才是真正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所以,不要以为说“喔!我开悟了!我理解到了!什么事情就一了百了、一悟百悟… …”不错!是可以开悟,智慧方面是可以提升到很多,但是空海的界定是要来到真正做到,而且要经历各种考验,接受滚滚红尘的洗 涤,才是证明深入骨髓、真正做到。如果你的开悟只是在禅堂里面,于是向人家炫耀,这些都还不算;有时候这一种的开悟,还会增长你的我慢,这样就不对了。所 以,是要真正做出来,才是真正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真正体悟到前面所讲的内容,一样会来到没有法执,不会执取一个固定不变的相,但“亦无非法 相”不会否定现象界的存在,来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会执著于过去固执不变的形相、法相或一个相,因为明了现象 界的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不会执著一个实在又不变的相,不会有这种观念,但是也不会落入断灭空、断灭论,不会否定现象界的存在,叫作“亦无 非法相”。如果能够做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才会真正走在中道上,但是这很不容易!因为众生通常是“ 扶得东来西又歪”,众生很容易从一端跑到另一端,指明你是执著这一端、这样不对、不可以,这样是错误啊!结果你又跑、跑… …跑到另一端去。“中道”就像中间一条线,而众生通常是在中道两边跑来跑去、跑来跑去,但是唯有你真正去修,知道 自己原来都没有正确走在中道上,才能够慢慢校正、校正、校正,当你越校正,距离真正的中道就越来越近,到后来才会真正走在中道上,意即向初果、证初果,二 果、三果……过程,当你真正走在中道上,就是来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所以,要来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不容易!这是真正走在中道上,不执“有”、也不执“空”,那个“空 ”是断灭空的“空”。

   “何以故呢?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前面四个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你的内心还在取相,有这些法执、我执,有自我、有身见,这样“若心取相”,就是以“自我 ”抓取你所要的那些相,以及尚未了悟真理实相,表示都还在“自我”的世界里面。只要还在取相、抓取相、有自我,后面 这些都跟著会出来。“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包括执取各种法门、各种佛学上的名相也是,光在经典里面一直钻研 “无常”、“无我”,摭取一些佛学名相与人见诤,都是身相、身见、我慢的展现,表示还没有真正来到 “无我”。如果你执著某种法门,认为自己的法门已经用了一、二十年,才是最好、最高、最优秀,法执不放,表示还没办法超越,还在 人我是非,还在身见、身相很深浓的世界里面,“取法相”即是告诉众生:还是我见、身见不断。

   “何以故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前面是说取相、取法都不对,表示还在 “自我”的世界,还在执著人我相,有的人听到这样就想说:“这样喔!我不该有那种法执、不该有那些法相,有为法的功 夫都还很差劲啦!还要有修,功夫都很差啦!要来到无修、无为法,我们不用方法……”结果呢?很多人就排斥别人以 “有为法”,瞧不起别人以“有为法”,又落入到“取非法相”这一端。前面是讲 说你在执著人、我相,在抓一个偶像、上师相、师父相……,这样是不正确的。有人就讲说:“我们应该是来到自依 止,哪里需要亲近善知识?!我自己可以来嘛!……”这样又是落入另一边去了,这里面是“我慢 ”在展现,不知道你是“自我”不肯臣服、不肯低头,你的身心不柔软,但是你自己却看不到,还是一样“取 非法相”,在人、我、众生相的世界里面,还是在“自我”很牢固的世界里面。

   如果听到人家讲说“要用四念处的修法,一步一脚印的走,要观察身体的动作,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清清楚楚观察,要练习经行-提、移、 落、触……”有的人就认为:“啊!那算什么!这是小儿科啦!都还在有为法的阶段,喔!我们不必那些 啦!我们是‘无为’、没有方法,不用的……”很多人就排斥“四念处 ”的修法,认为那些是小乘人,是不了义的,还是在“有为”的世界,言下之意要否定你所采用的这些“有为 法”,但是却不知道他是在展现我慢,不知道他是从一端、跑到另一端去,然后在那里炫耀。如果“若取非法相”否定现象 界的这些,否定那些有为法,一样是落入断灭论、落入断灭空,“即著我、人、众生相”,一样只是从一边跑到另一边而已。

   “是故”佛陀就下一个结论,“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不可以执著「有”,也不可以执著 「空”,不可以执著一个实际不变的实有,也不可以落入断灭论、断灭空。如果大家有《阿含解脱道次第》这本书,请看49页, 第八章-“五阴”这一篇的第九节,佛陀就曾经说过“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著诸境,心便计著。迦旃 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 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金刚经】正是把【阿含】里面很深奥的部份,予以较为具体而详细的解析,没有【阿含经】就不会有【金刚经】,就没有其他的大乘经典,因此佛陀看得很清 楚,一般众生、世间人颠倒,习惯“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不是执著实际的“有”,不然就是落入否定, 落入顽空、断灭空。一般众生遇到各种境界,就是在那里黏著,不是黏著「有”,就是黏著「空”。但是,不管你黏著「有 ”或是黏著「空”,一样都在展现自我、我慢,如何才能够走在中道上呢?“如实正观世间集者” “集”也是缘起,能够真正看到缘起,因缘聚集之后产生的现象,“如实正观世间集”,则“不 生世间无见”就不会落入断灭空、落入断灭论,不会否定现象界的一切,不会消极、不会悲观。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果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无常生灭变化”,“则不生世 间有见”就不会执著恒常不变。如果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一直不断在生灭变化,就不会一直抓、抓、抓、抓,抓名、抓利、抓信徒、抓山头 ……。能够真正有所体悟、体证到,就能够如同“如来”,“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如来”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它的实相,真正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如来 ”,真正的“如来”是有智慧者,他是“离于二边”,离开、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走在真正的 解脱道、中道上。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般众生就是在“此岸 ”、苦海里面,修行就是要超越苦海、渡到彼岸,然而这些也都是一个权说、形容,从此岸到彼岸,就像中间是一条很巨大、很宽广的河流,也是一个 “苦海”,你要超越、到达安全的彼岸,是不是要有一些工具?古早时代是利用竹筏,现在可以利用豪华游轮或是飞机,像进出国内外都 可以搭飞机,必须利用交通工具,帮助我们横渡太平洋,竹筏协助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因此竹筏就是有为法、方便法,也是一种药物。

   当你在生病之时,服用一些药物来调理、治疗,药物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成为健康者,变成“不必吃药”,当你病愈、健康之时,就要 把那些药方放下,不要执著、成为药瘾,竹筏是协助你去渡河,不要一直执著在竹筏上面,不肯放下竹筏,表示你还是没有上岸、还在河流中,你要放下竹筏,才能 够上岸。一个真正上岸的人,是放下这些竹筏,它只是一个渡河工具。当你真正上岸之后,就会自然放下。一个真正上到彼岸的人,本身可以不需要这些竹筏,但是 他不会否定它,竹筏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众生。今天得到病愈而身体健康,可以不需要吃药了,但是这些药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如果你还在苦海里面,却排斥、否定那些竹筏,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沉。真正要上岸,就是要透过一些工具,真正走在解脱道上,就不会执著那些法。当你需要之 时,就会透过这些方便法帮助我们上到彼岸。但是,上岸之后,也不会否定它;在还没上岸之前的过渡时期,你不会否定,但是也不会紧抓不放;当你靠近岸边,你 就会放下。所以,种种法门都只是一个竹筏,是协助你不要紧抓著不放,不要紧抱著不放,不要炫耀认为“我的法门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 ……”就像小孩子在向人家炫耀“我们所吸的奶嘴,是世间一流的、名牌的,比你们所吸的奶嘴还要好, 羞羞脸!还吸没有品牌、没有牌照的“奶嘴”……”不要在法门上面与别人计较是非、好 坏、高低,就算你吸的“奶嘴”是世界最有名大师座下、最有品牌的,你还是“小孩”啊!不是向人家炫耀我 们“奶嘴”的牌子是最高、最好、最优秀。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如知我说,如筏谕者,法尚应舍”这些法门、这些药物、这些竹筏,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协助你,但 是不要执著不放,到一个情况就要放下,叫作“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非法 ”,一个是还没有到达,根本还没有渡河,还在生死苦海的世界里面,还在“我慢”展现,就排斥那些“有为 法”,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另外“非法”的意思,有些药物不但不能够帮助你健康,还有更多的副作用、更大的毒 瘾,类似这些就不是有益的药,叫做“非法”,早就应该放掉,能够帮助我们健康的药物,到一个时段都要放掉,何况那些对你健康没有 益助的药物呢?!更是早就要舍掉。

    无得无说 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真是不容易解读、不容易理解,佛陀鼓励大家要好好修行、来到解脱自在,要上到涅槃彼岸,鼓励大家成佛,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有一天,佛陀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否定我们的观念,讲说:我释迦牟尼佛、我如来,有得到“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就问须菩提:你认为我佛陀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我佛陀有在说法吗?须菩提就说:如我了解 佛陀所说的法义,是没有一个“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一句话含意很 深,从语言文字上是没办法了解,我们常常讲说:此人得道啦!此人开悟了!此人成佛啦!用“得道”的名词,说:“喔! 此人得道了!”就会想说:他应该得到很多东西,家里可能藏有很多的珍宝、珠宝,一定像六祖得到五祖的衣钵,五祖一定给他很多很多的 “私房钱”,于是就想要抢夺回来。

   【六祖坛经】的惠明后来不是一直追吗?追、追、追……后来追到六祖、追到惠能,然后就告诉他:要把五祖所给你的那些宝都拿 出来,你不可以带走!于是六祖就说:“好啊!五祖只是给我一个钵、一件衣服,我放在这里,你要就拿走啊!”当他一看,认为: “就只有这样吗?”他没有拿很大的钻石给你吗?我们寺里可能有镇寺之宝、祖师相传的宝物,他不是有拿给你吗?把这些珠宝拿出来 ……”六祖说:“我没有啊!我只是得法,没有得到什么宝啊!要就给你啊!”当他看了这 些,六祖身上真的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也没什么东西好抢,就这样走了。因此,所谓的“得”,是用世间的语言,本来是没办法宣讲这 一种“得”,不得已讲出来,让众生认为有一个“得”。但是这个“得”,众生会 用二元对立、有得有失,有实际得到的一种“得”,来理解、来推论,认为此人得到什么,然而这一种“得” 的观念,是落入在有形、有相,真正的悟道、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得道,所得的是无形无相,任何人也抢不走,你叫我拿出来,我也拿不出来给你,我没有藏私,但 是可以透过一些方便法,告诉你如何去得到这些宝。

   所谓得道啦!成佛啦!但是佛陀又会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你认为我有得到“正等正觉”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无所得,真正大彻大 悟、得道的人,是来到“无所得”,但是我讲一个“无所得”,大家又会以语言名相来理解“无 所得”,“既然没得到什么,我来这里修行干什么?!我还来这里求什么?求解脱、求成道、求成佛?干嘛!又不是头壳坏去! ……”于是又落入语言名相的“无所得”,“没得到什么啊!还傻乎乎的修干 嘛!……”众生又会从有得、得失的一种二元对立的名相观念,理解所谓的“得道”、 “无所得”,【金刚经】就是在否定众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

   举例来讲,假设地球人类是活在三度空间,众生的智慧是用二元对立的头脑观念理解,然而佛陀、老子他们是超越三度空间、来到高度空间,智慧是超越地球人所 能够理解的二元对立知见、名相,以及智慧程度。对于他们所讲出来的话语,众生、地球上的人,还是以二元对立的名相与理解度,理解他们的语言,这样是不正 确、错误的。如果佛陀或是老子他们不讲出来,你们不知道、又无法理解,讲出来之后,又以三度空间的一种理解力,去理解高度空间的智慧,如果没有清楚、正确 解读,导致错误的理解都不知道。一般众生没有打开视野、打开心胸,不知道自己是停留在有限的智慧,在理解无限的真理实相,还是停留在空洞的语言、哲学名 相,或是活在二元对立的观念知见。

   【金刚经】就是要破除众生二元对立的观念知见,说一个“得”、“得道”,不要又把“得 ”,变成很死板的“得”;说“无所得”,不要落入断灭空的一种理解。我已经尽量用大家能够 理解、听得懂的语言,跟大家沟通、讲述,明了真是不容易理解到,但是我已经尽量在讲述,但是有些方面真的要你们自己不断慢慢提升上来,有一天可以真的体 悟、体会到,什么叫作“无所得”。

  为什么“如来说法”,却说“如来没有在说法”呢?佛陀不是讲经说法49年 吗?为什么连佛陀自己都讲:“你们认为我有在说法吗?”须菩提就讲:“如我所了解的,佛陀没有在讲经说法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一段可以请大家参考《阿含解脱道次第》,就比较容易 体会这一段所讲的意思,在261的“涅槃、无为、空”的第十节,【杂阿含】的334经,【佛光版】的334经,【大正藏】是296经,佛陀有讲到他所讲的种种法,只是用一个缘生法来代表,“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这两行非常深、非常重要,后面262页第十一节这里,【杂阿含】337经,一样有提到“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金刚经】很多深义,也都是在解释这两行、这两段,佛陀就讲:我跟大家讲述的这些真理实相,包括无常法印、缘起、缘起法则,还有无我、涅槃寂静,都只是 现观到法界、大自然整个存在的真理实相,不管我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出生,大自然法则、真理实相都永远存在,就算我佛陀没有来此地球诞生,地球上的一切,都是 符合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一样都是无常、生灭、变化,就算我佛陀没来出生,法印一样都存在。就算我佛陀来地球出生,这些大自然的法则也不会因为我而改变,它 一样都存在,包括我佛陀本人,一样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一样都离不开整个大自然的法则。

   我佛陀只是发现到这些原本就存在的真理实相而已,只是发现到不是我所创造,因此佛陀讲“非我所作”,不是我创造出来的,不是我 发明出来的,如果是我佛陀发明,就可以去申请专利了,这样其他人就不可以宣讲,包括空海也不可以宣讲,因为已经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申请专利了,我创造、我有 智慧财产权啊!但是,这个法则不是我创造的,也不是我发明的,它本来就是“法尔如是”的存在,我只是发现到而已。一般众生活在苦 海里面,是因为没有发现到存在的真理实相而已,所作所为与真理实相的运转法是背道而驰,然后自讨苦吃,造成很多的苦,深陷在苦海里面,我今天佛陀看众生, 由于不了解真理实相,兴起不忍之心、悲悯之心,自然由衷发出菩萨心、大慈大悲之心,就跟大家讲述我所体会到的真理实相。所以,【阿含经】就讲 “彼如来”我佛陀是“自觉此法”,发现到存在的真理实相,我只是觉悟到、发现到,成就“等 正觉”后就大彻大悟,“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才跟大家介绍、叙述大自然存在的真理、法则、实相,让大家可以了解、可以 去亲证、可以去检验、可以去证明:我所讲的对不对?

  为什么佛陀说我讲经说法49年, 却根本没有在讲经说法?意即包括佛陀本人都没有任何我慢。没有“我”在讲经说法,没有我是、我能,这是第一层意思,没有任何的我 慢,因此没有“我在讲经说法”的一种观念知见。第二、虽然佛陀有在讲述真理实相、这些法则,但是这些真理实相、这些法,不是我佛 陀私人的,也是代表“无我”,这个法不是我的,这些法则本来就存在,就算我不讲,它也存在啊!讲了,也不增啊!不讲,也不减啊! 讲与没讲,都一样不增不减。对法界来讲,我讲与不讲,法界都是不断在流动变化、不增不减,因此也是说“我没有在说法”,最重要是 他讲的背后没有我慢。再来,没有“我”在讲经说法的观念、概念,这些法不是我私人创造发明的,“我”讲 也等于没讲,因为这些法本来就存在。

   如果真的智慧够高,自己可以体会、理解到,不一定需要我宣讲;如果还没有因缘真正了悟、大彻大悟,我只是透过一些语言、方便法,就像一个“ 指月的手指”,协助大家去看到,这样而已。所以,说法的人没有“我在说法”的观念,只是显示这些法不是我的,即是 “如来无所说法”的意思。当须菩提理解佛陀所讲,就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真 理实相本来就不可言说,对照于【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真理实相, “道”是一个假名词而已,但是真理实相存在“可道”,虽然可以用一些语言名相来诠释,但是我所讲出来 的,请不要执著在我所讲的语言名相上面,因为这些不是实际存在的实相,实际存在的实相本来就没有名称,也不需要你贴上名称,就像一个苹果放在这里,苹果本 身是没有名称,它就是一个实相存在。

  所谓苹果,中国人称呼是苹果,日本人称呼LINGO;台湾人说是“椪果”,美国人称呼apple。 各种名相是为了沟通方便起见,把它贴上去的一个标签,对实相而言,它是没有名相,也不需要任何名相。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当他看到苹果,虽然贴上很多的标 签,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却知道苹果可以吃,如果你一直在乎标签,只懂得中文的人,上面贴上阿拉伯文,就会在乎怎么可以贴上“豆芽菜 ”上去?怎么可以使用ABCD、我看不懂的字上去?怎么可以用其他名称?一直在乎名相,结果就落入见诤不断。

   所谓“道可道”,贴得上标签、语言名相,讲出来、贴得出来的标签、语言名相,就不是真正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的东西,不需 要语言、不需要名相,我佛陀虽然跟你们讲经说法、宣说“无常法则”,但是拜托你们不要在经典文字堆里面,一直在找“ 无常法则”,然后还讲说:奇怪!我怎么不知道什么叫作“无常法则”?我怎么还没有亲证呢?我怎么体悟不到 “无常法则”?佛陀讲经说法,本来就是要大家去看到活生生、实际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的大自然法则,结果很多佛学专家,甚至就读佛 学院好几年之后,还不知道何谓“无常法则”,还体悟不到。众生一直在语言、文字、名相上面钻研,一直在分解标签的异同,一直探讨 为什么日本人称呼LINGO,为什么台湾人称呼“椪果”?奇怪!为什么跟我们所讲“苹果”不一样?你们 到底是哪一条筋拐到?

   佛陀的讲经说法,本来协助大家去看到真理实相,但是众生后来编辑经典之后,结果有好、也有坏,好处是多少有把佛陀所讲的重点精华集中,坏处是众生被经 典、语言、文字、名相卡住了,大家就成为“佛学专家”、“辩论专家”,于是一直在见诤不断,迷著、也死 在抽象的名相。在死的文字上面,我们看不到实相,才会有见诤,看不到实相、没有实证,才会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己优人劣,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所谓 “入空戏论灭”,真正大慈大悲悯众生,真正到达“无诤”的世界。所以,佛陀所说的法“皆不 可取”,不要以有限的观念,然后执取、抓取名相。“不可说”本来真理实相就是不可说、也不必说,然而勉强说了,就不 要执著在名相上面,要去看到不可言说的真理实相。

   “非法,非非法”跟你宣讲无常法印、三法印,不要到刻印章的商店里面去刻三个印章,一个是无常法印,一个是无我法印,然后盖这 个、盖这个、盖这个……,炫耀自己懂得无常法印,“我的无常法印比你的还大啊!… …”拜托啦!所讲的这些法则,不要把它变成很死板,想要看到真理实相,超越二元对立的语言名相,要体悟到“非法非 非法”,不要执著实有,也不要落入断灭空、断灭论。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一句话又很深奥,但是我现在已经口渴了,需要向世间乞讨甘露水来喝,无我啊!不是我能。 当我们能够喝到一些甘露水,就是心存感恩。“一切贤圣”大彻大悟的人,不是一般世间人所界定的圣人、贤人,是指真正大彻大悟、有 智慧的人,因为一般众生所界定的圣、贤,如果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还没有来到大彻大悟的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体证到 究竟法,体悟到真理实相,都体证到所谓无所得、无修、无证。真正大彻大悟的人,都来到“无为法”的世界,因此“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们所体悟的终极核心内容是相同的,但是让耶稣以中国话讲述,他就不会讲啊!他还是以他当时的语言在宣讲,佛陀 还是以佛陀的巴利语在讲,老子还是用当时的中国话在讲,空海还是用现在的语言在讲,因此语言上就有差别。

   虽然每个人体悟到相同的终极核心,但是跟众生诠释、解析、解释之时,每个人的偏重会有所不同,每个人所用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所用的名称、表达方 式,也会有所不同,会有所差别。每个人所指导的善巧方便会有所不同,不管这些方便法有何不同,他们所体悟的终极核心都是相同,证量都是来到无我、无私的世 界,他们是来到无为法的世界,无所得、无修、无证的世界。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因为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跟个人成长所在的语言文化背景有关, 你会用当地人所能够了解的语言来讲,会用当时代背景的人所能够了解的沟通方式跟众生沟通。如果你执著在语言名相上面,就会认为“耶稣所讲的 ‘上帝’与老子所讲的‘道’是不一样,那是基督教的‘上帝’,那是老子所讲的 ‘道’,跟那个无关,我们是‘道’……”然后,佛教徒呢?

   又会跟基督教徒起见诤、起冲突,佛教徒就认为:“我们佛陀是否定上帝的,佛陀是无神论,佛陀讲的才是究竟的、才是最高的,你们是还在拜偶像 啦!……”基督教呢?就会认为:“看到佛教的展现,你们是迷信啦!还是多神信仰啊!你们还否定上 帝,你们无神论,你们是大我慢啦!我们真正有体会到上帝,上帝会加持我们、保佑我们,要信奉我们的上帝,才会得到永生啦!… …”结果宗教与宗教之间,就是见诤不断,鸿沟更是不容易超越,主要都是卡在众生对语言名相的执著。真正的耶稣、佛陀与老子他 们,绝对不会有争执的,而是不了解的那些教徒、信徒在争执。耶稣所讲的“上帝”与现在的基督教徒或是天主教徒他们所了解的 “上帝”,是有差距的、是不一样的。耶稣讲的是实相,一般教徒所理解的,是信仰、观念、理念中的“上帝 ”;耶稣所讲的是实相,就像佛陀讲说“空”、法界,佛陀是在诠释实相,但是佛教徒把“空” 落入在空性、性空,这个空、什么空、什么空……,把无常、法界落入语言名相里面钻研,又看不到实相。

   老子所讲的“道”,本来只对法界实相的一个叙述,但是那些修道的人躲在深山里面,然后就一直要修… …,在膜拜胡子长长、头发白白的,穿著道袍的,要去膜拜仙人、要去求道,修到有一天说:“我得道啦!”结果拿著一 支“蚊甩仔”,因为在山中蚊子多嘛!本来是在山中蚊子多,要赶蚊子、赶苍蝇,结果后来竟然形成是权棒,拿著一支赶蚊子的 “甩仔”出来说:“我得道了!”众生不晓得“道”的内容,结果当然修、修到最 后,自认为说“他得道了!”事实上,你所讲的“道”,所认为的“得道”,跟老 子所讲的“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只要还有“我慢”,就表示尚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如果真正了悟真理 实相,则“佛佛道同”,他们所用的语言、名相、诠释方式会不同,都是在破除我们对语言名相的执著,提醒我们不要一直在二元对立的 空间里面,在那里钻研、在那里打架,在那里诤辩。真正看到实相,就会来到“无诤”,然而要看到实相,就要不断的提升心境。心灵要 成长、心灵要净化,有一天就能够了悟真理实相,所谓入空戏论灭、无诤,而且会展现出大慈大悲。

    依法出生 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去布施,这样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就回答:真的是很多。为什么很多呢?因为这样的布施,并没有执著布施的功德,没有贪著功 德,这样的布施反而得到更多的福德。佛陀当然是要勉励大家,如果有人能够对这一部经受持全部,甚至只有四句偈,能够受持全部或是只有部分,然后为他人讲 解,就是法布施,比你用全部的所有财产去布施所得的福德都还更多,要知道这一部经的重要。以下就要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须菩提!一切诸佛及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有的觉悟者、大彻大悟者,“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以上所讲的无上甚 深微妙法、究竟法、第一义谛……“皆从此经出”在强调这部经的重要。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如果没有正确解读,容易形成本末颠倒,不容易理解,假如从文字上的每一个 字去解读、去解开,所得的结论是错误的,从经文上变成先有【金刚经】、才有佛,然后才有法。那些佛所讲“无上正等正觉”的那些 法,“皆从此经出”,如果依文解字而本末颠倒,认为“经文就是这样写啊!”当你来到实修实证,就会发现 这样的说法与表达方式是有问题,这一段内容是要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空海没有否认这一部经的重要,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产生颠倒。要了解:是先有释迦牟尼 佛,还是先有【金刚经】?当然是先有释迦牟尼佛的大彻大悟,然后再讲经说法,后人再记录下来,历史、事实上是这样嘛!不是说佛陀在以前就拿著一部【金刚 经】宣说、讲经说法,不是这样啊!事实上,是先有释迦牟尼佛,然后他讲经说法,何况佛陀本身并没有写书,是后来的人再加以编辑出来,我们要了解先后次序。

   佛陀以前在讲经说法,并没有讲说是他的老师给他一本【金刚经】,然后照本宣科,不是这样啊!佛陀讲经说法是依据什么呢?是依据法界的真理实相、大自然的 运转法则、我们身心内外的实相,佛陀是如实观,观察到这些实相之后,把它叙述出来,因此是有先后次序,不是先有佛陀的讲经说法,然后才有这些真理实相,先 后次序要弄清楚,是先有法界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不管佛陀有没有出生,不管佛陀有没有讲经说法,真理实相是法界常住、永远存在,只要宇宙存在,真理实相就是 如此在运转,不管佛陀有没有出生。所以,是真理实相在先,它本来就存在。佛陀出生之后,因为他的智慧满高、领悟力满高、观察力很深,看到众生所看不到的这 些真理实相之后,佛陀“自觉此法”,然后“为诸众生演说”,因此才讲经说法,后人根据佛陀所讲的,然后 才编辑出来。所以,我们要了解这先后的次序。

   佛陀所有的讲经说法,也有讲述方便法,告诉大家如何透过一些有为法、一些技巧,体悟到那些真理实相,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方便法、都是一些药物,协 助你把心静下来之后,目的就是要去了悟真理实相,如果你的观念知见错误,糟糕!跟你讲述一些方便法,结果就在方便法上面一直争论,在那里一直争吵,又是本 末颠倒,没有去透过方便法,而看到真理实相,结果变成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以修行为目的,而不是以了悟真理实相为目的,大家的观念要厘清。很多人变成是为了 修行而修行,为了让人家认为我是圣人,我是修行人而修行,以修行为目的,这是错误的导向。佛陀是要协助我们了悟真理实相,告诉你们一些修行方法,只是协助 你透过一些方便法,把心安静下来之后,然后去了悟真理实相,因此佛陀整个讲经说法的过程,有讲述方便法,让你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 ”,体悟第一义谛,体悟真理实相,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目的以及先后次序要先弄清楚。

   所以,真正法的核心,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开发般若智慧的核心,了悟真理实相,整个佛法的核心是在“三法印”,“四圣 谛”是一个过渡时期,让你有次第的逐步上来,要来到涅槃寂静、解脱自在,到达苦、集、灭、道的消失,一定是要体证“三法印 ”。佛陀所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三法印”,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大自然的运 转法则,我们身心内外的这些实相,修行没有来到这里,都还在门外绕,都是在门外汉啊!

   “皆从此经出”佛陀所讲的精髓、精华,法的核心、最精髓的,是集中在这一部经,以后的人要体悟到真理实相,跟这里所讲的会有所 印证。以后当你所体会到的,会跟这里有所相应,就如同说你的智慧、你所体悟到的,也是从这里流出去,要正确解读经文里面的意思,才不会错误,不要一直奉著 【金刚经】,然后在文字堆里面推敲,但是却看不到真理实相,因此观念要厘清,事情就好办了!你就很有希望了。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众生把佛教、佛法抓得很紧,抓得很死,当你自认为是忠实的佛教徒,只要别人批评佛教,别人不 是我所信奉的经典,就认为别人是外道、是邪魔,一定要拿著「如是我闻”某某经,才叫作佛法,才叫作佛说,这一种观念知见是不正确的。佛陀就叮 咛“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怎么理解呢?在“阿含解脱道”课程中有讲:佛法,不是佛教所专有, “佛法”的名称,是后人把“佛”与“法”联合起来。事实上,“佛 ”不要从文字上面去解读,是要从意义上面去了解,“佛”本来就是“佛陀”,一位觉悟者了悟 宇宙真理实相,然后叙述出来的大自然法则,归纳出大自然运转法则,以方便众生循著途径,然后去观察到。

   佛陀所讲的这些法则,都是如实叙述宇宙的真理实相。觉悟、了悟实理实相、了悟大自然运转法则之人,他们把它归纳、宣讲出来,你不能贴上变成是佛教所专有 ……。其实这些佛法哪里是佛教所专有,难道别人就不能够发现此事实吗?难道别人就不能够去体证此事实吗?一定要在佛教的框框 里面,在胸前与背后都贴上大大的“佛”字,才代表你是佛教徒吗?才代表你所讲的才叫作“佛法”吗?不是 啦!真理实相是永远都存在,而且遍一切处。佛陀在印度之时,可以体悟到这些真理实相,老子在中国地区一样观察到这些真理实相,一样可以讲出这些大自然的运 转法则,虽然他们所用的语言会有所出入,如果你了悟他们所讲的实相,就知道完全都是相同,他们所指的方向都是完全相同。因此佛陀这里跟我们交代,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落入语言名相上,你要看到真理实相,贴上一个佛法的标签,也是一种方便说、一种权说。

   大家要用心慢慢去体会,现在所讲的进度、深度,就像是在中鼎班延续再深入的水平,再往上、往前在推,我把大家都当作“天才”, 你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大家要用心聆听、体会。为什么“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为你头脑、你概念中, 所理解的佛法,一定是透过语言与文字、名相,但是真理不是语言、不是名相,它是实相,因此当我告诉你们说:“喔!这就叫作无常法印 ……”所谓的“无常法印”,不要去抓个语言名相,然后推敲语言“无常 ”是什么,而是要去感受实际的存在,“佛法即非佛法”不用在语言名相上去找佛法,你要超越这些、看到实相。因此,佛 法不是佛教所专有,也不是说他没有自我标榜是佛教徒,所讲的就不是佛法、就不是真理,不能用这样来区分,只要人家讲的是真的、是如实的,叙述法界、大自然 的真理实相,就是真正的佛法。

    一相无相 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沱洹能作是念,我得须沱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沱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须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这个 “我”是指须菩提)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 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一节经文满深的,从文字上面解读是没办法真正了解,有学员说:【金刚经】在以前早就会背诵了,但是无法真正体会里面的深义,何况说要做到?!只要大家有正确的理解,就可以做到。

   初期的大乘系统,虽然有“菩萨”的名称,但是绝对没有排斥【阿含经】,而且也绝对没有排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到了中 期、后期出来,因为分裂得越演、越争越烈,后来才批判的,早期的大乘经典绝对没有在批判阿罗汉,【金刚经】里面一样有讲到证果方面,而且是讲初果、二果、 三果、四果,并没有否定证果,但是要让大家体会到里面更深的意义。【金刚经】所叙述的深义是什么?“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须陀洹”就是初果,“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证到 三果,“阿罗汉”就是证到四果,所谓“四双八辈”就是证到这四种果位的圣人。

   一个证到初果“须沱洹果”的人,会有“我得须陀洹果否?”“我已经得到‘须 沱洹果’了,我已经证初果!”会有这一种观念、念头吗?须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不会的!真正证 到“须沱洹”果的人,不会有“我得‘须沱洹’果”的观念,为什么? “须沱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包括各种果位,都会提到证到这样果位的人,是不是会有 这样的念头呢?现在区分成两个层次来讲,一个是没有这样的观念、念头,另外,还有再界定“入流,而无所入”。一个人证到初果、二 果、三果,就像说:你得道啦!开悟啦!成佛啦!这一种“得”、这一种“证”,不要以你现有的理解力,以 为是实际得到东西的一种得失来理解他们。当然,在还没有正式“得”之前,你会用这样的理解,然后想说修行是要去得到、证到初果, 然后想要得到什么、要得到什么……。当然初步的善法欲是要有,但是当你真正证到初果,不会说“喔!某某人印证我 证到初果……”拿了一张证书,到处跟人家炫耀“耶!你看喔!我证到初果了,我证到初果 ……”这样夸张的说法,以及如此的心态。

   “喔!某某人印证我证到初果,某某人已经印证到我证到二果啦!”可以到处跟人家讲“我已经证到二果,我已经证道 了!你们看我修行已经很有成就啦!……”如果还有证到初果、证到二果的心态向人家炫耀,表示这里面还有很强的我 慢,想透过修行让你更有成就感。所以,世间学问可以颁证书给你,国小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博士毕业,都可以颁证书给你,但是解脱道上面,对不起!没 办法颁证书给你,只要一颁证书出来,很容易让你增长我慢,一方面也容易引起更多的是非、见诤。因此,整个解脱道过程是“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 向外夸精进”,是不断净化、净化我们的身心。

   所谓证什么果、得什么果,这个“证”、这个“得”,只是一个权说,以事实上来讲,证到初果、二果、三 果、四果,是依照我们的贪、嗔、痴、我慢十个结,断除了多少、降伏了多少、淡薄了多少来界定。如果以世间法来讲,你放掉了多少?你本来是抓取很多、抓取很 多,抓取很多绳索来捆绑自己,真正的“得”、“得道”,真正的证果是说你放掉了多少?是你放越多,不是 得越多。你证的果位越高,事实上是你放掉的越多,你的我执、我慢越少,你的身心越柔软。所以,不是得到什么,事实上是你放掉什么、解开了什么,本来是以十 道又高又又厚的城墙,建造一座紫禁城,在小小的皇宫里面做你的皇帝梦,但是关到后来还是很苦、很苦啊!那些皇帝实在是很苦,表面上看著他们好像穿得富丽堂 皇、好像很权威,但是事实上他们内心世界真的都很苦啊!一个是生命不保,一个是常常关在那里面。

   形容这座紫禁城是最豪华的监狱,每个众生只要还没有解脱之前,就是用十道像紫禁城这样的城墙围起来,“自我”在里面要展现我 是、我能、我慢,因此你会觉得苦闷、会有不安。佛陀说:真正要得到解脱自在,就是把这十道墙一一拆除、拆除,不是法界隔离你,而是自我以十道城墙封闭起 来、隔离在里面,今天要得到解脱自在、要证果,就看你愿不愿意把这些城墙拆掉?如果你愿意,姑且如佛陀所讲的,把城墙拆掉嘛!放下嘛!放掉嘛!不要抓取 嘛!把那些身见破除掉。如果你愿意,就会越来越快乐自在。所以,逐步去做,觉得这样不错,就会尝试把城墙拆开,因为你本来以为巩固十道城墙,在里面才安 全,但是不知道说此安全感反而让你快窒息,现在是因为你很苦啊!你的苦吃够了,就会想要拆,当你的苦吃不够,就是有人想要帮你拆城墙,你会跟他拚命耶!如 果你的决心、魄力不够,我是不敢帮你拆城墙。

   当你真的苦吃够了,说:“我快窒息了!我好苦啊!我苦不堪言……”好!好!好!这样有救了,来! 我有时候会用直升机,或是用热气球把你吊起来,让你看到:耶!外面世界很美!你是关在小小的城墙里面,当你看到之后,觉得是真的,于是说“ 好、好、好!我愿意拆!愿意拆!”当你的苦吃够了,这时候要提升你的视野,为什么?让你从一直困守在小小的紫禁城里面,能够提升上来看看,外 面视野、世界真的很广啊!外面世界的风光明媚啊!哇!外面空气很好啊!因此就是苦、集、灭、道的“灭谛”,“灭谛 ”就是先让你看到说“耶!真的有解脱自在的世界啊!”这时候你才愿意脚踏实地来修行,就是要让你看到你的苦吃够了, 你才会要提升起来,让你看到说“嗯!只要把这些城墙拆掉之后,真的可以来到解脱自在”。

   这时候你就愿意老实修行,脚踏实地面对自己,然后里外配合,把城墙一道一道的拆除,每当你拆掉一道城墙,你的活动范围、空间,是不是就扩大啦?就会有越 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的感觉。当你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心胸会越来越宽大,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安祥自在。如果越修越拘谨、越苦闷,表示你的观念、知见、方 向是错误的。你的城墙现在有十道,当你拆掉三道,活动范围就比原来的大很多了,叫作证到初果;当你拆掉五道城墙,就来到证到三果,第四道跟第五道的拆除过 程,就是证二果。如果你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愿意把最外面的五道城墙都全部拆除掉,就会真正究竟解脱、涅槃彼岸的世界,就是四果阿罗汉。

   四果阿罗汉是把那些城墙都拆除掉,但是“喔!我得道啦!我得到自由!我得到解脱自在!”当你去跟人家讲说:“啊! 我得道啦!我得道啦!”“得道”本来是一个形容,因为我们来到解脱自在,事实上是我们放下种种的抓取,放下种种的身 见、框框、包袱,到最后为什么会无所得呢?为什么说无所得呢?因为法界本来就没有拘束你,法界本来给你的就是无限,无边无际的大自然让你自由的奔跑,是你 自己用城墙把它围堵起来。当有一天你真的全部撤除掉之后,这时候我们可以权说:“喔!我得到自由啦!我得到道啦!”但是你会知道 说这些本来就存在,我开悟、我大彻大悟,不增什么嘛!也不减什么嘛!所以说“无所得”,法界本来就给你自由自在、无边无际的大舞 台,本来你就有啊!因此本自具足啊!本来就有啊!只是说你颠倒梦想,却不知道而已。现在当你了解之后,你只是回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因此你会来到说 “喔!真的是无所得的境界”,你是放下、放下、放下,到最后就是来到解脱自在。

   得到“须沱洹果”的人是怎么样呢?“须沱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 ”证到初果的人,我们认为他是“入流”,“入流”的含意是很深,你从一般众生、凡夫的情 况,慢慢透过修行,然后:喔!来到见法,这时候你的智慧打开,于是进入了四双八辈的圣者之流,叫作“入流”,这是一个说法。更重 要是本来你的身心是很封闭、很僵硬的,你的心是硬梆梆的、很僵硬,慢慢有了惭愧心、感恩的心、慈悲心,你的身心越来越柔软,加上慢慢闻思之后,进入实修、 实证,各方面的贪、嗔、痴、我慢,渐渐的淡薄,过去的观念知见也渐渐都归零,身心渐渐柔软,透过禅修之后,身心放松、放松之后,体悟到无常法流,而且也溶 入无常法流里面,叫作“入流”,更具体一点就是叫作“见法”,一般对无常法印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印象, 一种观念、一种解析而已,没有真正品尝到。

   如果真正按照我们所提供的禅修方式,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你的身心柔软、放松,自然就能够慢慢溶入法界的无常法流里面,鸟叫声也是一个法流穿流而过, 现在外面的鸟叫,以及那些蝉它们在鸣叫的声音,都是一个法流,都是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一直在流动,一直在穿流而过,外面的风、空气也是一样,都是一直在 流过、流过、流过,一方面都在跟我们宣说无常法音、无常的法流。如果敏感度、明觉度不够,身心不够柔软,没有清醒明觉活在当下,也没办法溶入。如果你的心 跑到过去,或是跑到遥远的未来,更没办法溶入,因为你的心不在这里,唯有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又很柔软、放松,这时候因为你很柔软,就能够跟流体的频率 相通,就会起共鸣、起共振,就可以体会到:嗯!溶入了无常法流,这是“入流”的真正意义。

   所谓进入“圣者之流”,入“四双八辈”圣者之流,都只是一些名相的权说,真正实际的体证就是要溶入无 常法流里面,为什么一个来到入流的人是“无所入”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含意 又很深啦!为什么说“入流而无所入”?为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真正证到初果的证量,心 境净化到断哪三个结?证初果是要破除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三个结,为什么会破除“疑结”?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证,真正体悟到无 常法印,佛陀没有欺骗我们,空海没有欺骗我们,真的!随时随处都可以体悟到,可以溶入无常法流,体证到活生生的法,于是“疑结” 就会破除掉,其次是“戒禁取结”会破除。

   因为智慧渐渐地打开,知道什么叫作“提纲挈领”、掌握重点核心,所谓“但得本,不愁末”,没有掌握到 根本核心,一直在支流末节外围里面,绕个没完没了;如果掌握到佛法的核心,开启智慧、解脱自在的核心,“但愁本”就 “不愁末”,有智慧去处理、面对各种历缘对境。所以,有的学员前来小参,或是平常找我谈及一些苦闷情况,我通常不会在细节上面解 答应如何处理,都是让你退回到应该要有怎样的智慧与心态,告诉你一些大原则,至于细节方面,要看情况去处理,那是活生生的,不是告诉你一个死板的答案,是 告诉你如何掌握大原则,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该提或是要放,看你的情况去处理,可提、可放。但是,不管要提或是要放,都是从慈悲出发,我只是点出一个大原 则。

   当你真正开启智慧,就知道哪些戒律对我们的修行是有正面益助,哪些戒律未必需要,哪些戒条在某个阶段是需要,到达一个阶段未必需要… …,就会有智慧去分辨,而持手正确的戒律。正确的戒律是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宁静而迈向解脱。如果所持的戒律让你 拉拉扯扯,常常造成你的困扰、不安,牵挂“我这样有犯戒吗?这样有没有啊?”就会忙个没完没了,包括说“到底我过午 要不要吃饭呢?照戒律讲是不能吃饭,但是我明明肚子很饿啊!”“我到底要不要拿到钱呢?戒条上面明明说不可以碰到钱啊!但是我现 在要出国搭飞机,现在不能没有钱啊!”然后你就说“我就带一个人在身边,他拿钱就好!然后他帮我付机票,就没有拿到钱 ……”。

   然而你只是把身体的范围再扩大而已,他也算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本来一张机票就可以了,现在还要变成两张机票。所以,我们不是否定戒律的重要,戒律是可以 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让我们身心的宁静,然后迈向解脱,要掌握住原则核心,就不会被一些不切实际或是不符合现况的戒条所束缚,就像时代在变 迁,法律条文要不要修改?你要跟随著时代的脚步,时空环境不同,戒条就要有智慧、有弹性去调整,不要变成一个死板板的戒条。本来戒律是要帮助你解脱,结果 在还没有解脱之前,竟然被戒律绑死了,因此真的要有智慧。如果在戒律方面,没有正确智慧去处理、去面对,一直被戒律捆绑,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因为你会 在戒条、戒相上面,忙个没完没了,你会很忙、很忙。请你来听闻“阿含解脱道”,请你来禅修,就说“我对于戒律还没有 搞清楚啦!我没时间……”真是忙个没完没了!

   认为“我现在是结夏安居期间,怎么可以去听课?!怎么可以去禅修?!如果在结夏安居期间去禅修,就是“破夏”了, 我就破功啦!……”到底是得到实质意义的成长重要,还是跟别人比较戒腊多少重要呢?大家要有智慧啊!当你真正扣 住佛法的解脱核心、具有智慧,就会去持戒律的核心、精神,就能够掌握到戒律的原则。所以,证到初果,“戒禁取结”就会破除。

   至于“身见结”方面,本来我们都是自我主义、人本主义、本位主义,从“自我”一直出发,展现我是、我 能,建构很高的一些成就感,但是对于一个有智慧眼的人来看,都是众生在构筑梦幻世界,所有自我的成就,到最后都会“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所有成就到最后都会“一场梦一场空”,不管累积再多的财富,当你两眼一 闭,一毛钱也带不走,很有孝顺子孙会开出一张一千万、一亿的支票,然后放在你的棺木里面,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叮咛请他们多烧几百万张开一千亿的支票。所 以,大家真的要醒过来啊!要醒过来啊!当你有正确的闻思,对事情的种种抓取就会放下,然后慢慢逐步听闻正法、迈向解脱道,一步一脚印禅修实修,过去很厉害 的自我、身见就会破除。

   大家要有惭愧心,以宇宙天文观让大家照见,原来“自我”竟然是井底青蛙,只要你有“自我”就会有苦, 当你有一天真正体会到了,苦吃够了!这时候就觉得自己真正愿意放下自我,才愿意脚踏实地参加禅修,不管天气再怎么炎热,都愿意在这里坐;不管腿再怎么酸 痛,都愿意来熬过,这时候的道心就会出来。当你慢慢体悟到法、亲证之后,因为同时在这个过程,身心会越来越柔软,各种抓取、各种见解、各种执著,就会渐渐 柔软。当你真正体证到法印,当你有正确的闻思,法喜就会一直不断出来,让你的道心更坚强,然后又有真正去见法。当你体悟到法,这时候你是真的身心柔软,一 方面身心柔软才能够入无常法流;当你入无常法流的当下,事实上是来到忘我的世界,此时“身见”都放掉了,放下啦!所以,假如证初 果稳定,“身见结”就会破除。

   “入流而无所入”,所谓“无所入”,请各位把自己想像成一条海中的鱼,本来就是事实啦!但是因为大家 不容易体会到,现在要做一个比喻、拟似的境界,再去体悟、就可以了解:就好像海中的一条鱼,海就是整个法界,海中的这一条鱼,你是要找大海在哪里,而大海 在哪里呢?涅槃彼岸在哪里呢?你在找大海在哪里,因为你一出生,就跟大海是一体,因为你是跟它一体,因此这一条鱼不知道自己在大海里面。佛陀了悟到这些, 原来众生所要找的大海,原来你就在里面,只是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被“自我”的金钟罩封闭住而已。所以,协助你这一条鱼打开金钟 罩,然后溶入大海里面,让它体会到:“喔!原来海阔天空、解脱自在”此时那一条鱼会说“喔!我开悟了,我得道了,我 溶入大海啦!”但是“入流而无所入”我们可以权说你溶入大海,但是“无所入”,因为你本来 就在里面。

   当你有正确闻思,然后实修实证,溶入无常法流,你本来就在法界的流体、流动里面,只是以前因为敏觉度不够、无明嘛!然后用金钟罩封闭起来,没有觉察到而 已,今天当你体会到无常法流之时,哇!真的就是跟法界一起脉动,这时候我们说“耶!你入流”,但是你知道这本来就是存在的事实, 就会知道“入流而无所入”。

   为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呢?所谓“不入”就是不会黏著、不会执著,一般众生在没有修 行以前,一般人在滚滚红尘里面,你的“六根”与“六尘”,“六根”就是我们的 身心,“六尘”就是外面所有的境界,每天历缘所接触的各种境界,都叫作“六尘”,一般众生在 “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都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被境界牵著走,你就“住 ”在那里、黏著在那里,这里所讲的“不入”,就是透过修行之后,来到跟境界是有距离的,不会被境界牵著鼻子走。为什 么能够来到这样的功夫呢?一般众生被境界牵著走,当你每天醒来之后,就在行住坐卧,在做这一些事情,现在假设在家里做家事,你的耳根、六根,眼、耳、鼻、 舌、身、意,它们都随时开放的,随时在接受讯息。

   比如当你把早餐准备好了,然后端到餐桌上,先生却责骂你今天多睡了三十分钟,“这么慢准备,我会迟到耶!会被扣薪水耶!你为什么睡得这么 晚?!这么偷懒,你去听什么法!听得那么晚,还这么晚起床……”他这样骂你,结果你的“耳根 ”听到这些,本来昨天晚上听闻空海所讲的法满法喜,做梦都还在回想那些法味很高兴!结果早上睡过头啦!起来还是满高兴,因为法喜还在,但是一 被你先生责骂,就破功了!你的耳根去听到不可意的声音,结果一颗心就被境界拉去了,从原来很快乐的境界,然后就被不可意的境界,把你系缚住、绑住了。所 以,你吃那一餐饭会吃得闷闷不乐,认为“我这么用功在听闻法,你没有给我鼓励,也没有弄早餐给我吃,我都没有责怪你了,我只是慢一点,你就在 发牢骚、抱怨……”当先生去上班之后,你整天就会觉得“气死我了!… …”这样值得吗?你的心境很难快乐,结果在那里苦啊!苦啊!……

   后来又觉得“不跟他计较啦!还是听听空海的录音带、VCD比较好啦!”于是播放来看,慢慢听闻他所讲的课程内容,又开始微笑 啦!当空海VCD声音进来,你的身、你的心呢?又跟著转变了。所以,我们的心都是随著「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 产生“六识”,“六识”就是我们每天的心理变化,随著「六根”与“六尘 ”接触之后,所攀牵的缘,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反应。听到好的,我们就很快乐;听到不好的,我们就很沮丧、很生气… …,我们的心就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早晚课时,你都是在诵【金刚经】,常常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当经本一 合起、放下,别人一句不可意境过来,你马上就生气,这样就是黏著了!又被境界拉去了!你又“住”在那里,一般众生常常成为境界的 奴隶。

   如果具有证初果证量的人,因为他会经过要溶入“空”里面的过程,来到“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 禅修的过程也是由点、线、面,慢慢扩大到“空”,原本还没有修行、还没有闻法以前,你是“鸡仔肠、鸟仔肚 ”,心量是很狭窄的,不知道自己的框框很多,要符合你的要求范围框框,通常是很狭窄、框限很多,就像在篮球场,如果不限制投球的篮框,随便投 都很高兴、很快乐,只要达到运动的效果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规定投进框框才算?!结果让我运动了满头大汗,却又常常是投不进去,因为投十个篮球却才投进一 球;我做十件事情,才有一件符合你的意思,这样很累啊!因为你的框框很小,如果不要有框框,我随便投,你都高兴、都欣赏、都快乐,多好!这样你快乐、我也 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嗔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满意?因为我们拿著框框要规定别人,“来!你要把篮球投进框框里 面,你所做的要符合我的意思……”我们都是这样,当你的框框越狭窄,别人就越不容易满足你的所需、满足你的欲 求,因此别人很苦、你也很苦。今天你愿意把框框慢慢拆除,心量愿意慢慢的扩大、扩大,你的心量越宽大,贪、嗔自然会渐渐减少,于是你的包容量就会越来越 大。当你有正确的闻思,又实际体会到我们心量逐渐的扩大、扩大,从修行的一个点、线、面、空,当你体悟到“空”的奥妙, “空”的伟大,“空”不断在跟我们叙说真理实相,“空”所展现出来的特征、特 性,这时候你的心量就会来到与“空”相应,你会见贤思齐,体悟到大自然的法界大师太伟大、太奥妙了,他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而 且是以身作则。

   无边无际的虚空,包容众生一切的贪、嗔、痴,包容各种宗教宗派之间的见诤、我慢,你能不能有这样的胸襟?如果能够来到这样的胸襟,就会来到 “入空戏论灭”、“入空见诤灭”。一个人的修行越来越高,心境越来越提升,心量就会不断的扩大。不错! 通常在禅修时期,境界都是很好、很容易扩大,但是当你回到滚滚红尘,就没办法维持像在禅修期间的心灵品质,但是一定会比你在还没禅修之前要大很多,会有更 宽大的胸襟来善待家人、善待亲戚朋友、善待同事,因为你的肚量比较大,比较有“空”啦!当你遇到各种不可意境,就有距离处理这件 事情,别人骂你一句话,以前是依著你的习性,马上骂回去、马上起嗔,现在呢?不会啦!因为你有“空”啦!可以包容众生。当你有 “空”可以包容众生的贪、嗔、痴,就不会被众生的境界牵引著走,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叫作“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就“不入”不可意境的“声尘”,其他的以此推理。

   不错!现场有很多人都在点头,也有很多人在微笑,由于【金刚经】是实修实证的境界,没有来到这样的境界,真的不容易体悟,不要停留在语言名相上,也不是 说“喔!我诵经扣、扣、扣、扣、扣”然后念过就算了,“我是读大乘的【金刚经】,我是大乘人喔!… …”不是这样啦!真正要把心量打开、扩展,当你证到初果,心量就已经很宽大、很宽大,其他的大家可以依此类推。

   证到二果的人,也不会说“我得到‘斯陀含果’,我证到二果……”而是 贪、嗔、痴渐渐的淡薄,只要证到初果之后,很自然就会往解脱道、往究竟法、往究竟彼岸一直迈进,当你的心量打开,会发现:喔!真的!以前的爱计较,实在让 自己受苦,也让别人受苦。当你的心量扩展,具有宽广的度量,常常面带微笑,你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当你具有这样的体会,还会退回去以前的心量狭窄吗?渐 渐会来到“不退转位”,不是去订制一个莲花座,坐在上面说这个位置是你订的,别人不可以来坐,叫作你的位子。“不退 转位”就是真正亲证到法、真正亲证无常,到哪里都可以体证无常,不会说:“耶!我昨天有体证到无常,但是今天忘了! ”有的人会担心自己现在这样修、修……,“当我临命终之时,不晓得自己能不能把握呢? ”你每天过得很有把握、很快乐,当你死的时候也会很快乐啦!你每天过得很潇洒自在,当你死的时候也是很潇洒自在啦!你每天过得担忧、很担心, 愁眉苦脸、怕东怕西,当你死的时候也会很恐慌。因此,真正的生命就只有在当下、现在,如何让我们真正快乐、开心、自在?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 世间,这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一点能够掌握,它就具足永恒啊!含意很深!

  “须陀含”是证到二果的人,“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依据佛经记录,以佛陀他们所了解、所观察到的,一个人证到初果,没有再继续增长,只是保持在证到初果的情况,当你到临命终,只是证到初果,假设证初果是60分阶段,何时才能够进展到100分?假设究竟解脱、四果的境界是100分,你什么时候才能够从分提升到100分 呢?什么时候才能够从初果到达四果、断除生死轮回?以佛陀他们所了解、所观察的,需要有七次的人天返往,就会来到究竟解脱、断除生死轮回。但是,不要认为 证到初果之后,就一定要经历这样吗?难道证到初果之后,就不能够继续用功吗?你一样可以继续用功,智慧可以再提升,心量、肚量一样可以再打开,当紫禁城拆 掉了三道城墙,还是可以继续再拆,当你越拆掉一道,就会越快乐。

   如果在世证到初果,于是再继续用功,没多久就会提升到二果,然后又会提升到三果,只要你继续用功,“四念处”是讲七年之内都还 是很保守的,到后面越讲、时间越短,但是比较保守就是在七年之内,就能够证到三果,假如情况因缘条件具足,是可以证到四果,断除生死输回,来到究竟解脱的 彼岸。所以,证初果、二果,也是一个权说,并不是界定你证到这里就不能够再继续提升,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佛陀希望大家是要来到究竟解脱,以证阿罗汉为目 的,佛陀很少说此人证到初果了,即予以授记,给予一个证明,他不会这样;除非这个人证初果,然后死亡,才稍微讲述一下,不然都是不讲的。当你证初果、二 果、三果,通常都不讲,然而佛陀知道你现在有没有到达这样的阶段,而你自己也可以概略知道有没有来到,当有时候不很清楚,可以跟你的老师做一些讨论,更清 楚自己现在的情况。

   如果证到四果阿罗汉,是自知、自觉、自作证,我有没有喝到水?我有没有吃到饭?难道还需要你来帮我证明吗?我内心的苦、深层的内心安不安?忧悲苦恼有没 有解决?难道我还需要去问一个瞎子吗?现在他已经是证到四果,绝对不会自欺欺人。所以,我们要如实面对自己,内心深层里面的苦、不安,有没有解除呢?没有 就要承认、如实面对自己,当你很如实面对,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大安心、大自在,就是很自然的展现,当然你的老师也会清楚知道你有没有,除非他的境界跟你相 同,不然是没办法了解、没办法知道。

   为什么须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证到二果的人,因为还没有断除生死轮回,“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 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陀恒是证到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阿那含是三果。证到二果的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因为还 没有断除生死轮回,后面的几个结还没有解开,还没有大安心、大自在,“自我”还没有全然放开,这样还会有一次的人天往返。在宗教 界也有听说在多久之后,弥勒院里面的弥勒佛、弥勒菩萨会来到人间示现,然后那一世就会成佛,如果依此说法,意即弥勒菩萨以前在地球是证到二果,再往生兜率 天,然后下一次他再来人间,因为他已经有二果以上的基础,在意识田里面已经有这些种子,当他出生之后,渐渐长大、渐渐懂事,在成长的过程,他不必别人的引 导,就会主动找寻解脱之路,因为潜意识会萌芽出来,会很主动想要修行、找解脱。

   所以,他在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解脱自在,然而这是一个权说的形容,大家不要以为“是要等几十亿年之后,弥勒佛才会来,要等到他成佛,我们 再跟他学习,才有解脱的可能,在这个期间,我们都没有希望,都没有可能成佛……”这些真是很错误的说法,绝对不 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作真理实相,停留在迷信与信仰的层面。当然,我们并没有否定弥勒菩萨的存在,我们也同样没有否定其他世界有证到二果以上的天人 存在,但是解脱不是等待别人成佛之后,来跟我们讲经说法。解脱是在现在、当下,能不能真正身心宁静下来?去了悟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想,就这样!难道要等 到几十亿年之后,弥勒菩萨到这里成佛,然后再跟我们讲:这个鸟叫声是在宣说法音,这个风是在吹动的,这是无常、有在无常,这是无常法流在流动 ……。

   难道你要等到几十亿年之后,才可以证明:风有在流动吗?难道那时候才能够体悟到所谓“无常法印”、“无我 ”、“缘起”吗?难道那时候才会显现吗?所以,迷信、信仰是一回事,我们要回到实相,回到冷静、理智、智慧、求真求 证,因此佛陀说:解脱就在这一生这一世,不待时节因缘,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为什么说“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呢?含意又很深,不 管你用科学最精密的仪器,把这几个字全部一一解开,然后全部都打碎、再把它过滤,还是解析不出它里面的深义,科学家再用精密的仪器来检验,哲学家、文学家 再用怎样精密的仪器来检验,奇怪呢!为什么是“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呢?还是没办法真正了解。

   一个证到二果的人,他是随时随地清醒明觉活在当下,来到“起点就是终点”,每一个点都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因为他已经体 会到法,现在只是沉静、稳定度的问题而已,已经知道自己不必再向心外去求法,我的净土不是在他方,不必心外去求法,因此他的心不会再寻寻觅觅,不会跑到哪 里、要走到未来、要冲到未来、要冲到哪里,已经没有来来去去的那些心境,他是活在每一个当下,然后行云流水,当下该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对他而言,没有 说要离开台湾,然后去泰国或是缅甸才能够找到法;没有说要离开台湾,要到美国去才能够找到法,没有那些啊!现在有一位学员是离开澳洲到台湾,来找法、来修 行,等到以后他证到初果、二果的证量,就不必从澳洲来台湾,因为他已经处处不断都在见法,不断在净化、开发智慧,所做的就是回馈世间。

   因为他的身心已经是满宁静、满安详,活在每一个当下,只是有时候遇到境界,一些贪、嗔、痴还是会现起,但是会慢慢的净化、不断的净化,就是证到二果,前 面三个结断除,贪、嗔渐渐的淡薄。为什么说“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虽然他还有所谓死后、生到天上,再下一世会来到人间,然而真 正清醒明觉、活在当下的人,每一个点都是起点、也是终点,涅槃彼岸就是在此岸,他不必到其他地方去找,加上他到哪里都是安心自在,因此没有这些来去的问 题。“无往来”如果有往、有来,你会很累,会忙个没完没了!所谓“有来有去”怎么样?“有 来有去全代志”,把广钦老和尚那一句话再扩充,“无来无去无代志,有来有去全代志”!当我讲这一句话,大陆同胞就要 “糟糕!我还是“鸭子听雷”,听不懂!”这一句话要听得懂,就是要用台语,国语跟闽南语双语都要了解, 才会知道这里面的意思。你的心有来来去去,表示目标还没找到、还没到达,你的目标与现在当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是有脱节的。

   如果是在几十亿年之后,你的苦海就更远,你的苦就拉得很长。如果你的目标是在来世,由于这一段期间的目标都是在未来,因此都还是在一个过程,认为 “我现在的阶段还不是啊!我将来要去到哪里啊?我现在的地方还不是啊!……”于是还在 “有来有去”世界里面的心态,你的心会在来来去去,在奢求寄盼未来,就是“有来有去”。“ 无来无去”就是他遇到这些真理实相之后,他很安心自在,这里是我的家,因为这里也是净土,如果我到其他地方去,那里也是我的家,那里也是净 土,会来到“处处无家处处家”,“处处无家”就是不会黏著、不会抓取,不会认为“这是我 的、这是我的本山,这是我的,这才是我的常住,这才是我的住家……”不会抓取这些。

   假设我现在离开灵泉禅寺到台东甘露精舍去,甘露精舍一样就是我的家,不是说“耶!我离开这里,然后来到‘你们这里 ’作客……”如果你有“作客”的心态,都还是在旅途奔跑,而且不会珍惜当 下。当你到旅舍去住,隔天都是行李收收好,屁股拍一拍就走,因为你觉得这里不是我的家。如果你只是把地球当作一个过客,“我只是不得已,我是 很不得已的,才来到这里出世,来到这里受苦……”有这一种心态,你只是把这里当作一个旅店,而且还觉得自己很倒 楣,然后一直寄望著要到其他地方去,这样你会珍惜这个地球吗?你会以一种过客的心态,虽然你的身是处在这里,但是你的心却是跑到别地方去,这样就是 “有来有去”。你的身虽然是在这里,但是你是寄望于未来,“我要到哪里去啊!”都继续在苦海里面。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就会发现这里就是净土,这里就是我的家,宇宙遍一切处,到哪里都是我的家,你的心境会以整个宇宙为大舞台,真的能够 在地球上找到净土,不管来世到哪里,都是在净土里面,就是真正“心净佛土净”的真义。如果一个人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发现是自己的 无明颠倒才向外找寻、向外攀缘,当你渐渐了悟这些,就会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过程到哪里,都是安住在当下,在外表上面,你的身体 好像有来有去,但是实际上对你的心境而言,是无来无去。虽然“一往来”,身体上好像还有往来的过程,但是他的心境没有 “往来”的心态,因为不管我到哪一点,这个点就是句点;不管我到哪里,这里就是彼岸。

   举例来讲,如果你有台湾本土主义色彩,当你到大陆,因为没有与大陆溶为一体,心境上是会隔阂,会认为自己是出国,来到一个异乡、异域、地区,来到一个陌 生的地区、陌生的国度,来到一个不是很认同的地区,这时候你的心境会像是一个过客,“好!我赶快把一些事情做好,我要赶快回台湾 ……”你的心境是“有来有去”。当你在大陆,心境无法安住在当下,只是把一些事情办 好,然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认为台湾才是我的家,我要回到那里,这样叫做“有来有去”。当你“有来有去 ”心态,离开所认同的地区,就会认为是异域,很难跟当地区溶合,很难跟当地区结为一体,认为那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你的心没办法真正的安心。事 实上,对空海而言,我是超越党派、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是没有国界的区分,我是真心热爱台湾的同胞,我也真诚真心热爱大陆同胞。对我而言,没有两岸的隔 阂,没有国界之分,就算我离开台湾到大陆,也没有认为“唉!我是离开一个地方,然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那种心态。

   虽然我的身到大陆去,但是心里面没有“来去”的感觉,当你能够真诚真心,以爱己之心来爱护每个人,以爱护台湾人之心来爱护大陆 同胞,一样真诚真心善待他们,大陆同胞回馈给我们的,也是真诚真心的对待。如果你是以一个怀疑的心态,以陌生人的排斥心态到大陆去,因为你本身就有防范、 就在防备,不够真诚、不够真实,人家看到这样,你的磁场也会回向对方,对方也是会用这样的心态来防备你,因此我们不要去要求别人,而是先从我们自己开始做 起,真正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当你真诚真心对待别人,大陆同胞也一样会真诚真心对待我们,因此我们到大陆,一样没有到异域的感觉,虽然表面上、身相 上是有来去,但是心境上面“实无往来”。

   以上的内容,大家慢慢去吟咏、慢慢去体会、慢慢去消化,把你的闻、思、修、证结合,修行是很具体、很实在的一直在脱胎换骨,我们的心量不断在打开,我们 的心灵不断在净化,我们的无明渐渐在破除、破除,这些都是可修、可证、可达。下面一节时间,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要保持禁语、不要交谈,在身心的净化方 面继续用功,有时候可以静下来,到树下去独一静处禅思,体会刚才所讲的内容,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叫“独一静处禅思”,你在禅堂内 静坐也可以,或是到外面经行也可以。

   当解脱者、智慧者有所体悟,透过语言宣讲出来,由于语言文字有它的极限,加上大家的理解力有限,于是变成七折八扣,结果你所理解的,跟那些智慧者、解脱 者他们所讲的深义,会有很大的落差,而你们自己却不知道,如果你有觉察到,就好办了,问题就在于你没有觉察到,因此你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你以为自己所 理解的就是正确,结果呢?你“依文解字”形成“三世佛冤”都不知道,你在扭曲佛陀所讲的真实义也不知 道,你在污染佛陀所讲的深义也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需要透过大家去亲证,不管佛陀怎么说,不管惟传空海怎么说,除非你亲证到,不然都暂时保留,不要一下子 就下论断。我们常常都被自己的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金刚经】里面很多都会讲“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首先刚开始是智慧者、解脱者讲出来,但是众生所理解的与此有所落差,因此佛陀提醒大家:你所理解的,不是 我所讲的,那是有落差的,你要保留,继续身心沉淀、净化,才能够体会到“非什么”。

  对于有些论断要加以保留,现在你的论断是错误的,只要内心里面还有污垢,还有贪、还有嗔,你所理解的就还不是正确。那些智慧者所讲的内容,很多都是要否定你的传统思想,【金刚经】是要否定你原来的固执观念,很多都是要帮助你180度大转弯,有时候真的需要学会“脑筋急转弯”,你以为说“是、是、是、是、是……,就是这样子!”佛陀就说:“不是!”因此真的要学会转弯。

   第九节“一相无分”这一节,是四果里面的第三果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真实证到三果之人所处的世界与心境,都是实相的描 述,也是实修实证的描述、叙述,在还没有亲证之前,对你而言都只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名相、观念、概念,现在只能够理解,除非你证到二果以上的证量,才能够 体会到里面,“喔!原来是这样的意思!”不然真的不容易。“阿那含”就是证到三果的人,证到初果而往生 的人,他是“七有天人往生”,意即七次人天的往返;证到二果的人,还会一次的人天往返;证到三果的人,都是讲他在大般涅槃,以世 间法来讲,就是在死亡的那一刹那来界定。如果他在死亡的那一刹那、在死亡之前,只证到三果的证量,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会在临命终、大般涅槃之时,契 入、顿悟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

   为什么会在临命终会证悟到?为什么证到三果的人称为“不来果”呢?因为当他在世、在这世间娑婆世界,还没有证悟到四果,还停留 在三果的阶段,后面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除,“五上分结”就是色界贪、无色界贪,还有掉举、我慢、无 明。证到三果的人,最深层的我慢、无明,还没有真正破除,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有无明,这样才会谦虚、脚踏实地的修,脚踏实在的去做,不要以为“ 我证到初果之后,就已经很厉害了,我就成为人天师表了”你还有我慢、还有无明啊!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有,因为还没有真正了悟第一义谛,还没有真 正上到涅槃彼岸,还不知道究竟归依处在哪里,还没有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因此深层的“我慢”还在,“自我 ”还紧抓著不放,因为内心还有深层的不安。

   所谓“掉举”,因为深层里面的内心还有不安,就无法真正展现安详自在,还是会有躁动、浮动不安,这是很微细的。但是,真正境界 比你高的人,他一看都清清楚楚的。虽然很多人认为你已经是人天的圣者,认为你是很有名的大禅师、国际禅师,只要你还有无明,只要后面“五上分 结”还没破除,还没有安心自在,都骗不了人的,你不用讲,一看就知道,因为你内心深层的不安,绝对是没办法掩饰的,一般众生是没办法看到、看 不出来,但是只要是明眼人,他一看就很清楚,因为你的举止、你的动作、你的眼神都会透露出来,你内心还有紧、还有寻觅,还在“有为法 ”的世界里面,这些都是掩饰不了的。因此,证到三果的人,虽然很有可能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国际大师,或是很大山头的大法师,但是他的苦、他的不 安还是存在,“自我”还没有全然放下。当他在人间,还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没有真正断除生死轮回,故而还会有“来去 ”的心态。

   但是,虽然有来去,本来想说“好!这一世我不敢承认,也不敢认为……,觉得还有不安,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还 不是阿罗汉……”还是会有一种“来去”的心,由于他的证量已经相当高了,很多世间抓取 方面都可以放下了,然而最放不下、最深层的,就是最深层的“自我”。“自我”方面,当他临命终之时,最 后是被死神、黑洞,把他的“自我”粉碎掉。不管再怎么神通广大,你的力量绝对逃不过黑洞,黑洞会把你的“自我 ”粉碎掉,唯有证到三果的人,在面临黑洞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彻底了悟什么叫做“无我”。当他真正面临黑洞,彻底了悟 “无我”之后,哇!才会真正的彻底死掉,“自我”才全然的粉碎掉,然后真正契入到“无我 ”的世界。当体证到“无我”,就断除生死轮回,来到四果的世界,但是这时候因为他已经躺下来、气已经断啦!没有办法 再爬起向大众宣讲,因此叫做“不来”。

   如果他能够再醒来,向大众宣讲“喔!我终于体悟到了”即是活起来的四果阿罗汉,就是来到“无生”。但 是因为他已经断气,没办法再回来了,当下这一世没办法宣说他已经体悟到什么叫做“究竟智”、真正的“无我 ”,因此称为“不来”,由于他已经死了,无法再站起来向大众讲经说法,只能够躺著、以身作则示现,宣说什么叫做 “无我”。但是,当他在弥留的情况之下,内心是清楚证悟到整个生命的脱胎换骨,此时体证到“无生”的世 界,因此对他个人而言,是来到出离六道轮回、断除生死轮回,但是一般众生就误以为“他不来了!这样就是没有慈悲心,苦海里面还有这么多的众 生,他就‘不来’,不来救度我们……”其实你所理解的“不来 ”,不是佛陀所讲的“不来”。

   一个真正证到三果、不来果的人,而“实无不来”含意又很深!不要以很浅显的二元对立观念理解“‘不来 ’的人就是断灭掉了,就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汉,在世间屁股拍拍就走了,没有慈悲、他竟然是‘不来’,我们生生世世都在 发愿要……,我们的证量比他高、我们比他慈悲啊!……”这是错误的解读,他是真正 出离苦海、断除生死轮回,然而绝对不是断灭空。这时候他的生命不是断灭空,而是交给整个法界,“无我”随顺法界的因缘。生,不是 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含意很深啊!然而有人就认为“如果生死不是我的事,生命就没有意义,我就不用珍惜它… …”只要还没有了悟生死大事,生死就是你的事,要来到全然了悟真理实相,生命会很豁达、很开放,你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而不是 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地区,在标榜本土化、本土主义……。

   当你局限在越小的区域,你的范围就越狭窄,心胸也会狭窄化,你的苦海就会越多,因为外面那些你所不认同的,就会变成你的苦海。【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 课程内容,正是协助你超越所有的境界,来到无边无际的心胸,体会到我在台湾是净土,到大陆也是净土,到美国也是净土,在这娑婆世界也是净土,到他方世界也 是净土……,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至于证到三果的人,在大般涅槃之后,再来会变成什么形像,或是去到哪里,对当事人而言,他 是“无来无去”。他的心境已经没有那些紧绷、没有那些寻觅,没有说一定要到哪里,而是随顺法界的因缘,就像空海要不要到大陆去弘 法,不是我个人一厢情愿,而是有因、有缘,那样的磁场就会吸引空海过去。至于也有美国同修在问:空海会不会到美国来弘法?希望我们安排到美国的行程。

   至于我会不会到美国?要看那边的因缘、磁场,如果没有心要听闻法,没有什么磁场吸引,空海没办法过去,纵使过去也只是去观光而已,对你们的帮助不大,如 果你们很认真、很积极,现在美国有不少学员,由于还是散落、散落,如果未来慢慢凝聚之后,磁场就会显现出求解脱之心,散发的磁场就会吸引空海过去。所以, 不是“我”要到哪里,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决定,而是缘起。包括我们今天能够举办这样的禅修,都不是一个人在决定,是众因缘在形 成。包括今天有因缘宣讲【金刚经】,如果你们没有水涨船高,素质没有提升,我也就没办法讲述,这些都是法界的因缘。因此,证到三果的人,他是了悟生死大 事,已经大彻大悟来到究竟解脱,他的生命是非常豁达,至于下一世会变成怎样的形状,或是要到哪里,都是法界的因缘。但是,不管我到哪里,都是真诚真心地善 待一切,感恩、知足,痛苦消失止息、解脱自在。证到三果的人往生、大般涅槃之后,是来到解脱自在,名称上是说“不来”,但是 “实无不来”。

   以上是叙述三果的阿那含,以下是四果阿罗汉,“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须菩提 言:‘否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 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 须菩提是名乐阿兰那行’”“阿兰那”就是“阿兰若”,即是寂静处,能够清修、 安静的清净地方,就像是寺院、佛教寺院的名称、地方,此处是叙述阿罗汉的境界。

   一位真正证悟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不会到处跟人家宣说“喔!你们看喔!我已经证到四果阿罗汉了”或是“我已经证到四 果阿罗汉了,你们要相信我!你们要肯定我喔!……”不会这样的。如果是真正的太阳,你不必、也不会到处跟人家宣 传说“我是太阳,你们要相信我是太阳喔!你们要肯定我是太阳喔!……”如果还有这种心态,表示你还 不是。如果你是真正的太阳,只要把你的光辉散发出来,默默奉献、无我无私的把生命意义奉献出来,众生就会感受到。就算别人不知道太阳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你 也无得、无失,没有得失心,展现出真正无我无私的精神,然后回馈给世间。如果你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真正体证到“无我”,你的生 命就是散发光辉、回馈世间,然后与世无争、默默去做,众生了解也好,不了解也好。众生知道要向你学习,你就回馈;不知道、不向你学习,甚至批判、围剿你, 也是随顺因缘。

   一个真正证到阿罗汉的人,因为无我无私,不会向人家宣说:“我是……”不必啦!也不会啦!为什么 证到阿罗汉的人,他“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呢?众生很容易执著在语言名相上,对一个了悟真理实相的解脱者而言,实相本来是没有名相 -道本无名,实相本来是没有名称的,包括放在旁边的东西,一般称为“木鱼”,也是人类贴上去的标签。对它而言,你称呼它是 “木鱼”,美国人听不懂,非洲人更听不懂,但是他知道这是什么;木鱼本身也不会告诉你:我叫做…… 名称,我们只是贴上一个名称,依我了解说“木鱼”是称为“大磬”,贴上我用的名称,说去拿 “大磬”来,事实上我心里是要拿“木鱼”,但是如果依你了解的语言,你会去搬这边的磬。人类的语言需要 透过彼此的了解,彼此沟通良好,距离才会拉近,但是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很大,常常无法真正了解到它的深义。

   实相本来是没有名称,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解脱者,你要把他称为什么名称,都可以啊!一般来讲,佛陀有十个名称,“佛有十号 ”十个名号,其中一个名号就是阿罗汉,“应供”的原文就是阿罗汉,但是众生常常计较佛陀到底跟阿罗汉相同不相同?阿 罗汉跟菩萨相同不相同?你们要如此计较,都是没完没了!没意义啊!就像我们拿出一个苹果,于是大家就在争辩、计较,到底LINGO跟苹果有什么不同呢?到 底“椪果”跟苹果有什么不同呢?众生一直在名相上面计较有什么不同,而你看不到实相,就在菩萨与阿罗汉的名相上打来打去,吵了好 几十年,还是在乎相同不相同,这样你的忧悲苦恼都还是继续存在,如此见诤有什么意义?!你在比大比小有什么意义?!

   一个真正究竟的解脱者,你要用什么名相称呼他,都无所谓!意即“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一个解脱者无法以固定的名相称呼他,称为 阿罗汉也只是一个权说、一个假名,要把他称为“明行足”也可以,称为“世尊”也可以,称为 “善逝”也可以,就是佛陀十个名号的意思。假如只讲出一个名号,众生又会很执著,讲出十个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但是众生又在名 相上面计较,“法无定法”就是没有固定名称,不要死在固定名相上面。前几天有学员跟我讲:“前面经文讲说有人我相, 就不是“菩萨”,要做到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时我是回答说这样的境界是要阿罗汉才能做到,有一个学员就讲说 “这里不是讲菩萨吗?你怎么讲阿罗汉?”于是我回答说只是语言名相不同而已,实相都是一样,不要在名相上面计较,这样会没完没 了。因此,“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不要被名相卡住了。

   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是来到无所得的境界;真正了悟生死大事的人,他的我慢是断除净尽,不会展现我慢,认为说“我得到很多!我很厉害! ……”绝对不会这样。他会跟你讲说“我无所得啊!真的没得到什么!”至于 “有所得”与“无所得”,“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修行修到后来,认为说“喔!我开悟啦!我很厉害啊!你们赶快啊!我成为人天圣者啦!你们要来膜拜我啊!你们要来拜我为师 啊!你们要跟著我啊!……”这样,里面都含有很强的我慢,你认为的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你认为的解脱,不是佛 陀所讲的解脱,跟真正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你自认为来到解脱、成为阿罗汉,佛陀说:这还不是,因为你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都还存在,你的修行是越修越厉害,还会跟人家见诤,然后比高比低、比大比小,都表示我慢不断。

   “世尊!佛说”这一段是须菩提的补充说明,须菩提继续说:佛陀啊!你曾经说我须菩提已经是得到“无诤三昧人中,最 为第一”因为须菩提说不与人争、与世无争,不争名、不夺利,佛陀就肯定他是得到“无诤三昧”,“是第一 离欲阿罗汉”,虽然佛陀曾经这样肯定,但“我不作是念”,内心没有说:佛陀肯定我,我是“离欲阿罗汉 ”,我是第一名,内心没有这样的我慢心,没有我是、我能。通常,如果你的师父肯定你……第一、… …第一!你的慢心就很容易长养起来,如果说你是长舌第一,就不敢炫耀而且还会生气(哈哈!)。所以,众生都是希望能够受到肯定,但是当受到 肯定之后,慢心又容易长养起来。

   于是须菩提就讲:虽然佛陀肯定过我,但是我并没有那些我慢、我是、我能,“若我作是念”如果我须菩提在佛陀肯定我之前,或是肯 定我之后,就说“我得阿罗汉道了,佛陀已经印证我了……”还有那一种心态,“世尊则不 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还有炫耀之心,我是、我能之心,佛陀就不会说须菩提是很清净的梵行行者,很认真、很实在、脚踏实地的修行者,佛陀就 不会这样赞许我了,因为我须菩提实在是“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为什么说“实无所行”? 因为此时已经证悟到无修、无证、无所得、无为法的世界,来到无修之修、无行之行。但是,所谓“无修之修”,以你现在所理解的,很 多都会变成瞎子摸象在揣摩,“无修”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无修”,难道都没有在修行吗?

   “难道来灵泉禅寺禅修或是短期出家,所谓要契入无修,来这里就是来睡觉吗?”错了!你体会的“无修 ”,不是佛陀所讲的“无修”,现在不管你怎么理解无修、理解无为、理解无我,都不是真正实证的人所来到的世界,大家 千万不要被语言名相卡死了,因此要保留啊!当我们不断提升上来,有一天就可以真正证悟到“无所得”、以及“无修 ”。纵使你读诵千百万遍的【心经】,还是无法了解什么叫作“无所得”,什么叫作“无苦集灭道 ”。当你错误解读,又会认为这样就是无因果,根本都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因此【心经】非常高、非常好,一定要脚踏实地去修,才能够证悟到、理解 到什么叫作“无苦集灭道”,什么叫作“无所得”,什么叫作“远离颠倒梦想”。

   一个证果的人是来到“无所得”,但是众生就说:“喔!无所得?这样就没有吸引我精进的力量,因为修行到最后,还是 没有得到什么,还是空空啊!干嘛还在那里受苦,我头壳坏去?!……”就会变成以你认为的“无所得 ”,来理解真正的“无所得”。众生所谓的得失情况,假设你们参加一期禅修,好好精进用功、考试及格,每个人都发给一 万块美金的奖金,你就会“好!”很认真、很用功,设法考试能够拿高分,结果,不错!通过了,结束之后,大家拿到一万块美金的奖 金,于是认为“我这一期禅修真的收获很多,真的得到了一万块的美金!”众生所谓的“得”,通常是在自己 努力工作之后,得到很实质的东西,得到多少钱财,得到多少金银财宝,得到多少名利,众生的得是这一种“得”。如果失去了, “糟糕!来禅修时,我带了好几万元,但是现在丢掉了!遗失了!我失去了一大笔财,我失去了……,真倒楣! ”。

   我们的得失,都是从有形物质的增减来衡量得失,家里有人生了小孩子,就说“我们家里多了一个人”如果隔天阿嬷死掉了,就认为家 里减少一个人、失去一个人,我们都是从看得到、摸得到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但是,修行就是要破除掉这些得失观念,因为世间所认同的得失,对一个解脱者、了悟 真理实相的人,就是以一句“梦幻世界”带过,你以为自己赚了很多钱,然而到最后只是空啊!你以为自己生了很多孩子、百子千孙,当 你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你走。佛陀要我们看透世间的得失,其实不是真正的得失、就算你赚取再多的钱,拥有再多的亲人,但是你内心的苦、不安还是存 在,还是没办法解法。

   王永庆称霸台湾第一富豪好几年,但是纵然有这么多的钱,钱就能够解决内心的忧悲苦恼吗?纵使开设了台湾非常庞大的医疗集团,这些医疗设备就能够解决你内 心的痛苦不安吗?纵使你有再多的名、再多的利,生为世界权位最高的总统,那又怎么样?!你得到世界最高的财富,或是得到世界第一的权力、权位,又怎么样 呢?!能够解决掉你内心的苦恼、烦恼、不安吗?而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真正让我们的忧悲苦恼消失、止息,真正能够快乐、安详、解脱、自在,这方面不是以任 何金银钱财所能换取的。所以,【金刚经】也讲用很多金银财宝去布施、护持,顶多也是在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种植福田,这样而已,你的忧悲苦恼还是存在,还是 没有出离苦海,不是说布施不重要,是可以种种福田,培养善根福德因缘,但是你的忧悲苦海还是存在。

   如果没有走上解脱道,累积很多的福田、福报,顶多是累积生天的福报,还是有可能福尽又还堕,因此佛教所讲的得、失方面,不是世间所认为的得、失,修行想 证到什么果,所谓的“证悟”,正是让你的忧悲苦恼慢慢减少,内心所得到的是无形的,是内心的安详、快乐,越来越自在,所得到的是 妙智慧,代之而起的是慈悲的心、感恩的心,你的生命会放光芒,像这些是无所得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得到非常多,你所得的这些,纵使王永庆用所有财产来购 买,也买不到。如果经过闻思的打基础,然后一期禅修下来,真正能够安祥快乐、解脱自在,这些你的所得,不是几千亿、几千万能够换算的。

   你所得的是无形的智慧之财,如果你很高兴、很快乐的回去跟家人讲说“我真的我得到很多,好安详、很快乐自在!这一期禅修我真的收获很多、得 到很多……”家人可能会打开你的皮包,看你到底得到什么?“你到底拿多少钱回来?得到多少珠宝?你 得到什么?拿来给我看啊!”如果他要你拿出所得给他看,你拿得出来吗?“糟糕!”你就会“唉!到底得到 什么?要我拿出所得出来证明,有形方面、我是无所得,但是我整个人生观、整个心态改变了,从此我的体悟、我的所得,可以用具体的事实展现出来,回馈家人、 回馈世间,虽然以后我可能不会那么积极去赚钱,以前一直还想赚很多钱,但是可能参加禅修之后,我的生命体悟更深,以后对家里回馈的实质金钱没有那么多啦! 甚至会渐渐减少了,但是这一方面不是用金钱所能买来、所能换得的,这些我会回馈更多……”。

   你说你的禅修到底有所得、还是无所得?从某个层面来讲是“无所得”,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讲,你是得到很多。所谓的得、失观念,不 要用世间人势利眼的角度来衡量;同样的,你的修行证果也是这样,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都是如此,不能用世间的势利眼或是用比功夫说 “我现在是柔道几段,你才是初段,我已经是七段了……”你自以为是七段,比初段的还厉害,结果后来 有一个“臭段”的,你就被打败了,世间的有为法,可以界定你得到几段、几段,像柔道、剑道或是跆拳道,都可以比高下,看谁得的 多。但是“出世间法”的思维角度与世间不一样,那一种“得”、证果,不可以用世间的衡量去认为证到二果 的人比初果的人厉害。其实,没有所谓的厉害,是“我慢”反而越少,贪、嗔越淡薄,内心越安详、越是无诤。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的 人,是来到无诤的世界,意即“离欲”,没有那些欲望,不跟世间人争什么,或是争名夺利、见诤,所谓“入空戏论灭 ”。

   很多人对阿罗汉的“无生”,一样都是错误的解读,因为在【阿含经】讲到证阿罗汉的人,会有共同的宣言:“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含意实在很深!解脱者他们共有的心境,描述出离生死轮回苦海,而且“自我 ”完全消失、粉碎。然而众生又会从有限的理解能力来理解,结果“我生已尽”,一样啊!那些“无生 ”的人“我生已尽”,同一个名词就是“无生”,“证悟到无生的人,这样 ‘无生’啊!他的生命就断灭掉了,对众生、对世间就没有帮助啦!……”因此,有很多的 宗教师就劝大家“不要证阿罗汉、不要去修那些,否则走到后来是‘无生’,这样没有慈悲心啊!不会来这世间 ……,不会再倒驾慈航啊!……”这些完全是错误的解读,不了解何谓“ 无生”。

   永嘉大师补充得非常好,所谓“若时无生无不生”,“无生”、出离六道轮回,绝对不是断灭空,不是用一 个超高级、超厉害的火箭,把你一直送、送、送……,送到宇宙的最边缘去,然后冲出宇宙,不是这样啦!“无生 ”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空空无大千” 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不要以为说“他都没有生命啦!都断灭掉啦!生命都不存在,没有在六道里面……” 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事实上,他的人还是一样在三界里面,如果他在世间成就阿罗汉果,证悟到“无生”的世界,他的生命一样行云流水 的运作,但是他的心境是不一样,在一般人的世界中、理解中,是有六道、有各种的道。但是,对他而言,六道众生都是平等的,他以“无上正等正觉 之心”,来善待六道的一切众生,他的生命也是一样来到“无生无不生”,前面的“阿那含”已 经是“不来而实无不来”,因此他没有这种断灭,没有那种不慈悲、不倒驾慈航的问题,有的只是众生要不要解脱而已。

   真正的觉悟者,他们想讲真话,众生却不喜欢听;一般众生总是喜欢喝迷魂汤,喜欢被灌迷魂药,讲一些好听的、好言的,让你的尾巴翘得很高,让你这样茫舒 舒,让你这样“哇!好高兴、好快乐!”但是很多类似这一种灌众生迷魂汤的药,真正的觉悟者是不会讲、也不想讲,变成了悟真理实相 的人,他想讲的,一般众生不喜欢听;而众生喜欢听的,他不想讲,因此不容易有交集,你认为他不慈悲,但是他认为你所要的慈悲反而是在害你,真正对你慈悲 的,是希望拉拔你出离苦海,但是你却不要。当你在责怪他不慈悲,你的内心是有你欲求、预定的框框,认为他应该怎样才算是慈悲,就像说你好赌如命、喜欢赌 博,现在“跑路”、在欠钱,觉得“你有钱,怎么不把钱给我?你把钱给我,就是不慈悲;如果现在给我钱,我就很快乐、 很高兴啊!……”他虽然有钱,但是拿钱给你,你认为是慈悲,事实上是害了你,会让你越陷越深。

   所以,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会杀了自己的父母亲?因为他们向父母拿钱去买毒品,要去网咖打电动玩具,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欲望,就嗔恨父母说“你不 慈悲啊!”我们很多在责怪阿罗汉的心态,认为他们不慈悲,这是错误啊!因为众生是用你的所要来要求他,但是他知道说如果符合你的所要,照你的 意思去做,满足你的欲求,很多是害了你,造成你想听的,他不太想讲,不会刻意讲一些很好听的话,让你们听了很爽,你们就会大笔大笔的布施,他不会这样啊! 名利对他来讲真是如浮云,他想讲的是真正能够唤醒你远离颠倒梦想,除非你的苦真的吃够、受够了,真正想要出离苦海、想要解脱,你就会珍惜。如果你还想在梦 幻世界里面继续沉沦,构筑你的梦想,他想要唤醒你,你就是不愿意。

   比如你吸毒上瘾,他一直希望你戒毒,在你还没下决心戒毒之前,如果硬性要帮你戒毒,你会跟他拚命,认为“这是大坏人!我需要毒品,我吸了毒 之后,才快乐啊!不给我毒品就算了,还要强迫我戒毒……”如果你的苦吃得还不够,没有决心、没有魄力,真正要迈 向究竟解脱,他也没办法跟你宣讲究竟法。所以,绝对不是阿罗汉不慈悲,而是我们众生有没有真正要解脱?如果你真正要解脱,会散发出一种磁场、一种频率,不 管你在哪里,会“千处祈求千处应”,不管你在哪里,只要你真正想要解脱,解脱法就会出现。如果没有真正要解脱,就算在你身边流 过,因为频率、磁场不一样,还是不会相应。【金刚经】很多都是在颠覆我们的传统思想,真是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

    庄严净土 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个“则非”,有的经典是“即非”,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段经文满重要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上一节讲过 的得,有所得、无所得,不要以一般的观念理解,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来到大彻大悟。“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为什么说“庄严者,则非庄严?”一般众生所认为的庄严, 不是真正的庄严;那些智慧者、解脱者真正所讲的庄严,一般众生却不认为是庄严。这几天有因缘,可以到法界体悟更深的活生生佛法,如果我说:“ 法界、大自然真的很庄严,看到日出、看到日落,哇!叹为观止啊!法界之庄严……”但是如果你的智慧眼没打开,就 说“没什么啊!哪里有什么?!”你认为没有什么庄严,认为“我应该要来参加盛会或是禅修,要来庄严道场嘛!是不是应 该再戴个头冠、戴著耳环、化妆啊?戴著一些装饰品、珞璎,以及坠子……?我应该戴著那些,一些菩萨画像… …,这样不是更庄严吗?才庄严啊!……”你认为这样很庄严。

   事实上,你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生命,你的心不清净、不宁静。再者你自认为很重视禅修,认为自己要来庄严道场,于是涂了口红、擦很多的香水 ……,表示一种庄严,这是一种比喻啦!结果你自认为是庄严,一般社交场所,没有打扮就好像不礼貌,认为要来参加盛会,没有打 扮是不礼貌、不庄严,因此你认为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样才叫作庄严。于是你来这里、坐在这里,心里洋洋得意,大家都没有化妆,你们不够礼貌,因此你们要向我 看齐学习,要像我这样才是重视、才够庄严,你的内心里面还会洋洋得意:“喔!我是在庄严道场……” 当你在洋洋得意,请你看看旁边苦海的同胞好吗?他们受不了你的香水味啦!你的耳环坠子还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你自认为是在庄严道场,还搽了很多的名牌香 水,但是这些香水散发出来,对于真正在禅修的人是不需要啦!闻那些香水真是刺鼻,你自以为是擦了上等的香水,表示很尊重、很重视、很有礼貌,但是却不知道 自己是在干扰众生的禅修。所以,你认为是庄严,佛陀说:不是!这不叫庄严。

   “菩萨庄严佛土不?”佛陀就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以凡夫的立场,你认为的庄 严,不是真正的庄严。能够真正庄严道场、庄严法界的,是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以及见法、慈悲喜舍,还有心灵净化。真正庄严法界,是来到反璞归真,身心的清 净、净化,不要再像一只小乌贼,到处去制造污染。贪、嗔、痴的展现,就是在污染自己、在污染众生,当你以嗔心谩骂众生,就像一只小乌贼在喷众生墨水,贪、 嗔、痴就是我们内心的污染,你又去污染其他众生,结果大家就在那里喷来喷去,就是在污染法界。当你拥有污染的心,就没办法叫作庄严。真正的庄严,是我们身 心的净化、沉淀,如此也能够帮助世间众生身心的净化、沉淀。在迈向解脱的过程,你会越来越反璞归真,越是展现赤子之心,真诚真心善待一切众生,慈悲心自然 的流露,生命的无形花朵是朵朵在开放,真正的法界花朵一直在开放,才是真正的庄严法界。

   贪、嗔、痴止息,把我们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本身的心花朵朵开,也会随缘协助众生心花朵朵开,就是真正在庄严法界。但是,当你真正在庄严法界,没有我 是、我能,此所谓的“庄严”,也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庄严。虽然我们在庄严法界,但是没有“我在庄严” 的一种心态。一般众生习惯从外表来衡量、观看,因此我们说“把道场布置得庄严一点,好不好?”有好、也有坏,包括基督教、天主教 的教堂,盖得很庞大、很庄严、很豪华,到底好或是不好?一样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就是可以接引初基的众生,因为众生是以一般的眼光来衡量什么叫庄严、不庄 严,于是一些道场或是教堂的建设,就要符合众生心目中认定的庄严来建设,用作接引初基方便。但是,本来是一个方便法,如果引导的人能够透过这些方便法让众 生进来之后,慢慢再协助他们听闻正法、深入解脱道,就是方便法、是善巧,可以接引众生进来,再逐步培植他们成长、来到究竟解脱,这样的道场就很有意义。否 则大家尽是兴建豪华的道场,变成为观光道场,或是大家只是来这里拜一拜,然后又回去;或是来这里捐一些钱、做一些功德,然后就回去,这样纵使亲近了这所道 场几十年,真正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你还是不懂,这样道场的存在、道场的庄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到教堂里面,如果没有真正解读【圣经】里面所讲的深义,一样也是很冤枉,你只是看到相的庄严。如果你的水平素质越来越高,就会在乎外相庄严不庄严,真正 要建设一个禅修中心,硬体设备反而都是很简单、很朴素,经济、简单、朴素、实用,能够让我们防蚊虫、遮风蔽雨,在一个宁静的地方,都很简单啊!这样就好。 如果你的心不够纯净、不够宁静,不是要迈向解脱,只是看到外相的道场,认为越大越豪华叫作越庄严,这样都还在外围绕,【金刚经】是要破除我们既有的错误观 念,而不要迷执在外相,一般你认为的庄严,还不是真正的庄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连接前面的内容一起看,一般人是著 重在外相的庄严,认为我的身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叫庄严,这是错误的观念,变成你的心是住在色,“不住色生心”不要住在色身上面, 不要黏著、迷执色身。如果一直在色身里面打扮,你的心是住在色身上面,这样是不对的,【金刚经】讲说不要迷执色身,误解为怎么样打扮才叫作庄严,这样是不 对啦!你认为的庄严、打扮,不是叫真正的庄严。“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谓“声、香、味、触、法”, 都属于我们的心灵感受,不要迷恋音响要多好听,不要迷恋在三餐要怎么样煮,味道才好,才是色香味俱全,因为你迷恋就变成心灵的感受,本来吃得饱、有营养, 这样就好了,如果你迷恋在味觉上面,就是“住”在上面,你的心都在解脱道的门外。

   所以,我们要来到“不住声香味触法”,包括声尘也是一样,不要总是期待别人跟我们讲好话,说我们喜欢听的话,别人只要讲真话或 是逆耳忠言,你就不喜欢听,我们都要超越这些。我们要解脱、要成为真人,就要有这一种雅量、胸襟,要能够听懂真话,不要迷执于“声尘 ”,就叫作“不住声尘”。但是现在讲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香、味、触、法生心 ……,我可以理解啊!现在禅修可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真正要做到,非常不容易!一方面当你离 开禅堂,回到滚滚红尘之后,如果没有那种定力,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马上又是在贪婪,“六根”与“六尘 ”处处在黏著啊!黏著就是“住”,你又在“住”那里,又在黏在那里,都被境界黏著。

   禅修就是让大家的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有距离的来看,看清“六根”的实相,也看清“六尘”的实相,这 样离系的力量才会分开,才能够渐渐做到“不住”。所谓的“不住”,如果没有透过禅修,保证绝对做不到, 因为你只是头脑在理解而已,只是用口述、用口头宣说,用嘴巴讲的口头禅而已,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是叙 述实修实证的世界,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我们平常的“六根”与 “六尘”都习惯冲动、黏著在一起,今天就是要解析开来,“阿含经解脱道”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让你清楚 了解“六根”、五蕴身心的实相,无常、缘起、无我,然后从“六界”方面解析,也从“六尘 ”方面解析,“六尘”的实相是如何,外面世间的实相又是如何,因为众生看不清实相,没有透视的眼光,因此佛陀帮我们 解析,“六尘”一样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化,也是缘起、无我,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

   由于平常闻思是打下一些基础,在禅修的时候,身心慢慢的沉淀下来,来到正思惟、静虑、禅思,很宁静的去思考、体悟,进入“止观 ”、进入直觉,也进入真正的喝到、体悟到,这时候你会把整个闻思与修证都结合起来,很自然对这些抽象的名相消化、了解,就会变成为真正的力 量,根、尘的黏著力就会渐渐分开,会有离系的力量而不再黏著。所以,心与“空”相应,就是让你的心与境界之间有一个距离,当这个 距离出来,以后不管是在禅修期间,或是在历缘对境面对滚滚红尘的种种境界,因为你的心是无量的、很宽大的,加上你是与“空”相 应,因此当你跟境界接触,你是有空间的,也有空间的来看,不会被境界吸引过去,才能够真正来到无住、不住。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加上参加过禅修,才能 够真正了解,真正可以做到。

   只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实修,一定可以实证到,绝对不是抽象,大家慢慢去消化。因为这是初果、二果、三果,让你稳定度慢慢上来,如果真正来到究竟,全然 都是会“无所住”,不管是面对“六尘”,或是包括“自我”,以及对名利,更是 不会抓取,真的是“无所住”,如果错误解读,误解世间没有什么值得抓取,就会变成消极、悲观,“以前还有一个目标可 以抓取,现在这些目标以及你讲述的【金刚经】打掉了、否定掉了,变成茫茫然、没有方向啦!……”这又是一个错误 的解读,是从一边跑到另一边。因此,错误解读【心经】或是【金刚经】的人,不是落入断灭空,不然“我慢”就越来越大。很多人就是 用【金刚经】去攻击别人、去砸别人,如果不了解、没有真正解开其义,从一边又跑到另一边,变成“无所住嘛!回去什么事情都不敢接触,我们吃饭 也不可以有味觉,都要很严肃的吃,不可以有感受,有感受就会有罪恶感,走在街上不可以去触、也不可以去看……” 多看别人一眼,就会觉得很罪恶,变成错误的解读,让你的“六根”不敢去接触,这些都不是经典里面所讲的“无触 ”,变成好像受到很多挫折,躲进寄居蟹的壳子里面,眼睛捂起来、不敢看,这样不叫作真正的“无住”。

   真正的“无住”,一定是透过你的正确闻思,然后真正做出来,自己与境界、尘接触,都是有“空”,有空 隙、有空间的,不会冲动、不会黏著,要做到这一种工夫,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些实相、看清了实相。在还没有看清实相之前,没办法!你还会黏著,于是在硬性训练 的过程告诉你说:不可以!你不可以接触。但是你还是一样会想要接触,如果透过教条、透过戒律、透过规定,规范你不可触、不可… …,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都只是暂时的压抑而已。包括说规定你不可以碰到钱、不可以持金银,戒律上是这样规定,但是你的心与钱财方面,还 是会在拉扯。当你真正对钱没有黏著,“不住”在钱上面,不是说我不可以拿到钱,虽然我的手有碰到钱、有拿钱,我有放在身上,但是 这个钱在我身上没有黏著力、我没有贪婪。虽然钱是放在我的身上,我一样“不住”在钱上面、不黏著,因为我了知它的特性。

   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这些现象、实相,虽然钱没有放在你的身上,但是你的心还是会跑去与那些钱黏著,叫作“住”。所有的戒条、戒 律,所有的规范,只能够规范你的外相,无法约束到你的心。在你还没有真正了悟实相之前,硬性用这些戒条规范规范你,还是一样很苦。当你有一天,真正了悟真 理实相之后,很自然就是离系,我拿钱、不拿钱,都无所谓,这都是修行的真工夫,要学到活的佛法,不是学到一些外相。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真正能够来到 “无所住”的人,可以随顺因缘情况而产生心的作用,当遇到因缘能够慈悲、应该慈悲之时,一样会慈悲去善待一切众生,一样会回到滚 滚红尘跟众生接触,但是你却是不黏著,绝对不会消极,不会悲观、不会逃避的,不会躲到深山里面躲起来,产生“厌世”的现象。

   如果错误的解读,就会厌恶,就会有一种离,变成是反弹到另一边,就没办法“生其心”,产生错误的厌离、厌世,没办法来到历缘对 境,而能够生其心。如果你是错误的走在解脱道上,没办法对你的家人慈悲,来到“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 ”,真正有这种“空”,有正确的解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境界,都能够“无所住”,但是又能 够看清因缘情况,能够“生其心”,至于生出什么心,是随顺因缘啊!如果你们可以了解,就可以像六祖,无所住而生其心,要酝酿到这 一种能量,要有这样的体悟与证量,一定是来自于大家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闻思修证,你所下的工夫不会白白浪费。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常常都是一直在累积 财富,都是在名利堆里面打滚,内心里面常常要想赚取更多的钱财,于是你的心与金钱有没有黏著?都是黏著。如果你常常在看股票指数,你的心就住在虚无缥缈的 指数上面。

   如果你的心一直在想著赚更多的钱,就是住在钱上面,结果你一天到晚内心都一直在打滚、在想著,“怎么样赚更多的钱?怎么样获得更多的财宝? 这样我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但是你的内心还是空虚的,一般滚滚红尘的人就是这样,常常在名利堆里面打滚,但 是到后来还是空虚、还是苦。佛陀希望大家能够走上解脱道,才会制定一些戒律,真正要修行应该来到不持金银,当然戒律也是协助大家能够放下,帮助你先有一些 隔离、隔阂,帮助你放下种种的诱惑,让你在比较单纯的环境情况之下,能够来禅修、闻法、实修实证,有一天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自然来到“无 所住”,但这是一个过程,不得已用一些戒律来规范你,但是很多人又被戒条捆住了。

   包括今天在南传地区,很多还是展现自己身上没有碰到钱,以为身上没有碰到钱,就是不住在钱上面,然而除非你是来到“无我”,真 正了悟这些实相,才会真正来到“无住”,不然你的身上虽然没有碰到钱,但是你的心还是住在钱上面,钱财对你还是有诱惑、有吸引 力,有时候你的心虽然跑去,但是你没有真正拿到,你以为说自己没有,然而只要那个钱对你有诱惑性、有吸引力,你的心都会跑去住在上面。所以,有的人就认为 外相上没有拿钱就是“无所住”,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无所住”。有的人认为戒律规定我们不可以碰到钱,于 是坚持不碰到钱,如果别人碰到钱,就认为别人是犯戒、别人是不清净……。

   以前北传出家众要到南传去禅修,很多是被排斥的,他们认为北传的人有碰到钱是不清净的,我们不跟不清净的人一起共修。另外,他们也认为我们所穿的袈裟跟 南传不一样,没有依佛制而行,不认为你们是出家人,你们所受的戒,我们不承认……,于是就会变成在外相上面见诤,这些都是没 有意义的。如果你认为外相没有碰到钱,我就不拿钱,就“不住”在上面,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还是没有真正来到“无住 ”。再者,当你跑到另一端去,结果一些钱你都不敢碰,只要一张纸上面印有数目,你就认为是很罪恶的。因此曾经有一位出家众有问题要问我,等于 说要来参访,我跟他讲可以坐公车过来,他就回答说:“但是我不持金银啊!我的身上没有钱,我不持金银…… ”于是我问他:“你怎么过来?”他说“我可以坐捷运”我问:“你怎么能坐捷 运?”他回答:“因为我有捷运卡,捷运卡上面没有印孙中山啦!”他认为捷运卡片就不是钱。

   变成你不敢碰它,你就不敢生其心,不能够善加应用,我们是要能够“生其心”,如果错误的解读,然后不敢碰到钱,钱本来是一个工 具,但是你不敢去应用这个工具,对这个钱不敢“生其心”。如果能够正确的理解所谓“不住”,真正了悟这 些实相之后,钱财对你来讲没有诱惑力,你不会黏著这些钱。但是,拥有这些钱,因为是世间的一个方便法、一个工具,如果有信徒、信众布施这些钱,我们可以善 加这些工具,不是拿来充实我个人的各种欲望享受,而是把这些钱拿去做VCD、做录音带、做MP3、印书,来回馈世间,可以善加应用这些工具,我的心没有黏 著那些钱,但是可以善加应用这些工具,叫作无所住而又能生其心。

  (磬声三响)这个声音也都是法音,是在唤醒我们,也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无常法流,什么叫作生生灭灭。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一般众生对众生的身相,常常都用我们狭隘的观念去看,如果你是活在蚂蚁的世界,你的视野、你的身相 就是停留在蚂蚁的角度,另外一只比较大的蚂蚁,它的身体比我大,如果身相是超越蚂蚁的形相,对蚂蚁来讲,它就不容易觉察到它是一个众生。如果你躺在地上, 蚂蚁爬到你的身上,对蚂蚁来讲,它不知道你是一个众生,它认为你是一座山,这座山里面又有不少金矿,因此它会咬,如果它知道你是比它大好几百倍的大身, 哇!它会惊吓得皮皮趖,会一直跑掉,因为你轻轻一个手指按压它,它就会死翘趐啊!所以,相对于人与蚂蚁来讲,蚂蚁不认为人是一个众生,因为你的身体之大, 超乎蚂蚁它们的理解范围,它才敢爬到你的身上,如果它理解到你是一个大身,你只要一只指头一压,它就粉身碎骨,它绝对不敢上来。这也是告诉我们:人类常常 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我们智慧各方面都很高啊!”但是你还是一样不容易照见到,很多方面是超乎你的想像之外,你就没办法真正理解 的。

   所以,我们看山河大地,认为这是无情啊!但是,如果要跟大家讲说玉山也是一个众生,阿里山也是一个众生,“须弥山”就是喜马拉 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山常常是终年结冰、结雪的,又称为雪山。我们讲说雪山也是一个众生,但是人类就会认为“它不动啊!它哪里是个众生?! ”你是用很有限的知见在理解。如果跟大家讲说地球是一个众生,也是一个大身,大家更不容易理解,地球是什么地啊!水啊!怎么可以称为众生?这 是无情之物,你认为它是无情之物,是人类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及程度来理解,没有正确了解什么叫作众生。

   佛陀讲说“众生,即非众生”,因为我佛陀所讲的众生,你们又会用有限的范围来理解、来框框、来界定,认为在范围内所看到的才叫 作众生,如果它很大的,你们就不了解,就没办法理解。如果地球没有生命,你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因为整个太阳系、地球,它们是有生命的,因此你才能够诞生, 才会有生命的存在。以前在上“三套无漏学”课程时,透过医学的角度让大家理解,在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的红血球、白 血球、血小板?一个红血球就是一个众生,它有生命、有出生,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成、住、坏、空。红血球出生之后,没多久就可以工作,在我们身体里面 默默帮助我们,红血球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卡车,帮助我们把新鲜的氧气载进来,供给我们身体各部组织所需,同时又运走那些废物,然后把它们送出来。红血球在 我们的身体里面,当它出生之后,就是默默不断在工作,但是它总是有寿命,它一百多天,就会生、老、病、死。

   当死亡的时候,它又会新陈代谢、排泄掉,白血球、血小板也是一样,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众生,也有很多有益的菌,如果没有那些有益的菌,很多食物是没办 法消化的。红血球在我们身体里面,在我们的肌肉组织或是骨头组织里面,穿流进出、进进出出,红血球本身没办法理解到,因为红血球认为“我会动 啊!我会动来动去啊!”尤其包括白血球,变动得更明显啊!它又可以做变形虫运动,进出自由自主自在,相对于骨头或是肌肉来讲,它认为 “我昨天来,你也在这里嘛!我今天再运送东西来,你也在这里嘛!你都没有动嘛!是我红血球在动来动去、进进出出。我昨天来,你的门也是开这 样;今天来,你的门也是开这样,你也都是在这里……”相对于红血球、血小板来讲,这些骨头、肌肉是不动的。所 以,红血球就认为说“我们是有生命啊!我们有在动啊!是你没有在动,你没有生命啊!你是无情的东西…… ”但是红血球体会不到没有这些骨头、肌肉组织,没有完整的这些组织,你们红血球怎么存在?现在是以医学方面做比喻,大家比较容易了解。

   现在把你的身相缩小,进入红血球的世界,想像你就是身体里面的红血球,或是血小板、或是白血球,白血球它会做变形运动,你、我、他就是身体里面的红血 球、白血球、血小板。如果把原来人的身体,扩大成为整个地球,把地球想像成一个身体,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就是身体上面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我们就在此 进进出出、进进出出,一直在那里钻动,这是很深的一些比喻。大家真的要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视野、把我们的世界提升,否则只是在井底的青蛙,用你的观念 来理解什么叫众生,什么叫非众生,没办法真正了解所谓的众生,因此佛陀就有讲“所谓众生,即非众生”,因为不是你现在的观念所理 解的小小范围,大家要慢慢去了解、慢慢去体会。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有两个意义,第一,以红血球的立场了解,以我们的身体 来讲,它是体悟不到的,不容易体会到跟红血球、白血球它们,比较相类似的,他们才可以体会到我们是一个身体。但是,整个大的身体,对红血球来讲,它就是一 个大身,但是因为它没办法了解,又可以称为“非身”,因为它大到你不能够了解、没办法了解,因此就是真正的“大身 ”。讲述这些,大家真的要有一些推理能力,我已经尽量用大家可以了解,来缩短实相与你的认知之间,因为你的认知与实相之间有很大的落差,我现 在是尽量把这些落差衔接起来,让大家能够慢慢理解到,因此“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还有一个满重要 的意义,事实上就是整个法界。以前在几次禅修期间,都有带大家到户外,慢慢去体悟什么叫作“法身”,身体里面的红血球,对身体来 讲,红血球是一个单位的众生,就像你、我、他一个人,身体对红血球来讲,就是红血球的法身。

   红血球就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众生,如果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红血球它认为我是、我能、我很厉害,我可以跑来跑去、唯我独尊,但是你看不到“ 大身”的存在,不知道“法身”是什么,不知道是因为整个身体的存在,你才能够存在,因此你会认为我这个红血球跟那个 红血球不一样,我这个红血球跟那个白血球不一样,我跟那些血小板没有关系,你我他、人我之间的冷漠、隔阂,都是我们停留在这样的知见,体会不到你是整个身 体里面的一分子,你所不认为跟你有关系的,其实我们都是同在一体里面,慢慢会讲到一体世界,大家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才能够慢慢体会到。

   以红血球来讲,如果它的智慧没有打开,感受不到整个身体的存在,以及对它生命的重要,智慧眼没有打开,你不知道“法身”是什 么。佛教里面所讲的“法身”,佛的三身,觉悟者的“三身”是报身、应化身、法身,没有体会到 “法身”是什么,你的心境没办法来到无我无私的世界,没有体会到自己跟所有的众生,竟然都是在一体的世界里面,而且我们都是息息 相关的。当你没有体会到这样的实际境界,很难做到“三轮体空”,大慈大悲来善待一切众生。所以,以我们的身体与身体里面红血球来 比喻,身体里面的红血球,如果它的智慧眼有打开,了解整个身体就是它的法身,只是整个法身里面的一份子,它的我慢就会消失,代之而起的就会有感恩的心,会 善待其他的红血球,善待其他的白血球,善待其他的众生。因此,佛陀都是要破除我们很多狭窄的观念。

    无为福胜 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因为众生的天文知识并不是很丰富,于是比喻整条恒河里面一粒一粒的沙有多少?真是没办法计算啊!现在假设它总共有一兆粒的沙,再讲说有一兆条的恒河,你 说多不多?喔!当然很多啊!如果智慧没打开,就像古老中国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天是圆形的,所谓“天圆地方”,一般的观念知见认 为地是不动的。以前就算天文学家在看,知道说“物换星移”,可以观察到物换星移,但是他们不知道地球在转动,也没有能力觉察到地 球在转动,其实所谓的“物换星移”,主要的因素是地球在转动,当然星星确实有在移动,但是你所观察到的星移、移动,事实上是地球 移动的角度,真正星星的移动很快是不错,但是因为距离太遥远,而且是刹那而已,不容易觉察到星星的移动,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几百年前的观念,也都认 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是其他的星球在动。

   直到伽利略、哥白尼,发现了跟人类的认知相反之后,人类的视野、觉知才慢慢改正过来。但是,佛陀早就看得清清楚楚,现象的一切诸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都 在流动、都在变化,包括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当时的宇宙观、天文观,是经过现代的哈伯望远镜才去证实,五十年前的天文学家还是没办法证实。因为佛陀是用以 前的语言文字在讲述,因此很多众生不了解,原来佛陀叙述的华严世界,竟然就是整个宇宙。结果佛教徒又在文字堆里面钻研“华严世界是什么?三千 大千世界又是什么?”看不到实际实相的存在。事实上,佛陀跟我们叙述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整个宇宙,一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中千世 界可以说是一个集体的星团,星团一区里面会有几千几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再来,三千个大千世界,就是整个的宇宙,这是佛陀当时的宇宙 观,天文学家在这十几年来,透过哈伯望远镜发现到:哇!宇宙无边无际啊!

   以前在课程里面解析过天文常识,现代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太阳系、银河系,是形容宇宙之多、之大,重点在于这是一个形容,我们用这么广大无边的财宝来布施, 你说这样的功德多、还是少呢?当然是很多啦!再者重点是要衬托出后面,“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如果有人了解这一部经的意义,又受持里面的经文内容,然后为他人讲解,福德比你用整个宇宙的财产去布施还要钜大。事实上,那是一个 形容,比你倾家荡产、用所有财产去布施的福德还大。如果能够讲述【金刚经】的法义,你所得的福德,比那些都多更多。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事实上,这一段是要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位置,里面真正的 深义是非常深,一个人真正能够了解【金刚经】的深意是不容易,要有相当高等的智慧,相当高的心灵品质,都是相当有福报,而且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 这样在跟人家讲经说法,都是值得我们尊敬。何况这一部经的重要,是把宇宙很多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都集中,这一部经就像有佛陀在此,把很多很深不可讲、不可解 的,都慢慢透露出来。如果能够解开、了解,跟佛陀、佛心就能够心心相印。

   “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本来的用意是在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但是现在回到现实层面来解析,原来这样的用意是非常好,包括后 面有好几段经文,都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殊胜,当你能够听得懂,不容易!能够受持、读诵、抄写,或是跟人家讲经,功德都很大,本来这些 都是在衬托【金刚经】的重要,但是很多内容都不是佛陀亲自宣讲的,是后人为了衬托【金刚经】、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重要,等于是一种鼓励,一方面加以标注非常 重要,提醒大家不要忽略,本来的用意都是相当好,但是现在产生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见指不见月”。另外,【金刚经】里面好几段经 文,都强调这一部经的功德、殊胜,于是会形成一个满严重的问题,但是一般人不知道。

   【金刚经】本来是要扫除一切相,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扫除众生头脑中对各种相的执著,“诸相非相”破除你对偶像的 迷执,破除对偶像的崇拜、回到实相,这些都不错。但是一直强调这一部经非常重要、非常殊胜,容易形成【金刚经】又变成是一个超级大偶像,这是整个佛教界非 常重要的问题。在编辑【金刚经】里面所留下的,本来用意是非常好,但是也会有留下一些副作用。在【金刚经】里面,相信佛陀一定是有讲过类似破除所有相的内 容,真正来到“无我”的人,一定会破除种种的相,只是由于所有经典都是后人所编集的,多少会加进一些编辑者额外的意思进去,太强 调【金刚经】的重要,本来【金刚经】是要扫除一切相,对于经典、语言、文字、名相、偶像……都要破除,这样才能够见到真理实 相,是完全没有错。

   但是由于太强调【金刚经】的重要,结果形成新的超级大偶像,于是很多佛教徒就要读诵【金刚经】,认为如此就很有功德,经典所在之处,就如佛所在,我们就 是要拜啊!这就是一个塔、一座寺庙,造成大家都在抄经、印经、写经、读经,对【金刚经】恭恭敬敬,对于真正宣说真理实相的人,反而觉得不重要,经典才是重 要,供奉在家里面的最高位置,不是在那里拜、拜、拜、拜……,不然就是要翻【金刚经】之时要… …的规矩。以前在大专时期,有人说要读诵【金刚经】,先要漱牙、刷口,然后要洗澡、净身,才可以翻开【金刚经】… …。

   当然讲归讲啦!我是觉得不必落于迷信的层面,要了解里面的真实义才是最重要,于是很多人就把【金刚经】当作是佛,认为经典就是佛,因此我们要膜拜它,结 果后来变成是在拜经、诵经、读经,真正【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深义,却变成不重要、自己也不懂,别人跟我们讲述的,也是抽象的观念、概念,也是在读经、拜 经,结果真正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却很少人能够了解,很少人能够去修、去证,大家就变成在那里拜,形成一个新的超级偶像。所以,在大乘佛教地区里 面,【金刚经】的普及率可以说是最高,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到【金刚经】的深义?如果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无法了解里面的深义。在此点出相当重要的问题,期 许【金刚经】不要成为超级大偶像,大家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

   如果把【金刚经】变成一个超级大偶像,又是停留在“见指不见月”,停留在文字堆上面,在佛学名相上钻研,你看不到实相,真是 “三世佛冤”,很冤枉佛陀这样苦口婆心跟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如此说法,对于不了解、迷信型的人,就会认为是在谤佛、谤法、谤经 典,然而我们到底是把佛教拉入在迷信的层面里面?还是真的讲出实相,让大家去了悟真理实相?到底哪一种比较正确呢?所以,讲经说法要依照著传统方式,就没 办法讲出实相,对整个佛教来讲就是亏损。但是,当我要讲出真理实相,有的人就没办法接受,有的人会反弹,这些我也要去面对,也要去承担、去接受,我是希望 大家放下迷信,放下偶像崇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才得以解开无上甚深微妙法,才得以“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法受持 第十二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

  以上只是在强调这一部经的经名,如果以原始佛法【阿含经】来讲,很少讲说这一经、这一则是什么经名,事实上【阿含经】是佛陀以前的言语录、一个纪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来有所说法?”是否有所说法呢?须菩提就回答:“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诸微尘 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当我后来以各种角度,包括从科学、天文学的角度求真求证之时,让我很佩服佛陀的智慧之 高,虽然当时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竟然能够如此深入了悟真理实相,他是观察到多么深入,这里所讲的“微尘”,以几年前来讲,把物 质解析之后,就是分子,再解析就是原子,五十年前是来到原子的世界,然后在三十年前,慢慢又把原子打破,进入到电子、质子、中子,这是二十年前的物理、化 学世界。现在呢?不一样了,进入到夸克,又来到奈米。当我在1999年,再不断从各种角度去求证,包括搜集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的论说是在二十年前就 有看过了,都是非常好,但是现在应该有人更加突破,德国的海森保格就在爱因斯坦的基础上,又更往前再推,于是发现“测不准定律 ”,进入到很微细的粒子,用精密的仪器观察这些实相。

   国内很有名的丁肇中博士,就是在研究高能物理方面,他以前是发现到J粒子,称为介子,但是现在是进入夸克、奈米的时代。以前在中鼎菩提社上课有在介绍, 其实分子、电子、原子,它们都不断在波动、生灭、变化,都是以一种波粒的存在在波动,当时也有学员因为在天文物理、化学方面具有很深的基础,就讲说此波粒 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波粒,因为科学家又发现此波粒真的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波粒。我们说个波粒,众生又会认为那是一个波、一个粒子,在那里波动、波动。 事实上,科学家发现当下它是在波动,而粒子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我们没办法掌握一个定型、定向,中子、质子、原子都是一样,一直在变化、变化、变 化。

   以前牛顿的观念,就像是在撞球台上面的撞球,在那里撞来撞去,但是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观念,现在发现不是这样,都是不断在错综复杂的变化。波粒不是科学 家发现、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有形有相固定的波粒,所有的分子、电子、原子、介子、质子、夸克、奈米,都是不断一直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科学家就是发现 到这么的奥妙、微妙,因此才承认我们没办法测得准,你的仪器不够精良,才会认为你的测得很准;你的明觉度不够,才会抓出一个实有、实际、实相的世界。当你 的明觉度足够,就会进入到流体的世界,意即所谓的“入流”。所以,科学家他们不断在提升、提升、提升,在我从各种角度去求证之 后,竟然发现最顶尖的科学家是在证明佛陀的智慧之厉害、看得之深远。于是我后来就相信说:真的!真理实相就是禁得起任何的考验,只怕人类的科学仪器不够精 良,认为“我找不到啊!我检验不到啊!……”。

   人类的认知“我体会不到啊!”因此就否定掉,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有科学家的求真求证精神,我们不懂的、就要保留,很多是因为我 们的仪器不够精良、明觉度不够、智慧不够,不能因为我们不了解,于是就否定它们。佛陀就讲“我佛陀说的微尘,不要用你们狭隘的观念去界定它 ”。“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只是用一个权说名相,让大家稍微比较理解,但是大家又固定成死板板的抓著不放。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样的,前面的微粒是极小,后面的世界是极大、非常大,如果你是井底青蛙的知见,你的世间、 你的世界就是狭窄的;如果你欠缺天文常识,就会认为地球就是核心,其他的就是绕著地球转,你的世界观就是这样。佛陀跟大家所讲的世界,跟你所理解的世界是 不一样,佛陀所讲的世界是无边无际。世界宇宙是无边无际,如果你不了解,是因为智慧眼没有打开,于是我佛陀所讲的世界,你们就用狭窄的观念去界定、去认 定,佛陀说这样是不正确的,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这样。“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我所说的世界或是微粒、微尘,虽然我勉强说 出一个名相,但是它也不是固定不变,都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本来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权说,但是众生又被数目字卡住了,说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当你被数目字卡住之后,就要去找很多的不一样,反正我们人类有的现象,佛陀就不能具有。当我憋不住会放屁,但是佛陀不会放屁,我的偶像不可以这 样;我会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佛陀不会有这些;我会大小便,佛陀是金色身,他不会……。我们人类都一直要把偶像神圣化,就 像小孩子在跟人家比较“我的爸爸多好!我的爸爸多高!我的妈妈多漂亮!我的妈妈……”一般人类总是 把自己所抓取的偶像,认为是超乎一般众生,于是佛教徒与其他宗教比较,就要把自己的教主变成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你们教主有的,就要超乎你们、跟你们不一 样,于是佛教就把释迦牟尼佛说成是从腋下出生,基督教就把耶稣说成是透过处女怀孕所生。

   这些都是人类把偶像神格化、玄虚化,本来的用意是好的,要加强众生对偶像的向心力,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在于很容易迷失实相,让你看不到真实的人间佛陀, 结果大家习惯在贴金身、三十二相种种,在那些相执著,结果真正的老子、解脱者、智慧者出现在面前,你却看不到、也不以为然,你认为“他没有 啊!”像我前几天到台中去跟一些学员互动,有一次没有下去,让他们自行运转,有其他学员又在见诤,认为“如果阿罗汉就是佛陀,阿 罗汉的额头前,应该会肿一块,他会有肉髻啊!”如果要从这里界定他,是不是有智慧?本来这是在形容智慧者的智慧很高,他们的脑容量、他们的头 脑,不是一般的头脑,结果高、高、高……,哇!高到后来,众生就变成头壳肿一块,变成就去找“你没有啊!没有 啊!空海的头上面没有肿一团,因此就是没有啊!我们塑造的像上面是有肿一团,而且还搽红红的,那个是、那个是!我在现实人间找不到,现实人间没有解脱者, 没有智慧者……”。

   糟糕啊!很多的名相,本来是要协助众生去了解、看到真理实相,但是智慧者一讲说什么,众生就马上用你现有的观念去抓,于是就看不到实相。所以,我们真的 要回到实相世界,看清真实的面目,唯有这样才能够看清人间真实的佛陀,唯有回到真实的实相,才能够了解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才能够体悟到真理实相。 所以,佛陀讲“我所说的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不要死板板的在抓那些相。我在讲述【金刚经】,跟人家不一样,真正听得懂的人就 会很法喜,如果你一直坚持在迷信、信仰层次,一直捧为是你精神所依、牢不可破的偶像,当你听到空海讲这些,就会恐慌、会恐惧、会惧怕,就界定此人在谤佛、 谤法、谤经,马上把他冠上罪名。

   比如耶稣宣讲真理实相,然而却被众生、宗教师(祭师)加上很多很多的罪名,最后再串联政府将耶稣审判。因此人类的智慧要成长,为什么说“古 今圣贤皆寂寞”?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智慧,真是比一般常人高,他们所理解到的实相,一般众生不是不了解,不然就是误解。如果有智慧、有慧根的众 生,就会学习见贤思齐,你会亲近、学习,你会不断的成长、开发智慧,就会有惭愧心、柔软心,愿意虚心的学习成长。我们真正要颠覆掉过去很多的传统观念、概 念,才不会被我们的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们不要随便轻易相信我们的判断。

  我们是要重视经典是不错,但是不要变成一种迷信的膜拜,我们研读、诵读【金刚经】,强调【金刚经】的重要,这是非常好,都是方便法接引众生进来,最重要是要解开里面的真实义、真正要了解,然后体证到,才是佛陀的本意,我们要契佛本怀,掌握佛法的核心。

   有关“不住”方面,不住在……,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触 法生心……,一般众生在“六根”与“六尘”接触之时,都是习惯性的冲动、 黏著,都是“住”在各种境界,常常与境界黏著。修行是要来到与境界有离系、有间隔、有距离,是要来到“不住 ”,但是很多人又错误理解,认为说“好!我要收摄六根……”不错!在禅坐的时候,是要 收摄六根,但是当你错误解读,身心进入封闭的世界,不敢看、不敢听、不敢讲,做什么事情都变成很拘谨、保守,这样的“不住”,不 是真正的“不住”,包括说你受了不持金银戒,结果就不敢碰钱财,碰了就会觉得很罪恶,这样不叫作真正的“不住 ”,只是表面上你不敢去接触、碰触到。当然,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要有离系的力量,但是真正的“不住”,是含有很 深的意思。

   以不持金银戒为例来讲,当你贪著在金钱名利上面,很明显你的心是被境界所黏著、所抓住,你的心是住在钱上面。如果你持戒-不可以持金银,于是身上都不碰 到钱,表面上好像没有碰到钱,但是你的内心还是一样,对这个钱没有真正的“免疫力”,只是暂时用一些戒条、规范,让你不碰触到 它,你只是没有碰触到而已,并不是说真的“不住”。真正的“不住”,是不管有没有碰触到,这些钱对你来 讲,都没有任何吸引力,可接触、可不接触。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说“我是持戒,我的身上没有碰触到钱…… ”就算你的身体上都没有碰到钱,这个钱只要对你还具有吸引力,目前表面上你好像没有碰到钱,“不住”在上面,但这只 是表面而已,以后有因缘接触这些钱,还是会黏著的,因为你没有真正具有免疫力,没有真正了悟这些实相,你只是遵守一些戒条、规范而已,没有真正了悟,因此 就不具有免疫力。

   如果你的心态是认为钱是罪恶的,拿钱是很不应该的,于是你的心里面,虽然表面上你都没有黏著到、没有摸到钱,甚至你可能坚持遵守戒条、戒律,修行一辈子 都不去碰触到钱,可能有人能够做到这样,尤其是南传地区的泰国、缅甸,问题是像这样的心态,严格讲并没有来到“不住”的境界,虽 然你的身体在这一生这一世,不管出家五十年也好,都没有碰触到钱,但是只要你认为钱是罪恶的,对它有一种负面的印象、负面的评估,钱在你心里还是具有影响 力、吸引力的,你只是用一个反抗的力量,一直在跟它保持距离,用相等的离心力在跟它对抗而已。事实上,你的内心里面还是散发出一种紧的力量,因为你在抗拒 它,你只是不敢去碰触,虽然你都没有碰触到,但是你的心在这一生、这一世,还是被钱捆绑住了,因为那些钱对你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你是用一种戒条、规范, 用一种离心力来跟它对抗、保持距离。

   你认为表面上都没有沾到钱,但是你的心却仍然没有来到自由自在的境界,还没有来到真正“不住”的境界。所以,真正的 “不住”,不是外表上面有没有碰触到,而是来自于你的心,钱的存在不存在,对你来讲都无动于衷,就算有几百万、几千万,累积到你 的身上,就像荷叶上的水一样,对你来讲没有吸引力,不会去沾染、不会去黏著;不管你有没有钱,都不会去黏著那些钱,才叫作“不住 ”。有,我也不贪;没有,我也不担心、不操心、不黏著,其他的,依此类推。因为【金刚经】处处讲到“不住”,大家要 去理解到里面的深义。当你能够正确理解,才能够来到“应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否则只是表面上“无所住 ”,但是却无法很自由自在的“生其心”,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再消化。

   我们这一次禅修,陆陆续续跟大家讲解【金刚经】,看到很多学员不断的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心花朵朵开,当你真正体悟到里面的深义,要你不笑、憋著也很难 受。但是有的学员就会觉得说“奇怪!他们怎么会笑得这么开心?我怎么没有笑呢?,他们是不是‘疯子’? ……”因为闻思基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相当深厚的闻思基础,当我讲解【金刚经】里面的很多深义,因为有些是用点 到为止,有些是用指桑骂槐讲出来,有些我是会不按照传统、不按照牌理出牌的宣讲出来,真正要能够听懂弦外之音,要有相当的默契,以及闻思基础,才能够真正 听懂里面的深义,因此闻思基础满重要。

   举例来讲,就像我们是中国人,美国人是讲英文,假设两个民族都没有接触过,现在有语言的隔阂,大家怎么办?最初要透过比手画脚,但是比手画脚很累啊!明 明我会讲话,你也会讲,但是你讲得乌鸦鸦,我也讲得乌鸦鸦,大家彼此也是听不懂,于是就会变成鸡同鸭讲,于是造成大家彼此耐心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对 方的文化,透过这样的一些沟通工具进一步了解,因此语言以及一些思想各方面的沟通,可以把鸿沟的距离慢慢弥补起来。为什么我们要闻思?因为那些解脱者、开 悟者,他们所了悟的真理实相,尽量透过众生所能够了解的语言讲出来,如果你是外国人,不懂中国话,假如想要了解,就是要透过学习。

   所以,那些解脱者、大彻大悟的人,就像佛陀、老子,就用他们所理解的语言,透过众生比较容易了解的方式尽量诠释出来,但是对于不可说的那些,他们也知道 “道可道,非常道”,也知道说就算尽量讲出来,大家也未必真正能够了解,你以为知道了,佛陀说你认为知道就是不知道;你所知道 的,不是我所要告诉你的内容,于是变成要有耐心,协助你学习语言的沟通,因此佛陀讲经说法很多很重要的基础,都是在训练大家了解佛陀所讲的深义,就像在学 习语言,讲经说法的“三法印”、“四圣谛”,都是真理实相。但是,要真正了解这些,要透过四念处的禅 修,设法把我们所不懂的,慢慢学习、慢慢学习,然后提升我们的心境,提升我们的心性,来到:喔!终于有了沟通的桥梁,有了沟通的语言,慢慢可以了解所谓 “无上甚深微妙法”,当语言能够沟通之后,就很方便了,佛陀讲什么,大家就可以会心的微笑。

   当佛陀拈一朵花,哇!你就可以微笑,但是坐在旁边的人,还在傻乎乎的、呆呆的、没有笑,因为沟通的语言还没有具足,还是像是鸭子听雷。所以,大家不用气 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学员在这两年多来,都很认真在闻思,我们解脱道的全部课程,很多学员听了不下五遍以上,有的甚至十遍以上都有,因为他们下了 很多工夫,因此有很多方面,我只要点到为止,一点、一讲很深的那些,他们就会心花朵朵开,大家不要气馁!只要现在把闻思基础打好,先学习“沟 通的语言”,回去再把解脱道的课程好好用功,都是很实际、很实用,把这些慢慢再弥补起来,语言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少,就能够来到我可以不必言 说,你也可以心领神会,来到言语道断的境界,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事实上,佛法最精髓的部分、活的部分、活的东西,在语言文字上面是很难、很难传达,不是 佛陀不传,实在是精髓的部分,需要彼此不断慢慢的沟通,心灵各方面提升上来,才能够来到心领神会精髓之处。

   对空海而言,我没有藏私、没有保留,只要大家好好提升上来,一定可以体会到。有关于语言上面的沟通,现在来讲一则笑话,如果我讲“虾米碗糕 ”,懂台湾话的人就听得懂,听不懂台湾话的人,你以为你懂了?但是对于大陆同胞而言,有关台语专有名词,除了福建厦门地区的漳州、泉州可以听 得懂,其他地区我们用台语讲,他们都听不懂,这种台语化的国语,除非你两种语言都懂,不然你是听不懂我讲“虾米碗糕”。现在假设 大陆同胞听不懂台语,当空海在讲“虾米碗糕”,于是会说“我知道啦!我知道‘虾米碗糕’的 意思,我知道啦!”但是你以为你知道,但是你所知道的,不是空海惟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其中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不懂台语的人,你所理解的 “虾米碗糕”里面是荤的,但是空海所讲的“虾米碗糕”是素的,结果你以为你知道,还是没有真正知道,因 为你的“碗糕”里面是有“虾米”,空海所讲的“碗糕”里面是“呒 虾米”(哈哈!)。

   所以,语言的沟通是让我们彼此的心灵,能够更加拉近、更有默契,唯有你真正听懂佛陀所讲的深义,哇!真的处处见法。所谓“若见缘起,则见如 来”,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缘起法,处处都是跟佛陀、如来的心法相应,叫作“若见缘起,则见如来”。

    离相寂灭 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 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 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陀讲述这么深的法义,须菩提因为各方面的因缘都很具足,与佛陀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当佛陀在讲述一些很深奥的内容,一般人的震撼性不大,但是须菩提的震 撼就很大,别人理解不到佛陀所讲的深义,而须菩提却可以体会到里面的深义。“深解意趣”了解【金刚经】里面的深义,因此 “涕泪悲泣”,就是有很深的感慨,让他流出喜悦的眼泪,于是感慨众生不容易听得懂,也实在很可惜,因此他的反应就会很自然流露出 来。当我们在讲述【金刚经】,也有不少学员展现出听闻的一种法喜充满。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 一希有功德”佛陀讲述如此深奥的经典,过去我都还没能够听闻到,也还没有真正理解,今天佛陀您跟我们开示之后,我终于理解到了,因此觉得一直 赞叹,也觉得这种因缘实在很殊胜。“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果有其他的人,或是以后有人能够听闻到这些 经典、深义,了解这些经义、深义,他的信心马上清净,马上生起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听闻到【金刚经】的深义,马 上生起清净心,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就是说开悟、了悟,哇!像这样的人,真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为什么听闻【金刚经】之后,能够生起实相呢?“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样的文字、说法,如果没有解 开,真的看不懂它里面的意思。为什么听闻【金刚经】有法喜、心清净之后,就能够生实相呢?因为已经能够有距离拉开视野,以很有距离、很有深度的角度,来看 清万事万物的实相,能够体证到“无常、无我”,对于“缘起”也能够深观。此时,他能够看到这些万事万物 的本来面目、实际的相貌,就是“则生实相”。本来你不了解无常、无我法印,没办法真正看懂这些实相,你自以为了解,但是你抓的是 幻相,不是真正的实相。当你真正来到“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体会到:哇!一切相皆是虚幻,当你真正体悟到这些,就是彻证无常 与彻悟缘起法,这时候所有的现象界,你就看到实际的相貌了。

   但是,讲说一个实际相貌,“是实相者,则是非相”,如果他讲说“喔!我看到实相了”糟糕!众生听起 来,又会去抓住一个很坚固、牢不可破的相出来,然后又在颠倒梦想。没有真正了解开悟者他们所了解的实相,跟你讲说见山是山,他是已经来到第三阶段 “见山又是山”,看到那个实相,然而你却在第一个阶段的“见山是山”,认为“我也是见山是 山”你自以为看到的实相,是解脱者所看到的“见山又是山”,喔!其实差多了!不一样啊!你说“哪里有什 么不一样?!你看到的不是那几棵树木在那里吗?我也一样啊!你看到有水,我也看到有流水啊!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因此佛陀讲说 “见山又是山”的实相,不是你现在所看到的“见山是山”心境,所谓“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再点醒你不要以为说你所看到的,就是实相,你现在所看到的,不是真正那些解脱者所讲的实相,你是被语言名相所卡住,“是故如 来说名是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讲出他的心得:“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因为有佛陀亲自开示,有疑问又可以帮我们解答,因此能够 “信解受持”这些经典“不足为难”,但是以后的人,当佛陀灭度、几百年之后,以后的众生能够听闻到这部 经典,已经不容易!又能够“信解受持”这种人是相当有根器、有根性,他们的智慧是相当高。他们能够看经典、了解深意,都是智慧相 当高,因此是“第一希有”啊!所谓“第一希有”,已经列入四双八辈里面的圣者之流,至少一定是证到初 果、二果,如果到了四果,体悟就更深了。所以,前面赞叹佛陀是希有,后面赞叹那些能够听得懂的人,也是希有。因此,各位同修!如果你们能够真正听得懂,真 是很希有啊!在世间以比例来讲,真的算是很少、很少,可以算是稀有动物,以后我们可以申请政府保护,当稀有动物接受保护,比较不会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打压 ……(哈哈!)

  只要大家能够为法做见证,空海在不在都无所谓,【金刚经】是很深!当然,包括我们听闻到这些,也不要变成是很死板,我们是要很尊敬,从头到尾、到现在,我们都是在把【阿含经】与【金刚经】在做印证,让大家了解,【金刚经】都是在叙述【阿含经】里面很深的部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你真正了解【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深义,表示你能够体悟到“ 一切诸相,皆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能够体悟到无人相、无我相。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彻证无常法印、无 常法流,也了解缘起法、缘起甚深。当彻证无常法印与缘起甚深,就已经都不抓取了,很自然能够亲证到“无我”,而且很自然做出 “无我”。当你来到“无我”的境界,就会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到一体的世界。我相的消失,一 定是要经历过一体世界,能所双泯、主客消溶、心境合一,此时外相上虽有你、我、他的个体存在,但是对他而言,他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 会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以尊重自己之心去尊重每一个人。

   【金刚经】讲得都很简要,但是要逐步一步一脚印去修,就可以做到。真正能够听懂、了悟的人,一定要有相当深厚的闻、思、修基础,因此来到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体悟到“我相即是非相”,“身见结 ”已经破除了,我是、我能、我慢、自我都消失了。所谓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一方面了悟无常、体 悟缘起,刹那生灭变化,过去所抓取的错误的相都破除掉了,他们也了悟这些相都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如来”因为他们 已经了悟真理实相,明了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当下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你要抓住一个固定的相,只是捕捉一个幻相。另则他已经看到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缘起、缘生 缘灭,加上他已经能够溶入“空”,心与“空”相应,因此这些相对他来讲,没有吸引力。

   他的心与“空”相应,能够离开各种相的黏著、抓取,这样的人就算入三界也是一样,不受三界的黏著,因此能够入世、又能够出世, 出入自在。这样能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所谓“诸佛”,不要想得很玄、 很虚,其实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不管多小多大、远近内外一切,都不会黏著,叫作“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成为一位觉悟者。

   【金刚经】不在于从头翻译到尾,也不在于从头一直讲、讲到尾,因为【金刚经】透露很重要的精髓核心,佛陀深知一般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常常是扶得东 来、西又歪,不是在这边,不然就是跑到另一边。如果你的政党意识很浓厚,内心不宁静,于是就想要抓个让你认同的政党参与,当你最初参加甲政党,是全力的投 入,几年之后,发现很多的理念跟你不相同,甚至里面很多的作为让你失望欲绝,这时候就会脱离这个党派,但是内心想要抓个所依,还是不会止息。于是就慢慢会 再去找寻,原来否定的那个政党,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因为原来认同的政党,已经让你失望了,因此你现在会重新评估另外一个政党,耶!以前觉得它不好的,现 在因为你要找的所依,就会设法找出它好的,于是没多久,又会再投靠到另一边的政党,然后继续再想要实现你所想要的梦想。

  好啦!当第二个政党让你失望,于是又会再继续寻找,当你寻找不到之后,干脆就自己创党算了,常常就会这样。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要以为参加政治的人物们才会这样,觉得“我没有啊!”没有?伊莉莎白泰勒嫁了8次, 还是要嫁啊!如果众生没有找到究竟归依处,没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一定会向心外寻寻觅觅,去找一个让你所依、所靠,只是彼此展现的方式、程度与外相不 同而已,但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你不以为然、没有觉察到,常常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佛陀了悟众生的这些实相,若无藉以次第、 方法协助大家,只是会形成一种空谈;然而宣说一些有次第的方法,结果众生又在方法上面争论、计较,众生常常是在两边的尾端跑来跑去,很不容易真正走在解脱 道,以及真正的中道上。只要有决心要出离苦海,真正为解脱而来,所谓“跑错”的情况,很自然会慢慢的校正、校正,最后来到究竟解 脱,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

   初果、二果、三果,都还是慢慢在校正、对焦的过程,因此大家也不用气馁,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众生如何爱计较,一位妈妈生了两个小 孩子,由于两个小孩子的年纪相差比较接近,常常都是爱计较谁比较多、比较少,妈妈有偏心、爸爸有偏心,反正什么事情,有人先拿就不可以,都是要自己优先, 当然他们有聪明的一面,也有很爱计较的一面,妈妈常常被他们吵得很不耐烦,因为当他们吵架之后,总是会跟妈妈哭诉、告状:谁不对啊!好啦!妈妈于是骂他 们:“好啦!你们两个不要吵啦!不要这边打那边,这边一直吵来吵去、告来告去,你们两个喔!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啦!谁也没有比谁好啦!不 要吵!回去反观自己……”两个被妈妈骂了一顿之后,结果不敢吵了,回去有宁静一段期间,再来呢?没多久!因为妈 妈以为他们没有再吵啦!但是没多久,又再传出争吵的声音,妈妈听到什么样的争吵内容呢?

   两个小兄弟又在吵著「妈妈说你才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那一边就讲:“不对啦!妈妈说你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 ”“不对、不对!是你才是半斤、我是八两,我是八两、我比较重、比较多,你才一半而已…… ”“我是八,我比较多,我比较大,我是大乘的,我是比较多……”结果大家还是在责骂对 方是半斤八两,又在那里争、又在那里吵。所以,真的要宁静下来反观,我们常常是在诤辩别人是小乘的、不了义的、别人是……、 别人是焦芽败种、别人是自私自利……,都是众生爱争吵的展现,真的要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像刚才这些轻松的举例,事实上就是在 提醒大家,不要落入一般众生的见闻觉知。【金刚经】要唤醒我们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跳脱原来的思想框框,如果认为:“我的学问高!我是知识分 子,我不会这样啦!我做事情都是冷静理智在思考、在判断,我做事很少出错的,上司、主管他们都很赏识我,我很有才华…… ”如果你越是这样认为,有可能死得越惨,因为常常被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因此学佛一开始,真的就是要回来反观、照见到我们的颠倒梦想,你 的惭愧心就会生起,就会有柔软心,这样就渐渐趋向真正的解脱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一句话是很深,当你真正能够了解这一句话,很快就能够成为“则名诸佛”。 前面有举例过“不持金银与不住金银”两种境界是不一样,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不持金银”是修行的过程, 也是过渡时期,透过一些戒条、规约,让你对诱惑很强的金银,暂时有一个空间、距离,让你能够在比较单纯、比较好的环境之下修行,这是减少恶缘、增加善缘的 一个过渡时期。如果你一生一世以此引以为荣,认为自己都没有沾到钱,“我是梵行清净者,我是修行清净者,我是圣人,你们有沾到钱就是染污的、 就是不净的……”这样又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变成以不持金银而引以为荣,看到别人持金银就引以为垢,同样是在 二元对立的两端,没有真正来到“不住”,这些都是很深入修行的一些境界与心态。

   真正来到“不住”,唯有你了悟真理实相,“看破”与“看透”是不一样,大家 比较常听到“我看破红尘啦!因此我要到寺庙里面去清修啦!”还是一样从一端跑到另一端,从半斤这一边跑到八两那一边。你的 “看破”,只是一直想要抓的欲望没办法实践,这个政党没办法让你实践,你是“看破”这个政党,但是你还 会跑到另外一个政党去,所谓“看破”的心态,不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不是真正的“看透”。所谓 “看透”,是不管任何政党、任何党派、任何宗派,在你面前都清清楚楚看到实相,现象界的一切,都能够体悟到它们的实相,因此这是 “看透”,法眼、智慧眼要打开,才能够处处见法。当然,要来到“看透”的境界,还是要经历 “看破”的阶段,当你有“看破”,才会有一些离心力,渐渐走在解脱道上,慢慢校正、慢慢校正,又经过 闻、思、修、证,法眼张开之后,就会具有透视能力。此时“三法印”处处随时都在展现,因此能够看透万事万物的实相。

   此时,你才能够真正来到“不住”金银、“不住”名利、“不住”色声香味触 法。所谓不“持”金银、不“触”金银,不接触与不“住”不一样。所谓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含意很深,如果错误解读,变成不敢听、不敢看、不敢触、不敢想、不敢起念头,当一有起念头就是错误, 动念则乖、开口即错,变成不敢讲,于是修、修,修……到后来呢?我曾经听过一位满喜欢南传佛法的人讲说修到三果的人,就不会 掉眼泪了,已经来到没有触受、没有觉受。有的人认为禅定修到第九定,由于一般四禅八定的第九定是灭尽定,想、受都灭了,就是涅槃境界,才会认为体悟到涅槃 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切触受、一切感受,故而不会再流泪。

   都是从语言文字上面去推敲,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蝴蝶,看不到活生生的蝴蝶。我们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涅槃境界,是找不到真正活生生的涅槃寂静。所以,你以 为我不看、不听不闻,尝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来到“离一切相”,这些都是错误的解读,也是修行的过程,但是这一种 离,不是真正的离。就像你没有碰到金钱,并不代表是来到“不住”的境界。真正来到“离一切诸相”,是对 现象界的一切,真的处处都见法、具有透视力,而且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佛陀一直唤醒我们,宣说无常、无常,你就以为“喔!我知道 啦!我知道啦!”但是佛陀还是会叮咛你:错了!你现在所谓的“知道”,还不是真正的“知道 ”,因为你现在对于“无常”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负面的比较多,因为一般众生常常在听闻一些法之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 懂了、已经知道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从这一边跑到另一边。

   藉用中国禅宗的“看山是山”,做比较具体而深度的解析,让大家更容易清楚了解。中国禅宗叙述修行的心路历程,讲出三句很简短的 比喻,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第三个阶段是“见山又是山 ”。佛陀他们是来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但是当他跟你说这个山是缘起,这个山是无常,这个山是很奥妙、很美,当你 听到这些语言叙述,也会以为说“喔!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这时候的懂、这时候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你没有真正听懂佛 陀他们所讲的深义。

   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相异之处?第一阶段是“见山是山”,一般众生去游山玩水,到森林中爬山,通常都是“见山是山 ”的阶段,这时候的看,都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不然就是麻木、无知,你只是来踏青、来旅游,这样而已。所以,这时 候你是用“自我”在看,而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现在是第一与第三阶段在对比,等一下再讲述第二阶 段。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的人,他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佛陀他们是来到“无我 ”的境界。一般众生在看山的阶段,是有能观、有所观,有主、有客,有“我的心”与“外面的山 ”的境界,你的“六根”与“六尘”是分开的,然后有时候接触、有所感受,这样而已。此时, “六根”就是你的“能、能观”,外面的“六尘”就是你的“所观 ”,“能、所”是分开,六根就是“主”,外面的境界、六尘,就是“客 ”,于是“能、所,主、客,心、境”都还是对立的。

   来到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的人,这些都消溶为一体了,一般众生看山是山,是“我”去看这个山, “我”跟这座山是分开的,一个解脱者在看这座山,与这座山是一体的、是一起脉动的,生命都是在交流的。一般众生看山,是看不到 “三法印”,带你到森林中,是踩在那些落叶、枯树上面,还是一样看不到“无常法印”,看不到 “缘起”,也看不到“无我”。而一位解脱者是法眼开,处处体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 ”,法界的奥妙、法界的庄严。所以,一般的人在看山,是在欣赏风景或是休闲、吸取芬多精,你是用这一种心态来到山中,而解脱者当然是欣赏风 景、休闲都有,但是他能够体悟到缘起甚深,体悟到法界的庄严,他的内心来到山中,也是一样充满著惊叹,法界一样跟他的生命都是很新鲜的。一般众生来到山 中,或是去爬山,同样的一座山,当你爬几次、去过几次之后,就厌烦啦!

   抱怨著「每次都带我到这个地方来,每次都来这个地方!真是的!”没几次就厌烦了。如果是一位解脱者,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因为每一次来到这一座山,他都是第一次,每一次来都是很新鲜的、很好奇的、很神奇的,因此“见山又是山”,里面 的“又”,它是含有赞叹、含有惊讶,这一种赞叹、惊讶、新鲜,觉得很好奇、很新鲜。这样的情况是大人比较多?还是小孩的世界比较 多?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多啊!同样的,当父母亲带著小孩子到郊外去,小孩子都是很高兴,看到花、看到蝴蝶……,都是很新鲜、很 好奇、很快乐,父母亲就觉得“你好吵喔!这有什么嘛!在那里不是有看过吗?你还在叫什么……”父母 亲是活在LKK的心态里面,觉得说“我看过了啊!这没什么啊!”妈妈内心里还在嘀嘀咕咕“你爸爸老是每次都带我们到 这里来,我真的厌烦了,你却还在那里笑,还这么喜欢,难怪你爸爸都要带你们到这里来……”。

   小孩子的心境是很单纯、很宁静、很新鲜的,上次看到蝴蝶,觉得很漂亮、很高兴,但是这一次再来看蝴蝶,在大人眼中觉得“蝴蝶没什么啊!上次 已经看过啦!”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却觉得是第一次,很新鲜、很好奇啊!所以,人的身体年龄会增长、老化,但是我们的心不要衰老了,所谓 “哀莫大于心死”,佛教所谓的不老、不病、不死,是指我们的心境,不是外相的肉体。真正的修行,是渐渐来到反璞归真,成为赤子之 心。当你真正的反璞归真、赤子之心,看到法界就是处处充满著好奇、充满著赞叹,假如此时你的“自我”还没有完全消溶, “自我”要消溶都是很快、很快,绝对不是幻想,不是用“自我”去想像、去投射,而是真正看到法界的奥 妙、实相,看到缘起甚深,看到涅槃、空、法界,那是甚深极甚深啊!

   所以,一个是麻木无知去看这一座山,一个是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然后溶入法界的一切。一般众生是狂傲麻木无知,登上一座高山,就认为“征服 ”了这一座山,很多人想要向喜马拉雅山挑战,当他爬、爬、爬到喜马拉雅山之后,就认为:“我征服了喜马拉雅山!”这 真是人类的狂傲与无知,你只是像一只蚂蚁,当蚂蚁爬、爬、爬,爬到你的头上,然后这蚂蚁就说“我征服了这个人!”心胸视野没有打 开,真是以管窥天、以厘测海,你都不知道。

   在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是什么样的过程与心境呢?当你清楚的照见,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怎么样从第一个阶段到 第三个阶段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都要经历过第二个阶段,来到“见山不是山”的过程,就像在欲界的滚滚红尘里面在抓、在抓, 抓取各种事业、家庭的种种成就,抓取名利各方面,或是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抓取各种成就。如果你的一切都很顺利,要你去修 行是很困难,但是一定会有很多的挫折、波折,其实种种的考验、种种的逆境,是在唤醒你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结果,有一天当你慢慢地被唤醒了,这时候就会走 上修行之路,“苦谛”都是在唤醒你。当你遇到“苦谛”,不要又认为“我怎么会这么倒楣!怎 么业障这么多、这么深!好!赶快出一些钱,设法请别人帮我消灾,这样就可以更顺了……”。

   不错啦!别人会帮你做啦!问题是,如果你还是看不到“苦谛”,它是一个天使在唤醒你在构筑梦幻世界,这样你还是继续在麻木,还 是在麻木不觉。“苦谛”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天使,它是要唤醒你,如果还是唤不醒你,这样就很可惜。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了解:世间的 种种苦难、逆境,都是在唤醒我们,这时候你要走上修行之路。所以,“见山不是山”的人,因为厌恶、厌离世间,就走在求道、觅道、 修道的过程。为什么他“见山不是山”呢?因为这时候他的内心很苦、不安啊!不断去寻寻觅觅、找寻解脱,因此没有心情去看这座山, 纵使你邀请他去看这座山,他也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他没有心情去观赏这些风光、风景,这座山在他的面前呈现、也不是山,因 为此时他的心中苦闷,他在寻寻觅觅、要找寻解脱,这时候会渐渐进入闻思阶段,然后会收摄六根,因为他要解脱啊!因此心要往内收,这时候是“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东西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也不敢去品尝味道,故而“吃而无味”。

   当有所感触、有所接触,则“触而无受”,听人家讲说要来到“无念”,于是也不敢随便起念头、妄念,人 家说“你要打得念头死啊!法身才会活啊!”于是就一直打压他的种种念头,设法让念头不起,就一直很努力在修、修… …,不敢起心动念,“六根”也不敢向外看、向外攀缘。这时候看到山,就算你在丛林中修行、山中修行,也是一样 “见山不是山”。当他进入比较深层的闻思阶段,于是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啊!界分析啊!四大啊!… …”包括说六界分析,把有机体都要分解,一一拆开、分解。要把一辆汽车的零件全部都拆开,把我们身体的卅二部分,也都一一拆 开,是破除我执、我相、身见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本来是一个对治方法。

   结果呢?不错!你在里面是很认真用功,当你进入到这一种情况,对你的破我执、破身见,的确是有帮助。但是,这时候你会觉得说:“我把各方面 解开之后,却找不到‘我’……”所以,你一样会以界分析去分析外面种种, “这个山也是一些地界啊、水界啊、火界啊、风界……的组合而已,它们都是无常嘛!”你会透过闻思, 然后去解析,因此你觉得“这个山也不是山啊!身体也不是真正的身体啊!它只是一些零件的组合……” 就像以前的西医解剖身体,就认为身体只是由一些器官组合而成,他们用手术刀把尸体解剖之后,觉得在里面“找不到什么叫作心灵,找不到什么叫作 心理,因为里面没有这个“器官”,我找不到……”因此就认为“这没有什 么!”于是很容易把人体就当作是一部机器在处理。

   像今天南传地区的修行方法、观念,不管是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修行观念停留在如此的情况很多、也很普遍,他们是很认真在修行,也依著经典的指示、依 教奉行,这些都是无可厚非,而且他们这方面做得比北传更扎实。以“依教奉行”来讲,南传地区保存的作风,确实比北传地区来得更要 扎实;以依经典来讲,“依教奉行”方面,大体上做得比北传地区要好,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这样的情 况、境界,一直在依著经典、教理奉行,不敢超越经典,这样是看不到实相。如果你放不下经典,还是停留在抽象的名相,还是学一些佛法的外围皮毛、外相而已, 你的生命还是很不容易来到真正的解脱。如果你按照著经典所指示,一步一步的去走,不错!你要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是可以逐步上来,但是要来到无我、无 为、无学、无修、无证的世界,一样还是很困难,是非常不容易上岸的,不是说没有,而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有南传脚踏实地的修行,一直酝酿各方面的能源,又有接触【金刚经】,般若思想体系就是要破你的法执、我执,打破那些深沉的自我,能够把南、北传这 些汇合,整个你的生命就会跳脱,就会很不一样,不会修得很拘谨了,就是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如果你还一直停留在这种境 界,做事一样都还是满拘谨的,而且还很在乎修行的形象,“我是个修行人,我是个梵行清净者,我是个持戒清净的人… …”内心会有“我是人天师表,理所当然受人尊敬、受人顶礼、受人膜拜…… ”的心态,只是没有讲出来而已。如果你去向这样的人请法,没有跪下来顶礼、膜拜,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尊敬他、是很狂傲,于是对你不屑一顾,甚至 不跟你讲什么。或者去跟这样的人请法,不可以跟他坐在平等的位置,位阶是要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修行人还怀有这样的心态,都是停留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还没有来到“无上正等正觉”,还没有 做到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如果你是真正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又开发出般若智慧,走在中道的修行 路上,又能够协助众生去闻法、去修行,众生慢慢接受你的指导,各方面都不断在成长,法喜不断的由衷产生。由于众生蒙受你的指导,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由衷生 起,届时众生要如何展现对你的恭敬、尊敬,要不要对你这个人尊敬、恭敬,那是众生的事。知道的人就会很尊敬,不知道的人,他展现我慢是因为他不知道,都是 随著众生的体悟、了解而展现,在内心里面不会有一个标准、界定,认为说:“你们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没有那些。当你对他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你要合掌问讯或是鞠躬、顶礼,都是随著众生的体悟,随著众生的自然展现,没有“我是什 么、我是什么的”的觉受与心态。

   以上是把第一阶段的“见山是山”、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以及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 ”,三种心境向大家解析。但是也不要认为“在大乘地区,修行应该就比较快啊!南传他们常常停留在“见山不是山 ”阶段,这样不够究竟,北传有【心经】、【金刚经】,这些境界才快啊!很快就可以进入到无为、无修的境界…… ”这样的认知是在展现“我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见山是山”,瞧不起别人 “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却狂傲的自以为是在“见山又是山”,众生在自误误人而不自知,有没有走过这样的 心路历程,是骗不了人的。如果没有走过第二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跳到第三个阶段,则是你的自认、自以为,事实不是这样。你不是真正做到,而是用嘴巴讲,在 向人家炫耀,不愿意脚踏实地的修行,于是要找一个借口跳过去,然而只是跳到另一边。

   没有经过脚踏实地的修行,没有真正深度的闻、思、修,没有办法体悟何谓“见山又是山”;没有深度去体悟界分析、无常、无我,是 没办法来到第三个阶段。有的人自认为来到“常乐我净”的世界,但是你的“常乐我净”,跟一般众生所在抓 取的“常”是一样的,你没有比别人高啦!解脱者体悟“常乐我净”的那种常,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常。如 果没有溶入无常法流,真正彻证无常法印,无法了解、体会解脱者所描述的永恒、常,你是用二元对立的观念去了解,当我们讲到本体、一体世界,很多人听闻之 后,就认为“空海又在讲一体、讲本体,我们佛教不讲本体啊!那是落入本体思想……”真是很冤枉啊! 你根本不了解什么叫作一体,不了解什么叫作本体,用你现在的知见观念下论断,只会自误误人、误导自己而已。佛陀宣讲涅槃彼岸,一定是要溶入一体的世界、体 悟到“道”,否则不知道真正的涅槃世界在哪里。【金刚经】就是要破除我们狭窄的观念知见,不断在唤醒我们,因此从头到尾很多都是 在讲“说……,即非……”,都是在破除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金刚经】是针对闻、思、修、证各方 面都有相当基础,然后来到破除你的我执,破除深层的“自我”、法执,都是很高的阶段,一般人都是听不懂,不然就像小孩子紧紧抱著 一个法门,如果他对奶嘴很有依赖性,现在【金刚经】就是要拔掉他的奶嘴,于是他会哭泣、又吵又闹,一定会惊慌恐怖。如果众生对某种法门很执著,或是对一个 概念、理念很执著,包括把【金刚经】当作是你的精神寄托所在、至高无上,没有人能够毁谤它,没有人能够动摇它,如果有人要破除你对相的执著,就会很恐慌、 很害怕。就像一个吸毒习惯的人,你想要帮他戒毒,他会很惧怕、很恐慌,也会很厌恶你。

   当一个人迷执某方面,叫他不要迷执,他会很惧怕、很恐慌,而且会很反感,【金刚经】就是要扫除这些相、这些执著,如果你对某个法门、某个宗派、某个理 念,一直紧抓著不放,当它要扫除这些,你就会惧怕。当你不知道它正在扫除,或是你不了解、不知道,当然你一样在念、在念、在念,一样会继续念,因为你没有 真正了解它里面的深义。所以,在执著各种相的人,一样会诵读【金刚经】,为什么却不会惊恐、惧怕、排斥呢?因为还没有了解【金刚经】里面的意思,还停留在 “见山是山”第一个阶段,还没有来到【金刚经】所要破除的“见山不是山”阶段。空海是真实讲出来,要扫 除一切相,如果有人很执著某种法门观念,他就会惧怕。

   【金刚经】是要扫除人我相、众生相,深入就是要破除山头主义、宗派色彩,如果你真正依教奉行,体悟【金刚经】的世界,会来到无我、无我所。虽然你在讲经 说法,但是不会以收信徒为荣,以聚众建立一个庞大的山头为荣,不会这样的。如果你没有真正懂【金刚经】里面所要破除的,“哇!我现在是在构筑 我要的一个山头耶!我以前所理解的【金刚经】不是这样,空海(惟传)那个人,竟然用这样的角度在解释,那是错误的,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这是魔在说,不 对、不对!是曲解佛意的……”真的!如果你是越大山头的大师,想要创立宗教事业王国,当你听闻空海(惟传)在宣 讲【金刚经】,你不会高兴的。而且你不高兴在心里,又会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否定它,因为你的内心里面,事实上是惧怕“无我”,惧怕 你的山头被动摇,惧怕你的理想破灭,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去照见这方面,然后会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假藉自己才是正法、正义之师,我们要护持正法, 然后把这些设法否定掉。

   所以,听闻【金刚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惧,而且听得很法喜,“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为什么要补充后面这句话?因为有的人听 闻【金刚经】,一样是不惊、不怖、不畏,虽然他有心想要听闻,但是他也听不懂,因此一样不畏、不怖、不惧,却不是“甚为稀有”后 面还要补充一句“充满法喜”,当你真的不畏、不怖、不惧,而且体悟到里面的深义,又充满法喜,像这一种人是“甚为稀 有”。所以,你的不畏、不怖、不惧,是真、是假?这是骗不了的,“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 波罗密”“第一波罗密”是用以前的语言,佛陀说让你最快到达彼岸的法门。“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 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金刚经】是很重要,“第一波罗密”就是最快、最高、最好,让你能够最快到达彼岸的经典。 但是,讲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不要认为这是最高、最好、最快,然后又紧抓著这个法门不放。就像告诉你【金刚经】是 很重要、很神圣,但是不要变成又紧抓个【金刚经】不放,又换去抓住另外一条船,“即非第一波罗密”就是要去破除掉以上的情况。

   说【金刚经】很重要,不要又去抓它,是要去体会里面的深义、去做到、来到“无为”,这样才是正确,“说第一波罗 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所谓“第一”,也只是一个权说,就像解脱的人说上到彼岸,但是“ 说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说一个“彼岸”,“彼岸”也是一个权说,没有使用这个名 相、名词,大家无法了解自己在苦海里面浮沉,还在“见山是山”的阶段,却都不知道,还狂傲的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不是啊!所以,就 要设法说出一个不一样的名相、境界,但是我说个“彼岸”,结果大家又把“此岸”跟彼岸的距离又拉开,于 是慢慢的拉、慢慢的推,把彼岸又推离开了地球,而到他方世界去,或是到遥远的未来,都是在错误理解“彼岸”。

   所以,这里一样宣说快速到达彼岸的一个开示方法,但是不要又把“彼岸”抓住,众生所理解的“此岸”与 “彼岸”是有距离感,是有时空的隔阂,因为你的起点与终点还是分开,没有溶为一体,解脱者他们所叙述的“彼岸 ”,是透过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名相向大家讲述,但是在他们的心境里面,彼岸就是此岸,但是众生在不了解、无法体会的情况之下,不得已用个 “彼岸”,协助大家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明眼人在引导,才能够快 速协助你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佛陀讲“不出七年”,就真正会有很大的 突破。然而,如果你没有透过实修实证,不知道“彼岸”与“此岸”是一体,就很糟糕了!因为你所认知的 “彼岸”,是在遥远的未来;你所认知的“此岸”,是在遥远的他方世界,你要牵引著众生到哪里去找 “彼岸”?!【金刚经】讲“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意即“我说 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后面是叙述佛陀的修行,大家参考参考,这是一些形容。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心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 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 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 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很深奥,佛陀讲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含意又很 深,佛陀以前“修忍辱波罗密”时,就算遭受人家“节节肢解”他各方面都没有嗔心,当一个人在遭受各种攻 击、批判、围剿、毁谤、不谅解、误解……,这时候能够真正没有任何嗔心吗?一般说来,用说的很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像苏 东坡讲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万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一位大文豪真是豪气万千,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自认为八风吹 不动、端坐紫金莲,“来!来!来!把焦聚都照过来、照过来,看看我苏东坡的厉害!……”。

   结果佛印在上面批个“屁”字,哇!他就气得要死,认为“我是一代大文豪,我的修行境界这么高,我这么聪明 ……,你竟然在上面批个‘屁’字,这个“老秃驴”实在是有眼无珠,非去找 你算帐不可……”所以,当他要渡江,哇!佛印早就算好了,于是挂个长长布条,然后在江边摇、让他看,一屁就把你 打过江,你还八风吹不动?!

   所以,修行、闻思修证的成果检验,境界不是在禅修禅相里面,而是在历缘对境的检验,你自认为是八风吹不动,真的吗?真的是要经过各种历缘对境、滚滚红尘 的检验,才能够证明真是八风吹不动?你不碰触到钱,不代表能够来到“不住”,而是真正能够有触、无触,对你来讲都无所谓,你不沾 染、没有黏著,才是真正来到“无住”。佛陀叙述他以前经历过很多的忍辱修行,证明佛陀是来到对任何众生都不嗔恨,对各种境界都没 有嗔心。佛陀就跟我们讲,我修的忍辱行,我所讲的“忍辱”,跟你所理解的“忍辱”不一样, “说忍辱,即非忍辱”两者有何不一样呢?我说“忍辱波罗密”,里面是没有一个“我 ”在忍,一般众生说要忍、忍……,布袋戏里面也有说要忍、忍……,结果,没多久! 如果人家惹到他生气,就说“我要开杀戒啊!”当你忍、忍……到一个情况,就会大开杀戒、爆发出来。 你的“忍”,是有一个“我”在忍,你对那些“八风”,对那些不可意境,没有真 正消化,而是用一个“我”在修、在忍。

   “我现在是修行人!先生责骂我,我不要去回嘴;小孩子吵我,我不要去生气;婆婆责骂我,我还是笑脸对她……, 因为我现在是修行人……”但是在你的内心里面,如果没有真正消化,对于这些逆境表面上好像相安无事,然而却一直 在累积、积压,有一天一定会爆发出来。就像男人常常夹在妈妈与太太之间,假设媳妇在表面上很孝顺婆婆,但是婆婆会怒骂她、指责她,表面上媳妇不敢跟婆婆顶 嘴、不敢反抗,但是她会把心里面的抱怨、不满加以转移,不是向小孩子发泄,不然就是转移向先生发泄,表面上跟婆婆是相安无事,但是却不是真正有智慧去面 对、去处理,没有真正消化那些境界,因此你这时候的忍,不是佛陀所讲的“无我”,能够消化一切境界的一种忍。

   因此,佛陀讲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用一个“自我”去忍耐的一 种境界,而是要做到真正的“无我”。唯有真正做到“无我”,在历经“八风”吹 袭之时,遭受到人家的攻击、批判、毁谤……,都能够用无量的“空”来消融,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 无论别人怎么责备你、谩骂你、毁谤你、批判你,指责你是乱说、胡说八道,认为你在谤佛、谤法,以经典来打压你,认为你没有依照经典,离经一字、等同魔说, 外界如此在批评你、攻击你……,你真的不会有任何嗔心吗?一样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吗?这些都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已,而是你要真正 做到、真正做出来。如果真正了悟这些真理实相,对任何众生都没有嗔心,到达嗔心的消失、止息,是真正没有了,而不是用忍、忍、压抑下来。如果你是用忍、 忍、压抑下来,能量在里面酝酿,没多久一定会爆发出来,嗔心还是存在。因此,所谓的“忍”,不是一般众生所认为的,用 “自我”在强压的一种忍,也不是说“这样我就不要忍啦!反正我不高兴,不高兴我就爆发,就霹哩啪啦的发泄出来啊! ”不是说叫你不要忍,而是我们的心境各方面都要成长,身心要柔软,越来越有智慧,处处去见法。

   婆婆为什么会这样对你?有可能是我们真的有错,而不知道,还有可能是因为她的内心很苦,无处发泄而相当委屈,因此需要让她有“倾倒垃圾 ”的一些方式,如果你的心量不宽大,当她的“垃圾”倾倒过来,你不是把“垃圾”倒回去,不 然就是又倾倒给别人,你没办法消化它。如果你具有智慧,走在正确的闻、思、修、证的解脱道上,当她把这些垃圾倾倒过来给你,你就可以消化这些垃圾,而把那 些垃圾变成可用的资源,变成为有机肥料,反而助长你开出美丽的莲花。如果你真正听得懂以上这些观念来修行,一样啊!你的人际关系、人缘方面,都会越来越改 善。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真正到“无我”的境界,“离 一切相”就是要放下自我,以“无我”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候是朝向 “无我”,而你还没有真正做到,因此这是一种劝导,菩萨应该……,然后你要发怎么样的心,劝导大家 朝向正确的角度,才会真正找到解脱的核心。“不应住色心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再重复讲 述,重点在后面的“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句话的含意很深,“住”就是抓取、执著,一般众生处处都在 “住”、执著的境界,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你说要放下、放下,还是只能放下你所能够放下的;你很多放不下的,还是放不下。

   包括你说“我厌恶这个世间,我要厌离这个世间,我看破红尘,我要出家修行……”你自以为离开了滚 滚红尘,事实上你来到佛寺、修行道场,虽然你的身是离开了凡尘,但是你的心有没有离开?还是没有离开,你以为佛寺里面就没有人我是非吗?一样啊!统统有 啊!因此不要以为住在寺庙里面,就是离开了滚滚红尘,我就“不住”,不是啦!还没有啦!于是你又说“好!我现在选择 一个专修的道场,在此清修、专修,他们所做的种种,我不跟著去做,因为我在专修,好好的闻、思、修,然后抱著法门好好认真用功… …”如果你欠缺正确的观念知见,整个闻思修证的观念都不正确,你一直修、修、修……,以为 “那些凡夫都有所执著,我没有啊!我是走在解脱道上,我是修行梵行清净者,我是走在很崇高的解脱道上…… ”你以为别人有“住”、有执著,却以为自己没有,事实上有没有?还是有啊!

   你执著在那些法门、法执上面,还是会执著在我的宗派才是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上师才是最高、最厉害,你这样吹、吹、吹、吹到后面,以为往后当他 死掉之后,就可以换你成为最高、最厉害。当然,这是讲得比较夸大一点,因为要把它放大一点来看,大家才看得比较清楚,很多当他们实际在展现之时,都是很隐 性、很幽微,你不容易看到,不是没有,真正没有的,一定是四果阿罗汉,才能够做到真的没有,我们没有否定有这样的人存在,是有!但是,毕竟能够来到阿罗汉 世界,还是很少、很少!只是要协助大家去看到,因为很多人还是一样走在解脱道上,你们无意中落入法执、见诤不断,却不知道。因此,现在就要讲明,我们把地 图画得清清楚楚,当你有一天来到法执,产生门派之争、见诤,这时候就拿来对照,我们这里面有一面镜子,让你知道哪里是正确、哪里是错误,就可以很快的超 越,不然你还是一样以为“我无所住啊!我没有那些啊!”不知道什么叫作“法执不断”。

   真正证到三果的人,法执、我执还是存在。只要“五上分结”存在,我执、自我、法执都还是存在,只要你有自我、还有我执,法执就 一定存在。有一天,当你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法执才会全然没有,因此“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是 非常高的标准,只要你还有“住”、还有抓取、还有执著,佛陀说就是错误的“住”,还没有来到究竟、 “无住”,还没有来到正确的“不住”。如果真正来到正确的“不住”,这里讲说 “非住”,还可以权说解脱者是来到正确的住,在还没有解脱之前,你是处在“非住”的境界,亦即错误的黏 著、错误的执取。但是,又不要理解为这样的解脱者,就是正确的黏著、正确的执取,不是这样啦!那只是一个形容,让你了解现在的情况,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来到 解脱自在,而是说我们随时要校正。只要你有所执著,包括“四念处”也是一样,“四念住”的法门,是一个 渡河的竹筏,它是帮助我们的药物,没有透过身、受、心、法的修行,就免谈后面的“无住”,你只是用“我慢 ”在讲而已,要脚踏实地透过“四念住”修行,设若到后来你还是执著不放,虽然你是在修习“四念住 ”,这时候还是处于“非住”,错误的“住”的情况,没有真正上到彼岸,还是有法执。以上所 讲的,都是要破除三果的一些微细抓取,协助三果迈向四果的阶段,大家先把宝藏图清清楚楚了解,当你来到这里,就可以很快跳脱。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这里所讲的“菩萨心”,是指一个真正想要迈向究竟解脱的人, “不应住色布施”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在学习的阶段也是一样,学著「三轮体空”的布施,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到后来真正全然的“无所住”, 而又能够生其心。“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这是真正的真人啊!他是说真理实相、说真话,说真话跟说好听的话,不一样啊!说好听的话,众生都会很喜欢、很高兴,很乐啊!很爽啊!但是, 你没多久还是一样会苦啊!不安啊!因为好听的话里面无法透露真理实相,如果你喜欢听好话,不容易来到听真话。

  以前跟大家勉励过“美言不真,真言不美”,忠言通常是逆耳的,好听的话听起来都是很顺耳,如果你喜欢听顺耳语,就不喜欢听逆耳的忠言,但是我们的解脱法、解脱道,很多就是要破除你原来的思想框框,都是让你180度 的转变,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顺著你的习性在运转,你还是不喜欢听那些真言,佛陀真正要协助我们解脱,佛陀讲真话、讲实话,但是你不喜欢听。所以,我们要 成为真人,真诚、如实的面对我们自己,一方面学习著真诚、真实,也要学习著听真话,这样才能够慢慢的迈向真人、成为真人。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所谓“得”,我们前面也有分解过了,“如来所得 法,此法无实无虚”一般众生都是从二元对立的得与失,来理解得、失,这是错误的,为什么“无实无虚”呢?如果佛陀说 “我成佛啦!我得道啦!我大彻大悟啦!”众生会很好奇问说“你得到了什么?你在雪山里面,是不是有人送你一部葵花宝 典或是一把倚天屠龙剑,你得到那个啦?”众生会用你的“得”来衡量,因为你的“得”里面, 是要得到实质的东西,才认为是“得”,于是佛陀才讲以众生所认为的“得”,我是无所得,就是这里所讲的 “无实”。如果我跟大家讲说“我得到道、我开悟、我成佛!”但是用你们的理解观念,来理解他的 “得”,因为你的观念里面,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得”,佛陀所谓的“得”,事 实上这方面的“得”,我是无所得、也没什么钱,我是解脱自在、快快乐乐,不要看到我这么快乐、潇洒、解脱自在,以为我是金玉满 堂、有很多的钱财,我是不是暴发户、中乐透,才那么快乐,于是你会来向我要钱、来分一杯羹,你以为自己得到实质的东西,但是佛陀说:这方面我是无所得,就 是这里的“无实”,没有得到实际形相的“得”。

   众生一定要看到这个月的薪水十万块进帐进来,看到钱的数目,才认为我得到了十万块。众生的“得”,是有实质的东西可抓、可看, 你才认为是“得”,但是你要佛陀、开悟者拿出一个实质的东西,他拿不出来,没办法拿钱给你,也没有得到什么钻石,没有得到什么葵 花宝典,没有得到什么东方之珠,真正实质的没有。所以,六祖惠能无法拿出实质的东西给你,没有!但是,所谓“无虚”,也不要认为 说这样的修行解脱就没有意义,“既然你没有得到什么,我修行干嘛!我头壳坏去……”佛陀又跟我们讲 “无虚”,虽然这里面说无所得,实际上它是有所得,但那一种“得”,我得的是什么?内心的安祥、快乐、 自在,身心的柔软、慈悲,到哪里都是大安心、大自在,到哪里都没有界线隔阂,跟众生都是一体的,内心里面充满了慈悲,没有任何的嗔恨,我虽然无家,所谓 “无家”就是无所得,但是我又可以处处家,所谓“处处家”就是“无虚”。

   我没有一个固定的道场、固定的山头,但是到哪里,都是我的道场,我不会去抓这个是我的、我的,这方面的“得”,我是没有,但是 我到哪里都是道场,处处无家、处处家,“处处无家”就是“无实”,“处处家” 就是“无虚”,他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安心自在,这方面的所得,是用世间的任何金银财宝都买不到。纵使是王永庆倾家荡产,要跟空 海交换这些,好!我可以接受你的所有财产,来回馈世间,但是你却没办法把我所体悟的COPY传真给你、拷贝过去,没办法!所以,纵使你倾家荡产,【金刚 经】所讲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虽然可以无藏私、无保留的给你,还是无法说坐在冷气房,然后空海给我一个加持、灌顶,全部就这样传真、灌输进来。比如在电脑 收取讯息,只要一上网打开网站,就从美国灌进来,我就得到,实际上真正的安心自在是没办法如此,纵使倾家荡产去换取,还是换不来,你顶多只是跟惟传、空海 结个缘,把他所知道的这些跟你分享,但是你能不能真正得到他所得的那些?能不能也真正来到安心自在?就要看你愿不愿意真正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去修、去 做。所以,无所得、也无所失,这个“得”,我们说来到无所得,但是却来到“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这里讲的“菩萨心”,一样还是在学习、有 学位的阶段,各位修行者、各位菩萨,如果你的心“住于法”,还有我是、我能、我慢、自我,或是贪功德的心态,叫作“ 住于法”,这样在做布施,表示还没有真正见法,没有真正体会“无上甚深微妙法”,还没有真正了解法,还是处在 “无明”的世界,叫作“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虽然你积极在布施,但还是见不到法。有的人亲近佛寺或是 到某个寺院,已经亲近很久,常常初一、十五都来膜拜,常常亲近道场,却只是形式上的接触,没有真正了解佛陀所讲的法义,没有宁静下来闻法,你只是来这里拜 一拜,上个香、拿一些水果来供养,当然这是不错,也是一种布施,然而如果你拜一拜,告诉你“来!来!来!我们来上课、观看解脱道的 VCD”你却回答“啊!我没时间啦!”“什么?你来到寺里面拜拜,你有在行善、布施,很好!你们这些菩 萨,一起到玉佛殿来上课、闻法、听闻解脱道,好吗?”“解脱道?那是小乘的,我不要上课,我没时间、没时间!… …”。

   结果你还是一样来拜一拜,然后就下去了,像这样纵使你亲近再久,也只是结一些缘而已,无法真正了解佛法,你这时候的行善布施,还是一样“如 人入闇,则无所见”来到佛寺里面这么久,有廿、卅年了,还是体悟不到法,还是没办法见法。如果你们能够听闻佛法,慢慢去体悟、了解真理实相, “若菩萨心不住法”要来到“不住”,一定是经过相当长久的闻、思、修、证,但是也不一定要很久啦!半年 或是一年,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真的很认真,经过一段期间的闻、思、修、证之后,就能够来到“不住法,而行布施”,体会到 “三轮体空”的布施。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不住法,而行布施”来到“三轮体空” 的布施,这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因为打开法眼、打开智慧眼,因此处处都见法,这时候所做出来的,虽然还没有真正 的究竟解脱,但是在做的过程,都是“三轮体空”,处处都在见法。来到“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的情况,必须要有前面闻、思、修、证的基础。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当然这是一个鼓励,也是一个勉励,就算我佛陀在这世间不存在,已经大般涅槃,但是佛法、佛经、佛典,还会继续再流传下去。只要真正体悟到 “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可以体悟到佛心,可以触到佛心,“若见缘起,则见如来”见到“缘 起”,就看到如来;当你看到如来,如来也会看到你。当你的心来到“见山又是山”,跟法界是一体,这是一个形容、一个 描述,不管时空再怎么隔阂,依法去体会、去修行,然后去体悟、真正见法,会来到佛佛道同。所以,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可以见法,我们现在一样可以见法;当你 真正见法,就会跟佛陀心心相印,真正会体悟到。“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当你体悟到“三法印”,一方面会 感念佛陀,一方面觉得佛陀法身遍虚空一切,这时候所讲的“法身”,不是你以前所理解的“法身”,你就溶 入在整个法界,真正来到这种情况、境界,都是“无实无虚”,可修、可证、可达。

   如果你是错误解读,积极精进用功的念佛、念佛,或是在打坐、打坐,一直在那里定、定……,到后来在定坐、定静之中,出现佛 陀的相为你讲经说法,就以为“我见到了佛,我见到了……”其实这是你的禅相,当你在禅坐里面所看到 的相,前面是有一个银幕,很多都是你的内心里面欲望投射出去,你是一个投射器,如果没觉察到,就会出现危险的情况,很容易以幻为真,然后就在那里贪著、执 著,很容易走火入魔。所以,佛陀就跟我们讲:当你看到一切相,“诸相非相”所有相皆是虚幻,因此不要在打坐、禅坐,或是在某一个 法门里面,然后要求一个相,当这可以是一个摄心、方便法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有正知正见,才会知道当自己来到这个阶段,要如何再深入,要如何再超越。如果没 有闻思基础,在这个地方就卡住了,就迷路了。所以,真正的见法、真正的见佛,是来到“花开见佛”,心花朵朵开、法喜充满,你到哪 里都是处处见法,也就能够处处见佛。【金刚经】里面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宝藏,如果能够得到这些珍宝,比你得到几百万的钻石,都更有价值。

   由于各种因缘慢慢在形成,各种条件慢慢在具足,单单靠惟传、空海一个人,是不可能。因此,真是需要众因缘,加上大家的努力、积极、精进,能够为法作见 证、走在解脱道上,诸般因缘就会具足,您们的精进就是在为法作见证,各方面的因缘就会越来越具足。未来有因缘计画筹办专修班,以四个月为一期,如果顺利运 作上轨道,国内的解脱道方面,就会逐渐扎实生根,渐渐开花结果。解脱道学苑一方面提供环境,让真正有心要解脱、实修实证的人,有一个环境让大家能够好好专 心用功,如果没有具足正确的知见,就算你躲在深山里面,表面上好像很用功,但是心态却是越来越狭窄,走上只是为自己,这是不正确的。当你具有正确的闻思观 念,当你在走解脱道的同时,也一定会具足菩萨道的慈悲精神,你不是为修行而修行,你是为解脱而修行。当你真正的解脱了,也必然是解脱道与菩萨道并行,两足 尊没有具足,是没办法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

   当你走在解脱道上,大慈大悲之心很自然就会流露,绝对不用担心走上解脱道的人,只是自私的自了汉、只为自己,反而要担心没有足够的环境、条件、空间,让 有心要修行的人来用功,才是最大的问题,不是怕别人走上解脱道只为自己,绝对不会这样。所以,我们是要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让大家用功,闻思修证、脚 踏实地的消化,要把口号式的名词名相,落实为具体的体证,要真正为法作见证。解脱道学苑方面,就是培植真正有心要解脱的人,真正为法作见证的人,另一方面 也是慢慢培植真正能够为法作见证,本身就是法身具足,就能够出来弘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弘法人才。不是训练你懂得一些佛学名相,在佛学院几年之后毕业了,就 可以上台讲经说法,我们不希望走上学术化的途径,只是用嘴巴在讲经说法。将来真正能够上台讲经说法,一定是来自于实修实证、你的亲证,因此将来的解脱道学 苑,也将是国内唯一第一所,真正能够把闻思修证做完整结合,让大家实际去体证的一个园地,带动整个佛教界素质水平的提升。当然,这些表面上好像是 “有为法”,但是我们都是用无为、无条件、无所求的心在做,能为这世间回馈什么,我们就默默的做。

  【金刚经】里面处处都在否定我们原来的观念知见,常常“说……即非……,是名……”,现在先来做一个归纳,让大家能够了解原则核心,说X即非X、是名X,这个X是一个代数、一个代表,你用什么代表都可以,大家先了解一个公式。比如“X是由非X所组合而成”,现在【金刚经】里面一样整理出一个法则,大家慢慢去推论其他,一样可以一一去检验。所以,【金刚经】里面的核心,就在于这一句“说X即非X,是名X”。举例【老子道德经】里面也有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实相,实际存在的东西,“可道”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说X”,我说出它是什么,叫做“可道”,老子讲“非常道”,佛陀讲“即非X”,意思都是一样,“是名X”。

   从老子的立场来讲,老子说实际存在的东西,因为“道本无名”,只是老子勉强用一个名称贴上去,称它为“道 ”,佛陀有佛陀的表达方式,佛陀把它称为法界,耶稣有耶稣的表达方式,于是老子称为一个“道”,但是它本来没有名 称。“可道”是我老子把它贴上一个名称,然后再加以叙述、诠说、解析,让众生来了解,但是我从嘴巴讲出来的“可道 ”、“非常道”,不是真正实际的实体,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不可言说的,你只要去看,实际去品尝、去体悟, 就可以来到无言说的世界。像你站在微风吹拂过来的地方,不必要我再告诉你说“喔!这个风一直吹拂过来,叫做‘微’、 叫做‘风’……”不必有那些名相,只要带你到风口,然后在那里吹拂,微风吹拂过我们的 脸,是可以不必言说。

   所以,实相是可以不必言说的,所有的语言名相都只是一个工具,只是“指月的手指”而已,都是协助你要去看到实相,不要落入语言 名相上面,叫做“道”。虽然“可道”,但却是“非常道”,不是真正存在的实 相。佛陀一样告诉我们,我说X,讲出来的语言名相,即非X,有两个意义,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说X即非X,就是“可道”,“非常道”就是这里的“说X,即非X”,我讲得出来的,就不是真正存在的实相,“是名X”,只是一个名词、名相、代名词而已,一个指月的指标工具而已,这是【金刚经】里面的第一个意义。其次,“说X,即非X”,那些智慧者、解脱者,用他们所了解、体悟的语言勉强讲出来,然而众生却用有限的智慧、知见,去理解佛陀、解脱者他们所讲的内容,你以为懂了,你以为就是这样了,但是佛陀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提醒你不是现在你所理解的内容。

  佛陀我说出X的 名相,但是所要指的内容,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内容;佛陀说无常,也不是你很粗浅、很粗陋的观念所体会的无常;佛陀说出一个涅槃、说出“空 ”、说出“无”,一般众生只是用头脑在解析、思维、推理、推敲,来找寻逻辑、来推理推算,或是运用最高级的数学公式 推算,都没办法真正理解他们所讲的内容,意即“说X即非X,是名X到”。 现在先讲个原理、总则,当大家慢慢了解之后,就可以推理到其他一切,于是你对事情的判断就会稍加保留,就不会那么主观、那么武断,因此【金刚经】讲 “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另外“说世界,即非世界”,也是一样。应用到其它的,“ 说西方,即非西方,是名西方”,但是不要错误的解读,不要以为我在排斥净土,在排斥西方思想,而是众生没有真正了解经典“西方 ”的意思,讲出一个西方,讲出一个极乐,讲出一个净土,众生又以很有限的观点去解读。

   太阳出来的地方,叫做东方;日落的地方,叫做西方,请问台湾的西方是在欧洲,欧洲的西方是美国,而美国的西方,不是又跑到台湾来了吗?所以,西方只是一 个形容,说极乐、说净土也一样,都是一个形容,协助众生慢慢来到内心的祥和,看到山河大地处处、各种的境界,都在跟我们微笑,那是一个净土,但不是在心 外,而是在于你的心要清净,则佛土就现前,佛土就在眼前。所以,不了解空海的人,会以为我在毁谤净土,事实上我是在弘扬净土的核心,让众生可以到达、可以 喝到、可以品尝到真实的净土,实践真实的净土。因此,“说西方”只是一个名词,如果正确理解西方在哪里,就在眼前当下,如果我们 要讲出一个方向、方向感,西方在哪里?遍一切处。

   我们鼻子所朝的方向就是西方,当然也要看到自己的鼻子,没有看到、没有觉察到你的鼻子,就表示没有活在当下,你要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因为鼻子是随著你的 脸、随著你的身,当你转到哪里,它就朝向哪里,来到全方位的西方,不是局限在某个地方,不是局限在某个点,解脱自在就是来到全方位的,都是净土。大家慢慢 把整个课程的闻思修证做一个完整结合。同样的,耶稣所讲的“上帝”,不是一般众生所认识的“上帝”,更 不是一般天主教、基督教徒所认识的“上帝”,因此“说上帝,即非上帝是名上帝”。一般众生曲解耶稣所讲 的“上帝”,落入在抓住一个信仰,人格化的超级大力神,能够呼风唤雨、主宰你的命运,能够审判你… …,这是众生与宗教师的曲解。真正耶稣所讲的“上帝”,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因为一般众生,包括宗教师都没办法 理解,耶稣所讲的“上帝”,跟他们所理解的“上帝”是有很大的出入,于是耶稣就被定罪说祂是错的。能够 真实讲出“上帝”的耶稣,却被钉在十字架上面,被钉死了,慢慢经过几十年之后,众生又回归到信仰中的“上帝 ”。

   相同的,当佛陀讲出真正的解脱道,大般涅槃没有几百年,众生一样很不容易理解佛陀所讲的解脱道深义,于是这些很有心的大德,就继续把佛法的深义归纳整 理,让后人可以了解佛法最深的地方,众生不要用狭窄的观念,去推理、去理解你所了解的名相。“说成佛,即非成佛”, “说得道,即非得道”,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得”,“说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 ”、“说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其他的,你都可以以此类推。解脱者、智慧者他 们所用的语言名相,跟众生所理解的内容是有很大的落差,前几天以开玩笑的方式,跟大家称说空海所讲的“虾米碗糕”,跟一般不懂台 语的人,所理解的“虾米碗糕”,里面是不一样,当你正确的了解,惭愧心就会升起,就会知道自己真的不懂。就像昨天有学员很如实讲 说“我听了,才知道说我真的不懂……”当你真正有这样的体会,哇!就好办了!你就很有希望从无明的 世界跳脱出来了,如果没有觉察到这方面,一样继续在“无明”的世界打滚,你都不知道。

   如果大家能够听懂,整个人生的观念知见,会来到提升、超越,会从三度空间的思想水平,超越到高度的空间,你的思想不是从金字塔的某一个角度、某一个面来 看待,然后从金字塔的这一边,打击金字塔的那一边。当你慢慢提升、慢慢提升、提升到最高点,就会进入无诤的世界。当你来到最高点,再看看金字塔的三面,然 后加上底面,总共四面,就会看到众生原来都是在这一边打压那一边,这个宗教打压那个宗教,彼此互相在排斥。当你走过这一条路,再回头看看“过 去我也是如此啊!”当你真的能够看到,不但会有惭愧心,又会有悲悯的心,因为我们过去也是如此,何忍去责备众生呢?!自然生起大慈大悲之心, 包容众生的“无明”,包容众生的贪、嗔、痴,真正展现出大慈大悲,都是不假造作、自然流露,真正具有这样的心境,慈悲是来自于内 心的自然展现,丝毫不假造作。所以,修行真的要掌握到核心,否则你的慈悲是训练、造做出来的,也是作意出来的。【金刚经】记载佛陀讲“说三十 二相,即非三十二”、“说具足诸相,即非具足诸相”一样以此类推,大家不要把它抓得很死。

   “说世界,即非世界”在此举例,以扩大各位的视野、宇宙观、天文观,在课程播放过北斗七星幻灯片,虽然是在地球观看的形状,但 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况之下,同样的北斗七星,各个民族所投射的内容就不一样,中国人就把北斗七星称作紫微星,因为以前是君主专 政时期,为了讨好权高贵人,设法让皇帝坐在紫微星、坐在马车里面推论,事实上都是一些星相学家,要跟达官贵人攀结的一些动机。回到实相面,北斗七星在加拿 大、欧洲、美国或是非洲,不同的国度所投射、描绘出来的内容就不一样,我们要尊重其他不同国度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不一样,不同思想的背景在看待 同样一件事情,所得的结论也不一样。再者,我们超越地球观,在天气比较清爽、晴朗之时,大家一样可以看到北方有北斗七星,以地球的角度看,是这样的排列组 合。如果离开太阳系、转移到其他星球看北斗七星,会不会是相同的排列组合?绝对不会的。在地球上观看,是从我们的角度在看,当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在看,它是 不一样的。

   就像这里有一个扁扁的圆盘子,以正面的角度对著你,所看到的是一条线,而且颜色是银色透明光亮色。如果稍微旋转一个角度,看起来会是椭圆形。当你以正对 面的角度看来是一个正圆,刚才侧边的颜色与前面的颜色就不一样,由于这是一个很靠近的物品、可以转动,这一面是这个颜色,这边你们看是白色、亮光色,这样 就会引起见诤,“我明明看到的是亮丽的亮光色,你怎么说是彩色?你怎么说是白色?……” “这边我明明看到是白色,你怎么会这样呢?……”就像在金字塔的建筑物里面,你是一只小蚂蚁,在金 字塔的这一边看,“我是这个颜色啊!”表面上是不错,但是这边的蚂蚁呢?它们看到的金字塔是这个颜色,能不能来到超越的立场?我 们两面都看。当你能够看到实相,还会在那里起见诤吗?所以,见诤是来自于我们没有看到实相,当你的智慧是停留在“瞎子摸象”的角 度,当我摸到什么,就认为他就是什么,而没有看到实相。

   如果学佛的人还去跟人家见诤,就是在告诉明眼人你是瞎子,当你真正看到实相,一定是无诤。现在刚好外面是阳光普照,我跟大家讲说现在阳光普照,有没有需 要争辩?没有需要嘛!你、我是明眼人,大家都知道阳光普照。但是,现在假设你们都眼盲、看不到阳光,不知道阳光是什么,当我现在告诉你“现在 阳光在普照”,你的内心里面会不会有疑问?一定会有疑问的,认为“真的吗?是吗?会吗?阳光是什么?阳光是圆的、还是扁的?阳光 是长的、还是短的?阳光是黑的、还是红的?……”会用你的头脑去思维,到底它是什么情况。再来,你对此人还是怀 疑,因为我有看到阳光,假设我没有看到阳光,人家跟我讲现在有阳光,是在真正有阳光的时候讲,但是因为你不知道现在几点,结果在半夜12点,你也跟人家讲“现在12点啊!12点阳光普照啊!”你的12点是在晚上12点,人家真正有看到的是在白天的12点跟你讲,你把12点搞成晚上12点, 你却没有真正看到阳光,也跟人家讲现在阳光普照,让大家一群人都相信现在阳光普照,你在半夜也一样讲阳光普照。但是,一个真正明眼的人,他一看,会去跟你 诤论吗?他只会讲出现在是晚上、黑夜时间,对你也没有嗔心,因为他知道你现在眼睛还没有好,当你真正见到实相,跟众生是无诤,而且也不会有嗔。这些都是很 重要的原则,大家慢慢可以提升你们的视野、心境。就像我们播放银河系的一些幻灯片,从上面所看的银河系形状,与从侧面看、斜面看,斜面45度的角度在看银河系,以及从正侧面来看,都不一样。从上面看以及从银河系的下面看,所得的形状都不一样,就像佛教的“卍”字,到底应该从哪一边转?无诤啦!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在看。

    持经功德 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强调你对这一部经有信心,所得的功德比行善布施的功德要大上好几倍,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一样强调书写、受持、读诵、解说。前面也跟大家一直强调这方面,有利、也有弊,好的地方就是 说这一部经的流通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它的弊病就变成大家会著重在写经,然后持这一部经典,一直在背诵、读诵,或是练习著如何去讲解【金刚经】,所谓 “为人解说”也是一个训练,你会翻阅一些佛学名相,从文学、佛学方面理解【金刚经】,一样可以有很多的注解,然后上台为人演说, 你会觉得自己的功德无量、无边、无际,因为里面会强调这些功德,包括讲经的功德。但是,如果你以这种心态来讲经,有贪功德之心,就没有功德。事实上,【金 刚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来到实修实证,能够为法做见证,才是真正有功德,才是在自利利他。

   不过,我们也感恩以前的这些大德,因为有他们这样的布施、护持,才能够让【金刚经】继续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够读诵,因此并没有否定印经、受持、读 诵,而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佛法的核心,没有解开如来真实义,很可惜!我们都只是于佛法的外围在绕而已,空海是期盼大家能够品尝到甘露水,能够掌握到法的 核心。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这里就有“大乘”的名 称,但是从历史上去考证、去了解,就可以知道“大乘”的名称,是在佛陀灭度后,至少三百年以后,才有的一个名词、名称,据国内外 的专家各方面考证,在印老的论著里面,也都有解析、论述;还有杨郁文老师,在他的“阿含要略”里面,也都有整理归纳。 “大乘”的名称,是在佛陀灭度后四百年左右,才开始有这样的名称,正式编辑“大乘”的名称,包括【金刚 经】的编辑也是在三、四百年以后,然而并不是说这一部经,是无中生有、凭空想像出来,而是一样有因有缘、有源头。以前佛陀曾经讲过很深的法义,只是后来因 缘比较形成、具足之时,再把它编辑出来,因此并不因为比【阿含经】慢编辑出来,就看轻这部经典,而是里面所讲的都是在诠述【阿含】里面的深义。

   当然,我们不因为在佛陀大般涅槃几百年之后,有后人在贬低【阿含经】,就认为【阿含经】不重要、是小乘,也不落入那些见诤,而是看到里面的真实义,哪些 真正是在申述第一义谛的?哪些真正是很实用、很实际的?就它挑出来好好运用。此处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真的也是事 实,然而所谓的大、小乘,不是从你所持的经典来区分,而是与你的根器、慈悲心、发心方面有关。如果你的心量狭窄、自私自利,就算你在诵读【金刚经】,还是 读不懂里面的深义,还是在求福德,像这样在持颂【金刚经】,你自以为是“大乘”,但是你的心量、见识、智慧还是很狭小。所以,不 是因为你颂读某种经,就认为自己是大、小乘,而是来自于你的见解、你的视野、你的心量、你的胸怀,依此而定。如果还有“我是大乘,我才是大 的,别人是小的……”这种观念,事实上你是在告诉别人你是小的,因为你的心量狭小、才会计较,你越是在贴上自己 是大、别人是小,越是在显露你内心的空虚,需要一些标签来往自己身上贴。如果你真正是走出来,展现出“大乘”的行者,绝对不会去 跟人家竞争,而且不会去打压别人,认为别人是小乘、焦芽败种,绝对不会这样的。我们所谓的大、小,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发心,每个人的视野、度量。

   “若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事实,是不 错啦!“如人是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讲说要荷担如来家业,不是用嘴巴讲,而是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 “大乘”就是大慈大悲,真正的大慈大悲,一定是来自于你有体悟到法、体证到法,不是用嘴巴讲,而是来自于实修实证之后的展现。因 为当你真正体证到之后,才能够成为法身具足、处处见法,本身的展现也是符合宇宙的运转法则,最重要的一个检验就是展现无我无私,真正做到无我无私,到哪里 真的就是法身,这时候你所到之处就是正法存在,才叫做“荷担如来家业”,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已。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如果你喜欢一些支流末节,总是在一些 方便法、繁文缛节上面绕,或是你的心量狭窄,如此就没办法真正听懂【金刚经】里面的深义,就像说【金刚经】是要让你放下那些奶嘴,放下那些手仗、依靠,如 果你已经吸奶嘴习惯了,就不喜欢成长、不想成长,一直就是要紧抓著玩具,这样叫做“乐小法者”,因此都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不是 去指责别人,不是去批判别人,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心量狭窄、视野狭窄、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作什么事情的考量都只为自己?是不是有这样心态呢?如 果是这样,我们自己就是小乘人,就是拿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提醒我们,照见到自己是“鸡仔肠、鸟仔肚”?当你真正有照见到,才会 生起惭愧心,才会脱胎换骨;如果没有照见到我们的心量狭窄、还不以为然,就会继续在你原来的世界里面轮转、轮回不已。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都是在强调这部经的重要,能够开启你很深的智慧,这样才得以 “荷担如来家业”。“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 ”的“华”就是花,意即“诸花、香花散其处”,都是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但是大家千万不 要迷在“指月的手指”,这样才不会“见指不见月”,不要把【金刚经】又变成为超级大偶像,此处经文是在 强调经典的重要,我们要珍惜,然后真正去读懂、真正去了解,而且真正有所受益、展现,这样才是最重要的。当你真正能够这样做到,就能够如下一节所讲的 “净业障”。

    能净业障 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你在研读【金刚经】,最重要是真正去理解、去了悟真实义,如果你被人家轻蔑、轻贱,本来是说你有很多的业障,“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这里要了解一个重要的原则,一般众生在研读【金刚经】之时,可能会有很多的障碍,或是不容易碰触到经 典,或是别人会跟你讲说“此经非佛说啦!不要看啦!这不重要啦!”你就会因此不想读了,或是说“你在读经之时,只要 好好的扣、扣、扣……这样念,就很有功德……”但还是无法真正了解,这样你的业障 怎么消呢?或是说现在要诵读【金刚经】,于是多拿些钱让别人帮你诵读几遍,你的业障就可以消?当然这是助缘,我们也不否定这些助缘,因为这些是方便法,但 是真正消业障的重点核心在哪里?是改变自己。真正能够消业障,是来自于你的转念,转掉错误的观念知见,你才会跳脱、才会升华。

   如同你本来很喜欢做牛做马,已经习惯了,在牛的身上,如果没有拖著一台牛车,没有载著很东西,你就会觉得很怪;没有背很多的包袱,你就觉得很怪;让你轻 松自在、没有牵绊,你就觉得很怪。没有结婚、一个人生活,可以解脱自在,但是你觉得很怪、很不自在,于是就要去找个人来相缠缚,叫做恩爱,结果恩爱没多久 之后呢?亲家变冤家。所以,吵闹最严重、伤害彼此最严重的,往往是我们曾经最深爱的人。不生小孩、没有小孩,你的包袱少,可以很自在,但是你就感觉很孤 单、孤伶伶的,认为“当我老的时候怎么办呢?不行啊!人家都说要百子千孙、要传宗接代,我生不出来不行啊!赶快要拚命设法生出小孩 ……”你本来可以没有包袱,但是因为你的观念知见,认为“要有个孩子,可以让我有所依靠、养儿防 老,我可以有后代,可以有个所靠……”事实上,都是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要抓个所依,认为说“我百 子千孙,多么有福报!”不知道所谓百子千孙,就是你身上挑著百千个重担啊!背负百千个包袱,你怎么样才能够解脱?!

   你背得很苦、很苦,然后却在抱怨“我业障这么重!”请你不要再背,你就是不甘心,因为你的智慧知见没办法扭转过来,没办法接 受。如果没有生小孩子,别人就说“就是因为很缺德啊!才会绝子绝孙!”听到人家说绝子绝孙,不生出一个小孩子,实在不能够证明、 以及推翻掉所谓的“很缺德”,“这样不可以,设法拼死也要拼命去生、努力去生,还要证明我没有缺德… …”但是却不知道本来你这一条牛,是可以很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原野中奔跑,但是你就是要去找一台牛车让你拖、让你拉,还在怨 怪自己拖得很辛苦,“我实在业障重、业障重!”你的观念知见没有校正过来,你怎么消灾呢?当你不愿意放的时候,把你跟牛车分开, 你也不愿意啊!就算你愿意把你跟牛车分开,让你的这头牛能够自在一下,人也是一样,当你的观念知见没有扭转过来,没多久!赶快又另外去找一个,本来是木头 作的,现在再去找一个黄金做的,因为可以金碧辉煌,但是你不知道这台车子更重、更重,当你有了更高的名利,你的包袱又更大,如果心境没有转换过来,你是从 一个跑道换到另一个跑道,你的业障要消到何时?!

   真正要消业障,是来至于我们能够听经闻法、开启我们智慧,具有正知正见,你的心念不断在提升、在转换,就是真正的消业障。如果你能够听得懂,要解脱就很 快、很快啊!解脱不是别人在捆绑你,是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在攀附很多的缘,你的内心不甘寂寞,抓取很多的外缘,你要有一个所依,但是却不知道你所抓来 的,却是越多的苦。因为,当你想要依它,它也想要依你,你要抓它、它也想要抓你,佛陀所讲的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你要绑他、他也要绑你,美其名说 “我爱你!”你的爱里面,除非是来到解脱者的境界,一种大慈大悲、无条件、无所求的爱,不然一般众生只要有“自我 ”,还是会有很多的不安,还是会有贪、嗔、痴,你的爱越大越深,你的苦就越大越深,而且你背后的嗔心也是越大越深。

   因此,我们要放下很多冠冕堂皇的名词来看到实相,如实解析我们真实内心的心态,才不会在惑、业、苦,无明的世界里面在绕而不知道,很多我们都是在自讨苦 吃而不知道。以前本来是要预防农奴跑掉,于是在农奴的颈部绑著一条绳子,就像一些外狱监的犯人,可以到监狱外面做工,犯罪比较轻的人脚上一样会有互相牵连 的脚镣。以前的农奴是绑在脖子上,这样就没办法逃脱,让你出去做工,下工的时候再牵回来,以前的农奴就是在脖子绑著绳习惯了,众生作奴隶做习惯了,有一天 当你可以来到解脱,可以不用作奴隶了,你是可以解脱自在的,把你的绳子松开掉了,结果众生的脖子没有捆绑一条绳子,就不习惯了,于是赶快设法再去绑一条绳 子,只是我们把它美化了,男人戴的叫做领带,女人戴的叫做项炼、围巾,用布的不够重,我用黄金做的比较重。所以,对于怎么样消业障,大家要有正确的观念, 要有正知正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识经义不可思 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事实上也是如此,【金刚经】的深意是不可思议,当你真正能够消化,整个生命会有很明显的脱胎换骨,很多的观念知见、很多 的捆绑,都会松掉、都会转换,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究竟无我 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一个具有正知正见,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会自然展现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发出“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心,这不是空口说白话,是 真正证悟到之后,真的去回馈世间、真的会去做,然而是提、是放,就会有智慧去处理,不是静不下来的一直在冲动。“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 生”意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灭渡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当你在度化众生, 却没有一种我在度、我能度、我是……的心态,没有我是、我能、我慢,更重要是你不会去取抓众生成为你的弟子,不会去取抓说 “这是我的……人、我的……人,你要皈依我的体系制度,才成为我的继承人,才成为 我的……人;如果不是我们的系统、辈份,你就是外来的,就像是客人来这里挂单,跟我们还没有一体… …”不会有这一种心念。

   真正要做到“无我”,只要是为解脱而来,真心真诚之心,没有门户之见,我就真心回馈你,不是说还没有皈依我,还没有成为我的体 系里面的辈份,还没有冠上什么法号,就不能够教导、不能指导你,要正式宣示死忠、效忠我们的体系、山头,才可以把法传给你… …,很多的宗派是这样,必须对他们的宗派、上司,百分之百的死心塌地,他才要教导你。当你进入之后,再慢慢把你薰染成为他们派系的色彩,以 后当你出去讲经说法,不能够违背体系的范围,里面都没有真正做到无我、无我所,没有来到“无有一众生实灭度”的心态,你会 “我有很多弟子、我度很多人……”建立一个宗教事业、宗教王国,你要具足【金刚经】所讲的心态,真 正来到无我、无私,真正解脱而来。如果你是虚情假意,当然一看就知道;如果你是真诚真心,一定是毫无保留的。你走到哪里,就协助你再往前;你有卡在哪里, 就协助你去突破;只要他能够做到的,就来协助你。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当你真正体证到“无我”,才能够来到这种境界,问 问自己: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吗?我们已经做到了吗?都是要回来反观自己,“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 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这一段经文的叙述,有些是做一些参考,因为佛陀来到无修、无学、无所得、无我、无是的境界,已经称为觉悟者,这里讲说燃灯佛帮他授记,当然也是一种权 说。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是会来到自知、自觉、自作证,明了法界的真理实相,所觉悟、证悟的,都是法界的真理实相。所谓“燃灯佛 ”帮我们授记,事实上就是法界帮我们授记,千万不要去找一个燃灯佛,因为你跟法界溶为一体,来到安心自在,就是跟法界合而为一,因此可以权说 法界帮我们授记,可以讲说燃灯佛在帮我们授记。“燃灯佛”也是一个名词,不要去抓一个实际几百万年前的某某人,在哪里诞生、什么 名字……,不要去找那些名相。“燃灯佛”的真正意思就是法界大自然,而且“大日如来 ”不是讲某一个形相,修行境界多么很高的一个人。真正的“大日如来”就是我们的太阳,没有任何一位法王、上司,他的 功夫、他的光明,比我们的太阳更大,没有任何一位修行境界更高的人,对地球众生的重要比太阳还重要。

   所以,我们真正要超越名相,名相也是一个“指月”而已,包括我们在诵读的经典里面,都有提到大日如来、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我 们把月亮称做“月光菩萨”,但是大家就不去看月亮了,不知道所谓的月亮就是把它转换成为“月光菩萨”, 在晚上会散发出月光,却认为“他现在可能是住在昆仑山上?我要到那边去找;住在雪山上?我要到雪山上面去找月光菩萨… …”台湾的灵泉禅寺就有月光菩萨、大日如来,真的要透过那些语言名相来看到实相。所谓“释迦牟尼”, “释迦”就是“能仁”,“牟尼”就是寂寞、寂静。释迦牟尼的“能 仁”,包括说他是具足大慈大悲之心,内心里面是大慈大悲,但是很多情况是众生所不了解的,他们的心境也是众生不太容易了解,而且误解的更多, 因此“自古圣贤多寂寞”啊!所以,他的内心也常常是寂寞、寂静,但是他的内心里面没有苦,而是因为没有多少众生能够了解,没有多 少人真正能够谈心,加上就算我很慈悲想要跟你们宣讲法义、法要,但是众生却不喜欢听。

  佛陀是出生在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里面,佛陀是印度波罗门教大环境里面的异类、异教徒,整个大环境所了解、所体会的,跟佛陀所要宣讲的,是180度 的相反,能够起共鸣的很少。大家不要从后世经典所叙述的,以为佛陀是很风风光光,所谓“自古圣贤多寂寞”,佛陀也是走过很长的孤 独寂寞岁月,“牟尼”就是寂寞、寂静的意思,包括老子也是一样,从古到今,真正能够了解老子心意、了解老子心声的,真是寥寥无几 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 名一切法”如果错误解读“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会变成无知、没有智慧,一个人真正有智慧,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与 “空”相应,这时候就能够展现真正体证到“空”,来到心与“空”相应,展现出 “空”的特征、品质,“空”是无量无边无际,包容万有、含容万有,众生的贪嗔痴、我慢,都可以包容,没 有一个众生是你所舍弃的,没有一个众生是你所嗔恨的,没有一个众生会是你所厌恶的对象,在你的世界里面,不会把这个人枪毙掉,或是驱逐出我的世界。所以, 众生所喜欢的世间种种法门、方便法,会有开阔胸襟予以包容一切。当你真正了解究竟法,包容所有的方便法,能够掌握“世俗谛”,就 有智慧善巧应用世间的方便。当你能够了解第一义谛、掌握究竟法,就能够权巧、权施各种方便法。

   同样的,当我回去面对我的妈妈,因为她不认识字,但是她的智慧满高的,心胸也满宽大的,在村庄里面很少去跟人家三姑六婆、跟人家计较,她的心地满善良、 满单纯,想要跟她宣讲“阿含解脱道”,我也一样有拿回去给她看,但是我知道她看不懂,她是会拿去跟人家结缘,她却看不懂,我们怎 么办呢?她现在也已经八十几岁了,一样我会劝她,也会给她念珠劝她念佛,是要看众生目前的因缘、根基、根器来协助。所以,当你能够心与空相应,包容众生的 一切,叫做“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般众生会认为既然“一切佛法,皆是佛法”,于是 “我什么都可以用啊!我什么都可以啊!……”结果,众生变成不知道究竟法,而一直在方便法上面绕, 认为我的方便法也是佛法,结果退到以方便为究竟,你都不知道,一些奶嘴、一些木马,都是方便法,是在成长过程里面,协助你成长的一些玩具,但是你竟然在以 那些玩具为荣,这样就是错误啊!所以,不要听到说“喔!一切法,就是佛法,于是什么都是、什么可以……,我就执 著一个法门深入就好……”这样是不正确的。另外,还有认为“没分别啦!什么都对啦!什么都是啦!什 么都好啦!没分别啦!你有分别就是错,动念即乖……”变成是非、好坏不分。

   所谓“无分别”,跟有智慧、大慈大悲、包容众生的“无分别”,表面上几个字“无分别 ”都相同,但是内心世界里面,真正的实质意义却是大不同,一般众生在展现我慢的“没分别”,里面是“我 慢”在展现,其次你是没有智慧、你是无明的,你是没有智慧去分别,然后美其名“没分别”,你是“我慢 ”在展现,在排斥、打压别人,然后美其名是来到“无分别”,只要你有我慢,就是在自欺欺人。于是佛陀后面马上补充一 句“一切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没有智慧,不知是非、好坏的没分别,那是错误的。我们走在解脱道上,七觉支里面有一个 “择法觉支”,如果你的智慧没有打开,不知道什么叫做方便法、什么叫做究竟法、什么叫做有毒的食物,这样“没分别 啊!没分别啊!什么都吃啊!”结果当你吃了ㄧ些毒品、ㄧ些毒菇进去,连农药也喝进去,“没分别啊!我们没分别心啊! ……”。

   曾经听到一个人在讲经说法,说“我连石头都有办法消化……”你吃看看嘛!如果你的心念能够把石头 想像、转换成馒头,连石头也可以吃下去,在我面前真的吃ㄧ个看看,我就佩服你,当然小小颗的沙子是可以啦!但是你是要有智慧去分辨,因为我们的身体一样有 它适应的范围,当你吃ㄧ些食物,我们的身体没办法适应,于是就会中毒,如果严重、还会生病,甚至会死亡,这一种“没分别”是没有 智慧。当然,我们也不是一直著重在挑剔怎么样才是好吃,如何才是色香味具全,这样又是会被味觉牵引著走,那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是要有正确的分别,但是 要来到没有执著,而且又能够包容一切,知道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我们不排斥种种方便法。“所言一切法者”要了解一切,但 是一样要知道有所选择,“择法觉支”没有出来,还是一样在“无明”的世界,抱著一个法门深入,不知道自 己一直停留在方便法,你的择法智慧没有出来,一样是在“无明”的世界里面。

   如果你的方法错误,就会修个三大阿僧只劫,因为你没有“择法觉支”,不知道什么叫做方便、什么叫做究竟,这里提醒我们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意即要解释什么叫“诸心皆为非心”,以及“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 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如果做什么事情,有一种求福德、贪功德之心,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 不多,有所求之心去做,所得的就不多。“以福德无故”没有求福德之心,以无条件、无所求的心在做,反而所得的福德、福报会更大。 你作什么事情,是无条件、无所求去做,世间回馈给你的会更多,如果你做什么事情是斤斤计较,背著一个算盘在你的胸前,遇到什么事情就拿起来拨一拨、算一 算,划得来、划算才要做,不划算就不做,一直在那里计较,计较、计较到最后,陪你进入棺材的,也只是算盘陪你进去而已,因为你放不下啊!家人会认为这是你 的宝,因此会送给你一个,但是此时你的手已经不能拨动了,因此你越会计较,所得的就越少,“自我”越厉害、越伟大,你的世界就越 狭窄,你也越渺小。真正的“无我”,就会跟整个法界一起脉动,“自我”真的肯消失,就可以溶入 “无我”的世界。如果你做事情不贪功德,以无我、无私、无所求之心去做,福德真的反而更多。

    离色离相 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可以从外相来评估一个解脱者吗?须菩提就回答:“不也”不可以这样,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一样都在告诉你,不要抓名相。“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何以故?如来说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告诉你“这个人是解脱者,或者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相具足 ”讲出一个形容,当众生抓住之后,糟糕!又变成在抓那个相,错了!佛陀告诫我们这样是错误的,那只是一个形容,“具足诸相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不要去抓死板板的名相、外表、外相。

    非说所说 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 堤!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一段经文的含意很深,容易引起见诤,也最容易让我慢很强的人藉以打击别人。“若人言如来有所 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佛陀没有宣讲属于自己的法,没有我、我所的那些法,佛陀讲经说法49年, 怎么会没有?!有啊!但是没有“我的法”,没有我是、我能的心态。“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的 讲经说法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就像比个手指让你看到月亮,做一个手势协助你去看到月亮,这样而已。我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一个 工具,协助你度过去、去看到而已。如果你的慧根具足,我不用说,你也一样可以看到,而且我所说的这些法,没有一样是属于我的,因此“无法可说 ”。

    无法可得 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体证到真正是无所得,但是也无所失,来到无得、无失的境界。

    净心行善 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则非善法,是名善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中文就是“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超越二元对立,不是二元对立的爬、爬、爬到最高,然后他在最高点,其他的都认为在很低, 不是有高有低的比较心,是来到一切众生都平等,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分,虽然外相有男女之区分,但是本质上完全是平 等。外相上,虽然有白人、黑人、黄种人之分,但是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外相上,虽然有六道之分,然而本质上完全平等,这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的深义。

   第二个深义是各种法门都平等,小孩子跟大人的玩具,一样都平等,这些法门就如同药物,所有药物都是平等。为什么是平等呢?你能够对症治疗、把病治好,这 个药对那个病就是最好的药,药的好坏不是在价格上比较。当你罹患某种病,能够吃某种药而把病治好,这个药对你来讲,当下就是最好;当你不需要吃药,所有的 药都平等,当你需要用药,不要分辨说这个药一粒是一块钱,那个药一粒是一万块,你平常就从价格、外相上衡量,认为一粒一万块钱的价格高,结果你罹患感冒, 本来可以吃一粒一块钱的药,就好了,结果你的心理作祟,觉得要吃一粒一万块的药才会好,这样才能够显现出我的身分,不知道一粒一万块的药,是在治疗爱滋病 的,你以为价格贵的药就比较好。

   所以,真的是药物平等、法门平等、众生平等,大家要来到无诤。当你真正透视这些真理实相,你的所有二元对立,才会消失、才会止息,二元对立的世界消失、 止息,你才会来到涅槃寂静,才会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才会知道何谓“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超越 二元对立,不是在二元对立世界里面比到最高,就像武林高手一直挑战,挑战到最后称霸武林,不是那一种“无上”。就算你称霸武林, 世界第一流的拳王,也称霸没几年,马上就被打倒啦!你有一种对比的高低,不管你怎么爬,爬到世界最高,还是一样,没多久就昙花一现,而且你认为的最高,其 实不是最高,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你有比较心的那一种高,不管你多么高,一定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真正来到没有 比较心,具足平等心,才会来到“无上正等正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果”来讲或是 “因”也可以,一个人能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来作一切善法,来行一切善事,这样才能够来到“无上 正等正觉”的境界,你就得道了,你就成佛了。换一个角度来讲,当你真正来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很自然就来到无 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然后做一切的善法。讲到“善法”,众生又会去抓一个善。因此,佛陀再补充“须菩 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则非善法,是名善法”讲出一个善法,众生又很容易落入个人理解中的善恶观念,佛陀说我所讲的“善 ”,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善”,为什么呢?主要的不同是佛陀所讲的善、恶,是从没有贪嗔痴的良心、理性出发去做的, 没有“自我”的立场去界定。

   因此,他们所讲的“善”,这个人是做善事或是恶事,不是从你的外表、外相、行为上面去界定,而是从你的出发心、从你的心态来 看,不是从外表、外相来看,看待是非、善恶,也不是从“自我”的立场去观照。一般众生是从“自我”的角 度去看事情,所界定的是非、好坏,都是从“自我”去界定,“自我”有很多的框框、很多的标准,结果就会 “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所认为的“是”,不是真正的“是”;你所认为的 “非”,不是真正的“非”;你所认为的“善”,未必是真正的“善 ”;你所认为的“恶”,未必是真正的“恶”。如果你有抓住我是属于某个党派,就会用你所属 党派的标准,去界定敌对的党派;而对立的党派也一样会用他们的标准界定你。如果我们局限在某个宗派、某个宗教,同样会用这个框框去衡量、去界定。为什么佛 陀再补充一个“所言善者,即非善”?解脱者他们所讲的善、恶,跟一般众生所讲的善、恶不一样,一般众生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界定 是非、善恶,因为一般众生只看到外表、外相,不容易看到解脱者、当事人或是一般众生,他们真实内心的心态,因此你是看到外表、外相就来界定,通常这样的错 误判断就比较多。再加上牵涉到自我利益,我们的审判就很难客观、很难如实。

   一个解脱者是真正的无我无私,没有“自我”的立场,而是站在很客观的角度,当然他看事情是很有深度,当他一看就可以看透你的内 心,表面上做这件事情,好像是在做善事,但是他看到你的背后是有所求、有所目的、另有企图,一般人认为这是大好人、大善人,但是佛陀知道这里面有正、有 负、不予评论,当然他的心里是很清楚知道,你还在有所求的世界。所以,当你的心是一面很明的镜子,对事情的看法就能够来到如实观,这个人的是非、好坏,内 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心态,你都清清楚楚、不会冤枉他人,只要你有贪嗔痴、有无明,你的判断就不正确,你所界定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因此佛陀说“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 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如所不能及。

  这一段仍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

    化无所化 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你不要以为我有“我当度众生”的心态,是没有“当怎样、当怎样、 舍我其谁……”的心态,他是大慈大悲、愿意普渡众生,但是必须要看众生的因缘,主、客观环境都要配合。如果你有 一种“我当怎么样……”你的背后就会有主宰欲。“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 生如来度者”你去度众生,一方面是没有主宰欲,而会观看因缘;当你度了众生,也会发现没有众生是如来能度的人,“无实有众生如来 度者”只是协助大家醒过来。就像有人是在昏昏沉沉的睡觉、睡过头了,假如现在空海准备要讲述【金刚经】,而有人还在睡觉,于是赶快去把他叫 醒、摇醒,你只是去把他摇醒,但是却说:“老师!我去把他度过来,应该记上我一笔,我去摇醒一个人,我把他度过来… …”认为说你度了一个人。

   但是,其实我们只是协助众生去看到月亮存在,这样而已。哪里还有所谓“我在度众生、我能度众生”?!包括小孩方面,我们都以为 小孩是自己所生的,因此小孩就要听我们的,但是小孩的存在与成长,包括从小到现在,假设他是一百个股份,父母亲所占的股份只是5﹪左右,这样已经是很大的比例了,大概顶多5﹪、10﹪的股份而已,然而你却以为小孩是自己养育的,其实有90﹪ 以上,都是法界在养育。再者,有关度弟子或者收弟子方面,如果你的错误观念,当你们来顶礼、皈依之后,变成“你们是我的弟子… …”这些都是很错误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是法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今天有人愿意向我们学习,是因为他们现在还 有苦,希望我们能够协助他们出离苦海,我们也只是借助因缘来协助他醒过来,这样而已,哪里可以占为说“这就是我的、我的?!”没 有所谓“我在度众生、我收弟子,我收了多少弟子……”。

 “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还有这样的心态,表示还在各种相里面绕,还在苦海里面。“如来说有我者,则 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人也许会错觉或是鸡蛋里挑骨头要找毛病,说“不是讲无我、无我吗?空海你不是也在讲 ‘无我’吗?为什么听你讲经说法,还是有讲到很多的‘我’啊?还是会讲到‘我 ’啊?怎么说是‘无我’呢?若真是‘无我’,又是谁在讲呢?… …”当我们在讲经说法,一样会讲到我、我的、我的……,但是佛陀他们所讲的“我 ”、“我的”,只是语言上的沟通,让你了解是一个代名词,最重要是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没有那些执取、抓取,没有那些 我见,没有那些“我所”。一般众生在讲“我、我的、我的……”,那个 “我”里面是有抓取的,有我见、我相的,“我的”里面是有执取、有主宰欲,故而佛陀讲“如 来说有我者”,我有时候也会提到名相上的“我”或是“我所”,但是“则非有我 ”。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是你用“你的”对“我的”观念来理解佛陀所讲的 “我”,这样就不对啦!“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佛陀的讲经说法常常会讲“凡夫、凡夫 ”,然而这不是在轻视你、瞧不起你,因为对解脱者而言,他是没有二元对立。所谓的“凡夫”一方面是在点醒你很多观念 知见还没有提升。对佛陀而言,你跟他是完全平等,在你还没有了解之时,你不是在自卑的心态,不然就是在“我慢”的世界里面绕。在 你还没有真正觉醒过来,权说还没有醒过来的人,称为“凡夫”。对佛陀而言,没有轻视、瞧不起众生的心态,因为众生都是平等,这里 讲“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而且每一个众生也都是未来佛,只要有一天你真正觉醒过来,你跟佛陀都平等啊!

    法身非相 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陀故意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我是观如来佛,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奇怪呢!须菩提这时候还是有点“老糊涂”, 他回答说:“对啊!对啊!可以啊!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不过有时候他是故意的,因为这是一种方式,表达众生还是可能会有一些错 误的想法,再藉这样的一种对比,然后衬托出来。意即有的人一样会认为“可以啊!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结果佛陀就说 “须菩提啊!你答错了!”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佛陀在讲“须菩提 啊!你这样回答是错误的,假若真是这样,‘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什么叫“转轮圣王”?就是 权位、权势最高的人,例如国王、总统,或是大权豪、有钱的人,就像有些杂志会刊出最有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这里所讲的“转轮圣王 ”,他们“打个喷嚏”,股票就会天摇地动。

   因为须菩提答错了,佛陀就说:“须菩提啊!如果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则那些世界上权位最高的人就是觉悟者 了,他们就是阿罗汉啦!就是修行有成的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当国王、当总统的人,最重视外表、外相的庄严、权势、皇冠、权杖… …,中国历代皇帝的头顶上,如果不必戴著沉重的皇冠,不是更轻松吗?!为什么还要配戴呢?因为戴那些才叫做庄严啊!就像越有钱的人,样样都 是需要名牌,手表也要戴个一百万以上的,轿车也要五百万以上的,居住的地方也要好几公顷的土地,一般最有权或是最有钱的人,他们都非常重视外表、外相。如 果你从外相上面去衡量,最著重外相的人就是解脱者了,那些最重视外表、权高位大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因此这样的论断是错误 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知道自己前面的回答错了, 说“佛陀您现在的解释,我听懂了、我知道了,因此还是不可以观三十二相来观如来”。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解脱者,他们不会重视豪 华的外表,身上的穿著也都不会重视,只要能够遮风避雨、可以保暖,住的地方可以防蚊虫,这样就好了,他不会重视那些外表。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去理会那些,一 方面觉得很多你所著重的外表,实在是累赘啊!有时候,是为了众生的需要,不得已的随顺因缘、做秀一下。讲说“作秀”,有时候称做 权巧方便,看因缘场合,就像一般众生在正式社交场合,还是会穿得比较正式体面的服装,当然是无可厚非,而出家人、修行人有时候要接引众生、讲经说法,由于 一般众生还是容易从外相上面去衡量,如果我穿著短裤到此讲经说法,大家都会跑光光了,因此要上台讲经说法,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礼节,仪表容貌还是需要注意一 下。

   但是,真正的解脱者是不会重视这些外相、外貌的,于是佛陀就作一个结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也是很大、很强的一棒,然而一般众生还是不容易了解这一句话,这是非常高的标准,如果我们要以这一句话来检验佛教徒,筛选看看、检验看 看,能够说自己正确走在解脱道上,正确走在正道上面的人,有多少呢?“若以色见我”如果你从外表、外相上面来找解脱者,从外相来 衡量,包括想要看这个人的头顶上有没有肉髻?眉发之间有没有白毫?头发是不是螺旋状?手有没有长过膝?……若“ 以色见我”,从外相上面来衡量,真的“是人行邪道”,还没有了解佛陀讲的深义。“以声音求我 ”如果还一直在扣、扣拜,一直在拜啊!拜啊!祈求啊!不断在祈求、求感应啊!求神通啊!加持啊!求保佑啊!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所谓“行邪道”不要界定得那么严格,意思是还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还 是走在“方便法”上面,还在“指月的手指”上面绕,这样就不能“见如来”,因 为还没有来到佛法的核心,还没有真正了悟法义,因此还无法真正的见法,不能为法做见证,还没有体悟到“无常”,还没有体悟到 “缘起”,“未见缘起,则未见如来”,你的心花没办法开啊!因此无法花开见佛,意即“不能 见如来”的意思,这是非常非常高的标准,各位不要以此标准去衡量别人,否则很容易引起众生的痛苦,也很容易引起我们的痛苦,佛教是属于智慧型 的,佛陀不希望大家在偶像崇拜,要能够超越我相、人相,一定要超越“指月的手指”,才能够看到实相。今天大家有因有缘一起禅修, 如果觉得空海值得参考、愿意追随,就积极认真的走,但是重点是要追随法、是要找法,不是追随人、偶像。

   当年我在剃度之时,同样在这一间讲堂里面,有跟大家讲过一句话,“如果你为法而来、为解脱而来,我会对你客气、慈悲善待你;如果你是为人而 来,我会对你很不客气……”因为你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没有校正在正确的角度,没有正确理解空海所讲的法 义、深义,你在曲解、你在抓取人,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我们还一直在抓取佛陀、偶像,一样表示我们没有正确理解法义,没有正确理解佛陀所开示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样我们都还在门外,因此不可“以色见如来”,不可“以声音求我 ”,不要把佛陀当作一种玄话、神话,却看不到人间真实的佛陀,形成一种信仰、迷信,因为这是很高的标准,当我们一样了解之后,勉励自己要这样 做,但是我们对别人就是要慈悲善待众生、无诤,有因有缘我们再协助他们成长。

    无断无灭 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果真正发心要成佛,就不应该、也不会落入“断灭空”的情况;如果决心要成佛、要解脱,不应该、也不会落入自私自利的自了汉。 所以,当你真正走在正确解脱道上,必然是大慈大悲悯众生,不会落入断灭空,人生也不会消极悲观,觉得人生好像没有意义,什么都“空 ”啊!人生没有意义、茫茫然啊!绝对不会这样的。如果你有正确的观念知见,想要成佛、成道,不会落入断灭相、断灭空。

   一个人能够了悟、体证“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真正体悟法、见法,体悟“无常”、“ 缘起”、“无我”,必然会大慈大悲悯众生,因为你已经心如虚空,能够包容众生所有的贪、嗔、痴,以及众生的我慢,因 为你没有狭窄的框框,内心里面的贪、嗔、痴都止息了,很自然的,不管众生怎么不谅解你、攻击你、污蔑你,你都不会以嗔恨回向,这时候是“得成 于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说有忍,事实上,也不必有所谓忍不忍的问题,因为你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谓“得成于忍 ”,是不会再有嗔心去回向世间、回向任何众生,能够包容一切众生的贪嗔痴、我慢,意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不受不贪 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里是一个比喻:行很多的世间慈善、布施救济,把财宝全 部都布施出去,把全部的生命都在行慈善、行救济,这样当然是有功德。如果一个人能够宁静下来,好好去了悟宇宙真理实相,好好澄静下来,去实践解脱道、为法 做见证,有一天当他真正“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大彻大悟、为法做见证之后,像这样的修行者所做出来的功德,反而比你用很多的 生命、很多的财宝去布施,所得的福德都更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体证“无我”的人,他所做是“三轮体空 ”的布施、“三轮体空”的行善,本身又能够“为法做见证”,就是后面所讲的“ 不受福德”、不会贪著,正是一个体证“无我”的人,就会体现出“三轮体空”的做、 “三轮体空”的布施,真正的“菩萨道”是要建立在“解脱道”上。

   这一段强调的重点是:真正的“菩萨道”是要建立在“解脱道”上。如果没有建立在解脱道上,没有以解脱 道为骨干、为核心,你所行的菩萨道,很容易只是落入在世间的善法而已,这样你行再多的布施、再多的慈善救济,都还是一样属于“世间法 ”。佛陀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解脱道,能够真正宁静下来好好深入去闻思修证“知一切法”,这个“知 ”是包括了悟、体证、彻证,而且要真正做到。

   “知一切法无我”,而且真正做到无我无私境界的时候,“得成于忍”。这里的“忍 ”不是用压抑的,不是用修炼出来的,包括因为能够体悟到我跟众生都是一体的,当“自我”消失之后,他跟众生溶为一 体,当一个人来到“无我”境界,他不会对任何人起嗔,有的就是无限的慈悲,大慈大悲悯众生。

   所以,当一个人“知一切法无我”之后,“得成于忍”。这种“忍”不是一般人 所认为用压抑的忍耐,而是来自于当他真正体悟之后,很自然的就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之心,像这样的人很自然就会 以“三轮体空”的心,来跟众生结善缘。以“三轮体空”之心来行慈善布施,无所得、无所求,正是因为有这 样高尚的心灵品质,所得的功德才更大。

    威仪寂静 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当你学佛之后,会很在乎、很在意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他的来去、坐卧 ……这些,表示还停留在人我相、偶像上面,这样是不对的,就是“不解我所说义”没有正确的理解。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举例来讲,比如空海离开台湾到大陆去弘法,当你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就 会觉得很惆怅、很空虚,老师离开台湾到很远的异乡,是离开我们啊!你的所依所靠好像就失去了,这样都是错误的,尚未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如果你有正确的理解之后,就算空海到大陆,在台湾一样有VCD可 以看、可以听,你一样可以学习啊!只要你走在闻思的解脱道上面,一样处处可以见法,不是因为空海到大陆去,于是你就见不到法,不会啊!“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当然,对当事人而言,本身的心境上,也没有所谓“来来去去”的心态。

    一合相理 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 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接受佛陀的教导、教育之后,也慢慢了解“说X即非X,是名X”, 于是补充说明“如来你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这是描 述整个的宇宙,我们说世界是“实有”,“一合相”就是一体的世界,要把狭隘的“世界观 ”,扩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观”。如果世界是实际存在、“实有”,来到整个的一体世界、全 体的宇宙观。“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但是我们要来到一体的世界,有的人就讲:“一体?这样岂不是 都没有分别吗?我们不是像连体婴的连在一起吗?”讲出一个“一体”,众生就会用很狭窄的观念,认为是连结在一起的, 叫做“一体”,因此“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我们在夜间抬头往天空看,可以看到很多的星星,ㄧ个星星就是代表一个太阳系,我们所看的这些星星,都是在我们大千世界、银河系里面,现在把这些星星、每 一个星球,都假设是一个人,我们就是在大家庭里面,可以称为说我们银河系就是一体的,是在同一体的银河系里面,但是在这一体里面还是有所区分,每一个星球 还是有单独存在的空间,现在大家慢慢体悟、体悟,我们都是在一体的世界,在心量方面真正来到一体的世界,一方面看到实相,一方面我们的心量也是来到一体, 但是跟你所认识的一体是不一样的。一般众生认为的“一体”是像连体婴连接在一起的,才叫做“一体”,认 为“你、我、他是各自坐在各自的座垫上,我们怎么会是一体呢?!”众生就是看不到无形的整个法界,把我们串联起来“ 一体”的深义。

   事实上,在“一体”之中,还是有“个体”分开的,虽然说是“一体”,但是在 禅修结束之后,还是各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回到各自的家庭,回到各自的常住,并不是说“我们是一体,你回到你的家,我也跟著回到你的家 ……”不是那一种“一体”,这是众生很狭隘的一体观念,这里就要破除所谓狭隘的一体, “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讲到一体世界“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你又会落入本体、一体,到后来所谓的“一体”、“本体 ”,众生又会用很有限的一种体会去理解,因此佛陀就讲“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你的心境体悟到涅槃境界、涅槃智, 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法住智”是讲“诸相非相”,“涅槃智”是来到一体 世界、涅槃寂静,来到“一合相”的世界;但是来到“一合相”的世界,“则是不可说 ”。如果体会空海所讲的“一体世界”,唯有你真正没有任何嗔心,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这时候才能够体会什么叫做 “一体”。

    知见不生 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陀有时候也会说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然而众生是没有真正了解佛陀所讲的深义,只是用你所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佛陀所讲的,包括佛陀说“我、我所”,你就用你的理解角度去理解,也不是正确的。这一段话就是要再叮咛、提醒大家。

    应化非真 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 胜彼”一样就是要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一段把整部【金刚经】做一个结论。

   一个人为什么能够讲经说法,或是跟众生互动,能够来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何以故?”因为他 已经体悟到、彻证到,一切实相、一切有为法,怎么样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已经彻证无常法印、彻证缘起、体悟无我,看到 现象界的一切,不管是内身、外身,六根、六尘,现象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流动、流动变化。当他彻证这些实相之后,了悟一切有为法、一切众 生,现象界的一切、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为当下一直都是在刹那流动变化、变化、变化… …,于是“应作如是观”,当他了悟这些真理实相之后,来到“无为法”的世界,无我、无私 的世界。

   所以,他做任何事情,不只是讲经说法,或是做善事,以及其他的弘法事业,或是在护持、做事情,都是来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果”,他先讲这个“果”,而原因是来自于了悟真理实相。“不取于相 ”是因为他透视看清所有相,看清真理实相,于是能够来到“不住”,不抓取、不黏著,心不会被外境牵著走,也不会跟外 境在拉扯,也没有对抗,因为他的心与境是一体,主、客消失,他跟法界是来到一体,当你透视之后,又来到一体。不是说我看了之后,就厌离世间, “我厌恶啊!我要冲到他方世界去……”这样你的心不会来到“如如不动”, 你的心是很紧绷的。

   当你了悟了真理实相,包括印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如此在变动、变动、变动,于是就能够不住、不抓取、不黏著,而且来到一体的世界,也知道涅槃彼岸就 在此岸,于是真的来到“如如不动”的境界。所谓“如如不动”,不要又误以为这样的人,整天就像石头坐 著,让人家来膜拜、扣拜,或是一动也不动,不是啊!而是他的心境没有来来去去、没有寻寻觅觅。只要还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一定会寻寻觅觅,有寻寻觅觅就会有 来来去去,就不会来到涅槃寂静,不会来到“如如不动”。

   所谓“觅即知君尚未得”,当你还在寻寻觅觅,你的心就会紧绷,一定有来来去去的,了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管你的身到哪里,你的心仍然是不会黏著、不会取著、不会抓取,你的心是“如如不动”。

  以上是整个【金刚经】非常深的深义,到此与大家分享完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